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竞赛套路怎样开始啊?有没有真本事的师傅推荐一下,我南京的。不想学简单地套路什么的。

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必由之路吗?
据说陈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是一个单式一个单式地练,这个单式练不好就不能练下一个单式,最后才练套路。今天正宗的陈氏太极拳还是以站桩和一个单式的训练为基础的,只要这个单式里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套路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今社会上练太极拳的人很少有人练习单式,很少有人练习基本功,只练习套路;或者说,有的人不知道太极拳还有基本功。
笔者练拳有多年也只练套路,不重视基本缠丝功的练习,拳架虽然表面上看得过去,其实还远不是那么回事。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仔细地研练了陈氏太极拳的基本缠丝功,从中受益匪浅,再练起套路来身上的感觉就透亮多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扎实、细腻、透彻的单式练习,不懂、也没有认真地体认劲路的来龙去脉、肢体动作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每天一遍一遍地只管练套路,在练拳当中动作很快就过去了,不能详尽地体会和研究动作、纠正姿势,老师纠正了这里,那里又出现问题。套路的动作是连续的、各部位之间关系是复杂的,由脚而腿而腰到手,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起止路线和方向运行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牢固的单式架子作基础,很难想像会有什么结果,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也难得诀要。不仅如此,太极拳更重要的还在于意与气、气与力、力与形的结合。“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节节贯串”,“内不动,外不发”,这是太极拳的练拳宗旨所在,这些内容要在运动当中得以实现,如果没有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是很难实现的。所以,练太极拳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钻研精神,是不可能得到太极拳的精髓和真谛的。
笔者练太极拳也有20多年的时间了,总结起来站桩和基本缠丝功的练习每天还是不能少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笔者老师陈氏太极拳19世传人、著名陈氏太极拳家——陈小旺先生,对我们的基本功练习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每次回国探亲指导我们的总是离不开单手缠丝,并认真为我们捏架子。以前我对此也有一些想法,认为没有必要捏来捏去的,只要自身感觉身体中正、劲力顺达不就行了吗?我觉得自己练得已经不错了,架子好看、连贯,自己觉得内劲出来了,没有必要再练基本功。然而,使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重新认真精研了基本缠丝功和站桩以后,才真正体味到了其中的奥妙所在。太极拳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起止关系,什么是腰裆劲、什么是缠丝劲、什么叫“劲起脚跟”、什么叫“节节贯串”、什么是真正的“内劲”以及下盘沉稳、桩功一样的感觉都找到了。这时再练套路,身上的感觉一下子都有了,不仅拳架到位,而且体内感觉非常明显。
有人借用“套路就是活步桩”这句话,不赞成练站桩,也不练基本功,只练套路。结果是练拳多年身体歪的还歪着,斜的还斜着,糊涂的还是要糊涂下去。不错,套路是活步桩,但前题是要有基本功,要练懂、练透动作的起止和来龙去脉,以及肢体之间相互辩证关系和细微差别,这时再练套路你的功夫会一天比一天蒸蒸日上的。
太极拳的懂劲过程细致入微,拳架和推手练习都少不了,但首先是练好基本功。基本功的练习要从单手缠丝开始,练不透单手缠丝就不能练双手缠丝,想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必须吃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以及缠丝劲的运动规律。脚要有蹬地的感觉、身上肢体要有节节贯串螺旋走弧线的感觉和内劲催动的感觉,由下而上传递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俗话说:“腰裆膝,发动机。”你能感觉到吗?就是站桩,看似简单,要想站好也不容易。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就好比制造一辆高级轿车,高级轿车的特点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适。怎么生产出来的呢?那就必须有精密、高档的零件和一流的生产线。零件加工不精确、材质不高,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名牌轿车。当我们把基本功练到位了,肢体动作关系巩固了,“水到渠成”,我们就可以加强套路的练习,加大练习的强度,再结合推手练习,功夫就会大有长进。
任何事物都是要经过由简单到复杂这个过程的,练太极拳也一样,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层一层地练,没有牢固基础的奠定,就没有正确的质量飞跃,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根基是前题;要想太极练成功,缠丝一手最为灵。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如何学好太极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者:乙万生
一、太极拳概述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拳种,它不仅因具有保健、技击、陶冶性情、修养身心等功能,更以其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而吸引着人们对它产生着浓厚的习练与研究的兴趣。
“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太极图(白上黑下 顺时针方向)
从这太极图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是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图象的黑白二色:是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太极拳之命名“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拳就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吸取了易经阴阳辩证等观点,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 ――太极哲理。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汇到“拳”里的每个招式里面,上下相随,随屈就伸,沾连粘随不丢顶,讲的是万物生衍,以柔克刚之道理而成为太极拳。“拳”者,技击之术也。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而拳又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拳就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而演变成独具特色的一种拳种。
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着阴阳变化观念,太极拳的“易”有:阴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入到拳里的每个动作里面。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棉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亦可在北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发知矣!五性感动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之阴阳互动与五行相交中找到解释。阴阳相合,万物相应,太极之理,所以谓之太极拳。
“道”有:道教内丹中的五行说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水与火,心属火、肾属水,内炼要求水火相济,关键是修心养肾。周敦颐《太极图说》谓,“五行一阴阳也”。指五行各属阴阳,特别是其中的水属阴,火属阳,水柔火刚。因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达克敌致胜。
