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水太深人心复杂的说说了,还是别轻易下什么结论吧

张海——资本市场上的“玩者”与“被玩者”

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会把一个自称具有“特异功能”的年轻人与江湖把戏联系在一起,而不会将其与资本市场上的资本大鳄联系在一起。但这样的事情竟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确实发生了。

张海,197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其父为当地公务员,母为中学教师。1988年在全国掀起气功热中,年仅14岁的张海以拥有“特异功能”受到人们崇拜,被人称为“神童”。1989年全国头号“气功大师”严新因招摇撞骗被举报,后逃往美国。张海很快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1990年张海重出江湖,自称到西藏拜过老师,从气功大师变成藏密大师回到河南。1992年12月 河南社科院成立藏密瑜伽研究所,18岁的张海出任所长。1992~1994 张海开始带功讲课,号称能治愈癌症等人类顽疾。1997年 藏密文化研究所被撤消,张海再次淡出人们视线。2002年1月,28岁的张海闪电收购健力宝。2005年4月,张海被警方拘留。2007年2月,张海被判入狱15年。在狱中因有立功行为和表现良好等获得了两次减刑机会,第一次从10年减为8年,第二次减到6年,于2011年年初提前出狱。

从1990年代初期到2007年的十几年间,在波诡云奇的资本市场里,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上,一个出身平凡、面目不清的张海到底是怎样从一个自称具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师变成“健力宝董事长兼总裁”的?他是如何闪转腾挪的,他又做过什么?

下面的文章,为我们撩开了笼罩在他身上的种种面纱,还原了一个“神奇小子”—— 一个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玩者”与“被玩者”的离奇人生。

一个资本家的离奇发迹史

张海,一个年轻的亿万富翁,一个所谓的“资本大鳄”,一个最新的健力宝事件出局者,一个迷一般的人。

有人说,他“肯定”是中央某前部长级官员的孙子;有人说,他“一定”是某曾非常著名的高科技投资公司负责人张某某的儿子,而这个迄今一直藏身海外的张某某仍在遥控指挥国内的金融投资业务;有人说,他“应该”与某国家领导人的亲属集团有着密切联系;还有人说,他是某著名藏密大师的大弟子。

如此多的神秘传言,笼罩在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不动声色的30岁年轻人的头上。

两年多前的2002年8月,在新加坡的顶级豪华游轮“处女星号”上,千余名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前来的嘉宾,共同见证了张海的首次亮相。这个“神奇小子”在收购了健力宝后,选择了以一种“极尽奢华之能事”的方式出场(曾受邀参与该活动的本刊记者如是描述)。

自此后,张海开始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除了经营健力宝,他还投资足球,收购健力宝足球队,甚至一度想收购多家足球俱乐部,组建足球界的“张海系”。

特别是在2004年10月的中超“足球革命”中,张海以揭竿而起的革命者姿态,和徐明等一起,公开向中国足协叫板,一时风头无二。这样一副无畏姿态、斗争精神,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现实政治格局下,不能不吸引了多数球迷、也包括众多中国人的注意力。

他是谁?是从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靠天赋、本领、狡黠和运气杀将出来的一彪黑马?还是有浓厚的政经势力做背景的财团利益的前台代言人?

他从哪里来?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胆量?

他想干什么?他还能“神奇”多久?

现在当然远不是为他“做传记的时候”(张海自己语),当下的财经媒体格外关注的健力宝与他的财务纠纷,我们也无意涉入,作为一家以客观记录人的命运为己任的杂志,我们关心的,其实只有一点:

在从19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十几年间,在南北大地,在波诡云奇的资本市场里,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上,一个出身平凡(这一点已由我们的记者调查做了证明)、面目不清的中国人是如何闪转腾挪的,他做过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海好也罢,不好也罢,他的离奇发迹史,恰恰是我们这个混乱时代的一个缩影。

本刊特派记者为此深入到他的家乡河南开封、郑州,采访了大量与张海有关联的当事人,试图撩开笼罩在他身上的种种面纱,还原一个“神奇小子”的离奇人生。

调查张海:从藏密大师到资本巨鳄

入主健力宝期间,很多员工不叫他老总,而是喊他“老师”。他自己的说法是,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开封相国寺的方丈净严法师学习佛法,“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是相对专业的了”。

他又说,他的老师夏日东活佛曾经多次将他带到西藏,在西藏他前后呆了二三年,那时,他只有13岁。而在他的家乡和弟子当中,他6岁就开始到青海、西藏学艺的故事广为流传。传言没有源头。

突然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张海的身世再次被人关注

但对很多人来说,他仍是一个谜。公众隐约了解的是,他通过收购成立了深圳凯地投资有限公司,开始构建被业界称为“凯地系”的投资王国。此后,“凯地系”在股市频频出手……

对于当初是怎么发家的,张海一直语焉不详。他对外的说法是“18岁没有上完大学就到香港发展了……”

资料显示,张海早在1992年9月就曾经去过西安办讲学班。1992年10月在荆门举办全国性的提高班,1992年11月在武汉开过三个授课班……根据1993年张海讲课时的宣传资料上的数字,他到1993年春已经给数十万人讲过课,按最低标准每人40元的初级班算的话,10万人就是400万……

是真是假?哪一个他是真实的?

据记者了解,这两种身份在张海身上都真实地存在着。分水岭也许是在1992年,此前的他是一个气功爱好者,所谓的“藏密大师”,此后,他逐渐消隐了这一身份,成为资本市场的操盘手。

不像1990年代初“气功热”时期,他那些同样喧嚣一时的“气功大师”同行一样,张海居然巧妙地把他的人生命运完全改观了。

18岁之前的他是怎样的?本刊记者奔赴河南开封——他的故乡作调查。

开封,12月,冰天雪地。

但是,熟悉他的人们对他关注的热度丝毫不减。谈论他参与的“中超革命”,谈论他与健力宝的是是非非,以及谈论他是否娶妻生子。此时,他已离开开封接近十年。

为什么普通的人们这么关心一个资本市场上的高手?仅仅因为家乡人的缘故?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许多熟识张海早年经历的人眼中:他拥有“特异功能”;他是“藏密大师”;更或许,隐隐约约的,张海就真的是活佛转世呢?

“不是这样的话,怎么来解释张海身上的那些特异功能呢?”张曾经的一位老师,至今依然对他拥有的“法力”怀有深深的敬意。

张海的母亲叫朱乐平,原开封二十五中的语文老师,父亲张智志,原开封市经委工作人员,此前也当过中学老师,张海是他们惟一的儿子,这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家庭,但是,这一切都因为张海的“特异功能”而变得神秘起来。

他的一个邻居回忆,整个小学乃至初中阶段,张海都没有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一样的上学,一样的顽皮,一样的天真。天一冷,鼻涕拖得老长,爱蹦、爱跳,喜欢吃香蕉。但是,在初中毕业前后(1988年),张海开始传出有“特异功能”的消息。

“一天,张海兴冲冲地拿了一本杂志喊我说,姨,你看,上面说的‘特异功能’我也有啊!”张的邻居说,“后来就逐渐传出更多的关于他‘特异功能’的消息,什么把大树叶含在嘴里变成小树叶、意念拨表之类的东西。当时,正流行‘特异功能’,各个地方都有所谓拥有‘特异功能’的人,我也就没放在心上。谁知道后来有关张海‘特异功能’的传说越来越厉害,连他父母也都开始说他有了。”

张海曾经的班主任——河南大学体育学院退休的董超老师向本刊证实:“当时张海在我班上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说他会什么特异功能,后来他转走之后才慢慢听别人说起。但我从来没有见过!”

董超说,当时的河南大学体育系为了创收,登广告面向全国招收一批具有武术基础的学员,学历不限,结果刚刚初中毕业的张海就报名入学了。当时,学员的年龄参差不齐,大到四十,小到张海这样刚刚初中毕业的。不过,张海没有武术基础,而且斯文、腼腆,加之常常旷课。没有过多久,不知何故,张海就被退学。

出身教师子弟,张海为什么不按部就班地读高中、上大学,而是初中毕业后就读了一个自学考试性质的武术专修班呢?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的班主任——开封十三中学的李九成老师语焉不详。但在许多当地人的记忆中,张海学习成绩不好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从河南大学退学后,张的父母很着急,年纪轻轻,没有学上,将来可怎么办啊?

