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训练方法改正自己的缺点作文这些缺点吗

第三期口才训练营----最大的缺点及如何改正
第三期口才训练营----最大的缺点及如何改正
又到了一周一次的口才训练营班会,这次的口才训练营主题是"你最大的缺点和改正的办法".相比于上次"最大的成就"班会中大家的谦逊,这次说到缺点,每个人都有话说,自黑,互黑.班会的气氛非常活跃.
班会开始首先是主持人通过PPT,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引出了这次班会的主题。“谁的缺点是太帅。谁的缺点是太漂亮”。接下来由学号从前开始发言,大家真的“检讨”的很充分,有些人的缺点可能是大家通病,有的人的缺点让人哭笑不得。欢伦说的缺点是心理素质不好,力朋说他视力差。,脾气不好;陈善更是说了一个奇葩的缺点:运气差……….大家的缺点各有不同,提出的改正办法也是各种各样,但有几个方面是大家提到比较多的。一是性格方面的,内向,不自信,脾气差;还有是素质方面的,爱拖延,毅力不够,三分钟热度。不管是是哪方面的缺点,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改善。
班会中还有尽心设计的游戏和活动。第一个是前十位同学结束,大家自由点评,由此引起了一阵互黑潮,秀贴班长做了长长的精彩的点评,张老师执著的黑何偲…….第二个环节则是与学习有关,有十个财务管理的名词解释供大家进行匹配,答对的同学可以得到加分奖励,大家的的非常积极,看来大家还是很好好学习哟!最后我们观看了一个“超级演说家”的片段,选手的演讲很精彩,也给同学们提高口才带来了正能量。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注意改正,才会变得更加优秀。当然也不能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正因为有缺点的存在,我们才更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次班会主题给了大家很好的机会认识和反思自己的缺点,大家的一分钟演讲也很诚恳和精彩。希望我们信管班的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所说的方法积极行动,改正缺点,越来越优秀。
附小组成员:徐
颖& 许秀贴 羊 琳& 杨冬敏&
黄欢伦 王立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钢结构有哪些连接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钢结构常用的连接方法有:焊接连接、铆钉连接和螺栓连接三种。焊接的优点:①不需打孔,省工省时;②任何形状的构......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答:普通螺栓连接中的抗剪螺栓连接是依靠螺栓抗剪和孔壁承压来传递外力。当受剪螺栓连接在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可能出现五种破......2.问答题 答:局部稳定性属于平板稳定问题,应使用薄板稳定理论,通过限制翼缘和腹板的宽厚比所保证的。确定限值的原则:组成构件的板......3.问答题 答:受轴心压力作用的直杆或柱,当压力达到临界值时,会发生有直线平衡状态转变为弯曲平衡状态变形分枝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压......4.问答题 答: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一旦绕虚轴失稳,截面上的横向剪力必须通过缀材来传递。但因缀材本身比较柔细,传递剪力时所产生的变......5.问答题 答:普通螺栓连接中的抗剪螺栓连接是依靠螺栓抗剪和孔壁承压来传递外力。当受剪螺栓连接在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可能出现五种破......当前位置: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训练方法及相关教育文章
祖辈陈旧教育观念抚养现代孩子? 时下,相当一部分父母为了忙工作、事业,同时也为了图省心省力,把孩子放心地交给 父母带。 我认为,这类年轻父母的现代教育观念不够强, 没有从多方面为孩子身心的发展考虑。 孩子的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大类,生理健康发育方面祖辈也许可以做得尽善尽美,无可挑 剔,而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如智力发展、人格培养、情感教育等方面可能就不大重视,未必 能做好。这是由于他们受传统思想束缚,停滞不前的落后教育意识已与新世纪的现代教育观 念不一致,用以前的老观念老方法教育抚养进入新世纪的孙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一、 祖辈们多从安全角度考虑,不利于孩子的心智自由地发展。 安全意识让祖辈们处处为孙儿“护驾” ,过度的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空间。一种是 出于对物品的安全,如为了不弄湿衣服而制止孙儿玩水,为了不搞坏闹钟而把它收藏起来, 不打破杯子而不让他自己倒水喝等等;一种是出于对孩子自身的安全,如为了不摔倒而限制 他过度的跑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不交坏朋友而限制他与同伴之间的交 往等等。 以上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 的求知欲,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而这些正是求得孩子智力发展、素质能 力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遇到这样一位家长,家长说他的孩子把贵重的金表拆 坏了,被他打了一顿。 陶行知说: “你把一个中国的爱迪生枪毙了。 ”然而祖辈们大多看不到其中蕴含的智力发 展因素,如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可贵的心理品质,如好奇心、探索钻研精神等,这些孩子身 上闪现的兴趣火花容易被祖辈们轻易扑灭,当然孩子的安全要考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限 制过多过宽。如凭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长期干涉下去,而不懂得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那么, 对于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性格里潜藏了破坏性、反抗性等特征,而对于懦弱的孩 子则变得胆小、畏缩、自卑、没有自信,不敢尝试。不管哪种孩子,都会失去积极进取、勇 于探索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可贵品质,阻碍了孩子心智的发展。 二、祖辈们施加过多的爱容易变成溺爱,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祖辈们由于晚年孙儿绕膝,欣喜之情无法不言于溢表,狂爱之心无法不倾于孙儿身上。 大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牺牲精神。事事包办、时时呵护,使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的 “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日益稳固。祖辈对孙儿施爱有加,往往心太软,导致教育孩 、 子方面宽而不足,严而有余,甚至当父子之间有冲突时,往往不自觉地、不分原则地偏袒孙 辈。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任性自私、骄横无礼、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 同时也失去了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对大人产生依赖性,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成 了懦弱、自卑、懒惰的生活低能儿。很多孩子上了小学还系不好鞋带、穿不好衣服、不会自 己整理房间等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祖辈们自身活动范围的狭窄,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由于自身年龄原因,老人们多喜静不喜动,不仅身体上如此,性格、行为、观念上也不 喜变化,不愿变通,不善更新。不喜欢孩子吵、闹、跳,而希望他安静、听话、服从、少惹 事。也很少鼓励孙儿出去找同伴玩,总觉得带在自己身边更放心。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 “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差异极 大,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 12%,而父辈却有 55%。由此易导致孩子的视野狭小,知识面无法 拓宽,缺乏孩子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不善与人交 际,与人合作,易产生孤独、敏感、自卑等心理障碍。同时,由于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 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 加速孩子的成人化,变得“老气横秋” ,缺少孩童时期应有的灵活,敏捷,活泼等特点。 四、祖辈们重“身”不重“心” ,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灵“饥饿” 。 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不懂得“心”的健康的重要性。以为孩子吃饱喝足了, 不生病不出事,就算是健康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填充。 而祖辈们只让孩子在旁边陪着自己看电视,让他自己在一边看图书,让孩子的玩耍“自生自 灭” ,其实如能有大人参与孩子的世界,将提高孩子的玩耍质量,将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促 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譬如,亲子共读、亲子游戏,与孩子谈天说地、交流思想,与孩子一起 摆积木、拼图、涂鸦等,做各种比赛游戏等等,都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孩子的智力 发展。而这些本该年轻父母们做的事,交给老人们去做,显得力不从心,也不见得能做好。 他们甚至看不到玩耍中的智力因素, 无法理解智力与游戏的关系及其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这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此外,祖辈抚养的 孩子由于很少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等到年龄大些的时候回到父母 身边,往往对父母的感情是“可敬而不可亲” ,易造成两代人交流困难,父母不易走进孩子的 内心世界。而这种小时候的心灵“饥饿” ,情感缺失,容易产生孤独、不信任、焦虑等人格缺 陷。 因此,我认为,应该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来培育现代的孩子,才能不耽误下一代的身心健 康成长。如果祖辈能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当然好,然而,老人受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限制, 这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的祖辈凤毛麟角。 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们过多, 责任还在于年轻父母, 养育孩子毕竟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 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训练方法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很多孩子具有的特点。