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如何当好一名技术员流NBA“赛事指导”

怎样做一名技术流“赛事指导”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怎样做一名技术流“赛事指导”
怎么假装特别懂NBA?怎么听懂篮球技术指导?篮球技术指导有什么用?篮球战术有哪些?
本文作者:Albert_JIAO
2012 年 NBA 全明星周末已经开始。 2 月 24 日新秀挑战赛, 25 日技巧挑战赛、扣篮大赛和三分大赛, 26 日是大餐全明星正赛。在巨星们各种秀技能的时候,死理性派冒充了一把技术指导,在战术板上列了一大推公式和数据,向那些久经赛场但“不懂科学”的队员们解释,关键时刻这球该怎么打。怎样做出有技术含量的指导?当然是靠高端的数学模型。
数学计算决定犯不犯规
图片来源:
让我们穿越回 2010 年 NBA 的一场比赛,火箭队对阵公牛队。在比赛还剩 10 秒结束的时候,火箭队领先 3 分,此时球权在公牛队手中。火箭队虽然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但公牛队还并没有放弃,他们希望在最后一次进攻中扳平比分,把比赛拖入加时。面对这最后一攻,火箭队其实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一是尽力防守阻止公牛队投三分;二是主动犯规,不让公牛队有投三分的机会。如果当时你是火箭队的技术指导员,你会建议主教练选择哪个?
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不妨让我们来算一算。
根据 NBA 的数据,2010 整个赛季三分球平均命中率是 35.5%,不过在离比赛结束还有 10 秒或更短、进攻方落后 3 分的特定情况下,面对严防死守和巨大压力,命中率就要打折扣了,只有大约 20%。火箭队如果主动犯规让进攻方罚球两次,会怎么样?公牛队若想扳平比分,在火箭队犯规后可以选择:罚进第一球罚失第二球第二球,同时还要抢到进攻篮板,之后再把球投进,完成一次“1+2”。
一般情况下,罚进第一球的概率是 75.6%,任务并不算难。故意投失第二个罚球,应该属于 100% 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第二个罚球不进,公牛队抢下进攻篮板的概率就比较小了,根据 NBA 的统计数据,只有 13.9%。到此为止,如果三件事情都发生,概率是 75.6% × 100% × 13.9% = 10.5%。另一方面,NBA 两分球得分率大约是 50%,也就是说在抢到进攻篮板后,公牛队最后能够进入加时赛的可能性也就是 10.5% 的一半,5% 左右。
按照以上的计算来看,两种策略比较起来,选择主动犯规,火箭队有 95% 的获胜希望;不犯规防 3 分,火箭队只有 80% 的获胜希望。还是犯规策略更胜一筹。现实情况是,主教练阿德尔曼采取了与上面计算得出的结论相反的策略,也就是不犯规,所有队员都踩在三分线上防守。结果公牛队的当家球星德里克o罗斯用一道美丽弧线绝杀了火箭队。双方只好打加时赛,火箭队最终输掉比赛。
当然,计算结果并不能代替主教练(否则球队老板雇个数学家就好了,那可比主教练便宜得多)。因为这个模型还很简单和理想化,忽略了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公牛队不同球员之间的三分球、罚球命中率相差很大,一个平均值意义有限;另外模型也只考虑了一个进攻回合的情况,实际上双方可能会反复互相犯规,导致局势更复杂;除此之外失误情况我们也没有考虑。虽然如此,这个结果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概率模型足够复杂和完备,准确率和可靠度超过“技术指导”,也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24秒何时出手才最好
图片来源:
除了教球员们怎么防守,技术流的指导当然还会教球员们怎么进攻。美国物理学教授布莱恩o斯金纳(Brian Skinner)就曾做过研究,计算出了每轮进攻什么时候出手最好。我们知道按照比赛规则,每个回合有24秒的进攻时间,选择什么时机出手,可是影响成功得分的关键因素。
布莱恩把“何时出手”看做和著名的 37% 法则( 参看