“医”有:《黄帝内经》里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劝人们在武术实践中体会到以人的血肉之躯为对象的武术,却必须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于重要地位。强调心、意的作用亦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这一方面是受《内经》等古代传统形神统一观的影响,同时,也与太极学说分不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写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产生精神。”,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着其重要作用。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些要领口诀认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要地位。杨澄甫《太极说十要》详论“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指出“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则得其内劲”。
这里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不只太极拳是如此,整个武术都如此,因为古代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道教内丹、医家导引行气均强调“意守”、“存思”、“内视”等意念作用,而武术内功与内丹、导引气功性质本来相同,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同一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运用。养生――人体的运动,每一个动作都要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保证经络的畅通,强调节节贯穿、不丢不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也是相互矛盾而统一的运动――技击
太极拳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1、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拳种,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它不仅因具有保健、技击、陶冶性情、修养身心等功能,更以其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而吸引着人们对它产生浓厚的习练与研究的兴趣。太极拳是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拳种,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2、太极拳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迄今为止,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约1.5亿人在习练太极拳。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3、太极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太极拳富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倡导以柔克刚,不丢不顶等原则,蕴含对立统一、辩证包容的理念。边体悟,边心悟。可以达到身心双修,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平衡。坚持练拳,可以影响习练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二、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流派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但均出自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大多数研究太极拳者均认为:
1、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新安歙县(现安徽境内)人。许宣平的太极拳功名曰“三世七”,据言因以三十七式而取名。此拳又称长拳。因为这套拳打法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
2、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为元末明初著名道士。据张三丰自述,他曾任中山博陵县(今河北定县境)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游武当山,预言武当山异日必大兴。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在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不久又离武当山云游四方。
4、明朝(公元1644~1911年)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5、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武术史研究者唐豪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结论:追根溯源,太极拳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三、太极拳的流派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廷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陈氏14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
杨露禅,河北永年人,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杨班候(年)为师学杨氏小架太极拳,以善于柔化著名。经全佑之子吴鉴泉进一步修润,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武禹襄,清末河北永年人,从杨露禅学陈式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太极拳,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其特点:处处走圆,自然圆活。
孙禄堂,清末河北完县人,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后又从师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各个门派,能够在社会存在这么多年,必然有其中的独到之处,尤其对初学者,未入门的人。功夫到了一定境界的人,都对门派和招式就看得淡了,因为功夫的门派和招式,原来都只是过河之舟,登山之梯而已。
四、太极拳的好处
太极拳是一项在我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运动项目,从诞生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广场、公园打太极拳的人们到处可见。坚持练太极拳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提高生活质量大有裨益。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涵盖两个方面,即生理效益和精神效益。很多疾病都提倡通过练太极拳来进行调节,比如神经衰弱、失眠症等。那么,练太极拳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呢,一起来看一看。
&& 一、 从精神锻炼方面来说,有利精神健康。由于太极拳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人体就能很快地消除疲劳。
太极拳可以松弛紧张的神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内分泌失调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衡得到调整,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太极拳的运动量不大,肌肉进行有氧代谢,也就不会加重心肌缺氧。久练太极拳,可以使心肌纤维强壮、有力,心跳次数减少,增大了心脏每博输出量,增加了心肌储备力。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它的机理在于练拳时要充分的入静,即要用脑,又得用心用体。不但能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又使脑子在练拳时得到充分的思维锻炼。练拳时体放松,脑入静排除一切杂念对人的神经和大脑本身就非常有好处。太极拳练习时,肌肉伸缩舒张,缠绕运行,产生肌肉疲劳使体内能量消耗,不但达到健身目的,同时脑神经细胞得到合理调节。
