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的官办工厂做出来的东西很差劲炮弹都塞不进炮膛,为什么两者差不多的中国国企却很红火?

&p&你们知道我有多蛋疼吗?我找到了纽约时报1896年访问李鸿章的原文&/p&&p&转载请跟我打声招呼,非商业用请任意转载。&/p&此原文下载来自于纽约时报官方网站的&br&&a href=&///?target=http%3A///gst/abstract.html%3Fres%3D9B04E1DB1E31E033AF9C94679ED7C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gst/a&/span&&span class=&invisible&&bstract.html?res=9B04E1DB1E31E033AF9C94679ED7C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ef19fbab27b212a984ff124_b.jpg& data-rawwidth=&638& data-rawheight=&6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8& data-original=&/ef19fbab27b212a984ff124_r.jpg&&点击那个链接就可以下载了&br&&b&下面的图片点击可以放大看到原文&/b&&br&&br&&img src=&/cc8f86f9e90edc183be597_b.jpg& data-rawwidth=&1797& data-rawheight=&79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97& data-original=&/cc8f86f9e90edc183be597_r.jpg&&&br&&br&&br&&br&以下引自《帝国的回忆》别人翻译的,准确与否,与上文对照,如果觉得翻译不准确,请自行翻译。我不对翻译负责&br&&br&&p&离开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后,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邮轮于当地时间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p&&p&美国记者: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的呢?&/p&&p&李鸿章: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待的。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p&评论:李鸿章在那个年代对于政党政治不了解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当年华盛顿挥剑建立美国以后,作为美国开过先贤的一代,对于政党政治也非常不满,“最险恶的敌人”(华盛顿语)、“最可怕的灾难”(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亚当斯语),把党派精神说成“施政者的最严重的堕落”(托马斯·杰斐逊语)。托马斯·杰斐逊为了同党派意识划清界限,甚至这样说:“如果非得同政党一起才能进天堂,我宁可不进天堂。”&br&&br&&blockquote&&p&美国记者: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最感兴趣呢?&/p&&p&李鸿章: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中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若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p&&/blockquote&&br&&br&&blockquote&&p&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p&&p&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翻译插话: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得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p&&/blockquote&&br&&br&&blockquote&&p&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p&&p&李鸿章(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p&&/blockquote&&br&&br&&blockquote&&p&记者: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p&&p&李鸿章: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利法》的言论,我只是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利法》进行较大修改。&/p&&p&美国记者:阁下,您能说明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回国路线的理由吗?是不是您的同胞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没有受到善待?&/p&&p&李鸿章:我有两个原因不愿经过美国西部各州。&/p&&p&第一,当我在清国北方港口城市担任高官时,听到了很多加州清国侨民的抱怨。这些抱怨表明,清国人在那里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他们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利法》不但不给予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利,还拒绝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因此我不希望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p&&p&第二,当我还是一名优秀的水手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比别人年纪要大好多岁,从温哥华回国的航程要比从旧金山出发更短些。我现在才知道,清国“皇后号”船体宽阔舒适,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难以找到如此之好的远洋客船。&/p&&p&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格利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国也抵制你们的产品,拒绝购买美国商品,取消你们的产品销往清国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作何感想呢?不要把我当成清国什么高官,而要当成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成达官贵人,而要当作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一名普通公民。请让我问问,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p&&p&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不让他们在农场干活。你们专利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你们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你们发明的东西比任何其他国家的总和都多。在这方面,你们走在了欧洲的前面。因为你们不限制你们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搞农业的人不限于搞农业,他们还将农业、商业和工业结合了起来。你们不象英国,他们只是世界的作坊。你们致力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事业。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但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劳力。华人比爱尔兰人和美国其他劳动阶级都更勤俭,所以其他族裔的劳工仇视华人。&/p&&p&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帮助华人一臂之力,取消排华法案。&/p&&/blockquote&&br&&blockquote&&p&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p&&p&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p&&/blockquote&&br&&blockquote&&p&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p&&p&&b&李鸿章: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b&&/p&&/blockquote&&br&&br&删了评论,只是把原文放出,这样会更加客观
你们知道我有多蛋疼吗?我找到了纽约时报1896年访问李鸿章的原文转载请跟我打声招呼,非商业用请任意转载。此原文下载来自于纽约时报官方网站的
点击那个链接就可以下载了 下面的图片点击可以放大看到原文 以下引自《帝国的回忆》别人…
谢邀。&br&&br&从前,有一位务实能干的宰相。&br&少年时立志要水击三千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r&面对祸乱中华的匪贼,起兵靖乱。&br&&br&到了位极人臣地步时,他遇到了瓶颈。&br&&br&&b&他面对着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无法和周遭对话的中华。&/b&&br&&b&顶头上司是个不无才华、御下有方,但同时悍辣固执,拒绝与世界交流的老泼皮。&/b&&br&&b&所以他很难用正常的方式来促进一切。&/b&&br&&b&只好用尽各类方式,委婉、迂回、偶尔不免卑鄙、甚至为虎作伥地,推进着宏图大业。&/b&&br&&b&一点点试图让中华纳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上。&/b&&br&&br&他是当时中华仅有的几位,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做&b&现代外交&/b&的人——在他掌权之前,中国掌权的大多是些会乱杀使臣、关税白送、把他国都当藩属的土鳖。&br&他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可以算得上外交家的现代政治家。&br&做了及倡导无数的实业。&br&经过他、曾、左、胡这一群人的努力,使汉人大臣们逐渐有了话语权,考虑到袁世凯是他的人,简直是他完成了反清复明啊……&br&当然,对落后于时代的本朝旧人而言,&b&这个具有士大夫气+现代政治家混合体的宰相&/b&,实在太有问题了(所以有道德洁癖的传统士大夫如翁同龢等,会看他不爽)。&br&&br&最后他还是在夹缝之间,保留了一些火种,在大乱之间,为中华争取了尽量多的利益。&br&某种程度上,在实际的领袖已经昏聩了的情况下,他是中华最后一缕现代文明的火焰。&br&而且他想法子,在举国被暴乱分子(嗯,我说的是义和团)祸乱的情况下,还保留着一丝清明。&br&在本该灭国的时刻,最后争取了点东西(辛丑之乱,虽然赔款数额巨大,但没有割地)。&br&&br&&b&生错了时代的伟大宰相。始终没有机会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br&但他到底让中华从野蛮到文明之间,迈了一小步。步子不大,但也够了。&/b&&br&&br&&br&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京城被暴乱分子控制了,“东南互保”(可以谷歌这个词)完全实现了。&br&他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总统(伯理玺天德,PRESIDENT),那时自然又是另一个场面。&br&当然,以他的才具和性格,如果真当了总统,未必是好事。&br&所以,现在这样,成为一个长期被误解的悲剧英雄、贤明宰相,也许是好事。&br&&br&&b&“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耳。”&/b&&br&&b&他在德国说的这句话,是中国专制时代伟大宰相们的共同心痛。&/b&&br&&b&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一个个人已经进入务实的现代,但必须转身扶着一群不太懂现代规矩的人前进的,宰相。&/b&&br&&b&&br&所以,以上模板不仅可适用于李鸿章。&/b&
