我怎么把胖子练成肌肉男要多久刺客了,大家是这么练的吗

三国中的刺客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渠穆,尚方监,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普通宦官。  这个原本在史书中都不能留下一席之地的伙计,却是斩杀何进于嘉德殿前的好伙计!  何进是什么人,屠户出身大字不识几个,长相也一般,普通的连渣渣都看不见!  岂料,何屠户的妹妹十分水灵,选入掖庭后,得到汉灵帝临幸而产下皇子刘辩后,一路飙升到皇后。于是杀猪出身的何进便牛了起来,官儿越做越顺,权利越来越大,最终在牛哄哄的一生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看人极准的曹操,给何进的一生下了论定: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一句话囊括了何进、何皇后一生的命运。  何进也好,何皇后也好,都是从民间飞黄腾达起来的普通人。  在深宫之中,何皇后深知“母凭子贵”这句话,为了让刘辩登基称皇,笼络了不少宦官;而何进也凭着妹妹给皇帝吹得的枕边风,一步一步走向权利的巅峰。  这就是东汉末年两大势力:宦官、外戚!  随着两大势力的不断碰撞摩擦,何进决定听从袁绍的建议:全面诛杀宦官!  现代仍有很多人对何进诛杀宦官产生质疑,认为此举过于激进,我们暂不去讨论这茬...  总之,杀,是决定的了!  可真到了动手的时候,何进却犹豫了,宦官毕竟曾帮助自己的外甥登上皇位,也算是何家的恩人....  自古仗义者,多是屠狗辈!  这话虽然不好听,可却适用。  于是在这场杀人游戏中,思前虑后的何进还没等出牌就被人秒了,杀了半辈子猪,却被一个太监给砍了头,死的确实窝囊,但是他足以瞑目了。  就在何进被杀的当天,在宫外等待回音的袁绍,知道何进被杀的消息后,领着部队便冲进了宫殿,把没长胡子的统统砍了脑袋,那位砍下何进脑袋的尚方监渠穆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东汉末年的第一位名不副实的刺客渠穆便这么仓促的出场,潦草的挂掉了。  作为刺客系列故事,渠穆杀何进,没什么好讲的,但又不得不从此说起,因为正是何进临死前的诏令,“召董卓进京勤王”,这道命令改变了东汉末年的命运格局,也掀起了群雄逐鹿的大乱世。  侍卫甲匆匆忙忙的跑到何进身边,小声喊道:大将军,有大臣上书...骂您....  何进从胡床上坐了起来,扯过一壶茶,咕隆咕隆的灌了下去,懒洋洋的说:嗯?骂我什么?  侍卫甲:他说您不学无术,靠着国舅的身份太当上了大将军。  何进用小手指抠着鼻孔不屑道:不是天天有人这么说嘛!这有什么好汇报的!  侍卫甲:他还说...您当年就是个杀猪的粗人...  何进:嗯?  侍卫甲:他还说您连杀猪都杀不好...  何进:混账!竟然敢质疑我杀猪的手艺?你!马上!不,立刻!给我把他打进天牢!不,给我砍了!  月黑风高夜....  何进:进京控场的大军上路了嘛?  袁绍:禀告大将军,三路人马齐头并进!分分钟团灭十常侍!  何进:很好!这次我要把十常侍那十头没有鞭的猪给宰了!还我大汉朗朗乾坤!  曹操:禀告大将军,其实要杀那些太监,一封诏书一个刽子手就行了,何必动武呢!  何进皱了皱眉头,眼皮都不抬一下:你杀过猪吗?  曹操一愣:我没杀过。何进继续问:那你是猪吗?  曹操又楞:应该不是。何进挥挥手:那你滚蛋吧!  何进得意洋洋的说:第一,你不懂杀猪!第二,你不懂猪的心情!天下人都盼着我们杀了这十个猪头,我们要满足他们!  调兵进京捆猪蹄,大军威慑按猪头,手起刀落天下安,唯我何大将军!  
    伍孚,字德瑜,东汉末年汝南吴房人,官越骑校尉。  伍爷是个忠臣,这句话不是反话,而是实话!  话说董卓刚入京时,也是要励精图治扬我大汉雄风,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首先,他要废除现任皇帝刘辩,立他的弟弟刘协为皇帝。  额,这个先不说刘辩和刘协谁更好控制云云,在董卓入京勤王的时候有这么个典故:董卓率军来到显阳苑,见宫中起火,知道发生了变故,便统兵急速前进。天还没亮,来到京城西,听说少帝一行在北边就要回宫了,就率军与大臣们一起到雒阳城北的北芒阪(今北邙山)下迎接少帝。少帝望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流泪。董卓上前与少帝叙话,少帝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而一旁的陈留王则对答如流。董卓十分高兴,觉得陈留王比少帝贤能,而且认为自己与抚养陈留王的董太后是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皇帝的念头。  撇去胖子当时的私心,刘协比起刘辩却是更适合当一个好皇帝!  可这件事并没胖子想象中那么简单,一番搏斗后,胖子硬是用“谁拳头硬谁说算”的这股牛儿劲强行压服了所有反对意见,皇帝终究还是换了。  胖子是个忠臣,忠于汉朝不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道是在权利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还是对理想的赤裸裸引发了绝望,我们无从得知。重要的是,想当年那个身挎劲弩、手持钢刀的豪侠一去不复返,那个忠于汉室的干臣带头成了大坏蛋,这引起了士大夫的强烈不满,但众人是敢怒不敢言!  强烈的失望之后,必然是强烈的报复!  胖子的抱负转变成了报复。一次宴席之中,他随手指了一个士大夫,刀斧手竟将那名倒霉的士大夫当庭开膛破肚,胖子开怀大笑、饮酒自如。  啧啧,真是令人感慨!  不过,伍孚出场了!  相比于那些只知道之乎者也拿报效朝廷为狗屁的官僚们,伍孚更像是一个斗士!  自古大丈夫顶天立地,岂能唯唯诺诺一生?  大家好,我是伍孚,裱字德瑜,老家汝南。  我是个有理想的人,为了理想我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士大夫:切...我也能...)无论你们信不信,我,就是个有理想的人!  其实董卓跟我一样,都是有志青年!  可胖子曾经是有志青年,但后来他变质了!可恶,要么你就当个混饭吃的,要么就跟我一样当个愤青,别一会愤青一会混饭,你到底是哪一路的?  哼,自从宴会杀士大夫取乐之后,胖子,我非杀你不可!(士大夫:感动...)但是,胖子身边守卫森严,听说这家伙以前也是个街头斗殴高手。  所以,我只有先接近他,成为他的亲信死党!(士大夫:伍校尉终于说实话了!伍孚:屁!)然后取得他的信任,再伺机干掉他!(观众:这瓜子有点咸。伍孚:你们认真点...)做出这个痛苦决定之后,我伍孚变了,变成了一个对胖子低头哈腰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狗!  