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个网乒乓球底板的底板类型有几种

帮忙推荐几款横板底板和套胶,200元左右的底板
来源网站: &
发表时间: 09:38
【您可能关心这些器材】
帮忙推荐几款横板底板和套胶,200元左右的底板
弧圈综合型viva
胶皮配正手狂3+反手729-8
我打过这配置,还不错
我感觉直板反打天极挺好用的,很便宜30元。
银河系列的横版200元应该能买到很不错的。国产的话选银河吧!进口的话,买水货斯蒂卡CL也差不多200下来了。套脚,正反手都是狂飙三就不错。
同意沙发之高见
世奥德的老板,就是带塑料牌有小狮子的那种,比如蓝色王子、世奥德之剑都很好,新吕牌子感觉做工好些,手感比前面的差点。套胶PALIO就够用了,都下来200左右。
本帖最后由 柳无痕2005 于
20:53 编辑
横板么,没有直板贴两面反胶太沉的问题。
我推荐你打稍软的七夹纯木,经典的、不贵。
其次的选择,稍硬的五夹也行。
理由:快攻为主,也兼顾弧圈。这样你特长突出、漏洞不明显。
网上价都200--380块。
1.蝴蝶科贝尔,纯木。五夹。
2.joola的viva,软七夹、罗斯科夫的主打拍子。两次奥运会男单,刘国梁和罗斯科夫拼,真经典!老罗的快攻加弧圈、也就是他撞见了刘歪脖,要不,咋也拿个银牌的。
3.donic的奥恰,软七夹。
4.骄猛的木煞七,软七夹。木煞五,硬五夹。
5.经典的硬七夹Stiga CL,新版的CL变软了些,兼顾弧圈、比当年刘国梁用的老版软了,好控制了。
6.Stiga TO,硬五夹纯木。
我直拍,底板三块:老ye、阿瓦拉P500和P700.现在都已经停产。
老的三块板子,板边儿都打得坑坑洼洼的。
现在我主打板:新版P500(sp5),硬五夹纯木,88克(在实体店,500多块人民币,我挑的在店里十几块SP5的板子里,82克--88克,我选的最沉最硬的一块)。直拍横打、拉弧圈兼顾快攻的好板子。
本帖最后由 柳无痕2005 于
18:04 编辑
胶皮么,正手就狂三、39度。neo狂三也行,neo版不用每次都灌胶了。
注意:39度的狂三,“控制---凶狠”正好平衡。而40度狂三,还有狂二有点猛的过头了。失误多。
我有时正手也打天极三40度,也是控制好、旋转好、但不够猛。
反手的胶皮、你选择就多了:
控制好些就焦点3,中间型你用国球未来战士精品,暴力些你就用?
我打直拍,横打。主板阿瓦拉P500.硬五夹。
我反面用的主要几款套胶:经常换。
1.天津729的天翼,2.0mm--2.1mm海绵,42--44度、粘性。30块。控制好、但肉、威胁小,横打入门用的。
2.国球的未来战士精品,涩性。50块。
3.控制好,我贴日本蝴蝶斯瑞窝el。中硬、2.2mm海绵、220块。网上买更便宜。
2.暴打:德国岸度revo fire。200块。网上买一百五六吧。
横板的反手么,我不清楚。仅供参考。
本帖最后由 柳无痕2005 于
18:28 编辑
不差钱儿的话,底板还是打经典的瑞典纯木。德国和日本的也不错。
国内的品牌么,红双喜的狂飙系列底板是瑞典的Wood House代工的,这家场子以前是Stiga的子公司,现在独立了,但也有Stige股份在里边。
红双喜的狂飙系类底板、打出牌子了以后,瑞典制造、中国品管,质量就......中国人做事,中国制造,还是差些。咱中国人心眼儿太活儿、太精明吧。
同档次的木板子,红双喜的比Stiga要贵100多块。
狂飙系类底板,已经是国内最好的了,其他的么,咱中国山寨人家瑞典,总是差在某一项指标。
国产品牌,世奥德相对认真些,走中档价格的性价比便宜路线,但是和瑞典、日本的师傅们相比,中国徒弟还要多多努力。
如果你不差这100多块钱的话,我不推荐你买国内牌子的底板。
因为花个300--380块,你买瑞典Stiga的,你绝不会后悔。
我买过3--4块国产的银河、世奥德的纯木版子,都让我送人了。
因为打个1、2年,技术提高了,就总有哪一个地方,这板子让我很不满意。我很后悔买便宜的国货。
在乒乓底板产业里,你支持国货,就是支持“扶不起来的刘阿斗”。
同感!!!!
