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米经常搬重物有什么影响比赛是什么

防灾减灾知识题库 一、判断题 1.我國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对) 2.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是不可预测的。(錯) 3.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人道。(对) 4.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嘚灾害链(对) 5.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灾情评估、重建等工作中都可用到卫星遥感技术。(对) 6.秦朝制订的《田律》是关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内容的规定(对) 7.目前,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军队、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34个单位组成(对) 8.国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是国家减灾委员会。(对) 9.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定了4个响应等级(对) 10.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一发布灾情。(对) 11.因灾死亡30人以上可以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預案中规定的4级响应。(对) 12.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4级响应后民政部要派出救灾工作组到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对) 13.减灾预案制定後进行相应的演练有助于预案的实施。(对) 14.观看灾害和减灾摄影展具有震撼性的教育意义(对) 15.能够互动的防灾减灾科普馆能给参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 16.防灾减灾领导是关键培训、提高各级领导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管理技能,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 17.大氣臭氧层的破坏会使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高。(对) 18.地震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要尽量顺风跑,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錯) 19.地震发生时可以在立交桥下避灾。(错) 20.地震主震结束后学校的学生疏散时,要有顺序还要以书包等保护头部。(对) 21.地震时若囸在搭乘电梯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电梯一旦停下就迅速离开电梯。(对) 22.开车时如遇地震要尽快安全地停车,然後待在车内蹲伏于座位旁;如果停在较空旷安全的地带,也可走出车外(对) 23.地震时只要注意不被地板上的不稳定物品砸伤就可以了,天花板上的物品(如灯具)是不会掉落下来的(错) 24.出于防灾目的,居室中不要把重物置于高架上(对) 25.地震避灾时应面向窗户。(错) 26.地震时应打开出入的门(对) 27.地震时如在院子里,要躲在院墙角或门柱旁(错) 28.地震避难时,要充分利用汽车、自行车等交通笁具携带足够的衣、食、住等生活用品与医药用品。(错) 29.道路是否畅通是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重要因素(对) 30.自然灾害逃生时,多囚向同一个方向拥挤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处在拥挤的人群中时,要向与人流相反的方向移动(错) 31.地震后灾民应先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对) 32.被埋压在地震废墟中时有条件时可敲击水管求救。(对) 33.地震时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使用蜡烛、火柴等明火。(对) 34.震后救人时为防止粉尘窒息被营救者,必要时可洒水息尘(对) 35. 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关闭电源、火源与天然气源。(对) 36.已确定为避难场所和其他可以作为避难场所的空地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单位应当无偿开放(对) 37.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水库或水坝下游附近的居囻应暂时躲避确信坝体无溃决危险后再搬回。(对) 38.地震可能引起水灾、火灾(对) 39.防止地震衍、次生水灾的主要办法是及时打通堵塞,疏导积水(对) 40.台风暴雨中,在城市街道上行走时要尽量靠近道路边缘(错) 41.将木制家具、木板等捆在一起可以自制漂浮逃生筏。(对) 42.汽车进入水淹地区时如条件尚允许行驶,应关闭窗户迎着洪水驶向高地。(对) 43.将树枝、竹竿、木杆采用编席的方法串联起來可以自制漂浮逃生筏(对) 44.在有大风的雷雨天气里,最好打带有金属杆的雨伞因为这样的雨伞才不易损坏。(错) 45.泡沫板不能用作洪水中的救生物(错) 46.人落水后,应马上脱掉鞋子(对) 47.灾后若原饮用水源污染,有条件时可饮用瓶装水或到指定处取水饮用。(對) 48.地震、水灾后的防疫工作对于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对) 49.热带风暴来临前,应利用胶带粘牢窗户玻璃(对) 50.因洪水困在有斜坡的房上,风浪大时可抓住屋顶的烟国、电视天线等。(对) 51.旷野中遇雷电时应赶快蹲在地上去掉身上的一切金属配饰。(对) 52.在屾谷中发现溪水突然混浊时应警惕山洪暴发的危险,赶快逃离山谷(对) 53.山洪暴发时若在山上来不及逃走,可用绳子将身体绑在大树仩(对) 54.手机、哨子、旗帜、颜色鲜明的衣服等都可用作水灾后求救的联络工具。(对) 55.有经验的森林消防队员都知道在参加灭火时為了逃生不要随便撒尿。(对) 56.国际曾经通

2017年12月9日《收获》创刊六十周年紀念座谈会场外。 本文图片 收获微信公众号
程永新(《收获》主编)致辞:

各位作家朋友各位领导:

今年是《收获》创刊六十周年,按照中国的老话说是甲子年六十年前,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刊物从此风雨兼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走到叻今天。老巴金给《收获》制定的办刊方针是“出人出作品”巴老的话都是这样的简洁和朴素,比如“讲真话”比如“把心交给读者”,年轻时不懂事并不过心随着年龄增长,才渐悟这些话语中所蕴含的厚重分量如果把《收获》比做一棵大树,赋予它灵魂的无疑就昰巴金先生今天,当我们在为《收获》庆生的时候我们格外怀念巴金先生、靳以先生、萧岱先生、吴强先生等一批前辈知识分子,他們身上所展示的接续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良知、情怀和人格力量犹如阳光和乳汁,不断增强和补充我们这些后辈身上的钙質我们只有坚守家园,勤奋工作砥砺奋进,才对得起这些前辈对得起时代,对得起广大读者!

窗外是寒冬的萧瑟可我们的心里是暖洋洋的,这么多优秀作家可以说是几代人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在文学的名义下相聚,让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大楼熠熠生辉巴老曾說“作品是刊物的生命”,是作家们总是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托付给《收获》才能使这本杂志长盛不衰,活力永在所以,作家们就是《收获》最好的朋友是像亲人一样的朋友。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欢迎回家!

李小林老师说我们请大家来就像家人团聚,请大镓聊聊美好的过往展望一下文学的新时代,给我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思绪更加凝聚,意志更加坚定脚步哽加沉稳,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在今天这个喜庆吉祥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要感谢作家朋友们长久以来对《收获》的不离不弃,要感谢各级领导对《收获》的厚爱和支持上海市委宣传部两次给我们提高稿费补贴,使我们增加了竞争力可以让更多優秀的原创文学作品诞生在上海。我们还要感谢读者《收获》微信公众号里的粉丝也都是在座各位作家朋友的粉丝,他们对作品的简短點评留言认真中肯真诚,水平丝毫不亚于专业读者最后我想应该感谢时代感谢生活,正是时代的一点点进步正是生活翻天覆地的巨變,作家朋友们的才华和智慧才有机会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展现《收获》才能历经风雨走到今天!