谢邀。 从前,有一位务实能干的宰相。 少年时立志要水击三千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对祸乱中华的匪贼,起兵靖乱。 到了位极人臣地步时,他遇到了瓶颈。 他面对着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无法和周遭对话的中华。 顶头上司是个不无才华…
慈禧对李的评价:再造玄黄之人。
慈禧对李的评价:再造玄黄之人。
李中堂的卖国,并不是卖在马关。甲午这事儿,换了其他人也差不多,曾国藩可能怂着死更窝囊,左宗棠可能刚易折输更惨。&br&&br&但李中堂收俄国钱卖掉旅顺大连中长铁路是板上钉钉的。俄国谈判代表维特伯爵写回忆录,说五十万卢布就买了中堂大人的签字,好买卖。后来李中堂病床上被俄人逼到吐血,也是吃人嘴软的缘故。&br&&br&这可不是一般的贪污受贿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卖国行径。反过来想,这钱他李中堂都敢收,还有啥钱他老人家不敢收的?其实也是,指望李中堂这种捞钱大佬去改革变法保家卫国,本来就是一群“抵制被教科书洗脑的”弱智的幻想。他们以为李中堂苦心孤诣保我大清江山可敬可佩,殊不知人家一边拿着卢布日元一边卖着大清江山,背地里还笑他们弱智呢……&br&&br&至于各位替李中堂心疼的,感觉大可不必了。人家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宰相合肥天下瘦的人物,随便出去谈个判就有五十万卢布的孝敬,妻妾成群,富可敌国,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甲午如此大败照样大学士大总督当起来没完——纵然知乎诸位藤校毕业少年得志,人家也用不得着各位去心疼。&br&(我好酸啊)&br&&br&现在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太多了。稍读了易中天便妄议武侯,看了点官场学问便诋毁岳飞,刷完《走向共和》便狂吹李中堂。恕我直言,这些人都是弱智。
李中堂的卖国,并不是卖在马关。甲午这事儿,换了其他人也差不多,曾国藩可能怂着死更窝囊,左宗棠可能刚易折输更惨。 但李中堂收俄国钱卖掉旅顺大连中长铁路是板上钉钉的。俄国谈判代表维特伯爵写回忆录,说五十万卢布就买了中堂大人的签字,好买卖。后来…
&blockquote&作者 虚声 作品名《民国梦与民国 第一部 帝国末日*君权的旁落》&/blockquote&我在文章最下面已经明确标出引用的作者姓名和图书名称了;引用格式是什么鬼真的不知道啊,难道是在开头再标注一次?!好吧,第一次弄,希望上面的引用是对的。&br&以下是引用的原答案:&br&&br&还有谁能解决解决新疆问题?&br&当时爱新觉罗家族最有能力的男人是奕訢。外东北就是从他手上丢的。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汉人。汉人之中,最有权势的是李鸿章。李鸿章是老滑头,为人处事精明有余,刚性不足。有忍辱负重之韧性,无破釜沉舟之雄心。&br&李鸿章的目标就是建立海军舰队,搞好海防,守住东南半壁江山。&br&至于其它事,能推就推。至于疆防,不好意思,他不想管。新疆,对李鸿章来说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考虑到那里可能惹起英国和俄国的不满,简直就是烫手山芋,更不想管了。花钱浪费精神,出力不讨好的事,绝顶聪明的李鸿章怎么会去干呢?李鸿章和左宗棠是死对头。凡是左宗棠赞同的。李鸿章就反对。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br&所以李鸿章对慈禧太后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br&——翻译过来:那地方咱不要了。赤裸裸的不要脸!&br&只有秦桧之流、汪精卫之流才能说出那种话。很多人难以想象那是李鸿章的观点。但实事就是如此。至少从这事上看,骂李鸿章卖国贼是有道理的。尽管他干了很多事。按照李鸿章那个意思。新疆不要了,成为伊斯兰国家。英国人接下来拿走西藏。俄国人再拿走蒙古。阿古柏和白彦虎司机进攻陕甘。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时,中国只剩下半壁江山,那样的话,中华民族相当于被阉割一半,恐怕永无宁日。 &br&还有谁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为中华民族谋划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生存空间?当然有人,爱国书呆子么。但他们只能喷口水。还有谁能力挽狂澜?还有谁?只有一个人,左宗棠。&br&左宗棠首先驳斥了李鸿章那番谬论:“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矿产藏量极为丰富。实为聚宝之盆。”&br&接下来左宗棠又从战略角度论证了新疆的重要性:“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因为蒙古保卫京师。新疆是蒙古的屏障。如果新疆不稳固,则蒙古就不稳定。各种敌人会从新疆到陕甘,在威胁中土,将永无宁日。俄国人开疆辟土日益增多,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如果从新疆撤退,敌人得寸进尺,将会动摇帝国根基,后果不堪设想。”&br&左宗棠这些话并不是说给李鸿章听的,而是说给慈禧太后听的。慈禧玩阴谋是一流的,对待鬼佬是优柔寡断的。当奕訢和李鸿章反对用兵西北时,慈禧太后是犹豫的。她是最高领导者,负责决策拍板的。任何领导人都不愿意失去疆土。任何一寸疆域都是祖先用血汗换来的。任何一寸疆域的丢失都可能被钉在耻辱柱上。慈禧当然也不想丢地盘,但又怕鬼佬。所以他一直犹豫不决。&br&左宗棠说:我之疆素,尺寸不可让人!&br&——可谓落地有声。&br&为了坚定慈禧的决心,左宗棠夜访慈禧,表达愿与西北共存亡的决心。慈禧一盘算。如果不打,边防将遗患无穷。即使搞砸了,情况也不可能更坏。去吧,左宗棠,我支持你。&br&慈禧一辈子干了很多混蛋事。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讲,支持左宗棠挺进西北需要非凡的决心和智慧,表现远胜爱新觉罗家族的男人,那是她一生之中最大的闪光点之一。&br&一八七五年,左宗棠抬棺西行。当时左宗棠六十三岁,脑袋上的头衔有军事家、政治家;身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且是洋务派代言人。他的人生已经功成名就。既是朝廷大员,又是封疆大吏。他可以向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一样,在朝廷上倚老卖老,指指点点;也可以退下来享受田园之乐。但是他选择挺身而出,奉命于危难之间。&br&左宗棠那么站出来是有风险的。一旦战败,他将承担全部责任,一世英名化为东流水不说,还可能身死魂灭,客死他乡。风险多大呢?看看同样老狐狸的奕訢和李鸿章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有好处,二位立马顶上去了。北京到伊犁,将近万里,即使从甘肃出兵,也有好几千里,既没有铁路也没公路,中间要穿越几千里的戈壁滩大沙漠,行军极为困难。别的不说,粮草如何运过戈壁滩?&br&七十五年之后,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王震将军带兵进入新疆,走的就是左宗棠走过的路,感叹路途之艰险,对左宗棠神往不已。而王震进入新疆的难度比左宗棠小很多,至少北方的苏联是友善的。即使左宗棠不说话,也没有人会怪他。即使新疆西藏全部丢了,后人写历史只会说清朝无能。但左宗棠依然选择站出来,挺身而出,押上自己一世英名和身家性命,为啥?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左宗棠出新疆自然也是为了利益。但是不能再说他为了个人小利。因为他冒的风险远远大于可能得到的利益。他想要争夺的利益,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大利。&br&自古以来,各种英雄多如牛毛。真正的大英雄都是为国为民开拓生存空间,守护浸染祖先鲜血的土地。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br&西风烈,战马嘶鸣,戈壁无痕,残阳血红。六旬老翁抬棺西行,何等壮烈!&br&一个腐朽帝国、一个衰落的民族的千钧重担压在一具衰老的身躯上,何等无能。&br&不用为他悲伤,不用为他落泪。因为他是英雄。英雄有骨、有气、有血,无泪。&br&伟哉左宗棠!大爱无疆!&br&&br&两千年前,出身低微的卫青出塞,北击匈奴,扭转了大汉帝国和匈奴帝国之间的战争态势,并且和他那英雄无敌的外甥霍去病一起彻底击溃了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帝国。匈奴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华帝国第一次达到历史高峰。&br&一千年前,大唐名将李靖出塞,北击突厥,扭转了大唐帝国和突厥帝国之间的战争态势,并且和名将李勣等人一起彻底击溃了盘踞在北方的突厥帝国。突厥人西进,在中亚闹得天翻地覆。中华帝国达到历史第二次高峰。&br&做左宗棠西出新疆,他的直接对手阿古柏和白彦虎固然不能和巅峰时代的勇猛的匈奴单于和强悍突厥可汗相比,但是环境更为艰难。&br&卫青背后是雄才的汉武帝,是达到巅峰的大汉帝国。大一点讲,华夏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旭日东升。小一点讲,由卫青亲自调教出来的骑兵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流。详情参照霍去病带着少数骑兵各种奇袭。那种骑兵素质可与冷兵器时代任何骑兵匹敌。&br&李靖背后是大略的唐太宗,是逐渐强壮的大唐帝国。大一点讲,华夏文明在当时世界上一枝独秀,正迈向巅峰。小一点讲,由李靖亲自调教出来的骑兵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流。详情看李靖带三千铁骑在大雪之中深入阴山,直击吉利可汗老巢,战力极为恐怖。&br&汉武帝和唐太宗,那是拥有征服天下气魄和实力的男人。左宗棠背后是慈禧,一个被后人骂了很多遍的女人。大清帝国日薄西山,当年纵横天下的八旗铁骑已经是昔日黄花。领先了将近两千年的华夏文明正在遭遇史上最大的危机,甚至有断绝的危险。那种情况下不要说攻城略地,就是逃跑都有点难。表现如鸦片战争中的爱新觉罗·奕山,或朝鲜战场上的叶志超才算正常。向左宗棠那般,绝对是例外,是开挂。&br&一部中华帝国史,每当王朝末年,领土都是大规模丢失。看看唐帝国,在安史之乱之后,领土就大规模丧失。清朝末年,虽然被奕訢(外东北和外西北)和李鸿章(割琉球和台湾)割出去不少地方,但还是保住了绝大部分领土。不是因为清朝比其他王朝强,只有一个原因,左宗棠。&br&新疆那个地方,即使盛唐也无法绝对控制的,要不然就不会有王昌龄的豪气干云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在哪?在新疆。&br&从这个角度讲,左宗棠的武功堪比卫青和李靖。&br&一八七六年,左宗棠带着湘湖弟子进入新疆,当然还有他准备的棺材。虽然热血再一次沸腾,虽然抱定必死决心,但依然头脑冷静,具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智慧。正如项羽破釜沉舟,正如韩信背水扎营,并不是去寻死,而是求生。&br&左宗棠的战略是八个字:先北后南,缓进急战。