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然太极拳81式形成的太极是啥意思?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本源之义。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周敦颐·太极图说》  “《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周易·系辞上传》  带有阴阳鱼图案的太极图,蕴含了道教教理、教义方面的许多知识,而且其本身就是源于道教,所以,尽管后来儒者对此也加以过阐发和说明,但道教仍然把它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是大众所熟悉的。  “太极”见于古籍中的记载:  《尚书·洪范》:“惟皇作极”、“皇建其有极”。这里的极是极是指中道,法则,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  《庄子·大宗师》:“夫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这句话中,“太极”只是对最大极限的一种描述,讲的不是象“道”那样作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言。  《列子·汤问夏革篇》:“物之终始。初无极已。”物质世界有其永恒性,每一具体事物有始终,但世界整体的物质运动没有始终,即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每一具体事物是世界总体的一个环节,此一物的终结即是彼一物的开始,终始相继,从而时间得以延续,即时间表现为物质的运动。时间无限,即是物质无限。  《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就是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统一体了。生与变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四象”,有人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八卦”,则是指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艮、兑所代表: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八卦”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已经成型。定型的物质世界中,阴阳不断交感,于是就有了“吉凶”、“大业”等等具有价值判断的种种现象了。  图1:太极图  图2:“《易》有太极”图  《周易·系辞传》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生成摹式和过程。而对此宇宙生成模式的直观描绘,即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阴阳鱼太极图的产生  由于《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阐发自己的教理、信仰及修炼方法时,援引《周易》的自然之理,源于汉代象数易学理论和方法。隋唐、五代以来,道教丹术的兴起,出现了大量图解道教图书,如五代彭晓所注《周易参同契》中有《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等,其实《水火匡廓图》就是阴阳相生、阴阳互根图。《三五至精图》就是五行相生图,是太极图产生的基础。   太极图的产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周敦颐所得陈抟的“太极图”,原名无极图,周敦颐将之改为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但周敦颐的太极图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是:阴阳鱼太极图在邵雍所承继的陈抟的先天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南宋张行成说:“先生(邵雍)之书,尽寓乎十四图。”(《周易通变序》)而朱熹于《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中将之归结为四种,即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方位图。其中,跟阴阳鱼太极图有直接关系的是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可推演出阴阳鱼太极图)。  五代以后以图解《易》,形成了《易》学重要的一支--图书派,并影响了明清两代,将《易经》理论用图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给后学代来方便。  图3:八卦方位图  图4:六十四卦方位图  传陈抟在华山有一幅太极图,也称无极图,属丹道修炼的图,即是后来穆修将此图传给周敦颐的太极图。由此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并以儒家思想加以解释,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的前身。  图5:陈抟太极图
图6:周敦颐太极图  朱熹《周易本义》所录邵雍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实际已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本框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对伏羲八卦方位图解释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这是说《周易·说卦传》中有关“天地定位”的一段,是对邵雍的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的证明。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则对阴阳动静、消长进行说明。“此图圆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周易本义》)在这里,如果用白色表示阳,用黑色表示阴,配上伏羲八卦方位,则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形。其实先天八卦图就是根据《说卦传》创造出来的,六十四卦图是在先天八卦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朱熹《易学启蒙》太极图:“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目字旁)之目。周子:无极而太极,邵子:道为太极,心为太极。”