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思维 杨振宁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这种外籍人不算】

学霸下一代也是学霸? 诺贝尔奖得主这样教育独生子|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杨振宁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学霸下一代也是学霸? 诺贝尔奖得主这样教育独生子
学霸下一代也是学霸? 诺贝尔奖得主这样教育独生子
  石小磊 余萍
  在过去的117年间,地球上共有892位个人和24个团体被先后授予诺贝尔奖。你所熟知或者听说过的诺贝尔奖得主可能是杨振宁、丁肇中、屠呦呦、莫言,亦或是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川端康成,他们中的无论哪一位,在其所属的领域都堪称 “巨人”一样的存在。
  今天,紫牛新闻记者将带您一起走近另一位“巨人”——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罗姆。1月13日,霍姆斯特罗姆应邀参加了第十一届新华高峰会,并就“绩效奖励与超越”作主题演讲。这是他第3次来中国,这位并不为普通中国人所了解的芬兰人何以斩获诺贝尔奖?诺奖得主的“学霸”路上有什么样的心得,又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获得诺奖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来听一听他的回答。 文|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罗姆在接受采访。
  在“面对面”之前,让我们先穿越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时光,去认识一下而立之年的霍姆斯特罗姆。
  20世纪7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运筹学硕士学位后,霍姆斯特罗姆进入芬兰奥斯龙公司,担任“企业规划师”的职务。当时这家公司非常有远见地率先使用了计算机,在某种程度上引入了人工智能。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有了计算机,规划效率和企业生产率自然就会提高。但霍姆斯特罗姆发现,相对于技术而言,员工激励尤为重要。时至今日,他仍然非常看重这两年的工作经历,包括后来在诺基亚担任董事的13年,这些实践引导他在研究“契约理论”这条路上拨开迷雾。
  1978年,29岁的霍姆斯特罗姆从斯坦福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开始了学术研究的生涯。此后,他发表了大量被广泛引用的论文。比如,在他33岁时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就提出,公司可以用员工的事业发展和未来薪资来激励员工。
  此后,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更多现实的场景里:诸如学校、医院和监狱这样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教师、医生和狱卒应该有固定工资,还是绩效工资?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应当多少来自奖金,多少来自于股权?
  不要觉得,这些理论研究离我们太遥远;事实上,正是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发现,经过时间的发酵后,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现代商业社会的缔造打下了根基。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和流动性领域,曾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大放异彩。
  现在,这位非常擅长用合同来激励我们认真工作的重要人物来了。他拥有典型的北欧人的外表,个子很高,皮肤很白,架着一副蓝色细框眼镜,一头白发,儒雅而有绅士风度。
  他先与记者握手致意,手劲儿很大,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从走进专访的会议室,到坐下开始聊天,他那双镜片后的蓝眼睛始终透露出温和的笑意,时不时习惯性地搓一搓下巴。作为诺奖得主,这位现年69岁的经济学泰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冷”。
  那么我们来聊一些普通人关心的问题:“在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前,您上学时就一直是一位‘学霸’吗?” 霍姆斯特罗姆摊开双手坦诚地说:“我数学很好,但是我在写作方面比较弱。”他还补充道:“我的求知欲很强。我妈妈经常对我说,你为什么要问这么多愚蠢的问题。”
  “stupid”这个词让人立刻联想到这几天爆红网络的那位南京小学生祁李一诺的妈妈,一年中说了女儿一万个“笨”字,然而就像这个“笨”字无法直接用字面意义去理解一样,霍姆斯特罗姆在回想起小时候母亲的口头禅时,五官全都舒展开来:“请不要误解,我妈妈并不是要打消我的积极性,她是我最大的一个粉丝。”
  从小就数学好的霍姆斯特罗姆,在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之前,自然选择了数学专业。1972年从赫尔辛基大学本科毕业时,他获得了数学、理论物理学和统计学三个学士学位。
  我们不禁想知道,诺奖得主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学霸”的下一代也是“学霸”吗?在激励机制和绩效奖励上深有研究的霍姆斯特罗姆也会用自己的这套理论去管理家庭和孩子吗?
