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肯.霍尔丹61 霍尔丹 是什么时候发现拓扑的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相继揭晓
聊聊拓扑,看看我们
日05:01&&来源:
  过去几天,2016年诺贝尔奖的部分奖项陆续公布,引来关注无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大奖为何花落这些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意义如何?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又处于怎样的位置与水平?  细胞“吃掉自己”实现自救  虽然在生命科学领域相对落后,但在细胞自噬这个具体方向上,我国科学家处于领先地位  “自噬”字面意思是“将自己吃掉”,实则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环的基本过程。通俗地说,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细胞损伤和凋亡。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家梁承宇博士将其比喻为一种细胞的“自我救赎”。  梁承宇说,从广义上说,细胞自噬的运转机制更像是细胞内庞大运输机制的一部分。自噬机制就好比是细胞自身净化和实现自动环保的一条运输线。它将细胞内代谢废物以及一些过期无用或有损伤的细胞零件,装到其独特的运输工具――自噬小体中,然后沿着特定路线,送到“垃圾加工厂”――溶酶体中进行回收和废物再利用。  自噬机制还能在细胞能量匮乏时开启紧急运输通道,以供应能量。因此,自噬机制是细胞内庞大运输网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维系细胞基本的生存需求与平衡是不可或缺的,”梁承宇说。  “自噬”概念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研究人员就发现了细胞这种降解自身成分的现象,但有关机制一直不为人知。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通过利用常见的酵母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了对细胞自噬机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因。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他随后又阐明了自噬机制的原理,并证明人类细胞也拥有相同的自噬机制。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细胞如何实现自身的循环利用。在适应饥饿或应对感染等许多生理进程中,细胞自噬机制都有重要意义,大隅良典的发现为理解这些意义开辟了道路。此外,细胞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引发疾病,因此干扰自噬过程可以用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  作为国内研究多细胞生物中自噬作用机理和调控机制的专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张宏与大隅良典在学术上有过深入交流。在张宏看来,虽然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但在细胞自噬这个具体方向上,我国科学家处于领先地位。“细胞自噬是目前国际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有很多团队投身其中,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陈缃淌谕哦印⑶寤笱С玛使饨淌凇⒈本┐笱б窖Р恐煳拦淌谕哦拥榷加胁簧僭闯晒!闭藕晁怠  清华大学教授俞立2008年回国任教,对于国内近些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深有感触。“如果将细胞自噬研究比作一座大楼,那么中国科学家已经为这座大楼增添了新的楼层。”  “细胞自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张宏说,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将拓扑概念引入物理学研究  在理论预言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家将TaAs中的外尔费米子行为首次展现到世人面前  评选委员会表示,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将拓扑概念应用于物理研究,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关键。  对很多人来说,“拓扑相变和拓扑相”属于让人望而生畏的深奥理论。  拓扑本身是一个数学概念,描述的是几何体在连续弹性形变(不撕破,不截断)下能够保持不变的性质。“比如,一块面团无论怎么揉搓,它的外表面上的孔洞数是0。而如果撕破它,重新粘连,就可以做成面包圈,面包圈的外表面就形成了1个孔洞。这个孔洞的数目就是面团或面包圈在连续弹性形变下保持不变的量,是区分这两个几何体的拓扑不变量,即拓扑数。”&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翁红明说。  不同的物质形态称之为物质的不同“相”或物态。相变,也就是物质“变脸”的过程,即从一种相变换到另一种相的过程。比如水随着温度变化而在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转化实际上就是相变的过程。相变过程通常伴随物质性质、性能的改变。物质的“拓扑性质”发生了变化,称之为“拓扑相变”。拓扑相变伴随的是拓扑数的变化。  但是,如果物质变得极薄,物质的相还在吗?评选委员会介绍说,平面中的物理现象和我们认知的周围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分布非常稀疏的物质中也包含了数百万个原子,每个原子的行为都可以用量子物理学来解释,而很多原子结合的时候却显示完全不同的属性。3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正是揭示了拓扑性质在量子物态和量子相变中的决定性影响。  