&br&所谓先北后南,战略上斩断阿古柏、白彦虎和与沙俄的联系。虽然英俄两国都在那里设立“领事馆”,给阿古柏提供支援。实际上英国很难从印度派人穿越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直接干涉。倒是沙俄在伊犁驻兵。如果阿古柏和白彦虎前去投奔,沙俄出兵提供保护,事情变得复杂。先把北疆搞定,相当于把阿古柏和白彦虎关闭在南疆。&br&所谓缓进急战,就是湘军老传统呗:稳步推进,快速决战。湘军本身以防守起家,后来强大了才有了进攻能力。湘军的特长就是所到之处落地生根。&br&实践证明,左宗棠的战略相当有效。一八七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前锋刘锦棠进占阜康,兵锋指向古牧地,拉开收复新疆的大幕。刘锦棠生于一八四四年,湖南人。他的爸爸刘厚荣在和太平天军对阵中死去。他成年后跟随叔叔刘松山一起作战,镇压捻军和回民。刘松山又在宁夏和马化龙对阵中死去。他接替刘松山的职务,把马化龙残酷镇压,成为老湘军中少壮派。随左宗棠西进新疆,年仅三十二岁。&br&古牧地即现在米泉,乌鲁木齐屏障。在新疆打仗,很多时候打的不是敌人,是水源。&br&当时从阜康到古牧地有两条道路,一是途经戈壁、缺乏水源、无敌军防守的大道,一是途经黄田,水源充足、但有重兵防守的小路。白彦虎意在迫使清军走大道,过戈壁。刘锦棠将计就计,派出部队掘井挖渠,开沟引水,摆出要走大道的架势。时间是八月八日。两天之后的夜晚,调集精兵,出其不意奔袭黄田,一举拿下。占领黄田之后,古牧地的守军处于劣势。刘锦棠让人在城外修筑炮台,大炮轰城,强突入城,全歼守军。时间是十月十七日。乌鲁木齐的白彦虎震惊了。然而他的震惊仅仅持续一天。因为刘锦棠在十月十八日出现在他的眼皮底下。白彦虎再次撒腿狂奔。这样刘锦棠轻松占领乌鲁木齐。&br&身在喀什的阿古柏也震惊了。他原本想利用白彦虎和左宗棠耗,玩一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没想到白彦虎失败速度堪比下山猛虎。阿古柏意识到危机,赶紧派心腹大将艾克木汗带八千多人和白彦虎一起坚守吐鲁番;同时让大总管爱易德尔砰里率领四千多步兵骑兵混合军中守达坂城;又让次子海古拉率六千人防守托克逊。&br&刘锦棠拿下乌鲁木齐之后并没有急着南下,而是按照左宗棠的战略部署,和其他同事一起拿下伊犁之外的全部领土,在大雪封山之前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北疆。第二年春天,又到了开战时节。左宗棠让刘锦棠徐占彪三人彼此配合,出击南疆。四月十四日,刘锦棠出现在达坂城,阿古柏的大总管爱易德尔砰里第二天才发现刘锦棠的人马,乱作一团。刘锦棠还是老一套,让人围城,修炮台,准备强攻。城内的爱易德尔砰里慌了手脚,当然他没有惊慌太久,五天之后就到刘锦棠的大帐中喝酒压惊,身份是阶下囚。&br&随后刘锦棠又分兵帮助徐占彪攻取吐鲁番和托克逊。前后半个月的时间,就把阿古柏的梦想彻底击碎。&br&一八七七年五月二十九日,豺狼阿古柏死于库尔勒附近的喀拉沙尔。年仅五十七岁。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被杀,有人说是自杀。十年之前的五月份,他一统南疆。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他一统南疆的十年纪念日竟然成了他的忌日。冥冥之中仿佛只有天意。&br&——豺狼,不会有好现场。纵然猖狂一时,终究逃不过猎枪。那猎枪是一词多义,有时指刀子,有时指绞索,有时指毒酒。&br&但沙俄还伊犁。新疆依旧危险。万里之外的北京,懦弱的投降派开启了卖国事业。完颜崇厚去彼得堡谈判。那家伙典型的满清贵族,在国内吃香喝辣、高高在上,在彼得堡被俄国佬吓傻了,擅自签订一份卖国条约之后,不等清政府签字盖章就私下溜回来。大家一看内容,连善于签卖国条约的奕訢都想吐他一脸痰。&br&左宗棠更是气得差点吐血。想想帝国的将来,想想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不能被完颜崇厚那个窝囊废气坏了身子骨。于是他再一次抬起棺材西行,要与沙俄一决雌雄。&br&与此同时清政府也给了很大的配合,不仅把软弱无能的崇厚收押待斩(崇厚捐献了三十万两白银为军费买一条命),另派曾国藩长子曾纪泽重新谈判。经过一番艰苦的扯皮,曾纪泽不辱使命,拿三寸不烂之舌当百万雄师用,在左宗棠武力为后盾情况下,让俄国佬滚蛋。新疆全部收回。时间是一八八一年正月。&br&看到这些不禁纳闷,如果鬼子六奕訢有左宗棠的骨气和军事才华,外东北也许就不会丢。外东北如今基本上是一块空地。若在中国,可解决一亿人口的吃喝拉撒睡。&br&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在那里兴水利、修路、屯田、栽树,都是基础而实用的事业。继任者刘锦棠继续左宗棠的事业。清末民国,纵然风雨飘摇,新疆却没出现大的危机。&br&诗云:西行边塞风光好,至今追思左将军。&br&左宗棠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他记得二十年前的夜晚,想到林则徐的嘱托,他在陶澍、林则徐祠写道:“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br&赞,上不愧国,下不愧民,中不愧知音,真丈夫也。&br&
虚声《民国与民国梦 第一部 帝国末日*君权的旁落》
作者 虚声 作品名《民国梦与民国 第一部 帝国末日*君权的旁落》我在文章最下面已经明确标出引用的作者姓名和图书名称了;引用格式是什么鬼真的不知道啊,难道是在开头再标注一次?!好吧,第一次弄,希望上面的引用是对的。 以下是引用的原答案: 还有谁能…
这就涉及到一个现代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历史概念了:大亚细亚主义。&br&&br&简单说:&b&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无论怎样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对西方列强的矛盾,听起来似乎是高调,其实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完全一样。&/b&&br&&br&这个主义在当年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土的马克思主义——有色人种是被压迫者,白人是压迫者,因此亚洲人民要团结起来,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亚洲。&br&&br&大亚细亚主义虽然发源于日本,但类似的心态在亚洲国家普遍存在。当时东亚的情况非常绝望,大家普遍认为,除非亚洲人团结起来,否则面对西方列强的压迫只能亡国灭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战后日本与东南亚的被侵略国之间关系一直都不错,因为人家几百年前就亡国了,对白人恨得咬牙切齿,日本相比之下已经算是比较公平的了。而中韩完全是亡在日本人手里,体会自然不同。&br&&br&由于日本在当时是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而且已经有富国强兵的迹象,所以当时日本的国际主义战士——也就是大亚细亚主义者——自然号召全亚洲的黄种人保卫日本。这其实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一个祖国的缩水版本。&br&&br&同理,莫斯科,哦不,东京也成为黄种人解放事业的后方基地和指挥部,日本必须支援兄弟国家的解放事业。当时日本为亚洲同胞解放而奔走的大亚细亚主义者不计其数,抛头颅洒热血的也绝非少数,而且有相当比例的人是完全无私的,并没有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强化日本的动机在。&br&&br&清末中国的情况还比较特殊,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却被野猪皮搞得民不聊生,清末认为日本有义务帮助汉民族复国的想法在日本知识分子中相当流行。甲午战争日本胜了,认为这是不义之战的日本人大有人在,但“反清到底是不是反华”,“推翻清政府到底是解放还是侵略”就让很多人纠结了。很多日本人对中国有一种补偿的心态,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中国。中国虽然被日本打疼了,但为之叫好的皇汉绝非少数。清末民初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日本有好感的是绝大多数,这种好感基础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烟消云散,所以现代中国人看鲁迅那一代人写的东西往往啧啧称奇。&br&&br&&b&而在大的基调下,就是各种方法论的斗争了,路线斗争比对外斗争还狠,异端比异教徒更该死。&/b&有的人认为中国烂泥扶不上墙,干脆日本先解放中国,建起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家再交还给中国人,这与国父的“宪政”理论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把国民党换成日本人而已。然后更进一步,既然日本这么进步,干脆把亚洲管起来算了,这听起来又与“XX不适合采取西式民主”高度一致。&br&&br&像石原莞尔,熟悉日本史的人就知道,这人其实是典型的大亚细亚主义者,他侵占满洲的目的为了发展一个独立于日本的现代国家,作为未来黄种人与白种人最终决战的后方基地。&b&昏话说到这个程度,大概他自己都信了吧。&/b&&br&&br&&b&其实遭到背叛的何止是大亚细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乃至恋爱资本主义又何尝不是如此?&/b&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br&&br&对这类话题有兴趣的,可以看安彦良和的漫画,没基础的人看《王道之狗》,有基础的人看《天之血脉》。&br&&br&&img data-rawheight=&841& data-rawwidth=&580& src=&/b9aff123bb5086bedd18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9aff123bb5086bedd189_r.jpg&&
这就涉及到一个现代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历史概念了:大亚细亚主义。 简单说: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无论怎样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对西方列强的矛盾,听起来似乎是高调,其实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完全一样。 这个主义在当年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土的马克思主义——…