不久,张的父母通过关系找到了当时河南大学另外一个武术专修班的班主任张宏梁,得以成功“转学”。

加入到爱好气功的张宏梁的班里,张海似乎找到了方向。

张宏梁回忆,当时,由于自己爱好气功,也特别注意学生是否有些“特异功能”,后来不知怎么得知张海具有这方面的特长,于是到外地开会、讲学什么的都带着他,让张海结识了一批人。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就越来越多。而当时,张海的父母也正为孩子的前途发愁,看到这个,也都很支持。

更为神奇的是,张宏梁向本刊证实,他亲眼见过张海表演的“特异功能”:把一片大的冬青叶子含在嘴里,过一会树叶会自动变小,而且轮廓保持不变,甚是奇妙。他曾经亲自带着张海给来访的外国友人表演过这个功夫,并出具了当时的照片。

张宏梁透露,正是在他班上读书的这个时期,因为具有“特异功能”,张海开始给人治病。

张海母亲的一位同事徐月娥告诉本刊记者,知道张海能够用“特异功能”给人治病后,她曾经向张海的母亲提出请求,让张海给自己的朋友看病。由于朋友之间关系不错,当时,张海的母亲朱乐平直言,这个东西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张海的外公生病,张海就没有能够治好。

“后来,张海也没有能够把我朋友的病给治好。”徐月娥说。

就是在这种具有“特异功能”并且能够治病救人的光环下,张海迎来了他河南大学面临毕业时的考试。

当然,张海也无法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张宏梁回忆,后来,还是张海的阿姨替张海领的结业证书。“大概由于不好意思吧。”

不过,在河南大学读书的最大收获是,在此期间,张海认识了一批人,其中包括北京过来的一个藏密气功的信徒——王紫升。

张宏梁回忆,王紫升很是欣赏张海。张海到北京时,曾吃住都在王的家中,而且最为关键的是,王紫升就是藏传佛教夏日东活佛的弟子。“很可能,就是通过这一层关系,张海才得以认识夏日东活佛,然后拜为弟子。”

事隔多年,人事离散,张海怎样成为夏日东的弟子,记者已难获知细节,但事实是,原本在开封地盘“发展”的张海,归入夏日东门下后,他开始了从一个单纯的具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大师向“藏密大师”的转变。

张海自己说,他是13岁的时候到西藏去拜夏日东为师的。按照他1974年出生的说法,这个时间应该是在1987年,但此时,张海尚在开封市十三中学读初中二年级,“特异功能”尚未显露。同时,夏日东的同事兼好友——青海民族学院的李建本教授告诉记者,夏日东教授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90或者91年的时候收张海作弟子的,“不可能这么早”。

或许结识夏日东时间的早晚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张海——一个据说拥有“特异功能”的十几岁的孩子,是如何变为一个“藏密大师”的。

1991年第3期《妇女生活》一篇名为“大器早成——记十六岁的藏密气功师张海”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原来张海从小就迷恋气功,四岁就开始学静坐……在夏尔登(笔者注:应为夏日东)活佛(曾任中国北京高级藏语系佛学院第一届任课教师,亦为班禅大师讲授过法义。班禅大师赐封号为“持戒教证功德海之主”,并给予“高级藏学学者”证书。2001年8月去世)那里他学到了很多高深的功法。为了尽快掌握上师的传承,他投入了忘我的修炼。练三明字功,按最低基数要求是八十万遍,张海练得口角起泡,上下嘴唇都肿了。修炼藏密中有名的“拙火定”功,张海在数九严寒脱掉上衣,让父母把经过五六层冷水浸泡的棉布裹在他身上,然后用自己的身体散发的热量迅速把棉布烘干……

但是,除了这篇报道之外,记者在开封采访期间,没有听到丝毫有关张海如此练功的说法。而且,张海的邻居们,也从来没有听说他“四岁就开始练功”。

但,一个事实是,“夏日东活佛弟子”,“特异功能”、气功治病等结合起来,张海的名头愈见其响,“藏密大师”之称不胫而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办公室主任孙岭回忆,有一次,河南省气功协会邀请张海去传功授课,身体不好的她去听课,觉得效果不错。下课后,她就问张海,想做他的弟子,合格么?非常合格!张海这样告诉孙岭。

随后,孙岭又请张海给患有肺气肿的社会科学院的领导治病,据说是减轻了。这位领导很感激,组织全院人员听张海讲课,平时就喜欢佛法、气功的孙岭就向所长、院长建议要让张海领衔成立一个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

在这帮热心信徒的操持下,1992年12月12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成立,张海被任命为所长。孙岭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经费自筹。

戴上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帽子,张海的“事业”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在一次欢迎张海到武汉讲学的致词中,原武汉大学副校长、湖北省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戴礼彬写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藏密瑜伽大师张海先生,师承当代高僧、著名佛学家夏日东活佛,以及多位高僧的加持和传承,功理渊博、功法精熟……受夏日东活佛的嘱咐,出山传功,两年多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国内外受传承学生达十余万人,他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在气功界、科学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孙岭向本刊证实,当时的张海业务确实繁忙,整天全国各地到处跑着讲课,尽管他是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但是一年见不到几次他的人,还经常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印度等国家传授藏密气功。

但是,“藏密大师”张海的传授功法不仅仅是学术交流,更多的是要收费的。

资料显示,1992年5月,刚刚18岁的张海在湖北荆门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个藏密瑜伽健身中心——“中国荆门张海藏密健身中心”。首期培养了弟子300名,骨干教师180名。收费标准为:一,教功收费初级班每人收费40元,中级班每人收费50元,提高班每人收费90元;二,辅导班的收费,初、中级辅导班每人收费15元,提高辅导班每人收费20元;三,骨干培训班,中心下属有14个辅导站,要成为辅导站中的骨干,每人收费50元;四,治病疗养收费,这种收费每人要预收费300元,1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收费100至150元;五,各单位、辅导站请中心老师办班,按总收费50%交“中心”,其余50%归单位和辅导站。在中心成立后,张海在半年内三次在中心开班授课。

孙岭回忆,当时张海在湖北福慧山庄开办藏密高级班,每人几百元的学费。而张海后来组织的到五台山的“灌顶活动”(笔者注:藏密中的一种法事活动),更是场面宏大,信徒达到数万,每人都有“施舍”,刨除了场地租赁费等各种费用之外,张海依然收入颇丰。

“当时,一年几十、上百万,应该不是问题。”孙岭说。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突然之间成为“藏密大师”,很难不引起人们的疑问:张海的藏密功法确有其事么?

当年张海的几十万弟子已经无法一一寻找,但是,夏日东的一位朋友——青海民族学院的李建本教授却告诉了记者一个惊人的事实:夏日东活佛从来没有传授过弟子藏密!

“挂名夏日东名下的弟子很多,但是他一直就不谈或者不传授密宗,遇到人们问询或者实在被逼急了,就以自己不会来搪塞。”李建本说,“而且当时青藏地区的活佛们对张海在外面大搞学习班也颇有微辞,不过,夏日东为人宽厚,一直没有对张海说什么,后来他们师徒之间就不怎么来往了。”

此种说法,得到后来多次到西藏拜佛的孙岭的证实。“西藏的活佛们说,张海当时传授的不是藏密,而是外道(笔者注:即为歪门邪道或者非正宗之意)。”孙岭说。

夏日东因为张海受累的说法也在网络上流传。乐趣园网站“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一篇文章称,夏琼寺的夏日东佛爷曾经因为和内地的张海有过联系,在这些大佛爷的年会上被很多的佛爷提出不同意见,但没有否定他是佛爷啊!只是说宁可让密法失传,也不可以和搞气功的混到一起。

记者无法查证,当年通过办学习班,张海挣到多少钱。但一个事实是1992年之后的这几年,这位“藏密大师”的大部分时间依然在国内,只是离开了开封。而不是他自己所说的,1992年以后就到了香港康达公司。另一个事实是,随着这位“藏密大师”“事业”的发展,其父母逐渐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辅助”起自己惟一的儿子。

张的一位邻居说,大概是在1995年左右,张海举家迁居广州。彼时,张海已经从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的孩子,变为了拥有名车、豪宅的年轻富豪。

张海父亲的一位同事也告诉记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或者更前一点,张海结识了一批粤、港以及海外的富商,这让他受益颇多。香港富商张金富——以后张海商海生涯中的重要伙伴,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于是,在一个公开的演讲传功当中,张海宣布,他要退出藏密气功的舞台,考虑转型。

张父的这位同事分析: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看到当时气功盛极而衰的兆头;二就是手中有了一定资本开始向经济界转型。“当时,据说一位港商给了张海不少股份,等股价上涨后,张海抛售套现,一下挣了500多万。”

或许是意识到通过气功这种方式挣到第一笔钱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张海的父亲开始想极力抹去张海“藏密大师”的过去,而张海在公开谈及自己过去的时候,也总是极力淡化自己“宗教”的色彩。

12月26日,记者在开封采访张海当年的一位忠实信徒时,这位老人一定要亲自联系过张海,得到同意之后方接受采访。他当年的初中班主任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首要条件也是,尽量不谈不利于张海的事情,而且不允许录音。

此外,让记者不解的是,很多时候,张海刻意隐瞒自己的经历;在河南大学体育系武术专业自修班入学所填写的档案资料中,张海竟然把自己毕业的母校——开封市第十三中学改为第二十一中学!而在他所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代表简历中,最终毕业学校更是忽而是河南大学,忽而是郑州大学。

退出气功江湖的张海很快一头扎入他陌生的资本市场。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当年一位教过张海的老师,听记者说起张海是资本运作的高手,立即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就他那个初中毕业的水平能行么?他的背后肯定有人在帮他!”语气之肯定,几乎不容置疑。

但事实是,当2002年,张海再以健力宝掌门人的身份重现公众视野的时候,已经完全确信无疑是一副“资本大鳄”的面孔。

河南省工商局的企业登记资料显示,1996年11月27日,张海联合其他股东,出资1999万元成立了河南心智实业有限公司(即现在河南方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海出资999.5万元,占50%股份,被选为法人代表、董事长。1997年4月17日,张海又发起成立了河南菩提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河南心智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法人大股东入股,张海再一次被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而他的合伙人中,就有当年接待他的武汉大学原副校长戴礼彬。

“正是在各地讲学过程中,张海结识了许多人,而这其中的有用之才日后成为转型经济的坚挺基石。”开封一位评论人士这样分析。

记者得到的另外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张海在香港的重要伙伴——张金富本人当年也是张海的弟子。

有了财力,结识了人才,此后的张海,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此后张海的经历如何,记者经多方调查后,并无更多了解。以下材料,均源于其他媒体的公开报道。

