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军团黄金加强为什么不进攻亚洲

1843人阅读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月色下的中亚大草原中,一支庞大的军队正在衔枚疾进(古代行军时为了不发出声音而采用的,士兵口中含着布团,马匹嘴里勒着木棍的不发声办法)。时间是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精兵出征西域,讨伐郅支单于。当黎明的第一缕光线洒在草原上的时候,远远的,土质外壳围裹着木城墙的郅支城已经出现在汉军前锋的视野中了。随着汉军将领一挥手,行军的大队人马迅速分成两股前进,从左右两个方向合围敌城。  站在城墙上打盹的匈奴哨兵揉着睡眼惺忪的双目,恍惚中似乎听见马队奔驰的声音。他定睛一瞧不由吓得浑身战抖起来&&敌人偷袭过来了!&呜&&&报警的牛角号声刚被吹响便截然而止,城下射来的一枚利箭准确地射穿了哨兵的咽喉。很快地,警报和恐惧传遍郅支城的每一寸地方。急急忙忙从毡房和帐篷中爬起来的几百名匈奴骑兵披挂上马,在将领的指挥下大开城门,猛冲前来挑战的汉军前锋骑兵。  &嘡嘡嘡&的一阵锣声在汉军大营响起,百十名精悍的汉军骑兵拨转马头逃跑。匈奴骑兵们看着离着汉军大队尚远,便放心追赶过来。汉军骑兵跑过一片苜蓿地之后,为首的队长向天空射出一支响箭。忽然之间随着一声呼哨,从茂密的苜蓿中站起了密密麻麻的弓箭手。&瞄准!&一个身材不高的中年军官抽出腰刀指挥着弓箭手们行动:&拉弦!&弓箭手们纷纷运足力气,将长弓扯地如同满月一般。军官霹雳般大喝一声:&射!&一瞬间,箭似飞蝗般铺天盖地地射向匈奴骑兵。清晨的阳光在这霎那间也被箭雨遮挡而失去了光辉,那数百名骑兵还来不及闪躲便被呼啸而来的箭矢连人带马一齐射成血刺猬一般。  &杀!&汉军大队人马趁着匈奴人马顿挫之际,猛攻敌城。就在这时,一队奇怪的步兵开出了郅支城。他们的个头比一般的匈奴人高大许多,穿着漆黑的衣服和板甲,手持宽阔的短剑,举着一人高的巨大盾牌,排出汉军从未见过的&鱼鳞&一般的密集队形来遮挡箭雨。这股奇怪的步兵并没有拯救得了郅支单于的毁灭,当郅支单于的首级被送到陈汤面前的时候,他的目光却被那些黑衣俘虏所吸引。那些俘虏已不再年轻,他们个个金发碧眼,说着听不懂的古怪语言。陈汤并不知道,他所面对的竟是10余年前古罗马军团的幸存者&&  这就是1957年,英国学者德效骞发表的《中国境内有一个罗马城》中所描述的内容。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声称《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骊靬城是西汉政府为安置罗马战俘而建立的一座城市。该书的主要论点是:公元前54年,罗马将领克拉苏带领一支4万余人的军队,东向攻打安息。次年,这支军队在卡雷被安息军打败,残部数千人向东突围,几经周折,最后到达由郅支单于控制的康居国,成为匈奴的附庸,帮其守城。公元前36年,郅支城为汉朝军队所破,城内居民或被杀,或被虏,或投降。作者认为,在这些&生虏&和&降虏&中就有不少是克拉苏残部人员。他们被西汉政府安置在西部中国的边陲城市,因中国人称罗马为&黎轩&,故把这座由罗马人居住的城市命名为&骊靬城&。这传奇般的故事被很多大名鼎鼎的汉学家所认同,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法国学者布尔努瓦以及澳大利亚学者哈利斯等都承袭了这一观点。哈利斯为此还曾专门来华进行研究,《人民日报》等国内重要报纸都对他的研究结果作过报道。  在我们的记忆中,古罗马就是大理石雕塑残迹、凯撒、斗兽场和罗马军团模糊影子的混合产物,这是因为无数反映罗马历史的文艺作品刻意强调的结果,尤其是微软公司的作品《帝国时代》系列更让罗马战士的形象深入人心。很难想象,在无数的电影和游戏作品中出现过的威武雄壮的罗马步兵方阵在面对横扫西域的汉军兵马时会是何种模样?时光虽然不可倒流,但我们还是可以凭借历史文献和文物来一窥古罗马军团的真容。  罗马和罗马军团  罗马,本是起源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了公元前30年,以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平定罗马内乱和吞并普托雷迈奥斯王朝治下的埃及为标志,罗马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其后,在以罗马为首都的4个世纪和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的10个世纪里,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不仅继承了从奥利安到古希腊的各大古代文明并使之流传后世,更起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   罗马恒久不衰的统治力,主要归功于它灵活多变、顺应潮流的政治体制。作为政治体制保障手段的罗马军事力量更是以强大而独特的历史整整笑傲了2000年的历史风云。在罗马军团的剑下倒下了一个个文明古国、镇压了一次次奴隶起义、粉碎了一次次异族入侵&&在古罗马的军事历史中,古罗马军团经历了从共和时期到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不同的军事制度变迁。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古罗马军团支撑着古罗马帝国崛起、强盛直至毁灭。罗马军团的兴衰史也是罗马帝国的兴亡史。  共和时期罗马市民构成的步兵和军团  受古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在罗马历史上的共和初期到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军事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兵器装备服义务兵役。