那些士大夫见了我都躲得远远的,谁也不愿意跟我说话,我心里十分难过,但为了心中理想我愿意默默承受。(士大夫:我们就是抹不下面子,不然比你更狗!观众:特么的...有点节操好么?)朝堂之上,他们望向我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我的鄙视之情(士大夫:羡慕啊!这小子升官又发财...),迫于胖子的淫威,他们只有在心里骂我,毫无疑问他们十分鄙视我!(观众:伍校尉你...唉...)但是,(作者:这篇但是有点多了...)我那颗炽热的心永不改变!(观众:爱你一万年,心永不改变...)那段时间,所有的痛与苦统统收入囊中,为了理想我愿生死追随!  终于,那天(观众:作者的语法是小学生教的?...)胖子和我手挽手同行散步,他平时挺混的,今天他心情不错,不仅跟我拉呱,在我告辞之时,还亲切的抚摸我的脊梁(观众:这信息量有点大呀!)我为了杀死胖子,早就在官服里面塞着铠甲,而匕首也藏在袖子中,就是为了有朝一日!  终于(董卓:大哥!就冲你这篇啰嗦成狗的自白,胖爷就要弄死你!观众:汗...)机会来了!  胖子亲切的于我交谈之时,我袖口一摆,钢刀在手,抬手就刺!说时迟那时快,胖子吓得满头大汗(董卓:胖爷那会儿我还没虚胖,是强壮!)胖子一招螳臂当车,将我手中的匕首弹开,我呜嗷大叫一声:受死吧!  匕首直刺董卓胸口,胖子一手攥住我的手腕,一使劲匕首掉在了地上,胖子的手下一个马仔飞过来就是一脚,他的亲兵擒住了我,我拼命反抗却无能无力。  胖子破口大骂:胖爷待你不薄,为何杀我?  虽然身已被擒,但我仍破口大骂:我恨不得把你这个狗贼的屎给捅出来!  胖子黑着脸低声命令道:将这个老比拖出去,车裂!  虽然刺杀行动没有成功,但是我依然为自己骄傲。当大部分人对董卓的反动朝廷选择沉默的时候,小人物的我选择了反抗,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我既不是什么朝中重臣,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但我是一个有骨气的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忠于朝廷的好官!  (观众:掌声!!!马仔/吕布:嗯,从我飞起一脚把伍孚踹倒之后,胖子到哪里都要带着我,于是我也混起来了!)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於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不料,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  卓怒问曰:“谁叫汝反?”  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  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  伍孚的故事告一段落,这位封建士大夫,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  汉朝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引《三国志》原文: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曹老板的好评与差评几乎持平,但曹老板的人格魅力很强大,生意依然很红火!  提起曹操,如果展开来讲,恐怕这本书就变成三国中的曹操...  也不介绍了,曹操大家都很熟悉。至于曹操为什么要刺杀董卓,那很明确了,胖子确实不得人心。  忙碌的一天结束了,司徒王允在后花园喝着茶发着呆,忽然手中一震,原来是新消息。  袁绍:胖子欺人太甚,你个老小子好歹也是汉朝栋梁,你打算怎么办?  王允一看顿时就懵了,心里凉了一半,嘀咕道:我要有办法,伍孚那逗比还能死么...  于是王允支支吾吾回了一条:我...我有苦说不出啊...胖子有兵有钱有吕布,就我读书积攒的这点本事,还不够一个小兵一刀砍的...  袁绍牛气冲天的安慰王允:我正在渤海招兵买马,待时机一到,就入京勤王!你帮我盯好胖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告诉通知我,事成之后也有你的功劳!  司徒激动地从凳子上蹦了起来,他想到了一个妙计,既能配合袁绍的武力进攻,还能让自己大出风头!  几天后,恰逢王允生日,下朝之后,王允掏腰包请众人吃饭。  一场你请我请之后,现场安静了下来,王允清了清嗓子,说:今天我过生日,请大家吃饭也没别的意思。  言毕,王允泪牛满面,众人都问他怎么了,过个生日哭什么?  王允抹了把鼻涕,激动地说:想当年汉高祖勒索绑票打闷棍...额呸!高祖斩白蛇起义,诛暴秦灭楚王,大汉江山传到今天,竟然被董卓败坏了!你说,我能不哭么!  众人闻言,不禁想起宴会中死掉的士大夫,还有那个满腔热血的伍孚,这官当得连狗不如,众人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无奈,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哭成了一片。  王允从袖口偷偷看着哭成一片的同事们,心里十分得意,我先笼络这些人的心,等袁绍攻打董卓后,这些人还不得唯我马首是瞻!?哈哈哈!不过,也不知道袁绍那小子说的话有没有谱?他要真能起兵打败董卓咋的都好说,万一输了...不行不行...输了就惨啦!  曹操望着哭的假惺惺的士大夫,不屑地大口喝酒,还一边发出冷笑,王允一瞧有人没哭,不仅戟指曹操:兔崽子,在汉朝廷当官,竟然不思报效朝廷,却在那冷笑,你想干什么?  哼,我笑什么?曹操冷言说道:你们哭的太假!  王允:你你你!  众人怒看着曹操,恨不得把他吃了,曹操不紧不慢的说:真哭也好假哭也罢,苦能解决问题吗?哭,哭能解决胖子么?  王允疑惑的看着曹操,问:你有办法?  曹操点头:有!  王允核算了一下,继续问:你有什么办法?  曹操起身回答:这段时间,我跟胖子走的很近!  王允:所以?第二个伍孚?  曹操摆摆手:NO!我听说司徒大人有七星宝刀一口,胖子也算是戎马出身,凡是练武之人,没有不喜欢宝刀、宝马的,司徒只需把宝刀借我一用。  王允(擦汗,这小子有当奸商的潜质,伍孚要杀胖子,东西自己准备...这小子还没说怎么杀胖子,就已经把我的宝贝给要去了,太狡猾了...):你借宝刀干什么?  曹操答:明天我就去胖子府上,跟胖子说我送你一件宝贝,胖子肯定高兴,等我把刀献给他的时候,一刀要他的命!如果我活着回来,自然最好。如果死了,请你们烧几个纸美女就ok!  王允:好!孟德真有虎贲之勇!  第二天,曹操把七星宝刀装裱好,塞到衣袖里面,走进胖子办公室里。  董卓:哦,是阿瞒呀!嘿嘿!你又找到几个美女?快带给我看看!  曹操:卓总,这回儿不是美女,小的有一口七星宝刀,特送给您!  