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运动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等众多大学发起了开放课件运动

新增开放课程
哲学与人生 
主讲教师:傅佩荣
资源形式:网络课程
安全与生活 
主讲教师:王大伟
资源形式:网络课程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主讲教师:张新民
资源形式:网络课程
跨文化交际导论
主讲教师:窦卫霖
资源形式:网络课程
主讲教师:张 玮
资源形式:网络课程
主讲教师:蒋 屏
资源形式:网络课程
营销学原理
主讲教师:傅慧芬
资源形式:网络课程
引进课程(通识教育)
中国美术赏析
书法艺术赏析
摄影艺术赏析
建筑艺术赏析
西方艺术赏析
瓷器艺术赏析
(首批面向校内IP开放)
移动学习课程
主讲教师:蒋 屏
资源形式:移动学习课程
主讲教师:张 玮
资源形式:移动学习课程
跨文化交际导论
主讲教师:窦卫霖
资源形式:移动学习课程
《中国远程教育》专访王玲书记: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
  编者按:在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中国远程教育》专访了我校党委书记王玲,并以“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为题,作为封面标题文章刊发于2012/9月版。王玲书记站在世情、国情、党情三个大局的高度,以远程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我校特色,深刻指出社会责任贯穿大学的始终,报效社会需要实力做后盾;大学需要大气,需要培育中国气派;当人民期望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在优质资源开放中,要营造既便于突破资源垄断障碍又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既利于现有资源共享又利于再创新资源的开放业态;大学党建工作要结合学生群体的时空变化实现全覆盖;协同创新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不是为高校自身争地位,而要为国家和社会尽责任等,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教育在线、中国学习港等众多媒体率先予以关注。
  《中国远程教育》由教育部主管,是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文章内容转载如下:
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专访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王玲
(《中国远程教育》记者
李桂云 潘超
特约记者 李福德)
  大学作为社会重要的知识源泉和思想高地,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简称“三情”)的深刻变化,在学习型社会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王玲——一位深谙“三情”的资深专家,我们心仪已久的专访主人公: 说起世情,她曾任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教育领事(参赞);说起党情,她是国家重点大学党委书记,曾在北京团市委、教育部高教司及机关党委等多处任职;说起国情,她曾在农村插队劳动、县城挂职锻炼、从事过多年信息综合分析与研究工作。丰富的工作阅历、深厚的“三情”功底,让王玲书记在面对许多“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时,总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谈笑间透露着哲学的妙思,以信念给人力量、以思辨给人启迪。
  王玲书记认为,世情、国情、党情是大局,离开大局谈小局,往往会局部越精彩、大局越混乱。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贯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始终。一个无视资源开放的高校,注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需要大气,需要培育中国气派。大学党建工作要结合学生群体的时空变化,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协同创新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思维,思维与思维的差别在于智慧,智慧需要激活,智慧激活了,人就活了。人才制度是为事业发展服务的,不是为阻碍事业发展服务的。远程教育要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类型,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平台等。
社会责任贯穿大学的始终
  记者: 党的十七大以来,优先发展教育被纳入社会建设的范畴。喜迎十八大之际,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在社会建设中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您如何看待教育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的社会责任?
  王玲: 责任就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的任务和完成的使命。大学的责任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一个单位,比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而言,其办学行为同样充满社会责任。以网络教育招生为例,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要与教育服务的承载力相适应。做大先做强,先做金刚钻再揽瓷器活,否则就谈不上负责任。社会责任不是一句空话,要讲科学发展,报效社会需要实力做后盾。只有练好内功、抓好内涵,才能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贯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四大主要功能的始终。我们要走出对大学功能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不是谈到社会服务的时候才涉及到社会责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同样担负着社会责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不是自选动作而是规定动作,因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科学研究不是与世隔绝、漫无目的、自娱自乐的闭门造车,只有担负社会责任尤其是瞄准和解决关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大问题才有价值;文化传承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如果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热衷于“爆料、爆红、爆富”,就难免会上演类似争完赵云争曹操甚至争西门庆的滑稽剧。高校的每项功能都渗透社会责任,才能引领创新,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高校要认清大学的社会责任,就要站在为中华民族崛起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尤其要与世情、国情、党情大局结合起来。离开大局谈小局,往往会局部越精彩、大局越混乱。有人说中国大学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的爱国热情无需调动随时都能热情四射。其实,当爱国热情与“三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一种社会责任。大学生对“三情”的认识越深刻,对自己使命的理解越透彻,爱国热情所迸发的社会责任效能才会越大。
优质教育资源开放需要中国气派
  记者: 最近一两年来,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推出视频公开课,由此引发“中国大学开放课在哪里”的呼唤与期盼。贵校远程教育历经十年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并主动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了数十门网络课程。您对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如何看待?
  王玲: 教育的实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和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互联网技术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让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跨区域共享,使人的教育公平落在实处。无论是住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远的大山深处,通过互联网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社会公平至关重要,教育公平当居社会公平体系之首。要解决教育公平,就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公平。
  当人民期望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大学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漠视这种需求就是漠视社会责任。
  记者: 有人认为,中国大学的免费资源开放只靠单方面的付出难以持久,您有何看法?
  王玲: 首先要站在未来看现在,小算盘算不了大账。装进兜里的不一定是收益,奉献出去的不一定是损失。大学不是社会的主宰,大学要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才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的办学方向。大学的发展往往不取决于所处的位置,而在于大学的服务水平和发展方向。关起门来只算数量不算质量,只算经济账不算品牌账,只算自家账不算社会账,大学即便有今朝也决不会有明天。开放共享不是简单的慷慨,而是互惠共赢,更是智者的选择。一个无视资源开放的高校,一个只看经济效益不看社会效益的高校,注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更需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和博大胸怀。大学需要大气,需要培育中国气派。
  当然,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作为当今社会公共利益的普惠工程,不能简单靠自发,还需要政策配套的体制机制保障,使之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科学的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保障优势,营造既便于突破资源垄断障碍又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既利于现有资源共享又利于再创新资源的开放业态,激发优质资源被共享、创新成果被尊重所带来的价值实现的快感,鼓励和引导大学自觉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
  记者: 说到国内外资源开放,往往出现一边倒的看法,似乎“国外的月亮总比中国圆”。贵校作为高校数字化资源开放联盟的核心成员,对此您持什么观点?
  王玲: 美国等西方知名大学的视频公开课更注重学者创新性思维方式、独到的学术观点和前沿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华丽包装,他们更注重教育知识内容的开放共享,而不单纯追求技术本身的高精尖,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要重点研究其内在规律而非简单模仿外表,否则就如同向“聪明绝顶”的人学习,没学会人家的聪明,只学会了人家的秃顶。
  其实,当我们羡慕国际公开课的时候,很多国外高校同样对中国网络教育资源投来了欣赏的目光。就像照相机的录像功能与录像机的照相功能一样,中外高校资源建设同样存在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现象。
  当前,国家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正在启动。近年来,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正在示范和引领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潮流: 这些课程不仅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又重视知识的碎片化;不仅注重网络教育学员的需要,而且开始面向普校生、夜大函授生、相关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免费开放;不仅注重自身优势和特色,同时也在努力创建中国资源开放标准。在新一轮的资源建设上,我们大可不必为了穿别人的鞋而削自己的脚,汲取国际资源开放的先进理念、根植国情民意的中国特色开放资源建设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改进创新高校党建工作
  记者: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和网络的普遍应用,您觉得大学教育对象群体发生了哪些改变?
  王玲: 从时空的角度看,大学教育对象群体有两大主要改变: 一是时间带来的群体改变。不同历史时期迎来不同的时代群体。当今大学生正处于科学发展引领如何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其中,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使新生代对信息技术有天然的好感和依赖;战略机遇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标示,使新生代对民族复兴和个性化成长充满期待和自信;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最前沿论断,使新生代拥有更加平民化的信念。与之相对应,他们对传统落伍、缺乏个性和违反科学的东西更为排斥。二是空间带来的群体改变。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开始由服务精英转向服务大众,大学的社会性更加突出。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异军突起,使大学在校墙外迅速形成了一个基于网络、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的强大的学习型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又可细分为知识更新群体、职业变更群体、职位晋升群体和兴趣素养群体等四类群体。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家庭、各个岗位、各个角落,年龄跨度从成人开始直至终生。
  记者: 面对这种群体改变,您觉得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如何调整?
