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也运动。但在单位组织组织一场足球比赛赛(比赛时是工作时间)后一天小便变

平时在华尔街上班,奥运在赛场上夺冠,这群来自金融圈的选手专治各种不服
我的图书馆
平时在华尔街上班,奥运在赛场上夺冠,这群来自金融圈的选手专治各种不服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专家,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练习,而即便是付出这么多的时间,还不一定保证都能成功。那么对比来了:在本次的里约奥运会上,小舟发现有一群选手,他们平时在金融圈上班,偶然发现有运动天赋后,只在下班时间训练了几年,然后就在奥运比赛中摘走金牌,简直不科学!他们的存在就是对一万小时的沉重打击,但也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投入热情,业余爱好也能玩得登峰造极:比如拿下本届里约奥运会铁人三项赛女子组冠军的美国选手——格温·约根森。她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主修会计,并通过CPA考试,曾在“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税务会计。在四大工作有多辛苦不必多说,而就是在这么繁重的审计工作中,约根森还抽出时间来训练铁人三项,并在最后斩获了奥运会冠军,实在是令人佩服(虽然后来她离职做了专业运动员)。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她在四大工作并坚持爱好是多么来之不易,在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铁人三项”运动:该运动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才正式被选入奥运比赛项目,它包括1500米公开水域的游泳,40公里的自行车和最后的1万米跑,不管是从时间长度,还是项目的困难程度来看,这都是极其考验选手体能的一种比赛,不知道此刻奋战在四大律师事务所里的高级白领们听到这个故事有没有感到热血沸腾?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在后面。在本次里约奥运会200米仰泳、4×200米自由式接力、400米个人混合式和200米个人混合式斩获2枚金牌,1枚铜牌和1枚银牌美国游泳运动员——玛雅·迪拉多,也是非常神奇的存在。玛雅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队中最货真价实的学生运动员之一。她小时候跳过了二年级,SAT数学考了满分,非体育特长生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今年23岁的玛雅在奥运会领完奖牌后就宣布退役了。奥运之前,她顺利通过面试,拿到了麦肯锡咨询公司的offer。离开泳坛穿上职业装,她马上会开始分析财务报表行业调研打字扯皮的苦逼打工生涯。不过难保哪一天她厌倦了金融圈的工作,像上面的约根森一样出来专职做运动员,毕竟这么年轻的年龄和这么辉煌的战绩,什么时候想出来比赛,结果都不会太差。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金融圈健儿不仅参加过一届奥运会。比如本次参加奥运会自行车计时赛(第10名)和公路赛(第12名)的美国选手艾佛琳·斯蒂玟斯,还在2012年也参加过奥运会。在此之前,她是一名基金经理。当时,她刚开始骑车上下班,无意中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骑车这项运动。于是,她每天凌晨5:00到相关俱乐部上课学习基本技能。在赢得一些洲际比赛有些斩获后,开始每天下班后自己正式训练,从9:00一直到半夜。在伦敦奥运会前一年,她才开始参加全国性比赛,只花了一年时间,她便进入奥运会比赛,并在当年获得公路赛第24名,不能不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奇迹!再从伦敦奥运会往回追溯4年,北京奥运会上也有金融圈健儿的身影: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上,有一对美国帆船双人艇选手两人都在金融行业就职,并且是翁婿搭档。岳父是时年58岁的约翰·达恩,是所有代表团中最年长的选手。他于七十年代在图灵大学获得体育博士学位, 曾是一架海洋工程公司的副董事长,比赛的时候任美联储亚特兰大分行的董事。他的搭档兼女婿奥斯汀·斯佩利曾在美洲银行证券交易部门担任机构销售员。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他俩的职业和奇特的组合关系,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所在。事实上,越是繁忙沉重的高强度工作,越是需要健硕的身体来支撑,所以金融圈特别是华尔街有不少精英都以体育运动作为爱好。这一点可以在去年“华尔街十项全能(Wall Street Decathlon)”慈善运动赛中窥见一斑:这是巴克莱银行的固定收益部销售——马克-鲁宾,连续三年夺取了华尔街最佳运动员的称号;这是JPMorgan的分析师JonathanMason,他在40码冲刺中跑了4.7秒(世界顶级短跑运动员的40码冲刺时间统计,基本在4.30-4.40秒之间),在大学的时候他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这是Morgan Stanley交易员Ted Finan,他在比赛中连续做了29个引体向上,事后他又做了好几个(普通人能做5个标准的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可以看到,金融圈不少高富帅,白富美,高收入,高智商只是他们的标准配置。如果有一天不小心挖掘到自己的潜能,他们还能发挥自己的高智商有事,短时间内在业余运动中走上另一个金字塔顶端。当然啦,好的身体素质也是支持他们走向工作成功的一个要素,所以小伙伴们有时间就动起来吧。美国体育为什么强?这得益于体育在美国深入人心,每个家庭、社区,每所学校,每个孩子,都把体育当成重要活动,亲身参与,让运动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美国的大学,更是美国体育人才的重要来源。NCAA奠定体育基石美国大学体育一直是美国体育最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大学体系约在150年前形成,美国最为著名的常青藤联盟最早其实也是体育联盟。美国的大学体育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和基础,甚至可以说它是奠定美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石。美国大学体育联盟(NCAA)有一个基本宗旨:大学体育是整个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而学生运动员的身份界定必须先是“学生”后是“运动员”,属于业余范畴,从而划清了大学生体育和职业体育的界限。业余运动员不能拿一分钱。他们取得好成绩之后,可以申请大学,不仅获得好学校的入学资格,还可以免除学费,获得奖学金。