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 短,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 15 分钟。 这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 育还不够完善处在发育当中,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好转。而小学要求 学生上课要坐 40 分钟, 然而我们并不能被动地等待孩子的自我发育的完善, 否则将影响学习 效率及学习成绩。因此,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可进行一定的具体训练,以提高注意 力,适应课堂生活。我现举具体操作方法给大家作参考,尤其第一条,是我孩子最喜欢玩的 游戏: 一、玩扑克游戏。可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 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 ,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 2,黑桃 3,方 块 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 2,让她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 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她报出梅花 2 在哪儿。如她说猜对了,就胜,两人轮换做 游戏。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的次数和提高 变换牌位置的速度。 这种方法能高度培养注意力的集中,由于是游戏,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非常受孩子欢 迎,玩起来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每天坚持玩一阵,注意力会有所提高。这是我发明的办法。 我孩子当时玩起来兴致颇高。他上小学时注意力非常集中。得益于小时候我采用多种灵活多 样的方式培养他的注意力。 二、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 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 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 ,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 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 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 三、玩“开火车”游戏。 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一家三口就可以完成,当然如果有爷爷奶奶或其他参加,那就更 好了。为了叙述的方便,现以三人为例,方法是: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 几句对话语言来开动“火车” 。如,父当作北京站,母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父拍手 喊: “北京的火车就要开。 ”大家一齐拍手喊: “往哪开?”父拍手喊: “广州开” ,于是,当广 州站的儿子要马上接口: “广州的火车就要开。 ”大家又齐拍手喊: “往哪开?”儿子拍手喊: “上海开” 。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得上口。 “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 有间歇。 这是我少年时代同学联欢会上玩的游戏。这种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 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这种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 积极性,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 四、玩乒乓球干扰注意游戏。 本来一个人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不容易,如果旁边再有人进行干扰,你会觉得更难 以集中注意。比如你在做作业时,旁边正上演吸引人的电视节目,你就会分散注意力,然而 正因为有干扰,有难度,才能在人为设置的更困难更复杂的情境中,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有一次,我和五岁的孩子在玩乒乓球,我让他用把球放在球拍上,绕桌子行走一圈,要求乒 乓球不能掉下来。我在旁边进行捣乱,但不能碰到他的身体。一会儿拍手跺脚,一会大喊大 叫,还一边说“掉了!掉了! ”他忍不住就笑了,但为了不输给我,又不得不保持镇定和注意 力集中,继续完成游戏,一圈走下来,我俩笑得前仰后合,流泪不止。此外还有类似的这种 游戏,对提高注意力非常有效。 当然,培养儿童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家长可根据孩子专 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你采 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我是怎样引导孩子走上独立阅读之路的 童年时期的阅读对儿童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塑造健康完美人格、扩大知识视野 方面有着课堂上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一向听惯妈妈讲故事的 7 岁的儿子是不肯自己阅读 的。反正有妈妈讲,自己何必这么辛苦地一个字个一字地读呢?这是儿子的想法。有了一定 的识字量但并不是很多、阅读水平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尽早引导他从听大人讲到自己独立读 的过渡,是有讲究的。 我开始把故事讲半截,每当讲到精彩之处,就拍拍他的小脑袋说: “你看,9 点了,该睡 觉了,就讲到这里吧。 ”他无可奈何。等到第二天又要我讲时,我说: “妈妈今天没时间,你 自己看吧,剩下没多少了,不懂的自己看拼音。,为了看到结尾,他不得不自己看。开始是 ” 选择简短而通俗带拼音的,以后就提供无拼音的内容充实篇幅较长的优秀少儿读物,让他自 己去猜字、理会。就这样,我慢慢放手了。 人人都说要想让孩子爱看书,家里必须有许多书,可是有的孩子却同样因为有了太多的 书而不去看,不珍惜。哪象我们小时候闹图书饥荒,得到一本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可谓 身在福中不知福。再者,在识字量不多的情况下,要想扩大识字量、词汇量,也只有通过阅 读才能提高。因此,一开始选择什么样的书就显得很关键了。若选择的难度大了,从此见书 就会皱眉,阅读变成一件苦差事,若选择的肤浅了,又不利于快速提高阅读水平。所以在选 书的问题上,我着实花费了一番功夫。 我抓住每个孩子都爱看幽默、 逗人发笑的故事开始, 我选了 《十二个懒惰鬼的故事》 、 《十 二个胆小鬼的故事》及冰波的《蛤蟆小姐减肥》的书给他看,让他感受到看书原来是一种乐 趣和享受。我又针对儿童爱幻想的特点,又推荐了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和李志伟的 《爆米花马戏团》等极富想象力的书。让他与书中人物一起驰骋想象,畅游幻想世界。有了 好的开头,接着我推荐了中外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探险故事等。接着就是安徒生、格林等 的著名童话。在这之后,我开始向名著迈进,我先让他看西游记电视剧,再推荐书就容易多 了。少年版《三国演义》放了一年都没看,基于他爱看民间故事这一特点,我特意买了含有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等小故事的民间故事书。等他看完后,我开始了引导: “诸葛亮神 不神啊?他还会三气周瑜, 大摆空城计呢, 可厉害了! 他马上来了兴致, ” 要我找这些故事来。 就这样,被冷落的《三国演义》重获殊荣。还有英国作家笛福的《鲁兵逊漂流记》 ,我说: “如 果我们把家搬到荒岛上住,周围什么也没有,我们能活下去吗?” “怎么吃饭啊,早饿死了。 ” “可是有这么一个人,他很顽强,在岛上独自一人生活了 28 年,你相信吗?”随后我再选择 一段最精彩的故事情节讲给他听,他便来了阅读的兴趣…… 现在,我的孩子每晚临睡前总要看课外书,不让看都不行。养成了独立阅读的好习惯。 他的词汇量大增,文字理解能力、作文水平、语文成绩大大提高。随着他的阅读速度的不断 提高,阅读量、阅读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什么天文地理、历史典故、自然奥秘、人物传记等 他都有了兴趣。其实,大部分儿童迟早会去阅读书籍的,但是又要尽早又要使他兴趣地去独 立阅读,是要掌握好一个度:一要选好适合各年龄阶段阅读的书,投其所好,二要适时地巧 妙地引导,逐渐放手,把他引上独立阅读之路。从小培养起浓厚的读书兴趣,将使他终生受 益无穷。 《注重德育 有效沟通》 看了这位母亲自述的苦恼,不禁感慨万分,孩子从小在学习上初露锋芒,各方面表现出 色,然而,为了隐瞒偷钱之事,在母亲面前竟然撒起谎来舌不打颤、面不改色。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掩卷沉思,问题还是出在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上。他们夫妇俩平时只注意发展 孩子的特长,开发孩子的智力,却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平时与孩子思想上的沟通, 与孩子形成心灵隔膜,导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当形成诸 如撒谎、欺骗等不良行为时就不足为怪了。事已至此,那么这位母亲该怎么进行良好沟通, 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 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当孩子犯了错误,不要对她大加斥责,不要用过激的语言、 教训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坐下来与她推心置腹、心平气和地谈心,给她摆事实、讲道理,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作为父母的担心、忧虑及爱心,让她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对,什 么是错,以及由错对将来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二、 平时从生活细节上多关心孩子。父母体贴入微的关心,可以改善母子关系,制造融 洽的、和睦的气氛,在其乐融融的温馨中,此时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往往起 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正确的做人准则。 三、 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当孩子有表达的愿望时,父母应该 表现出极有兴趣的样子,专心倾听,不管他说的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话语,都要先耐心听他 讲完每一句话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对积极正确想法,要大力肯定,而发现消极不 良的思想苗头,可点拨提醒、旁敲侧击,切不可因为她表达了深藏内心的错误想法时,就大 发雷霆,摆出一副教育者的姿态,这样孩子下次就“金口难开”了。 四、 把握和孩子谈话的时机 , 创造良好沟通环境。 与孩子谈话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在孩子专心致志于学习或娱乐的时候,内心是不需要受干扰的。因此要选择好时机,创造好 沟通环境。比如在比较空闲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散步的时候,或是取得某种成功、遇到问 题麻烦、心情恶劣或情绪亢奋、快乐时,这时及时与孩子交谈,往往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 也容易接受父母的暗示。 五、通过书信方式与孩子进行内心交流。