科斯特利茨和索利斯的研究集中在一个平面世界中的“怪现象”,相比于通常描述的三维世界,他们发现极薄层的表面或内部可以被认为是二维的,那里一种被称为“超流体到正常流体的相变”,主要决定因素与人们以往的认识完全不同。霍尔丹发现可以利用拓扑概念来解释一些材料中存在的小磁铁链的特性。他发现,原子磁性的不同使这些链条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属性。霍尔丹还在量子霍尔效应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所说,今年的获奖研究成果开启了一个未知世界的领域。得益于这3位获奖者开创性的研究,科学家们现在可以继续探索物质的新相变。研究人员认为,拓扑材料将在未来的电子和超导体以及量子计算机研发中得到应用。  在拓扑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也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工作,一些研究还处于国际拓扑研究领域的前沿。  翁红明介绍,早在2009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方忠、戴希等与华人科学家张首晟合作,理论预言了目前最为广泛研究的拓扑绝缘体材料Bi2Se3家族。2014年底,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翁红明研究团队,理论预言TaAs晶体是非磁性的外尔半金属。在他们的推动下,2015年,中科院物理所的陈根富小组制备出高质量样品,丁洪、钱天小组使用上海光源“梦之线”观测到了TaAs中的外尔费米子行为,这是该类特殊的电子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外尔半金属是拓扑半金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研究成果被英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世界》评为“2015年度十大突破之一”,同时也被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评为“2015年度八大亮点工作”之一。  分子机器为化学开启新世界  起步虽晚,但近10年来,我国在新的分子机器的构建、原理设计以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世界上存在小到只有千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机器吗?答案就是刚刚助力3位科学家摘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分子机器。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是纳米研究领域的重点。评选委员会表示,3位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所有的化学系统都力图达到平衡态,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但是这也会形成“僵局”。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人体内的分子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能量,进而推动人体的分子系统远离平衡态,向更高水平的能量状态发展,这样人体才有可能利用这些能量推动肌体正常工作,维持生命。而一旦人体处于化学平衡态,人就会死亡。  3位科学家的成就能够获得诺奖青睐,就在于他们的研究促使分子系统摆脱了平衡态,并能受控执行特定任务,为化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世界。  据介绍,3位获奖者完成了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的“三步走”: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1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分子机器动起来了。  近年来,3位诺奖得主的成果已经成为全世界科研人员开发分子机器的“工具箱”,开创了分子机器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有科学家在轮烷的基础上建造出一个可以抓取并连接氨基酸的分子机器人;还有研究人员将分子马达和长聚合物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将光能储存在分子中,有望开发出新型电池及光控传感器。  评选委员会表示,分子机器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黎占亭表示,我国分子机器领域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10年来,国内在新的分子机器的构建、原理设计以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进展,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分子机器的应用探索上,都有不少成果,既在国内受到认可,也引起国际关注。例如,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团队的“有机荧光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合成了新型的可控分子器件和高性能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获得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黎占亭觉得,未来,中国在分子机器研究领域将产出更多创新性成果,中国在分子机器领域将更有作为。  (综合本报记者喻思娈、肖家鑫、管璇悦、王及新华社记者报道)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崔东)
