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搓球技巧下旋怎么叫借力搓过去?

分享给朋友:通用代码: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复 制乒乓球教学视频(8):乒乓球的下旋球(正手搓球)练习方法(1)下载至电脑扫码用手机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乒乓球教学视频(8):乒乓球的下旋球(正手搓球)练习方法(1)扫码用手机继续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Copyright(C)2017 优酷
版权所有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关于发强烈下旋球的方法汇总
发出一个强烈的下旋球,一定要经过苦练,练习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增大发球时的作用力;这是提高旋转的主要手段。&
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尤其是加速度:手腕放松,上臂后拉上抬,前臂再往外后上,手腕前臂抖动,但以手指、手腕发力为主。&
关键是如何应用手腕,手腕的基本动作是屈、伸和内收、外展,屈、伸要较内收、外展动作幅度大,速度快;直板可以充分利用手腕的屈、伸动作而发球较好,横板也可以通过调节握拍的方法(如老瓦)来充分利用手腕的屈、伸动作;再辅以内收、外展动作。其次是手腕的发力时机,要在触到球的瞬间发力才有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发球的手感,也是要苦练的地方,不然每个理论家都是发球的高手了。第三手腕动作的轨迹,要尽量是球拍从球的中下部位摩擦到球的底部,这里可能是要掌握手腕屈伸,内收外展的组合比例,也要摸索(但总的是屈伸要较内收外展为多)。&
发球时手腕是否有发力,可以从发球时球拍前端的运动距离是否比拍柄的运动距离要大来判断,也就是说可以从球拍是否有转动来判断。&
解决力臂和正压力之间的矛盾;这是提高旋转的重要手段。指高抛发球,一可借助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二可击到平抛做不到的击球部位,如底部。&
3 其余皆为辅助条件:&
(1)以拍头及拍面左侧下部发球;&
(2)向内摆弧;&
(3)右肩及上肢向前用力转动;&
(4)球在身体与球拍之间;&
(5)胸前发力;&
另外发下旋球时要注意的是发出的球的绝对速度一定要快,这是下旋发球的必然趋势!
  有些朋友说发球难学,有些朋友说发球不转,那么针对这个问题,今天再简单一些,教大家一个球:超强下旋发球。
  在我以前讲解发球的帖子里有一位朋友说需要“摩擦瞬间的手法和感觉”,今天一并讲了,希望对众多爱好乒乓球的新人朋友有所帮助。
  有几个要领或者说指标:
  1、弧线堪堪擦网而过;
  2、球速非常快且力量非常大;
  3、拍触球要比网低很多;
  4、必须确认手臂和手腕的所有力量都要用上,甚至身体重心和跺脚的力量也要逐步加上去;
  5、第一落点在球台边缘十公分之内;
  6、对方是业余六七级以上水准。
  首先发球必须有低弧线,堪堪擦网,过网后的弹跳更要又低又扎;
  球的速度和力量必须大到一定程度,我曾经说过,发急球要让对方措手不及,发奔球要让对方接球震手。
  以低于球网很多的触球点换取更大的发力空间;  发球说白了就是球拍碰球,当然是速度快摩擦大球才能转,所以得把吃奶的劲也使上。
  以边缘第一落点换第二落点靠近边缘;
  对方水准太低难以看出你这个球的质量。
----------------------------------------
第一步:预习动作
  干什么都得先熟悉基本动作,学乒乓你不认真学动作还能凑合打,学游泳不学动作下去就没了.....
  1、立正站立,然后右脚金鸡独立,两臂左右平伸,左膝平抬,这个架势有个称谓是白鹤晾翅!