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往往怒发冲冠,不能冷 静处理。对孩子或大加斥责,或絮絮叨叨,而孩子却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往往起不到教 育作用。这时,采用书面交谈,可以把自己平常不便说的话充分地表达出来,把自己正确的 观点、看法以及德育因素渗透到书信中,中国父母不善于表达情感,这样可以在信中尽情地 向孩子尽情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 切切之情这种方式容易从情感上打动孩子, 使孩子接受起 。 来更容易、更自觉。另外,有些孩子性格内向腼腆,有些根本不习惯与父母交流,对于这类 孩子,也可以通过书信来交流思想,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培养孩子兴趣三步法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兴趣广泛,发展全面,恨不得十八 般武艺样样精通。然而孩子并不是一只碗,什么饭都能盛下,也不是一张纸,想怎么涂改都 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要成功地培养起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就要经历三 个步骤:善于发现――及时引导――强化巩固。 第一步:善于发现。 平时父母要做个观察家,善于观察孩子潜伏的兴趣。孩子的一举一动中都藏有兴趣的亮 点。譬如,调皮的孩子爱拆玩具、电器,弄得它们“体无完肤” ,这样的孩子是“爱迪生”型 的孩子;能随音乐的节奏而摇摆身体的孩子,则对音乐敏感;如果孩子很小就能细微辨别宝 石蓝、浅蓝、天蓝等颜色,那么他有美术方面的才能。而爱翻电话号码本的孩子,则是对数 字感兴趣。 第二步:及时引导。 当发现了这种潜在的兴趣亮点时,家长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它挖掘出来,创设各种情境或 条件加以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对于爱拆拼的孩子,家长应多买些拆拼玩具,如积塑、插 片、变形金刚等,有艺术细胞的孩子,最好去学琴学画,对数字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和他玩 数学游戏,如利用扑克牌比大小、排序、加减的游戏。 第三步:强化巩固。 培养一项兴趣不易,巩固一项兴趣,使之长久,更不易。孩子的注意力短暂,兴趣容易 转移, “朝三暮四”是常有的现象,这时家长就要开动脑筋,不断变换方式,创造多种环境, 以巩固延续这种兴趣。比如,数学是很枯燥的,可以玩比赛豆子游戏来数数,利用散步时间 即兴出几道简单加减应用题让他做,用积木学几何形状等等。生活中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 关键是家长要当有心人。 〈当孩子被冤枉后……〉 很多家庭都会发生小孩子偷钱的现象,家长采取的办法一般是或惩罚,或斥责,或藏钱, 但都是一时见效,过后又重犯,令家长头疼不已。我的孩子五岁时也常偷我的钱,但有一次, 经无意间的一件事,巧妙地引用一个故事,彻底让他改掉了偷钱的毛病。 我这个人对钱从不在意,总爱东放西搁,很容易被他偷到,每次只能象打游击一样把钱 包东藏一下西藏一下,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总是被他找到。我气得骂过他好几回, 但最终我黔驴技穷,他故伎重演,实在让我伤脑筋。有一次,我模模糊糊感觉好象发现少了 10 元钱(我这人从来记不清自己包里多少钱) ,很生气,质问他是否拿了我的钱,他矢口否 认,我却一口咬定是他偷了,并大发雷霆地狠骂了他一顿。只见他委屈得一边掉泪一边极力 申辨: “我没有拿! ”后来经证实,他确实没拿钱,是我自己记错了。过后我搂着他,向他道 歉说: “这次你确实是没拿钱,是妈妈不对,冤枉你了,妈妈诚心向你道歉,好吗?” “嗯。 ” “不过,我们来分析一下好吗?你想想,我为什么感觉一少了钱就会认为是你拿的,而 不认为是爸爸或别人拿的呢?” “因为我以前拿过你好几次钱。 ”他老实地答道。 我趁势讲出一番道理: “是呀,因为你以前总拿我的钱,所以只要我的钱一少,自然就会 想到是你拿的。你还记得《狼来了》的故事吗?” “记得,放羊娃老说谎,后来没人相信他,都不来救他。 ” “是啊,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他摇摇头。 我继续说: “这就说明, 一个人反复做一件不好的事, 人们就会产生某种印象, 以后,既使他不做那件事了,别人也会认为还是他做了那件事。放羊娃总说谎骗人,大家的 脑子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狼不会来的,他又在说谎。那么,狼真的来了,人们也一样 不相信。同样,一个人如果经常拿钱,给别人造成一个印象:钱是他拿的。所以即使他以后 不拿钱,别人也以为是他拿的。你说这样多倒霉、多委屈呀,也许很久很久都洗不清这个罪 名,受委曲的滋味不好受吧。 ” 他点点头, 眼泪又在眼眶打转了。 我忍住心疼, 继续开导: “我是你的妈妈, 经你一解释, 我相信这次不是你拿的,可是,等你长大了走入社会,遇到类似的事,因为别人不了解你, 所以有些人就不一定相信你了,被人误解、不被人相信是多么痛苦的事呀! ” “是的,妈妈,刚才我也好气呢! ”他激动地说。 “以后只要改正了,你就是让人相信、被人信任的好孩子! ”我竖起大拇指。他一头扑在 我的怀里,不好意思地笑了。 通过巧妙地用故事开导,使他懂得了信任的重要性和偷钱的坏处。从此以后,他再也没 偷过我的钱了。现在他已上小学了,我一下班,可以放心地把钱袋随意放,而他呢,要用钱 时就向我开口,说明理由,而且懂得尽量少向父母开口要钱。没有零钱,给他整钱,他也会 把找回的钱一分不少地交还给我。母子间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 我是如何教会孩子阅读的 作为父母,能在孩子的童年为他培养起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对孩子的一笔馈赠。我 11 岁的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阅读能力强,阅读速度快,从书中获取了许多课外知识。 然而他的读书爱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回顾以往,感觉经验宝贵,现将我如何具体地、循 序渐进地教会他阅读分三阶段详细讲述,以供读者参考。 一、 阅读启蒙阶段: 1、从生活中识字: 心理研究表明,0―3 岁是培养儿童对于阅读兴趣的关键阶段。因此我非常重视孩子的 早期阅读启蒙。汉字是砖,句子是砖砌成的墙,文章是建好的大厦,所以阅读始于识字, 阅读包括识字。 我本来计划等他会说一些词汇的时候再教他认字的,但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前实 施识字计划。在孩子十个月的时候,我开始和他玩起字来,我把汉字做成识字卡,叫他把我 指定的汉字所代表的物品递给我, “宝宝,妈妈要吃‘苹果’” 。“妈妈要‘笔’写字,把‘笔’ 给我” ,他非常高兴地递给我。 “这是‘爸爸’ ,宝宝想爸爸了吧,来,抱‘爸爸’”他欣喜地 。 把“爸爸”抱在胸前。原来,婴儿识字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难,其实想想也容易理解,汉字本 来就是一种象形符号,当我们把汉字当作一种图形时,与画有什么区别呢?把字当作图画来 认是可行的。 但有一点要强调,我不是去买现成的识字卡,而是自己做卡,因为买来的识字卡总是把 识字和认图联系在一起,这样反而容易因为物品图形的色彩鲜艳、形状各异而喧宾夺主,导 致孩子认图而不认字。毕竟汉字比起图形来单调枯燥得多,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父母买 来了识字卡孩子却不肯认字的原因了。 那时, 他还不会说话, 我就把与他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汉字全部用彩色笔写在一张大纸上, 并挂在墙上教他认几遍。为了巩固,就叫他要什么东西时就去指。比如,他要喝水,就会叫 我们抱他过去,去指“水”字,这样,我们既可以知道他的所需所求,又让他同遗忘作了斗 争,巩固了所学的汉字。当然,我没有忘记不断重复“水”这个音,以便更快地学会说。随 着他的成长,每当他说出一个新词汇时,我就大加表扬一番,并立即把它写在黑板上或墙纸 上,这样既激发了他的语言表达欲,又达到了识字目的。此外,只要有汉字的地方,我都不 放过机会教他认,如看广告牌、标语,认食品袋上的字等。总之,是把汉字渗透到他的日常 生活中,把认字当作一项有趣的游戏。 (2)从书报中识字。 学过的汉字如不巩固会很快遗忘的,这样容易前功尽弃。怎么和遗忘作斗争呢?我发现 他很喜欢反复看电视广告,只要一播出他看过的广告,就兴奋异常。我由此类推,如果把刚 学过的汉字以某种方式多次呈现在他眼前,他也会很乐意去看的。果不出所料,当我拿出一 本图书,要他把整本书中的“狗”字全都找出来时,他高兴极了, “妈妈,这里有‘狗’ !那 里也有‘狗’”这种玩法其美名曰”找朋友” ! 。一般家庭里都有扔得到处都是的报纸,可以充 分利用起来,我叫他从报纸的大小标题中找出如“大”“小”“好”“日”之类的常用字(太 、 、 、 小的字不方便孩子看,所以只看标题上的字) 。这样,他掌握的汉字非常牢固,玩起来又觉得 有趣。 在我断断续续的识字教育中,他爱上汉字就象爱上图画一样自然,并对汉字产生敏感和 兴趣,一旦对汉字产生敏感和爱好,那么对于汉字的载体――图画书也产生特有的爱好,这 为下一步的阅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 亲子共读阶段: 如果仅仅会认单个的字,放在句中却不知所云,或者连贯不起来整句的意思,那么即 使认得再多,也不等于会阅读。绝没有必要等到认了很多字以后再来阅读,那样既不易 巩固旧字,接纳新字,也不利于尽早培养阅读能力。因此,要尽快引导到书上来,进入阅读 状态。 孩子最初的阅读行为来自于父母朗读给他听,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是从这儿开始的,可有 些父母很不耐烦反复给孩子读讲一个故事,其实,孩子这种喜欢重复的心理特点,正好提供 了巩固汉字、引导阅读的有利条件。孩子两周岁半的时候,我每晚讲故事给他听。 第一步:先自己朗读几遍,目的是为了让他对故事的情节内容有个熟悉过程,接下来我 再实施第二步就容易多了。朗读时尽量用原话,但也要看他的理解水平,如有的不能理解, 就要概括成他能听懂的话来讲,然后再用原话朗读。 第二步:我用手指点着字,一字一句地朗读。朗读过程中,我常留心他的表情,当他对 某个句段表现出高昂兴奋的情绪时,我就作多重复几句,以加深印象。如《小猫咪过生日》 , 他最爱听其中的四段儿歌,我就多指读几遍,并让他也跟着我一起朗读。 第三步:让他朗读或讲述给我听。在他几乎背下这四段儿歌的时候,再叫他指读给我听, 以熟字带动生字,半背诵半朗读,这样,儿歌中的字记住了,再扩展下去,整个故事基本会 读了。另外还可以让他把故事重复讲述一遍,由我不断提问,引导他不断思考,或者和他一 起续编故事。 在我朗读过程中,注意到了表情的丰富,语气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如故作惊讶, 有意夸张,情绪随故事情节而起落,有时配合一定的手势。过后,两人讨论故事中人物好坏, 扮演故事中人物角色,模仿故事情节作游戏。这样,一开始就让他觉得阅读是一种乐趣和享 受,这样的亲子共读,哪个孩子不喜欢呢? 第三段:独立阅读阶段。 亲子阅读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小学一年级。 等他一学完拼音, 我就开始放手让他自己阅读。 由于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又有拼音帮助,加之有最初的阅读能力作基础,阅读对于他来 说已不成问题。然而从以前给他读到让他自己读,要有个自然的过渡,如果过渡不好,容易 让孩子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开始,我象以前一样读故事给他听,讲到精彩处或一半时,我 故意不讲,说睡觉时间到了,留到明天讲,书呢,就放到他床头,这样由于为故事情节所强 烈吸引,不由得自己翻书看起来。渐渐地,他能独立看书了。 然而拼音读物毕竟情节简单,内容单薄,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根据拼音阅读会影响阅 读速度,容易分散注意力,以致抓不住主题思想内容。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也为了提高思维, 拓展视野,必须提供无拼音的篇幅较长、情节丰富的书籍。因此,二年级初,我开始为他提 供无拼音书籍。阅读时,遇上不懂的生字,我让他放在句中去猜测,或者跳过去不管(这并 不影响他对文意的理解) ,不要局限于个别的生字,而要进行整体阅读,宏观把握,而且尽量 进行快速阅读。从有拼音阅读到无拼音阅读的过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受识字率所限, 在这个关键过渡阶段,必须特别注意选择他感兴趣的书籍,否则会因有阅读困难而对阅读失 去兴趣和信心。