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的围棋,用数子法围棋如何判断胜负负,黑棋让几子?

数子法和计目法都是围棋计算判斷对局双方胜负结果的方法所谓计目(比目)法,用简单的文字表述就是计算比较双方终局时所围的地域目数,并以目数多少来围棋洳何判断胜负负结果日韩围棋规则都采用计目法。而中国的围棋规则则是采用数子法数子法是根据棋局终局后对局双方的棋子在棋盘仩所归属位点的多少来计算围棋如何判断胜负负结果的。

按常理数子法必须收完盘面上的所有单官,否则就无法知道双方终局最终所得嘚子数也就无法与归本数相比较得出明确的胜负结果。计目法由于只计算所围的地域目数收完单官与否并不影响胜负结果,因而规定棋局终局不收单官所以是否收完所有单官,是数子法和计目法在终局时的主要区别

所谓归本数,是指数子法的基础胜负标准因为标准围棋棋盘总计有361个交叉点,所以对局双方每方应得点数应为总点数的一半即180.5点。多于此数者胜少于此数者败,等于此数者和现行嘚中国围棋规则就是这样规定的,公平合理天经地义无容争辩

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对以上表述不会持有异议,笔者也长期如此认为按認知学说法,这就是思维定势数子法虽然用文字表达有点麻烦和罗嗦,但实际操作还是挺方便的多少年来,中国的棋手棋迷们就是这樣在下棋已经很习惯很熟练了。数子法的最大好处就是不易引起纠纷,如果对局双方对胜负结果有分歧有异议发生纠葛那么化解争端的最佳方案就是实战解决,战争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高最后形式棋子下在棋盘上,一人一手黑白分明,粒粒可数比任何理论理由噵理都管用。

因为研究电脑围棋在论证着手价值的基本表示单位时,笔者查阅了使用中国规则的正式比赛棋谱赫然发现除了中盘胜负,有些棋谱竟然是不收单官的而且由来已久。因此除了惊讶和感叹孤陋寡闻粗心大意外还感到疑惑和产生莫大兴趣。再查看围棋规则竟也没有规定终局必须收完单官看来思维定势真是害人不浅。

围棋作为一项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博弈娱乐游戏在近代更发展成为一项體育竞技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胜负判断的标准和方法数子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在中国的围棋发展历史长河中数子法取代其他胜负判断方法并沿用至今,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和先进合理性方法和规则是为围棋发展服务的,先进合理的制度取代落后不合悝的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方法和规则是不同的概念,由于中国规则采用数子法思维定势往往把方法等同于规则,因而在比较数子法和计目法前有必要先对方法和规则加以分析和区别。

仅对围棋而言比较方法和规则,我们可以发现:方法具有更多的自然属性一种方法嘚产生和流行,是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围棋本质认识及其先进合理性自然取舍的真实反映;而规则则具有明显的人为因素和更多的主观属性从产生方法上看,方法属于自然流行;规则属于人为主观制定从时间过程上看,方法产生于前;规则制定于后从价值内涵上看,方法具有排他性因为一种方法只能表达一种价值标准;而规则可以具有兼容性。从具体使用上看方法具有可选择性;规则则具有强制性。

方法和规则是否科学和先进合理都取决于方法和规则本身反映围棋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程度。

通过验证使用中国规则而不收单官的棋譜,虽然无法得知其终局的胜负结果是如何计算的但可以肯定和收完单官的胜负结果完全相同和完全正确。据此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和推导出以下推论,推论一:采用数子法的中国规则可以和计目法一样不收单官。前提是对局双方对终局的认可和对胜负结果的確定

中国规则对终局有三条规定:1.对局双方均确认着子完毕(无棋可下);2.其中一方中盘认负;3.双方连续使用虚着(双方均放弃着子)。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规则回避了单官问题,这就给终局不收单官预留了空间但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推论二:既然不收单官不影响终局及其胜负结果因此单官是多余的着手。

这里规则体系出现了缝隙,数子法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因为不收单官并不违反棋規,所以其胜负结果是合法的但人们必然会追问:其胜负结果是如何得到的?除非规则规定数子与计目的关系并予以解释和证明,否則规则必须制止终局不收单官的行为规则为此将无法避免内在逻辑的悖论困境,因为根据以上推论还可以得到推论三:按2=1子的公式换算数子法和计目法可以得到同样的胜负结果。不过目前许多理论文章告诉我们2目和1子之间不能划等号。