董卓:七星宝刀?比八星八钻稍差,应该也是好东西,拿过来我瞧瞧!  曹操一步一步走到董卓目前,拆开包装纸,宝刀上镶嵌的钻石闪闪发光,两人的脸上被光芒照亮。  董卓眼前一亮,肥胖的身躯扭动着,啧啧道:这...稀世好刀啊!  曹操刚握住刀柄,就从宝刀的镜面上看见吕布的大脸照在上面。  我靠,这家伙怎么来了?曹操心想不妙,奈何一只手已经握住刀柄了,他灵机一动,另一只手迅速握住刀尖,双手把刀擎了起来。  董卓见状,连忙接过宝刀细细品味,曹操拱手告辞。  吕布见曹操走了,不悦的说:卓总,阿瞒刚才想杀您,没看出来吗?  董卓大惊,郁闷道:你杀气侧漏,我一直以为是你的杀气呢,原来是阿瞒的?  吕布:靠!那叫霸气侧漏!  吕布和董卓大眼瞪小眼,砸吧一下嘴,回过味了,大声叫喊:抓住曹阿瞒!  刚跑出不远的曹操,眼瞅着追兵追了上来,刷的抽出两支手戟,边打边跑,还不赖,竟然翻墙跑了!  一路狂奔的曹操大笑:哼哼,小时候和袁绍一起把别人新娘抢了,也是被一群人追...哈哈哈!小爷就这么翻墙跑的,袁绍那逗比,竟然还摔沟里了,哈哈!  袁绍在渤海避难,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王允得书,寻思无计。  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儒曰:“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谋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这一起刺杀事件,也是以失败为终。  但从这起刺杀事件来看,曹操绝不是民间传说或史书上评价的“偷汉贼”,而我想说的是:  无论云长文长,皆为护蜀将。  何分孟德玄德,皆为窃汉贼。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刘平这个人物,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提到他要刺杀的人,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刘备。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故事要从平原开始说起,平原县乃是刘备的第一块根据地。  通过“安喜门”事件总结的教训,在到任平原相后,刘备一改往日严明、律己的作风,大肆宴请当地士绅、豪杰。一时之间,刘备的好爽的美名遍布平原当地。  一日,有一客前来刘备府上赴宴,刘备按照惯例“待客甚厚”,此客见刘备仁义至此,遂娓娓道出一天大的机密,然后从容离去。  这惊天秘密,竟是针对刘备的刺杀!  告诉刘备要刺杀的刺客,我翻遍了史书也没有得到他的名字,但平原郡民刘平便是刺客的雇主,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个刘平他是什么人?为何要刺杀刘备?  刘备担任平原相时,当地富豪、地主囤积货物低买高卖来谋取暴利,致使当地物价高昂、货币贬值十分严重(现代经济常见的通货膨胀)!  而平原当地治安也十分差,周围流寇盗贼特别多,刘备先以铁腕手段镇压了周边的流贼,又使当地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治安、商业这两项工作刘备做的都不错,按理不该得罪人呀!仔细一想,原来问题出现在了经济这一环!  低卖高卖这种囤货牟利的人从古至今哪儿都不缺,刘备一穷二白,除了拥有的部分武装势力之外,什么也没有。  那刘备如何令平原当地的富豪土绅开仓卖粮呢?  除了好言相劝,估计只能动武了!  我连流贼强盗都能杀了,你一个小小地主还敢不听从我的号令?  当然,刘皇叔做事绝非是曹操的霸道风格,很可能是言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劝说。  作为地主士绅阶层的人,对于文弱书生官可以欺负欺负,这个整体领着关羽张飞到处晃荡的“伪书生”可不能糊弄,要不然扣上一个“大义”、“法治”的罪名就能砍了脑袋...  自古民不与官斗,这个刘平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杀害朝廷命官?  咱们分析一下:刘平聘凶杀人,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那么刘平属于富商阶级的。凶手接受聘金杀人,利益尚不清楚,但肯定是为了钱,属于穷人阶级。  凶手本来要杀刘备的,但看见刘备仁义豪爽,就不杀了,而且把雇主交代出来了。  所以,刘平杀刘备,可能是自己利益受损,也有可能是他疑心刘备有“当面吃粗粮,背后开小灶”这种假仁假义的行为!  具体的动机是哪个,这就要看大家对于阴谋论的喜爱了,但我更偏向后者,不然凶手如果只是因钱杀人,那刘备早死了。就不会有看见刘备是真仁义、真豪爽之后,就不刺杀刘备了。  这一起刺杀案件,凶手、雇凶、被刺者都相安无事,也算是一大奇葩的刺杀案件了!  大家好,我叫路人甲,从小练铁头功,脑袋大是我唯一上镜的特点!  受平原土豪刘平之托,前来刺杀平原第一装纯哥刘备,据刘平说,这个刘备表面整体笑呵呵的,实际上阴险狡诈!  为了讹诈平原的富商,以出兵剿匪为由,大肆搜刮富商钱财,还美其名曰“集资”。  平定匪徒之后,刚松了口气的富商头变的跟我一样大,因为刘备要求他们“开仓放粮”!!!  天啊!你出兵剿匪我们出了一笔钱,打完土匪后,你还叫我们出钱给老百姓粮食?这刘备是哪个葱?这么狂?  这几天,有一对红脸大汉和黑脸大汉成天提着武器在富商门口溜达,富商一出门他们就狠狠的瞪着....  刘平拉着我的手,无奈的说:你杀土匪让我们出钱也就算了,可这开仓放粮,老百姓买的粮食少,刘备买的多!而且全是低价!  我疑惑的问刘平:这粮食价格低了不挺好?  刘平眼一瞪:你虎呀!粮食都让刘备用低价买去供应军队了,老百姓才能买到多少?这粮食在我们手里握着,早晚都是平原人的!  我感觉脑袋一大,一股热气上涌,提着刀就去找刘备了!  刚冲进平原相府,刘备正坐小板凳编筐,我大喝一声:刘备你个装纯货!装纯遭雷劈,雷不劈我劈!  岂料,刘备向我招招手,示意我坐下,我脑袋又开始变大了,和他一起坐在小板凳上。  刘备淡淡的说: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我们都是妈生的,何必打打杀杀伤和气呢,要是不小心砸到周围的花花草草那就不好啦....  脑袋正在变大,仿佛有天上的太阳那么大,后来发生了什么我记不清了,不过刘平看见我总是一副古怪的表情。  大家好,我是路人甲,是个不称职但有良心的刺客!  因为妈妈跟我说过:戴面具久了,摘下面具,脸已经和面具一样了!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乱世,能有一个官儿站出来为百姓说话,我很开心...  
