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策略探讨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生体育锻炼习惯--何M的blog
BLOG统计信息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hepeng 发表于
7:23:00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结合,肩负着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体育与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好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达到终身体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们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关键词:兴趣、体育意识、锻炼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人的运动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它造成人智力和体力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应试教育的因素,这已经影响到我们在校的学生。因此,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适应行动社会需要。笔者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探索,进行总结,提供给大家探讨。
一、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些调查,来了解学生对那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注意开始的要求不宜过高。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从“要我练习”为“我要练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变成有意识的进行活动,学生的体育意识也逐步形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丰富和深化。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对相关的体育活动有了兴趣,就需要对自我的锻炼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学校如何将自我锻炼能力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应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相关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一)、体育锻炼的认识能力,使学生首先能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从而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例如:在学习长跑项目时,使学生认识到长跑项目对我们自身的好处:可以使人健身、长寿、美丽、聪明……,这样学生对长跑的畏惧没有了,反而产生了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也能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锻炼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例如:在练习时有关练习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的调节、技术动作的自我纠正、活动的时间长短的安排等方面。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积极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育锻炼的组织能力,许多的体育活动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组织,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各项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使学生在锻炼与学习中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例如:举行一场球赛,学生能够按照有关比赛规则,组织比赛,使比赛能顺利进行。
(四)、体育锻炼的自我检查能力,在体育活动与学习中主动的掌握有关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有关的基本方法,知道练习的方法的正误,并能及时的进行纠正,使进行的体育活动能有质量的进行,也使自己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乐趣。通过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体育活动逐步成为学生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这样,体育意识在学生思想中也逐步形成。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
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知识和技能,才能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力,促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在一节支撑跳跃课上教师自己动作做不成功,被撞了,却要求学生大胆点;我想学生能把动作做好是很难。所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很重要。
(二)、注意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知识能综合化、网络化
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基础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从容自如。在教学中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不断激励学生,激发学生运动的欲望。同时,21世纪是网络现代技术时代,要掌握有关的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给学生直观、形象、清晰的教学过程。例如: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刘翔夺得110米奥运冠军、我国申奥成功、各种体育竞赛的知识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乐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平时注意仪表、做事严谨与一位平时不修边幅、做事邋遢的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是怎样的?在教学活动中热情地传播真理、勇敢地坚持真理,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渴求知识,追求真理,喜欢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时期。教师应当满腔热忱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起尊重科学、尊重真理的良好品德。我们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应做到:尊重学生、治学有方、态度友好、赏罚公平、帮助学生等方面。这样,体育教师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做人方法受到启发、熏陶。才能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行体育锻炼。
四、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创设和谐环境,享受快乐体育
体育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是体育教师的教个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去,有些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教,要求学生一味地学,不注意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的思想受抑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练习,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体育知识。同时在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游戏手段,使学生始终在一中“角色情景”中,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真正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总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体育的主动性,是提高体育意识的主要措施,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多的乐趣,体育活动就变成学生自觉进行的一项活动,体育意识也就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形成。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签:&&&上一篇:下一篇:发表评论: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其教育质量不仅对少年儿童未来的教育具有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特征所谓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习惯由于受到生理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1)习得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模仿学习而形成的。2)情境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某种情境的不断重复出现和反复刺激所引发的。3)省力性。体育锻炼习惯定型后,无需更多的意志力来控制就能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表现为心理能量的节省性。4)两极性。习惯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有害终身。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都有可能发生。对良好习惯要促使其向定型化、稳固化方向发展,对不良习惯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教育,促使其改变。5)愉悦性。在完成习惯动作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非常兴奋、激动,在全身心的忘我运动中,与其说是身体的运动,倒不如说是舒适的心情运动,是内心感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愉悦性。2 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2.1 转变教师观念,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追求与众不同,以培育其求知乐趣。由于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项目产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教师只有积极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找对学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如果学生对所参加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2.2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体育锻炼的模仿性比较强,而体育教师又是中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中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2.3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就中学生而言,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这就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把运动兴趣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以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学生存在好动、好胜和好玩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在指导和组织他们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运动的内在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指导学生进行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使他们感到愉快和喜悦,并使身心都得到锻炼。此外,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的氛围,给他们一个参与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养成自觉、自愿地运动的习惯。