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基因检测测与运动有关系吗?

国内的基因检测,吹得越神越忽悠
基因检测,是一个听上去高大上的新鲜事物,在国内,它也被称作“科学算命”。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商家已经比科学家先行一步,赋予了很多它本不具有的功能。
瞄准孩子“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如果他有运动基因,他可能是下一个博尔特;如果他有音乐基因,你可能把他培养成肖邦……”“基因检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你的孩子少走10年弯路!”对于孩子的天赋预测,中国有个民间习俗,叫“抓周”,抓住笔就是作家,抓住钱就是小财迷、商人。但这种娱乐活动,只是寄托了家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没人会当真。现在,有基因检测机构煞有介事地告诉你,一切都有可能哦,测出来就可以好好培养哦,你心动不?如果真有一个博尔特、郎朗,没被发掘砸在手上,想想真是懊悔。很多基因检测公司,联合早教机构、培训机构,准确地把握了家长们的心思,“阅读能力”、“音乐天赋”、“运动基因”甚至“人际交往能力”,都能通过基因检测测出来。“别把天才放错了位置!”某商业机构开展“儿童天赋基因”检测专场但是,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基因检测产品,只要告诉你可以给孩子检测天赋的,都是骗局。比如,开展天赋基因检测的公司,在预测学习能力这项天赋时,都会引用一篇2006年的文献作为依据。在这篇文献中,作者肯定了某基因和学习能力的相关性。需要指出的是:1、这只是相关性;2、样本容量仅仅是300多个荷兰家庭。这和“某基因能决定学习能力”相距甚远。再举个例子,在运动基因检测中,检测机构都会告诉你,ACTN3R/R基因型与速度及力量相关。但是,据华大基因研究,在13亿人口中,ACTN3R/R基因型的人预计有3~4亿。3至4亿的人,都有成为运动员的潜质?总结起来,各种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有两个最大的漏洞,其一,故意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其二,避而不谈后天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盯住老人去年8月,中青报报道了一个案例,一名江苏江阴老人,花了30多万买了六大本看不懂的“基因检测报告”后,跳河自杀。忽悠老人的一套打法,其实和卖保健品是一个路数,亲情攻势+严重性威胁+效果夸大。基因检测机构针对中老年人打出的广告最吸引老年人的,是诸如高血压、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基因检测,相关机构会告诉你:携带高风险基因型的人,在同样生活环境及习惯下,发病率高出常人数倍。但真实情况是,以高血压为例,《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上发表的研究仅仅显示,某些独特的基因位点,可能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但是,它可能是几百种基因互相纠结、环境因素累加、时间因素累加后的共同结果。必须要知道的是,任何疾病都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即使检测到一个基因的位点异常,也不代表一定会导致疾病产生。希望知道某一个或几个基因,来准确预测得不得某种病,或者准确指导健康,现在还做不到。相关链接:针对潜在癌症病人癌症,是目前基因检测的第一大市场,也是最受国人认可的一个市场。尤其是一个例子广泛地被中国人知道后。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母亲,曾与癌症搏斗10年,56岁时离世。2013年,朱莉在基因检测中发现,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了突变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1,未来患上乳腺癌的几率高达87%,为了降低风险,她毅然决然切除双侧乳腺。朱莉这个例子,从普适性上看,有多大价值?首先必须肯定,这确实是基因检测的积极应用。但是也必须承认,1,即使以乳腺癌为例,大概也只有10%的乳腺癌,可以确切证明由遗传导致;2,在已知的癌症中,也只有5%至10%的癌症,是由遗传基因因素引起的;3,这5%至10%的癌症,预防性基因检测能告诉我们的也不多,有了某种基因变异,也不代表一定会患癌。朱莉的案例,给基因检测做了很大一个广告关于中国癌症领域的基因检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丹尼斯?卡森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基因检测虽然火爆,但很多并不是病人的需求,而是出于商业目的。对判断疾病没有帮助,也无法得到准确结果。基因检测有价值,但距离“精准医疗手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没有人可以否认基因检测的价值,它可以运用到新生儿检测、遗传病携带者的检测、孕期基因检测、法医基因检测。但是,上文提到的这些,都属于预测性检测,即“一个健康的人,想知道获得某种疾病或天赋的可能”。对于预测性检测,应该要承认,它多半仍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距离所谓“精确医疗手段”的期望还相距甚远。精确医疗,是指针对每个病人的基因图谱和个体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目前遇到的明显障碍有两处:其一,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去做基因检测,即便是肿瘤患者。因此缺乏巨大的共享数据库,无法帮助科学家识别基因图谱和某些疾病的内在联系。其二,针对癌症易感基因治疗的靶向药物,在临床效果上经常达不到预期疗效。这是因为,精准医学确实能实现基因靶向的治疗,做到同病异治。但最大的困难在于,怎么精确地区分不同亚型的肿瘤,怎样知道具体在某种亚型下,哪种基因和哪种药物存在交互作用?这些问题,尚处在研究阶段。正如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葛瑞格?费罗博士指出的:即便基因检测是可靠的,测量结果对你的健康真的有意义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吗?