1996年,张海和他的另外两个伙伴筹资一亿,香港中联出资5000万,准备收购中国航空科技进出口总公司属下的深圳分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此次收购遇阻搁浅,但幸运的是,张海和他的伙伴们却敲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我们改组了中航科技下面的一家财务顾问公司,这个公司曾为深天马和深南光等上市公司做顾问。”张海介绍,而改组后的公司就是如今的深圳凯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饥饿难耐的“凯地投资”甫一落地,立即凶猛出击,展开一系列连环收购。2000年4月,凯地联手河南心智收购了深圳东方时代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凯地占70%的股份,河南心智占20%股份。此次收购成为打造“张海系”的关键一役。因为在此之前,东方时代刚刚入主由36所名牌大学发起成立的中国高科。正是站在中国高科的肩膀上,凯地才如鱼得水地介入方正科技和中科健等多家高校和中科院系的上市公司。

“我25岁时就做了中国高科的董事长,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张海满脸笑意。

2001年,频频得手的凯地又先后介入银鸽投资、深大通、浙江国投;2002年初,则又巧取健力宝。几乎在一年时间,凯地用资本链进行超级捆绑的关联公司已经超过百亿市值。

至此,张海“资本大鳄”、“企业屠夫”的称号已经名副其实,彻底完成了从“藏密大师”到“资本大鳄”的蜕变。

或许,真相永远都在传言后。仅我们看到的是,张海已经一步步远离“特异功能”,远离“藏密大师”,逐渐走入商贾巨富的行列,而且现在他还饶有兴趣地玩起了足球。

“既然外边有这样或那样的说法,我就要解释一下,但我不会太认真去说这件事。佛学让我懂得调节自我,养成好的心态。我是一个宗教的研究者和虔诚的信仰者,如此而已。”

“我只有30岁,还远没有到为我这个人作结论的时候。”

确实,人生是复杂多变,对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任何武断的概括或者品评都会显得苍白乏力。

气功大师张海最早的公开报道之一

张海很早就懂得利用新闻媒体包装自己,下图是河南某家公开出版的杂志1991年3月号的报道原文。标题是《大器早成——记十六岁的藏密气功师张海》。

十余岁时的张海“大师”在表演“传功”

1990年2月9日的上午,过完春节刚刚上班的中央电视台的编辑记者、演职员、播音员以及《体育世界》、《武魂》等杂志社的新闻工作者,一大早便来到电视台演播大厅,观看年仅16岁的张海做关于藏密气功的汇报表演。

表演项目为倒拨生物钟,即用功力让已老化的树叶变青变小,变得像刚刚萌芽的嫩叶片。

那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编辑记者和演员们,怀着稀奇、不解与疑惑的心情等待着、议论着:

“不可能吧?已经长老的树叶怎么可能再变小变嫩呢?要是这样,人不也可以返老还童了?”

“眼见为实,是真是假,看看再说!”

张海出现在主席台上。台上的陪同人员为避免表演后可能出现的“魔术说”,便让电视台的几位同志亲自到院子里随意掐任何树木或花草的叶子。几个人急急忙忙跑出去把一大把杜鹃花的叶子捧回来,又从中挑出两片斑痕最多而且大小形状都相似的老叶,交到张海手里。只见张海把其中一片放在一张白纸上,另一片托在手里,不到一分钟工夫,托在手里的那片老叶开始逐渐变小、变青、最后变成了一个黄嫩黄嫩的芽芽。与放在白纸上的那片相比,体积足足缩小了约20倍。

关于张海这次汇报表演的情况,笔者曾听人提到过。然而,当时却对此疑信参半——因为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虚讹滥传毕竟太多了。

直到12月9日上午亲眼近距离目睹了张海在省城的一场汇报表演,才知道听到的情况不仅千真万确,而且了解到那些表演项目只不过是用来宣传藏密气功的“小打小闹”,若与他完整的功能功法以及用藏密气功为中原父老解决疾病痛苦的贡献相比,那简直有点微不足道了。

趁他在省直办学习班的机会,笔者采访了他。

交谈中发现,这是一个从学识、秉性、气质都远远超出实际年龄的孩子。虽然刚满十六岁,言谈举止却透出少见的成熟与稳重。同龄人中常见的浮躁与卤莽,以及略怀雕虫小技便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的轻薄与狂妄,在他身上一点迹象也找不到。

“听说藏密气功一旦出功能层次特别高,治病效果又快又稳固,能谈点这方面的情况吗?”

“这我就不说了,明天上午搞治疗,你还是亲自去看看吧。”

第二天,我一大早赶到气功科研会。要求治疗的病号已坐了满满一屋。

已被治疗过的凑在门外兴奋地议论着:“我的瘤子果然没有了,才两分钟时间呀,真神啦!”

“我的胳膊已有十来年抬不起来了,只这么一会儿工夫,就可以绕着头划圈圈了,我觉得像做梦似的!”……

我跟在张海后面,想亲自验证一下治疗效果……

几十位现场目睹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12月22日上午,记者联系上张海,对方爽快地答应当天下午就接受采访。此前几天,《21世纪经济报道》登出了一篇报道——《张海涉嫌侵吞健力宝数亿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跟进,张海,被猝然间推到了风口浪尖。

下午3点半,记者在北京昆仑饭店阳光酒廊见到张海。

然后,在整个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张海,自报年龄为“30岁”,一系列正在扩散搅深的旋涡中心的张海,基本保持了他一贯给媒体的表情,笑呵呵,一直笑呵呵。即使偶尔的言辞欠缺“举重若轻”的风度,也会来上一句,“我开玩笑了,哈哈”,找补一下。

他在“他想谈的”和“想被知道”之间,一直坚定不移地“详略得当”。

他着力“详”的个人表白有:

为了健力宝球队,他正在心急如焚地斡旋,为的是给球员发工资,留住要转会的球员,为明年年初的亚洲区俱乐部赛“争光”;

在他主政健力宝的两年多时间,健力宝既赚钱又发展了品牌,成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五季”;而他本人,当初进入健力宝的内心动力之一是,寻求一个成功者的自我突破,之二是,为发扬民族名牌,甚至有年少时“健力宝情结”的原因;以及包括进入健力宝后,他个人类似劳动模范的各种好人好事,比如,连续72小时工作,吃盒饭,无奈之下,学抽烟、喝酒等。

他经意“略”的问题,常常是,记者提问,他或笑而不答,或只回答很少,然后问题再被提起……它们包括:

关于教育背景。总结张海零星的说法如是:初中毕业,即因武术被河南大学公共体育专业特招。在校学习一年多时间后辍学。那时候,社会活动就非常多了。后来没有再受过正规学校教育。

关于18岁以前的人生。在谈话中,张海常常试图以“18时,……”为开头,岔开追述,让话题重回这个,让他开始一帆风顺阳光灿烂的发财成名之路的“时代赋予的偶然机遇”:在互联网初兴之时,这个18岁的,“有比较多人际关系”的河南青年,以香港一高科公司国内代理之名,来到北京,与国家大企事业单位签下巨额网络工程承包合同。

关于他的信仰背景,以及这个背景与他从商之间的关系。关于前者,他一直“羞涩”——“那是以前的一段经历了,没什么好说的”;关于后者,他一直“坚决”——“没有关系”。

关于“这几天的状态”和球队

人物周刊:您这两天很忙,很急吧。

人物周刊:关于您从健力宝拿走6个亿的报道出来后,您觉得被动吗?

张海:我已经请了律师保留起诉的权利。对于造谣和诬陷,你只有采取法律手段捍卫自己了。负面作用该产生的也产生了,那天我去谈一个项目,人家说,你不是被抓起来了么?你怎么又来了?那我来了就证明我没事吧。大家就闷着头跟我谈,谈到最后谈价格的时候,突然间就冒出一句话:2000万你在乎什么,你不是从健力宝拿走六七个亿吗?

这个行为,名誉侵权是次要的,但现在在“刑事”上,有一个损害商业信用罪,那我现在谈的一个项目,万一人家受这个的影响,那我肯定是要追究的。当然了,开玩笑的。呵呵。

人物周刊:那就说一下您今天的一些安排吧。

张海:实际上我这次来北京在等李志达(编者注:现在的健力宝大股东,11月份张海签定协议,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了李),他约我来的,来了之后他就联系不上了。约好的时间通过中间人改了三次。一推再推,原来约的前天,后来改昨天,然后昨天又改成明天,明天现在又取消了。

人物周刊:那您是还在等?

张海:所以我就有空见记者喽。(笑)等他是因为足球队的事。因为今年的这些球员都是我从全国各地买来的。现在得为人家负责啊。

人物周刊:您这么有责任心啊?

张海:实际上是个负担。马上该过年了,人家工资还没领到呢。民工都要去讨工钱啊。现在找不到领导是谁,政府托管的是健力宝集团,俱乐部的股权已经卖给了李志达,现在李志达不出现,对这个问题回避。这怎么办?年底球员都在到处找工作。

人物周刊:您心情这么迫切,可之前为什么健力宝拖欠了几个月工资呢。

张海:我在的时候没有拖欠,我4月份就离开健力宝了,我就没有权力了。然后所有张海时代喜欢干的事人家都不干,恨不得把我修的球场的草都拔了,别说给球员发工资了。

人物周刊:您分析李志达为什么不见你呢?

张海:不知道。不想花钱呗。没理由啊。我现在变成秋菊了嘛。来要个说法。(如果)你说,张海你不要管这事;那我就跟我的球员说,老板说了,不让我管,你们去找老板。或者你说,我不管了,我把球队交归你管,六千五百万的工资,大概连税下来八九千万,你自己解决。好,我来解决,我想办法给你们钱。2月9号,深圳队要代表中国去打亚洲冠军杯,马上要打亚洲俱乐部杯,难道要让健力宝丢人丢到国际上去么?

