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葫芦中的上半部红色的水果 像葫芦太极阴刻(凹进去)是属阴鱼还是阳鱼?

查看: 2254|回复: 32
商代的鱼形玉器鉴赏【转】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09:38 编辑
UDDT34.jpg (11.62 KB, 下载次数: 17)
09:27 上传
UDDT34.jpg (24.57 KB, 下载次数: 0)
09:27 上传
UDDT34.jpg (23.97 KB, 下载次数: 0)
09:27 上传
中华民族素有爱玉、崇玉的传统。因“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故以鱼为题材的佩饰物,自商周已开始流行。现就商代和西周考古出土的玉鱼,与读者从玉质、器形、纹饰等方面共同赏析。商代鱼形玉器大多出土于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等地商代墓葬、遗址,有片雕和半圆雕两种。按整体造型对片雕类玉鱼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直条形,正、背纹饰相同,鱼头、眼、鳍俱全,长度在3~8厘米左右。二、璜形,拱背跳跃,吻部斜伸向前下方,分尾斜向后下方。三、鱼身圆肥宽阔呈扁圆形,宽度2~3厘米,鱼鳞是用两到三排小弧线表现。商代玉鱼用玉主要有青玉和不纯净的白玉,其中以青玉为多。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为薄片直形,圆身较小,体形较短,嘴部有一穿孔;一种为拱背状,鱼身通体多阴刻线,有阴刻线向上至鳃线部位,呈现一完整鱼头形态。鳍覆于身,鳍上有小直线,制作一般比较粗糙。尾部有的不分叉,有的似燕尾。眼睛成微凸的圆形,或用双阴线刻成圆眼,钻孔鱼眼可系绳佩挂,或另钻系绳孔。鱼嘴前方有呈“T”字形,类似镶嵌榫头的突出。商代玉鱼多为单圈圆眼,单背鳍,双腹鳍,歧尾,并在鱼身上饰平行片状鳞片纹,整体造型古拙朴实。整体而言,商代玉鱼较为实用,如雕琢制成鱼形刻刀、鱼耳勺等,既实用又美观。概括起来商代的玉鱼有以下几个特征:1.片雕类从整体造型来看有直条形、弯弧形和扁圆形,造型生动、夸张。2.鱼口部分为前伸呈“T”字形,或上唇向上翻。鱼眼以双阴线刻成圆眼,约占头部宽度一半。鱼鳃为相隔较宽之双阴线,由上至下成双弧线构成。3.背鳍和两个腹鳍都用排列整齐的等距平行直阴刻线表现,有的为“v”字形凹槽。4.尾部大致分为两种,为斜刃刻刀形尾和微分叉尾。5.多素面,少数精雕玉鱼身上有弧线形鳞片,钻孔大部分在眼部。
在线时间 小时
UDT33.jpg (25.91 KB, 下载次数: 17)
09:29 上传
西周时期是鱼形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高峰,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西周墓葬、遗址皆有出土。其前期整体造型仍沿袭商代玉鱼之成规,在片状鱼形轮廓中填进圆眼、一背鳍二腹鳍及鱼鳃、歧尾等格式化要素,以致在某些单体式玉鱼上难以区分商周之别。但经仔细观察,其主要区别在于西周玉鱼的双圈大圆眼与商代单圈圆眼存在差异。& &周代玉鱼大多是青玉,形制不同于商代。虽仍保留有鱼与刻刀相结合的形式,但被置于胸腰附近。原来接在玉鱼之后的刻刀已被拉长的鱼尾所取代,刻刀的实用性降低,还有为数不少的玉鱼刻刀被用作手握了。多数西周玉鱼的鱼尾长度较商代玉鱼有所增加,尾端多为斜面或下垂作马蹄形。周代玉鱼大多为弯形,作出水跳跃状。鱼身较长,且身上出现鳞纹,呈长圆形。口部微张,唇厚,上唇上翘,且口宽于鳃部。
在线时间 小时
UDT15.jpg (20.74 KB, 下载次数: 14)
09:29 上传
UDT27.jpg (24.11 KB, 下载次数: 0)
09:30 上传
西周早期玉鱼,鱼口上部向上尖翘,下缘多呈微弧形,鱼口与鱼尾两端均约垂直,或一边垂直而另一边呈倾斜状。鱼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圆眼,鱼鳃以阴线向下朝鱼口前方延伸。背鳍一处,未突出鱼身,前缘紧靠鳃线,以阴刻线突显背鳍下缘。腹鳍一至两处微突出体外或与体平,上方以阴刻线突显腹鳍上缘。尾部中间呈“V”字形开口,上下尖翘,呈微垂直、倾斜或平行。西周中期玉鱼,鱼口上部向上尖翘,前缘向下斜向延伸,类似斧状。背鳍一处,未突出鱼身,前缘紧靠鳃线,后缘微凸或微凹,以阴刻线突显背鳍下缘。尾部上下尖凸,倾斜地面,中间呈“V”字形开口。西周晚期玉鱼头中部上下尖突,上下唇分别向上和向下翻卷,有西周晚期玉龙口部特征。鱼眼以斜刀粗阴线雕刻成大圆眼,鱼鳃以双阴线刻划并且向下延伸。背鳍腹鳍有突出鱼身体部分,并且以细密阴线刻划出鳍纹。尾部上下尖突,中间成“V”字形开口。穿孔接近于鳃部。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09:57 编辑
鱼,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有商一朝,以庄重的青铜器而闻名。青铜工具在制玉工艺中得到应用,琢玉技术显著提高,使商代成为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史的第一个高峰期。文章结合笔者收集的相关资料对商代鱼形玉器的时空分布、类型划分、时代特征和功能用途等相关的问题略抒蠡见。
一 商代鱼形玉器的时空分布
在笔者所收集的相关资料中,考古出土的早商鱼形玉器极少,仅见郑州二里岗及人民公园附近商代遗址有出土。
晚商遗址中出土的鱼形玉器数量较为可观。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各遗存中出土的数量很多。山东滕州前掌大晚商各墓葬中也有较多的鱼形玉器出土。此外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山东益都苏埠屯、河南罗山蟒张后李商墓、罗山天湖商墓、河南辉县褚丘、辉县琉璃阁、湖南宁乡黄材三亩地、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等中晚商遗址中都有鱼形玉器出土。
商代鱼形玉器出土情况一览表
早商鱼形玉器出土情况
郑州市郊二里岗商代墓葬
1《介绍郑州发现的古遗址及殷代墓葬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4.5
2《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岗发掘记》,《考古学报》第八册P65-P107
无详细资料
郑州人民公园附近的商代遗存
《郑州市人民公园附近的商代遗存》,《文物参考资料》1954.6
无详细资料
中晚商鱼形玉器出土情况
安阳殷墟小屯村及其周边