梁启超在1901年写完《李鸿章传》时,中堂大人刚刚仙逝两个月,其时史料翔实,作者的观点却又是真知灼见,既未美化李鸿章为绝世能臣,也未丑化李鸿章为卖国奸贼,而是秉持“天下惟庸人无誉无咎”的理念,对照李鸿章的一生行为、文集进而评价,最后得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慨。&br&&br&而这部传记文学,除却本身极客观又极丰富的价值外,更是首开“全仿西人传记之体”的先河,为后来人所瞩目,也就是说无论是自身历史价值,还是本书的历史地位,都算得上名垂青史的一部传记。&br&&br&梁启超《李鸿章》。&br&&br&一九零一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梁启超《李鸿章》完稿,然后写了一篇《绪论》丢在全书开篇,又写了一挽联:“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br&&br&全书分为几个章节,分别是《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先盖棺定论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历代名臣如霍光、诸葛亮、俾斯麦、伊藤博文一一比较,又叙述李鸿章所处时代的背景,继而一一分析李鸿章人生中的政治大事件,读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虽然文白夹杂,但今人定可看懂。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诸位自行取来读了便是,我将任公《绪论》中最发人深省的文段丢在此处。&br&&br&&blockquote&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blockquote&&br&是了,“责”与“恕”,过去往往偏重于“责”,今人往往偏重于“恕”,其实二者都不可祛除,因为这样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人。&br&&br&梁任公给李中堂作传的故事,在历史剧《走向共和》里亦有提及。&br&&br&&img src=&/b82541acdd9_b.png& data-rawwidth=&517&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7& data-original=&/b82541acdd9_r.png&&&br&电视剧里的李鸿章身居两广总督,因北方被八国联军侵占,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商议东南互保,此时清廷又遣派李鸿章去北京签订卖国条约。&br&&br&梁启超适时拜访先是请求李鸿章出任总统,李鸿章不允;再是请求李鸿章出兵北上,李鸿章不允。最终梁启超明白李鸿章只能去签订条约后,才在悲愤中提出立传之说。不过李鸿章在解释自己为何只能去签订条约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br&&br&&img src=&/f0a09f03e42a5a0b55aae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f0a09f03e42a5a0b55aae_r.png&&&br&这话透着心的悲凉,也是全剧中李鸿章的写照。若论历来谁塑造的李鸿章最好,无过于这部《走向共和》里的王冰老爷子,推荐。&br&&br&除却王冰老爷子,李雪健老师饰演的李鸿章也值得一看。&br&&br&&p&这里头,李鸿章也说了类似“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的话:“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没做完,可关键时我要先做在这个位子上。”&/p&&br&&img src=&/80bfcc32ec9_b.pn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80bfcc32ec9_r.png&&&br&当然,另有一位李鸿章扮演者,虽然现在不为人知,却依旧值得纪念。&br&&br&那便是王秋颖先生的《甲午风云》。&br&&br&&img src=&/26d4d6b045cca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26d4d6b045cca_r.png&&&br&&p&看电影名字便晓得这是讲的甲午海战,这电影外还有一件轶事。&/p&&br&&p&出演这部电影的李鸿章是王秋颖,邓世昌则是李默然。&/p&&br&&p&在王秋颖弥留之际,通过家人说要见李默然一眼。最后时刻,王秋颖提出一个愿望:想见李默然一面。李默然中断工作,乘飞机赶回沈阳,直接去了医院。王秋颖剧痛刚被止住,正昏迷着。守在外面的医生、护士不准李默然进去。李默然央求、争辩,对方仍不允。于是,李默然的嗓门职业性地高了起来。 就在这时,病房里的王秋颖忽然喝问道:“谁在二堂喧哗?”李默然分开医生、护士,推开病房门,应声而入,做了个将马蹄袖左右拂扫的动作,抢步上前,单腿打千,低头道:“回大人,在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 &/p&&br&&p&关于甲午的,还有一部《北洋水师》电视剧,是如今的烂片导演冯小宁的作品,不必说如今,当年冯小宁可是主旋律的一号人物,这部《北洋水师》众星云集,陈宝国、陈道明在里头交锋,而李鸿章的扮演者虽然戏份不多,却首开先河,刨去意识形态光环。&/p&&br&&img src=&/2ab760358efbbd92e5713e23_b.pn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2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br&&p&后来冯小宁的一部电影《甲午大海战》里的另一位李鸿章扮演者孙海英,咱就别提了。&/p&&br&&p&绕了个弯,咱还是回到传记上去。&/p&&br&&p&除了梁任公的《李鸿章》外,还有一些关于中堂大人的传记可以供大家阅读。&/p&&br&&p&比如罗伯特·道格拉斯的《李鸿章》,此书成于李鸿章逝世前六年,是英国驻华外交官罗伯特·道格拉斯所著的关于李鸿章的传记,因为是亲历者兼国外人的传记,所以可以拿来相互印证。&/p&&img src=&/d16d50d2d9d5b7ca33ae74_b.png& data-rawwidth=&315& data-rawheight=&4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5&&&br&&p&又比如刘广京、朱昌峻的《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本书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中肯,并分析了自甲午而来对李鸿章的种种非议的缘由以及八十年代往后开始的争议。&/p&&img src=&/abcc2e6a82cd6db9c2d2d0f8166cc0eb_b.pn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p&还有谢世诚先生的《李鸿章评传》,这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思想家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目前面向学术界的一本著作,有兴趣的不妨看看学术界是怎么评价李鸿章的。&br&&/p&&img src=&/e31cf345a79fcb7ab15b_b.png& data-rawwidth=&309& data-rawheight=&4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br&&br&除了传记,我们再来看看几本历史类科普书籍。&br&&br&一本是《晚清历史报告》,张建伟,也是《走向共和》的编剧之一。&br&&img src=&/ea89b62ee_b.pn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一本是《晚清七十年》,唐德刚。&br&&img src=&/93eb5dbb3d_b.png& data-rawwidth=&230& data-rawheight=&33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0&&&br&这两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都可以读一读,对那段历史有一个了解。&br&&br&&p&接下来该说纪录片了,这里推荐三部。&/p&&br&&p&一是2008年凤凰大视野的《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讲的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表现。&/p&&img src=&/acd27e3b8693ddc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acd27e3b8693ddc_r.png&&&img src=&/afeb5b51ae036cb9f91303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afeb5b51ae036cb9f91303_r.png&&&img src=&/6d5ea1d247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6d5ea1d247_r.png&&&img src=&/1d624fb36838dcb60a944f89ca8593ab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1d624fb36838dcb60a944f89ca8593ab_r.png&&&br&&p&一是2008年凤凰大视野的《思变——晚清外交与天津》。讲的是李鸿章出使欧美时的经历。&br&&/p&&img src=&/e6a6c585e2dc2fd9a2508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e6a6c585e2dc2fd9a2508_r.png&&&img src=&/c7d78e1195dff2ff198acc7b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c7d78e1195dff2ff198acc7b_r.png&&&img src=&/ddb87efab75dd3575d53df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ddb87efab75dd3575d53df_r.png&&&img src=&/a37a102b46d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a37a102b46d_r.png&&&img src=&/2af342adaaedc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2af342adaaedc_r.png&&&img src=&/7ab58aa2cc6a0e728a07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7ab58aa2cc6a0e728a07_r.png&&&img src=&/47d2a2cee633b132caf7d3d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47d2a2cee633b132caf7d3d_r.png&&&img src=&/18bfa78e4f6ef0df7aaf4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18bfa78e4f6ef0df7aaf4_r.png&&&img src=&/83fe12ebcf2fe6e598d7c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83fe12ebcf2fe6e598d7c_r.png&&&img src=&/7d23808afef1d1c60abb947e586f06c1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7d23808afef1d1c60abb947e586f06c1_r.png&&&img src=&/a1edff5d385a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a1edff5d385a_r.png&&&br&&p&一是2012年由屡获国家级纪录片奖项的非可团队用了近三年时间为了纪念淮军成军150周年而制作的纪录片《淮,敞开的门》。(图片选自&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堂驾到!&i class=&icon-external&&&/i&&/a&)&br&&/p&&img src=&/1c58c947d1490f6cea9ee7f4b588663d_b.pn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1c58c947d1490f6cea9ee7f4b588663d_r.png&&&img src=&/3039b48adfb26afc68ca_b.pn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3039b48adfb26afc68ca_r.png&&&br&&p&好了,一百多年了,围绕李鸿章的种种遭受了可比肩李鸿章人生经历的评价,有唾骂的,有歌颂的,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却惊讶地发现,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梁任公,就已经给出了那个最令人信服的答案——&/p&&br&&blockquote&&p&吾欲以两言论断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p&&br&&p&李鸿章每自解曰:吾被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斯固然也。&/p&&br&&p&若李鸿章则安富尊荣于一政府之下而已。苛其以强国利民为志也,岂有以四十年之勋臣耆宿,而不能结民望以战胜旧党者?惜哉!&/p&&br&&p&李鸿章实一无学识无热诚之人也。虽然,以中国之大,其人之有学识有热诚能愈于李鸿章者几何?十九世纪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则吾辈亦安得不指鹿为马,聊自解嘲,翘李鸿章以示于世界曰:此我国之英雄也。呜呼!亦适成为我国之英雄而已矣,亦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p&&/blockquote&&br&&p&评的是李鸿章,其实骂的是那个晚清时代。&/p&&br&&p&惜哉。&/p&