在NCAA,“疯狂的三月”对每个球员来说仅有四次,其间还有提早毕业、转学、退学等无法预测的事情,所以每一次锦标赛都是最值得珍惜的最后一次。在2010年权威杂志《福布斯》评出的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赛事的排行榜中,NCAA位列第八位。NCAA在经营上有一条铁律:联盟收益反哺学校,学习和训练两不误。据了解,NCAA严格规定学习和训练时间:只能在季前赛的6周中进行整体训练,且每周不能超过10小时;对球员学习成绩也有规定,否则将被禁止参加训练和比赛。情感成为维系纽带在美国,体育比赛就和演唱会一样,只是“娱乐”的不同表现形式。美国许多中小城市,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可以支撑起一支职业球队,但全美大学资源分布均衡,大学生运动队的比赛就成为许多小城市的消遣方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大学,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篮球队或橄榄球队,有些小城市不可能有职业体育队,但他们有引以为傲的NCAA球队。美国的大学都是一个大学城的概念,这里的人们是一个社区,对于学校有着非常强的归属感。比如学校有活动,社区内的人都可以参与。在美国,父母带着孩子到大学看比赛,这种归属感和传承是从小建立的。孩子长大以后,甚至会选择父母上过的大学,和父母成为“校友”。这样,一代又一代,球迷群体的基础得到了保证。美国用大学体育代替了欧洲的俱乐部制,与职业球队没有根深蒂固的联系。通过大学体育,从学生运动员自身到同学、校友、家人、社区、城市不断扩展。正是以这样的情感为纽带转化成一个体育市场。联盟收益反哺学校据统计,NCAA现在市值10亿美元,每到“疯狂三月”,商家都会利用巨大的品牌效应来谋利。据统计,赛季,NCAA仅男篮就赚了8.9亿美元。当然这些钱90%都给了学校,其中包括学生奖学金、比赛奖金、学生补助、学校补助、健康服务及意外保险。不过学生相比于职业球员还是廉价打工,NCAA一共有4.6万运动员,其中有1.5万人能拿到全奖,这笔钱大概有2.7亿美元。NCAA里橄榄球和男篮是真正赚钱的项目,但NCAA不只有这两项赛事,还有体操、田径、游泳、冰球、棒球等,为了其他运动的发展,篮球和橄榄球挣的钱也要支持其他项目,这样才能保持各项运动的均衡和联盟的纯粹性。通过NCAA以及旗下各子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各个学校一些比较冷门的项目也有发展资金。体育比赛需要有电视转播实现盈利、扩大影响力,而电视台需要卖广告,所以需要播出优质的内容来吸引更多观众。美国的电视转播市场是典型的一起把市场做大,不会一家电视台独大。他们会把转播权卖给很多电视台,但是每个电视台的权限各有不同。既有ESPN这种付费电视让观众可以选择自己爱看的比赛,也有公共电视台对重点比赛全国转播,大学生比赛实现了在各大电视台全面覆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很多电视台,都不会播放当地最为精彩的比赛,因为这样能鼓励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如果是一个学校的学生,观看一场比赛大概需要花几十美元,而如果不是学生,可能要花上上百美元。清华教授李稻葵曾谈过,西方政商领袖大多都是运动健将:“大多数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不仅是运动员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我的分析是,运动员出身的人,一定具备有特殊的心理素质。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脱颖而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他们懂得如何去竞争,懂得团队合作。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几年前的一个场景我至今难忘。冬天,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私密的会场,最高付费大佬们的专场,一帮国际大公司的企业家轮流与一拨一拨的国际政要以及个别学者见面。我被请去谈经济走势。上一场刚刚结束,大家都站着交谈。我一进门,一惊:个个都是大高个,我1米79的个子几乎是最矮的!自我镇定了一下,我马上想起一早熟悉的事实:国际上很多领导人,都是职业或业余体育运动员出身!练体育的,大个头为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拉加德,曾为法国花样游泳国家队队员的确,大多数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有的曾经入选大学的体育代表队,有的是职业运动员出身:美国前任财长亨利·鲍尔森就曾是大学校橄榄球队的明星球员,IMF主席拉加德曾是一位花样游泳运动员,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曾经是校长跑队的队员……不仅是运动员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我的分析是,运动员出身的人——专业运动员另说,因为他们需要异于常人的身体条件——一定具备有特殊的心理素质。什么样的心理素质首先,运动员是懂得如何去竞争的一群人。体育游戏天生就带有竞争性,运动员身处其中,天生要善于竞争、喜欢竞争。其次,运动员要懂得团队合作。即使是单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田径项目等,也同样需要团队配合,因为一个团队里有教练、营养师、陪练等,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优异,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竞争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题。这就是体育精神!人与人之间有竞合,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竞合,单靠一项是无法取胜的。而运动员身上是两者兼备。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脱颖而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一个能赢的团队一定也是经历过许多逆境的团队,不可避免有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尤其在千变万化的比赛场上。在竞赛落后的情况下,核心人物必须摒弃杂念,千万不能纠结在“真惨、真倒霉”的心态上,也不能妄想一举定乾坤,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个球,才能把握住赢回来的机会。这种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必须保持住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捕捉到。