)看成同一类题目。在球场上 24 秒钟中某一时刻,如果遇到一个投篮机会,球员会考虑是直接投还是传给队友继续寻求更好的机会。
不妨把每一次投篮机会的好坏都用一个“机会值”表示,假设这个值最差(f1)到最好(f2)是均匀分布、随机出现的。另外布莱恩在模型里还假定,在 24 秒中的某一时刻如果球队遇到一个得分机会,要看这次机会值是否高于一个临界值,只有高于临界值时才值得一试。临界值跟剩下的时间成正比, 24 秒剩下的时间越少,对投篮机会的要求就要越低,例如 24 秒钟声即将临近,进攻队员别无选择,即使此时被对方五人围成一团,投篮机会很差(f1),也只好一试。此时的临界值很低。相反,如果 24 秒进攻时间刚刚开始,机会不好的话还可以先组织一下,等待更好的得分机会,比如发现对方篮下出现空挡时(f2)。 24 秒刚开始时的临界值会比较高。
除此之外,临界值也跟在剩下的时间能有多少次投篮机会,以及失误出现的概率有关(控球的时间越多,出现失误的概率就越大)。根据 NBA 的统计数据,布莱恩教授的模型假定投篮机会是随机产生的,平均 2.8 秒会有一次;失误也是随 机产生的,平均 100 秒会有一次。据此他为 24 秒中的每一个时刻计算出了相应的临界值。
当然真实比赛中,对于一次投篮机会,很难判断什么样的投篮“机会值”是 2,什么样的“机会值”是 1,不过一定符合有好有坏的分布。布莱恩虽然没办法说明具体就一个投篮机会而言是投还是不投,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和 NBA 的统计数据估算出平均情况下,在 24 秒的各个时刻,最佳的出手比例分配应该是多少。比如计算结果认为在最佳方案中,有 12% 的投篮在 9 到 10 秒的时间段内发生。球队尽量按照图里这条黑色曲线的比例分配 24 秒里各个时间段的出手比例,可以以获取最大的得分率。
从上图可以看到,现实中 NBA 球队的平均出手时间相比于最佳曲线普遍稍晚一些(深红色点),如果改按照计算出的最佳时间分配出手,计算表明,球队每场比赛可以平均多得 4.5 分。果真如此的话,很多经常以小比分输掉比赛的球队就可以有机会反败为胜了。
说到篮球指导,你们难道没有想到他吗?
参考资料:
[3] The problem of shot selection in basketball, Brian Skinner
你可能感兴趣
火箭对公牛那场 确实是阿德尔曼自己失误了 可能他就是在赌公牛不可能投进3分,结果NBA “where amazing happens”不是说的。阿德尔曼不是在教球,是在赌球啊。。
传说马拉多纳当教练时,只要赛前拥抱一下球员就可以了。
其实十秒处的犯规值得深究,如果完全执行教练旨意是单纯的犯规。不放内外线,假使,可能,也许在外线强投造三分犯规。。。之后的一切,都不再固定了。
大半夜的还这么多人……
第一次上果壳,我的名字也是Albert Jiao
的话:火箭对公牛那场 确实是阿德尔曼自己失误了 可能他就是在赌公牛不可能投进3分,结果NBA “where amazing happens”不是说的。阿德尔曼不是在教球,是在赌球啊。。那他认为公牛准备投个2分么?然后惊天气泣鬼神的1分惜败队员们依旧能够昂首走出球场么?
张指导=。=
的话:那他认为公牛准备投个2分么?然后惊天气泣鬼神的1分惜败队员们依旧能够昂首走出球场么? ==那这正解释了阿德尔曼的错误了呗。。。
假球看多,这算什么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11:48 | Tags 标签:, ,
2012 年 NBA 全明星周末刚刚举行不久,在巨星们各种秀技能的时候,死理性派冒充了一把技术指导,在战术板上列了一大推公式和数据,向那些久经赛场但“不懂科学”的队员们解释,关键时刻这球该怎么打。怎样做出有技术含量的指导?当然是靠高端的数学模型。
数学计算决定犯不犯规
让我们穿越回 2010 年 NBA 的一场比赛,火箭队对阵公牛队。在比赛还剩 10 秒结束的时候,火箭队领先 3 分,此时球权在公牛队手中。火箭队虽然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但公牛队还并没有放弃,他们希望在最后一次进攻中扳平比分,把比赛拖入加时。面对这最后一攻,火箭队其实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一是尽力防守阻止公牛队投三分;二是主动犯规,不让公牛队有投三分的机会。如果当时你是火箭队的技术指导员,你会建议主教练选择哪个?