《殷墟妇好墓》等
《1971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考古》1972.3
无详细资料
郭家庄M160
《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1.5
《安阳铁西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3
《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2
《河南安阳高楼庄南发现一座殷墓》,《考古》1994.5
大司空村M539
《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6
《安阳市梯家口村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1
《1987年秋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考古》1991.2
《河南安阳侯家庄殷代墓地》1-8本
花园庄、任家庄
《安阳花园庄、任家庄殷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
※以上为河南安阳殷墟各遗址
山东滕州前掌大晚商各墓葬
《滕州前掌大墓地》
分别为M13、M36、M38、M44、M46、M47、M103、M109、M119、M120、M124、M201、M202、M205、M206、M210、M213、M215、M219、M221、M222、BM3、BM4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10
山东益都苏埠屯商墓
《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8
河南罗山蟒张后李商墓
1《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1.4
2《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三次发掘简报》,
《中原文物》1988.1
M11、M18、M43
罗山天湖商墓
《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1986.2
河南辉县琉璃阁商墓
《辉县发掘报告》
河南辉县褚丘商墓
《河南辉县褚丘出土的商代铜器》,《考古》1965.5
湖南宁乡黄材三亩地商墓
《》,《中原文物》2002.10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M1
<font color="#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11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09:58 编辑
二 中晚商鱼形玉器的类型划分
由于早商鱼形玉器出土极少,且无详细资料,因此下文只对中晚商鱼形玉器进行类型划分。中晚商遗址中出土发现的鱼形玉器数量较多,主要分有片雕和圆雕两种。
笔者按整体造型对片雕类进行划分,可以分为A、B、C、D型:
1 A型 直条形,长度一般在3到8厘米。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鱼身相对较宽。现举两例Aa型玉鱼:
⑴ 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地出土,标本M11:13【1】,鱼身较直,阴刻直线表现鳍、尾,以眼为孔,长约3厘米。
⑵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墓M206出土(图一)【2】,深绿色,有暗褐色沁。双面雕,分尾平直。唇部有一圆孔。长7.45、宽2.2、厚0.24厘米。
Ab型 鱼身较为狭长。现举两例Ab型:
⑴ 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出土,标本M1:51【3】, 鱼身细长,体扁平,大圆眼。用阴刻直线表现鱼鳍。近口处有一小圆孔。长7.2厘米。
⑵ 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墓葬M13出土(图二)【4】,青色,有灰白色沁。双面雕,分尾细长平直。圆睛,口大张,口内有一圆孔。长6.2、宽0.8、厚0.3厘米。
2 B型 弧形,拱背跳跃,吻部斜伸向前下方、分尾斜向后下方。可分为两个亚型:
Ba型 身体相对较宽,弯成的弧度约在60°到100°之间。鱼尾与A型相似,背鳍和两个腹鳍都用排列整齐的等距平行直阴刻线表现。仅见少数精雕玉鱼上有鳞片出现。举两例:
⑴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出土,标本M1:44(图三)【5】, 浅绿色,扁平体,呈弯曲状,以孔代眼,雕刻刀法简练。长5.3厘米。
⑵ 山东省益都苏埠屯墓葬出土(图四)【6】,鱼身有阴刻弯形鳞片,以阳线双钩饰鱼尾,头尾各有一孔。长9、宽1.7——2.3、厚0.2厘米。
Bb型 身体相对较细,弯成的弧度约在120°到180°之间,有的玉鱼超过180°。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墓M119出土两件玉鱼属于此型,标本M119:5、标本M119:6(图五)【7】:浅黄色,带有褐色沁点,阴刻线双面雕,鱼身弯曲似璜形,作鱼跃状,阔嘴、弧背,嘴部有一穿孔,尾部扁薄似刻刀。上,长7.1、宽1.3、厚0.2厘米,下,长8.7、宽1.4、厚0.2厘米。
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一件Bb型【8】,腹鳍凸出背鳍雕作扉棱状。
C型 鱼身圆肥宽阔呈扁圆形。宽度在2到3厘米,鱼鳞是用两到三排小弧线表现。下举两例。
⑴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M120:59【9】:乳白色,双面雕,鱼身圆肥,吻部前伸,分尾平直,圆睛,下唇钻有一个圆孔。长3.95、宽2.15、厚0.31厘米。
⑵ 殷墟妇好墓出土(图六)【10】,墨绿色,身体圆肥,分别用阴刻弧线和直线表现鳞、鳍和尾,口部有一孔。长7.11、宽2.78、厚0.41厘米。
4 D型 造型抽象,仅两件,皆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图七)【11】。片雕,为坠饰。
圆雕类,扁圆柱体。较厚,边沿光滑,立体感较强。
出土于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墓M213的一件玉鱼(图八)【12】属此类型:淡青色,半圆雕、双面雕,头宽尾窄,鱼身遍布弧线形鱼鳞,圆睛,长5.35、宽1.2、厚0.54厘米。