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正是因为了解运动员这些特征,国外商学院特别青睐有运动背景的学生。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研:毕业20年后,哪些校友群体为母校捐款最多。结果出人意料,捐款最多的并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反而是那些有校队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当年还是现在都是最有集体荣誉感的。牛津大学有个久负盛名的罗德奖学金,这项创立110多年的奖学金有四项招生标准,其中一项就是喜爱体育,最好有运动成就。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往往具备优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来领袖。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联盟——常青藤联盟最早就是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若干所大学的美式足球运动体育联盟,而非学术评比,比如奥数竞赛的联盟。而中国也曾经有过一段颇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像清华附中早在“文革”前,就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加入校队,活跃于各种比赛,他们中成就了后来中国社会的精英。反观中国,到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还是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太注意奥数、钢琴等等。在全球化时代下,只懂得奥数,不懂得与人博弈,似乎不太能适应时代变化。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诚邀您关注原创内容平台 赵民微分享来源:上市公司企业家俱乐部
馆藏&6611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图文】足球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PPT)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足球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PPT)
大小:36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求问在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伤能认定为工伤吗?_百度知道
求问在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伤能认定为工伤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应当作广义理解,不能认定为工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到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用人单位在处理这些纠纷案件时,应当尊重事实、生活模式日益多样化、工作地点,因特定的工作原因而受伤,应该认定为工伤。孙某所在的公司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王某的行为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16条规定的排除工伤认定的情形。职工在用人单位组织的体育比赛中受伤,按工伤处理。本案中,孙某参加A单位组织的足球赛,是单位安排的一项工作,职工参加体育训练活动而受到伤害的,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中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的规定,认定为工伤。单位组织体育活动是为了职工更好地工作,还停发了职工在养伤期间内的工资,都可以视为工作。孙某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伤能认定为工伤吗?案例解答孙某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应当认定为工伤,认定为工伤。按《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款的规定,是职工工作的延伸,在法律上可以视为因工外出。另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到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 号)中明确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人们的工作。对此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不能做狭义理解,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即《工伤保险条例》中所指的工作原因并非仅指自己的专职工作,工作时间并非仅指平常固定的上班时间,工作场所也并非只是固定意义上的办公地点。只要是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给职工安排或组织的与工作或职工利益有关的各项任务、活动,作为单位的工作安排,因此,孙某在足球赛中受伤,应是在特定的工作时间。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职工在工作时间外参加体育比赛发生的伤害事故是无法认定工伤的。例如在周末比赛中受伤的,如果单位可以出具加班证明,但是单位给出的答复是孙某不是因工作原因而受伤,而是在娱乐活动中受伤。由此发生的工伤事故也呈现出形式复杂化、渠道多样化等特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保小常识职工参加本单位利用工作时间组织的运动会及体育比赛或者代表本单位参加上级单位举办的运动会及体育比赛中受伤,应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款第1项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规定,则可以认定为工作时间受到伤害,但是如果无法提供相关的证据证明活动发生在工作时间内,就无法予以认定。法条链接《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孙某在A单位组织的足球友谊对抗赛中腿部胫骨骨折,住院治疗了很长时间,该员工家属认为是工伤,向孙某支付各项工伤保险待遇
采纳率:6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足球在我国,似乎不再是属于年轻人的运动,真是这样吗?