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不妨让我们来算一算。
根据 NBA 的数据,2010 整个赛季三分球平均命中率是 35.5%,不过在离比赛结束还有 10 秒或更短、进攻方落后 3 分的特定情况下,面对严防死守和巨大压力,命中率就要打折扣了,只有大约 20%。火箭队如果主动犯规让进攻方罚球两次,会怎么样?公牛队若想扳平比分,在火箭队犯规后可以选择:罚进第一球罚失第二球,同时还要抢到进攻篮板,之后再把球投进,完成一次“1+2”。
一般情况下,罚进第一球的概率是 75.6%,任务并不算难。故意投失第二个罚球,应该属于 100% 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第二个罚球不进,公牛队抢下进攻篮板的概率就比较小了,根据 NBA 的统计数据,只有 13.9%。到此为止,如果三件事情都发生,概率是 75.6% × 100% × 13.9% = 10.5%。另一方面,NBA 两分球得分率大约是 50%,也就是说在抢到进攻篮板后,公牛队最后能够进入加时赛的可能性也就是 10.5% 的一半,5% 左右。
按照以上的计算来看,两种策略比较起来,选择主动犯规,火箭队有 95% 的获胜希望;不犯规防 3 分,火箭队只有 80% 的获胜希望。还是犯规策略更胜一筹。现实情况是,主教练阿德尔曼采取了与上面计算得出的结论相反的策略,也就是不犯规,所有队员都踩在三分线上防守。结果公牛队的当家球星德里克o罗斯用一道美丽弧线绝杀了火箭队。双方只好打加时赛,火箭队最终输掉比赛。
当然,计算结果并不能代替主教练(否则球队老板雇个数学家就好了,那可比主教练便宜得多)。因为这个模型还很简单和理想化,忽略了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公牛队不同球员之间的三分球、罚球命中率相差很大,一个平均值意义有限;另外模型也只考虑了一个进攻回合的情况,实际上双方可能会反复互相犯规,导致局势更复杂;除此之外失误情况我们也没有考虑。虽然如此,这个结果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概率模型足够复杂和完备,准确率和可靠度超过“技术指导”,也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24秒何时出手才最好
除了教球员们怎么防守,技术流的指导当然还会教球员们怎么进攻。美国物理学教授布莱恩o斯金纳(Brian Skinner)就曾做过研究,计算出了每轮进攻什么时候出手最好。我们知道按照比赛规则,每个回合有24秒的进攻时间,选择什么时机出手,可是影响成功得分的关键因素。
布莱恩把“何时出手”看做和著名的 37% 法则( 参看 死理性派恋爱法:拒绝掉前面37%的人 )看成同一类题目。在球场上 24 秒钟中某一时刻,如果遇到一个投篮机会,球员会考虑是直接投还是传给队友继续寻求更好的机会。
不妨把每一次投篮机会的好坏都用一个“机会值”表示,假设这个值最差(f1)到最好(f2)是均匀分布、随机出现的。另外布莱恩在模型里还假定,在 24 秒中的某一时刻如果球队遇到一个得分机会,要看这次机会值是否高于一个临界值,只有高于临界值时才值得一试。临界值跟剩下的时间成正比, 24 秒剩下的时间越少,对投篮机会的要求就要越低,例如 24 秒钟声即将临近,进攻队员别无选择,即使此时被对方五人围成一团,投篮机会很差(f1),也只好一试。此时的临界值很低。相反,如果 24 秒进攻时间刚刚开始,机会不好的话还可以先组织一下,等待更好的得分机会,比如发现对方篮下出现空挡时(f2)。 24 秒刚开始时的临界值会比较高。
除此之外,临界值也跟在剩下的时间能有多少次投篮机会,以及失误出现的概率有关(控球的时间越多,出现失误的概率就越大)。根据 NBA 的统计数据,布莱恩教授的模型假定投篮机会是随机产生的,平均 2.8 秒会有一次;失误也是随 机产生的,平均 100 秒会有一次。据此他为 24 秒中的每一个时刻计算出了相应的临界值。
当然真实比赛中,对于一次投篮机会,很难判断什么样的投篮“机会值”是 2,什么样的“机会值”是 1,不过一定符合有好有坏的分布。布莱恩虽然没办法说明具体就一个投篮机会而言是投还是不投,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和 NBA 的统计数据估算出平均情况下,在 24 秒的各个时刻,最佳的出手比例分配应该是多少。比如计算结果认为在最佳方案中,有 12% 的投篮在 9 到 10 秒的时间段内发生。球队尽量按照图里这条黑色曲线的比例分配 24 秒里各个时间段的出手比例,可以以获取最大的得分率。