    话说,作为一部讲述刺客的小说,貌似前几篇都刺杀失败,或者刺客被杀,刺客有点惨啊...  这篇故事的主角,会带你见到真实的刘备,一个...额,那个张飞呀,你坐下别激动,后面会有你的章节...  韩暹、杨奉在下邳,寇掠徐、扬间,军饥饿,辞吕布,欲诣荆州;布不听。奉知刘备与布有宿憾,私与备相闻,欲共击布;备阳许之。奉引军诣沛,备请奉入城,饮食未半,于座上缚奉,斩之。  杨奉,东汉末年武将,原为黄巾余党白波贼帅,后成为李傕的部将。李傕郭汜交兵之时,杨奉率兵救驾,护送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被封为车骑将军。不久被曹操击败,杨奉投往袁术,几经辗转,最终被刘备计斩。  这段话中得知,杨奉混了一生,当过贼寇、救过御驾、投奔吕布,然后被计斩。  本来《三国志》中这段话和史料记载是没问题的,但是刘备是“计”斩杨奉,这个计字,我怎么看,怎么有点别扭!  刘备杀死杨奉正是公元197年,这一年...  公元197年,上半场刘备在吕布手下跑腿,中场刘备炒了吕布鱿鱼,下半场曹操和刘备联手群殴吕布。  第二年,吕布惨被绞杀。  杨奉被杀的这一年,刘备对于吕布的态度可谓是360°大转弯!杨奉只是一枚棋子,准确说是刘备投奔曹操的投名状!  刘备被曹操荐为豫州牧,屯小沛时,曹操曾兴兵进攻袁术,兵至豫州界上,刘备引兵来迎,二人在军营中相见后,刘备向曹操献上首级两颗,操惊问是何人首级,刘备答:“此韩暹、杨奉之首级也。”并告诉曹操:“吕布令二人权住沂都、琅邪两县,不意二人纵兵惊民,人人嗟怨。因此备使关、张二弟杀之,尽降其众,今特来请罪。”  这里出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刘备杀过许多人,得到的首级很多,为什么偏偏要把韩暹、杨奉的首级献给曹操?  第二、杨奉肆意纵兵抢劫,刘备杀了杨奉应该通知吕布,为什么要告诉曹操?  哈哈,原来这里大有文章!  李傕、郭汜在朝廷作乱后,汉献帝一度落入杨奉、韩暹之手,曹操确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针,势必要与杨奉、韩暹发生冲突。而杨奉与韩暹与曹操素有瓜葛,两人做了商议,在曹操迎天子移都许昌之时,突然率兵攻打曹操。战败后,杨奉与韩暹投奔袁术,而袁术很是瞧不起他们,最终两人投奔吕布,成为吕布手下的爪牙。  关系理顺清了,杨奉、韩暹是曹操的仇敌,吕布是曹操的仇敌,杨奉、韩暹是吕布的爪牙。  杀了杨奉,剪除了领地周围吕布的爪牙,不仅帮曹操出了口恶气,同时也取媚了曹操,这可是一箭三雕的妙计!  刘备献首级的真实目的不能明说!  所以曹操才惊讶问这是谁的首级,而刘备却是轻描淡写的说是杨奉、韩暹,罪名是“纵兵惊民,人人嗟怨”,这是个“大义”的罪名,是任何军阀都不能拒绝的!这句话里刘备给曹操已经有所暗示,而下面刘备说的这句:“今特来请罪”。则完全是赤裸裸的询问了!  我帮你除掉了你的仇人(杀奉),又打击了你的敌人(削吕),现在你打算怎么对待我(请罪)?  曹操岂是糊涂人,当即表示:“君为国除害,正是大功,何言罪也!”  你帮我杀了仇人(除害),我当然要感激你(正是大功),跟我****不会亏待你(何言)!  就这么的,刘备与曹操达成了一致的目的,消灭吕布!(刘备提杨首级见刘备时,他还在吕布军中。)公开的结盟,赤裸裸的欺骗,天下的语言艺术果真强大!  另外,杨奉是反曹派,走投无路投奔吕布,杨奉在吕布军中混的不好,但他有保护天子圣驾的功劳,所以任何一方军阀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但也不愿收留他。唯有跟曹操死磕的吕布敢于收留杨奉,但是吕布生性多疑,不敢轻易相信外来人,所以派杨奉去骚扰刘备。杨奉却认为刘备跟吕布有旧仇,意欲联合刘备共同暗算吕布,然而刘备笑着把杨奉请到座上宾,笑着砍了他的头!  作为投名状被杀的杨奉,换来了曹、刘两家的结盟,为曹操消灭吕布平定后方奠定了基础。  不得不提一下,可怜的是吕布,临死前才看明白刘备的为人...  