人物周刊:关于您和健力宝的报道中,提到不少健力宝的员工把矛头指向你,认为您把健力宝搞砸了。

张海:这个很正常,这个我倒一点气都没有。为什么呢?我刚接触健力宝的时候,很多员工都来告李经纬的状。我第二天,就把这批人给炒掉了。今天我很理解这个事情。李经纬那么大功劳都有人骂,我张海,比起他来说,挨两句健力宝人的骂很正常。不在位了嘛,说什么的都有。

人物周刊:还不光指责操作上,还指责你的战略投资、包括品牌运营。

张海:战略投资和品牌运营,我跟很多媒体都讲了,我认为没有错,都是非常成功的。而且他们没资格指责我这个——我不给你发工资你可以指责我。但是从股东的角度来说,那么我只要是赚钱,而且得到了董事会的批准,不存在被指责的问题。

关于过去:信仰、第一桶金

人物周刊:好像很多人都喜欢用“神秘”这个词来形容你,你觉得这个扮相怎么样?

张海:应该不神秘,我多爽快的一个人。你们采访的企业家也很多,实际上像我这样讲话的人不多。我是个,实际上在根本上来说,属于一把快刀,做事比较果断,在处理一些人的关系上,反而变成了不愿意过多地跟人解释,因为你做之前跟人解释,属于泄密,做之后跟人解释,也没用了。

人物周刊:大家说的神秘包括不清楚您过去的经历。

张海:是,这个没办法,年轻,你被人关注,然后各种各样的猜测,实际上本身很简单,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测,堆积在一起就变成神秘了。

按照张海的原话是:家住河南开封相国寺附近,曾经在未成年之前受过一段时间“这方面”(指佛学)的熏陶。学习过梵文,很早就开始翻译。曾经离开过开封一段时间,到西北搞佛学方面的学术交流。老师之中,有夏日冬活佛(编者注:经本刊记者调查,该活佛已于前文简介说2001年去世)。开始走的学术道路,甚至考虑过翻译《邓小平文选》,但是发现已经有人翻译了……这些东西,我都不想多去说,嗯,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然后,18岁,我就变成了个商人。

人物周刊:您的这个信仰背景,和您后来从商有关系吗?对您有帮助吗?

张海:没有。完全没有。

人物周刊:有报道说,您当时在各地办气功班,收费的,很火的。

人物周刊:从来没有过?

张海:有也是在大学里,是学术交流。

人物周刊:您那时候十几岁,神童啊。

张海:我很早就开始工作了,边工作边学习。

张海:我不满意自己的媒体形象

18岁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按照张海的说法,他18岁时,由于感觉“如果只是做学问,完全掉进书本里的话,可能和现实生活离得很远”,所以放弃了做学问,开始从商,加入香港一家名叫康达的公司。这个公司的主业是通讯和电脑。张做的是国内业务,“类似包工头”,做网络硬件的施工。先后做了很多大型的网络工程,包括工商银行总行,农业银行总行,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香港的汇丰银行,香港的会展中心,而且1995年1996年的时候参与了当时亚洲区最大的互联网工程,香港机场的ATM网的工程,“那时候是亚洲最大,现在也是”。张作为其在大陆业务的拓展者,“从一开始就持有一定股份”,后来赶上互联网的春天,这家公司上市,再后来这公司与香港一家公司换股,张遂卖掉股份,退出。

至于,如何加入,该公司为何看中18岁的没有专业背景的“自己”,张海说,“是关系,当时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有一定社会关系了”;至于这么值钱有用的“关系”是否与“信仰”有关?——“没帮助,完全没有,反倒有影响。”那么是如何建立的?张海的回答非常地“综合”:

“综合的吧。再说句难听话,他们是香港人,你是大陆人,自然比他们关系要多一点。而且真正的关系,至今我还认为,其核心在于你做的事情。”

至于“成功的秘诀”,张海说是,“由于需要。因为我选择的行业都很好,在行业的选择上我认为自己有一个独特的眼光。我做互联网的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刚开始,接着1993年、1994年、1995年每年都在高速上升,在它最顶峰时离开这个行业的;然后做手机,做之前是很困难,我一接触手机立即是国产手机暴涨的两年;电脑也是一样,接手那时候方正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接下来赶上电脑最好的两年。”

这之后的事情,按照张海的自述:20郎当岁的自己,开始做证券,收购中国高科,给都是大学校长的董事们当25岁的董事长;收购科健手机,取牌方正——“两个全国第二”……

但是,这位“当时二十六七岁,很多人羡慕”的“方正的执行董事,持科健手机51%股份的大股东”,“投资了很多其他上市公司”的张海,“发现一件非常不开心的事情,有一种失落感,就是中国IT行业的核心技术中国资本永远无法掌握。你做来做去都是在做别人的下水道。非常之不开心,甚至一度想从此就退出江湖了。”

彷徨。“大概彷徨了半年多时间”,然后突然有一天,戏剧化的转折发生了。

2001年年底,飞机上看报纸,民族品牌要卖给新加坡人?民族自尊心,回忆起童年得冠军才有健力宝的时光,再加上“早有进军越土越好的食品业的念头”,——“下飞机就去三水,我说新加坡人出多少钱,我比他多出5000万”,十几天后签约……

“然后一晃就是两年”。“这两年”,在记者与张海的叙述里,是张海最主动的一段,几乎有点滔滔不绝的架势;从内容上讲,基本是“创业的艰苦以及令人欣慰的成功”。

“艰苦很多”,比如,原来“做资本的,每天西服革履,道貌岸然,坐着奔驰劳斯莱斯、公务仓,满天飞;现在做事业,整天开会,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最后顶不住了我就抽雪茄……”

“成就很多”,比如一个月时间“第五季”,“从包装的设计到广告的拍摄到中央台的世界杯招标。然后1个月零15天,就收了将近2个亿回来,第一次上市就收了1亿5的订单,第一年的销售就将近十个亿,第二年超过十个亿。”

艰苦“如是”、成绩“如是”;“但是”,“执著于民族实业而不被理解,被排挤出局!”

人物周刊:您这么成功,后来被免去董事长之职,您觉得为什么?

张海:因为董事会的改组。原来健力宝董事会的4个人我控制3票,后来改成7个人我只有2票了,我不能完全控制的企业我不能做。当时我在和一个大型的品牌做一个合并,这个方案,我们的股东们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因为祝维沙他们就是为了套现,我则是有一个5年的长期战略,我是5年要达到4个目标:

一是,健力宝要成为中国消费者首选的品牌;第二是进入中国500强;第三是上市;第四,能够在收购或者通过重组的方式兼并一个国内的饮料,进入到第一军团。四个目标,前两个完成了。我本来还有10年规划呢,是达到世界消费者首选的中国饮料……那不说了。

人物周刊:合作的分歧在哪里?

张海:他们可能觉得套现比做产业更重要。可能他们和我合作时,是把我当成一个资本家来合作的,想快进快出,但我一不小心来了健力宝成了实业家,就没合作价值了。

被“道不同不相为谋者”“排挤出局”后,英雄还有未竞的责任。

人物周刊:那您的实业计划已经基本结束了?

张海:2005年我的新年愿望是:春节之前,能够把健力宝收购这件事有个了结。然后健力宝恢复正常生产,球员能够领到工资。

人物周刊:但是你现在已经退出了,健力宝生产不生产与你还有很大的关系么?

张海:你卖条狗都得关心它到人家家里是否吃饱穿暖;何况不是(狗),这是健力宝啊,这个情感肯定是在的。我打个比方吧。这个茶壶值200元,你是个万元户,你把茶壶给摔了,砸了,但是别人还等着喝茶壶里的水救命啊。那你摔了这个茶壶,人家就没命了啊。你有钱,你买这个企业花了2个亿你无所谓,不要了。但这得关系到多少人的饭碗啊。大家都得过个好年啊。

关于年龄、速度、自我评价

人物周刊:你30岁,就已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你的人生似乎比一般人速度快一些,那您觉得你有过青春期,所谓彷徨迷茫的时期?青春期给你留下的遗产是什么?

张海: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个过程。过程,何谓过程?过去了才能回过头去想你这个过程。前一段时间我有个朋友拍了部电影叫《成长》,拍一个小孩,从8岁,98年开始拍,每年固定在北京的亚运村凯迪克大厦的楼顶上拍一段。你会发现,6年过去了,整个城市在成长,不光是这个小孩子成长为一个大姑娘了。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你所在这个社会的变化,比你个人的变化还要大。因为你不是在一个稳定成型的社会,这社会一直不断地在变,给你的过渡时间、准备时间相对来说少一点。可能你时刻准备着,比如30岁开始个什么事业,但对于我来说可能准备的时间短一些,直接开始了。

人物周刊:那您觉得到现在为止过得最愉快的时光是哪一段时光?

张海:在健力宝这一段时间。

人物周刊:那您有没有感觉特别疲惫,比如自己过得太快了?