三 商代鱼形玉器的时代特征
由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早商遗址中出土的鱼形玉器数量较少,晚商遗址中出土的鱼形玉器大幅度增加,尤以河南安阳殷墟、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墓出土的数量为多。这与商代玉器发展的特点一致。河南、山东、山西地区出土的中晚商玉鱼制作风格接近、造型大致相同。A、B、C型多见于河南、山东地区。而江西新干大洋洲、湖南宁乡黄材三亩地出土的鱼形玉器在造型上与河南、山东、山西地区出土的有较大的区别,更为抽象、夸张。湖南地区的鱼形玉器皆为B型,身部和尾部多用云纹和三角形纹装饰。D型仅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
笔者依据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对商代鱼形玉器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如下:
1 有圆雕、片雕两类。圆雕类为圆柱图或扁圆柱体。片雕类鱼体呈扁片状。
2鱼眼有两种:a大圆眼(斜刀法琢成) b以钻孔代替眼睛
3鱼嘴有三种:a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的“T”形嘴
b上吻向上翻
c上吻向下卷。
3尾部有四种:a斜刃刻刀型尾
d觽形尾,如出自宁乡黄材三亩地商墓的鱼形玉器(图九)【13】。
其中刻刀尾和勺形尾仅出现在A型玉鱼上。B、C型玉鱼尾部大多分叉。觽形尾仅在B型上出现。
4背鳍和两个腹鳍都用排列整齐的等距平行直阴刻线表现,也有少数玉鱼的背鳍用短直阴刻线所组成的三角形来表现。鱼多素面,有的玉鱼身上有弧线形鳞片。
6钻孔一般为一个到两个,一个孔的在口部或以孔代眼,两个孔的分别在口部和尾部。
7 A、C型长度在5到8厘米,A、B、C形宽度在0.7到3厘米、厚度为0.2到1厘米。
四 商代鱼形玉器的功能用途
夏鼐先生在《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一文中主张把商代玉器分为礼玉、工具和武器、装饰品三类。笔者认为商代鱼形玉器的功用与上述的分类一致:尾部为刻刀或勺形的A型玉鱼应分别用作刻刀、勺,所以皆属工具和武器类。B型玉鱼应都归为礼玉类,其中除觽形尾外的B型玉鱼皆作佩璜之用;觽形尾的B型应用作冲牙。C型、D型和尾部分叉的A型鱼形玉器应为佩玩所用,属装饰品类。
鱼形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一大门类。可迄今为止,建立在大量考古出土和传世资料之上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较为不足。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古代鱼形玉器进行系统的概括和归纳。鱼形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均有制作,在整个制作的历史上有呈上启下的联系。商代的鱼形玉器是笔者所作中国古代鱼形玉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朝代的鱼形玉器容予另述。错漏之处望方家不吝赐教。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6年安阳小屯西北地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4期。
【2】见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四卷58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8期。
【4】见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四卷152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 第一辑》1989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7期。
【8】见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五卷35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392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10】见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五卷6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10期。
【12】见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四卷4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见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卷168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10:00 编辑
63a9bca7f7&690.jpg (21.62 KB, 下载次数: 17)
09:36 上传
63a9bcac922&690.jpg (17.22 KB, 下载次数: 0)
10:00 上传
63a9bcc214&690.jpg (29.68 KB, 下载次数: 0)
10:00 上传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10:05 编辑
63a9bcb6fe&690.jpg (25.85 KB, 下载次数: 14)
10:02 上传
f2fbc3dadoWFBtRDhVBmU.jpg (33.6 KB, 下载次数: 0)
10:03 上传
63a9bce41&690.jpg (28.52 KB, 下载次数: 0)
09:37 上传
在线时间 小时
好资料!学习!谢分享!过兄辛苦!
在线时间 小时
63a9bca38ae&690.jpg (20.84 KB, 下载次数: 17)
10:06 上传
63a9bcaedf&690.jpg (24.86 KB, 下载次数: 0)
10:06 上传
271396fff280ec2e8UQ2AtC8ahfBF.jpg (18.87 KB, 下载次数: 0)
10:08 上传
在线时间 小时
好资料!学习!谢分享!过兄辛苦!