在当时的罗马市民看来,服兵役与其说是尽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当时所有17至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不同的兵种。   一、少年和穷人组成的轻步兵:市民中的年少者和无力购置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二、分为三种类型的重步兵: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连接金属枪头和硬木枪杆的是软木结构,这样一旦刺中目标或者跌到地上枪头立刻折断,敌方无法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重步兵中最有经验的老兵被称为&托力阿里&,他们的武器装备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此外,47至60岁的中老年人虽不必服正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除了步兵外,富裕的罗马市民也会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欧洲还没有发明马镫,所以骑兵的作用有限,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所有上述军事编制和武器装备,都是罗马从被自己征服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从这一时期开始,罗马人将步兵和骑兵混编成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这一时期的古罗马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军团主阵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只有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他们才投入战斗。  为了弥补兵源不足,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  共和时期罗马(被授予番号的)正规常备部队只有四个军团共计4万人,共有2名执政官负责指挥,后来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战争时期的动员能力也大为增加。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经历了坎尼会战的惨败(被汉尼拔消灭了6万人)后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共和时期的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执政官的本质其实是政客。因此罗马在同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是罗马在人口上的优势&&以残酷的消耗战拖垮敌人。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的职业化军队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是罗马的军事实力最强盛的阶段,其中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根本原因就是陈旧的军事制度已经不适于同时代的罗马社会现实:执政官等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掠夺了巨大的财富变成富翁的同时,普通士兵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虽然罗马日益强大,但支撑它的罗马军团却出现了崩溃的征兆。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事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勇敢地进行改革,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做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备的有产市民义务服役,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方式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这其实就是从义务兵役制转向雇佣兵役制,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正规化发展。   由于武器装备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新一代步兵的武器装备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  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6个排,每排兵力为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主力)营均由5个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人,最多不过4500人。