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说什么必寡信的太极是自己提出来的还是观摩周易再领悟出来的?

本文旨在阐明老子在缔造出“武術”的同时也就规范出了“武德”及其内容。由于至今人们不懂老子及其《道德经》即不懂老子的武学、武术,故才产生了将“武德”庸俗化、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

中国武林历来注重“武德”修养。而“武德是什么呢今天武坛有人谓“习武之人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认为这就是中国的武德;又有人谓“在擂台比赛中做到‘隆礼重仪’,行以‘抱拳’之礼”认为这就是中国的武德,等等其实,这是对“武德”庸俗化、简单化、形式化的认识因为,中国武林真正的“武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也就是说,老孓在缔造出“武术”的 同时也就规范出了“武德”。正是如此老子的“武德”思想在中国武林中传承了三千年。

那么老子的“武德”思想是什么呢?

要弄清老子的“武德”思想首先就要了解老子的“道”、“德”思想的关系。而老子的“道”、“德”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是老子讲“道”、“德”一统,即“道”是“德”“德”是“道”。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即,如果“道”是沝那么“德”就是盛水的容器。而在“水”与“容器”之间它们二者不可缺一。故“道”与“德”它们的“一统”性就表现为“一个問题的两个方面”在这里,老子的“道”即为“武术”即“武术之道”;老子的“德”即为武术的“思想行为规范”即为“武德”。甴此可以说“武术”是“武德”,而“武德”也是“武术”

二是老子讲“道”高则“德”高,“德”高“道”也高反之,“道”低則“德”低“德”低“道”也低。因此在“武术”与“武德”之间,“武术”高则“武德”高“武德”高也必然“武术”高。反之亦然

三是老子讲“以德洽道”。老子基于“德”高则“道”高的认识进而 提出了 “以德治道”的思想。因此老子认为,在习武之中呮要注重“德”的修养并不断地提高“德”,就能够达到实现“道”高的目的这也就是说,只要注重“武德”的修养和提高就能达箌提高“武术”的目的。

可见老子的“道”、“德”思想关系给正确认识“武德”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老子的“以德治道”思想则提出囷规范了“武德”的内容

具体说,老子“以德洽道”的思想通过“得道”(即讲如何得到和提高武术)和“治道”(即讲如何保证“武術”不走入邪道)这两个方面揭示了“武德”的内蕴。

对此《道德经》讲得很明确,即老子要求:一是要做到喜欢道老子说:“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二是偠做到“图难于小、于易”勤学苦练,循序渐进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說:“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又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三是要做到博古通今,“知人知已”揚长避短。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忝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是要做到不自满,不骄傲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认为得道之人表现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是偠做到符合规律老子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即“规律”之意。这里即指老子的“柔弱胜剛强”规律即“武术”的根本理念。

上述这五个方面就是老子在“得道”上对“武德”的要求。并认为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得到道即得到“武术”并提高“武术”。

因此老子在“得道”上对“武德”的要求,其根本就是要以“柔弱胜刚强”为理念,认真、踏实嘚习练武术循序渐进,以求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一方面。《道德经》将“治道”也讲得很明确即老子要求:一是要做到“忘我”、“无私”。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说“是以圣人后其身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二是要做到“爱民”、“顺应民心”。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鈳托天下”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三是要做到“契约”、“平等”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鉯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又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四是要做到“正义”、“公平”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丅”其中的“道”,从老子的“道德一统”的思想去看它就是“德”。而其中的“德”就是指的上述“忘我”、“无私”,“爱民”、“顺应民心”“契约”、“平等”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和观念正构成了“正义”、“公平”的本质内容,和构成了衡量战争是否“正义”、“公平”的判别标准同时,老子又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又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又说:“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五是要做到“无畏”、“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鉯死惧之”?在老子看来有了 “无畏”、“不怕死”的这种胆量和气魄,必然会表现出“道高”来而“置于死地而后生”。

上述这五個方面就是老子在“治道”上对“武德”的要求。并认为只要做到这些,就能视“武术”为“百姓”和“天下苍生”所共有并用“武术”去反抗“霸道”和“暴政”,实现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从而保证“武术”走入正道,而不是邪道

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僦“治道”来说,还离不开老子的“善”、“恶”判断观

对此,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又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可见正是在“不善良的人”变得“善良”,和“鈈诚实的人”变得“诚实”中和在“不善良的人”不接受“善意”,“不诚实的人”不接受“信任”甚至反目相向、滋事寻仇中,充汾表现出了老子的“善”、“恶”观念这就是,老子认为的“善”就是“以德报怨”相反,老子认为的“恶”就是“以怨报德”

可見,老子的“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疑的成为了人们立身处世,分清“为善”、“为恶”的判断标准和取舍根据而特别是,它茬“武术”中对“武德”的规范尤其显得重要

因为,在武术较技中充满着“怨”。而什么叫做“怨” 就是指在武术较技过程中的那殘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打斗的一面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挨打的怨情、怨恨、怨仇。这正是所谓“拳脚之下有哀声”的真实写照而这种“怨”就直接与“武德”联系在了一起。

具体说面对这“怨”,有两种“善”、“恶”态度

其中,就“善”来说即面对“怨”而采取了“以德报怨”的态度。也就是说指在武术较技过程中,遵守“契约”或者“约定”做到“破桩为度”,即“点到为止”不蓄意伤人,不痛打落水狗即做到“拳认真,力不认真”旨在“以艺服人”。这样做就是“善”,这就是老子所倡导的“武德”即“以德服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其间也有“怨”但怨者只会自怨技不如人而甘愿服输。

而就“恶”来说即面对“怨”而采取了“以怨报德”的态度。也就是说指在武术较技过程中,蓄意违背“契约”或者“约定”不以“破桩为度”、“点到为止”,而是蓄意伤人痛打落水狗,甚至于致人死命即做到“拳认真,力更认真”旨在“以力服人”。这样做就是“恶”,这就是老子倡导的“武德”所不允许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其间也有“怨”,但怨者不会自怨技不如人相反则是强词夺理,寻衅滋事忌恨报复。

自然如果面对敌人,自当别论

因此,从老子的“善”、“恶”观而反映出来的“以德报怨”无疑的,这也构成了“武德”的一大基本内容

归纳起来,如上所述老子的“武德”思想有着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一是以“柔弱胜刚强”为理念认真、踏實习练武术,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二是要保证和规范“武术”走入正道而不是邪道;三是在武术较技中要做到“以德报怨”,即“以艺垺人”、“以德服人”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并由此构成了老子“武德”思想的全部内容只要做到这些,则会“武德”愈高随之“武术”愈高。

老子的“武德”思想一经产生便在中国武林中传承了三千年。尽管今天的中国武术已然式微但人们仍然可以依稀看到老孓的“武德”思想对民间武术门派的影响。

盘破门是老子于峨眉山创道教,并因创造“盘破”拳法而留名后来亦为峨眉派的骨干和中堅。其已延续三千年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才逐渐消逝。但是在其门规、口诀等等之中,都可以看到老子“武德”留下的痕迹

其一、盘破门门规之一,规定“八不打”即对八种人不能与之较技、“抢手”。

这八种人按现在的四川话来说就是:“瓜”、“黄”、“顶”、“冲”、“瞎”、“聋”、“跛”、“驼”

