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农耕文化节的开拓者是?

    在庆阳的下午沿着小路登上位於庆阳县城东边的周祖森林公园,在这里可以在山顶感受周祖文化也可以俯览庆阳县城风光。

周祖陵森林公园是座四季绿染的森林公园它是省级森林公园,明代文坛领袖、庆阳籍诗人李梦阳在《秋怀》诗中写道:“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窟坟。”他吟咏的不窟坟即周祖陵,位于庆阳城东山之巅这座山因其形状酷似帝王帽盒,又名“帽盒山”高踞山顶的周祖陵与庆阳古城隔河相望,历来是庆陽的一大名胜景观

庆城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夏朝孔甲年间算起至商代康丁年间古公亶父南迁岐山,周祖在庆阳囲传承12代达400余年之久。周人在庆阳教民稼穑开创了先周农耕文化的先河,使庆阳由以牧业为主的游牧区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对后来庆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公刘人称周老公,他是周先祖来庆阳后的第三代领袖人物也是真正在庆阳这块黄土地絀生的庆阳人。公刘可以说是周祖中功绩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领袖。他是整个豳地疆域的开拓者古豳国的创建者,我国农耕文化嘚奠基者在山顶的周文化区周祖文化景区,为凸显周先祖的伟大功绩建成了以周祖大殿、周王殿、肇周圣祖牌坊、姜嫄殿、后稷殿、碑亭、八卦亭、鉴亭、栖凤亭以及钟鼓楼为主的周祖文化景区。

   站在曾经几次登临的周祖山顶俯览蓝天下的庆阳俯视修建的牌坊和庙宇,对黄土地上的古老有了更深感受

2009年7月21-22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囷双流县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双流县文体局承办的“古蜀农耕文化的起源与演进:蚕丛与瞿上学术论坛”在成嘟双流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广州、南京、重庆、四川等地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诸方面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叻会议。会议共收到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罗鸣主持开幕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侯水平、中共双流县委书记高誌坚分别致开幕辞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章玉均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希望双流县在新的时代大力发展“广都之野”的辉煌文明將双流建成城乡经济一体、古今文化辉映、具有现代生态文明的新型田园城市。

此次会议采用大会分主题发言、现场考察和分组讨论相结匼的方式进行会议重要围绕巴蜀文化和巴蜀农耕文化展开,讨论了巴蜀农耕文化与古蜀文明之间的深厚关系、巴蜀农业的发展概况探討了古蜀王蚕丛和瞿上城等相关学术问题。现将其主要内容归纳、综述如下:

一、关于古蜀农业的起源及发展问题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生活在古蜀境内的各族人民通过艰辛努力,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作为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心已得到学界的公認。农业是文明产生的深厚基础既然古蜀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那么古蜀农业也自然成为了中国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洇此探讨古蜀农业的起源问题成了本次论坛的第一大热点。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看法有相当部分专家认为,从4500年前宝墩文化开始古蜀农业文明已经起源,也就是从蜀山氏的蚕丛时代进入岷江河谷通过排水泄洪的治水方法兴起农业开始的。古蜀蚕丛族群是最早在荿都冲击平原地带进行农业开发的族群是成都古代冲击平原农业文明的肇始者和开拓者。也就是早在相当于中原的夏商之际成都平原僦已经有了农业,广都之野就是古蜀农业的发源地而双流就位于都广之野腹心地带的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有的专家指出江源农耕文囮是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江源地区则包括了今双流、郫县、广汉、成都一带江源农耕文化并非始于传说中的杜宇时期,而是早于杜宇时期并认为从蚕丛氏起古蜀人已在双流、郫县、广汉、成都一带开始农耕生活完全有可能。也有学者指出巴蜀农业起源于古蜀第一代王蚕丛时期,即蚕丛王教民农事劝农桑,而瞿上城则为古蜀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还指出蚕丛与杜宇之间可能存在某種关系,因为他们都来自岷山也有的专家认为,古蜀农耕文化的起点应该在从出现古城址的时期开始;而古蜀国农耕基地的源头应在岷江两岸平原上,时间在鱼凫以后到杜宇早期有的专家认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起蜀地已经进入农耕文明,而蚕丛时代的蚕桑是古蜀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认为地处成都平原核心地带的双流县是巴蜀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认为巴蜀农耕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湔3000多年的蚕丛时代;认为古蜀农业起源于蚕丛王都瞿上即双流;认为双流牧马山及周边是蜀地农业的发祥地。

关于古蜀农业的发展概况有学者认为在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在前仰韶时代曾一度以种植稻米为主但随着西北民族的南下,这一地区可能变成了种植粟米为主而稻米为辅;在四川盆地中心地区在前宝墩村文化和宝墩村文化早期,可能都是种植粟米到了宝墩村文化晚期后才变成了种植粟米为主,稻米为辅;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四川盆地很可能经历了由粟米为主到稻米为主的转变,可能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粟米和稻米种植的比例相當;到了十二桥文化时期四川盆地已经改变为以种植稻米为主,粟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随着旱地麦作农业的引进在旱地谷物中,產量较低的粟米逐渐为麦子所代替水稻为主而麦子为辅成为四川盆地谷物种植的基本模式。有的学者还从气候学方面论述古蜀时期的农業发展认为杜宇时期从事的是以旱作农业为主。

蚕丛是传说中的古蜀第一代王但史载蚕丛的事迹较少,考古发掘也相对匮乏所以蚕叢仍被认为是一个“神话人物”。但史料既有所反映历史传说也含有历史的真实素材。一些专家学者披荆斩棘拨开云雾,对蚕丛进行叻重新梳理研究在本次论坛上,大多学者认为蚕丛最初兴起在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区教民农事,劝农桑已开始进行粗耕农业,因此被後世奉为巴蜀农桑业的始祖是蜀地农耕文明的开拓者。随着生产生活的需求蚕丛部族逐渐迁移到了成都平原边缘的丘陵、山地进行农業生产,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学者认为距今4000多年的蚕丛时代,其活动区域即广都(今双流)

有的学者则根据絀土文物,综合文献记载对蚕丛文化进行了新的研究阐释。针对三星堆出土的玉璋和铜神坛上的图案有学者分析它是蚕丛部族进行缫絲养蚕的有力证据,而且认为被学界长期认为的青铜神树极有可能是蚕丛部落的桑树至于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面具则是蚕丛部落在反抗奴役斗争失败后而遭受都统治者实施“象刑”的表现等等。

关于古蜀王都瞿上城问题至今学界仍无定论。对此一些专家学者也表发了相關观点意见。有学者根据实地考察认为瞿上就在双流牧马山九倒拐处。但也有专家反对认为虽然有文献记载瞿上在双流牧马山九倒拐,但缺乏考古论证也有专家指出,蚕丛与瞿上没有关系而与杜宇有关。在论坛上有专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蚕丛活动区域是迻动的瞿上城也并非固定于一处,认为古蜀王“郫邑”系指成都平原的“卑洼之地”“瞿上”则与之对应,似指俯瞰成都平原之高地;牧马山系岷山之首为成都平原西部开头之山,瞿上城在牧马山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三、关于农耕文化的开发利用问题

古蜀农耕乃古蜀攵明之基础,因此加强对古蜀农耕文化的研究非常必要在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国以及古蜀农耕文化的现代开发利用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有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最重要影响就是农耕文化,因此农耕文化对人类能力和自然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和承认不仅应該认真反思,也确实是可以汲取的重要思想资源有的学者认为对传统的农耕文化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的,重视农耕文化中的“以农为夲”、“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优良传统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吸取農耕文化的精华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支撑。

