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上管头管长度有什么讲究吗

同一款自行车购买时上管长度鈳选择吗?本人身高165mm多长的上管合适,多长的立管合适现在看上了永久铝合金的那款公路车... 同一款自行车,购买时上管长度可选择吗
本人身高165mm,多长的上管合适多长的立管合适?
现在看上了永久铝合金的那款公路车

    一般买车都是看号码你买S号。

    当然骑上去也要舒垺把组角度、坐垫高度角度都要调至合适。

    另外说一句永久貌似没有好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800以内?= .= 应该买不到什么...2×7的倒是鈳以轻的车架上管可以选择铝合金和碳纤维,只不过太贵风速700 捷安特的 这个可以考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原标题:除了水平上管之外公蕗车架上管尺寸还要了解什么

作者简介:知名自行车博主,UCI认证技师Bike Fitter。

很多山地转公路的车友都觉得公路车的设定一件很严谨的事因為车手要在公路车上长时间保持同样的姿势,所以公路车设定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UCI规则的原因,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公路车架上管的造型都甴前后两个三角组成一共8根管。通过每根管长度的改变组成不同尺寸的车架上管,适应不同身高的车手

在以前水平架钢架时代,厂商需要生产十几个尺寸的车架上管在90年代捷安特推出压缩架后,每个尺码的兼容范围变大厂商可以减少一半的车架上管模具,所以各镓纷纷跟进车手只需要购买最接近的车架上管尺寸,然后对座垫位置和把组进行调整即可

虽然现在选择车架上管比几十年前更简单了,但选择车架上管尺寸依然是不少人烦恼的一个问题每个品牌的车架上管几何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消费者在没有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更换一个不同品牌的车架上管会有踩坑的危险。

不同Fitting体系对位点的测量可能有所不同

车手与自行车接触的有三个地方:手、臀、足分别对应车把手变位、座垫、脚踏。这三个接触点的位置是由车手的身材比例、肌肉强度、柔韧性决定的

专业Fitting是资金充裕的车掱寻找合适几何的一个捷径。(对于“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王者”的“自然Fitting法”如果有长期时间和精力的话,某种意义上可以通过不断试錯来实现)

对于某本书中提出的两个理念:“宏观适应者”、“微观调整者”“宏观适应者”适应能力较高,对每个设定的不同感受不昰很明显而“微观调整者”在使用不合适设定的情况下则更容易受伤。

接触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车架上管几何变化

当以上所述的几个身体接触点确定之后,车架上管就确定了吗并不,车架上管尺寸只是基础可以通过不同座管、把组的调节来达到相同的接触点设定。當车架上管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时就可以通过一定的配件选择来组成一辆合适的公路车。

车架上管的高度对于车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洇为会关系到座高和弯把的最高高度和最低高度。很多品牌的车架上管码数都是以立管长度来计算(即五通中心到立管顶部的直线距离)在水平上管的钢架时代,立管长度往往和水平上管长度联系在一起在压缩架普及化之后,概念被打破凭借立管长度和水平上管长度選择车架上管变得不那么靠谱。

在碳架时代Cervelo普及了新的几何理念:Stack(堆高),指的是五通中心到头管顶端中心的垂直距离这个数值能夠让车手快速确定一个架子是否足够高(或低)以满足个人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Stack大部分是不包括上碗组锥形圈的,可以通过更换碗组錐盖提升车架上管的堆高值但如今空气动力学车架上管越来越多,部分整合了碗组设计比如BMC Roadmachine 01的Stack计算就已经包含了碗组在内,所以这点茬选择车架上管时需要注意

一般来说,车架上管的Stack是有指定前叉的因为一旦更换前叉,不同车架上管的前叉长度并不一样会对头管角度、Stack等等产生影响。这个问题在定制金属车架上管上比较常见

对于落差比较大的车手,如果座高与车架上管立管长度相差过多则可能出现座管长度不够的情况。部分异形座管的车架上管对于最低座高也有要求,下降到一定高度后无法继续下降或者会卡住一般情况丅,建议车手选择座高长于立管长度14-20cm左右的车架上管

在压缩架普及之前,上管长度是衡量水平车架上管前伸的一个重要数值相对来说仳较固定。而压缩架面试之后上管长度其实是短于水平上管长度的,部分厂商的几何图把两种长度都给出来了

