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图南太极拳精髓髓是什么,宗师秘不外传的四句话说的清楚明白

《太极拳的认识和感受》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太极拳的认识和感受
太极拳的认识和感受
范文一:“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尤其是中老年人。欲学好太极拳,首先要认识太极拳。欲认识太极拳,则不可不读《太极拳论》,并辅之以相关知识,先要搞清楚太极拳是什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中国武术历史上一篇划时代的著作,是中国太极拳的一部奠基论著。练太极拳若不读《太极拳论》犹如盲人骑瞎马。古人云:“学有始终,事有本末。”学太极拳一大事也,岂能无其始终?太极拳乃一大学问也,又岂能无其本末?《太极拳论》就给我们揭示了这始终本末。拳论开篇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就揭示了太极之始,点明了太极之本。并阐明了太极、动静、阴阳之关系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明确了太极拳动分静合的程度是对标准的“无过不及”,其法为“随曲就伸”。拳论中“无极”、“太极”、“阴阳”是太极拳练习的三大顺序过程,也是在习练太极拳时必然要顺序进入的三个身心状态,此即学有始终。在太极拳练习中,注意进入太极拳这种“无极”向“太极”演变的状态是重要的,这种状态是“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即这种“太极”状态关系到整个太极拳的练法和用法。此即事有本末,“太极”即太极拳之本,本始于“无极”。“无极”为太极拳第一序列状态,什么是“无极”状态呢?《太极拳拳诀》中有一首《无极歌》:“无形无象无纷?,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就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太极拳“无极”的状态。这歌中“无形无象无纷?”、“虚无”、“浑沌”等就是人通过一定功法的训练进入到“无极”时的状态和感受。达到“无极”首先须是身的“中正”,而后是身心的“安舒”,这“中正安舒”是太极拳对习练者身心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贯穿拳之始终的标准。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进而渐入“无形无象无纷?”、“虚无”、“浑沌”状态,达到一种“乐无涯”的境界。“无极”状态的产生,拳家是以一个站桩的功法,通过体“道”的修功过程,将人在日常生活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的身心失衡状态调回到平衡中和的“无极”状态,这个功法就叫“无极桩”,是一个“定中”的过程。这是太极拳很重要的入门功夫。故在太极拳序列顺序和状态中占第一位,却也恰恰是被“现代太极拳”所忽略的,尤其是“广场太极拳”。太极拳第二序列状态为“太极”,“太极”状态在中国各派传统太极拳中的认识基本统一,“太极”状态的“无形无象无纷?”与“阴阳”状态的“有形有象”的交界点,或者称为太极拳第三序列状态“阴阳”的起点状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有形有象”的阴阳变转的时时处处均又含藏着这种状态,即“动静之机”。要着重体会这个“机”字,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在于这个“阴阳”变转的动态中时时处处含藏“机”变。总的来说,“太极”是“阴阳”变化的起点状态,这种状态要贯穿于拳之始终,是“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的。其具体练法是在“无极桩”无极状态下的“意动含机”,有如捕鼠之猫欲扑未动而临动之时的神态。这种神态不是一种做作,而必定是“无极而生”的,是太极拳之本、太极拳之魂。太极拳“动之则分”“阴阳”,这“阴阳”是太极拳第三序列过程和状态。“阴阳”状态为动态,在太极拳中主要代表动势的“虚实”、“刚柔”、“开合”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为虚、为柔、为开、为化的属“阴”;为实、为刚、为合、为发的属“阳”。拳论中“动之则分”是针对“太极”而言的;“静之则合”是针对“阴阳”而言的,为“用中”,即习练者在含机“守中”的“太极”状态下“动”而“用中”,从自身“分”出“阴阳”的虚实动态;从“用中”的“阴阳”虚实动态“静”而“守中”,合于“太极”含机状态。最终则是从含机“守中”的“太极”状态“静”而复合归于“无极”的“定中”状态,恢复常态。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分”与“合”与太极拳中另一对概念“开”与“合”是不同的。“开”与“合”是“太极”状态下“动之则分”成“阴阳”的一种状态,即“开”属阴为“虚中”;“合”属阳为“实中”,是“阴阳”的范畴不可混淆。“虚中”与“实中”属于“用中”的两种状态。“动”分“阴阳”,就得有度,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度,要“无过不及”。这“过”与“不及”是两端,排除两端取其“中”,这“中”就是标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贯穿拳之始终的标准。“动”就是对“中”的应用叫“用中”,“阴阳”以“中”而“分”,“力争于中”,“力止于中”,“无过不及”。“阴阳”随“中”的“动”而“曲伸”变化,即“随曲就伸”。每动必“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周身节节贯穿,时时处处不失“中正”,才能“无过不及”,“渐至从心所欲”之妙境。若初习太极拳就从套路入手,举手投足皆是“过”与“不及”的错误,尤中老年人,身体条件远不如年轻人,单纯追求形体姿势的所谓“标准”,动作路线的所谓“规范”,就必致耗时费力,是不可能进步的,终归是舍近求远而不得见太极之门墙。此现象在“广场太极拳”习练者中比比皆是,闻之者不能不为太极拳之真义忧虑。总之,“无极”、“太极”、“阴阳”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也是太极拳练习和使用的三个顺序过程,三种状态。此三种状态,又是太极拳练习的起始模式,尤其“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太极拳之根本所在。太极拳习练者,尤其是中老年人,若能按照这个起始模式入手,重视这个根本所在,则能得太极拳之精髓矣。原文地址:“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尤其是中老年人。欲学好太极拳,首先要认识太极拳。欲认识太极拳,则不可不读《太极拳论》,并辅之以相关知识,先要搞清楚太极拳是什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中国武术历史上一篇划时代的著作,是中国太极拳的一部奠基论著。练太极拳若不读《太极拳论》犹如盲人骑瞎马。古人云:“学有始终,事有本末。”学太极拳一大事也,岂能无其始终?太极拳乃一大学问也,又岂能无其本末?《太极拳论》就给我们揭示了这始终本末。拳论开篇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就揭示了太极之始,点明了太极之本。并阐明了太极、动静、阴阳之关系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明确了太极拳动分静合的程度是对标准的“无过不及”,其法为“随曲就伸”。拳论中“无极”、“太极”、“阴阳”是太极拳练习的三大顺序过程,也是在习练太极拳时必然要顺序进入的三个身心状态,此即学有始终。在太极拳练习中,注意进入太极拳这种“无极”向“太极”演变的状态是重要的,这种状态是“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即这种“太极”状态关系到整个太极拳的练法和用法。