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买6个中国乒乓球 足球和一个足球.一共花多少元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61岁,湖南常德,161cm,3000元以下
周边征婚:| 按版本查找 | | | | | |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资源信息
2016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168页)详细信息
2016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168页)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会进行简单的估算。3、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4、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理以及估算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大家一起来口算下面的几道式子:20×530×640×86×70师生交流口算的方法。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口算,不过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2、谈话:蔬菜美味又有营养,一天,李叔叔将自己培育出一批的新品种菜椒送给敬老院,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3、出示主题图及题目。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1。⑴师生交流列算式。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盒有12个这个信息。⑵探讨12×10的算法。(板书:12×10=)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菜椒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菜椒一共有多少个吗?交流学生的算法。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①12×5=0②12×9==120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板书)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⑷答:送给敬老院120个。2、教学"试一试"。师:刚才大家已经会算12×10,对于以下几个式子大家会吗?自己试试看。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解决。老师校对答案,交流20×30的口算方法。(可以用20×3,再添一个0;或者用30×2,再添一个0;或者用2×3,再添两个0。)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4.教学例题2。对于两位数乘整十数,大家已经会进行口算了,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大家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估算。瞧,王大叔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他解决吧!出示例2情境图。(1)提问:观察抽样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指出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即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2)教师明确:这里每袋蒜头都大约30千克重,估算王大伯去年一共收获多少蒜头的时候就可以按每袋30千克估算,看60袋一共有多少千克。即,30×60=1800(千克)答:大约一共收货蒜头1800千克。(板书)(3)追问:这里为什么取每袋30千克进行估算?四、课堂小结。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它的简单实际应用估算,那么你知道我们如何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吗?生: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板书)师:在学完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后,我们下一节课就要一起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课后把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预习一下。教学反思:第2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3,"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2、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格式。教学难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明确和理解笔算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口算。27×10=34×20=28×10=20×40=5×4+3=6×8+2=2×3+2=5×9+4=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2、用竖式计算。×3×2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二、讲授新课。1、投影出示例图。引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迷你南瓜?2、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进行板书。3、明确问题。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求出24×12的准确结果呢?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算法:(1)6个2箱是12箱,2箱有24×2=48个,有这样的6个两箱就是48×6=288个。(2)10箱有24×10=240个,2箱有24×2=48个,合起来12箱就是240+48=288个。(3)有的学生可能用竖式计算(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理解算法,掌握方法。)4、竖式计算。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启发:你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得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正确的竖式。(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5、归纳算法。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第三步算的是什么?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板书:24×1248(2箱的个数)24(10箱的个数)288(12箱的个数)6、指导完成"试一试"。提出要求:交换12和24的位置让学生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明确: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乘法算式进行验算。引导小结: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进行验算。(培养验算的习惯,养成验算意识。)(板书)教学反思:第3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4,"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情况,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过程,掌握进位笔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格式。教学难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明确和理解笔算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竖式计算。×12×23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提问:在刚才计算三道笔算题的时候,笔算步骤是怎样的呢?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总结:在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这一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乘法的笔算,只不过是进位的情况。二、讲授新课。1投影出示问题: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引导:你能解决这一个数学问题?学生一起回答,并口头列式。(板书:24×53=)2、对于这一道算式,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用竖式算一算。师生一起计算竖式的第一步,教师板书。3、你能接着往下算吗?请大家继续完成课本第5页例4的竖式。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启发:你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得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正确的竖式。(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5、归纳算法。第二步怎么算的?第三步怎么算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板书:24×的得数)120(24×50箱的个数)1272(上下相加的得数)6、验算一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交流验算方法。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补充习题教学反思:第4课时:练习一(1)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1-5题。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3、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教学难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有哪些注意点?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如:12×10=30×40=(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笔算的方法。提问: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笔算时,步骤是怎样的呢?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总结:在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如:24×53=(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板书)【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以及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二、讲授新课。1、口算练习。做练习一第1题。①出示口算题目。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2、计算并验算。做练习一第2题。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3、解决实际问题。(1)做练习一第3题。①出示题目。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枝数。④拓展深化: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数"?