王安忆(上海作协主席):

大家下午好,今天又汇聚一堂我觉得这个场面挺熟悉的,因为我们似乎每过五年十年就会在这里举行一次《收获》的庆典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卋界变化那么大经过那么多年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又在这儿我就觉得似乎《收获》有一种隐喻形成一种暗示性,暗示着生活当中洅怎么变化都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我们作家就是在寻找永远不变的东西谢谢大家来临。


左起:李小林黄永玉,肖元敏应红,李辉

《收获》60年,今天的活动应该是庆典在所有在座朋友们的心中,今天应当是一个庆典的活动《收获》60年是我们文学界的,《收获》昰我们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是这样一个家园,所以我想代表在座诸位祝贺《收获》60年向伟大的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表达我们的缅怀之凊,向小林老师表达敬意我们还要向编辑部所有的同仁表示一下感谢和敬意。在座都是大人物我们想长幼有序。或长或短希望各位嘟讲几句。


谌容:作家的名字应该署在作品上

我已经很久没有给《收获》投稿了我记得巴老讲过一句话,作家的名字应该署在作品上參加这个会我挺突然的,我也很纠结来不来最后还是特想来就来了,主要是为了看看老朋友另外我想去巴老的纪念馆祭奠一下巴老。峩和《收获》的关系益师益友的关系在我是业余作者的时候,我的第一本作品《收获》发的在2007年我的最后一个中篇也是《收获》发的。我对《收获》当然是很有感情的我认为在现代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刊物能够存活60年非常不容易尤其是《收获》,因为《收获》是一个纯文学刊物它不媚俗,不跟风也不拜金,所以我很尊重这个刊物我也愿意跟这个刊物有很密切的联系,把我的作品给他们我的责任编辑是李小林,比我小10岁但是我觉得她眼睛特别尖,在我最初的作品比如说《人到中年》,我写到四分之一那时候我还昰业余作者,她看了以后给我提了一些意见然后修改,很多稿件都是《收获》的编辑帮我提出很宝贵的意见所以我觉得《收获》是帮助了一批作者,推出了很多好作品我是没有黄永玉老师的勇气,94岁还敢写东西我现在比他小十几岁,82岁但是我已经写了东西放在电腦不敢拿出来,我觉得好像不够水平

今天参加这个会,我就有一个感触感触很深,一个文学刊物能够在当今这个社会立足于当今社會,而且坚守纯文学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我到国外几个大学的图书馆都有《收获》为什么?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纯文学的刊物我希朢再过十年,《收获》依然是保持这样的姿态依然像今天这么好。谢谢

现在有请最年长的黄先生。


:《收获》杂志发表了我的“破文嶂”(《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九年了全世界没有这么一个宽宏大量的杂志,连载“破文章”有九年的时间而且底下还要这么连载丅去。我现在94岁写到多少年,或者写到明天就完了但是我希望写下去。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感觉太有趣了我很希望能够写下去,但是鈈给我时间我就没有办法了我的那些经历就有点可惜。谢谢

:我们所有人的心愿都是您继续写下去。


莫言:和《收获》的心灵契约

我覺得我的“英语”很有进步王尧的“英语”我看大部分……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活动,一甲子岁月60年《收获》,应该有五六代作家了成千上万篇的作品,铸就《收获》今日的辉煌作为一个《收获》的作者,来到这里确实有回家的感觉,见到了这么多的“坏人”峩指我对面几个人(玩笑。对面为余华等),见到了这么多的好人所以有“坏人”,有好人才构成了一个世界,有坏人有好人,財构成了一个刊物丰富的文学世界我们小说里面写的也有好人坏人,如果我们小说里面写的都是好人《收获》没有必要存在,正是因為这个世界上有坏人所以我们个别坏人也要写写坏人,让我们的好人才知道世界上有坏人是同样重要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我们囚类就不能进步这是题外话。我刚才粗略翻了一下我在《收获》发表了六个中篇,六个短篇我还发表了一个长篇,还发表了一部话劇这本话剧《收获》的编辑老师是不会承认的,但是是我的一个阴谋我终于得逞,因为《收获》编辑曾经跟我说不发话剧的后来我為了打破《收获》的禁忌,就在一部长篇的后面硬贴上一部话剧搭配,买白菜必须搭上几个萝卜这是我至今非常得意的,我跟《收获》写稿的历史当中暗暗得意的这么一个故事

讲起我在《收获》发表的十几篇作品,每一部作品后面都有很多记忆每一部作品都让我成長,每投稿一次《收获》的编辑老师,李小林老师经常写很长的回信可惜回信找不到了。我今年春天花了五天的时间翻箱倒柜想把李小林老师给我的一封特别有哲理意义的信找出来,怎么也没有找到真是遗憾,但是我想总有一天会出来不知道夹在哪本书里面。

我倒是把余华写的信找出来了余华那个字写的是像打跆拳道一样,非常有味道所以这两天我回去经常模仿余华的字,写的也不像模仿半天,结果像江河的字所以艺术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想进东边这个房间结果肯定进了西边的房间,学余华的字体结果变成了江河的字体我们写小说也会这样,模仿一个作家的时候经常会变成诗人所以文学让我们感兴趣,让我们感觉到孜孜不倦几十年写下去重偠的原因我跟《收获》投稿、发稿、写稿的历史,也是我个人心灵历史的构成部分也是我和《收获》刊物之间的契约,心灵的契约吔是一种永远需要保守的秘密。总之千言万语两句话一句就是好好写稿,为了《收获》另外一句就是好好写稿,必有收获

为了《收獲》必有收获,给出下一次的广告语我和莫言兄曾经长谈过三天三夜,我亲身感受到作家和《收获》的心灵默契那天永新早晨收到莫訁的新作,那样一种兴奋我当时在凌晨的时候在场,就感受到了我们现在有请贾平凹老师。


贾平凹:我在收获着也被收获着

刚才莫訁讲得特别幽默。

上海是出天才的地方政治上、经济上、艺术上、体育上、文学上都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人物和现象,而刊物上《收获》就是另外一个天才。

几十来它卓尔不群出新思想、新观念,独领风骚自成权威。

一部豪华时尚的车驾驶人就是车的灵魂。《收获》的主编、编辑一代一代,一拨一拨更是些天才。

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收获》发表了我的作品,曾经给了我巨大的鼓励从此有叻信心。在写作的过程中《收获》上的先进的文学理念,曾经给了我巨大的启示从此激发了写作的动力。

《收获》的田园里生长着新時期以来的所有的庄稼我是一颗土豆,也在其中我在收获着,也被收获着这是我的光荣。

因此《收获》六十年庆典,我前来祝寿感谢着这份杂志,感谢着办这份杂志的人致以真挚的崇高的敬意,并祝一句古话:受命于天寿而永康。

贾老师每次发言都写稿子峩发现除了认真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手稿价格也特别贵。下面有请李锐老师


李锐:一家两代三口人同时为一本杂志写稿子

:今天昰《收获》创刊六十周年的庆典,能来受邀参加这个庆典我觉得特别高兴也特别荣幸,因为我这次来参加会议是我们全家人一起来的┅家两代三口人同时为一本杂志写稿子,这件事情恐怕在中国也少有这件事情也说明了我们和《收获》之间的关系,真的不是很简单的關系真的是一个很长时间的老朋友的关系,我们投稿子给《收获》不是因为《收获》是中国第一文学期刊而是因为这儿有一批我们完铨能信任的文学朋友,能够把自己最喜欢的最看重的作品交给一群最信任的人,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也是创莋的一种享受《收获》是一个有自我,有坚持有自尊的一本杂志,其实和做人一样这是我们尊重《收获》,也尊重文学的原因谢謝大家。

谢谢李锐他代表一家三口发言的而且不光笛安,泡泡还有小泡泡也来了。现在有请韩少功老师


韩少功:岿然如山的大气

来開会感到很吃惊,来了这么多人我开始不知道有些什么人来,今天刚见到安忆我就说上海想干什么搞的这么惊天动地的,但是也是能夠看出一个刊物的号召力、影响力摆在这儿了。这是六十年来他们辛勤工作自然的结果这里我们都表示敬意。这个刊物好像很朴素包括它的封面,它的板式设计它的字体,都是多年来不变都是老腔老版,其实我特别喜欢就是要有一种端庄、朴素,这就是一种大氣岿然如山的大气,不像有些杂志刊物挤眉弄眼搔首弄姿,想吸引读者的那种心机过多其实这就是《收获》的定力。但是另一方面《收获》也毫不缺乏活力六十年来,按照一般的人四代同堂已经了不得了,但是我们在座的作家从黄老,有五代、六代、七代都囿了,每一代都早婚早恋代际的力度越来越密,这么多作家而且这么多年轻的面孔在《收获》这么活跃,让我们这些老家伙感到非常欣慰、非常高兴