我正手是省狂39度2.2厚,反面天极。为了减小重量,我拍子是直板挺拔黑碳王,重量82克,正反手套胶均不贴满拍面,反手只用整个套胶的三分之二,正手也比贴满是少了2厘米。
感觉重量和可以接受吧。
本帖最后由 柳无痕2005 于
12:02 编辑
这样啊?!不得已的权衡。
加碳的拍子轻、82克。
手感不知道和硬五夹、软七夹纯木相比如何?
估计是碳板“特长突出、特短也突出”,对自己的手感要求高、否则失误会很多。“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打久了,可以。但入门的业余选手、应该不适合开始就打“锋芒过利”的碳板。基本功会打偏的。
何版帖子里,和大家探讨直拍横打的贴胶问题。
1.正手胶皮留1.2cm空,
2.反手胶皮就贴满。
正手极限是1.5cm。如果留到2cm,那么甜点区太靠下、靠近拍头、搏杀和主动发力会很好、如果球都打在拍子下端的甜点区。但借力控制么,就会差很多的。
王皓是正手胶皮贴满(国套天极三,41度),他控制好,进决赛!
但决赛里的搏杀、凶狠就差些,所以三次奥运决赛里,柳、马琳、张都和王皓打搏杀....
许昕是正手贴的留空白多少?2.0cm搏杀派么?我回去看看我的《乒乓世界》,里边有许昕的握拍照片。他的Stiga玫瑰五,我喜欢。
许昕手大,看了照片,估计他正手贴的留空白,在1.5cm或者2.0cm。
这样拍头沉、拍子的甜点区靠下,搏杀型的许昕哟!
我打过球友的某款日直柳承敏桧木,2600块人民币。我偶像就是柳倔驴。
这块日直、重102克,厚度近1cm,甜点区很小、打上去了很爆、偏离了甜点区、球就飞了。
反正一般的业余选手、控制不好。
你正手贴到2.0cm,你爆冲时候、这对手感、重心、步伐的要求太高了!
搏杀打法、你手感不好时候、对手控制的很严谨时候、你过度和控制球、就会太被动了。
直拍横打的反手胶皮要贴满,目的是反手发力距离短、控制不如正手,就让甜点区大些、靠上些,容错率高些,反手转腰爆冲时候的失误就少了,我就敢多发点力量了。
我横打反手贴的德套岸度REVO fire,很爆,全贴满了,背面。就这还爆发力时候失误很多。我以前打的反手蝴蝶斯瑞窝el。
你拍子的重量可以接受了,拍子的甜点区就变成了“日直柳承敏”了!
我担心比赛里,在寻找“凶--稳”的平衡点,这块“挺拔黑碳--柳承敏”,太难驾驭了。
咱两个打比赛遇见了,我一定会玩儿阴的、玩转的、玩儿变化、绝对不和你的“挺拔--日直”打对攻。
本帖最后由 柳无痕2005 于
20:57 编辑
你拍子的重量可以接受了,拍子的甜点区就变成了“日直柳承敏”了!
我担心比赛里,在寻找“凶--稳”的艰难的权衡点、平衡点,这块“挺拔黑碳--柳承敏”,过于暴力、是不受太难驾驭了?!