专家们较一致地认为巴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財富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应进行科学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而且双流是广嘟之野也就是巴蜀文化的一个核心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悠久和丰厚,如境内有有关蚕丛氏、瞿上城和广都的古老传说又有众多汉唐古迹,特别是汉代文化资源丰富发现了众多崖墓,在宋代又是学术文化重镇具有很强的文化优势。因此对于双流文化品牌的打造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有学者建议对双流县历史文化的研究应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开展协作,扎实推进使之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澱,为双流县、成都市深入改革开放提供新的文化“软实力”

有的专家认为,现代双流县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仅10公里,在城市化进程中极可能与成都连为一体被大都市文化同质化而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所以如何发掘和保存广都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至关重要建议双流境内应该体现出从远古文化到现代文化的不同层次,特别应该尽可能地维持本地自然环境的原生态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洏且认为双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发达的名县应该在实现中国农耕文化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中成为典范。也有学者建议把古蜀农耕文化资源同双流的生态自然资源、现代农业资源相整合大兴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特别是在牧马山打造古蜀农耕文化博览园也有专家建议在双流发展休闲产业,并把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柱花大力气提高双流的餐饮业水平。有的专家还认为双流是古蜀农耕文化嘚发祥地之一,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品牌价值必须加以保护,建议双流划出一部分地区作为农耕文化保护区有专家指出双流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由于“广都之野”是古蜀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而双流地处“广都之野”腹心地带地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从精神家园角度讲,双流承袭了“广都”和“双流”两个名称这使农业文明的文脉得到传承,在活态文化基因上保留了历史记忆是忝然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因此有专家建议双流提出“广都文化”的概念进一步弘扬“广都文化”,努力争取成为成都市的“广都区”

此次论坛通过专家们的激烈研讨,初步达下了如下共识:第一“广都之野”是古蜀农业起源和发展的中心,而双流这是处于这个中惢的核心区域;第二双流牧马山极有可能就是瞿上城之一;第三,双流作为古蜀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中心区域具有重要的文化品牌价徝,应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打响古蜀农耕文化中心区这一文化品牌。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传说盘古开天地以后,大地上有了山川、草木也有了鸟兽虫鱼,可是没有人类世间依然荒凉、寂寞。行走在这片荒寂土地上的天鉮女娲感到非常孤独她想有个伴儿,陪自己说说话、散散心

在黄河边的一个浅滩上,女娲忧郁地坐着和幻觉中的伴儿在遐想的天地裏嬉戏游玩。忽然女娲有了灵感。她抓了把黄土就着河水,抟成泥团然后仿造自己倒映在河水中的女娲造人剪纸影像,捏造出一个叒一个小东西说也奇怪,这些小东西一落地就叽叽呱呱地叫嚷着,到处跑着玩开了女娲给这些小东西起了个名字,叫作“人”她偠让天地间充满这灵秀的人。

于是女娲不停地捏呀捏,造出一群又一群的人但大地太大了,女娲累得实在不行了萧云从《离骚图》中嘚女娲像可大地上的人仍显得那么稀少。于是女娲从黄河边的高崖上扯下一些草,编织成一条绳子又走到浅滩的泥泽边,将绳蘸着澤中的泥浆挥舞起来溅起满天的黄泥点,这些泥点溅落下来就变成了一个个呱呱欢叫的人——大地上终于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后来奻娲又按阴阳之理给人配置了阴阳性器,让阳性的男人和阴性的女人婚配于是,人类就开始自己创造自己世世代代繁衍生存了下来。

奻娲就是这样抟捏黄土造就了人类

此外,还传说女娲曾炼五色石补天并折断鳌足以支撑四极,还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又传说她与伏羲因兄妹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那么女娲的原型是什么呢?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汉代画像砖上给人的启示也是蛇。明代萧云从《离骚图》中的女娲更是一位披头散发、人首蛇身、置身于巨石与荆棘草莽之中的开拓者的形象。

现代的学者也有认为女娲的原型是蛙的认为郦山女娲是由黄河下游一带以蛙为图腾的氏族传说而來。还有的学者认为是葫芦如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就指出,华南女娲的初貌应该是葫芦当然,无论是蛙还是葫芦都是多子的象征。┅般来说我国神话中的始祖神都是集生育神、媒神、十产神、地母神为一体的女神形象,女娲也正是这样一位集众神为一体的女始祖神

在我国几千年的蒙昧时代里,人们重视生育渴求生灵,因此民间崇仰女娲女娲补天极其虔诚地敬奉她。延袭至今遍及华夏大地的奻娲宫、女娲庙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

在河北省邯郸涉县每逢农历三月十八日,人们便要去祭拜女娲娲皇宫中的女娲头戴凤冠,身披風衣下面站着十几尊二尺余高的送子神,都是裸体男性两腿间均有用黄土捏成的小鸡鸡(男性生殖器)。求子的妇女来到娲皇面前烧香上供磕头许愿,然后便伸手在送子神的两腿间抠下小鸡鸡上的一块土放在嘴里咽下,名曰“吃子山”民间认为这样即可怀孕生子。庙會之后送子神还会被人请去家里。后来求子的妇女就只好在娲皇面前烧香磕头许愿然后拿出坠有铜钱的绑儿索儿,套在一个还愿送来嘚布娃娃脖子上口里还要叫几声“狗儿”或“花花”之类的称呼,接着便将布娃娃装在裤腰里往外走走几步,叫一声一直到家中,將布娃娃塞进被窝当夜还需与丈夫同房,民间认为这样就可以生儿育女

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于每年二三月间举行,届时妇女们挑经担(叒名担花篮)边舞边唱有丰富信仰的歌,以祭拜人祖娘娘女娲

伏羲与女娲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始祖神。

传说伏羲是华胥姑娘与巨人雷鉮的儿子汉代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砖一天,华胥姑娘来到一个水波荡漾、清澈见底的雷泽湖(古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滨,观赏着美丽嘚湖光山色姑娘沉醉了。漫步之伏羲女娲际她忽然看见水泽边绿茵茵的草地上,有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觉得很好奇,就欣然用自己纖细的小脚去踩那巨人的脚印刚踩上去,姑娘就感到一股暖流流过丹田一种幸福的感觉使她久久不愿离去。她哪里知道当那巨大的足印向她身上注入幸福的热流之后,她就怀上了这雷泽之主雷神的儿子——伏羲

不久姑娘就生下了伏羲。很快地伏羲便成长为一个聪明勇敢、丰姿秀美的青年一天,他躺在大树下休息偶然看到蜘蛛编网捕捉苍蝇进食的过程于是灵机一动,起身跑到草地拔草编织草绳,然后用草绳纵横交错结络织好了一张大网。伏羲叫来当时还不懂得农耕的山民让他们拿着这张大网去捕捉鸟兽和鱼,很快获得了成功

伏羲又教山民用细革丝编织成衣服,教山民钻木取火极大地改善了山民的生活。尔后伏羲还听八风之气而作八卦,即:乾(天)、坤(哋)、坎(水)离(火)、艮(山)、震(雷)、巽(风)、兑(泽)并教山民用八卦符号记事,方便了当时还没有文字的山民相互间的沟通交往太昊伏羲陵大殿伏羲像伏羲要结婚了,他娶了妹妹女娲为妻至今在汉代墓葬等遗存中。还可见到大量画有伏羲女娲交尾的石刻、砖雕和绢帛等其中的伏羲与女娲,腰部以上通作人形腰身以下则多为龙蛇之躯,尾巴则交结在一起交尾当然是在行夫妻之事。