  2、猛烈收腹,两手迅速收拢在腹前,同时左脚用力踏地;(这里要多多练习,能练几千次最好,练好了这个环节,你所有发球的发力问题就都疏通了。注意一个是重心迅速下降,二个是弓背收腹的猛烈,三个是两臂回收的力量和速度,四个是左脚踏地要和身体动作配合发力)
  3、右手持拍,身体立正站立,左手手心向上向身体正前方平举,右手持拍正手向上向身体正右方平举,提左膝至大腿平行地面,右膝略弯曲。
4、猛烈弓背收腹,同时左手猛拍右肩(只是这么一说,但不用拍上),右手球拍向腹前用力平砍,同时进行的还有左脚用力踏地。(注意左臂的发力要和右臂相反,这是初学者最快掌握发力要领的关键,这样身体协调。右手球拍的挥砍路线要平直,不要走乱七八糟的弧线,新人上手越简单越见效)
看到这,有些老朋友可能醒悟过来了,这就是我以前教过的丁松发球,就是我所说的超常规强下旋。我教过很多国际选手的发球要领,我不知道多少人能学会,马琳的发球我开了两帖去写,但是这个丁松发球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具威胁、最白菜的新人发球,远比大家去追求逆旋转、追求回网球来的快捷。
其实看到这,你花不上十分钟,上台后也花不上十分钟就能掌握这个球,你大胆上手去练个几天就会有效果。
  丁松的砍式转与不转,他的球你如果要遮挡很容易,曲起手臂和头部护住球,如果不遮挡,前臂高举手过头顶就可以了,出球是在腋下,用最大的右臂伸展引拍来换取加速度距离,薄摩擦,不送球就是短的,触球与网同高,送球就是急长球,触球要在比网略低。基本有强下旋、下旋与不转球之分。这套发球你可以试着发五种下旋强度,一个比一个转,这是我在小球时代,也就是21分时候的秘密武器。你吃了第一个强下旋,然后是一个比一个的更转的强下旋,对手接连吃5个下网,
  网上只找到这一张发球的照片,但是非常棒,有悟性的朋友完全能看出他现在的姿势能蓄多大的力以及他发球的发力轨迹能用出多大的摩擦。他下一步就是手臂最大限度的外展,然后连收腹的力度都用在摩擦上了。右侧身很大,狠跺脚借力,前臂猛收缩,这是他整套动作的发力基础,然后就是手法了,很好学。
以上是我在半小时教你国际水准发球一帖里关于丁松发球的部分
  丁松发球的关键是,挥拍砍球要平直砍削球的底部,越底部越好,而这个力量要发挥出十二分,有朋友说了,十分劲你哪出来的十二分?五分体力+八分爆发力。
他的发球直观,简练,见效,上台后超一流水准。
  很多人说这个发球好那个发球好,都是相对而言的,做再多的假动作,做再多的旋转差异,也不如实实在在提高自己发球的转速和球速来得直截了当。
  我自己是业余六七级的臭手,打不上去了,也没那个体力和时间条件了,毕竟球扔了有十来年没好好打,能对付玩就行了。在我身边的圈子里也大致都是这个级别的,或者有八九级的几个人,但是碰到这个球很少有不吃的。
平时一局十一个球,对方一般都吃我五个以上,然后一般是我输得多,即使是在一起打了多年的老球友,一局球至少也要吃三四个,说白了就是我的球发力比较好,弧线和落点还可以,十几个国际球手的发球轮番的发,总有他愣神的时候。
  最近在用波尔和孔令辉的正手逆旋转发球,感觉非常不错,就是我脚步有点懒,发完球就伸脖子看对方吃不吃,不吃再复位,有时候经常会救不到正手大角度。
  发球这东西,你要么千招会,像我一样,要么一招熟,但是你熟了对手也就熟了,十几局过后怎么他也不吃了,这时候你就得加强球的质量。
 在发这个强下旋的时候,上台后注意不要管失误不失误,你输个几百局球能丢一毛钱啊?手上不要留一丁点余力,全磨到球上去。
 左手向上抛球,然后向右引拍,注意把右臂伸直了,以距离换发力惯性,然后在弓背收腹的同时,身体猛烈收缩,右臂回收和踏步、收腹一起进行。
&& 练习后感觉效果不好的,你仔细看看我这里写的猛烈两个字,你的动作算得上猛烈吗?