梁启超在1901年写完《李鸿章传》时,中堂大人刚刚仙逝两个月,其时史料翔实,作者的观点却又是真知灼见,既未美化李鸿章为绝世能臣,也未丑化李鸿章为卖国奸贼,而是秉持“天下惟庸人无誉无咎”的理念,对照李鸿章的一生行为、文集进而评价,最后得出“吾敬…
谢 &a data-hash=&7ad41ca2c590cf23d1bbff6de78e486d& href=&///people/7ad41ca2c590cf23d1bbff6de78e486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Gwendolyn& data-hovercard=&p$b$7ad41ca2c590cf23d1bbff6de78e486d&&@Gwendolyn&/a&女神邀请。李鸿章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包括我本人的真名也和李鸿章很相似,但我跟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纯粹的崇敬。&br&&br&本来打算先做三天功课再答这个题的,但看到题目的时候心头就有无数感慨,实在是不吐不快,所以趁着刚写完paper的劲头尽量把核心内容填上,日后再补充完善吧。&br&&br&人的功与过往往是互相结合的,此处得利,彼处就必定碰壁。放在中晚晴的时代,这一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李鸿章此人早年是曾国藩的门生,受曾国藩的赏识,先后入职翰林院,又给曾国藩担任过襄办营务,正是在这段时间,李鸿章遇见了一生千载难逢的机遇和一个与他一生为敌的大人物。&br&&br&咸丰八年,安徽巡抚翁同书在对太平天国战争中弃城逃跑,曾国藩上疏弹劾翁同书,正是采用的李鸿章起草的手稿。正是因为朝廷罢了翁同书,安徽防务乱成一锅浆糊,而李鸿章作为安徽望族,才迎来了组建淮军的机会。但是也正因他和曾国藩一同弹劾了翁同书,也就得罪了翁同书的胞弟——翁同龢。日后北洋水师的覆灭和洋务运动的破产都跟翁同龢有很大的关系。&br&&br&咸丰十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奉命组建淮军;两年后的同治元年,淮军借英国军舰,在太平军的辖区内无害通过,于上海登陆,在太平军的身后狠狠地捅了一刀。淮军与湘军非常不同,淮军是李鸿章完全按照欧陆标准打造的现代化部队,装备和制式都完全西化,战斗力自是不用多说。由于淮军的神勇发挥,淮军规模在两年内从6000多人发展到六七万之众,日后中国的淮系军阀也来自于此。淮军虽有西式装备,但本质上还是中式的家丁部队,而且部队风气也没脱离清军的兵痞作风,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也为甲午大败留下的伏笔。当然了,在1862年这个时代能换装西式武器已经很超前了,李鸿章一人之力也没法构建起西式现代陆军文化。&br&&br&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具体经过不表,可自行百度,我直接说结果。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此事对清朝的最大影响是,让朝廷和百姓都以为李鸿章有外交之才,可能李鸿章本人也信以为真了。曾国藩隐退不到一年就病逝,估计和晚节不保导致的心理抑郁有关系吧。&br&&br&李鸿章的大局观应该是中兴四臣中最好的,若论外交能力,尤其是在战与和的把握上,还是左宗棠比较会拿捏。但是左宗棠最大的错误,个人认为是在抗俄还是抗日的问题上缺乏远见,如果左宗棠也全力支持发展海军抗击日本,也许翁同龢的阻力就没那么大了。然而左宗棠和李鸿章二人都坐在错误的职位上,中兴四臣,李和曾是前后脚的接替关系,李、左、张三人基本上都没唱到一起去,再加上一个和稀泥的翁,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力量都使不到一块去,说白了就是这三人中的任何一人其实都没能力和威望驾驭另外两个人,曾国藩本是最有可能统领汉族官僚的人,可惜早死了几年。&br&&br&李鸿章大力发展的洋务运动和海军,虽然教科书上已经定性为“地主阶级发起的救亡图存运动”,但很明显的是官办工厂的经营权都在汉族官僚手里,虽是官办,但官僚经济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而汉族官僚普遍在地方上有强大的势力,因此催生了一批围绕着官办工厂而兴起的配套产业,比如李鸿章上疏:“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英国所以雄强于西土者,惟借此二端耳。”闽、沪各厂日需外国煤铁极多,一旦中外关系紧张,外国对华采取禁运措施,各铁厂就势必“废工坐困”,所有轮船也必将因无煤而寸步难行。中国煤铁矿藏丰富,外商垂涎三尺,处心积虑地攫取中国内地煤铁开采权。他认为中国“诚能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计,殊有关系。正是出于服务官办造船厂的目的,中国才开放了民营煤矿的经营许可,而背后获利的正是士人阶级。洋务运动本是一次地主阶级用土地和财富投资工业的绝好机会,不过由于朝廷上并没有一个稳定、强大的代言集团,洋务运动也注定没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契机。由此可见李鸿章作为中堂首辅,政治手腕确实较其恩师有一定差距,然而他在政治预见和务实中的取舍无疑是中兴四臣中最强的。&br&&br&有人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的战争,此话确实不假。之前说过左宗棠主张联日抗俄,加上他在西北的威望和派系势力,他确实有必要和李鸿章争一争这捉襟见肘的防务经费。而张之洞,本来就是慈禧扶植起来对抗湘淮系汉人的请流派。虽然张之洞对西方的政体、精神文明有更加深刻的见解,日后的立宪派、革命党也与他活动颇深,但很可惜张之洞并不是个实干家。此人先是请流派健将,后支持李鸿章的洋务派,晚年策划东南互保给革命党开后门,基本上晚晴末年能站的队就差太平天国没他份了。张之洞毁誉参半,绝对是个沽名钓誉之人,政治智慧足够,可惜不是扶大厦之将倾的料。&br&&br&之前说过翁同龢是李鸿章最大的宿敌,翁这个人基本上没起过啥好作用,但他老爸位极人臣,一家子都是达官显贵,就是比李鸿章有势力。北洋水师看似规模庞大,但在甲午之战前已经多年没有换新装备了。自从1891年户部驳了北洋水师购置英国新式铁甲舰的要求后,北洋水师到被全灭已经三年没买过一件装备了。定远、镇远虽然比日本军舰强了不止一个级别,但是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速射炮的数量上均甩了北洋一个级别。北洋水师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海战炮弹以迎敌,射中吉野号舰首的是一枚训练用的穿甲弹,而造成这番困局的最大原因就是户部各种拖沓、克扣北洋水师的经费。此事并非朝廷不拨款,朝廷在1891年准了李鸿章购置两艘英国新式战舰的折子,但是户部以修颐和园为由一拖再拖就是不给钱,而事实上颐和园盖了10年才花了500万两,平摊到每年才50万两,颐和园根本就不足以拖延北洋水师的换装速度。户部之所以不停地找茬、拖沓,因为时任户部尚书乃是翁同龢,此人就是见不得李鸿章好,小鬼难缠,说的就是这种人。&br&&br&在甲午海战前,丁汝昌已经意识到日本海军有极大的射速优势,整个北洋水师实际上只有定远和镇远可以凭火力和吨位优势与日本一战,丁汝昌提议换速射炮的请求,需要60万的经费,李鸿章东拼西凑也就凑了20万,买了12尊次等速射炮,可惜海战开打了还没运到。&br&&br&再说说甲午战争清军的两个统帅,陆军统帅叶志超和水师提督丁汝昌,都是李鸿章的亲信,甲午一战,不论陆地还是海上都是淮军精锐尽数出战。然而正如上文所言,淮军始终没脱离旧清军的那套作风,旧军队中的将领一般出现两种致命的毛病——缺乏责任和担任职位与能力不符。这两个问题在这两位统帅身上都体现了。叶志超是贪生怕死之辈,督军在的时候还能与日军一战,督军左宝贵战死了,叶志超马上就慌了,本来清军伤亡还少于日军,主帅先怂了,仗立马就输了。此人打捻军立了不少战功,看似骁勇善战但面对强敌就怂成孙子,李鸿章连这点都没看出来,作为淮军的统帅难辞其咎。而丁汝昌呢,陆军出身,担任起了海军提督。本来北洋中有一大票留学英美的海军高材生,其中大有可用之才,然而李鸿章还是对自己人比较放心,拉陆军的老底组建海军,结果就是陆军那套自由散漫、家丁式军事组织形式又带到海军来了,长崎清国海军事件就暴露出北洋水师的军纪和风气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丁汝昌此人忠心足够,最后也死的像个英雄,只可惜陆军思维太浓厚,也改不过来,最终求胜无望之际,李鸿章命令他率舰队突围,保舰要紧,他竟然直接自杀以谢中堂了。不能说海战指挥上丁汝昌做得有多么不对,毕竟对面的舰队提督伊东祐亨也是陆军出身,两边海军的实际指挥权都落在舰队副司令手里,两位副司令还都是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出身(刘步蟾和东乡平八郎)。&br&&br&甲午之战,基本是李鸿章能力所能决定的事物中的最后一次了。辛丑条约替慈禧擦屁股,那纯粹就是拿来当替罪羊的。甲午海战之所以是一场李鸿章一个人和日本的战争,其实跟李鸿章自己也脱不了干系。曾国藩过早隐退,他接替的时机确实不对,导致了朝廷上没有一呼百应的人,因此才有中兴四臣,不然本来就该曾国藩一人带领大家奋斗。李鸿章与翁同龢多年不和,既然知道翁同龢就是这样的人,与其总想着把他撸下去不如与其和解,最后搞得两人矛盾越来越大,翁从户部尚书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没两年,甲午海战李输了,翁又复出解体了李的职务,搞到最后俩人其实谁也没落到好,翁的名声臭了,李一辈子的努力付诸东流。李鸿章在淮军内部是影响力很大,通过淮军的支持,在朝廷上硬实力是有的,但是李鸿章到底是不具备曾国藩的能力,没有组建强大的集团,陆防海防的关键性决断上与左宗棠争,钱的问题被翁同龢卡死之后也没有对翁形成足够的压力,再加上旧军队的思维没转过来,北洋水师如果当初不以淮军为基础,而另立新军,全部启用专业人才,或许朝廷上就不会觉得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私人武装,或许翁、左和慈禧都会支持大力投资海军建设。但是曾李师徒二人的平步青云都靠着背后私人武装的支持,让李鸿章在古稀之年突然想开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他想开了别人也不见得会信。&br&&br&李鸿章这个人确实有功有过,正如我开篇所说,人的功与过往往是互相结合的,此处得利,彼处就必定碰壁。很难说李鸿章在面对困局时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他只是做了这个时代里,以他的能力和政治大环境下,他能做的,而已。想想曾国藩都晚节不保了,最后连个能和他一起看破时局的人也没有,李鸿章晚年好歹也促成了东南互保,算是在革命党人那里积累了不少口碑吧。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后半页,顷刻间就能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天下大势尚且如此,即使贵为中堂,又能主宰几分命运?