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枝数"?(2)做练习一第4题。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②独立解答问题:张叔叔去年一共收获多少千克蜂蜜?③反馈评议。(3)做练习一第5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尝试填表。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个空填的意义。④总结:单价×数量=总价钱。三、课堂小结。第5课时练习一(2)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第6-12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乘法的估算,再继续练习一。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如何估算的吗?(板书知识点)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2、总结: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把每一个数接近哪一个整十数,然后计算几十乘几十。如:27×32,当我们进行估算时,看27接近30,32接近30,所以估算时直接算30×30=900。(板书)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计算和一些实际问题。二、讲授新课。1、估算和笔算练习。做练习一第6题。①出示笔算题目。②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2、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1)做练习一第7题。①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②学生独立完成,列出估算式和计算式。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估算的时候,怎么估算?为什么?(2)做练习一第8题①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出示第一个问题。②明确要看5辆这样的车够不够,可以先进行估算,大家自己先去估算一下。③反馈评议,出示第二个问题。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校对答案。(3)做练习一第9题。①出示情境,学生齐读题目,出示第一个问题。②引导学生认知,要想快速地知道买的是哪种瓷砖,可以进行估算。③学生估算,确定答案,教师教对。④出示第二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教对。3、简单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1)做练习一第10题。①出示题目。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③反馈校对,指出要求"一共收获苹果多少筐",首先要知道"运走了多少"。④拓展深化:一共收获的苹果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运走的,另外一部分是剩下的。(2)做练习一第11题。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②独立解答问题:12幢这样的小高层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③反馈评议。明确要求"12幢这样的小高层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必须先知道1幢可以住多少户,所以先求出一幢小高层可以住多少户。(3)做练习一第12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独立解答。③反馈评议。④总结:每一盒的支数×盒数=总支数单价×数量=总价钱。三、课堂小结。第6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例5,"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2、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先算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其实是两位数乘几个十,得数是若干个十,应该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0"。&教学准备:课件、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大家喜欢足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超市买足球,好吗?(出示主题图)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多少元?"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32×30=二、讲授新课。1、探讨算法。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32×30的积呢?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⑶汇报算法。2、掌握方法。⑴谈话:计算32×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口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口算的呢?生:先算出32乘3的积,再在后面添一个"0"。那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板书)对于这个竖式,第一步都为0,只相当于算了一下第二步,然后在后面添一个"0"。所以可以对这个竖式简化一下。⑵介绍简便方法:(板书)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32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32×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32中的2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32×3得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第三步检验。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3、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三、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7课时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6,"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出示教学挂图)2、从图上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每个乒乓球2元,每5个乒乓球装一袋,共装6袋。)3、发现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问题:1、?算式:2、?算式:3、?算式: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买一袋乒乓球要多少元?②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③买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4、完整出示例题: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先思考一下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二、讲授新课。1、自主尝试解答。你能算出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吗?动笔算一算。【设计说明: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使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2、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5×2=10(元)10×6=60(元)第一步求的什么?(板书: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知道了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还有其他算法吗?方法二:6×5=30(个)30×2=60(元)这种方法第一步求的什么?(板书: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知道了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1)比较一下,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第二种呢?(2)解答方法不同,这是它们的不同点,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先同桌互说再指明生回答)生:结果一样、2个乘法算式……,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揭示课题)4、点拨:在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你有什么好的策略、方法介绍给大家吗?(关键就是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三、练习巩固。四、课堂小结。第8课时练习二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练习二第1~8题。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末尾有0)。2、会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3、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1、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2、会用不同方法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两位数笔算(末尾有0)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和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再把个位的"0"添上去。2、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提问: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步骤是怎样的呢?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总结: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找出相关连的条件,看这两个条件组合起来能求出什么,然后再进行解答。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二、讲授新课。1、口算练习。做练习二第1题。①出示口算题目。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2、竖式计算。做练习二第2题。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3、解决实际问题。(1)做练习二第3题。①出示题目。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③反馈校对。指出,要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松树和柏树,必需先求出松树多少棵。(2)做练习二第4题。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②独立解答问题。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④交流方法二。(板书)(3)做练习二第5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尝试解答。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④交流方法二。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⑤交流方法三。