二、从内脏锻炼方面来说,促进新陈代谢。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即所谓“气沉丹田”),要求呼吸“深、长、细、缓、匀、柔”,保持“腹实胸宽”,由于呼吸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畅通气血,促进了新陈代谢,对肝脏、胃肠也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长期练拳者,呼吸频率会减少,扩大了肺活量。经常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感冒、气管炎、肺结核及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练太极拳可以增强新陈代谢的能力,体温调节的功能随之增强,因此感冒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常练太极拳可以改善肺呼吸机能,使肋间肌等呼吸肌纤维变粗,肌肉强壮有力,肺活量变大,从而使肺更好地进行气体交换。
三、从身体锻炼方面来说,增强全身体质。打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运动,一动则全身俱动,而且是螺旋式的弧形动作,缠绕绞转,加强了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畅通经络,使肌肉、关节、骨质的韧性增强,身体各部得到有效锻炼。特别是推手术,推荡往来,于攻守进退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转换能力增强,能提高皮肤的反应能力,使之感觉灵敏。练习太极拳对骨骼肌肉的作用,就在于太极拳是一种内外结合,一动无不动的运动,要求动作连贯、圆滑协调。因此,对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都能得到锻炼。打太极拳要求身法中正,从百会穴到会阴穴,整个脊柱要尽量正直,并强调用意,使它对拉拔长。气沉丹田,会阴穴到百会穴,整个脊柱对拉拔长,对整个运动系统就会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四、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作用就在于人们在习拳中,人的精神、情感、五官、手、足、身及全部都参与运动并与大自然和谐一致,故能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作用。使大脑各部分功能协调,各种内分泌适当,不良的病灶自然受到抑制。对人的内分泌,特别是对性腺的内分泌大有好处。当遇到一些外环境影响,自身调节不了,人们就选择一些外部调节方法,太极拳运动则是人们用来增强自身调节功能的最佳方法。
五、从技击方面来说,能够防身自卫。太极拳本来就是一门武功,集各门派拳术精华,是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技击性很高。
总的来说,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很大。练拳时,以腰为轴,全身上下、肌肉关节、四肢百骸,都可得到活动,这促进了肌肉紧实,关节灵活,防止骨质疏松及变形。
练拳时要求精神集中,意念专一,因而加强了对神经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它的主导作用和调节功能。又由于它动作轻捷圆活,刚柔相济,练后轻松愉快,消除焦虑,可以促进对事物的兴趣,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绪。
根据同济大学多年来科学的测定、太极拳运动有效地改善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加强血中抗凝系统的活性,降低血中尿酸水平,从而有助于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这对防治老年人的心血管病,有极大的好处。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衰退,心博出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加之动脉血管容易硬化,所以内脏器管供血量不足,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器管,容易发病。但是坚持练太极拳,能增加心脏的血液循环,使全身器管的供血量和供氧量增加。经测得:练拳后的人体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能下降十毫米汞柱左右。另外对呼吸系统、骨髓、关节、肌肉、体内物质的代谢等都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已为人们所公认。
五、怎样学好太极拳
健康历来都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更成为了人们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太极拳以其强大的养生保健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太极拳的队伍中来。由于太极拳的门派众多,各种套路也是各有千秋,再加上每个拳师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因此,使得很多太极拳爱好者不知道从何入手学习太极拳。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本人结合自己几年习练太极拳的经历,得出的关于如何练好太极拳的粗浅之见,仅供各位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一、良好的师缘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
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认识路的向导带路,就会易走弯路甚至迷失
方向;在茫茫海洋上行船,如果离开了指南针就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对于一个太极拳初学者来说,好的太极拳师父就是自己探索太极拳真谛旅途上的向导,他不仅会把你带到一个正确的起点,踏上一条尽可能合理的求索之路,而且还会在关键时候给你指点迷津起到指南针的作用。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很像走迷宫。当你步入太极拳的大门之后,就等于进入了太极拳的迷宫。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会遇到一些疑惑。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参照书本、视频,再经过一番研磨,有可能会攻克这个难关,但却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很多东西在外型上是看不出来的。再加上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在练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因此,再好的教科书也无法把这些差异都分析透彻。由此导致太极拳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是只能言传身教而不能用书面语言表述清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很多太极拳的要诀在你的功夫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便是告诉了你,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弄不好还会因舍本逐末而出现偏差。就好比在你面前有一条深深地山涧,只要越过山涧到达对面,就会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但要越过横在中间深不见底的山涧,就要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法,是直接跨越、搭桥,还是荡索等方法都是跨越山涧的好方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直接跨越要掌握跨越的能力和技巧;要搭桥、荡索要先有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能够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如果你急功近利,用不足以承载自身重量的材料搭桥或荡索,就极有可能在中途掉下悬崖。如果不想先搭桥或荡索,自己又不具备直接跨越山涧的能力和技巧,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学习太极拳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各种时机和火候,就会少走弯路,少出偏差,尽快练出好的太极功夫。就好比一个铁匠要打造一把锋利的宝剑,就必须要把握好炉温火候、捶打的力度和均匀度、淬火的时机一样,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把握好各种时机和火候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练习太极内功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二、师父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帮助?