从上图可以看到,现实中 NBA 球队的平均出手时间相比于最佳曲线普遍稍晚一些(深红色点),如果改按照计算出的最佳时间分配出手,计算表明,球队每场比赛可以平均多得 4.5 分。果真如此的话,很多经常以小比分输掉比赛的球队就可以有机会反败为胜了。
手会热的发烫吗?
不少常看NBA比赛的球迷会有这样的感觉,某一球员可能在比赛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爆发,接连命中十个八个,越投越来劲,怎么投怎么有。孙指导,张指导常常会把这种情况解释为“手热得发烫”。当然与之相反,球员也有“手冷”的时候,越投越投不中。一个球员接连投中几次之后,手真的会“变热”,再次投篮的命中率上升吗?理性的研究与直观的“赶脚”却是相反的。
首先任何人都承认,不管姚明,科比还是林书豪,比赛中都有那么几分钟超常发挥、高于平均命中率的时候,也一定有几分钟失常发挥的局面,只是这种超常失常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巧合,还是真的因为命中之后让他们的手变热造成的?
拿扔硬币来说,虽然理论上正反两面的概率都是50%,但实际上连续扔很多次,也会遇到好几次总是正面,好几次总是反面的情况,可是硬币不会“热得发烫”,这只是统计上正常的波动。
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国康乃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者收集了当时费城76人队的比赛数据,对“手变热”一探究竟,看一看NBA比赛中连续投中、连续失手的情况是否和扔硬币一样,只是正常统计波动造成的错觉。
他们首先统计了费城76人队很多场比赛中,九名主力队员在连续投失三个球,两个球,一个球以及连续投进三个球、两个球、一个球六种情况下再次投篮分别的命中率,结果发现各名球员在六种情况下的命中率是基本相同的,甚至大多数球员在投失之后的命中率反而略高于投中之后的命中率。在统计上,只有这六种情况下存在差异,而且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断定“手热”,“手冷”存在,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无证据表明之前几次投篮结果与下一次投篮结果有关”。
接着,他们又把每位球员比赛中所有的投篮结果列成一列数据0100101……(1表示投中,0表示没有投中),连续的一个或者几个1看作一个“小段子”(像最前面的111)。如果手热现象存在,这些“小段子”的平均长度,也就是每次连投连中的平均个数会高于随机情况下的预期值。他们的结论是“没有异常”,也就是说这段数据更像是随机分布。
他们还用了一招,把上面的数据每相邻4个数字分为一组,看一下四投零中,四投一中,四投二中,三中,四中的情况的比例分布是否与随机情况的期望值有所不同,结果仍然是“完全正常”。
当然,有人会觉着一位球员连续投中之后,对方球员会加强对他的防守,他“手热”可能真的存在,但是表现不出来。研究者也研究了不存在对方球员干扰问题的罚球情形,发现第一个罚球投进以后,对于第二个罚球是否投进没有关联。他们还找了大学生球队的队员,在没有防守的情况下,让他们做不断变换位置投篮的试验,并且要求球员和旁观者估计什么时候“手热”,什么时候“手冷”,结果发现他们的数据仍然符合以上的结论,而且预测的正确率也就是半对半错,再一次说明“手热”并不存在。
根据他们的研究,前后投篮命中率之间的关联性是“怎么统计,怎么没有”,“怎么投怎么进”的情况更接近于扔硬币的自然波动,“手变热”、“手变冷”情况从理性角度完全看不到踪影。
[1] Late-Game Defensive Strategy with a 3-Point Lead
[3] The problem of shot selection in basketball, Brian Skinner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怎样做一名技术流“赛事指导”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怎样做一名技术流“赛事指导”
怎么假装特别懂NBA?怎么听懂篮球技术指导?篮球技术指导有什么用?篮球战术有哪些?