(4)做练习二第6题。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②独立解答问题。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④交流方法二。(5)做练习二第7题。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②独立解答问题。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④交流方法二。(6)做练习二第8题。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②独立解答问题。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要求"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先求什么?&三、课堂小结。第9课时复习(1)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15~17页的1-7题。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3、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教学重点: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复习口算)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板书: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为进位和不进位乘,以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提问:对于进位和不进位乘法应该怎么笔算呢?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总结:在计算进位和不进位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提问:那么对于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应该怎么笔算呢?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总结: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再把个位的"0"添上去。3、复习估算。(板书:复习估算)提问: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应该如何估算呢?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总结:估算的时候,看一看每一个两位数各接近哪一个整十数,然后相乘,算出答案。【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以及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二、讲授新课1、口算练习。做复习第1题。①出示口算题目。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2、计算并验算。做复习第2题。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3、先估算在计算。做复习第3题。①出示题目。②教师集体交流估算式子和估算结果。③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④反馈评议,检查估算结果是否与实际结果接近。填表。做复习第4题。①学生看表理解题意,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填什么?②独立完成表格。③反馈评议。指出: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解决实际问题。做复习第5题。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思考: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②独立完成题目。③反馈评议。指出:要看买的是哪一种球?就要看19个这样的球的价钱最接近800元,而且不超过800元。(2)做复习第6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尝试解答。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④总结:这一道题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去春游。(2)做复习第7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尝试解答。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④总结:求卖出电视机多少台,根据"卖出电视机的台数是洗衣机的2倍"这一句话先要求出洗衣机的台数。三、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10课时复习(2)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15~17页的8-15题。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并且会用不同方法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接着来复习本单元的一些知识。1、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总结:在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找出题目的条件,然后把有联系的条件组合起来看看可以先算什么,然后再看问题要求什么。(板书:有联系的条件)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二、讲授新课。1、填表。做复习第8题。①&出示表格,说说表格每一行的量有什么关系。②&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做复习第9题。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增加10,积增加20个10即增加200。后面一个填空都比前面一个多20。)3、计算。做复习第10题。①出示题目。②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每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等。)④24×25,60×31,26×19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快速算出结果吗?。4、先观察,再填空。做复习第11题。①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发现什么?②独立完成填空。③反馈评议。指出:第(1)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第(2)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91的1倍、2倍、3倍……这其实是积的变化规律。5、解决实际问题。(1)做复习第12题。①出示题目。②提问:要求30个这样的书架大约一共放多少本书?首先得要求什么?③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④反馈校对。(2)做复习第13题。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②独立解答问题。③反馈评议。(3)做复习第14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尝试解答。③反馈评议。④提问:还可以提哪些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4)做复习第15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弄清楚图中基础地点的相互位置关系。③学生尝试解答。④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图中指一指,画一画。⑤独立解答:这时张华离烈士陵园还有多少米?思考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尝试解答。③反馈评议。指出:在填数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乘法竖式计算步骤,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答案。三、课堂小结。今天的复习你还有不懂的地方?教学反思:第11课时有趣的乘法计算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18~2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二、互动新授。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1)出示题目:24×1153×11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汇报:①24×11=204,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的和,是5+3=8。(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62×11的积。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学生举手发言: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应该是2;积的百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6;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的和,是6+2=8。所以62×11=682。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学生列竖式计算62×11,说说等于几。(682)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的得快。23××11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说出答案。(4)出示题目:64×11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十位相加满10)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64×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个位数还是4,百位数原来是6变成7)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5)试一试:59×、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规律。学生试着说一说,教师适时引导小结。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在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三、巩固扩展。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1)出示题目:22××54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里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算式里的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2)学生列竖式计算。(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说出得数。让学生试着出题,教师解答。(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他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他们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如63×67的结果可直接写成4221,相当于6×(6+1)为42,在42的后面再写出3×7的积21,即4221。2、试一试。