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天下午 英文进行为期六号飞行训练计划好明天开始好好

> >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10月15日CCTV-4神舟六号特别报道内容
  航天专家和艺术家共话航天
  演播室主持人 鲁健: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在为您直播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到了几位嘉宾,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位是国际宇航科技院的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朱毅林先生,你好朱先生,欢迎你。
  另外两位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大家都非常喜爱和熟悉的电影演员张国立、邓婕夫妇,我就不用过多地介绍两位了,其实每一个观众都很熟悉。不过张国立和邓婕告诉我他们俩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既然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我想我们今天也会准备很多的问题先考考你们。在考试之前我想先跟你们聊一聊这两天有没有看我们整个的直播,尤其是发射的那天。发射那天可是很早,我们是早晨六点开始直播,不知道你们是几点?
  邓婕:
  我们是8:30开始看的。
  演播室主持人:
  8:30开始看的,你们看来是知道9点钟发射,8:30提前半个小时打开,怎么样当时看了的感觉。神舟五号你们肯定也看了,对吧?看这个直播的过程两次对比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张国立:
  我是第一次比较紧张,“神舟五号”的时候比较紧张,那是特别的紧张,到了“神舟六号”的时候觉得没有问题。
  演播室主持人:
  比专家都有把握。
  张国立:
  我觉得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其实还是很紧张,我们两个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在盯着。
  演播室主持人:
  在发射的过程中最紧张的是什么时候?
  张国立:
  点火。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点火的时候。
  邓婕:
  还有就是舰船脱离的时候,我觉得挺紧张的。
  张国立:
  那个因为我们没有那个常识,所以给吓了一跳,因为剥离要爆破一下,产生一个火光以后,有点紧张。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这次火箭上面的摄像机说实在的给人的印象挺深刻的。
  邓婕:
  挺棒的。
  演播室主持人:
  一个是朝下拍的。我相信可能你们也看了,一个是在二级火箭上面,一个摄像机朝下拍的,这一个镜头。因为像你们搞电影的,我想肯定对这个印象都很深。
  张国立:
  我第一个想法,“天啊,怎么固定的,这个摩擦力和速度还产生那种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摄像头,我真的想看看,太棒了。
  演播室主持人:
  真的想看看,现在咱们是看不到,而且有很多观众特别关心这个问题,后来还有一些观众给我们寄来一封信,信上提出建议说怕这个摄像头在摩擦的过程中烧坏,说应该在外面加装一个装置保护起来,结果后来我们当天晚上请来一个嘉宾,正好是火箭专家。他说这完全是英雄所见略同,说观众所想的,他们早就已经想到了,确实摄像头外面加了很多的保护装置。还有一个是朝上拍的,箭船分离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个飞船当时分离的镜头。我觉得这个镜头看起来有点像好莱坞大片。
  张国立:
  就是感觉有点像制作出来的那种感觉,而且我好像看到船上能够感觉到画面的应该是四个摄像头,好像有四个,因为舱里头有一个,舱里头有一个俯拍角度的,平视角度的,外面有两个。
  演播室主持人:
  看来你这两天的专业知识积累的不少呀。待会儿可能考不倒你了。那这样吧,我们 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点火的瞬间。
  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当时发射的这个场面,我想其实不止你们两个人,可能很多人都很激动,考试正式开始,我想先问你们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画面里喊倒计时的那个人的职位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邓婕:
  他是零号指挥员。
  演播室主持人:
  看来邓婕也准备的很充分,零号指挥员。长什么样还记得吗?
  张国立:
  挺帅的,方方的脸,挺年轻的。
  演播室主持人:
  下面我们就电话连线一下零号指挥员郭宝新,郭先生你好,我们现在虽然看不到你现场的画面,但是能够你的照片。
  郭宝新:
  谢谢你。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今天演播室有非常崇拜你的两位明星,张国立和邓婕夫妇,你可能也认识,他们今天看到发射点火的时候,你喊倒计时的口令都非常崇拜你,不知道当时你喊这个倒计时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郭宝新:
  喊倒计时的时候,我的感觉特别好,镜头特别足,因为离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了,喊的劲头越来越大。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刚才从发射的时候听出来了。现在从发射点火任务完成了以后,你现在在做什么呢?
  郭宝新:
  现在我们正在做发射以后的收尾和状态转换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那张国立和邓婕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和零号指挥员沟通吗?
  张国立:
  我为什么很崇拜你呢?我听说“神五”的时候您也参加了整个的发射过程?
  郭宝新:
  神五的时候也是我当零号指挥员。
  张国立:
  对呀,也是你喊的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点火,对吧?