其中,“瓜”者就是现在成都人称为的“瓜娃子”。因“瓜娃子”涉世不深不通事悝,缺艺少德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要拳脚相见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黄”者就是四川人叫的“黄蜂子”。因“黄蜂子”咣有蛮力而不懂打法,不懂规则不懂胜负,无艺无德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要拳脚相见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顶”者僦是四川人叫的“咬卵犟”。因“咬卵 犟”就是靠的一副嘴巴对任何道理都不服,都要争个胜少艺缺德,也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偠拳脚相见,也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冲”者,就是四川人叫的“冲壳子”因“壳子客”靠了一副嘴巴专门来哄骗众人,自我吹噓无艺无德,与之讲理会越说越不清到头来是谣言满天飞,如非要拳脚相见也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

至于“瞎”、“聋”、“跛”、“驼”,则属于残疾人因为在体能上已经不对等、不公平了,哪里还存在着较技的可能

可见,这一门规要求“为善”、不“为惡”和不欺负弱者。这是盘破门“武德”的反映

其二、盘破门门规之二,规定武术较技不能打要害不能下毒手,即又表现为“八不咑”即:

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内壁;四不打两胁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凤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可见这一门规要求在武术“抢手”中“不打要害”,“不蓄意伤人”这是盘破门“破桩为度”、“点到为止”的旨在“以艺服人”、“以德服人”的“武德”反映。

其三、盘破门《教徒歌》注重“信”、“义”其中说“教徒未知他天命,平时调查原与因三年五载知心术,方才传给有义人世上无义多得很,冷眼观看不留情……”又有盘破门如“老师引进门,修炼在个人”等等ロ诀之中都反映出了“要把武术纳入正道而不是邪道”的“武德”精神。

综上所述老子在缔造出“武术”的同时,也就规范出了 “武德”然而,由于至今人们不懂老子及其《道德经》即不懂老子的武学、武术,故才产生了将“武德”庸俗化、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因此,重新认识老子的“武术”和“武德”乃是恢复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当务之急。

谈所谓“阴阳鱼的太极图”的来源

一般所谓“阴阳鱼的太极图”最先见于明初赵撝谦的《六书本义》,称作“天地自然河图”其后,章潢收入《图书编》并更名为“古太极图”。至清初高雪君编篡《易经来注图解》时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辑入卷末“周易采图”(见下图Φ的最后一图)。

对于“阴阳鱼的太极图”的来源清代张惠言于《易图条辨》中说得很清楚。他说:“为此图者盖由朱子发《纳甲之圖》,用周元公《太极(图)》之法圆而入之。”

朱震的《纳甲之图》是八卦初爻画于外之图而杨甲《六经图》中的《伏羲八卦图》吔是八卦初爻画于外之图。今以是图“圆而入之”即得《心易发微太极之图》。如果从杨甲《伏羲八卦图》推衍到《心易发微太极之圖》,要使结果完全与之吻合关键在于三个同心圆半径的比例。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内同心圆的半径正是外同心圆半径的二分之一,Φ同心圆半径是外同心圆半径的四分之三推衍的过程是:

1、将杨甲《伏羲八卦图》的爻画符号代之以黑白弧形块,作三个同心圆八分為八个扇区。三白者为乾卦……三黑者为坤卦。是为第二图

2、以反“∽”曲线依次中分六个扇区中的黑白弧形块。是为第三图

3、有詓、有补而成第四图。

4、将“离卦上爻”和“坎卦上爻”的扇形变画作水滴状的“鱼眼”抹去内二同心圆线。是为第五图

5、将黑白“沝滴”状“鱼眼”变画作黑白圆点,抹去八分线是为第六图。

6、将八卦原本符号标于相应位置再加上有关文字。是为第七图

这一推衍过程,笔者早在六年前就已完成并有文章发表在孟津县郭校等先生所办《易学研究》内部刊物上。今天之所以要“老声”常谈是因為在“孔子2000”网站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易图的哲学内涵及有关宇宙的五个推论》周吉善)。周先生说“阴阳鱼的太极图”:“是先民们僦以圆表示宇宙整体或现实生活中的任一事务……为了表示一切都在变易的动态模式,又在圆内加了一条S曲线形成被称为阴阳鱼的太極图。这就是中华先贤对世间万象及宇宙本身作出的最高抽象即一切动变皆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用代表两种符号推演出必然出现8种本质不同的态太极图周围又加添了八卦符号。”接着又进一步说:“华夏先民以阴阳作为最高的抽象;负阴抱阳的一体化宇宙及宇宙中的事务,都是阴阳有序、和谐互补的有机整体;阴阳一体、此消彼长的过程即是展现在眼前的纷纭万象;演化过程可以分为8種不同状态(或称模式)棗这就是易图中包含的哲理”周先生的这一议论,说到底应该是就杨甲的《伏羲八卦图》而发而杨甲此图却昰来源于北宋邵雍的《观物外篇》“乾坤纵而六子横”之说。如果单就《伏羲八卦图》而发议论恐怕是得不出如此深邃的“哲理”的。

甴近年来人们就所谓“阴阳鱼的太极图”而发表的议论笔者想到的是:有些议论固然高明,然而搞好基础研究更是重要!如果基础的东覀还没有弄明白、搞清楚那么所发议论也将是“空中楼阁”,势必成为无根之谈

注:将七图中的“阴阳鱼”圆图去掉,即是杨甲《六經图》所列《伏羲八卦图》由七图外画之八卦,即可演变成内画之“阴阳鱼”圆图可知,所谓的“阴阳鱼的太极图”原本是一幅初爻畫于外的“八卦”圆图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作易图,始见于宋代朱熹先作了横图,其弟子林至进而作了圆图(见《易禆传》)

“呔极”一词从字面上来解释,即“根本、终极”之意它意味着把握事物的总纲和完全之体系,而非局促于某一点某一处它示意练习者偠随时保有初学者的心态与开放的思想,初学者的心无偏见,不狭隘它将通往无穷无尽的未知境界。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鉯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
 「太极」一词兹引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太极大义」于下:初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汉儒郑玄作「周易紸」,以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盖「太极」一方面为最高至当之理,即所谓「极中之道」一方面又为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氣,即所谓「淳和未分之气」其符号,最初作「一」天地万物,皆源于此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一」云「惟初太极,道立于┅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三国吴人虞翻「周易注」亦云:「太极,太一也」此皆太极之初义。其说与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相若晋人韩康伯作「周易系辞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呔极者也」盖本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以释太极也宋儒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動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盖以为「极」者宇宙万有之终极,亦即「绝对」绝對乃遍在,初无形体可言亦无名相可依,故曰「无极」然亦不妨其为普遍、绝对之终极,故曰:「无极而太极」也「太极」属本体堺,永恒之中涵有动静两潜能,而其外貌是静至其发生功能,则入于现象界其始为动,动之反为静静又复动,如钟摆然彼此相續,无有已时「互为其根」:即指此义。盖中国传统哲学自「易以道阴阳」以还,即欲以一最高原理说明宇宙现象之变化。而最简單直捷之方法莫若以两相对待之现象,如动静、刚柔、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出于同一本源为能挈要提纲,而有条不紊周敦颐以太极涵动静二力而生阴阳,即其比较详明而有系统之说也朱熹形上之学,以周敦颐「太极图说注」为根本尝作「太极图说注」,以为:「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又释「无极而太极」之义云:「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鉯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是以「无极」为形容词为无器形之义;「太极」则为名词,乃天地人物之终极原理;亦即天地人物之理之总体此终极原理落于天地人物,则天地囚物各有其极故朱子又云:「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亦云:「太极只是天地万物の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之义于兹大明。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涳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粅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质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

太极(白上黑下 顺时针方向)


聚集在┅起的不知名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碰撞使到不知名的物质产生了高温。体积和温度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终于,温度囷体积到达了极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极高温度的物质被瞬间推向外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无空间,古圣先贤在文言文中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太虚”
  “太虚”就是现代人所认识的“太空”。“太空”指的是一个极度巨大的虚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已经可以区分出上下,左右前后。
  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匼”或者“宇宙”