咱两个打比赛遇见了,我一定会玩儿阴的、玩转的、玩儿变化、绝对不和你的“挺拔--日直”打对攻。
面对“特长突出、特短也突出”的优秀对手、优秀的拍子,
我当然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开你的优势、找你控制不好的劣势,打控制、打变化、玩儿“歪--坏---贼”。
俺目前在打奥洽+两面普狂39。
感觉奥洽稍软不弹,能弥补控制上的短板,但发力时支撑也够、球速不弱,快、弧皆可
【您可能还喜欢这些帖子】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在我们刚开始打球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这支拍子弹性大些,好打一些”,或是“这拍子弹性好大,控制不住啊……”。当我们的水平已经入门之后,随着周围球友的增多和水平的提高,也许又会有人对着你那支相伴多时的球拍说,“这拍子底劲不行,换一支吧”。于是我们跑到球具店里,想换一支兵器,但面对眼花缭乱的东东却又一时不知所措,这时也许你会在商家的柜台里找到一本某厂商的器材目录,翻开里面,花花绿绿的图片下面,往往又标着这样两个指标:“速度”和“控制”。速度、控制、底劲、弹性——四个名词纷至沓来,你是不是会有点糊涂了呢?不妨让我们共同来一次讨论,好好的“打破沙锅问到底”。 要清楚理解这四个名词的含义,先要从乒乓球的击球原理说起。 乒乓球运动的核心在于碰撞运动,即通过运动员作出技术动作,使球拍与球体发生碰撞,碰撞瞬间球体获得一定的动量(P=MV)。这里的V,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球体沿弧线向前飞行的线速度,二是指球体自身旋转的角速度,相应的,乒乓球运动中就存在了速度与旋转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乒乓球运动的早期,限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器材的制造水平,球拍相当于一个刚性物体,即球拍触球瞬间其形变极其微小,以至于无论在我们的手感上还是在出球的性质上都表现不出来。此时球与球体的碰撞,在击球性质上的外在表现往往是声音清脆、停球时间短、球飞行弧线曲度小、球的飞行速度随飞行距离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的趋势……然而,奥地利某位法律大学生将海绵首次应用于乒乓球拍的灵光一现,为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新纪元微启了一道门缝……不久,日本人弧圈球的发明终于令沉重的闸门徐徐打开,迎来了一片灿烂的新天地……时至今天,乒乓球器材的花样已经多到了有的人恨不能要强制统一的地步,处于这项运动核心地位的球体与球拍之间的碰撞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整体而言,球拍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形变能力——购买海绵时要捏上一捏看其恢复的快不快,底板厚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打球中会觉得“震手”;击球瞬间停球时间显著增加,高水平运动员的球拍更尤如有粘性一般能配合其灵巧的手腕细腻的手感加以千般变化万般微调;击球时只听“哧”的一声闷响球也可以如箭离弦猛串出去,落在台面上还能如脚底抹油一般愣从你眼皮底下滑过;球在空中的轨迹,既可如被盖庭讥讽为“两面放高球”的阿佩依伦们的高吊弧圈,也可似盖庭塞弗一般咄咄逼人;更不用说有时看起来温柔如水的小小银球,晃悠悠来到你的面前,跳起后却突然现出顾大嫂的本性……这一切的一切,就源于你我手中的球拍,已不再似过去的钢板一块,而更像是弹簧。从纯理论上来看,过去的碰撞,鉴于球拍形变很小,其动量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可以近似的用 [MV的改变量]=FT来表示(这里我们仅讨论线速度V),其中MV即球体所具有的动量,FT表示击球过程中运动员赋予球体的冲量,其中F即球体的受力,T即球与球拍的接触时间即“停球时间(dwell time)”,来球本身具有一定的线速度因而具有一定的动量,而在冲量作用下其回球的动量发生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改变。过去的技术动作尤其攻球技术以撞击为主,出球的初速度快,底板质硬(国产老底板可都是号称从楼上摔下去都不会摔烂的)而厚(彼时底板多为七层甚至九层)、重(大都在90-100g以上),形变能力小,停球时间短,硬、厚取其容易借来球之力,厚、重因可增大球拍挥动中本身具有的动量。  而今天的碰撞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球拍更接近于一个弹性体,其形变能力无论在我们自己的手感上还是出球性质上都体现的愈加明显,与来球接触后,柔韧的木质可以保证球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球拍的相对速度趋近于零——即停球时间大大延长……虽然球拍目前——包括在可以预想的未来中——其性质都还不会完全等同于弹簧,但看看弹簧与物体碰撞时的物理公式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今条件下球与球拍碰撞的这一过程:F=KX——即运动物体与弹簧接触并致其形变的过程中,物体所受到的弹簧施加的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弹簧的形变程度之积相等。