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正的太极拳真正创始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史上最透彻的分析】太极拳真的能以柔克刚吗?
查看: 1454|
评论: 0|原作者: 朱殿蓉
摘要: 内家拳术以柔克刚,总是令人怀疑,因常人能说不能行。
气可气非常气,拳可拳非常拳摘要内家拳术以柔克刚,总是令人怀疑,因常人能说不能行。吐纳炼气运气行功,总是令人迷惑,因常人有法无可循。旧架新架大架小架,总是令人迷失,因常人有师不能得。笔者引用古经典今文献,藉由最新科学知识,讨论炼气练拳方法,养生技击并重,协助读者既致柔且至刚。一位高头大马、孔武有力的魁梧壮汉,猛力迎面击来,请问你要如何应付?急忙转个身或退了步就能化危为安吗?对方不会紧跟着再上身吗?诚然搏击时临场的变化很多,但瘦弱的小个子,先天体能条件本来就吃亏,尽管有着外在的利落手脚,此时用力抵抗常不管用,光凭着肢体外型动作上训练出来的技巧,仍然会不济于事,除非是另有特殊的内在本领才能以弱胜强,那么这个特殊的内在本领会是什么?当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禄禅,个子并不高大,但号称“杨无敌”。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个子瘦小,在当时武林中曾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郑曼青先生亦是小个子,抗日战争时以太极拳技惊服了美、英大兵;后来移居美国时,孔武有力的洋大个子,在试力之后均拜入门下。对于这个如何以小搏大的问题,聪明的中国祖先们,早就从生存竞争中找出了答案;从这些太极拳大师们的表现中,证明了体小可以搏大。这个答案,今世人应已知道,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一. 你相信柔能克刚吗?常人都知晓,若在敌强我弱硬拼会吃亏的情况下,只有在顺应来力的反射条件下,才有希望先求化解,再进一步蓄而后发,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许多武术文献,认为太极拳的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最常见的引证是老子启示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43章)」,以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78章)」。但是老子却又提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78章)」;意即“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人能实行的”。虽然这个道家的观念,是要用至柔之阴来克服最坚刚的阳,但是你认为这些道家理论会帮助你做到以柔克刚吗?郑曼青大师当年在未习拳之前,也曾怀疑过以柔克刚之说,郑氏在1934年为杨澄甫代笔《太极拳体用全书》,其中〈郑序〉一文之首即云:「天下唯至刚乃能制至柔,亦唯至柔乃能制至刚。易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书曰:沉潜刚克,高明柔克。诗曰:刚亦不茹,柔亦不吐。然则刚柔之用,理无二致,何老氏独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曰柔弱胜刚强,余甚疑之。」但是郑氏在学太极拳未久的两年后就改变了想法,对柔能克刚不再怀疑。因其在〈郑序〉一文中又接著说:「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矣,始信柔之足以胜刚。」那么,郑氏是如何在短暂的两年之内,就获得了以柔克刚之能?这个问题在〈郑序〉中似乎有个答案,因郑曼青又云:「承澄师之教导,口授内功,始知有不用气之义矣。不用气,则我处顺,而人处逆,唯顺则柔。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骤者易见,故易败;渐者难觉,故常胜。不用气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刚,余至是遂恍然大悟。」(注:此处所谓“不用气”,笔者认为应是指“不用力气”);而郑氏悟到不用力气能逐渐达到以柔克刚,系来自承澄师口授的内功;那么,这内功又是什么?当年杨澄甫大师由北到南传授太极拳教了上千学生,但是能正式拜师入门的弟子却很少,而少数入室弟子除了学到杨门拳架外,又有几人得到了口授内功呢?