此即事有本末,“太极”即太极拳之本,本始于“无极”。“无极”为太极拳第一序列状态,什么是“无极”状态呢?《太极拳拳诀》中有一首《无极歌》:“无形无象无纷?,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就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太极拳“无极”的状态。这歌中“无形无象无纷?”、“虚无”、“浑沌”等就是人通过一定功法的训练进入到“无极”时的状态和感受。达到“无极”首先须是身的“中正”,而后是身心的“安舒”,这“中正安舒”是太极拳对习练者身心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贯穿拳之始终的标准。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进而渐入“无形无象无纷?”、“虚无”、“浑沌”状态,达到一种“乐无涯”的境界。“无极”状态的产生,拳家是以一个站桩的功法,通过体“道”的修功过程,将人在日常生活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的身心失衡状态调回到平衡中和的“无极”状态,这个功法就叫“无极桩”,是一个“定中”的过程。这是太极拳很重要的入门功夫。故在太极拳序列顺序和状态中占第一位,却也恰恰是被“现代太极拳”所忽略的,尤其是“广场太极拳”。太极拳第二序列状态为“太极”,“太极”状态在中国各派传统太极拳中的认识基本统一,“太极”状态的“无形无象无纷?”与“阴阳”状态的“有形有象”的交界点,或者称为太极拳第三序列状态“阴阳”的起点状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有形有象”的阴阳变转的时时处处均又含藏着这种状态,即“动静之机”。要着重体会这个“机”字,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在于这个“阴阳”变转的动态中时时处处含藏“机”变。总的来说,“太极”是“阴阳”变化的起点状态,这种状态要贯穿于拳之始终,是“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的。其具体练法是在“无极桩”无极状态下的“意动含机”,有如捕鼠之猫欲扑未动而临动之时的神态。这种神态不是一种做作,而必定是“无极而生”的,是太极拳之本、太极拳之魂。太极拳“动之则分”“阴阳”,这“阴阳”是太极拳第三序列过程和状态。“阴阳”状态为动态,在太极拳中主要代表动势的“虚实”、“刚柔”、“开合”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为虚、为柔、为开、为化的属“阴”;为实、为刚、为合、为发的属“阳”。拳论中“动之则分”是针对“太极”而言的;“静之则合”是针对“阴阳”而言的,为“用中”,即习练者在含机“守中”的“太极”状态下“动”而“用中”,从自身“分”出“阴阳”的虚实动态;从“用中”的“阴阳”虚实动态“静”而“守中”,合于“太极”含机状态。最终则是从含机“守中”的“太极”状态“静”而复合归于“无极”的“定中”状态,恢复常态。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分”与“合”与太极拳中另一对概念“开”与“合”是不同的。“开”与“合”是“太极”状态下“动之则分”成“阴阳”的一种状态,即“开”属阴为“虚中”;“合”属阳为“实中”,是“阴阳”的范畴不可混淆。“虚中”与“实中”属于“用中”的两种状态。“动”分“阴阳”,就得有度,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度,要“无过不及”。这“过”与“不及”是两端,排除两端取其“中”,这“中”就是标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贯穿拳之始终的标准。“动”就是对“中”的应用叫“用中”,“阴阳”以“中”而“分”,“力争于中”,“力止于中”,“无过不及”。“阴阳”随“中”的“动”而“曲伸”变化,即“随曲就伸”。每动必“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周身节节贯穿,时时处处不失“中正”,才能“无过不及”,“渐至从心所欲”之妙境。若初习太极拳就从套路入手,举手投足皆是“过”与“不及”的错误,尤中老年人,身体条件远不如年轻人,单纯追求形体姿势的所谓“标准”,动作路线的所谓“规范”,就必致耗时费力,是不可能进步的,终归是舍近求远而不得见太极之门墙。此现象在“广场太极拳”习练者中比比皆是,闻之者不能不为太极拳之真义忧虑。总之,“无极”、“太极”、“阴阳”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也是太极拳练习和使用的三个顺序过程,三种状态。此三种状态,又是太极拳练习的起始模式,尤其“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太极拳之根本所在。太极拳习练者,尤其是中老年人,若能按照这个起始模式入手,重视这个根本所在,则能得太极拳之精髓矣。
范文二: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有丰富的基本动作,而且有其特有的拳理,其中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的知识,最后概括到太极阴阳学说,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太极拳在武术运动乃至体育范畴内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它从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逐步过渡到防身、应敌、制人、取胜,最后上升到修心、养性、怡情、悟道。太极拳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动中有静,以柔克刚等风格,又与中华文化十分一致。从太极图里就能看出来,阴阳的相生相克,是互相依存的,就像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强中有柔,柔中带强。在现代生活中,太极拳是比较缓慢的、柔和的、适合大多数人的,是能宣扬民间文化的健身好方法。我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太极拳的一些要领有了初步的认识。静,是指思想和情绪要平稳安宁,排除一切杂念。离地要有坠落之感,否则是徒劳无功,没有效果的。静,在推手中是没有主动推出对方之意,在打手中也没有主动攻打对方之意。并且,即使是在抢占先机时,也要不激动,能守静。松,包括精神与形体两方面的放松。精神的放松,主要指消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形体上的放松,是指关节、肌肉及脏腑的放松。放松是由内到外、由浅到深的锻炼过程,使形体、呼吸、意念轻松舒适无紧张之感。无差异,两手、两脚、手脚、头脚,同身表无差异,重心于两脚间转换时也不能出现两脚差异。无差异就是同一、为一体。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型和体质的人练习,太极拳的拳经曰:“静养灵根气养神”。其注重松、慢、柔的练习要求,能充分调节人体的微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人体的身、心得到彻底的休养。同时,太极拳还可缓解工作、生活中的重重精神压力,也可内调脏腑,外强筋骨,祛病延年,对各种慢性病更具有药石不能替的疗效。总之,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于身心健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它是一种既简单实用而又文明高深的运动。修心、养生、练气、蓄劲、发放、健身、防身,一辈子受益无穷。以上则是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习练太极拳的一些体会!