父母要善于抓住孩子生活表现出来的兴趣所向,投其所好,选择他喜欢读的 书籍。我抓住他爱看幽默、逗人发笑的故事的特点,选择儿童笑话幽默及有富有幽默色彩、 妙趣横生的故事;针对儿童爱幻想的特点,推荐极富想象力、极度夸张的书籍。我之所以最 先选择这两类故事,是因为在开始摆脱拼音阶段,这类浅显易懂而富娱乐性的书籍,容易让 他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氛围中得到乐趣和享受,也容易养成快速阅读习惯。当孩子从书中体验 到愉悦感、轻松感时,再推荐诸如《一千零一夜》之类的民间故事、名著、童话小说等就容 易多了。 由于我对早期阅读的高度重视和适度把握,使他能尽早地阅读,培养起他的阅读兴趣和 能力,使他的理解能力、作文水平、语文成绩大大提高,并且培养了健康人格,熏陶了情感, 扩大了知识视野。阅读,将使他终生受益无穷,这算是我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吧。 如何赞赏才更有效?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对于孩子来说, 赞赏是心灵鸡汤,运用得好,它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发兴趣,使智力得到提升;能愉 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能完善人格和培养优秀品质。那么该如何赞赏才能获得以上功效 呢? 一、赞赏要有活动指向性。 儿童心理学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赞赏的效果越好。但如果孩子每每尝试一件事,家长 总是空泛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你真行!这最多只能肯定现在的水平,而没有暗示下一 步的目标,而如果能在赞赏中带有某种活动指向,则能使孩子在原有发展水平上向更高的目 标迈进。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都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母亲就要留心他掌握的新词汇,如果哪天 他说出一个从未说过的新词汇,母亲可故作惊讶地说: “咦!奇怪,你怎么会说这个“五光十 色” 这个词啊, 一定是从故事书中听来的吧?那可是书上作家用的词啊, 怎么就变成你的啦? 我们来找找在哪本书上好不好,妈妈也要学。 ”这就可以和他一起找书来进行亲子共读,以便 学更多的词汇,认更多的汉字。 “你看月亮除了象圆圆的月饼,还象什么?……你说对了,还 象镜子,什么?还像桔子?还像西瓜?你也太会想了吧,如果比赛的话,也许我输给你了。 不过我还是不太信,我们来试试比赛怎么样?”这样,又可以和他玩比赛看谁用的比喻多的 游戏,以发展他的语言能力。 二、赞赏要有委婉批评性。 陈鹤琴先生说: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 ” 可见,在赞赏中在委婉地批评比直截了当的批评使孩子更乐于接受。比如,孩子喜欢在墙壁 上到处乱涂乱画。如果命令式地制止他,也许根本不听。 如果这样说: “宝宝画的真好看呀,妈妈怎么看也看不够,能不能画在纸上,这样妈妈上 班了也可以带到单位去,和阿姨一起欣赏你的画?再说画在墙上又不美观,就象把画画在宝 宝脸上一样,再美的画也不好看了,你的脸也不好看了,对吗?”这样,又保护了孩子的作 画兴趣,又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 又比如,孩子懒于自己收拾房间,如果把“你看你房间多乱,什么时候都不知道整理一 下。 ”换成: “今天有位叔叔来我们家,参观你房间,你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说,你的孩子人 长得白白净净的,人又是很勤快的样子,好可爱。可这房间却这么乱这么脏,你领我走错房 间了吧?这一定不是他的房间。 ”孩子听了会觉得不好意思,不久会收拾起来。这样既保护了 孩子的自尊心,又改正了不良行为。 三、 赞赏要有客观真实性。 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实际水平,盲目表扬,过度夸张,使赞赏显得虚假、不实在。现 在的孩子心理成熟早,尤其是有了一定判断力的大孩子,他会从中揣摩父母言语中的真 实性,如果赞赏失真,被他识破,赞赏就失去效力。 因此,家长更要讲究措词得当,不过份拨高,要能表扬到他心坎上。就拿学习成绩来说 吧,明明现实情况是考得不理想,你为了鼓励他,不打击他的自信心,仍说: “没关系,你考 得不错的。 ”就显得不真实,没有份量了。倘若这样说: “你这次考试,我看出其实你的潜力 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还不是很多,如果下次再努力一点,你肯定会 比现在考得更好。 这样既暗示了学习要努力刻苦, ” 又不会让孩子灰心泄气, 增添了新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不可能样样精通,全才全艺的人毕竟是少数,孩子总有他的强项和弱项,对 于弱项如何鼓励赞赏呢?比如, 孩子明知道自己美术的不是很好, 你也知道他没有绘画天赋, 但你又不能扼杀他的这项喜好,希望能尽量画得好些,你可以这样说: “你的画虽然比不上人 家的好,但比我小时候画得好多了,其实主要是你自己平时太少练习作画了,起步较晚,而 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画了很多了。如果你现在开始坚持每天作一幅画,过不了多久,你也和 他们画得一样好。 ” 这样客观地帮他分析原因,并把原因归于努力的多寡,就不会失去真实性,又能让他信 服你所说为实,并肯继续努力下去,从而也培养了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优秀学习品质。 可见,赞赏也要讲究策略和技巧。家长应该尽量少说重复性的、单调的赞赏语言,多揣 摩富于变化的、真正能打动孩子内心的赞赏语言,学会这种指向性赞赏、批评性赞赏以及客 观性赞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赞赏的最佳功效,促进孩子各方面健康成长。 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我的童年是在 70 年代渡过的。那时孩子多,生活的艰苦使父母每日为生计而奔波,我就 成了没人管束的野丫头。什么没玩过呀,夏天跳皮筋、踢键子、跳绳,冬天溜冰、滑雪、打 雪仗……也不知是谁发明的如此众多的花样,总之,放学回来,书包一放,就往外跑,直到 父母一遍遍的吆喝声从远处传来,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周末、假期就更痛快了。多彩的游戏, 学业的无压力,构筑了我欢乐而美好的童年。 当我把我童年的故事讲述给我上小学的孩子听时,他天真的小脸露出羡慕的神情: “哇, 妈妈,你真幸福,我们现在怎么这么多作业,我要是生活在你那个时候多好! ”每个父母都是 踏着童年的脚印走过来的,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我不禁为他们的童年感到悲哀: 背唐诗宋词,学琴棋诗画,疲惫了原本轻松自由的心情;超负荷的书包,大量的作业, 挤掉了原本游戏的时间。这一切都源于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社会升学的压力、就业的 压力、父母理想的失落、面子的维护,迫使父母们用鞭子赶着“鸭子”上架,成龙就是成功, 不断地、拼命地学习就是在提前支付成功。那么成功真是这么重要吗?真的到了要以牺牲童 年游戏的快乐为前提的地步吗? 想想也似乎有道理,如果把时间花在玩耍上,而不奋力拼搏,那么你将来的高考成绩就 比别人少几分;如果现在不多学一种技能,那么你的将来就少一份机遇,现实就这么残酷。 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权利,父母却用根深蒂固的成龙观念去剥夺孩子的童年, 用社会上流行的成功概念去扼杀了孩子的快乐, 为了将来的成功, 而让孩子交出童年的快乐, 那么,这是更残酷的,更违背人性的! 因为,孩子不是你手中的橡皮泥由你捏造,他的想象需要驰骋,他的思维需要锻炼,他 的身体需要运动,他的能量需要释放;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首先是人,是孩子,一个有 玩耍权利、有快乐自由的孩子,一个有童心、有玩性的孩子。 “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 若把为成功而奔跑的弦绷得太紧,总有崩断的一天,弑母、自杀、逃学、出走等等就是触目 惊心的例子。 整日被成功的榜样包围着,被学习的负担压迫着,就算你给了他玩耍的时间,他也不会 玩了,因为他已经丧失了玩的能力!不是吗?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多住在火柴盒似的钢筋水 泥构筑的房子里,上幼儿园时,父母忙于应酬,无伴的孩子只好与电视、电子游戏为伍,于 是乎,患“孤独症”“自闭症”等的孩子多了起来。上小学时,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已无 、 暇顾及玩耍,他们交往中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比起我们那个时代 来正在弱化!就算周末父母开恩让他们疯玩一会儿,他们在游戏中体现出的想象能力、创新 能力、思考能力等也正在弱化! 我曾问过我孩子,他和同伴在一起时到底在玩什么,他的回答令我失望:不知道要玩什 么,没花样。无伙伴无游戏不会玩的童年,是一片贫乏枯萎的荒原,快乐从何而来?抽掉游 戏、没有快乐的童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岂不是一句空话?由此导致的孤独、自闭、敏感等社 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谁来关注?谁又重视?当他们长大成人,回忆只有书本、只有学习的童 年时,还有美好可言吗? 这里还是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 “解放孩子们的手, 让他们尽情去玩; 解放孩子们的脚, 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 说。 ” “救救孩子! ”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至少老师们可以少布置点作业,多安排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当 社会大氛围扭转不了的时候,至少父母们可以扭转家庭小氛围。御下所谓缥渺的成功吧,把 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如何在孩子的童年培养兴趣的幼芽》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对环境有着浓厚兴趣的积极探索者。面对五 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与神秘,这种新奇感与神秘感激发了他探索世界的兴 趣,促使他去寻找答案,学到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知识,促进了各方面智力的发展。也许 有人会质问, 既然孩子对万物有这么多的兴趣, 为什么到后来这种探索世界的热情消失了呢? 或者说我怎么看不到他身上存在哪些兴趣呢? 兴趣的发展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自觉地延续,凭着这种强烈的、旺盛的、持续的求知欲,不断主动地学习,巩固 和发展这种兴趣,当然还要父母最基本的支持; 一种是自发地熄灭,当失去好奇心的时候,或没有新的刺激、没有良好的环境激发的时 候,兴趣也就象转瞬即逝的火花一样消失了; 一种是人为的阻碍,这通常表现为被一些不懂儿童心理学、没有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们 轻易地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可见,孩子一开始对事物产生的兴趣就象还在孕育中的幼芽,脆弱而又不稳固,稍不加 注意就会被不留心的家长忽视或踩死;若不去给它浇灌施肥,不去小心呵护,就会夭折。这 样的话,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了。 而兴趣却是学习的动力, 成功的基石。 美国心理学家伯克曼说:兴趣是人们行为的动力。 “ ” 有了某种兴趣,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去发展这种行为。纵观瞩目举世的科学家 的童年,如达尔文整日观察花鸟虫鱼,牛顿看苹果落地,爱迪生孵蛋的故事,诺贝尔对火药 的着迷,就说明了他们从小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的兴趣,推动着他们不断学习探索研究,说 明了童年时代产生的兴趣导致一个人将来的成功。