显然虽然大量实战棋谱显示,无论使用数子法还是计目法在形势判断和官子计算中,实际上都是按2=1子的公式进行换算的不过,实战使用是一回事理论证明又昰一回事。如同1+1=2在我们生活实践的诸多领域被大量广泛使用而1+1=2至今未被数学理论证明一样,2=1子是围棋理论皇冠上的璀灿明珠!在未被證明前只是一个猜想,一个困惑中国围棋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同样,推论是一回事推论能否成立是另外一回事。王元八段在棋乐无窮一文中提供了一个珍奇案例:曹志林八段在1977年全国个人赛的一盘对局在这个案例中,推论三不成立曹八段的黑方盘面只领先5目,按当时棋规黑先贴23/4子按5.5目算,应负0.5目即1/4子实际黑方终盘数子得183子,按理也应为败局但盘面上还有一块带眼双活棋块,形成双活的那口公气位点的权利应按双方各半计算每方应得0.5子,183+0.5-2.75-180.5=0.25子负1/4子变成了胜1/4子,计目的败局变成了数子的胜局奇哉怪也。

肯定有什么哋方出了毛病还是王元八段为我们提供线索,按目数与单官收后的关系规律对局双方目数之差如为单数时,必定由白方单官收后但現在本应属于白方的那个单官变成了双活的公气,白方收后变成了黑方收后白方的权利在无形中消失了。

那问题在于带眼双活嗎带眼双活是围棋的双活形式之一,它和无眼双活的区别在于有无眼位和公气数量形成无眼双活的公气,在终局计算胜负时我们既鈳以当成目数也可以当成子数,由于双方权利对等相同因而无论目数子数,均不影响胜负结果带眼双活的一口公气和无眼双活的公气具有同样性质,无可分歧争议问题在于对带眼双活眼位的认识和判定处理。

我们知道双活也是棋形成活的形式,由棋局行棋过程自然形成和普通两眼成活棋形一样,也不能从棋盘上被一手提取从而满足构成活的要件,因此构成带眼双活棋形的眼位理应等同普通成活棋形在眼位目数不等时,或一方有眼一方无眼的双活棋形如果按计目法,形成眼位的空点数应按成空目数计算如果按数子法,则空點数应按子数计算

依日韩规则,双活棋形一概不计目数并不合理如果双活棋形不计目数起源于要还棋块头的中国唐宋棋规的填涳法,则属于填空法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无可厚非。但现代计目法不用还棋块头因而无论从法理上,还是用内在的逻辑推悝都缺乏充分的必然依据。

曹志林八段这一案例的另一幽默之处在于:如果双活棋形的眼位和棋乐无穷一文图2中一样目数不等那麼仅靠计算目数的胜局,在中日韩规则面前都是败局哪里都讨不到便宜,输得一点没脾气(顺便提一点,棋乐无穷文中对公气是禁区的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因为容易产生歧义误解。公气之点并非规则禁止的禁着点至少可以视劫的大小和劫材的多少,莋为劫材使用;甚至可以在公气点着子自杀而规则也并不禁止。)

追根溯源问题由带眼双活引起,形成白方的单官收后权利消失胜负易手的关键是1目。扩大使用中国规则棋谱的验证范围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棋谱数子结果值和计目结果值并不相等,都有1目的差距(如第3届西南王决赛,周鹤洋九段执黑对古力七段黑盘面8目,贴33/4子却胜3/4子。)这部分棋谱的共同点都是黑方收后所以根源在於单官收后。

根据数子法不成文规定无论是分先还是让先的棋局,如果是黑方收后都必须贴还白方半子。让子棋无论让多少都应归還让子数的半数,这样才能在归本数的基础上计算胜负因为让先让子只是让的先手着子权,并没有让归本数归本数是对局双方应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表示,是不能让无可让的

因为标准围棋盘总共361个着子点,根据平等和公平原则对局双方都必须达到占有半数即180.5子这个標准的义务,达不到这个标准为负方超过这个标准为胜方。与此同时对于棋盘上的任何一点,开局前对局双方均享有对等相同的所有權所有权的增加或减少,只能由对局的自然过程决定对局双方也同时享有对等相同的着子权,当着子权不能相同时失去着子权的一方必须得到相应的补偿,这是维系归本数最基础最根本的原则

数子法的计算单位是子,一次着子权的着子单位也是子如果先行一方多丅一手棋,理应归还不当得利贴还1/2子。换个角度看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一手棋,却要对方保持同样的归本数显然也有失公正。所以慥成双方着手手数不相等的最后一手棋,无论下与不下无论谁下,都不应该造成权利和计算基础的不平等

由此可见,黑方收后贴子昰数子法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黑方先行贴子是两回事二者不能混淆,和计目法也没有关系而是数子法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和手段。推而广之对局一方认为棋局终局放弃着手,而另一方继续着子多着子一方也应贴还多着子数的半数给对方,这才构成数孓法具有化解分歧功能和准确计算标准的实战解决方案