  提到孩子,霍姆斯特罗姆表现出了与很多父亲相似的一种矛盾情绪:“我只有一个儿子,我有时候对他要求太高,有时候又要求太低。” 受父亲的影响,儿子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也走上了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在儿子成长过程中,这位经济学家父亲从不逼迫孩子做何选择,也从未给过金钱上的奖励。当然,鼓励必不可少,但更多的是施加积极的影响。作为父亲,他希望尽可能做好自己。霍姆斯特罗姆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我相信那句谚语‘身教重于言传’。”
  任何有远大志向的人,不管是企业的创始人还是运动员,想要成功,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肯定比自己所喜欢的那样要更高一些。
  这是霍姆斯特罗姆在谈及“成功”时,与我们分享的经验与心得。
  霍姆斯特罗姆无疑是成功的,他认为,强烈的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商业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领域,而经济学是研究商业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我喜欢经济学,这是个非常非常有趣的领域。我从事研究时也一直在参与企业的发展。”
  在热爱的事业中前行会让人充满激情,但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是任何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经历。
  晚上两三点才入睡,早晨6点就起床,这已经成为霍姆斯特罗姆生活的常态。在霍姆斯特罗姆看来,就像成为一名著名的网球运动员,必定要比别人更加辛苦地打球一样,做学术研究,努力工作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我想,我们所有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完美主义者,我们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们希望自己对某种事情的专注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应该就是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吧。”
  霍姆斯特罗姆拿这次来南京参加新华高峰会举例,尽管所作的演讲内容此前已经在世界各地演讲过很多次,但他还是“花了近100个小时,或者说至少50个小时来准备”,虽然说可能只花5个小时就能做得很好。因为,他希望尽善尽美。
  “我研究经济学并不是为了去拿诺贝尔奖。但是他们给我打电话时,正是凌晨4点多,我在睡觉。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在玩轮盘赌游戏,我们下了注,最后这个数字真的到了我们所选的数字上,非常惊喜。”
  北京时间日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奥利弗·哈特和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本特·霍姆斯特罗姆,以表彰两人在契约理论方面的贡献。
  “获得诺贝尔奖也是一种运气,我真的非常幸运。”霍姆斯特罗姆对紫牛新闻记者说道。
  得诺奖靠运气?霍姆斯特罗姆并不是第一位这样公开表态的诺奖得主。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茨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如果不是运气,我们中间没有人会坐在这里。但要记住,运气会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真正的问题是你能否利用它。”
  霍姆斯特罗姆也说了同样的话:“机会来了之后,我们要努力地工作,努力地拼搏,把机会发挥利用到最好。”
  自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霍姆斯特罗姆更加忙碌起来,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内,他更加频繁地回到芬兰做各种各样的演讲。他的团队也会给他安排非常紧凑的行程,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实现各种目标。
  虽然常年在世界各地奔波,但是这位年近7旬的经济学家,工作起来仍像一个年轻人那样干劲十足。空中飞人的新生活常态让他感觉到新鲜有趣:“这让我有机会到世界各地,与很多有趣的人进行会面,包括这次来南京参加新华高峰会,我感到非常高兴。”他还表示:“我2001年和2007年两次去过北京,这是第一次来南京,中国的飞速变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目前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我很期待学习并与大家讨论中国近年的发展。”
  快问快答
  S=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H=本特·霍姆斯特罗姆
  S 获得诺贝尔奖是你取得的最大的成功吗?
  H 我认为发现新东西是最开心的时刻。当然,获得诺贝尔奖也是非常开心的,不过这两者没法直接比较。我们并不是总能够发现一些新的或者是好的点子,人一辈子可能也就只能发现5到6个或者更少吧。好的点子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如果没有好的点子,我也不会获诺贝尔奖。
  S 那么你经历的最大挫折是什么?怎么打败挫折?
  H 挫败感的话,我想要是我能够在写作技巧上更进一步就好了。但是我现在的写作水平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这是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努力才实现的。
  S 你今天一直戴着我们新华高峰会的这条红色围巾吗?
  H 今天刚拿到我就戴起来了,我很喜欢红色。虽然我太太不喜欢,不过她现在在家里没关系。
  S 这很像是圣诞色。你来自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家里也会扮演这样的角色吗?
  H 是的,我们在圣诞节期间会给孩子很多很多的礼物。
  S 有人说,科学家或是理论家往往不懂生活,你同意吗?
