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白事必须用白球鞋的习俗?求告知

【丧事白事白布鞋白孝鞋男女通用白球鞋白色系带劳保白鞋殡葬专用鞋】价格_厂家_图片 -Hc360慧聪网
您是不是在找:
买家还在看:
商品数量:
山东省&枣庄市
手机访问店铺
丧事白事白布鞋白孝鞋男女通用白球鞋白色系带劳保白鞋殡葬专用鞋
卖家承诺48小时发货
买家正在看
相关商品推荐
&12.00/双
&8.00/双
&8.00/双
&12.00/双
&27.00/双
商家等级:
所在地区:
山东省 枣庄市
认证信息: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鞋底材质:
同参数产品
鞋面材质: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适用性别:
同参数产品
流行元素:
同参数产品
适用年龄段:
同参数产品
适合季节: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里料材质: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穿着方式:
同参数产品
选购热点:
同参数产品
鞋头形状:
同参数产品
鞋底工艺:
同参数产品
正在加载中........
慧聪网厂家鲁星(个体经营)为您提供丧事白事白布鞋白孝鞋男女通用白球鞋白色系带劳保白鞋殡葬专用鞋的详细产品价格、产品图片等产品介绍信息,您可以直接联系厂家获取丧事白事白布鞋白孝鞋男女通用白球鞋白色系带劳保白鞋殡葬专用鞋的具体资料,联系时请说明是在慧聪网看到的。
热门商品推荐
我的浏览记录
低帮鞋相关资源
低帮鞋热门产品搜索
低帮鞋相关热门专题
您在慧聪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推荐使用慧付宝资金保障服务,保障您的交易安全!
按字母分类 :
让慧聪网撮合专家为您解决采购难题
您采购的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手机号码
*采购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采购数量/单位:
请输入采购数量
请选择单位
*采购截止日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input id="valid_Code1" maxlength="6" placeholder="请输入验证码" name="VALIDCODE" class="codeInput" onkeyup="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 onkeypress="if(event.keyCode
57) event.returnValue =" type="text">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收到您的需求,我们会尽快通知卖家联系您,同时会派出采购专员1对1为您提供服务,请您耐心等待!
电话:000- &&
联系人:韩虎&销售经理
公司名称:鲁星(个体经营)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每一份需求都会在24小时内得到行业多家优质供应商报价。
每一份需求的报价供应商工商信用资质都会经过专业人员检验,交易安全有保障。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服务主题:
筛选发货地
验证供应商真伪
提供其他优质供应商
采购数量:
用途描述:
成功加入采购单!
当前采购单共3种货品
成功加入采购单!
当前采购单共3种货品
不能购买自己发布的产品!
选中货品中含失效货品,无法完成下单,可能是:
1.货品库存不足
2.货品已过期,或被卖家删除
3.货品不支持在线交易
卖家暂时不在线,留下联系方式,卖家会主动联系您
*我要采购:
我的姓名:
留言内容:民间丧葬习俗有哪些
我的图书馆
民间丧葬习俗有哪些
民间丧葬习俗有哪些
丧葬是对逝者一种悼念举行的仪式,也被称之为丧事。关于民间丧葬习俗有哪些,民间丧葬风俗习惯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希望可以帮到您!
民间丧葬习俗
1、送终: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难免一死,可对长辈的死,家人是很讲究的。高龄老人过世,讲究的是要有子女在场,看着老人死去,这就叫为老人送终。如果一位长者,由于生急病暴病而死,或者患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死去,其子女一个都不在场,这个长者死去,人家就要议论,一是称此长者无福气,连送终的人也没有一个;二是要议论他的子女不孝,老人死去都不知道。人们俗称的寿终正寝就是指老人过世时有子女在场,如无子女在场则视为不吉利。在此风俗的影响下,所以一般人家在高龄老人病危期间,子女们再忙也要守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过世,子女们才放心。凡遇到这些子女,人家就会议论说他们是孝子孝孙,当然,若遇到那些患慢性病的老人突然病故,即使子女不在场,人家也会谅解,人们俗称的长病无孝子,但对送终的风俗至今未变。
2、哭丧:高龄老人或长辈过世,女性子女在场一见老人断气就要放声大哭。这种哭由老人的女儿哭,儿媳妇哭,如亡者是男性,还有其妻哭,这时的哭叫“哭丧”,这种哭丧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哀悼和悲痛;二是以哭声惊动左邻右舍,表示其家死了人,人家就会闻声而至,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安慰。旧时风俗中的哭丧有三种,一是在死者刚刚断气时的哭,二是在死者入殓时的哭,三是在亲朋好友来吊唁时的哭,特别是吊唁者来吊唁时家人的哭丧,迷信风俗中有“破法”之意,如果吊唁者来吊唁时没有家人哭丧,吊唁者就认为是晦气,所以,在死者的灵堂里,始终不能缺人,有的人家在灵堂里总要安排一个帮忙人,只要看到有人来凭吊死者,他就会高声地叫一声“哭两声”,这时死者家属听到叫声,马上就要哭嚎几声,这种哭嚎声,有的地方叫“嚎丧”,嚎丧一般都不是出于内心,而是出于礼节,但不论是哭还是嚎则都叫“哭丧”。旧时的哭丧和现时不尽相同,旧时的哭丧大多数发自内心,因为旧时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身中既受尽了生活苦难折磨,同时又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折磨,她们深受种种磨难和苦楚,一旦遇到父母或丈夫的过世,她们的哭丧就会联系自己的悲惨遭遇,趁机悲哭一番,以发泄胸中的苦楚,她们的哭一般都是如诉如泣,悲悲切切,涕泪具下,即使是对凭吊者来时的哭,也是十分悲哀的。现代人哭丧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年轻妇女她们对生活苦楚毫无感受,即使亲人过世,一般只能干嚎几声,甚至干嚎都不会,她们既不会哭,又不会嚎,更不要说诉,有的只会抽泣,或叫泣不成声。现代人不会哭丧,但也想出了办法,他们在灵堂里播放哀乐以代替哭丧。也有的化钱请专门的哭丧婆代哭。
3、到头更饭与行粮瓶:更饭是鬼饭的俗称,烧到头更饭和作香更饭这种民族传统风俗,是对死者和长辈死者表示孝敬。凡是逢年过节,或四时八节祭奠亡灵,俗称祭祖作香,认为子孙在祭祖作香时,祖宗的亡灵都要回来吃饭,这种祭祖作香饭俗称更饭。到头更饭的说法不同于一般人们所说的更饭,所谓到头更饭是指某人过世,家人要为死者烧最后一顿上冥间时吃的鬼饭,这种饭就叫到头更饭。烧到头更饭,民间传统风俗都很讲究:要求死者的长子即称孝子,头戴孝帽(白帽),身穿孝衣,手拿盆或碗到不同姓氏的七家人家去讨“七姓米”回来烧到头更饭。烧到头更饭时,把讨来的七姓米放入锅中加少量的水,然后只拗一个大草把,由孝子跪在灶门口点火烧饭,边烧边喊“××亲人,儿子为你烧更饭拉”,等到一个大草把烧完即成。另外再煮一个鸡蛋,把更饭和鸡蛋一起盛到一个碗里,然后,在死者入殓后放在死者棺材底下,待死者出殡前将此到头更饭倒入“行粮瓶”中,和死者的棺材或骨灰盒一起埋入土中,表示死者在阴间有饭吃。烧到头更饭此风俗至今未变,这也许是民间传统中人们表示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和安慰吧。“行粮瓶”,旧时把它称作是死者的“粮仓”,旧时用一个小陶罐来做行粮瓶,当死者发丧出殡前,由先生将死者的到头更饭放进陶罐,另加上米、麦、红豆、绿豆、黄豆、芝麻、栗七种粮食,然后用红纸青线封口,在死者出殡时一起埋入土中,行粮瓶都埋在死者的棺材头坑前的小孔中,现时则埋在骨灰盒正面的小孔中。
4、种火:种火是丧事风俗中带有迷信色彩的传统风俗。旧时,凡死者入土、新坟墓堆好后,死者的亲儿子们必须在当天晚上,带着纸钱和稻草到坟上去烧化,这就叫种火。种火有两层意思,一是为死者暖身,二是为死者烧饭。这样的种火要经过三天,而且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晚,第三天要比第二天晚,在第三天种火,烧过纸钱和稻草后要放一包火柴,并对着死者的坟祷告:“××亲人,从今以后就不再来为你烧饭了,以后你就自己烧了吃吧。”到此,为死者的种火仪式就算结束,此风俗纯属迷信,但因前人留下的风俗,至今依旧。现在,各地建了安息堂,此风从此绝迹。