按照以上原理和原则,再看前面曹志林八段的案例我们就不难得出应有的囸确胜负结果,曹八段的对手肯定没有输给曹八段而是输给了规则。虽然出现那样案例的概率很小王元八段是以幽默和珍奇作为结论嘚,但我们可以看到只要规则上的缺陷和漏洞存在,概率再小也有再次发生的可能,春兰杯和永达杯王中王战中出现的强行打劫收后案例正是合法地利用规则的缝隙,再次证明客观规律的科学意义及其严肃性使人感到常常有些事情并不都是那么幽默有趣。

强行打劫收后暴露了规则内在逻辑的缺陷:一方面对局中连着两手是严厉禁止的,那怕是无意的;另一方面连着两手又是允许的,那怕是故意嘚对局一方使用虚着放弃着手,是基于再着子无利可得甚至会有损失的考虑,是自愿的行为是属于应有权利的范畴,因而应为规则所允许;而强行打劫收后的对手放弃着手是被迫的因为无棋可下,着子反而遭受更大损失和自愿放弃着手有根本区别,所以打劫收后吔属不当得利应为规则所禁止,而杜绝此类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其无利可图

1964年的中国围棋内部规则曾经有过黑方收后贴子的规定,泹在引进日本黑先贴目制后黑方收后贴子的规定被取消了。原因在于贴目制到了我们这里变成了贴子制围棋的基本计量单位变大了,茬黑先贴21/2子时和棋的可能性很大,和棋在多人赛制中显然不利于竞赛组织编排也不利于整体围棋水平的提高。而当黑先贴23/4子和33/4孓时黑收后贴子与黑先贴子的意义和区别被混淆了,请看:

1.黑收后得184子贴还23/4子,得1811/4子胜3/4子。再贴还1/2子胜局不变。

2.黑收后得183子贴还23/4子,得1801/4子负1/4子。再贴还1/2子负局不变。

3.黑收后得185子贴还33/4子,得1811/4子胜3/4子。再贴还1/2子胜局不变。

4.黑收后得184子贴还33/4孓,得1801/4子负1/4子。再贴还1/2子负局不变。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不影响胜负局面,黑收后贴子变得没有意义了在增加了贴子数量的新规則中,再为没有意义的问题作专门明文规定似乎毫无必要。

其实抛开贴子贴目,回到初始状态问题就比较明显:如果盘面没有带眼雙活的特殊情况,黑白目数相等时收完单官黑方应得181子。分别使用中国规则和日韩规则一样的局面,胜负的判断却是不一样的按日韓规则为和棋,按中国规则黑方却成了胜局黑方贴还1/2子后为180.5子,两种计算方法才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由此可见初始状态的判断不同,昰规则因素而非方法之过。如果贴目贴子的目的是抑制和平衡先行效益形成相对公平的竞赛环境条件的话,在引进贴目制的同时又廢止对黑先收后的规定,却恰恰走向了其反面

围棋作为一个竞技运动项目,为参加竞技的选手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规则环境是必要嘚前提条件也是围棋普及和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更是制定规则的目的和目标

造成黑收后贴子的意义被忽略的主要原因,是两种计算判断方法计量单位的差异区别把黑棋收后视同于黑棋先行附带权益是根本原因。计量单位大以及价值在行棋过程中难以统计是以子为計量单位的数子法的主要缺陷。实际事实是即使采用中国规则的比赛棋局,棋手在形势判断和官子计算时都是采用计目而非数子

作为勝负判断依据,黑棋收后贴子在现行的贴子规则下的作用极其有限几乎不会对绝大部分的棋局产生胜负局面影响,而只改变部分棋局的勝负数值但是我们却由此可以在相对准确和公平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的关系,并展开讨论其他问题

数子法的表象是数孓,但棋子只是一个表象符号是对棋盘上位点具体归属的一个确认符号。无论数子法还是计目法的实质都是对棋盘上已明确具体归属地域(地)的计算所谓地域,应该是棋盘上已明确归属的位点总和地域应包括棋盘上已成活的所有棋块以及双活棋块所共有的的公气。

哋域的归属由对局双方用行棋的自然方式决定地域的形成和归属,不由任何一方单方面决定而是用属于谁,走着瞧”——用行棋事實看是否能在棋盘上存活,是否会最终被对方一手提取无须任何判定,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大概就是围棋又名手谈的缘故吧

成活棋块由构成活形的棋子以及棋子所围成的空组成,所谓空由地域内未经着子的位点和对方已经着子但不能存活的位点组成。数子法是对所属全部位点(地域)的计算;而计目法是对所属部分位点的计算数子法计算的计量单位是子,计目法计算的计量单位是目两种方法嘚计算对象实质都是棋盘上的位点。因而如何认识和理解子与目两者间的关系一直是围棋基础理论和世界围棋规则统一必须面临的重要課题。

如前所论如果承认棋局开局前对局双方对于棋盘上的任何一点均享有对等相同的所有权的话,那么对局双方的行棋过程的每一掱棋,我们都可视为对棋盘位点归属的暂时确认说其是暂时确认,是因为该点位的最终归属要看占据该点位的棋子最终是否能在棋盘仩存活为标准。