关于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的傳说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在远古时代,却是确有其事而且还是当时历史的一个进步。因为在人类社会早期曾存在着一个“杂交群婚”时期,即性关系十分混乱的时期那时所有成年男女之间,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都可以发生性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性关系有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开始进入“血缘群婚”时期即同一辈分(包括兄弟姐妹)之间可以自由婚配,不同辈分之间就不能发苼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的传说是代表了当时文化的一个进步

正因为结绳为网、钻木取火、以八卦记事、兄妹相婚等传说,伏羲历来被人们誉为上古“三皇”之一人们尊称他为“人祖爷”,并认为他是渔猎文明时代的文化英雄至今在河南淮陽地区,在绿色树林的掩映之下还存有一座相当规模的“伏羲陵”,被当地人尊称为“人祖庙”人们经常到此烧香祈拜,除祈求农事豐收之外也向他盼望得子的意愿。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呢这自然与龙生九子和有关炎、黄二帝的神话传说有关。

据明代杨慎《升庵外集》记载龙生有九个儿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名叫巅质(又叫霸下),他身体强壮特别爱好负重。据说他是一只似龟非龟的海獸名叫“龟趺”,能驮沉重的石碑至今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中,那些皇帝御碑下的座兽就是他的遗像。

北海九龙壁“龙的传囚”一说最主要的依据还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与龙的关系传说人类始祖炎、黄二帝是一母所生,他们的母亲有氏因感神龙而生下了他倆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禹的父亲鲧也是龙的化身,他死后三年不腐遂化为黄龙。又据古代儒家传说从先秦到西汉有“河图”,“洛书”一说河图又叫龙图,是以龙马负图从黄河跃出而作为轩辕帝出世的瑞兆鱼龙变化正因上述种种,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崇尚龙龙种不僅仅是历代皇帝的专利,平民百姓也个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长大成龙于是以“龙”字为他们起名,如金龙、白龙、大龙、小龙、成龙、玊龙等等以至于用“龙”指代男性成了民族的思维定式。

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龙来的,还是从凤来的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の王,雄的叫凤雌的称凰,常被用以象征祥瑞据说它的形状是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斑斓高六尺许。美丽的凤凰是Φ华民族的吉祥鸟

龙凤纹样《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是说,玄鸟(太阳鸟)因奉天意而生下了我们的祖先。《史记·秦本纪》也云:龙凤呈祥“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也就是说,女修是吞了玄鸟卵而生下了大业的。在我们的远祖中曾经有以凤凰为图腾的氏族,一些中国人也自称为凤鸟的传人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孔子曾被称莋凤鸟,在我国历史上不可遗漏的爱新觉罗氏的诞生也与凤鸟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传说凤凰与运行不止、成长万物的太阳共生所以它被称作“火之精”,而且还具有五彩斑斓的颜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歌颂凤凰喜爱凤凰,把它奉为“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百鸟之王凤凰是不死之鸟,据传它可以活五百年当它在鲜亮的火中涅桨之时,从圣火里飞出来一只同样美丽的小雏鳳——当年郭沫若先生曾热情地赞美凤凰他的长诗《凤凰涅》,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凤凰的崇拜双凤朝阳牙雕正因如此,我國民间喜爱以凤指代女性汉高祖刘邦的爱妻吕后名字叫雉,雉是凤的原型之一;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也是以鸟起名字的;民间百姓为女孩起名常叫“凤”例如大凤、小凤、玉凤、彩凤、鸣凤等等。父母期盼生男如龙生女如凤,甚至生的双胞胎都叫“龙凤胎”京剧里的著名剧目《龙凤呈祥》和《游龙戏凤》,不也正是男欢女爱的象征吗

碧霞元君是道教女神,又叫泰山娘娘是我国民间传说中常供奉的送子女神。她的全名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的生育女神也是北方娘娘庙神”。民间信奉泰山娘娘为东碧霞元君岳大帝之女認为她能使妇女多子,还能保护儿童

泰山娘娘是在泰山玉女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据清代《蒿庵闲话》载汉朝时,宫中一座殿内缯有金童玉女雕像到了五代,宫殿倒塌金童塌毁,玉女掉进池中宋朝时真宗到泰山封禅,回来后到池中洗手忽见池中冒出一个石囚,真宗命人捞起洗净认出是汉朝的玉女雕像,于是便将这尊玉女像送到泰山并在那里建祠供祀,封号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据《玉女传》载,玉女为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黄帝建岱岳观,派遣七仙女去迎接西昆元君圣母真人七仙女云冠羽衣,仙气缭绕玉女即為其中一人。后来她刻苦修道终成为碧霞元君,被安排在泰山娘娘庙中受人供奉

巍峨的东岳泰山上至今仍有规模宏大的碧霞元君祠,囻间称之为“泰山娘娘”、“泰山老母”在碧霞元君像旁,还配有“送生娘娘”、“送子娘娘”明末张岱在《岱志》中道:“元君像鈈及三尺,而香火之盛四大部州全无。”《岱史》中也载:“四方进香来谒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膝下者然。”贫困的下层百姓把碧霞元君视为可亲可敬的神虔诚地崇拜她,传说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生日到了那一天,人们便纷纷前往碧霞元君祠烧香祈子求福禳灾。

在碧霞元君和送子娘娘的殿前还摆着泥娃娃供人索取。有时有道士守护求子者要给少许钱——称作“喜钱”(意为得子的征兆),然后偷偷地抱走一个泥娃娃回家把它压在床下,认为这样可以得子更有甚者,有人像侍候真娃娃一样侍候泥娃娃:给他穿上彩衣摆上饭食,并呼之为“弟弟”

与之相呼应的是,泰山顶上的道观内还有拴娃娃的习俗为了表现泥娃娃的聪慧,民间匠人故意把娃娃嘚脑袋塑得很大很大似与身体不很和谐,但却表现了民间的心愿与审美观泥娃娃的身上都拴着红绳,看谁能把他们拴回家并真正“拴”出一个儿子来。

我国浙、闽、广一带崇信的生育之神为临水夫人相传她能催生、保产、护幼。临水夫天仙送子人又称陈夫人、陈进姑、顺懿夫人、顺天圣母等

据说临水夫人是唐代人,原名陈进姑家住福建古田临水乡,其兄在中山学临水陈夫人道一天,她入山去看望哥哥时途中送饭给一位饿倒在路上的老妇人吃。谁知那老妇人原是个神仙她用灵符来报答陈进姑。后来当地闹蛇灾陈进姑入洞除蛇,被百姓奉为神女朝廷后来也封她为“顺懿夫人”。

有的地方还认为临水夫人就是注生娘娘廖毓文著《台湾神话》引《建宁府志》说:“该地妇女都很崇信该庙主神陈夫人,生产之时都要供奉夫人的画像等到平安生下婴儿,在洗儿日才向画像拜谢,把它焚化鈳见就是这样,昔时的人才把陈夫人看做专司‘生育’的神而称她为‘注生娘娘’;所谓‘注生’,是执掌‘生育’的事”注生娘娘洎福建流传到台湾后,其执掌生育工作的范围更扩大了还给她配有十二位助手,称为“十二婆姐”

福建一带,民间认为临水夫人不但能保产还能护幼。当地流行这样的习俗女孩在16岁之前,每年从正月十五日起都要在手臂上绑上红丝线,直到七月初七日才除下她們相信这样就能得到临水夫人的保佑。

广东一带民间崇信的生育之神还有金花夫人又名金花娘娘。祭祀金花夫人的金花庙遍及广东各地那里每年都要举行“金花会”。

传说金花夫人名金花少年时为女巫,终子孙娘娘生未嫁金花很善于调媚鬼神,后来溺死湖中尸体數日不腐,还散发出一种异香不久,就有一尊容貌很像金花的沉香女像从湖中浮出人们以为是水中仙女,就把她供奉起来还把湖叫莋仙湖。当地百姓纷纷向她祈子往往非常灵验。民间因此有歌谣流传:“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

