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与身高体重值相除的值有意义吗 如何判断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当前位置: >>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3.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 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运用除法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 2.难点: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 估算。 课时安排:1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分 桃 子(教材第 2―3 页)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自我展示 (一)出示第 2 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3.肯定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选择接近书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二)问题 1:有 68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1.学生独立计算“68÷ 2”。 2.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每只猴子可以分 2 篮零 4 个,一共 24 个。 (2)60 ÷ 2 = 30, 8 ÷ 2 = 4 30 ÷ 4 = 34 (3)、 3 2√6 4 8 8 0 答: 。 4 8问题 2:有 68 个桃子,平均分给 3 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 68 平均分成 3 份, 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三、精讲点拨 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 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个位上。 2.平均分时,当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下的部是余数。计算方法同无余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拓展应用: 1.小猴回家。 先估算再计算。 3 √6 3 6 √8 4 5 √7 5 6 √9 6我 4 天大约吃 60 只害虫。 我 5 天大约吃 70 只害虫。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3.用竖式计算。 84 ÷ 4 98 ÷ 7 81 ÷ 3 84 ÷ 6 90 ÷ 6 96 ÷ 44.教材第 3 页“练一练”第 1、3、5 题 板书设计:分 桃 子 教学反思: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生动化。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橘子(教材第 4―5 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两 位数除以一位数 (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倍数, 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倍数,商 是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倍数, 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除尽)的除法。 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小棒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一)教师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分橘子”的故事。并用(视频投影仪 出示教材第 4 页情境图) (二)教师口头提问,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能帮忙吗?在这个故事中,同学们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 1:一共有 48 个橘子,要分给三个人。 师:有人补充吗? 生 2:要平均分给三个人。 师:就是说每个人分得的应该一样多。 生 3:问题是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交流展示 1.列式。 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48÷3= 师:你选择了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橘子总数除以分橘子的人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人分多少个橘子了。 2.展示方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代替橘子摆一摆,也 可以算一算。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A:我们组用小棒当橘子,10 个小棒一捆表示一蓝橘子。每个人分到 1 捆,又分 到 6 根。也就是没人可以分得 16 个橘子。(视频投影仪展示思路) B:我们组是用口算,先算 30÷3=10,剩下的 10 个加上这里的 8 个就是 18 个, 再算 18÷3=6,10+6=16(个),所以 48÷3=16(个)。 C:我们组是列竖式计算的。 教师边听学生叙述竖式边板演 师:刚才我们用分实物、口算、笔算的方法计算“48÷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 1:口算。 生 2:笔算。因为口算容易出错,分实物不方便也不切合实际。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的实际点拨 四、小结 师:大家想一下,笔算除法时应该怎样计算? 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数不能整除除数,就要用余下的数 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在一起去除以除数。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一定要比除 数小。 五、拓展训练 1.76÷4 57÷3 51÷3 96÷8 72÷3 84÷62.有 64 个苹果,平均装在 4 个蓝子里,平均每个蓝子装几个苹果? 3.做教材第 5 页“练一练”的题目 板书设计:分橘子 48÷3=16(个) 方法 1:摆小棒。 方法 2:口算。 方法 3:用竖式。 1 6 3√4 3 1 1 8 8 0 教学反思:教学中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 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集兴趣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答:每人能分到 16 个。 8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商是几位数(教材第 6―7 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 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 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视频投影仪出示: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 888 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 6 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铁路全长 888 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 6 时。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1.列式。 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888÷6,我是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来列式的。 2.学生尝试解决。 师: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生 1:600÷6=100,888&600,888÷6 的结果肯定比 100 大,商一定是个三位 数。 生 2:让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与 6 作比较,比 6 小商是两位数,比 6 大商则是 三位数。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 1:8 个百除以 6 商 1 个百,1 写在商的百位上,1 个百乘 6 得 6 个百,写 在 8 的下面,还剩下 2 个百。 生 2:剩下的 2 个百和十位上的 8 合起来是 28 个十,28 个十除以 6,商是 4 个十,4 写在商的十位上,4 个十乘 6 得 24,24 写在 28 的下面,还剩下 4 个十。 生 3:剩下的 4 个十与各位上的 8 合起来是 48 个一,48 个一除以 6,商是 8 个一,8 写在商的个位上,8 乘 6 得 48,没有余数。 生 4:商合起来是 148. 师生一起板演 888÷6 的笔算过程。 三、精讲点拨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师:谁能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练习 1.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只判断不计算。 389÷3 654÷4 478÷6 432÷5 111÷22.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算一算。 256÷5= 456÷3 = 784÷7=3.学校买来数学学具袋 324 套,平均分给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 少套? 4.做教材第 7 页“练一练”的题目。 五、师生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那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生 1: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 2: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相同,从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除起, 商写在百位上。 生 3:然后将百位上的余数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计算,商写在十位上。 生 4:如果百位上无余数,直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 生 5:最后把十位上的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生 6:每次得到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非常积极,老师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板书设计:商是几位数 888÷6=148(天) 1486 8886 28 2 4 48 4 8 0 教学反思: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只有 学生本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猴子的烦恼(教材第 8―9 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说出 “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的道 理,能正确进行有关 0 的除法的口算。 2.在小组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能发现被除数的中间有 0 和末尾有 0 的笔算 除法的竖式简便写法,学会正确计算被除数中间有 0 或末尾有 0 的除法。 3.通过独立思考,会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简单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会计算被除数中间有 0 或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 0 的占位作用。 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师: 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遇到了烦恼的事儿,什么事儿呢?