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马拉松带来的经济给城市带来什么 提升全民健身

一场大赛给城市带来什么?多地竞相拥抱马拉松
  既有“上马”也有“厦马”,既有“北马”也有“南马”,众多城市与马拉松结缘,让类似的赛事简称和众人挥汗奔跑的画面为人们所熟悉。如今,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但“小牛”能否拉动“大车”,并不能一概而论――  2016年的头两个周末,在厦门和晋江两座城市,马拉松大赛接连鸣枪拉开帷幕。1月2日举办的厦门马拉松赛被誉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人参赛。1月10日的晋江马拉松赛规模则要小得多,参赛者只有不到2000人。  距离不足100公里的两座城市,接连举办马拉松赛事,正是中国城市“热恋”马拉松赛事的一个缩影。  众多城市竞相拥抱马拉松  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张永良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达到了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加上没有备案的赛事,全年的马拉松赛达到了300场左右。  “到2016年年底,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有望达到200场。”张永良说,如果加上没有备案的赛事,全年的马拉松赛事将远远超过2015年。  这就意味着,2016年,我们将在更多的城市看到马拉松赛事。在张永良看来,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马拉松赛事举办过程中,电视转播在记录、报道比赛的同时,更是将选手所在赛道周边的各种风光通过镜头呈现给未到场的观众,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作用,甚至可以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城市业、会展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今年51岁的赵翔,是郑州“心呼吸”跑步俱乐部的一名长跑爱好者。2016年元旦,他专程赶来厦门参加马拉松比赛。“厦门马拉松赛道被称为最美赛道是当之无愧的。这座城市的规划也很人性化,是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参赛和旅游。”第一次参加厦门马拉松,给赵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既给参赛选手创造良好的参赛体验,也展现城市品牌形象的亮丽名片,这是厦门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重要意图之一。”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罗思东说。  罗思东告诉记者,举办马拉松的厦门环岛路,是当年为了更好地开发厦门而修建的。把马拉松赛事放到环岛路上,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赛事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大家领略沿途风光,对于厦门城市治理能力也是一次重要的检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并不局限于沿海地区,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也举办过该赛事。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枝煌分析说,举办这样的大型赛事,可以借机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展示城市的形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实也是一次招商引资的推介良机,这对于中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确实有不小的吸引力。  一场大赛给城市带来什么  举办马拉松赛事,除了能助推全民健身运动,还将给城市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张永良告诉记者,在东京马拉松赛举办的前后三天,能带来约2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收入。  厦门市副秘书长阮敦梁说,参加马拉松赛的选手和观众在参与比赛之余,也为厦门市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主办方介绍,2015年该赛事给厦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达到2.55亿元。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开办以来,到兰州旅游的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5%。2010年至2014年,兰州接待旅游人数由887.5万人次上升到3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63.5亿元上升到268.64亿元。  