郑曼青在1947年《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曾有如此的按语:「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示人,所谓传子不传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难怪外行人对高深莫测的内家拳法,往往会认为内家即含有秘不外传之意,而内行人也因其珍贵,所以珍秘;于是许多人对拳谚中「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的气,亦是一知半解,不明其意。二. 内功修炼的典籍今人已比较幸运,若找不到功夫好又能传道解惑的明师,至少可以轻易的获得前人所珍藏、不愿示与外人的太极拳经、论、歌、诀等“密诀”。但在这些经、论、歌、诀中,提到“内功”的只有在《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中有句:「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不管这几首古歌诀是民国初期或明朝中叶之前的作品,其精确的阐述了太极拳的本质及奥秘是值得肯定的,这句话指明了炼内功与“丹田”、“呼吸”、“气”等有关;但是,这内功要如何的炼,才能达到“妙无穷”的境界呢?翻阅中国拳术史料,在明、清之前十分稀少,因为从春秋、战国直到唐代,剑术、刀法、枪术在民间技击中居统治地位,而拳术出现得很晚,在民间发展成为流派是在宋朝以后,渐盛于明、清。内家拳一说众所皆知是始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而“太极拳”一词,首次系出现于清朝中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但更早的明代剑客毕坤所著《浑元剑经》,已详细的论述了剑术功法道理,其言:「练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及「气愈下兮身愈轻,神居上兮心生灵,精常固兮法术行,形自空兮玄生妙」,这是开内家拳法之先。其〈气贯周身法〉一文论及「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于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这是技击内功锻炼之精辟论述。后来以内功为名的拳术文献,笔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苌氏武技书》及《内功四经》两书。《苌氏武技书》是清人苌乃周(1724年至1783年)所著,计131篇,包括〈中气论〉、〈养气论〉、〈炼气诀〉诸篇。苌氏是从实战中练成精湛的武艺及悟出高深的武术理论。这些“炼气之术”的理论,纵横开阖之妙,均发前人之未发。其言拳术主于养气,务使气藏于腹;主张「练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其论及出手则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故苌氏之理论与太极拳之要义大体上是一致的。《内功四经》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四部共同组成,原著者已不可考,但经由清代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订,藏于沈阳故宫工部库多年。后来宋氏形意拳开派宗师宋世荣先生由友人处获得此书,这文句绝妙、义理精辟的武学秘典才渐传开于世,其〈内功经〉极重培养内气、敛神修心的武学内功修练。宋氏精研习试,先以内功起手,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最后地龙收功;久而久之,融会贯通,练就出神入化的内功,常人很难近其身,手臂无人能握得住,所以宋氏的形意拳也以“柔”见称。孙禄堂21岁时曾往山西,得宋氏讲论〈内功经〉等心法。《内功四经》中所陈述的深妙技义、精绝道理,由外而内的综合锻炼法则,与部份太极拳经、论、歌、诀有异曲同工之妙。《浑元剑经》、《苌氏武技书》、《内功四经》阐述了很多“丹田”、“呼吸”、“气”相互之间的关系。苌乃周先生精研拳理,博采众长为己用,于少林、太极之外,另辟出一方武学新天地,创出独具一格的“苌家拳”。宋世荣先生钻研《内功四经》理论,在练拳的实践中,体会其精髓,练就高强的武艺。但是,近代似未闻有任何人据此《苌氏武技书》、《内功四经》练成了绝顶的内功或高深的武功;可能是这两本书、经的文句深奥,令人开卷茫然、易于懈怠、不能日日用功以见其元妙之理。而且许多人并不了解拳术中的“气”和道家养生所述的“气或炁”是不尽相同的。笔者将在本文后半段讨论拳术炼气的独到锻炼方法和效果,因为拳术所炼之气是要发挥在技击中能实际起作用的气,并非道家养生所论及的气。三. 养生炼气的迷思道家养生的文章可说是车量斗载、不可胜数,传统养生术可追溯到先秦,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就兴起了不同的养生流派,包括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修身养性”。