  H 不,我并不觉得自己比较可怜。
  ●人物档案:本特·霍姆斯特罗姆1949年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和美国经济学协会会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获奖理由与契约理论有关。2012年被授予法国央行-图卢兹经济学院颁发的货币经济学和金融学奖,2013年获得斯蒂芬-罗斯金融经济学奖,2013年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颁发的量化应用创新奖。
阅读排行榜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离诺贝尔奖不远了
主页 & 中&国 & 科&技
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离诺贝尔奖不远了王齐放 寇宇红
  8月4日下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国际咨询座谈会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科学界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中国20年内  有望获诺贝尔奖  记者:您觉得中国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在自己的本土上拿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两年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的教授年薪,结合两年来中国政府对科研院所和大学增加的投入,我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  记者:您觉得中国多少年能够拿到这个奖?  杨振宁:我觉得20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而是好些个。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大幅度地增长。  □中国的优势在于人才  记者:与世界比较,您认为中国得这个奖有什么优势?  杨振宁:要说比较优势,我认为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也就是这20多年来,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的学生,用他们的话说最好的学生多是中国人。所以,中国有人才条件。人才是第一要素。要想在科技方面有大的发展,中国的人才条件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这些社会条件非常好。惟一的问题是过去的经济情况比较差,科技和教育人才的待遇比较低。我认为,按照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绝不是遥遥无期,而是仅一步之遥!  □中国最有可能在数学奖上获得突破  记者:在诺贝尔奖所设立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奖项中,您认为中国最先拿到哪个奖项?  杨振宁:刚才在咨询会上谈到了这个事情,今后中国要最先达到世界第一流的科研领域,我觉得还是数学最容易。因为数学不需要工业的支持,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从过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最早得到世界绝对第一流研究成果的,也是在数学方面。华罗庚、陈景润就是证明。  记者:为什么100年以来诺贝尔奖令科学家们痴迷,如此充满魅力?  杨振宁:诺贝尔奖之所以非常成功,我觉得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评奖方法非常好。但并不是评奖从来没有发现问题,也有一些颇有问题的,但总的来说,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方面,它的标准确实好。二是资金雄厚,即使遇到困难还可以连续不断地颁奖。比如20世纪初是用德国马克给奖金,后来德国马克贬值。诺贝尔奖基金会相当聪明,又想了一些办法,使这个奖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如果当初回国,会不会获奖  记者:我们还想问一个也许不该问的问题,假如留在国内,您能拿到诺贝尔奖吗?  杨振宁:我得到诺贝尔奖是在1957年,原因是我和李政道于1956年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了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即宇称不守恒的谜,并很快被吴健雄和她的合作者证实了。这引起了物理界很大的震动。所以,我们第二年就得到了诺贝尔奖。假如我50年代初回国,我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工作。原因是当时我们知道有这个谜,如果在中国即使知道这个谜,也要比西方晚得多;而且当时的竞争非常厉害。所以,我想过这个问题,假如我在50年代回国,我就不会做出关于宇称不守恒得诺贝尔奖的工作。  不过,答案也不完全像你们提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一生所做的工作,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宇称不守恒。1954年我和一个叫缪斯的(他现在不在了)写过一篇文章,引进了一个新的观念、新的名词,叫规范场。这个影响比1957年宇称不守恒的工作要重要得多。这个工作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原因是他们不愿意两次给一个人诺贝尔奖。  假如我在1954年回国了,要不要做这个工作?回答是可能的,不但可能,甚至还会做得更快一些。原因是什么呢?在美国我受到了宇称不守恒研究的影响,我并没有专注做规范场的工作。假如我回国的话,这个工作可以坐在书房里,自己想出来,反而会更早一点。  因此,世界上的事情,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背景下是很难讲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领域比较独立的,比如一个人的沉思就可能有大的发展的,在国内就比较容易成功。据《科学时报》报道
主页 & 中&国 & 科&技
镜像: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
电话:(010)
广告:(010)0)0)中国(中国国籍,杨振宁不算,他改国籍了,哼)有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_百度知道
中国(中国国籍,杨振宁不算,他改国籍了,哼)有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可怜 什么时候中国人能以自己的国籍领取诺贝尔奖呢?难道一定要移民到外国、改掉自己的国籍才可以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989年达,不过他不认为自己国籍为中国。2010年刘晓,赖获得
刘晓是用中国国籍的呐?