杨枝煌分析说,在新常态下,服务经济正在成为主轴,加之考核机制的调整,官员更希望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活动,带动全民健身、旅游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举办马拉松一类的赛事,也是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释放"迪士尼经济效应",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杨枝煌说,一座城市能否把马拉松带来的正面效应发挥到极致,关键在于城市管理者如何打好马拉松这张牌。这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问题。  “在马拉松的检验中,许多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善。”罗思东告诉记者,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厦门市把原来城市交通、体育文化的不少短板补齐了,也带动了厦门市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马拉松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政府没有唱“独角戏”,这也是城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应量身打造切忌“一窝蜂”  成功举办一项大型国际赛事,表明这个城市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对交通、安全、旅游、住宿、饮食等各领域进行优化管理,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过,也有专家对“一窝蜂”的马拉松热表示担忧。罗思东指出,对于一些国际化程度不高的城市,想利用办马拉松来推动城市国际化,就是“小牛拉大车”了。  罗思东分析说,中国很多城市都想利用体育赛事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但是,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本质上需要依靠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使人员、物流、信息等要素融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中,而不可能依靠个别的体育赛事来实现。  例如,厦门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厦门的产业经济已经很自然地处在国际资本流动所需要的产业链条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国际马拉松是“水到”。  杨枝煌指出,在承办国际大型赛事的过程中,城市应该首先对自身有一个评估,确认本地的自然环境、城市管理水平、人才对外交往能力等禀赋因素,是否能够承接相应的赛事,能否让全世界的人才、人口、人气,通过参与国际赛事、领略当地人文自然环境,从四面八方集聚过来,并做到可持续。同时,也要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特别是抓住国际赛事举办的契机,进一步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城市举办国际赛事,关键还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行量身打造。”杨枝煌说,从经济负担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要举办一个大型国际赛事并不难,而赛事本身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百姓参与等方面的融合剂和推动力,才是城市管理者最需要考虑的问题。(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 薛志伟)
(责任编辑: HN666)
12/28 15:2912/25 13:5012/15 09:1112/10 09:5011/11 04:3411/03 22:2910/29 12:17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城市马拉松背后 - 简书
城市马拉松背后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健身运动在中国已经开始逐渐风靡。从以下几点可以看的出来:1、互联网公司中做运动这一块的,有好几家已经很出名,用户量很大,像跑步软件咕咚和阿甘跑步,健身软件keep。2、线下健身馆的兴起。经常在十字路口有碰到健身游泳的宣传介绍,邀入会员,都快赶上房地产的无处不在,像威尔士,一兆韦德,金仕堡等。3、各个城市都在争相举办自己的马拉松,动辄数千人几万人参加,红灯绿灯,汽车行人都得让道,气势如虹。国人开始更加愿意运动起来,这是健康观念在不断提升。大家意识到除了拼命工作挣money之外,有一个好的身体至关重要。我想,健身运动的推开不能说不受益于08年的北京奥运会,它开了一个“全民健身”的好头。目前至少在一二线城市,健身运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又以跑步这种低门槛运动较受青睐,因为只要有路就可以跑。我自己也参加过一些个马拉松了,可在我刚开始规律跑步的时候,或许有听说过“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这样的名言,但我敢肯定,我还并不知道马拉松的存在,更不用说知道它是什么。马拉松起源于公元前490年,当希波战争中,菲迪皮茨一口气跑到雅典告诉胜利的好消息后,他倒下了,一项运动却由此诞生。现在,有很多个城市,每年都有一天是属于它的。它在今天开始越来越普及,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喜欢上跑步的人越来越多。我之前跑马拉松,看的很浅,觉得就是一项长跑运动。