人物周刊:您有过不喜欢自己的时期么?就是自我否定的时候。

张海:没有太多。实际上一直在做事,没太多时间去思考。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变成“应用式”的了,很少用于去感慨,也可能还没到时候。我觉得30岁还没到一个去评论自己过去或者下结论的时候。

人物周刊:那您说说您崇拜的人吧,或者比较敬重的……

张海:真正比较敬重的是我母亲。

人物周刊:稍微谈一下上一辈人对您的影响,谈谈您自己的母亲吧。

张海:资本市场很险恶,你看到的都是成功,可能中间(会)经历很多失败,每到这个时候,我母亲都说“没事,千万不要跟别人计较”。每到关键时刻,我都会想起我母亲的话,没必要去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人或事去计较。我个性中养成一个特点,就是不计较,什么事都基本上不太在乎。

人物周刊:类似这样的话,可能每个妈妈都和孩子说过。这些简单的信条你觉得就可以帮助你?

张海:知道,理解,做到。佛学中有所谓的见、修、行。见是认识,修是对认识的修正,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对认识进行修正,剩下就是去做。

人物周刊:父母对你的影响体现在你的人格上,性格上。事业上没有什么帮助。

张海:基本上没有吧。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团队吧。

人物周刊:您能稍微介绍一下这些团队是怎么形成的么?

张海:不说了吧。说清楚是很难的,而且还牵扯到别人。

人物周刊:你在媒体上的形象让你自己满意么?

张海:我相信没有人会对自己在媒体上的形象满意的。中国的媒体现在就这样。

人物周刊:那您觉得和您最大的误差在哪里?

张海:我比大家想象的都简单。

张海对本刊记者说,自己是因为“执着于民族实业而不被理解,被排挤出局!”(2004年12月31日 南方人物周刊)

“气功大师”摇身变资本大鳄

入主健力宝,是张海在媒体面前首次高调出现。这个时候,他那段气功大师的历史,已经被抹去了,变成了操纵几十亿资产的资本大鳄。故事讲到这,让我们再来回顾张海的一次次变脸,十四岁特异功能神童、十六岁气功大师、十八岁藏密大师、二十五岁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28岁健力宝掌门人。其实,张海的每一次变脸,都迎合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那张海入主健力宝之后,健力宝为何变得迷雾重重呢?

大多数人知道张海,都是从他入主健力宝开始的。然而,张海早在14岁时就已经凭借着自己的“特异功能”在河南成了远近皆知“气功大师”了。14岁的气功大师,到28岁入主健力宝,成为资本大鳄,有人用一个字来形容张海,就是神。从气功大师,到资本大鳄,张海究竟是如何变脸的呢?

早在入主健力宝前,少年张海即已凭借他的特异功能在河南成名。而他的那段气功大师的经历,鲜为人知。记者拿到了一份10多年前张海的带功报告录象带。在录像中,张海说,看了这盘录象带,就能接收到他发出的神秘信息,有病的人手到病除,没病的人也能延年益寿。当时的张海年仅18岁。

角色一: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大师

会让树叶由大变小 能让时钟指针倒转

记者在河南调查的时候,发现张海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只上过河南大学办的一个收费的武术班,但因为考试不及格,他也没有拿到毕业证。如果不是因为气功热,张海这辈子恐怕都很难和大师扯上关系。他的朋友评价说,张海是一个善于借势的人,而他最初出名,借助的就是气功热。

记者首先赶到了张海的出生地河南开封。记者一到,这里的街坊邻居提起张海无人不知。一位老人说,她是在张海十四五岁的时候,亲眼看见过张海表演特异功能,当时大家非常惊奇。那么,张海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异功能呢?

邻居说:“他把树叶放到嘴里,拿出来时树叶能由大变小,或者由小变大。”

张海另一个表演项目让人越发觉得神秘,就是他能用意念拨表,让钟表和手表的指针倒着走。这些神奇功能不仅让街坊邻居崇拜,也让科研教学机构的学者专家们难以解释。这让14岁的张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所长卢广森:“当时全国气功热,先是严新在河南做过带功报告,替人治病,影响很大。”就在这个时候,开封本地出了一个气功大师,这就是张海。

张海也表演起了特异功能,他也开始做带功报告了。记者在当年张海的带功报告里看到,他用特殊声音念诵:“声波震荡身体时,得到消除疾病,取消烦恼的目的,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咒语。”

多年来一直关注各种特异功能和伪气功现象的社会学者司马南,揭穿了变树叶和意念拨表的谜团。“其实根本不是特异功能是魔术。事先在嘴里多放一枚树叶,就可以任由它变大变小。手表指针倒转更容易,只要趁人不注意拨动指针就做到了。”司马南说。

角色二:化身藏密大师重出江湖

自称能发功治疗癌症 还能让粮食增产增收

看来张海的所谓特异功能,不过是魔术中的小把戏。就在张海大师四处做报告的时候,气功界出事了,1989年头号气功大师严新,因为招摇撞骗,被全国各地举报,有关部门开始调查。一年之后,他跑到了美国,一号气功大师就这么折了,张海也很快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一年多之后,张海重出江湖,这次,张海的身份更为神秘,法力也更高深了。张海说自己到西藏拜过老师,还说夏日东是他老师,在五台山时,正式给他加了一个法号。

从气功大师变成藏密大师回到河南之后,张海主动找河南省社科院,要求合作成立一个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

1992年12月,这个由群众集资自己开办、挂社科院名头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挂牌开张。18岁的张海出任所长。孙岭是当时这个研究所的办公室副主任。但对张海的所作所为,他的藏密老师并不认可。

在张海成立了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之后,以藏密大师的身份亲自制作的录象带,由一家音像出版社大批量生产,向所有信众销售。在这盘录象带里,张海称自己深得藏密真传,已经法力无边。张海说:“很多癌症、肝硬化、肿瘤等病人,在我们讲课发功,并且教他们练功之后有一部分病人彻底痊愈了。有毒瘾的人喝了藏密瑜伽发了功的信息水后,可以减轻他戒毒的副作用,藏密瑜伽对艾滋病的一些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应。”

在录象带中,被人搀扶着进场的人,在张海发功后当场自己能走路了。张海还说,他的功法对于工业和农业生产都有奇效。张海放言:“藏密功对魔芋种子、烟草种子的试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收成比一般的种子好上几倍,甚至十几倍。”不过,成为藏密大师之后,张海最热衷的还是做带功报告。

张海原来的同事孙岭告诉记者,当时的电话都是全国各地请张海做带功报告的,而请张海做藏密功报告是要按人头收费的,高级班每人100块钱、低级班每人40元。

当时社科院哲学所的所长至今还清楚得记得,有一次张海在五台山做报告时的盛况。据悉,当时在五台山听张海做藏密气功报告的大约有三四万人。每人大概收费100块钱左右。如此一算,去五台山做了一场报告,张海大师就从善男信女那里收到了三四百万元。直到1997年藏密文化研究所被撤消,5年间,张海以藏密大师身份给多少人做过报告,收了多少钱,已经无从查证。但张海在自制的录象带里透露自己两年内有近30万人接受他的的“传授”。

根据张海说的这个数字,收费标准以每人最低40元计算,他就从弟子那里收取费用至少1000万元以上。而这,还不包括张海1993年以后做报告的收入。

然而,就在张海财源广进的时候,当年的气功大师却纷纷出事了:“中功”创始人张宏堡潜逃海外,“佛子”张小平落入法网,“神医”胡万林也锒铛入狱。最后,河南省社科院在1997年宣布撤消了张海的研究所。随后,张海再次从大家的视线里消失了,一隔就是5年。直到2002年,张海再度出山,带给大家的是一个爆炸性新闻。

富豪一手控制百亿资金3.38亿收购健力宝

2002年1月16日,28岁的神秘富豪张海闪电收购健力宝。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张海履历显赫:25岁接管中国高科,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张海还自称可以一手控制上百亿元的资金。这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张海以前的底细。然而在张海的老家河南,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张海不是别人,正是14岁就成了气功大师的那个开封神童。不过,这时候,张海号称已经以3.38亿元的价格购买了健力宝75%的股权。

那么,张海收购健力宝的巨额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张海对媒体说,是一个港商赠送的价值500万元的股份,他用这个钱进行资本运作,从而成了亿万富豪。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质疑,其实更可信的说法是,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他早年打着气功大师旗号收的钱。根据记者调查和张海自己在录象带里透露的部分线索,他向30万信徒至少收取所谓带功报告费用上千万元。

2000年到2001年不到两年,张海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收购深圳东方时代,控制中国高科,介入银鸽投资,吞掉深大通和浙江国投。至此,气功大师张海成功转型为资本大鳄。然而,业界盛传,张海的所谓资本运作其实玩的是空手道。包括他收购健力宝的3.38亿元资金也是乾坤大挪移来的,实际出资人是裕兴科技老板祝维沙。不过,张海一直高调出现在公众面前。

讲到这,让我们再来回顾张海的一次次变脸,14岁特异功能神童、16岁气功大师、18岁藏密大师、25岁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28岁健力宝掌门人。其实,张海的每一次变脸,都迎合了当时社会的热点。(2005年05月09日 央视国际)

太年轻,28岁。如果不是一年前那场出手既快且准的收购,健力宝——这家虽说市场已经衰竭、负债高达16亿元、但其品牌依然被业内外所尊敬的公司,无论如何不会让如此一个年轻人坐到它董事长兼总裁的位子上。

张海和健力宝之间,除了由于年龄原因显现出“小马拉大车”的不均衡,更不和谐的一点是,这位28岁的青年对健力宝、乃至对整个行业来说,完全是一个突然闯入的陌生人。他的背景不明、他的目的暧昧、他的产业经验空白、他的商业资历建筑于虚实相间的资本市场,这样一个人来驾驭健力宝,人们难以信服。摆平一切的是资本。2002年年初浙江国投受托以3.38亿元收购健力宝75%股权,几个月后,张海声称,这3.38亿元的出资人是他本人、裕兴老总祝维沙及港人张金富,而他本人持有健力宝超过50%的股权。

“没办法了,私人老板就是这样的……”一名健力宝司机说不上是理解还是怨气地嘀咕。新东家进入之后,那名司机所在的司机班,一下子从二三十个人减到十来个人,更少的人干更多的活,却拿更少的工资。这是整个集团裁员减薪的缩影,各部门情形大抵如此,员工被裁减差不多一半,同时工资收入也被砍了一半。

可能真的也只有私人老板才“敢于”和“能够”发动这样的地震——张海入主健力宝这几个月以来,对健力宝既有的销售网络、品牌、人才等资源抛弃之彻底,可谓快速而无情。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健力宝的衰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营销网络的老化,对终端的漠视终于使健力宝在市场上接连沦陷,而当创始人李经纬想补救时,健力宝已抽不出足够强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于此,多头却低效的投资、还有38层高的健力宝大厦已让健力宝不胜负担;像多数国企一样,由于体制原因和内部人长期圈子化,李经纬纵然想加快健力宝人才的新陈代谢速度,亦是有心无力、举棋难定。

张海可没兴趣采用任何温和、过渡的手段,解决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好让它们消失、压根儿不再存在,不是吗?