5、送饭:为死者送饭的风俗纯属封建迷信。此风俗在旧时比较流行。何谓送饭?按封建迷信的说法,人的死是到其阳寿终止那天,阴间阎王鬼使“判官”在其生死簿上将其名字用红笔勾掉,然后判官再命鬼使牛头马面、捕快到阳间将其魂魄拘到阴间受审,在受审前七天之内(民间俗种头七),其魂魄并不直接带往阴间,而是押在旧时的家庙,又称本庙里,好比是阴间的看守所,在这七天之内,死者亡魂将在家庙里受到家庙鬼使的种种鞭苔,为减轻死者的罪行,死者家属必须要在死者亡故的当天或第二天到家庙去送饭。送饭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多烧纸钱,在焚烧时要向家庙鬼使通禅:什么“请差人马快对××亲人吊低点,打轻点,我们给你作揖,我们给你送钱”之类的话,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就是给冥使行贿,以便使死者减轻罪行;二是给死者送上路饭,防止死者在路上受饿。为死者送饭风俗,在1952年大破封建迷信,大拆庙宇后,曾有一度收敛,因为当时的所有小庵小庙的菩萨都被打掉,人们想为死者送鬼饭也没有地方。然而人们的封建迷信一时不能根除,没有了菩萨,人们就把饭送到原来的小庵小庙的门口以了心念。文革后,此类送鬼饭风俗就绝迹了。到了七十年代末,各地又掀起了一股建庙风,送鬼饭之风死灰复燃,一些神汉、巫婆、佛头趁机大肆活动,他们(她们)把过去早已打倒的封建神权在暗中宣扬,各自在划定的迷信势力范围内,从中组织迷信者到处做佛事赚钱,并宣扬神权。按旧时神权的体制,各自划定管辖范围的所谓家庙。因此,都又恢复了送鬼饭的旧风俗。为死人送鬼饭实际上是旧时神权统治的死灰复燃。旧社会,我国人民深受“四权”的压迫,这四权就是:政权、属权、夫权、神权。现时,神权在各地死灰复燃,一方面是一些人打着宗教信仰的幌子,大搞各类迷信活动,从中赚取昧心钱。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干部、共产党员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信仰、信念和宗旨,他们也热衷于迷信,他们把自己的成长,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把自己发财致富都归功于神,归功于菩萨保佑。所以现在他们对迷信旧风俗的神权统治都信以为真,这也是一种信仰危机。从当前的送鬼饭风俗中,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都值得好好地反思。
6、告状(发耗):这里的告状,不是诉讼告状,而是民间丧事风俗中死者的女儿、儿媳妇在自己的亲人死后回娘家或回婆家向家人告知公婆或丈夫亡故的消息,民间称告状,好比为死者发讣告。目的是让家人知道,某人已经死去,那么被告知者就必须在当天赶到死者家为死者凭吊,如果女儿、儿媳妇不回家告状,亲家是不能上门吊唁的,非但亲家不能上门,人们还会说她们忤逆不孝。事至当今,告状之风在农村仍然盛行,而且也很讲究,告状者必须身穿重孝,回家告状时必须跪着向父母告知,这就是民间的丧事告状。
7、吃卷床夜饭:“吃卷床夜饭”是在民间丧事风俗中,在死者死的当天晚上入殓前请村上人吃的一顿晚饭,民间俗称卷床饭,有的地方不吃卷床饭而吃卷床面。何为卷床饭?民俗中,在死者入殓后,死者生前睡过的床上用品都要席卷出门,放到离村不远的三叉路口烧掉,这俗称卷床。卷床在旧时的含义是让死者把生前的东西一起带上阴间路,以便让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其实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其实卷床的真正含义还是出于卫生,大凡死者一般都生有疾病,有的甚至是传染病,死者去世后在他的遗物上很可能沾染着病菌和污秽之物,为防传染,入殓后将死者床上的东西席卷出门付之一炬,这样到是很卫生的。在卷床当天,死者家属必须请人帮忙入殓,那就得准备卷床夜饭供人家吃。旧时的卷床夜饭比较简单,一般连家属亲戚在内也不过二、三桌。但现时却大不相同,因为死者家属为死者办丧事仪式的全过程都要在这天晚上议定,所请的帮忙人也必须到场,加上现在的村上人多,一顿卷床夜饭,小的村起码要八、九桌,大的村加上当晚来吊唁的亲戚,一般都要十六、七桌才够。再说卷床夜饭的规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时的卷床夜菜一般都是两荤两素加一个豆腐,现时丧事人家的卷床夜菜,用起了冷盆热炒,规格略低于丧事正日的酒菜,而且丧事的铺张浪费程度也越来越大,吃卷床夜饭的风俗无形中加重了死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但因旧风俗的影响,人们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8、入殓:入殓风俗无论在旧时还是当今,其手续之烦琐是相当多的,真是五花八门,现时不但未变,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入殓程序有移尸、卷床、布置灵堂、放千张眼、点更饭长命灯、秤衣、穿衣、放置垫背钱、买水、洗脸、梳头、入殓、与遗体告别、盖棺、守灵等等。所有这些仪式都由村中健壮老人并懂得入殓者负责操办。移尸:就是移入灵堂。在死者的遗体移动前,主持人必须口含烧酒向死者周围喷洒,用现时的话来说就是起到消毒的作用,可在旧时的含义是驱鬼镇邪。酒喷过后,开始移尸,如死者有多个儿子,则必须长子抱头,末子抱脚,次子抱腰。主持人用一根白布带系在死者的腰里,然后大喊一声“起”,并同时把一片瓦用力在死者床上碰碎,随着“起”“碰”之声发出,大家齐心协力把死者从床上抬起并移到灵堂,放在棺材盖上等待下一步的仪式进行。在这一步,农村风俗中讲究儿子们的“抱头抱脚”,一是表示儿子们的孝顺,二是表示死者有福气,如没有儿子,抱头抱脚则由女婿或侄子、外甥们来担任。设灵堂:旧时富户人家设置的灵堂庄严肃穆。首先是将棺材放在灵堂正中偏右,在棺材前设灵台,灵台上放着死者的遗像,灵台与孝堂之间用白布帐曼隔开,帐曼上有亲属送的挽联,旧时灵前不放花圈,花圈到60年代才有,灵堂里还准备着千张眼即竹筛子,筛子里放着剪刀、尺、秤和死者的寿衣。入殓时,所有家属和亲朋好友都要拿着三支清香,表示为死者上路送行。穿衣:旧时为死者穿衣也有很多陈规陋习。如孝子头顶筛子跪地默哀,为死者穿衣者从筛子中取出秤,再把死者的衣服用白布带系好,挂在没有秤砣的秤钩上,这时孝子问“衣有多重?”?秤衣者高呼“一秤到稍”!表示死者的寿衣分量足够到阴间享用。秤衣完毕,接下来是为死者穿衣。但因死者身体已经僵硬,如一件一件地为死者穿那是十分费事的。旧时是将死者的寿衣先由长子把它一件一件地套起来,然后由孝子抱头抱脚,并喊一声“起”,趁尸体稍微抬起时,由穿衣者把衣服塞到死者的身底下,然后把死者的手放进衣袖管,衣服向上提到位。上衣穿好,裤子比较好穿,只要从下往上地套上去就行。为死者穿的衣服一是要逢单数,如五件、七件或九件,二是不能有纽扣,迷信说法有了纽扣就表示在世时与人结下的仇恨到来世也不能化解掉,因此死者衣服的所有纽扣在穿衣服时都要剪掉,即使贴身衣服的纽扣也要剪掉,此风俗至今未变。死者所穿的衣服都没有纽扣,上衣贴身也是靠一根用七根蓝线拧成一股系在死者身上,这股蓝线系在死者身上也不能打结的。
9、洗脸、梳头:旧风俗为死者洗脸得由孝子先为死者买水,他们要带了重孝到河边去向所谓的河神买水,买水时要向河神祈祷,并还要付钱,旧时付钱都是向河里掷几枚铜板,现时买水都要向河里掷几个硬币。当洗脸水买回来后,孝子用块白布,一只木梳,跪在死者的头边,先为死者洗脸,洗脸时要喊“××亲人,儿子为你洗脸”,洗脸讲究按顺时针方向擦三转,然后再为死者梳头,同时也要喊“××亲人,儿子为你梳头拉”,梳头讲究梳三下,梳完用力把木梳在棺材盖上敲断后扔掉。入殓:旧时入殓死者都用棺材,那事先要做好各种准备,如:用黄纸钱包石灰包,用黄纸钱包草木灰包,准备好垫背铜钱七枚。旧时用的铜钱一般选择康熙通宝、顺治通宝,或者更古老的钱币,总之越古越好。这些垫背钱表示死者到了阴间有钱用。入殓开始,旧时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石灰包,一层灰包,然后放上一层纸钱,再把死者的垫被铺上,并在垫被上按前四后三的北斗七星图案垫上七枚垫背铜钱。接下来,主持人用一片瓦在棺材盖上用力敲破,高呼一声“起”,孝子抱头抱脚,主持人手提白布带提腰一起将死者尸体抬入棺中安放好,再盖上死者的盖被,同时帮忙人将部分死者的陪葬品放在死者身边,周围再放入石灰包,草木灰包,将死者拥紧即算完成。现时因推行火葬,死者身边不再放置随葬品和石灰包,草木灰包。但近几年来,一些从事销售丧事物品的人,又推出了纸塑简易棺材,从前的那一套。石灰、草木灰包不见了,但在死者周围却用大量的纸钱来拥紧死者。入殓结束,棺材才能得正(即放置中堂正中),这时,主持人招呼死者家属绕棺材转三圈,以示向死者告别,然后再把棺材盖上,此谓盖棺定论。旧时盖上棺盖后用三支爬头钉和一支子孙钉将棺盖钉牢,现时纸塑棺材盖棺后用封箱胶纸封合。整个入殓仪式才全部结束。入殓结束后,还要在棺材底下点上放有到头更饭和油盏的长命灯,在棺材盖上放上千张眼,据迷信风俗传说,这些东西都是为驱邪神来犯,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的旧风俗,但人们还是照样的继承下来,这叫“上代传下世”,照办吗,看来要想改变这类旧风俗是相当不容易的。
10、看风水、戴孝帽、搁三朝:在民间,有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旧习俗,这是指丧事人家的看风水。此风俗从旧时盛行到60年代末,文革期间基本绝迹,到70年代末,看风水旧习俗又开始抬头,现在可说进入了盛期。凡是谁家死了人,总要请风水来看坟穴,虽然现在推行火化,但死者的骨灰盒还是要埋入土中,所以人们还是要请风水看坟穴。这些从事风水职业的人,一到主家首先摆出一付风水先生的架子。为死者择坟穴时,祖传也有不少名堂。大凡风水择坟穴,都是按风向水向选择,他讲究的是风有来路(七十二路),水有去向(三十六向),风向来路,水路去向都有一套讲究,关乎家人今后的平安、发达或衰败。最好的是前有出路,后有靠山,按此大前提选择是风水是第一关。接下来是定向,所谓“此穴”对主家来说是否经受得了,也就是说,你主家是否有这个福气,这就要定向。这一关就必须按死者的生辰年庚和其长子的年庚进行推算,再得出死者葬的方向,如:子午向,乙丑向,丁卯向等等,这些向都是用夹盘上的指南针来确定。当风水择准了向,就在这个穴位的两头钉上向桩,坟穴就按此向桩为死者开坟穴即开坑。到此风水先生择坟地才算完成。现在各地安息堂建成后,看风水就按骨灰盒正中线来定向,至于选项坟穴也只能取消。但目前较富人家又热衷到公墓去买坟穴,这时,他们又开始请风水选项坟穴和定向了。戴孝帽和戴孝的风俗,也是从古到今的一个民族传统。某家死了人,为表示哀悼,家属、至亲都必须戴孝和戴孝帽,孝帽分辈份,子戴白帽,孙戴红帽,重孙戴蓝帽,重重孙带灰帽(人们常说的灰灰孙就是这个意思),此习俗传到文革就绝迹,以后丧事中推行了戴黑纱,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开始了穿白衣,戴白帽,一切都恢复了老的风俗传统。搁三朝:在农村,人死后都有搁三朝的习俗。所谓搁三朝,就是死者从断气时算起,要在家里搁置三天才能出殡入土,现时叫火化。有的人家为等远亲归来,也有搁五朝的,还有一些迷信人家,要请风水先生或瞎子排定搁置的日期,这就出现了搁七朝的。凡搁三朝也好五朝也好,这都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特别是长辈,死后千万不能马虎,人们认为,不搁三朝就是对死者的不孝。旧时有早死夜拖的说法,即白天死,晚上就拖出去埋了。那一般都是指那些无儿无女的人死后才早死夜拖。