2016年9月“科学”流言榜: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9月“科学”流言榜今天发布,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地铁安检后的食品不能吃等十条“科学流言”入榜。流言:时下正值吃葡萄的时节,但近日一段视频在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让不少人“望葡萄却步”。视频中,一位“果农”模样的男子一边搬运葡萄,一边和拍摄者对话,称无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药的”。真相:避孕药只有在进入人体后才能被人的响应识别机制所识别……中科院为海外青年学者回国创新发展铺路搭桥127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及“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100余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和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代表近日齐聚北京,交流了解国内科研领域最新情况。2016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 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物质拓扑相变获奖
讯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今日公布,三位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被授予该奖项,以表彰他们在“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三人的获奖理由是针对拓扑相变理论和物质拓扑阶段的发现。索雷思和科斯特里兹的研究针对在物质表面或内部的极薄层现象,可以认为是二维的。而霍尔丹研究的是薄到可以认为是一维的物质。物质最常见的状态是气体、液体和固体,在极端高温或低温条件下将会呈现更特意的物相。所谓物质的相变是物质彼此转变的过渡阶段,例如冰融化成水。拓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了属性逐步改变的过程。这几位诺奖得主所做的研究的关键是拓扑结构,它解释了为什么电导率在薄层中以整数步骤改变。获奖者介绍:戴维·索利斯,1934年出生于苏格兰,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华盛顿大学教授,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家。因KT相变而著称。同时,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获得诺奖之前还获得了1990年的沃尔夫奖、1993年的保罗·狄拉克奖等。邓肯·霍尔丹,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理论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凝聚态物理理论做出基础性贡献,包括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凝聚态理论,一维/二维物理,其中相变领域包括:随即体系、电子局域化、自旋玻璃态等。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前Kosterlitz还得过许多奖项:1981年,英国物理学会授予其麦克斯韦奖,2000年,美国物理学会就其Kosterlitz-Thouless相变理论的成就授予其昂萨格奖。以下是诺奖官网公告: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使用先进的数学方法打开了物质的奇异状态这扇未知世界的大门。比如超导体、超流体和薄膜磁性材料等物质的反常阶段和状态。在他们先驱性研究将当前对物质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的理论将在材料学和电子学中获得应用。将拓扑学的概念引入物理学,对三位获奖者取得发现成果具有决定性意义。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描述的是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性质。三位获奖者以拓扑学为工具,做出颠覆了性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初期,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和大卫-索雷思推翻了当时关于超导体和超流体无法在薄膜层中实现的理论。他们证明,超导体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实现,并解释了其实现机制,以及使超导体在高温中消失的相变问题。20世纪80年代,索雷思得以用非常薄的导电层解释之前的一个实验。在这些导电层中,导电性可以用整数步骤精确测量出来。他证明了这些整数步骤是符合拓扑结构的。几乎在同一时期,邓肯-霍尔丹发现了如何用这些拓扑概念理解一些物质中发现的小磁铁链的特性。我们现在知道很多拓扑概念,不仅在薄导电层和线程中,也在普通的三维物质中。过去的几十年来,拓扑领域已经促进了凝固态物理学的前沿研究,不仅是因为拓扑材料可以用在新一代的电子工业和超导体中,更可以用在未来的量子计算机中。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发现了一个奇妙世界,目前的研究正在解释其中的秘密。
[责任编辑:mmzhe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拓扑相变:揭开科技新篇章_凤凰资讯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拓扑相变:揭开科技新篇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拓扑相变”是什么?什么又是“拓扑材料”?施郁教授介绍,其实拓扑一词源于数学,拓扑学(topology)是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后来,科学家将拓扑的概念运用于物理研究,简单打个比方,比如某个拓扑材料的细节发生了细小的变化,但是其性质、功能依然保持,这就是物理学中的拓扑物态理论。