  郭宝新:
  邓婕:
  30秒的时候就开始喊了。
  张国立:
  您知道您这个倒计时让我想起了什么吗?
  郭宝欣:
  你想起了什么?
  张国立:
  你们绝对想不到,因为你这个倒计时让我一下子回到几十年前,我看过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画面,让我一下子想起来,很多灯,十、九、八、七、六、五、四、二、一,起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画面让我想起来,所以我想你们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真的很神圣的。真的很崇拜。
  郭宝新:
  感谢你的关心和支持。
  张国立:
  郭先生我代表问您一个问题,如果他想成为一个零号指挥员的话,等需要经过什么样的途径和培训呢?
  张国立:
  我跟你说,我现在会的。
  郭宝新:
  我就直接给他让位就行了。
  张国立:
  我跟你说我现在会的,我会的就是喊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其他我都不会的。
  郭宝欣:
  那没关系,到那个时段我让你喊就行了。
  演播室主持人:
  平时这需要经过什么样的培训和演练?
  郭宝新:
  关键是心理素质不要害怕,然后进入10秒以后,十、九、八、七到零秒之前这中间有几个状态和几个参数,一定要看清楚,然后才能点火。在这10秒之间可能还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要果断的处置,到点火之前随时可以下终止发射程序的口令。
  演播室主持人:
  作为这样一个指挥员的话,可能不仅各项程序要非常的了解,各项参数非常了解,而且还得非常果断,是吧?
  郭宝新:
  对。不光是喊倒计时,十、九、八、七这几个数字,还要盯住屏上的参数,还要看着发射场的画面,万一有什么异常情况,及时果断地终止发射程序,确保不带着问题上天。
  演播室主持人:
  作为优秀的演员,他们喊倒计时的口令那肯定没有问题,中气十足,那可能最难的就是这些参数。
  邓婕:
  参数。
  郭宝欣:
  那没关系,他指挥喊口令的时候,我可以做他的后盾。
  张国立:
  我跟您说,我有心态比较好,敢喊这件事,但是比你这个少五个数字,我们是五、四、三、二、一、开拍。这个我可以,这个我底气十足,其他都不行。
  演播室主持人:
  郭先生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你们还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郭宝新:
  因为我们发射塔系统这边还有好多收尾工作要做,我们发射场地系统还要负责跟踪测控。
  演播室主持人:
  这些任务什么时候结束呢?
  郭宝新:
  当航天员平安回来。
  演播室主持人: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还不能休息?
  郭宝新:
  对,我们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他们完成回来以后我们才结束。
  演播室主持人:
  好,郭先生,祝你们工作顺利。
  郭宝新:
  谢谢你。
  演播室主持人:
  谢谢郭先生,其实这个零号指挥员确实是非常令人羡慕,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干得了了的。刚才其实郭宝欣先生他也很幽默,他说是出去你们来当都可以,我当你们的后盾,但是喊这个口令,我想人人都会喊,难得就是背后的东西。
  张国立:
  一种伟大的责任。
  演播室主持人:
  对,那我们接下来,我想张国立和邓婕两个人都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那我们今天也借这个机会考考你们,好在今天我们演播室有专家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朱毅林先生,他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我就不用多说了,如果有什么你们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或者网友观众朋友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可以请朱先生今天给我们现场解答一下吧,好不好?
  朱毅林:
  试试看吧。
  演播室主持人:
  那我就要正式开始考试了,第一个问题请问你们知不知道现在在神舟六号飞船上飞行的航天员的名字,请回答。
  邓婕:
  有一个叫聂海胜。
  张国立:
  有一个叫费俊龙。为什么这两个名字,我觉得这两个名字给我们感觉特别好,一个是海胜,一个是俊龙,这两个名字,我就是在想,他们爸爸妈妈真会给孩子取名字,取的是真好,而且我觉得也有特别好的意义。尤其是他们两个搭档,这次我觉得真的是配合很默契,这两名字也非常吉祥,非常好。
  演播室主持人:
  那下面这个问题就稍微难一点,请问四个备选航天员的名字,两位知道吗?
  邓婕:
  好像有一位姓翟。
  张国立:
  翟志刚。
  演播室主持人:
  你们配合挺默契。你们两个可以一起上“神舟六号”了,配合很默契,翟志刚,这是一个。但是翟志刚一个组的队友叫什么,他们一般是两个人一个组。
  邓婕:
  好像这个有一点,我们就不知道。
  演播室主持人:
  翟志刚的队友叫吴杰。翟志刚,吴杰这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还有一组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
  邓婕:
  有杨利伟吗?