    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欲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的这番预言,至今仍有很多人津津乐道,说孙策实则死于郭嘉派出的死士之手!  当然,孙策一死,作为最大受益者的孙权,也可能是参与者。  刺杀,本来就是见不得光的事情,宛若在黑暗中行驶的终结者,不知在何处,终结你的性命。  作为三个人路人甲的许贡三门客,毫无疑问,他们肯定是替人被黑锅的!  这篇故事,我不知从何讲起,孙策遇刺是三国期间第一件颠覆性的大事件,对于曹操集团来说不亚于诸葛亮首次北伐的震撼!  而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也假想出“剑刃忽坠,止存剑把在手。”的情节,能对孙策的随身佩剑做了手脚,无疑于间接地说孙策死于内部势力之手。但《三国演义》毕竟有小说的成分,不能作为纯史料来看,但罗贯中的看法也代表当时以及后人的一部分看法,即为孙策可能死于内部!  孙策死后,江东最大的受益者孙权,怎么看也脱不了干系。而历史上孙权的几位兄弟,皆被孙权整死,他是个欲望极度强烈的人,是一个杀伐果敢的枭雄!但孙策遇刺之后,并没有咽气,嘱咐后事的时间也很充足!如若是孙权策划的,孙策完全可以暗示领兵在外的周瑜杀回来平定内乱,然后再立新君主。  如果是孙权干的,这件事一旦走漏一点风声,无论是孙策死还是孙权死,整个江东集团势必陷入混乱之中!  江东是孙家的天下,孙权犯不着做这样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孙权没有作案动机而被排除在外。  纵观孙策遇刺的过程,贴身骑士竟然与孙策保持一段距离行进,而史料对此竟说是因为孙策马快,护卫跟不上...这种哄哄小孩子的话谁信呢!  孙策去郊外狩猎的时间地点,应当只有高官或孙策身边的随从之类才会知道,许贡三门客从哪里得知的?而孙策带兵打仗,常常奋勇冲杀在前,所以孙家军士气特别高,将帅如此神勇,士兵自然拼死搏杀。没两把真刷子,孙策估计早被Ko了,可以看出孙策个人武力不弱。许贡三门客就三个路人竟然杀了小霸王....他们吃了印度神油?这种在阿三世界盛行的神油,应该是口服而不是外服?所以,我推测,许贡三门客很可能是假扮的!借着为许贡复仇的理由,由死士扮演门客,上演一出为主公复仇的好戏!  江东势力参与了孙策遇刺事件,这是肯定的,因为情报的泄漏一定是内部人员!  而推崇是曹营势力刺杀孙策的朋友,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曹操阵营害怕孙策?或者说为什么曹操希望江东的孙策死呢?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交战于官渡,爆发了东汉末年********之一的官渡之战。  这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任何来自后方以及侧翼的威胁,对于交战双方都是致命的!  曹操兵力远少于袁绍,所以在官渡被袁军缠住后,后方几乎成了空城。  孙策不是头脑发热的人,虽然打仗喜欢身先士卒,但孙策这个人十分有战略眼光!  阴欲袭许——孙策临死前也想要做的事!  在曹操与袁绍决战之时,奔袭许都抢夺天子,这是阴欲袭许计划的战略构想。  不得不说,这个构想一旦实现,曹操不死也得去半条老命!  首先,没有天子,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资本,还要落个护驾不力的歪歪罪名。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抢了天子,可以逼迫天下写一封诏书,号召天下群雄杀了对皇帝不尊的曹操。  可以说,孙策生前的这个计划,完全是颠覆曹操阵营的蓝图!  这样的敌人,曹操肯定是除之而后快,而郭嘉又在军事会议上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这两件事勾起来联系,孙策之死对曹操阵营是百害而无一利!  任何刺杀都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曹操无疑是最具有作案动机的!  那江东阵营的人为什么也要刺杀孙策?  孙策生前和死后对曹操阵营的变化无疑是巨变,孙策活着的时候,一直对曹操是阳奉阴违。而孙策死后,江东阵营对曹营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生死之敌变成竞争之敌。有竞争就有合作,和先前的不死不休是两码事。  孙策生前,江东阵营内部的两大派系鸽子派和雄鹰派。周瑜毫无疑问是雄鹰派代表,而孙策也十分重用周瑜,注意一点,孙策临死前曾对生母吴氏说过一些遗言: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按常理“父兄旧人,慎勿轻怠”这种话应该直接对孙权说,为什么要通过吴母之口转交呢?孙策临死还发出感叹: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又有什么话不能对孙权等人说,要当面交代周瑜?事情远没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对于孙策要交代给周瑜面授的话,很可能是“阴欲袭许”计划的一些机密。孙策与孙权两人的执政风格迥异,孙策临死都想带伤出兵许昌,可见其决心很大!  但失去了孙策支持,阴欲袭许只能作为一个构想吓唬吓唬曹****,孙权做不到,也不需要这么做。后来的历史发展,孙权的执政完全与孙策相反,但也抵抗住了曹操,保住了父兄留下的产业,至于孙策生前想要的宏图霸业,却只能付诸在笑谈中了!  鸽子派——张昭  雄鹰派——周瑜  既然试图还原事件真相,何不大胆推测!孙策暴亡,不亚于江东发生了一场“颜色革命”,曹操从此不必再担心江东发动的奇袭,而可以专心应对袁绍。  政治是战争的开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雄鹰派的失势带来的是从上到下的政治转变,所以刺杀孙策的参与者,必然是鸽子派的人!  至于张昭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细节请注意:赤壁之战前夕,张昭为首的文臣集团,宣扬的是“主降论”,可惜孙权并没有接受,而是把外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召集了回来,多年远离政治中心的周瑜并没有怨言,一回来就给孙权说了投降和反抗的两种不同结果,孙权接受了鹰派的说法,这是后话了。  至此不难看出,曹营和江东两派联手干掉了孙策,这是毋庸置疑!  所以,郭嘉才会自信的说,不久的将来,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郭嘉为什么胸有成竹,因为万事已安排妥当!  而许贡三门客,可能是出自张昭手下的死士,也可能是郭嘉派出的人。  孙策遇刺事件我们讲完了,这一件轰动三国甚至改写三国历史的刺杀案,实在是黑暗角逐的精彩戏码!而孙策死后的几年,群雄割据争霸的脚步徒然加快,各路英雄层出不穷!这一切,以北方的形式统一,有莫名的关系!  翻翻时间表,我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公元200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1.衣带诏事件  2.官渡之战  3.孙策遇刺  倘若这三件事能串联起来,不由得觉得历史的惊悚感!  由“官渡之战”带来的时机,引发了“衣带诏事件”,以“阴欲袭许”配合衣带诏彻底颠覆曹营的命运....  这三者如果真的是相辅相成全部发生,那曹老板还能活下来真是“信春哥”的缘故...  闲谈一下,孙策发动突袭,许都虽然空虚,但不至于一攻就破,如果有即是“保皇派”又是“反曹派”的人作内应打开城门....又或许,孙策刚兵临许都,“保皇派”就裹着皇帝直接跟孙策来一出“孙策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刘协哥哥我在等着你牵手....”  历史还真是蛮有意思!  