既然儿时的兴趣这么重要,又这么不易维 持,父母们该如何去发现、挖掘、培育兴趣的幼苗,使之长成参天大树呢? 第一,尽早开创激发,进行兴趣启蒙。 在做父母之前建议多学点幼儿早期教育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备而来,心中有数。孩 子的生命之初是一张白纸,你第一笔涂什么画什么全由你决定,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显 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要进行兴趣启蒙。 如我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斑斓,蚊帐顶上挂上五彩的气球、会动的玩具,墙上贴着鲜艳的 画册,以刺激视觉;播放优雅动听的音乐,让他对音乐产生敏感;孩子迟早会说话,但尽早 说好话,培养起对语言的兴趣,却需要从小培植兴趣的幼芽。婴儿对母亲的声音有一种天然 的亲近感和安全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在孩子出生的第二个月,不管自己多累,每天都要 对着他说一阵子话,对“牛”弹琴,并且用词尽量丰富,此外还播放有节奏感的儿歌,尽早 给他语言的刺激。 实践结果也证明了我这样做是对的,我孩子两周岁时语言发展得非常迅速,朋友的评价 是,说他的说话水平超出了同龄人,用词丰富,有条有理,理解力强。对语言的兴趣导致了 以后他对阅读的喜爱,对语文课的偏爱。 第二,善于发现挖掘,处处留心观察。 兴趣潜藏于孩子的童年游戏之中,他的一举一动中都闪耀着兴趣的亮点。平时父母要做 个观察家,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幼儿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每一个兴趣闪光点,于平凡细微处 洞察到孩子的探究倾向。譬如,孩子随着音乐节奏而打拍子、扭身体,这是对音乐产生敏感; 爱拆玩具、电器并把它们弄得“体无完肤” ,这是对机械方面有探究心理;很小就能细微辨别 宝石蓝、浅蓝、天蓝等颜色,这是对颜色感兴趣,很可能对美术产生爱好;爱观察花鸟虫鱼, 是对大自然产生兴趣;爱翻电话号码本,则是对数字感兴趣……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兴趣的萌 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兴趣。 在孩子呀呀学语时,我带他上街,发现他在看广告牌上的大字: “厦华彩电专卖店” ,我 便不失时机地教他念好几遍;大人在打扑克时,我发现他也要来参与,我意识到这是利用扑 克进行数学启蒙的好时机;孩子小时候,学校有电影院,我抱两岁的他去电影放映室,而不 是看电影。因为我认为观察怎么放映影片比单纯看电影意义大多了。第一次看到不停转动的 片子和传动带等,他好奇极了,我发现了他喜欢观察一切转动的东西;所有的孩子都爱往河 里扔石头, “嘣”的一声,那溅起的水花,足以让每个孩子脸上绽开天真的笑容,于是从他的 笑容中,我找到了他爱玩扔石子游戏的兴趣。 第三,及时强化巩固,不断创造环境。 当发现了这种兴趣亮点时,家长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它挖掘出来,创设各种情境或条件加 以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以巩固延续这种兴趣的幼芽。比如,对于爱拆拼东西的孩子,家 长应多买些拆拼玩具,如积塑、插片、变形金刚等,孩子爱玩泥巴,就给他买橡皮泥,去引 导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筑他心目的城堡;总爱问为什么的孩子,父母要给予耐心的引导、 解答,并尽量引向书本。 只要你当了父母就知道,所有孩子都爱玩水,我孩子在玩水时,我并没有因为怕弄湿衣 裳而横加干涉阻止,而是卷起他的袖子,给他胸前围上围兜,在尽量不弄湿衣服的情况下, 让他尽情地去玩水,于是,他象做实验一样,把水从这只杯子里倒入那只杯子里,从大口瓶 子里倒入小口瓶子里,我在旁边指导,不断增加游戏难度,以锻炼他的手眼协调能力,由于 我的支持,他玩水玩得很痛快,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妈妈,水为什么会流动呀?为什么 水没颜色呀?它从哪里来的……”于是我找来有关水的图文并茂的书,给他解答,从家中的 自来水讲到井水、江水、海洋,从雨水讲到干旱,从液体讲到气体、固体等等,他听得津津 有味,从不厌倦,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他对广告牌上的字感兴趣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把广告牌上的字教他念好几遍,回来后, 立即写出这几个字加以强化,这是我引导他识字的开始。以后我用卡片、黑板写上不少字教 他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让他多接触汉字。到后来,他对汉字产生了敏感,不要我去 指点,就会自己主动要求认。由识字的兴趣引发了对图书的兴趣,爱上了故事,在我一字一 句读故事过程中,他的识字量也大增,比同龄人更早地进行独立阅读了。这种由被动识字― ―主动识字,由认单个汉字――读一串句子――整篇阅读,一步步从低级的识字兴趣到高级 的阅读兴趣,使他尽早地接触书籍,打开认识世界、探索知识的大门。 我和他玩扑克牌,真是花样翻尽,从数数、排序、比大小到累计加法等,都是从玩牌中 轻松学会的。趁他兴趣颇浓的时候,我又利用散步、吃饭机会,结合当时场景,编些简单加 减应用题让他做,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常与他做比赛游戏,如比赛口算,看谁算得快。长期 的训练,使他对数字产生爱好,每当他看到书上标有数字的资料,他都很感兴趣,经常拿来 考我们: “妈妈,你知道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多少?是 384400 千米!“你知道吗?唐山大地 ” 震的震级是 7.8 级,死亡 24.2 万人。 ”他竞然把数字背得很牢!上小学后,他对数学课独有 情钟,数学竞赛经常得奖。 由于他爱看如何放映影片,为把这种兴趣延长、强化,我抓住他喜欢看转动的东西这一 兴趣,带着他去看类似的事物如让教他自己放录音带、VCD 碟片,并把机盖打开,让他观看 它们怎么转动工作;观察汽车轮子的转动、电风扇的转动等等。 以上讲到扔石头的游戏,我为把这种扔石头的游戏丰富化、扩大化,就不断引导他: “你 换颗大点的石头扔下去,会怎么样?” “树叶扔下去呢?” “为什么石头会沉下去,而树叶却 不会呢?”我不断提问,引导他去思考,不断鼓励他去尝试各种玩法,以开拓他的想象思维、 扩散思维,最后再给他讲解有关浮力的知识。我经常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陪伴他玩耍,寓教 于乐,使他养成了喜欢思考、认真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从小培养起了对知识的渴求、对科 学的兴趣。 最后,对于兴趣的培养,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一项兴趣不易,巩固一项兴趣使之长久,更不易。 孩子的注意力极为短暂,兴趣容易转移, “朝三暮四”是常有的现象,也许此一时渐趋冷 淡,彼一时又重燃热情。这时家长就要开动脑筋,不断变换方法,创造多种环境,采用寓教 于乐的方式,以继续延续发展这种兴趣,直到让这种兴趣深植于心。切不可看到孩子一时对 某种兴趣的减退自己就先打退堂鼓。 二、不管培养起什么样的兴趣,它都是一项长期工程,贯串整个未成年期。 所以父母在培养兴趣时,要以发展的、动态的、乐观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孩子的兴趣问题。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急不躁,做到“润物细无声” ,只求过程,不问结果;只管默默耕耘,不 要锱铢必较。 三、对待孩子正在发展中的兴趣,父母要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体验其中的乐趣,成功的 喜悦,有了快乐感,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多启发思考,少给现成答案,不断激发他 的好奇心,推动他不断向前探索。 四、要客观对待兴趣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兴趣火花一定都能变成成功的播种机,但是,多发现一种兴趣,就多一条 通向成功的路,多培养一种兴趣,就多一项生活的乐趣。作父母的应尽的责任,不是考虑这 种兴趣幼芽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而是要以最大的努力去播种它、栽培它,使它尽量长成大树。 只要有童年就有兴趣,只要有游戏就有兴趣,兴趣无所不在,也无所奇不有,它就潜藏 在孩子的生活当中,每个孩子身上都闪耀着各种兴趣的火花,就看父母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 兴趣的眼睛,有没有有一双抓住兴趣的手,有没有一份引导兴趣的技巧,有没有一份培养兴 趣的耐心。 《父母必读》2003 年第 7 期问题征答原文: 《我要回旧家》 我们家最近刚搬了新家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三岁半的儿子却总是不开心,因为在原来住 的地方,他有几个玩得来的好朋友,在这里却没有玩伴,这些天他总是吵着回原来的家,说 新家没意思,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开始我没在意,但有时带儿子到楼下玩,看到别的孩子热 热闹闹在一起,我儿子在旁边既羡慕又不敢上前的样子,心里挺不是滋味,请问我该怎么用 我儿子呢? 正文: 〈交新朋友有窍门〉 (发表于 2003 年〈父母必读〉 ) 我儿子本来性格就内向,在他 5 岁时我们搬了新家,没有了固定的老朋友,他一时感觉 不习惯,整天叨念着他们,说要去老地方玩。 我一方面给他讲道理,告诉他朋友有聚有散,人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结交新朋友。 一方面腾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陪他玩。那时搬了新家,周围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不可能通 过大人之间串门的途径去结识他们的孩子。于是我常带他出去找附近的小朋友玩。 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踢球,我把自己也变成孩子,与儿子一起上去踢球,等球飞 过来就踢,没多久儿子就忘了怯懦,和他们打成一片了。回家后兴奋地对我说: “妈妈,我终 于交到新朋友了” 。我趁机大加鼓励: “以后你遇到有朋友的地方你就去凑热闹,他们玩什么 你跟进去玩,他们和你一样想认识新朋友的。 ” 还有一次,一个孩子在荡秋千,他也很想玩,可是那个孩子很久都不下来,我告诉他一 个技巧,于是他壮胆上去,说: “我帮你数数你荡了几下好吗?”那孩子同意了,于是儿子替 他数了起来,不知不觉,他把秋千让给儿子玩了,俩人有说有笑,嫣然成了一对老朋友。 后来,我教他一些基本交友常识,如要主动和陌生朋友打招呼,要多谦让、多关心、多 配合,少生气、少任性、少耍赖,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走时要下他们的姓名、电话号码、 住址,以便主动联络。没过半年,儿子的朋友渐渐多起来,性格也较之以前开朗、大胆很多, 终于完成了由旧朋友到新朋友的过渡。 《父母必读》2003 年第 2 期问题征答原文: 〈一刻都不肯安静的小闹闹〉 妈妈总觉得可能是给儿子取名叫闹闹是个错误的决定, 当初觉得男孩子嘛应该活泼一点, 可现在闹闹似乎闹得有点过头了,总是在家里打打闹闹,蹦来蹦去,几乎一刻也安静不下来。 让他静下来做点什么,如看书,画画呀,过不了几分钟又是跑得没影了。老师反映闹闹在幼 儿园也这样,上课时不仅坐不住,还给其他小朋友捣乱,一会儿碰这个,一会儿动那个。怎 么样才能让这个好动的小家伙能安静地坐下来一会儿呢? 正文: 〈讲个故事给你听〉 (刊登于〈父母必读〉2003 第 2 期)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很爱往外跑,很贪玩,在家呆不住。于是我想法找机会给他讲故事。 一天朋友来家中做客,给儿子带来几本安徒生童话书,他喜欢得不得了,没等客人走就缠着 我给他讲,一讲就是一整本,可儿子还是意犹未尽的样子,看来这是好办法。从那天起我每 晚给孩子讲几个小故事。 为了让儿子逐步适应,刚开始时间较短,大约讲十分钟左右,在这十分钟之内我要求他 专心听不能做小动作。他做到后我再渐渐把讲故事时间延长至二十分钟、半小时。同时我还 找来一些色彩斑斓的智力游戏图给他做,如找出几幅图中细微之处的异同、走迷宫等,这些 专门训练注意力集中的书本游戏最能锻炼孩子的目标集中。一段时间后,即使没有我们在身 边陪着,他也能自己安静地做一会事了。 