& 这个猛烈的程度,我感觉同样的力量我打在拳击机上至少是120KG的力量,我原地的右直拳是146KG。
&  注意啊,这套发球没有转腰、转肩,就是一个以腹部为中心,四肢收缩协调发力的一个过程。
& 我们平时经常在市一级的圈子里看到发球黑马,或者昙花一现,或者白驹过隙。所说超常规强下旋,就是不用管落点变化,不用管对方站位,只要这个球能过网上台,基本可以点烟了。
&  没经历过这种怎么接都是下网的下旋发球,我怎么说你也是不屑的笑,我跟你说了也没用。
&  接十个至少要下网八个,撩都撩不回去,正胶都一个劲下网。
& 我在很久前爆发过两次,都是遇到市里顶尖高手,在省里也是有名次的高手,一次是21:11,这11分都是对方吃球的分,看明白没有?就是说除了他直接吃的这11个发球以外一共还有21个球,我居然一分没得到!人家连一分的失误都没有。水平差的天上地下那么远,但是他吃了11个发球。还有一次对手是我们市第一的直板正胶,吃球吃的没法打了,比赛干脆就中断了,他让我一个劲的发,他在那一个劲的吃,这两次发的都是这丁松发球。我碰上他直到今天从来没赢过,只有那一次如果比赛打下去会惨胜。我现在经常把比赛打到10:10,然后输掉,知道怎么回事不?因为对方吃球,吃的厉害。他发球得两分,我发球得两分,两个人都是一人两分或者一分。如果我不靠发球,现在体力又差,基本上不剩下什么优势了。
  我自己也遇到过超强的下旋,那还是在十七年前,我顶峰的时候,遇到个师范的男生,他正手的下旋简直没法接了,速度还非常快,球碰到拍子就往网下使劲扎,然后嗖嗖的磨网,球落到拍子上顿时就感觉手上一沉,真的是非常沉,抬不起来的感觉。
&  一力降十会
 怎么练,练不练,我左右不了,球技是你们的,我讲到位,不留一手,能下多少功夫看大家的心情了。
 我这人就这样,教就教彻底,没啥留一手的,等你把这一手学会了,我别的东西也琢磨出来了,到时候你们谁愿意学我也愿意往出掏。很多朋友看我帖子总喜欢说如果分析得再透彻一些就好了,如果多一些细节就好了,如果多一些视频就好了,如果多一些感觉和手法就好了。
  你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你看完易筋经你就学会了么?你看完通背拳拳谱你就大成了么?太极拳的招式演练够全方位立体化的演示了吧?几个人学会了?你坐在那就能学会?
  最后说说摩擦瞬间的手法和感觉。
  要说手法,首先你要能薄摩擦,发球不能出撞板的声音,遇到发球出撞板声的直接起板即可。有人说我不懂什么是薄摩擦,我也做不到。我短信箱里有时候会收到这类的询问,有时候实在不耐烦了,我回复说:你拿菜刀砍桔子,一刀下去砍掉块皮就是薄摩擦,一刀下去砍下来一大块看到果肉了就是厚摩擦。这点事儿还用问么?有人说我上台后做不到薄摩擦怎么办?多练多体会呗。你自己控制不好自己的手,你说别人怎么帮你?我写个教程还得四五个小时呢,你看完之后练个几分钟说学不会?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脸红的问题就不要再问了。你提问写个七八个字,我回复写个几百字,然后你回复两个字谢谢,完事了,我倒不差回复这功夫和心情,但是真正解决你的问题了吗?