换言之,对于同样一个弹簧,其形变越大,对向之施压的物体的反作用越大;面对具有同样动量的物体,弹簧弹性系数越大则反作用越大。这就好比拉弓,只要弦还绷的住,你拉的越满,蕴含的力道就越大,射出的箭也就更具威胁。那么,今天的球拍,怎样才能算速度快、控制好、底劲足、弹性佳呢?乒乓球的击球速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来球着台后弹起的第二弧线的飞行时间,二是指球被击出后回球到落到对方台面前的第一弧线的飞行时间。当然,最后的击球效果还与回球在对方台面弹起后的飞行状态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速度,并非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少米/秒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是指球体在一定距离中通过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快。传统的快攻打法,站位近而动作小以缩短来球的第二弧线飞行时间,力争在上升期击球并尽量压低弧线以缩短回球的第一弧线飞行时间,往往使对手感觉自身动作慢了一拍而反应不及;与此相应的,传统底板与球接触的停球时间短(脱板快),从而减少了球在接触瞬间的延搁,有助于提高出球的初速度,通俗的说“一碰即飞”。我们通常说某块老底板,比如老红双喜、老盾牌、老双鱼、老流星、老友谊、金友等等的速度快,主要就是指其出球的初速度快,同时便于借对方来球之力回击。但必须看到的是,一来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球在飞行过程中速度直线下降,结果造成看似来势汹汹的快攻只需适当退台即可从容应付;二来停球时间过短,使得选手来不及作出微调——因为击球过程实质上是手上神经系统本体感受器感受来自球拍的外界刺激再将刺激传导给神经中枢由中枢作出适当的条件反射以指导效应器(如肌肉、骨骼)作出反应的过程,而刺激没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是难于引起神经系统足够的兴奋的——其结果必然是技术发挥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击球质量和战术效果打了折扣。随着乒乓球技战术水平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旋转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传统的建立在单纯碰撞反射模型上的速度概念受到了挑战——要制造强烈的旋转尤其是击出高质量的弧圈球,就必须有足够的停球时间,且球拍对球体的作用力线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偏离球心;击球时更注重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力,注重身体重心的运用,动作幅度增大,站位逐渐靠后,相持球日益增多,击球时间趋晚,过去的快攻模式更多的只能用以加快衔接、争取主动而缺乏一板毙命的威力;发接发水涨船高,相持球变化莫测,要求选手处理球的细腻程度更高……凡此种种,使曾经是一代球迷梦寐以求的老红双喜们成为了历史,而继承传统并有所创新的国产底板新生代和伴随改革开放涌入的进口底板则在专业市场取而代之、二分天下。现在的底板,相对较软而薄,多为五层,木质较柔韧,借助于这些特性,其触球后能适当延长停球时间并由于来球的冲击力和选手的迎球挥拍而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将球“吃”住使选手有充分的时间摩擦球和进行各种微调,当形变达到最大程度时,形变开始回复并在瞬间将球加速弹出。这种过程在一些进口的ALL+~OFF-底板上体现的尤其明显,甚至有的型号由于板身太薄形变太明显传递到手柄上的震动感太强而产生了所谓“震手”的感觉,比如DONIC WALDNER DICON、YASAKA EXTRA、BTY KORBEL等。由于停球时间的延长,此时球的出手速度看上去并不算很快,显得击球节奏稍慢,但由于球拍回复的过程中将形变所蕴含的一定能量释放出来并传递给球体,故球脱离球拍瞬间的实际速度未必慢于传统“一碰即飞”的硬质底板的脱板速度,而且由于大大增强了旋转的原因,球在飞行过程中受空气阻力而引起的速度衰减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往往在对方台面着台弹起后由于受台面所给磨擦力与反弹力的合力作用而呈加速状态。鉴于此,我们对底板的速度性能的理解似也需要更广义一些。当然,通常来说,我们所谈的底板速度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指的是传统概念。对于主要建立在形变基础上的底板而言,其速度性能的表现大致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1、来球速度:来球速度越快、动能越大、冲劲越强,则造成底板形变越厉害,相应的反弹也会越强劲。2、底板形变后的回复能力:任何碰撞过程都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衰减,就好像一个标准的乒乓球从30cm高处落到一张标准的台面上弹起的高度只会是23cm而不是更多,底板形变中所蓄积的能量也绝非能够百分之百的传递给球体,其回复能力越好则球体回弹时获得的动能也越大。或者说,既要吃的住,又要弹的出。