《父母必读》问题征答: 孩子多大上幼儿园好? 正文: (发表于 2003 年《父母必读》第*期) 孩子早上或晚上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上早了,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没养成,生活 还不能自理,心理或生理或智育方面都与同龄人有一定差距,一旦跟不上,幼儿园反而成了 产生自卑的温床。我邻居的小孩 3 岁前就上幼儿园,结果上到中班,幼儿园的课程跟不上, 如剪纸,绘画都不如别人,结果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后让他留一级,这样给他赞成了事事 不如别人的心灵上的阴影。上晚了也不好,幼儿园能够规范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学会 与人协调交往,迟上了心也玩野了,不利于他的人格成长。我的孩子刚好 3 周岁上园,各方 面都发展均衡,全面。最好让孩子到了适当的年龄入园。 浅谈几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虽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就 拿我周围的人来说吧, 和他们谈到孩子时, 可以了解到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 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或是错误的、陈旧的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他 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其实孩子一 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 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 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 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 17 岁时的智力水平为 100,那么他 4 岁时智力 水平已达到 50,在 4~8 岁可以发展 30,在 8~17 岁之间只能发展 20 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 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 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二、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 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 的。 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 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 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 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三、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 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 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 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 ,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 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 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四、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 M?S?斯特娜说: “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 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 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 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 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 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 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 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 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 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 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 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 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 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 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 为所欲为的性格的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 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 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 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 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 我 教 儿 子 学 跳 绳 也许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缘故,现在的孩子做事没有恒心毅力,缺乏自信心,害怕困 难和失败。一有点小困难就想打退堂鼓。我的孩子也不例外,为这事我真伤透了脑筋。一直 想不出什么能让他成功一次、增强信心的办法。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咨询我: “妈妈,我要参加校运会,报什么项 目好呢?”我一听颇为高兴,可不,自他上学以来还从来没参加过什么运动项目呢。我忽然 想起跳绳,这项目容易学,见效快,也许是体验成功的一次好机会。他却一脸沮丧地说: “我 可不会呀,跳三下就死了” 。我极力鼓励,并搬出榜样,告诉他上哈佛大学的刘亦婷姐姐当年 如何在运动会上成为跳绳冠军的。在我的“怂恿”下,他勉强接受了我给他安排的跳绳计划。 为增加跳绳的趣味性,我不顾自己身体疲劳,和他轮流跳。开始,他显得手脚不灵活, 跳了几个就断了,泄气了。我说: “万事开头难,什么事一开始由于不熟练,当然难些,可是 练到后面就容易了,这叫‘熟能生巧’”在我不断的鼓励下,第一天总算坚持下来了。 。 “坚持 就是胜利,如果你能天天坚持,一定会成功的。 ”末了,我没忘记加上这句话。 以后,我们轮流给对方掐算时间,看一分钟能跳几个,并记录下来,我偷偷地虚报数, 让他觉得下一次总是比上一次跳得多,我规定当天的跳绳次数要打破记录。这样,既保证了 练习时间,又让他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八天过去了,他从一分钟只能跳 10 个到一分钟跳 170 多个。突飞猛进的成绩让他惊喜不已:“妈妈,我真的跳了这么多吗?” “ , 看来孩子当初确实是缺乏信心,害怕困难。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更有信心了,跳得更勤了。 终于,终于拿回了全校跳绳比赛第二名的奖状。 一张小小的奖状,在大人眼里并不算什么,然而对于一个从未亲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 说,则是莫大的激励,是对他付出努力的最高奖赏。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跳绳本身。亲身实践 比空洞说教来得更有说服力,通过这次跳绳,锻造了他的恒心、毅力、培养了他的信心、耐 心。每当他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时,我就搬出他的业迹勉励。渐渐的,我 他比以前更自信了,学习也更努力了,遇到困难也敢于去克服了…… “什么事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如今,这句我告诫他的话贴在了他的床头,成了他的座 右铭。 应征《父母必读》问题征答:女儿总赖在别人家 让家中的世界变得精彩 ――刊登于 2004 年《父母必读》2004 年第 5 期 孩子的心之所以在外面,原因是在他眼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有小伙伴玩,不 会孤单。玩是孩子的天性,能锻炼孩子的人际协调、团结合作等处世能力,促使孩子身心健 康发展,但玩得乐不思蜀也不好。如果父母能充当孩子的玩伴,做孩子的好朋友,她就不会 总想往外跑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记得我孩子还小的时候,总爱呆在家,赶都赶不出去,原因是 我这个当妈的每晚会陪着他玩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如和他一起搭积木、捏橡皮泥、玩扑克 牌、顶气球、夹豆子比赛、用火柴棍摆图形、用细铁圈套酒瓶等等,目的是开发他的智力, 但时间一长,竟不肯出去找伴玩了。 有一次问他原因,他说: “有妈妈陪我玩,比和外面小朋友玩更有意思。 ”我这才找到了 根源所在。以后我逐渐减少陪他玩的时间,他觉得在家实在没意思,就自己出去主动找伙伴 玩了。通过这件事,我反过来想,孩子太爱出去玩,也是由于在家没意思,没人陪她玩。因 此,建议家有玩心太重的孩子的父母,要想法让家中的世界精彩起来,多陪他玩,多做一些 乐趣无穷的游戏,如以上所说的游戏,多搞一些能静下心来的活动,如画画、手工、亲子共 读等,以改变她急躁、在家呆不住的习惯 《父母三“缺” 》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父母的教育观念左右着孩子的身心健 康成长,影响着孩子的成材与否。当一个合格称职的父母并不容易,我认为现在不少父母有 “三缺” : 一、 缺少反思意识――外视而不内视。 父母的眼睛总是外视――始终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内视――内省、反思自 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听话,让人省心则无话可说,一旦出现问题了,却不管三七二十一,觉 得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都是孩子的错,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去寻根朔源,不 去反思一下教育方法是否不对头?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厉或放任?自己是否做到表里如一, 言传身教?自己是否给他创造了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只会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孩子个性太强 啦,不好管教啦等等。比如,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为什么会没兴趣?是什么导致没兴趣?怎 么才能调动他的兴趣?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在家庭中找得到根,父母身上寻得到影。父 母应该有反思意识,静下心来反思一番了。 二、缺少欣赏眼光――看坏而不看好。 赏识教育的实践者周泓老师培养周婷婷成才的感人故事证明了欣赏对孩子的重要性。