  王玲: 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要顺着不断变化的形势,把握变化的规律,研究变化的特点,时变我变,变中求进。新时期,大学围墙已不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边界,教育对象群体的改变需要我们不断改善创新,推进党建工作的拓展与延伸,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高校党建不是“墙内封闭的党建”,而应是学习型社会的高校党建,学生的活动范围有多大,我们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就要有多广。为此,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改革创新,既要关注现实空间也要关注虚拟空间,既要关注传统精髓也要关注时代特征,既要关注全日制学生也要关注非全日制学员,既要关注在册党员也要关注流动党员及非在册党员。在组织建设上,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是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我们不仅要巩固和加强“组织关系导向型”的组织模式,更要构建和创新“群体需求导向型”的组织模式,例如支部进宿舍、活动进社团、教育进网络、网络进社区等。结合教育对象群体的变化不断创新组织模式,不断拓展新时期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力和影响力。
  记者: 据了解,北京高校党建专家对贵校远程教育党支部的“电子党建”特色给予了高度肯定,主要有哪些做法?
  王玲: 贸大远程自2002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建了“电子党建”特色。电子党建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电子化、电子化应用以及由此生成的文化的统称。“电子党建”的品牌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上三下四促进”。“三上”即“支部建在网上,活动刻在盘上,师生挂在心上”;“三下”即把看一次感动一次的“镜头留下来、材料写下来、档案存下来”;“四促进”即“以电子促交互,以电子促科研,以电子促创新,以电子促实效”,并由此完善了常态长效机制。比如学生党员电子标示、名人名师网络小学分课程等,深受广大同学欢迎。学校高度重视电子党建工作,今后要在优质党建资源整合、跨系统跨平台跨终端应用、泛支部学习培训成果认证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寻求新突破,以满足新时期党建工作量大面广、多任务并行处理的需要。
协同创新是方法更是能力
  记者:当前,“2011”计划是大学关注的一个热点,协同创新是基本途径,但有句话叫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贵校作为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如何看待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协同创新?
  王玲: 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方法。“2011”计划的目标是要解决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而且靠一己之力所不能克服的重大问题。如果一个和尚就能完成的事情,自然无需非要整出两个、三个甚至一大群和尚去凑热闹。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方法不是泛指一切问题,而是针对一己之力所不能克服的重大问题而言的,是由“2011”计划自身的目标所决定的。
  其次,协同创新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强化使命、探索规律、寻求合力,改变和扭转高校科研小型、分散、重复、低效、趋同的倾向。“2011”计划是以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重大课题为导向,通过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和推进八类改革,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不是为高校自身争地位,而是为国家和社会尽责任。必须抛开山头主义和老大思想,谁协同谁或谁被协同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问题本身去决定搭配。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协同创新更需要科学设计,评价标准更难以确定。至少有一点,它的构建模式不可能与其他领域完全相同,甚至会大不同。有人认为哲学和社会科学无法协同,其实不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就是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协同创新的典范。这种协同不仅需要共同的目标,还需要不同的个性、视角、特长等等。
  记者: 贵校曾承办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北京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十年庆典等重大活动,远程教育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备受褒扬。与大多数试点高校一样,贵校远程教育派遣制员工占70%,你们在团队建设上有哪些理念和经验?
  王玲: 前段时间,我校刚刚举行了第三次人才强校工作会议。我们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首先是人才观。必须树立人人是才的人才观和人人可用的用人观,人才观和用人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不好使”,而是“使不好”。把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岗位能激活人的潜质,创造工作的奇迹,反之就是一盘散沙。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思维,思维与思维的差别在于智慧,智慧需要激活,智慧激活了,人就活了。
  其次,建立科学的人才制度。人才以用为本,人才制度是为事业发展服务的,不是为阻碍事业发展服务的。比如派遣制员工制度,要坚持优才优用,优劳优酬。员工轮换要实现优胜劣汰,是要淘掉沙而不是淘掉金。人事制度的改革需要大智慧,要制度化但不能简单化。
  另外,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真诚关心员工切身利益,员工就会努力工作。如果拿派遣制员工当外人,不能真诚、公平待人,就很难形成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员工素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人文关怀,是团队文化建设的核心。要让每位员工得到成长,得到发展,得到幸福,享有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远程教育要走向国际
  记者: 据悉,在对外经贸大学,平均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个留学生,留学生比例居全国前三,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化高校。远程教育在国际化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玲: 十年来,我校远程教育依托学校整体优势,在国际化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获得成功。比如: 我校远程教育系列教材曾获全国高校远程教育金奖,其中鲜明特色就是系列教材的内容目录和重要概念实现了中英文对照;我们独自研发的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导论》,率先采用了中外双师联合教学、校园国际文化节活动进案例等模式;近年来还从英国OU(Open University)引进了多门管理类远程课程,成功进行本土化移植等。
  当前,我校正在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水平。远程教育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贸大远程英文网站;加强远程教育课程研发的国际化团队建设;加强国际远程教育高端研讨、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依托我们在美国、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希腊等国孔子学院、国外高校及其他友好机构创建国际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
  记者: 您对贵校远程教育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期望?对远程教育学员有何寄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玲: 我希望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类型,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平台: 一个让广大优秀教师驰骋网络空间的平台,一个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展现贸大品牌形象、汇聚贸大学子校友的平台,一个让广大在校生免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乃至向全社会开放的平台。
  业余时间决定高下,希望广大学员能够将平时的分散时间融汇成学习时间,因知识而改变未来,因知识而肩负更大的社会重托。
发展远教要学会做大事
  近期,《中国远程教育》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教授,并在2010/4月版刊发了《发展远教要学会做大事》的封面标题文章。《中国远程教育》由教育部主管,是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
  施建军校长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讨论为背景,以中国远程教育十年发展为切入点,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发展远教要学会做大事,强调指出深入改革须确立办学特色、要做负责任的历史过客、远程与继教是学校半壁江山、心无陌路行无疆、心系大事才能明方向,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
  以下转自《中国远程教育》2010/4月版:
发展远教要学会做大事——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专访
北京报道 /本刊记者
特约记者 李福德
  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已有十年,大凡开展顺利并有大发展者,都与大学校长的重视密不可分。本刊记者曾采访过对外经贸大学前任校长陈准民教授、主管副校长刘亚教授,本次采访的是新任校长施建军教授。他们都密切关注远程教育发展,并对远程教育寄予厚望。
  施建军校长作为我国管理学领域的知名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做过悉尼大学、拉筹伯大学的“影子校长”,拥有丰富的大学管理经验。他从容稳健的气质,纵横捭阖的谈吐,富有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
  面对高教改革现状及困惑,施建军校长提出独到的思考与见解。他指出,深水区不是戏水区,深水区的改革只有靠信心、用智慧、动真格,拿出真功夫,才能迎来新的曙光。“要办出特色,不能千校一面”,施建军校长阐述了对外经贸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通晓国际事务规则,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商务人才”。让学生“在国际上能成为大牌的投资专家,商务专家,贸易专家”。
  施校长特别提到远程教育试点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贡献度,他说:“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办学理念和用人机制,我认为远程教育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是大事,首先是支持,前提是规范,核心是质量,关键是要站在国家重点大学的高度学会做大事。”
深入改革须确立办学特色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言论经常在各大媒体出现,尤其是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年)》的大讨论,高教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高校管理者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施建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比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等等。在教育需求的推动下,开始是比较追求规模,发展到一定规模开始追求质量,现在是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由此,我们国家提出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这对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引发了新一轮的思考。
  深水区不是戏水区,既要大刀阔斧,又要慎之又慎。深水区的改革只有靠信心、用智慧、动真格,拿出真功夫,才能迎来新的曙光。比如,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讲,尤其要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重大突破和教育公平;从大学分类上讲,不能千校一面,都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高等教育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精英教育,一是应用型教育,一是技能型教育。要按照教育分类对大学进行科学定位,由此深化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加大政府有效投入,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提高治校能力上讲,要不断去除高校行政化色彩,更加注重自主办学、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不断培育高校的科学氛围和创新土壤。总体来看,去行政化是一个战略方向,但是短时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去行政化就要政校分离,探索政府和学校怎么分离,要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要增加政府的服务功能,并能够放权给高校。
  在高校的学术标准、评价标准上,我们一直反对搞“一刀切”,现在高校多是办成标准化的,实际上这也包括要求远程教育办成标准化的。将来我们也要探索有不同特色、各有千秋的远程教育,不能办成一个模式。我曾讲过三句话:能找到工作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学以致用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现在高等教育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了专家们深思熟虑提出来的一些战略性思考,我个人认为,《纲要》既要关注微观,更要多关注宏观。比如大的教育体制怎么改,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
  记者:具体到对外经贸大学,您觉得应该如何开展特色办学?