3月份,上任仅仅两个月的张海便在健力宝启动了他的第一桩冒险,一举炒掉了原有的80%以上的销售人员,同时新招募了两千多名销售员,进行封闭培训,开始全新的通路建设和营销模式;4月份,不惜舍掉五六个亿的营业额,把所有健力宝下面的非健力宝品牌产品全部停产;6月份,推出定位在“健康的休闲饮料”的全新品牌“第五季”,集团绝大部分资源向“第五季”倾斜,而“健康的运动饮料”“健力宝”在新主人这里彻底失宠,理由是品牌形象保守、老化。

不但普通销售人员几乎被尽数遣散,健力宝的中层管理者们也要掂量并揣度新主人挑剔的眼光。据说,健力宝内部半年改制两次,一些中层领导不得不接受“买断工龄”的决定。当然,在健力宝2002年的多次震荡中,最为惨烈的景象发生在以李经纬为首的老健力宝5人高管团队身上,8、9月间,其中3人相继被双规、拘捕,10月,病榻上的李经纬收到了因涉嫌贪污罢免其人大代表职务的通知,剩下1人已于早些时候移民国外。

李经纬?面对《中国企业家》的张海仿佛听到了一个他不想听到但此刻无法回避的名字,他缓缓将身子靠后,靠在椅背上,直视着记者,面无表情、不动声色地好像在说天气:“李经纬的事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不方便作任何评论,只能说功过不相抵。功与过不是能拿来互相比较的。”

如果说新主人提醒我们,因为“李经纬事件”是收购重组健力宝进程中的一个不期然变数,真正关心健力宝今后发展的话就最好忘了它吧,然而提及他一手打造的全新董事会,张海似乎同样颇有防备之心,不乐意分析其九人董事会的构成,言语之间匆匆掠过:“有三四个是我带进来的,原来健力宝的人有两三人,其余的都是重新招聘的……董事会做实业出身的人也有,两三个吧。”

自上而下、里里外外,健力宝已经全面换代更新。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中,张海强调他对健力宝最大改变之一是,老板不再是一个凌驾于一切管理机构以上的独裁者。他继而又说:“李经纬的功与过不可相抵,往往一个企业的缔造者就是一个企业的终结者。”这可能是目前为止这位健力宝新主人对其创始人最为鲜明的公开评价。

张海的运作思路和手腕,使健力宝王国内的重重门隘,从资本到人才再到经营管理,都在短时间内向他次第开放、为他所掌控。健力宝比人们想像中容易地淡忘了它的上一个时代,打上了张氏烙印。

这是那个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所谓“凯地系”的核心人物张海吗?是那个以资本杠杆染指中国高科(600730,股吧)、方正科技、飞亚达A、深大通等多家上市公司、操控其间戏剧却隐身幕后的操盘手吗?

他现在每天都要从电脑网络上实时了解健力宝每条生产线的运营情况、成品运输情况,他要看生产报表,要和广告公司的人谈产品的包装和推广。

他亲自去作员工培训,讲每个人该如何定位,大谈自己“人机合一”的主张,让人和生产线成为一体,结果此说法最开始遭到很多人抵抗,说:“这不是把我们当成机器使吗?”

他跑到健力宝车间里,站在一条一分钟两千罐罐装量的生产线旁边对工人们喊道:“这是一头困兽,让它走出笼子在市场上发威吧!”

他要考虑健力宝用什么纸箱可以节省成本,是中间波纹为圆形的瓦楞纸?还是三角形波纹的瓦楞纸?

他忽然发现自己签的合同金额比过去变小了,过去最少都是八位数,现在开经销商会,五百万的合同他也要签。

一个新兴的实业家就此诞生了?张频频对媒体表态,健力宝改变他甚于他改变健力宝。他表示要拿出健力宝饮料40%的股权分享给经营层骨干。

“过去想的都是自己,一个人赢就算赢了,现在考虑的最多的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的经销商,如何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赢家。在旧有通路高速萎缩时,我们要为他们服务,甚至为他们去冒点险,这个事情如果能够做好,我们帮了一大批中国企业。”

但是张的示好听上去像他曾经的赞美一样虚张声势。在刚刚买下健力宝时,他也曾不遗余力地吹捧他买下的企业,“健力宝主业清晰,所有的营销人员都很优秀。在我眼中,健力宝没有任何包袱和负担。”但是真正入主后,他却在最短时间内毫不手软地将几乎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清除掉,人才、品牌、网络……恰像“包袱和负担”一样被张海予以丢弃。

“聪明。他是全中国最聪明的前十名之一,”当被问到对张海的评价,自称是张海“合作伙伴”的裕兴老总祝维沙在电话里对《中国企业家》这样说,“悟性很高,学习能力非常强,善于向周围人学习近于榨取,往往接近一个陌生事物三个月后就成为专家。”而祝评价自己为“全中国最善良的前十名之一,做不到像张海那样的聪明。”2000年,裕兴在香港创业板IPO时,张海成为裕兴的股东,2001年5月,裕兴举牌方正科技,最后的结果证明这完全在为张海及其资本伙伴进入方正科技决策层铺路,几个月后,张海携祝维沙等人入主健力宝。

“张海必须做成,而且必须要做得最好!”祝维沙说。“我为什么要投健力宝?牵扯到我们的盈利模式。”但祝不肯再往下解释相关问题,包括到底什么盈利模式、包括“我们”是谁。然而同时他对记者极力推荐他刚看的一本《洛克菲勒传》。“里面讲了美国实业家怎么变成资本家。但是中国有很大的不同,资本先于实业独立存在是中国改革初期存在的现象。现在资本落地和实业结合的趋势值得鼓励,将相本无种,我们要宽容,要让很多人走上阳光的道路,不要把所有的人都想成恶魔。”“我们现在把路数看出来了,现在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是市场管理者缺位,在计划经济是政府说了算,在市场经济是洛克菲勒、微软这样的垄断者说了算,而在中国处于过渡阶段的市场经济中是谁说了算?—行业的整合者没有出现。”

坐在健力宝大厦37层上视野良好、宽大无比的董事长办公室内,这个昔日的操盘手或许希望过去能像一层皮一样地蜕掉,让大家只看见一个干净、地道、年轻的实业家。在他名片上,只印着“健力宝董事长兼总裁”的职务,而事实上,他以凯地为源头打造出的国内资本链条并未废弃,香港慧德基金、康达控股、中联集团等公司机构依然是他倚身之处,健力宝加入张海所牵动的资本游戏中只是迟早之事,甚至在他刚进健力宝没几个月,凯地系下面的中国高科(600730)便一度传出要收购健力宝药业的消息。

张把人们对他惯有的看法称作一个“误解”:“实际上,中国的实业家、资本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实业和资本之间切换对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是很自然、必需的,就像饮食一样,不厌其精、不厌其粗。”

张海真的像他所称的那样,是在为他身后像一串零一样的庞大资本寻找前面的那个“1”吗?是什么驱使着张海本人亲自走上前台、第一次来经营一个实业企业?