(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15××6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24×26=44××25=45×、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四、课堂小结师:回顾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总结: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1课时认识千米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的第1-5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简单换算。教学难点: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让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2、出示题目: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长18()一枚1硬币厚约3()学生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提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者听说过千米?(学生一般会说在公路路碑、汽车导航、汽车仪表显示、地图上等)5、教师出示教材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二、互动新授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学生一般会用自己走的步数和走的时间来记忆100米)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要停顿一下。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10个)追问:走100米你走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组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回答预测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③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说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2、强化概念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从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吗?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1也"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追问:老师家离学校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在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了解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2课时认识吨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的例2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指导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教学准备:&课件、1桶10千克的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板书:1千克=1000克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有关吨的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来表示。二、互动新授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学生回答,交流感受课件出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1)师:课前我们侧脸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指名4个学生站在一起,感受100千克)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个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提问:估计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100桶10千克的水)(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只猪重100千克,10只猪重1吨,一桶油棕200千克,5桶油重1吨。2、完成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3、完成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第6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提醒学生看懂"限载60吨")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吨,它通常用来计算比较中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字母"t"表示,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吨=1000千克。&教学反思:第3课时练习三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的练习三第1-9题。教学目标: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掌握单位间的换算。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吨)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等的长度)什么情况下使用吨?(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3、小马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药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到一辆载满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二、基础练习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板书:1000米=1千米1000千克=1吨(2)填一填:让学生讲结果填入括号内。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2)让学生一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同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2、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9题&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27-29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没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出示商场购物情景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1。(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他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运动服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见教材第27页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师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方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先让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钱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学生汇报交流:最少找回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最多用去的钱,可以先算最多用去多少元。求最少找回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高的帽子一共要用多少元。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桃树的棵树-梨树的棵树=多的棵树)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什么条件?(已知桃树的棵树,梨树只告诉我们有3行,缺少的条件是梨树每行有多少棵)(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第2题。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3、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师提示:这两道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四、课题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从问题想起,寻找已知条件,再找出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学反思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的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意。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2)画线段图。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裤子: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裤子:上衣:这样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裤子是48元,上衣是裤子的3倍,完整了吗?(还缺少问题)明确:观察黑板上的线段图,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元。我们可以在所求的问题上画上括号,写上问号。(教师将线段图补充完整)(3)列式解答。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上衣的价钱+裤子的价钱=一套衣服的价钱)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方法二,可省略)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那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么改?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提问:你能指出所求的问题是那一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方法一:先算一件上衣的价钱,48×3=144(元);再算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多多少元,144-48=96(元)。方法二:先算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多出几个48,3-1=2;再算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多多少元,48×2=96(元)。(方法二如果学生没有说到可以不教学)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3)题中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2、第2题。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从中说说获得的信息。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3、第3题。