11、五谷仓、掮幡竹、开坑:在民间丧事风俗中,传统的程序多得五花八门,死者入殓后,其中做“五谷仓”也是一件很要紧的事,五谷仓:是放在灵台上的一件祭品。这五谷仓是用砻糠做的,它表示是死者的谷仓,其做法也很讲究,一般农村中的老年妇女都会做。它是用四层方块白布和一块尖角白布拼做成的,四块白布大小不一,底层一块约九寸,再是七寸,五寸,三寸,制作时将每块白布的四角缝合形成尖角,中空填满砻糠,一块小角布也缝成尖角,这填砻糠得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妇填,如无女儿或儿媳妇,则由至亲中的女性来填,填时要边哭边填,并哭喊着“××亲人,我为你做五谷仓拉”,哭一声填一把砻糠,直到把四块布和一块尖角全部填满,然后把它们一层一层垒起来成一座宝塔形,尖角放在最上面,这就成了五谷仓。五谷仓放在死者灵台的右上角,待死者出殡时,由一人托着,当出殡主持人敲碎瓦片时,就有人来抢五谷仓,其中的一只尖角由托者拿着放在死者牌位的子孙钉上,其余各层由人抢走。旧时人们有抢了五谷仓的白布带回家给小孩做填底布,说是能驱邪,现时人们抢了都是丢掉,此风俗纯属迷信。丧事人家用的掮幡竹:原出于古代的招魂幡。死者在出殡前,人们都要为死者准备两根带叶的青竹子,青竹子取回后由风水在掮幡竹上进行一番布置。风水将两张三寸见方的红纸折成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底边上粘上一张飘带,飘带上各写着丁财两旺、吉祥如意,制作好的飘带分别用线系在两根竹子上,这就做成了掮幡竹。在死者出殡前由两名儿童掮着走在前引路,直奔埋死者的坟坑。当死者埋好后,帮忙人为死者堆好新坟,然后将掮幡竹插在坟墓的两头。不过,这时的掮幡竹上已经挂了许多抛坟用的东西,旧时上面挂小团子,俗称抛坟团,现时一般不用小团子,而是改用枣子代替,等到新坟做好,就开始抛坟。抛坟就是将带来的糯米小团子或枣子撒向新坟,表示给死者享受。但农村风俗中有抢抛坟团的习俗。旧时有种说法,吃了抛坟团能辟邪驱鬼神。现时已不同了,等到抛坟时,即使带了许多枣子去抛坟,可一个小孩子也不会去抢,因为现在的孩子对枣子根本不感兴趣。开坑:就是为死者埋葬棺材或骨灰盒的墓穴,这就是土葬风俗带来的结果。开坑的传统习俗上也很讲究,旧时开坟穴,一般派五人,现时派三人,开穴人数为单数,迷信习俗逢单不逢双。开穴者带一壶黄酒,一个冷盘菜,三个爆竹,开穴按风水事先看定的地穴,在向桩范围内开坑,开第一块土前先放爆竹,然后,将第一块土放在另一处,以便孝子上坟时带回家。坑开好后,开坑者将带去的酒菜吃光,同时将坑底留下的脚印用钉耙铲掉,迷信的说法不能将生者的脚印留在坑底,否则对生者不利。俗语所说的:落魂收脚迹。就是指这个意思。&
12、吹鼓手与乐苏班:旧时丧事风俗中都有请吹鼓手和乐苏班的习俗,以增加丧事的气氛,吹鼓手民间俗称吹打,乐苏班又称江南丝竹,这两个班子实际上是民间的祭祀队伍。吹打由三至五人组成,他们使用的是唢呐和四件打击乐器,他们到丧事人家后专司吹吹打打,增加丧事的热闹气氛,同时也吹奏一些哀乐,如哭七七,丧事祭拜曲子。旧时穷人家也有少数人家请吹打,大户人家更不用说。请乐苏班的丧事人家就比较少,因为乐苏班组成人员起码有七人,多到十三人组成,他们使用的乐器除打击乐器外,主要是有江南丝竹的各种弦乐器,如二胡、三弦、琵琶、月琴、京胡等,乐苏班的人员必须精于演奏江南丝竹的各种乐器和地方曲牌,而且能唱多种戏曲,他们不仅能奏能唱,而且精于自拉自唱,因此,他是属于高雅的民间文艺。乐苏班不仅为丧事人家演奏,而且还能为氏族祭祀、庙会吹拉弹唱,此类人员实属民间艺人。旧时能请乐苏班的人家一般都是大户人家。吹打和乐苏班在解放初期还有,到六十年代末就没有了,七十年代初期,丧事人家的祭祀由军乐队来代替,所谓军乐队的称呼实际上是错误的,军乐队是指军队的仪仗队,民间的所谓军乐队,实际上是一支哀乐队。民间的这支哀乐队,起初只有五人组成,他用一支圆号、大号、大鼓和唢呐四件西洋乐器加一件民乐器吹奏,刚开始请的人家还比较少,到八十年代,只要哪家有丧事,这哀乐队是必请的。八十年代末,这些哀乐队又有了发展,他们的人员增加了,在他们的队伍中出现了弹唱人员,弹唱的内容一般都是地方戏曲,
实际上这种哀乐队兼有旧时的吹打和乐苏班的双重作用,所以现时请哀乐队的费用比以前翻了几翻,高的一般需要几千元,当然这笔钱一般都由死者的女儿们买单。现在甚至还发展到用礼炮车。
13、点竖头灯:点竖头灯的风俗,旧时丧事人家一般都有,到六十年代末也就绝迹了。可到了七十年代末,一些专搞迷信职业赚钱的人又开始重操旧业,自制了竖头灯为丧事人家祭奠之用。旧时的竖头灯,是用一根木制主轴安置在一块坚固的大木块上,主轴上设置了49个插孔,插孔里可插一种“J”形的灯支架,灯支架上有一个小木盘,盘中盛放豆油和灯草芯,丧事人家在死者入殓后,竖头灯放在棺材头边,然后,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妇来点亮上面的各盏灯,点时,女儿们要哭一声“××亲人”点一盏灯,从上到下直到把所有的灯都点亮为止。所以人们认为,做女儿和儿媳妇的实在不容易,哭一声点一盏,49盏灯点完,总是要把她们嗓子哭得嘶哑不堪。七十年代末开始出现的竖头灯已有了改进,有的用油,有的用上了电灯,但不管用什么照明,总之是要哭一声点亮一盏。现在虽然有竖头灯出现,但用的人家还是少数,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更加转好,今后很可能盛行起来。
14、暖坑、转坟、一直跑不回头:丧事中死者的棺或骨灰盒在入土前,农村有为死者暖坑的旧习俗。暖坑:就是用纸钱和稻草先在坟坑中焚烧,以示让死者入土后有一个温暖的阴间住宅,此也是一种迷信风俗,暖坑结束,死者的棺木或骨灰盒才能入土。转坟:这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此风俗就象现代人扫墓时绕墓一周一样的意思,不过,现时农村在死者入土后的转坟有所不同,他们是在死者入土后,由死者的子孙和主要亲属按辈份排列,由死者的儿子带着绕坟三转,转坟结束,孝子们将手中的哭竹棒折断后丢在坟前后即可离开,此就是所谓的转坟。一直跑不回头:这也是上代传下来的旧习俗。在孝子们转坟结束后,他们都要把自己戴的孝帽掀起,眼望前方,昂首而回,而且在回家的路上不能回头看,按迷信的说法,如果他们有人回头看,死者的魂魄就不能跟着回家,就只能在外当野鬼,这是对死者的不尊敬。此类封建迷信的鬼话显然是欺人之谈。但尽管如此,这一直跑不回头的风俗却至今依然存在着。
15、驱悔、吃糕、茶与步步高:旧时,凡送葬人员,不论亲朋好友,不论孝子贤孙,在送葬后回家时,丧事人家总要在回家路上的三岔路口烧一堆火,送葬人员回家时经过此必须用脚在火堆上跨过,此谓驱悔,然后继续往丧事家走去。当送葬人员走到家门口时,有一个人专司给每个人送上一块甜糕点,同时还准备了一缸甜水茶,每个人吃过甜糕点后还必须喝上几口甜茶,说这样就能驱邪避灾,当然,这些祖上传下来的风俗皆属封建迷信的东西。所谓步步高,在旧时,亲属送死者入土后回到家里时,一路上不能再哭,也不能乱跑,他们在死者长子的带领下一直跑回家,经过吃糕点、喝甜茶,然后再进门,在进门时,必须经门口放着的一张梯在梯档上一步一步地走进门(这里不包括旁系亲属,只指儿女儿媳妇们),进门后脱下孝衣放在梯档上。其中放孝衣上梯档也有说法,第一个人要尽量放高,迷信的说法是越高越好,这样放法是一件比一件低,直至全部放完,这就是预示着步步高。孝子女们搭好衣服后再各自回房洗脸梳头,女儿们回到其母亲房中洗脸梳头,此风俗为洗去晦气,当然这些都是属唯心论的东西。
16、烧路头:路头是旧时“五路邪神”的总称,五路邪神源出于我国明代许仲琳的一部《封神演义》一书中姜子牙封的五路邪神,据民间传说,这五路邪神专司民间婚、丧、喜、庆、起房造屋、破土奠基的事,如果在上述事宜中得罪了他们,那谁家就得倒霉晦气和不吉祥。因丧事人家死人后都要哭哭啼啼,吵吵闹闹,破土开坑,那都有可能得罪和触犯他们,再如办丧事人家的亲朋好友来悼念死者,他们多少身上也带着孝,而这些人的活动范围遍及丧事人家的左邻右舍,据迷信说他们也有可能触犯这些邪神,那么人家就会感到会给他们带来晦气,这就必须在自家门口和亲属经过人家的门口“烧路头”,这烧路头就是所谓的“送神”,不然自家和别人家就会不满意,所以丧事人家死者入土回来后都要在自家门口烧路头,而且还要替别人家烧路头,似乎路头一烧就万事大吉。烧路头要用几张纸钱,三支香,三个爆竹,加上三荤三素和一个稻草把作为烧路头的祭品。此旧风俗要想改掉也是一桩难事。
17、吃头七馄饨、喊高茶:死者从死到第七天为“头七”,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这一段时间为死者的灵期,又叫七里。在整个七里,按旧时的风俗,死者家属每天要在灵台上供奉粥饭,并烧香烛纸钱,旧习俗称之为孝。第一个七叫头七,旧风俗在当天夜里要吃馄饨,这就叫吃头七馄饨。农村风俗讲究吃这顿馄饨的菜必须到人家地上去偷,这个偷不是由主家自己去偷,而是由村里的健头帮着去偷,他们白天到人家地上去看好点,夜里带几个人一起去,偷菜也有讲究,偷时不能好好地偷,而要带有一种糟蹋性的偷,为的是偷后要让人家发现并大骂。迷信风俗称,被偷家骂得越凶,偷家就越发。实际上老百姓都知道这一风俗,所以被偷的人家一般都自认晦气,看到自家的菜被偷被糟蹋,干脆一声也不骂。老祖宗传下的这个风俗不知在什么时候形成的,至今丧事人家照办不变。喊高茶也是丧事人家所必须进行的一个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旧风俗。按迷信说,死者死后其魂魄到第七天就要被拘到阴间丰都城的阎王爷那里去受审,在去阴间的路上,鬼魂一路上吃的都是阴间的迷魂汤,走的是阴间的崎岖路,经过阎王爷的审讯,到第三十四天的子夜即五七,就被阴世的差役押回阳间,其中要经过奈何桥,押上望乡台,再从望乡台上被推下来,然后,才能回到老家来看望家人。传说,此刻的死者亡灵已被阴世差役从望乡台推下时跌掉了下巴,神志也是七昏八颠而认不清回家之路。因此,死者的家属必须在当日五更时,由长子用梯爬上自家的屋檐,手握笤帚高喊招魂,到这时死者的亡灵才能应声而回家,至于如何喊,那也有讲究,要喊“××亲人回来吃高茶,不要在外喝迷魂汤”下面由一位亲人应着;“回来啦!”,边喊边用笤帚招魂,这样连喊三声,说什么亡灵就应声而回家了。喊高茶的迷信风俗也很烦琐,当天夜里死者的儿子女儿们要全部到家为死者守灵,并要准备三荤三素和水酒供亡灵回家吃。同时,还要准备一付专供阴世差役吃的半生不熟带着猪毛的猪脚爪,其目的是让那些夜叉小鬼慢慢地吃,这样好拖延时间,让死者的亡灵在家多待一会,好好享受亲人们为其准备的酒饭菜。迷信风俗还说,为防止阴世差役捉弄亡灵,生怕那些阴世差役不让亡灵好好吃饭,生怕他们把死者吊挂在家里的钉子上,因此,在喊高茶那天的白天要用红纸做圈把家里的每只钉子包好,这样那些小鬼就不能把死者吊挂在钉子上了。整个喊高茶的前前后后要准备一天一夜。迷信说法,死者亡灵回来吃过高茶后才开始清醒,到此他(她)才知道自己死了,此风俗至今未变。