当时的医学、养生理论学曾记载于《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流传到今天最早的中医和养生学经典;直到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4件简帛,如《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我们才看到更古老医学典籍原件。《黄帝内经》在古代医学和养生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四书五经》、基督教的《圣经》等,是不可替代的至尊经典;历代医书、养生书籍几乎没有一本不引用《黄帝内经》的章句。自古以来讲究养生的人,都会牵扯到炼气,或进一步论及修炼精、气、神三宝,至于气是什么?在《黄帝内经》当中,“气”字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这个气。但是《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丹田”这个词,因为后世丹田学说的发展是在外丹术遭到惨痛的失败之后,道教徒将修炼成仙的希望转移到自身体内,把炼外丹的鼎炉搬到体内,把丹田引申为身体的某个部位,借鉴胎息、坐忘、服气、导引、存想、内视等修炼方法,创立了内丹理论。“气”字人人都会说,譬如元气、营气、卫气、宗气等,可是无人能确实把它真正说清楚,只好认为《黄帝内经》的气是一种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及能力。但《黄帝内经&#8226;素问》又说,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精这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身体。可是“气”和“精”这两种精微的物质又不完全一样。既然是物质,就应该能用科学仪器探测到,但现代中医养生学又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于是有人说“气”只有特异功能的人才能看到,这就使中医和养生理论基础遭到了无数的诟病。又中医和养生认为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但是经络又是什么?目前也还是说不清楚,今人投入了数亿的研究经费,仍然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虽然人们一直说不清楚气是什么、经络又是什么,但养生者人认为,气可以通过修炼在身体上体会到、感觉到,仍可以藉此使身体坚壮并延长寿命。实际上,中国的养生家在炼养的过程中,一直在运用了现代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虽然打不开人体内的黑箱秘密,但用了笼统的气、经络等言语来讨论如何增进人体生命的寿命延长,认为这是“命功”。此外,尚有心性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等,这叫作“性功”。中国养生家们拿性功贯串命功,所谓“性命双修”、“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于是比西方养生学多了一份玄秘性。虽然学会了入静和调神对身体会有益处,但是中国养生家到底炼的是什么气?炼这种气可以炼出技击功夫吗?显然,养生学中有关气的锻炼,与拳术“拿住丹田炼内功” 并不相同。实际上,拳术之内功比养生学之炼气要丰富得多,所以郑曼青曾谓:「内家拳是以技养身」的。四. 气功炼劲的迷思现代的养生学有个新名词,称为“气功”,无论气功这个字词的首次出现是在晋朝许逊的书或更晚的宋朝著作,气功名词的广泛使用是在1955年之后,基本上是循用养生学的调身、调心、调息等方法来锻炼身体,与内家拳的内功含有相似的内容,但两者的功法和锻炼目的并不相同;无论如何,用气功的方法是练不出内家拳之特殊内劲。近代气功运动的风潮有起有落,其发展是先被神化、然后是失望,一些气功大师们的神功奇迹,都经不起考验而结束。只有外行人才会相信养生法的身心锻炼可带动出特异功能,也误信内家拳之内劲锻炼会产生凌空劲。但是气功这个统一的名词,却将中国养生学推广至世界各地。而常人并不知道气功之气和太极拳之气的区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亦将气功和太极拳合并归类为另类医学来研究。不久前,一篇综合报导评论自1993年至2007年在英文学术刊物发表过的576篇气功和太极拳的研究论文,虽然认同了气功和太极拳在预防医学上的一些疗效,但亦指出了历年来科学界对太极拳的健康效果研究要多于气功效果的研究。随著气功运动的风潮,1960年起李经梧等人开始将气功纳入了太极拳内功炼法,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推广气功和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但是这个托辞却混淆了常人对真正内家拳技击内功的认知。