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4个骑兵队共计128人&&这主要是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   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2至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待机;或是随时从大部队中派出以营为单位的分队作战。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强大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 玛里乌斯的军事制度改革,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事制度。但讽刺的是:由于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的转变,所以带来了军阀势力的出现。争权夺利的军阀混战不可避免地展开,最终毁灭了古罗马共和体制。在残酷得罗马内战时期结束后,统一全国的最大军阀成为了罗马皇帝,而古罗马也进入了帝制时代。  帝制后期至拜占庭中期的罗马野战军团  从公元3世纪开始,古罗马帝国开始出现衰亡的征兆: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外部则不断受到以日耳曼诸民族为首的蛮族入侵,内忧外患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存亡。到了这一时期,罗马军团已经大多沦为普通的国境守备部队,失去了战略上的机动反应能力。为了填补战略机动兵团的不足,罗马人开始针对各个战役临时编组独立的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到了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24年到337年)统治时期正式以这些骑兵部队为骨干,编成了皇帝直属的机动野战军团(科米塔托斯)。   这时候的罗马步兵身上再也见不到2个世纪前的风光了。为了节约预算装备骑兵,步兵的武器装备不得不大大简化。甲胄被换成简便而廉价的式样,罗马军团的象征&&方盾、重投枪和短剑都被淘汰,改为装备椭圆形盾牌、更轻的投枪&斯皮库鲁姆&(后来改用长枪&朗克尔&)。而传统上表示外籍军团的&辅助军&一词,在全帝国自由民都已获得同等市民权之后,改为泛指轻装步兵部队。   罗马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基本上模仿自敌对的波斯人,作为军团主力的骑兵分为装甲骑兵、重骑兵和弓骑兵等几个兵种,其中最精锐的装甲骑兵&库里巴那利&人马皆被甲,兵士左手挂圆盾、右手携长达4米的骑士枪。马匹不被甲的重装骑兵一般被称为重骑兵&卡塔弗拉库提&,到了拜占庭时代,机动性强的重骑兵比装甲骑兵更受青睐,机动善战的&拜占庭重骑兵&名满天下。在帝制后期出现的弓骑兵(萨吉塔利),同样是总结了对波斯作战的经验而诞生的。在这一时期的典型骑兵战术就是以弓骑兵的密集火力掩护重装骑兵冲击。  君士坦丁大帝麾下的机动野战军团,是由5个近卫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帕拉提那)、5个近卫步兵军团(雷吉欧&帕拉提那)以及10个近卫辅助军团(阿库西里乌姆&帕拉提那)为主编成的混成部队。之后,随着帝国周边形式的不断恶化,这支部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在骑兵旅和步兵军团中,都开始以新的营(奥尔德)为战术单位进行编组。每个骑兵旅由3个营构成,兵力约为1000人左右。每个步兵军团由6个营编成,总兵力介于人之间。 &除机动野战军团之外,原有的旧式步兵军团被正式改编为国境守备队(利密塔内)。而从这些国境守备队和辅助军中抽调、被用于加强机动野战军实力的兵员,则被称作准机动野战军团(普塞多&科米塔托斯)。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总兵力高达100万人。而其中骑兵所占比例极大。装备骑兵的花费大约是装备重步兵的3倍,于是本该用来保卫帝国的军队反倒成了帝国沉重的财政包袱,开始逐步压垮帝国本身。到了帝制末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马皇帝们开始经常性的倚赖移住到帝国境内的蛮族军队。尽管这些同盟军(弗埃德拉提)从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但他们还是不停地渗透到帝国军队中来。在帝国的西半部分不仅是普通士兵,就连将军也变成了蛮族人士,整个帝国都逐步被蛮族控制,最终导致了古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   拜占庭中期的&特玛&(军区)制度  赫拉库雷奥斯大帝(公元610到641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古罗马帝国完成了由使用拉丁文的古罗马帝国到以希腊语为国语的中世纪国家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转变。这时已经开始了黑暗的十字军东征作战,拜占庭帝国上拼尽全力低档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进攻。为了应付这样的危机四伏的时代并且怀着复兴罗马帝国的梦想,拜占庭帝国军队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 在这一制度下,除君士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特玛一词的本意是军队的驻扎地,但在对阿拉伯人的防御作战中,逐渐变成了地方部队动员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属于各个军区的屯田兵们平时在国家提供的土地上耕作,战时则应征入伍。 