可前两天跑上海国际马拉松,看到来自全世界那么多个国家的跑者,共计3万8千多人汇聚在黄浦江畔,我才有点意识到,原来这不仅仅是一次长跑,马拉松有它的背后逻辑--有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领悟。一个城市的马拉松水平怎么样,可以看三点:一、看是什么级别的赛事?按照国际田联的划分,将重要的马拉松赛事划分为金、银、铜三个等级,全世界有19个被归为黄金级的赛事。中国有三个金级马拉松,即金牌赛事,分别是北京国际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和厦门国际马拉松。其他要么是银级,要么是铜级,或者没有级。一般,赛事级别越高,就越有名,参加的人数会越多。金牌赛事一般是在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化城市。二、看组织的怎么样?1、路线规划的好不好,风景美不美;道路通不通畅;衣物储存是否方便;途中食物、饮水补给足不足;医疗救护点多不多,及不及时;2、奖励比赛前几名的奖金足不足,这关系到能不能邀请来牛逼的马拉松特邀选手;3、开跑前的主持人气氛渲染也很关键,活跃整个氛围;4、途中两旁的呐喊助威,加油打气的个人和组织多不多,够不够热情;5、奖牌设计有没有新意,有没有结合本城市的特色。三、看赞助有多少?赞助商越多,赞助商的名头越大,说明该马拉松越有名。越是出名的赛事,愿意赞助的赞助商也是越多的,不用你拉,它们会主动找上门来。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越是出名的马拉松赛事,参加的人数越是多,赞助商争抢着赞助,于它自己也可以打一次很好的广告。马拉松绝对是次机会一、这是一次很好的城市宣传机会马拉松在一个城市举行,其跑步路线是有设计的,不是随便凑够42.195km就了事。拿今年10月30日的上海国际马拉松来说,跑的路线中,包含有:陆家嘴,金牛广场,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上海美术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展览中心,静安寺,复兴公园,南浦大桥,卢浦大桥,龙华寺,上海体育场等上海代表建筑和名景点。为什么这样安排?我想,之所以有意安排跑步路线穿插在这些上海代表建筑和名景点之间,目的也很明显,大概有两点:1、让第一次来上海的跑者能够更多的看到上海的风貌,感受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放与繁华,观赏到它的风景与文化,以给留下好的美的印象。2、促进本次马拉松消费和拉动上海旅游,比如跑完后要游玩几天,好好一睹跑步时没来得及看仔细的上海美景和特色。同时,他们在回到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之后,也会把看到的上海介绍给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及同事,这又是一次免费的城市宣传。这不是增加了来上海旅游的机率么?所以,一座城市办好一届马拉松,不仅仅是办好一次长跑运动,它同时也可以利用这次机会介绍与展示自己,向国内其他城市的人,向不同国家的人。当然,不同城市举办马拉松,利用这次机会展示的方面是不一样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更多展现的是文化,告诉跑者北京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上海国际马拉松则偏重经济,展现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范;厦门国际马拉松则在于风景,传达厦门是一座依偎大海的美丽城市。二、这是一次商家的广告精准投放与宣传机会前面有谈到,级别高有名气的城市马拉松,赞助商都很乐意去赞助。原因前面大体说了,因为跑步的人多,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对于商家来说,显然是一次不错的打广告机会。同样拿10月30日的上马来说,赞助商有:东丽,Nike(运动品牌),宝马汽车,兴业银行,中国平安(保险),高夫(护肤品品牌),汇添富基金,携程旅行,安信信托,怡宝(矿泉水品牌),东方花旗(证券),KFC,西贝莜面村,上海外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旗舰企业),SEIKO(日本腕表眼镜品牌),GNC(保健品品牌),六福珠宝等。仔细看一下会发现几个特点:1、每个行业只有一家赞助商;2、各赞助商经营业务合起来基本含括生活的方方面面;3、赞助的商家,其客户群体与参加马拉松的群体基本吻合。这些商家的广告,以多种形式投放在马拉松全程,比如发的装备(上身短袖)是Nike的,本次上马奖牌的镀金是由六福珠宝赞助的,高夫赠送了一个男士洗面奶,西贝莜面村赠送了200元的消费优惠券,以及在跑道两旁立起的巨大横幅或广告牌,赞助商的员工一边呼公司名,一边喊加油。当然整个赛事还有视频的直播和媒体的报道,比如乐视体育网络同步直播上海国际马拉松,今日头条及时报道,这样又进一步宣传了城市风貌,曝光了赞助品牌。以上就是我参加了多次马拉松之后所看到的马拉松背后。跑步越来越普及开来,参加马拉松这项长跑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马拉松不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而变得越来越商业化运作,似乎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周大渔,一个互联网人,一位生活观察者。全民健身,让整个城市“动”起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全民健身,让整个城市“动”起来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马拉松为啥会“燃爆”一座城市的活力?
马拉松为啥会“燃爆”一座城市的活力?