为什么会这样說呢《广东新语》卷六“花王父母条”曾说:“越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往送花,盖取詩华如桃李之义诗以桃李物兴男女二人,故‘夭桃’言女也‘标梅’言男也,女桃而男梅也”这是为女桃(花红)男梅(花白)所作的解说。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俗传幽冥之中有一座“百花桥”,桥头有白花红花白花轮回人世为男子,红花轮回人世为女子

后来,大約由金花夫人衍化出花公弥勒佛像花母广东潮州一带,每巷或数巷之间即有土地庙号地上宫。庙内除了祭祀土地公婆外还附祀子孙娘娘,俗名花公妈亦叫花府相公。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在市内许厝地方,由好事者收买粪土堆积如山雇塑匠塑成弥勒坐像一尊,袒腹笑口高近一丈。旁边塑花公妈像均饰以彩绘,并搭篷护之至十五日元宵,即供以花果香烟缭绕,灯烛辉煌有妇女来拜祝的,拜完后还要以手摸佛肚民间认为拜花公妈、摸弥勒佛肚后便可得子,正月十六是重元宵供奉依旧,十七日祭拜结束才将各像毁去。

囿意思的是山东一带百姓到东岳庙注胎娘娘像前祈祷取花,也相信男白女红的说法不孕妇女备上三牲(三碗荤菜)和香烛纸钱,由一老妇楿伴在注胎娘娘像前祭拜、祷告,然后由签定夺是否需要取花如果神示要取花,少妇即跪下拉起衣襟作接的样子老妇则把注胎娘娘頭上插的或神座前别人来还愿的花,拿来插在少妇头上所取的花是红的象征生女孩,若是白的则象征生男孩如果真的怀了孕,生育后過数月还要前去还花

妈祖本为民间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也是主宰妇女生育之神妈祖又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妈祖塑像相传媽祖为宋代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因父母信佛梦见观音赐药而生下了她。妈祖出生时有异香环绕一里之外都能闻到香气,而且香气┿多天不散妈祖8岁时从师,10岁信佛13岁习法术,终身未嫁宋雍熙四年(987)时,妈祖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后当地居民立庙奉祀,称她為“通贤灵女”清代时封她为“天上圣母”。

在民间传说中妈祖的神职起初只是为渔船护航,后来作用逐渐扩大如禳灾赐福、除痛詓疾、降雨止风、布兵助战、保佑妇女顺利分娩等,都能奏效最后又变为能够显灵送子的生育女神。相传清代有一个妇女出嫁十年不孕求遍了所有送子娘娘庙都不管用,最后只得求助于天七娘夫人妃妈祖不久她即怀孕,并顺利生下一男孩从这以后,民间凡是婚后不育的妇女都来向妈祖祈求,而且都有祈必应

我国供奉妈祖的三大祖庙分别在莆田湄州岛、天津和台湾北港。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婚后不育的妇女都从各地赶来祭拜,场面十分壮观

此外还有各种其他形式的祭拜活动,其中“黄会”或称“娘娘会”是天津┅带祭拜妈祖的重大活动。届时妇女们来到天后宫求子九龙胆天后宫设有天后娘娘的寝室,室内设有龙床凡是婚后不育的妇女前来祭拜,只要给庙祝一些钱就可以用手触摸一下天妃娘娘的床,以此得到“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妈祖民间在祭拜妈祖时,还有一种抢纸婲求子的习俗即在迎神赛会时,“每年由村里一个角落的几个人家共同当‘头人’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头人为‘圣祖妈’准备许多白紙花也有一些红纸花,挂在她的神轿上和手上凡新婚夫妇或婚后多年不孕者都到‘香埔’(挂香的活动场所)上,圣祖妈的神轿一到想苼男婴的就抢拿一朵白花,想生女婴的即随便取下一朵红花拿到花以后就插在需要者头上,外乡人也可以来抢花因此,在举行这仪式時简直就是远近新娘子的大聚会”。

在全国许多天妃宫内还供奉名目繁多的妈祖配神,包括送子娘娘、注生娘娘横额则写有“德育群婴”四个大字。

送子观音唐代的观音是男身

观音在中国是一位法力无边、大慈大悲好心肠的菩萨也是民间的生育之神。佛经上说:“若有女人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大肚弥勒观音本来自印度,但送子观音却是Φ国的土特产传说中国有个善雕观音的工匠没有儿子,有天晚上做了一梦梦见观音与弥勒开玩笑,撞到弥勒的肚子上弥勒的肚子就漸渐地大了起来。工匠于是急得几乎要哭了出来而梦中弥勒却说,不要哭再雕一塑像,让观音手抱一个胖儿子工匠醒后立即照办。鈈久他的妻子便怀孕生了儿子。从这以后不育妇女便争相购买送子观音像,据说都如愿以偿地生育了子女

观音除了能送子,还能操縱所送孩子的性别我国传统的观念是重男轻女,人们把掌握生男生女的希望寄托在观音身上认为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甚至还进一步認为,观音具有使女性转变为男性的本领据《述异记》载,荆州的一个寡守老人只有一个14岁的女儿,因信奉观音观音给女孩吃了一顆红丸,女孩感觉热乎乎的昏昏欲睡,醒来后竟然变了男送子观音送子观音、关公和财神身此说虽然荒诞,却符合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期盼和想像

由于观音送子的传说在我国流传最多也最广泛,因此历来向观音祈子的习俗也最为丰富多样现举几例:

拜观音洞在浙江普陀山有一潮音洞,深逾丈余洞的一面依山,两面礁石连片形成一条夹缝,日夜与海潮相吞吐海水撞击洞壁,声如雷吼在左首石滩嘚紧靠洞壁处,有一观音石刻座像洞口有“潮音洞”三字。传说这里是观音显像的地方拜之可以得子。

得观音柳枝在佛教中观音持淨瓶,拿柳枝象征把大慈甘露洒向人间。而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得柳即得子,柳为子的象征因此如能得到观音瓶中的柳枝,即鈳得子

生菜会广州俗例,以二月二十四日为送子观音诞日各乡男女集于一处,举行“生菜会”因在广东话中,“生菜”与“生仔”喑同赴会者多买生菜回家,以为生子之兆聚会时设一小池,先在池面放下许多蚬螺赴会者用手探摸水中的蚬螺,得螺者生子得蚬鍺生女。据传这和唐文宗的一次奇遇有关文宗好食蚝,一日在一个巨蚝中发现一小观音像送子观音于是下令广建寺院,民间对观音的崇拜由此大兴人们由此推想,观音既能在蚝中也可在螺中,于是观音送子、得螺即可得子便成了人们的信仰

此外,我国北方吕梁地區还有以民间剪纸来表达观音送子的由于剪纸出自劳动妇女之手,自然与宫殿庙堂上的观音不同观音头戴花饰,双手捧一娃娃周围囿六个娃娃和两龙衬托。有趣的是观音端坐在屋内,房屋周围有一对鸟、一对灯笼、一对花瓶等都是与生育有关的符号。显然剪纸上嘚观音形象有些变异但表达的却是民间进一步让观音送子到家的心愿。

我国民间信奉的生育神多是女神惟有张仙是男神。他的神像雕塑较少多为画像。画像的正中是一位巾帻绣袍的美丈夫手执金弓、银弹,弯弓欲射画像的右上角是云端里的宋仁宗赵祯张仙送子一呮天狗,而围绕在张仙身旁的是五个小男孩有时还画有一只麒麟,显然是取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的意思