  关于这个发球,我要求不高,谁能发满一千个练习,谁可以提问。这要求不高吧,才一千个,你全国里随便挑,你任意挑一个公认发球好的,你说你练过一千个发球没有,他肯定气喷了嘴里的饭,吼道:就算老太太上市场买土豆,也得扒拉个百八十个才挑回三个来,你当发球是买土豆那么容易啊?
  但是话说回来,真的练了一千个发球的,他还需要问我吗?很多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渐渐自己就有体会了。别人说一万句不如你自己体会一刹那。
  最可气的是坐而论道,大家也不是下盲棋的,得拎拍子上台洒汗水才行啊。
  发球时的瞬间,全部的力量集中在拍子上,随后手腕再把力量和速度加上一倍有余,那力量是非常大的,我发球失误的时候,球碰在台沿要蹦出去很高很远,球能抛多高我就抛多高,我说过即使是在篮球馆我也是扔到棚顶超过铁梁。
&  我发球就是发力大,想怎么发怎么发,其余的真没啥太特别的。
  你要说瞬间摩擦的手法,那可多了去了,上旋下旋不一样,侧旋和急球不一样,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发球要领,是幼儿班的课程,我这个最起码是初中的。但是在具体应用上,我的体会是集中不模糊,球拍摩擦球绝对不能模糊,哪个点就是哪个点,你先竖切了再横拖,你说什么转?弱旋转,对方直接可以起板了。再一个,瞬间摩擦的时候手腕动作要快,快到接近0.2秒。
  要说感觉,就是要充分感觉到乒乓球的重量。乒乓球真的是举重若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发力好,摩擦好,在这个时候摩擦球的一刹那,是包裹着球甩出去的感觉,球碰到胶皮上,胶皮要有咬住球的那一刹那感觉。然后就是在这咬住球的一刹那做摩擦。
 拍子咬球的瞬间感觉,不是碰到球,而是碰到钉子扎到套胶上的感觉。&
  有人说怎么“咬”?这个咬球,必须要靠手腕爆发力集中摩擦,达到一定程度的加速度之后撞击球,然后就咬住了。拍子咬住球之后,你得用很大的劲才能把他甩掉,这就是感觉。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摩擦与阻力,这都是矛盾关系,所以球会咬拍子。有人说你扯蛋,你讲神话,扯的云山雾罩。到底咬不咬球,你集中练习几千个发球再说,平时那些零散的比赛发球都不能算,因为没有强化训练和对比。
  最后,写的真是太多了,我自己都晕了。
  丁松的发球我不知道你们怎么定位,但跟我没关系,同样的发球掌握在不同人手里有不同的威力,五千个人看我的帖子,我说最多有五十个人肯下力气去苦练这个球,那么我这一贴就是给这五十个人写的,其他的人我当是路过的,这世上没有看两眼就精通的东西。
  发球里最简单的是发下旋,变化里最简单的是转与不转,我讲的这篇东西就是最简单中最简单的。
  但是丁松,王涛,邓亚萍,你们去看他们的比赛,多少人吃他们的球?