(视频投影 仪出示教材第 8 页例 1 的情境图) 师:三幅图各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帮一帮小猴子们吧。 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 二、探索新知、展示交流。 1.师: 爱思考的小猴子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 8 页例 2 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试一试,看怎样帮助小猴子。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3 只猴子分 306 个桃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多少个,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306÷3. 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用竖式表示出来呢? 生 1: 我发现这个算式和前几天做的不一样,这里出现了被除数中间不够商 1 的情况。 生 2:我能解决,我是这样想的。把 306 看成是 300 与 6 的和,先分整百数, 即 300÷3=100;再分个位数,即 6÷3=2;最后用 100+2=102,所以 306÷3=102. 生 3:我列竖式计算。 1023 3063 0 0 6 6 0 师:这个竖式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吗? 生 4:中间的 0 可以省略掉。(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师:有谁能叙述一下这个竖式的含义吗? 生:先用被除数百位上的 3 除以除数 3,得到一个百,在商的百位上写 3;再 用被除数十位上的 0 除以除数 3,商是 0,在商的十位上写 0 占位;最后用被除 数个位上的 6 除以除数 3,商是 2,在商的个位上写 2,最后的结果为 102. 2.小结师:像这样上中间不够商 1 的写 0 占位,表示十位没有,再接着除。 3.学习被除数末尾有 0 的除法。 师:刚才大家做的很认真,答案也很正确。不过猴子们还有一个烦恼。(视频投 影仪出示教材第 8 页例 3 的情境图) 师:接下来我们怎么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情况,选择指名说或是同桌交流。(算法略) 师边听边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先用除数 6 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 8,商是 1,在 商的百位上写 1;8 减 6 后余下 2,与十位上的 4 合起来是 24 个十,再继续除以 6,商是 4,在商的十位上写 4;没有余数,被除数的个位上是 0,0 除以 6 还是 0,直接在商个位上写 0 占位。 (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 9 页第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08÷4 612÷3 840÷6 609÷3= 960÷4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被除数末尾有 0,商的末尾就一定有 0. (2)被除数中间有 0,商的中间就一定有 0. (3)570÷3 的末尾只有一个 0。 (4)600÷3 的末尾有 2 个 0。 3.一共要运 990 把椅子,上午运走了 450 把。下午需要 4 次运完。下午平均 每次运多少把椅子? 4.做教材第 9 页“练一练”的第 1、2、4 题。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 ( ) ) 五、作业:做教材第 9 页“练一练”的第 3、5 题。 板书设计:猴子的烦恼 306÷3=102(个) 1023 3061406 8403 0 0 6 6 0 答:平均每只猴子分到 106 个桃子。6 24 24 0教学反思: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节约(教材第 10―12 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余数的意义。 3.会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演算除法,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 0 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视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 计算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我想这节课同学们依然会有很多收获。 2.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 10 页情境图) 师:大家看看,那些同学在干什么? 生:在收集和出售可回收的垃圾,如矿泉水瓶、旧报纸等。 师:这样做既环保又有经济效益,我们也要这样做。 师:这里有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过程。 1.列式 师:3 个班买泉水瓶和旧报纸,一共收入 912 元,要求平均每个班买了多少 元?怎样列式呢? 生:我们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来列式,式子是 912÷3 2.计算。 师:我们怎么计算呢?请大家试一下,看看会碰到什么问题,等会儿我们在 讨论。 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指名回答。 生 1:先把 900 分成 3 份,每份得 300;再把 12 分成 3 份,每份得 4;合起来 就是 304.列式是:900÷3=300 12÷3=4 300+4=304.生 2:先把 9 个百除以 3 商 3,可是被除数中间是 1,1 除以 3 不够商,我就不 知道接下来怎么算了。 师:那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 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是指名发言还是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发言。 生 1:我想,这里的 1 表示 1 个十,除以 3 十位上不够商 1,就商 0,然后接 着除。 师:对呀,1 平均分成 3 份,是不够的,所以商 0 是很合理的。那么,我们还 可以简化他的写法吗? 学生观察,师指名发言。 生:1 和 0 处可以不写。 师:可不可以这样呢? 生:是可以省略不写的,因为不影响得数。 师:你们真厉害,找到了这种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小结:像以上这种中间有数字小,中间不够商 1,那么我们就可以商 0,再 移下一位,接着除。 4.商末尾有 0 的除法。 师: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 继续看大屏幕 (投影仪出示教材第 10 页例 2) 师:谁能告诉我这道题说的是什么? 生:题目告诉我们 522 支笔分给 4 个班,求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支,还剩几 支?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师生小结: 生 1:求平均,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522÷4=。生 2:可以用竖式计算,被除 数百位上的 5 除以 4 后商 1,在百位商 1.。生 3:余下的 1 与被除数十位上的 2 合起来除以 4,上的十位上写 3.生 4:最后将被除数上的 2 落下来再除以 4,不 够除,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 0 占位,余数为 2.。生 5:所以 522÷4=130??2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总结下吧! 师生小结: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 0)的除法时,如果除到被 除数的十位正好出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可以不必再除,直接在 商的个位上写 0,被除数上位上的数落下来作为余数。 5.出示教材第 11 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 演示,师生交流。 三、拓展练习 1.先计算、再演算。 621÷3= 2.填空。 (1)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67×8=536 536÷8=()123×7=861 861÷7=() 432÷4= 703÷5=(2)()除以 7,商是 61,余数是 3. (3)168 除以(),商是 9,余数是 6. 3.做教材第 11―12 页“练一练”第 1――8 题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912÷3=304(元) 30 43 912节约 522÷4=130(支)??2(支) 1304 5229 1 0 12 12 0 答:平均每个班买了 304 元。4 12 12 2答:平均每个班 130 支笔,还剩 2 支。教学反思:学生解决问题时很少会去反思的,更不用说去验算了,其原因不外 乎是老师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对、孩子爱玩的天性。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材第 13―14 页) 教学目标: 1.回顾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并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一 步算理。 2.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 一、回忆导学 口算卡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1.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学生抢答。 42÷2= 55÷5= 24÷2= 155÷5= 12÷2= 255÷5= 142÷2= 505÷5= 124÷2= 22÷2= 112÷2= 220÷2=2.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前面主要学的是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师参与,并巡视辅导。 学生发言,教师将知识点板书 62÷2= 两除以一位数 除法 75÷5= 262÷2= 462÷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是三位数) 606÷3= 612÷3= 二、自主展示。 依次出示教材第 13――14 页第 1――8 题。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练习并展示的情况进行随机点拨 四、拓展练习 1.计算并验算。 369÷3= 464÷4= 642÷6= 420÷3= 660÷3= 613÷3=2.小红家果园今年收获了 874 千克苹果,每箱装 8 千克,可以装多少箱?还 剩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62÷2= 两除以一位数 除法 75÷5= 262÷2= 462÷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是三位数)606÷3= 612÷3= 660÷3= 613÷3= 教学反思: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 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 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集邮(教材第 15―16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 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 402÷2= 812 ÷4= 625÷6=师:做完后和同 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 15 页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有 285 张邮票,每页放 5 张,问题是求这些邮票能放多少页。 师:那大家估计一下,这些邮票大约能放多少页?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 1:285≈300,300÷5=60,285&300,所以 285÷5 的商应小于 60. 生 2:200&285,200÷5=40,285÷5 的商应大于 40 且小于 60. 生 3:我可以让范围更精确些,285≈250,250÷5=50,285&250,所以 285 除以 5 的商应大于 50,即 285÷5 的商大于 50 且小于 60.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如何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师:怎么验算他们算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用乘法验算,即看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小结 首位上不够商 1 时,就看前两位。 