这就类似于中国的屯垦制度。  特玛制度,集合了义务兵役制和雇佣兵役制两者的优点。屯田兵们为保卫家园而战所以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这些分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基本上是防御性部队,而驻扎在帝国首都附近的机动野战军团的直系后裔&&中央军(塔格玛塔),则是负责攻击的机动打击部队。   自拜占庭中期开始,帝国军队开始大量采用锁子甲。公元10世纪左右的帝国重装步兵(斯邱塔托)一般装备有锁子甲或胸甲与头盔,手持大型圆盾护身,武器为长达4米的长枪和剑。而骑兵依旧是军队的主力。在中央军中,重装骑兵和弓骑兵的装备逐步同化,这两个兵种日渐融合。重骑兵披挂鳞片甲或是锁子甲、戴头盔,手持圆盾或是西欧型的方盾,武器是剑和长约4米的骑士枪(康托斯)或弓箭及投枪。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弓骑兵在部队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到了公元8世纪,终于从正规军的编制中消失了。而中央军中的一部分重骑兵,又开始给坐骑附加护甲,恢复了昔日的装甲骑兵这一兵种。   在公元10世纪前叶,拜占庭帝国分为31个军区;到了11世纪初期,军区数增加到46个。各军区一般都能提供2到3个军团(托尔玛)的兵力,总兵力介于之间。每个军团由2到5个营(多伦加洛斯)组成,每营包含有5个连(班顿),每连的定额是步兵256人,骑兵300人,但在实际配属时的人数往往要比定额少得多。 中央军则由3至4个近卫军团(梅洛斯)组成,其战术上的基本单位,与地方军同为连队(班顿),每个军团由10个近卫连构成。此外,有时还会由3至5个近卫连组成近卫营(莫伊拉)加以运用。  自曼奇科尔特会战(1071年)失败之后(皇帝罗马诺斯四世被俘),拜占庭帝国日益衰落。屯田兵的主力&&中小农民再也无力承担长期的出征和诸多苛捐杂税,其经济迅速崩溃。中小农阶层的没落意味着特玛制度的动摇以及将军们的贵族化,同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招致皇权统治下的国家管理日渐困难。   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军区制度的崩溃,帝国军队中雇佣军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硕果仅存的正规军也日渐沦为封建贵族的私人武装。各部队的规模日渐缩小,再也无法进行统一的训练与指挥调度了。这时帝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盟国和雇佣兵们为己而战。众所周知的第一次十字军(公元年),正是西欧各国应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奥斯一世(公元年)之邀,派遣雇佣军对抗&异教徒&而引发的。拜占庭帝国此举被证明是引狼入室:日,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烧杀洗劫数日,毁坏历史文物不计其数;同年占领拜占庭在巴尔干半岛的大部领土,建立&拉丁帝国&。从此,拜占庭帝国灭亡。从而也为罗马军团的2000年历史画上了休止符。  尾声:汉朝与罗马?  2000余年前的西域沙漠上的汉西域副校尉陈汤所见的到底是他的真实还是后人的梦幻呢?目前并无定论,因为毕竟还有大量的历史学者持否定意见。无论如何,两百年后的汉恒帝时毕竟有接见大秦(古罗马)使者的正式文献,中国与罗马终于开始了接触。2002年度我国台湾推出了关公战秦琼似的游戏产品,让西汉和古罗马混战一场,也许这和《帝国时代》一样是现代人狂想的一个典型吧?  我们知道同时期的汉朝与罗马并无交战的可能,因为这两个伟大的帝国之间还隔着辽阔无垠的欧亚大陆。事实上古代来自西方的政府者没有一个成功进入中国的,包括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只是征服了印度便匆忙离去。那么到底汉朝厉害还是罗马利害呢?这虽然是无从解答的一个问题,可我们还是可以设想一下,在平坦的中亚大草原上一支手持青铜短剑和木盾的罗马军团如何能击败装备了铁质武器和盔甲并拥有能击败匈奴的强大骑兵和弓兵的汉军?  纵观古罗马军事历史,与我国古代军事历史差异极大,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科技风格导致的结果,孰优孰劣,不能泛泛而论。毕竟罗马早已殒灭,而中华文明却一脉相传至今日。所以我们在香茗一杯,笑谈帝国往事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的展开想象那些已消失的文明古国往昔如何而毫不会因为自己所属文明感到任何的自卑与遗憾,这就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势所在。&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126419次
积分:1547
积分:1547
排名:千里之外
原创:11篇
转载:79篇
评论:27条
(1)(8)(12)(28)(9)(18)(1)(9)(4)古罗马军团士兵的装备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搞什么,古罗马军团都出现了_秦时明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54,643贴子:
搞什么,古罗马军团都出现了
就西方这点兵力来东方塞牙缝都不够,编剧已经不是脑洞大开了,算了,不想嘲讽了
什么意思 lz英语差爆win10
刚才在京东1999抢到的!
说是BO3僵尸,其实对我...
没图说个蛋蛋????
前两个电视上的最后一个...
显卡的问题?
好好的就自己弹出来了,...
一周目也没出250奖杯啊...
文档翻译,年终钜惠!注册就送268元体验金!