  施建军: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校园里留学生比例达18%,平均每五个学生就有一个留学生,留学生比例居全国前三位,而且来自于全世界120个国家,由此形成的国际交流程度,是其他高校难以比拟的。国际化就是我们的特色,我们就应以培养具有通晓国际事务规则,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商务人才为培养目标。
  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将来是要走向国际的,竞争对象更多的是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而不仅仅是中国人。国际化是立校之本,没有国际化就没有特色,就没有我们的发展前程。从这个特色来讲,我们要从教育分类,教育特色,办学目标,办学宗旨,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思考,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做负责任的历史过客
  记者: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管理学领域的知名教授,您出任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半年多来,都贯彻了哪些管理思想?做了哪些规划与设计?
  施建军:2009年6月,我来对外经贸大学任校长,正赶上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后半段。我同王玲书记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主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着眼未来谋发展,二是立足当前抓实事。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但要做负责任的过客,就要特别关注走什么样的路,有了正确的路才可以致远。为此,我们提出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和现代化发展之路。对外经贸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是成为北大、清华那样的综合航母,而是要建设成为经贸领域的行业旗舰。作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重在有特色、高水平。
  这几个月来,我们抓的20件实事,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热点问题或熟视无睹的冷门问题。比如,新建教工专用食堂,热水进学生宿舍,开通南大门,建立校务会、校友会、基金会,设立校史馆、档案馆等等。这些事关民生工程的热门、冷门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们现在正继续做三件事:第一件是抓学科建设。我们将对学科建设进行试点;对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这是一所大学的根本,未来五年我们将打一场攻坚战。
  第二件是抓国际化。我们提出国际化工程,要建立一个全面细化的立体结构,从学校战略层、院系战术层、教师实施层多角度进行建设,实现学生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教学的国际化、科研的国际化、留学生的国际化、走出去的国际化等。
  第三件是抓博士与本科生的培养。要全力培养博士这样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他们将来要成为学科的带头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本科生培养我们正在着手建设荣誉学士学位,这在中国也是首创的。
远程与继教是学校半壁江山
  记者:在您谈的这三件事里面,似乎都跟远程与继续教育关系不大,您对这部分业务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
  施建军:我们之所以不特别去讲远程与继续教育,是因为远程与继续教育不应是学校的另类,它不仅是高校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把远程与继续教育看作“低人一等”,是严重错误的观点。很多教师能上好传统课堂,未必就能上好远程课堂或培训课堂。远程与继续教育课堂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技术、经验和方法,以及对多元化学员、多元化学习需求的驾驭能力。从长远来看,以需求为导向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尤其是高端培训、实战性强的职业行业培训,对高校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是低要求,而是高要求。
  在高等教育里面,很多人把远程与继续教育仅作为一个教育补充,好像学校的这一帮人就是赚点钱,搞搞继续教育,搞搞远程,这种眼光是非常短浅的。
  我非常赞成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待远程与继续教育。我们把它纳入到本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学校分管本科教学的校领导同时分管远程与继续教育,这样可以从整体考虑发展,而不是把远程教育与普通教育隔离开来,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它们应该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远程教育更多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多地突出了在职从业人员的教学特点。
  在对外经贸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半壁江山。从社会服务上看,我校远程教育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有8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共计2万多人,另外成人教育的学员还有1万人,加起来3万人。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本身就提升了学校在社会服务中的贡献度。他们通过自身品牌建设,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奖项,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品牌知名度。
  从资源建设上看,我校网络教育的上百门课程,成为校内学生免费学习的参考资料,并有数十门课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另外,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和经验也十分具有推广价值。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校数百名教师因为有了网络教育平台,而迅速成长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团队。
  从教育教学改革上看,网络辐射函授、辐射夜大、辐射普通本科教学,对整合各种教育类型、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学校管理上看,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网上在线支付系统等等,都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记者:那您觉得远程与继续教育在您提到的国际化工程建设中,能发挥作用吗?
施建军:我们现在已经有许多国外合作项目,比如孔子学院、互动课堂、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目前我们到欧洲和美国办远程教育,主要是语言障碍,我们很希望能用英文去讲中国的企业管理,中国的金融,中国的贸易,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如果这些课能用英文课开出来,外国人会非常欢迎。
  我校远程教育系列教材,比如内容目录和重要概念已经实现中英文对照了,这是贸大远程在国际上能被广泛搜索到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一些语言类课程也尝试了双语教学、中外教师联合教学。另外,我们还从OU(Open University)引进了多门管理类远程课程等。
心无陌路才能行无疆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民生工程,据我了解,贸大远程有70%都是外聘员工,这也是试点高校网院的主流做法,您如何看待这一人事制度改革和团队文化建设?
  施建军:在现代人事制度中,外聘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用工方式,将来高等学校必须走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之路,这是一个战略思路。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办学理念和用人机制,我认为远程教育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路径。从这方面讲远程教育学院可以称作整个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试验田。这个试验田,确实给中国普通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现在大的体制还没有解决,大学主要还是国有体制,进了贸大门就是贸大人,生是贸大人,死是贸大鬼,没办法流动。实际上应采用聘用制,这样更有助于增加劳动就业的灵活性,保证就业质量。远程教育学院所采用的外聘形式是非常好的机制,但是要增加他们合法用工的地位。我跟他们讲,要有一种开放理念,心无陌路才能行无疆:无论校内校外,无论正式还是外聘,凡是为贸大干事的人,都是贸大人。总是见外,就永远是管理的门外汉;容不下高人,就只能在低层次徘徊;跳不出传统圈子,就建不成现代团队。从合约管理上讲,无论正式还是外聘,最终都要归于合同制,不能人为地制造虚拟的不平衡。为此,远程与继续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团队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以人为本,一视同仁,择优聘用,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加强领导。
  再比如服务外包,把一些技术活儿外包给公司,在合理利益分成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这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记者:据说,您上任不久就到学校远程教育学院视察过工作,您对学院的总体印象如何?除了您刚才谈到的机制上的优势之外,远程教育的特色之处体现在哪儿?
  施建军:首先,远程教育学院实行学校一级教学管理体制,从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培养人才的目标等与我们贸大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这是我对他们的总体感觉。
  第二,他们在招生方面竞争非常激烈,怎样招到一流的生源,这也是远程与继续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对外经贸大学在生源选择上实际是很挑剔的,我们在北京招收本科生时,文科排第四,理科排第七。在十七个省市招生中排行前十名。对于远程与继续教育生源,我们也希望能是一流的。
  第三,这些学生进入贸大门,不论从平时学习管理还是到考试等环节,我们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比如,贸大远程的成人学位英语通过率无论与不同教育类型比,还是与同类院校比,始终名列前茅。我们一直强调市场是大家的,品牌是自己的。我校远程与继续教育的同志,很敬业,能创新,有思路,取得了很大成绩,成绩的背后是汗水。
  由于办学质量高,远程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我一直主张不要单搞经济效益,仅赚钱不是我们办远程与继续教育的目的。当然,没有经济效益,没有财力支撑,教育条件跟不上,社会效益就难以持续良性运作。适当的经济效益支撑良好的社会效益,才会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心系大事才能明方向
  记者:学校下一步发展有何规划?您对远程与继续教育发展有怎样的思考与建议?
