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佛学真理是真理,那么太极是什么呢?他们之间有关系吗?

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

真悝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什么是真悝如何理解真理

自我认为真理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大家一致认

这取决于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如最早的阿基米德的力学理论是真理但后面牛顿推

论成为真理,而后面爱因斯坦又推翻了牛顿于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成为真理。再后面霍金又推翻了爱因斯坦于是霍金的悝论

所以真理是相对的。真理没有一成不变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

一 个 科 学 者 研 究 佛 经 的 报 告


  作者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酷爱自然科学。毕业后因叔父的启发又爱好了佛学真理科学与佛学真理原有很多會通之处,如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都是说明佛经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一原则最好的例子茬科学中往往没有如此解释但用佛学真理来解释却很合适。例如空气中的氧气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就会发生臭味这个臭味从何而来?从第一原子来?从第二原子来?还是从第三原子来?事实证明,每一氧原于都没有臭味此味不从外来,不从内山也鈈从中间出,但从因缘和合而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臭味实无体性。不过体性虽空现象不是没有。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佛法称为中道义。
  但我在那时也觉得佛法与科学也有不能会通的地方我在学校里所读的物理学还是旧物理学,主张物质和能是二個独立的家族旧物理学有物质常住不灭律,与佛法四法印中“诸行无常”是矛盾的这个矛盾好久没有解决。后来看到一些现代物理学書籍知道物质也是一种能的形式,而且物质的质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一斤重的一块铁,静止时或动得不快时仍是一斤但如果它鉯极高速度来运动跟光速成一定的比例进行,它的重量便会增加由此觉得新的物理学有可能与佛法打通。
  自从原子能发明之后事實证明了物质可以转变为非物质的能,理论已完全付诸实践这一事实推翻了旧时代科学家所牢牢执着的原子为物质最小单位不可破灭的“常见”,同时也打破了我多年不曾解决的疑团从此,我才确信佛法是无上的真理不但有理论的基础,而且获得了科学的依据
  雖然科学已经证明一切物质都不是常住不灭,但是有很多人还是误认物质真常对佛经提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口号不容易接受。可是人们不会反对科学因此把大众所能接受的科学来说明佛法的真理,可能是一个合适的方便
  1946年作者在汉口工作,有一个时期仳较空闲时时静思,渐觉有一肚子的话不能不吐遂写了这个研究佛经的报告.(最初发表在汉口《正信》月刊上)由于佛法的精湛渊博,莋者解行俱浅错误之处乃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加以指正

(一)研究佛经的目的:


A、为了要明了佛经的理论是不是健全,是不是和现在的科學冲突
B、为了要明了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不是合乎现代的生活
C、为了要明了佛教对于人生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利益?
  《楞严经》、《惢经》、《金刚经》、《法华经》、《中论》、《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成唯识论》。
(三)研究佛经前的印象
  在我们受過科学教育的人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多少要和文学家艺求家、哲学家、宗教家等的 态度不同,那不同之点是在:
  因为要具備以上的几种特点所以对于缺乏这些精神的学问,总有不屑一读不值研究的偏见不要说对于专重信仰,就是对于哲学也很少兴趣。洇为自然科学对于任何问题的解答都有确切的答案凡是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而是全体科学界所公认的例如化学中的化学公式,原于量各种定律,以及物理数学中的种种公式定律都是确确切切的,所以自然科学也叫做确切科学但是哲学、文学、艺术等就完全不同,既不能用数字来称量来比较,也没有个公认的标准科学家对于它们虽未尝没有欣赏的兴趣,然而总觉得这些都不是找求真理的场所而且近年以来,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大有借重及乞灵于科学的情况例如罗素用算理来充实空虚的哲学;音乐、绘画则乞灵于声學、光学、化学以改良乐器和颜料;宗教则乞灵于建筑师去建筑宏伟的教堂,用电光乐器去庄严它的内部;文学家和新闻记者则乞灵于自動排字机打字机、照相机、电报、电话、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传真等工具所谓“科学万能”已成为人类公认的事实,而不是科學家的自傲语
  科学家既掌握了这许多法宝、许多神通,当然不会对宗教的木偶屈膝佛教是宗教之一,当然也不会例外那末作为┅个科学工作者的我,又怎么会研究起佛经来呢?原因是这样的:
  我有一位研究佛教数十年的叔父在我大学毕业之后,问起我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没有兴趣我想,我学的就是宇宙间的真理难道他老夫子也懂得科学吗?我就回答说:“很有兴趣。”接着还反问他:“應当向什么地方去求?”他回答道:“应当向佛经中求”我说:“宗教不过是止小儿啼的,画饼怎能充饥?我是绝对不看佛经的”他就为峩指出:“你的执见太课。你常说科学家注重客观而不注重主观那正和佛教的破我执相同。现在你有了这一执着学问怎能长进?由此看來,你的科学学识也不见得透彻。”我被他一顿训斥自觉惭愧,只得答应有空时就去研究后来,他就拿一本《佛学真理大纲》(谢蒙著中华书局出版)给我读。他说:“你对于佛学真理太不明白且先看一看佛教的轮廓,然后再看内容吧”他又指出:“在看书之前,苐一个条件先要胸无成见,不作宗教观不作哲学观,不作科学观应彻底的客观。”我以为这几句话是任何科学工作者所不能否认的所以就诚恳地接受下来,阅读了一遍读完了这本书以后的印象是:
A、佛教不是专重信仰不讲理论的宗教;
B、佛教的内容之丰富,不减於我所学的各种科学;
C、佛教中种种神话在没有证明其可能或不可能之前暂时应不置可否,且待看了经论后再说

(四)佛经的文字和外表


  我读了《佛学真理大纲》之后,虽没有引起我的信仰却激发了我看经的兴趣。我问叔父:“佛经那一本最好?”他说:“你所知障重应先看《楞严经》。”我接着问:“什么叫做‘所知障’?知识越丰富越好为什么说 它是障碍?”他说:“你先入的科学知识,塞在门口便吸收不进科学以外的知识,所以叫做障如果不执着 各种的先入之见,再看佛经就没有所知障了。”我想这好对的因为爱因斯坦假使不把牛顿的旧知见扫除,怎能发明相对论去修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叔父给我看的《楞严经》是一部明朝真鉴法师著的正脉疏。关於佛经的内容且不论我先丛皮相上考察佛经的文字组织,就发现了下列的几个特点这使我很为惊异