问候凤凰兄
Powered by沙木的日志
古玩知识荟萃
已有 8197 次阅读&
我国古代著名瓷窑窑址及特征 &&邢窑——唐代 胎质细洁、釉色白润。 今河北省临城县(当时属邢州) 。 邛窑——隋代至宋代,唐尤为著名 以烧制青釉、褐釉、绿釉、彩绘等器物为主,除烧制盘、碗之外,还有各种瓷塑玩具。 今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古属邛州) 。 越窑——唐、五代至宋 釉色原以青中微黄,后改进为清水般的湖绿色,刻划有花鸟、人物或几何图案。 今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古属越州)。 柴窑——传为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 据文献记载,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相传在现在郑州一带尚未发现窑址和器物 。 定窑——唐代烧白瓷至宋而著名 宋代定窑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酱、绿釉瓷器。器物装饰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器 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燕山村(古属定州)。 钧窑——北宋、金、元均烧造 此窑利用氧化铜和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非常艳丽。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数目字。 今河南省禹县(古属钧州)。此外,与禹县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磁县等地瓷窑均仿烧钧窑瓷器。 汝窑——宋代名窑,元祐初年曾为官窑 胎骨香灰色,釉色近于卵青。此类器物烧制的时间短,质高物精,目前尚未发现窑址。在临汝南乡等地发现另一种青瓷,釉色较龙泉窑深而带葱绿,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现称“临当窑”。 今河南省临汝县(宋代属汝州) 。磁州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 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器里多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 今河北省邯郸漳河两岸的观台镇、东艾村、冶子村附近。 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窑 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层陶衣,里外皆挂釉,釉色洁白莹亮,衬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花纹以缠枝牡丹为多。用绘花、刻花或剔花制成。此外,绞胎技法具有独特风格. 今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 龙泉窑——宋代著名瓷窑。始于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 此窑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南宋龙泉窑瓷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弟窑”,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哥窑”。龙泉窑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炉等。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哥窑——宋代名窑 龙泉窑的一种类型。相传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龙泉烧瓷器,兄名生一,所烧者称哥窑、弟名生二,所烧者称弟窑。传世的“宋哥窑”,胎薄,色黑铁,通称“铁骨”;釉面多有疏密不同的纹片,称为“百圾碎”,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矿有“紫口铁足之称”。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鹤壁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唐末开始烧造,北宋中期以后为兴盛时期,元代仍在烧造。 唐代鹤壁窑瓷器多白釉和黄釉,唐宋的器形有盘、碗、壶、罐等,并能烧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绿彩的;用绘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简洁的花卉禽鱼等图案。器里往往写有赵、杨、张、刘等姓氏铭记。元代除烧制传统的品种之外,还仿制钧窑的瓷器。 今河南省鹤壁市。 耀州窑——宋代名窑,自唐代开始烧造,北宋末为兴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 唐代烧造的是白釉或黑釉瓷器。北宋后开始烧造青瓷。器形以碗、盘、碟、罐盒、炉等为主。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花纹多刻花、印花,装饰花纹丰富多样,有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纺鱼、鸭、龙、凤等。金元时期烧造的器皿胎釉粗厚,花纹图案较前简单。 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宋代属耀州)。 建窑——宋代名窑 所烧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为“兔毫盏”。有的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 福建省阳县池墩村。 德化窑——明代著名瓷窑。始于宋代。 此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瓷。德化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还有象牙黄和粉黄色的。更有贴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杰出。 今福建省德化县。 石湾窑——明代著名瓷窑,清代以后继续烧制至今 釉有灰黑、青绿、淡黄、灰蓝等色,常带有蓝、红等色的斑纹。此窑仿制的钧窑瓷器另有创造。 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 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宋代著名南方民窑。起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 有青釉、绿釉、白釉、黑釉、彩绘瓷等。黑釉花样较多,有像滴珠、鹧鸪斑、玳瑁斑的,也有绘双凤、龙凤、木叶纹的。纹饰运用洒釉、剔花、印花、贴花等手法,而剪纸贴印手法更是吉州窑的独特创造。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 景德镇窑——我国著名制瓷窑场。始于南朝陈时,经唐、宋、元、明、清至今。 唐代已烧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有景德镇之名。以产影青瓷器著称。元代青花、釉里红等已烧制成功。到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一道釉和釉绘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的创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新,能烧制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成的最精美,并各有其特色。 今江西景德镇市。 崔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为明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在此烧制而得名 崔国懋在此窑烧制的仿宣德、成化年间的瓷器,颇为精美。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周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人周丹泉(名时臣,字时) 主要烧制仿古瓷器,所仿定窑很逼真。又能制陶印、文具、连环等。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壶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因烧制人吴为(吴一作昊,别号十九),自称壶隐道人而得名。 善于仿造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瓷器,都很逼真。 今江西景德镇市。 臧窑——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烧制的官窑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驻厂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识多写刘伴阮(名源)监制。釉色以红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郎窑——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瓷器 釉色以红宝石为最著。 今江西景德镇市。 年窑——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由于年希尧掌管窑务而得名 釉色发明很我色胭脂水釉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唐窑——清乾隆前期景德镇所烧造的官窑瓷器,因唐英掌管窑务而名 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著称。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古画鉴定诸要点&& 1、古画鉴定的主旨:& & 即通过鉴定达到什么目的,作出什么结论。概括说就是分清真和伪,具体说则包括辨真伪、明是非、评价值三个方面。