三、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投 影出示教材第 15 页例 2) 师:这道题怎么列式,怎么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展示? 生 1:题目告诉我们把 285 张邮票,每 8 张放一页,可以放满多少页,还 剩多少张? 生 2: 要求可以放满多少页, 还剩多少张, 就是把 285 张邮票按 8 张一份分, 列式为 285÷8. 生 3:因为被除数最高位上的 2 比除数 8 小,所以计算时把 2 个百看成 20 个十,与十位上的 8 合起来是 28 个十,除以 8 商是 3 个十,在商的十位上写 3. 然后接着往下算,最后发现除不尽,有余数。 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演示,师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验算。 小结:我们可以把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来验算 有余数的除法。 四、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集邮 285÷5=57(页) 575 285285÷8=35(页)??5(张) 358 28525 35 35 0 答:能放 57 页。24 45 40 5 答:可以放满 35 页,还剩 5 张。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 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买新书(教材第 17―18 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一、回忆铺垫、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请你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 问。 (1) 一个足球 60 元,3 个足球多少元? (2)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 120 千米,坐汽车需要 2 时,这辆汽车每小时 行多少千米? 2.情境引入。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 17 页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 生:一共有 200 本书,要放在 2 个书架上,每个书架 4 层,求平均每层放多 少本?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买新书”的问题。 二、展示 请你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生一: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生二: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 生三: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 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有 些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先请同学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1.先画画图解答。(分学队解答) 学生自己画图,师巡视指导。2.解决问题 (生:独立思考解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方法一:200÷2=100(本) 100÷4=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方法二: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方法三: 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点拨 四、拓展练习 1.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为 3 分。一位学生选了一 篇 840 个字的文章, 在比赛前试读时, 他用了 5 分, 怎么办?请大家先小组讨论, 拿出方案(给学生 3-5 分钟讨论)。 2.奇思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 3 个来回,共游了 150 米,这个游泳池的泳 道有多长? 3.完成课本第 18 页练一练第 1 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 ,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4.完成课本第 18 页练一练第 2 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买新书 200÷2÷4 =200÷8 =25(本) 右 200÷(2×4) =100÷4 =25(本)http://www. xkb1.co m 从左向 先算小括号里面 教学反思:学生的表现往往有惊喜,只待教师用心去激发他,用“伯乐” 的眼睛去发现他。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讲故事(教材第 17―18 页)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w W w . X k b 1.c O m一、导入新课 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756÷7÷6 二、展示 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 17 页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 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 事,用了 850 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 3 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 讲时用了 5 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 淘气 3 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 试吧。 624÷(2×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 (肯定) 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 1 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 3 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 4 分钟,平均每分钟讲 150 个。她也想 3 分钟完 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X|k | B| 1 . c |O |m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 3 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明确解题思路,理清算理,优化算法。 2.师概括总结: 乘除法混合运算或除乘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四、拓展训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2 题,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4 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新 课 标 第 一 网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讲故事850÷5×3 =170×3 =510(个) 教学反思:教材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放在一起呈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两种题型的算法上的不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教科书 p21―22) 学习目标 1.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2.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二、复习练习 第 1 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480÷(2×4) 第 2 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 3 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第 4 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也可画图来 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 5 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http://www.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 (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 6 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20×2÷8 =240÷8 =30(个) 第 7 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100+98+105+97+99=594(人) 594÷9=66(人) 简便算法:100×6-5-2+5-3-1=594(人) (2)一、四年级一批,其他任意两个年级一批。 第 8 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8×10=80(元) (2) (100-80)÷2 =20÷2 =10(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练习二 (1) :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 (2) :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 :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学以致用,在应用中赋予数学活力与灵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 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十二课时 第一单元 除法 测试题 一、口算下面各题。 80÷2 = 600÷5 = 5500÷5= 二、估算。 161÷2 191÷6 718÷9 483÷8 423÷7 279÷4 39÷3 = 300÷6 = 120÷4 = ×5= 13×4 = 9×200 =2400÷2=0÷5=0+5=三、列竖式计算。 (带◎的演算) 90÷6 840÷7 504÷4 624÷6 四、我会算。 102÷3×5 17×8÷4 427÷7-21 90+369÷3 612÷2 504÷9 650÷5 453÷8 ◎ 302÷2 483÷3 ◎ 780÷3 ◎824÷8五、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5×( )<42 <100 ( )×8<68 38>4×( ) ( )×6<79 7×( )4×( )<63六、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7=127??6(2)○÷2=349??○(3)46÷○=7??4 (4)○÷○(除数为一位数)=17??6 七、在○里填上“>”、“<”或“=”。 384÷6○192÷3 504÷9○224÷4 八、分类 182 415 94 279 627 905 ) )能被 5 整除的数: ( ) 524 609 583 2 67×3○410÷5 456÷8○100-34 ○÷○=17??6 ○÷○=17??6570 能被 2 整除的数: ( 能被 3 整除的数: ( 九、选择题。 1.在除法算式中,0 不能作( A.被除数 2.360÷3 读作( B.除数 ) ) 。 C.商A.360 除 3 C.360 除以 3 或 3 除 360B.3 除以 360 )除起。D 以上三种读法都不对3.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应从被除数的( A.个位 B.十位 C.百位D.高位 ) 。 D.394.一个数被 6 除,商是 28,余数是 5,这个数是( A.92 十、判断题。 1.6 除一个数所得的余数一定比 5 小。 ( ) B.121 C.1732.0×6,0×0,0÷6,0+6 四个算式的结果都是 0。 ( 3.在除法算式 420÷7 中,被除数增加 7,商就增加 7。 ( 4.376÷4 的商是三位数。 ( 5.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 十一、列式计算。 ) )) )(1) 除数是 4,被除数是 960,商是多少?(2)除数是 5,商是 45,被除数是 多少? (3)49 是 7 的多少倍? 多少? (5)3 除 231,商是多少? (6)一个数除以 7,商是 209 余数 5,这个数是 (4)一个数的 6 倍是 66,这个数是 多少? (7)945 是 5 的多少倍? 