  施建军:对于学校来说,我们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包括服务方面都能再上一个台阶,明显提升我们的竞争能力。
  2011年,对外经贸大学将迎来建校60周年。我们现在提出的目标是分两步走,首先通过五年时间,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国内知名度明显提高,高水平、有特色的涉外财经政法类大学。另外,希望通过二十年时间,即在校庆八十周年时,能成为世界知名的,办学特色鲜明,水平更高,综合竞争性更高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把对外经贸大学定位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对外经贸大学办好了,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就增强了。就像冬奥会一样,中国以前没怎么参加,今年参加拿了不少金牌,说明中国人进步了。我们希望在未来竞争中,能有更多中国人登上国际舞台,在各个领域不断拿金牌。对外经贸大学将来奋斗的目标,就是要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在国际上能成为大牌的投资专家,商务专家,贸易专家。
  有关学校远程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我的期望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出品牌。我们要看到,远程与继续教育有很大的市场。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质的含量将会越来越大。有了质量,市场就会随之而来,牌子就会越做越硬;不讲质量,就等于砸自己的牌子,到手的市场也会丢掉;不讲质量即使迎来短暂的市场,也一定是泡沫市场。总之,市场、质量、品牌三位一体,抓起来是一个很细致、很深入的过程,不是搞一下整改、搞一下教学质量工程就能一蹴而就的,要形成一套标准、一套规范、一种机制。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的发展环境还不尽如人 意,走钢丝的时候比较多。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是大事,首先是支持,前提是规范,核心是质量,关键是要站在国家重点大学的高度,学会做大事,要致力于教育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比如推进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强化国家商贸行业教育服务等等。总之,心系大事才能明方向,拨开小事才能见云天。
共享以明志 精品以致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十年探索
王玲 刘亚 李福德
【摘要】贸大远程十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抓住需求利用网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学习平台为全民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创新推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处理好八大关系,取得了十大突出成就,初步形成了六大优势。
【关键词】远程教育 特点和理念 成就和优势 精品共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十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质量品牌意识,坚持精品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开放不动摇,不断构筑远程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精品学习共享体系。
贸大远程十年发展的三大特点
  第一,抓住需求,利用网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的十年,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对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及市场的需要提出新的要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围绕需求,依靠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开创了基于网络课程、虚拟课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十年来,远程教育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61个校外学习中心开设12个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学、国际贸易、法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商务英语、物流、保险等专业领域,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会计学、国际贸易等。从地域分布看,北京占10.8%,从发展趋势看生源分布随着经济发展的态势向中西部城市扩展。
  第二,提供服务,为全民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搭建学习平台。贸大远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提供服务。一是提供网络课程和网络教材的服务。十年来共建设网络课程200多门,其中校级主干课程有165门,公开出版远程教育教材90门,其中7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二是提供网络学习互动平台服务。创建网络课堂+网上答疑+光盘自学+导学教材+网上作业+适量面授+集中考试服务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7+1”教学模式。三是提供网络活动平台。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建设独具特色的“电子党建文化”。电子党建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电子化、电子化应用以及由此生成的文化的统称。“电子党建”的品牌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上三下四促进”。“三上”即“支部建在网上,活动刻在盘上,师生挂在心上”;“三下”即把看一次感动一次的“镜头留下来、材料写下来、档案存下来”;“四促进”即“以电子促交互,以电子促科研,以电子促创新,以电子促实效”,并由此完善了常态长效机制。比如学生党员电子标示、名人名师网络小学分课程等,深受广大同学欢迎。
  第三,勇于创新,推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远程教育是面向校外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大学校园内教育完全不同,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十年之内之所以能吸引8万注册学生,年点击率达80万人次,重要原因是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整合教育资源,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远程创建的“网上名人名师讲堂”、“网上西方音乐史讲堂”、“网上通识教育课堂”及“网上专业教育+第二课堂小学分课程”、“网络国内经济形势报告讲座”等对构建全民终身教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以上特点的成因主要取决于:一是远程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意识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远程教育,提升文化素养,提高职业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二是抓住需求、抓住机遇。三是教育部、北京市教委以及众多校外学习中心的支持。四是校内教务处、后勤等部门及各学院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五是远程学院领导班子带领的远程教育优秀团队及全体教职员工以开放心态整合资源、勤奋奉献。这是远程教育成功的原因,也是下一步发展的精神财富。
贸大远程的“1248”办学理念
  贸大远程“1248”办学理念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处理好八大关系。
  十年来,贸大远程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样一个中心,这是一个永恒的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我们抓了课程体系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四项基本原则,遵守规则、开拓创新、突出特色、科学发展。
  我们始终致力于处理好八大关系。第一,遵守规则和开拓创新的关系。我们提出了“六个地雷不能踩”和“严禁五个捆绑”,即严禁未经批准备案招生、严禁招收全日制学员、严禁乱收费、严禁虚假承诺、严禁跨省招生、严禁考风考纪出现混乱;严禁捆绑招生、捆绑收费、捆绑教学、捆绑考试、捆绑发证。我们称之为远程教育办学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就是开拓创新,把创新作为远程教育的第一牵引力,因为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开拓创新不是挑战规则,而是在规则框架的笼子里以扎扎实实、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创新,做好“隆中对”,这些经典说法和做法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第二,始终致力于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第三,致力于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第四,致力于处理好事业与职业的关系。我们没有把现代远程教育仅仅当做一个职业,而是把她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旨在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第五,致力于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第六,致力于处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我们以事业凝聚团队,以事业凝聚人心,以事业来推进学校的发展。第七,致力于处理好学院和校外学习中心的关系。第八,致力于处理好我们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关系。
贸大远程的十大成就
  第一,为社会培养了人才。我们目前的远程在册学员约2万人,毕业生累计4万余人,累计注册人数8万人。这样一个适量规模使得我们能够打破传统大学围墙的限制,把我们优秀的教育资源向整个社会、向全国延伸,为我们的各行各业培养急需人才。
  第二,以我们的智力贡献于国家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结合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和探索,结合自身的感受和经验,我们把它提炼出来,然后以实践成果和研究成果的方式贡献给社会,已经出了《媒体聚焦贸大远程》、《学习者的故事》和《区域品牌建设》等征文集、论文集和专著,其中收录的文章还不是我们研究成果的全部,我们试图以这种方式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贸大人自己独到的探索和贡献。
  第三,为中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我们的服务。我们坚持眼睛向外,为远程教育的整体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服务,而不是埋头只顾发展自己。承蒙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的认可和支持,我们被推举为北京地区试点高校协作组组长单位,协办和承办了许多大、中、小型重要会议。比如,2009年3月,贸大远程承办了北京市教委举办了北京市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会议。2009年11月,贸大远程承办了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举办的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十周年庆典活动。我们承担了大量的会务工作,另外还谱写了《远程之歌》。2011年12月,与北京市教委一道承办了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继续教育会议,贸大远程这个团队自始至终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本次会议是全国性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同志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不仅总结了全国继续教育工作经验和辉煌,也为未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为此,教育部、市教委、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等给予了高度肯定。总之,我们试图通过我们的工作为我们全国远程教育发展做出贸大人应有的贡献。