辨真伪,即鉴定作品的真与伪,主要对象是有款作品,作者署有名款或钤有印章;明是非,即判定作品属于某代或某人,主要对象是无款作品,画面无作者款印,或后人误定乱题为某代所作;评价值,即全面鉴考一件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品评其级别,决定其取舍。三个方面以辨真伪为主。& & 然而,结合存世古画的实际情况,鉴定结论并非如此简单。某些有款作品,不是非真即伪,如唐宋时期摹拓、复制的一些古画副本,并非有意作假,而是为保存流传,这些水平极高、临仿逼真的摹本,经鉴定虽否定它为真迹,但也不可简单列入伪品,应具体确定其所摹时代,归入此时代真品之列,这已属于明是非。而有些无款作品,本身就是有意造假,如明清时期一些地区性伪作,虽没有名款,也应归入伪品之列,无必要定时代或作者,这又属于辨真伪。还有一些作品,如代笔画,款真画假,或画作亲笔、代笔参差,就既有辨真伪又有明是非的问题。因此,鉴定书画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应将各种状况一一分辨清楚,揭示其本来面目,方算达到了目的。 2、古画鉴定的方法:& & 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目鉴和考证两种。近世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中已利用14碳来测定文物材质的年代,如陶瓷、青铜等,但不适用于书画;利用电脑储存住处来协助鉴定,也尚未付诸实践。因此,鉴和考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 “鉴”就是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指实物间的比较,真迹与真迹比,同时代或同一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寻找共同点;真迹与伪品比,不同时代或不同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找出相异点。通过反复比较,就能逐步掌握时代、个人的风格特点。因此,多看实物,多作比较,是提高“目鉴”水平的关键。同时,观看、比较实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某时代、画家、作品本质方面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心目中牢固地形成准确鲜明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之“样板”,以此作为以后鉴定的可靠依据,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充实、从而达到更客观科学的认识,目鉴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诚然,以目鉴定真伪的先决条件必须是该时代或该画家的存世真迹多,鉴者见得也多,有实物可资比较。& & “考”就是考证,即借助于画家传记、书画著录、有关诗文、历史知识等等文献,对作品与之关联的某些问题作一番考证,以此来判断真伪。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考证能起一定作用;一是真迹存在甚少的画家或时代,目鉴缺乏必要的比较条件,而相关的文献资料却比较多,通过考证往往能对鉴定起作用,如唐、五代的诸多作品。二是有条件依靠目鉴的初步来判定,但仍有某些问题存疑,这就需要通过考证来进一步解决。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题为赵孟俯所绘《百尺梧桐轩图卷》,经专家目鉴,“吴兴赵孟俯”款识笔法滞涩,为裁去原款所补添的伪款,但绘画精雅,当属元人之作,画后七位元末名家题诗亦为原跋真迹。然此图尚有一些问题没有弄清:本幅无上款,不知图的主人公是谁?画、跋俱真,为何要截去原款,补添伪款?傅熹年先生在“元人绘《百尺梧桐轩图》研究”中对此图作了进一步考证,使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三是目鉴已解决了真伪问题,倘进一步辅以考证,能使结论更准确可靠,也不妨作些必要考证。& & 鉴定古画,经常需要鉴、考并用,鉴中有考,考中有鉴,一般情况下以鉴为主。倘目鉴水平不高,判断有误,考证再精微,也于事无补。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假两卷鉴定,曾几度真伪颠倒,问题就出在“鉴” 上。& & 鉴既需要熟悉真迹,也应了解伪品,掌握了历代伪造书画的各种花样和各种类型的伪作,就能根据不同情况去伪存真,还其本来面目。考要运用文献资料,文献也有真伪、正误之别,故也要首先多方比较,去伪纠误,以准确的史料来辅助鉴定。 3、古画鉴定的依据:& & 即判定一件作品是真还是假的根据和理由是什么?这些根据,当然必须从作品本身所呈现的诸因素中去找,如本幅画面、作者款印、他人题跋、鉴藏印记、质地、尺寸、装潢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称为主要依据,此即本幅画面所反映的时代风格个风格(包括画家本人的款印风格),其它因素则称辅助依据。& & 所谓理由,就是对作品本身的这些因素,进行剖析,判定真伪。要充分阐明理由,根据作品本身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其它实物或已在心目中树立的“样板”,通过目鉴来进行比较分析,同进参考有关文献作必要的考证,然后才能得出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的结论。& & 作为主要依据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也通过诸多因素反映出来,如画面本身所含的题材构思、思想内容、构图造型、笔墨形式、风貌格调等,都打上一定的时代烙印,并显现出画家的个性特征。这些因素相综合,就形成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然而,这些因素也有主次之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笔墨,因为这是最能反映个性、最不易仿效的因素。其它诸如题材、内容、构图、造型等,摹仿品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难以据此判真伪;而且它们有一定的延续性,后代可以沿袭前人,在时代性上只能“断前不断后”。至于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属于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的因素,更难作为准确的、主要的鉴定依据。& & 笔墨之中,笔法又是主要的。所谓“笔法”,简单讲就是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的方法,那高低、竖立、侧斜、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等;以及下笔的方法,即轻、重、缓、急、顺、逆等。这些不同的执笔和下笔方法,就形成不的笔法特点,笔法特点具体论述起来,各时代和每个国家又有名自的具体特色。概括讲,在笔法形式上可归纳为中锋、侧锋、卧锋、回锋、顺锋、逆锋以及中正、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等;在人物画中,笔法主要体现在线条上,形成各种描法,如明人归纳的“衣纹十八描”;在山水画中,笔法的主要部分是“皴法”,即用各种粗或细、长或短、光或毛、干或湿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结构脉络和高低凹凸,于是又有“二十四皴”之谓;另外,笔法体现在点上,又有点、攒、擢、剔之别。& & 笔法对每个画家来说,都不相同,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也无完全一致者。因为笔法是一个画家经过长期操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旦凝定成习惯特点后,本人主观上想改变都难。模仿者不可能具备与之相同的操练过程和时间,也会因功力的深浅不同而呈现了某种差异;至于个性鲜明的笔法,就更难奏效。因此依据笔法来掌握个人风格以至时代风格,是最可靠和关键的。& & 个人笔法还有早、中、晚期的变化,如果了解画家不同时期的笔法特点,就能更准确判断;倘能掌握其早期变化的规律,那么即使有些画家早、晚期变化较大,也能根据异中不同,作出相应判断。& &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笔法也无法作为主要依据。一是实物遗存太少,甚或孤本,难以窥知其笔法特点,如宋以前的不画家;二是分外工整的作品,容易临摹,仿者水平又较高,如某些仿仇英的苏州片;三是生拙味较浓的某些文人画,真迹的有意生拙与仿作的技艺低下之生拙较难区别,如明末的一批文人画家。不过,时代还是大致可以断定的,因为时代风格是由同时代诸多画家的个性汇成的共性,其笔法特点较显见并有条件加以掌握,像有存世真迹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笔法的时代特征均不难区别。& & 笔墨之中的墨与色,也有自身的方法和形式。墨有晕、刷、泼、渗等方面和破墨、泼墨、晕墨、积墨、淡墨、浓墨、枯墨、水墨等形式,画家用墨又有个人习惯和特色,如倪瓒善用干、淡墨、吴镇常施湿、浓墨。色有晕染、泼彩、没骨等方法和重彩、淡色、浅绎等形式,同类型用色也各具个人特色,如孙隆与恽寿平没骨法之不同。由于墨色与笔难以分开,必须运用笔才能使墨色产生无穷变化,墨法依附于笔法,因此,作为主要依据的笔墨中,笔法仍是主要的。另外,墨与色较之笔,容易模仿,其可靠性远不如笔,倘作为主要依据容易误判。& & 古画鉴定的辅助依据,包括题跋、印章、纸绢质地、尺寸装潢、著录文献等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起佐证作用,特殊情况下才起决定作用,不作赘述。
古陶瓷鉴定秘要 & &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云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 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 &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 & 上述这些是大家鉴定瓷器必须注意的。&&