十二、应用题 1、一共有 558 人,平均排成 9 个方队每个方队有多少人? 2、机床厂生产了 368 台机器,每 8 台装一车,需要多少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3、一个星期有 7 天,366 天里有多少星期又几天? 4、学校买来 6 箱图书,每箱 120 本,平均分给 5 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本? 5、小林 3 分钟跳了 291 下,小花 4 分钟跳了 372 下,谁跳得快? 6、孙爷爷今年 96 岁,韩芳今年 8 岁。6 年前,孙爷爷的年龄是韩芳的几倍? 7、体育老师买了 2 个篮球,用了 144 元,又买了 3 个足球,每个足球的价钱和 篮球的价钱同样多。买足球用了多少钱? 8、参加体育小组的同学每 6 个人编成一组,183 人可以编成几组,还余 3 人? 9、男生为庆“六一” 做了 64 朵红花,女生做了 76 朵黄花,每 7 朵扎成一束这 些花一共可扎成多少束? 10、红气球和黄气球共 158 个,如果红气球卖出 12 个后,两种气球个数就同样 多,红气球有多少个? 11 、一条小道长 180 米,在它的一侧每隔 3 米植树一棵,一共可植树多少棵? 12、小刚集邮 108 枚,比小英多集 18 枚,把小英的邮票放在集邮册里,如果每 页放 9 枚,一共放了多少页? 13、学校买回 204 套飞行模型材料,每班分 9 套,能分几个班?还余几套?(要 验算) 14、有 420 盒电池,每盒装 4 节电池,准备 100 个盒子够吗? 15、 职工食堂运来 500 千克煤, 烧了 7 天还剩 325 千克。 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16、 短跑选手在一段直跑道上跑了 3 个来回, 共跑了 300 米, 这段直跑道有多长? 17、“庆国庆”大型文艺汇演有 960 名舞蹈演员参加,把他们分成 8 个组,每组 5 个队,每队有多少名舞蹈演员? 18、一个文具盒 8元 一辆自行车 4元 一个笔记本408 元(1)买一辆自行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9、灰兔有 4 只,白兔有 152 只 (1)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 题吗? 20、文具盒 9元 6元 铅笔 7元 毛笔 8元 水彩笔 (2)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1)尹老师为三(2)班学生买一种文具用去 135 元,买另一种文具用去 105 元,尹老师买了哪些文具?各买了多少? (2)如果用这些钱平均分买另外两种文具,各能够买多少? 21、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2、外国语学校三年级各班人数如下: 班级 人数 三(1) 58 64 三(2) 59 三(3) 67 三(4)(1)学校租了 8 辆车,平均每辆车至少要坐多少人? (2)公园的门票每张 4 元,但学生票一律半价,校长带 500 元钱够吗? 拓展练习: 1、找出相同的除数。 45÷( ( )=( )=( )??3 )??4 62÷( )=( )??2 76÷2、有许多算式的商和余数相同,如:10÷4=2??2。你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 吗? 3、右面除式中□里填什么数,商中间有 0? 4、有一个数,比 100 小比 70 大,这个数被 8 除余 1,被 9 除还是余 1,这个数 是多少? 5、 三位数 ÷6 的商是两位数,那么字母 A 代表的数是________。教学反思: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单元学习目标 1.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 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 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 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w O 单元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 图形。 单元难点: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共 5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对称轴(一) (教材第 23、24 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 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天安门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W w . X k b 1.c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 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 第 1,3,4,5 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 2 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 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 1 折一折,看一看。(1) :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 :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 1,3,4,5 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 2 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4.小结 上面个图形沿虚线对折后, 虚线两侧的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 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训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1 题,折一折。X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2 题。 k B 1 . c o m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 5 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对称轴(一)第 1,3,4,5 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 2 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 为了更有 效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 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第二课时(总第 14 课时) 教学内容:对称轴(二)(教材第 25、26 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 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 会。 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 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 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 它的另一半。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学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展示新知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 什么发现。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x Kb 1. C om (1) :先把纸对折。 (2) :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 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 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三精讲点拨: 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 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 的。反之则远。http://www. xkb1.co m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1 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3 题。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 5 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对称轴(二)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教学反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 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第三课时(总第 15 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教材第 27、28 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 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激趣展示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这 6 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 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2.认一认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就是旋 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X| k | B| 1 . c| O |m 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 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 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 大家来判断。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 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1 题。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教材 “练一练”的 2 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教学反思: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 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第四课时(总第 16 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试一试) (教材第 29 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 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二、操作展示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1) :先把棋子向下平移 4 格,描下来。 (2) :把铅笔向右平移 3 格,描下来。 (3) :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 2 格,描下来。 (4) :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 3 的位置?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 5 格,再向下平移 2 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 2 格再想右平移 5 格。新- 课- 标-第 -一网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 3 格,再向上平移 2 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 2 格,再想右平移 3 格。 