对类似的问题,张海每每以“喜欢喝汽水、喜爱健力宝这个品牌”的玩笑之语一带而过,或者以“责任”标榜。大脸大耳的张海,常含着似有若无的笑意、声音低沉柔和,他对外华而不实的辞令和姿态使他犹如从雾中走来。按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篇文章的说法,张海是密宗上师,收购健力宝是要成就一番保健品事业,并非单纯为了商业目的。

他本人的宗教背景、他声称他们团队的某种精神、信仰和使命,为他的商业运作附着上一层别样的神秘和“怪异”感。据说,张海周围的人确实称其为“老师”,而张海也承认从他“一做事开始到现在”,他的背后有个核心团队。但这个核心团队如何构成、什么关系,张海至今未以详细示人。

祝维沙说张是个“敏感人物”,“我知道张海很多事情,但是不方便说。”健力宝董事会秘书纪治显然也是“团队成员”之一,但是对“张总”,他回避评价,甚至对他自己的毕业年月也含糊其辞,略微迟疑后才说:“是90年代吧。”一位常年报道健力宝的广州记者说:“健力宝的人现在变得神秘了,讲起话来往往欲言又止,总感觉在作什么谋划。”

略过这些难以言说的因素,回到张海从资本高手变身为实业家的轨迹。纵然“第五季”销售正在以张海所称每个月30%以上的增长率增长,纵然张海计今年健力宝集团的饮料销售额能达到25个亿、利润两个亿,但记者采访数位业内人士,却没有人对健力宝持乐观态度,健力宝前景在他们眼中是乌云朵朵、阴晴不定。在张海的驱策下,健力宝集团11月在河南收购了造白酒的宝丰酒业,产业链开始变长了。“就像这个广告说的,”张海指着《中国企业家》杂志封底,“重写新规则。健康就是我们的规则。”在张海健康产业版图里,“第五季”是针对0~25岁消费者,25~50岁消费者,健力宝要向他们推出红酒、白酒,再往上,健力宝还将开发出保健品和药品。

“健力宝现在市场激情明显大增,有一些市场大手笔,但是显然这像证券高手而不是实业家所为。”和君创业的咨询师程绍珊评价。健力宝砸了3100万在央视世界杯直播时放“第五季”广告,但是消费者却在终端见不到产品,是张海这一年内饱受诟病的一个败笔。此外,营销界人士对张海用全新的“第五季”品牌一气做果汁、茶、水和维C碳酸饮料四个系列产品也极为不看好。“我很奇怪他轻易就放弃了健力宝这个品牌和积累、如此不珍惜,可能是因为几个亿到手的,太容易了吧。而且即使'两乐’、统一、娃哈哈这样的强势品牌,也不敢用一个品牌带动如此多的产品。”程绍珊说。

“企业的成长有它的规律,而不是资本规律,从高管到营销团队的建设不是招兵买马这么简单,健力宝现在四处出击,更像一种操盘手文化。做资本可以大进大出,而做产业要养精蓄锐、一点一点改进。如果张海不参透中国产业市场、不去理解宗庆后和何伯权,健力宝迟早是要失败的。”在程绍珊眼中,比之宗庆后的“老谋深算”,张海和健力宝不过是在“简单作秀”。在刚刚结束的央视广告黄金时段招标中,健力宝出手1.38亿元成为来年新标王。

凯地某高层对张海有个评价:“不够成熟、爱出风头。”

无论如何,当张海一年前从新加坡第一食品口中抢过健力宝的拥有权时,总不会只是为了满足出风头的那一瞬间吧。(中国企业家)

关于张海的发家有很多的传说,但他和中国足球的那些事却都是历历在案的,2002年12月30日对于深足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这一天深足迎来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新东家健力宝集团。后者投资了1个亿的人民币来“促进”深圳足球的发展,而当时的健力宝集团真正的老板就是张海。

张海在入主球队之后斥巨资买进了杨晨和郑智等国脚,球队的实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尽管在甲A的最后一个赛季深圳没有夺冠,但在辞旧迎新的中超元年,张海却“如愿以偿”夺得了冠军。但如愿以偿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在深足走向辉煌的同时,也意味着“覆灭”。更何况在夺冠后没多久,深足就和他撇清了关系。如果这样看的话,似乎“中超一世”冠军的头衔并不是一个什么吉祥的兆头。

在2004年深足夺冠的这一年,也是张海和中国足球牵扯最多的一年。中超元年不仅有派系同时还有罢赛和“革命”。张海与徐明成了当年中国足坛的旗帜性人物,两人分居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本来以为两人作为独霸一方的枭雄会互相敌视。可没想到的是,在京城引发“罢赛风波”后,两人不约而同的携起手来为北京国安摇旗呐喊。此后与两位巨头有所关联的多家俱乐部加盟到“革命”的阵营中,并号称“G7联盟”。这个联盟也曾风光一时,竟与足协分庭抗礼。但最终的事实表明这不过是昙花一现。

在联盟的上书遭到足协的驳斥之后,作为领导人之一的张海甚至扬言G7要脱离足协自己组织联赛。可他的那些话不过是忽悠人,在G7闹的最凶的时刻,张海自己却走上了悬念,被公安机关以涉嫌经济犯罪的名义拘捕了。

其实早在2004年1月时,张海在中国足球圈有了“不良举动”。就曾被人揭发涉嫌派系,当时涉嫌派系问题的还有实德的老总徐明,当时,足协接到举报之后也是准备介入调查此事。这也为在北京闹出罢赛风波后,两人放弃分歧与隔阂反而携起手与足协对抗埋下了伏笔。相比于张海的经济涉案,在中国足坛所引发的“派系问题”只是冰山中的一角,算不得问题。2004年8月健力宝集团内部决定罢免张海健力宝集团总裁兼深足俱乐部董事长的职务,而同年12月深足俱乐部也单方面宣布张海和俱乐部已经没有任何的瓜葛,而原因是张海“涉嫌经济犯罪”。

尽管汇中天恒和北方亨泰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深圳健力宝俱乐部。但张海并没有立即退出中国足球的舞台.2005年时,他依然活跃在中超赛场上。在与深足撇清关系之后,他正式插手辽足并开始公开参与辽足的发展决策。在2005年3月中旬张海指令张曙光在辽宁办厂,加强辽足本土化进程,并争取得到辽宁省政府等方面的支持。这也使得此前的派系传言得到证实。

在叱咤风云的同时,张海也把一只脚踩进资金链危机的泥潭中。业内分析,中国足球俱乐部“只赔不赚”的现状,亦使张海资金链在绿荫场上断裂。(搜狐体育)

18年资本游戏15年徒刑收场

经历了22个月的羁押和审理,近日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张海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张海涉嫌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罪名成立,入狱15年。张海在审判后第一时间表示,他将提起上诉。

传奇起家经历:从“密宗大师”到28岁董事长

14岁,这是张海“资本游戏”起步的年龄。

那个年纪的孩子,绝大多数还在游戏机里纵横捭阖,或者在琼瑶小说里缱绻缠绵。然而14岁的张海,已经成了河南远近闻名的“气功大师”。1988年前后,没有获得初中文凭的张海,参加了一个河南的武术专修班,随后宣称:自己是西藏某密宗大师的弟子,具有种种特异功能。

在张海的出生地河南开封,许多当地人仍清楚记得当年张海的表演:“把一片树叶放到嘴里,拿出来时树叶能由大变小,或者由小变大。通过意念拨表,能让指针倒着走。”凭借这些“特异功能”,张海开始四处做报告,宣称他的咒语可以消除疾病、让农作物增产;他的“带功报告录像带”,可以发出“神秘信息”,“手到病除、延年益寿”……张海曾在五台山做报告,一场听众大约有三四万人,每人收费100元左右。在当时全国“气功热”的大背景下,张海掘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前后,当年的“气功大师”纷纷“出事”,张海的“研究所”也被撤销。反对“伪科学”的社会学者司马南说,张海的“特异功能”其实都是魔术。“事先在嘴里多放一枚树叶,就可以任由它变大变小。手表指针倒转更容易,只要趁人不注意拨动指针就做到了。”

张海在那一年销声匿迹,直到2002年,他才因为“收购”健力宝集团,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腾挪足球:“张海系”崩断资金链

2002年1月16日,浙江国投以3.38亿元,收购曾辉煌一时的健力宝集团75%的股权。但很快浙江国投表示,他们只是“受人之托”。很快人们发现,真正的新掌门是28岁的“神秘富豪”张海。关于张海的巨额资金来源,当时曾经长久成谜。后来人们分析,资金的一部分应该来自他早年当“气功大师”时的积累;另外一大部分,则来自于其“空手套白狼”的资本游戏。其中收购健力宝所付3.38亿元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张海的合作伙伴、裕兴集团董事长祝维沙。

凭借健力宝这台巨大的资本机器,2002年末张海从平安保险公司那里收购了深圳足球俱乐部,从此开始在足球圈里的腾挪。据深圳的当事人回忆,张海很喜欢踢球,经常到健力宝队内“玩玩”,穿9号打前锋。然而,张海运作足球的更大目的,却是他热爱的“资本游戏”。虽然他的“凯地系”当时在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但张海还在期待一个更快捷的圈钱方式———足球。

张海曾对一个朋友说过,一家俱乐部可以贷到5亿元的资金,再进行资本运作后,这些资金可以成倍增长。因此,在“造系”之风臻于鼎盛的2004年,他通过关联公司,曲线收购了多支球队,形成能与“实德系”抗衡的“张海系”。据分析,深圳健力宝之所以能在连续两年功亏一篑后,终于在2004年拿下首届中超联赛冠军,“张海系”幕后的鼎力襄助功不可没。然而,竞技场上的成就,始终是张海的一个“副产品”;他要实现的,是通过足球扩大自己的资本运作。

张海没有想到的是,足球的资金投入方式,跟资本运作、投资企业并不一样。足球交易多采用纯现金方式,金融工具发挥的余地很小。正是这种差异,让足球场上的“张海系”最终成了张海资本游戏的坟墓。

在维持三支球队的庞大赌局中,张海的资金链很快出现了紧张,并最终崩盘。在深圳夺得首届中超冠军前夕,球队已经面临着数月发不出工资的窘境。只是在时任主帅朱广沪强大的控制下,深圳队才没有在中超夺冠的关键时刻崩溃。

“游戏”落幕:获刑15年,坚称上诉

2004年秋天,随着在足球市场资本运作的失败,张海和健力宝集团都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局面。9月,张海被健力宝集团举报,涉嫌侵吞挪用7亿元资金,而深圳健力宝俱乐部的财务运作,更是陷入完全瘫痪状态。2004年末,借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失利之机,张海联合徐明等俱乐部老总,组成G7联盟,要求对联赛进行“资本革命”。但“革命”未果,他自身却陷入了更大的麻烦。12月,健力宝集团股权转让协议正式签字;次日,深圳足球俱乐部发表声明,表示俱乐部与张海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不允许张海以俱乐部名义进行欺骗活动”。