刺绣鉴赏秘要 一、刺绣概述& &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二、中国刺绣源流& &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 &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 &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 & 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 &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 &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 & 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间始变发达。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三、中国刺绣流派苏绣 历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采。清末时沈寿首创“仿真绣”,饮誉中外,她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绘绣科主任杨守玉,创始乱针绣,丰富了苏绣针法。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台毯、靠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书法等。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苏绣先后有80多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礼品,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国外作刺绣表演。在1982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双面绣《金鱼》杂1984年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湘绣 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了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早期湘绣以绣制日用装饰品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湘绣荣获金杯奖。粤绣 亦称“广绣”。泛指广东近2、3个世纪的刺绣品而言。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都描述:远在明代,粤绣就用孔雀羽编线为绣,使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使粤绣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轮廓花纹,自然工整”。至清代粤绣得到了更大发展。国内收藏以故宫藏为最多而有代表性。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善留水路。粤绣品类繁多,欣赏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实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绣服等。一般多作写生花鸟,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妇女衣袖、裙面,则多作满地折枝花,铺绒极薄,平贴紬面。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常用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18世纪纳丝绣,则底层多用羊皮金(广东称“皮金绣”)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1982年粤绣以《晨曦》、《百鸟朝凤》等作品,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蜀绣 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材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针法经初步整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100多种。品种有被面、枕套、绣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挂屏等欣赏品。以绣制龙凤软缎被面和传统产品《芙蓉鲤鱼》最为著名。蜀绣的特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绣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家具鉴赏秘要 一、中国家具源流& & 中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家具风格。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 &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战争国时期家具:& &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 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秦汉时期家具:& &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的上一大变革。(3)出现软垫。& &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 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 & (220年~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家具:& & (589~960年) 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能分类。& &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 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宋代家具:& & (960年~1279年) 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开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称为燕几。明代家具:& & (1368年~1644年) 明人或叶(16世纪),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清代家具:& & (1644年~1911年)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现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苏作大体师承明式家具特点。 现代家具:& & (20世纪初以后) 20世纪初,各地相继办起家具手工业工场。至1920年,全国木器工场和作坊以及手工艺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业队伍,家具生产出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与"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并存的局面。传统家具生产有久远的历史和广大市场,如江西赣县的彩绘皮箱、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家具、北京的雕漆家具、扬州的螺钿家具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北京雕漆屏风曾于1914年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传统家具价格较昂贵、加工工艺繁杂等原因,以致新式家具在各大城市中逐渐占据市场,传统家具则退居次要地位。新式家具多仿制西方流行的款式。早期有法国路易十五式(洛可可式)、路易十六、英国维多利亚式及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等家具。后期又有日、美流行款式家具。这些家具用材广泛,构件加工方便,造型款式新颖,涂饰工艺简便,产品价格适宜。沿海城市是新式家具的主要产地。家具产品,除木家具外,还有金属家具、竹藤家具、塑料家具、柳条蜡杆家具及软家具等,品种日益繁多,款式日益新颖。产品结构从框架结构发展到板式结构等,从而加工工艺大为简化,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 二、明清家具& & 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格"明式"。明式家具 的产地主要有三处:北京皇家的"御用监",民间生产中心苏州与广州。明式家具的品种十分丰富。保留至今的,主要有凳椅类,几案类、橱柜类、床塌类、台架类等。此外尚有作为屏障之用的围屏、插屏、落地屏风等。明式家具多用花梨、此檀、鸡翅木、钱梨等硬木,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杂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黄花梨效果最好。这些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又富有弹性。这种材料对家具造型结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木质坚硬面有弹性,且硬木是比较珍贵的木料,所以家具有料的横断面制作很小。为此,造型也就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巧。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用髹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选材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 & 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家具线条雄颈而流利。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 & 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的来看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程式,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清代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代家具的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 & 清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家具由继承、演变到发展,在形制、材料、工艺手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其独特之外。