刘晓!波是中国国籍的
采纳率:17%
杨振宁是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个以中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奖而且是科学类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个人,而他是1964才加入美国国籍的。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时他的国籍是中国。李政道是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而他是1962才加入美国国籍的。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时他的国籍是中国
2010年刘 !晓!波 | 获得和平奖
这个奖是有目的的
以刘氏的成绩和这种奖不负的!!
有的,有两个人,
李和杨吧?!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诺贝尔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科院院士:10年后中国人得诺贝尔奖将成常态|诺贝尔奖|中科院|院士_新浪新闻
&&&&&&正文
中科院院士:10年后中国人得诺贝尔奖将成常态
图说:中国作家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资料图)
  中国新闻周刊网10月11日综合报道 (记者 许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开奖季节,而这仿佛成了对国人的一种周期性刺激。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这项国际权威奖项已走过了100多年。今年,生理医学、物理、化学、文学诺贝尔奖已经相继开出,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和作家各有斩获。据统计,从1901年到2012年的112年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298人,为世界之冠。英国有84人、德国66人、法国33人得过诺贝尔奖,分列第二到第四位。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有8位,他们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籍作家莫言,这是中国政府承认的首位中国本土诺贝尔奖得主,国人为此欢欣鼓鼓。莫言获奖部分满足了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梦想,但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迄今仍未能突破。
  下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谁?中国在什么领域最有可能得奖?自然科学领域何时才会有零的突破?
  10年后中国人得诺贝尔奖真能成“家常便饭”?
  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话音未落,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便唱起了反调,在广州的一场教育论坛上,他指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
  如郑也夫教授所说,新中国的教育确实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得者。8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仅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曾在北京读过小学,后到香港和美国深造。
  和黄维院士一样乐观的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现定居北京的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从本世纪初开始,他就开始预言中国人会获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随着时间推移,他预言的时间从20年缩为10年。
  2001年,杨振宁告诉北大学子说,20年内,祖国大陆肯定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2007年,在硅谷清华论坛上,他预言中国可能在20年内出现一位诺贝尔奖得主。2010年,杨振宁表示:“在中国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日可待,20年内一定会出现。这个预计还不太乐观,应该说10年之内就会出现。”
  中国为何总是得不到诺贝尔奖青睐
  中国可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以及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赵忠尧曾因为中微子的研究,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惜他当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交流极其不便。后来,诺奖委员会还为此表示过不安和遗憾。
  1965年,中国理论物理学家首先提出“层子模型”(美国称为“夸克模型”)这一解决基本粒子困难的非常关键的理论,当时就得到了国际物理学家的肯定,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从科技史的角度讲,新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
  中科院赵忠贤院士认为,建国后中国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杨振宁教授曾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科学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他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举例来说,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
  从获奖的时间来看,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要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原因是科研成果需要重复检验。例如,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至少经历了40年时间。这方面,中国也需要积累。
  此外,也有人说儒家文化影响了科技创新,中庸之道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很困难。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反复被念“紧箍咒”,政治权力曾经长期地成了学术问题的最终裁判,这扭曲了科学标准,科学精神,学术问题常常成为政治问题,政治权力甚至决定了是非标准,少有人敢踏入与雷区无异的学术“禁区”。这一切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表现最为突出。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曾直言不讳地说, "我在美国出生、成长,我不太会说中文,我是美国科学家,我不是中国科学家。但血统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自由的环境是培育科学家的要件。"