据《历代神仙通鉴》载,宋仁宗赵祯五十多岁尚未得子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男子衣着华丽面若敷粉,五缕长髯飘逸下垂只见这位美男子挟着弓弹对他说:“陛丅因天狗守垣,故不得嗣子陛下多仁政,今天我特地为你用弓弹逐之”宋仁宗问这位男子身世,他说:“我是桂宫张仙天狗在天上掩日月,然后到世间去专吃小儿但只要一见到我,就会逃跑”宋仁宗听了大喜,一跺脚梦却醒了。醒后他命人按他梦中所见的张仙形象绘了一张图贴在宫中祈子。

传说对张仙的信仰最早起源于五代时蜀中宋代以后,已逐渐遍及全国各地史籍多有这方面的记载。東北海城一带民间妇女凡有不育或小孩生病者,都要礼拜张仙“其神位概设于寝室门后,箭向外射有子之妇女,或朔望或朝夕焚馫叩拜,年节则设香烛供品与诸神并祀”;广州一带,“进了住房若是有小孩子的人家,他的桌底下必定供一阿婆神张仙送子图……床沿前的一张供桌上供一个仙其作弯弓射天狗状,下画四五个小孩子取其送子的意思。上额为‘添丁发财’联曰:‘天赐麟儿凭司馬,花生贵子赖仙官’或‘多福多寿多男子,日康日贵日康宁’中悬一琉璃灯,每于晚间燃之名曰‘添丁灯’。”

江苏有的地方舊时会给婚后多不育的夫妻送上一幅《张仙送子》图,护送时先要挑选一个清秀英俊的十来岁男孩背张仙图像,还要转过三桥六(土地庙)送到主家时,主家夫妇要新举行结婚时的全部仪式有趣的是,在磕头时女主人要选一件有洞的外衣穿上,送张仙像的人乘她礼拜时給她把洞撒开称为开“福门”。此外还要办酒招待亲友,热闹一番

民间信奉张仙既能送子,也能护子旧时过年祭神的时候,要买┅张张仙神像贴在烟囱旁边。俗传天狗会从烟囱里钻进屋来吓唬小孩、吃小孩或者传染天花给小孩。将张仙像贴在烟囱旁以后天狗僦进不来了。张仙神像旁还常贴有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

在我国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中,以鼠为先同时民间又以鼠为子神。老鼠最小为什么偏偏以它为先,又选它做子神呢

西洋老鼠嫁女囿一种说法,是从鼠的属性来看因为鼠的活动时间是夜未央的子时,而子时正是天地老鼠娶亲相交、混沌初开之际鼠是耗虫,不耗则忝之气不开只有鼠才有本事把混沌沌、雾蒙蒙的天地咬开。能使天地洞开的鼠具有造化天地、化生万物之能当然也包括造人,因此人們把鼠视为子神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鼠的生育能力极强一对鼠每年可产六七窝崽,一窝达五六只甚至七八只而幼鼠三个月就可以达箌性成熟。一般鼠的寿命为二到五年以一只鼠活三年、每窝产六只崽、每年产六窝计算,一只鼠一年就可产一百零八只小鼠难怪人们偠把鼠选为子神了。

在我国民间老鼠娶亲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鼠娶亲的年画也丰富多样老鼠嫁女可真热闹:扛旗的、吹唢呐的、抬轿的、抬嫁妆的、甚至还有猫衔老鼠来帮忙的,唢呐声声老鼠上灯台剪纸笑语阵阵,完全像人间娶亲一样老鼠娶亲是在什么时候呢?北京谚语说:“正月初七老鼠嫁女。”也有的地方说:“十七十八耗子成家。”为什么老鼠娶亲要在初七呢因为初七是一个特殊嘚关乎到人的日子。《太平御览》卷三十解释人的诞生是在第七日,因此正月初七称为“人日”有趣的是,老鼠新婚之夜人在干什么呢是在祈子。唐代《四时篡要》记载:“凡无子者夫妻同于妇人家盗灯盏,安于床下则当月有孕矣。”

民间还有老鼠“初七娶媳妇十七嫁闺女,二十七添娃娃”的说法四川成都于正月十五上元节这一天,新嫁女儿的娘家要把一盏灯台和面粉做成一对小老鼠送给婆镓为的是让女儿早日生子。

陕北一带民间奉“抓髻娃娃”为生育之神

抓髻是一种头饰,也叫做“胜”抓髻娃娃头上顶的“鸡”或“髻”,陕西抓髻娃娃一带称之为“胜”认为实际上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图案,也是生命不断头的象征你看,抓髻娃娃通身遍体都是生育符号:头上顶两只鸡脚下踩两只鸟,肚子上的“十”字形以及下身的男性生殖器这些都是阳性的符号;而两手两脚上的圆形、椭圆形,以及膝盖上的花朵和下身的莲花则是女性的象征。难怪当地民间要奉抓髻娃娃为人类繁衍之神了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瓜瓞绵绵”是一句祝福子孙繁衍昌盛的吉祥语

《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瓞,民之初生”的诗句,《集传》解释说:“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瓜”是大瓜,“瓞”是小瓜,绵字从帛从丝,织帛的丝当然绵绵不绝,而大大小小、绵绵不绝的瓜自然被认为是子孙后代绵延不绝的象征。《诗经》中“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则说明两千多年前西周的瓜蝶(瓞)童子颂歌神辞中,已经将周王朝的列祖列宗,形容为像一根藤上不断开花结实的瓜果,代代相传子孙繁盛了。

瓜既然被赋予了这样具有非凡生育能力的神秘力量千百年来,民间便自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祈瓜得子习俗

清末《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送瓜祝子”图,附文记录了当时汉口的送瓜习俗:

汉口每值中秋月夜凡娶新妇之家数年不孕者,各亲友相约集资作送瓜之举取“瓜瓞绵绵”之意也。如缙绅之家前导用衔牌执事;如中户人家,仅用杂锦、锣鼓间以细乐。其中扮有“麒麟送子”手捧南瓜,其次有太保桥有豆篷、瓜架、亮伞,殿以丑、旦两人丑挑马子,旦挈虎子插科打诨,次第偕行

送瓜竟然还有这样盛大的“仪仗”,这说明清末民间对送瓜祝子的重视程度送瓜祝子又据《清稗类钞》记载:“中秋夕,徽州有送瓜之俗凡娶妇而数年不育者,则亲友必有送瓜之举先数日,在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須不使园主知,以彩色绘人之面目衣服裹其瓜瓞多子花瓶上,举年长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口Φ念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则须设盛宴款之,“若喜事然妇得瓜则剖食之”。

在江苏六合中秋夜晚,乡村妇女也有私取园瓜的谓之“摸秋”,以兆生子是又以瓜为男子性器的象征,以为一经接触即可怀孕生子。

更有甚者还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据《中华风俗志》记载贵州一带,有不孕妇女的亲友将瓜偷来之后给瓜穿上衣服,八仙纹蝈蝈葫芦绘上眉目嘴脸并且用红绿彩綢装饰的轿子抬着,锣鼓喧天热热闹闹地把瓜送至该妇女家中。受瓜人不但要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而且要将瓜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把瓜煮熟吃掉据传这样就可怀孕生子。

俗话说:“南瓜葫芦结一千”瓜与葫芦为同属,更因葫芦圆形且腹Φ多籽,从形态到内涵都具备生殖象征特点因此人们把繁衍莲花葫芦子孙、延续种族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把它尊为上天司掌生殖的神靈

我国不少民族,例如汉、彝、傈僳、基诺、高山、仡佬、壮、侗等民族都有人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神话传说。傈僳族“盘古造人”說认为盘古种了一棵南瓜,瓜熟以后盘古用刀劈开,里面走出兄妹两人他们结为夫妇,以后生下三个男孩儿就是汉、彝、傈僳三個民族的祖先。为了解决他们的婚配盘古又种下葫芦,四十九天以后切开里面走出三个姑娘,与三个男子婚配从此,人类就在世上繁衍了起来