  (A)六种证信序——所谓六种证信序,就是:信、闻、主、时、处、众、六个要素例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這里“如是”是表示“信”“我闻”是表示“闻”,“一时”是表示“时”佛是“主”,在舍卫国是“处”与大比丘众是“众”。鈈单是《楞严经》开头是具备这六个要素其他佛经,除了节录和初译的几部外都是一律如此。在别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感想,但在峩写惯科学报告文章的人看来却不只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凡是写科学实验报告必须将实验的主持人、同伴人、时间、地点、实验的目标,和所用的仪器材料一一开明然后再定实验的本文。这至少表示说话不是随便而且有可查考的。除了科学文字以外如法院的起訴书、判决书,我认为也是科学化的譬如一个杀人案子,起诉书上一定把主犯、被害者、时间、地点、见证人、告发人、开列明白不能丝毫含糊。结集佛经的人为要郑重其事取信于人,所以每部经的开端都有这六种证信序。我们学科学的人对于四书、五经,老庄、诸子等书总觉得它编制体裁的杂乱,缺乏科学精神也从没有看到一本结构严整像几何学这样的书。我因此常武断的说中国书都是鈈科学的。但现在我看到六种证信序的起笔就不敢这样武断,对于佛经   (B)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学家是最注重分析的有分析而后有歸纳,有归纳而后有条例有条例而后能推演,而后能以简御繁而后能设计制造,演成现代的各种工程我在读经之前,本来就想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为若干章节段落,那知真鉴法师已替我做了这项分析的工作而且他分析的细密,远在我预期之上照普通书籍的分析,整整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又分为四五章,每章又分若干节每节再分若干目,能这样从篇至目分为四级算是最细密的了就是┅般的科学也不过如此。那知真鉴法师竟把全经分为二十二级你想奇也不奇?他的方法很为巧妙,用天干地支二十二字做标记第一级用‘甲一’‘甲二’表明,第二级用‘乙一’‘乙一’表明第二十二级就用‘亥一’‘亥二’表明。这种标记是科学文字所没有用过的方法我曾经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位电话工程师。他有一次写了一本很厚的自动电话机说明书章节分得很细。也有十几级之多可是还感覺到标记不够用,不容易表明阶级的高低他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就将真鉴法师的方法教他因为这本说明书是英文的,所以我教他用(A1)(A2)(A3)(B1)(B2)(B3)(C1)(C2)(C3)莋为各级分段的标记他听了,欢喜赞叹马上采用了。
  真鉴法师把全经分为(甲一)序文(甲二)正宗文,和(甲三)流通文等三大段每大段又分几个小段,这样继续分析到最后第二十二级可以说已是细密之至,可是他连经题和译人也列为注解的对象并没有把它们遗漏,這也是令人惊异的从前朱熹注四书,只分得“右经某章”而没有把章再细分;他只注了经文,却没有注经题在没有科学头脑的人,鉯为题目就是题目还有什么可以解释的,哪里知道题目是极关重要的它的涵义,一定要详细说明一本物理学和化学的书,对于‘物悝学’或‘化学’的定义阐释是不肯轻意放过的,而最不肯轻易放过的莫如佛教中的讲经法师。据说天台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這五个字的经题竟讲三个月之久,由此可知真鉴法师的注解经题,在佛教中早已视为分内事不足惊奇的了。 (C)句法与文体的特创——佛经的造句显然是受到梵文的影响,既不是六朝的骈四俪六又不是唐宋的古文,略近干两汉的质朴没有佶屈聱牙之弊,而有通俗流利之胜人们都说佛经难读,其实并不是为了文字的古奥实在是因为佛经的说理本来深奥,就是用现代的白话来写还是同样难懂,譬洳我们所读的科学书以文学的眼光来看,是再简单通俗不过的而一般学生为什么都觉头痛。数学中用了种种符号如∵(因)∴(故)=(等于)S(积汾)等,以代替文字就是要避免文字的麻烦。物理化学中的种种公式都是简化的文字,只因为理论深奥所以文字不得不力求简化,使嘚学习的人容易了解佛经的文字也有同样的用意,例如密宗梵文“阿”字代表不生不灭的玄义正和数学中用代表虚数的用意本同。此外还有个相同之点就是科学的文宇都有它笨拙的地方,不能如一般文学的纤巧灵活我因为有六年翻译科学书籍的经验,深知这许多地方为理论的严谨所限,不得不犯重复、颠倒、呆笨和在文学的观点上所认为拙劣的毛病。然而从说理方面看那还是没有失却文学的媄感,就以开经第一句“如是我闻”的结构来说这完全不是汉文的习惯句法。照中国文法应作“我闻如是”在初期所译的佛经,确也囿译作“闻如是”的但从鸠摩罗什法师译经以来所有经典,一律用“如是我闻”开端。
  这种特创的句法他的动机决不象现代翻譯者的采用直译法,故意将中文欧化以炫新奇而实在有他重要的理由,就象上文所述“如是”二字是表示“信”,的成就因为比较偅要,所以置于“我闻”之前由此 可见,佛经往往为求译文忠实就毅然摆脱文学上种种规律的束缚。 又如佛经中的偈在中国文学上昰一种特创的文体。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既不论平仄,又不叶音韵乃是一种无韵诗。它的用意似在便利学者的记诵犹如珠算的ロ诀。举例来说如《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偈就不受平仄叶韵的束缚但终以含义的美妙,反显得文字天真自然于无音韵中,偏能字字掷地作金石声就是文学大师读了,也会五体投地的
  至于禅宗语录那又是另一番氣象。这和佛经相较佛经是一种简练的白话,而语录则是活泼泼的当时民间生活中应用的白话。宋儒的语录就是仿照禅宗语录而发展嘚在我没有读佛经之前,早已见过“不二法门”“当头棒喝”,“深得此中三昧”等成语但不知出于佛经,这时才恍然明白佛经文芓影响于我国文学之深 (D)译名和定名的严格——我曾经在二十几年前替中国工程师学会编订过电工的名词,当时的感想是:
1、各书的译名呔不统一;
2、音译意译毫无标准;
3各种科学的专门辞典还没有编成。
  后来看到日本的《佛教大字典》和丁福保编的《佛学真理大辞典》就感觉到佛学真理名词之多,实超过任何种的 专科辞典而学术界的努力,竟反不如宗教界那真使人惭愧无地了。
  之后又看到佛经中有所谓五不翻和六离合释的两种规定,更使我感觉到佛教有很多地方是科学所不及的。五不翻是意译和音译的标准试问我國科学界有没有定出这种标准?“电动机”是意译,“马达”是音译而两者并存。有的作“公分”有的作“格兰姆”有的作“克”,弄嘚学者茫然以译名和定名的严格来说,我国科学家还远不如佛学真理家至于六离合释则是定名的六种法则:
1,持业释2、依主释,3、囿财释4、相违释,5、邻近释6、带数释。
  例如“发电机”“发电”是“机”的作用“机能发电”,所以是“持业释”又如“磁鐵”是有“磁”性的铁,所以是“有财释”.这种严格分析名词的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个专门名词,不至于被人误解曲解而影响到理論的正确性。关于这一点不仅使我国科学家感到惭愧,就是外国科学家听到了也会拜倒莲座下 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佛教六离合释的萣名方法,的确是现代科学家所应该学习采用的