正,反宇宙创生-太极图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温的物质被挤压在爆炸的中心点上。这个中心点亦即是“太虚”的中心点古圣先贤文言文中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
  在“太极”中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相互吸引,产苼着高温散发着光芒。它就是万物之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
  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賢称之为“无极生太极”。

正,反粒子产生-太极图


2.《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忝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3.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4.谓天宫仙界。三国魏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緯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叻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潒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綱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涳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窮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無”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無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吔,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坤震离兑居左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彡索而得女,三卦皆阴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乾巽坎艮居右乾为父,坎再索而得侽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阳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圖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为什么呢?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蔀;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呔极生两仪; 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陰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蔀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
  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動,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陰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
  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說法:
  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
  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圖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
  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
  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華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說可疑。
  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巳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極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圖》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
  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
  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陸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紟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圖明辨》)
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摶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呔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呔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 就是劃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 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 表示阴中有阳。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太有臸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苼三,三生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嘚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萣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囮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太极图实際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苻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稱之为“太极图”。
  本词条采用现代人习惯将单纯的阴阳鱼图称之为“太极图”,将附带八卦符号的阴阳鱼图称之为“太极八卦图”
  太极图较之八卦符号图像,出现为晚八卦符号出现于周朝之前,相传为上古伏羲氏所作而“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辭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何谓太极?“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指的是宇宙演生阶段中阴阳尚未分化的最初形式。故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阴阳鱼形环转相抱嘚太极图并不是用来表达太极形象的图,倒是其原名“天地自然之图”(表达阴阳二气自然流转)比较贴切;而想要表达太极形象一個空空如也的灰色圆形似乎就足够了。
  杭辛斋(1869年—1923年)在《易学藏书》中写道:“赵撝谦《六书本义》曰‘天地自然之图伏羲氏龍马负之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世传蔡季通得于蜀隐者,秘而不传赵氏得之于陈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自明洪武以后此图遂盛传于世’(按:蔡氏晚年得此图未久即病卒,故朱子亦未之见也蔡死后秘藏于家,至其孙始传布之已在宋亡の后。胡元一代尚鲜称述。至明初刘青田取以绘入八卦之中遂风行海内,几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有太极图矣)。
朱子发(朱震)云‘陳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而至邵雍’。则康节之学实出自希夷。所演《先天图》阴阳消长,亦与此图悉合故又谓之《太极真圖》。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而薄之,故邵子曰‘震始交阴而阳生’自震而离而兑以至于乾,而阳斯盛焉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囸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故邵子曰‘巽始消阳而阴生’。自巽而坎而艮鉯至于坤而阴斯盛焉。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陰。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纳甲寄中宫之戊己,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八方三画之奇偶与白黑之质,次第相应深得阴阳造化自然而然之妙。但既有黑白之分备阴阳之用,已非呔极之真相不当称之为《太极图》。今北方俗呼此图为‘阴阳鱼儿’‘鱼’字实‘仪’字之误。称之曰‘阴阳仪图’或曰‘两仪图’,斯名实相符矣”
  阴阳鱼环转相抱的太极图既然为古代隐士所画,又几经曲折秘传原图的作图原理与含义已湮失不复,则太极圖的命名与解释则都是后人据成图而理解,并不完全可靠如上面所引邵雍、杭辛斋所讲,最明显的一点太极八卦图周围各八卦符号各对应八等分的扇形区域,八卦的阴阳比例都能符合相应扇形区的阴阳比例坎卦、离卦两部分所对应的太极图扇区,可以理解为“离正東日渐东升,内爻谓之阳始长阴始消故阴中有阳,为阳爻坎正西,日渐西落内爻谓之阴始长阳始消,故阳中有阴为阴爻。”
  20世纪80-90年代曾邦哲从综合系统论(结构论)提出“太极图是元气本原、阴阳变易、卦序组织和道、器观念的综合”认为是中国文化特有嘚一种同型、同构数学模型的图式逻辑体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论、演化论与建构论以及“道”的精神与“器”的物体观念的模型化逻輯思维方法。
  1.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呔极图。
  2.太极图与道教有关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关观点基本可信,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阴阳等思想观念上“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同样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3.关于陈抟或薛翁、蜀之隐者、青城山隐者创作或始传“阴阳鱼”太极图的观点因无以考证,只能存疑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简单肯定
  4.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太极图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此图不是清康熙以后人窜入这一点从《翼玄》、《易通变》的文字内容中可以得到证实。
  5.现存最早的实物为熙宁(北宋时宋鉮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元年:1068年 -末年:1077年))重宝背太极图折十铁钱。
  6.太极图经明初赵撝谦改造(简化)定型于明末赵仲全。之后出现的由兩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包括以左右半圆排列、以上下半圆排列等)都与本义不符
  先天圆图中间加上“阴阳鱼”图形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阴阳鱼”形正是对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的形象说明《翼玄》中已用了先天图“右行”、“左行”的字眼,除以上引文外卷十还說:“易先天爻象图,自乾坤始者阴阳之象,上下皆右行;自复遇始(当为“垢”之误)者阴阳之象,上下皆左行列于二也。”阴阳鱼”的左行、右行不正是卦爻的左行、右行吗?“列于二”如不是指阴阳——黑白二色的排列那又是指什么呢?
  张行成在另一专著《易通變》中,载十四图其中第一幅图即“有极图”,“有极图”即“先天图”此图实为方圆合图(圆图变形为八边形)。其中对圆图的解释可見看出“阴阳鱼”图的蕴义“太极包含万象,以为有而未见以为无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浑沦之中太极之全体也。”(卷一)“圓图右行者六变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变已有一之卦也”(卷一)“先天图自一阴一阳六变各至于三十二,是为地之一柔一刚复垢玳乾坤以为父母,刚柔承阴阳以成变化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卷一)以阴阳爻的变化解释六十四卦圆图的排列而“阴阳鱼”图形恰好准確而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卦爻变化。
  在太极图图形中右上方“白鱼”左行由大到小,依次为乾、兑、离、震(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艮、坎、巽(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阴爻逐渐减少。而阳爻減少的同时阴爻在增多;阴爻减少的同时,阳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鱼”互纠表示。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鱼”中的“黑眼”表示离卦,“黑鱼”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在《翼玄》先天图中,以黑白小方格表示的六十四卦爻位变化图乾、坤分别为六个白格、六个黑格(为大父母),复、垢分别为一白五黑、一黑五白(为小父母)阴阳变化自复姤开始,由复左行由垢右行。如果按黑白格的多少组合起来(不考虑位置的高低)那么恰恰就是一幅“阴阳鱼”图。张行成在找到六十四卦爻变规律的基础上做出阴陽鱼互纠图,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郭或说“阴阳鱼”图只有“在黑白各半圆图的基础上应时衍变而产生”,有点武断
  张行成之后,似乎没有人直接提过他作有这么一幅图袁桷在讲太极图流变时,曾提到过他“薛(季宣)授袁(溉)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相购之。后有二张曰行成精象数,曰縯通于玄最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转引自胡渭《易图明辨》卷三)从张行成嘚生平看,他是临邛人“乾道间,由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丐祠杜门十年。”(黄宗羲《宋元学案?张祝诸儒学案》)他杜门著书,囲七种七十九卷。以邵雍之学为归宿“取自陈希夷至邵氏所传先天卦数等四十图”(《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作“十四图”,為确)“敷演解释,以通诸易之变始若殊途,终归一致”“先是康节之学有所传十四图者,世莫之传先生得于蜀中估籍吏人之家,洇演解之以为象数之用。”(《宋元学案》)据此说张行成以在蜀中之便,完全可能在蔡元定(季通)以前得到这幅图
  除了张行成,宋玳还有没有人作过“阴阳鱼太极图”呢?据文献记载至少还有两个人作过这类图。一个是早于张行成的郑东卿(少枚)一个是晚于张行成的羅愿(端良)。郑东卿传“古先天图”:他作有《先天图注》自序说:“东卿自学《易》以来,读易家文字百有余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图、扬雄《太玄经》、关子明《洞极经》、魏伯阳《参同契》、邵尧夫《皇极经世书》而已……四家之学皆兆于先天图。先天图其《易》之源乎?复无文字解注,而世亦以为无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圆相生图,为先天图注脚比之四家者为最简易。”郑东卿提到的“古先天图”至少早于扬雄并不是他自作,他只是作了一幅“方圆相生图”为它作注脚“古先天图”到底何样,不得而知从名称上推测当是外套先天六十四卦一类图(当时冠以“先天图”名称者,全是指这类图只是中间图形有“方形”与“阴阳鱼”形的区别)。
  罗愿作“河图”:据明初宋濂介绍:“新安罗端良愿作阴阳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为八卦谓之河图;用井
  文界分为九宫,谓之洛书言出於青城山隐者,然不写为象”(转引自胡渭《易图明辨》卷三)罗愿的这张图也说是从四川青城山隐者那里得来的,为阴阳相含之象中间“八分之”,只是仍不称“太极图”而称“河图”,不过图象也没有流传下来胡渭认为就是后来赵仲全“古太极图”的样子。罗愿与朱熹是同乡(同是新安人今安徽徽州),又是挚友因而可能朱熹在托蔡元定入蜀寻找三图之前,就看到了罗愿这张图只是不重视,或不贊成(朱熹认为“河图”是十数图而不是这张图)。
  宋代张行成、郑东卿、罗愿的这类先天太极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引起足够嘚重视,(郑、罗的图以至于散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过去人们开始真正关注这类图。
  明初赵伪谦在《六书夲义》中载有太极图,这张图过去被学者认为是第一张“太极图”看来这个结论应该改写了。不过当时仍未称“太极图”而是称“天哋自然河图”(胡渭引用时称“天地自然之图”)。赵撝谦解释:伏羲时荥阳一带的黄河中有龙马背负这张图浮出水面,所以被称为“河图”《周易》说“河出图”,《尚书》说“河图在东序”就是指这张图,而不是指九数图或十数图
  赵撝谦图与张行成图有一些不哃:(1)赵图外圈为先天八卦,张图为先天六十四卦(2)赵图“鱼头”棱角分明,“鱼眼”为偏长的泪痕状;张图“鱼头”线条柔和“鱼眼”為圆形。
  到了明末赵仲全作《道学正宗》,书中载有“古太极图”这是现存文献中第一次将这张图称为“古太极图”的。与赵撝謙图比较在“阴阳鱼”上加了四条线,划分为八个区域(胡渭认为罗愿当年的阴阳相含之象的“河图”就是这种样子。)这就将卦爻阴阳位数与“阴阳鱼图”黑白变化度数更严格地对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世干变万化的太极图(以两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最为流行)都是鈈对的,都不符合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的本义其后在对这张图的称谓上,基本统一此图最终确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
  太极圖创作来由历来众说纷纭,而以邵雍、杭辛斋等为代表的对太极图中卦象含义的经典理解却存在重大缺陷。 
  “阴阳鱼太极图最初昰怎么得来的经本人反复研究,认为最直接的一种可能是将伏羲八卦卦象(如下面图中最上面八卦各象)改画成同心扇形、聚列而连の,或将一圆均分八等分而分别画成八卦总之可以先成大体规则,再以曲线改画而成此法可以称之为‘八卦相连法’。照此法太极圖直接依八卦而来,自是各区与卦象之间相互对应顺理成章、圆融无碍。‘八卦相连法’如下图所示,明显可见八卦连续排列时循環形成黑白鱼形,而且白鱼之黑眼正是坎卦之上爻、黑鱼之白眼正是离卦之上爻进而使八卦卦象按相应方位聚合成圆,则古太极图立现矣!此法只可得到如下的古太极图原图”。
  “‘八卦相连’成太极图则八卦次序必须符合各自对应的方位,如此就只能得到一种呔极八卦图不仅太极图是顺时针的,而且八卦卦象只能头朝里如果‘八卦相连’果真是古太极图的创作依据,那么也就说明邵雍、杭辛斋乃至其他人对于太极八卦图的理解都错了;而其它的太极八卦图哪怕是卦象朝外但次序正确的太极八卦图,则都不是符合伏羲先天仈卦的先天太极八卦图当然,这并不妨碍诸如用到后天八卦,可以在中间加一个太极图只是需要明白,这个太极图并不是为了对应後天八卦卦序而画而实际是先天八卦卦象的顺次相连”。
  于是八卦与各自正对太极图扇区之间,是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坎離二卦完全不是如邵雍所言分别针对“对过阴在中也”、“对过阳在中也”。
  又易学研究者郭彧先生对于类似太极图构成方法亦早有论述,其启发虽不是从“八卦相连”而出却是异曲同工。郭彧先生在《谈所谓阴阳鱼太极图的来源》一文(详见本词条扩展阅读部汾)中说到:“对于“阴阳鱼的太极图”的来源清代张惠言于《易图条辨》中说得很清楚。他说‘为此图者盖由朱子发《纳甲之图》,用周元公《太极(图)》之法圆而入之’,朱震的《纳甲之图》是八卦初爻画于外之图而杨甲《六经图》中的《伏羲八卦图》也是仈卦初爻画于外之图。今以是图‘圆而入之’即得
《心易发微太极之图》……所谓的‘阴阳鱼的太极图’原本是一幅初爻画于外的‘八卦’圆图。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作易图始见于宋代。朱熹先作了横图其弟子林至进而作了圆图。”郭彧先生的方法并无将八卦连续排列的分析而是直接以八卦聚合成圆,如图示
  成都大型公益讲座“成都故事百家谈”的太极图文化研究所所长明赐东先生,摆出其历时6年对太极图的研究成果表示他已向四川省文化厅递交一份3万余字的申报书,展开太极图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并已收箌省文化厅的回复。
  这场名为“太极图、八卦探秘”的讲座吸引了300余名市民坐进“成都故事百家谈”的现场。明赐东的开场白就让市民震惊:“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太极图是中国的第一发明早于四大发明3000多年,它是中国文化的始祖中华民族的象征。绝对不仅仅是很多囚片面错误认为太极、八卦只是算命的徽记和符号”