范文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在养生功效方面当首推太极拳。它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性情。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依照祖先流传下来的养生瑰宝来修学,让大家都成为传统文化的真实受益者。本刊走进汶林学苑每周一期的“周末一家亲”活动,感受太极拳的唯美修养,听吴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李毅多老师来分享他的修学心得,儒家讲“静、定、安、虑、得”,《大学》中讲“定能生慧”,相信用心修学,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太极是国务院第一批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先练习过1400年,是代代传承的,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凡是能够经过时间检验的东西,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就像太极拳,它到底有哪些好处?安全。第一对身体比较安全,没听过练太极拳的人走火入魔的,练完太极拳以后一般心态都比较祥和,身体上健康、处事待人接物祥和,不会跟人发生争斗,也不会有偏执,或者是走极端,或者是愤世嫉俗。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一种与人无仇、与世无争的心,心态比较好。南北朝时代就出现了,经过1400年的验证是安全的。正因为是安全的,你看它就代代传承下来了。健身。我要强调它的特质,它和一般的运动区别在哪里?一般的体育运动往往是有时间性的。它往往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一种训练方法,有的青年人适合,有的孩子适合,孩子蹦蹦跳跳的,到了我们中年人就蹦不动了。但太极拳却没有这个问题。我十七八岁就开始学习太极拳,然后20多岁也练、30多岁也练、40多岁也练,现在我50多岁了还继续练。今后我还练,一直练到70、80、90岁。很多太极拳的老前辈,现在80多岁了健步如飞,终身受益。尤其是现在孩子比较浮躁,年轻时学习就是长定力;中年人、老年人练习可以很好地养生、健身。养生。健身和养身有什么区别?健身的人,比如你看从西方传来的体育运动,它是比较适合于年轻人的,为什么?因为年轻人是往外“发”的。但他的体育运动有个特质,它不适合年老体衰的人,为什么?因为年老体衰的人他要“收”,中国的太极拳不仅适合年轻人的“发”,还适合于中老年人的“收”,人在成长的时候,万物滋生它是“发”的,到了秋天的时候大家都往里收,如果你到秋天还往外“发”,那你冬天过不去了。所以养生它有一个“收”的功能,它是“养气”的功能,这个“气”是一种真实的能量,人是有气的,或者是我们呼吸的这个气,这是最基本的,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身体周围还有营卫之气,练完太极拳你能感觉到你的营卫之气。太极拳是养气功夫,有个秘诀叫借力式,借对方的力,所以耄耋之人他依然可以和年轻人在那里耍,越到老越会借对方的力,经验丰富,年轻人使“劲”斗,他自己不费力,叫“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太极拳的秘诀在这,学会借自然的力量,这个具有高度的养生功能,所以这个和道家的养心保命养生功夫就暗合道妙了,道家人把太极拳做辅助自己修道的工具。年纪越大的人越会养,很会保养自己的内气,不让自己的气随便耗掉。养心。中国的武术尤其是太极拳,特别讲究养心功能。心是什么?我们称之为神、元神,也可以说是神识,是你人生的精神境界。它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太极拳教我们与世无争的心态,道家《道德经》讲“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说你不要和别人打,谁都打不过你,我们听完后不相信,怎么可能呢?太极拳里有个秘法就是绝对不能打人、不能想打人、不能跟别人打,只有你不想打人才能真正的打人,第一个打人和第二个打人不一样。第一个打人是指你主动去打,第二个打人是指你借力去打,你不去打了,他自己打自己,他的力量反到他身上去。所以它这个具有高度的养心功能。这个健身的身我们还可以称它为“精”,精其实就是指我们肉体的身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拳它可以养我们的精气神。健身,就是讲养身、养精蓄锐;养生,讲的就是养气;养心,讲的就是养神。防身。太极拳是武术,时间长了慢慢地你手上的内劲就出来了。大家练一段时间慢慢就会发现有内力,我们人体都有内力。一般认为发力都要靠胳膊腿运动,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不动内力会出来,内力会有一种力量,那么太极拳是用内力来防身。每一招每一式都不是虚幻的,每一招全都有用处。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全是文武双全,你看孔老夫子行教图里应该有一把剑,孔老夫子的武功是非常高强的,而且孔老夫子个子很高,山东大汉,比我们还壮。射箭、驾军车,武功是很高强的,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拿起笔来可以写毛笔字、帮助治理国家,放下笔、拿起刀枪剑戟就是保家卫国的将军,像范仲淹、颜真卿这些都是将军啊,太极拳恰恰能够满足我们的这个需求。美体。时间长了以后基本上体型都比较好,很少见到前挺后撅的人。基本上身材都比较顺溜,因为它是一项运动嘛。不仅美体还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所以我们讲最好的美容术应该是运动。在太极拳的运动当中会出汗,出汗本身是排毒的,出汗可以将身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排掉,其他的方法达不到这个效果,所以太极拳可以起到美体、美容的作用。花那么多钱消费,还不如练习太极拳,把钱省下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多好啊!做好事还可以给子孙后代积福。艺术美感。太极拳属于一种人体艺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就是用行为展现出艺术来,太极拳是典型的行为艺术。通过锻炼以后自己身体的把控能力会很强这是第一,第二可以增强自己的美感,练习完太极拳以后所有动作类的艺术你全都可以欣赏。你的行为的美感出来以后,你会对其他的美有鉴赏能力,甚至一幅画美不美你都会欣赏。你的感受力会增强,艺术美感属于精神世界,属于文化。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练习美的鉴赏能力,一般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觉得练习太极拳特别适合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处在一个文化振兴、文化复兴的时代。太极这两个字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有名了,在国际社会有几个词汇是全世界通行的——太极、功夫、道,你就直接说就可以了。据说德国人每个人家里都有《道德经》,这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世界文化当中,中国文化属于世界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太极拳涉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太极在世界文化的地位,你真的进入到国际社会里面的高档生活、高档的文化生活里面,会知道太极拳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在国外也教过太极拳,我那时候才20多岁,那时有很多比我大的长辈,甚至有些是太极拳的教练,他们说这太极拳实在是太好了。在国外它至少跟瑜伽是一样的,甚至比瑜伽的地位还高。编辑/林青雨