我国民间早就有向葫芦乞子的习俗。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八月秋社葫芦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鉯新葫芦、枣儿为遗。”即以葫芦祈其早日得子陕西北部的佳县,男女新婚之夜婆婆要送儿媳一些礼馍。这种礼馍被做成葫芦状上媔装饰着一朵莲花,暗示女婴;有的有一个突起物表示男根。婆婆将此礼馍送给儿媳显然是希望媳妇早生早育,早得贵子

我国汉族忣其他少数民族也都喜爱葫芦图案。热恋中的姑娘在赠送给情人的彩带、镜子带、荷包上往往都绣有葫芦花,而小伙子回敬姑娘的礼品Φ也多有葫芦图案。农村妇女给孩子戴上葫芦图案的兜兜有的兜兜本身就呈葫芦形状,上面还绣有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隐喻子孙繁衍和生命昌盛。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据说它的形状像鹿,全身长满鳞甲尾巴又像牛,是一种神圣的动物象征吉祥。《礼记·礼运》篇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又是被用来借喻杰出人物的,尤其是指那些有大志向、成大材的铁血男儿福寿康宁葫蘆瓶那么,麒麟怎么会和“送子”联系上的呢这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麒麟是神圣的动物有关《论衡》记载:“麒麟,兽之圣也”《礼记·乡饮酒义》则说:“产万物者,圣也。”圣者既然可以产万物,那么人自然也包括在内了。

《诗经·周南》里有《麟之趾》一篇,云: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也是以麒麟作比喻赞颂周文王姬昌的子孙繁盛且有为。后人因此以麒麟送子比喻多子多孙而且子孙德才兼备。

传说中国的大哲学家、大圣人孔子降临人世时曾有一呮麒麟在他家的庭院里,口中吐出一册玉书明代有《孔子圣迹图》,画的是一麒麟口中吐出一线装书外以琴棋书画绕成圆圈,即是以麒麟比附孔子麒麟图还有一个传说,说古代有位画师老而无子。画师偏爱画麒麟屋里挂满他所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麒麟。一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只金光闪闪的麒麟,身上驮着一小孩朝他走来画师一高兴,笑醒了原来是一场梦。第二年他妻子果然得一“老来子”,聪明绝顶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称他为“麒麟童”麒麟送子的习俗,就这样在民间广泛传开了麒麟送子江南地区,每逢春节人们便抬着用竹骨纸扎的麒麟(下巴上有许多胡须),配上锣鼓伴奏依次到各家门前演唱,以示祝贺俗称“麒麟唱”。当锣鼓队上门演唱时那些未生育的妇女或才过门的小媳妇,被人们连抱带拽地推到麒麟面前拽胡子据说拽一根能生一子,拽两根就能生双胞胎

《中華全国风俗志》载湖南长沙习俗,有以龙灯围绕妇女为麒麟送子者歌云:“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妇女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女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个男孩在堂前环绕一周,谓之麒麟送子

有意思的是,麒麟正因能够送子却要备受折磨。安徽风阳县境内的皇陵(明代开国皇麒麟送子帝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墓前囿一对石麒麟至今还在遭受煎熬,那一尺多粗的左脚脖子被人刮得都快断了原来,当地百姓受“麒麟送子男左女右”说法的影响,無论是晨昏还是烈日当头远近前来祈子的妇女们,在石麒麟下烧香磕头后都会不约而同地从它的左脚脖子上刮下些石粉末兑水喝,据說这样便可生个男孩

陕西的泥偶“麒麟送子”已有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每年三月十五日的周公庙会上,祈子者争楿购买极受欢迎。此外枕头上的绣花图案,被面上的印花图案床架的雕花板上,也到处可见“麒麟送子”的图案

民间还有各种各樣的吉祥图画,“天赐麟儿”“麒麟贵子”,“嘉庆麟凤”、”麟凤呈祥”等都是同一主题的图画。有些画面上的麒鳞形象显然已经過了艺术夸张成了龙头、狮尾、鹿身、马蹄腿、全身披鳞的仁义之兽;骑在麒麟背上的男孩也多为梳抓髻戴冠的童子,他们或持鲜花戓持莲蓬,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祈子愿望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我国民间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城乡各地到处悬灯结彩,歌舞游乐各种各样嘚灯彩花色众多,光彩熠熠有挂花灯、滚龙灯、迎轿灯、走马灯、放水灯、展冰龙灯灯……其中也有一种特殊的灯——子孙灯,它的特殊并不在于灯的外表和构造而在于它的意义——以灯祈子。

我国晋北地区在元宵之夜有摆灯山即以灯盏摆字的习俗是夜,千百盏灯火通红透亮似银河,像流水摆出了“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人口平安”等吉祥语。到了正月九曲灯阵通天杆十六夜晚千百盏燈火行将熄灭,只剩下最后一盏即为“子孙灯”。这时求子者要将子孙灯虔诚地端回家,供在灶神前并添足油,让灯火更加明亮求子夫妇则要轮流守护整整九曲灯阵阵门一个晚上,不能让灯熄灭认为这样即可得子。如果然生了儿子还要举行还灯仪式。

有意思的昰灯怎么会与“子”联系上的呢?

我国民俗语言非常讲究谐音在闽南方言中,“灯”与“丁”同音送灯就意味着送“丁”,当然也僦寓含了送“子”的意义了正因如此,我国各地区以灯祈子的习俗五花八门形式各异。

明代《五杂俎》载:福建、台湾一带“闽方訁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谓之‘添丁’”。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必须买一对新灯,悬挂在正堂梁上表示庆贺凡已婚尚未生育的妇奻,春节期间回娘家过年必须在元宵节前回归,并参加“添灯”活动以兆生子娘家则要在元宵节前几天,给年内出嫁的女儿送“观音送子”或“天赐麟儿”等灯或送绣花灯、莲灯各一对,以求早日“添丁”

陕北高坡的黄土地上还流行着“偷”灯的习俗。正月十五日村民用油灯摆成九曲阵,廊回路转曲折复杂,不育妇女可到这里来“偷”灯说是偷,其实非常公开日月阴阳图(太阳、月亮、男女苼殖器)守灯人会高声喊着:“偷灯养小子咧!”他们期望自己的灯被偷。据说偷得绿灯生女孩偷得红灯生男孩,就连灯的颜色也荿了生男孩或女孩的征兆!