作为“精准医疗手段”的基因检测,需要更多耐心等它发展、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商家已经弄出无数花样欺骗消费者,给出天书一般的检测结果,反正看也看不懂。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00915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携带肥胖基因的人会比没有肥胖基因的人重6到7磅,但是肥胖基因完全不会影响他们。也就是说,体内有肥胖基因的人,通过节食、运动等各种方式减肥,一样可以瘦下来。近日,纽卡斯尔大学的约翰?马瑟斯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研究表明,目前一共有超过100种基因与超重和肥胖有关,而这些基因会对人体分解和存储脂肪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和肥胖相关的基因中,有一种基因叫FTO基因,也被称为肥胖基因。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FTO基因变异的一种特定形式,与人体如何燃烧卡路里,或将其转变为脂肪有着不少关联。看到这,是不是感觉能否成功跟基因有关系? 但是,如果把瘦不下来的原因都怪罪于基因,那你就错了肥胖基因会影响减肥吗? 为了弄清楚有肥胖基因的人是不是真的会比没有的人更难减肥,马瑟斯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究肥胖基因变异对减肥到底有多大影响。这项研究对近9000人进行了调查,他们首先进行了体检,检查自己是否带有肥胖基因,然后随机抽选不同的方法减肥,比如节食、运动和药物疗法等。最终结果显示,只要坚持科学的减重方法,带有肥胖基因的人一样能够成功减肥。然曾有研究表明,携带肥胖基因的人会比没有肥胖基因的人重6到7磅,但是肥胖基因完全不会影响他们减肥。也就是说,体内有肥胖基因的人,通过节食、运动和药物疗法等各种方式减肥,一样可以瘦下来。因此想要减肥的们,再也不用沮丧了,哪怕天生肥胖,还是能通过“+运动”疯狂甩肉的!
上一篇美体文章: 下一篇美体文章: 没有了河南省遗传学术年会指出:
几乎所有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
郑州市已为6万多名新生儿免费筛查耳聋基因
&&□记者&刘坤&&11月27日~29日,由河南省医学会遗传学分会主办、河南省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二届遗传咨询培训班暨2015年河南省医学遗传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主要围绕临床遗传性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出生缺陷预防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河南省500位医护人员进行遗传咨询培训。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主讲“罕见病与精准医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边旭明教授主讲“胎盘、双胎——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河南省医学遗传研究所廖世秀主任医师主讲“常见出生缺陷的遗传咨询”。&&曾溢滔教授指出,人类健康或疾病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信息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根川进博士曾提到“人类,除外伤以外的所有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近十年,基因检测技术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基因测序技术不断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不断进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的陆续出现,促使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基于个体疾病基因组数据的精准医疗最终诞生。&&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总裁张治位博士应邀主讲《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在妇幼健康精准医疗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分子诊断技术在出生缺陷预防、新生儿遗传病诊断等妇幼健康领域的精准医疗中的应用方向和实例。&&张治位博士指出,分子诊断将使医学诊疗模式从传统的经验性处方用药(试误医学)向个性化处方用药(个体化医学)转变。以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为例,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接近120万人次的耳聋基因检测,对4.5%筛查出耳聋基因突变的人群提供预防干预建议及用药指南。“如果全国统一对18岁以下在校学生和学龄前儿童进行筛查,则可避免约500万人致残。”据了解,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已纳入郑州市十大民生实事儿,由政府埋单为郑州户籍的新生儿提供免费筛查,自从今年启动以来已筛查62660名新生儿,从中筛查出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2980名。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揭示人类运动能力之谜 瞬间爆发力与基因有关-中新网
揭示人类运动能力之谜 瞬间爆发力与基因有关
  在奥运会以及世界田径大奖赛中,进入100米短跑决赛的几乎都是黑人运动员。通常认为,黑人具有异乎寻常的运动能力。那么,人种差异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运动能力呢?