原标题: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拓扑相变:揭开科技新篇章图说: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新华社发【新民晚报·新民网】北京时间10月4日傍晚,201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刚刚揭晓。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大卫·苏奥雷斯,另一半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邓肯·霍尔丹以及布朗大学的迈克尔·科斯特利兹,以奖励他们“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郁在解读诺贝尔物理奖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材料学、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乃至拓扑量子计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拓扑材料的理论发现为后来拓扑材料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揭开了人类科技的新篇章。“拓扑相变”是什么?什么又是“拓扑材料”?施郁教授介绍,其实拓扑一词源于数学,拓扑学(topology)是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后来,科学家将拓扑的概念运用于物理研究,简单打个比方,比如某个拓扑材料的细节发生了细小的变化,但是其性质、功能依然保持,这就是物理学中的拓扑物态理论。施郁表示,今年的三位获奖人的研究对于物理学中拓扑物态理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1970年代早期,迈克·科斯特利茨和大卫·苏奥雷斯推翻了当时的一项主流观点,即认为超导或超流体无法在薄层中实现。他们证明了基于拓扑相变的超导性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实现,并解释了其背后的原理,以及为何在高温下超导性会消失的原因。在1980年代,大卫·苏奥雷斯等人还在理论上研究了量子霍尔效应。那是在两个半导体之间的一个非常薄的电导层材料的电导正比于一个整数。他们证明了这些整数在本质上是具备拓扑性质的。大约在同一时期,邓肯·霍尔丹发现了拓扑理论如何可以被应用于在某些材料中发现的一维磁体的性质。后来又提出了一个模型,其中拓扑概念很重要。施郁指出,现在我们知道了很多拓扑相,不仅是在层状材料或是线状材料,也包括常规的三维材料,均得益于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这一领域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因为拓扑材料未来将可能在新一代电子与超导体研究,或是在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发挥作用。施郁说,本届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是非常基础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拓扑材料的研究已成为物理学、材料学的热点领域,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包括美国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首晟等人研究的所谓“拓扑绝缘体”。众所周知,由于无法解决电子芯片不断变小带来的热冷却问题,IT行业已经无法按照摩尔定律所指出的,继续延续长达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关卡。而拓扑绝缘体材料——这一能够有效解决计算机芯片散热问题的方法,成为突破当今全球IT业发展瓶颈的福音。施郁介绍,拓扑绝缘体很特殊,简单来讲,就是它的内部是绝缘的,表面是导电的,而且这一非常奇妙的现象是自己产生的。如果跟外面大气反应之后,即使上面一层消失,下面还会有导电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永不消失的“镀金”。拓扑绝缘体在信息产业中将会得到非常重要的应用,它正在从科学转变为技术。施郁表示,毫无疑问,拓扑材料将影响到人类今后的发展,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是基础理论的早期奠基者。(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21154
播放数:304252
播放数:247596
播放数:253318拓扑相?啥玩意儿?橡皮泥+面包圈就可以解释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微信:
核心提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戴维·索利斯独享一半奖金,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分享另一半奖金。昨天,钱报记者请教了获奖者之一——戴维·索利斯教授徒弟的徒弟、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吴飙,来解读这个奖项。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为“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获奖。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戴维·索利斯独享一半奖金,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分享另一半奖金。 &这三名科学家均在英国出生。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他们利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物质的不寻常阶段或状态,如超导体、超流体或薄磁膜。他们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未知世界的领域。 &奖项出来以后,大批热情满满想要关注前沿科技的同学们都崩溃了——拓扑相、相变……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完全看不懂。 &昨天,钱报记者请教了获奖者之一——戴维·索利斯教授徒弟的徒弟、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吴飙,来解读这个奖项。 &吴教授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对索利斯教授的工作非常熟悉。