  关于我国译经的情况,我在研究佛经的时候也附带的注意到,我以为很可以供有關方面和各大学教授的参考译经的工作,从鸠摩罗什法师起到玄奘、义净等法师止中间有过大规模分工合作的译场的组织,译场有主譯、译语、润文……等等的职别一部经的译成,是经过好多次考订不但在义理上要求和梵本如形影相像,就是一些发音的细小处也是辨别得非常清楚 我怎么会知道的呢?是从英译的名词和汉译对照,两者完全符合而知道的例如“摩诃衍”,般若波罗密多”“阿弥陀佛”,“僧伽”等名和现在英文的译名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唐音和现代语音有些差别罢了例如“南无”在唐时就读作“曩谟”。请想一想一方面从梵译华,一方面从巴利语译成梵文再从梵文译成英文,中间经过几度的转变而华英对照,仍如形影不异那不昰奇迹吗?几年前,我国有一位作家曾用英文译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经国人译成中文结果面目全非,成为文坛话柄其实,不但这夲书是这样现在有些译作,也是很难还原的 由此可以推知,当初译经工作实在是最严格的这种严格的精神,非但在译文方面是这样就是抄写、印刷、圈点也没有一点放松的。佛经校对的精细圈点的正确,都是在任何学术书籍之上怎么知道的呢?就以每种经论末页必附有全书字数和圈数来说,这是其他古典著述所没有的在我国采用新式标点之前,佛经中早已改良把刻在字与字中间的圈为读(即逗點),以边旁的圈为句字数圈数尚且这样重视,错字之少是可以理解的了
——上文仅仅讲到佛经的皮相,还没有接触到经文的内容可昰皮相和骨肉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是名词混淆句法错乱,讹字连篇章节不明.那么我早就把它置诸高阁了;只因为佛经的皮相端庄美麗,正和菩萨的相貌作和谐的对比所以我对于研究佛经的理论,自有不能自己的趋势
  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本是一部辞藻丰媄的经典优美的笔调既足引人入胜,而其组织的严整说理 的精妙,更使人爱不忍释所以杨仁山居士在旧书摊上看到了这部经,竟一ロ气把它看完了才走古人诗说:“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秕书”我对此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又把它当作一本“实验指导书”,洇为这部经的结构确乎和指导书有相同之点普通一本指导学生实验的书,总是分为下列几段:
1.实验的目的;2.应用的材料仪器工具;
3.实验所依据的理论; 4.实验上作的方法和步骤;
5.从这一实验应得怎样的效果; 6.实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的事项;
7.最后是结论说明實验的结果,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或者有什么实用的价值等等。
《楞严经》 也可分成以下几段:
1.说经的缘起(即序文);
2.说明修治嘚对象(例如七处徽心等);
3.修行的理论(例如十番显见会通四科,圆彰七大等);
4.修行的方法和步骤(例如二十五圆通及道场加行各段);
5.甴此修行所得的效果(例如约众生以显各益约国土以显普益等段,就是对国家人民的利益);
6.修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事项(例如谈七趣五魔鉯警堕落);
7.最后说明此经的流通功德(即流通文) 实验指导书是科学家获得科学知识的经典佛经则是佛学真理家获得佛果的实验指导书。學读了《楞严经》以后看到它的内容这样科学化,不由得不惊叹深悔从前把佛教和一般宗教等量齐观的错误,那知它原来是一种可以實验可以获得实际效果的学问。
  从此我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因为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佛教则信解并重;一般宗敎是不平等的例如有些宗教中说人不能做上帝;而佛教是平等的,它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一般宗教是执相的,佛教是破┅切执着的总之,佛教和一般的宗教有个很大的鸿沟,那是读过佛经的人都能体会到的
  我又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是哲学,因為哲学是不能证验的佛教是有证验的;哲学是说食不能充讥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学是用分别心得到的“遍计所执性”佛学真理昰用无分别智得到的“圆成实性”。
  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到这时为止,我非但没有找到冲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像上面所说嘚相同的地方。至少佛经的组织是科学化的而科学也是重客观破我执的。自从读《楞严经》以后我更增加了读经的兴趣,因此再读《惢经》、《金刚经》、《法华经》以及《中论》等四论。看的经论渐多而与科学会通之处也更多。我所学的科学知识几乎全做了佛经嘚注脚变成了佛教的护法,而佛法对于科学却反有指导和纠正的地方现在就我所体会到的写在下面:
  (A)一切物质的空假中三观——《金刚经》是一本流传极广的经,但其中有许多语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用×代表一佛法,那么就可变作这样一个公式:“所谓×者,即非×,是名×。”这个×可以指众生指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机器工具,各种科学工藝以及精神的物质的种种名词。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为×决不能变成非×,就以代数来讲,也是×不能等于一×(×≠-×)。但我因为受过科学教育,决不像一般人立刻下个断语。经过思考以后结果终被我用科学的事实解答这个谜语。
  有┅次有位工程师问我这话应该怎样解释我就指桌上的茶杯说,现在就拿这茶杯当×吧,那么根据这一公式就应该这样说:“所谓茶杯即非茶杯,是名茶杯”同时还说明,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那里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酒杯了吗?这样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罢了它的本体是空的。第一句”所谓茶杯”鍺在佛教中叫做‘假观’,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认定茶杯为实有这是世俗之见,只有研究过科学的人才知道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也只有懂得佛法三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还昰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合一,才能如理观察对于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洏透彻的了解了。 这位工程师认为上面的解说是对的可是他以为茶杯的本质是瓷,茶杯虽空瓷是有的。茶杯虽假瓷是真的。我说瓷嘚成份不外氢氧铝矽除了氢氧铝矽外,瓷质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如果把瓷代入公式中的×,就成为:“所谓瓷即非瓷,是名瓷”.再进一步氢氧铝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集合而成。电子绕着原子核正像行星绕日而转。那么氢氧铝矽也不是氢氧铝矽,不过是原子核和电子罷了因为这四种原于还是可以代入上列的公式中,作空假中三观来看的这样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的总之,有名称的事物都可以这樣来看就是佛法也不能例外。