&&& LZ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踢球也有7,8年了,早年一起在绿茵场上游荡的同侪们,现在还能周末坚持偶尔踢踢野球的,也只有自己。&
&&&& 回想起大学时期,球场上最活跃的,似乎永远是那些开着私家车周末按时来学校的中年球友而并非在校学生。他们周末悠闲,大多不算事业成功却也生活富足。体型有些已经略微变形,可就是往往这样一些人组成的纯业余队,大多数血气方刚的大学生都难以招架。更别提那些夹杂着个别专业背景爱好者的例外了。
&& 踢了这么几年野球,参加过一些层次不高的比赛,拿过些微不足道的小奖,不得不承认,想发现场上实力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在校学生,真的是不那么容易了。我知道很多人会拿出唯经验论为自己开脱,臆想着再浸淫个十几年,自己也会凭着经验提升自己的“境界”。成为球场上的“大师”,不过个人倒觉得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毕竟是高消耗的运动,对于业余人士来说,再精湛的技艺抵不过衰老的机体。我和许多那样的中年人爱好者聊过,他们在青春年少对于足球的狂热和表现的竞技状态,可能真的不是戴着眼镜穿着骚色球鞋的年轻学生能达到的。
&&& 其实足球仍然是我国第一运动。这早就是各个板块经过无数口水得出的结论。但是尽管我毕业的学校位于球的重镇,我还是能明显地感觉到篮球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心,相信大家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 偶尔翻翻篮球板块,会感觉到来自民间年轻一辈爱好者不断进取的朝气和将篮球文化发扬光大的热情,虽然篮球的的职业化体制在我国甚至不如足球健全,资本投入更是不能相匹敌,不过这种来自年轻草根爱好者的实战精神,真的很难在足球圈看到。你可以说篮球相比于足球在年轻一辈中占了上风是因为搭了美国文化强势的顺风车,亦或是得到了各式时尚潮流因素的助推,甚至是因为年轻人喜好跟风....但是在我看来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些外在条件不过是带来商业收益的附加因素而已。 试想若没有篮球巨大的年轻潜在参与者预期,又怎么会有更深层次的商业行为呢?郎情妾意嘛。 当然了,足球也没少捞金,不过他们面对的群体,似乎键盘董秋迪太多,实战爱好者太少。&&& 整个论坛关于实战的帖子里面,篮球区会涌现出不少刻苦钻研球技的在校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甚至斗气,足球区更多见到的是缅怀昔日绿荫风华的职场人士,向为数不多的足球骚年指点一二。这也能多多少少的说明一些问题吧。
&&& 我永远不能忘怀当初在网上和同城业余队约战的日子,见证着真真正正的业余足球界,一个平均年龄不断上升的圈子。以前话题区有位朋友说:小时候踢球的一群人,自己是最小的,工作后踢球的这群人,自己还是最小的。事实就是如此。
&&&& 职业足球,到底是年轻人的舞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没有投入球场的热情,光有钱,能带来多久的成绩?而中国足球,有时候真像一个不行的中年男人,靠一片伟哥,逞一时之强,挣一夜面子,圆一个大谎。
&&&&足球在我国,好像真的离年轻人原来越远。大家觉得呢?
PS: 看到今晚国足又争了光,真的很开心,希望国足在这段新时期展现的这种沉稳和自信,能够提高国人对足球的参与热情!
[&此帖被董秋迪.在 00:43修改&]
这些回帖亮了
所以说足球最大敌人就是篮球。甭管这是否中国足球咎由自取,要复兴要崛起,就必须从篮球那里抢群众
而作为纯足球迷,这也事关我切身利益:以前踢球下楼找篮球场就行了,现在至少跑几站路;以前家附近转转就有盗版阿根廷卖,现在要跑体院体育用品一条街
不过要跟篮球抢群众实在很难。他们先天就有部队扶持这种优势。大城市球迷感觉不到,小地方会深有体会
更可怕是就业优势。军队转业干部遍布大江南北每一个机关事业单位,他们提供的篮球特招岗数量保守估计是足球的十几倍
从我上初中到大学,踢球的总是一届比一届少,水平一届比一届低
以前踢球真的很没障碍,当作游戏一般。后来慢慢的出现了电子游戏,动漫,网络,年轻人对于运动的狂热也就被分散了许多。我今年23岁,记得小时候外面疯跑的孩子有的是,我们用沙包当足球踢,还津津有味。现如今我们有草枰,有几百元的耐克足球,有性能极佳的足球鞋,却总是为凑不齐人数而烦恼。在前几年学业压力大的时候,足球成了家长老师打压的对象,认为消耗精力,影响学习。高中期间因为私自踢球被找了家长…诺大的球场空无一人,那心情…再后来,很多同学开始宅,像我这样坚持锻炼的太少了。很多人一听聚会就出来玩,一说踢球就嫌累…现在的很多球场,几乎是全部了,不让人踢野球,需要花钱包场地。大片足球场闲置…好,我们爱好,不怕花钱,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队友。我们于是去踢五人制的小场地,最后五人制的场地被改建成了停车场……关于足球内心有千言万语。那次一个人回母校,准备蹭个野球踢。遇见一群小我几届的学弟,穿着最新款的球鞋,穿着最新款的队服,什么护具一应俱全…我以为是挺专业的队伍于是前去讨教…没成想这帮孩子们身体各种不协调,开角球都落不进禁区…看着就总是对我们足球未来担忧。说真的,到任何一个地方踢球,我几乎都算是最年轻的…还是羡慕那些大叔,能在一起组织起来,一块狂热,一起奔跑,那是多幸福。
从足球看社会
我是一个足球爱好者,我不敢妄自称球迷,因为我在北京活了20多年,一次国安的主场没去看过。但是无疑我是爱足球的,我相信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
我今天之所以想说些东西,是本着一种自我迷茫的心态,所以我先谈谈我自己,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有一个梦想,组织一个自己的球队,不在乎要多好的成绩,只是想坚持下去,一直有球踢这么简单。但是我明白,太多人觉得我的所作所为很幼稚。以至于有时候自己都会怀疑。这就是我想写这些东西的原因,我想让大家真正了解到足球这项运动,一些电视上新闻上看不到的东西,了解中国的足球文化与目前的困难。
因为作为一个足球爱好者来说,我既能感受到很多人对足球的痴迷(北京球迷的热情大家都有目共睹),但也能感受到足球在中国社会中所受到的偏见与歧视。可能看到这很多人尤其是球迷会觉得,哪有啊?我们都很爱足球,但是中国足球确实坑人,我们也很伤心啊。
我想说的是,足球真的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吗?