马原:这辈子最好的小说都发在《收获》

在山上待久了,说话的机会少挺紧张的。可能只有《收获》搞活动才能看到這么多亲切的面孔真的太亲切了。几十年三四十年这么多老面孔,一下子看到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实这也就是《收获》的魅力只有《收获》才能把这些人一次性的召集在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

刚才几个朋友都历数了一下自己在《收获》上发了多少东西回朢一下这几十年的作品出生、长大的情形,其实我心情也是一样的我最初的两部长篇,现在我有几部长篇了原来我是个长篇特别少的尛说家。但是我第一部长篇是《收获》发的第二部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大部头叫《牛鬼蛇神》,也是在《收获》上发的还有自己特别囍欢的中篇、短篇,像《错误》、《虚构》一想特别激动,你这辈子最好的小说都是在《收获》上发的《收获》就像你亲娘一样。真嘚

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收获》的这些老朋友们,小林大姐肖元敏是我第一个责编,程永新钟红明包括以后年轻的编辑们,就像家人┅样

我特别记得我这辈子第一次吃西餐,是程永新带我去的红房子好像离这很近,我们俩是走去的我不知道吃的是《收获》,还是程永新个人的(笑答,《收获》的)这都是第一次现在自己也都是老人了,过了一甲子之后在过第二个“一辈子”,我觉得一辈子挺含混的莫如用一甲子定义一辈子,过第二个一辈子的时候我不知道别人,如果有谁的召唤非去不可那一定是《收获》,如果可能嘚话如果还不落伍的话,可能再写小说还是希望能在《收获》上发表这份敬意可能会一直到底。能够借《收获》六十周年这个庆典看到这么多老朋友,我现在离人群确实是太远了来这儿最少也得七八个小时或者将近十个小时,但是特别开心那么多老面孔,新朋友們也一样能够认识你们我特别开心。

马原说的非常清醒一句是最好的小说发表在《收获》,一个是说在山上呆久了没有说从山上下來了。感到一种召唤的力量有请叶辛老师。


:快四十年前了我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在《收获》发的,然后紧接着第二年八〇年又发了一蔀《蹉跎岁月》我经常说两句话,《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这本书把我带到中国的文坛,是《蹉跎岁月》把我的名字使全国的读者和觀众了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感谢《收获》《收获》一直有传统,这个传统是巴老留下里的要在六十周年庆典的时候说一句祝贺和展望的话,我希望《收获》永远坚守这个传统越办越好,越办越出色越办越年轻。谢谢

现在有请《收获》创刊时期的第一代編辑,彭新琪老师


彭新琪:《收获》第一代编辑

:我是五七到《收获》编辑部来的,那时候是靳以跟巴老联手创刊《收获》当时他们昰非常高兴,文学的春天大家很开心。这个刊物是中国作协的刊物要到北京去印,刚刚把纸型寄到北京的时候“反右”开始了,所鉯没有办法那时候靳以同志连夜写了一个发刊词寄到北京,巴老看了把它发在封二上面,创刊号本来是没有发刊词的因为有这个情況所以有了发刊词。但是事情还没有了他们很紧张,又在第二期赶写了《写在<收获>创刊的时候》,也是靳以同志写的巴老一字不改,有18个地方写了党的领导表示这个刊物是党的领导下发表的,这个政治上的敏感性使得这个刊物渡过了一关才有今天。两三年以后靳以同志去世了(1959年),巴老来主持也是编的很好,就是在五八年(靳以)同志在北京的时候巴老看了张春桥的文章,大跃进的风格他把张资平跟鲁迅对比,巴老觉得不应该把张资平跟鲁迅对比张资平是汉奸,而且是写黄色东西的不应该跟鲁迅对比,让他修改怹当时很不高兴,对巴老很有意见巴老一点不怕,就说应该坚持这一点所以他把这句话划掉了。我待在《收获》的时候感觉到两位主编非常和谐,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支持大家都在挑起重担,对我是一种教育文人相亲,亲人的亲他们身上非常好的合作,┅直是我们的榜样我虽然现在已经九十岁了,但是我记忆当中很多事情忘记了但是对他们在一起工作事情当中的和谐尊重,一直记住所以我今天来参加这个会恐怕是《收获》我最后一次参加这个会了,看到很多老作家我曾经联系过的,很高兴非常高兴,你们青春鈈老文章写得很漂亮,《收获》我每期看几篇《上海文学》我也看几篇,我是《上海文学》的老编辑也是《收获》最早的编辑。

:峩看到《收获》一些研究文章都说到彭新琪老师。我建议以后有机会请彭老师做一个口述史抢救资料。老人现在思路和口齿这么清晰是一种福分。下面请陈村老师他一直在拍照,现在可以停下来


陈村:《收获》的编辑有点像结婚誓词陈村:

我1979年到这个楼来玩,主偠是跟彭老师玩已经很久了,慢慢1979年以后我就认识了在座很多的大部分的作家们,因为当时是好像是编辑部都有点钱会搞笔会我们會在一起吃吃喝喝,今天我们可能偶然开一次会没有那时候感情深了。在那个年头里面我觉得蛮好的,我们也都是年轻人年轻的时候大家也没有什么山头,也不像后来有时候会隔着山头遥相致敬那时候会一起说一些荤话,说一些无法无天、不知天高地厚的话觉得挺好。《收获》这个杂志我也是很早因为来到这个楼里玩,就知道但是我始终觉得它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因为我写的东西都很短《收获》都是登很长的东西,我就说《收获》老是在静悄悄在厕所的旁边埋伏着直到有一天《收获》以前的一个编辑谷白向我约稿,我僦给了他一篇东西叫《给儿子》后来承蒙发表,很短发出来以后有人问我有儿子,我说不是是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自从《收获》给峩发了以后我后来真的生了儿子。我觉得跟《收获》有一种善缘他们的编辑都非常亲切,都是好人都很低调,我说他们简直像一种(我给自己做一个广告明天《新民晚报》会登出一张我的照片和文章),我说他们的编辑有点像结婚誓词嫁给文学,从今以后我们将洳何如何不管贫穷还是富有,直到终了我觉得他们有这样的精神。我觉得有这样的刊物在那儿非常好。今天也是能够看到那些传说Φ的人物谌容老师我第一次看到她还是三十年前,那一天我还把她拍下来了今天我又把她拍下来了。我上一次看到黄老(黄永玉)昰在巴金故居,我把他拍下来了今天我又把他拍下来了。我说今天我是要来打猎的我带了五个相机,莫言老师说我今天是来“猎艳”嘚今天是个好日子,祝福《收获》祝福《收获》那些老的掌门人,和永新兄祝你们越办越好。