这位友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B)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宣传最广的两句标语人人皆知,但鈈是人人能解现在就以原子核来说明这个理论。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间,有着显著的进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弹的发明。一個原子的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电子的质量只有原子核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由于原子弹的发明才证明物质可以变为能力。依照旧说嘚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律一是能力不灭律。物质与能是两个家族永远常住不灭。这个观念是和佛法违背的因为佛教是说一切法无常的,现在这个违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质和能力已成一家。 物质就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可变为非物质的能仂,那不是物质的本体可说是空的吗?再看变成能力之后是怎么一回事吧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这少量的铀(其化学符号为U23°)变成工莋的能力把广岛的生物变成死物,把一所建筑变成无数的微尘把一块大石从东边移到西边。简单的说就是活变成死,一变为多东變为西。再简明的说就是变了一个概念。又查物理学上对于能力的定义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力是物体行动的表现动是空间与时间聯合起来的一种概念。时间是从物体行动而生的概念以上所谓的时间、动力等,都是互相依靠而显发没有一个是独立真常,可以拈出來给人看的 但是空又为什么就是色呢?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质的能力为物质就是空即是色了现在英国科学界已囿确实的证明,能力可以变为物质但从那一种能力变为那一种物质,用那一种方法步骤却是到现在还不得而知。将来或者可能从日光(咣是能力形式之一)造成粮食、衣服和人人所欢喜的黄金或者利用长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转的能力或地球对于日球的位能,都没有不鈳能的理由 我说到这里,不能再往下说恐怕人家会疑我痴人说梦。但这都是从科学实验得来的理论即你不信佛说,难道连科学都不鈳信吗?如果科学可信那末《法华经》所说从地涌出多宝塔高五百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又涌出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也没有不可信的悝由,因为空即是色一切物质是可以从空无所有处随缘变现的。
  我用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的例子来说的色即是空的意义恐怕有囚会误认现象的变灭作为本体的断灭,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的毁灭只是现象灭本体不灭,因为就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力产生了。一灭┅生只是转变,因此灭不是真的灭生不是真的生。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非物质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囿本体因此,佛说物质的本体是空那空并不等于无,乃是说本体不可以言语文字来描述它可以自由灵活地应付一切的转变,不受任哬限制、损坏和污染但不能被第六意识(即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观察因此,这个本体并不是像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鈳知”而是可知的。这个色即是空的口号一向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这是我所以要用物质变灭的例子来说明它苻合于现代科学的理由。
  (C)因缘和合论与因果律——佛说世界上所有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站在科学的观点看,精神现象本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暂且不论。现在只从物质方面来说农夫把一粒谷种到田里,受着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的培养僦生出一棵稻来。这是农民的生产稻并不是从无而有,那是以谷为因(佛经里叫做亲因缘)以日光、水土、肥料、人工为缘(佛经里叫做增仩缘)而逐渐生长的。有因无缘有缘无因,都不能生长的这就是佛法的因缘和合论。纺织厂一面进棉花一面出布匹,这又是一种生产布匹的产生,是以棉花为因机器人工为缘。一切农业、工业的生产处处体现了佛说的因缘和合论的正确。
  不仅人上的制造是这樣所有自然界物质的变化,生物的演进都可用因缘和合论来解说。只因为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由此而会通了上攵所述的空假中三观和色空不二的理成为佛教谈空说有一贯的理论。佛经里有一偈说得很透彻:“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因缘和合论打破了上帝造物,神权万能和旧科学家以原子为原始单位不可再分的种种邪见。这些邪见所主张嘚因佛教称为不平等因,只有因缘和合论的因是平等因上帝如果是万物生成的因,那末上帝也一定是某种因缘生成的果原子也是这樣。现在已证明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又可以打破而变成能力这样一步一步分析下去就没有终尽嘚时候。 从这因缘和合论就成立了世人皆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推而至于人生,就成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学说。这是佛教在中国宣传最广而最深入民间的理论甚至非佛教徒也有这样的信仰。这个理论依唯识学来讲最易了解因为唯识学昰一种心物结构学,是现代心理学所望尘莫及的唯识学分析各种心的成分,超过于化学家分析物质成份的细密从化学上我们得到很多囿机无机的各种公式,但不外乎九十八种元素的化合物唯识学家则能指示我们某一动作中,引起若干心王心所大小烦恼有五十九法之哆(请参看《百法明门论》。所以唯识学应叫做“心理化学”
  因此,我想在这里诚恳地劝请我国的心理学家,抽一些时间去读唯识學来扩充他们的领域。依唯识学讲我们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生物的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善的种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低等的动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以科学来判断,从这渺茫的一念轉变为有形的物质,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呢?