范文四: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齐名,是我国古老的内功健身拳术之一。它能防病治病,增强体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喜爱。我习练太极拳已30余载,受益匪浅。1963年以前,我曾因痔疮病发,大量出血,引起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加之支气管炎严重,常年伤风感冒,四季盗汗,还伴有遗精,故酷暑时节毛衣也不敢离身。时年我虽仅三十有三,可不知内情的人,往往把我当作我妻子的父亲。一位名医断言,如果只靠药物治疗,我即使能有幸活到60岁,也会因眼底谷细胞退化而失明。就在我对人生极度失望的时候,医生推荐我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进入太极佳境,只半年我就甩掉了药罐子。近20年来,我只患过两次感冒,现年65岁,气力反而胜过当年。集三十余载修炼之感受,我以为,要借助太极拳治病健身,需注重如下三点。修炼太极拳要知理明法《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者,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俱要轻灵,尤要贯串,气宜鼓荡,神宣内敛”。棚、捋、挤、按、采、?、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是太极拳最基本的理与法。道家坚持以动修命,以静炼性,把养性视为精神修炼,把延命作为物质积累;用养性的方法延命,又以命来养性,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就是这种理与法的体现。“太极混元是个圈,为人哪知这先天,有人懂得玄中妙,不会旋转也会旋”。初学太极拳应把十三势的基本概念搞清楚,好似练书法应从笔画入手一样。十三势中,称之为八卦的棚、捋、挤、按、采、?、肘、靠,重点是训练上肢的。称之为五行的进、退、顾、盼、定,侧重是训练下肢和眼神功夫的。初学者应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入德之门,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修炼太极拳要循序渐进,重在基础现有的太极拳套路是根据阴阳五行和八卦变化规律的原理,经过几个世纪的反复实践锤炼而成的,自然而然生化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各式各样的动作,而不是故意做作,凭空生编滥套所为,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已故马礼堂老师曾经说过,太极拳是一种高级功夫,它与静功一样,始为“心猿意马”的初级阶段,继而是“有条不紊地思虑”的中级阶段,最后才能达到“进入禅定”的高级阶段。习拳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步步攀登。吕继唐老师把太极拳分为三层九步功,初层主要练意、气、形,中层侧重练神、势、劲,高层才进入虚、空、灵,就像登泰山,沿着阶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这种习练方法,是符合太极拳活动内在要求的。有些人不是循序渐进,而是急于求成,想“一口吃一个胖子”,然而欲速则不达,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则是浅尝辄止,求新不求深,刚学了几个动作,就招兵买马另立山头,结果一事无成;有的片面追求外形动作,结果练拳时间不短,内劲一点没有。循序渐进功夫在内功。人们常说:太极拳活动“忌舞蹈轻盈揉腕之美,需轻灵圆活柔中寓刚之功”。讲的是打基础练内功,要充分体现“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功”的修炼原则。在形体上要“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在动作上要“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是神奇”,“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极也”。张弛开合有序,神形合一有机,内动外应统一,使流水般的外形动作符合内气鼓荡,诱发筋、骨、皮、肉、脉、脏全都参加活动,促进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以及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从而达到提高技艺,防病治病,益寿延年之目的。修炼太极拳要注重意气运动意息运动,即神息运动,亦称神形合一。它不仅在外形上是特殊运动形式,而且在内功上也有独特之处,它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神气鼓荡运动。正如《拳谱》所说“心为令,气为旗”,“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它是用神练意的拳,也是以心练气的拳。这种神形合一的意气运动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太极拳所说的气,并非呼吸之空气,而是一种“内气”或曰“元气”、“正气”、“真气”。自古以来,无论是祖国医学理论,还是武术、气功、宗教,都认为有这种气的存在。孟子就明确说过:“至大至刚,善养吾浩然之气,冲塞于天地之间”。孔子称元极为理气(理天),“此气放之六合之外”。这种浩然正气,有气势腾挪,有无微不至的功能,它动似江河涛涛,静如山岳安宁,字宙空间本来就是阴阳对立的统一,如何调整阴阳平衡,在太极拳中主要是虚与实、动与静的变化过程,在动中求静,静极生动,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中,即可达到虚无飘渺之无为境界,好似电影中的慢镜头那样,人体失去重量被柔缓地挪动,手足的自动感好似水中游鱼,口鼻似乎停止了呼吸,内气在人体后升前降地潜转,躯体也感到若有若无了,确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之感。至此,拳也就达到了高层次,可谓太极境界。此时人体的思想意识安定,精气神自如,内气自然协调,气满宇宙,气遍全身,真气从之,既是太极之真动,也是人体内气运行的开始。这时太极气功和拳势自然而然地紧密相结合,也就达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健身目的。这种气与宇宙真空同源,炼宇宙之本源,是修身养性之正道法门,是心灵的一种感应,难以用呼吸调息之气达到。所以说:“道通天地”,“德养天地”,这种气的能量是相当大的,有如“气贯长虹”,“气吞山河”,“气冲云霄”,“气势磅礴”,“丹田贯日月”之感。这正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用它来推动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是无微而不至的、细心体会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的真实存在。无论气功也好,太极拳也好,都是为了修炼精、气、神,换言之,就是开源节流。一个人只要精满、气足、神旺,就能达到不求身健身自健,不求寿延而寿自延的境地。太极拳虽然是一门“易学难精”的功夫,但只要广大爱好者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入门既不难,学好也是办得到的。愿天下苍生多来探讨太极之意境,大家商共榷,以提高大家的身体素质。
范文五: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齐名,是我国古老的内功健身拳术之一。它能防病治病,增强体质,深受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喜爱。我习练太极拳已30余载,受益匪浅。1963年以前,我曾因痔疮病发,大量出血,引起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加之支气管炎严重,常年伤风感冒,四季盗汗,还伴有遗精,故酷暑时节毛衣也不敢离身。时年我虽仅33岁,可不知内情的人,往往把我当作我妻子的父亲。一位名医断言,如果只靠药物治疗,我即使有幸活到60岁,也会因眼底谷细胞退化而失明。就在我对人生极度失望的时候,经医生推荐,我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太极佳境,只半年我就甩掉了药罐子。近20年来,我只患过两次感冒,现已65岁,气力反而胜过当年。集30余载修炼之感受,我以为,要借助太极拳治病健身,需注重如下3点:1.修炼太极拳要知理明法。《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者,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俱要轻灵,尤要贯串,气宜鼓荡,神宣内敛。”扌朋、捋、挤、按、采、?、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是太极拳最基本的理与法。道家坚持以动修命,以静炼性,把养性视为精神修炼,把延命作为物质积累;用养性的方法延命,又以命来养性,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就是这种理与法的体现。“太极混元是个圈,为人哪这先天,有人懂得玄中妙,不会旋转也会旋”。初学太极拳应把十三势的基本概念搞清楚,好似练书法应从笔画入手一样。十三势中,称之为八卦的扌朋、捋、挤、按、采、?、肘、靠,重点是训练上肢的。称之为五行的进、退、顾、盼、定,侧重是训练下肢和眼神功夫的。初学者应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入门,扎扎实实地把基础打好。2.修炼太极拳要循序渐进,重在基础。现有的太极拳套路是根据阴阳五行和八卦变化规律的原理,经过几个世纪的反复实践锤炼而成的,自然而然生化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各式各样的动作,而不是故意做作,凭空生编滥套所为,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已故马礼堂老师曾经说过:“太极拳是一种高级气功。”它与静功一样,始为“心猿意马”的初级阶段,继而是“有条不紊地思虑”的中级阶段,最后才能达到“进入禅定”的高级阶段。习拳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步步攀登。吕继唐老师把太极拳、气功分为三层九步功,初层主要练意、气、形;中层侧重练神、势、劲;高层才进入虚、空、灵。