  2010年12月,中国正式启动“青年千人计划”。此举旨在为今后10年至20年中国自然科学、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而随着大批“海归”精英进驻高校与科研机构,许多人也更加期盼中国能收获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但不少归来者却坦言,中国社会的浮躁和功利给他们带来困扰。过于功利,很多人无法认真做一些周期较长的研究工作。 科研评价标准关心的是发表了几篇论文,而不重视解决了多少个科学问题、带来了多少项世界领先技术。
  高能物理:最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具备问鼎诺奖的水平。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
  日上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宣布: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发布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发表讲话时表示:“这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里头,第一次做出并发表出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在凝聚态物理中,量子霍尔效应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分别于1985年和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赛翁希克认为这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很大”,但不是单独获得,很可能是与拓扑绝缘体领域的其他相关工作一起共同获得。赛翁希克提到这一成果的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称其为“拓扑绝缘体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张首晟是美籍华人,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并担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高温超导等领域有杰出贡献。
  美国利海大学教授黄正民同样认为中国科学家的成果“绝对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不过,他也提到诺贝尔奖更偏爱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通常发给首先提出理论的人,不给实验证明者。他举例说当年吴建雄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以前提出的理论从而促成杨、李的诺贝尔奖,但是吴建雄本人并没有得奖”。
  此外,去年中国科学家领衔完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这项世界级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可能也存在获奖希望。
  除了自然科学领域,在诺贝尔和平奖方面,目前两岸分治现状以及局势变化也给两岸领导人问鼎此奖提供了机会。如果两岸能够签署和平条约,那无疑为获奖加了砝码。实际上,此前坊间也曾多次传出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获得和平奖提名的消息。只要台湾问题存在,两岸政治家就有可能获此殊荣。
(编辑:SN063)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杨振宁:二十年内&中国人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
E-mail推荐:&&
<font color='#月22日是杨振宁(左)85岁生日,当天他与妻子翁帆(右)出席中大举行的杨振宁铜像致赠仪式。(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十四日在硅谷与清华校友畅谈教育和人生。这位&刚于九月二十二日度过了八十五岁生日的学者面对年轻人,精神饱满、思维慎密、妙语连珠,还不时说些轻松笑话,引得众人大乐。在回答校友提问中国人何时会再次捧奖时,他满怀信心说:“二十年内,中国人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自言出生在“中华民族5000年最低的一点”的杨振宁,还大谈他与翁帆的两人的婚姻与感情,并指太太让他感染到年轻人的活力,这是他身体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五个清华头衔结缘深&&&&&和所有与清华有关的人相比,谁也没有杨振宁的清华头衔多。一九三三年进入清华附小;一九四二年从清华本科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留学美国,是清华第六届、也是最后一批公费留美生;一九九七年接获聘书回清华物理系教书。从小学生到物理学教授,杨振宁总共有五个清华的头衔。&&&&&清华校友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杨振宁认为,清华等中国一流大学校友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同类大学都多。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建设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没有清华,中国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样。”&&&&&中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尚需努力&&&&&一流大学不仅需要全世界排名前二十名的一流院系,还必须具备研究传统和充裕经费。如果一所大学没有二十个一流院系,那就称不上世界一流大学。杨振宁认为,中国的大学目前仍旧缺少这些必备因素。&&&&&二十年内中国数学界将获诺贝尔奖&&&&&杨振宁以获得诺贝尔奖为华人争光,举世瞩目,他回答校友提问中国人何时会再次捧奖时,满怀信心说;“二十年内,中国人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在回答如果回到十八岁,是否会选择清华念物理时,杨振宁毫不犹豫地说,我会选择数学,念最棒的普林斯顿和哈佛。&&&&&身体好与基因有关&&&&&杨振宁刚过八十五岁生日,今日在硅谷与校友侃侃而谈,精神状态极好,记忆超强。面对众人的询问,他回答“身体好与基因有关”。“我的祖父、父亲和叔叔都是因为糖尿病去世,而我的母亲却有很好的基因,遗传给我们兄弟四人,现在我们七八十岁,身体依旧很好。”&&&&&夫人的照顾和关爱&&&&&杨振宁毫不隐讳与翁帆的婚姻是他身体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我第一位太太二00三年去世,次年与翁帆结合,她非常照顾我,朋友说我比以前状态更好。”&而衣着简洁、平实温和的翁帆在一旁透露保养玄机是“煲汤”。(作者&刘丹)&
当地时间十月十四日,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年会暨硅谷清华论坛在硅谷重镇圣荷西举行。这也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清华大学以及两所大学在硅谷的四个校友会组织首次联袂举行年会,清华校友杨振宁谐夫人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图为出席会议的杨振宁和夫人被记者包围。&中新社发&陈钢&摄&
(责编:文松辉)
更多关于&&的新闻? ? ? ? ? ? ? ? ? ?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博客精选
&&&小编推荐
&&&  频道精选
???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振宁对中国有贡献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