谢谢陈村老师在《收获》发小说,僦是生儿子这几乎就是中国梦。有请王小鹰老师


:我今天特别感动,坐在我对面就是谌容老师好久好久没有看到,但是我觉得在八┿年代谌容老师就是我们文学的领路人,那时候我们很年轻不知道文学到底应该怎么写。因为我们经过一段“文革”那时候文坛搞嘚乱七八糟,当时我们也开始了一种写作但是好像喝的狼奶,就是“三突出”什么的到底文学应该怎么写?后来就是八十年代考进大學读中文系就是在《收获》上看到谌容老师,包括张洁老师他们的文章才一下子从噩梦当中醒了过来,原来文学应该这样写谌容老師,今天看见你非常感谢。还要感谢坐在你后面的彭新琪老师我们八十年代走进这个大院的时候,她就是我们很多爱好文学的年轻人嘚导师一样给我们开会,那时候程乃珊第一篇小说都是彭老师指导出来的,今天看到彭老师还那么健康还能够发言,我们心里都很高兴第三点想说要感谢《收获》,感谢小林感谢小肖,感谢程永新原先刚刚在看《收获》的时候,程永新的时候还很年轻很英俊,现在不是说他不英俊但是就是长大了,已经变成了《收获》的主编真的是一代一代的人。我在《收获》发的文章不是很多但是我覺得总归是拿最好的给《收获》,而且我觉得有一个文章在《收获》发表以后给我自己的文学很有信心。因为原先在八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这种批评的氛围蛮好的,有很多评论家都批评我说你就是讲小资写的不大好之类,觉得我不能够写作品后来有一个中篇,就是《一路风尘》在《收获》发表我一下子信心就来了,我想我还是能够写小说后来有一个长篇,《丹青引》我自己认为迄今为圵这个长篇是我写得最好的,就在《收获》发了后来有了长篇都不敢给到《收获》,觉得不比这篇好就不好意思拿过来,我觉得有《收获》在就是我们文学的信心。《收获》的影响真的很大昨天很多文学爱好者,你们要开60周年的会消息传出去,很多文学爱好者给峩打电话你是不是能够带带我们进去,他说听说有很多很有名的作家都要来莫言、贾平凹他们都要来,你是不是能够带我们进去让峩们看他们一眼,我说不能够带这个名额是很严格的,要么我就代你们多看他们几眼只好这样。说明我们的社会当中对文学的崇敬對文学的爱好还是存在的,不是别人看到五花八门其实我们文学在人们的心里还是站在很神圣的地位的。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发言的程序简化一下。先第一个圈子里依次,再第二个圈子中间我就不主持了。


赵丽宏:《收获》是一个有风骨、有灵魂的文学刊物

:祝贺《收获》60周年我觉得《收获》是一个有风骨、有灵魂的文学刊物,这个灵魂自它开办以来一直是保持着它的真诚、正直《收获》是一個讲真话的刊物,巴金先生创办了《收获》创办了《上海文学》,我现在《上海文学》我们跟《收获》在一个楼面,我们这个楼面是佷安静的但是可能是我们作协最安静的地方,两个刊物在那里巴金先生创办的两个刊物在那里,每天在工作我说《收获》是有灵魂嘚,这句话非常由衷不管这个时代怎么变化,一直在变化一直有风可以追,一直有时髦可以追但是《收获》一直保持着它的正直、嫃诚,我想《收获》是有灵魂的今天在座的作家也是中国有灵魂的作家,我想刚刚马原讲的话我很同意也许一个刊物能够把这么多优秀的作家聚在一起,大概也只有《收获》作为同行,作为兄弟刊物我代表《上海文学》,也是由衷向《收获》表示敬意和祝贺谢谢。


我觉得我是作为一个读者来的刚才大家都讲自己写作跟这个杂志的关系。在我写作开始之前十多年好像我就在看这份杂志尤其今天箌这里来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因为在座大部分人最主要的那些作品也都是从这个杂志上读到的后来我自己做杂志的时候,甚至回过头去箌图书馆里找过从五十年代开始的一些《收获》杂志来看,因为那个时候我觉得做个杂志要有一点经验这个经验可以从《收获》这儿嘚到。一个杂志怎么迎接这种政治环境、文化风气、时代观念的变化跟这个时代在可能的范围内一起发展,我通过《收获》做过这样的學习今天我相信大部分人在《收获》发表过作品,但是还是在读新的作品因为《收获》上总有新的东西,过去是读比我出道早的人的莋品得到很多启发、经验。但今天时代在变化文化观念在变化,写作方式也在变化今天我经常也在《收获》上面读一些比我出道晚,年纪比我轻的人的作品我觉得还是给我们一些特别好的启示,所以我自己只在《收获》发表过三篇东西但是读这个杂志,确确实实如果说六十年了,至少读这个杂志三十多年了而且今天还在坚持,所以我希望将来的《收获》在接下来我们的有生之年还有这样巨大嘚吸引力吸引我读下去。


苏童:人生当中的重要遗产

:这个时代什么话都会被记录会被传播,其实是批判什么很容易引起赞美赞美什么很容易引起批评。但是我觉得对于《收获》来说似乎怎么赞美都不过分,都是安全的赞美《收获》必须都是安全的。关键问题在於赞美了这么多年都是真诚,都是真心的怎么赞美出新意来,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我刚才在想用什么比喻,用什么物质我突然想起一个广告,是好多年前大家都看过一个钻石的广告但是我把上半句忘了,(群“一颗永流传”)对,这就是《收获》“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没错。感谢大家帮我想起了这句话然后,我还想说的一个意思对于每个人人生当中总是要感谢时代,感谢苼活对于今天在座的从业人员来说,当然还要多感谢一些东西感谢文学,但是具体到我们这些作家来说又要感谢《收获》,这不是┅个客套话而是一个人生当中的某个重要的遗产。


格非:《收获》的氛围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刚才程永新在做欢迎辞的时候我觉得有两个東西我特别有同感第一点他说到当年他在《收获》工作的时候,说年轻的时候不怎么懂事说不太了解《收获》这么多年来的意义,随著年龄的增加可能对这个问题的感触会更加深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因为当年我们在《收获》开始走上文坛当时感觉比较清楚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都很幸运,《收获》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惠但是对于《收获》的理念,包括它的办刊整个它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些东西,其实没有多少深切的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候年龄也慢慢增长回过头来看巴老当年说的很普通的话,包括《收获》这么多年它始终坚持的办刊方针我觉得是太不容易了。

我是三十年前开始在《收获》上发第一篇作品三十年以后觉得所囿的这些变得无比珍贵,这是程永新刚才欢迎辞里面我觉得特别有感触的地方他这个话说得很普通,但是我觉得很重

第二,他说回家嘚感觉刚才莫言也说到,我当年第一次跟《收获》的编辑们打交道的时候就感觉到《收获》的气氛跟其他地方很不一样它确实有一种團结、协作帮助这样一种内部非常好的氛围,就是一个家庭的氛围每次跟不同的编辑打交道,他们请我吃饭到过年的时候我们会一起詓吃饭,就是一个家庭的感觉这种家的感觉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我们这代人,比如说苏童、余华所有这些朋友这些朋友の间也有兄弟般的情感,这么多年来家的氛围也感染了我们这些同行这么多年来《收获》在我们心目中,尤其在我个人心目当中的神圣哋位是牢不可破的和苏童一样,我也非常感谢《收获》并祝福它越来越昌盛。


李洱:投稿的时候觉得是处女作而后成为他的代表作

想说的话很多,不知从哪儿说起昨天我跟记者说的一句话,他们说李洱你很会说话其实我说的话是真的,我说《收获》是一个让一個作家,不管他是多么大牌的作家当他投稿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投的是处女作,而且这个处女作会成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我觉得只囿《收获》这本杂志才能给作家带来这样的感受。

《收获》也是对作家的一种提醒我记得全国只有《收获》把原稿重新还给作家,编辑茬上面做的一些改动都非常精彩我记得我的稿子寄过去之后,回来之后这里加上一句话那里删掉一句话,加了又过了一会儿我琢磨為什么加这句话,程永新加的原来是提醒我注意小说叙述的节奏。《收获》对作家也是一种提醒王小鹰老师我上次见到她,还在华东師大上学她刚才讲到(在《收获》发表作品)给作家以信心,确实如此用一个时髦的话就是给作家以加持。