4月10日,由中国田径协会、湖北省体育局、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武汉市体育局、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承办,武汉汉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的武汉马拉松(简称“汉马”)今日完美收官,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万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汉马比赛盛况空前,超过预计想象,除运动员之外,还有很多明星、社会公众人物也参与其中,更得到广大武汉市民大力支持,国内外舆论广泛聚焦,以多媒体形态,立体化广泛报道,社交媒体更是频现鲜活赛事信息。截至当天下午18:00,百度搜索“汉马”,相关信息快200万条,新浪微博相关信息接近80万条。
马拉松运动因其比赛场地的开放性和参赛选手的包容性,成为国际普及化程度很高的长跑比赛项目。近年来,在中国城市悄然兴起,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抹亮色。昨天的大武汉,就这样被“汉马”“刷脸”,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大都市奔涌向前的梦想就此点燃。
马拉松运动作为一个单项的体育赛事,为什么能引起现今城市如此高的社会参与和关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全民健身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城市人群的健康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休闲、户外等群体性运动人群不断增多,大众健身活动不断兴起,参与面更趋广泛,专业性增强,专业运动与业余运动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尤其是社交媒体对此的广泛传播助力,促使人民群众的社会化需求增多,这些因素成为类似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城市兴起的群众基础和重要推力。作为地方政府、主办城市,举办这样的赛事,从某种程度讲,可谓是顺其民意。对于民众而言,也更愿意参与。他们不仅可享受群体性健康文化活动的乐趣,也能充分满足社交传播的需求。
二是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城市转型发展是一道现实课题。承办综合性大型国内外体育赛事,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助于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品牌。但因资金投资大、项目建设多、经济产出少、群体性参与弱、后期运营难等原因,在现今并不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明智选择。而诸如马拉松此类的“短平快”单项体育运动,通过策划组织、商业运营、精心传播,也可以达到相当可观的效益。作为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指数第二的武汉,此次举办盛大的“汉马”,就是一次充分的论证。
三是国际化城市的软实力支撑。中国城市多者都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的发展中,除了要充分挖掘具有较强经济增长点的“硬实力”之外,更需要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塑造与之配套的软环境。通过马拉松运动这样的赛事,可以沟联起城市的靓丽文化线,通过人文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实现多点共赢。此次武汉赛事的战略运作可以说意蕴深远。武汉马拉松简称“汉马”,以一个“汉”字,尽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之源,联姻国际马拉松运动,堪为最完美的命名。“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闻名于世的武汉,将秀美的东湖、壮丽的黄鹤楼,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等代表武汉、湖北,甚至中国的一些名片纳入“汉马”,打造“最美的马拉松赛道”,这种国际化城市传播和品牌塑造的无疑是助推武汉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四是对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检验。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举办国际化赛事,其实反映的是城市对其服务功能的一种自信。因为,大型赛事是对城市服务功能的最好检验。这种检验主要考量赛事的科学组织、有效控制、危机处置等能力,以及配套保障设施、城市文明程度等环境因素。至少对交通、环卫等事业是一次重大检阅。“汉马”落幕当日,据媒体报道,武汉市交通非常平稳,报堵量、高德地图拥堵指数,大大低于平日,全市没有异常拥堵地区。受比赛影响的交通很快得到恢复畅通。比赛期间,有4300多人受伤,虽然是一些小伤,但对于举办城市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考验,但都得到妥善医疗救助。据组委会透露,赛后将逐步启动各类健康跑、环湖赛等小型短程跑步赛事,形成一城两马的综合型城市马拉松大赛,兼具专业性、趣味性和大众参与性。这也就意味着,因“汉马”,武汉市的城市服务功能会更完善。
五是现代城市精神塑造的良好载体。每一项较大体育赛事表面看是体育运动活动的开展,或者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而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文明的综合展现和更新。以人为中心的体育运动必然会给城市精神、城市气质注入新的文化因素。马拉松运动追求“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而现代武汉的城市精神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两者气质极为吻合。通过“汉马”这一“流动风景”,全方位将武汉的地貌特征、风土人情、生态环境、人文精神充分得以展现。其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个体奋进的触发和启迪。仅长江云APP客户端首次全息式直播,已有200多万人次收看了此次汉马专题直播。
首届“汉马”已经谢幕,下一个“汉马”必是蓄势以待。一个体育赛事就是以这样的身姿悄然走进民众,深入到城市的最美风物中,不断点燃一座城市的梦想。
(本文专载于湖北新闻政务客户端“长江云”)
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管理研究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民间评论员(zgmjply),建言中国,评论天下,分享精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城市马拉松赛对城市综合水平的影响
下载积分:5000
内容提示:城市马拉松赛对城市综合水平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4|
上传日期: 14:55: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城市马拉松赛对城市综合水平的影响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健身样板城市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