18、过五七与掀灵台:旧时在死者过世的第三十五天为五七,当晚半夜过后喊完高茶,在白天为死者烧些纸,程式也比较简单,家人弄几个菜,自家人团聚一下,吃顿饭就算,这些纸钱和饭菜的钱由儿女出,价钱也比较低。但现时就不同了,整个过五七的花费高得惊人。到过五七那天,女儿们要准备大量的祭奠冥品,其中包括纸马、纸船、纸桥、纸钱,发展到现在要纸扎的楼房、轿车、电冰箱、家用电器、金锭、元宝、冥币等,有的还专门请和尚道士诵经念佛、做道场、破狱等,其铺张浪费大得惊人。不但如此,还要准备大量的酒菜,请部分亲戚和村上人来吃五七夜饭,少的也要十来桌,多的要几十桌。现时人家为死者过五七,其本意并不一定是为了死者,而是做给活人看的,摆摆阔气而已。有的人,在死者生前对老人并不孝敬,甚至有的还虐待老人,但等老人死后他们到反而孝起来,花大量的钱去祭亡灵,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孝敬老人,还是他们健在的时候多给予一些关心和孝顺,不要等到人死了再去搞无为的孝顺,那不是做给活人看是什么呢?掀灵台:是民间丧事风俗中的最后一项,旧时掀灵,要到四十九天,在这一天,女儿们再次回家哭祭亡灵,民间有一支小曲《哭七七》就来源于此,旧时断七掀灵,一般是买些纸钱,扎些简单的冥器,烧化烧化,掀掉灵台就算完事。现时又不相同了,都在五七那天就掀灵台,少数的仍然要到断七再掀灵台,反正这里没有严格的规定,民俗传统有时也会变,但从目前来看,万变不离其衷,各种风俗中,封建迷信的成分占据了大量的内容。
19、送早饭与送白文:送早饭:是指谁家老人过世,在村上的近亲都要为死者家属送早饭。民间风俗中有死者家属家三天不能烧早饭的说法,所以早饭都由村上的近亲送去。送丧家的早饭,是用大米熬粥,中间放红枣,并带有三样下粥菜,这样的风俗至今未变。送白文:是指向丧家送人情。送白文在旧时一般要等丧家发耗后才能送,丧家的至亲在得到丧家发的耗后,一定要在当天就去看望,去时一般要送纸钱,到死者出殡那天再送钞票或挽联。现在不同,当天去看望,一般不送东西,要到出殡当天才送人情,这种人情就叫白文。村上的邻居,只有当天去看望,五、六十年代,村上人到出殡当天去送一些大米,因当时大米紧张,能送一升半升已是不差了。到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米已不足为奇,皆时不少村里凡遇丧事,人们已不送大米而改送钞票。送钞票的多少,起先是5-10元,90年代增加到50-60元,现在已发展到几百上千元,而且以此例,以后再遇丧事人家,村上人送白文就不能少下来。看来村上人送白文虽然比以前多了,但村上人到丧家吃硬饭的人也比以前多了,旧时到丧事人家吃硬饭,一般是一户一人,现时一户要去几个人,有的甚至全家都去。至于亲戚送白文,其数量也比以前翻了好多番。
20、拜忏与破狱:旧时丧事人家为死者过五七或掀灵台当天,或在为死者过周年时有请道士拜忏与破狱的风俗,但此风俗并不普遍,旧时一般要大户人家或殷实人家才请道士拜忏与破狱。拜忏与破狱的花费很大,穷人家是做不起的,此风俗在解放初还存在,到60年代就绝迹了,因为在农村到60年代末就没有道士、和尚了,所以不再有拜忏和破狱的迷信做法。到了80年代初,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台,农村中一些巫婆、神汉和原来改行的道士、和尚又死灰复燃, 他们乘机服务起来,旧时的拜忏、破狱等又在农村中兴起。现在尚未普遍,一般都在富裕人家或迷信观念较强的人家进行。何谓拜忏?就是一些职业迷信者,包括一些假和尚、假道士,为丧家过五七或周年时,为死者超度亡灵之类的迷信活动。拜忏,“忏”即忏悔之意,在我国,拜忏原属道教的一种祈祷,它围绕为死者向往生重投人生的一种超度。旧时拜忏的种类有多种,什么往生忏、平安忏、得道忏等名堂,拜忏的忏文原来道家都有忏文的甲本,拜忏时道士照本诵念,吹吹打打,其中还有一个叫诉头祭文,这个诉头的祭文也有甲本,在这个甲本中要填上承办者家属所有人员的姓名,年庚八字,以示这些家属为死者超度,这种诉头祭文,都是在拜忏结束时诵读,道家俗称通诉头。现在不同了,和尚、道士,包括一些假和尚、假道士都能为人家拜忏。此类行为道家叫做道场,佛家叫做佛事。现在是道场与佛事混为一谈,反正老百姓也不懂,讲讲派比,胡乱一下,只要诚心诚意对死者孝敬,告慰一下死者亡灵就算对得起死者。现时农村拜忏,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更有甚者一次要花几十万。
破狱与拜忏同属于道家的一种迷信活动,佛家也有破狱的活动,民间有把拜忏和破狱结合在一起搞的风俗,但并不普遍,旧时穷人家是无钱搞这类大型的迷信活动的。破狱有大破狱和小破狱两种,穷人家搞搞小破狱,大破狱一般都是大户人家才搞得起。所谓破狱,迷信概念是打破牢狱的意思。旧时,迷信者相信人死后要被阴司打入地狱,罪恶重大的则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俗称阿鼻地狱),狱者即监狱也。民间的拜忏、做道场、做佛事和破狱,都属于为死者超度亡灵,以便让死者早些脱罪,走向来生,早投人生。以道家和佛家而言,这类超度是属于为死者向阴司修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死者向阴间的阎王、鬼使送好处,带有现代人的贿赂之意,如果死者在阳间作孽太多,阴司对死者家属送的好处不多就不买帐,那就得送好处。小破狱的分量当然不及大破狱的贿赂多,所以有的人家就要搞大破狱,从而来为死者在阴间减刑超脱。按迷信的说法,阴间地狱都属五狱尊者管辖,这五狱尊者就是《封神榜》上封的五狱尊神。五狱分东、南、西、北、中五狱,民间的破狱就是要对五狱尊神一一疏通,让他们网开一面,早早打开地狱之门,让死者早出地狱早脱罪,早投人生。
小破狱规模小,一般一两个人就能搞,他们备有一套小道具,一套五狱尊神的神位图象,破时按五个方位供奉在死者家的场地上,并在五狱尊神之间用大米画上狱咒符咒表示冥间牢狱。破狱时,一道者(或和尚)右手持斩妖剑,左手持摄魂铃,身穿道袍(和尚穿袈裟),按顺序先从东狱破起,他们逐狱大念一番破狱咒语,并边用斩妖剑在空中划动,然后再将事先画好的符咒戳在剑尖上挥动一番后放在点燃的蜡烛上烧化,接着再用剑尖将两狱之间的米符划开,这就表示破了一狱门。紧接着右手摇晃摄魂铃让其魂魄出狱,依次将狱一一破开。在破狱过程中,死者的家属都要跟着道士的每一个咒语中的重音在地上跪拜一次,整个破除五狱的时间要一到两个小时才能结束。所以在破狱中,家属跪拜是很麻烦的事。
大破狱规模大,一般要15-20人左右。大破狱一般是道士和和尚联合搞,所供的五狱尊神图象也大,供神的地方也大,旧时一般在农家的栈条上搞,小破狱画符用的米只要一、二升,而大破狱用的米则要一、二斗。他们在破狱时,道士和尚各手持打击乐器在五狱尊神中转来串去,名为串花,那场面到也好看,主持人和小破狱一样进行,家属的跪拜也和小破狱一样,不过,那时间却要比小破狱长。
近几年来,在农村的迷信活动中,小破狱又已出现,但大破狱还未发现,据说大破狱的串花已经失传,和尚道士已不会做。
21、吃绝嗣头:吃绝嗣头的风俗在旧时较盛行,现在基本不存在了。所谓绝嗣头就是死者是孤身一人,无儿无女无侄儿女的户,农村又称这种户叫绝屁股户,他们死后的遗产无人继承,当那人死后,其遗产一律由村上的头人或长辈们负责变卖,所得钱财,一律用在为其办丧事上和给村上人吃光,这就叫吃绝嗣头。如果死者留下的财产不多,那就小吃一顿,如果留下的财产多,那就大吃一番,一天吃不了就吃两天,总之要吃光为止。所以农村风俗中有句话:人人怕当绝嗣户。怕当绝屁股。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为何这么难,难就难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怕当绝嗣户,怕被人家骂绝屁股,特别是生了一个女孩子,人们还想生个男孩,因旧时有句老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后就是指男孩,女儿是人家的人,算不了后。因此,推行计划生育的难度就大。国家为了打破这一传统观念,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各地办起了敬老院,这在一定程度对推行计划生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填坟:旧时清明节填坟,现代称扫墓,这一民间传统风俗,至今一直保留下来。旧时清明节填坟有祭祖敬鬼神之意,现时清明节填坟都为祭祖,但在农村仍有敬鬼神之意。祭祖就是要人们不能数典忘祖,要知道自己的出身,更要牢记先辈们为自己开创的基业来之不易,要后人好好地尊重先辈,怀念祖辈。至于在清明节要买些酒菜纸钱来作香祭祖,一方面是后人对先辈表示的一种尊敬,另一方面也是祖上传下来带有迷信色彩的一种旧习俗,此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上上坟,填填土,趁机让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小孩认识一下自己祖宗埋葬的地方也未尝不可。因此,农村清明节填坟这一风俗还是好的。但是近些年来,在清明节祭祖或扫墓中也夹带着很多迷信色彩,而且越来越重,如上坟祭扫,他们所花费的纸钱就不再是一般的几张纸钱和红绿飘坟纸,而出现了冥票、纸元宝、纸金条,在冥票中甚至出现了纸美元和各种大额冥币等等。他们在上坟扫墓时,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要祖宗保佑,他们把改革开放中发了大财,做了大官,不是靠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一味归功于自己的祖宗,认为是祖宗埋葬的风水好,是祖宗在冥冥中保佑得好,这无非有些过分。如果一味在下一代头脑中灌输迷信的唯心论,那就失去了怀祖祭祖的本意。
23、作香:作香是民间的一个传统风俗,其本意是为祭奠祖宗亡灵,每逢过年、清明、七月半、冬至四个时日,旧时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作香,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文革期间祭祖作香作为四旧被禁止,那时也没有一家敢祭祖作香。改革开放后,民间的祭祖作香又开始恢复起来。民间四时八节的祭祖作香,这是怀祖思宗的一种表现,至于中间隔着焚烧纸钱,摆祭祖菜肴那可以看作是一种形式,那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不能太过太浪费,不能搞封建迷信的东西,那么,作香这种民间习俗从上代传下来,还是可以保留的。
24、关亡:是民间一种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的旧习俗。所谓关亡,就是由民间的巫婆装神弄鬼搞的一套鬼把戏。她们称自已是由某某神仙附体,能到阴间地狱将死者的亡灵请到阳间借巫婆之口,道出身前在世之事和到阴间的遭遇。巫婆在旧社会被称为下九流之一,一般都是装神弄鬼的职业迷信者。旧时请巫婆关亡的现象比较普遍,解放初到文革前还有一定市场,文革中被彻底取缔,那些神汉巫婆在文革中被作为牛鬼蛇神揪出来进行了批斗,从此基本绝迹。但到了80年代初,一些原来的老巫婆又开始死灰复燃,而且还出现了新一代的年轻巫婆,她们又开始装神弄鬼,自称是某某大仙附身,操起了关亡的旧职业,大肆骗人钱财,有些关亡者通过一些迷信观念强的人大肆制造舆论,在群众中宣扬她们关亡是如何如何的灵验,这样吸引了不少人去请她们为死去的亲人关亡。由于去关亡的人本身就很相信此类勾当,她们相互传播,越传越神,这就出现了某些巫婆一天要接待上百人,在这些巫婆中有的成了暴发户,她们大发封建迷信之财,可就是有人愿意把钱送给她们,相信和崇拜她们,我看这也是国人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种信仰危机。