  第四,搭建基于三位一体战略协作同盟远程教育的网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有一种特殊的体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香港泛华集团集团(现更名为星岛新闻集团)合资成立了北京经华智业教育有限公司,为贸大远程提供技术支撑,由我校教务处一级安排教学任务,相关院系落实教学任务,远程教育学院负责日常管理事务,从而确保我校优秀师资用于远程教育。目前,61个校外学习中心,跟对外经贸大学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战略联盟,是以事业连接起来的战略联盟,它有效保证了贸大远程在全国广大区域健康有序的开展。
  第五,大力开展适应远程教育特点的专业建设。为避免把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简单搬到远程来,结合远程受众对象自身的特殊性,围绕专业建设,我们展开了课程建设,很多课程成为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围绕专业建设,我们抓了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建设,这些教材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围绕专业建设,我们也搞了大量网络学习课件和视频建设。我们当时定下一条,除非校外非常优秀的,否则都由我们自己优秀教师制定课题。因为教育部开展试点时有一个重要宗旨,就是让试点高校优秀教育资源贡献给社会。如果我们每个远程教育学院都立足于买课件来做网络教育的话,教育部的试点初衷也就不复存在了。
  第六,大力开展基于远程教育内在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远程教育的受众对象是特殊的,如何适合学员在岗学习,提升职业生涯质量,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和空间,有很多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所主导的规律和要求。我们自己总结出了“7+1”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又分成网络加强型和导学加强型两种模式,率先开发了小学分课程,创建了自主组课和自主选课制度等。
  第七,我们大力开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我们创制了“四书四信”诚信考试制度、社会全程督导试点制度和“4887”长效服务机制等。“四书四信”诚信考试制度,即在诚信考试文化建设上,填写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诚信考务承诺书、诚信监考承诺书和诚信巡考承诺书。社会全程督导试点制度,即在期末考试期间,在全国生源较为集中的学习中心邀请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媒体及相关专家随时查看考场,实施社会全程督导。“4887”长效服务机制,即学生网络课堂的任何问题,教师要做到48小时内回复;每天正常8小时工作日内的管理问题,工作人员要做到即时回复;每周7天要形成一期贸大远程品牌网上监控汇总报告。
  第八,我们建立了一支胜任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的队伍。这个队伍既有教师队伍,也有管理队伍,既有校内的管理队伍,也有来自61个校外学习中心的队伍,我们致力于大团队建设,使得这支团队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远程教育发展需求。
  第九,建设创造了独具贸大特色的远程教育文化。这里面的文化,包括事业文化、创新文化和品牌文化。
  第十,探索和构建了“贸大”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2009年举办的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十年庆典表彰活动中,我校在校际之间推广应用的网络课程总数达79门,推广应用门数位居全国前三。截至目前,我校远程教育的200余门网络课程全部向校内免费开放,数十门课程免费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并在学校网站首页面开通了“开放资源”栏目。与此同时,十年来,我校远程教育依托学校整体优势,在国际化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获得成功。比如: 我校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建设曾获全国高校远程教育金奖,其中鲜明特色就是系列教材的内容目录和重要概念实现了中英文对照;我们独自研发的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导论》,率先采用了中外双师联合教学、校园国际文化节活动进案例等模式;近年来还从英国OU(Open University)引进了多门管理类远程课程,成功进行本土化移植等。
  我们积极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贸大远程与电子协会合作,开展了注册电子贸易师培训项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地——北京挂甲峪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挂甲峪成为全国十大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援助。
  所有这些成就支撑了贸大远程这个品牌的建设,十年来我们也因此获得了八个系列的奖项,其中包括全国十佳网络教育学院称号,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品牌中心,全国高校远程教育最强师资奖,远程教育贡献奖,全国高校网络教育精品建设奖,优秀网络课程推广奖,网络教育教材奖,优秀论文奖等。
贸大远程初步形成的六大优势
  一是学校领导重视的环境优势。在校内,远程教育不是鸡肋,学校领导从战略的高度来开拓远程教育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从办学模式上坚持一体两翼,一体是本校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这个教育是立足于精英教育,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的领军人才。两翼即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如何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我们国家的贡献度和影响力,通过远程教育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方面补充了普通教育规模有限的不足。另外是留学生教育。我校留学生有3千人的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我们始终致力于国家赢得全球化的挑战,致力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十年来学校领导多次到远程教育学院进行调研,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院拓展对外发展的机会。在对外经贸大学,形成了一个让远程教育团队对事业充满信心、心情舒畅的环境氛围。
  二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体制优势。我校三位一体的核心是学校一级教学管理模式,即由学校远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相关院系具体落实、远程教育学院归口管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学校成立远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校领导、学校教务处、相关院系和远程教育学院组成;远程教学任务计入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在学校一级教学管理模式下,经过多年探索,基本形成了网络教育专业精品课程群一体化建设特色,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资源、技术与服务无缝衔接的运行机制特色和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共享特色等。
  三是形成了以事业凝聚人心的文化优势。我们不是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是以事业凝聚人心,在经济效益之外产生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贸大远程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赢得了战略合作伙伴的认可。
  四是基于学校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的教育优势。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教务处的一级下达远程教学任务书、计算教学工作量等措施,有效调动了大批优质师资注入远程课堂的积极性,并以进入良性循环和常规化状态。
  五是以规范、诚信、质量和特色为基本特征的竞争优势。我们不搞恶性竞争,而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工作,用质量和文化建设来树立我们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第六,以追求卓越、乐于奉献、重视质量为特征的品牌优势。
  今后贸大远程将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对市场和网络技术发展变化分析,继续改革创新,特别是主动利用网络优势,在国际化、个性化、多样化上下功夫,为北京及全国更多的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作者:王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刘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李福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
(原创视频)在线教育梦之大学联盟
剧组:云中出彩戏剧组 主唱:王云才 作词:李福德
天南地北老中青,
人人都有出彩梦。
不论男来不论女,
上网学习真流行。
一点鼠标看中外,
二点屏幕古今通。
按住云头点三点,
网络世界跨时空。
如今大学建联盟,
打破壁垒校校通。
架起学习立交桥,
学海无涯任您行。
万千课程经认证,
职普校企可沟通。
您想学啥就学啥,
免得浪费无用功。
能力更比学历重,
文凭要比水平轻。
人民当家又做主,
人民教育大家评:
谁家课程做的好,
社会就把它欢迎。
谁家更称百姓意,
群众就让它走红。
(原创视频)在线教育梦之贸大远程
剧组:云中出彩戏剧组 主唱:王云才 作词:李福德
天下大学繁如星,
斗转星移放光明。
北京有个外经贸,
崭露特色高水平。
中国哈佛美誉赞,
外加专业复合型。
经管文法立四柱,
高考就业前十名。
贸大远程品牌好,
&&&&&&&&&&&&&时时处处(您都)能报名。
学习工作两不误,
&&&&&&&&&&名牌大学在家就能学成。
贸大名师齐上阵,
一流平台做的精。
随时随地都能学,
学习服务有保证。
专业由咱自己选,
选啥就学啥课程。
有啥问题随时问,
学习过程能跟踪。
统考学位二合一,
学分互认适国情。
期末考试配辅导,
日常学习有提醒。
远程学历国家认,
学信网上可验证。
深造考研用得上,
&&&&&&上岗择业还能评职称。
&&&&&&&&&&这些(还)不是最重要,
&&&&&&&&&&关键是素质能力大提升。
&&&&上网纵有一百个好,
&学习咱可别放松。
学业还得靠自己,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历有用也有限,
&&&&&&&&&&&&&&立足社会(还得)靠真功。
取消网校审批:是同生而不是共死
  国务院取消网校审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试点高校到资源建设高校,从产业链到生源市场,从教育领域到社会各界,充满憧憬又心存疑虑。如果仅从一己盘算,只能是小局越清楚大局越糊涂,因为小算盘算不了大账。
  取消网校审批,是要“同生”而不是“共死”,这场“同生”是深水区的一场凤凰涅磐式的浴火“重生”。不改善摸着石头过河的浅水区规则,就不足以形成摸到石头才能过河的深水区规则;不改变地摊式的小作坊,就不足以形成学习者的大超市;不释放局部试点带来的红利,就不足以形成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不转变试点态势下的小我,就不足以形成开放态势下的大我。
  国家为何要取消网校审批?是在取大势。首先,是因为信息化的广泛应用。试点十五年来,网络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而且已融入了各种教育形式。利用网络开办教育,已不再是试点初期的一个单纯的教育类型,越来越成为广泛使用的手段。其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百姓的新期盼。信息时代带来的多信息和多选择,加剧了人们对平庸资源、有限资源、封闭资源的一种零容忍。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在线教育,只靠部分高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建设、广泛参与、有效监督。另外,社会不仅需要网络学历教育,更需要网络非学历教育,也包括线上线下的混合型教育。
  取消网校审批,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为的是大治而不是大乱。取消网校审批不是政府选择不作为,而是更好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高校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而是在制度笼子中如何自主的办;不是自己满意就能办,而是人民满意才能办。