在这里我不谈职业足球,中国的职业足球不配,我只谈业余的。谈群众,谈生活中的足球。
首先一个问题:踢球人少吗?其实不少。
在北京,一到周末,你去任何大学里,球场全都是人,有的是踢球的人,但是在大学里,没有几个大学有真正的组织足球运动,更多的看到的是茫茫多的大学生,20多个人挤在1/4,甚至1/8的足球场上,踢着小学生一般的足球(球在哪,人群在哪)。
有人会说了,中国人多啊,十几亿的大国,北京大城市哪有地方给你盖球场让你踢球啊。好像是哦,那请问日本的人口密度大还是中国人口密度大?日本从小学就有联赛。相信很多人看过日本小学联赛的视频,视频网站上日本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视频太多啦,甚至人家的娱乐节目都有足球的(例如职业队对100小学生那个大家都看过应该)。
从组织者的角度上,中国完全没有完善的业余足球体制,完全是一盘散沙。大家各自搞各自的,没人牵头,没一个正规、规范的体系。即使是组织者本身也非常迷茫。更别提那些仅仅是爱踢球的人,他们更不知道何去何从。在中国球迷是很多的,大多是不踢球的,为什么?其实没有说哪个球迷只爱看球不爱踢,更多的是,无法从踢球中获得乐趣,为什么?足球是团队运动,他和任何团队活动一样,是需要组织需要团队支持的。正是由于缺乏一个社会总体的体系系统。乒乓球不会,一个人会的教你就行,足球你不会,一个人根本没法帮助你。
需要的是一个体系和组织,甚至是制度。从上学开始,学校就应该有组织的去培养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哪怕只是每个学期有官方组织的球赛。而进入社会后,每个社区都应该有球队,整个国家自上至下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联赛制度。上到中超,下到社区联赛,应该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而不是只有职业联赛,然后全国注册球员几千人。日本有上百万啊。
中国足球就是上面一帮土鳖在搞,自上就不行,这就像是一个学校,老师都是文盲,怎么教学生?一个公司,领导都不知道公司应该怎么发展,员工如何去做
举个例子,人家外国,英国也好,日本也好,人家是是真正的植树造林。中国的足球,就是原始生长。
所以人家几十年过后是森林公园,中国就成了杂草地。
我也算是一个组织者,我从毕业以后一直都在组织球队,我深深的能感觉到,足球文化在中国是被抛弃的。我叫哥们来踢球,还不如叫他去吃饭容易。随便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借口,从他们的角度上,踢足球就是一个娱乐,而且是一个非常累,偶尔玩玩的娱乐。但凡有其他事,这件事都可以不做。这就是所谓的中国足球。
而且从人们心里,即使是踢球的,也没人觉得这个是什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叫你去踢球,跟叫你去KTV,去海底捞,是一个性质的。而不是当作你生活的一部分。什么时候足球运动真正在中国人眼中是生活的一部分,就跟每周都要搞家务,要看父母一样,这时候才敢说足球崛起了。 一些成家的人告诉我,还有好多家里人都认为,男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在踢球了。这个性质啊,和追星啊,游戏啊,甚至吃喝嫖赌何其相似。
现在球场也少 免费的足球场更是几乎见不到了
踢球人少真没办法
咱们这一代(22~25) 可能从小就踢球 不管土场还是什么 起码有地儿踢 看看后面这批人 学校从来不鼓励踢球 甚至是禁止!很多地方的场地都被征用了 有些学校 或者有些地方能踢球 也都不对外开放·····从小就没地方踢 从小就不踢
长大了踢球的肯定少
而且现在踢球真心不是一项小开销
拿我举例子
我现在一周踢三场球 三场球下来场地费差不多40左右(挺便宜了 我不踢室内 室内一场就得30左右) 算上车费的话一周只是踢球就得60左右 还不包括买球鞋
买球鞋和其他配件也是一笔相当不小的开销(尤其是我这种爱买鞋的人= =)如果不是真心热爱的话 我想一些人大概是坚持不下来的
反观篮球 篮球场地现在越来越多 并且大多免费 场地的局限性小 人数的局限性小 而且学校也几乎不禁止打篮球(禁止踢球的很多 禁止打篮球的几乎没有吧?除非是那些所有运动都禁止的学校= =)
很多事情都得从小做起 如果从小就不热爱的话 长大很难坚持 但现在他们从小可以热爱的东西太多了 篮球,游戏,等等等等。。。而且国家 社会风气也不鼓励踢球 现在这种状况是难免的····
最主要的是球场太少了 还收费
最关键的就是足球起码4v4 5v5吧 篮球一个人就能搞了