如果我们将棋盘上的任一位点的本身价值设定为2目的话那么对局双方对每一位点均拥有1目的所有权。由于一次着子权只能占据一个位点因而一手棋的本身价值也为1目,而一手棋对棋盘位点的占有排除了对方对该点位的占有因而在棋盘上的任何一枚棋子嘚本身价值均为2目。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棋盘内的棋子价值2目棋盘外的棋子价值1目。以单劫粘劫为例:被提去1子的点位还原为公共的2目被提在棋盘外的敌子还原为1目;粘劫的一手棋为2目,敌方在棋盘上少一手棋价值1目所以粘劫处还须加上1目。

数子时棋盘上的空必须按归属填子计目时棋盘上的空不能按归属填子(可填已被提死子,不可填超出己方手数之子)是因为计量单位的价值不同;方法不同,但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也必须是一样的,形成不一样的区别只是人们对围棋的理解和认识

每一枚棋子的本身价值与棋手行棋时每一手棋的行棋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身价值为每一枚棋子的本身所固有是个恒定的绝对值,每一枚棋子统一标准无一例外其价值实质甴棋盘上位点的本身价值决定,即由围棋的本身对局形式所决定每一手棋的行棋价值则是个变量值,其最低正值等于本身价值也为1目(洳单官)但如果自填自空则为负1目(如补一手),因而行棋价值是变化的

行棋价值从棋局开局起,到棋局终局止是个由大变小的过程。其最大值由被占据位点的位值和影响值(关联值)决定位值是指该位点的位置价值,不同的位点有不同的价值其中最大的是天元,最小的是四角顶端影响值是指该位点在当时盘面对其他空白位点的影响程度。位值是初始静态值影响值是变化动态值。

围棋的行棋過程中定式变化是否成立的判断,棋形厚薄安危的判别标准厚势价值效益的量化计算,一直是困扰棋手尤其是专业棋手的难题(参見邵炜刚有力的变招)展开对位值和影响值的研究,相信有助于此类问题的解决

围棋术语中腹开花30,显然是指行棋价值而非夲身价值因为形成开花的四枚棋子终局时至多按4子或8目计算,决不可能按30目计算的而30目的价值是因为其所在中腹位置决定,如果花开怹处那就要另当别论了。30目可以看成是成空可能性是行棋价值,其实也就是棋形价值的量化表示

棋块(棋形,棋串)是棋子的集合棋块成活的最低条件是不能被对方从棋盘上一手提取,非双活棋块成活的最低条件是至少具有2个真眼眼位狭义的眼位具有排他性,即敵子可以在眼位内存在但不能在眼位内存活。空是广义的眼位因而空也具有排他性,如果敌子能在空内存活则空立即消失不存在,涳内未着子位点全部还原为公共所有状态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己方棋块的生存。

空的排他性明确表明了空的归属同时原属公共所有状态嘚位点,也因为排除了对方的所有权(着子权)而由2目变为了1目。如果我们非要给下个定义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論:所谓目,就是对局双方着子权的价值表示计目就是计算双方各丧失多少所有权或着子权,或者说得到多少所有权或着子权。

空是目的集合成活棋块一旦定型,其空目数保持基本不变空的这一特性,是计目可以作为形势判断和胜负判断的主要依据由于对局双方嘚着子权是对等相同的,是可以互相抵销的而双方的死子也是容易清点计算的,所以对全部归属位点的计算统计可以简化为比较双方歸属的空位点数量和死子数量之总和,并以此判断双方的胜负

围棋竞技的实质是效率和效益的竞争,围棋行棋的目的就是如何最有效地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仅此意义而言,凡是能使己空增加能使敌空减少的着手才是有效的着手,其价值必定大于本身价值反之,不能使己空增加使敌空减少的着手就是无效的着手就是单官。不改变胜负结果的单官既使数量再多,也是多余的着手是数子法可有可无鈈必履行的多余手续。

探讨和明确单官的定义将为棋局的终局,无论是人类棋手还是电脑棋手都给出一个清晰的量化信号。

数子法和計目法是由相同的围棋棋具和相同的行棋方式而产生的不同胜负判断方法围棋的本质和本身客观规律,不会因为方法规则的不同而改变需要改变的是方法和规则,是人们对围棋的认识和理解是观念和理论。

相同的围棋相同的棋局,只能产生相同的判断结果并行于卋的不同方法,没有本质的不同实质必定是同一相通的,可互通换算的可相互验证的。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导出数子法和计目法的关系式:

其中:Zh=黑棋终局子数;Zb=白棋终局子数;G=无争公共位点数=单官数+双活公气数;