25、推鬼与送鬼:旧时由于民间缺医少药加上穷,人们得病后一般都是信迷信,请瞎子、请巫婆、神汉。推即推算,说某某在哪里遇上了神鬼;送即送鬼神,既然有人生病,那肯定遇上了鬼,那鬼在何方,是个什么样的鬼,那就得请算命瞎子、神汉、巫婆来推算,这就叫推鬼,推鬼这种迷信的旧习俗,旧时比较盛行,以后逐渐淡化,文革被禁止。但改革开放后,一些算命瞎子、神汉、巫婆又相继死灰复燃,更有甚者,一些年轻人也跟着搞那一套,于是社会上算命、念佛、相面、测字、推鬼、捉鬼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又开始装神弄鬼大谈其宿命论和轮回报应,因此,有些人生了疑难病,由于在医疗上一时解决不了,他们就想起鬼神来。什么前世冤孽拉,碰到了某某尊神拉,你只要听信他的一套,只要肯做个道场或佛事,花些钱财,请他们送送鬼就能化解冤孽,保你平安,而这些人暗中又都和那些佛头、道士、和尚连通。这样他们就有了一整套迷信服务体系来为你服务。送鬼则是推鬼的继续和延伸。旧时送鬼有大送小送,大送则必须请巫婆、神汉、和尚、道士来做佛事,做道场,捉鬼驱邪;小送则请巫婆或神汉,或自家人,买三荤三素和一些香烛纸马就可。如请巫婆、神汉送鬼,他们都在病者家里搞,他们来一套装神弄鬼降妖捉怪,这样就能把所谓的鬼送掉或捉掉,如果自家人送鬼,那就比较简单,只要用一只竹筛子,盛放三荤三素,带些碗筷和香烛纸马到农村的三岔路口烧化烧化即可,这就叫送鬼。奉劝人们千万不要相信迷信,不要相信鬼神,不要相信伪科学,要破除一切旧的带有封建迷信的旧风俗,旧习俗。
26、宣卷:旧时也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活动,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说,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什么样叫宣卷?就是旧时从事迷信职业的小道士或神汉,他们一般在农闲时间,被迷信爱好者请来,聚集在一个家庭房屋较大的人家进行。宣卷开始,先在案台上焚香点烛,经过一番祷告后开始,这些道士摊开卷本,手敲木鱼,口念阿弥陀佛,说一通开场白即开始宣卷。其中第一句是“且说”(就象说大书一样,先说且说再说卷文),这些卷文一般都是七字句,且有韵脚押韵,卷文大都是民间的一些传统故事,都带有劝人为善的意思。如《珍珠塔》、《秦香莲》、《朱卖臣卖妻》、《棒打薄情郎》、《赵五娘》、《孟姜女》、《何文秀》、《二十四孝》等,这些卷文都有甲本,宣卷时宣卷人照本唱念,一般都是唱念四句后加一句阿弥陀佛,听宣卷的众人跟念一句“那嘛佛,阿弥陀佛”。到卷文的故事内容转折时,宣卷者要敲一番长时间的木鱼并反复念“阿弥陀佛”,念完再来一句且说并再唱念卷的下文,这样经过一、二个小时,可以修完一部卷文。有时在听卷人的要求下,也有一个晚上连宣两部卷的,一般都讲好宣一部卷给多少钱给宣卷者作报酬。旧时宣卷在某种意义上有它积极的一面,因为大部分卷文都是以劝人为善为主,如在宣传统的《珍珠塔》时,人们会跟着卷文的跌宕起伏,从内心抨击势利的姑妈,同情方卿的苦难遭遇,喜欢方卿的姑爹和翠娥以及丫头小翠萍,从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如在宣《秦香莲》卷文时,听卷人都会憎恨像陈世美那样不认前妻见好爱好的人;如听宣《赵五娘》时,人们会被赵五娘卖发葬婆,千里寻夫的美德所感动;如听宣《二十四孝》卷文时,大家会被古的孝子行为所感动,从而知道做人必须孝敬大人而不能刻薄长辈等等。因此,在旧时宣卷时,听卷者都会被那些卷文感动地流眼泪,有的听者边念“弥陀”边抽泣,这是旧时听宣卷文的积极方面,所以说旧时宣卷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旧时的宣卷者也有一个必备的条件,那就是他的口齿要清,嗓音要好,他带有象唱戏的民间艺人一样,唱念都要好,因此,旧时宣卷的人是很受人尊敬的。
民间丧葬风俗习惯
1、指路 ——人死后要举行宗教事仪、指路,在此期间,同时举行系列的活动,让死者到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2、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3、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4、出殡——出殡时,亲属批麻带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牛,小至鸡。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在西方国家,则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后死者以重叠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时需将先下葬者挖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习俗为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参照最古老的习俗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间常用百年好合来祝福婚姻永恒,但对逝者所指人生的归宿——永恒的安祥)
8、焚烧——人们传统焚烧锡箔、黄纸、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等);早时蒙古族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品。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焚烧锡箔等是受汉族的影响。
9、服丧——古时有守孝习俗。(北史·室韦传)载: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变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设灵堂、祭百日、周年。服丧期间,穿素服、食素食。
潮汕人向来都是讲究及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在潮汕地区丧葬习俗有哪些?潮汕丧葬习俗及禁忌事项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潮汕丧葬习俗
潮汕丧葬习俗有哪些
一、筑生居
潮人信“风水”,死前便多选择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为什么人没有死,就要修筑坟墓呢?人们普遍认为:一块墓地风水的好坏,会关系到一家子孙的福灾,此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故此,人们选择“风水”时总是十分慎重,务必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宝地选定后,即可开工修筑“生居”。“生居”修筑完毕,便可树墓碑。一般人死后碑文上的字要涂绿色油漆,而生居的碑文上要涂上红色,以示人尚未死亡。
二、预购棺木、寿衣
除了预先选择墓地外,有的还提前准备棺木、寿衣。棺材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的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髹漆结彩,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压。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应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除去霉气。
有人认为,提前制作棺材、寿衣,有所不祥。其实,人之垂老,死在旦夕,谁也无法预料。如果及早将这些东西准备妥当,老人一旦撒手归西,就不会仓皇失措。
三、丧葬程序
老人将要断气时,应将他移入厅堂。断气后,其亲属必须带上锅钵到江边或泉边,丢下钱币“买”回水。然后用这水为死者举行沐浴礼。接着为死者理发整容,并脱去身上衣服,换上寿衣。一般是男的着双数长衣,女的着单数衣裙。俱是黑鞋白袜,手执手巾、扇子。尸体盖上天地被(即盖棺被),红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谓死人似虎不让惊吓活人。其实,担心其家属睹人伤情,过分伤心也是一大原因。死者脚尾摆一盏豆油灯,叫做“脚尾灯”。“脚尾灯”据说可以在地府给死者照明引路,所以千万不可吹灭。灯旁置饭一碗,称为“冥饭”,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
在过去,还有一道“报钟”程序:停尸后,死者儿孙俱执白灯笼,列队前到土地庙或者城隍庙“办哭”,向土地神或城隍爷“报告”家中死了亲人。报钟后,即派人到亲戚、死者生前友好的门口报丧,称“赶老”。报丧的人不能直接进入人家家门,只能在门口谈。当亲戚朋友得知消息后,便送报丧的人一点“脚皮钱”,一表示惊悉,二来向报丧者表示谢意。这就是潮汕俗话所说的“买水报地头”。
然后是“收殓”,即将尸体收殓入棺的仪式。收殓前举行“饲生”礼,由孝子、儿媳用筷子夹一小块豆腐、几粒米饭喂到死者口里。这是古代丧礼中“饭含”的承延。古人认为,饭含是尽孝之道,“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使亡故的亲长和生人一样享受饮食乐趣,同时也报答死者抚养之恩。殓前要等死者兄弟姐妹儿女都见上一面,然后才可入棺。入棺前棺底要铺上纸钱,再用纸钱叠成五朵“柿花”加在上面。尸体下棺后又在额上、肚脐、脚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后封棺,用斧头钉上六颗钉并念:
安头钉,万事兴;安二钉,仔孙昌盛;安三钉,三朝元老;安四钉,四季兴隆;安五钉,五代同堂;安六钉,安到圆,内外仔孙富贵万万年。
如果死者是男,棺木油红漆,并由族中上辈封棺。如果死者是女,棺木油黑色,并由外家上辈封棺。这就是大殓。