  改革是个整体,一半是革故,一半是鼎新。取消审批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决不是项目的全部,同步推进的将是取消后怎么办。简单地放和收,必将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老路。在鼎新中,首先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而不是以高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为中心,谁能给学习者提供优质资源服务,谁才有资格受益,而不是谁拥有试点资格谁就受益。把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作为各方收益的原动力,而不是以审批权激发跑审批、跑项目的积极性。其次,要重新审视和设计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标准制定,让社会决定高下,让市场决定取舍,用好人人看的见的手,引导市场看不见的手,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在管办评上的共治格局,进而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质量,实现网络教育的转型发展。另外,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社会的立交桥基础建设。要按照设计图纸,从一个个桥墩入手,沿着人的需要这条主线,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离开人的需要这条主线搞教育立交桥建设,最终都将沦为‘豆腐渣’工程。
  取消网校审批,高校应进一步明确新的定位。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教育在建设一流大学、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学习型社会立交桥建设方面,将承担着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学分互认体系多重任务。
(《中国远程教育》201403)
国务院取消网校审批 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机制原标题:国务院取消下放网校审批:市场选择将成主旋律
人民政协报 解艳华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措施,取消和下放70项审批事项,其中包括取消和下放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内一致的观点是,它将进一步激活远程学历教育的市场竞争,因为在此之前虽然高等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大概占了一半以上份额,但只有68所大学网院被授权进行远程在线学历教育。审批权力下放以后,业内人士预计,将有更多的大学得到入场券,我国将有可能出现上千所可颁发学历的网络大学。
  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表示,用何种技术手段实施教育本来就是学校的自主办学的权利,政府职能转变,取消和下放审批权应该是未来发展趋势。严继昌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对现有的网络教育学院不会产生影响,但对其他高校的影响将会有一段不明晰的时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书记兼副院长李福德表示,取消远程学历教育网校审批,体现了胆子大,但更要步子稳。简政放权不是无序“放羊”,放权不是不管,而是要管办督评齐抓共管,这是对教育改革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取消审批的核心在于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高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为中心,谁能给学习者提供优质资源服务,谁才有资格受益,而不是谁拥有试点资格谁就受益。改革的目的是让社会决定高下,让市场决定取舍,激发高校以质量赢得市场的原动力,而不是跑审批、跑项目的积极性,进而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质量。
  知金教育CEO袁江认为,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意味着政策选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市场选择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旋律,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标准化建设和品牌的影响力将会成为市场选择的基本条件。同时,综合性的概念化的公共服务影响力将逐渐减少,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支持服务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弘成教育集团董事长黄波认为,“取消和下放”的政策,对于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有更多的院校及机构投身到在线教育行业。对于在线教育机构来说,一方面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服务好院校与学生;另一方面,应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在线教育研究。政策的放宽,一方面为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督促行业建立并完善准入准出的相关标准,引入第三方监管及评估机制,保障行业良性发展。
  另外,也有专家表示网络教育学院大门打开之后,放开审核在线学历教育,很可能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困局,高等教育学历有可能出现泛滥现象。为此,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可借鉴自学考试的教考分离方式,以解决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链接:
  高等远程教育自1998年试水以来,教育部门对其管控一直采取谨慎态度,虽然发展了15年,但现在依然在试点。目前,具有高等远程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共68所。
  据了解,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我国的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日)
微课“下者求其碎 中者求其小 上者求其精”
  微课与资源建设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天适逢农历的节气小雪,微课正如“小雪”,小而冰清玉洁,微而晶莹剔透,每个碎片都飘洒着一道风景。
  什么是微课?微课首先是课,课是其最内在的本质,是知识的载体,这就决定了它不是简单的一段微电影、微视频,不是随便一个名嘴、随便一个演员就能替代课程主讲教师;其次是微,微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这里的微,是袖珍,不仅在乎其小,更在在乎其精。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虚无缥缈的,即便虚拟空间的微课也同样如此。首先,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呼唤着碎片化的知识。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尤其是广大在职人员已越来越难抽出整块、大块的时间进行学习。将茶余饭后、坐车候机甚至排队更衣的零散时间转化为学习充电时间,大块吃肉演变成少食多餐,已成为越来越多学习者的新习惯。其次,信息时代带来的多信息和多选择,加剧了人们对平庸资源的一种零容忍。三秒钟不顺眼就换台、一分钟不出彩就倦怠、五分钟无收获就“漂移”已是司空见惯。抛开社会浮躁因素,不精不足以立身学习型社会,不精不足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也许已成为当今高校乃至学习型社会质量观的不争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社会学习者对平庸资源的零容忍,就不可能有优质资源的精彩。第三,微课来自于一种移动精神。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大中城市到普通乡村,跨越时空学习不再是一种可能而是现实。在此基础上,移动互联进一步推动了人的解放,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的第207块骨头,衣食住行都渗透着移动精神,如影随形,时时处处伴随我们左右。这种移动精神,给我们创造了泛在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当然,微课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微课。微课未必能成为课程的主流、主渠道,更不可能是课程的唯一、世界的唯一。微课自身也不应是简单地对传统课程的“切黄瓜”,而是“摘葡萄”,每个葡萄都应是自成一体、颗粒饱满而又晶莹剔透的。聪明的教育者面对微课不应只是东施效颦或者照猫画虎,而是研究微课精神,下者求其碎,中者求其小,上者求其精。一哄而起必将一哄而散,精心设计方可久盛不衰。
  其间,我注意到一位前辈因口误将“反转课堂”说成了“颠倒课堂”,我倒觉得这句口误有可能成为经典。微课也许让人们变得有点神魂颠倒,甚至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唯一,这就是世界的主流。果真如此,我们就极易因微课之“小”而失去传统课堂之“大”,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甚至非此即彼都不是真正的统筹兼顾,都极易忽略知识的系统性、世界的多元性和需求的多样化。微课是一个重要而非唯一的途径。
  最后,我想说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离开艺术就会变得干瘪,就难免教师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台下充耳不闻,整个楼道都被吵醒了,教室里的学生反而睡着了。艺术离开科学就会变得浅薄,就难免有热闹无门道,左打扮右包装,搞得里三层外三层,抖开包袱有其裱无其里,中看不中用。
  “小雪”是零点冬藏的开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更希望今天同样是微课的零点行动。在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因为微课的注入和凝结,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精炼,学习更加便捷,学习型社会建设更加精彩。
(转自2013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微课与资源建设高峰论坛主持词)
远程教育如何真正走进“春天里”?
人民政协报记者 解艳华
  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网络教育审批权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高等远程教育15年试点的终结,从垄断竞争进入完全竞争,但是审批权取消和下放之后,是否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业内人士认为,放权的同时还需加强认证、准入、质量评估等配套政策的出台,如果完全放权不管,春天也会很短暂。
  “取消和下放网院审批权”后时代
  远程教育如何真正走进“春天里”?
  放闸:
  取消和下放网院审批权是大势所趋
  “高等远程教育已经试点15年,到了取消审批权的时候了,从教育公平角度来看,所有学校都有平等参与举办网络教育的机会,因此取消和下放网院审批权是众望所归;另外,劳动人口素质提升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持久动力,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必须大力发展远程在线教育。发展在线教育仍然应贯彻教育部‘先校内后校外,先资源建设后社会办学’ 的原则,有序地推进。”17日,在本刊“提案助理项目——远程教育工作室”举行的“全国两会远程教育提案专家建言座谈会”上,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如此说道。
  一周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措施,取消和下放70项审批事项,其中包括取消和下放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国务院释放的这个信息不长,只有一句话,但“放权”信号一发出,原本平静的远程教育界如被搅动的一池春水,掀起了阵阵涟漪。有人拍手,有人担心,更多是观望。
  “担心人士是怕‘闸口’放开之后,一放就乱,鼓掌人士是磨拳霍霍,终于有机会可以‘名正言顺’举办网络教育,观望则是看教育部下一步如何部署。我认为惊慌、过度乐观都没必要,这些年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助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绩有目共睹,大力推行网络教育的势头不可阻挡。”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冉蜀阳对严继昌的观点表示赞同。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取消成人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建立宽进严出的成人入学制度,严继昌表示:“这是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成人学习,本来就不应该设置门槛,‘宽进’鼓励学习。但要严格保证质量,凡需认证的教育与培训出口关要把严,严格考查考核。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这对现有网院是机遇,对于其他即将进入网络教育的高校也是机遇。”
  早在多年前,严继昌就呼吁取消远程教育试点,在他看来,用何种手段实施教育,是高校的自主利,“没有哪一项试点像远程教育这样一试15年的,长期限制绝大部分高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从业人员实施继续教育,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过去的。”
  如何放闸?