兄弟赞你 大秦的时期 欧洲人落后太多了 怎么可能和军队抗衡 编剧太二了 根本没有学过历史 唐朝时期就领先欧洲两百年 直到大清末期才开始没落 这剧情看不下去了编剧在秀下限
欢迎光临一集哥小卖部 前排出售,糖果,点心,冷饮,烟酒,日用品等,价格实惠,欢迎选购奶瓶?: 龙头?:
大便?: 比基尼?:
据中国的《汉书·陈汤传》记载,汉代名将陈汤在讨伐郅支匈奴的战争中曾有与奇妙的敌人作战的经验,那就是以密集队形作战、带有红或金色毛发、青蓝眼睛的重装步兵团。这是一支奇特的军队,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盾牌方阵”,使用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御方式,这些战法是罗马军队的独用战术,俗称“乌龟阵”。本来匈奴即为骑马民族,且全军皆为轻装骑兵,说到步兵的话,则是由匈奴将支配下的绿洲都市居民或是俘虏所集结编成。因此,陈汤也不免为这特异不同的战斗法所苦。但结果,陈汤还是将之追讨降伏,并于祁连山附近兴筑骊轩城,让他们居住于其中,负责汉帝国的边境警备工作。片中的罗马军团不一定就是制作人员的臆想,他们有可能真的存在过
公元前55年,安息帝国弗拉特斯三世被儿子奥罗德斯二世和米特里达梯三世暗杀,奥罗德斯二世转而对付米特里达梯三世,米特里达梯三世由米底亚逃亡到罗马控制的叙利亚,罗马的叙利亚总督奥卢斯·加比尼乌斯率军抵达幼发拉底河支援米特里达梯三世,但他在不久后便掉头援助托勒密十二世(前53年~前34年在位)敉平埃及的动乱。米特里达梯三世失去了罗马的帮助仍能征服巴比伦尼亚,并在塞琉西亚铸造硬币。前54年,奥罗德斯二世部下的将军苏雷纳(Surena)收复塞琉西亚,将米特里达梯三世处死。公元前53年,即恺撒进攻不列颠的前一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兵四万入侵波斯安息帝国。是时克拉苏已年过六十,正处于其一生事业的巅峰。他是罗马三巨头之一,也是罗马最富有的人。虽然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金钱,美女和豪宅,克拉苏仍不能满足。故老相传,波斯帝国富甲天下,皇宫中藏金不计其数,克拉苏对此早已垂涎欲滴。况且征服波斯还可以为他带来超越恺撒的显赫战功和无尽荣耀。他并不太在意罗马元老院拒绝批准对波斯开战。因为在他心目中,波斯只不过是又一个即将被征服的蛮族而已,这场战争几个月就能结束。他已经在考虑如何安排得胜回朝的庆典活动了。  罗马共和国和安息帝国接壤的东部边疆,是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里狭窄的沿海平原带有典型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温暖湿润。紧邻着沿海平原的是一组南北向的山系,其中的黎巴嫩山脉二千五百米。越过群山,便是两河流域的上游。此处的地貌是广袤平坦的荒漠,仅有少数绿洲点缀其中。渡过幼发拉底河,再向东跋涉五十公里,便到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卡莱。  克拉苏的大军在叙利亚过冬时,罗马共和国的盟友,亚美尼亚国王阿塔巴祖前来拜访。阿塔巴祖表示愿意亲率一万铁甲骑兵助战,同时建议克拉苏大军北上,取道亚美尼亚南下,直接进攻安息帝国的都城泰西封。这条行军路线所经过的都是山地,可以限制安息骑兵的活动。然而傲慢的克拉苏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不愿绕道,执意要横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长驱直入。这个决定最终葬送了他的七个罗马军团。  安息皇帝奥罗德获悉克拉苏入侵,立即召见统帅苏莱那。他决定由自己亲率大军北上打击亚美尼亚,阻止阿塔巴祖驰援克拉苏。同时,他留给苏莱那不足二万的精骑。奥罗德的计划是,由苏莱那尽可能地拖住克拉苏,直至自己解决了亚美尼亚人,再赶回来与他会合,与克拉苏决战。  出身名门贵族,时年仅三十岁的苏莱那是安息最杰出的统帅。他曾仔细研究过罗马军队的战术,从而非常有针对性地训练了他的骑兵,使他们知道何时进,何时退,何时集结,以及何时分散。他从未打算按照奥罗德的那个设想行事,而是决定以自己手中的这支精骑直接和克拉苏的主力决战,消灭他们。  面对来势汹汹的罗马军队,苏莱那定下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他命令所有军队,一旦遇上克拉苏的主力便佯装向内地逃逸。  连月来克拉苏一直对安息军队紧追不舍。他不断催促自己的七个军团急行军,终于在盛夏之际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了一望无垠,无数无水的荒漠之中。