不利形势下,张海再次选择了销声匿迹。但这一次,他没能置身事外。2005年3月24日晚,他在吃夜宵时被捕;4月,张海正式被检查机关批准逮捕。在经历一年零七个月的羁押、侦查和审查起诉后,张海案直到2006年11月2日,才由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检方指控张海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健力宝集团1.21亿元,挪用健力宝集团资金9473万元。

12日,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宣读判决:除了对检方指出的“张海挪用健力宝828万元归还个人欠款”一条不予支持外,其余均予以认定。张海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挪用资金罪,判有期徒刑7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5年。

据目击者称,在法庭宣判后,张海仍旧没有失去平静。他表示,自己一定会就此判决提起上诉,并且对上诉结果充满信心。而张海的律师则围绕着判决中的“三大疑点”,表示此案“上诉的空间仍旧很大”。(2007年02月14日 新闻晨报)

挪用健力宝资金的路线图

随着媒体不断曝光,张海涉嫌挪用资金的线路图正在逐渐清晰。

据报道,健力宝集团公司于2004年9月向有关部门报了案,举报张海以及张金富、马锦辉等健力宝集团前高管涉嫌经济犯罪,以种种手法挪用或侵占了健力宝多达7亿元资金,相关材料甚至送到了高层。

第一步:空手套白狼张海闪电介入

2001年下半年,当时的三水市政府(目前的三水区政府前身)便想出让所持健力宝集团股权,并与多个买家接触。当时,健力宝集团共有3位股东,其中三水市政府通过三水公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下称三水公投)全资持有的广东健力宝饮料厂,持有健力宝集团75%股权。

次年1月15日,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浙国投)以3.38亿元受让健力宝集团75%股份。1月22日,年仅28岁的张海出任健力宝的法定代表人兼总裁,集大权于一身。一时间,张海名扬资本市场。

据悉,当时的交易约定是,75%的股权所作价的3.38亿元,将分三期注入三水公投账户:首期1亿元于交易当天支付,其后两个月内再支付1.38亿元,余下1亿元在一年之内付清。后来,最后1亿元的付款条件作了修订,取决于三年内公司赢利情况。2002年1月16日,首期1亿元股权款到账。2002年3月,张海支付另外1.38亿元。

然而,据《财经》杂志报道,张海其实两手空空,他支付的钱都是短期融资,其中首付的1亿元资金,是通过国债回购而来的。后来,张海找到祝维沙,借后者资金入局,将之前自己短期拆借而来的2亿元资金解套。

工商资料显示,2002年3月20日,佛山市三水正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正天科技)成立,股东为张海、祝维沙、叶红汉三人,三人所持股份为4:3:3架构。三人商定以正天科技名义出资,接盘健力宝。

此后,浙国投名下的健力宝饮料厂100%的股份被全部过户至正天科技,张海之前支付的股权收购款撤出,祝维沙的2亿元(其中小部分为其购买股权的资金,另外大部分为借给张海的钱)打入了三水公投的账户。这样,借祝维沙之力,张海得以掌控健力宝。

第二步:以投资之名资本高手挪钱

据报道,张海等人是以做假账、虚假投资、虚增库存、虚增销售等方式挪用、抽走、转移、侵吞健力宝资金。报道虽然言之凿凿,但张海对此否认,有关部门不作证实。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可以看出,掌控健力宝不久,有“资本大鳄”之称的张海,开始了一系列打着“健力宝”旗号的资本运作。

2002年底,健力宝耗资数千万元入主河南宝丰酒业集团,不久耗资上亿元受让“深圳足球俱乐部”,改名为“健力宝足球俱乐部”;2003年中耗资数亿元,间接获得目前已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平安保险7000余万股法人股,当年底增持至1.4亿余股;购入福建兴业银行7000万法人股;2004年初,意欲整体收购江西景德镇华意电器总公司,从而间接入主深市上市公司华意压缩(现搁浅);年中,还想入主深市上市公司西北化工(现搁浅);同期曲线收购辽宁和上海的两支球队。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保险交易和福建兴业银行交易本身,是被由张海等控制的健康产业公司持有,并不属于健力宝。报道称,外界普遍质疑,上述资本运作的资金来源,可能是挪用了健力宝所获银行贷款。尤其是在购进平安保险及兴业银行股份之后,健力宝更加陷入现金流短缺、负债比攀高的危险漩涡。截至2003年底,健力宝整体的银行贷款额为22亿元。而在张海入主之前,健力宝截至2001年的银行贷款余额仅为13.6亿元。

健力宝报表显示,2003年饮料销售额为20亿元,利润为6500万元。而事实上,当年饮料销售额仅为17亿元,另外3亿元为虚增而来,当年公司已出现约3亿元的巨额亏损。

第三步:为脱身祝维沙找来李志达

去年8月,张海下课。11月,汇中天恒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健力宝集团。再后来,“健力宝之乱”一步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早在2004年8月张海“下课”时,祝维沙曾向张海催讨欠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汇天中恒的介入是祝维沙的脱身之举。李志达向祝维沙支付5000万元现金,是为祝“平账”之用。当时,祝尚有逾亿元资金困在健力宝无法抽走。张海间接购进平安保险法人股,每股价格约为3.25元,总计间接持股1.48亿股。至2004年8月尚有9000余万余款未付。为此,祝、张达成协议,由祝代付9000余万元尾款。作为交换,祝从健康产业名下拿走5100万股平安股份。当时,平安保险法人股每股已溢价至5元左右,祝所获5100万平安法人股市值约2.5亿元,祝实际进账约1.5亿元。有关当事人向《财经》透露,至此,祝维沙“不亏也不赚,把账做平了”。祝维沙终于成功解套。

2004年8月走上前台后,尚需维持企业运营,为此,祝又陆续向健力宝注资数千万元。至11月李志达接盘时,所付祝维沙5000万元现金,正是为祝在8月至11月间的后续投资埋单。而祝从李志达手中拿到5000万元后,“再次把自己的账做平了”。(2005年03月28日 每日经济新闻)

健力宝噩梦五年三玩家末路狂奔

5年前,张海、祝维沙、叶红汉三个商人以3.38亿元的代价获得了健力宝的75%股权,成为这家国有企业的新主人。5年后,健力宝这个曾经的中国饮料第一品牌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在人们的叹息声中,除了获刑的张海,还有哪些人该在心里道一声“惭愧”呢?

健力宝的故事终于到了尾声。

2月12日下午,广东健力宝集团前董事长张海以“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两项罪名,被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15年有期徒刑。

半个月后,曾经与张海共同控股健力宝的原股东之一叶红汉,通过其下属公司受让8.87%的健力宝国有股权,加上此前通过转让获得的股权,成为拥有健力宝集团67.37%股权的单一控股股东。有未经证实的消息显示,此前已经通过收购获得健力宝销售权的台湾统一企业,可能最终从叶红汉手中收购健力宝的控股权。

健力宝的另一名原股东——香港上市公司裕兴科技董事局主席祝维沙,在多番股权转让后,收回初始投资,黯然出局。

5年前,正是这三人以3.38亿元的代价获得了健力宝的75%股权,成为这家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那时,健力宝仍是中国饮料第一品牌,年销售额达三十多亿元,净资产

山东鲁能今年的成绩已经很出乎意料了,在很多关键战的时候运气往往都是站在山东这边的,所以才能长时间的停留在积分榜次席的位置上,但是最近和广州恒大的比赛则是彻底的暴露出和强队的差距了。整场比赛中无论是进攻还是引以为傲的防守都被打爆,想要争冠确实自身的实力还不够。

首先说一下山东鲁能的进攻问题,进攻实在是太乏力了,固定不变的进攻套路,固定的防守反击,佩莱是反击的第一接应点,然后分球给塔尔德利或者金敬道,参与进攻的人员投入少,很难打出流畅的反击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出球慢和不到位的问题,拿到球很少能做到一脚出球的,和恒大的反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候就有点想念山东鲁能的功勋外援日科夫,山东现在需要一个中场节奏器来有条理的组织进攻,而不是让一个边锋和中锋回来拿球组织。

还有就是中场防守的问题,防守反击最高效的就是中场抢断发动反击吧。可是在和恒大比赛的时候明显能看出来中场是失控的,进攻时通过率低,防守时抢断率更是低的可怜。如果还能有安塔尔这样的球员在,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国内球员中除了蒿俊闵之外的后腰实在是不成材啊,有声音批评李霄鹏每次都换上崔鹏是不是关系户啊,主要是因为实在没有人可以换啊。

其实山东鲁能的国内球员实力还是有的,比如王大雷、戴琳、金敬道、蒿俊闵。这四名球员在自己位置上也能算得上是顶尖球员了,只是阵容的缺陷不是几个人就能弥补的,希望山东鲁能在联赛结束后能好好总结下,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强和战术革新,现在的这个阵容只能说在联赛中属于4-5名的水平。想重现鲁能王朝还差不少的火候。

作为山东鲁能十几年的球迷,还是希望家乡的球队能在群雄并起的中超里占据一席之地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伪强队。怀念一下2006年图巴带队时候的山东鲁能,资深球迷都懂得。一晃都12年过去了,下一个冠军遥遥无期才是让鲁蜜们最绝望的事情。

各位看官对山东鲁能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爱生活,爱足球。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太深人心复杂的说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