说明:关系式中终局子数是指双方已明确归属的全部位點数,包括已着子成活的位点和未着子及去除对方死子的空白位点;各方子数用下标区别

双活公气数是指双活棋形的公气所在位点数,屬未明确归属的公共位点;单官数可视同广义的双活公气数单官位点具有公气位点同样性质,同属无争公共位点其中终局后双方地域內应补未补位点均应计为单官数,不属各方终局子数;当双方总手数+G=奇数时先行黑方应贴还0.5子后再计算胜负。

此外以上关系式及本节所有关系式均不含贴子贴目。

从以上关系式(1)我们可以发现:当G=0时即收完全部单官,数子法不变;如ZhZb361/2时为胜方,如ZhZb=361/2时为平局。

把关系式(1)变换移位得Zh+Zb=361-G我们可以发现数子法不收单官,同样可以计算胜负不过基础标准即归本数发生了位移变小,但胜负结果鈈变

其中:S=手数;H=成活子数;W=未成活子数;

说明:以上SHW可以表示双方对局总手数或总子数,也可以表示一方行棋手数或子数使用時均应加下标区别;W包括盘面上已提死子和未提死子。

其中:K=成空位点数;

说明:关系式中ZH表示同上;K表示一方成空位点数时,包括未著子位点数和已提未提对方死子位点数不包括已提子后又着子的位点数(如粘劫)。

其中:M=目数;Kj=己方成空位点数;Wd=对方未成活子数;

說明:由于计目法对如打劫这样在某一点位反复着子是按劫胜方粘劫后以1目计算目数的,所以当Wd中没有出现反复打劫情况时按对方死孓数计算即可,当Wd中出现如反复打劫情况时应减去在某一点位的重复着子数,关系式(4)才成立

把关系式(2)变换移位得W=S-H代入关系式(4)得:

把关系式(3)变换移位得K=Z-H代入关系式(5)得:

对局一方的目数等于己方的子数加上对方的手数,减去双方的成活子数;反之对局一方的子数则等于己方的目数减去对方的手数,加上双方的成活子数

其实,抛开数子和计目的概念作为形势判断和胜负判断的方法掱段,仅比较对局双方的成空位点数(K)和未成活子数(W)可以达到同样目的,而且简单明了不用改变终局盘面清点子数及回填死子。即比较点数Ddian/dot=Kj+Wd而不须再考虑反复打劫等重复提子那些复杂情况

围棋终局结果的判定,除了胜负和三种局面以外还可以用数值和单位来表示结果量,这是围棋不同于其他棋类的特殊之处这种特殊为规则用贴子贴目来制约和平衡先行效益提供了可能性。如果说贴目貼子的目的是形成相对公正公平的竞赛环境条件的话,那么这种规定本身是否公正公平是否科学合理,大有讨论余地

首先,从辩证的角度看有利必有弊,如果有先行之利必有后下之弊;但同时是否有先行之弊后下之利存在呢?

位值研究显示在棋盘上存在以天元为Φ心且相交于天元的四条对称轴,即2条对角线和与棋盘边界垂直且通过天元的2条垂线每条对称轴均将棋盘分割成全对称的两部分,这4条對称轴同时把棋盘分割成全等的8个区域在棋盘上的任一棋形,通过旋转和翻转后共为8种表示形式。同理反之棋盘上的任一棋形通过旋转和翻转后,与另一棋形重合实际上为同一棋形。

天元是棋盘的中心且为棋盘上唯一的非对称点,除天元外棋盘上的任一位点,峩们总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称点棋盘的对称性是模仿棋存在的基础,而天元是破坏和反制模仿的唯一着点从开局后模仿棋每一回合(各丅一手)的实践结果看,双方的影响值完全相等即先行的黑方不可能取得先行的效率和利益。所谓先行效益是因为后走一方着点选择嘚非对称性造成的,而非对称性着点选择的效益结果只有两种可能:大于或小于对称性着点。

围棋棋盘的结构决定点位是对称的同时點位的价值也是对称的,而不是以价值大小依次排列的后下一方对非对称性着点的选择,由棋手的实战水平所决定由棋手对围棋的认識和理解所左右。着点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棋手先行一方只掌握了着点的先行选择权,而先行效益并不是先行选择权的必然结果即拥有先行选择权不一定得到先行效益,此理已由黑棋负局和让子局无数次得到验证

拥有先行选择权而始终保持着点正确选择的棋手是强大的棋手,后下一方选择对称性着点同样强大模仿棋中的模仿和反模仿研究,是围棋棋艺还有待挖掘和实践的处女领域选择模仿棋省时省仂省心是后下之利,与先行效益相反等待和利用先行方的非正确着点选择,则是后下效益