&  谁还记得丁松大显神威那次,气得瑞典队也不是谁,输球后瞪着眼珠子使劲使劲啃香蕉。
  这球练出来好使,比其他的发球都好练,不管你走多远,这套发球都能陪着你,不带过时的。
 丁松的发球是转与不转,我上面写的都是转球,不转球我先不写,实际上你真正肯下力气去练的话,也不用我写,因为你开始发的都是不转球。
&  发球最怕的就是刻意而为之,要多发,勤发,善于随心所欲的发,旋转、变化、落点,都随心所欲,这时候不用我教你怎么发不转的,怎么发转的,就好像游泳熟悉水性一样,理论再强你也得在水里才能泡出水性来。
&  要想人前显圣,就得背后下苦功。
  前面说的一千次练习再提问是个笑话,也是个美好的期望。
&  小弟欢迎大家提问,有什么不懂的或者其他的想法,请尽可能多的详细描述,凡是经过认真练习的提问我能看出来。
  PS:我补充一点,发这个球的力量运用,就是拳击里致命一击的超重拳。所有的力量都要摩擦到球上去,一开始肯定满头大汗,但是技艺娴熟之后,可能只是一个抖腕的寸劲就达到致命目的了。如果是发动机,就往爆缸里踩油门。
挥拍速须快,爆发力要强
胶皮粘度大,摩擦时间长
切入角度好,包球腕帮忙
拍尖薄擦球,借助腰力量
九项都做到,下旋必定强
  发球时,发好台内下旋短球可以有效地克制对方的攻势,提高台内控制能力。近日,在某论坛与一位大连的球友聊天,他提出了如何发好下旋短球的问题,起因是在比赛时他很难发出有质量的下旋短球,不是不转就是太长,很容易被接发方直接上手攻打或者挑打,下面就几个发好短下旋球的重要因素进行讨论:
击球点:发球时用球拍的拍头端的下边缘开始击球的中下部,注意用力时候下切力大,向前的力小,也就是摩擦多,撞击力小些,避免球往前走的太远;
  2 球的落点:球的第一落点在中台附近,不能靠端线,如果靠端线,显然球就长了,易被攻击,太近球网则易下网;
  3 发力:发下旋球时,在身体重心帮助下,体会多用手腕和小臂发力,并且避免大臂乱晃;
  4 我的体会:体会向前切球后手顿住的感觉,这样就可以把球拍的动量传递给球,使球更下旋。
以上是我对发好下旋短球的体会,若有不当之处,请朋友们指正,我们再进行讨论。
什么叫发球好,一个很简单的标准,你的对手不论水平高低都经常吃你的发球。如果你的发球高手一点都不吃,那么你的发球还需要精雕细琢一下。有人说练了好长时间的发球总是没有起色,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发球是练出来的但又不是练就可以出来的。怎么这么说呢,因为发球是顿悟出来的,需要在多加练习的基础上反复揣摩,一手很有质量的发球的出炉靠的是顿悟,但顿悟离不开多加练习这个基础,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想把球发好需要好好琢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你能坚持,终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仅仅靠模仿发球好的选手的动作是完全行不通的,关键要神似,形似是没有实质意义的。但“神”是不易察觉到的,所以,今天我要探讨拥有一手好的发球的“神”之所在。
&& 【手法变化篇】
转与不转发球,侧上侧下发球都是配套发球。这两组发球都要求发球动作极其相似,否则无论你的转球发得多么转,不转球发得多么不转,或是侧上侧下发得再旋,都是无用的。转或侧下我就摆,搓和拉,不转和侧上我就挑,推和打,这还不好接吗?因此发好这两类发球的关键在于发球动作极其相似,旋转差别非常明显。相比于转与不转发球,侧上侧下发球的威力在于对方回球角度稍控制不好,就容易吃侧旋偏射出台;但转与不转更适合发抢,因为旋转单一,没有复合旋转的存在。不像侧旋发球因为是复合旋转,对方回球后依然可能会带有强烈的侧旋,伤人也易伤己。我建议发侧旋球时最好加大手腕的抖动,摩擦球的侧部多一些,发出的球就会带有明显的侧拐,这样和转与不转发球的区别就更加明显;再用相同的准备姿势把这两大类发球结合起来发,效果就会更加明显。但发侧上侧下时需注意侧旋的成份越多,上旋和下旋的成份就越少,这两者是相互矛盾,不可兼得的。侧上侧下我采用两种发球方式,一种是看起来像侧下的动作发出侧上和侧下,一种是看起来像侧上的动作发出侧上和侧下。这样就使得侧下看起来像侧上,侧上看起来像侧下。这样对手就有点晕了。还要说的是反手右侧上右侧下发球一定要结合反手进攻,因为反手发球转正手抢攻涉及站位和拍型反正转换问题,不太适合正手快速上手;而用正手发出右侧上右侧下即所谓的逆旋转发球因为利于正手快速上手因而更值得提倡。
&& 【旋转速度篇】
转与不转发球的下旋发球是核心环节,没有高质量的下旋,不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决定下旋发球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摩擦。一定要学会从球的中下部摩擦直到底部,除向下发力之外还要向前发力摩擦,这样发出的球才够转。如果缺乏向前的发力摩擦会有一部分旋转转化为侧旋,就会影响下旋的质量。一开始可以在台上练习低抛摩擦,挥拍速度可以很慢,慢慢体会摩擦球的手感;找到摩擦球底部的手感后勤加练习,巩固手感,熟练后就可以发出比较纯正的下旋了。当然发任何球都离不开腰臂腕的协调发力,在腰带动手臂,前臂带动手腕的过程中完成身体重心的交换,发球动作一气呵成。转与不转发球时手腕要固定,正好相反,侧上侧下发球手腕的抖动是关键.