我说说我的足球经历吧,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踢球,幼儿园的时候开始就喜欢踢球,那时候记得半夜看了皇马的比赛,但是银河第一代,罗纳尔多叫外星人,我以为是真的外星人,因为人小,了解事情不多就是这样吧,但是我记得中国进了韩日世界杯,在友谊赛的时候,郝海东进球了,我记得我当时住在老屋,后来搬家了,在那里,我和小伙伴踢球都很高兴,当时我踢球就知道射门,因为空间小,但那个时候的我,已经被足球吸引住了,到了后来,搬家,搬到市中心,那里有个足球场,里面有专门教踢球的,我当时让我爸去帮我报名,当时是个下雨天,我记得很清楚,那些人以我年龄太小拒绝了,我当时小学一年级,然后就没踢球了,到长大后,就打篮球了,我觉得,篮球比足球普及度在中国高,人大多打,就是因为推广得好,而足球呢,完全是足协自作孽来的,当时我那个年龄,去踢球可能在那个球场占不到便宜,一大片人高马大的。而现在,这个足球场好像要被拆了建房地产,我就纳闷了,中国难道连一个足球场都没有吗?确实如此,中国足球缺少足球场,卡马乔嘲笑中国连一块标准球场都没有,这很对,跟世界比,我们中国或许差了很多,连这些基础的都没搞好,能变成强队根本是不可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居安思危,我曾经看过一个图,2002年韩日世界杯踢球的很多,但是慢慢下来,人就变少了,这与足协脱不了干系。好像说远了。
总结一句吧,如果中国的足球场能多起来,或许我将来会让我孩子去踢球,我也想让我孩子踢球,但是球场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篮球场和足球场,占地不同,设施不同,或许ZF不敢贸贸然建吧!
说说我的经历和感受。我82年生人,今年31岁,从小到大一直是足球爱好者,篮球会看但一般不会去玩。
我的学生时代,实际上足球业余实战人群也远没有篮球多,这个原因有好几点,一会具体分析。只不过当时娱乐比较匮乏,2000年前电脑还没有兴起,移动和掌上设备这样的高科技更连想都没想,KTV完全不是小孩子去的地方,院线都是组织去看电影的,也没有现在的什么清吧、桌游吧之类,所以业余活动比较单调,就是体育运动或以运动为基础的各种游戏。那时候踢球的人还是很多的。
现在的学生们,其实在业余时间上不见得比我那时少,但是可支配的业余活动太多了:网络游戏、K歌、电影院、桌游……就是啥事没有也能捧着手机宅一天。于是体育运动的总比例严重缩水(其实包括篮球实战人数也在减少),具体到踢球的人数,就显得少的可怜了。
最后说下篮球实战人口为什么比足球多:
1、篮球相对简单。贺炜说的很好,任何一个健康的普通人都能投下篮,但90%的人甚至踢不出一个大脚。所以所谓篮球人口实际上并不见得是热爱篮球。单位组织周末运动,打篮球基本人人报名,为什么?不用换鞋换衣服、人人都有机会投个篮,不会运球的也能凑合打一场比赛。但是足球不行,起码得有双可以踢球的鞋,穿着牛仔裤基本不用想,而且如果没有基础,基本提起来就没有什么乐趣。所以往往一组织足球赛就会由于人数不足而流产;
2、运动本质不同。篮球更侧重个人英雄主义,足球更侧重团队协作,这就引申出两个问题,集体性和成就感(乐趣)。篮球场经常看到某一个或两个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加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团队当中,甚至说业余篮球,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群就是抱着个人+个人临时拼凑的心态去球场的,而我们也经常看到,业余篮球几乎全是单打——接到发球后便一个人完成一次进攻是司空见惯的事。但足球则很难这样,相互陌生的人凑在一起踢起来或索然无味,所以篮球可以不考虑集体性而足球不行。成就感上篮球也比较简单,再小白的初学者也知道打球的乐趣就是为了把球扔进篮筐,而且无论什么位置什么水平都有这个机会。足球大家也知道要往门里踢,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机会和能力完成这个成就,所以在追求乐趣的业余运动里,篮球更受欢迎也是顺理成章的;
3、从成就感的一个分支来说,篮球比足球更吸引女孩的关注,不要小看这个理由,在散满荷尔蒙的青春期,这也是你选择什么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的学生时代正好是SD在国内热播时期,人人都想当流川枫。另外篮球的简单也帮了大忙:男孩可以做更漂亮的动作,妹子们也能看得懂。而足球则更难,一是要想技术娴熟男孩们得花更多的时间,二是女孩们也不见得能够欣赏——你搞个牛尾巴说不定妹子们还以为你踉跄了。另外前面提到运动本质问题,女孩会更欣赏个人英雄主义,还是被人灰头土脸过掉摔个大马趴的你?