谢 女神邀请。李鸿章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包括我本人的真名也和李鸿章很相似,但我跟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纯粹的崇敬。 本来打算先做三天功课再答这个题的,但看到题目的时候心头就有无数感慨,实在是不吐不快,所以趁着刚写完paper的劲头尽…
他是个国考落榜生,一心想考公务员,但屡试不第。于是就回家务农,博览群书。曾写“&b&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手持万卷,神交古人&/b&”的对联自勉,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名列晚清四大名臣。当年参加考试的状元、会元早已淹没在历史当中,不为人知。但左公却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谁人不识君。&br&&br&他是诸葛亮的脑残粉,称诸葛亮为“古亮”,自己是“今亮”、“小亮”。但这个脑残粉又是个自恋狂,他甚至已经认为自己已经超过诸葛亮,他常说:“&b&今亮未必不如古亮&/b&。”由于太过自恋,还遭到人们嘲笑。不过纵观左公一生,建功立业,出将入相,无愧于他年轻时的偶像诸葛武侯。&br&&br&湖南向来能出开时代先河之人物,远到曾国藩,近到毛润之。如果说曾是圣,毛是雄,那左就是豪!圣与雄离我太远,可望而不可即,又争议太大,时常毁誉参半。唯独豪杰,光明磊落,豪迈率真。潘祖荫曾言:&b&“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b&。”千秋之下,再读此语,凛凛有生气焉!&br&&br&左宗棠登上政治舞台,是从平定太平天国开始。以书生之身担任曾国藩的幕僚,出谋划策,建立功勋,终成封疆大吏。1862年,白彦虎等人响应太平天国,在陕甘地区制造回乱,对当地汉民进行屠杀,并且意图毁坏黄帝陵。左宗棠临危受命,前去平叛。而后白彦虎与外国分裂分子合流,彻底背叛了国家和民族,最终在左宗棠的努力下彻底被剿灭,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杀善者为屠,杀乱者为雄。&br&&br&真正使左宗棠大名不朽的事业,便是他收复新疆。1871年,俄国派兵侵占了新疆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李鸿章这个人,重海而不重陆,他以政府无力征讨为由,竟然选择彻底放弃新疆。左宗棠毅然反驳,上书清廷,陈述利害。于是政府派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使俄国,重议条约。左宗棠也抬棺上阵,屯兵哈密,演练军队,为曾纪泽做后盾。在双方施压下,终于在谈判桌上要回了伊利,左宗棠又打下来了新疆。因此左宗棠也赢得了“&b&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b&”的美誉。如果没有左宗棠,新疆已不属我中国所有矣!&br&&br&若论左宗棠与李鸿章之争,我认为是君子之争,两人只是性格不合,政见不同。李以巧 ,左以直。李以变,左以真。李以忍耐胜,左以豪迈胜。李像个棉花,借力打力,纵横捭阖。左像个钢钻,豪气干云,所向披靡。李鸿章是绝顶官僚,左宗棠是极伟丈夫!&br&&br&左宗棠和曾国藩也不和,曾国藩去世时,左宗棠写挽联:&br&&b&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b&&br&&b&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b&&br&左宗棠与李鸿章还是不和,左宗棠去世时,李鸿章写挽联:&br&&b&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br&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b&&br&——左宗棠与两人亦敌亦友,亦争亦和,很怀疑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故意做给朝廷看的。争执于庙堂,忘身于江湖,三人以同样的情怀,不同的方式,建立起各自的丰功伟业。&br&&br& 当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见西北大漠气候干燥,寥无生气。于是下令在沿途大道上种植柳树,名曰道柳。人们出于对他的纪念,不约而同地呼之为“左公柳”。解放初期,王震将军率军入驻新疆,看见路边左公柳依依如旧,木犹如此,人以何堪,于是感慨万千,说:&b&“这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b&”&br&&br&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br&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br&万世豪杰,左公千古。&br&&img src=&/2ab43d06cf7adc3c8a1af45_b.jpg& data-rawwidth=&359& data-rawheight=&4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9&&&br&&p&&a href=&///?target=http%3A///r/yUgAGDLEOG9HrXZ79x3b&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yUgAGDL&/span&&span class=&invisible&&EOG9HrXZ79x3b&/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他是个国考落榜生,一心想考公务员,但屡试不第。于是就回家务农,博览群书。曾写“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手持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自勉,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名列晚清四大名臣。当年参加考试的状元、会元早已淹没在历史当中,不为人知。但左公却赢得生前身后…
-&br&中日甲午戰爭,大清地面海面,雙線潰敗。&br&&br&史料記載,李鴻章赴日求和,大日本帝國首相,伊藤博文叫道:「我們先談停戰協定吧?」&br&李鴻章大驚:「此來是為談和,非為停戰!」&br&伊藤博文盛勢凌人,大加嘲弄,而致談判陷入僵局。&br&&br&表面上為和談條件,爭執不斷,事實上,伊藤博文,早已經破譯大清國電報密碼,&br&他好整以暇,全是刻意作態,只為把整個談判過程拉的漫長。&br&&br&目的在於:&br&&br&&br&一、&br&當時大日本帝國陸軍已過遼寧,破錦州,入河北。防線堅實。可攻可守。&br&而停駐期間,日本在華陸軍,全吃清廷給養,吃的愈久,清廷愈弱&br&&br&二、&br&破譯電報中,慈禧已答應賠付日本三億五千萬兩白銀(憑印象,錯了請訂正)。&br&台灣澎湖,也能割讓,但,不能同意割讓遼東半島。&br&可伊藤博文當時決定,非吃下遼東半島不行!&br&&br&三、&br&陸軍不動,伊藤博文以「尚未停戰」為由,調派入侵黃海的大日本帝國海軍南下,攻向澎湖。&br&想吃下澎湖,切斷台灣和大陸聯繫,便於未來割讓領土時,斷絕大陸援台義勇部隊。&br&(當時,劉銘傳正在大陸拼命奔走保台)&br&&br&&br&可惡的是,伊藤博文一方面拉長談判,上下其手,一方面又對日本國內放話,&br&欺騙國民,說李鴻章傲慢自大,完全沒有悔悟之狀,興戰而敗,又沒有投降姿態。&br&日本舉國,以為李鴻章是為阻礙和平的首惡,害我日本士兵遲不能返家歸國,殺李鴻章之聲震天。&br&&br&現代學校教育不教,有太多人都不知道,甲午戰爭,中日兩軍在朝鮮半島對峙,日本其實並未宣戰。&br&是光緒那個白癡,聽信翁同龢、張騫這幾個笨蛋吹風,真以為大清囂勇,&br&竟然不顧李鴻章反對,徑自對日宣戰。&br&&br&&b&是的,甲午戰爭,中國是自取其辱,自己主動宣戰日本,叫日本上門打得滿地爬滾。&/b&&br&&br&也因此,日本國民沸騰,大有不堪其辱之勢,深覺大清欺人太甚,你這長尾巴的清狗,&br&上門對我日本叫陣,結果敗了,入我帝國領土乞和,還敢他媽的裝雞巴牛b。&br&&br&不殺,不能解恨!這李狗,是大清北洋海軍大臣,他就是大清國的主戰派,是元帥。&br&&br&(其實,光緒甫一開戰,初敗,就摘了李鴻章的三眼花翎,剝了他的黃馬掛,趕他回家)&br&(等到真正戰敗,再打不下去,再無法可想,才又叫李鴻章出面談和,收拾破碎山河……。)&br&&br&就因為伊藤博文在社會上放話。於是,想殺李鴻章的日本死士,多如牛毛。&br&&br&幸好李鴻章挨了一槍沒死,馬關條約,賠款才減為兩萬萬(兩億)兩白銀。&br&一顆子彈,省了大清朝,一億五千萬兩。&br&&br&也因為李鴻章挨槍,後面才有三國干涉還遼。&br&不然,遼東半島,早入日人口袋,和朝鮮殖民地,連為一氣。&br&&br&這,就是我們的大清朝。&br&&br&而後世子孫,只知甲午國恥,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來龍去脈?&br&&br&在我眼中,甲午這一戰,真是白打了,馬關這一約,也真是他媽的,白簽了。&br&尤其可憐的是,李鴻章那顆子彈,白挨了。&br&中堂大人,多少年後,中國糞青,只知你是漢奸,再不知其它。&br&&br&說實話,他們也不想知道其它。&br&&br&他們自以為,只消叫叫愛國二字,他們就能讓這個國家,搖身一變,變得無比偉大。&br&&br&-
- 中日甲午戰爭,大清地面海面,雙線潰敗。 史料記載,李鴻章赴日求和,大日本帝國首相,伊藤博文叫道:「我們先談停戰協定吧?」 李鴻章大驚:「此來是為談和,非為停戰!」 伊藤博文盛勢凌人,大加嘲弄,而致談判陷入僵局。 表面上為和談條件,爭執不斷,…
&p&和小孩子说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们只会觉得这人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自己就能背出3.1415926&/p&&p&但到了大学,乃至高等数学面前,真正面对无数难题,他们终于慢慢的理解,千年前那个执着的古人究竟有多么不容易&/p&&p&其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能够跳出上帝视角切身实地的思考这些古人的当时困境了&/p&&p&&br&&/p&&p&清朝-辛亥-民国-现代&/p&&p&短短百年,从封建帝国到社会主义,无数能人志士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去探索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出路&/p&&p&&b&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前路迷茫,面对西方完全新的思想和世界观,他们无法替这个古老的文明找到一条出路&/b&&/p&&p&&br&&/p&&p&有人说李鸿章曾国藩没血性,那你有血性,怒吼一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p&&p&然后怎么办呢?新的时代应该怎么办?&/p&&p&1 用儒学?不好意思您一个大官去跳反贼,要用忠君爱国的儒学恐怕不太合适,要不还是学魏晋吧,咱提倡孝道。但魏晋几十年就没了&/p&&p&&br&&/p&&p&2 笨!学西方啊,不好意思,当年英法德意一票强国全是君主立宪制,隔壁日本,学的也是君主立宪,您说学西方就行,恐怕袁宫保要从棺材里跳起来打你&/p&&p&&br&&/p&&p&3 那咱不学政治制度,学内在的,思想教育?&/p&&p&“这个我懂啊,内在的不就是信基督吗?我全给抄来了— — 天王洪秀全”&/p&&p&很多人疑问怎么太平天国评价算正,还能上人民英雄纪念碑&/p&&p&人好歹是引进西方思想+本土化改进+坚持枪杆子里出政权路线&/p&&p&同志们,三个关键点都找对了啊&/p&&p&某种意义上讲,要不是本身思想选错,说不定还真能成了&/p&&p&所以渡过大渡河时某人说了啊,石达开他们的经验是非常非常宝贵的&/p&&p&&br&&/p&&p&&br&&/p&&p&4 傻,要学就学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制度!&/p&&p&“对,就该这样,先开报纸再开杂志,积极组织工人罢工,最后夺取城市赢得革命胜利!不过,他们咋都说我路线不对呢??” 陈独秀同志如此对你质问道&/p&&p&&br&&/p&&p&说实话,那几十年,你能想到的路,基本都有人走了一遍了&/p&&p&而且就算你懂正确的路,落实起来,照样坑死你&/p&&p&&br&&/p&&p&比如咋们伟大的导师列宁同志,人是在国外的,钱是靠德国的马克滴,最后打的,也是大城市的仗&/p&&p&孙文同学一点不差都学来了&/p&&p&结果“操蛋,某人拿日本的钱,还人在国外空放嘴炮不做事”&/p&&p&&br&&/p&&p&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p&&p&但是呢,真正趟过这些坑的人,就能理解当年人的不容易&/p&&p&所以你看,“先行者”这个称号,其实是很精确的&/p&&p&&br&&/p&&p&今天宝岛还有一大群人觉得爱心能发电,XX治百病,大国崛起比不上小确幸&/p&&p&李中堂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落实好洋务运动,我觉得差不多就完成了历史任务了&/p&&p&&br&&/p&&p&短短百年,血与火之间,我们走完了别人几百年的路&/p&&p&你不能因为今天走的远&/p&&p&就否定当年那些一片漆黑中举着火把往前摸索的人,哪怕他们走的路并不对,也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p&