本文作者:Albert_JIAO
2012 年 NBA 全明星周末已经开始。 2 月 24 日新秀挑战赛, 25 日技巧挑战赛、扣篮大赛和三分大赛, 26 日是大餐全明星正赛。在巨星们各种秀技能的时候,死理性派冒充了一把技术指导,在战术板上列了一大推公式和数据,向那些久经赛场但“不懂科学”的队员们解释,关键时刻这球该怎么打。怎样做出有技术含量的指导?当然是靠高端的数学模型。
数学计算决定犯不犯规
图片来源:
让我们穿越回 2010 年 NBA 的一场比赛,火箭队对阵公牛队。在比赛还剩 10 秒结束的时候,火箭队领先 3 分,此时球权在公牛队手中。火箭队虽然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但公牛队还并没有放弃,他们希望在最后一次进攻中扳平比分,把比赛拖入加时。面对这最后一攻,火箭队其实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一是尽力防守阻止公牛队投三分;二是主动犯规,不让公牛队有投三分的机会。如果当时你是火箭队的技术指导员,你会建议主教练选择哪个?
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不妨让我们来算一算。
根据 NBA 的数据,2010 整个赛季三分球平均命中率是 35.5%,不过在离比赛结束还有 10 秒或更短、进攻方落后 3 分的特定情况下,面对严防死守和巨大压力,命中率就要打折扣了,只有大约 20%。火箭队如果主动犯规让进攻方罚球两次,会怎么样?公牛队若想扳平比分,在火箭队犯规后可以选择:罚进第一球罚失第二球第二球,同时还要抢到进攻篮板,之后再把球投进,完成一次“1+2”。
一般情况下,罚进第一球的概率是 75.6%,任务并不算难。故意投失第二个罚球,应该属于 100% 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第二个罚球不进,公牛队抢下进攻篮板的概率就比较小了,根据 NBA 的统计数据,只有 13.9%。到此为止,如果三件事情都发生,概率是 75.6% × 100% × 13.9% = 10.5%。另一方面,NBA 两分球得分率大约是 50%,也就是说在抢到进攻篮板后,公牛队最后能够进入加时赛的可能性也就是 10.5% 的一半,5% 左右。
按照以上的计算来看,两种策略比较起来,选择主动犯规,火箭队有 95% 的获胜希望;不犯规防 3 分,火箭队只有 80% 的获胜希望。还是犯规策略更胜一筹。现实情况是,主教练阿德尔曼采取了与上面计算得出的结论相反的策略,也就是不犯规,所有队员都踩在三分线上防守。结果公牛队的当家球星德里克o罗斯用一道美丽弧线绝杀了火箭队。双方只好打加时赛,火箭队最终输掉比赛。
当然,计算结果并不能代替主教练(否则球队老板雇个数学家就好了,那可比主教练便宜得多)。因为这个模型还很简单和理想化,忽略了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公牛队不同球员之间的三分球、罚球命中率相差很大,一个平均值意义有限;另外模型也只考虑了一个进攻回合的情况,实际上双方可能会反复互相犯规,导致局势更复杂;除此之外失误情况我们也没有考虑。虽然如此,这个结果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概率模型足够复杂和完备,准确率和可靠度超过“技术指导”,也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24秒何时出手才最好
图片来源:
除了教球员们怎么防守,技术流的指导当然还会教球员们怎么进攻。美国物理学教授布莱恩o斯金纳(Brian Skinner)就曾做过研究,计算出了每轮进攻什么时候出手最好。我们知道按照比赛规则,每个回合有24秒的进攻时间,选择什么时机出手,可是影响成功得分的关键因素。
布莱恩把“何时出手”看做和著名的 37% 法则( 参看
)看成同一类题目。在球场上 24 秒钟中某一时刻,如果遇到一个投篮机会,球员会考虑是直接投还是传给队友继续寻求更好的机会。