4、最后就是最近10年两大球在国内的发展了,的确也有影响,姚明这个带动是不言而喻的,CBA的大牌政策也更能触动以人蜜为主的篮球粉丝。而足球这10年一落千丈,国内球员也不如以前那么特点鲜明,对于以队蜜为主的足球粉来说,个别球星的到来也不至于引起疯狂。所以此消彼长,本来篮球就有的那几个优势这10年更加放大了。
足球作为一项运动,有地方运动起来才是最根本的。小时候院子里,街上都能开踢,现在呢?大学里的球场在暑期并不冷清,爱踢球的年轻人也很多。但是学业和工作上的压力,以及人数凑不起来等问题,还是导致足球比较难以开搞。这是现状,没有办法。
我感觉这个现状的形成和近些年来男篮和男足国家队表现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足球最大敌人就是篮球。甭管这是否中国足球咎由自取,要复兴要崛起,就必须从篮球那里抢群众
而作为纯足球迷,这也事关我切身利益:以前踢球下楼找篮球场就行了,现在至少跑几站路;以前家附近转转就有盗版阿根廷卖,现在要跑体院体育用品一条街
不过要跟篮球抢群众实在很难。他们先天就有部队扶持这种优势。大城市球迷感觉不到,小地方会深有体会
更可怕是就业优势。军队转业干部遍布大江南北每一个机关事业单位,他们提供的篮球特招岗数量保守估计是足球的十几倍
我说说我的足球经历吧,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踢球,幼儿园的时候开始就喜欢踢球,那时候记得半夜看了皇马的比赛,但是银河第一代,罗纳尔多叫外星人,我以为是真的外星人,因为人小,了解事情不多就是这样吧,但是我记得中国进了韩日世界杯,在友谊赛的时候,郝海东进球了,我记得我当时住在老屋,后来搬家了,在那里,我和小伙伴踢球都很高兴,当时我踢球就知道射门,因为空间小,但那个时候的我,已经被足球吸引住了,到了后来,搬家,搬到市中心,那里有个足球场,里面有专门教踢球的,我当时让我爸去帮我报名,当时是个下雨天,我记得很清楚,那些人以我年龄太小拒绝了,我当时小学一年级,然后就没踢球了,到长大后,就打篮球了,我觉得,篮球比足球普及度在中国高,人大多打,就是因为推广得好,而足球呢,完全是足协自作孽来的,当时我那个年龄,去踢球可能在那个球场占不到便宜,一大片人高马大的。而现在,这个足球场好像要被拆了建房地产,我就纳闷了,中国难道连一个足球场都没有吗?确实如此,中国足球缺少足球场,卡马乔嘲笑中国连一块标准球场都没有,这很对,跟世界比,我们中国或许差了很多,连这些基础的都没搞好,能变成强队根本是不可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居安思危,我曾经看过一个图,2002年韩日世界杯踢球的很多,但是慢慢下来,人就变少了,这与足协脱不了干系。好像说远了。
总结一句吧,如果中国的足球场能多起来,或许我将来会让我孩子去踢球,我也想让我孩子踢球,但是球场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篮球场和足球场,占地不同,设施不同,或许ZF不敢贸贸然建吧!
引用3楼 @ 发表的:
所以说足球最大敌人就是篮球。甭管这是否中国足球咎由自取,要复兴要崛起,就必须从篮球那里抢群众
而作为纯足球迷,这也事关我切身利益:以前踢球下楼找篮球场就行了,现在至少跑几站路;以前家附近转转就有盗版阿根廷卖,现在要跑体院体育用品一条街
不过要跟篮球抢群众实在很难。他们先天就有部队扶持这种优势。大城市球迷感觉不到,小地方会深有体会
更可怕是就业优势。军队转业干部遍布大江南北每一个机关事业单位,他们提供的篮球特招岗数量保守估计是足球的十几倍
具体讲讲吧,我也来自小城市,可我没感觉到啊。
引用5楼 @ 发表的:
具体讲讲吧,我也来自小城市,可我没感觉到啊。
我在湖北某县机关工作三年,县一中塑料草标准球场,路过10次9次没人
从没听说过哪个单位有足球赛,但连乡镇都有篮球联赛
随领导下乡检查,想去学校活动一下,领导直说没人跟你踢球
从没看到有人穿过足球衣,天热时经常看各种大叔穿个单位篮球队队服外面喝酒
因为我们系统各地年轻人集中培训,建有群,所以知道这在湖北是普遍情况
央视和眼屎多基本让足球绝后,要知道以之前的氛围篮球实际打的人就非常之多。
最主要的是球场太少了 还收费
最关键的就是足球起码4v4 5v5吧 篮球一个人就能搞了
从我上初中到大学,踢球的总是一届比一届少,水平一届比一届低
最主要是场地,中国的体育场所太少了 篮球场面积小可容纳人也不少因此哪都有,足球除了校园就没几块了 人又难凑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6楼 @ 发表的:
我在湖北某县机关工作三年,县一中塑料草标准球场,路过10次9次没人
从没听说过哪个单位有足球赛,但连乡镇都有篮球联赛
随领导下乡检查,想去学校活动一下,领导直说没人跟你踢球
从没看到有人穿过足球衣,天热时经常看各种大叔穿个单位篮球队队服外面喝酒
因为我们系统各地年轻人集中培训,建有群,所以知道这在湖北是普遍情况
你是武装部的?