罗马士兵由于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长时间急行军,越发疲惫不堪。然而克拉苏数月来都没有见到过安息的主力。  终于有一日,罗马军团的侦骑向克拉苏报告,前方出现大量安息军队。克拉苏欣喜无比,立即下令全军展开战斗队形。起初,他按惯例将七个军团的步兵一字排开,骑兵则处于两翼,以防安息人迂回他的阵线。  但克拉苏很快便发现安息军队自四面八方涌现出来,而且根本没有固定的阵形。克拉苏意识到自己已经中了对方的诡计。不过他自知在兵力上据有优势,是以并不慌张。他重新部署,将四万大军组成一个庞大的方形的夹门鱼鳞阵,每一侧的防线由十二个营的重步兵组成,中央为轻步兵,骑兵和辎重。  安息军队惯用战鼓鼓舞士气。苏莱那发出开战的信号后,数千面战鼓同时擂响,如雷鸣般夺人心魄。从未经历过这等阵势的罗马士兵个个面露惧色。  安息铁甲骑兵首先试探性地冲击罗马人的阵线,发现罗马人的夹门鱼鳞阵相当厚实,于是立即退回。克拉苏命令骑兵和轻步兵出击,但他们没走多远便被一阵乱箭射了回来。  数以万计的安息轻骑兵此时已将罗马军团的大方阵团团围住,紧接着密如飞蝗的箭雨便开始倾泻到罗马人的防线上。  安息轻骑兵一直和罗马人的阵线保持三十至五十米的距离。他们飞快地放箭,根本就不瞄准,而且努力将箭镞以最大的力量射出。罗马重步兵很快便领教了东方弓箭的威力,他们的木制盾牌在东方人强大的箭雨攻势面前便如同是纸糊的一般。很多箭穿透了盾牌,将罗马重步兵挽盾的手钉在盾牌上。  克拉苏这时虽然焦虑,却也并不慌张。他注意到安息人放箭的速度,以为他们的箭过不了多久便会用尽。但他随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他看到远处停有数千头骆驼。这些骆驼无疑满载着安息人的箭镞。  罗马军队已面临着一个两难局面。他们希望能和敌人近身格斗,但安息骑兵却根本不给他们任何格斗的机会。一旦受到丝毫的攻击,原本或许正在冲锋的安息骑兵便会立即退却,取而代之的是自马上回身射来的利箭。而已失去保护的罗马步兵根本无法抵挡安息人的箭雨。反之,如果坚守不出,罗马军队便只能被动挨打,越来越多的士兵便会被安息人的利箭杀伤,失去战斗力。  克拉苏终于按捺不住,命令五千轻步兵和一千高卢骑兵出击,不惜一切代价打破安息人的围困。  看到罗马人出击,安息轻骑兵立即停止放箭,全线退却。出击的罗马军团大受鼓舞,紧追不舍,逐渐远离了大方阵。此时安息铁甲骑兵突然出现,组成一道铁墙,阻住了这些罗马人的去路,而先前逃逸的轻骑兵也都回转过来,将这支罗马军团围住。安息铁甲骑兵于上风处以长矛掠地,搅起漫天沙尘,使罗马士兵眼不能视,口不能言,本能地聚拢在一起。于是安息轻骑兵开始向罗马的人堆倾泻箭雨。  罗马轻步兵为了行动迅捷,通常仅装备一面直径0.6米的圆盾,一支标枪和一柄短剑。这些仅仅装备圆盾的罗马步兵在安息箭雨强大的攻势下纷纷中箭,翻倒在地。还能勉强站立的步兵则有许多双脚都被利箭钉在地上,动弹不得。于是安息铁甲骑兵开始冲锋。他们排成紧密的行列,横扫罗马人的阵地。罗马军中的高卢骑兵异常悍勇,在坐骑几乎都被射死的情况下依然徒步迎上,有的抓住安息人的长矛,生生将其拖下马来用短剑刺死,有的则窜到安息人的马下,猛刺其马腹。然而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终究不能挽回败局,这支罗马军团很快便全军覆没了。  当此情势,克拉苏仍在强自镇定。他下令罗马士兵一齐怒吼以壮声势。然而罗马人的士气已是极度低落,吼声有气无力,如同临终前的哀鸣一般。  这一日的的战斗便是重复着以上那个模式。安息轻骑兵以弓箭削弱罗马人的阵线,接着铁甲骑兵冲锋扩大战果。一些身中数箭,痛苦不堪的罗马步兵扔掉盾牌,迎着安息人的长矛而上以求速死。  战斗一直进行至黄昏,安息人满意地撤离战场,回营休整。
公元前36年,为了打击与西汉为敌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西汉派4万大军西征。当大军抵达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时,竟意外地发现,在郅支单于的部队中有一支奇特的雇佣军。直到战斗结束,西汉将士才知道,这些士兵居然来自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罗马第一军团进攻中亚地区的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安息,地处伊朗高原)。帕提亚人进行了殊死抵抗。5月,罗马远征军进入一个叫卡莱的地方,结果中了帕提亚人的埋伏。面对四周黑压压的帕提亚大军,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克拉苏拼死突围。