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3 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3 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 4 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教学反思: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 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第五课时 (共 17 课时)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下面的运动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8 分) 1升降国旗 2拧开水龙头 3用钥匙拧开房间门 4拉动抽屉 5吊扇在空 中运动 6乘坐电梯 7转动转盘 8指针运动 属于平移的有: 属于旋转的有: 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请各写出两个 、 的运动是平移。 、 的运动是旋转。(4 分)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空 2 分,共 14 分) (1)教室门的打开和关上,门的运动是( ) ①平移 ②旋转 ③既平移又旋转 (2)电风扇的运动是( );推拉窗的运动是( )。 ①平移 ②旋转 ③既平移又旋转 (3)下面( )的运动是平移。 ①转动着的呼啦圈 ②电风扇的运动 ③拔算珠 (4) 左图是 图形经过( )得到的。 ②旋转 ③既平移又旋转 (5)右图中,从图①到图②是( )得到的从图②到图③是( )得到的。 A.向右平移 7 格 B.向右平移 9 格 C.向右平移 11 格 D.向下平移 1 格 E.向下平移 5 格 F.向下平移 9 格 1 四、想一想下面的运动,是平移的打“√”,是旋转的画“○”。(8 分) 1.小向前面走了 3 米。□ 2.树上的水果掉在了地上。□ 3.汽车的轮子在不停地转动。□ 4.火箭发射升空。□ 5.风扇的叶子在转动。□ 6.拧开水龙头。□ 7.大风车在转动。□ 8.射箭运动员把箭射在靶子上。□ 9.小明推教室的门,门被打开了。□ 10.窗帘被拉开了。□ 五、看图填一填。(共 8 分) )格。图③向( )平移了( )格。图④向( )平移了( )格。 六、移一移,画一画。(共 9 分) 2 八、计算。(第 1 题 16 分,第 2 题 12 分,共 28 分) 1.直接写得数 53×1 4×200 12+28 10×48 20×3 900÷3 60-45 630÷7 12×50 300×5 3×90 43-17 240÷6 800×9 480÷6 600÷2 2.用竖式计算。 342÷9 928÷8 842÷8 760÷8 560÷8 168×7 九、解决问题。(共 15 分) 1.一本故事书,我 6 天看了 42 页,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 105 页的故事书 一共需要多少天? 2.一辆汽车从醯氐揭业兀苹啃∈毙 40 千米,7 小时到达,结果只用 了 5 小时,实际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3.张师傅和李师傅平均每人每天加工 8 个零件, 你知道他们今年 2 月份一共 加工了多少个零件吗? 4.三(1)班一共有 9 个小组,每个小组 6 人,他们在植树节一共植树 216 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测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查漏补缺。三、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 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 断。 计划课时:9 课时第一课时(总第 18 课时) 教学内容:找规律(课本第 30--31 页.)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 并解释计算的 过 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 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关键: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 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学、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 30 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 提问:说一说 你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体验,展示过程。1. 提问为什么 50×10=500 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 过的 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 50×10 表示 50 个 10 相加或表示 10 个 50 相加,就 是 500。 教师可以介绍 50×10=50×2×5 =100×5 =500 2.出示第 2、3 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 30×20,12×40,120×40 的计算 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师: 观察三组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全班汇报。 学生交流: 生:发现一个乘数扩大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 也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 三、精讲点拨 (1)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 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 0,积的末 尾一定多几个 0。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 的乘法, 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 (3)练习:30×40 140×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 14×3=42 在添上原 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40×20=4200 5、 试一试,课本第 30 页第四组习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 步骤。 四、 拓展练习: 1.书上第 31 页第 2 题有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 思 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 31 页 3、 4 由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列表, 也可以写算式。 3.练习: P31 第 5 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 13×7=91 16×6=96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3×70=910 16×60=960 4.练习、巩固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 方法。 五、本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生小结: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 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求出积。 板书设计: 找规律5×1=5 5×10=50 50×10=500 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 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 0,积的末尾 一定多几个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 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第二课时(总第 19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学 14×4= 24×30= 15×2= 15×50= 10×3= 60×20= 50×8= 50×20= 40×2= 50×4= 40×40= 30×80=130×20=18×50=二、算法展示 (一)活动一:探索 3×20 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 20 先看成 2,2×3=6,3 乘的这个 2 表示 2 个十,那么 6 表示 6 个十,6 个十就是 60. (二)活动二:探索 5×20 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三)活动三:探索 10×20 的算法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拓展训练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30=360 ()×30==65 5×( )=650 5×()=6500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800 ()×()=12603.1 盘能装下 28 个鸡蛋,那么 10 盘能装下多少个鸡蛋?20 盘呢?20 盘 呢??? 板书设计:找规律 3×20=60 5×20=100 10×20=200教学反思:在练习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第三课时(总第 20 课时)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 32―33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计算 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 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 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 12 行,每行有 14 人(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 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1.独立感知问题情境, 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 的算式解 决它,再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 14×12 的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 (2)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的例 1) 方法一: 把 12 拆成 6 乘 2 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 的 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 12 拆成 10 和 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 14、12 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3.出示 P32 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的例 2)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小组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 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 交流自 己的想法后,教师要做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①转化法: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 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②分解法: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 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③表格法:把两 个乘数都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两个两个相乘,再把 4 个积相加。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2.完成练一练第 3 题: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 反馈计 算的结果。 3.完成练一练第 1、4 题: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 化。 