由于炼法不尽相同,无论气功是和太极拳的正确动作分而行之或同时进行,均练不出真正的内劲。譬如魏树人等著书,介绍了汪永泉先生的太极内功,讲述到:(1)肩、腰、胯会形成三个体外气圈,汪永泉的儿子汪仲明又加上了“脚踩阴阳八卦图”的第四个气圈;(2)头部周围会像佛光一样形成光圈;(3)气体会由体外出入身体,发出犹如佛像身后之背光;(4)胸前十字会发出阳动之形;(5)大小气球般的浩然正气会发出内劲等。<p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clear: min-height: 1 color: rgb(62, 62, 62);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 font-size: 16 line-height: 25.6 text-indent: 2 box-sizing: border-box ! word-wrap: break-word ! background-c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上一篇:下一篇: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0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我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我的图书馆
我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无根无极,万法自然,是谓太极。太极拳首先是实战,必须有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奥妙。所以要学太极拳,必须先学其他几乎所有格斗。太极拳讲究万法自然,力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关键在于悟得太极拳的道理,力求自由无羁,具体招式、技术和方法只求自悟。【通知】太极养生堂公众平台,目前为了大家交流方便,按地区建立了微信群,各地区练习太极拳的朋友 可以选择进入。加入微信群方法如下:第一步: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号:taichitang: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太极养生堂,第二步:关注太极养生堂后,按这个五个地区回复: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河北(目前开通五个地区,陆续增加)第三步:如果以上没有你的选择地区,那么请回复:群 &(可加入未分地区的群)特别说明:凡是入群的朋友,请勿重复加入,仅允许加入一个群,如果发现立即请出群!天下万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一本可散为万殊,万殊复归于一本。势虽千变万化,而理为一贯,另一方面,道理只有一个,但表达方式千变万化。人人各异,所以每个人的太极拳都理为同一,形式各异。学太极拳首先要全面掌握各类格斗技术,桩功、步法、拳法、肘法、踢法、膝法、擒拿、锁法、寝技、摔法、发放、器械、暗器、硬功夫等都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是基本技术,没有技术就不要谈拳,否则,就像一支军队没有武器装备一样,那什么克敌制胜呢?学会了基本技术,就要进行素质训练,心理的、身体的、反应、协调、速度、力量、准确性、灵敏度等等。学会了技术、具备了基本素质,就要学战术。如何进攻、如何防守,如何进行攻击组合,如何对付强敌,如何对付多人围攻等等。有了技术、素质和战术这三大基础,而后可以开始考虑技巧,不但要做到不管对方拳脚多快都能接住,而且要进一步学会不用手接拳,而用肘接拳,最后肘也不用,直接用身体接拳。学会了用身体接拳,不动手也可以克敌争胜了,这时可以体悟太极拳的内涵。格斗无外乎动、静、虚、实,要打到对方就必须动,同样对方要打到我也必须动,而且必须要进入我的安全距离才能打到我,但对手只要进入了我的安全距离我就可以打到他,所以一切都是相对的。对方来打我,何尝不是送过来让我打。悟得这个道理才能谈得上以静制动。要打败对手就必须站到战机,而对方的门户不会自己打开,就必须运用虚虚实实的攻击组合。对手对付自己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懂得了动静虚实之理,不管对付什么格斗术,也不管对付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太极拳是偷懒的拳,也是取巧的拳。掌握了动静虚实的道理就能够以身接拳,能够以身接拳,用手接拳自然轻松巧妙,有西施摘花之美、王羲之落笔之妙。随着功力加深,渐渐随心所欲,敌不妨我,我安详自在;地若犯我,我顺手制之。如同孔明挥扇一般潇洒,又如东坡宽带一般大方。至此,太极拳无招无式,无影无形,对方怎么来我怎么应,没有任何预设招式。泰然处之,犯者立仆。