不妨把每一次投篮机会的好坏都用一个“机会值”表示,假设这个值最差(f1)到最好(f2)是均匀分布、随机出现的。另外布莱恩在模型里还假定,在 24 秒中的某一时刻如果球队遇到一个得分机会,要看这次机会值是否高于一个临界值,只有高于临界值时才值得一试。临界值跟剩下的时间成正比, 24 秒剩下的时间越少,对投篮机会的要求就要越低,例如 24 秒钟声即将临近,进攻队员别无选择,即使此时被对方五人围成一团,投篮机会很差(f1),也只好一试。此时的临界值很低。相反,如果 24 秒进攻时间刚刚开始,机会不好的话还可以先组织一下,等待更好的得分机会,比如发现对方篮下出现空挡时(f2)。 24 秒刚开始时的临界值会比较高。
除此之外,临界值也跟在剩下的时间能有多少次投篮机会,以及失误出现的概率有关(控球的时间越多,出现失误的概率就越大)。根据 NBA 的统计数据,布莱恩教授的模型假定投篮机会是随机产生的,平均 2.8 秒会有一次;失误也是随 机产生的,平均 100 秒会有一次。据此他为 24 秒中的每一个时刻计算出了相应的临界值。
当然真实比赛中,对于一次投篮机会,很难判断什么样的投篮“机会值”是 2,什么样的“机会值”是 1,不过一定符合有好有坏的分布。布莱恩虽然没办法说明具体就一个投篮机会而言是投还是不投,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和 NBA 的统计数据估算出平均情况下,在 24 秒的各个时刻,最佳的出手比例分配应该是多少。比如计算结果认为在最佳方案中,有 12% 的投篮在 9 到 10 秒的时间段内发生。球队尽量按照图里这条黑色曲线的比例分配 24 秒里各个时间段的出手比例,可以以获取最大的得分率。
从上图可以看到,现实中 NBA 球队的平均出手时间相比于最佳曲线普遍稍晚一些(深红色点),如果改按照计算出的最佳时间分配出手,计算表明,球队每场比赛可以平均多得 4.5 分。果真如此的话,很多经常以小比分输掉比赛的球队就可以有机会反败为胜了。
说到篮球指导,你们难道没有想到他吗?
参考资料:
[3] The problem of shot selection in basketball, Brian Skinner
你可能感兴趣
打篮球是件很累的事
这么快就没有了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前十。。。
送一张配图
如果這種東西可以計算 那賭球就木有意義了
的话:送一张配图以林书豪的智商,计算器是多余的
“现实中 NBA 球队的平均出手时间相比于最佳曲线普遍稍晚一些”然而问题是,真正发起进攻的时间通常不足20秒。从后场运球到前场是要花时间的啊……
主动犯规哪个。。还是不够严谨,此时应该会交给罚球最准的人;才用平均值不合适,篮下抢到篮板二次进攻命中率也应该高不少
的话:送一张配图我看过的此图底下还有个“Asians”,一副“你看你看哎呀呀呀”的样子……网上这一类的玩意儿很多,比如你管子上有个红人就做过一段,“因为我是亚裔人们就觉得我喜欢对着数学公式打飞机”神马的……
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本科生,数学本科生
Moneyball啊。。。渣渣!(╯-_-)╯╧╧
就是moneyball啊
日语语言学 PhD 在读,设计爱好者
我搅得吧……背运点的话被犯规队员说不定还能捡个三分球+加罚……悲剧了。
的话:“现实中 NBA 球队的平均出手时间相比于最佳曲线普遍稍晚一些”然而问题是,真正发起进攻的时间通常不足20秒。从后场运球到前场是要花时间的啊……所以那个实际的深红色点前面的6,7秒钟都是空心点~
每次看着人家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感觉好简单 自己做起来好难啊。。。
楼主这个可以称作一个博弈吧,虽说有一定的假设前提,但前提明显不够,或者深度稍浅。
火箭队那比赛压根就不用算,就应该主动犯规。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教练都会这么布置的。不知道当时阿德尔曼怎么想的。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8楼神配图!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我是来看8楼的
理论物理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雇一个数学家……嗯,应该是应用数学家吧
光就火箭那场比赛,我想说,犯规的话要是裁判认定有投篮动作,罚三个怎么办?