  我以为是可能的这里不妨推究一下物质和能、力、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我们知道运动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结合。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就得不到运动的概念没有运动的概念,也就无所谓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变速的概念。换句话说没有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力的概念因为力的表现就是物体运动的变化(F=Ma)。进一步说没有力的概念,也就没有能量的概念因为物质是以运动和相互之间能量的形式而存在的(M=Fs)。如果没有了运动和能量的概念我们就不能设想出一个物质的世界来。
  由此可知空间,时间、动(或速率)实是构成能力和物质的要素在百法中叫做方、时、势速,那不过是 古今的名称不同罢了方、时、勢速是列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后形成我们对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有时、方、势速随着起来。有时、方、就有速势势速与物和合而成力,有能就有物质物质和心念相对又造荿新物质。总之现代物理学已证实物质和能力可以互变,不仅把能和质通谱成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为一体。 物质既然和时空发生密切的关系(旧物理学是认为各不相关的)而时空又是心物的联系,因此心物有同 生死共存亡的意义。所以一念起则时空动力能质也随着嘟起来由此证明,举心动念确可造成物质的环境和身体器官至于那一种心念造成那一种物质,经过那一种程度现在物理学界可还没囿举行实验,不敢妄测将来等到能质交变的方法公布以后,或许会有确切的方案佛说天堂、地狱、人间、鬼、畜皆由心造,一切善恶罪福都是众生自作自受并不是上帝天神所可左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佛教深入人心的洇果律是与现代科学的论点符合的,不再是愚夫愚妇的迷信了
  (D)三自性——佛说世间一切法相可分为三种自性:
一、遍计所执性;②、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依其他事物的因缘和合而起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A必由其他事物BCD等洇缘和合而成而B又由CDE等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我们在B等事物上作种种主观的计度分别,生起种种意见或成立种种学说,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不作这种主观的分别只存客观的事理,那就是圆成实性以科学来讲,依他起性就是客观的事理例如从时間和空间的关系,而成立动的概念;由质量的运动而成立力的概念;又从力与空间的关系,而成立能的概念;这都是依他起性如果从這能力上面作一种计度分别,说能力是常住不灭而立“能力不灭律”,这就不一定是可靠的真理了现在科学界把能力与物质通谱以后,已知能力可以消灭而变为非能力所以这个定律已经是不适用了。佛学真理并不反对客观事物的存在所谓“森罗万象,一法所印”所以,说依他起性是有的但对于主观的计度分别或不完全的归纳所成立的学说,则是一概 否定譬作龟毛兔角,纯粹属于幻想的佛教泹认取客观的事实,明了其依他缘生的理不去作妄想分别,这就是圆成实性
  自然科学界用演绎法和归纳法(除不健全的归纳法外)所嘚的知识,我认为都是依他起性都是可信的。例如数学的建立是用的演绎法,是从几条已知而大家公认的公理去推知未知的种种关系。这也是依他起性又如用统计法,从许多事实归纳出一个理论这也是依他起性。 但如果用不健全的归纳法单就一部分的事实来立論,既失了事实的真相再加上主观的妄计,那就成为遍计所执性纯正的自然科学是绝对没有主观的偏见,牛顿决不因万有引力定律被愛因斯坦所修改而起人相而起嗔念。假使科学家真能对一切自然现象如其所如,不诳不曲这就得了诸法的圆成实性。如果推而至于個人的实际生活那末成佛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相信科学家的精神和佛学真理最为相近而科学家是最可能接受佛理的。
  (E)佛教昰殊胜的科学——现代科学家爱因斯坦当初发表相对论的时候科学家如盲如痴,真能彻底了解的只有十二人。爱因斯坦不特修正了牛頓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且发表了能质交变的等量公式,说明每一磅物质毁灭的时候可以变成惊人的大量能力。他不特开辟了科学的新园哋而且解放了科学家思想上的束缚。从前科学家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独立的不受其他的影响,但爱氏对于空间就有不同的概念他認为空间如果有物质存在,那末这个空间就起了变化和毫无物质的空间是不同了。犹如一条铺平的丝绵被上放了几个皮球,被面就凸凹不平起了摺皱;空中有了一个太阳系存在,则空间也起了摺皱假如有一个慧星飞过太阳系的附近,它的途径就受到空间摺皱的影响他又说,物的长度和它对于测量者的速度也有关系这都是说的空间不是独立的,绝对的是随着物质和速率而变的。
  至于时间怹也认为是相对的,千百年以前的事情我们是可以看见的。假使我们坐一架速率超过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数倍的飞机向天空飞去,就鈳以追着以前地球上所做种种事情发出的光线因此可以看到清明元宋唐以至汉周各代的人物还在搬演着历史上的故事,不过顺序是反的这就是说,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是与速率有关系的。这种概念在常人不免惊奇,但佛学真理家却认为本来如此因为佛教对于任何事粅,都不认它有独立的存在因此,对于时空也认为不是常住不变的《楞严经》所谓“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釋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讲《法华经》时,一坐就是五十劫这是佛家对于时空的概念。
  时空不单是受到物质速率等的影响而起变化而苴也随着我们的心念而起变化。八指头陀(清末诗僧)说出他自己的体验:“坐禅一日如弹指顷。”佛经里也常说三大阿僧祗劫不异刹那,芥子可以纳须弥小大久暂的分别,完全是众生的妄计并没有实体的。 我所以说佛法是殊胜的科学是说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都可以鼡科学来解说,而另有一部分则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 可以用科学来解说的部分是六识所能分别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非六识所能分别而必须以般若的智慧来观照的部分因此,佛教可以说是一种殊胜的科学是建立于般若的基础上的。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色法(即百法中嘚十一种色法)和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救、次第、势速等五法而且 在十一种色法中,也只限于五种浮尘根和色声二尘(关于香味触的研宄太少,远不能与色声相比几乎等于无)。所以科学现在的研究范围以百法来讲,只占到百分之十二关于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在数学物理法中研究得很详细但只偏于色法方面,就是有关于物质的方面这五法本是半属心法半属色法的,如果不将它半属惢法的部分加以研究还是得不到完整的认识。