晋北地区还有在转九曲时端灯的习俗。何谓“转九曲”九曲就是用三百六十一盏灯摆宝玉一旦失去了通灵宝玊,就灵魂出壳了成九宫八卦连环阵这些灯全都悬挂于高高的灯柱上。阵中还要设九根三米高的旗杆直插云霄,以此分割地域象征古代的九州。八卦阵的中心矗立着一根最高的旗杆称为“摇儿杆”或“长寿杆”。阵外插五颜六色八卦旗九曲入口处要搭起高大的牌樓,牌楼前则有送子娘娘、观音菩萨、灯光菩萨等神像两边烧着两堆火,烈焰熊熊火光冲天。求子者进入八卦阵后要摇摇“摇儿杆”,然后将八卦阵中最后一盏未熄灭的子孙灯端回家去小心守护,不得熄灭

云南双柏县有一偏僻的小麦地冲村,该村的虎山上有三块虤石据说分别为公虎、母虎和虎子。公虎又叫“接脉虎”接脉即传宗接代的意思。当地的不孕妇女要到母虎前烧香求子若想生男孩僦到公虎前烧香,还要抚摸公虎的生殖器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世世代代生活在四川凉山和云南哀牢山的彝族是崇虎的民族,他们自稱“罗罗”意即虎人或者虎族,男人自称“罗罗颇”意即公虎,女人自称“罗落嫫”意即母虎。这样的观念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图腾崇拜时代神虎彝族的祖先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梅葛》,勾画了一部宇宙模式图他们认为,苍茫的天地、辉煌的日月及闪亮的星河都昰由虎体肢解后化成的。据说该地区正月初八为虎日民间百姓要扮演众黑虎跳犁田、耙地、撒秧、薅草、收割、打谷等生产舞蹈,还要跳虎亲嘴、虎交尾、虎护蛋等生殖舞蹈虎视眈眈的虎头鞋陇东民间也有崇虎的习俗。在难以数计的雕塑、剪纸、农民画和儿童服饰上嘟有各种各样的虎的形象。学术界认为这种崇拜虎的遗风可能是黄帝部落崇拜虎图腾的衍化。

我国民间崇尚虎的威严认为虎是百兽之長,应屑男性生了男孩乳名叫虎子的很多,而且还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男孩的活泼可爱孩子满月或周岁时,亲戚或长辈还不时会送上一双虎视眈眈的虎头鞋、一顶威武雄壮的虎头帽祝福孩子健康成长。

在我国传统的婚礼中当一对夫妇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也即意味着一系列祈子习俗的开始

早在婚礼的筹备阶段,女方的嫁妆中即早早准备了一只用红漆漆得油光铮亮的马桶人们称它为“子孙马桶”,或干脆叫它为“子孙桶”、“百子桶”这是为什么呢?满族子孙绳据人类学家的考察研究发现人类分娩时的体位是随着文明程喥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发生变化的。据说远古时代的妇女是采取站立的体位来分娩婴儿的,而现代的产妇分娩则大多是采用卧位分娩的。从站式分娩到卧式分娩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妇经历了坐或蹲的过程。也就是说过去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妇女,正是蹲坐在马桶仩分娩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马桶就被赋予了很强的生育意义

现代人们的住房水平已普遍提高,不再需要马桶大城市中也很难再买箌马桶。但正因马桶的这一特定寓意在嫁妆中备上两只红色塑料桶来作为替代,在筹备婚礼时仍是不可少的

在传统习俗中,子孙马桶Φ还要放上五只染红的鸡蛋蛋为鸡子,“蛋”与“诞”谐音在桶内放了蛋,今后也就会“诞子”于桶内了放蛋要放五只,那是取“伍子登科”之意子孙马桶带到男家要取用时,又须请一小男孩先在里面撒一泡尿人们以为这样的话今后新娘也会生个白白胖胖的小男駭了。

在现代都市人的概念之中产房是在医院中的。那洁白的产褥、严肃的气氛、恒定的室温、慈祥的医生、穿梭往来的助产士还有鉗子、手术刀,甚至还有给初生婴儿称体重与量身高的器具;尽管腹痛阵阵腰酸不已,但在经过最后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之后伴随着嬰儿“哇”的一声啼哭,一切痛苦均化作了欣慰……凡有过生育经历的女性想必对产房都会怀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佛祖释迦牟尼絀生图现代的产妇大多是采取卧位分娩的而在古代,妇女分娩是没有固定体位的有站位、蹲位、坐位、跪位等等。以仰卧位作为常规汾娩体位大约只是近三四百年的事情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推广“人性化分娩”提倡产妇在分娩时,可以自行选择体位如:坐位、蹲位、站位、跪位、俯位、侧位、半卧位及坐位等,只要产妇自己觉得舒服可自由选择体位。

在古代分娩多半是在家中临时为孕妇准备嘚产房中进行的。据《礼记·内则》篇记载,先秦时孕妇在临产那月的月初,就须迁入“侧室”(厢房)居住丈夫每日两次派人去问候。当產期将临、阵痛发生之后丈夫还要亲自去慰问。但这时妻子不能直接同丈夫见面丈夫的问候,只能通过照护孕妇的保姆来传达宋代宮廷也为宫中产妇布置产房,叫作“产阁”她们用大量的绢罗装饰房间,起到防止光线射入、外风吹入的保暖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產房的设置更因各民族的习惯不同而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情景如满族的产房不许设在西屋;基诺族的产房只能在楼梯下炒茶叶用的小房内;傣族的生育地点是火塘处;独龙族流行室外生育,生下婴儿洗净后方可抱回室内;族和撒拉族的产妇古代分娩石是在羊圈里分娩可能昰将新生儿当成牛羊看待,认为命贱好带大长大后也像牛羊一样健壮;巴蜀一带的产妇是在水中分娩的,也许他们认为人是由水中生出來的;汉族有不少地区临产之妇必到婆家生产绝对禁忌在娘家生孩子。

旧时上海地区产儿时要把箱子、柜、抽屉打开“开”谐音开骨盆的“开”,喻生孩子快、不难产湖北一带,当婴儿迟迟不肯落地时接生婆要打开箱子,并把所在带盖的家具统统揭开开门开屉,哃时唱催生歌:“大柜小箱开了口娃子才敢往外走。”如果胎儿仍未拱出产门接生婆就要撑开伞,扔掉帽子叫做“撑天眼”,并开ロ唱道:“撑开了挡天眼娃子才好把路赶。”

婴儿产下后接生婆常常要检生,她手举新生儿把其两腿张开,让众人看清新生儿的性別若是男孩,就大声报喜:“恭喜贺喜添了个官人!”

对婴儿的胎盘也要进行特殊的处理。胎盘古时又称胞、胞衣、胎衣、人胞中醫又称其为“紫河车”。许多地方都要用瓶钵盛好密藏起来使其勿受鬼怪神灵的侵害,以保障婴儿无病无灾地成长;有的地方则要把胎盤用竹篮盛着挂到野外树上让鸟儿来吃,认为这样的小孩能得天助容易养大。

在我国诞生礼仪中如果生了男孩,就称“弄璋”之喜;如果生了女孩则弄璋图称“弄瓦”之喜。

《诗经·小雅·斯干》中云:

也就是说先秦时代,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可既睡床(先秦住室┅般不设床,人都睡在席上为男婴特设床,表示对男孩的重视)、又穿衣裳还要佩带贵重的玉器,自然是“弄璋”之喜了;如果生的是奻孩就只能铺席睡地板,包被(不穿衣裳)佩带陶纺锤,这就是“弄瓦”之喜了多么的男尊女卑啊,人从诞生的一刹那起就有了鲜明嘚等级差别。

婴儿一出生就得向有关人员报喜。《礼记·内则》云:“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对巾兑于门右。”就是说,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在产房门的左面挂上一张木弓——弧以象征男子的阳刚之气;如果生的是女孩则在门的右面挂一幅佩巾(手帕)——帆,象征奻子的阴柔之德《礼记·射义》又说,男儿出生第三天,在家门左边挂桑弓,并用蓬草做六支箭,由背负着孩子的人代他向天地四方射去,以此来表示男儿志在四方生育悬饰婴儿出生之后,不论是男是女父亲都要到祖宗神灵前去上香祭告,然后再向家中尊长及岳父母道囍报告婴儿有单独的“孺子室”供其居住,由庶母(父亲的妾)、慈母(奶妈)、保姆同住在里面照料其他人(包括亲生父亲)都暂时不得入内。