这里就包含了一个矛盾,即底板材质越软,停球时间就会越长形变也可以越大,F=KX中的X也就越大,但此时K也相应下降,极端推论如乒乓球落在一块柔软的浴用海绵上,球会深陷海绵之中,形变是最大了,停球时间更是无限长了,但球也弹不起来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在材质选用和搭配上想办法,尽可能寻找韧性好的材质,以获得最佳的形变和回复能力。于是,当制板专家视线范围内合适的天然材质都被用上之后,合成纤维的引入自然水到渠成——碳纤、芳纤、玻纤等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远非天然木质纤维可比。3、选手挥拍的速度:选手挥拍动作越快,球拍触球瞬间球与球拍的相对速度越大,给予球拍拍身的冲击力也越强,相应的形变也越厉害。4、触球瞬间来球与球拍所成夹角:夹角越大或说越接近九十度,则来球线速度在垂直于拍面方向上的法向分速度越大,给予底板的撞击力越大,形变亦相应增大。由此看来,一块底板在实际击球过程中在速度方面到底能发挥多大威力,并不像厂商们器材目录上标个“速度:X”那么简单。厂商们所标称的数值,大都是以自身系列产品中的某一个型号为参照标准,在相对单纯的条件下测算得出的,既与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又含有相当成分的主观因素,不同厂商的标称值之间更缺乏可比性,因此只能作为大概的参考而不宜盲目地“唯数字论”。在厂商的目录上,还有一个指标与速度相伴相生,这就是“控制”——一个更模糊的概念。 什么是控制? & & 不同风格的选手、不同技术的运用有各自不同的要求:直拍选手希望反手吸弧圈吸的住、加力推的落点能到位;注重台内球控制的选手希望摆短摆的住而不至出台出高球;弧圈选手希望能挂起球来还能冲得出去;防守选手希望削的住那飘忽不定的高吊弧圈和如狼似虎的突击还能时不时来个逼角、转不转……而根据前面已经提过的击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要使我们对来球作出适当的反应或说运动系统表现出适宜的兴奋,外加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一定的作用时间为兴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一定的刺激强度(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也是兴奋产生的必要前提——或者说,一定的停球时间才使我们来得及通过球拍对球作出感知并作出相应动作,一定程度的球感才使我们手上的感觉神经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供运动神经中枢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进而向运动系统发出正确的指令。  在一定范围内,球拍材质越软,形变程度越大,停球时间越长,则我们对球的控制就更从容,进行各种微调的机会也越大;同样地,底板材质和结构越好,就越能真实、细腻的反映来球的性质并将这些信息准确、及时地通过木纤维(或合成纤维)传递给我们。一块底板,也许其木质较软而停球时间较长,但由于木纤维质量、底板构造、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其球感并不清晰更谈不上敏锐,仅能告诉你来球大致向哪个方向、有多快、大致什么旋转,而对于来球角度、力量、旋转的细微差别则反映不够,控制性能自然不高——整体而言国产底板在这方面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另一块底板,也许其木质坚硬、拍身较厚,因而停球时间短,但其球感却很清晰敏锐,在相当短的瞬间仍然能为使用者提供足够多的来球信息,而回球是否控制的住就要看选手自身的技术熟练程度了——STIGA Clipper Wood便是这种类型的代表;而有的底板,如AVALOX P500、STIGA Allround Classic (AC),则两者兼具,木质柔韧停球时间相对较长且球感细腻毫发毕现,自然成为经典之作。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厂商如Butterfly还在其底板性能指标中加了一项“feeling”,即手感的软硬,往往容易与控制相混淆。通常人们可能会觉得手感较软的底板较易控制,手感较硬者则相反,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将手感软硬程度与控制性能划上等号。典型的例子如Butterfly的Primorac Carbon,加入了碳素纤维,速度快力量足,停球时间较短,更兼由于合成纤维的通病——对球感的反映和传递不如天然木纤维那么自然真实,其控制性能平平,BTY就以桧木作其表层材质,由于桧木的天然特性,使其手感有所改善,但于其控制却无实质性的帮助——类似做法在碳素底板中是很常见的;又如加入了芳基纤维的底板,由于芳基自身的特性,其手感相对较柔和,但由于芳基纤维的韧性很强,其速度很快,停球时间不长,对其控制性能也有所影响。再者,对球的控制是以人为主体的,因此球拍的作用毕竟只是处于辅助地位的,随着使用者球龄的增加、技术的熟练、实战经验的丰富,其大脑皮质下的运动条件反射日趋巩固,神经联系更加稳定,神经过程灵活性更高,对球的控制能力自然也日益增强,而对器材的依赖也随之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拿着一支很破的拍子照样可以把一群蝴蝶打的气急败坏的原因。最后,还有几点也不妨看看:1、触球的是拍身,但“沟通,从拍柄开始”。精明的商家自然也不会忽略这一出彩之处,于是乎,WRB、DICON、SENSO、REFLEX System……虚虚实实层出不穷……炒作成分自然是有的,但对控制性能的影响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到底效果如何,就全看个人喜好了。