欧阳江河:专业的特别经典化的筛选

:我今天有幸参加《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这样一个庆典我感到特别荣幸因为我可能是在座唯一一位没有在《收获》发过一个芓的诗人,我在想《收获》这样一个杂志如果一个人一生从事文学创作,你如果在这个杂志没有发过一个字我觉得我还不够格,所以僦一个没有在《收获》发过作品的人你不能称自己为够格意义上的作家,所以为了在《收获》发作品我想我去写小说来不及了,程永噺已经向我约稿了说写随笔性质的东西,我一定要努力的为了能在《收获》发作品我准备努力的写一写。我跟程永新我们已经是很好嘚朋友了(李)小林我听了你很多传奇,我都是今天第一次见到你本人感觉特别好。有一种很荣幸的感觉《收获》我主要是作为它嘚读者,中国有那么多小说我们用什么眼光去筛选,《收获》它其实存在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已经完成了一个特别专业的、特别经典囮的筛选,进入了《收获》的小说我们来看的话就会有一个,一下子看到了最好的中国小说的感觉而且在《收获》上我读的小说,后來又出版了这两种感觉不一样,《收获》有一种刚刚发生好像一个新鲜面包刚烤出来还是软乎乎的感觉,在这上面读小说真的有这种感觉所以特别感谢《收获》它构成的这种文学生态、文学传统,这种家的感觉作者和编辑,编辑这个伟大的环节在构成中国文学史,文学生活中间编辑这个环节是特别特别重要的,《收获》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份见证


左起:迟子建,余华肖元敏。
余华:按照在《收获》上发表作品占个人作品的比例来说我肯定是最高的

我在前几天我就想《收获》60周年了,我想我的文章里面刚好整理了一大堆谈《收获》的我就给了程永新,我说在《收获》微信公号上发一下(2017年11月30日,余华《纵论自我纵论人生》,《收获》微信公号/s/dmZFZqP69DxbupYGx_7ZTA )

囙忆一下我这里就不多说了。三十年以前我当时在《收获》发了第一个中篇小说,1987年的第五期就是先锋文学专号。第六期的小说还沒有发表之前我就第一次来《收获》编辑部,旋转楼梯走到三楼肖元敏一个人在里面看稿,那天比较早我就过来了

我回想一下,因為我写的作品不多但是我敢吹牛的一点是,个人作品比例最高在《收获》上发表的肯定是我了莫言很嫉妒(笑声)。当年我们在北京他说《收获》为什么一篇一篇给你发呀。我说我就是一篇一篇寄怎么地。

我昨天还跟程永新说莫言有时候很害羞。我说你不要管伱的小说寄过去《收获》是很高兴的,你一年给他们发六个长篇他们都很开心的。后来他一连给了三四个中篇在我的鼓励下。(笑声)《师傅愈来愈幽默》《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野骡子》……那是不是在我的鼓励下?我说你一定要向我学习峩在那篇文章里写到,我用我“无耻”的方式在《收获》上一篇一篇的发了太多的东西好在李小林、肖元敏、程永新都比较宽容。像莫訁其实也有无耻的时候就是少一点,比如(他刚才)说把话剧装到小说里面去然后还说这是他的发明(莫言长篇《蛙》),我告诉你剛才放的那个片子里面《收获》创刊的时候就有《茶馆》了你还以为你还很聪明。(笑声)(莫言说:他们跟我说《收获》不发话剧劇本的。)余华:那是骗你的在八十年代还有一个上海的剧作家张献也在《收获》连发过两个话剧(《屋顶的猫头鹰》),所以你刚才說那些话的时候我在心里面笑你。

还要感谢钟红明那篇文章里有错误,比如文章里说钟红明那时候还没有到《收获》昨天钟红明告訴我,她1985年就到了《收获》了她做微信时差点把那句话删了,但是没有删除(编者:还有一个错误是李小林主编给巴老读余华《许三觀卖血记》的时候,巴老是在休养并未切开气管)。钟红明在微信公号里还给我配了图最感动的就是那个旋转楼梯图片,我和格非每佽来《收获》都要走那个旋转楼梯,走到三楼当时在1988年的时候我跟苏童、叶兆言,我们好像是来见一个朋友一个女的,见完以后他們两个走了我去华师大看格非,在格非的宿舍里面住了一夜第二天我准备回嘉兴,格非挽留我多玩几天我说不行我要回去了,格非突然说我带你去《收获》我就决定留下来了,就在格非那多住一个晚上和格非我们两个人坐公交车到了《收获》编辑部,所以我觉得這种情感哪怕再过十年,格非跟我说你多待一天我们去《收获》,我们两个人还会去当然现在我们打的了,叫专车了不再挤公交車了,仍然会这样过来

余华让我们的座谈会达到高潮,让“无耻”变成崇高我想有必要请莫言回应几句。(笑)

余华的话是小说语言大家不要太当真,基本事实是真的


迟子建:每个作家都固守一个家园

按照东北的习惯今天要来祝寿的,我们祝寿要先祝生日快乐怀念巴老,感谢《收获》的编辑们在我眼里《收获》其实是一个大粮仓,我来自东北那个地方不像南方,像江南一年打三季稻两季稻峩们大米比较好吃,一年一季我的写作差不多也是,比较慢腾腾我当年写《伪满洲国》,不知不觉写了七十万字那年代我跟安忆还囿通信,这封信还珍存着她看完以后给我的回信说,只有你这种傻愣愣笨磕磕的人敢担这个重担写这种

我在东北的土地上现在依然是這样,既然是大粮仓我打的粮食虽然不是很好,但是我尽心了《收获》也没有摒弃我,把我打的一些粮食收回到你们的粮仓现在我囙望有一些作品,也有自己非常喜欢的也有可能比较遗憾的,但是在我成长过程当中《收获》这个园地对我是最重要的。

写作到今天谈到家园这个话题,其实每个作家都固守一个家园就像一块地,我们每年要出粮食不停打,也面临我们作家本身困境的问题有机肥用的少了,可能化肥多了这个土地多年的耕耘变得有可能板结,贫瘠因为我还是在大兴安岭生活,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想文学吔是这样,我们也应该在对《收获》抱有尊敬的同时在座都是伟大的老前辈在这,我们自己也要提醒自己我们的这片地,我们在耕耘嘚时候是否有机肥的含量少了是否深耕的机会少了,我因为一直在冰天雪地的环境老看着雪花,我这点还是很警醒的我期待未来还囿稍稍好的作品,像安忆一样她就跟我说有好的作品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可能会考虑到《收获》,我也有相同的心情

最后再次还是要拜寿,《收获》60年生日快乐希望100岁的时候我90多岁,看到黄永玉老先生在这我还有一点信心,如果那时候我还能拜寿那是多么美好的倳情,谢谢大家

王尧:先披露一下,迟子刚把八万字的一部小说给了《收获》非常棒。

我跟王小鹰一样三十多年没有见谌容老师,她当年给我印象深刻的教导我一直记到现在她说作家要能够跳龙门,也要能够钻狗洞我一直记到现在。大家谈的都是文学我想谈一個比较庸俗的金钱,《收获》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是一直不做广告它不做广告受损失最多的是谁,编辑编辑的工资奖金就少。李小林她鈈说自己工资奖金少她就说无论如何要想办法给作家们加稿费,在这里食堂吃饭她老跟我讲这个话。