发好转与不转发球有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有一手很转的下旋。如果你的下旋不够转,对付你的转与不转发球只要采用拍型稍前倾的方式搓过去就可以轻松应付了,没有一手强烈的下旋球你的不转球的威力就无法体现出来。只有你的下旋够转,**对手只有采取后仰拍型发力搓过来,那么等你用相同的动作发出不转球后,你就等着对方接发球直接出界或者直接杀高球吧。
第二个关键环节是用同样的动作发出不转。这里就很有讲究了。我不提倡通过用球拍的不同部位接触球发出的转与不转,比如用球拍前部触球发出转,用球拍后部触球发出不转,这样一眼就可以看出,没有丝毫隐蔽性可言;我也不提倡用摩擦发出转而用撞击发出不转的发球方式,那是允许遮挡发球的时代的转与不转发球方式,在无遮挡时代采用这种方式发球也太过明显了。我采用的是与不转球完全一样的动作方式发转球,唯一不同的是发转球时擦了一下,轻轻地完成了摩擦球的中下部直到底部。一个擦一个没擦,细微的差别就在这里,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这种细微的磨擦厚薄的差异,而你对面的对手凭肉眼是极难分辨出来的(在侧面看倒可以稍微看得清楚一些)。
第三个关键环节是转球与不转球的运行速度。有些人看不出你手上动作的差异,却可以通过球的运行轨迹来判断。转球速度往往较不转球为快。我通过发球时身体重心交换产生的惯性使得转与不转球的速度都比较快,这时对方就很难判断了。难怪经常和我一起打球的老球友们至今还是不能完全判断出我发的是转还是不转。在本校的一次比赛上,我校的一位乒乓球特招生的主打发球就是转与不转,我仔细观察了他的发球,发现他和我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手法,对手每局都吃了他N个发球,对手水平也很不错,是个乒乓球二级运动员,虽然我的转与不转发球的质量比他要差一点,但我们的手法和实质是一样的。
【落点选择篇】
这几种发球练成之后,就要学会发不同的落点了,必须掌握的基本落点有:
下旋发球是其他所有发球的基础,发不出强烈旋转的下旋球,转不转发球就没有什么意义。另外,下旋发球的摩擦感觉对于其他旋转发球都有触类旁通的意义,所以练习发球就应该从下旋开始。下面就谈一下我练习下旋发球的体会。
首先做这样一个练习,和一般发球一样,抛球16厘米高,用拍子平着摩擦球的底部,然后用左手把球接住,继续这个练习(也可以直接对着床上练习)。具体要求如下:
1.击球高度要保证挥拍时小臂平行於地面,用转腰和重心转移带动小臂挥拍摩擦。
2.拍触球后球不能向上跳起(跳起就是摩擦厚了),而应该和挥拍路线几乎平行着向前飞。感觉是胶皮把球带着走,并带出旋转来。
3.细心体会拍触球时的感觉,然后在拍触球时用力带一下。最后可以感觉到球脱拍后拍子的速度会快于出球速度。
4.刚开始挥拍速度一定要慢,和一般慢搓差不多,细心体会各种感觉,待能做到上述要求后再加快挥拍速度,特别是触球那一下的挥拍速度。
上面的练习做好了,就可以上台练习了,如果你确实做到上面的要求和效果了,你在台上发出的球肯定落对方台后会向回跳。
这个练习主要是体会薄摩擦的感觉。业余球友发球不转常常是因为摩擦过厚,而发球的旋转主要靠薄而实在的摩擦,可以说只要不打滑,摩擦越薄越转,或者说摩擦时的声音越小越好,所谓转球不响,响球不转,用在发球上应该是没错的。一般发球不存在打磨结合的问题,除了发奔球,但奔球不在本帖的讨论范围。
那麽如何才能做到薄摩擦呢?从理论上说,拍子对球的作用力离开球心越远,力臂越长,球的旋转越强。我们在触球点和球心之间做一条连线,这就是最长的力臂,等于球的半径。当这条连线垂直于拍面时,并使挥拍轨迹与拍面平行并切过球缘来摩擦,这时拍子对球的摩擦是最薄的.