学好太极拳要有位好师父,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明白的太极拳师父(不在乎其名气大小),就会在找到太极拳向导的同时选择了一条走向太极拳这座金字塔顶端的捷径。这已经成为了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共识。
很多人以为师父所讲的东西大都是书本和视频上的东西,所以跟着书本、视频自学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其实不然,虽然师父在言传身教中说的很多话、做的很多动作都可以在书本和视频中见得到,但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却难以看得到,而细节偏偏又是太极拳的关键所在。而师父不仅能把这些细节描述和演示的更清楚、更准确,而且还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你的练习状态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指点迷津、纠正偏差,这一点是任何书本和视频都永远无法做到的。
&&几年从师练习太极拳的经历使我认识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等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看似都已经被无数的书本、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反复介绍过,但这些书本、视频却无法让你能真正地掌握。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在练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同。因此,太极拳的很多诀窍,是需要师父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和传授的。此外,很多师父都会或多或少的掌握一点不轻易外传的东西。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是避免这些东西落入那些心术不正或别有用心之人的手里,成为他们榨取钱财、危害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恰恰就是这些宝贵的秘笈,可能只是一句话、几个字,甚至是师父看似不经意间的一个细微的动作,在关键的时候却能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在套路中一些关键动作的细节;内功修炼过程中入门、冲关、聚气、行气等方面的诀窍以及出现偏差的纠正;推手中听劲、化劲的技巧;技击中各种技法的运用等。如果离开了师父的言传身教,要掌握这些东西谈何容易。
三、拜什么样的师父合适?
在认识了师父的重要性后,接下来要探讨选择什么样的师父了。太极拳分了陈、杨、吴、武、孙、赵堡等门派,各派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即便是同一门派的太极拳师,功夫的高低和自身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因此,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太极拳师父,一要看自己喜欢那个门派的太极拳;二要看哪个拳师的特色更适合自己;三应从方便学习的角度出发,首先从离自己最近的拳师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太极拳师作为自己的师父;四要看你中意的拳师是否能够也看中并接受你作为自己的徒弟,要知道很多拳师在选择徒弟是,是很苛刻的。
&在选择师父时,不要把师父的名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要看他对太极拳研究和掌握的程度如何。尤其不能选择那些把自己炒的名气很高,但功夫还不够深厚的,“明气”尚未达到相应高度的人作为自己的太极拳师父。还有不得不说的一点,那就是要尽量选择那些品德高尚的拳师做自己的师父,因为一位拳师的品德如何对其功夫的高低会有直接的影响,“德有多厚,艺有多高”。
&在选择师父时,还要克服自己的一些偏见。很多人往往主观地把各门派的太极拳拿来比较,比较过后又会轻易地得出某某太极拳好,某某太极拳不好,甚至说某某太极拳是太极操等片面的结论来。要知道各门各派的太极拳能够传承下来并被不断发扬光大就都有其合理性,不能因为你不喜欢它的风格就说它不好。无论是哪个门派的太极拳,它都应当是一脉相承的,在各自保留了自身特色的同时,都要受到太极拳基本理论的指导,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万法归一、殊途同归。无论哪个门派的太极拳它只是特色不同而无好坏之分。如果非要分出个高低来,那么就只能以练得好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时下练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严格的说很多人所打的太极拳都因缺少了内涵,而只能称之为太极操。但这并不能说他所练的这个门派的太极拳就是太极操,而只能说他的拳还停留在太极操的水平上。只要他肯下功夫而且练功得法,迟早有一天他会领悟并逐渐掌握太极拳的深刻内涵,他就不会永远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太极拳师。要知道再高的太极高手也都要历经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触类旁通的过程,当然也大都会经历一个从太极操向太极拳不断转化的过程。因此,无论你到了多高的层次,都不要轻易给他人的太极拳冠以“太极操”的称谓。更不能片面地认为某个门派的太极拳就是太极操。如若不然,只能说明你对太极拳的了解和掌握的还不够。