五、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方法一: 14×12 =14×6×2 =84×2 =168 × 10 2 10 100 20 队列表演(一) 方法二: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三: 10×10=100 10×4=40 10×2=20 2×4=8 4 40 8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构建以“活 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第四课时(总第 21 课时)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二)(课本第 34―35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课件出示教材第 34 页的例 1) 14×12,能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边写边想:这么写的道理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理 1.理解竖式写法 2. (课件出示教材第 34 页的例 2)看一看、想一想、给大家说一说竖式每一 步的意思: (1)把 12 分成 10+2,用个位的 2 乘 14,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 两位数。 十位数字 1 (也就是 1 个 10 ) 乘 14, 所得的积是 14 个 10, 因此“4” 写在十位上。 (2)还可以简单写成 14 ×12 168 =28+140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 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 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位对齐,再用第二个 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个位 上的 0 可以省略不写, 所以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 的积相加。 2..完成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展示,互相评价。 四、拓展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2.完成练一练第 3 题:看图,说说看懂了什么?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 3.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4.完成练一练第 4、5 题。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28 =14×2 140=14×1014×12=168 14 ×12 28=14×2 140=14×10 168=28+140 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计算时需要进 行三层计算。第五课时(总第 22 课时) 教学内容:电影院(课本第 36―37 页)。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 算,体会估 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 法的过 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并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师: 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电影院情境图) 笑笑想组织 500 人看电影, 电影院共有 21 排座位, 每排可坐 26 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思考后提出如: 生 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 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生 3:还剩多少个空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并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请同学们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展示方法 1.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让学生独立 思考,小 组探究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20×25=500(个) 500=500 所以够用。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生:估算 26×20=520(个)520&500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小结:把已知的数据和稍小一些数据,结果就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 原来数据的结果就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 2.解决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提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 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审题列出算式。 师巡回帮助个别学生。 板书:26×21= 师: 这是某某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让该生在大家的 赞同声中体 验一次成功) 不通过计算,估算找计算结果的范围。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说算理(代表小组) 生 1: 26×20=520 26×1=26 520+26=546 所以够用。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 生 2: 26×21=26×3×7 =78×7 =546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 知的乘法。 生 3:展示 2 6 × 2 1 生说算理:与生 1 的算理相同 师板书,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 546 个座位。 师: 哪种算法和你算得相同?哪种算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算 法并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 生 1、生 2 的两种横式算法,有一个共同的策 略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 知的乘法或加法; 生 3 竖式计算与生 1 算法 算理相同,仅是用不同的形式描述算法过程。 3.(课件出示教材第 36 页例 2)这道题怎么估算呢? 学生和同伴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生 1:把 12 看成 10,38×10 得 380, 生 2:把 38 看成 40,40×12 得 480 师总结:得数应该在 380 和 480 之间。我们用竖式计算一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同时指名板演。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估算可以快速估出的数的大致范围。 2. 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 数,在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 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哪一位的数去乘的,得数的 末位就和哪一位的数对齐,哪一位的数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近几十, 最后把每次乘得的积相加。 四、拓展应用 第 37 页“练一练” (1)第 1、2 题,注意进位问题。 (2)第 3、4 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题。 (3)第 5 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算。 五、课堂小结 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要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做到细心观察,积 极动脑, 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电影院 1.估算: 2. 笔算:(1) 26×20=520 26× 1 =26 520+26=546 (2) 26×21 =26×3×7 =78×7 =546 (注意进位) 3.竖式:2 6 × 2 1 = 5 4 6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 能力。第六课时(总第 23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课本第 38―39 页)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 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学 1.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练习。 2.口算下面各题。 (投影出示) 二、展示。 (一)复习旧知 师;大家还记得乘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 1:先把乘数中 0 前面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 0,就在乘 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师;非常好,有谁能说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吗? 生 2: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在分别与另 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生 3:也可以列表法数的组成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 4: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 位就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生 5: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 位就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生 6: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 7: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生 8:把其中的一个乘数看作与他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二)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 38-39 页“练习三”的第 1、2、3、7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做完后交流。 第 1 题要让学生结合图形说说算法。 第 2、3 题让学生说说师怎么想到。 第 7 题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三)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 38-39 页“练习三”的第 5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 38-39 页“练习三”的第 8、9、10、1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 四、师生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有那些收获呢? 生 1:我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生 2:我巩固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生 3:我现在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板书设计:练习三 1.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反思:抓住学生的读题和审题是顺利解决问题的重要提前。第七课时(总第 24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 , 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 增 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学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 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 , 掌握 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 , 我 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 : 复习课 二 、展示所学、提高能力。 