经过一番激战,罗马军团彻底崩溃,克拉苏命令手下各自逃生。战争的结果是主帅克拉苏被安息皇帝从咽喉灌入金汁处死。  卡莱之战后,罗马帝国暂时不再侵扰帕提亚。公元前20年,两国言和。然而当罗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莱战役中被俘的罗马军人时,一件令他们困惑的事发生了。在清点战俘的数目时,他们发现仅有区区几百人。而此前他们得到的消息却是,当年第一军团实际上很多士兵没有战死,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帕提亚人,一时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后来,历史学家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时有1000多名罗马军团士兵冲出了重围。要想生存下去,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避开帕提亚军队的封锁继续向东前进。最终,这支罗马第一军团的残余部队冲出帕提亚国境,进入了中亚盆地。而在那里,散布着像康居、大月氏这样的小国。于是,善于作战的罗马士兵们便分别以雇佣军的身份被这些小国接纳。  来到中亚地区后,这些罗马士兵仍保持独立的作战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他们很可能就会在这里逐渐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战争再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年流落到中亚的罗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则充当大月氏的雇佣军。公元前40年,大月氏国内发生动乱,五位副王之一的贵霜发动战争,自任大月氏王。被击败的四位副王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属民,包括那些罗马士兵,向东逃到西汉境内的河西走廊。在那里,这些罗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罗马士兵则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被卷入了北匈奴与西汉军队的战争中。
上面的小号敢不敢拿大号说好?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毕竟编辑脑残
刚查了下 罗马帝国建国也比大秦帝国晚了200来年
这段历史玄机结合的不错,楼主去看一下猴叔的分析吧,我说不明白
上海张学友、王菲演唱会一站式购票!票品安全且真票!立即订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实罗马建于公元前700至500年。那时候秦国刚刚有个封地在陇西,一个叫西垂的地方。秦末,月氏生活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西藏这一带。后来出逃去了印巴,在那里建立了贵霜共和国。下面是月氏的钱币,你们觉得他们会是中原人吗?大月氏半德拉克马银币贵霜金币(Kushana)
历史契合挺好的This night the stars will set your heart free. Have faith let the whole world know what you see
只是一支雇佣军,打得也只是遭遇战,秦时里蒙恬的军队也没有战败,只是为了救公子只带了少量部队中了埋伏,仅此而已,这支雇佣军在小战场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月氏到底多少人呢?去查百度你就输了
吹之道,耀其优而略其劣;黑之道,扬其劣而隐其优。
人多有个卵子用
荆天明你怎么看
什么啊,连火药都出现了,还有什么不能开挂的
然而并不是罗马
反正是要被蒙恬踩得,纠结这么多干嘛
如果蒙恬不是带的骑兵,而且被人围了,结局绝对不会这么惨。
再说罗马龟甲阵很强吗,我中原墨家青龙,公输兵魔,兵家奇门八卦,帝国子牙狱,阴阳药奴,神丹,阴阳视界,各种仙丹教你做人。
罗马军团在安息征战时西汉已经进入中后期了。。。
楼主,认输吧。
看得出来,楼主无脑黑,秦兵强大是强大在指挥,还有当时的文明先进,重要的是当时疆土辽阔。而蒙恬带了那么点人,打不过很正常啊,再说也没有违反什么历史的常识啊。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罗马军团中文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