就像登泰山,沿着阶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这种习练方法,是符合太极拳活动内在要求的。有些人不是循序渐进,而是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胖子”,然而欲速则不达,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则是浅尝辄止,求新不求深,刚学了几个动作,就招兵买马另立山头,结果一事无成;有的片面追求外形动作,结果练拳时间不短,内劲一点没有。循序渐进功夫在内功。人们常说:太极拳活动“忌舞蹈轻盈揉腕之美,需轻灵圆活柔中寓刚之功”。讲的是打基础练内功,要充分体现“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功”的修炼原则。在形体上要“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在动作上要“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是神奇”。“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极也”,张弛开合有序,神形合一有机,内动外形统一,使流水般的外形动作符合内气鼓荡,诱发周身筋、骨、皮、肉、脉、脏全都参加活动,促进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以及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从而达到提高技艺,防病治病,益寿延年之目的。3.修炼太极拳要注重意气运动,也叫神息运动,即神形合一。它不仅在外形上是特殊的运动形式,而且在内功上也有独特之处,它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神气鼓荡运动。正如《拳谱》所说,“心为令,气为旗”,“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它是用神练意的拳,也是以心练气的拳。这种神形合一的意气运动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太极拳所说的气,并非肺呼吸之空气,而是一种“内气”,或曰“元气”、“正气”、“真气”。自古以来,无论是祖国医学理论,还是武术、气功、宗教,都认为有这种气的存在。孟子就明确说过:“至大至刚,善养吾浩然之气,冲塞于天地之间。”孔子称元极为理气(理天),“此气放之六会之外”。这种浩然正气,有气势腾挪,有无微不至的功能,它动是江河涛涛,静是山岳安宁,宇宙空间本来就是阴阳对立的统一,如何调整阴阳平衡,在太极拳中主要是虚与实、动与静的变化过程,在动中求静,静极生动,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中,即可达到虚无飘渺之无为境界,好似电影中的慢镜头那样,人体失去重量被柔缓地挪动,手足的自动感好似水中游鱼,口鼻似乎停止了呼吸,内气在人体后升前降地潜转,躯体也感到若有若无了,确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之感。至此,拳也就达到了高层次,可谓太极境界。此时人体的思想意识安定,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气满宇宙,气遍全身,真气从之,既是太极之真动,也是人体内气运行的开始。这时太极气功和拳势自然而然地紧密相结合,也就达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健身目的。这种气与宇宙真空同源,炼宇宙之本源,是修身养性之正遭法门,是心灵的一种感应,难以用呼吸调息之气达到。所以说:“道通天地”,“德养天地”,这种气的能量是相当大的,如有“气贯长虹”、“气吞山河”、“气冲云霄”、“气势磅礴”、“丹田贯日月”之感。这正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用它来推动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是无微而不至的,细心体会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的真实存在。无论气功也好,太极拳也好,都是为了修炼精、气、神,换言之,就是开源节流。一个人只要精满、气足、神旺,就能达到不求身健身自健,不求寿而寿自延的境地。太极拳虽然是一门“易学难精”的功夫,但只要广大爱好者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入门既不难,学好也是办得到的。愿天下苍生多来探讨太极之意境,共商共榷,以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身体素质。〖编辑:迟昊〗
范文六: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感受XXX学院XX班XXX我是一个XXX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的性质,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很感兴趣。这学期有体育选修课,所以毫不犹豫的选修了太极拳。下面说一说我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感受。对于太极是这样说的: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这是比较完整且准确的一个概念。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而后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而且运用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个学期我们主要学了十八式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十八式主要是为了运动会表演而学习的。而后二十四式是这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学习太极拳的难度。每次上课的时候,老师打示范的速度总是很慢。虽然动作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我发现要想把动作做好做准,是一件很难的事。刚开始学的时候,我好几式的手部脚部动作都分不清。做起来,动作很难看。而且,要慢慢地做完一个动作,特别是手和脚要停留在半空中。每次上完课就会觉得有点累。还有每次刚学完的动作,不一会儿就又忘记了。到下周上课时复习了才知道。在课堂上仅仅只有那么点时间,老师不会每个学生都注意到,所以想要学会就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了。在课后我自己下载了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视频和配乐,两者结合学后,让我的动作美观了不少。到最后期末考试时顺利地把每个动作都做下来,而且感觉不错。其实老师开始就说过学习太极拳是有方法的,主要是静心用意,呼吸自然,要求我们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另外还有身体要保持舒松自然;动作要圆活、连绵不断、轻灵沉着。但做起来总是那么的难,其实也就需要我们自己好好地学习和领悟了。学习太极拳除了是一种武术技能,外还有好几方面的作用,比如:1、改善神经系统、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具有健美作用等等,对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说都有一定的作用。现在的我虽然学会了招式了,但对于太极真正的内涵还是不能够很深地了解。希望自己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也是对于生命的自我了解。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感受XXX学院XX班XXX我是一个XXX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的性质,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很感兴趣。这学期有体育选修课,所以毫不犹豫的选修了太极拳。下面说一说我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感受。对于太极是这样说的: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这是比较完整且准确的一个概念。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而后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而且运用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个学期我们主要学了十八式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十八式主要是为了运动会表演而学习的。而后二十四式是这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学习太极拳的难度。