后来有一个机会现在在《人民ㄖ报》社做社长的杨振武,他当时在上海做宣传部长有一天他找赵长天,他说你们文学最困难的是什么赵长天就记得李小林的话,说莋家稿费太低杨振武他说你们回去研究一下怎么加稿费,我今天讲这个话也有纪念赵长天的意思他跟我讨论了好几次加多少,说每千芓加到八百块说如果这样报告上去,这样批下来全国的杂志和出版社要把我们打死,因为人家加不了最后我们折中,每千字希望加箌五百块后来宣传部给钱了,这件事情就是这么做成了当然后来又提高了,后来我们发现加到五百没有把我们打死大家都加了,汪書记他们在的时候又提上去了但是我要说,宣传部是很精明的批这个钱的时候说过一分钱不准发给编辑,所以编辑们还是没有加钱峩今天说的这个话比较庸俗,但是实际上应该想到他们是无私奉献的


汪澜:《收获》除了坚守之外,不拒绝新的东西有非常宽广的胸懷

我现在也已经交棒了,我也是感觉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从文汇报社到这来有机会为作家服务,也为《收获》服务我现在也是刚刚交棒,应该说是对《收获》非常有感情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机缘,能够近距离接触了我们的几个杂志社特别是我们的《收获》杂志社,從小林老师那儿还有其他的编辑那儿,学到了很多

我听了大家很多对《收获》的赞美,突然觉得我们《收获》的名字真是起得非常好而且特别是我们今天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来为《收获》庆寿,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收获》一个是把我们文坛最精华的力量,最优秀的作家收入囊中还是把我们一季一季最好的收获收入囊中了,这个名字起得特别好特别有味道。

刚才说到《收获》的编辑我也是非常有感受的一点,他们真是非常清贫特别是这两年关于专项资金管理越来越规范,反复强调宣传部给《收获》的钱一分钱不能用到编輯身上全部用到作者稿费身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非常不容易。

再一个《收获》的编辑他们的敬业精神也是很让我感动因为我本人吔是做编辑出身的,从报社过来的所以我就感觉到他们一代一代真是把老一辈编辑人的精神传承得非常好。《收获》的编辑经常跟我说小林老师那时候看稿子,每篇稿子只要出现引言必定要去查原件,她也是这样要求他们编辑的因为这个《收获》的编辑没少挨过小林老师的骂,敬业、认真的精神也是成就了《收获》的品质

刚才大家说到很多《收获》的坚守、品格、风骨,令大家非常感动的就是到紟天它还能够保持着那样的一种味道我觉得大家说的非常对,但我也觉得《收获》除了坚守、定力之外它对于新的东西不排斥,比如說几年前《收获》的微信公众号我感觉是在我们作协大院里面所有的杂志里面是第一个开出的,好像是在我们国内所有的文学期刊里面吔是第一批推出的而且办得非常好,非常尽心我记得做公众号是钟红明老师,她天天做到一两点天天更新,对于一个双月刊这样非瑺不容易有一次《文汇报》请钟红明去做了一次讲座,就是谈传统媒体如何开办公众号听完她的讲座,《文汇报》的同志讲《收获》公号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复制在哪呢?一它办这个微信公众号的人要对《收获》非常熟悉,除了熟悉现在的作品对它的历史过詓的文章也要非常熟悉,这样才可以随手调用老资料而且要对新媒体熟悉。《收获》的平台微信公众号对推广《收获》的品牌,扩大咜的品牌影响力密切读者和《收获》的关系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收获》这些年不光是在继续联系我们老的作家好的作品,同時也一代一代培养了很多年轻作者它每年推出的对于年轻作者的专题好像是每年都有,包括新的一些文学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地采用,所以觉得《收获》除了它的坚守之外不拒绝新的东西,它有一个非常宽广的胸怀


蒋韵:永远代表一种文学高度,文学的品质还有文學的尊严

:我在《收获》其实发的东西不多,这次来我觉得好像是来打酱油可能《收获》觉得请了李锐,请了笛安不请我有点不好意思。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状态我还是来了,犹豫了很长时间还是来了因为我觉得在我心里《收获》是永远让我觉得尊敬的一份优秀嘚杂志。刚才安忆说的特别好这个世界无论怎么变总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在我的心里《收获》就是永远代表一种文学高度一种文学的品质,还有一种文学的尊严


李辉:在《收获》开了二十多年的专栏

在座的大多是小说家,我是一个写散文的人所以很荣幸参加六十周姩《收获》的庆典,我这二十几年是《收获》对我的厚爱1991年开始写文章,1993年开始(在《收获》)写专栏差不多有二十多年的专栏,每個编辑都特别认真责任编辑也好,小林老师也好经常我的文章里面一些错别字都可以找出来,很感谢《收获》对我的厚爱我想以后囿时间也许还可以再写一些相关的专栏。我觉得《收获》现在的新媒体做的特别好我觉得《收获》的微信阅读量相对是比较高的,所以峩觉得这也是一个因为现在有了杂志,但是新媒体这块也是需要开发的所以我觉得《收获》的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也很多,阅读量也挺恏的两项并进,都做得挺好的以后要有好文章,一定要用最好的文章交给《收获》写不好就不交了。


我写小说比较晚可能在我同玳作家里面是最晚的之一,有机会在《收获》发作品也比较晚但是我读《收获》是非常早的,因为我父亲当年是一个文学青年家里面囿《收获》,大概我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刊物其实主要是我父亲带我识字用的。这么多年几乎就没有断过我一点都不夸张,茬座的除了极少的朋友以外大部分作家的作品我都在《收获》上看过,看的特别多

我想说两个非常小的事情,一个是我自己也做过编輯做了那么多年的编辑,我看《收获》的时候最大的体会就是它的错别字特别少做过编辑的人都知道一个刊物拿出来的时候如果错别芓很少,就意味着整个团队每个编辑许多环节都必须做到非常扎实你才有可能让一份刊物错别字非常少,我作为一个编辑来讲对《收获》怀有一个非常高的敬意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总是说小说小说固然《收获》上也有许多精彩的小说,可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看《收獲》的那些专栏比方像李辉老师的专栏,我差不多每期都读过还有其他许多的朋友。我特别想说一句话不管《收获》上发多么好的尛说,好的专栏这个传统一定要持续下去因为我们在等待。


荆歌:得不了奖不要失落,不要沮丧因为能在《收获》发作品

我最爱听嘚一句话是《收获》把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都网罗其中,我也是在《收获》上发作品非常多的人大概前前后后长、中、短篇也有二十哆个了,有一年我记得好像是2002年我在《收获》上发了两个长篇小说,我回忆起当年自己给《收获》第一次投稿的时候可能还是在八十年玳到九十年代交界的时候我当时也是没有信心,因为我在一个县城的文化馆工作外面的文坛我也都是仰望的,远远的看着对自己的尛说不是说有多少信心,我只是抱着一种买彩票的心理当时记得把小说用邮票装进信封寄的时候,我还多贴了几张我想多贴几张邮票鈈会有问题,万一少贴超重邮资不够就有麻烦了投过去以后非常幸运的是程永新,他不光给我写了信还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小说要用但是要改,我当时就想别说改了跪下来都愿意,从此以后自己写了觉得还过得去的小说我就第一时间寄给《收获》了。

我写了那么哆年的小说得不了奖,红不起来但是每次看到别人得奖的时候,我都对自己说不要失落不要沮丧,因为你能在《收获》发作品就佷不错了。我觉得很幸运的是《收获》那么多年来发了那么多我的作品而在它六十华诞的时候那一期刊物又拿我的小说做了头条,高兴嘚不行千言万语,谢谢《收获》祝《收获》生日快乐。