引用6楼 @ 发表的:
我在湖北某县机关工作三年,县一中塑料草标准球场,路过10次9次没人
从没听说过哪个单位有足球赛,但连乡镇都有篮球联赛
随领导下乡检查,想去学校活动一下,领导直说没人跟你踢球
从没看到有人穿过足球衣,天热时经常看各种大叔穿个单位篮球队队服外面喝酒
因为我们系统各地年轻人集中培训,建有群,所以知道这在湖北是普遍情况
我也是湖北人,宜昌,初中高中都是不开放的,但是三峡大学在周末和假期基本全天都是满的,我们校队,年级队,以及爱好者组建的球队,比赛就没停过
引用12楼 @ 发表的:
我也是湖北人,宜昌,初中高中都是不开放的,但是三峡大学在周末和假期基本全天都是满的,我们校队,年级队,以及爱好者组建的球队,比赛就没停过
400多万人的城市有人踢球不是很正常么......
客观环境阻碍,网络宅文化吸引,其他运动分流,三个因素分先后。相比前两个原因,足篮之争最多就是内部矛盾。
现在的年轻人不只是不踢球,而是根本不运动。有闲暇,一头扎进电脑里,网游、AV、动漫当饭吃,十几二十岁的人,身子虚得七老八十一样。
足球受人数和场地限制比较大,而且现在较年轻的人可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真是太多了,当年在大学周末为了踢比赛占场地,凌晨4点的夜色没少看,现在很多时候球场只有零星几人。
根本还在于没有从小学初中就开始的联赛,没有比赛就少了许多热情,造成年轻人并不热爱足球,甚至看球的人都越来越少,几个足球主题酒吧都倒闭了。
我是学生现在大二,我在南京读书江宁,周末平时都自己去南工程找球踢,那边人多,爱踢球学生也蛮多的现在在老家 我老家是江苏盐城滨海的最近在踢县城杯赛 八支队,踢球的人还是满多的,但是踢得好的大人一般不怎么喜欢跟学生踢,因为学生拿球就跑
年轻人...嗯我这里指的是25岁以下
以前踢球真的很没障碍,当作游戏一般。后来慢慢的出现了电子游戏,动漫,网络,年轻人对于运动的狂热也就被分散了许多。我今年23岁,记得小时候外面疯跑的孩子有的是,我们用沙包当足球踢,还津津有味。现如今我们有草枰,有几百元的耐克足球,有性能极佳的足球鞋,却总是为凑不齐人数而烦恼。在前几年学业压力大的时候,足球成了家长老师打压的对象,认为消耗精力,影响学习。高中期间因为私自踢球被找了家长…诺大的球场空无一人,那心情…再后来,很多同学开始宅,像我这样坚持锻炼的太少了。很多人一听聚会就出来玩,一说踢球就嫌累…现在的很多球场,几乎是全部了,不让人踢野球,需要花钱包场地。大片足球场闲置…好,我们爱好,不怕花钱,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队友。我们于是去踢五人制的小场地,最后五人制的场地被改建成了停车场……关于足球内心有千言万语。那次一个人回母校,准备蹭个野球踢。遇见一群小我几届的学弟,穿着最新款的球鞋,穿着最新款的队服,什么护具一应俱全…我以为是挺专业的队伍于是前去讨教…没成想这帮孩子们身体各种不协调,开角球都落不进禁区…看着就总是对我们足球未来担忧。说真的,到任何一个地方踢球,我几乎都算是最年轻的…还是羡慕那些大叔,能在一起组织起来,一块狂热,一起奔跑,那是多幸福。
我们上初中,学校怕学生踢球受伤担责任,封锁足球场,不许踢球。
上高中以后,足球场上踢球的人还不到篮球场的一半,每次想和外班踢球
连人都凑不齐
LZ说的太对了,我每次去体育场踢球我都是最小的那波,我都21了,都是些开车的大叔来踢,隔壁篮球场,都是小孩在训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349人参加团购338.00元&599.00元
432人参加团购348.00元&549.00元
142人参加团购359.00元&1099.00元
1171人参加团购719.00元&1399.00元
68人参加团购9.90元&49.00元
103人参加团购419.00元&899.00元
900人参加团购689.00元&1199.00元
132人参加团购259.00元&699.00元
1008人参加团购499.00元&999.00元
14人参加团购69.00元&158.00元
309人参加团购588.00元&1099.00元
33人参加团购99.00元&32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球比赛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