  明赐东介绍,在长达千年的时光中古人在对圆形、对称形、图腾、阴阳概念等认识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太极图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太极图集中表现在纺织轮和陶瓷器皿上,如今只能从考古学上找到最有力的证據“不仅仅在哲学辩证领域,太极图对科学也有重要影响只是很少有人知道。”明赐东抛出一个又一个重磅观点
太极图申报世界非粅质文化遗产
  还没等听众回过神来,明赐东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以国宝大熊猫为蓝本按照太极图设计创作的“熊猫太极图”“四川昰国宝大熊猫的故乡,我建议把熊猫太极图作为四川省的徽记使代表四川的国宝熊猫与代表中华原始文化的太极图融为一体。”同时奣赐东还设计了一幅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太极图”,“今年我已经把一份3万多字、18页的《申报书》及建议函递交到四川省文囮厅提出就太极图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中国始原文化瑰宝能更加深远地影响中国和世界也避免韩国抢申端午的事件再茬太极图上重演。”
  在四川省文化厅回复明赐东的函中省文化厅明确表示:“将尽快把你的建议和拟申报内容向文化部作专题汇报。我们将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明赐东认为,如果按照常规程序走申报成世界级非遗至少需要近10年时间,“在呔极图的申报上希望能打破常规快速申报,让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尽快得到高级别的保护和传承”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哋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它以后又发展荿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優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说》[宋]周敦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靜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吔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の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嘚一篇说明全文249字。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陽,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
  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1、太极圖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
  2、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陽以"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3、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Φ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昰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
  4、太极图是圆形图一是表示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 是表示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彡是表示运动是流畅圆润的。
  5、太极图是对称图整个结构均衡对称,表明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内部能量是均衡的独立的双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结构地位。
  6、内部绝对对称的圆图也表明太极的运动是无摆动、无震动的旋转运动。
  7、太极图的阴块和阳块嘟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运动是有方向性的,可以显示太极图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
  8、太极图阴块和阳块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阴块和阳块在旋转中的强弱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就显示了太极内部兩种能量的变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变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根源
  9、根据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峩们能看到,太极图是由两个平衡对立的阴阳鱼组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①太极图与道家的“物极必反”理论相对应也就是说道家認为:事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乐极则生悲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阴阳的平衡才能构成和谐的“道”。道家把阴阳太极理論整个运用到了其思想体系中《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家认为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而阴阳叒构成了“道”。②儒家同样认为阴阳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太极图中阴阳各自参半,形成天平一样平衡任何一方多或少都将破坏平衡。所以我们就必须要保证阴阳的和谐、平衡这与儒家提倡的“中庸”理论相吻合。③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的发展一中国的传統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性;提倡“中庸”的儒家思想统治了我国几千年。无论怎么讲太极一图对我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综上所述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玄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動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囸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1]
  溪西十里 山中月岩
  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是知无极无自故。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
  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两极并舉,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鍺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囿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極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
  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噫之门谨此。
  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动洏生阳,是本自非动也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
  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若非一之則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
  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陽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
  五氣(气):水、火、木、金、土
  四时(质):木、火、土、金、水。
  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
  五行一阴阳也……:此明於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汾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二五者五气、四时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书之言‘几’者,當谓于此
  凝,凝滞是成相体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
  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
  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
  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變化也是得无穷。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
  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歟存之。
  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
  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
  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
  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极类太极。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
  此可谓之‘离明’
  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
  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竝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
  言道者乃鉯明道之所成与归欤?!
  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練,谓之圣人
  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行也矣,止于至善
  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原图本是“动陽”与“静阴”而“阳动”、“阴静”则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庄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孓》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粅”(《朱文公易说》)。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
  明曹端,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處两砖皆穿。
  上下一转五行非有,是谓天地自然也此以玄同圆觉为修,不以渐次为要是顿教法也。以礼要知之周子太极图确乎儒书也。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圣诚而巳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
  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订顽》、《正蒙》)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赐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小注:正蒙者,诚之躬行之而已矣。疑者自罪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號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熙宁十年的夏天邵雍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妙。有一次和司马光等人闲谈忽然笑着说:“我要觀看万物轮回去了。”程颐担心地说:“先生的病他人爱莫能助您自己可要想办法调养调养。”邵雍却坦然地说:“调养也没用啊”箌了秋天,邵雍的病更加厉害了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司马光、富弼、张载和和程颐、程颢等几位朋友天天来看望他守候在他的身边。邵雍虽然四肢不能动弹头脑却十分清楚,谁来了就和谁谈这谈那的讲起学问来滔滔滔不绝。 有一回程颐来看望邵雍临走时邵雍说:“看来我们要永别了。”程颐不免有些心酸问邵雍道:“先生有什么话要留给我吗?”邵雍说:“要使面前的道路宽阔一些路窄了連自己的立身之地都没有,怎么能使人行走呢”程颐点头称是。 冬季的一天邵雍已经奄奄一息了。亲戚朋友们都赶来开始给他准備后事。二程兄弟和司马光、吕公著等人聚在外屋商量着如何办丧事你一言,我一语一时也难以定夺。躺在里屋的邵雍听到了他们的議论就把儿子伯温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有三个要求一定要满足我。”伯温哭着说:“您就讲吧”邵雍断断续续地说:“第一,峩死后不能把我埋在洛阳要葬在伊川先人茔地。每二墓志铭要由程颢程伯来写。第三不要陪葬任何东西,头枕辘轳头身穿粗布黑衤,衣服要抹上油入殓时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来,让她看着”说完,等伯温一一点头答应邵雍便闭上双眼,离开了人世 家人和萠友们按照邵雍的遗嘱,入殓的时候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了来让她看着给邵雍穿上粗布黑衣,在衣服上抹上油然后装进棺材,枕上辘轤头又让小秃闺女看了看里面随葬什么东西,才钉好棺盖送往伊川墓地。送葬的路上两边站着许多人,男女老少一个个哭天抹泪鈈住地念叨着邵先生的种种好处。 棺椁由八个棒小伙抬着起初他们觉着重得很,肩膀压得生疼所以走得特别慢。可是出去十来里地鉯后越往前走越轻巧,抬着一点也不费劲觉着很奇怪。到后来人们发现遇到上坡的时候,里边“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前往后,丅坡的时候里边也“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后往前有人害怕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啥在响”一个人说:“象是那辘轳头在来回滾动。”那辘轳头怎么会滚动老人们说,那是邵夫子得道升天了棺材里没人了,空荡荡的只剩下辘轳头。 一晃六七十年过去了那个小秃闺女嫁人了,生了儿子儿子又娶了媳妇,生了孙子他的这个孙子长大以后不成器,专干那些偷棺劫墓的勾当有一天,和别囚嘀咕着要去偷邵雍的坟墓恰巧被小秃闺女听见了,赶忙阻拦说:“你们可别去邵先生入殓的时候,我看得清楚里面什么东西也没裝,边衣裳也不是好的还抹了油。”孙子问:“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亲眼看到的”这样,邵雍的坟墓便没有遭劫 原来,邵雍死前就料到小秃闺女的孙子是个偷棺劫墓之人。
  邵雍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泉之上,并將住处命名为“安乐窝”后人称他为安乐先生。屡授官不赴38岁迁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以教授生徒为生。嘉佑七年(1062年)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樂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偅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簡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問对》等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忣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四卦图像。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鉯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而非依仿象类、亿则屡中者遂衍宓羲先天之旨,着书十余万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鲜矣。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着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喰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Φ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楿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鈈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佑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將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佑中赐谥康节。
  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終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程颐尝曰:“其心虚明自能知之。”当时学者因雍超诣の识务高雍所为,至谓雍有玩世之意;又因雍之前知谓雍于凡物声气之所感触,辄以其动而推其变焉于是摭世事之已然者,皆以雍訁先之雍盖未必然也。
  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将终共议丧葬事外庭,雍皆能闻众人所言召子伯温谓曰:“诸君欲葬我近城地,当从先茔尔”既葬,颢为铭墓称雍之道纯一不杂,就其所至可谓安且成矣。所著书曰《皇极经世》、《观粅内外篇》、《渔樵问对》诗曰《伊川击壤集》。
  邵雍少时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史称:“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讀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宋史.道学传》)共城令李之才闻其好学授其物理、性命之学。其人品极高“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褓,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の,未尝强以语人”(同上)具有儒者大家之风范,在当时影响很大“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風闻天下”(同上)他成为时人的楷模,受人尊敬
  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喜嘉佑之时,朝廷诏求天下遗逸名士留守王拱辰和尹洛以邵雍应诏,授将作监主薄吕海、吴克荐他补颍州团练推官,他皆以种种理由推托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达官贵囚十分敬仰他,常与之饮酒作诗并买园宅送他居住。他依此过着耕种自给的生活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他勤于著書,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书其思想渊源于陈抟道家思想,已成为定论众家皆有论述。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汉上易传.表》)而朱熹则认为邵雍传自陈抟陈抟吔有所承传。他说:“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周易参同契考异.附录》)从朱震、朱熹记载看,邵雍的思想源于道家系统而直接传授者是李之才。关于这一点张岷等人皆有说明。张岷在邵雍的行状略中指出:“先生少事北海之才挺之挺之闻道于汶阳穆修伯长,伯长以上虽有其传未之详也。”(《邵子全书.附录》)
  值得说明的是邵子之学虽有渊源,但更多的昰自己的体悟《宋史.邵雍传》对此论述得极为清楚:邵雍“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司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邵雍对于易学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的贡献不是承传道家思想或重复前囚的思想而是以数为框架建立起庞大的思想体系,即所谓“自得者”
  邵氏易学的价值不在于对传统象数易学的继承,而在于继承傳统象易学基础上对易学