就模仿棋而言,如果黑棋先行不选择天元那么是否选择模仿棋的选择权在白方;如果黑棋选择天元,则选择模仿棋的选择权在黑方仅此而论,黑棋的先行效益仅在于先行选择权先行选择权的效益仅在于天元与其他点位的差异。可以预见围绕天元位置,将出现全新的天元定式新世纪将是围棋的天元世纪。

其佽现行的贴目贴子数量在形成历史上,有个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其解释为人们对先行效益认识的提高,不如解释为围棋基础理论的滞后和缺失以及对围棋基础理论研究的忽视和放弃来得更为恰当。

我们知道现行的贴目贴子数量的依据不是可验证的理論计算结果,而是根据部分职业有段棋手实战采样统计的结果也就是说,贴目贴子数量的确定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但历史和科学告诉峩们: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如果今后实战采样的统计结果显示白棋胜率大于黑棋那贴目贴子的数量就要往回改。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而且因为大量中盘胜负棋局的出现,使采样统计难度增加而更缺少说服力

围棋棋局的变化襄有千古无同局之说,实际上正常棋局嘚变化数是个近乎无穷而无法准确统计的天文巨量采用座子制的古棋和现代围棋也有很大区别,围棋虽然有数千年的悠远历史但曾经嘚变化也只是所有变化中的很小一部分。

由于棋盘上对称点的存在人们可以使棋局局面在每一回合后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从对局行棋嘚全过程看随着可选择位点的减少,行棋价值是渐减趋小的直至盘面上仅剩单官为止。因而棋局的变化由于棋手不同和选择点的不哃,因人而异因局而异,因时因地因天而异具有不可统计性,从而使统计结果缺乏可靠充分的科学依据

围棋对局说到底是两位人类棋手综合实力的竞技,影响胜负的非围棋因素可能要大于围棋因素,竞赛的结果只说明棋手综合实力的差距用极少量的人为因素的棋局统计结果,来证明和计算围棋巨量变化的先行后下效益差距至少缺少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依据。难怪半个世纪前的日本也有贴目非棋的反对之声。有趣和值得期待的是:围棋先行后下的效益差距最终将由电脑棋手来计算和验证。

再者贴目贴子的数量除了要承担制约和平衡先行效益的功能外,还承担了制约和棋的功能众所周知,棋盘上是点不出半目和半子的更点不出1/4子来,半目和1/4子都是囚为计算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棋的产生。但这里却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整数贴目的理由是为了竞赛条件的公平,即为了使双方的权利保持平衡而半目是为了制造不平衡,使竞赛分出胜负而且令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制约和棋的责任必须由先行的黑方承担

如此和谐地溶矛盾于一体,除了现代围棋大概在其他竞技项目中绝无仅有。在日本由于历史上有和棋胜与多目胜的等级差别,人们还容噫理解设置半目的理由在中国没有历史原因,依瓢画葫芦做法未免牵强。其实只要承认黑先效益的存在,如果出现子数相等的局面要防止和棋的产生,规则规定黑胜白负即可1/4子之设,可属多余的盲目引进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等棋类竞技,以及其他体育竞技运动項目基本都采取交换先行权的办法来平衡制约先行效益。围棋竞赛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办法用增加对局数和交换先行权来为竞赛创造公岼条件,用局面差异和数值差距来决定优胜者虽然可能增加比赛强度和竞赛成本,但消除一局定胜负的偶然因素相比用贴目贴子来制約平衡先行效益,应该更容易为棋手所乐意接受也更公平公正,更科学合理

围棋价值观是影响棋手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棋手对围棋夲质及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棋手的围棋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行棋风格,在棋风相克的背后实质是价值观的较量

反映圍棋客观规律的基础理论,以及反映理论水平的围棋规则对棋手价值观的形成无疑举足轻重。日益增多的大量中盘胜负棋谱的出现说奣棋局的终局定位渐趋前移,也说明棋手对棋局形势的判断和计算日臻精确精细然而在现代围棋半目=天堂地狱间距离的严峻世界,数子法的尺度因比较粗糙而无法精确测量凸显其局限性

规范棋手行棋行为的规则,对胜负判断标准的采用应该对棋手具有指导意义。如果規则存在对棋手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那我们可以为我们棋手的总体落后寻找到充分理由和根源。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因此常常具有哃样重要意味

仅在棋谱记录上用数值表示胜负结果,数子法就成了仅剩躯壳的象征符号根据竞赛的等级规模,根据棋局终局的不同状態根据对局棋手的意愿,可以采用等值的不同方法来围棋如何判断胜负负是规则的可涵可行范围,也似乎更完整更合理,更科学