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太极图。  图7:朱熹《易学启蒙》太极图  南宋张行成《翼玄》中首先出现了阴阳鱼的太极图。此图实为方圆合图(圆图变形为八边形)。其中对圆图的解释可见看出“阴阳鱼”图的蕴义。《易通变》中说“太极包含万象,以为有而未见,以为无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浑沦之中,太极之全体也。” “圆图右行者,六变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变已有一之卦也。” “先天图自一阴一阳六变各至于三十二,是为地之一柔一刚,复垢代乾坤以为父母,刚柔承阴阳以成变化,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以阴阳爻的变化解释六十四卦圆图的排列,而“阴阳鱼”图形恰好准确而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卦爻变化。  《翼玄》中阴阳鱼的太极图:  图8:张行成《翼玄》太极图  宋代张行成、郑东卿、罗愿的这类先天太极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过去,人们开始真正关注这类图。  张行成在另一专著《易通变》中,载十四图,其中第一幅图即“有极图”,“有极图”即“先天图”。  图9:张行成《易通变》有极图  明初的赵伪谦从一个叫陈伯敷的人手中得到了太极图并予以公开。所以,首次将阴阳鱼太极图公开的是明初的赵伪谦。但赵伪谦所公开的这幅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并不叫“太极图”,而是被称为“天地自然之图”或“天地自然河图”,又被称为“古太极图”。  赵伪谦在《六书本义》中载有太极图,这张图过去被学者认为是第一张“太极图”。不过当时仍未称“太极图”,而是称“天地自然河图”(胡渭称“天地自然之图”)。赵撝谦解释:伏羲时,荥阳一带的黄河中有龙马背负这张图浮出水面,所以被称为“河图”,《周易》说“河出图”,《尚书》说“河图在东序”,就是指这张图,而不是指九数图或十数图。  图10:赵伪谦在《六书本义》太极图  阴阳鱼太极图出现后,对它的涵义,有许多种说法。最为大家所了解的一种说法便是:它可以用来说明《周易》八卦的起源。《周易·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其中提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但具体是如何“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的,则不是十分清楚。而上文所列清代胡渭《易图明辨》中保留的“古太极图”,已有根据阴阳消息八分太极图从而得出八卦的详细方法。如上图所示,整个图作为一个圆圈是太极;圆圈中一白一黑两条阴阳鱼互相环抱,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这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气盛于北方,物及必反,其中阴气中一阳生为震;随着阳气逐渐强盛,依次由震、离、兑至于乾,达到阳气的极盛。在图中,震位于东北,白一分、黑二分,一奇二偶;兑位于东南,白二分、黑一分,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无偶,为纯阳之卦;而离卦正东,取黑中白点成二白夹一黑,为二奇含一偶(对此,还有一些不同说法。如取西边白色鱼头中两白夹一黑,或者东边白色与西边白色环抱黑色部分,亦成离卦象)。同样道理,阳气盛于南方,一阴生起为巽,随着阴气的逐渐强盛,由巽、坎、艮至于坤,为阴气之极盛。其中,巽处西南,黑一分、白二分,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为纯阴之卦;而坎卦正西,取白中黑点成二黑夹一白(或者取东边黑色鱼头中两黑夹一白,或者取西边黑色部分与东边黑色部分环抱中间白色部分),为二偶含一奇。“两仪”由阴阳两鱼来代表,各生四卦,为“两仪生四象”;合而言之,则两个“四象”即成八卦,是谓“四象生八卦”。那么,图中阴阳鱼的黑白两点又起一个什么作用呢?从图中看:阴盛于北而阳气生起,阴避阳,故回入中宫。但是,阳气为什么会生起呢?这是因为黑中仍然有一点之白作为阳精,当朔阴盛之时,这一点阳精与日中之阳相感应,使对方之阳生出,从而成为生阳之本。同理,阳盛于南而阴气生起,阳避阴而回入中宫。当望夕之时,白中一点之黑作为阴精与月中之阴相感应,使对方之阴生出,从而成为生阴之本。所以,阴阳鱼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点,在运转太极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阴阳鱼太极图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八卦方位,在道教中,其阴阳消长及八卦方位还可以用来描绘内丹修炼的功夫。因为从人的一身来看,乾为首,坤为腹,自首以下有心,心为离属火,而为气之总汇;自腹以下有肾,肾为坎属水,而为精所藏之所;凡人自有生命以来,火炎上,水润下,这就是所谓“数往者,顺也。”及加以修炼,以乾、坤为炉鼎,坎、离为汞铅,使火降而下,水升而上,这就是“知来者,逆也。”水下而反上,火上而反下,水火即坎离,坎离即日月,日月为易,所以说:“易,逆数也。”如果再结合“离南坎北”的文王后天八卦一起看,离居东方,即移火于木位,这就是“东三南二同成五”;坎居西方,即移水于金位,便是“北一西将四共之”;乾南坤北,即抽坎之中实以填离之中虚,而成“金丹三家相见,结婴儿也”;巽居西南坤位,以长女合老阴,“黄婆也”;艮居西北乾位,以少男合老阳,“筑基也”;兑居东南巽位,以少女合长女,隐寓三七于其中,“鼎器也”;震居东北艮位,以长男合少男,隐寓二八于其中,“药物也”;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从震、离、兑一直到乾,为望前三候(初三、初八、十五),阳息阴消之月象;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从巽、坎、艮一直到坤,为望后三候(十六、二十三、三十),为阳消阴息之月象,其中便有修炼的火候问题,有修炼体会者自可从中领会深意。总之,从“后天八卦”到“先天八卦”的转变,亦即内丹修炼中从“后天”返还到“先天”。人之生,火在水上,未济之象;神丹既成,水在火上,为既济之象;以魂守魄,使阴阳不相离,则可以长生而久视。这就是“五行顺行,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顺则生人逆则仙”。一幅阴阳鱼太极图实际上便将内丹修炼的许多问题做了说明。  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还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以往的易图有一个缺点,即太极、阴阳、八卦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所谓先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如此。