    边鸿(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人物。受妫览、戴员指使,杀孙权弟孙翊,亡逃入山,被捕后,罪杀之。  权弟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  这个孙翊作风果敢骁勇善战,是东吴不可多得的年轻俊才!而孙翊更是吴夫人的第三个儿子,继孙策、孙权之后,江东集团最大顺位继承人,所以他被刺杀了。  嗯?  观众朋友可能要问了,作者你这是什么逻辑?  嘿嘿,我要说的是,就是这个逻辑!  孙翊,又名孙俨。骁悍果烈,有兄策风,曾被大臣推荐为继承者。  孙权继位后,孙翊任丹杨太守,不久被身边的边鸿刺杀。边鸿则是受妫览、戴员二人指使,杀死孙翊。  而孙翊死后,妫览欲霸占其妻徐氏....这人挺猛的,杀了人家弟弟不赶快跑路,还留在那里,甚至还要霸占人家弟媳妇....人家张范二人杀了张飞,立马顺江而下,投奔东吴。东吴这两位胆子太大了点吧....  这起刺杀案在三国中并不起眼,或许是因为孙翊太年轻还未出名。我说过,刺杀最重要的是动机,每一次刺杀都要杀人的作案动机。  孙翊得罪谁了?  史书已经悄悄的给了我们答案,妫览、戴员因为孙翊阻挡了他们的利益,而雇凶边鸿刺死了孙翊。但是,妫览、戴员两个人谋害了孙翊,不仅不害怕孙权追究,孙翊尸骨未寒就敢霸占孙翊之妻。  这两位仁兄杀的不是东吴的路人甲,而是江东集团第三个顺位继承人,东吴土皇帝孙权的亲弟弟!  纵观孙权的脾气,他会纵容这等事发生?  亦或是,是在他默许之下?  孙翊阻挡了两人的利益,究竟是什么利益?  这俩熊孩子都是武将,升迁靠军功,孙翊能阻挡他们什么利益?  要我说,如若孙翊是江东之主,妫览、戴员绝不会刺杀孙翊,即使不是也不一定要杀。  可如果孙权希望这个骁悍果烈有兄策风的亲弟弟死的话....  我不是在胡说八道,从古至今与继承人沾边的事儿,没几件是见得光的。  这一篇刺杀故事,没有任何人性的光辉,刺杀者迷失在权利的黑夜中,为了升官发财而赔上了性命。不过相对于前几篇来讲,这是最原始的刺杀,毫无智谋可言,只能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下来。  留给大家的,只有唏嘘而已。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六月,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让张飞从阆中出兵在江州江州。因为张飞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果然,张飞临出兵前,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并将张飞的首级去投奔孙权,张飞军营都督送表给刘备,刘备听闻后不由得叹道:“噫!飞死矣。”  闻关羽被害,恼羞成怒,整日酗酒大醉刑罚帐下军士。命范疆、张达置办白旗白甲挂孝报仇,二人无能置办,张飞便给予刑罚,二人依然无能置办,怕张飞把他们杀了,就趁夜里张飞大醉而睡,将其杀害,取其首级投奔东吴!  说道张三爷之死,网上流传很多版本,有说是诸葛亮使的阴谋,也有说刘备故意的,更有人说张飞之死就是关羽之死的翻版!  但要我说,张飞的死和关羽之死是两码事,首先关羽之死是出乎所有人意外的,你先别骂我,听我慢慢说。  阆中(南充市)张飞721.9公里荆州到阆中  麦城(当阳市)关羽721.9公里麦城到阆中  成都(成都市)刘备912.7公里成都到当阳  古时候通讯不像现在发达,战场的消息传递全靠马儿跑的快。关羽发动荆州之战之前,刘备刚率领举国之兵平定了汉中,蜀汉的主力军队已经疲惫不堪,粮草已经耗尽大军必须休整。而之前的汉中之战,刘备和夏侯渊打了整整一年,几乎是连拖带耗拼死了夏侯渊。曹操之前没有率主力前来救援,一是以为刘备是佯攻汉中,二是以为夏侯渊兵强马壮可以顶一阵。请记住,是一阵,而不是永远,这一点就要了夏侯渊的命!  而刘备,凭着“老子拿不下汉中就是不撤”这股牛劲儿,硬是砍了夏侯渊,拿走了汉中。等曹操的主力部队开进汉中谷地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自然清楚曹军的弱点,他率领部队边打边撤,反正就是不跟曹操主力决战,专挑曹操的后勤部队打,蜀汉军粮食不够了,曹操劳师远征,粮草带的自然不多,但刘备的粮草补给怎么也比曹操近,几场战斗下来,曹操就悻悻的撤军了。  之所以讲这个,就是告诉大家战争的偶然性与突发性,刘备攻打汉中,是有预谋有决心的,其准备也是有的。  而关羽呢?  对于关羽出兵樊城,很多人吵成一片,说是莽撞、被东吴忽悠了...  其实不然,关羽出兵樊城,固然有“争口气”的原因,但是关羽确实很能打!二爷借着大雨,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可谓是风光一时!而坐镇成都的刘备,收到二弟的捷报,肯定是很开心,但是也很无奈。如果关羽晚一点,等蜀汉主力休整完了,再搞这么一出,那么就可以两线出兵,兵发长安挺进中原。可是刘备的主力军,短时间根本无法大规模作战,所以刘备也只能任由关羽折腾了。  上个月底二弟高奏凯歌,下个月处就被人砍了,首级送往长安,尸身被东吴带走,这一切变化太快!  如果说刘备要害关羽,是不会用荆州做陪葬的!  因为这个陪葬品太隆重,荆州乃是魏蜀吴必争的军事要地,直到蜀汉灭亡也没能收复荆州,荆州对于孙吴的战略地位可窥一斑!  那张飞呢?  张飞死了对谁利益最大?  关羽的死是战争的意外,对蜀国上下毫无益处,损兵折将不说,反而丢失军事重镇。而张飞死的时间,却不是很紧要,他倒在了蜀汉军队最为精诚团结的出战前夕(关羽在军中威名很高,打出为关羽复仇的口号,一致讨伐东吴)。而且张飞死了,对刘禅是最好的!  蜀汉政权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刘关张是拥有三个权利巅峰的人,诸葛亮李严等人,是不可能取代关羽张飞在军中的超然地位。  关羽死于战争意外,张飞死于无德。  刘备见到张飞军营都督送表,就无奈的感叹:唉,益德死了!  关羽被杀,张飞心中的悲愤不言而喻,做大哥的刘备并没开导,而是任其自由发展,心中自然也有自己的谋略。  正常来看,要想一下子“铲除”关羽张飞二人,非得引发蜀汉军队上下的****,很可能刚刚新建起来的蜀汉政权彻底瓦解,若是通过手段去瓦解关张二人,即便成功解除一个,另一个势必疑心顿起,蜀汉军势必上下离心离德。  无论怎么看,刘备都不可能做成这件事,可是关羽的意外战死,给这件事带来了契机!  看官大人莫不要纠结,关张两人一生忠于刘备,可你敢打包票关张的后代,会像父辈忠于刘备那样忠于刘禅吗?  至于刘禅是什么能力的货色,他奸猾无比的老子刘备是很清楚的。  铲除势力庞大的能臣,以换取弱主的平安,这是每一代帝王都会考虑的事情。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清洗功臣,除去那些该死的,大部分都是枉死的,这究竟是为什么?  那些昔日纵横沙场的一代名将,大部分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下,但他们也该瞑目了。朱氏的后人从未忘记他们的功劳,他们用一代人的生命换取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而旅行这份合同的朱氏皇族,直到灭亡也未敢忘却那些建国元勋的后人。  明太祖深知自己血洗建国元勋的恶果,但是他默默的吞下了,因为他的继承人朱标先生,是一位性格温厚的三好皇帝。他不仅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明太祖,更是一位默默付出的父亲,如若不消灭建国功臣,试问朱标即位后,会不会出现汉献帝与曹丞相的翻版?  几百年后的朱元璋都能想到的问题,那么和汉献帝、曹丞相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刘备,会不会为自己的儿子考虑?  关羽意外战死之后,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时机!  益德,我的好兄弟,安心去吧!你的孩子,我不会忘记的!  这么死了好,全军同仇敌忾攻伐东吴。这么死了好,再没人拥有威胁刘禅的势力了。  张飞之死是意外的刺杀,但也在情理之中,作为利益最大化的刘氏家族,并没有亏待张氏后人。  