  关于五个浮尘根的研究在生理学中已相当完备,但对于真能发生认识作用的神经细胞(佛控名力净色根)在接受外境之后,发生哪一种化学作用哪一种物理作用,以及怎样和意根取得联系和其他诸根发生关系,则还没囿具体的报告物理学对于色声二尘研究得很详细,所有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如电压、火箭速率、磁场强度、X光、微菌,各种天体等都鈳用种种仪器,如电表、雷达、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把对象转变为可见的色尘。 物理学对于声尘的研究稍次于色尘。由此可知人的耳根对于声的感觉是有限制的。普通人只能听到每秒二十次以上至每秒二万次以下的波动各人耳根的感觉力并不相同。各人眼根嘚感色力也是随人而异所以对于各种颜色辨别不清的,称为色盲由此可见。色声二尘不是离心别有《楞严经》有一段关于声的观念,说得最透彻.佛对听众特地辨明“声来耳边”的错误感觉声来耳边原是一般人的感想,就是我们学过物理的也是这样想但仔细来想┅想,实在是错误的因为击钟的时候,钟因被击而振动因此鼓动四周的空气分子,一个个互相撞击最后击动我们耳边的空气分子,洅撞击到耳膜传到耳神经细胞,就起声的感觉这种空气分子的波动在达到耳膜之前,只能说是空气波而不能叫做声波,这是一个错誤(从这点看来物理学家对于定名,也不怎样严格今后应当采用佛经中六离合释的定名方法。)空气波动时它的分子只在本位上振动,並没有一个分子一直从钟边跑到耳边因此不能说是声来,这是第二个错误这样,科学家应该向佛法焚香顶礼了
  心法与色法实是兩个对待的东西,科学家只知色与色的关系还不知心与物的关系.唯识学里说,见分相分相待而生如蜗牛的二角,一起则俱起一灭則俱灭。其他像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真妄、迷悟、善恶、罪福、缚脱、净染、圣凡人我……等等也都是相对法,都不是实法都鈈应该执著,《中论》一书中辨说的非常详尽。科学家如果要想扩展他的领域必须在这方面多留意。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鈳以谈谈佛教是不是唯心的问题。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大家都说佛教是唯心。可是佛教所说的唯心与哲学的唯心囿绝然不同的区别。哲学家所说的心佛教称为意识,并不认为它是宇宙万有的根本佛教认为,意识的作用是欺骗性的、不可靠的如果相信它就会犯脱离现实的主观错误.佛教所说的“心”是见分和相分的统一体,不但包括能够思想认识的主观部分同时也包括物质世堺的客观存在部分。“心”的名词虽同含义却完全不同。 这个心物的统一体在佛经中用了很多名词来表示,如佛性、真如菩提、一嫃法界、阿赖耶识等,随着 说法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名词所以七佛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跟哲学家的固执不化是有基本不哃的因此,用一般的“唯心”两字的意义来批判佛教无异隔靴搔痒。
  佛教有一把锐利无比的宝剑是它摧邪显正的利器,那就是洇明学科学家虽也应用逻辑,但因为科学处处根据事实不像哲学家的高谈玄理,所以实际上也并不靠它过生活只是偶然作为参考罢叻。数学实在是应用的逻辑所有自然科学有关数量的部分,都拿数学来推测来表达,不怕发生错误但如果论到有关心的部分,那就鈈是数量的逻辑所能济事非用因明不可了。因明胜过逻辑的地方现代学术界差不多都知道的,这里再不详述
  (F)佛教的宇宙观——┅般宗教对于宇宙起源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如有些宗教说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日月星辰和地球这只能说明是宗教家的愚民政策。中国道學家也曾经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玄学,企图来解释宇宙的本源结果都是自欺欺人。真正能大胆地描述宇宙的伟大组织和它的发展过程而与现代科学相合的只有佛教 佛教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千的三次方的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它把┅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做大千世界《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覀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从前天文学界也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的,可是这个假定终被高度的天文望远镜中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所否定了宇宙的广漠无穷成为佛教和天文学家一致的意见。 佛教对于地球的形成认为朂初是一团泡沫,逐渐凝结而成为固体这跟现代科学家的推断也是很接近。佛教认为地球是属于“器世间”的,因此它的发展,必嘫是循着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的规律
  (G)佛教的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是伟大的。佛教人生观的伟大主要表现于以下的几点:
  1、佛教指示我们,一切众生皆具无量福德智慧但以迷昧不自证得。因此每人都有可能发展到无比高度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茬现象上人与人是各各不同的但本体上则是完全平等的。正如世界上的各种物质由九十八种元素错综复合而成,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究其本体同属能力一一物质都可转变为巨量的能力。《中论》说:“不一亦不异”就是说,世间的人和物在现象上是不一,在夲体上是不异不一亦不异就是指一切人物法则的矛盾统一。 佛教徒之所以能获得勇气来精进不懈地改造自己和忘我地为一切众生服务僦在于彻底地了解这一指示的正确性。惟其因为相信自己有无量福德智慧所以佛教徒决不自卑;惟其因为相信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所以怹们不会骄慢;惟其因为相信一切众生不一亦不异所以他们会从忘我而进到无我,再从人的无我而进到法的无我
  2、佛教指示我们,人的生命是像瀑布一样一息不停,一息不断它把时间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佛教说明人有生咾病死,和一切物体的生住异灭及世界的成住坏空是一样的但死并不标志着人生的断灭,人生是连续性的生老病死只是人生的现象,鈈生不灭才是人生的本体因此,人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的统一体一切物质和能力的互相变换,如一块煤炭燃烧而成为二氧化炭和灰份或如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我们知道在这转变中,质量和能量并没能丝毫消灭也并没有丝毫生长,只是一种方式上的转变就是拿广島投下的原子弹来讲,铀原子的质量转变为巨量的能力也仅仅是能力方式的转变,在能的本质上并没有丝毫的生灭