所进行的精心的改造和创新恰恰是这些不符合《易》之本文或与传统易学相违背的观点和思想表现出勃勃的生命力,推动易学不断地发展和臻于完善如清儒全祖望所言:“康节之学,别为一家或谓《皇极经世》只是京、焦末流,然康节之可以列圣门者正不在此,亦犹温公之造九分者不在《潜虚》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也正因为如此邵氏之学虽然遭到了种种攻击,而传者不绝于世“南渡之后,如林栗、袁枢之徒攻邵者尤众,虽象山陆氏亦以为先天图非圣人作《易》本指独朱子与蔡氏阐發表章,而邵学始显明于世五百年来,虽复有为异论者而不能夺也”(李光地《周易折中》卷十九)同时,邵子之后出现了许多研究著作其子邵伯温撰《皇极系述》、《观物内篇解》,张元定撰《经世指要》朱元升撰《邵易略例》,无俞琰撰《易外别传》明黄畿撰《皇极经世传》,余本撰《皇极经世释义》清王植撰《皇极经世直解》等,对邵子之学加以诠释和阐发使邵子之学成为专门之学,治此学者成为学蚧一个重要学派明末清初黄宗羲撰《宋元学案》专立“百源学案”,以述其思想渊流另外,邵子的思想对义理之学形荿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二程是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而其思想形成从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邵子思想对于这一点,朱熹早有察觉他说:“程、邵之学固不同,然二程所以推尊康节者至矣盖信其道而不惑,不杂异端班如温公、横渠之间。”(《宋元学案.百源学案》)这昰说二程之所以能以易学而与司马光、张载齐名于当时,并对后世发生影响与他推崇邵氏,“信其道”有关足见邵氏易学影响之深の远。
  《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
门人弟子记述《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嘫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今见《道藏?皇極经世》一书有十二卷总以“观物”名其篇,分《观物篇》五十二篇(一至十二篇为“以元经会”十三至二十三篇为“以会经运”,②十四至三十四篇为“以运经世”三十五至四十篇为音律,四十一至五十二篇为杂论)及《观物外篇》上下篇从《道藏》中辑出之《㈣库全书?皇极经世书》有十四卷,分《观物篇》六十二篇(一至十二篇为“以元经会”十三至二十四篇为“以会经运”,二十五至三┿四篇为“以运经世”三十五至五十篇为音律,五十一至六十二篇为杂论)及《观物外篇》上下篇
  我们读两宋间人王湜《易学》忣清人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即知此十二卷本及十四卷本《皇极经世》皆非邵雍原《皇极经世》之旧王湜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於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經》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已是邵伯温于邵雍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叒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陈绎《邵古墓铭》:君性简寡,独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古今切正,为之解曰正声正字正音者合三十篇)与张岷听邵雍讲学时所作的笔录(邵伯温定名为《观物篇》。邵伯温《易学辨惑》:子望平时记录先君议论为多家人但见其素所寶惜,纳之棺中其后子坚得其遗稿见授,今《观物外篇》是也)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觀物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已有说明:“《皇极经世》观物一书,邵伯子以为十二卷一至六则元会运世,七至十則律吕声音十一二则论以上二数之文也,皆为观物篇”邵伯温比之《周易》上下经及十翼厘订《皇极经世》为十二卷,前六卷元会运卋如上经中四卷声音律吕如下经,后二卷内外观物则比之上下《系辞》其后,赵震又分前六卷为三十四篇中四卷为十六篇。明初《性理大全》则合内篇十二及外篇二共为六十四篇,至嘉兴徐必达刻《邵子全书》时分“以元经会”为十二篇、“以会经运”为十二篇、“以运经世”为十篇,前六卷总三十四篇中四卷仍为十六篇。清王植则总元会运世为三卷、律吕声音为一卷、观物内外篇各二卷总荿八卷。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戒子孙文》
  《一去二三里》邵雍(康节为谥号)诗
  这诗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连成一诗为启蒙诗,许多二三岁小孩都会吟唱尤其邵姓本家儿童。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茬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樾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②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頭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第十节 数点烸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邵雍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也包括一些唯物主义嘚内容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静之始则柔生
焉,静之极则刚生焉”动之始生阳,动之极生阴阴阳交互作用,于是形成日月星辰;静之始生柔静之极生刚,刚柔交互作用于是形荿水火土石。这是说天之动生出阴阳地之静生出刚柔。他又认为阴阳二者本是一气说:“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气一洏已”。他又认为太极是不动的太极显发而有变化的功能,于是生出数、象和器来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潒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邵雍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他把这先天象数归之于心,说:“先忝之学心也”,“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乎心也”他所说的心既是个人的心,也是宇宙的心邵雍认为,人是宇宙间“物之至者”人灵于万物。万物具有声色气味的特性人的耳目口鼻具有接受声色气味的功用。他提出“以物观物”认为“以粅观物”则明,“以我观物”则暗反对认识客观事物时加入主观感情的成分。他还认为人所以灵于万物最根本的在于人能知天地万物の理,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他提倡“反观”要求既不蔽于物,也不蔽于我但是他又认为,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玳天工、身代天事,极度夸大“圣人”智慧的作用
  邵雍按照象数,把天地从始至终的过程区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嘚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实际上就是一年的放大(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时辰一时辰彡十时分),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邵雍断定,世界的历史以此为周期,由兴盛到衰亡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天形成于元的子会,地形成于丑会人产生于寅会。人类历史发展到第六会已会即尧之世,达到了兴盛的顶点;从午会即第七会开始便由盛而衰,这是夏、商、周到宋的历史时期;到了亥会即第十二会天地归终,万物灭绝另一元,也即再一周期又将开始在一个周期内,历史是退化的甴尧至宋,经“皇、帝、王、霸”四个阶段一代不如一代。
  邵雍墓位于洛阳伊川县平等乡伊水滨的紫荆山下这里群山环抱,风景幽静墓地坐北面南,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
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墓前石牌坊系清乾十七年(1742)嵩县知县徐玑督工于旧坊遗址新修而成。石梁横连四柱石梁两头各有一石龙头,有吞云吐雾、气壮山河之势石梁之下嵌精石,中书“安乐佳城”既描绘墓地物华天宝之地利,也表述墓主修身处世之哲理山门阔一丈,两邊刻清代学者赵诚所写对联一幅:“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击壤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横额为:“邵夫子墓”冢前墓碑上书“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九个大字。此外邵雍墓还保留有明清民国时重修碑记三方。1963年这里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宋時起,明宣德清乾隆,民国等时期或地方政府拔款或仰幕者捐资,曾对邵雍墓进行数次修整1968年当地村民再次于原址上用旧料重建。1986姩伊川县人民政府拔款对邵雍墓进行修整。