也许有朋友会问了,这样不就打滑了吗?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但实际上只要有一定的正压力,就可以利用球和套胶表面的摩擦力来拉动力臂制造旋转的,上面的练习就是证明,这个练习只是利用了球下落形成的一点正压力就可以制造旋转了。
我们把上面的练习再改动一下,把拍子后缘抬起,使挥拍轨迹与拍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来摩擦球,这时的旋转就差多了!如果在台上发,球落对方台后是不会向回跳的。
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力臂的最大长度,并使所有的力都用在了制造旋转上,没有力分散在平动上,我们必须使拍面与触球点和球心之间的连线尽量垂直,同时使挥拍轨迹与拍面平行并切过球缘来摩擦,这样对球的摩擦效果是最好的。
个人体会,大家可以试试看!
这个方法虽然简单,其实是很有效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相信有不少朋友也曾或正在做这个动作。加精的目的是因为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顺便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补充几句:
第一步体会摩擦的感觉,就是“铁蚕豆”朋友说的这个方法。等到有了心得之后,可以进一步练习,如高抛球、加上转体的动作、加大引拍的动作、加大手腕外展幅度并体会手腕由外展到内收的感觉、体会小臂由内旋到外旋的感觉等等。
说白了,就是你不需要上球台就可以随时随地地练习发球的动作,最大的好处是效率高,这样练习半个小时兴许比上台练一个小时更有效(起码少了捡球时间)。
1、对方正手短,正手长,反手小三角,反手底线长,中路偏正手短和中路偏反手短。不同的发球和不同的落点组合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变化,每种落点的战术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值得一提的是发好短球的关键在于手腕的“刹车”,要学会卸力。
2、发短球时第一落点最好要在中台附近或近网,如果你想把短球的第一落点发在端线附近,那你一定要用好手腕的卸力作用。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和对手的情况选用其中的几种发球和落点进行组合。
3、如果你在发球上实在没有天分,发不出很好的旋转来,那我建议你在速度和落点上多做点文章,只要能使对方站不住,不易被对方接发球抢攻,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发球方法。
&练成了这么好的发球,如果没有后续一板的抢攻也未免太可惜了。所以光有好的发球还是不够的,扎实的进攻技术还是必须掌握好的。发球一定要结合抢攻,发球和抢攻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技术,高质量的发球可以增加发抢的成功率,高质量的发抢可以增加发球的威慑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球后续一板彪悍的抢攻给对手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甚至会给对手崩溃的感觉。一定要精练好主打发球的配套发抢,这是你得分的主要杀手锏,切记!!!
&& 最后祝广大球友早日拥有一手好的发球绝活。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板乒乓球搓球高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