的话:光就火箭那场比赛,我想说,犯规的话要是裁判认定有投篮动作,罚三个怎么办?比赛还有10秒,公牛不会接球就投。经常不是有10秒走到4秒左右提前犯规(犯规数没满)。火箭大可放心提前犯规,裁判不会判定投篮动作,因为人家接球后压根没准备马上3分,要么抢2分犯规战术,要么耗到最后三分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当前位置: &
个股查询:
怎样做一名技术流“赛事指导”
本文来源于 日 18:10
2012年NBA全明星周末已经开始了,在巨星们各种秀技能的时候,死理性派冒充了一把技术指导,在战术板上列了一大推公式和数据,向那些久经赛场但“不懂科学”的队员们解释,关键时刻这球该怎么打。来看看吧
  【Albert_JIAO/文】2012年NBA全明星周末已经开始。 2月24日新秀挑战赛, 25日技巧挑战赛、扣篮大赛和三分大赛, 26日是大餐全明星正赛。在巨星们各种秀技能的时候,死理性派冒充了一把技术指导,在战术板上列了一大推公式和数据,向那些久经赛场但“不懂科学”的队员们解释,关键时刻这球该怎么打。怎样做出有技术含量的指导?当然是靠高端的数学模型。
  数学计算决定犯不犯规
  让我们穿越回 2010 年 NBA 的一场比赛,火箭队对阵公牛队。在比赛还剩 10 秒结束的时候,火箭队领先 3 分,此时球权在公牛队手中。火箭队虽然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但公牛队还并没有放弃,他们希望在最后一次进攻中扳平比分,把比赛拖入加时。面对这最后一攻,火箭队其实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一是尽力防守阻止公牛队投三分;二是主动犯规,不让公牛队有投三分的机会。如果当时你是火箭队的技术指导员,你会建议主教练选择哪个?
  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不妨让我们来算一算。
  根据 NBA 的数据,2010 整个赛季三分球平均命中率是 35.5%,不过在离比赛结束还有 10 秒或更短、进攻方落后 3 分的特定情况下,面对严防死守和巨大压力,命中率就要打折扣了,只有大约 20%。火箭队如果主动犯规让进攻方罚球两次,会怎么样?公牛队若想扳平比分,在火箭队犯规后可以选择:罚进第一球罚失第二球第二球,同时还要抢到进攻篮板,之后再把球投进,完成一次“1+2”。
  一般情况下,罚进第一球的概率是 75.6%,任务并不算难。故意投失第二个罚球,应该属于 100% 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第二个罚球不进,公牛队抢下进攻篮板的概率就比较小了,根据 NBA 的统计数据,只有 13.9%。到此为止,如果三件事情都发生,概率是 75.6% × 100% × 13.9% = 10.5%。另一方面,NBA 两分球得分率大约是 50%,也就是说在抢到进攻篮板后,公牛队最后能够进入加时赛的可能性也就是 10.5% 的一半,5% 左右。
  按照以上的计算来看,两种策略比较起来,选择主动犯规,火箭队有 95% 的获胜希望;不犯规防 3 分,火箭队只有 80% 的获胜希望。还是犯规策略更胜一筹。现实情况是,主教练阿德尔曼采取了与上面计算得出的结论相反的策略,也就是不犯规,所有队员都踩在三分线上防守。结果公牛队的当家球星德里克o罗斯用一道美丽弧线绝杀了火箭队。双方只好打加时赛,火箭队最终输掉比赛。