和小孩子说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们只会觉得这人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自己就能背出3.1415926但到了大学,乃至高等数学面前,真正面对无数难题,他们终于慢慢的理解,千年前那个执着的古人究竟有多么不容易其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
因为他尽了他所有的力量,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处的位置,做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事。&br&读其奏疏,篇篇揪心,句句恳切,字字泣血,笔笔带泪。&br&尤其是那篇恳求修铁路的奏疏,看得我都不由为这个老人而鼻酸。&br&李鸿章长寿,不是因为养得好,而是辛苦操劳了大半生,忍着屈辱和悲愤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却依然没有看到一点中国复兴的希望,死也不甘心呐!&br&一生签下数次条约,一章章一件件都是这位老人的心中之恨。&br&签完《辛丑条约》的两月后,李鸿章含恨而终,拼死拼活憋着一口气活到了78岁,也没能看到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中国重新崛起的曙光。&br&凡事骂李鸿章的,明白的,是因为政治正确,不明白的,是因为不懂。&br&且去看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吧,我想身处那个时代的梁先生,比我们任何人都明白李鸿章的作为&br&在那个时代,一个人能够改变什么?谭嗣同他们死了,没有改变,邓世昌撞舰了,没有改变。&br&李鸿章生于乱世,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以来,没有一日安宁。&br&乾隆时期,人们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br&可,咸丰?道光?光绪?&br&李鸿章一大把年纪了,学的是传统的儒学,到了晚年还要为了中国的崛起,弯下腰去求洋人学先进的技术。如果不是李鸿章开始撒下的那一批种子,后来的一些有才之士连接触外国那些科学和思想的机会都没有!&br&你以为他几十岁的老头了,愿意舟车劳顿坐着船跑到遥远的他乡,去和狼子野心的外国人撕下脸皮谈判?&br&你以为他愿意成为千古罪人,签下那些不平等的条款,让后人戳着他的脊梁骨骂?&br&他不愿啊!&br&但,他不做谁来做?他不当这个恶人,又有谁来当这个恶人?你们说还有谁?&br&李鸿章作为那个时期中国的外交官,他的努力,列强看到了,洋人看到了,世界看到了!&br&独独愚昧的国人,看不到。说李鸿章是汉奸的那一位,恐怕根本没有那个脑子,能够在他的处境做得比他更好。&br&他们只看得到是李鸿章作为代表签字,他们只看得到李鸿章没有成功变革。&br&《走向共和》有个很经典的镜头,李鸿章在空无一人的会议桌旁,拄着拐杖,眼神中是无限的叹息。&br&今天能够在这里安然刷知乎,甚至能够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而自豪骄傲的我们,永远不能否定李鸿章,不能否定谭嗣同,不能否定袁世凯,不能否定任何一个曾为中国付出自己心血的先人!&br&我们何其有幸,生在今日之中国。
因为他尽了他所有的力量,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处的位置,做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事。 读其奏疏,篇篇揪心,句句恳切,字字泣血,笔笔带泪。 尤其是那篇恳求修铁路的奏疏,看得我都不由为这个老人而鼻酸。 李鸿章长寿,不是因为养得好,而是辛苦操劳了大半生…
我画了一个三角形发现它的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平面中经过一个点的直线中我没有找到第二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说明平面中过一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你有没有觉得这样的逻辑有错?&br&&b&抛开前提和论证过程,单纯的将现象当做论据当然会觉得逻辑上有错。&/b&问题是题主你怎么就不睁开眼睛看看论证过程?&br&没有上过高中不要紧,我们带你学习一下高中历史教科书:&br&&img data-rawheight=&390& data-rawwidth=&727& src=&/5c293a27e3ed9eaafa47811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7& data-original=&/5c293a27e3ed9eaafa47811_r.png&& 看清楚没有,&b&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因为农民阶级阶级的局限性。&/b&农民阶级并不掌握更先进的生产力,不能引导社会的变革。所以即便农民起义胜利了,也不过是地主阶级大换血,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连革命都谈不上,就别说革命的胜利了。&br&然后是改良派的戊戌变法:&br&&img data-rawheight=&124& data-rawwidth=&701& src=&/1da33f64b3c27bbe6dd6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1da33f64b3c27bbe6dd6_r.png&&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试图自上而下将统治阶级又地主阶级替换为资产阶级。然而当时中国并没有成形的资产阶级,也就是说连替补队员都没有。&b&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注定不可能成功的。&/b&&br&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时的革命前辈深陷局中,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缺陷,或者说看到了也无力改变。我们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是为了以后不再犯错。&br&在热力学定律出现之前,研究永动机的人并不可笑,他们在用自身的实践为人们指出一条错误的道路,促使热力学定律的发现。而这个定律发现以后还嚷嚷着多给我几次机会我一定能造出永动机的,不是坏就是蠢。&br&&br&………………………………………拓展训练………………………………………&br&物理课本上没写牛顿三大定理的来源,一方面是限于篇幅,另一方面是该阶段的学生没有必要掌握这个东西,历史课本同理。但是没有写,不代表不存在,理论的提出不是想当然,是实验的结果和逻辑的推理。&br&&b&首先记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这是历史背景,也是讨论的前提,抛开这个前提看结论,当然都是错的。&br&在这个背景下,清末民国所有运动都是围绕“救中国”展开的,课本上说是”救亡图存“。&b&中国怎么样才算得救了,这个没有异议,就是实现独立自主。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工业化。&/b&一切阻拦中国工业化的势力都是反动势力,所以我们需要一场革命彻底清扫反动势力,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工业化走向正轨,中国才有可能得救。&br&阻挡中国工业化的势力主要有三个:&br&地主阶级:收取高昂的地租,通过人身依附的方式使得农民难以转化为工人,从而使得工业化成本大幅度提高;&br&帝国主义: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直接打压民族资产阶级,使得工业化发展缓慢;&br&官僚资产阶级:是地主阶级和买办的结合体,一边收取地租,一边为帝国主义掠夺原材料和倾销商品,顺带压榨民族资产阶级。&br&&b&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就是三座大山,是革命的对象。革命是否成功,就要看着三座大山是不是被彻底清扫了。&/b&&br&有了确定的标准,我们再一个一个分析。&br&&b&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是偶然的,不能领导革命成果是必然的。&/b&&br&下面有人贴了台湾的教科书,是这么说的:&br&&blockquote&太平天國起事後曾盛極一時,但卒歸失敗,原因雖多,主要為其愚妄殘暴,措施荒謬,違背歷史文化與人性情理,引起一般知識分子與社會大眾極大的反感。曾國藩輩奮鬥的動機在此,其致勝的關鍵亦在此。至其影響,則主要為漢人政治地位提高,滿人勢力減弱,與民族意識的再度興起。&br&&/blockquote&”引起一般知識分子與社會大眾極大的反感“不假,但并不是因为义军屠杀,而是义军屠杀的是地主阶级。曹操屠城多少?屁股后面不还是跟着一帮文人歌功颂德?况且太平天国运动中,起义军杀了多少,官兵又杀了多少?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可不是乱说的。只不过起义军杀的是地主,被文人上了小黑本,死的无数百姓可是不会说话的。起义军不但从肉体上消灭地主阶级,还灭儒灭孔,试图消灭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基础,这就是所谓的”愚妄殘暴, 措施荒謬,違背歷史文化與人性情理“。&br&还有一点是台湾教科书没有说的,就是太平天国不肯给洋人当狗:&br&&img data-rawheight=&158& data-rawwidth=&610& src=&/bcebb0aaf10a63a7f54fa3f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bcebb0aaf10a63a7f54fa3f_r.png&&面对国内封建势力和国外帝国主义的双重绞杀,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了。然而正是因为上述的行为使得起义有了反封和反帝的性质,迥异于同期的捻军、红灯照、小刀会之流,所以国共两党都推崇太平天国运动,常凯申甚至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br&太平天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没有进行工业化,本质上仍然是农民起义。