欣 赏,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然而不少父母却缺少这种欣赏孩子的眼 光。 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对缺点耿耿于怀,对优点熟视无睹。一味地埋 怨和指责,以为自己是侦察兵,以发现缺点、时时提醒为已任,以为挑“刺”就可促其健康 成长。其实,这是一个教育误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 他人赞赏。 因而孩子需要的是被人肯定、 ” 被人欣赏、 被人表扬。 孩子是愈 “扬” 愈高, “抑” 愈 愈低,孩子的成功是“捧”出来的, “捧”出了自信心,也就捧出了孩子的成材。我们应当用 显微镜找孩子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孩子的缺点;弱化缺点,强化优点。 三、缺少正确心态――近看而不远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 律和个体差异,缺少对孩子的细微体察和深入了解,盲目跟风攀比,人云亦云。 看别人的孩子练琴,也不顾孩子有无兴趣,赶“鸭子”上琴。听说上奥数可以提高思维 能力,也不顾孩子有无数学特长,又逼孩子游“水” 。满足了父母的一时的虚荣,牺牲了孩子 童年的快乐。只看重眼前一时的效益,却没有想过,孩子不是速成品一夜成名,也不是橡皮 泥随你捏弄。没兴趣、被迫的学习最终导致厌恶学习的恶果。又比如,家长只看到眼皮底下 考试的分数,为差一、两分而斤斤计较,有的甚至大动肝火,却没有把目光抬起向远看,从 长计议。 其实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孩子的综合或整体素质,应该多从课外着手,鼓励孩子在生 活中多动手,多思考,多探索,多阅读,培养各种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赢得起,也输得起》 周末晚上,丈夫说儿子和他下象棋下到深夜 12 点。 “这么晚,你让他了吗?” “没有,我一点也不让呢。 ” “那他会不高兴吗?” 当我听说儿子没有不高兴,而且下输后缠着丈夫下、直到下赢为止时,我不禁开心起来: “对,就要像我一样,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坚韧精神!总算象个男子汉啦! ”我高兴得象孩子似 的直拍手。为什么我这么高兴呢?这还得从六年前说起。 那时他还上幼儿园大班。我想通过下棋培养他不服输、敢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品质, 以便让他把这种品质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上。然而,他下赢了就高兴,下输了就生气,简直无 法把“战斗”进行到底。 当初引他下棋,目的是先培养这方面兴趣。所以为了不打击他的积极性,我通常是故意 输给他,而且还不断表扬他: “你真厉害呀,我怎么又输啦?”儿子赢了棋当然高兴得手舞足 蹈,得意洋洋,并要求继续下。就这样通过输给他的方式保持下棋兴趣。 然而时间久了,他竟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记得有一次,儿子输了,脸色大变,大发一 通脾气,大哭大闹,我说了他几句,他最后把棋盘都掀掉了,气得我狠狠地教训了一番,说 了一大串“胜败乃兵家常事,哪有只赢不输的……”等道理,他显然听不进去,最后两人不 欢而散。以后一提到下棋儿子就回避。 过后我反思了一番:这个年龄的孩子,事事都喜赢而不喜输,很看重赢这个结果。孩子 喜欢争强好胜,事事争第一,这本是好事。然而,只赢不输,只要顺境不要逆境,经不起挫 折,承受不了失败,太计较得失,太看重荣誉也不是好事。加之下棋时我长期谦让他,他已 变得输不起了。如此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将来在生活、学习方面也这样,这怎么行?这已违 背我当初让他下棋的本意了。不行,我得想个办法好好治治他这输不起的“病根” 。 接下来有一天,我又“引诱”他下棋。 “航航,我们这样玩吧,我们不玩赢棋,只玩输棋 好不好?”儿子眼睛一亮,听了很新鲜,问我怎么玩输棋。我拿出十张扑克,说了规则: “你 五张我五张,谁下输了谁就得到对方的扑克。谁把对方手中的五张牌赚光了,就得到一颗红 五星,没有红五星的人就要给得红五星的人讲故事,有几颗红五星就讲几个故事。 ”因为他每 天缠我讲故事,我就采用这种奖励方式。儿子听了欣然同意。这下可好,我再也不用让他了, 他呢,为了得到红五星,有时故意输给我。那一次他连得五颗红五星。害我一晚讲五个故事 给他听。 之后,儿子不再把输赢看得那么重了,觉得输也很好玩的。过了一段时间,再下棋时我 就又我改变了策略。 我说, “航航,你老是输,好不好?” “好玩呀,我输了你可以给我讲故事的。 ” “你听我讲故事有趣吗?” “是呀,我最喜欢听你讲了。 ” “可你开心了,我不开心了。 ”他问为什么。 我说: “你想你老是输,我下着多没意思呀,没劲。你应该想办法下赢我才好。你不输我 也一样讲故事。规定每晚给你讲两个故事,怎么样?”他一听,这“交易”还算划得来,便 同意了。 于是下棋的时候,不再故意输或随便乱下了,而是认认真真地和我下棋了。 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玩输棋训练,加上我常引导他说,没有永远的胜利,没有永远的第 一,人可以喜欢胜利,也可以喜欢失败,关键是失败了懂得去找失败的原因,找到了原因能 够去想法努力地学习,赶超胜利者等等。渐渐的,儿子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下棋的输赢了,能 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了。 之后,由于我工作忙,很久也没关心他是否还有下棋兴趣。前几天儿子主动要求买回象 棋, 我以为也象以前一样输了又要生气呢。哪知儿子现在下起棋来,表现得很老成的样子, 颇有“大将”风度了。 今天我特意问连续输了七次棋的儿子: “下棋你还怕输吗?” “输了就输了嘛,有什么好 怕的。你不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嘛。 ”我窃喜,故意激他: “你输这么 惨,那你还敢和爸爸下吗?”他眼一瞪: “怎么不敢!总会有赢的时候,哼, ‘君子报仇,十 年不晚’ ,我在‘磨刀’呢。 ”说着抡起袖子,表现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能赢得起,也要能输得起!这才能正确看待胜利与失败,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 言语中隐藏的伤害 有这样一些不在少数的家长,总喜欢在人前说教自己的孩子,以为是在为孩子好;或 者不回避孩子在场就谈论他们的缺点,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成人说的话。殊不知这些 言语中隐藏了对孩子的伤害,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等,对孩子的心 理、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而自己却浑然不觉。笔者试分析几例: A 例:一个抱怨地说: “我儿都 4 岁了,5 加 3 还算不对,真伤脑筋。 ”另一个失望地说: “我的也是,一见到算术题,他心里就发怵。 ” 或许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通过交流来探讨家教问题,寻求答案,但这种把两个 孩子越比越低的做法,却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自卑的标签,造成了心理伤害。幼儿心理学研 究表明,三、四岁的幼儿心理尚未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家长一时的评价往往当成对 自己永远的评价。消极、抱怨的语言只会损伤他的自尊,打击他的自信。孩子是越扬越高, 越贬越低。说孩子计算不行,他还真认为自己不行,下次再做计算题时,自然想到家长的评 价, “可能自己真的不行吧,不然怎么总学不好?”这种自卑感、不自信一旦产生,对数学的 畏惧也从此开始了,那么要调动孩子学数学的积极性恐怕没这么容易了。 B 例:明明爸爸带明明到小海家玩,一想起明明的成绩不如小海,便情不自禁地指着小 海说开了: “你看小海这次又考这么好,哪象你呢,整天光知道玩,又没考好,这样下去怎么 行?” 当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以为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其实只能越比 越让孩子泄气,甚至连原有的一点兴趣也比没了。类似的话听多了,耳朵也起“茧”了,反 会充耳不闻,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或产生抵触情绪,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而且还 容易起反作用, “反正我不如他,干脆破罐子摔碎算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而家长盲目地、笼统地攀比,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信心的表现, 也没从儿童心理学或教育学角度认真研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只是一味地羡慕别家 孩子,斥责自家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信心。 C 例:一个羡慕地说: “你儿子才上一年级就考这么好。 ”另一个谦虚地说: “不行啊,差 远了,语文才考 98 分,数学也才 97 分。别人都拿双百呢。 ” 中国家长受东方传统观念的影响, 总爱表示一下自己的谦虚, 否则怕别人说成骄傲自满, 以为很了不起。当有人夸奖自己孩子时,虽然内心高兴,但表面上也要虚伪地表示一下谦虚 的美德。然而孩子却是单纯的,他们并不懂成人世界里的“谦虚” ,容易把这种“谦虚”理解 成父母对自己成绩的不满意,认为父母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样往往给孩子造成学习压 力,觉得怎么努力家长都不满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因达不到父母的高标准而失去学 习信心。 此外,有些家长固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古训,以为表扬了孩子,他就 会骄傲自满,不再努力。殊不知,对于低年级孩子,有了点滴成绩,最渴望得到的是赞美和 肯定,有了赞美才有更浓的兴趣以及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孩子对于成人的言语和评价是非常敏感和在意的,孩子对心灵是脆弱的,经不起一次次 的斥责和失意。只不过很多家长不知道罢了。因此,孩子在场,莫谈孩子的缺点;当着孩子 的面,莫比孩子的弱势,否则,一个没有了自尊心、自信心的孩子将预示他将来很多方面是 个失败者。 母亲们,请注意你的言辞 一次,我听几位母亲谈论各自的孩子。 一个说: “我儿都 4 岁了,5 加 3 还算不对,真伤脑筋。 ”另一个说: “我的也是,一见到 算术题,他心里就发怵。 ” 一个说: “你儿能认这么多字,真不错。 ”另一个说: “嗨,不就那么点字嘛,人家认的字 更多呢。 ”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母亲们在谈论孩子短长时,孩子就在一旁闪着一双晶莹的大眼 睛似懂非懂地听着。也许母亲们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认真探讨教子妙方;也许为了 在同伴面前表示自己的谦虚,或怕孩子从此变得骄傲;也许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说的 话。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地无意间的闲聊实际上已悄悄给孩子贴上了自卑的标签,造成了 心理伤害,而她们自己还浑然不觉。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四岁的幼儿心理尚未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 能力,父母一时的评价往往当成对自己永远的评价。消极、抱怨的语言只会损伤他的自尊心、 抵消他的自信心(当然孩子不在场时谈论得另当别论) 。 如果母亲否定自己,渐渐地变成自己否定自己;如果母亲肯定自己,渐渐地变成自己肯 定自己。孩子是越扬越高,越贬越低。说孩子计算不行,他还真认为自己不行,下次再做计 算题时,自然想到母亲的评价, “可能自己真的不行吧,不然怎么总学不好?”这种自卑感、 不自信一旦产生,对数学的厌倦也从此开始了,那么还谈得上什么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水 平的提高? 别人夸自己的孩子认字多,本是好事,自己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以赏识的态度、赞美的 语言强化这种良性信息。