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借助画线段图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今后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先画出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教学反思:第3课时练习四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的第1-11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二.基础练习1、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分析:?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已修的米数:45×8=360(米)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面粉的袋数:60-22=38(袋)一共的袋数:60+38=98(袋02、第2题。(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线段图:楼下楼上(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线段图: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第7题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失什么条件?出示两幅情景图,让学生讨论: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小宁从距动物园600米,距植物园900米的地方走到距动物园300米,距植物园600米的地方)小宁走了多少米?600-300=300(米)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300÷5=60(米)4、第8题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三、巩固练习1、第4题。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解决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2、第5题。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数量关系是什么?(总的页数-已看的页数=还剩的页数)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不同,因为已知条件不同)让学生列式解答,并交流反馈:(1)32×3=96(页)150-96=54(页)(2)40+32=72(页)150-72=78(页)3、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甲:42÷7=7(元)乙:6+2=8(袋)48÷8=6(元)4、思考题。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小芳妈妈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师小结: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应先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题目中所给出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已知条件,联系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题中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方法也不同。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1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一)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34-45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谈话:你有过到商店买东西的经历吗?在商店里购物时,你遇到过怎样的数学问题?2、出示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3、提问: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能看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吗?二、互动新授。1、引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1)出示问题(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3)通过交流,板书学生所列的分步算式,并要求他们结合列出的算式说说思考的过程。(4)引导综合算式。介绍:像刚才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列了两道算式,并一步一步地去解答,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道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含有两步运算的算式。结合解题思路边介绍,边板书"综合算式":5×3+20。(5)初步理解运算顺序,介绍书写格式。提问:用这道综合算式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应该先算什么?师明确:用综合式计算时,一般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并用递等式表示。先在原题下面,即第二行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第二行的"=",在第三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教师边说边板演)。让学生照样子完成教材中的填空。(6)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提问: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混合运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2、引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二个问题(1)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2)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3)鼓励: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如有困难,可以先列分步算式。(4)讨论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提问: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要求学生根据确定的运算顺序,试着用递等式计算。3、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比较:观察2道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指出:在这样的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让学生完成计算。2、"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标出每题的错误之处并改正错误。(2)汇报交流,引导反思:进行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5、"想想做做"第5、6题。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教学反思:第2课时含有两极的混合运算(二)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且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习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计算下面各题。18-8×34×5-10让学生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揭题:上节课我们在购物商场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2。(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提出问题: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引导: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什么?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什么条件?(2)思考: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板书:40÷5+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这两道算式我们都要先求的是什么?师明确: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12是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除法,算式40÷5)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3)总结运算顺序。出示:40÷5+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今天的这两道题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师明确:把乘法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是先要算除法,再算加、减法。2、试一试。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出综合算式,最后指名汇报交流。学生列式:15-40÷5引导:在这个算式里,"40÷5"表示什么?追问:这道算式,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指名板演。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计算。2、"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引导反思:进行混合运算时的顺序是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3、"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4、"想想做做"第4、5题。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第3课时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你知道吗"。教学目标:1、根据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2、在探索与交流中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1)出示:56-8+9=49÷7×4=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出示:7×7-5=77-42÷7=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加上小括号)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3。(1)理解题意。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及问题。提问:要求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买1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引导:怎样列式?50-20=30(元)追问:每本笔记本是5元,30元可以买几本?30÷5=6(本)提问: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让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算式。学生可能回答:50-20÷5(2)学习算理。