现分述如下:1、造型厚重,形式繁多。& & 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 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 & 家具的主料木材,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 & 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2、用材广泛,装饰丰富。& & 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 & & 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 & 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清代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木嵌、珐琅嵌和瓷嵌。3、骨嵌的作用。& & 骨嵌用在器皿虽然很早,但是骨嵌用于家具上还是清代的创举。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术特点有:(1) 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 & 工艺制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2) 骨嵌表现形式分为高嵌、平嵌、高平混合嵌三种。& & 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3) 骨嵌用材多为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拙,纯朴。(4) 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 & 由于工艺美术的发展,使得家具制作得以借助各处工艺美术手段,去进行综合的装饰处理。清式家具的装饰上采取了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构成了它自己的特点,是历代所不能比拟的。
青铜器鉴别 一、青铜器作伪法1.仿古法。& & 器作伪法。作伪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图录。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尽寸大小也与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难以判断真伪。但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 ,其铜质、花纹、犭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2.拼凑法。& & 又称“插帮车”。铜 器作伪法。或同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杨新器。3.改造法。& & 铜器作伪法。即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作伪者将一些不易 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4.加花法。& &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5.掏花法。& & 铜器作伪法。即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6.添铭法。& &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本无铭,后在其上錾刻 伪铭,后錾的铭文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作伪有时用铜丝刷刷去錾良,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刻,但 笔法的韵味却是难以模仿的。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与器表的地子、锈色不符。7.增铭法。& & 铜器作伪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也残缺,修配时边铭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伪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铭文既然不是一时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载然不同。 8.补铭法。& &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伪作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9.腐蚀法。& & 铜器铭文作伪法。这种方法以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二、青铜器辨伪1.铸造辨伪& &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 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 范痕。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 饰 ,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 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 & 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 &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温孔,更少铜液灌注有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2.器形辨伪& &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铸造的伪器,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直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样。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上了杜撰的铭文,或者铭文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凑改造的作伪,是水平很低的作伪,如果不仔细观察,也有上当的可能。这类作伪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获得厚利。3.铭文辨伪& &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4.青铜器声味辨伪& & 商周铜器多为铜墙铁壁锡铅合金,以手敲击,则发声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又未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混浊,也无土香味,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5.青铜器铜质辨伪& &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三、青铜器的断代 & & 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历史既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各个时期的铜器在铸造工艺、花纹、铭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的;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动物形象,如四条腿的动物,在有的铜器图案中被改为两条腿,有的动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纹等。平纹铜器的饕餮纹,在形象之间多以回纹填空,大空间填上大方空细回纹,小空间填上小方空细回纹,微小空间填上小点方细回纹或小长方空细回纹。二层花纹的纹饰多是窄而凸,常为夔龙纹,空间填上细回纹。三层花纹的纹饰在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的空间填上细回纹,这是三层花纹的特点。三层花纹的铜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纹,口下夔纹,鼎腹中饕餮面纹,中间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纹。 & & 商代青铜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纹的,边沿是夔纹及草龙纹,或凸起来的人面纹,还有兽纹、角叶纹、蝉纹、枭纹,等等。& & 商代铜器花纹的另一特点是阴道深而底平,花纹非常规矩有力。商代初期铜器花纹糙而平纹多,多为薄胎铜器。中期母模型铸造无缝,花纹非常细致,细回纹填空,有的细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间,也填上小点点长形或方形细回纹。& & 商代铜器的又一特点:方圆、卣、簋、壶等,足内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网纹,网纹为菱形组合。& & 商代铜器上多有铜钉,这是器物铸造后,用铜水补孔形成的。商代铜器也有用分铸法的,但较少。如器物上的耳、兽头,可先分别铸好,再放在铸器模上,在浇铸器体时铜水便会将其与器体联结成一个整体。在商代还没有大、小焊接技术,以铜焊铜(即大焊)是战国以后才有的。& & 周代铜器从铸造工艺来看,比商代铜器粗糙,带铭文的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盘,兽头环,平糙纹,铭文多达百余字。盂鼎,腹是至素纹,口下是兽面纹、夔纹,铭文达二百多字。此外铜簋、豆、等等,多数是糙纹,铭文二三十字的举不胜举。& & 春秋时代的铜器同西周铜器相近,但花纹已有所演变进化,出现了瓦棱纹、鱼鳞纹、蛇纹、爬兽纹,等等。& & 战国初期的铜器与春秋时期的类似,但到中后期就大不相同了。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鎏金、银的技术和镶嵌的技巧,在这时的青铜器物上右面发现旋工、铆钉、打眼的痕迹,也有了雕錾花纹及铭文的痕迹。& & 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花纹、铭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时期的器物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到中后期,就逐渐分道扬镳了。& & 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大部分还是铸造的,也有的花纹、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比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纹,多是雕刻的。& & 汉代以后至唐代的铜器,铸造的花纹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铜、金、银器,并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术。