成服上孝。大殓后,死者家属亲眷要披麻戴孝,“成服上孝”,这也是古礼之一。丧服的形式有五种,就是所谓的“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死者亲属按亲疏关系而穿用不同服饰。“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意思是割布作衰,不言裁割而言斩,意思是取悲痛至极的意思。这种丧服用极粗的生麻布作成,不缉边,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没有装饰,衣缝向外,裳缝向内,裳前三幅,后四幅。胸前缀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布条,谓之“衰”;冠用厚纸作成,宽三寸,长跨过头顶,再用一根麻绳缠在额下,谓之“武”;多余的麻绳从两耳边垂下,谓之“缨”;头和腰部各缠以单股和双股黑麻,谓之“至[右边加绞丝旁]”手持竹杖,脚穿草鞋或麻鞋。“齐衰”用粗麻作边,缉边,衣、裳边和下际皆缝起,其他形制与斩衰相似。“大功”意思是指做工粗糙,用熟麻布做成。麻布经过加工,色白较细。“小功”意思指作工细小,用较细的熟麻布作成,质地比大功细密。“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极细的麻布制成,作工更加讲究。
孝子手执由族中长辈或母舅赐给的哭丧棒,并念:
日落西山,母舅赐杖;儿孙有孝,代代荣昌。
父亡子手执竹杖,因竹有节,意为节哀;母亡子手执桐杖,意为哀痛同于丧父。
灵柩在厅堂里放置一天,在这期间,亲戚、朋友便前来凭吊。办丧事的人应该在门口放一盘石榴枝叶和红头绳扎成的小花朵,吊唁者走出灵堂时各拿一枝,以示除去晦气,带来幸运。一天后即出柩,也即送葬。出葬时,棺材上盖上一张描龙绣凤的缎棺盖。当棺材抬起的时候,要将安置棺材的两只板凳踢翻。这时,死者亲属必须放声大哭。出柩时,前头是挽联唁轴开路,然后是一个人在棺材前面撒放纸钱,贿赂孤魂野鬼,以免骚扰。左边扶棺的是孝子、孝孙、孝婿;右边扶棺的是孝媳、孝女。跟随在后面的是亲戚、生前好友及本族老人。以前,亲属送葬必须穿白长衫,所以潮俗说“穿白长衫缀行”。现在则只穿素色衣服就行了。
棺材抬到大路口或桥头,送葬的人,无论亲疏内外,一律与死者拜别回家。这时死者亲属要端出一盘糖让送葬的人吃,以示祛邪。送葬人回到家中,不能直接跨进家门,而是应在事先置放在门口的一盆浸有红花与菝草的清水中洗涤。
棺材由孝子孝婿护送到墓地安葬,棺材在途中不能歇息。不然的话,会使死者阴魂流落荒野,无可归宿。故俗语说:“棺材扛上肩━━孬歇。”所以,每次抬棺材必须有两组人马,若是其中有人累了,才有人来接替。
棺材到了山上时,先在圹里播种子,拿出一些稻谷也好,麦种也好,撒在圹里,并念道:
种子落土万年青,内外仔孙大发家。
一种落土万种收,内外仔孙富贵盖亚洲。
种子播落坟山,福荫子孙做大官。
种子落土发四季,内外子孙大富贵。
种子叠坟头,亲朋友人人富齐齐,
仔孙代代富雅敖[下面加力字]。
种子播到圆,内外子孙富万万年,
亲朋戚友人人赚大钱。
最后收一些种子回去,并念:
种子播来播去播有剩,分乞仔孙去大赚,
人人富过曼谷阿陈弼臣。
葬毕,送葬者脱去孝服,孝子在墓前点焚大贡香,把亡灵请回家中祭祀,称为“回灵”。亡灵到家后在家中设灵堂,逢七日祭奠一次,称做“头七”。到“七七”(49天)或百日始毕,称“脱孝”。脱孝时,要请“师公”诵经超生,保佑亡灵安宁,并早日投胎出世。这时,家属要糊纸床纸被,金童玉女,以供亡灵享用,并做“白馃”分送亲友。
在过去,还流行着二次葬的习俗,据《潮州府志》载:“陋俗相沿,葬后10年或20年,则易其棺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痤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不经甚矣。非一二缙绅明理之家,鲜不为俗所移者。”,风水的选择关系到后代人的福灾,所以必须在踝骨、腿骨、脊椎骨等按顺序取出来。打扫干净后,又按蹲坐姿势把骨骼一一装进一个口小腹大像花瓶一样一陶坛,这个陶坛就叫做“金罐”。捡骨头时要小心,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小部位,更不能摆错位置,如果骨头显金黄色,说明风水好,可重新将金罐埋进去;如果,骨头呈黑色,则说明风水欠佳,必须重新找墓地。
潮汕丧葬习俗及禁忌事项
潮汕旧俗50岁死者称上寿,丧葬礼俗繁多,有钱人家尤甚。一般程式都得经过:叫油火、徙铺、沐浴更衣、报地头、买水、发讣告、置灵堂、饲生、恋亲视尸、送纸仪、挂孝帘、成服赐杖、接棺、入殓、吊唁、出殡、安葬、回灵、守灵、做功德、升龛、卸孝、分手尾、食“清洁桌”等环节,而每一环节又十分繁琐,旷日持久,故有“多过死人事”的俗语。
解放前,富贵人家在家人将要死亡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叫油火”的巫术仪式,也称为“叫代”,即叫人来代死。如果有人代替,则可以挽救那个垂死的人的生。方法是:让一个作巫术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绘成大花脸,仿照鬼魅之状,赤膊,系五色裙。法器是一个念过魔咒的碗。这个碗中,盛满油,点燃后由巫者托之,于更深夜静之时,在街巷间呼啸穿行,阴森森尤若鬼火游动,若有人因恐惧而失声惊叫,这个巫者立即将手上的“油火”向墙摔去并叱曰:“呀呸!”这样“叫代”便成功。代病人死去的就是夜间失声惊叫的人。
老人将亡,先移人厅堂,不可留在睡床上,俗称“徙铺”。这有两个含义:一是说如果人在睡床上去世,死者在阴间就要担“眠床枷”。子孙不让父母死后在阴间受苦,因此,在估计父母临死时就将其扶到厅堂。二是谓死者在睡床上死,冥魂将被吊在床中,不能超度。因此老人断气后,其子女在地上铺上席子,将其尸体置于席子上,头朝门口方向,足伸向后墙边。有些地方则让死者卧放冥椅上。接着,死者子孙围集其前痛哭,称为“围孝”,也称“哭丧”。哭丧时,男泣而不啼呼,女哭依辈分啼呼死者。
老人死后,儿媳要用“仙草”(瑞草)香末煮水,为死者洗脸擦身、理发、更换寿衣,称为“着仙衣”。寿衣大多是事先准备好的,视死者身份不同而有别,有功名者为长袍马褂、官衣,平民百姓一般为长衫、平装。寿衣数量多少不论,一般而言,男为双数长衣,女为单数衣裙。脚均着黑鞋白袜,手执手巾、扇子。穿衣毕,遵古礼移尸于地上铺席,遮盖天地被(盖棺被),红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谓死人似虎,以免惊吓活人。同时在死者脚尾点上一盏油灯,称为“脚尾灯”。有些地方则点灯于其头之后,称为“点头灯”。无论是点脚尾灯或是点头灯,都是为死者上路照明之意。另外,在灯旁还要置一碗米饭,称为“冥饭”。此时,亲属就要套上麻衣,背穿,如果是父亲死亡的就露左臂,如果是母亲死亡的则袒右臂。
潮汕丧事礼俗,其中一项就是报地头。由村中长者持白灯笼,带领死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地头神庙报死。死者长子手扶木盘,盘中放着死者的年庚帖、乌糖、麻丝、香火等物。到庙,长者上香后取出年庚帖,对着神像报告说:“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念给老爷知。”接着念出死者生卒年月日辰,享寿多少岁。庙祝依所报享寿数敲钟,一岁一响,每敲一响,长子抽出麻丝一条,凑成一束,系于神座,并送香油钱与庙祝。长者将死者年庚帖焚化后,领死者子孙绕道回门。
潮俗父母死后,报地头后便去买水。孝子孙与报地头装束同样,仍由族长引路,长子端水瓶,瓶插榕树枝。长子右臂挂一竹箍,到河边焚香烧纸毕,将竹箍置水面,水瓶放在竹箍内汲水带回,又另路而回。回到灵堂,用仙草醮水洒于死者脸上,水瓶置死者身边。据说这是给死者在阴间路上之用。
人死之后,其家属要发讣告通知亲友,称“发报单”。简者只是口头通报亲友,隆重者子孙要用毛笔在白纸或草纸上书写上死者讳称,逝世年、月、日、时,吊唁出殡时间等内容,派人发送亲友。送报单者送达不能进入受报人屋内,要在屋外传呼受报人出屋,受报人看报单内容后在门口焚化。
潮俗凡丧家者必设有灵堂。灵堂大多设于公厅或私家厅。无公厅私厅者,也有临时搭棚的,称为设厂。灵堂四围用蓝布装饰,挂挽轴挽联,陈放纸扎的金童玉女(意在侍奉死者)、衣物米柜、床褥用品、白鹤花鹿等物。当代还出现有人用纸扎成小轿车、洋房、手机及天国冥币之物,反映了潮人迷信观念“与时俱进”。
饲生、恋亲视尸
布设灵堂后,死者长子率兄弟子侄扶父母尸体至灵堂正中的冥椅上,头朝内,脚朝外,前面设香案,陈放遗像、三牲棵品,插白烛,之后举行“饲生”与“恋亲视尸”活动。这是与死者最后告别的礼仪。饲生即是由孝子奉白饭两小碗,豆干红糖各一碟,跪在父母尸旁,口念:“父母饲我大,我饲父母老”或“你饲我大,我养你老”。接着用筷子尾夹一点饭菜放在父母口里,又转用筷子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表示阴阳有别)。“饲生”毕,由法师或长老用纸镪遮盖死者脸孔,法师持幡在前引路,子孙按长幼次序均拈香跟随其后绕尸而行,法师边走边念经。若死者是男的,绕尸走圆形;若是女的,则走方形。俗谓“父是天,母是地”,而天圆地方,故此。在“饲生”后,有些地方由子媳自长至幼,每人为死者从头到脚扇12下(逢闰年应扇13下);有些地方由子孙持小布袋,绕死者走一圈,拉死者衣袖,象征请死者赐种,以示再得祖宗的福荫。送纸仪
送纸仪即送楮仪。潮俗凡亲朋旧故逝世,在接到讣告后,即送去挽联、轴幅、纸镪等祭悼物品者,均称为纸仪。近代以来,多改送银两、纸币,帮助丧家办理丧事。钱额多少不拘,惟应单数,不能双数。丧家对纸仪均全收后回礼,回礼物品也均单数,有布疋、面巾、糖果等,隆重者或对远方来者,须宴请,俗称食炊饭。
人死之后,丧家用白布条挂在门框门楣上,垂下门帘,称为“挂孝帘”,同时挂上白灯笼,撕下原有的红,贴上用蓝纸书写白字的挽联,以便让人家知道其家中死了人。
旧俗人死后,族长或法师给丧家男女子孙赐授麻衣、麻帽、芒鞋、孝杖,以供丧 期使用,称为“赐杖成服”。孝杖,《礼记·丧礼》上有这样的记载:“父丧杖用苴竹为
之,母丧杖用桐木为之。”又《幼学琼林》云:“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潮 汕地区男死用竹杖,女死用榕或桐。杖一般应和胸部一样高,但是各个村落长短不 一。有些地方,长子、长孙授长杖,余依次略短。孝杖上端孝子持的用银纸和麻布包着,孝孙持的用银纸和大红纸包着,系上麻绳。授杖者依长幼逐个授杖,口念吉语:“头戴尖缨,富贵财丁”、“身穿龙袍,元兴利贞”、“腰垂玉带,子孙荣华”、“脚踏乌靴,步步高升”、“赐孝杖,子孙百岁康健;赐孝服,子孙高官厚禄”等等。孝服用麻衣或布衣配上麻绳腰带,带结有一子孙袋,内装稻种;麻帽笋壳形,有的前沿和两侧各有两个垂团,据说分别代表障眼和闭耳,寓意即尽孝期间,两眼不视世上物,两耳不闻窗外事。
赐杖成服,民间统称为“戴孝”。有子孙在外未能回家奔丧者,长子背包袱雨伞代替之。其余如第三代孙穿麻衣戴白巾、第四代穿麻衣戴蓝巾等不同色泽标志,以表死者子孙昌盛、根繁叶茂。