每次上课的时候,老师打示范的速度总是很慢。虽然动作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我发现要想把动作做好做准,是一件很难的事。刚开始学的时候,我好几式的手部脚部动作都分不清。做起来,动作很难看。而且,要慢慢地做完一个动作,特别是手和脚要停留在半空中。每次上完课就会觉得有点累。还有每次刚学完的动作,不一会儿就又忘记了。到下周上课时复习了才知道。在课堂上仅仅只有那么点时间,老师不会每个学生都注意到,所以想要学会就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了。在课后我自己下载了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视频和配乐,两者结合学后,让我的动作美观了不少。到最后期末考试时顺利地把每个动作都做下来,而且感觉不错。其实老师开始就说过学习太极拳是有方法的,主要是静心用意,呼吸自然,要求我们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另外还有身体要保持舒松自然;动作要圆活、连绵不断、轻灵沉着。但做起来总是那么的难,其实也就需要我们自己好好地学习和领悟了。学习太极拳除了是一种武术技能,外还有好几方面的作用,比如:1、改善神经系统、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具有健美作用等等,对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说都有一定的作用。现在的我虽然学会了招式了,但对于太极真正的内涵还是不能够很深地了解。希望自己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也是对于生命的自我了解。
范文七:练拳的感受-郑曼青以我个人的感受,觉得随便什么运动以及娱乐活动,都比不上太极拳,我早年的身体 坏的很,坏到不能再谈了;医药都没有办法把病治好。结果练练太极拳,没有吃药,也没 有打针,就这样一天一天自然好。我患的是肺痨,在从前是一种很厉害,很可怕的病,我 自己也觉得不行了,已到了西药中药都没有办法的时候,练练太极拳就得救了。太极拳真 的是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比方说,我们知道肺痨有咳嗽、吐血、发热、肺部痛等症候;当 肺部痛时,可能肺部空洞很多,有人认为到这种地步的病人,一两天就会死了;可是我在 六个月中,咳嗽就一天一天的见好;吐血也渐渐的没有了。肺痨的咳嗽并不很厉害,只是 一天到晚不断的咳就是了。发热并不太高,半年後发热也渐渐退了。居然在两年以後,身 体完全好了,真想不到。可见太极拳对人体健康方面的功效,不是其他随便什么方法所可 比拟的。後来兄弟觉得太极拳很有益处,於是也教教同学,发现学生练太极拳对胃病,甚至五 脏的病都好。要是练太极拳能够继续不断的话,癌症是不会生的,我也从来没看见过学生 患过癌症;不过,如果练拳马马虎虎,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恒心,那就不敢说了。气沉丹田可治脏腑疾病目前美国认为最重要的是心脏病,十年前兄弟在美国见到的报道是两分钟可以死 一个人,癌症四分钟死一个人,像这样心脏病死的人虽然也很急,以我中医的观点来讲, 这种还能用心电图检查的慢性患者,并不是心脏病。因为心脏病一发病在两个钟点内绝对 无法救治,若是检查诊断拖了多少年还没好的,这应该叫做心包络病,并不是心脏病,这 句话各位听起来,一定以为很奇怪。实际上中国对这包络病可以治疗,心脏病则不能救治 。但这种包络的病到最後,要比心脏病急得多,几秒钟就可死人,可是仍然可以救治,因 为人体五脏最急的是肝,这条路是由肝木生心火过来,所以特别急。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 ,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於侵袭到心 包络,以至慢慢的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的,我所治的很多,而且在中国医学上讲得 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的功效,对最厉害的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 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於人确有好处。太极拳的最大功用是「松」今天我以为太极拳这样优良的运动,不仅在中国是第一,在全世界也是第一;任 何拳术,任何运动,都不能比。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道理存在。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 中道理。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 能松得很乾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前年悟通这个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师澄甫先生所讲的 。他不大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 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 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就 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我现在更深入的讲一句,你们就会很容易的悟到怎么叫松。比方说:我们现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 个肚子,笑笑的,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讲上头题著:「坐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布袋 ,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於一切----儿女 妻子、功名利禄----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这个布袋最难得放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 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地可以成佛」等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 ,就是难在自己有意识挡住,我不能进步,是自我意识挡住了自己,没有办法打通,这一 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的关头。人类唯一自强之道不过太极拳对我们身体的保健功能,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比拟,随便什么拳术,随便什么运动都不能比。西方现在的运动,我看起来都是摧残,都是互相摧残,或者自己斲 伤自己身体,对於人的健康,并无任何补助。只有练太极拳才是人类唯一的自强之道,确 是比医药都好的一种办法。任何疾一到要靠医药就不行了。我从那么坏的身体起,这五十 年来没有病过,在座诸位除非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跟我差不多以外,别人还不行呢!起 码牙齿、耳朵、眼睛都比不上我,为什么呢?那就是太极拳的益处。太极拳为什么有这么 多益处呢?各位想一想,人身是由「气」和「血」所组成,养气则气旺,就能生血,经脉 也能够畅通,这就没有病了。一切健康人的五脏一直连到头部、眼睛、耳朵、牙齿,如果 气血经常灌注到各个部门去协调,那会生病,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好处,所以我在此地讲 这个题目,就是希望大家不但要自己的健康好了,还要慢慢的推达及别人的健康;不但是 我们自己中国人,还要推及世界各国的人。孔子所以讲「有教无类」,所有人类的健康, 我们都是一样的关心。有这么好的健身法子,我们应该把它推广开去。培养有恒的七分钟现在,我们再讲拳该怎样的练法。依兄弟经验,那根本的问题就是你们觉得时间不够,我是早上练七分钟,晚上七分钟,似乎我是很忙的样子,不然怎么没时间呢?其实不 是没时间,也不是很忙,而是对有恒的观念太差了。比如说,从前把身体练好,就把拳丢 下去,这是我历年来的经验,只要一天你放弃,你慢慢就放掉了。练拳一定要有恒,所以 我的早晚只练七分钟,就是要把恒心拿出来,先使有恒了讲,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我用 七分钟练一套拳,一百多动一套拳只用七分钟要练得很快。为的是有恒最重要。养成有恒 ;我有一个方法,一早起来,没有洗脸,没有吃饭,离开床就得要动,千万把这件事要控 制好。如果今天很忙要出去,我早点起来,非要把这件事解决了不可。如事情的确很急, 必须提早出来,而且已经起迟了,那我饭可以不吃,拳一定要先练,洗脸摸一摸就行,不 必那么久,时间就不会浪费了。到了晚上看见床,就想起我非要练完拳才能睡觉,拳没有 练,我绝不上床。以这个有恒的法子对付自己。人是要管的,自己管自己要严格,严格要 有方法,就慢慢上来了。要少不要多其次是不要贪多,贪多就不能深入。