四两拨千斤,是怎么回事?我是这么开悟的,我见到一位太极老前辈已经风中得半身不遂,只有一只手能动,竟然还有人要向他挑战,不过结果让人瞠目结舌,这位前辈仅仅用能动的却不能用什么力的手把挑战者摔到墙上,贴住墙壁一段时间,然后落下。因为这件事,我首先相信了“四两拨千斤”不是传说,也不是大话,而是真实存在。为什么做到的呢?经过几年的体悟,我悟到了其中的奥妙,一是巧力,二是借力。做到这两点,不用力也能让犯者立仆了。以慢打快是怎么回事?其实不是故意的慢,而是为了等待时机,后发制人才能争取主动,因为要后发制人所以要慢,谁快谁被动,谁被动谁就要挨打。快慢是相对的,一是后出手,二是出手距离短,三是时机巧而手法妙,所以看上去似乎慢腾腾的,实际上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以静制动怎么制?首先是桩功必须到家,桩功不是站着不动,而是像排兵布阵一样,是等着对手来开门户的,有个形意拳的前辈打了个比喻非常贴切:“等食吃”。也就是等对手送上门来让自己打。虚实变化步中参,先学八卦掌,而后再学三体式,这两样学好了就能悟到太极拳以静制动的奥妙。对于刚开始学武术的朋友 ,你可以先学散打、泰拳和截拳道,这些技法全面了,你对攻防规律才能有所掌握,这样才能悟入太极拳。否则,一开始就软绵绵的,就不会积累实战经验,拳法再精妙也无法体会的。就像一个企业家和一个普通学生学MBA体会会大不相同一样,有经验才能体会到精妙之处,像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听得手舞足蹈一般。对格斗技术先要有全面了解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连格斗的基本技术都不知道,拿什么克敌制胜呢?先学这些基本功,实战经验丰富了,才能体会到更高层次的搏击术的精妙啊。练太极拳也无法把人练成神,永远不病、长生不老不是练太极拳可以达到的。如果想永远不生病并长生不老,那只有修剑仙,但这不仅需要绝高的悟性,也需要相当的机缘啊。一般人连太极拳都学不好,更何况剑仙呢。剑仙一般性情不同寻常,眼界甚高,不能让他佩服并赞叹的材料,他们是不会收的。而且,这类人一般都是主动找徒弟,拒绝别人主动拜师。剑仙才是中华武学的最高境界,如果楼上硬要钻牛角尖,那你就去寻找剑仙吧!剑仙是真的有的,只是你能不能这样的资质和缘分呢。如果是为了表演和动作的优美,那只要用心练熟就可以了,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和学华尔兹舞蹈是一个道理。如果是为了技击水平,就必须先学实战技术(可以先学散打、跆拳道、空手道、泰拳、拳击、截拳道、外家功夫等),而后反过头来体悟太极拳理。当然各人学拳目的不尽相同,如果是为了表演,就不需要学这些了。以自己为主,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我所谈的是太极拳的高深境界,如果不是决心在武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是不必要费这么大力气的。但要真正把握中华文化,修心养性,涵养精神,还是要把太极拳学到高深境界。太极拳,无招无式,万法自然。大家不要被任何框架束缚了,谁束缚你谁就不懂太极拳。拳都是人创的,创拳必有拳理,关键在于把握拳理。也就是说学拳就是学道理,太极拳不是在身体上下功夫,而是在大脑和心灵上下功夫。什么就内功呢?精气神的功夫就叫内功。多读书,养浩然之气,博闻强识、格物致知,而后自然就能够领悟高深的拳法境界了。天下一切攻防之道都同出一源,何况太极。你看看武林大会也可发现不管什么拳法到了擂台上都非常相似,为什么呢?因为格斗最初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没能学到一门拳法的高层境界,就只能打成那样了。首先要弄清楚:学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弄清这个问题,那就别学了,因为对于一个不知道驶向何方的帆船来说,任何风都不是顺风。不知道目的为何,你永远不会成功的,因为你压根就没有成功的标准。世间任何其他事业也是同样道理。同样,站桩的目的是什么?你要的是效果,还是形式?如果你要形式,我可以和太极舞蹈家一样给你编出无数个形式来,站到你残废为止。如果你要效果,你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呢?也就是说,你必须先弄清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否则只能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桩功,我的理解是阵法,和打仗一样的排兵布阵,所以桩必须是活的。这是桩功的第一个要求:桩必须是活的,必须是暗藏无数变化的,必须是最有利于实战的。因为对手是活的,自己也是活的,无论是攻防之道还是养生之道都要求桩必须是活的。桩到底怎么站才算标准?其实人人各异,适合于每个人的桩法是不一样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什么桩法最适合自己呢?