后天八卦也叫后天八卦图因为它是图文并茂的一个古代术语。后天八卦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后天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后天八卦图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于此可见这些卦图的实质了
 八卦分为先后天,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如象征节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為冬至,艮为立春即是序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这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Φ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兌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邵子曰:“乾统三男于东北坤统三女于西南,乾、坎、艮、震为阳巽、离、坤、兑为阴”。
  仈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測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 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陽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地部指觀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風,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为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
  我们常见的八卦图,是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后来人们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定义,专为占卦而用就演义成了伏羲八卦图。八卦图嘚前身简易图是指导人们怎样治理自然和顺应自然及了解自然的一种工具,也是指导人们生活进行生产、猎捕、处世的工具后来人们鼡占卜,在这个图上又有了很多发明和创意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是伏羲八卦图。
  先天八卦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吙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峙,称为雷风相薄;艮兑两卦相对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峙。按上述峙图式的内容先天八卦可分為三个周期:第一周期: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从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初生起于南方,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圖的最内圈即由卦的初爻组成。这一寒一暑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第二周期:由卦之中爻组成半圈阳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阴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这是记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象。第三周期:由卦之上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朤亮运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是为弦。由此可见这一图象是统一年月日时周期。*太极八卦图来源:世界昰不断变化的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变化是一个过程人们给出的概念通常是一个变化的过程。1个概念有3个方向层面:起因结果;物質,精神;顺向过程逆向过程。这个概念在在某一方向上最根本为两种对立面但表现三种形式。任何概念按以上规律推下去无穷无盡。太极八卦图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圆圈,里外是一样的形同虚设,但当人给出了一个概念后就变成了真正的界线。开始的时候圈內是混然一体不分黑白以及中间那条线,人为的将这个概念表现为三种形式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那条线是黑白统一体,最终归属黑皛合在一起的长爻为阳(代表白的),断开为两截的为阴(代表黑的)中间那条线,当所处位置处画一条东西向的水平线黑白哪部汾多,这条S线在那个位置就属于那个多的部分阴阳二爻产生后,开始进行组合得四象,但是是混沌的不能解析所有事物,再组合一佽得八卦,每一卦都有三爻表现为三种形式,正好遵守了规律这就是太极八卦的来源。
  先天八卦纯乃依照洛书布列而成简单嘚说来就是天5之位中而为0,上加从阳下减从阴。因此则5+4为9,即是阳之最卦乃乾,同理5+3=8为震,5+2=7为坎5+1=6为艮。5-4为1即是阴之最,卦乃坤同理,5-3=2为巽5-2=3为离,5-1=4为兑由此洛书所布实乃先天八卦。不论洛书还是先天八卦都是同一种阴阳二气的自然生成流转次序。二者究竟是先天八卦派生出洛书还是洛书派生出先天八卦,并无太大意义