  当然,计算结果并不能代替主教练(否则球队老板雇个数学家就好了,那可比主教练便宜得多)。因为这个模型还很简单和理想化,忽略了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公牛队不同球员之间的三分球、罚球命中率相差很大,一个平均值意义有限;另外模型也只考虑了一个进攻回合的情况,实际上双方可能会反复互相犯规,导致局势更复杂;除此之外失误情况我们也没有考虑。虽然如此,这个结果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概率模型足够复杂和完备,准确率和可靠度超过“技术指导”,也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24秒何时出手才最好
  除了教球员们怎么防守,技术流的指导当然还会教球员们怎么进攻。美国物理学教授布莱恩o斯金纳(Brian Skinner)就曾做过研究,计算出了每轮进攻什么时候出手最好。我们知道按照比赛规则,每个回合有24秒的进攻时间,选择什么时机出手,可是影响成功得分的关键因素。
  布莱恩把“何时出手”看做和著名的37%法则( 参看 死理性派恋爱法:拒绝掉前面37%的人 )看成同一类题目。在球场上 24 秒钟中某一时刻,如果遇到一个投篮机会,球员会考虑是直接投还是传给队友继续寻求更好的机会。
  不妨把每一次投篮机会的好坏都用一个“机会值”表示,假设这个值最差(f1)到最好(f2)是均匀分布、随机出现的。另外布莱恩在模型里还假定,在 24 秒中的某一时刻如果球队遇到一个得分机会,要看这次机会值是否高于一个临界值,只有高于临界值时才值得一试。临界值跟剩下的时间成正比, 24 秒剩下的时间越少,对投篮机会的要求就要越低,例如 24 秒钟声即将临近,进攻队员别无选择,即使此时被对方五人围成一团,投篮机会很差(f1),也只好一试。此时的临界值很低。相反,如果 24 秒进攻时间刚刚开始,机会不好的话还可以先组织一下,等待更好的得分机会,比如发现对方篮下出现空挡时(f2)。 24 秒刚开始时的临界值会比较高。
  除此之外,临界值也跟在剩下的时间能有多少次投篮机会,以及失误出现的概率有关(控球的时间越多,出现失误的概率就越大)。根据 NBA 的统计数据,布莱恩教授的模型假定投篮机会是随机产生的,平均 2.8 秒会有一次;失误也是随 机产生的,平均 100 秒会有一次。据此他为 24 秒中的每一个时刻计算出了相应的临界值。
  当然真实比赛中,对于一次投篮机会,很难判断什么样的投篮“机会值”是 2,什么样的“机会值”是 1,不过一定符合有好有坏的分布。布莱恩虽然没办法说明具体就一个投篮机会而言是投还是不投,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和 NBA 的统计数据估算出平均情况下,在 24 秒的各个时刻,最佳的出手比例分配应该是多少。比如计算结果认为在最佳方案中,有 12% 的投篮在 9 到 10 秒的时间段内发生。球队尽量按照图里这条黑色曲线的比例分配 24 秒里各个时间段的出手比例,可以以获取最大的得分率。
  从上图可以看到,现实中 NBA 球队的平均出手时间相比于最佳曲线普遍稍晚一些(深红色点),如果改按照计算出的最佳时间分配出手,计算表明,球队每场比赛可以平均多得 4.5 分。果真如此的话,很多经常以小比分输掉比赛的球队就可以有机会反败为胜了。
  参考资料:
  [1] Late-Game Defensive Strategy with a 3-Point Lead
  [3] The problem of shot selection in basketball, Brian Skinner
  本文获果壳网()授权转载
【作者: 】
(责任编辑:尤宝)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41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