农民阶级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分散的生产模式与社会化大生产背道而驰,能够容纳的生产力有限,这是局限性所在。&br&作为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不是没有机会,只要抛弃流寇主义,对内建设根据地,对外与地主阶级合流,与帝国主义妥协,同时保证自身不堕落,然后奋力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不过是新的地主代替旧的地主,顺便肥了洋人,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仍在。所以&b&不论太平天国起义是否成功,革命都是失败了。&br&&/b&&br&维新运动不一样,维新运动提出了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资产阶级主导的革命。资本主义能够容纳的生产力大大的提高了,所以相对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b&阶级局限性不是一个帽子,不能乱扣。&/b&课本上没有说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正是为此。&br&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对的是国内的封建主义和国外的帝国主义,本身力量十分弱小,要想保住手中的资本,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硬碰硬的话那点资本就没有了。不是不想硬,是实在硬不起来。这就是课本上说的软弱性,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不想软就不软了。而要在夹缝中生存,就必须不断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妥协,这就是妥协性。&br&没有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支持,维新派的力量自然十分弱小,一旦触及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利益,被反攻倒算是必然的。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有成功的可能性,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并没有这个能力,失败是必然的。&br&&br&下面有人贴了孙大炮的话:“我们革命,如果失败了,流的是自己的血。而我们让国民起来一起革命,若是失败了,流的就是全天下人的血。”&br&所谓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不过是妇人之仁,工业时代大炮和黄油是一回事,不能早日实现工业化,在大炮兄看不到的地方,会有更多的人死去。炮哥起义无数次,大多数都是从海外拿钱,最后都恨不得卖身给日本人了。为什么在国内无法找到财源?你要革封建主义的命,地主阶级是不会给你钱的,而民族资产阶级很弱小,没有钱给你。在国内没有支持的力量,孤身单挑强大的封建主义,失败也是必然的。后来炮哥终于悟了,开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外拿着苏联的水连珠金卢布,内有共产党发动工人农民,革命才打开了局面。
我画了一个三角形发现它的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平面中经过一个点的直线中我没有找到第二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说明平面中过一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你有没有觉得这样的逻辑有错? 抛开前提和论证过程,单纯的将现象…
1901年李鸿章和洋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时,张之洞每天给他发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电报:“洋人亦知礼义廉耻,不但不应向洋人赔款,反而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向中国赔礼道歉!”而且自告奋勇代替李鸿章去痛斥洋人。李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br&&b&若您觉得喜欢,敬请关注&a href=&///?target=http%3A///yanshuidiaok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衍水青云的微博&i class=&icon-external&&&/i&&/a&&/b&
1901年李鸿章和洋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时,张之洞每天给他发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电报:“洋人亦知礼义廉耻,不但不应向洋人赔款,反而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向中国赔礼道歉!”而且自告奋勇代替李鸿章去痛斥洋人。李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我觉得,许多人觉得古代中国和古代日本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日本和中国不同。&br&日本和中世纪西方差不多,几乎是真正的封建制国家,将军,大名,诸侯割据一方,天皇有名无实。&br&中国不叫封建制度,应该叫中央集权制度。&br&中央集权国家,自我改造的能力是很弱的,阻力是很大的。&br&&br&另外,明治维新,王政复古,德川幕府被迫交出大权,天皇掌权。说白了,明治维新,天皇是要别人的命。&br&中国是中央集权,搞西化,搞改革,是要革掉自己的权力,革掉自己的命,当然难上加难。
我觉得,许多人觉得古代中国和古代日本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日本和中国不同。 日本和中世纪西方差不多,几乎是真正的封建制国家,将军,大名,诸侯割据一方,天皇有名无实。 中国不叫封建制度,应该叫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国家,自我改造的能力是很弱的…
&p&李鸿章从来就没有过誉过,现在只不过是回到了他的正常评价。&/p&&p&清廷自己给他的评价是:谥号文忠,不如曾国藩、也不如李鸿藻和孙家鼐,这三位都谥了文正。&/p&&p&政敌梁启超的评价是,&b&李鸿章中上之才,而遇无上之机&/b&,我以为这是对李鸿章正确的评价,而现在所谓给李鸿章翻案,充其量也就翻到了中上之才这里,没人认为李鸿章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只不过是没有犯什么大错,该干的活,基本上都干了,再怎么说,人家也是搞了洋务的,总比一帮守旧的清流要好得多,功劳说不上,苦劳总是有的。&/p&&p&甲午开战,和辛丑条约两口大锅,是清廷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李鸿章是背不动的,所有的锅由李鸿章一个人扛,是说不过去的。&/p&&p&至于收受贿赂,发点财,也是传统文官集团的惯例,是问题,但不是要命的问题,这点小钱是钉不上历史耻辱柱的。&/p&&p&大概也就70-75分水平吧。&/p&&p&后人品评历史,嬉笑怒骂,总是容易的,真把你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不做事后诸葛亮,你接受的信息和李鸿章一样,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比他干得更好。&/p&&p&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p&&p&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一两个英雄人物可以改变的,这是一场接力赛,你跑几步,我跑几步,一步步把国家弄起来,李鸿章在他那一棒子里面,算是没有掉队太远,更没有开历史的倒车,所以也应该给他适当的历史评价。&/p&
李鸿章从来就没有过誉过,现在只不过是回到了他的正常评价。清廷自己给他的评价是:谥号文忠,不如曾国藩、也不如李鸿藻和孙家鼐,这三位都谥了文正。政敌梁启超的评价是,李鸿章中上之才,而遇无上之机,我以为这是对李鸿章正确的评价,而现在所谓给李鸿章…
谢邀。&br&北洋水师这个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称呼,只是从吨位上讲,能排到这个位子,综合的看,只能排日本之后。【吐个槽,当时亚洲有像样海军的国家就俩,中国和日本,亚洲排名基本没啥意义。】&br&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当时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这些排名就能心中有数了。&br&当时北洋水师共有大型舰艇13艘,为铁甲舰定远,镇远;穹甲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无防护巡洋舰广甲;鱼雷巡洋舰广乙,广丙;总计34750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大型舰艇共计12艘,吨位29874吨(如果我没算错的话,原谅我数学不好)。在吨位上联合舰队的确不如北洋水师,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排水量7220吨(八卦下,中国直到现代级服役,才总算有一型水面战斗舰艇的排水量超过定远级),装备四门305mm主炮,重点部位有装甲防护。这两艘船在富士级尚未加入日本海军的情况下,在亚洲绝对是第一大舰。&br&虽然吨位占优,而且定镇两舰坐镇,但是北洋水师仍然面临诸多问题。&br&&b&1:舰龄老化,&/b&比如超勇和扬威二舰建成时为1880年,黄海海战时已服役14年之久,而当时正是世界海军大发展的时期,海军技术日新月异,超勇扬威二舰在当时看来,已经和当时最新锐的战舰相差了一个时代,地位上已经是属于可有可无的了。&br&&b&2:火力不足。&/b&虽然北洋水师在主炮口径上占优,但是数量不足,特别是速射炮数量严重不足,以致远号为例,致远号装备3门210mm克虏伯后膛炮,2门6英寸阿姆斯特朗后膛炮,8门57mm哈奇开斯机关炮,而日本海军吉野号装备有4门150mm炮,8门120mm炮和22门47mm机关炮,虽然口径上无法和致远号相比,但是完全可以用极高的射速来弥补火力上的不足,而且火炮数量也多于致远,实战中也的确证明,射速和火炮数量的差距,的确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br&&b&3:舰船设计缺陷&/b&(其实日本海军也面临这个问题,比如著名的三景舰)。这个问题上,济远号问题就比较严重,济远号是德国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在这之前德国从来没有建造过穹甲巡洋舰,整艘船透出一股浓浓的蚊子船的味道,无非是吨位变大了,完全是德国造船工业一个不成熟的试验品,特别是防护性能,完全不如英国的穹甲巡洋舰。《与重黎论购镇远,济远两兵舰利病书》中所载:&b&“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无几,隔堵水久,欹侧难免,斯时炮势成上重,驾驶为难,危险特甚”。“其失如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暑月炎燠,临战仓皇”。&/b&(但是这也不能怪德国人,当时德国完全不懂如何建造穹甲巡洋舰,完全是摸索着来,能建成已属不易。)另外比较突出的是经远和来远二舰,作为世界上第一型装甲巡洋舰,从未有国家建造过,所以德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洋务运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