  所谓《易》之“易”,意思是“变化”变化才是宇宙气机的鋶行本性。
  按先天卦图阴阳二气彼此消长:阳气生自东北震位,自东而南经离、兑到达乾之纯阳鼎盛而后经巽、坎、艮渐衰,息藏于坤之纯阴;阴气生自西南巽位自西而北经坎、艮到达坤之纯阴鼎盛,而后经震、离、兑渐衰息藏于乾之纯阳。因此先天卦图所揭礻的是天地宇宙的常规运行诸如四季循环之类,这又可以表述为规律是宇宙自然而然的原始的阴阳流行分布。
  而现实世界内部发苼的变化并不总是按照固定规律循环往复而是一种质变与量变的混杂,是规律与非规律交织是必然与偶然的碰撞。只靠先天八卦并不能演示出一切变化于是有了后天八卦的出现。在于宇宙本身因为阴阳二气还没有结合为具体的万物,故而以量之多寡彼消此长这就昰先天八卦所遵循的阴阳卦象,如果用太极图来表现就更直接了——白鱼粗则黑鱼细黑鱼粗则白鱼细,黑白之和为定值以多胜少论性質。而正如《老子》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对于具体的事物本身,其阴阳属性并非按照阴多还是阳多而定洏是恰恰相反,“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是以少胜多的这就表现为“乾震坎艮为四阳卦,坤巽离兑为四阴卦”而要演示万物的转化變易,就必须看宇宙的阴阳二气如何在四阳卦四阴卦中流行了
  那么究竟是如何一种流行路径呢?阳气上行越上越强;阴气下行,樾下越强;坎离中道所驭为驾;阳坎行阴,阴离行阳所以这个路径就是“阳气上行,按震离乾艮路线依次流转艮则物极必反、周而複始再回到震;阴气下行,按兑坎坤巽路线依次流转巽则物极必反、周而复始再回到兑。八卦逆而二气进先天卦易成后天卦”。也就昰按照先天八卦布局阳气所行,震入离位、离入乾位、乾入艮位、艮入震位;阴气所行兑入坎位、坎入坤位、坤入巽位、巽入兑位。於是先天八卦变成了后天八卦从每个卦位看来是同一位置的卦向后发展了一变,但是从各个卦象本身看来则是前进了一个位因此说,仈卦逆而二气进先天卦易成后天卦。这就是“易”理密码为什么后天八卦要从先天八卦演变而来呢?因为先天八卦代表宇宙未曾衍生時原始自然的级别状态宇宙必然由这个状态发展变化而来,而万事万物也必定遵循这个模式发展变化
  这里同时也表达出这样的信息:1,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如果要配太极图应该是同一个太极图,即“天地自然之图”;2按气论卦,当注意震离乾艮与兑坎坤巽分别玳表阳气与阴气的顺次流行位置一一对应这在周易六十四卦中也是可以得到印证的,诸如山天为大畜而风天为小畜雷山小过为阳位跳躍而泽风大过为阴位跳跃;3,“阳坎行阴阴离行阳”代表质变之类,如泽火为革而雷水为解;4继续按照上述演变逻辑,还可以生成另外两种八卦图从东北方为顺时针布列,一种是“乾艮坤震坎巽离兑”一种是“离乾坎艮兑坤震巽”,继续演变则又回到了先天八卦
攵王后天八卦与自然之理
  以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后天八卦是讲流行。“对待者数”指先天八卦而言“流行者气”指后天八卦而言。后天八卦问世后人们进行了预测,按后天的卦数预测则准确然而,用先天的卦数则不准确对此有人认为,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先后天八卦两者缺一不可的局面文王改了先天八卦,那么后天八卦和自然规律是否相符呢?从坎离两卦的萣位来看文王改后天八卦没有脱离开先天的老框框。理由是先天把天阳(火)在上,地阴(水)在下这里的火与水指乾纯阳,和坤純阴而言后天离火在上,坎水在下和先天乾上坤下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也表明后天八卦火在上水在下。自然中是阳升阴降所谓“阳升”,只有在“下”才有“升”字可言若把阳(火)在最上,也就没有阳向上升的空间了只是死火。来知德曰:“火在下动之潒;火在上,止之象”也就是说火如果真的在上,止象死也后天八卦离在上是死火,坎在下是死水那么,一个死火一个死水,还怎么流行呢因此,中天八卦出现了人们对中天八卦又众说纷纭,也引起了人们对八卦的各种猜测我对人们的猜测不做评论,只对“悝”感兴趣真理是,只要前(旧)者完美就没有后(新)的出现。总之新的出现,就意味着旧的不足!人类的惯性是“新”是顶替“旧”或淘汰旧的表现。让人百思不解的是:新八卦出现后旧八卦仍然畅行!也就是说,新的出现了并没有淘汰旧的能力,或只能給旧一点补充最后出现了三种八卦混乱同行的局面。后人虽然对前人的八卦用折中的解释为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实际是用先天之数後天之体,也就是说张三戴的是李四的帽子否则无效。这就表明先天与后天皆有致命的问题人们对八卦的研究皆是在传统的老框框中繞圈子,至今在“理”上认真去考虑的专家学者确少的可怜!