  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要用
  “取消和下放审批权,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如何取消和下放,取消和下放之后怎么办,如果教育部不能跟着出台相关指导文件,远程教育界会出现一系列思想混乱,大家都想分远程教育一杯‘羹’,圈外的想进来,圈内的人人自危,最终的结果是无序竞争,网络教育积淀这么多年的声誉也会一败涂地。” 严继昌的忧虑不无多余,网络教育一路走来,在人才培养、助推教育改革等方面功不可没,但难免夹杂“泥沙”。严继昌坦言,网络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管理不规范,特别是招生环节更为突出;培养质量还不理想;人才培养模式还留有太多传统模式;教育还不够开放,没有物理围墙的围墙依然存在。
  “取消和下放审批权虽然‘解放’出更多网络教育力量,但不能打开闸口之后政府就不管了,一定要有配套政策,比如采取联盟认证的方式,对想要进来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硬件设施实施认证,通过后可在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注册,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同时出台政策推动函授等学历教育转型,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最终在资源配置、教育过程、学籍管理、学历证书等方面达到统一,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学历教育,同时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教育之间的衔接,营造终身学习大环境。”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副秘书长李德芳的设想得到严老的认同。
  据了解,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尽管都面向成人、以业余学习为主,但种类繁多,没有统一标准,质量“注水”也屡遭社会诟病。“如果今后统一标准,让质量来说话,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严老表示。
  “推动我国终身学习发展,有两个当务之急。一‘急’是加快终身学习立法,这是终身学习发展的法律保障。二‘急’是建立国家层面的终身学习领导管理机构,统筹全国的终身学习工作,这是终身学习发展的组织保障。”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冯雪飞特别发来短信,赞成“提案助理项目——远程教育工作室”继续推动终身教育立法。
  “这些年,网络教育学院在终身教育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组织建设是一个根本的保障,没有组织,战斗力就很难保证,是不可能打胜仗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甘文田
  “离开人的需要这条主线谈教育立交桥建设,最终都将沦为‘豆腐渣’工程。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哪个高校为中心,重新审视和设计体制机制,把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作为各方收益的原动力,实现网络教育的转型发展。高校只有在垄断上“舍我”,才能成就资源上的“大我”。政府要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多在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上下功夫,多用市场看不见的手,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在管办评上的共治格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书记兼副院长李福德建议。
  苦练内功
  迎接春天到来
  取消和下放审批权对于远程教育来说是春天来了,但是这也意味着今后将有上千所高校“入围”角逐成人教育市场。68所网校即将面临的是:市场份额不变,竞争对手多了,压力大了。
  “现在是鱼目混珠,如何让珠子发光?面对竞争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内涵建设,对于我们高校来说,未来一段时间就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首先就是多条腿走路,单一的学历教育必将走进‘死胡同’,一定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利用网络教育开展灵活的优势,开展市场需要的专业;同时已有的牌子不能砸,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国家要加强质量评估,我们自己也要通过质量提升品牌。”北京大学医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孔繁菁的发言赢得一致赞同。
  “除了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规范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业自律,我们现有68所网院,将来还会越来越多,如何胜出,一定是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也不能单打独斗,如果能成立行业联盟,把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对整个教育事业都是增光添彩的事情。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妄自菲薄,面对竞争,我们更应该自强不息,练好内功。”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晓萍表示。
  “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是全世界面临的大课题,如果局限在网络学历教育领域,有点大材小用,‘杀鸡焉用牛刀’,我们应该看到其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在继续教育领域,现在已经在普通教育领域掀起革命,同时不仅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教育都大有可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史小卫对网络教育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我们的声音终于传到了两会
  【编者按】日下午,“终身学习背景下的网络教育功能和发展座谈会”在对外经贸大学行远楼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兼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解思忠,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雷朝滋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等各界人士应邀与会,对外经贸大学与北京大学等十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专家参会。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王玲、副校长刘亚对全国两会代表及兄弟高校网络教育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进行了亲切会谈。本次座谈会由人民政协报、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联合主办,由我校远程教育学院承办。远程教育学院门明院长、李福德副院长分别就远程教育须有国际视野、国家应制定继续教育学费支出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等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下内容摘自《人民政协报》日B11 版。
“我们的声音终于传到了两会”——《关于加快推动终身教育立法进程》提案诞生记
本报记者 张惠娟
  告别了多日的雾霾,北京终于天蓝风暖。
  两会前夕的一个下午,对外经贸大学会议室里,一场主题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的网络教育功能和发展座谈会”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批关心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赶来聚会,为的是能将他们关注的关于终身教育立法的呼吁和前来参与的各界嘉宾与委员讨论。
  中国科协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兼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解思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副校长刘亚、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雷朝滋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等各界人士应邀与会。
远程教育界:3次会议其意执着
  “为终身教育立法,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了,我们希望加快推进这一进程。所以,今天请大家来是为终身教育立法说话的。”本刊“提案助理项目—远程教育组”特邀主持人——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直抒胸意。
  “为终身教育立法”这一想法在严继昌及众多远程教育界人士心中酝酿许久。但是,终身教育的立法工作由于涉及多个部门,有难度,严重滞后。“教育部多年前就曾提出来要立这个法,但是十年之后却才刚刚启动研究工作,这速度实在太慢了,加快终身教育立法,不能再延迟了。”话到此处,67岁的严老表情凝重,“按照2020年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政府应该注意轻重缓急,优先考虑终身学习法和考试法的起草修订工作,使得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有法可依。不要让终身学习型社会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有实实在在的推进时间表。”
  其实早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召开前夕,由本报教育周刊召开的第41次教育之春沙龙上,严继昌及北京其他5位高校教授就曾共同起草了一封《发展我国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试点建设性建议》的信,信中的第一条就提出,“希望加快立法、组建机构,从法律法规和组织上保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会后,本报教育周刊就大家反映的问题,刊登了《为终身教育呼吁立法》等3篇相关报道,引起全国政协委员及教育部相关领导的重视。
  基于严继昌对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推动和强烈的社会情怀,2012年末,在征求各方人士的意见后,教育周刊主编贺春兰特邀严继昌担任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提案助理—远程教育组”的主持人。
  今年1月23日,严老及数十位来自四面八方的远程教育界人士再次相聚北京。他亲自撰写了有关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14条建议,其中仍把“加快立法”放在重要位置。
  这次两会前的聚会已经是第三次了。为了筹备好会议,严继昌及对外经贸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福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吕国斌等人于会前一直商议到深夜。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将业内的想法准确地传递到两会。
  “终身学习立法要尽快启动,不能十年磨一剑。如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应该包括法制的现代化,这其中应该包括终身学习法律。”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冯雪飞第一个发言。
  “《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但教育需要钱,学习也需要成本,要通过系统设计惠民工程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对外经贸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福德着重提出了继续教育费用支出的问题。他建议尽快搭建国家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立国家终身学习基金,制定继续教育学费支出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要从一开始就应制定推进时间表。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李炜、对外经贸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门明强调终身学习法要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要实施远程教育“走出去”战略。
  大家发言踊跃,讨论激烈。几乎所有网院的代表们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还有的院长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赶来,但在会外也形成了互动。