你要少少的,不要以为今天只练一个动作,甚 至两个动作,一样要练七分钟;七分钟已经够了,不必多,「少则得,多则惑」,因为少 而不多,你就可以深入,不必在形式上,在动作上荒废了许多精神同时间。要学这一点东 西,就要往前往深推进去。比方说我们写字,写字只八笔,八笔就是点、横、直、勾、策、掠、啄、磔,要天天写这八笔,虽然天天写几十字或几百个字,不一定三十年五十年得 好。也许那一个字写一辈子都没有写好,为什么呢?因为开头这一点就没写好,这一横就 横不平;这一直就没有直正;这样子永远在一个环外盘旋,不能进来,非要这一点完全点 好不可。要是这一点一百天没有点好,就点一年,就点三年,这样你以为长吗?便宜极了 ,各位想不到,我六岁学字,学到六十岁才觉得有一点学懂了。天天在琢磨,但是算起来 只这八笔,要多少年写一笔!所以「少则得、多则惑」,老子说这句话实有哲理,是对的 。你要真正了解它,这一笔老点老点,有什么意思呢?它会使你深刻研究,深刻体会,往 里面深刻达到一个境界。不是普通泛泛就可以把这个地方讲明白,所以有恒了以後,不要 贪多,就会有很大的成就。高深的哲理融合了物理实在讲起来,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你们大家打太极拳打了几十年没有用。但我这个身体,风一吹来,就几乎被吹出去了的人,练两年拳以後,很厉害的好手竟在我手上没有 打赢过。五十多年来,我也在世界上跑过一圈,遇见过不少高大的西洋人,没有在我手上 打赢过,我的一个学生有七尺一寸高,重四百三十多磅,竟然在我手上像小孩子弄球一样 。我有多大力量呢?没有别的,就是我刚刚讲的—松。所以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 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我有个叫龚作汉的学生, 这里还有很多人认识,这孩子是有天份,练到五、六个月,就已悟到松了,连拳势也没有 练好,就懂得如何松法,你说太极拳难吗?就是绝对要把松字弄清楚。无论如何,要放松 。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 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 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 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 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还是「松」为第一,这一 点是我自己深深感受到的。练拳好像陆地游泳练太极拳或其他任何拳术,不能说说讲讲,就算是高了、妙了,一定要拿事实证明,要懂学理,要应用出来,不能违背自然原理,这样才能得到太极拳的好处。我今天讲得 很详细,你们可能仍觉得这一点东西,真不容易得到。比如说,学佛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 成佛,话是这么讲,做起来真难。除了要少要恒的原则外,我现在再讲一个最简单而且最 有效的方法,各位可以自己试验的,那就是拳势的动作情形,在我们的意念中,不在打拳 ,我们要比喻在水里摸鱼,也像是在陆地游泳,把空气当作水用,意到气到,时间久了, 便会水到渠成。你们说太极拳那里有劲,那里能打人。抱这种观念的人很多。比方说,台 风来了,什么东西都被拿起来,火车那么重也能飞起来,可见这个风的力量真是大得不得 了。同样水的力量也大极了,围墙是很坚固的,水深不过是半腰,只要经过它荡两荡,墙 也就倒了。气的伟大功能在渐进人体气的力量,就等於水和风的力量,所以拿水来比喻我们气的作用。很多练过太极 拳的人,常常把练气的方法搞错,练气不可著相,气一练错,不但没有好处,害处很多。我现在讲这个气,只要你慢慢的积上去。不可求多,气是积力,好像一张纸一张纸叠在桌 上,并不觉得,每天堆一张纸头在桌上,摸也摸不著,积上十年,你看看这叠纸有多高, 一年就可观了,它是慢慢积上去的。如果你一定要多给几张,今天给你十张二十张,给完 了就没有纸了,贪多就是这个样子的结果。如果少,你会永远有恒的这样堆上去。太极拳 的气是积力,要你慢慢的堆上去。丹田不是积气的吗?(丹田是在肚脐下一寸三分),但千 万不要太著意气沉丹田。有这个念头就坏了,立刻会出毛病。你要一起意念,它就立刻起 一个反动的「意识」。况且气的力量大极了,你要陷在里头,它会生种种的毛病,那怎么 办?所以讲气沉丹田不要十分注意,不要觉得使气吸到丹田,只要从思想上精神上注意到 这个气在肚脐上就好了。气之所至,意之所至也。意到了,气就到,这个气的伟大,无可 比拟。至於作深呼吸运动,气吸足了,肚皮很紧张,胸部闭起来,气涌到下面,上头就浮 起来,那是不行的,那立刻就成了一种反动力,要随时用心得来的才是真气,要常常注意 丹田,慢慢的上去,所收的成效就会很大。这个问题在美国常常有人问到,多数都已经错 了,各位如对养生关心,就要注意这个丹田。所谓气宜鼓烫,这样是以我的气操纵外界的 自然之气,譬如我现在用手这样一动,这个气被挤到那边也已经动了,你们看不见就是了 。我这么一动,全部都动了,这叫鼓荡。自己本身没有气,怎么能把外面的气吸收进来呢 ?怎么能把这个气接牢呢?要自己常常注意这鼓逿的气与你的呼吸和身体是息息相相关的 ,於是乎你就会受到这个天地之气的好处。我们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么动 啊!动啊!是气动,就是不休息不停止的跟著气走,你要是这样的运动不息,不住的气在 流转,那你就得到好处,身体绝对不生疾病。拳宜精简不宜贪多还有各位也知道,这套拳是三十多年前我把它缩短的。从前这套拳是翻来覆去,有四翻五翻之多,譬如说单鞭,有四、五次这么转过来转过去,全套拳架有一百二十多势。 当时我在南当全省国术馆馆长,要想推广太极拳这个国术馆与别的不同,它在湖南七十六 县,那一县都有。共有教官四五百人,我要把这几百人在两个月时间内都训练起来,有什 么办法?只好把拳势删繁就简,雷同的不要,意思相同的也不要,拳的形势从头到尾一点 也没有改动,这样子费了许多时间,我就把它删减成了三十七个姿势,再翻来翻去也差不 多有六七十个动作,已经比从前少了一半,於是就这么把它传开来。太极拳只有十三式,十三式就是八卦的四正四隅配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以易经 五行八卦的方法配上去,这样合隆是十三式长拳,你说这十三式就算长吗?圆的就长,庄 子所讲的,鱼在池塘里走,鱼行千里,还是在池塘中间,这个圆的还有穷吗?所谓长拳就 是圆的,打完了再来,打一百年也没有打完,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就是不断的永远不见 ,这个谓之长。有许多人对这个有疑问。以为我这样做法,是把太极拳改了,不对。我这 样做法,是无可奈何,是时间和各种环境的关系所促成的。实在讲起是这个拳架太长,翻 来覆去不必要。十三式只十三个动作,现在三十几个动作已经不得了了。我希望不要多, 只要有几个动作,自己常动,有恒就行了。太极拳分阴阳两面。太极拳绝不能离开阴阳。 一切的作用都是在阴阳里头变化,阴阳里头发生,再好的功夫,再好的办法,除了阴阳的 妙用之外,其余的都没有用。立人之道今天乱七八糟的讲我过来的经验。无是要把练太极拳的道理给各位谈谈。最後我要谈点立人之道,我近来常常和各位谈起张三丰先生,我早年看过他的全集—全集里讲他中年 的时候,随便到哪里看到人,不讲拳也不讲运动,是劝人家读四书,张三丰先生专门劝人 家读四书,他是道家,他也不叫人读道书。他意思就是四书有做人的道理,立脚很稳固, 人能够自己站得住。孔子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要立得起来,人如果立不起来, 就发生问题,就不晓得成什么东西了。四书所讲的意思和易理,甚至再高深求得仁义,这 都是人人应该有的。我觉得最近我们国家同人民对於外来的新的东西喜欢得太多,总希望 人家的东西都要得到。最好原子弹就拿在我手上,这有什么用呢?就是大家都能到月球去 ,对实际的人生也还没有多大用处呢?总之要把自己做人的道理先站住,这才是人,我希 望各位同仁朋友不向外而向内,把自己的东西不要丢掉,自己的东西自己也要看一看,这 是兄弟的希望。
范文八:学习太极拳的感受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这次在课程学习中,让我有幸接触到了这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我们学习的是陈氏太极拳。在第一堂课上,郑老师第一次完整演示一遍陈氏太极拳的情景,至今依然深刻印在脑海里。对于陌生的事物,我们记住的往往是其给人影响最深的一面。老师给我们演示陈氏太极拳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和那份怡然自得,以及淡定的神态,平稳安静的伸展收缩四肢,就是这样给人的印象深刻。
初始之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如此复杂的动作如何在四级乃至全身上展现出来,更何况还要连接起来,只能跟随、模仿老师,一步一步地学。可不管如何,我们最多在动作上模仿得差不多,其他方面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不知道手脚的一些细节动作,不知道呼吸怎样平衡,不知道眼神该什么样,不知道心态如何,就没有那种自然,没有那种神韵,没有那种专注,没有那种气势。 随着老师的深入讲解,我们练习的次数增多,还有那种气质的转变,终归是逐渐把握太极拳的要领,学习进度也加快起来,可谓渐入佳境。 当最后一节太极拳的学习完成,意味着五十六式陈氏太极拳总算全部学完,近一个月的努力终获硕果,身心均是一阵轻松。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自然顺畅地打完一遍陈氏太极拳,但我自信已经粗略体会到这个过程中那份专注认真,还有那种轻松自在而又豁达、无所不包容的心态。自从学习了太极拳后,现在我开始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努力做到自然和谐、平稳淡定的处世态度。学习太极拳让我对自己身心本质的认识程度更深了,对自我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人生的视角似乎也站在了又高一层的位置上。学习太极拳不仅使我逐渐摸索到身心平衡的关键点,也让我明悟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思想境界的提高,带来的是更高的起点,还有更宽阔的视野。