揭西县的河婆、上砂、下砂、五云等乡镇农村,旧时有丧家请缝衣师傅做孝服,孝子们要拜师傅之俗。凡家中有人逝世,孝子们为表达孝心,便在族长的带领下,手托盘端着三杯茶,来到缝孝服处,哭着在缝衣师傅面前拜师傅,请其去家中缝制孝服。这时的缝衣师傅不能空手站着受拜,更不能伸手端茶喝,而必须手中拿着剪刀和尺子,走到跪着的孝子前,从孝子托盘上端起一杯茶,口念:“头杯敬天。”念毕,把茶水稍向上泼掉,茶杯放回原处。接着端起第二杯,又念:“二杯敬地。”念毕,把茶水泼向地下。接着端起第三杯茶,又念:“三杯敬亡人。”念后,不泼茶,把茶原封不动地放回原处。之后,双手扶起孝子,边扶边念:“一时之丧,万年吉庆。”
棺材,潮人俗称为“大厝”。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自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髹漆绘彩,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家贫如洗者往往以草席裹尸了事,形同裸葬。
潮俗男死棺材涂红色,女死棺材涂黑色。棺木从棺材铺运来后,死者亲属便齐集于门外举哀跪接,置灵堂内的方条凳上。此时大媳妇手持牛肩鞍从棺木头部向尾部曳过,再持扫把扫棺材三次。俗谓曳牛肩鞍表示父母终生劳累,从此可以息肩;扫棺材是为翁姑再扫一次“事处大厝”。
有钱人家的棺材,可以在老人死亡之前先购买藏于家中,或定购后寄放在棺材铺里,此举的目的是让老人放心,知道死后会有好的“大厝”住。这也是表示家人对老人的孝敬。
棺材买回来后,等死者兄弟姐妹儿女都见上死者一面,以为告别,俗称“收观”。然后进行人殓。人殓前,棺内要填满镪纸、草纸、茶叶、毛巾、扇等物,再安下枕头。人殓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以示告别,称为“爬棺”。接着长子扶头,仵作用麻皮分胸、腰、脚三部位打紧吊下棺中。尸体下棺后又在额上、肚脐、脚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后盖棺,择时下钉(共钉下6根钉子,象征“六丁六甲”,意即功德完满)。安钉时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语:
安头钉,万事兴;
安二钉,仔孙昌盛;
安三钉,三朝元老;
安四钉,四季兴隆;
安五钉,五代同堂;
安六钉,安到圆,内外他孙富贵万万年。
安钉毕,儿媳用纸媒醮花生油点火烧钉头,口念“烧钉头,仔孙富又鏊”①等吉祥语。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相克者,均不可看死者人殓。之后,择时准备出殡。
吊唁是亲戚、生前好友正式追悼亡人的仪式。旧时除权贵人家外,一般民间不单独举行吊唁,出殡时参加送葬便是尽礼。
权贵人家的吊唁礼仪甚为隆重,灵堂庄严肃穆,按一定仪式进行。前来吊唁者要穿白长衫,到门口要先给号房递上“纸仪”(用白纸封上奇数现金)。一进门,乐手敲响帮鼓,吹奏唢呐,哀乐齐鸣,司仪者高喊“哭谢”,于是灵堂传出一片哭声。堂前垂幔徐徐拉开,祭吊者上前行五跪三叩首礼,跪于堂前左侧的孝子孝媳、跪于堂前右侧的孝女孝婿此时必须陪拜。接着吊唁者又分别给左右两侧叩首行致答礼。礼毕,司仪即给祭吊者端茶(茶瓯有茶无水,只作饮茶状)。吊唁者走出灵堂时,各拿走办丧事人家置放在门口的一盘石榴枝叶和红头绳扎成的小花朵一枝(有的家庭则放一碟糖果),以示除去晦气。
吊唁的客人多时,中午要办盛宴款客。古人称之为“食炊饭”或“食成服”。午宴不能同时开席,要轮番吃饭,名为“食走马席”,孝子一般不陪酒席,请主事亲朋长辈代做主人。
民间对吊唁之礼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凡非正常死亡者,亲友一般不来吊唁,怕招致灾祸。青年男子不宜吊唁妙龄女子,反之亦然,有违此俗即被视为“过情之举”,会受人讥笑。
出殡,又称“送葬”。出殡时间一般为死后3天或7天,也有即日出殡者。夏天,居丧时间短,通常是死后的第三天;冬天,居丧时间可长些,有延至第五天甚至第七天者。
出殡时棺材上要覆盖着一张描龙绣凤的缎棺盖儿,由8个青壮年分两班轮流扛抬,俗谓之“八仙抬柩”。出殡队伍中,族长或房长走在前面,边走边放鞭炮、撒纸钱(逢过桥要增加纸镪作过桥钱),其次为挽联挽轴、幢幡之列,紧接着为灵柩和家属亲眷执杖扶柩队列(左边扶柩的是孝子、孝孙、孝婿,右边扶柩的是孝媳、孝女),最后为哀乐队和亲友送丧者(每人手执香一枝)。以前,亲属送葬须穿白长衫。俗语谓随人去做某事为“穿白长衫缀行”,源于此俗。现在,送葬者只穿素色衣服就行了,衬衣、褂子甚至T恤都可以,白长衫已经很少见了。沿途,认识或不认识死者的店铺、人家均可设坛供香,办三牲祭品祭祀死者,俗称“摆路祭”。丧事主人事后要酬谢摆祭者。送葬路上,随行人员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谈话,恐棺中亡人得知,对被呼名道姓者不利。
当棺材抬至大路口或桥头时,亲友、外家、女眷就要与死者叩首拜别,脱去孝服另路折回。此时死者亲属要端出一碟糖果让送葬者“食甜” (吃),以示祛邪。送葬者回到家里,不能直接跨进家门,而应在家人事先置放在门口的一盆浸有红花与仙草的清水中洗手,并将洗手水撒泼于外边路上才可进门。送葬者走后,棺材由孝子、孝孙、孝婿护送到墓地安葬。出殡途中,棺材不能停歇于地,怕死者阴魂流落荒野,无处归宿。潮汕方言歇后语云:“棺材扛上肩——孬歇”(不能停下来),源于此俗。因此,每次抬棺材必须有两组人马,如果其中有人累了,才有人可接替。出殡时,死者的儿子及媳妇的孝服用麻布制成,无缝边,即古称“斩衰”。普宁一带,孝子孝孙的头上戴着用菅芒叶和稻草编成的“毛箍驴”,并用麻皮绳结五颗如小鸡蛋一般大小的银纸团。前面一颗,用以堵住嘴巴;两旁各一颗,用以堵住眼睛,再旁两颗,用以堵住耳朵(意为一心一意办丧事,不管其余诸事);女儿孝服用苎麻布制成,拗折缝边,布边在下,古称“齐衰”,头上戴同样用芋麻布制成的“遮头感”;孙女头戴的“遮头感”,则用白布制成,上身用白布长5尺2市寸,折成四折,斜披在左肩至右胁下;女婿和舅父均头戴“白头感”,穿白长衫,腰系白腰带,腰带两头垂于背后,长7尺2寸。
揭阳一带,死者长子要背上一束竹篾片圈成的桶箍,带着诸位弟弟随在灵柩后面送殡。此风俗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古时,揭阳桑浦山有个陈厝村,陈老汉有三个儿子,但彼此不和睦,常吵架乃至动武,陈老汉想不出教诲儿子的好办法来。有一天,家里的一只木桶的箍子掉了下来,木桶也就散落一地。①陈老汉看后恍然大悟。有一天,他装病在床,把三个儿子都叫到床前,木桶也放在床前。当三个儿子到齐后,他故意把木桶的箍子弄掉,木桶板就散落地上。陈老汉指着散落的木板说:“你们兄弟看着,一只木桶能连成一体,靠的是什么?就是这桶箍子。家庭就像这个木桶,你们就像这个桶箍子。只有团结连在一起,才不会四分五裂,才会发达兴旺。”三个儿子听后深受感动,一齐跪下,流着眼泪对父亲表示今后一定团结,和睦相处。后来三个儿子都娶了老婆,并都教育各自的老婆要和睦相处,妯娌关系要融洽。陈老汉看到这样的家庭,十分高兴。不久,陈老汉病逝,儿孙们非常悲痛。在出殡时,为不忘记父亲的教导,儿子们就买来了一束竹篾捆成一个圆圈,由老大背在身送殡。办完丧事后为上不忘祖训,下可教育子孙,三个儿子便把竹圈平分各自带回家中珍藏,视为传家宝,世代传承下去。从此,陈老汉家族兴隆昌盛,子孙繁衍。附近各村村民知道这一情况后,也仿效起来,遂成习俗。
棺材抬至墓穴,道士念经后棺材入穴,子孙绕道而回。客俗亡人安葬后次日,子孙备三牲前往坟前祭拜,种上豆种,把坟头上留下没盖上的一块草皮盖好,谓之“覆坟”。
送殡后,女眷在折回后在厅堂设灵堂,灵堂有台、椅、香案,餐具等,一如亡魂居家之状。送殡队伍从山上返回,要从坟上带一只燃烧的大香,脱孝服,穿常服,按队列至村口,留家的亲友(一般为拿榕树前导者)开始放鞭炮,引导队列回到客厅,把从山上带回的大香插到香案中,称为“回灵”,孝子孝孙及至亲女眷开始祭拜。其他送殡者则脱孝,完成仪式。
各地多有守灵、超度之俗。有在出殡之前,也有出殡回灵后。灵堂上立着神牌,守灵者早晚上香。时间有三日、五日、七日、十日、四十九日、百日,个别有至三年者。总之,超度未结束,就得守灵,不能脱孝。
请僧人诵经超度亡魂,俗称“做功德”。做功德时,孝子一切行为都听僧人指挥。先在灵堂上挂起大士画像、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图等。僧人先诵灵前经,继做“四出连”,若死者是男性,则只做“挨塔”和“过桥”,若死者是女性,则“挨莲池”、“过桥”、“礼血盆”、“散花”四个节目要做全。孝子孝女往往要大把施舍,为死者超度顶礼,散财买路。“挨塔”或“挨莲池”时,先将纸塔吊在厅中,由和尚诵经,遍请诸仙,然后执起引路幡,领着孝子绕塔或绕池而走。“过桥”则以椿椅摆开当桥,和尚在前引路,孝子奉香炉跟随过。“四出连”均有“请仙曲”、“引魂曲”等歌谣。
做完四出连,便请死者沐浴更衣,以便上天。厅中置一浴盆,中放清水,用新草席把盆围住,和尚执引魂幡放于席中,边摇铃边诵经,孝子则跪拜于地。然后烧冥衣,办粿品祭拜,烧库钱用具,给死者到阴司使用,俗称“追荐”。至此,做功德就算结束。连做几十天功德的也有。因此潮汕俗语说:“多钱多功德,少钱照快节。”
传说潮汕人做功德始于元代,因蒙古兵大肆屠杀汉人,汉人子孙为了纪念被杀的先人,就仿照佛教的盂兰会目莲祭母的故事形式,聚众念经,祈望为死者消除孽障,使之可往西方乐土。后世演化,成为民间做功德习俗。但做功德所耗资财不菲,多数贫家还是没有这一程序。
旧俗父母未亡时,多已先制备神主牌(俗称家神牌)置宗祠龛中,罩着红布,上写“长生禄位”。若父母一方已亡则揭去红布,露出已亡一方的名字,未亡一方用红纸封住。神主牌用金粉和榕树胶写着:
祖 考讳XXX公
妣懿XXX氏 神主
在男女均未亡时,“主”字欠写一点,为“王”字。一方亡后,在做最后一次旬祭时,请来族长或有地位的人为神主升龛“点主”。点主者用毛笔醮榕树胶在“王”字加上一点,扫上金粉,并念吉祥韵语,如:“一点是主,神灵归府,福荫子孙,富贵长久。”点主毕,宴请宾客,丧事至此完结。
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带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
脱孝之时,常将一些可留遗物分给子孙作纪念,称为“分手尾”。
哭丧须用书面语
《秦德避雨》中,秦德之妻哭丧:“父啊,父啊———”
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称父母为“阿父”、“阿母”的,只有写信才用到“父亲”、“母亲”、“双亲大人”这类文语。至于说话,用的是口语,称呼也用俗称,大家都这样,显得习惯和自然。如果谁在日常中称父为“父”,称母为“母”,大家便当作笑话,说是在“哭父哭母”。