但有一点请记住,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选择自己的师父,但师父同样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对徒弟严加考核。功夫高深的拳师们,对于那些基本的东西都会有求必教,但对于其所掌握的秘诀是绝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的。在把这些秘诀传授之前,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对欲传授的对象进行一番认真的考察的。而人品自然是考核中必不可少且首当其冲的因素。韩愈先生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想学真功夫的人来说,就是谁身上有真东西,真功夫,就应该向谁学习。希望有志学太极拳的人,都能早遇明师,早入太极之门。
六、怎样习练太极拳
一、悟性加钻研揣摩
是打开太极拳秘笈宝库的金钥匙。但凡对太极拳了解和掌握比较深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要学好太极拳单凭下笨功夫还不够,必须要有一定的悟性,并不断地结合练习的实践,借鉴前辈们留下的理论精髓和他人成功的经验不断地钻研和揣摩,把练习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太极拳的招式乍一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但却隐含着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外行来说几乎是看不到的,但对于内行的人来说却弥足珍贵。可以说这些细节研究的越透,掌握的越多,太极拳的功夫就越深。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一个人所打的同一个套路,内行和外行会得出不同评价的原因所在。这些细节如果单凭师父手把手教,也可能只是停留在能够模仿下来的水平,而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还要靠自己去用心去揣摩。
2、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内功的修炼就成为了太极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修炼内功,太极拳就与外家拳没有多大区别了,若在动手能力方面,要稍逊外家拳一筹。因为内劲是太极拳制胜的重要法宝,而内劲的产生离不开太极内功的修炼。而太极内功修炼的很多诀窍、秘诀更是非用心揣摩而不能领悟和掌握的。
所以要学好太极拳离不开扎扎实实的磨练。若在吃苦的环节,耍一点小聪明,绕过难关,那是在害自己。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就象建造高楼大厦的过程一样,需要从基础开始做起,基础打得越深、越牢固,楼房建得才能越高、越稳固。盖楼房时要一层一层往上建,中间任何一层的建筑质量出了问题,都会给大楼留下隐患,弄不好就会落个房倒屋塌的结局。太极功夫(尤其是太极内功)也要逐层深入地练下去,如果上一层的基础尚未扎牢,就急于要进入下一层功夫的修炼,同样也是很危险的。太极功夫(特别是太极内功)在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修炼过程,很多过程是必需要有的,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很多地方是必须要靠扎扎实实的磨练自行通关的。
学习太极拳要“着迷”的精神;有空闲时间不论走路,休息,坐卧,睡觉前都要细心琢磨所学到的太极拳动作,大脑中象过电影般地回顾太极拳的动作,我这叫做“背拳”,有如我们学习书法时,除了要临帖,还要常常背帖一样。平常要经常反复不断的练习,做到“拳不离手”。另外拳友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理论上还要认真阅读有关太极拳方面的书藉,经常观摩他人的演示和观看所学太极拳的教学光碟。只有经常钻研多练,牢固的掌握动作要领,精益求精从步法、身法、手法等方面在动作协调上扎实地、细心、正确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练拳水平。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系统的练习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重视基本功的练习
学习太极拳在练基本功和学套路两者间不能脱节。初学拳的人,一定要把二
者结合起来练习,在练拳前先作简单的热身动作,要压腿、踢腿、控腿、走弓步、“猫步”、练虚步和侧行步。我在练拳前必须要走左右“搂膝拗步”,和左右“倒撵猴”,下势独立动作。这两个动作的步法是在走弓步、猫步,手法都是在走弧形划圆圈,同时练习动作协调平衡。只有反复进行练习,才能做到虚实分明落步稳健,迈步轻灵。练武人常讲:“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故步法十分重要。所以我每天都坚持练左右“搂膝拗步”,和左右“倒撵猴”动作。
三、练拳中的协调、连贯、圆活