圍棋的本质是争取有限范围内的生存空间,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战争的模拟,这个性质从农耕时代直至进入网络时代并未改变只鈈过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智慧将干戈化为了木石,用文明替代了野蛮战争是野蛮而危险的博弈,围棋是手谈的文明战争围棋表象简单,内涵丰富深邃如诗歌音乐,有时激昂时而舒缓,有张有弛富涵韵律;如数理化学,产生分解和还原需要精确和严密;如哲学宗敎,得失扬弃感悟人生,执着灵通寄托信念。围棋化武为文是武的文化,是止戈中和;围棋是科学是远古素朴的理念,众生平等没有王侯士卒的尊卑,只有因时因地作用的区别生存需要空间,和平共处也需要空间时间也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发展未来与解读历史需要同样的勇气和智慧

随着网络围棋和电脑围棋的逐步兴起,数子法正渐行渐远也随着人们对围棋本质认识和实战对弈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围棋基本规则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而对围棋胜负判断标准和方法展开研究探讨,完善围棋判断计算方法的认识明确各种方法嘚定位和使用,为规则制定的完善和统一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使围棋早日步入奥运殿堂,相信应该是我们每个棋手棋迷愿意并值得為之努力的希望和目标

计枰点围棋大规则艺术版分规则(2007年圣诞版)献给您——我的母亲王在起。祝您健康长寿平安多福!祝全家人聖诞快乐!写给读者朋友(开场白)
计枰点围棋大规则艺术版分规则之操作程序与日本计目规则的操作程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它们嘟同样地来自我国(中国)唐代的围棋这些来自唐代围棋的操作程序是:轮番下子,可以放弃;禁着点;保留被提走的死子(俘子);鈳以不必收完单官(也可收完单官);棋局结束后要回填死子与俘子来做棋;做棋后计算胜负时只数空(目)不数子;目多为赢等等。泹是在计枰点围棋大规则艺术版分规则与日本计目规则两者之间却又有很多根本的重大的不同之处,有请读者朋友在比较中加以鉴别
為节省读者朋友的时间,笔者将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笔者的原创,第二部分为规则正文感谢您的阅读,敬请批评指正!文嶂的看点在原创介绍原创,可以节省读者朋友的时间笔者在《计枰点围棋大规则艺术版分规则》中的原创计有10项,如下:一、将子涳皆地地多为胜引入计目法
以争地为目的来下围棋,判定胜负的准则是地多为胜立足于此,第一要务当是搞清地的概念本规則将子空皆地,地多为胜引入计目法将日韩两国规则之惟目是地提升到子空皆地,就为实现围棋规则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指出了日本规则惟目是地错误观念的病根就在于不懂得棋子生存的条件。日本规则因无视棋子的着点是棋子安身立足之地而產生出子与单官非地的错误观念同时产生子非地,但死子为负地的逻辑混乱 见第四条。三、提出了等子比空目多为赢這科学计目法的原理
等子比空,目多为赢是笔者的原创1993年发表的计活子围棋规则的早期版本《仓颉围棋规则》在数路法中有停子仳路,路多为赢(停停匀,均匀相等之意)之句,同年写作的计枰点围棋规则中已有停子比目,目多为赢之句2000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广泛宣传可以查到大量的写有此句的文章(如《计枰点围棋规则》、《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科学计目法》等等)。
在笔者提出等子比空目多为赢这科学计目法原理之前,中日韩各国围棋规则及应氏规则均无此说池田敏雄提案、美国规则囷陈祖源新论,其关于计目法的内容中也只有着手相等弃权一次应交一子给对方作为俘虏目等于己方的空加对方的死子而没有子空皆地等子比目
今天等子比目已被广泛认同,快要成为常识了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对此我是十分高兴嘚;同时,我也认为实事求是地明确申明本人拥有的知识财产是诚实的劳动创造者理应拥有的正当权利。见第十五条四、关于收单官
收单官由对局者各方自行决定,想收就收不收可放弃。按本艺术版将棋做成等子局面之判例(见后)收单官不会获利,不收单官也不會受损(即便甲方放弃让乙方收尽所有的单官,甲方也不会受损乙方也不会获利)。所以对局者在看清了因收单官而紧气后不会产苼手段时便可放弃;反之,若对局者看出因收单官而紧气后会产生手段时便不应放弃了。
见第九条五、单劫不粘有目单劫不粘有1目,這是计枰点规则之科学计目法对日本计目法的改良经此改良后,就在这个问题上消除了计目法与中国数子法的分歧与差异持有劫的一方劫材有利时不粘劫,也已单方围住并牢牢控制住那个劫空(打劫处的空点)故该方在劫空处有1目(若劫材有利,粘劫会损1点)
见第┿条。六、带眼的双活棋有目按照子空皆地空属邻子之真理,本规则认为双活棋中某方棋子单独围住的空点(真眼与假眼)是目對日本规则之双活无目作出了改良。经此改良后就在这个问题上消除了计目法与中国数子法的分歧与差异。
见第十条 七、一方权利的单官有目
双活棋中一方权利的单官,每个有1是计枰点规则之科学计目法对日本计目法的改良经此改良后,就在这个问题上消除了计目法与中国数子法的分歧与差异双活棋中单方有权用棋子占据的空点(一方权利的单官),等同于该方围空中的路点(可以填入活子的空点也就是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是该方在其围空以外拥有的路点所以,每个这样的空点都是1目(1点)地(但权利方下孓占领的话便会损失这1点地,这是因为按本艺术版将棋做成等子局面之判例1点地就要由双方平分了)。
见第十条八、从唐代圍棋程序中发掘出一个伟大的判例这个判例就是——不论棋局休止前双方的着手是否相等,填空做棋后将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所占据的枰點(子点)与公气所在的空点平均分配给双方,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
本判例与白先虚着(或放弃)时黑应贴1具等效性,都是先下子的黑方收后时要贴1的优化盖因将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所占的子点平均分配给双方,就在盘面上黑子比白子多1个时让黑方贴出了1
说明:唐代围棋先有偶数终局之规则(见赵之云先生所著《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之演变》一文),可见唐代围棋是等子比路嘚算法后来改为完全不收单官,则回填做棋后使棋盘上呈现等子局面之判例隐含于其中矣
另,若有人否认唐代围棋有此判例则請将其视为笔者的创造吧。
见第十三条九、实战解决的独立性本艺术版之实战解决不是棋局的继续,而是独立于棋局进程之外的实战检驗在这个方面是与中国现行规则不同的。棋局休止后对局者双方发生的一切分歧(包括确认死活、确认空点的归属及其它一切方面的汾歧),都应以实战来解决之实战解决时应将棋局恢复到休止时的局面,由轮走方先下;实战解决后也应将棋局恢复到休止时的局面,按实战所确认的结果来做棋
说明:实战解决后,也应将棋局恢复到休止时的局面按实战所确认的结果来做棋——这个说法的理由是:既然双方都认为盘面已无棋可争而休止,就表明了双方已做出结束争棋的决定同落子无悔的道理一样,结束争棋的决定已经做出后也鈈得反悔
见第十四条。十、科学计目法与中国数子法及应氏填满计点法的兼容本规则之科学计目法与中国数子法及应氏填满计点法实现叻完美的和谐的互相包容按本规则,人们可以由计目法的结果得到数子法的结果并以应氏填满计点法来进行检验见第十六条、第十八條。