潮汕人碰到丧事,便统一用书面语。男人去世,不管生前儿女们称他为“阿伯”、“阿叔”、“阿丈”、“阿舅”、“阿舍”、“阿爸”、“阿爹”,不一而足,一律哭“父呀”。女婿也哭“父呀”。孙子、外孙、媳妇,不管平时喊什么“阿公”、“爷爷”、“外公”,一律哭“祖父呀”。女人去世,不管儿女们生前称她为“阿姨”、“阿姆”、“阿婶”、“阿娘”、“阿妮”、“阿女令”、“阿二”、“阿三”,林林总总,一律哭“母啊”。女婿也哭“母啊”。孙子、外孙、媳妇、孙婿,不管平日喊什么“阿妈”、“奶奶”、“妈妈”、“外妈”,一律哭“祖母啊”。从前,四代五代同堂不稀罕,曾孙称曾祖为“老公”、“老妈”,哭丧时,便必须喊“曾祖父”、“曾祖母”了。
出殡是这样哭,停灵期间,每次举祭开吊,都要这样哭。越号啕大哭,声音越响亮越好。邻人喜欢根据人家的哭声来评头品足。潮汕人嘲笑某些妇女说话大声百喉,常说:“这人企灵后最好”。潮人哭灵,女人企灵后,男人跪灵前,这是惯例。
潮州的两次葬
旧时代有一种说法流传至今:人生能做完三件事,就算“仁至义尽”:头件是替上辈人做“风水”;二是给孩子完婚娶媳妇;三为盖房子建住宅。
做“风水”被列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一般人死之后,请风水先生找个地方,一次掩埋就算完事。做“风水”要分二次埋葬,一般为三四年,特殊的要历经60年之久才能做完“风水”。
第一次埋葬称“大葬”或“寄土”。在山上选择好地点挖穴位。穴位不是挖一个阳坑,而是象挖防空洞一样,往山坡掏出一个比棺材略大的方形隧洞,把棺材推进去,然后封口修坟面。有钱人用石灰、石块修坟面,穷人用沙土稍修个样子也可。
三年之后,扒了坟面抽出棺材,开棺把骨头从踝骨、腿骨、脊椎骨等按顺序取出,打扫感觉,又按蹲坐姿势把骨骼一一装进一个口小腹大象花瓶一样的陶坛,美其名谓“金罐”。捡骨头时要十分小心,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小部位,更不能摆错位置;然后盖上坛盖,安放进事先挖好的穴里,并造出永久性的墓面,这叫做“风水”。这一次选择穴位要求极为严格,不能有半点遗憾,据说都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盛衰的大事。一般大葬之后,就开始请“风水”先生筹划了。墓面力求庄严大方而又美观,墓面的大小好坏不仅显示了死者的身份,也代表了生者的穷富和社会地位。
死者死亡的日子如果刚好是出生的日子,即被视为时日不吉。大葬之后做“风水”,就要被推迟盗60年后进行,而且在六十年内,死者亲人不能上坟扫墓。还有一条规矩,做“风水”必须由第二代人完成,如果第二代人没有做“风水”,下一代人就再也不能做“风水”了。
许多无钱做“风水”的穷苦人和死者时日不吉的,都在大葬时一次修起永久性坟墓,不把这遗憾推给下代人,也可避免子孙的谴责。这件事连同建房子及给孩子完婚算是做到“仁至义尽”。
潮州二次埋葬之风曾在历史上盛行过。即人死埋葬十年或十几年后,开棺将骨骼贮于“金罐”。如果骨骼变黄,被认为葬对了龙穴,“金罐”复瘗于原穴;如果骨骼变黑,便要另找“佳城”。许多人为了寻找“佳城”,总是提前请风水先生择定穴位,先置假坟,防止别人抢占、盗葬。时常因此引起争端、诉讼。据地方志记载,许多明理之家,对这种荒诞不经的做法曾予以抵制。这种陋俗,现代已近于绝迹。
潮人信“风水”,死前便多选择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为什么人没有死,就要修筑坟墓呢?人们普遍认为:一块墓地风水的好坏,会关系到一家子孙的福灾,此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故此,人们选择“风水”时总是十分慎重,务必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宝地选定后,即可开工修筑“生居”。
“生居”修筑完毕,便可树墓碑。一般人死后碑文上的字要涂绿色油漆,而生居的碑文上要涂上红色,以示人尚未死亡。
预购棺木、寿衣
除了预先选择墓地外,有的还提前准备棺木、寿衣。棺材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的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髹漆结彩,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压。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应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除去霉气。
有人认为,提前制作棺材、寿衣,有所不祥。其实,人之垂老,死在旦夕,谁也无法预料。如果及早将这些东西准备妥当,老人一旦撒手归西,就不会仓皇失措。
潮汕人称营造坟墓为“做风水”。潮汕人迷信风水,故重葬,葬俗奢靡。送葬以人众为荣。清乾隆《潮州府志》称:“送葬辄至数百人,澄海尤甚。”葬必先请地理先生探地龙地脉,看风门水势,择地点穴,规划格局,
卜吉动土。有为寻求福地而停棺数十年者;有葬后十年八年再开棺捡骨,另装入陶礶(称金礶,俗称灰金缶)寻再葬者。俗以葬后骨黄者为福地;骨黑者为不祥。故而“另觅佳城”。故旧社会农村到处有停棺和停金礶的房舍、洞穴。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曾下令禁止停棺,但收效甚微。有的人不停棺而用窨,即临时觅一葬所葬下,待三年后再移棺或检骨另葬。有的人在生时便为自己筑坟墓,称为做生基。为“做风水”,豪富不惜巨资,中等人家也极尽能事。
旧俗除土葬外,也曾有火葬、水葬。清嘉庆《澄海县志》载:“无方之家,旧间从火厝,今悉遵公令,故俗尽革。”“从火厝”就是火葬。当时官府曾下令不许,以致后来除佛门外不闻有火葬者。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汕头及各县相继设火葬场,并提倡火葬,葬俗才有较大变革。水葬仅沿海少数旦家曾有。旦家人死,穿寿衣捆石于尸沉入海。今也改土葬或火葬。
因为迷信风水,故惹出许多弊端,除浪费金钱土地外,常闹纷争械斗以至发生命案,造成冤仇,比比皆有。旧府县志均有所记载和批判。清道光年间曾任潮州知府的黄安涛(号霁青)曾作乐府10首,讽刺潮州一些陋俗,其一就是《翻金极》:“翻金礶,何其愚,风水不知有与无。尔祖尔父生何辜,死后穴壤不得安其居。白镒延堪舆,千金买山地,坏土犹未干,掉头还复弃,发邱斫棺析骸骨,何异狐狸更狐猾。子孙恩为盗贼行,富贵焉能异凶悖。美哉金砍置诸幽,夜来鬼哭声啾啾。牛眠吉壤为可求,又有觊觎人巧偷。”可惜今人也仍有迷信风水者。近年火葬已逐步推广至农村,有些农村已统一规划坟场、用地标准和坟场型制。城市居民死者骨灰则多存入陵园,也有将骨灰撒于海者。有识人家纪念先人,多保留有价值的遗物和照片,有的画像于瓷盘,作永久的纪念,不再迷信风水了。
(一)寿衣的禁忌人死后,要为其穿上一套新衣服,称作“殓衣”,俗称“寿衣”、“老衣”。寿衣有各种各样的禁忌。
1.忌讳在死者断气之后才穿寿衣。一是忌讳死者赤着身子去见阎王,必须抢在死者断气之前穿好寿衣;二是在死者断气之后才穿寿衣,则会因为肢体一僵硬不好穿。
2.给死人穿寿衣,不能直接穿在死者身上,而是先让孝子或亲属反面层层穿好,再剥下来一次穿到死者身上,否则就意味着是在诅咒自己的亲人死去。
3.穿寿衣时,忌讳孕妇近前,恐会被死者的亡灵扑着胎儿。
4.死者的寿衣忌双数。若为双数,则恐死亡的凶祸会再次降临。一般为五、七、九件,反正必须是单数。由于“九”与“狗”同音,因此,忌寿衣为九重,否则不吉、不敬。
5.做寿衣的布料忌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此会遭到断子绝孙的果报。
6.忌用皮袄、皮裤乃至革带等物做寿衣;寿衣忌袖短露手,否则将来儿孙成为“乞食”。
7.一般穿七层算八件(即一件双层);寿衣忌有纽扣,如有纽扣应除掉。
二)棺材的禁忌
1.忌用柳木做棺材,因柳树不结籽,会导致绝嗣。
2.棺材做好后,停放在那里忌随便移动,否则对本人不利。旧时有钱人往往把棺材先订做好,开始做及做好要搬人时都要“看日”,以求平安万顺。如果棺材做好放在家里,久了需要晒时,则一定要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其他时间不可以。
3.忌用金银器为随葬品入棺。
4.如死者有妻或夫尚健在,落殓时用的枕头忌太高,要剧看不见自己的脚才行,否则是要叫他的妻或她的夫一同去的。
5.寿材忌人殓后才上漆。
6.棺木一般漆朱红色,禁忌其他颜色。
(三)人死后,要请“苦主”(即死者的所有亲属)一同来主持丧事,如果苦主不亲眼看过死者的穿戴和包殓之物,是不自包殓入棺的,否则村民会议论。
(四)入殓时,子孙一定要向上围;忌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在场,惟恐受到凶厄的影响和冲犯。
一般外人禁忌靠近棺材,尤其盖棺时,除了死者最近的羡属外,其他人都退后几步甚至退人别的房间,因为如果人的影子被关进棺材,此人的健康便将受到危害,其魂魄将有被一同封入棺中指虞。
(五)停柩忌在院中
入殓后,忌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俗谚称:“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雨打棂,辈辈穷”,所以,停柩忌在院中;殡埋途中若遇雷雨,也认为是不祥瑞的,须避忌。
(六)忌猫近尸体、棺柩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前这一段时间里,最忌猫近尸体、棺柩,俗以为猫靠近尸体,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他东西不放。
这些禁忌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亲人亡故是件悲伤的事,死者的亲友往往以哭声表示自己的哀悼心情,然而,哀悼也有章法,悲伤也须克制。什么时候可以哭,应该哭,什么时候不能哭,不许哭,都在风俗习惯中有所规约。《礼记》中就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见人不哭”等等规定的记载。
(一)哀悼中的禁忌
1.人死时为之穿衣服者不得悲泣,惟恐悲泣涕泪落到死者身上,引起走尸、僵尸之恶果。
2.丧事期间禁忌笑语声歌。俗语云:“临丧不笑”,“望柩不歌”。
(二)向亲友报丧的禁忌
家中死了人,要向有关的亲友报丧。报丧时忌进屋门,要在屋外行跪礼。
(三)送礼的禁忌
旧时吊丧时,往往要送礼,丧家收礼时要有回礼。一般的习惯是,送礼忌双,回礼忌单,这是“双吉”、“单凶”的观念使然。
(一)葬式禁忌
民间埋葬方式主要是土葬、水葬(一般是渔民)。选择葬式的原由,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环境,二是信仰。环境是地理的限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