引导:"50-20÷5"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和我们分步列式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的计算顺序不同,如何才能使这道算式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填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教师板书填上小括号)提问: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指明学生到黑板上板演。2、试一试。出示:(42-18)×3095-(24+50)让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寻找错例。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3、归纳小结。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一定要先分析,确定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像这样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不管小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先算小括号里的。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2题。让学生先用线画出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2."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2)提问:变式和原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3、"想想做做"第4、5题。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学反思:第4课时练习五(一)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并能通过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1、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分数的意义。2、会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再算();如果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2、计算。4+24÷8=36+81÷9=85+(100-86)=80-6×8=52+6×8=9×(45-36)=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二、基础练习。1、"练习五"第1题。先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说出得数并订正。2、"练习五"第2题。(1)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比较每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练习五"第3题。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4题。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引导: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然后全班订正,教师结合学生的错例适当追问。2、"练习五"第5题。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指名汇报答案,教师适时作出评价。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5课时练习五(二)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练习五第6-10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并能通过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练习,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体会认真读题、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重要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计算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95÷5×64=(708+258)÷6=800-609÷3=18×(537-448)=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2、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练习,我们知道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再算();如果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二、基础练习。1、"练习五"第6题。(1)先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2)比一比每组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得数,说说发现了什么?(3)小结: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2、"练习五"第7题。要求:不计算,比较两道算式的大小。学生讨论,说说比较的方法。3、"练习五"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说运算顺序。三、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9题。(1)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解决"平均每天看多少页?"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5天看了多少页)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解决的方案,并在练习本上表现出来。汇报交流,教师板书:(132-72)÷5(2)引导:"如果只能借阅9天"说明剩下的书只能几天看完?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师根据汇报板书:72÷(9-5)2、"练习五"第10题。让学生观察图形,阅读题目。引导:从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中,你读懂了什么?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6课时算"24点"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42-43综合与实践算"24点"。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并在游戏中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2、会用4张牌算"24点"。&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手持扑克牌,谈话:认识它吗?它有几种花色?几个数字?是的,这是一副小小的扑克牌,用它能玩几十种游戏,同学们,你会用扑克牌玩哪些游戏?学生自由发言。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种和数学有关的扑克游戏-算"24点"。提问:你会玩算"24点"吗?能否说说怎么玩?结合学生的介绍,教师出示游戏规则:(1)每人准备扑克牌A~10各一张(A表示1);(2)在我们准备的扑克牌中拿几张牌,利用学过的加、减、乘、除进行计算,使最后的结果是24.但要注意,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二、学一学。1、新手教程。(1)课件出示扑克牌3谈话:假如不限定你出几张牌,我的手上有一张"3"的扑克牌,你手上的牌出几,就能和我的这张牌计算得出24。方法一:出8,三八二十四。方法二:出3和7,三七二十一,加3就是24。方法三:出3和9,三九二十七,27减3就是24。(2)课件依次出示扑克牌2、4、6、8、10、12,让学生说出如何算出24。师归纳并提问,刚才同学们除了用上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还想到了其他的一些方法,看来凑成24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你知道哪些书比较容易算出24吗?2、闯关。第一关:基础闯关。,(1)课件出示3张牌:7、6、3谈话:联系这三个数,哪些数能让你直接想到24?(6,因为四六二十四;3,因为三八二十四)引导:根据6去找4,能通过另外两张牌找到4吗?怎么找?(7-3=4)根据3去找8,能通过另外的两张牌找到8吗?(不能)那么,这三张牌应该怎样才能得到24?学生思考后得出:7-3=4,4×6=24。(2)课件出示3张牌:7、8、9学生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这里有8,如果去找3,行吗?(不行)那该怎么办?师提示:如果乘不行,就用加法试一试。学生试算出汇报,教师板书:7+8=小结:我们在算"24点"时,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可以换其他方法再进行试算。(3)组织活动:分小组,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第一组:2、3、4第二组:3、8、9第三组:3、5、9学生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最后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2、3、4:2×3×43、8、9:9÷3×83、5、9:3×5+9(4)教师任意摸3张牌,让学生比赛算"24点",对算得又快又准的学生予以表扬,并明确:有些是算不出"24点"的。第二关:挑战自我(1)谈话:下面加大游戏难度,刚才我们用的是3张牌,现在我们用4张牌,游戏规则还是一样,注意:每张牌只能计算一次。课件出示4张牌:A、2、5、8师提示:这里的A代表数字1,先让同桌交流想法,然后写在本子上。(2)出示教材第43页"试一试":你能用下面每组4张扑克牌上的数算得24吗?让学生说方法,教师适时指导。三、比一比。教师讲解比赛规则:4人一组,各人从自己的扑克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谁就获胜。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算不出的加以展示,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计算。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开动脑经,利用学过的加、减、乘、除算"24点",计算时我们要注意找到3和8,4和6,2和12,这样就能方便快速地算出24.另外,算"24点"时,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可以换其它方法在进行试算。&教学反思:第五单元年、月、日第1课时年、月、日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44-46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2、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让学生自由发言。追问:×年×月×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含哪些信息吗?(年、月、日、时、分)2.揭题: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年、月、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观察、统计。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月份&1&2&&9&101112天数&&&&&&&&&&&&(2)小组交流。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讨论:观察黑板上2014年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各月的天数并不完全一样,1个月最多有31天,最少有29天,有31天的月份比30天的多……)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3)认识大月、小月。