  “相比大家,在远程教育方面我是一个新人,多向大家学习,所以要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同仁。”特意从长春赶来参会的李宝永由于担任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时间不久,本次出席会议,他更多扮演了一个学习者。会议结束后,他在消化大家提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情况向编辑部发来一份围绕终身学习立法应重点解决问题的书面建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张云祥由于没能调开时间来开会,也特意把观点以书信的形式发给编辑部,并交待说,“立法专门化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把我的意思传给委员们啊。”
各界回应其情切切
  “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所以,无论从继续教育,还是学习型社会,还是终身学习这个角度来讲,都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成果来支撑。”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雷朝滋从教育信息化角度给大家介绍了教育部最近在信息化方面的成果及政策。
  “参加这次活动对我来讲具有纪念意义,因为到后天就结束我政协委员的历史使命了。但我还想说,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种生命的必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解思忠结果话茬,表示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他还提出,法律不是号召文件,必须要有强制条款,建议首先还是要调动大家自发学习的积极性。
  “大家的发言让我学到很多。我觉得终身教育的问题本身从立法的角度来说就是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因为终身教育不仅仅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实行我们这个社会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需要。”王东林委员不停地记着笔记。
  “我们究竟要立什么法,谁来执法的问题都要想清楚。可以多找一些相关专家论证一下,哪个方案最容易操作,有了可行性方案之后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可以做到。”李君如建议。
  “网络教育会带来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变化,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教育功能。”赵沁平副部长从技术的角度提及网络教育对终身学习的作用,也提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他还就终身教育投入问题发表看法。
  “整整一下午,我浸泡在你们营造的这样的气氛里,我被感化、也被同化了。”晚饭时,王东林委员向严继昌表露心声。他说,“感化,是因为你们这些网络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感动了我;认同,是因为你们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愿意参与其中,一起推动。”他还表示,不管这个立法到底何时进入程序,如果从国际上通行的法则来看,和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来看,这一步肯定是要迈出去的。“当我们真正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今天的会议就会有里程碑的意义了,我愿意把大家的呼吁反映到全国两会上。”
  记者手记:十二届全国两会开幕之际,王东林委员把大家的呼吁写成了一份提案草案,并带到了委员驻地。他利用会议空隙及吃饭时间为之奔走呼吁,找到“志同道合”的委员,“推销”这份融合了集体智慧的、沉甸甸的“成果”,以期用联名提案的方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最终,提案得到葛剑平、孙洁等十余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和认同,经过委员们的进一步论证和完善,3月7日,这份由王东林、葛剑平、孙洁等十余人联名的正式提案,被递交到了全国政协十二届大会提案组。
  附:原文报道链接:  
资源开放: 当中国“高富帅”遇上西方“小白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李福德
  在新一轮的资源建设上,我们大可不必将“高富帅”大卸八块改装成“小白洋”,汲取国际资源开放的先进理念、根植国情民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资源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世界的奇妙之处往往在于: 当人们肯定一个事物的时候,这个事物却正在否定着自己。掀起东方的红盖头,揭开西方神秘的面纱,我们依稀看到的是国内资源的“高富帅”和国外资源的“小白洋”。
  中国高校部分网络课程一是“高”,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专业性,犹如长筒靴一样既高又深,高深莫测;二是“富”,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甚或丰富得眼花缭乱,让人坠入知识的汪洋大海一再迷失航向;三是“帅”,从优美文字到精美图片到精彩flash到高清视频到高精尖技术应用,一直帅得“员外”(学员以外的人)找不到、找到进不去、进去打不开、打开急死人,帅到酷“毙”而后已。
  以美国名校为代表的国际高校网络公开课,则一是“小”,注重教学的小模块和知识的碎片化,从小处着眼,一次性学习不占长时间,适应和顺从而不是挑战和对抗网络学习的忍耐力;二是“白”,知识和技术呈现简单直白,素颜朝天直奔主题,不搞山路十八弯;三是“洋”,注重标准的通用性和国际化,便于跨平台、跨系统、跨终端的使用和传播。
  这场遭遇战着实值得人们玩味,它蕴含着一场价值取向的博弈: 一场复杂与简单、适合原则与就高原则、学院派口味与大众化口味、资源开放义务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博弈。
  它们有着不同的成因。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课程项目,由此确立了“开放课程”概念,其目标是到2007年,让所有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能在线被任何人从任何地点自由取用。在MIT的推动下,国际开放课件联盟于2008年正式成立。2010年之后,经过翻译的国际公开课视频在网上大受追捧,国际公开课历经十年磨剑沉寂终于一夜亮剑爆红。
  中国高校开放共享课可谓起个早五更赶个晚集。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设高质量网络课程。2003年秋,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在中央电大悄然成立。2007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建设。2011年,在国际公开课的助推下,北京大学等百所大学成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向社会免费开放2000门教学资源。
  在“小白洋”与“高富帅”的成因中,国际知名高校并不比中国高校起步更早,但其开放资源建设的目标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显然比我们更强。他们始终瞄准资源如何向全社会开放,而我们的侧重点则主要是如何满足在册网络学历生的需要并顺带附加开放功能;他们的开放理念由高校自己率先发起,我们则是通过政策督导被动推进;他们更关注共享性与普适性,而我们往往更关注独享性与专业性。
  尽管如此,笔者无意论证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相反,它所揭示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不同历史时期资源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差异。当我们羡慕国际公开课人气十足的时候,众多国际高校同样对中国网络教育资源投来了欣赏的目光。当我们极力想模仿国际公开课的时候,他们也在悄悄学习着我们。这种碰撞、交流与融合正在展露“高富帅”更洋气、“小白洋”更帅气的新趋势。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正在示范和引领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潮流: 这些课程不仅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而且普遍注重知识的碎片化;不仅注重满足网络教育自身学员的需要,而且开始实质性地面向普校生、夜大函授生、相关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免费开放;不仅注重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在为中国资源开放的共用标准而努力。在国家网络精品课程阶段性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国家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正在启动。在新一轮的资源建设上,我们大可不必将“高富帅”大卸八块改装成“小白洋”,汲取国际资源开放的先进理念、根植国情民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资源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2年第8期
资源开放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标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李福德
  教育的春天来到了,多么鼓舞人心!但春天在哪儿呢?就现代远程教育而言,十七大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是一声春雷,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就是一缕春风,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将是一场春雨。
  放眼世界,资源开放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不仅是一场春雨,更是一次世界波式的春潮。来自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在网民的自发推动下已是先声夺人并风靡全球。接踵而至的是,“中国大学的开放课在哪里”的呼唤与期盼。
  跳出教育看教育,资源开放与其说是几个大学“争暖树”,不如说是社会需求“啄春泥”。教育的春天不在大学手里,而在社会需求手里,社会需求不“啄”你,你“争”也没用。大学不是社会的主宰,而社会需求,或说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才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一个无视资源开放的高校,一个从钱眼里解放不出来的高校,注定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多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抱着一份社会责任,“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一直在为如何确保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社会声誉苦思冥想甚至不乏闭门造车,但当资源开放不期而至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找到了答案。质量好坏、声誉高低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社会用出来的。在开放状态下,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社会检验,社会都会不留情面地予以评判。要想肩负起教育的责任,不仅需要一颗问心无愧的责任心,更需要一份问世无憾的责任状。当我们恪尽职守却依然存有众多哀怨的时候,就应反思我们是否已从自家后院的镜前走到社会大众的台前,是否已从“问心”上升到了“问世”?在资源开放问题上主动接受社会质检, 交出一份问世无憾的答卷,将是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建设难得的机遇。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标志。从社会建设的视角看,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实质。加大资源开放的力度,将有助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资源开放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大优势,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
  资源开放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自发状态,而应进一步引导至自觉状态。马克思曾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其中,目的性是自发与自觉的一个重要区别,有了目的性才有对方向和重点的把握。就像“走马观花”,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走马,就不要观花过多;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观花,就不要让马走的过快。面对资源开放的大潮,我们不能盲目地跟风而动,而要有意识的顺势而为;不能比猫画虎式地简单模仿,而要结合国情办出我们自己的资源开放特色;不能为资源开放摆样子,而要为资源开放打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源开放是机遇但首先是挑战,它不仅需要崇高的理念、开放的胸怀,还需要开放的底气以及与之配套的长效机制。
  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已开展了十余年之久,但资源开放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免费开放才刚刚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省理工学院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