中国古代宗教造像鉴赏秘要
木雕鉴赏秘要 一、木雕源流& & 我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不少初具雏形的工艺品,至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阴刻,发展到产生立体圆雕工艺。如漆木鹿的造型既生动逼真,又简括凝练,各个部位与整体和谐;刀法爽洁、明快,确有难得的战国时期木雕工艺中立体圆雕的佳品。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承袭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汉墓出土的动物木雕作品中,更可以了解到汉代木雕工艺发展的水平。动物作品有马、牛、狗等。这些四足动物造型生动,身长分别在14-55厘米之间,都是以分部制作粘合而成的办法雕制的。因为木材是由纤维细胞组成,而四足动物是由头、身、足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的尺寸不可能一样大小,总体形状是头高、身长、足高,根据这种特定形式用整木雕制的是汉代木雕工艺的一个创新,为木雕工艺创作品类众多的艺术品,创造了有意的经验。这是木雕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经唐宋至明清我国木雕作品日趋完美。明清雕刻作品中,木雕工艺的主题常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现存于世的木雕作品“沉重木雕鸳鸯暖手”即是其中代表作。这件作品为圆雕,色呈青紫,以一丸沉重木雕刻而成,高5厘米,长8厘米,宽6.5厘米。作者构思奇妙,刀法老练,传神地刻画了鸳鸯的安详神态。湘南的木雕则代表了民间风格,题材内容广泛,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龙凤呈详”;二是戏曲人物、古代英雄、小说演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供人们欣赏品味;三是直接表现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包括耕种、收获、桑蚕、纺线、织布、放牧、狩猎、裁缝、商贾、情爱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四是人们熟悉的飞禽走兽,如鸡、鸭、鹅、兔、猪、牛、马、鹿、蝙蝠、鱼、虾等以及植物花卉、蔬菜瓜果之类。& & 湘南民间装饰木雕在题材内容上,集中体现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共性。但在每件具体作品的形式、风格、审美趣味、工艺技法上,又有它独特鲜明的风格。纵观整个湘南民间木雕,大都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但造型上则大胆夸张,特别是那些头大身小的人物,人大房小的衬景,夸而有节,变化适度。刻画人物不着意雕刻五官表情,也不拘泥于人体各部位的长短比例,而着意表现人物动态的传神写照,着意突出造型的稚拙、质朴、洗练、明快感,具象的形体中注入了抽象因素,活跃的、夸张乃至幽默的动势,使形象充满生气,观众在欣赏时不再注意人体结构、比例的精确度,而为真挚感人的形象所吸引,这大概就是“大巧若拙”的奥妙之所在。在构图上,往往把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或者一曲戏一个故事的几个情节组合在一个画面,配以图案纹样,注意虚实主次、线条分割、层次节奏的处理,追求画面结构的严谨与变化,构图的饱满与均衡。即使安置在窗棂上的一个单独纹样,也要把写实的形象加以变化和组合,使之饱满厚实,装饰性与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湘南民间装饰木雕形式多样,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都有,其中大多是浮雕。有不少镂空的深浮雕与圆雕拼接一起,因材施艺,加强深度空间感,构成丰满的多层次的近似圆雕的深浮雕,很是耐看。二、木雕的分类及装饰& & 木雕,由于其应用及装饰的范围广泛,表现形式的多样以及雕刻的木材质地的不同,所以它分出许多类型。& & 从应用及装饰的范围来讲,可分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三大类。& & 从表现形式来分,有镂空雕刻、浮雕、浅雕、立体圆雕、镂空贴花等。& & 因木材质地的不同,又分硬质木雕与软质木雕两大类。下面逐一介绍其表现形式,并讨论它们的应用及装饰意义。1、建筑雕刻& & 这里讲的建筑雕刻是指建筑的木雕装饰。木雕艺术用于建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古建筑(包括园林、寺庙、宫殿等)的木雕装饰,在世界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1980年“香山邦”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安装的“明轩”竣工后,中国园林古建筑更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向往,中国园林热已逐渐在海外形成。特别是用木雕装饰古建筑,如雕梁画栋,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飞罩挂络等,所具有的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更显示出木雕艺术在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今天,随着人类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精神和物质文明的需求的不断提高,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古建筑(或现代仿古建筑),更具有游览、观赏、学习、借鉴和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丰富艺术修养等现实意义。& & 适用于古建筑的木雕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浮雕、镂空雕刻、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2、家具雕刻& & 这里的家具,指的是木制家具。雕刻家具可以说是应用木雕艺术最广泛的一种大型的实用艺术品。& &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我国出口的艺术雕刻家具和红木雕刻家具古拙秀雅,雕刻精细,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风格。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都流行家具雕刻,台湾省的红木雕刻家具也很有特色。& & 我国绝大多数的古典园林里都陈列着雕刻家具,尤其是苏州园林里陈设的那些名贵家具如台、凳、桌、椅、榻、几、案、屏风等,无木雕刻着精美、秀雅的图案花纹,深受国外游客的赞赏。3、工艺品雕刻& & 这里的工艺品是指木雕工艺品,即以高度娴熟、精致的工艺技术与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分纯观赏性的木雕陈设工艺品和木雕实用工艺品两类。木雕陈设工艺品就是陈列、摆设于柜、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欣赏的小型的、单独的艺术品,起到点缀与美化环境、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属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范畴。现代的木雕陈设工艺品注重时代性、人民性,表现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仕女等。还有人体艺术作品、木雕实用工艺品,它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又可分木制品木雕装饰和其他工艺品的木雕装饰两类。木制品木雕装饰工艺品比较多,如落地灯、壁灯、漆器屏风、木刻屏风、镜架、笔筒、木刻钟座等。用木雕装饰其他工艺品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如几、座、案、架。配制装饰的对象很多,如玉器、牙雕、景泰蓝、花瓶、花盆、玛瑙、翡翠、珠宝首饰、瓷器等等。这些艺术品配以木雕烘托了主体,丰富了整体,增加了艺术魅力。 三、中国当代四大木雕1、东阳木雕& & 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产区主要在东阳,故名。据东阳县南寺塔(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遗留的佛像等实物考查,已有1000多年历史。东阳著名的明代建筑肃雍堂,建筑上的木雕极为壮丽。清代乾隆年间,约有400多名匠师进京修缮宫殿、雕制宫灯。现北京故宫、杭州灵隐寺等处,尚保存有当年的东阳木雕作品。1910年后,在上海和杭州,集中不少东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色葫芦娃是几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