在套路练习时要做到上下相随,手、眼、身、步协调配合,周身形成一个整体。手与脚合,眼与手合,心意相合,腰与肩,胯相合。重视腰和臂的旋转要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以臂为轴牵引两手。练太极拳的人,一般都知道四肢要用腰部带动,可是,总难做到。究其原因,是对太极拳的力道不懂。太极是圆象,转动着的“圆”,是不着力的,力一挨着就被旋转开了。因此,主张以腰脊为轴,动作走螺旋。手伸出去时,要腰部先动,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手指。脚伸出去时,也要腰部先动,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脚腕,脚腕带脚掌达于脚趾。这样,用的力比日常生活中轻得多、小得多。就技击而言,太极拳研究的是在于用最小的力来制服最大的力。所以,学习太极拳,首先就是要求改变用力的习惯,放弃硬力、僵力。李雅轩老前辈指出:硬劲不如僵柔动;僵柔劲不如松软劲;松软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这就具体地指出了一条由硬到软、由重到轻、最后到达虚无境界的途径,是逐渐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使用最小的软力的过程。也就会感悟到太极提示的“命意源头在腰隙”的道理。再随之,腰在带动四肢运转的同时,在“提顶”、“吊档”以及其他要领协同发挥作用下,腰更加灵活;因而,四肢更加灵活;尤其,手和足更加灵活。
太极拳主张的这种力道与日常生活中用力的习惯是不同的。日常习惯不易改掉,这正是学习太极的难点。也许正由于此,使得当前的太极拳锻炼流于空架子、形式化。从形式上看,在清晨的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出现的群体的太极拳活动,阵容可观,颇具规模;可惜,多是比划个架子。无需讳言,单就架子说,连领队的教练在内,在行的像样的都很少见到。长此下去,祖国的这份极为宝贵的遗产,可能失传,这是堪忧的。
四、练拳中的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太极拳要领中居首的一个。
“虚灵顶劲”在整个要领中是个“纲”,“纲举目张”。因其动作细微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往往不易掌握,才更应知道它的重要性,从而加强锻炼,寻找切入点,去感悟,去把握。太极所练在“神”,没有“虚灵顶劲”,精神就不能提起来;精神提不起来,意便不能专一,全身皆不得体。其次,“顶劲”与“沉气”使百会穴与会阴穴反向对拉拔长,这样,上下之势得以相称,腰脊的松沉直竖得以形成,就可有效地保持身体的平衡,沉稳。“顶劲”和“沉气”,是上下对称的,是相提并论的。随着“顶劲”上拔的同时,配合以“吸气”,可使力拉上移,从而减轻了下肢的压力和负重,有助于转体的圆活、动作的轻灵、步履的稳健。不会“虚灵顶劲”,就不会配合呼吸。因为,太极拳的呼吸运动,是通过“气沉丹田”和“虚灵顶劲”进行的。
五、练拳中的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又一个要领。“意”,即意念、思想。就是说在练太极拳时,要用意念或思想而不是力。怎样用思想呢?李雅轩老师讲得既形象又透澈。他说:“思想要像一盏灯满照全室一样地照满全身,使内外上下等规则通通融人拳架中”。太极拳的用“意”在身内,不在身外,不能想到一手一式的用法,倘若想到用法,就违反了太极拳“听劲”的原则,就将内家拳变为外家拳,就将暗劲变为明劲了。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太极拳的用“意”,即是用思想练拳,同练拳过程中排除杂念收住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用思想统领全身,使每一个拳式都按要领规范地进行;后者,是练拳时收住思想不走神。前者,思想是统帅,处于驾驭地位;后者,思想是从属,处于被驾驭地位。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用“意”(同时包括对其他要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觉得肢体内外上下,都是在“意念”指导下协调地动作的,每个架式的衔接更变、起承转合、自然形成,毫不费力;先前那种刻意放松,也变得自然,且有沉劲;还会感到意之所至,气亦至焉。这时,你就会感到通体舒爽,稳沉轻快,精力焕发,其妙无穷。此时此际,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并做出这样的结论:“打太极拳,竟然是一种享受。”
六、练习拳架时的松
我们在盘架子的时候肢体要放“松”。凡是学太极拳的人,都是耳熟能道的。其实,在整个要领没有掌握之前,无论主观上怎样刻意去放“松”,总是牵强做作的,是极不自然的,不会符合太极拳“松”的要求。只有很好地去体会要领,规范锻炼,默识揣摩,潜心感悟,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我们一旦基本上掌握了各个要领,进而达到一定程度时,这时的“松”,才能“松”得整,“松”得匀,“松”的自然,“松”的潇洒。这里说的“松”,是指整体上的松。如同说“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整个要领中的“虚灵顶劲”一样,它不能同其他要领割裂开来。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于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七、练习太极拳的呼吸