2.4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如在足球教学中,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学生因踢足球不慎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2.5 参与课外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是专门化的科学性活动,有专人负责指导,以发展兴趣、特长为目的,培养在某方面拔尖的学生,活动内容不是课堂内容的重复,而是课堂内容的加深和扩展。这种独到的活动方式引发了广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中倡导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发展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重要途径。3 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3.1 学习压力中学生所学的科目很多,现在每一科都要进行中考,所以,从初一年级起,学生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文化课上,特别是初三学生,能不能考取重点高中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宝贵。3.2 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在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中部分项目不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法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所以就不能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之中。学生大都喜欢一些对抗性强、讲究一定团队协作、能充分发挥个人技术、技能和体现时代特征的标准以外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3.3 家庭环境因素在日常的家庭体育活动中,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对学生最初的体育意识、锻炼观念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再加上父母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那么这种熏陶和启蒙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3.4 学校教育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场地与器材、教材内容、校园体育锻炼风气和传统等。其中教师的影响因素是主要的,如教师的期待效应、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态度等,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都产生直接的影响。3.5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活动的氛围、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大众传媒对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明星的宣传报道等,都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4 结束语总之,学生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为身体锻炼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好的集体氛围,从而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评价,提出表扬与批评。通过树立榜样、纪律约束、反复训练、不断提高要求等手段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作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潜移默化效果。参考文献[1]张瑞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2]刘启琴.初中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现状分析[J].网络财富,2009(1)[3]马红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概述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09(1)(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五中学)就爱阅读 欢迎您转载
欢迎转载:
推荐: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其体质健康状况对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初中生都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  根据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笔者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广大家长和教师同行参考:  1. 生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并且适合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充分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2.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锻炼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  3. 强化课程改革,明确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在有效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自主锻炼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落实中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运动的必须和必要条件。  4.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5. 开设体育专项拓展课和体育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然后根据现有的体育设施,定时间、定人员、定场地,举办各种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体育兴趣小组,并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学生参加,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每一个兴趣小组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都应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发展,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让所有参与的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和谐和友好的气氛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灵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强烈欲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6. 改进体育教学模式,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传统枯燥的“示范—模仿—训练”体育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消耗较大体力,而且容易使学生厌倦,产生消极学习情绪,影响教学成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将竞赛活动、趣味游戏等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将呆板的教学方法转化为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优化体育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不断提高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7. 教学与竞赛相结合: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重在参与,鼓励进步,使学生在挑战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事实证明,通过体育竞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感情,调动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8. 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发挥体育的熏陶作用: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绪,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它直接影响到师生信息和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只有具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发展,这是教学的基础和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9.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拓宽体育锻炼渠道,学校将不再是接受体育教育与锻炼的唯一场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大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组织的各种符合中学生参与的体育比赛,如街头三人篮球赛;乒乓球(羽毛球)比赛;跆拳道比赛等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又能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小课题《对增城市石滩镇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形式和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 GDXKT4142 )的研究成果。)  作者:石滩镇三江二中 邹植阳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扬中市八桥中学 张荣生我发现,在学校里除了体育(活动)课以外,还利用课余时间,每天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就是在体育(活动)课上,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而参加锻炼,而是为了应付达标、考试.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动,也没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要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首先要有“健康第一,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怎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了解参与运动的必要性.大家都知道运动是健康的重要手段,运动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真正了解参与运动的效能,明白运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才会下定决心参与运动.2.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学生对体育品牌产生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向学生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及重要性;热衷于某项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偶像.如喜欢篮球的学生把科比、姚明当作自己的偶像,模仿他们的动作,以他们的为目标进行锻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录像,使学生心目中产生自己的偶像,激发起锻炼兴趣,积极的进行锻炼.3.指导学生订定适当可行的运动计划.在运动科学的基础上,依据个人的能力、生活习惯、周遭环境等,制订相宜的锻炼计划并坚持每天锻炼. 4.帮助学生追寻运动的乐趣.不仅运动的过程应该在愉快的气氛下进行,而且,也应选择趣味性质较高、危险性较低的运动参与,以激发参与运动的热情,体验成功的愉悦.5.希望学生寻求家庭或同学的助力.鼓动家人或同学一起参与,或加入适合自己的运动性社团,协助自己持续不断地参与运动.6.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老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加强运动方法的指导.运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家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运动.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锻炼的自律性,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小学语文教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