    郭修(?-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国志·后主传》及《费祎传》中载为郭循),凉州西平人。三国时代曹魏官员,官至中郎将(可能为伪称。曹芳诏称郭修为“故中郎”,裴松之则指郭修只是“西州之男子耳”)。被蜀汉卫将军姜维俘虏后降蜀汉,后来暗杀蜀汉大将军费祎。  延熙十六年春,魏国降将郭循刺杀了蜀汉丞相费祎,这一起刺杀案,震惊了蜀汉朝野,而魏国上下也是莫名其妙...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先给大家看几段资料:  1.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  姜维自以熟知西方风俗,建议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以便控制陇西。  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2.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  3.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夏,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行军至洛门,姜维因军粮耗尽而退军。)这三段史料出自《三国志》一书,无任何做虚做假成分,我单独挑选出来,也不是为了断章取义。  我不止一次讲过,刺杀要分析动机的,和谋杀不同,刺杀更多是以利益为主,而且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史料中不难看出,姜维一直想出兵北伐,这是刘备提出来,诸葛亮执行的,而到了姜维时代,仍在执行。至于北伐的原因,暂不去分析,姜维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带回来的降将,他的主战场就是北方,他也是北伐的坚定拥护者!(如果像蒋琬提出的,顺江而下进攻东吴,那就没熟络西方风俗的姜维什么事了!)但也不难看出,姜维作为一名将军,手上的兵力被费祎压抑的很惨!  有一点大家请注意!  公元253年春天,费祎遇刺身亡。公元253年夏天,姜维统帅数万人出师北上。  常期压制姜维兵力的费祎前脚刚死,后手姜维就率大军北上作战...  嗯,无论是为同僚报仇,还是秉承先主遗志,北伐没什么错,诸葛先生还北伐了好几次呢!  虽然姜维同学有点着急,以至于连粮草都没备齐,就兴冲冲的出兵北上...这个常识性错误作为一名资深军人,应该不会忘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名言吧?  那...就剩下一种解释!  某男追了某女神十年,女神终于同意交往,某男兴奋的仰天大笑,我终于追到你了!  亦或者是跟金兀术打了一辈子败仗的牛皋,在最后一次战斗,竟然生擒了金兀术?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这句谚语可是流传很广,包括范进中举这些事儿,可见再沉稳的人,梦想成真的那一天,也会喜形于色得意忘形。  那我们的姜维同学,他在匆匆忙忙的出兵北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是否也在马上仰天大笑,大哥终于有兵了....  这一起刺杀事件震动了蜀汉朝野,皇帝刘禅和很多官员对费祎的死痛惜不已,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伪魏的阴谋,因为郭循本来就是魏国人,而费祎对人太没有警惕心了!  至于负责调查工作的卫将军姜维后来上书,说郭循本来有心行刺皇帝,只是因为皇帝身边戒备森严,所以才转向费大将军作为目标。听到这番话,刘禅在伤心之余,又感觉到庆幸。  蜀汉朝廷授予了费祎谥号“敬”,意思就是合善法典,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绩,然后这位不幸遇刺的蜀汉重臣被风光大葬,葬礼的规格非常之高,连盟友东吴都特意派人前来吊唁。在葬礼上,卫将军姜维代表百官致辞说:“从来没有过一位官员像您一样为我们带来这么长久的和平。”  魏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大惑不解,然后大喜过望,立刻追封郭循为长乐侯,并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在这之后数月,陇西有一份上奏朝廷的公文指出:一具疑似郭循本人的尸体在西平附近被发现,尸体死亡时间似乎至少有一年以上。  这份与官方说法相矛盾的文书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注意,因为这时,魏国上下的注意力被另外一件事所吸引。  边境急报,蜀汉卫将军姜维忽然对陇右地区发动了攻击,其规模是自诸葛亮死后最大的一次!  这标志着蜀汉与曹魏的和平正式结束,蜀汉以鹰派姜维为代表的陇西攻防战拉开了序幕,而蜀汉与曹魏也由战略对峙转为战略攻防。  而这种攻防态势,直到蜀汉灭亡,才终结。  