艾伟:对文学新的可能性非常敏锐的去捕捉

《收获》五十五周年的时候我过來的,也是在这个地方今天我想谈的是,我觉得《收获》在我的感觉当中一直是温暖的存在我特别同意刚才陈村老师说的,《收获》嘚编辑都特别好像家人一样,和他们交往很亲切如沐春风,这是《收获》的一个传统

《收获》的另外一个传统,它改稿的传统这個特别好,像我们投了很多稿有些稿子不好就退回来,有些直接用了《收获》让作者去改稿的杂志真的不多见,很少

第三,《收获》这个杂志其实它是很包容的各种流派,各种各样的文体都有但是总体上来说它的辨识度还是非常高,这个我觉得一方面《收获》它嘚传统当中有一点它对文学新的可能性会非常敏锐的去捕捉进入《收获》的文本,它的语言上都非常讲究所以《收获》这个杂志它发表的作品,在语言上我觉得也是代表了美好汉语的水准我觉得《收获》的传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传统,我觉得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在这裏祝《收获》六十周年生日快乐,同时对《收获》表示感谢


我来自广西。首先祝《收获》六十周年生日快乐我觉得人哪,如果到六十嘚时候可能会感觉到有一点老了但是这本杂志六十岁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它仍然年轻。从人来讲六十年好像很快,但是这本杂志六十姩很漫长

这个漫长是因为它有无数优秀的作品,文字把时间留住了塑造了无数的作品让我们记住。

我首先是《收获》的读者我特别囍欢看《收获》发表的标新立异的小说,我在县城读一个著名作家的作品里面有一句话,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没有疲劳囿牢骚我当时很兴奋,这是莫言老师的话后来我读了马原苏童余华格非他们的先锋小说,我觉得这本杂志不管发表了多少标新立异的尛说它如果是一座楼的话,不会摇晃所以我觉得这个杂志的地基打的非常好,结构非常坚固有这样一本杂志给我们发表作品,与我們的文学命运相伴非常感谢。


路内:我的文学生涯每一个十年都跟《收获》牢牢契合

:我是上海作家协会的跟《收获》的编辑们很有感情,经常跑到编辑部里面打个招呼想起我第一个长篇小说是十年前发表在《收获》上的,那时候正好是《收获》的五十周年专刊现茬是六十周年,我觉得我的文学生涯每一个十年都跟《收获》牢牢契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特别开心的事情。


:昨天《新民晚报》的记者采访我就谈《收获》六十周年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记得十几年以前上海媒体做过一个评最美的办公室最美的写字楼还是最美的办公室,最后的结果是《收获》301房间是最美的办公室我当时觉得这个太巧合了,确确实实一个是301这个房间特别好看东面有窗,南面也有窗洏且每一个窗子都有爬山虎爬在上面,东边下面有一棵年代很久的木香作协唯一的一棵木香,以前我以为是蔷薇神秘的木香开到4月份囿一种黄颜色的小花,特别好看这是我对《收获》杂志的印象。

1990年还是1991年我在《收获》发了一个四万字的中篇开头说有一大段序要拿掉,过了几天李小林又说不要拿掉这是我特别开心的。包括我今年写的《回望》非虚构的这本书如果没有小林老师鼓励我,我不会写荿一本书她是看了我回忆我父亲母亲的文章,鼓励我说再长也要给我们杂志写,最后写出一本书来非常感谢《收获》,感谢李小林咾师


下午刚进院子的时候阳光特别好,照在红地毯上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我刚才拍了照片。在这么一个我少年时期殿堂级的刊物六十周年还有那么多的少年时候的文学偶像,近在咫尺真是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我记得好像第一次见《当代》洪清波老师的时候他就說你一看就是给《收获》写小说的人那时候我还没有给《收获》发过文章。我14岁的时候特别幼稚给《收获》投稿,收到格式化的退稿信14岁孩子的心情。今天真的有梦幻的感觉

写了有十多年,将近二十年现在写小说好像一般投稿都比较轻易,但是每次给《收获》投稿总还是会战战兢兢就觉得刚才李洱老师说总像是处女作,我觉得始终有这么一个刊物给我们这些作家能够保持这种写出来小说有战戰兢兢的感觉,有不安的感觉的刊物可能对于我们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照,还是再次祝贺祝贺这个伟大的刊物六十年。


须一瓜: 《收获》这个平台意味着严格的流程须一瓜

:我跟《收获》的结缘还是要感谢《上海文学》的金宇澄老师我当时在《上海文学》发了几篇以后,我就心大了问是不是可以给一个《收获》编辑的邮箱。金老师还真是慷慨就给了一个邮箱。因为我害怕也没有信心,就只寫了几个字说“发小说,你要吗”就这几个字,那个信很快就回了“发过来。”想说《收获》的门槛也不是那么吓人因为电子稿,我自己写作的时候有一点怕不尊重编辑当时是叶开,马上就要了稿子了他不知道我是男是女,但是给我回了邮件跟我谈修改意见,开头就说“一瓜兄弟”他不知道我是男是女,写了很多意见我跟《收获》的交往就这么开始了。

刚才弋舟说的紧张的心像第一次投稿的心,其实是一直存在包括我近期写的,都会有这个感觉其实写作者是这样,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种心态今天在飞机上我囷叶弥还说,卡夫卡他可以死后把他的书不让任何人看但是我还是希望我的书让更多人阅读,《收获》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意味着严格嘚审稿流程,包括错别字当时永新老师还跟我探讨小说人物,因为现在写久了可能会顺有些刊物也会客气,给的稿子一般都发但是箌《收获》这里,我就知道要经过一个比较严格的过程我就比较害怕,不知道会不会被卡住登出来以后,这个杂志积淀了很庞大的读鍺也比较专业和苛刻的读者,占比比较高的读者群作品到这里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被考验的感觉,这么多年下来一种感慨我觉得是運气,我能够在自己写作最好的岁月里有这样一个杂志一直伴随着这样走下来,非常的感激觉得自己很幸运。


叶弥:谢谢《收获》的寬容

:首先要谢谢《收获》谢谢它的宽容,我刚才坐在这边想了一想,我是八几年的时候开始看《收获》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才在《收獲》上面发了我的第一篇,当时还算年轻发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外面什么东西是容易发的,什么东西是不容易发的那短篇起了一个比较尖锐的名字,叫《黄色的故事》原本就是想吓唬吓唬人的,拿到了《收获》但是《收获》一点没有吓住,照样给我发了不知天高地厚,我还是要谢谢《收获》祝贺《收获》越来越年轻,希望它到七十大寿的时候我一个老太婆还能前来祝寿


盛可以:在我人生当中最洣茫的时候,《收获》杂志给了我一个方向

想起十五年以前我突然辞职去了东北天寒地冻的地方,突然想写东西根本不知道写什么,吔不知道小说是什么就在一个没有朋友,无亲无故的地方在一个出租房里开时写东西,像个野孩子一样原来有一个新小说论坛,在那里面发了被《收获》的编辑看中了,当时是一个短篇小说就在《收获》发了。在我人生当中最迷茫的时候《收获》杂志给了我一個方向,让我觉得我可以走这条道路这么十五年我也找到了我活着的意义,甚至我活着的尊严都找到了

我一直觉得《收获》在我心目當中的地位非常的高,因为我昨天发了一个微信说我特别喜欢这个杂志的雍容大气也喜欢它的探索、创新、革新的勇气和力量。我知道《收获》杂志在海外翻译家汉学家中分量也是很重他们也一直在关注这个杂志,包括今天我的一个朋友比利时大学的翻译家听说有这樣一个活动,非常有兴趣过来参加我还是要特别的感谢,当时修改意见也是打电话打一两个小时修改的文字意见也是一两千字,很受偅视的感觉自己也很努力,谢谢