  人是有生命的粅质,因而跟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转变为另一方式,但转变并不意味着断灭佛教所倡六道轮回之说,它的理论基础就在于此因此,一個低级的生命方式有可能发展成为高级的生命方式;同时高级的生命方式也有可能退化为低级的生命方式。尽管他怎样转变他的本体昰不变的,在高级方式中并没有增加在低级方式中并没有减少。
  3、佛教指出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地互相联系着,犹如毛数盏灯光的错综交织每一盏灯光都照满了空间,但光与光之间是互不相碍的佛教认为人不能孤立的存在,其他一切物质也是這样大乘沸教批判了“自了汉”的个人主义思想,提出了“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广义的群众观点。《华严经》中对于群众观点解释得特别详尽和丰富 佛教认为我和人的界限是假定的。如果我们认假做真那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使我们走上堕落退化的噵路从物质方面来看,人的构成首先是由于父母的精血以后的成长是依靠于外界物质和文化吸收,他的任何一个原子或一点一滴的知識经验都不是自己的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和有情众生是分不开的。同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息息相关地影响到整个宇宙的有情众生和無情物质。 从上文所指出的三项原则来看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辩证的是符合于实际情况的。这一正确的人生观不但将引导人们赱向和平幸福的境地而且会不断地指示出逐步发展的方向以至于完成无上圆满菩提。因此佛教不但为现时所需要,而且永远为一切众苼所需要
——佛教不是单讲理论而不讲实行的,它是知行并重的知行含一的,知即所以为行行即所以为知,知之极就是觉觉行圆滿就是成佛。不仅《楞严经》是一部实验指导书所有经、律、论三藏都是崇尚实验,指示实验的所以佛学真理与科学相类,于通达理論之后必须着手实验工作。真正的科学家走山书室,便到实验室作完了实验,便回到书室再把实验的结果,分析探讨以与理论楿印证。真正的佛学真理家也是如此阅经看教之后,便入佛堂或静坐参禅,或注思作观或修律仪,或修密行或念佛,或作种种佛倳功行完毕,则又阅读经论或参访善知识,以求印证所不同的,科学家是用六识的分别智去推求六尘的生灭变化,依他缘起的道悝;佛学真理家则于分别智之外再用无分别智作观照上具。其研究的对象则不限于色声等六尘,所有百法中的心法和无为法等都在研究之列。 科学家虽天天用“心”研究但对于“心”的本身,却忽略了忽略的原因不外乎:
  一,科学家多认为心 物独立物质的現象,不是主观的心所能改变以为研究物质的现象,就无须研究心理的作用;
  二、有些科学 家虽也认识心的重要但还是把心当作粅一样的研究,而所用的工具仍是有分别心,而不是无分别智例如现在的心理学,因为用的工具不好所以研究出来的东西,只是些苼理上的种种心理现象或反应而对于百法中的心王心所等纯粹的心法,并没有什么成果佛教实验的对象既不是粗笨的物质,而是细巧嘚心法所以它的实验工具与实验的方法,就与科学实验室的设备不同佛教的实验方法,有这样的几种: (A)戒律——佛教实验心法的法门佷多但人手第一步是受戒。受戒的意义就是改变生活的方式,使适宜于实验在家学佛,须受三归五戒出家的比丘则须受比丘戒。仳丘是处于师范的地位所以戒律较严。戒律越严那末身心的烦恼也越少,智力就会相应地显发增强他的实验的工具(如化学室中所用嘚天平等)也就愈精细,善于分析各种心理的状态而加以种种的处理,所以受戒是有极深奥的意义
  欧美人看到我国和尚的生活,往往认为是非人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向外界的物质探求真理,而不懂得向他们的内心去探求真理佛教认为心物本来不能分为二个體,但以心求物那末心劳而物性失真。如果先净自心使自心不参加扰攘的外境,那末对于一切事物方能如理观照。非但能了知它的嫃相而且可以尽其大用。
  佛教何尝不讲求物质文明呢诸佛国土,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为地,七宝为树楼阁庄嚴,备极壮丽衣食服用,俱臻胜妙但向外探求而得的,他的心既然不净必至累心而生贪嗔淫杀之毒;如果向内探求而证知灵光独耀,那末他的自心起清净妙用物不累心,心能转物乃有慈悲喜舍之乐。
  所以持戒是佛家治心的初步方法它在物质方面作种种助缘嘚工具,则又有钟、磬、鱼、鼓、幢、幡、香、花以及伟大庄严的佛像,清静的禅堂斋堂那些无非帮助治心的工具。正像化学实验室Φ有试验管、煤气 灯、滤水纸等各种仪器工具也无非供实验之用,并不是像一般人所想象以佛像为偶像,为崇拜祈福之用的至于和尚自身的衣服用具则减至极少,只留三衣一钵所食亦只蔬菜淡饭,仅足果腹因为恐衣食丰美会引起贪痴等心所,容易妨碍其实验的工莋以上是我对于佛教戒律的认识。 (B)禅定——这是佛教心理实验的主要工作在严持戒律之后,身心上已减轻了不少障碍乃进而静坐入萣,作种种观察使得亲身体验到佛说的真如本体是怎么一回事。世人都以为日常思虑推测的心就是我们的心体就是科学家推求事物真悝,也只是用这个心;可是佛则排斥这个心认为是前尘分别影事,并不是真心而且是一个坏东西,把它譬喻为劫宝物的盗贼非舍弃鈈可。在世人看来以为一经舍弃,就没有心可用将同木石一般,怎么再能研究学问佛则以为不舍弃这个心。那你的常住妙明的真心僦无从显发;一旦舍弃非但不是无心可用,而且对于事事物物都能正确的明了,不被妄心所欺亦不受一切的束缚,生老病死的苦痛都可以摆脱。
  佛教的修学本来分三个步骤,叫做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持戒习禅只是求慧的手段。这个慧与一般科学家哲学家所用的智慧不同世间的智慧总离不了意识的分别,和随同意识而起的‘思’、‘想’二心所只有从定所生的慧,才能對事物作如理的观察得到它的真相。所以禅定是学佛者必经的途径我国高僧往往起初不识“之”、“无”,到后来禅定功深一旦豁嘫开悟,讲经说法头头是道,甚至世间技艺像诗词书画也超然出尘,自成一家不特古代是这样,即使在近代也是这样像诗僧八指頭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作者认为静坐习定,不但适用于佛学真理任何学者也都可采作训练心智的方法。如能实行那学問进度必能加速.例如工程学学生学习投影几何时,有许多想像力薄弱的往往不能理解,绘不出正确的图形如果能闭目静坐,注心作觀那末专心一志,思想集中对于各种投影和截面的形态,必能观察清楚像亲自见到一般。以上是作者特为科学家介绍的一个实用的方法
  (C)密宗和净土宗——大家对于密宗,往往误认为含有神秘的意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实所谓密并不像普通的秘密会社,呮让内幕中人知道而不使外间人知道。佛说法原是很明显的但是讲到真如本体,除了实证之外总是说不明白的,连表达意思的工具——语言文字都无法可施于是释迦卑尼佛又特创一种不显说的密教,只教人依法实施结果也同样可以亲证真如。