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归纳。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2月有28天即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4)记忆大月、小月。提问:你有办法记住那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拳头记忆法:(出示教材第45页拳头图)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儿歌记忆法:A.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B.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2.试一试。提问: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在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指名交流、汇报。学生汇报预测。方法一: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31×7+30×4+28=365(天)(让学生重点掌握方法二)教师小结:2014年全年有365天。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日期,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答案。2.第2题让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并分别说说是星期几。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3.第3、4题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4.第5题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年的元旦。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一年有7个大月,分别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4个小月,分别是4月、6月、9月、11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学反思:第2课时认识平年和闰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3题,"你知道吗"。教学目标: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学重难点:&1.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2.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年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的年份。&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师: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2。(1)课件分别出示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引导:这是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年份(年)&2005&……&162月的天数(天)&&&&&(2)组织交流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年份(年)&2005&……&162月的天数(天)&28&……&28&28&29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的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展"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2.数学文化。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理解"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2.第3题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年和闰年,知道了平年2月只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教学反思:第3课时练习六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45-50页练习六第1-2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题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2、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年&()个月大月&小月&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二、基础练习。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2、第2题(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他们圈出来。(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3、第3题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应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三、巩固练习。1.出示教材第50页"动手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有区别的。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4课时24时计时法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2.能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计时法之间的互相转换。&教学重难点:&1.会用24计时法表示时刻。2.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教学准备:课件、挂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羊村要召开羊羊运动会,这一天,懒羊羊通知喜羊羊:"明天5时到羊村体育场参加跑步比赛。"第二天,喜羊羊天没亮就出发了,早上5时赶到体育场却发现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一直到傍晚时才开始比赛,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发表各自观点)师:原来,一天有2个5时,懒羊羊在通知的时候没有说明是早上的5时,还是傍晚的5时,导致喜羊羊早上5时就到达了。生活中经常因为这样的描述出现错误,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51页例3的节目预告表。提问: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表,你从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追问:怎么会有14:00呢?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用的是24时计时法,14:00是下午2时。2.课件演示钟表。(1)出示倒计时的场面,提问: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时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开始了)(2)课件演示:结合演示,教师介绍:新的一天开始了,此时是几时?(夜里12时)夜里12时,月亮高高挂,我们正在睡觉,时间继续走,早上8时,我们在哪里?(在学校)时间继续走,中午12时,我们回到家,在家里吃饭。到这时,时间已经悄悄走过钟面上的一圈,回到了12时。时间继续走,开始第二圈的旅程,到了晚上8时,我们要上床睡觉了。当时间走到12时时,这一天就过去了,它又将开始新的一天。提问:现在时间一共走了几圈?(结合彩条,让学生看清走了2个12,是2圈)一共走了多少个小时?(24小时)小结: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钟正好走了2圈,共24小时,第一圈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共12小时,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共12时。所以夜里的12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就可以说成是这一天的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作24计时法)3.介绍24计时法用24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4.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关系。提问: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明确:(1)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超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而普通计时法为了区别两个不同的时段,要在时间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下午、晚上等词。(2)中午12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时。追问: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16:00是下午4时,18:30是下午6时30分。三、巩固练习。1.说说羊村运动会上的喜羊羊早到是谁的错?如果你是懒羊羊你会怎样通知喜羊羊?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分别描述:明天下午5时或明天17时。2."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法表示,各是几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3.第2题出示图标,提问:认识这个图标吗?(禁止机动车通行),7:30-18:30表示什么?从上午几时几分禁止机动车通行?(提醒学生将24计时法装换为普通计时法)4.第4题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白天,也可能是晚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渗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的时间,懂得了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同学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教学反思:第5课时计算经过的时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53-55页例4、"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8题,"你知道吗"。教学目标:1、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难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时间。&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二、互动新授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1)出示例4,提出问题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学生自由回答)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那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球乒乓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