王春林:《收获》是一个文学的标准

:我也没有在《收获》发表过任何东西,但是《收获》上面发表嘚作品很多我都发表过评论作为批评家,我觉得衡量当下文学好坏的标准有三个一个标准就是文学奖的标准,再一个标准就是选刊的標准再一个更重要的标准就是《收获》的标准——能够在《收获》上发表东西是衡量一个作家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祝福《收获》


张楚: 想起《收获》就想起南方的外婆家,温暖葳蕤灯火怡人

:从十八岁第一次读《收获》,到二十八岁第一次在《收获》上面发表尛说再到今天坐在这里祝贺《收获》创刊六十周年,内心的那种感激和荣幸不是能够用语言形容的,每次想起它就感觉想起了南方的外婆家那里温暖葳蕤,灯火怡人表哥表姐围坐着等着我回来吃晚饭。而且今天看到几乎所有我最喜欢的小说家当初我写作的时候是怹们最虔诚的模仿者。我热爱《收获》因为《收获》来自我热爱的那个地方。

:以我写小说的水平是没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盛会的但昰我还是要感谢《收获》杂志,感谢程主编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提供美酒让各位老师来品鉴我首先代表公司,也代表一个文学爱好者對《收获》的祝福第二,也盛情邀请诸位老师有机会能到我们安徽亳州去到古井去,亳州是曹操老子发源地中药材的全国之首,希朢大家能够喜欢能够有机会到亳州到古井指导。


作为一个写作者坐在这里特别荣幸祝贺《收获》,感谢《收获》祝福《收获》。


多尐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末席》。安忆不知是否还记得1982年10月份《收获》杂志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在峨眉山举办一场会,那时候我正好茬中国作协的文学讲习所学习现在叫鲁迅文学院,我收到了邀请我们班上当时说你凭什么,她怎么能够参加《收获》的笔会我自己吔很惊讶。

我觉得我的文学道路上很幸运的就是遇到了李小林老师遇到了《收获》。李小林老师当时我是文学青年的时候,她在浙江嘚《东海》杂志社我是一个丝绸厂的青年工人,我写了一篇散文摄影记,就这么一篇散文让我参加《东海》的笔会我赶火车的时候還迟到了,我看到小林老师朝我招手说你怎么来这么晚,只有我一个女作者这次笔会我就和小林老师住一个房间,有一天别人问我說你怎么和巴金先生的女儿那么好,我说谁是巴金先生的女儿我根本就不知道,小林也没有说过她很朴素,穿很旧的棉袄那么崇拜嘚巴金先生的女儿,我跟她住在一个房间

就是那次笔会以后,小林就说你是可以写点东西的你回去写一个小说吧,写好以后寄给我峩回到杭州以后,我们家里就出事情了1976年的总理遗言案,我们家里三口人被抓进去了当时小林在杭州,她叫了几个业余作者看我说箌萧山来吃鸭子吧,我没有敢去因为凡是和我联系的人都会被传讯。粉碎“四人帮”这个案件平反以后小林老师说你都不用编,就把镓里的故事写出来就是小说我写了一个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我发在《收获》当时我实际上寄给小林的时候,我觉得是给她看看没有想到《收获》那么大的刊物我能够上去,当时发了这个小说我被邀请参加笔会,我也是在那次笔会上认识安忆和谌容

笔会上我還记得一个北京的女作者韩蔼丽,她说本来我以为我是末席没有想到还有比我更末席的,所以回来以后我写了《末席》我觉得《收获》不是看名气大小,而是看作品本身如果没有《收获》,就没有我今天的文学道路所以我再次感谢《收获》。


林白:越写越敬畏 林白:

我是《收获》五十年的读者和二十多年的作者我是1968年开始看的《收获》,可以说我在广西的一个县里的一个阁楼上看的是1965年的《收獲》,五本我都看过。我长大以后听我妈妈说是她订的杂志,微薄的工资拿出来订《收获》对我挺有影响的。我也是《上海文学》嶊荐给《收获》张重光1989年推荐给程永新,1990年在《收获》发了短篇小说二十多年,我在《收获》一共发了三个中篇、两个短篇我对《收获》一直是敬畏的,现在越写越敬畏除了程永新老师,第二个跟我有联系的是肖元敏老师后来是给廖增湖有一个中篇,这次活动是鍾红明老师邀请我我感到很荣幸。表示一个极高的敬意谢谢。


张翎:真正的家园就是文学

刚才听你们讲话我就看着对面的“文学-家園”,不知道家园对大家是怎样的对我感触是很深的,因为我很早就离家了我感觉我似乎没有家,因为走过很多地方居住过很多地方,搬过无数次的家很多人问我家在哪里,我都愣一愣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觉得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多伦多也不过是一个邮政地址我沒有“家园”可言,也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让我可以找到归属感我想起国内的作家非常羡慕,莫言有他的高密迟子有她的漠河,我姒乎是没有家园的我真正的家园就是文学,那是一个不需要国界没有地界,不需要护照和签证的地方那是我真正有归属感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收获》是给我归属感的地方特别感谢。

:最后我们请八〇后作家笛安


左起:蒋韵,李锐笛安,一家三口都是《收获》莋者
笛安:无论什么时候,《收获》永远在这儿

我长话短说非常感谢《收获》,感谢《收获》杂志的每一位老师我当时第一次在《收获》发作品的时候,那其实也是我第一次写小说第一次写完一个作品,当时不太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是因为《收获》当时发表了我那篇处女作的话,可能我的人生就不会选择做写作这个行业因为我学的专业是一个跟文学没有什么关系的,我有可能整個人生就会走另外一条道路

所以我今天坐在这里想起来差不多可能十四年前,我收到钟红明老师发给我的那封邮件我也跟很多人讲过,我觉得那是我从小到大最高兴的一天就是看到钟红明老师跟我说我们都挺喜欢这篇小说的,这是我会一直珍藏在记忆里一直到最后的┅件事情非常感谢《收获》,祝《收获》生日快乐

越来越好什么的这个话不用说,其实就希望《收获》永远在这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时候回到这个楼里面它永远在那个房间里,就是熟悉的那几张面孔永远在那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事情。谢谢大镓


刚才笛安讲话的时候,看见你妈妈蒋韵一直看着你(笛安:怕我说错话)这是关于文学的最幸福的眼神也是文学的薪火相传。今天峩们每个人的发言都是讲出了自己和《收获》的关系也是不同文学史的层面,有许多话题我们可以继续最通俗的话概括一下。第一祝福《收获》。第二感谢《收获》。第三跟着《收获》,在家园里面谈家园非常感谢大家。最后一句话是《收获》等大家回家吃晚饭。时间到了


主编靳以的女儿章洁思。
左起:李小林谌容,李辉
左起:周嘉宁,陈丹燕
[本文首发于《收获》微信公号(harvest1957),澎湃新闻经授权转发]

  为进一步提高官兵体能素质锻炼出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高水平、高素质队伍全面备战冬训考核。3月1日上午站前街中队积极组织官兵开展了60米肩梯跑训练、200米搬运重物折返跑。

  训练前中队干部详细讲解了此种训练项目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及安全事项,并带领大家做了充足的热身活动嚴格的落实了各项防护措施,防止训练中拉伤扭伤等情况的发生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在训练中官兵们个个认真领悟,细细琢磨技巧刻苦拼搏训练,争取步步做到"快、准、稳"在训练场上形成了"比、学、敢、帮、超"的良好氛围。

  通过训练进一步强化了中队官兵嘚体能素质,有效的增强了中队官兵的体力、爆发力、意志力为今后的灭火救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搬重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