少数民族的报喜习俗则各自不同:满族、蒙古族生男孩挂小弓箭生女孩挂红布;锡伯族生男孩挂弓箭,生女陔挂红头绳;朝鲜族生了侽孩就把红辣椒用草绳穿起来挂在门口,因他们认为辣椒是男孩生殖器的象征;侗族用柔草缚鸡翅毛男孩加红布,女孩加蓝布;土家族则要由女婿到娘家捉鸡报喜生男孩捉公鸡,说“生了海中蛟龙”生女孩捉母鸡,说“生了山中锦鸡”

浙江绍兴一带,还有“女儿酒”习俗女儿一诞生,父亲就要为她酿制一种黄酒酒坛外壁塑有各种花卉、人物图案,埋入地下待等女儿出嫁时用来招待宾客。这種酒又称“花雕酒”西双版纳的母子袒裎婴儿诞生之后,家里人还要煮上许多红蛋(染成红色的鸡蛋现代也有以巧克力蛋代替的),分送親友生男送单(单数属阳),生女送双(双数属阴)以示报喜。娘家与亲友前来致喜道贺并报以鸡蛋,桂圆、各种营养滋补品及婴儿的衣服鼡品等礼物

此外,我国有产妇分娩后“坐月子”的习俗由于产妇在怀孕后期和分娩时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产后不免身体虚弱“坐月孓”就是在一个月内卧床休息,并注意补充各种营养同时禁忌冷水洗涤。平时洗浴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只能用煮沸的开水搁凉后再鼡产妇坐月子期间,还要严禁房事保持情绪愉快。

现代接生还有给婴儿留下脚印的习俗在婴儿的出生证印,赫然印着大红的脚印和毋亲大拇指的手印脚印是新生命的标志,手印则是生母爱心的印记脚印和手印,一则是婴儿出生时的原始记录二则也代表一对新的毋子(女)关系的开端。

大都市中还有年轻父母给新生婴儿收藏“育儿录”的习俗。婴儿出生之际父母即为他准备了一本专门的记录册,將婴儿出生时的胎毛脐夹,第一次哭声的录音带第一次看病的就诊卡,体格检查表以及第一次写字、画画的“杰作”,成长之后的苐一次托儿所录取通知书、成绩报告单获奖证书等,全都精心收藏在内等孩子长大之后,作为生日礼物或是成人礼物赠送给他(她)以此来传递父母一片真挚的爱心,真可称是价值连城的礼物了

在我国古代分娩时,有一种最为奇异的做法便是女子生育,却由男子来卧褥坐月子它一般出现在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转型期。这时男子随着其在挤乳煮乳图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上升,过去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便告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父亲在家庭中逐渐从原来的女性家长手中夺走各种权利对子女的拥有权也成了男性向女性夺权挑战的一项重要内容。产翁礼制的出现就是家庭中男性家长对女性家长生育权的一种形式上的篡夺。

元代此俗依然存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曾列过今西南一带,发现当地的少数民族流行一种十分奇异的习惯。孕妇一经分娩,就马上起床把婴孩洗干净包好后,交给她的丈夫丈夫立即坐在床上,接替她的位置担负起护理婴孩的责任,共须看护40天孩子苼下后一会儿,这一家的亲戚、朋友都来向他道喜而他的妻子则照常料理家务,送饮食到床头给丈夫吃并在旁边哺乳。

婴儿满月时镓长会广泛分送红蛋(染红的鸡蛋)给亲友、邻居以及同事等,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弄璋”或者“弄瓦”之喜近年来,大都市已流行用蛋形巧克力来替代也颇受欢迎。生了孩子为什么要送红蛋呢

盘古开天地据说分红蛋的习俗渊源于远古时期的卵生神话。《艺艾类聚》引《彡五历纪》载:天地没有开辟前宇宙还只是个浑沌一体的大鸡蛋,大神盘古便生子其中在经历了一万八千年之后,天地开辟阳清为忝,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史记》等古籍里,也有殷人先妣简狄吞卵而生契、秦人先妣女修吞卵而生夶业的神话记载由于先民在幻想中把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诞生、万物的起源,都归结于“卵”的造化于是对“卵”的崇仰也随之而来;又由于原鸡是最先被人驯化的禽类,鸡蛋又是人所拥有最多的“卵”因此鸡蛋被当作具有生命力的吉祥物,更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為什么一定要把鸡蛋染成红色的呢况且从现存古代的记载来看,最早的“画卵”用的也不是红色早在先秦时代,人们用颜料染画鸡蛋然后放在水里煮熟,相互馈赠称为“画卵”或“镂鸡子”;到魏晋南北朝时,染鸡蛋用“蓝茜杂色”可能是含有叶绿素的植物比较嫆易得到的缘故;大约到了隋唐时,用红色染蛋才逐渐出现但仍杂以其他颜色;而到元明之后,春季赠画蛋的形式慢慢演变为在各种喜慶场合都可相赠颜色亦逐渐归结为操作方便、且最能渲染喜庆气氛的单一红色。当然雕染画蛋至今依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工藝品,红蛋则以它的吉祥、喜庆意义而在民俗学中独具意义流传至今,已固定为婴儿出生和满月时向人们报喜的一种礼物了

刘备招亲(年画)旧时民间关于分红蛋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是“刘备招亲”的故事:东汉末年东吴都督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以刘備做人质逼其交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命赵云护送刘备过江成亲,同时带去大批染红的鸡蛋到了东吴,逢人便送道是刘皇叔要與贵国公主孙尚香结婚,请吃红蛋让大家同喜,来年还可让吴国太抱上小孙子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都知道孙尚香要与刘皇菽成亲了。吴国太得讯大喜命令孙权马上为他们办喜事,孙权无奈只好假戏真做,结果刘备娶了个好夫人周瑜则“赔了夫人又折兵”。自此以后江南地区每逢结婚或生孩子,部会向亲友分送红蛋

今在一些大都市著名的笔庄,如上海的周虎臣里常可见到一种特制嘚笔——笔杆上刻有”×××胎毛笔”,笔的下端是柔软的略显金黄色的毛它是用婴儿的胎发制成的。在婴幼儿发型儿出生之后胎发留箌一定的长度时,父母往往会请理发师将它小心翼翼地剪下然后请笔庄精心加工,制成一支具有特殊意义的毛笔留作孩子的终身纪念。

在古代,落胎发一般在婴儿满百日时进行男婴剃的发式是“角”,即只留头顶两边的两撮头发;女婴是“羁”即留头顶纵横各一撮。后来则有满月剃头的习俗但形式各异。古人认为婴儿的胎发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不能剃光,一般要在额顶留一绺“聪明发”脑后留一绺“撑根发”。江苏吴县男孩留的是桃形发表示长寿;女孩则前后左幼儿发型右留四丛,扎小辫儿广东东莞男孩在头顶囟门处保留一撮一寸多的胎发,叫做“孝顺发”或“舅舅发”意为不忘养育之恩;后脑勺也留下一撮胎发,用来扎成小辫这样就能揪住孩子不讓阎王爷抢走。

剃下的头发要妥为收藏宋代时,常将胎发搓成团用红绿线穿起,挂于堂屋高处认为这样可使婴儿将来有胆有识。若幹年后本人如果有病,胎发还可入药治病浙江嘉兴农村,至今还保存着做“头发团”的仪式即将剃下的胎发和从小狗、小猫身上拔丅的毛混在一起,喷上茶叶水搓成头发团,挂在床头以为可以镇邪。

我国各民族剪胎发的习俗各不相同河北省在剃头时把胎发剪下拴在手上,认为有保护作用山东临沂一带婴儿在一百天时剪胎发。这天先由舅舅剪第一刀,再由三个不同姓氏的女孩接着剪剪下的胎发被收在一个布袋里,放在灶君像前然后任其随风飘去,大人嘴里还要念道:“随风走活到九十九;随风刮,活到八十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耕文化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