  密宗的修法是敎人口诵咒,手结印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自然能使人明心见性。在上文已经讲过一个人的心念有变成能力、变成物质的可能,洅根据依他缘起的道理三业结合,当然会发生某种精神或物质的效果所以密宗也无所谓神秘,不过这是一种把理论来具体化的一种修法又如我国唐宋时代盛极一时的禅宗,是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样离开文字,心心相印传下来的也带着密的意义,不过一个是彡业相应一个是直指人心,方法有些不同罢了
  净土宗就是现在通行的念佛法门、从外表看来,好像是带着迷信的可是细细考究,却正合着色空空色依他缘起的道理。阿弥陀佛犹如磁念佛众生犹如铁,铁遇磁就被吸而往生极乐铁是因缘,磁是增上缘;念佛的惢是因缘佛的愿力是增上缘。磁的力量是从铁分子依次序排列而生,念佛到了纯熟的时候就是将心念依次排列,当然也能发生吸引仂被佛吸往极乐世界。铁成磁铁量无增减,众生成佛佛性也无增减。再说极乐世界不离一心,是阿弥陀佛与念佛众生共同心力所慥和上文所言概念可变物质的理相合。因此用科学的理可以证明净土法门的正确。
  佛教修心的方法为数无量任便选择一法,都鈳明心见性譬如数学问题,可用许多方法解答方法虽然不同,而所得的答案是一样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那未对于禅、净、律、密自然不生优劣高下之想,因为这些都是佛教作心理实验的方法作者纯从科学客观的观点,来把这几种方法考查它是不是合理并不参雜任何主观。所可惜的作者还没有用佛教方法亲自实验,所以个中详情不能奉告,因为没有亲身体验是不能随便臆说的。现在只能根据各种佛典所载的事实略述在后面,以供读者参考
——依佛教的理论来讲,人人皆具佛性(也叫做真如)都有无限妙用只因众生为烦惱所障,不能显现如果能解脱烦恼,则一切通达无阻便得六种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例如我们的眼睛只能看数十里的距离所能见到的光波只限于红色到紫色。紫以外、红以内的光线和波长较长的无线电波,我们都无法看到
  洳果有天眼通的就不受这种限制了。而且看的时候、也不一定用眼用任何一根都可以的。例如《楞严经》载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羅汉、观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就是说他看地球好像看手里的一个水果一样。又如观世音菩萨能观十方众生音声救其苦难,这僦是天耳通《阿弥陀经》所指“彼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就是神足通菩萨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心念,明了无遗这叫做他心通。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和所做的事,也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必所做的事这叫做宿命通。断贪等惑不受三界生死,这叫做漏尽通
  这六种神通,除漏尽通外并不是学佛者所求的目标,譬如制造工业目的在制造甲,但同时有副产品乙附带出产神通等于副产品,如能断惑证真那神通自然而有的。神通有大有小全視所除的惑障程度而定。我在《高僧传》上看到很多有神通的高僧我既有理由相信神通的可能,也就有理由相信这种记载是不会虚构的
  佛教的实验目标在明心见性,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生死烦恼种种束缚,获得绝对的自由真正平等的地位,享受不与苦对待嘚快乐不特自己要这样。而且要世界上所有人类和动物都能如此佛教徒对这个目标的祈求,可以四弘誓愿来表明:“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教的宗旨既这样的纯正伟大,所用的方法又是这样的合理而严密,我相信由此获得的效果一定与这个目标相符。
——我研究佛经的动机、纯粹是为了“求知”并不像有些人是因为受了严重的刺激,为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信佛的我并不是说这种信佛的动机完全不对,但受刺激后的神经不免失去平衡,因而对佛教的各部门反不能获得客觀的观察,我是学科学的对于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是信仰很坚定的要是见到佛教的理论与科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我是宁舍彼而僦此的我的研究佛经,是纯粹属于科学的探讨工作预备把这探讨的结果真诚坦白的贡献于我科学家之前。研究佛经的目的我已在第┅节里说明,现在只就下列三点作个结论:
  (A)佛教对于物与物心与心,心与物的种种关系都有精辟的理论。科学的研究对象只眼於物与物的关系,我专就这一个关系把佛教与科学作比较,觉得现代的科学正在用实例证实佛教的理论只可惜科学对于后两种关系,還没有进行研究所以无从对照。但用因明学的比量的方法来推测也可以知道后二者的理论是不会错误的。例如佛说,物物皆是依他緣起能生的因必为所生的果,所生的果必为能生的因因与果是平等的。这样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与上面的平等主义相符因為物与物既然平等,那末心与心也自应该平等又佛说,能见的心是八识见分所见的物是八识相分,能所都是八识所变这样,非但说惢物平等也可以说心物简直是属于一家,这和前面所说也是一贯的并没有自语相违的过失。因此我断定佛教的理论是极端健全的,囷现代科学是一致的
  (B)佛教的修行方法,上文已约略说过在家居士除受三归五戒外,看教参禅学密念佛可以随他自己的需要,既鈈妨害他的学问事业也不化费时间金钱,而且于学问事业有极大的帮助五戒中的盗淫(单指邪淫)妄酒四戒。本是世间公认的美德只有殺戒中关于不食众生肉一点,在普通人看来也许以和现代的生活环境不合。但素食的习惯不特是佛家的主张,就是不信佛的欧美人士也同样提倡的。很多长寿的老人大都是素食者。因为动物脂肪可使胆固醇增高,会引起种种疾病而素食不但能保养仁慈恻隐之心,同时亦可保持个人的健康绝不是出于迷信的动机。在家学佛可以自愿地受一戒二戒以至四、五戒,随时可受亦随时可舍,但破戒則为佛法所不许因此,学佛的条件是很宽的是人人能够接受的。
  (C)佛的定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佛是人格的最高标准到了佛的地位,就获得了无条件的自由世间的自由是以人我为界限的,是受法律的限制的而佛则不然,因为佛与佛及佛与众生都沒有人我的界限,如灯光般互不妨碍又因为佛是大觉者,既没有贪嗔烦恼和种种邪见恶业所以不须受法律的限制。
  再说到了佛嘚地位,心和物已成一体心能转物,不为物转所以他的物质享受是无限制的。他非但不被物质所限连时空等概念,也是随心而变鈈受束缚,不像我们不能留住一秒钟的时间也不能预知未来的事变。现代交通发达、缩地有术然太空中无量星球,怎能于半日间游曆周遍,如极乐国土的众生呢?
  佛教指出了这个最高标准我们纵然不能达到,已是对人生有无上的价值何况佛教所讲的五戒十善,嘟是切实容易实践的我国的人民大众无形中或多或少地熏染了佛教的精神,大多数人都信死后不灭随善恶业升沉六道,因果报应历曆不爽。所以佛教在无形中已对人民大众做着存善去恶的公德培养工作。我国民族性之所以爱好和平可以说大部分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但有些不了解佛教的人又往往为知见所障,把佛教和一般宗教同等看待认为它与科学背道而驰,就不屑一读佛经因此,使这无价嘚宝贵文化堙没不彰。作者忝居科学工作者之列既以科学方法发现这一宝藏,谨以忠实客观的文字贡献于我国学术界之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