1. 口算下面各题 ( 投影出示 ): 200 × 8= 42 × 20= 23 × 30= 2. 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 24 个班。运动会前夕 , 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 , 又买了 12 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 (1) 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 ? (2) 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 ? (3) 一共需要多少元 ? 教师 : 先估算一下 , 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集体订正 : 学生甲 : 羽毛球拍 19 元 / 付 , 把它想成 20 元 ,20× 24=480( 元 ), 买 羽毛球拍 19 元每付 飞镖 25 元 / 套 17 × 100= 50 × 60= 43 × 200= 12 × 400= 14 × 200= 21 × 40= 羽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 480 元。 学 生 乙 : 我 把 它 想 成 20 元 / 付 ,24 个 班 想 成 25 个 班 ,20 × 25=500( 元 ), 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 500 元。 学生丙 : 飞镖每套 25 元 , 把 12 套想成了 10 套 ,25 × 10=250( 元 ), 买飞镖的钱数比 250 元多。 计算准确结果 : (1)19 × 24=456( 元 ) (2)25 × 12=300( 元 ) (3)456 十 300=756( 元 ) 质疑 : 有什么疑问 ? 有不同的方法吗 ? 学生丁: 在计算 25 × 12 时 , 我想成 25 × 4 × 3, 就很快地算出了 300 。 教师 : 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做的非常好 , 当一个数与 25 相乘时 , 如果乘数中含有因数 4, 就先算 25 × 4, 这样简便。那你知道怎样计算 26 × 35 吗 ? 3. 数学规律。 (1) 先口算下面各题 , 然后观察这些算式 , 看你发现了什么 ? 可以怎样计 算 ? 2 × 25=( 4 × 25=( 6 × 25=( 8× 25=( 12 × 25=( ) ) ) ) ) 200 ÷ 4=( 400 ÷ 4=( 600 ÷ 4=( 800 ÷ 4=( 1200 ÷ 4=( ) ) ) ) )(2) 集体交流 , 得出结论 : 一个数与 25 相乘时 , 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 100 倍 , 然后再除以 4, 结果不 变。 (3) 思考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 因为扩大 100 后再除以 4( 缩小 4 倍 ) 实际上就是扩大 25, 就是求 25, 所 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小结 : 对于这样的规律 , 同学们要灵活运用 , 分析一下是乘 25 简便还 是除以 4 简便 , 切不可盲目计算。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现 ? 你有什么话想对 大家说 ? 你还有哪些困惑 ? 教学反思:分析和解答的方法因人而异,只要能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都应 该予以肯定。第八、九课时(总第 26 课时) 《乘法》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20 分) 1、计算 35×20 时,只要在 35 乘 2 的积的末尾添上( )个 0. 2、6×40 得( )个十,积是( ) 。 3、比较大小。 (在○里填上“>”、“=”或“<”) 30×17○28×18 360×4○360×40 4、 《故事王》每册 45 元,买 12 册《故事王》 ,一共要多少钱?根据竖式计算填 空: 4 × 1 9 .. .4 5 4 5 5 2 8??.( )册《故事王》的价钱。 )册《故事王》的价钱??.( 8??.()册《故事王》的价钱5.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 照________计算. 6.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 应该先算________, 如果括号里有加法有乘法, 应该先算________.如果括号里有乘法有除法,应该________计算. 7..根据下面的应用题,写出各算式的意义. 百货商店卖出 3 箱保温式电饭锅, 每箱 6 个, 每个保温式电饭锅卖 165 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①165×6 表示________. ②165×6×3 表示________. ③6×3 表示________. ④165×(6×3)表示________. 8.要使算式 4×10+20÷5 按加法、乘法、除法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就 要添________,算式变为________. 9.选数填空 10 20 ( ( 30 40 50 60 70 80 ( ( 90 )×( )×( )=2800 )=800)×( )×()=1200 )=90010.学校栽了 13 行树,每行 17 棵,根据竖式在________里填数。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 错误的”“”) (8’) 1.两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是三位数。 ( ) 2.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 0,那么它们的乘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 0. ( ) 3.两个乘数里一共有几个 0,积里就有几个 0。 ( ) 4.两个最小的两位数的乘积是 121。 ( ) 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 0 。 ( ) 6.45×25 与 25×45 的结果一样。 ( ) 7.0 乘任何数所得的积都小于 0 和任何数相加所得的和。 ( ) 8.89×78 的积一定比 7200 小。 ( ) 9. 45×20 所得的积的末尾只有 1 个 0. 10.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 11. 25+38×12 读作 25 加上 38 的和乘以 12. 12. ( )×70<4200, 括号里最大能填 60. ( ( ( ( ( ) ) ) ) )13. 计算 33×22 时, 两次乘得的积都是 65. 三、选择题(10 分) 1.15×20 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 0.[ A.三 两 B.四 一 C.三 一 ] ]2.有 10 箱饮料,每箱 24 瓶,一共有 瓶饮料.[ A.240 3.20× =2800[ A.140B.24 ] B.1400 ]C.2400C.144.积是四位数的算式是[ A.23×32 B.425×31C.57×24 ] C.368 D.4425.把 43 连续加 19 次,结果是[ A.832 B.817四、直接写得数(10 分) 720÷8= 208+56= 6×3×4= 24+36×0= 23×4= 9×40= (17+6)×20= 10×32÷4= 16÷(2×4)=165+60-50= 900÷6=75÷(15-10)=9×3-3×9=五、根据下面各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12 分) 1.40×4=160 140+160=300 综合算式:________. 3.58+34=92 60-48=12 92×12=1104 综合算式:________. 六、计算(12 分) 1.370+150÷5×7 3.(500-180)÷(17+23) 5.竖式计算(8 分) 53×16= 72×40= 21×34= 87×12= 2.3500÷(900-893)×4 4.840÷6÷70+630 2.25+75=100 100÷20=5 综合算式:________ 4.132÷12=11 25+11=36 36×8=288 综合算式:________七、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16 分) 1.85 与 15 的和除 100,商是多少? 2.250 减去 50 乘以 3 的积,差是多少? 3.88 与 64 的和,除以 24 与 16 的差,得多少? 4.760 加上 800 与 680 的差,和是多少? 八、应用题(30 分) 1.小明 5 分钟走 300 米,照这样的速度,行 1200 米的路程需要几分钟? 2.修一段公路原计划每天修 60 米,15 天可以修完.实际每天修 75 米, 实际几天就完成任务? 3.蔬菜组运来 5 车黄瓜,每车 70 袋,每袋 20 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 千克? 4.四年级二班有 6 个小组,每组 8 人,共种向日葵 96 棵.平均每人种多 少棵? 5.商店的粉笔每箱 40 元,学校买了 20 箱,如果再买 8 箱一共需要多少 钱? 6.一台推土机工作 4 天可以推平 760 米长的道路.照这样计算,12 天可 以推平道路多少米?7.水果批发商售出 1052 千克桔子后,还剩 12 箱,每箱 24 千克.原来桔子有多少 千克? 8.商店卖出 16 盒圆珠笔,每盒 10 枝,每枝 3 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9.金城小学组织 273 名学生前往沙沟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 他们租借汽车运 输公司 40 座的大客车,租 6 辆够吗? 10.小明每分钟走 65 米。他从家出发走了 12 分钟,到达书店,又走了 18 分钟, 到达公园。 (1)小明家到书店有多少米? (2)小明家到公园有多少米?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测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千克、克、吨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 克、吨,了解 1 克、1 千克、1 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 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 1 克、1 千克、1 吨的实际质量, 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4 课时第 1 课时 有多重(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千克和 1 克 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 千克 = 1000 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 千克 = 1000 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 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 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 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 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称一称。 ?、掂一掂。 ?、估一估。 ?、找一找。 ?、猜一猜。 ?、拎一拎。 ?、说一说。 ?、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 1 千克 = 1000 克。如可以通过称 2 袋 500 克的盐,也可以称 5 袋 200 克的米等活动。 ?、用“kg”表示“千克” ,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 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 2、 2kg = ( 7kg = ( 3、实践活动 我的 体重 )g )g) 4000g = ( 8000g = ( )kg )kg一个西瓜重()同伴的体 重一个 土豆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 1 千克、2 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后记:在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建立了“克、千克、吨”是质量单位的概念,懂 得了不同物体用不同单位表示重量。