阴阳鱼太极图的出现,将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结合在一起。   张惠言于《易图条辨》中说得很清楚。他说‘为此图者,盖由朱子发《纳甲之图》,用周元公《太极(图)》之法,圆而入之。  朱震的《纳甲之图》是八卦初爻画于外之图,而杨甲《六经图》中的《伏羲八卦图》也是八卦初爻画于外之图。  图11:朱震的《纳甲之图》  清张惠言于《易图条辨》中载有明末赵仲全太极图:  太极图经明初赵撝谦改造(简化),定型于明末赵仲全。明初,赵伪谦在《六书本义》中载有太极图,到了明末,赵仲全作《道学正宗》,书中载有“古太极图”,这是现存文献中第一次将这张图称为“古太极图”的。与赵撝谦图比较,在“阴阳鱼”上加了四条线,划分为八个区域。(胡渭认为罗愿当年的阴阳相含之象的“河图”就是这种样子。)这就将卦爻阴阳位数与“阴阳鱼图”黑白变化度数更严格地对应起来。  图12:赵仲全太极图  来知德在“古太极图”的基础上创制了圆图,也称太极图,即来氏太极图。  图13:来知德太极图:  宇宙有无限大,其源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运动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阴阳互动,产生了螺旋形态,阴阳鱼太极图形象表达了这种形态。这是宇宙运行的根本形态,大到宇宙小到生物基因,都是这种形态。  阴阳鱼太极图,如按阴阳生旺的角度看,中间的“~”线是阴阳二气的间隔线。  图14:太极图  如果将图旋转90度,中间的“~”线可以作为时间变化的分界线,“~”线可以理解为黄道运动的轨迹。  图15:太极图   《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  太极图与道教有关,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关观点基本可信,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阴阳等思想观念上。“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同样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图16:《水火匡廓图》
图17:《三五至精图》  太极图所表达的形态就是“~”螺旋形态,在传统《易》图中也可以从数的概念中找到这种形态。如以下几幅图:  图18:河图阴阳数字排列的双螺旋符号   图19:洛书阴阳数字排列的双螺旋符号  河图演变成伏羲先天八卦的模样:  图20:先天八卦数字排列顺序的单螺旋符号  图21:先天卦阴阳数字排列的双螺旋符号   洛书演变成文王后天八卦的模样:  图22:后天卦阴阳数字排列的双螺旋符号  总之,由河图及由河图推演出的伏羲先天八卦显示了二种形式炁场,一是顺时针左旋的螺旋炁场,二是由二个旋臂组成的S形炁场。  图23:“星云图”或是宇宙生成的过程
楼主发言:7次 发图: | 更多
  同题文章不要另外开贴,如果是本人原著,最好能将图片贴出来
  二、太极图与哲学思想  太极图与《周易·系传》思想: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而太极”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太极图与《道德经》、《庄子》思想:  “知白守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老子·道德经》第28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25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第42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道德经》第56章)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庄子·在宵篇》)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自其同视者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篇》)  “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造化。”(《庄子·达生篇》)  三、太极图的涵义  太极图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即太极阴阳五行学说,这无疑是对人类的一大供献。  太极图反映了事物的内在结构;表达了阴阳互动、阴阳互根的道理;表达了运动和结构、规则,表达运动是圆润、流畅、平衡、对称。阴阳的平衡构成和谐的“道”,也是道家从“无”到“有”的理论体系。《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家认为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而阴阳又构成了“道”。儒家同样认为阴阳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太极图中阴阳各自参半,形成天平一样平衡,任何一方多或少都将破坏平衡。所以我们就必须要保证阴阳的和谐、平衡。这与儒家提倡的“中庸”理论相吻合。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的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性;提倡“中庸”的儒家思想统治了我国几千年。无论怎么讲,太极一图对我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综上所述,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玄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  阴阳鱼太极图源于道教,所谓“古太极图”,其实并不古。它在明末章潢的《图书编》中,才被称为“古太极图”,而被公之于众的时间,有资料可查也只能追溯明初。如果和邵雍的“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相比,晚了很多。陈抟图书易三传到邵雍,邵雍先天之学去古不远,更多地保留了陈抟图书易的原貌,因而较所谓的“古太极图”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全文仅二百余字,却在后来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太极图是图式简单、内涵丰富、造型完美,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本源。体现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因此太极图的图式,都是这些学者们所设计的世界模式论的图式以及道教炼养士们的根本理论与修真方法的图式。  