“索利斯教授是一位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很少趣闻。我听到的唯一趣事还是有关他的严谨和正派。一般教授给学生写推荐信都只写优点不写缺点。但索利斯教授做任何事情都实事求是。给学生写推荐信也一样,不但罗列优点,也会指出学生的缺点。” &记者采访发现,在吴教授这里,一团橡皮泥,几个面包圈,就可以理解这项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诺奖了。 &关键词:拓扑相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性质。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介绍,三名获奖者将拓扑概念应用于物理研究,这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关键。 &物理上,我们称固态是一种“相”。 &拿一团橡皮泥来。 &捏一个闭合的圆圈。然后你可以通过扭曲、压缩、旋转等动作,把圈圈变成三角形、四边形……各种形状。从理论上讲,这些千奇百态的形状,都有相同的拓扑性质。 &但是如果你要得到一根线,那么此时它的拓扑相就跟以上各种变身的形状都不一样了,因为你扯断了橡皮泥。 &在昨天诺贝尔组委会宣布三位教授得奖以后,组委会的科学家向公众解释拓扑相,他带上来一堆面包—— &没有洞的肉桂卷、一个洞的面包圈和两个洞的碱水面包。在拓扑学上,这几种面包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洞的数量不同——无论如何你不能通过不剪切、黏贴“橡皮泥”的方法,改变面包的洞洞数量。 &关键词:BKT相变戴维·索利斯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提出了BKT相变(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transition。Berezinskii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去世,没能等到诺奖),这是拓扑相变领域的一个开创性发现。 &人们曾经认为,对于很薄层的物质,分子的随机运动会让它陷入无序之中,所以不会遵循任何规律,或者说,没有任何有序的“相”。那么,自然也就谈不上相变了。 &但是20世纪70年代,戴维·索利斯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发现并非如此,只要温度足够低,它们也可以是有序的,也有“相”;非但如此,它们的相变还特别奇异,与日常里冰变成水那种相变很不一样。决定这一相变的因素是薄层物质上“旋”;当温度上升的时候,本来成对出现的旋突然都分开了。这样的相变被称为“拓扑相变”——因为它用到了拓扑学来描述。 &物理中有一个概念叫“涡旋”,在二维空间里,它们看上去就是电影《功夫》里那根棒棒糖的图案——旋转的圈圈。 &这些涡旋的旋转方向,有顺时针转的,也有逆时针转的。我们把顺时针转的涡旋看作“男士”,逆时针转的看作“女士”。 &当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这些“男男女女”的状态就像吃了摇头丸,会转得非常的兴奋而混乱。 &而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女士们先生们则会变得非常规律,它们会自动配对“跳舞”,且一定是一对一,一个顺时针配一个逆时针涡旋。 &这就是BKT相变。关键词:稳定昨天,霍尔丹得知获奖后非常激动,在现场电话连线中表示,评委会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得很精辟,这对目前拓扑相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寻找更多新材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很多相关科研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中。 &物体的拓扑性质是很稳定的,它在未来的应用中,可以有几个方面的用途—— &最近在这个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材料叫拓扑绝缘体。这些材料的边缘态是一种自旋流,如果能将这种自旋流利用起来做信息处理,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 &量子计算需要非常稳定的量子比特和量子门操作。由于拓扑态的稳定性,拓扑量子计算具有重大的发展前景。 &昨天,浙江工业大学维尔切克量子物理中心的熊宏伟教授说,三位教授都不属于明星科学家,没有多大的团队,不到处讲演。“但是三位科学家一直都是凝聚态理论界的大师级人物,就算不获诺奖,他们早已确立大师地位。他们获奖的更大意义在于,整个物理界集中在他们的开拓工作中来一次热烈的回顾和集体疯狂。” &但是更幸运的是索利斯教授还是等到了诺奖。老先生是三位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2岁,做这项研究工作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先生还只有40多岁。 &这种级别的老爷爷,世界上还有不少。他们和索利斯爷爷一样,平常都在使劲锻炼身体的哦。 &比如,此前有科学家预测今年诺奖可能会颁给类星体的发现。这是上世纪60年代射电天文的四大重要发现之一,其他三个发现都已经得奖了。大家一直认为类星体的成果也应该得奖。 &这个成果发现人已经去世了,但是提出类星体模型的科学家还在世,年龄已经非常大了。 &据说,老先生一直保持着非常规律的锻炼,而且每年诺奖季都会好紧张。这些强大的科学老爷爷们真牛。 &名片戴维·索利斯:1934年出生于英国贝尔斯登,1958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华盛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邓肯·霍尔丹:195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78年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1942年出生于英国阿伯丁,1969年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 &
来源:钱江晚报编辑:王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霍尔丹定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