范文九: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是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切有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它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医为基础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人民的长期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健心,使人心态自然、平和预防心理疾病,所以太极拳既能健身又能健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习练太极拳越来越多,但青年人较少,是由于大部分青年人对太极拳不甚了解,对太极拳存在误区,认为太极拳是老年和弱者专门练习的拳术。实际上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精髓部分,是集技击。健身、养身于一身,分为健身性、表演性、爆发性等。起到了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太极拳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那动中有静,以柔克刚等风格,又与中华文化十分一致。从太极图里就能看出来,阴阳的相生相克,是互相依存的。就像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强中有柔,柔中带强。在现代生活中就是比较缓慢的、柔和的、适合大多数人的能宣扬民间文化的健身好方法。现在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对习练太极拳能健康身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我发现有一部分人群是盲目练拳。所谓练盲拳,就是不带着拳理去练,而是自行其是。太极拳的理论说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都是相关联的。比如:太极拳脚下是反作用力,你只要做到下盘的圆裆、开胯、敛臀,劲自然就到了脚下,所以带着拳理去练,会少走好多的弯路。要想练好太极拳,就一定要理解拳理,太极拳讲“松沉找刚柔”,习练一些人把“沉”练成了“重”怎样理解太极拳中的“沉”哪?就我对练拳体会,如果把自己比作水的话,“沉”就是一块系下去的石头,石头系在水中,石头下去了,水面并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体现在身体上的这块石头就是“意念”也就是说你的意念下去了,但肢体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可一些练拳之人正好相反,他的肢体下去了,但意念没有下去,所以练拳者练的膝盖痛的就是这种现象。这个意念下去还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松”要想做到意念沉下去,就要使身体节节松开,这就像我前面提到太极拳的理论紧密关联,要想做好“沉”就必须练好“松”,所以太极拳练“松”是关键。太极之根本是静。守静而不妄动。动无动意,动为假形,动复归静。从意道上说,吾从离根之感,根就在吾脚下,注意:根不是脚根,而是所踩之地也。吾离地径有坠落之感,否则无功矣,静在推手中是没有主动推出对方之意,在打手中没有主动攻打对方之意。要占有先机必要时也要移形补位,但仍守静。太极之外形是松。首先,顶{头顶}劲不丢,头顶虚悬,肢体其余各部位顺着重力下落;其次,运动方向上下前后左右,都不能丢,持下落之感;最后,关于含光默默,下巴微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命门外鼓、腰脊贯直、尾闾内收、两胯松平、圆裆裹裆、屈膝松脚等等要求,从根本上说要全部归于松落,必须自然,松非柔弱,松定而得至刚。太极之内意是无差异。两手、两脚、手脚、头脚,同身表无差异,重心于两脚间转换时也不能出现两脚差异。无差异就是同一,一体、一个。此状态只能在松中求,舍此而无它法可得。吾否定{上轻下沉}之说法,觉得此中状态并未进入太极真状态。吾说的这种同一状态,能得外三合、内三合,得听劲之神妙,得整劲得气团。但要注意,内气不是沉在丹田,而是沉到脚根,当然同身无差异是一个极限状态。
太极应当从意上修炼而渐入无意自然状态。凡用意之处越来越淡,接近于无而无意状态。意在人先,我之意包容对手,包容周边可感知的一切。要时时刻刻吞融一切,不是吞在身上某处,而是吞到或吸入脚根去,吾乃一皮囊,中空无物,不要想身体内的一切东西,更不可想运什么气,意要在皮表与外界相融,吞融外界,吸至脚根地中。太极之本质是与自然大地同一。通过身法与意道调整,达到与地合之目的。此吾内劲之根本,劲不从体内本之。吾必须松空,才能与自然大地相合。吾所练不过是使全身成为坚实的力之导媒介,运用太极技法。将来力化于地,同时用地之反作用力还施对手,与太极斗者,实则与自然大地斗法。凡言丹田内气内劲之充沛,吾认为只知其表象,运用时方圆相生,本质上仍是非圆即弧的螺旋劲{加速离心力}、弹斗力{有穿透震荡力}。太极之神气收敛入骨,勿使有丝毫外张。吾之形有阴阳虚实之变化,但非吾真劲,凡有动意者从动意者必受其害。太极之境无休止。以上则是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习练太极拳的一些体会!
范文十: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拳种,是中国古人运用阴阳理论学说创编的集修炼和技击于一体的一门功夫。笔者习练数年,发现很多人对太极拳存在几种错误的认识,现结合几年来练习太极拳的体会,特将其逐一列出并剖析,以正谬误。误区之一,练太极拳只打拳架。很多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会很多种架子,但却始终也没有练上真功夫,原因是不知道练习太极拳还必须练习推手。拳架是基础,就像上文化课要从小学开始一样。然后还要上中学,即是练习推手、劲路用法、内功心法等。最后还要上大学,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能随心所欲地“吃拿发放”,并逐渐悟到太极拳之真谛。误区之二,太极拳只适合中老年人练习。产生这种认识是由于太极拳多为慢打。由于运动量小,动作柔缓,易于被中老年人接受。但如果从先人的经验来看,学练得越早,则越容易练成明师高手。最好是从十几岁就开始练习,由于青少年思想单一,身心容易入静,身体柔软,容易松化等原因,不但容易练出上乘的功夫,而且更有益提高心智,达到心胸开拓,思维敏锐,较早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误区之三,参赛获奖的是高手。为了推广太极拳运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经常举办太极拳比赛,以国家规定的套路和评分标准对参赛者评选,确实为推广太极拳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是参赛者不一定有推手功夫,二是比赛的规则不一定是太极拳高手制定,有些规则甚至很多与传统太极拳理论相悖,三是比赛评委不一定是太极拳高手。几个不一定得出的结论一定是:获奖者不一定是高手。误区之四,拳打得好看功夫就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人看太极拳自然是愿意看拳架漂亮的,认为好看的拳才是好拳,打拳好看的人功夫就高。但如果用于技击,就应该说打得赢的才是好拳,许多高手的拳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好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和所有的武术都一样,实用是最重要的。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的是意念,练拳时讲的是重意不重形,“意气君来骨肉臣”,再好看的拳不好使也没用,是挨打的空架子。误区之五,看书看电视就可以学会太极拳。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武术,是必须通过明师亲自指导才能学会的技能,拳论讲“入门引领须口授,功夫不息法自修”,没有师父引领,是绝对进不得太极之门的。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地对徒弟调整,纠正错误,才能够逐步提高,待明理之后,再通过看一些经典书籍和视听资料,对上功夫才会有更大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宗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