因此,我们要了解两宋理学的实质,理学与道教的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便十分必要弄清这些图式的基本源流及内涵。  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古太极八卦图。周敦颐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太极图是简化与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又简洁,又直观。  四、太极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  从《太极图》、《太极图说》可看出,太极图通过对宇宙生成论、本体论以及“人极”思想的阐释,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有序可循、富有人文色彩的宇宙图景。这幅宇宙图景既包含了对宇宙的认识,更蕴含着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反思与追求,体现了中国先哲对人生崇高境界和高于道德价值的执著追求,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这幅宇宙图景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太极图”表达了最高境界,又是最基本的存在。  圆融美。太极图是对《周易》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易经》和《易传》阐述宇宙和万物永恒地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圆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也都在圆周运动中进行,这种观念在古代不仅逐渐成为广为接受的宇宙观,而且形成了“圆”(即“动”)的思维方式并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太极图在继承《周易》圆道观的基础上,以简约的图式和精炼的语言系统阐述了其宇宙观,而且蕴含着太极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圆融境界。    图24:传统图案中的太极形式  在五行之间的运动关系看,也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圆形结构,春天木旺、夏天火旺、秋天金旺、冬天水旺、土旺四季,这同样是一种历时性、循环往复的圆形结构。所以,“圆”在太极思想中已经具备了特殊的意义且贯穿其思想始终。“太极”思想中对“圆”的运用与中国美学尚“圆”的思想相契合,并超越了美学中对“圆”的形式、技巧、思维方式的追求,从生命体验的高度丰富、提升了“圆”的境界。  从总体上看,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终极意义上对生命的体验和反思,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就境界而言,此时的生命体验已经体现真和善而转化为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心灵上的。具有圆融、流畅的形态,道家把它称为“道”或直接称为“无”,是自然的本源。    图25:体现“圆” 的图案  “圆”是先民对整个宇宙认识结果的凝练和升华,其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无限发展可能的宇宙和人的原在。以圆形结构和圆形思维方式表达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图式是必然的。  太极图在继承《易传·系辞》中“太极”衍化万物思想的基础上,采用了双向逆推的思维方式来表述太极—阴阳—五行,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体现了《周易》中周流运转、循环往复的圆道观。从更高的哲学层面上突出了太极的圆融之美。    图126:圆融之美
  含蓄之美。“太极”以混沌美和分殊之美,进一步丰富了“太极”内涵。一方面,“无极而太极”揭示了“太极”的混沌状态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深邃的美学意义有其更高的想象空间。作为混沌的、富有生机的宇宙本原,其化生天地万物前的生机及蕴含的无限力量,赋予了混沌“太极”以生命之美。是太极未分的无形状态。亦如老子所言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道德经》第25章)的宇宙初始状态,即不可言传的圆满完美状态。   中华文化的含蓄之美,妙在含而不露。中国古代的文人主张,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只是艺术表面的“形”,不可言传,这就是艺术内涵的“神”。文章、诗词佳作,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文章要写神,不要写形;要写出“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在这样的理论下,古代文人十分讲究含蓄婉曲之妙。例如: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韦庄《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图27:含蓄之美  动静美。动与静、常与变是《易传》、玄学和佛家般若学都曾着重探讨过的世界观问题,太极图表现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阐明了“太极”化生天地万物的运作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太极”不断变易的特征,从而赋予了“太极”以动静美。  首先,“太极”源于《周易》经传,对“太极”化生天地万物的方式作出明确的说明,《周易》的变易思想和天地万物衍化的方式与“太极”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阐明了“太极”化生天地万物的方式、动力,丰富和发展了《系辞》中“太极生两仪”的宇宙化生思想。“太极”的动与静是其化生天地万物的内在原因,而且“太极”阴阳观点的提出生动展现了“太极”生机盎然的特征,突出的是统一、和谐。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周敦颐《通书·动静第十六》) “太极”的“运动”升华为“神妙万物”的境界。万物动、静是“太极”化生万物的根本,对于具体事物而言,即动即静的玄妙状态在太极本体这里则获得了全部的意义,达到“从无入有,有理而未形”(《乾坤凿度》)的状态。哲学美学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美学,但也只有人类的反思追索到极致才能体验到太极本体那种动静皆宜的神妙状态。由此,“太极”的动、静已经是对万物动、静的超越。   易学中的“神”基本上用来表示一种看似简捷却又微妙、难以言喻的变化。