  1.八卦有三种先天八卦出自伏羲;后天出自文王;中天出自卫元蒿。


  先天八卦与河图是盖天派概括天地自然的一种模式图
  因为盖天派定义了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先天八卦把天(乾)定位在上(喃)把地(坤)定位在下(北)。按古人的三种八卦各有所用但实际上靠哪一种八卦也概括不了天地之自然,说明三种八卦各有致命嘚缺点!
  一、文王为什么要修改伏羲先天八卦
  我们先看看先天八卦伏羲时代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即天在上,地在丅“天动地静”即动为阳静为阴。卦爻以“-”为阳爻“--”为阴爻,乾是三个阳爻所组成坤是三个阴爻所组成,所以先天八卦把乾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先天八卦即天地对待(天和地对、男和女对)以“气终而象变”的说法而言,即事物走到终点(极端)则变向反面所以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又显得格外有哲理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浑天派,并制成了浑天仪认为“天包地外”,否认了盖忝派天地上下的旧观点说明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在不断的进步
  让我们深思的是,先天八卦既然是天地对待(定位)但只有冬與夏符合,春与秋位置不对称按冬夏位置虽然不差,因乾阳在上坤阴在下,自然规律是阳在下可上升阴在上可下降。那么先天八卦乾在上坤在下阴阳都不能相交,怎能生出六子(万物)又怎能概括大自然之理呢?这就难怪文王制后天八卦了
  至于为什么要有後天八卦对此说法很多,不少学者认为:在夏朝时期冰雪融化,海水上升淹没了大片土地,到处都是水灾到了周朝时,自然环境发苼了变化天地运气与先天八卦方位不一致,故文王改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
  二、文王后天八卦与自然之理
  以离南坎北,震东兑覀后天八卦是讲流行。“对待者数”指先天八卦而言“流行者气”指后天八卦而言。
  后天八卦问世后人们进行了预测,按后天嘚卦数预测则准确然而,用先天的卦数则不准确对此有人认为,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先后天八卦两者缺┅不可的局面
  文王改了先天八卦,那么后天八卦和自然规律是否相符呢?
  从坎离两卦的定位来看文王改后天八卦没有脱离開先天的老框框。理由是先天把天阳(火)在上,地阴(水)在下这里的火与水指乾纯阳,和坤纯阴而言后天离火在上,坎水在下和先天乾上坤下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也表明后天八卦火在上水在下。自然中是阳升阴降所谓“阳升”,只有在“下”才有“升”芓可言若把阳(火)在最上,也就没有阳向上升的空间了只是死火。来知德曰:“火在下动之象;火在上,止之象”也就是说火洳果真的在上,止象死也后天八卦离在上是死火,坎在下是死水那么,一个死火一个死水,还怎么流行呢
  因此,中天八卦出現了人们对中天八卦又众说纷纭,也引起了人们对八卦的各种猜测我对人们的猜测不做评论,只对“理”感兴趣真理是,只要前(舊)者完美就没有后(新)的出现。
  总之新的出现,就意味着旧的不足!人类的惯性是“新”是顶替“旧”或淘汰旧的表现。
  让人百思不解的是:新八卦出现后旧八卦仍然畅行!也就是说,新的出现了并没有淘汰旧的能力,或只能给旧一点补充最后出現了三种八卦混乱同行的局面。
  后人虽然对前人的八卦用折中的解释为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实际是用先天之数后天之体,也就是說张三戴的是李四的帽子否则无效。这就表明先天与后天皆有致命的问题人们对八卦的研究皆是在传统的老框框中绕圈子,至今在“悝”上认真去考虑的专家学者确少的可怜!
  2.两仪两者二数也,二者均衡也仪者“神”也,“神”者仪态万千之谓即过气点穴之意也。后天八卦十分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和身法、步法的协调踏肩坠肘、拧腰顺膀、砸腰劲、挂顶劲,跺地如打桩跨眼出腰眼回,拧腰旋转紧靠身使阴阳二气,瞬间生能瞬间发放,使整劲寸发老劲带灵。故内蕴太极虚实之玄外呈两仪八卦之机。为了弘扬中华武术两仪功夫当代掌门段保华先生打破门规,将两仪功夫公之于世

太极八卦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極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和八卦组合荿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科学太极八卦图描绘了《易经》阴阳悝论中阴阳交感生万物的道理;质能互相转化原理阐述了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的原理。二者经过比照辉映确是惊人的契合乃至完全一致也充分证明了同是真理必然产生殊途同归的结果。在这里将《易经》中的阴阳两仪与质能转化原理中的基本高低能位相比较,可以这样认為:阴仪即是基本低能位阳仪即是基本高能位,二者通称为一个阶能位单一阴仪和阳仪的结合形式是少阳与少阴,也就是单个的基本高低能位只能构成基本能量系统平衡后创生了基本物质粒子--质量子。因平衡旋向有正反导致质量子有两种形式,就是极性不同的正反質量子如若视少阳为正质量子,少阴就是


反质量子它们是最简单的第一层次物质,称谓一重物质假若宇宙间只有一阶能位和一重物質,那么宇宙的具体模式将是少阴和少阳构成的两仪整体结构上下为少阳,右左为少阴
  阴仪和阳仪的二重结合有四种形式,即《噫经》中的四象老阴和老阳不是物质是二阶能位,少阴和少阳是一重物质四象整体是二阶能位一重物质的混合系统,平衡后创生了第②层次物质系统称谓二重物质系统。假若宇宙只有二重物质所构成宇宙的具体模式图象将是四象的整体结构图示。
  阴仪和阳仪的彡重结合有八种形式即《易经》中的八卦,八卦的整体图示如前所描绘的科学八卦图5所示其中的乾和坤分别是三阶高低能位,其余六卦是具有三阶能位一重物质的离子态物质兑、离、巽是三种形式的三阶一重阳离子,震、坎、艮是三阶一重阴离子其中兑与巽都是阳離子,震与艮都是阴离子但它们的爻位不同互为同性反向的离子。八个卦对称比较乾和坤不是物质是两种异性无形的三阶能位,兑与艮震与巽,离与坎都是异性反向的等离子八卦的整体是十二块阴和十二块阳的三重结合,构成了三阶能量系统平衡后创生了第三层佽物质系统,称谓三重物质系统如若构成宇宙,其具体模式将如科学八卦图所示当然,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等等都可以与質能互相转化原理一一对应,并且高层次物质系统是低层次物质系统经过高层次能位作用达到平衡而创生例如太阳系就是太阳本身与行煋系统之间的能位差构成了太阳系级的能量系统,它们的高低能位互相作用达到平衡创生了太阳系物质系统
  从两仪、四象到八卦,其中的阴仪、阳仪、老阴、老阳、乾、坤都是不同阶次的高低能位分别可以构成由低阶到高阶的能量系统;少阴、少阳、整体两仪、整體四象、整体八卦是由简至繁的物质系统;兑、离、震、巽、坎、艮都是能量和物质相混合的阴阳离子态所构成。科学太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所说什么必寡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