太极拳锻炼时,要求始终保持腹实胸宽状态,这样,下盘才能稳键。要做到这点,就须采取腹式呼吸的方法。腹式呼吸,有顺式呼吸和逆式呼吸两种。顺式呼吸,即呼时小腹内收,吸时小腹外突;逆式呼吸,即呼时小腹外突,吸时小腹内收。小腹外突时,就是“气沉丹田”;反之,小腹内收时,就是“气不沉丹田”,是交替进行的;这恰好顺应了“气”的一呼一吸,是交替进行状态。这里,会出现这样个问题:当“气不沉丹田”时,‘气”必然上升到胸部,胸部外挺,气拥胸际、上重下轻,影响身体稳定。但请注意,太极有它的解决方法。太极拳有两个要领――“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始终保证了胸部的平正,再加上“提顶”、“吊档”的配合,即便“气不沉丹田”时的深吸或深呼下,“气”也不会在胸部拥聚。这是因为“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使胸部始终保持着平正,不凹不凸,没有给上升的“气”提供扩张的条件;并在“提顶吊档”的疏导下(即“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反向对拉拔长,这样对称分势),使胸部反而出现宽松的感觉。这正是腹式呼吸的必要条件,也是腹式呼吸能够成立和顺利进行的依据。“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
就是太极拳主张的呼吸法。同时,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还要配合练“站桩功”及“ 静功”(打坐)。初学练拳时先要自然呼吸,技术熟练提高后,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与动作配合。吸气进丹田(小腹)呼气出手推掌。使动作与气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这种呼吸做“拳势呼吸”。当动作转实时应该有意识地呼气“气沉丹田”以气助力。当动作转虚时,有意识吸气,以利动作转换是顺乎自然。太极拳是“拳势呼吸”和“自然呼吸”二者并用。
总之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时一定要掌握要领,太极拳的要领是学太极拳的人必须遵循的方法。不按太极拳的要领锻炼,不去体会、感悟太极拳的要领,尽管架子比划像太极拳,但是,那只能说像,并不是规范的太极拳,也收不到太极拳的效应和好处。
&有的人练了几十年,依然空无所有,打不上一点意思。动作起来,虚实不清,竖肩抬肘,摇摇晃晃。尽管天天打,经常练,依然老样子。这是什么原因?是未得其窍。所以在学习时是要从某一个要领开始,下功夫着意单项突破。只要突破一个,然后举一反三,其余就容易逐个地突破了。因为,各个要领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协调动作、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同性的,有相通之处的。太极拳它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秘诀最大秘诀就是一个字“松”。
学习太极拳总的要求:(1)心静用意,身正体松。(2)由松入柔,柔中寓刚。(3)弧形螺旋,中正圆转。(4)源动腰脊,劲贯四梢。(5)三尖六合,上下一线。(6)虚领顶劲,气沉丹田。(7)含胸拔背,落胯塌腰。(8)垂肩沉肘,坐腕舒指。(9)屈膝圆裆,骶骨有力。(10)眼随手转,步随身换。(11)速度均匀,轻沉兼备。(12)内动外发,呼吸协调。(13)意动形随,势完意连。
七、练习太极拳时应注意的问题
&1.多看拳理拳论,但不可完全依拳论来演练拳架,因拳论是拳法有成者的体会,不是初学者的体会,初学者要努力找到自身阶段和拳论所述阶段的“衔接桥梁”。这也就是一些老拳师教拳让初学者不要看拳论的原因,因看的不好,会形成误导。
&&& 2.不要迷信什么心法,口诀,秘诀等等,太极拳本不神秘,经典拳论已把太极拳学成的境界说的很明确,所谓的心法,口诀,秘诀只是某些人招生出名的幌子而已。想想当初这些经典拳论都是手抄本传世,若不是“秘籍”怎会当初被拳家珍藏。
&&& 3.不可贪多,初学者大多先学24,又学42、48,又学杨氏,陈氏,武氏,孙氏等等,典型的贪多嚼不烂,太极拳学的好坏和学的多少完全是两回事,甚至学得越多越有问题,我推荐初学者只学一氏传统拳架即可。因太极拳内里劲力都一样。
&&& 4.练拳质量比练拳次数重要的多,认真按照老师要求练一遍,胜过不求甚解的练十遍。
&&& 5.内功就在拳架里,经常有初学者欲寻找所谓内功练法,其实,太极拳架本身就是最好的内功练习方法,否则,那又长又慢的一套拳起什么作用,就是在练习内功,练拳没出内劲的,则是练法还有待提高和改善。
&&& 6.不要迷信所谓“真传”、“秘传”这个架,那个架的。经常有人认为陈拳好,或者杨拳好,什么小架好,低架好等等。其实,是太极拳都好,就看你练不练的对。练的对了,架子打大了,就是大架,打小了,就是小架,打低了就是低架,打快了就是快架。但架势不可忽高忽低
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人无非两手两脚,真能做出什么奇姿怪势来吗?
前提是要练的正确。拳架与拳架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招式。
7.练拳速度初时宜缓慢,不可妄自加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因慢架就是在求放松,求定位,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好,做到周身一家。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久练才能慢的下来,再练才能快的起来。
8.初练拳不宜过多发力,这和个人体质有关,但初练拳发力多为“努”气发力,不自然,也不健康,更不是太极拳的发力模式。等到有一定内劲,再发力为好。
&&& 9.择师不是越有名气的越好,明师能把太极拳说的清楚,能做到舍己从人。没条件的,即使现在身边没有发放极好的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拳架打的深合拳理,亦是阶段明师。
&&& 10.毅力与恒心最重要,想学拳的先问问自己,如果要你20年的苦练才能出功夫,你还学不学太极拳,如果不能下决心,不要寄望能练出太极功夫,只健身养生足矣。