  田径赛场上的黑色旋风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田径锦标赛100米项目的前10名,全部都是黑人运动员。其中,博尔特(牙买加)、盖伊(美国)、鲍威尔(牙买加)等田坛霸主的名字,令人肃然起敬。田径短跑中的精英,几乎都来自牙买加、巴巴多斯、古巴等加勒比国家。其中,牙买加的人口为260万人,巴巴多斯的人口仅为26万人,加勒比大国古巴的人口也只有1120万人。由此看来,加勒比各国能够包揽田径短跑项目的金牌,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初步调查发现,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国籍尽管为牙买加、美国等国家,但是其祖先全部来自于西非。
  那么,长跑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事实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东非、北非国家,包揽了田径长距离项目的全部金牌。作为短跑项目霸主的西非运动员,在长跑项目中几乎全军覆没。不过,女子长跑项目的奖牌分布却稍有不同,除了东非及西非运动员之外,中国和日本运动员也曾进入前10名的行列。
  综合分析各项成绩后发现,西非及加勒比国家在短距离项目中具有压倒性优势,东非及北非国家在中距离项目中遥遥领先,东非国家在长距离项目中独占鳌头。超长距离项目,则活跃着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运动员的身影。
  基因类型决定奖牌成色吗
  2008年,年仅22岁的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一气夺下男子100米、200米以及4×100接力3枚金牌,并3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当年田径场上最为耀眼的明星,并获得了“闪电侠”的美誉。一时间,各国媒体纷纷从体质、步法、饮食等不同角度,分析牙买加运动员出类拔萃运动能力的秘密,作出了各自的报道。其中一篇报道披露,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正试图从基因角度分析牙买加运动员的独特能力,寻找牙买加短跑运动员们共同具有的所谓“金牌基因”。获此消息,日本广播电台(NHK)立即派出一个报道小组赶赴英国,对运动成绩与基因的关系进行追踪报道。
  主持该项研究工作的雅尼斯?皮奇拉迪斯教授亲自接待了报道小组。走进格拉斯哥大学略显阴暗的地下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冷冻库,据说其中保存了来自世界1000多位顶级运动员的DNA。有着“DNA猎手”外号的皮奇拉迪斯教授,曾经花费10多年时间致力于收集长跑王国肯尼亚以及在短距离项目中占据优势的美国、尼日利亚、牙买加等国家短跑运动员的DNA。
  冷冻库的边上,就是数量庞大的研究资料。皮奇拉迪斯教授一边展示对牙买加运动员基因进行分析后获得的结果,一边介绍说:“对他们的基因进行分析后发现,确实存在着与瞬间爆发力类竞技项目有关的基因类型。”ACTN3基因,具有增强肌肉构造的功能。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5%牙买加短跑运动员的ACTN3基因类型为“CC型”。
  皮奇拉迪斯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属于“CC型”的人,在其短跑时可产生瞬间爆发力的快肌纤维内部,会产生一种能够强化肌肉构造的特殊蛋白质。因此,即使肌肉纤维高速收缩,也能够获得足以耐受的强度。除了田径短距离项目之外,对于要求瞬间爆发力以及力量的其他竞技类项目,上述“CC型”基因同样也是在重大比赛中稳操胜券的关键要素。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确实存在着与瞬间爆发力有关的基因。尽管研究工作尚处于推进阶段,无法做出最后定论,但是,来自其他研究团队的多项报告同样指出,在奥运会瞬间爆发力类竞技项目运动员中,ACTN3基因类型为“CC型”的概率极高。
【编辑:戚易斌】
>相关新闻:
>国际新闻精选:
? ???? ??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称马拉松猝死可能与基因有关
南都讯 记者杨仕彬 通讯员陈建族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国内外城市马拉松赛猝死已不少于16人。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经一年攻关,今年将在全国第一个推出马拉松选手基因检测猝死风险项目,不过需选手自愿、自费参与。据统计分析,11月份、30岁以下运动猝死高发,且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2013年广马测试跑现场,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将现场摆摊,接受马拉松选手咨询,“一滴血,预知马拉松心源性猝死风险”。昨日,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介绍,为迎接2013广州马拉松赛,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国民体质检测中心在首届广马之后,经过近一年的科研攻关工作,已经研究开发出一种针对运动性心源性猝死风险评估的基因检测技术,其运动性心源性猝死基因速测试剂盒已获国家专利。通过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技术,可做到运动性猝死的提前预防,可以评估哪些人不适宜从事剧烈的体育运动,赛场上的运动猝死事件发生的几率就可能得到降低。广州体科所课题组陈伟民博士介绍,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马拉松猝死只是偶然的,其实偶然性也存在一定必然。SCD(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其最主要表现形式。历史上在运动中猝死的运动员为数不少,2012年广州马拉松赛,2名业余选手猝死,都只有20来岁,一名是在校大学生,一名是地产公司业务员。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国内外城市马拉松赛猝死已不少于16人。另据国内一份涉及23个省市、103个运动猝死案例的权威研究报告,猝死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及50岁年龄段为主,猝死高峰月是11月份和3月份,其次才是7月份,一天当中又以早上居多,猝死者职业学生最多,占47%,而第一猝死运动就是长跑,占33.9%,男性比例又远高于女性。运动员(无论其为专业还是业余)一向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人群,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不幸猝死?广州体科所采样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基因等可能是潜在原因,而超强运动则只是诱因。而基因带来的潜在危险,属隐性,常规体检是无法被发现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henfei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基因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