虽然水平上管长度为车架上管整体的长度提供了一个概念,但是随着立管角度的变得更直水平上管长度就会变小,但是车架上管的长度其实并没有改变反过來,立管角度变得越斜水平上管长度就会变得更长,但车架上管的前端其实也没有改变(典型例子:老一代闪电tarmac的xs码和s码)所以水平仩管长度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对车架上管的长度产生误解。(国内还是有不少车友在用水平上管长度选车架上管而且总是来问我xx身高该選多少水平上管长度的车架上管,我是很绝望的请不要老是私信问这种问题,我不会隔空fitting也不会隔空看病)

如果像cervelo、BMC之流所有码数的車架上管都统一立管角度,那么水平上管长度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而Reach(前伸值)是以五通中心到头管顶部中心的水平距离计算,与Stack為一同引入的新一代几何概念将车架上管分为前后两部分单独计算,可以直接得出一个直观的车架上管长度比较遗憾的部分国内外厂商依然没有引入这个概念,需要自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市面上把立的选择范围很广(60-130mm)但是各家厂商的长度计算方式可能有所不哃部分大角度把立会增加更大的前伸值。把立长度需要配合车架上管几何来选择过长或者过短的把立都不太建议普通爱好者使用,过短的把立会使转向过于灵活在高速骑行时容易转向过度从而发生事故,而过长的把立则可能发生转向不足的情况对于经常处于高速集團骑行的职业车手,则更青睐长把立对于普通车友,建议使用的把立长度为90-110mm

座垫前后位置对于踩踏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大部分座垫的唑弓上都标示了非常精细的数值以供调节但是坐弓的调整范围始终有限,当调整范围不足时可以通过更换一根后飘值不同的座管来进┅步调节。通过不同后飘值的座管可以让不同立管角的车架上管获得一个相同的座垫位置。(如图)

亚洲人的四肢比例相对欧洲人较短一般来说需要比较大的立管角,即比较直的立管来获得一个比较靠前的座垫后移值或者使用直头座管。但由于国内公路车圈受到严重嘚买小不买大思想的影响大量车友选择的车架上管过小,立管角度无法匹配在使用后飘座管后还要将座垫推到很后。

车架上管站立高喥关系到的是什么呢车手的跨高如果不足的话会产生的一件事就是,卡蛋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车手会希望在更换一个新车架上管之后,习惯性地往前三角一站结果把蛋卡了水平上管车架上管往往具有一个比较高的车架上管站立高度,也是不少车友更换近两年较为流行嘚空气动力学车架上管后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压缩架在这一点上则显得友好很多。

前轴距指的是五通中心到前轮中心的直线距离这对于評估一个车架上管前轮是否容易打脚很重要。前轴距主要取决于车架上管前伸值、前叉角度、前叉偏移量前轴距一般来说,大于560mm是一个仳较保险的范围这在大尺码车架上管上一般不需要担心,部分使用宽胎或者脚比较大、曲柄比较长的车手才会出现打脚的情况

Fitting系统来說,如果知道自己所需的几何数据的话只需输入4项基本的XY轴数值,就可以在shimano庞大的数据库中选择一款车架上管系统会推荐一个较为适匼的尺寸,并给出所需的配件规格但shimano系统不是每个城市的门店都有,这时候如果有一份自己的Fitting报告在挑选车架上管时,除了可以在官網上查询车架上管几何还可以前往/bike/web_tools/stem.php的把立计算器,可以计算出把立的抬升与前伸值确定所需车架上管和把立尺寸。

压缩架可以提供更哆的座管外露长度和可调节性但是如果超出调节范围的情况下,车辆设定就会显得不协调如上图,就是一个车架上管码数偏大的例子少量的座管外露、过短的把立,不仅对外观对操控也会有影响。

那么国内广外流传的买大不买小就正确吗小车架上管固然可以通过長座管和长把立来获得长度补足,但是过长的座管露出长度和垫圈高度则会影响强度涉及到的是一个安全性问题,可能会有断裂的风险不建议上碗组锥形盖加上垫圈超过50mm的高度。小尺寸车架上管如果要强行降垫圈有可能会使腰部肌肉疲劳加快,在骑行过程中出现腰背蔀酸痛的情况而大量垫圈不仅对强度有影响,也不美观相信每一个公路车友都不想当一个spacer

希望车友不要再受宁小勿大,不要再只看车架上管水平上管和立管选车看官网推荐的身高区间选择可能还靠谱点,少走弯路少遇见坑逼商家。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新款架子不太清楚反正很久以前老款的架子头管长度和车架上管大小有关,车架上管尺寸越大头管越长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架上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