“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 (《系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神”蕴含着对衍化万物的神妙功能的赞美。《周易》中“神”这一概念的继承,并用以表达“太极”化生天地万物的神妙,还表现了“太极”化生天地万物既微妙无形而又无穷无尽的状态。  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受道家和玄学思想的影响自然、妙意、风骨、神采。  儒家则提畅:理智、严谨、平实、中和、含蓄、中庸的典型风貌。  道家和玄学: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  僧者:莫不有本来之心。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形指形体、肉体,神指精神、灵魂。作为哲学范畴的形神关系,可追溯到《管子?内业》篇:“凡人之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又说,“精”是一种精细的气,“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种说法有用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形神的意义,但它把精神归结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则可导致形神二元论。形神    图28:自然之美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精神境界。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王国维?二牖轩随录》)  天、地、人和谐之美。太极体现先哲对“道”的追寻,体现出援道入儒的倾向,同时又借鉴了佛家精致思辨的动静、形迹的有关内容,确立了“太极”本体,对天人关系作出了新的阐释,为儒家形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对于天人关系问题,在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的观,《易传》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和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表达了天地人精神上的和谐和贯通,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太极”思想则体现了从哲学层面上对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境界的论证与追求。  “天人合一”境界包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天人合一”的“道”也即美学的秩序、逻辑的秩序--和谐。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间并无绝对的分歧,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物,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调谐;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质言之,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借助《易传》中“合”的思想,以“太极”贯通“人极”,从而形成了具有较强统一性、系统性的宇宙本体论,并为“人极”的确立提供哲学依据。《太极图说》云:“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一方面,太极之妙在于生生不息,只有人得其精髓成为最富灵性的存在。但现实中毕竟良莠不齐,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只有作为“人极”的圣人才能真正以“中正仁义”来修己和安人。圣人以“中正仁义”为“人极”确立原则,或者说“人极”标准的确定则是“太极”思想的运用与延伸。“中、正、仁、义”作为“人极”标准确立的原则,四者都与天道思想自然相契合。  人类情感以艺术符号形式,表达一种情感形式或生命形式。生命活动的运动性、有机性、节奏性、生长性。生命活动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艺术是人类追求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因人而异,会表达出不同的形象:  潇散、简远、超逸、恬淡、平和、自然;  雄浑、劲健、豪放、精神、气韵、神妙、纵横、淋漓、健拔;  自然、含蓄、、缜密、清奇、疏野、委曲、、飘逸、旷达、流动;  高古、苍润、沉雄、典雅、洗炼、圆浑、幽邃、冲淡;  澹远、朴拙、超脱、奇辟、荒寒、清旷、性灵、明净;  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韵秀。  “太极”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无论将“太极”人化,还是用“太极”来比附人,都内含了追求和谐的美学思想,是“太极”化生万物所蕴含的天地大美与圣人“仁”人的博大胸襟所体现的人类至美的契合,二者合为一体,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美妙图景,展现了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  “太极”本体不仅从哲学的高度丰富了中国美学思想,而且“太极”所蕴含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美学中对圆融境界、天人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中国美学首先是哲学美学(道),进而演化出文艺美学(器)。太极图所展示的宇宙道理,引申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申出天道、地道、人道观,而人立足于道德(人道)关注而又是对道德关注的超越,从这一角度来看,太极所表达的思想是哲学的,又是美学的,是哲学美学。他继承了中国美学尚“圆”、尚“中”的美学原则。“太极”表达这一万物化生、周流运转、和谐贯通的圆融境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本源,也中国美学的本源。
  微商们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朋友圈冷冷清清啊!好产品无人问津,三天让你爆机,五天让你保单,好友主动加你,点通过点到你手软!!现在就加我微信吧ff559988  
  题目是不错的……
  补图: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