第 2 课时 有多重(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 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 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 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 推算;先称好了 1 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 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 1 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 样的物品的质量重 1 千克。 2、第 2 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 千克与 1000 克相等,从而推出 1 千克=1000 克,2 千克=2000 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第 3 课时 1 吨有多重(共 29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 1 吨的实际质量,初 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 吨 = 1000 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 1 吨的实际质量, 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 吨 = 1000 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 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 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 千克 =( 50000 克 =( 18 t =( )克 )千克 )kg 3 吨 =( ( ( )千克 )t = 2000 kg )kg = 6 t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00 3、连一连。 2克5025052 千克200 千克400 克4、在○里填上“&” “&”或“=” 500 kg ○ 3 kg 800 g ○ 10 kg 1 kg ○ 300 g 3 kg ○ 3 t 9 kg ○
g ○ 4 t8000 千克 ○ 8 吨 3 t ○ 3600 kg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4500 克 ○ 4 千克 5 t ○ 5000 g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2、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后记: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使学生认识“吨”并体会“1 吨” 的实际质量,及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运用前 面学习的单位换算方法进行迁移,类推出“千克与吨”的换算方法,巩固进率。第四课时 (共 30 课时) 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测试 一、填一填 1、吨用符号( )表示,千克用符号( )表示,克用符号( )表示。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袋洗衣粉重 800( (3)一根粉笔重约 5( (5)一头大象约重 2( 3、2000g =( 3t=( 3 千米 =( 6米 = ( 3吨 = ( 120 分 =( 4、 种类 上午 下午 合计 苹果 5000 克 9 千克 ( )千克 桃 15 千克 ( 17 千克 )克 草莓 2400 克 ( 6 千克 )克 )kg )米 )分米 )千克 )时 )kg ( ) 。 (2)一包水泥重 50( ) 。 ) 。 )) 。 (4)一部电梯的最大载重约是 1( ) (6)一个鸵鸟蛋的重量约是 1500( 5000kg =( )克=8 千克 6500 千克 =( 45 毫米 = ( 7000 米 = ( )t ( )千克=8 吨 )千克6000 克=( )吨( )厘米( )千米)千克 )毫米5000 千克+3000 千克 = ()吨二、在○里填上“>“、 “<”或“=” 。 1、4000 克○40 千克 3、75 克○705 克 5、6800 克○6 千克 800 克 三、判断 1、一根火腿肠的质量为 100 千克。 ( 2、一颗大白菜重 4 克。 ( ) ) 2、805 克○8 千克 500 克 4、1 千克 30 克○1030 克 6、1 千克○100 克 3、爸爸的体重是 175cm。 ( 4、一瓶果汁重 500.千克。)( )5、举重冠军能举起 250 千克的杠铃。 ( 四、选一选 1、下列各重量中最重的是( A.8 吨 B.990 千克 C.8560 克 2、一瓶醋重 500 克,4 瓶醋重( A、2 千克 B、2000 千克 C、200 克 ) ) ,最轻的是()) 。3、3 盒草莓共重 24 千克,平均每盒重( ) A、800 克 B、8000 克 C、8000 千克 4、1 吨 880 千克比 2 000 千克少( A、120 千克 B、80 千克 C、220 千克 5、北京牌载重汽车的载重量是 8000 千克,合( A.8000 B .80 C.8 )吨。 )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① 一支牙膏长 15( ② 一个苹果重 120( ③ 一张床长 2 ( ) ) ) )④ 火车每小时行 180( ⑤ 一块橡皮重 5 ( ⑥一袋面粉重 25( ⑦买 2( ) ))苹果需要 6 元钱; 买 1()煤需要 620 元 ) ) ) 。⑧火车每小时行 150( ⑨一枚硬币厚约 1() ;南京长江大桥长约 7 ( ) ; 一枝铅笔约重 10( ) ,宽为 60(⑩你平时上课用的课桌长为 1( 六、解决问题:) ,高为 7 (1、妈妈买了 350 克白糖和 260 克红糖,买的白糖比红糖多多少克? 2、一台笔记本电脑重 2500 克,4 台笔记本电脑共重多少千克?3、一瓶饮料连瓶重 1 千克,瓶重 100 克,请问饮料有多重?4、 用载重量是 3 吨的汽车将 6100 千克的沙子运走,至少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5、每千克草莓的价格是 8 元,买 3 千克 500 克的草莓应付多少钱?6、小刚的体重为 25 千克,比爸爸少 62 千克,爷爷比爸爸少 9000 克,爸爸和爷 爷的体重分别是多少千克?7、果品公司收购苹果 26 吨,先运走 6000 千克,剩下的用载重为 4 吨的卡车一 次运完,请问需要几辆这样的卡车?教学反思:通过测验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能按要求备课,有足够的余量课。 数学教研组 4 月 11 日第五单元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面积2、能用自选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米?、千米?、公顷) ,会进行简单的面积 换算;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表示简单的分数。 计划课时:8 课时第一课时 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和直接对比容易得出谁大谁小。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举例说 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面积的大小,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面积的含义。 2、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比一比: (1)学生自己自己阅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指名汇报,什么叫面积? (4)集体读两次: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把附页 2 中的图 5 剪下) 我先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 我可以剪一剪,拼一拼。 我先画格子再数一数。 (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单纯依靠观察和直接对比难以判断, 学生需要寻找其 它的比较手段。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 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了基础。 ) 3、画一画 在下面的方格里画 3 个面积等于 7 个方格的图形。 三、练一练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并指出周长,用彩笔描 出来。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四、小结教学后记:学生通过身边的事例,以及摆一摆、数一数、剪一剪等活动, 正确理解面积的概念。第二课时 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并感知这些常见面积单 位的实际大小。 2、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2、1 千米=( 1 厘米=( )毫米 )米粉 ) 、 ( ) 、 ( )分米 ) 、 ( ) 、 ( ) 。 )厘米1 米=(1 分米=( 二、新授 (一)厘米? 1、量一量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 需要统一面积单位。 边长为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厘米?。 1 厘米?(1 M?) ,读作 1 平方厘米。 2、说一说 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 1 M?? 我的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 1 M?。 3、估一估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 (二)分米? 1、用 1 M?的小方格来量这么大的桌面,太麻烦了! 度量稍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 1 分米?(1dm?) ,读作 1 平方分米。 我的手掌的面积大约是 1 分米?。 2、估一估 剪一个面积是 1dm?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 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 用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1 米?(1m?) ,读作 1 平方米。 3、说一说 1 米?有多大? 我家的桌面大约 1 米?。 几个人围成的地面大约是 1 米?。 三、练一练 1、 计算或测量面积时要用 ( ( ) 。 ) 单位。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 ( ) 、 2、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 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 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 6( (3)练习本的面积约 22( (4)单人床的面积约 2( (5)游泳池的面积约 1250( ) 。 ) 。 ) 。 ) 。 ) 。3、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每格 1cm?) 图①面积是( cm?。 4、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剪下附页 2 中图 6 中的 1cm?的面积单位量一 量。 5、先估计你的学校的操场的面积,再测量一下。 四、小结 )cm?,图②面积是( )cm?,图③面积是( )教学后记:学生对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有多大都有一个直观 的认识,并能用具体的实物表示出来。第三、四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探索活动从估测 3 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 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 计算方法。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 习 : 1 、 什 么 叫 面 积 ? 常 用 的 面 积 单 位 有: 。 2、边长1 cm 的正方形面积是( ( ) ,边长1m 正方形面积是( 二、新授 1、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估一估 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 2) 、摆一摆,填一填 (1) (2) 用 1cm?的小正方形摆一摆。 把结果记录下来。 ) , ) ,边长1 dm 正方形面积是长\M宽\M面积\M?图①图②图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提问: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试一试 用 1 M?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怎样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身高体重差值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