&&& 11.心性修养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好的心态,是没有老师愿意传授的,在武术的道路上,要永远有一颗敬畏之心,因一山还有一山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没有所谓的天下第一。
之所以老前辈教拳前都要考验很久,一是考验人品,二是间接考验你将来所能达到的高度。
&&& 12.初学太极出现的各种生理变化,如膝盖疼,腰疼,上火,等等需要区别对待,有一些是正常的练功阶段,有一些是练功方法有偏差所致。要及时找老师校正。如没有老师在侧,则可就练法对比拳理拳论,逐渐校正。
&&& 13.谈到气感问题,初学者最好不要追求,即使有气感,初学者的气感也是只在手上,要把这感觉练到身上才行。还有站桩的问题,也很重要,
其实站桩如果没有老师指点,则更是浪费时间,拳架如果自学,练得不好,至少活动了气血筋骨,不深练,不会致病。站桩则不同,站桩是静中求动的功夫,没有老师指点,不但浪费时间,更容易有偏差。
&&& 14.练功时间和方位的问题:练功时间宜在早晚静谧时,但初学者我也建议大家,一有时间就打上几式, 因早晚行拳多是按规矩一遍一遍盘架,从头到尾,绵绵而不断续,但却洽洽少了对每一式细致的理解和消化,如果平时偶尔琢磨一式或几式,可以找寻劲路,琢磨用法,理解松柔,不失为学习良方。
这就是“悟进去了”。练拳方位,老谱上多是要面向南方,但也有道家方法是练功掐算北斗天罡方位行拳,此甚深奥,不多赘述,但体质敏感者,可以于练拳时感觉最舒适方位行拳,据说,可大大提升练拳效果。
15、要适当掌握运动量。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和其他长拳运动剧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弯曲情况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势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垂直,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送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患有腰间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八、太极拳品
&诗有诗品,书有书品。古人谓品之而著为文章,拳可无品乎?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
(一)端严
   太极拳虽属传统运动项目,而理精法密,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又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适宜方法。学者应在锻炼中,从严从难,细找规律,首先以端严为主。
拳虽小技,能强身体。眼身步手,规矩莫失。动静开合,刚柔曲直。螺旋协调,对立统一。
(二)圆和
练此拳虽应严守规律,但又忌拘束,须从端严之中,注意圆转和谐。太极运动,不离方圆。上下相随,首在螺旋;弧线转换,内外循环。虚实互换,奇正经权;
   千变万化,重心无偏。意会形合,庶几近焉。
(三)轻灵
   圆和是解拘束的方法,轻灵是圆和的效果。能圆则轻,能和则灵。回风燕子,点水蜻蜓。将往复还,寓送于迎。速非剽迫,迟不停留。翩若惊鸿,宛如游龙。圆转如意,中有权衡。
(四)沉着
   轻灵而不沉着,久恐失之飘浮,继以沉着。法以顶劲领起,重心随遇平衡。眼法注视目标,保持动中之静。车轮飞转,中不离轴。沉着轻灵,以刚济柔。   刚劲非顶,柔亦不丢。重心旋沉,裆膝中求。乘风破浪,万吨之舟。全在舵手,操纵自由。
(五)雄浑
   沉着在内劲,雄浑在气势,二者互相表里,然非规矩之至用力之久,不能臻此境界。山崩海啸,虎视鹰瞵。狂飙千里,雷霆万钧。壮我声势,蔑视敌人。此非矫作,中自有真。行健不息,中气弥纯。威而不猛,是谓雄浑。
(六)超逸
偏于雄浑,或近粗野,济以超逸。谦虚谨慎,不躁不骄。意能中和,形自超逸。   流水潺缓,行云飘飘。浅底鱼翔,微风柳摇。
(七)缜密
超逸而不失规矩,必须过细揣摩,达到缜密。天衣无缝,针线泯迹。规矩之至,动必如式。螺旋万转,无往不利。一羽难加,敏感至疾。飞虫难落,变化莫测。收放无间,动静合一。
(八)缠绵
缜密又紧凑,调节缠绵,保持对立统一法则。源泉混混,江河涛涛。来脉既充,其流乃遥。春蚕吐丝,茧成而巢。往复缠绵,旋转万遭。迟留赏会,迅疾高超。法不离圆,旁求徒劳。
(九)精神
   外体的运转,既缜密而缠绵,精神的表现,应严肃而活泼。习之既精,自然得神。传神在目,非喜非嗔。骅骝嘶风,鹰隼出尘。伺鼠乌园,跃水锦鳞。花好初放,秋月常新。形身潇洒,永葆青春。
(十)含蓄
精神过分外露,也是一病,还应含蓄。内劲充实,外无矫饰。千斤之弓,四两之矢。引而不发,跃如中的。山雨欲来,好风将起。譬彼兵法,守如处女。一触即发,浅尝辄止。
(十一)雍容
含蓄不是拘谨,而要落落大方,气度雍容。轻裘缓带,叔子之风。以暇御整,起度雍容。号令万军,旗帜鲜明。沧海旭日,
泰山苍松。 秋云舒卷,春水溶溶。疏密成文, 河汉列星。
(十二)隽永
拳经揣摩,有景有情,玩味无穷。 拳中有景,即景生情。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良友优游,其乐难名。景与情会,
趣味无穷。如烹鲜鲫,既腴且清。淡妆西子, 出水芙蓉。
(十三)自然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赞语,移状拳法。 严守规矩,潜化默通。心手两望,自合准绳。运力大匠,解牛庖丁。不着痕迹,纯以神行。   
妙造自然,源于苦功。自强不息,精益求精。
编者说明:本文部分内容系抄摘他人文章,并无有意剽窃之举。编者的主要思想是能为初学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足矣。
发表于:13-03-30 16:29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