    历史上有很多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豫让、荆轲等,他们或成功,或失败,司马迁都让他们名留史册。在汉末三国时期,也有一位刺客,叫韩龙。比起前面的刺客,韩龙名气小了很多,但他却是为国家安定而做的刺杀,这项充满死亡与阴谋的职业,终于出现了以侠义而生的英雄。  轲比能,鲜卑族,为人沉稳冷静作战勇猛,从族兵一路升迁到鲜卑族族长。鲜卑部落靠近边塞,袁绍占据河北后,无数流浪的汉人投奔轲比能,因此鲜卑部落军事文化迅速得到融合提升,不再以单纯的游牧民族出现,从治军、经济、文化全面效仿中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潜力股!  公元220年,轲比能通过魏大臣阎柔向中原曹魏政权不断进贡称臣,而曹丕也大方的册封轲比能为附义王。  公元221-225年间,轲比能为吞并周边部落,不断与魏军产生摩擦,然而此时魏军正值强盛的时候,多次战败后,轲比能率部退居漠南,由此心怀反叛之心。  随后,轲比能率军出击,尽收匈奴故地,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疆域。  鲜卑游骑屡次侵犯边境,幽州、并州士民痛苦不堪。  到了青龙元年,轲比能与步度根结亲并反叛曹魏,并州刺史毕轨派遣苏尚、董弼进攻陉北的轲比能军队,苏尚、董弼英勇战死,得胜之后的轲比能果然转移,曹魏大军一时举手无措。  针对轲比能的不断骚乱与袭扰,最好的办法就是雷霆扫穴,可发动如此宏大的战役,需要消耗的粮草、民力、军队巨大,此时天下三分,根本无法进行。于是,曹睿听从王雄的建议,派死士刺杀轲比能。  公元235年,王雄派勇士韩龙成功刺杀轲比能,换立轲比能弟弟为王,从此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境因此而安定。  相比较荆轲刺秦王,其实韩龙刺杀轲比能并不比荆轲逊色,但他的事迹鲜为人知,大概是因为陈寿记载的史料少,因而世人少知吧。  观众们可能会问了,这流水账的记录,看不出来韩龙多厉害啊!  我唠叨几句,鲜卑游牧民族的实力有多么强悍,在蒙古人崛起的前期,鲜卑是第二个恐怖的游牧部落,盛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就是鲜卑族人!轲比能率部不断侵扰边境,而且是打完就跑,今天占一城,明天吞一地,得了便宜就跑。  这是典型的游击战,游击战的目的是什么?(那个说闹着玩儿的,你出去...)养精蓄锐的同时,侵扰敌军的精力,逐步蚕食分化敌军,最终完成蚂蚁吞大象的壮举——游击战(我个人的观点)韩龙老兄这一刀很猛,但是却鲜有资料流传下来,因为当时曹魏的国力并未衰弱,对付轲比能还是有选择余地的,万一刺杀失败,大不了鱼死网破痛痛快快干一仗(这是蜀汉和东吴最愿意看到的,相信姜维同学眼睛会飕飕冒光的...)这一刀,葬送了鲜卑部落的统一,在后一百年的时间,再也没有崛起统一中原的机会。现在的朋友可能感触不大,但若放在古代,游牧民族崛起,是中原农耕文明的灾难。(你可以理解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岛国鬼子端着刺刀就来了....)本书已经接近尾声,本来想跟大家嬉笑一下,但是却发现没啥乐呵的...  评曰:韩龙之杀比能,使得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其功不小矣。  
    人们通常把在他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代人受过的行为称为“背黑锅”。这个词虽然起源于现今,但代人受过的事情却不仅是今人才有。话说在三国时代,就曾有人蒙受不白之冤,成了替罪羔羊。  自从魏国统兵大将司马懿死后,子承父位,其子司马昭顺理成章的执掌了兵权。手握重兵的司马昭飞扬跋扈、独断专行。他曾一度胁迫魏主曹髦封赐其为晋公,加九锡。在当时,“晋公”之位仅次于皇位,“加之九锡”即受用皇家仪制。这些不合规制的无理要求,忤逆不敬,其谋反之心昭然若揭。这时手无兵权的曹髦不敢贸然行事,只得隐忍不言,蛰伏待机。  一次,据说,黄龙在宁村的井中现身,众臣以为吉祥之气,上表祝贺。而毫无心机的曹髦却说,“非祥瑞也。龙者君象,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居于井,是幽困之兆也。”他还随之附了一首潜龙诗,诗中他以被困之龙作比,暗比司马昭为鱼虾,龙被小鱼虾所戏弄着实冷人汗颜。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心,魏主的无心之语被司马昭的心腹告发,盛怒之下的司马昭领众兵面见曹髦。  忍无可忍的曹髦这次是真的爆发了,他领了数百名官僮奴仆前去迎战。到了宫门口,只见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和两员部将成倅、成济站在门前,身后引了千余铁甲禁军杀将而来。魏主喝退了禁兵,拉开架势,准备决战。而此时,贾充对身边的跃跃欲试的成济使了个眼色,低声说,司马公养你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今天之事啊!憨憨的成济信以为真,舞动手中大戟,胸有成竹地问道,您(司马昭之意)是要活的还是要死的?贾充大吼,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于是成济大戟一挥,毫无防守之力的曹髦,血溅宫墙,当即身亡。这时的成济仿佛已看到了日后功名显赫的自己,本以为司马昭会提拔重用他,可谁料想,“升官梦”还没做好,就遭到了司马昭的问罪。事出于朝臣责成司马昭彻查凶手,严惩元凶,明之理屈的司马昭只得照办。这时已是惊弓之鸟的成济,那叫一个冤啊!以为听了贾充的差遣,得到了司马昭的授意的自己会相安无事,到头怎料却落得个戴罪之身,替人受过。这时,不顾一切的成济想为自己辩白,可嘴已被堵上了的成济却什么也无法言说。心有余悸的司马昭最终还是令兵卒割去成济的舌头。这回成济可真是百口莫辩了,就任由司马昭信口开河,听任朝臣非议发落了。最终,成济还是难逃死劫,不光他一人被屈杀,连带着成济的妻儿老母也被司马昭诛杀。自此,因为忤逆谋权这一事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俗语就广为传之。  后人有诗叹曰: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诛三族,只道军民尽耳聋。  其实,古今中外倒霉“背黑锅”的事例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姑且就拿三国中的成济做引,这一悲剧旨在警醒我们:事事都要谨慎,以免落入他人彀中,贻害了自己。  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秦汉时期,有关禁止复仇的法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复仇现象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魏晋南北朝明令禁止复仇,所见文献记载的复仇事件也大大少于秦汉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礼制的变化及礼对法的影响密切相关。  礼法结合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讲究法“理”,重视生命,法贵得中,宽法倡德,越来越充满了“礼”的精神。在这种结合中,礼对法产生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一面。在礼的影响下,冷峻严酷的法具有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刚硬的律条注入情和理的灵魂,杀罚止恶的同时又兼道德提倡,可谓一举两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客信条起源诸神试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