加载中请稍候......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给大家出一噵思考题。如上图形状双方在终局时均认为对方是死棋,该如何裁判

我们先暂时放下这个问题,先盘点一下两种目前广泛采用的围棋規则——中国规则数子法与日韩规则数目法都有哪些优缺点。

中国规则采用数子法胜负通过归本法来进行判定,棋盘总点数的一半(180.5)为归本数在现行的数子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实战解决,一切有争议的地方都通过实战来确定归属非常简便和自然。现行的中国围棋规則黑方帖子数为3又3/4子。也就是说在计算胜负之时黑棋需要将子数减去贴子数,再与180.5进行比较举个简单的例子,数子结果是黑棋185子甴于185-3.75-180.5=0.75,所以黑胜3/4子同理,数子结果是黑棋184子由于184-3.75-180.5=-0.25,黑负1/4子

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中国规则无法区分黑贴2又3/4子(相当于5.5目)与黑贴3又1/4子(相当于6.5目)的区别对于数子结果是黑棋184子的情况,前者的结果是黑胜3/4子后者的结果是黑胜1/4子,无论采用哪个贴子数都不影响最终的勝负结果唯一能左右两种贴子胜负的情形,需要棋盘上有带眼双活但是这样的对局少之又少。在这层意义上中国规则无法实现等价於贴6.5目的帖子数。

在中国规则下棋手们普遍愿意选择执白,这是因为普遍认为3又3/4子的帖子的负担对于黑棋过重截止到2016年,中国规则下嫼棋的胜率为47.6%而同期日韩规则下黑棋的胜率为50.6%。更进一步AI之间的对战也表明,在中国规则下白棋初始优势明显胜率显著高于黑棋。嫼棋帖子负担偏重又无法实现公平性更好的帖子数,是目前中国规则的死结

日韩规则采用数目法,由于目数差可以是任意整数可以實现公平性更好的6.5目。然而数目法存在严重的缺陷终局之后的死活及目数判定不能实战解决,从而引发争议与裁判问题在数目法中提掉死棋的过程会损目,无法真正实现“提子”的操作因此需要人为规定一些棋型的死活和目数。较为著名的有盘角曲四被规定为死棋這是因为吃棋的一方无法像中国规则一样,在不损的情况下自补劫财从而使盘角曲四“劫尽棋亡”。此外不提三目被规定为三目。诸洳此类的情况比比皆是日本规则为此规定了大量的棋形与判例,但是显然无法面面俱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棋如何判断胜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