2、拍身厚度和硬度降低到一定限度时,击球过程中震动感明显,这显然不适应传统快攻技术的需要,对在近台打颗粒胶(主要是正胶和生胶)的选手更是致命的,这就是王涛、刘国梁、孙晋、杨影、黄文冠等选手均使用相对较厚而硬的七层板的原因。3、若是球拍过重且其重心相对靠前,则挥拍过程中偶尔会有似将脱手之感,虽然严格来讲这并不属于控制性能的范畴,但当你大汗淋漓时确有可能给你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4、国际赛场上刘国梁纵横驰骋,业余乒坛里反面贴块胶的直拍也忽然多了起来,而多出的这面于控球却是有利有弊——利者,增加了整支球拍的厚度,对推挡的稳定性有所裨益;弊者,原先直接贴着木板的手指现在贴在厚厚的胶皮海绵上了,“透板”感也少了些许。利大还是弊大?这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前面谈到“控制”时,我曾说过“在一定范围内,球拍材质越软,形变程度越大,停球时间越长,则我们对球的控制就更从容” 。请注意这句话的开头有一个“在一定范围内”,为何要作出这种限定呢? 底劲---决定底板品质的关键 & & 有经验的球友都知道,市面上许多成品拍尤其是那些极廉价的成品拍,在击球时会觉得球似乎出不去一般,明显感到球如同“塌”在球拍上不走了,很容易下网……这时我们会说,这拍子底劲太差。何以如此呢?原因就在于这些拍子所用木质奇差无比,根本不适宜做乒乓球拍,甚至有的还是木渣压制的夹板,球与球拍发生碰撞后,球体原先所具有的动能相当部分都为球拍所吸收而损耗掉,并且对于习惯于使用正规球拍的人而言,很难把握来球的动能和自己所爆发出的力量将在多大程度上为球拍所吸收,自然更谈不上对球的控制了——这就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然而,上述情形只不过是一种最单纯最明显的表现而已,通常我们可以称之为底劲不足的还有两种可能。比较简单的一种,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块相当硬的底板,比如国产老底板,在近台打起快攻来你可能会觉得顺风顺水,急风骤雨一般打得对手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功,但若你退到中台甚至远台想赶趟时髦冲上几个漂亮的弧圈时,就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你冲出的球出手时兴许有如离弦之箭,但眼见着越飞就越慢,落到人家台面上再弹起时已成强驽之末。你也许会叹曰:底劲差了点……关键何在?就在于你的底板形变能力不强或者说“动态能量贮藏”不足(另文中将有解释)。不过,个人以为,此种情形称之为“后劲不足”或“尾劲不足”也许更贴切一些。而后一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有的球友比较注重击球力量,觉得Stiga Allround Classic之类“底劲不足” ,而认为只有像Butterfly Primorac Carbon之类的才够力;而注重控制的球友也许会持不同意见,觉得AC就很好打了,碳板太过暴力了……分歧源何而起呢?这就需要我们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底劲”这一概念。大家都见过蹦床吧?节日里,小朋友们一个个在上面蹦上蹦下的别提多开心了,那蹦床也仿佛不知疲惫似的任劳任怨由着小家伙们在上面蹦哒。但不知你又是否想过,若是一个大人跳上去,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把大人再换成一只——比如大象,又将如何呢?大人跳上去肯定是无法像小朋友蹦的那么开心的;大象就更不用提了,只怕一只脚刚踏进去就只听“轰”的一声……蹦床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时,承载的负荷与所表现出的反弹能力将不再成正相关,反弹能力的增加将滞后于负荷的增加,负荷继续增大到超过蹦床强度所能承受的程度时,便连蹦床自身都成了过江的泥菩萨。同样,当我们用较轻或中等的力量击球时,底板形变所产生的回复力或许能恰到好处;当我们用大力量击球时,球体对底板的冲击可能已经超过了一定的承受限度,此时底板的发力就会不尽人意了;极限推论,假使一粒子弹迎面射来,你能指望用你的球拍——即使是Primorac Carbon——将其像乒乓球一样打回去吗?球体对底板产生的冲击力与底板产生的回复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导致质变的“度”,则是不确定的——视使用者的技术风格、具体击球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来球的性质、离台的远近等种种因素而定。在“度”之内,则“底劲”尚足;超过了“度”,则“底劲”不足。正是构成“度”的多种因素复合叠加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底劲”的相对性。“底劲”概念相对性的理解,更明显的体现在40mm大球的使用所带来的变革中。球体直径增大,在给予同等作用力的前提下,其旋转和速度较以前有所下降;要使其仍保持相当的旋转和速度,则必须施以更大的作用力,球体对底板的冲击力相应增大,“度”亦随之而变,使得原有底板的底劲相对减小,也给Oversize们的粉墨登场让出了空间。
相关阅读:
|&|&|&|&|&
快乐乒乓网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种乒乓球底板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