恰恰相反,那位母亲或许是不满足于目前的识字水平,希望能有更 大的提高,从而以这种不屑一顾的语言回应对方,殊不知,孩子有了点滴成绩,最渴望得到 的是赞美,有了赞美才有更浓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太吝啬于赞美的母亲恰恰不懂得儿童 这种心理特点。 有句社会上流行的俗语用在这里倒是非常恰当: “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行 也不行。 ”孩子的优秀是表扬出来的,不是贬低出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语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向 孩子传递着肯定与否定的信息。 俯视孩子 平视孩子 仰视孩子 如果有人问你,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父母与子女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你把孩子 当什么角色来看待呢?把他当大人还是当小孩?我们该以何种角度看待孩子?是俯视孩子、 平视孩子、还是仰视孩子?要我回答的话,我会从这三种角度看待孩子。 一、俯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孩子。 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都不会,他需要学会走路吃饭,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于是我们能 容忍他摔跌跤,犯错误,容忍他慢慢地学,因为――他是孩子。我们的眼神是宽容的、温和 的,我们的面容是微笑的、慈祥的。 可是随着孩子的渐长,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光带“刺”了,面容结“冰”了。 “你看, 别人都考 100 分, 你为什么才考 90 分?” “这么笨, 连简单的曲子都弹不好! 不成器的东西!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长不再把他当孩子了,他应该捡回父母从前失落的梦,他应该承 担父母的期望,总之他应该比别人强……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还有童年,还有少年, 只要还在学习,还在成长,还比我们“矮” ,孩子永远就是孩子。 《教你如何赏识孩子》的作 者周泓老师就说,永远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可我们呢,却把打造孩子自信的武器――“赏识”过早地扔在角落里了。如果我们能一 直俯视孩子,用孩子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疼爱的眼神爱孩子,那么孩子的希望还在我 们手中,孩子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二、平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朋友。 朋友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如果家庭长期制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家庭气氛, 那么它将成为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土壤。美 国式的民主家庭能培养孩子思维活跃、敢做敢当、勇于创新、积极进取、不畏权威,敢 于挑战的优秀品质,而我国的父母多承袭上一代人的传统教育观, “棍棒伺候”“权威压制” 、 的现象仍如狼烟四起。有的虽也赞成民主教育,但关键时刻又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拳脚 相加, “凶相毕露” 。 据 2003 年 7 月《北京晨报》载,北京三所中学对 2000 余名学生调查显示,孩子告父母 的三大“罪状”是:翻看孩子私人物品、训斥打骂子女、过分干涉子女行为。如果真的把孩 子当成朋友了,能做得出来吗?对孩子哪有平等可言?目前许多家长说,越来越难以和子女 沟通了,聪明的父母该从中找得到根源吧?这,该不是孩子的错。 三、仰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大人。 父母们也许会说,怎么能让孩子“骑”在老子头上?其实,仰视孩子就是尊重孩子:尊 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做人权利。不要动不动就惩罚,和孩子交谈要用商量的口气,而 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口气,也不要为了长辈的面子而故做威严。 父母做错了事,也要向孩子道歉。仰视孩子,就是相信孩子,高看孩子,相信他的办事 能力和学习潜能,放手让他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他的独立性。什么时候都不要对孩子 失望, 《我心中的理想的父母》的作者朱永新教授说: “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对教育的 停止。 ” 因此我们要有高看孩子的乐观心态。 有篇在报刊上很有名的文章, 《只有你才赏识我》 叫 , 讲的是孩子小时候成绩并不好,但他母亲总是不断鼓励他,相信他有能力、有出息,最终他 考上了清华大学。仰视孩子,就是要看到孩子的学习领域里的制高点,不要拿着放大镜审视 孩子的缺点,而要抬头放眼看到孩子身上的“光芒” ,把优点捧高、放大、强化,发挥所长, 巩固兴趣。 如果父母们能以不同的视角欣赏孩子,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孩子,那么你的家中将少了一 个失败的孩子,多了一个成功的孩子。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对生命本身充满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他们的身体居住在你的屋子里,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不是。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梦中你也无法前去那儿探访。 你可以尽力使自己变得像他们,但是尽力不要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流,也不会驻足在昨日。 ――纪伯伦 每每读着纪伯伦的诗,品味着他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对孩子的民主、自由的诠释,总 有拿起笔想为所有母亲写点什么的冲动。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是的,孩子是从你的生命中孕育的,如破茧而出的蛹,当听到第一声婴儿的啼哭,你的 脸上洋溢着世界上最动人的幸福和喜悦。从此你的心被孩子掳去,为孩子之喜而喜,为孩子 之忧而忧,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进一退都牵动着你的神经。 你用你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溶化着孩子,你用你最美好的期望为他编织着梦。 在你付出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中,在你把孩子圈定在你的视野之内的时候,你其实 已在把孩子生命和你的生命连结到了一起。 其实当孩子脱离你身体的一刹那, 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了。 你不过是孩子的领路人, 把他引领到这个世界上来;孩子不过是礼品,是给你带来欢欣、让你享受生命的欢乐的礼物, 而不是你的附属品。 所以你应该为上帝馈赠给你的这个礼物而骄傲,而高兴,而感谢。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可以是你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你思想的延伸。你以为和你血脉相连的孩子是你的, 所以你想把你未实现的梦嫁接到他身上;你以为孩子一切都会听从你的,所以你忘了他还有 自己的自尊和自由;你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所以你想包办他的思想,代替他去思维。 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你给他的是伤害而不是爱,是负担而不是轻松,是禁锢而不是自由。 你不能要求他和你一样的思想,因为他不是你,他就是他,他是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 人,别看他还小;他不是橡皮泥,由你随意自由地捏造,捏成你最满意的杰作;他也不是你 的影子,必须步步紧跟你的思维。也许他会令你伤神,更也许会让你失望,但你依然要给他 爱,依然要呵护他,珍惜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上帝送给你的礼物。 ――你可以尽力使自己变得像他们,但是尽力不要使他们像你。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崭新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他在纸上涂着美丽的梦,他在野外放着快乐的风筝,作为你,应该让自己变成童年的你,和 他一起天真地游戏着,快乐地跳跃着;和他一起去聆听大自然花开的声音,秋虫的啾鸣;和 他一起唱儿歌,读故事。你要学会蹲下来,和他的眼睛保持水平,倾听他童真的稚语,抚摸 他真实的感受,走进他多彩的心灵世界。 当你把孩子当成朋友,当你走进他的生活,当你尽量让自己变得像他,那么你就赢得了 他的世界;而当你把你当上帝滥用权威来指挥他,当你总想让孩子一切照你的去做,让他变 成你的影子,你的期望,那么你就失去了他。 孩子并不是你的,所以你不能指望他将来回报你,尽管你付出很多很多;你的孩子其实 是你的,所以你必须热爱他,哪怕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抛弃他,你也要含着热泪去拥抱他!爱 他! 识字教育经验谈 记得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决定教他识字,象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通过识字教育使 孩子变得聪颖、早慧。但我心中有一把“尺” ,有了这把“尺” ,我施行的识字教育并没有象 其他父母一样,由希望转而失望,由热忱转为冷淡,由投入转成放弃。 首先,这个“尺”,就是要有长期实施识字教育的观点。 识字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 从幼儿一直贯穿到上小学前。 我很反感有的父母得意的夸耀: “我的孩子会认 2000 个字啦! 或者是一脸失望的表情: ” “才学了十来个字, 就没兴趣了, ” 唉。 这种盲目的乐观和盲目的悲观都不能正确理解识字教育。 识字教育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开发智力、锻炼思维,而开发智力、锻炼思 维不是立竿见影、一朝一夕的事; 其次识字教育是一种工具,是为今后尽早敲开阅读大门而打下基础,而不是为识字而识 字。所以暂时认字的多与少都无所谓。多,并不等于不会遗忘;少,也不等于“孺子不可教 也” 。 我儿大概到两周岁时,断断续续认了有 100 来字吧,比起其他同龄人来,可以说数量不 多,且并不能保证不会遗忘。遗忘是正常的,但最关键的,是通过早期识字启蒙,使他对汉 字产生了敏感、喜爱,让他从小就与字为伍,让汉字象图画一样融入他的生活,这为以后尽 早结下书缘极有好处。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因此要保证识字教育的成功,就要有长期实施 识字教育的观点,而不要太在意认字多与少。 其次,这个“尺”就是兴趣问题。 孩子越小,兴趣越好培养。就象给婴儿喂饭,你喂什么,他吃什么。我儿十个月时,我 开始了尝试识字教育。我担心太早,并没有抱太大的信心。最初用硬纸卡做了十五张卡片共 十五个字给他玩,告诉他: “这是‘爸爸’ ,爸爸不在的时候你就拿这张。“这是‘头’ ” ,宝宝 的头。 ”经过三次练习,他居然全部记住了。我一念字,他就把相应的卡片给我,那时他还不 会说话,从此我发现了婴儿识字的具大潜力。接下来,我并没有象其他父母一样,欣喜若狂 地朝他猛“灌”汉字,因为我坚信“欲速则不达” ,你面对的是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优缺点及改正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