那就要不断寻找,通过无数次探索和实验找出自己的一套技术来才是最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为你量身定做的东西,要完全适合自己的东西必须自己去创造。这就是科学精神,学太极如果不想陷入迷信的漩涡,那就要用科学精神(不是狭义的科学技术,而是广义的人类进化的核心精神)。大家可以看看杨露禅学武的过程,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艰辛啊!也只有这种有强大的决心、百折不挠、愈挫弥坚的人才能成功。不管做什么都是这个道理,没有强大的决心是任何事都做不成功的。没有强大决心的人学武学不好,学其他东西也学不好,做任何其他事也不会成功。这个世界上,成功者永远是少数,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少数现象是不正常现象。所以成功对普通人来讲是不正常的,学拳也是如此。学拳的成功者也永远是凤毛麟角。对学拳的艰难要有清醒的认识,而后下定决心,不管多难都坚持下去,这样才会有所收获。否则,终其一生都可能无法入门啊!道不虚传只在人。无价之宝性质的东西都是只配英雄的,要练就真功夫就必须先把自己养成英雄。太极拳的实战不是那样软绵绵的,而是刚柔并济,怎么方便怎么打,随心所欲,万法自然。掌握这么多,基本上够了。基本技术,可以看视频,多看些散打教程、泰拳教程、截拳道教程,然后再看看太极拳教程。不要让任何东西束缚你,追求身体和心灵的完全自由,无根无极,万法自然,是谓太极。还可以多看一些散打比赛、搏击比赛之类,从别人的格斗中吸取间接经验,这是快速成长的捷径。笨蛋只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而智者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教训都变为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集众多高手的经验于一身,怎么能不成为高手呢?千万记住,自由!不要受任何束缚。不拘于套路、不拘于招式、一切随心所欲,该怎么打就怎么打,怎么方便就怎么打,只有摆脱了枷锁才能最佳发挥自己的力量。有束缚的就不是太极。太极就是无为而任乎自然,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先随便找些格斗方面的教程先看,买书或者看视频都可以。凡事察定而后谋,谋定而后动。学武也是一样啊,先要对拳有一个基本概念,也就是感性认识,然后才能发现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该怎么练。一开始和做生意一样,先调研,写出商业计划,等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做好后再着手投资。学拳也要先普遍了解,只有内心明明白白了才能开始练习,这样学习才能有所收获。有理论指导的练习才是正确练习,思维混乱、内心茫然那是瞎练,瞎练是不会有结果的啊。先求知道,再求做到。先看书、看视频,让自己对格斗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是入门第一步。不只是学太极拳,做任何事要做到顶峰都不容易。学生考试,第一名只有一个,这个第一可不是容易得的。学习需要学进去并学出来,躬身入局是必须的,所以必须谦虚向学,认真学习并学到顶,而后才能一览众山小,知道一切的本质而豁然开朗。要知道梨子什么味,最好亲口尝一下。既然自己尝出了梨子是什么味,还用得着附会别人并不贴切的描述吗?自己知道了梨子的味道就可以抛开以前的描述,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表达出梨子的味道。这就是本质和形式,本质是同一个,也就是拳谱中说的“理为一贯”;而形式千变万化,如同拳谱所说“势有万类”。把握了本质,还需要拘于形式做什么呢?为什么不能无根无极,万法自然呢?拘于形式而忽视本质,不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吗?不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吗?用形式束缚别人,而让人无法领悟本质的人是明师吗?不懂本质,却用形式把人限死的人能算懂太极拳吗?
馆藏&1259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这是太极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今天让你们见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gt体坛花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正的太极拳高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