  张国立:
  没有,杨利伟是“神舟五号”的。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一组刘伯明和景海鹏。
  张国立:
  海蓬,有印象。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现在这14名航天员都是从上千名优秀的飞行员当中选拔出来的,而这六个人又是14个航天员当中成绩比较优秀的人,所以他们以后都有机会乘坐神舟七号或者神舟八号上天,所以他们的名字我想也是值得记住的一些名字。接下来下一道题神舟六号多长时间能看一次日升日落。
  张国立:
  多少时间?
  演播室主持人:
  咱们是24小时。
  邓婕:
  反正是比我们快。但是具体多少,朱先生你给我们讲一下。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请老师给我们讲一下。
  朱毅林:
  90分钟。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依次进入地球的背面,就进入地球的夜里了,那么半天以后,就进入地球的白天了。这90分钟转一圈,就每天可以看到14次日出日落。
  张国立:
  等于正好是24小时,90分钟一次。
  朱毅林:
  90分钟一次吗?
  张国立:
  14次。日升日落。
  邓婕:
  一个半小时。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按加夜班来算的话,他们每天要加14个夜班。
  张国立:
  那可不可以这样讲,他们在宇宙空间中一天等于我们14天,可不可以这样计算。
  朱毅林:
  实际上他的生活不能按照90分钟过一天,90分钟过一天的办法来做,只能说看日出日落的时间比我们快,比我们时间短,他的生活起居按正常起居来作,他一天要吃三顿饭。
  演播室主持人:
  还得按地球上的一天。
  张国立:
  这个我比较了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去过南极吗?南极正好全部是白天,白天的时候我们还得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来。难道也不能说我们只去了一天。
  演播室主持人:
  下一个问题还再准备准备的,神舟六号,飞船叫神舟六号的我们都知道的,搭载神舟六就是刚才发射的火箭。
  邓婕:
  长征2号是吗?
  演播室主持人:
  差不多了。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今天我们的演播室,待会儿让摄像师给一个全景,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在也能够看到,所有人背后一圈全部都是立过赫赫战功的火箭,发射卫星的包括发射神舟一号二号的火箭,全在我们演播室。发射飞船这个火箭。
  演播室主持人:
  还行。前面两个问题在两个人配合下回答的还是很好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连线一下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记者任永蔚,看一看在那里有什么最新的情况带给我们。永蔚您好。
  任永蔚 记者:
  是的,我现在是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我们的分演播室,今天我们的分演播室,我们请来了一位年轻的嘉宾,他是飞控中心这次负责神舟六号飞行控制任务的总调度叫张强,大家不知道在屏幕上是否看到他了,一位非常英俊的帅小伙,今年只有27岁了,那么很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细节,那就是在今天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与航天员天地通话的过程中呼叫航天员的就是张强,张强欢迎你到我们的演播室。
  张强:
  主持人您好。
  记者:
  张强能不能告诉我作为总调度,他的职责是什么呀?总调度就是把咱们地面各位专家对整个飞行活动中一些指导信息通过我们总调度传递给航天员,让航天员在空间更好的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记者:
  今天在天地通话时,你是怎么呼叫航天员的,可不可以在这里再给我们模拟一下?
  张强:
  可以,“神舟六号”我是北京,通报飞船状况及身体状态。
  记者:
  鲁健,不知道你们听到没有?张强的声音非常的标准,好像让我们亲临了当时飞控的现场。当时你这时要把首长介绍给航天员,是不是?要告诉他有这样一个安排,那时要告诉航天员怎么跟他通话呢?
  张强:
  首先是这样。首先在把咱们正常协同程序安排的事情,走协同程序。首先提请在某个圈次,像今天下午53圈,远四测量船跟踪弧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将与他进行通话。
  记者:
  在此之前,航天员之间线路的连接以及测试是否也是由你来负责的呢?
  张强:
  这是由我的战友负责通讯调度,他们前期做了很多大量的工作,把天地通话两种方式都已经具体的适当化了之后,然后才有今天,能够作为航天员和总书记通话的一个前导,刚才听在现场角度的声音非常的抑扬顿挫,非常的有力,那么在下面平时是不是也要做一定训练?
  张强:
  是的,在这方面我们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与咱们航天员中心这方面联系比较多,特别是在任务之前,我们与三个口令组都进行了合作,特别是对于正常及应急情况下的处置,与航天员进行沟通达成最大程序的默契。
  记者:
  我在现场听到你们的口令非常的简洁,比如说在测试信号的时候,你就问航天员听到我的声音怎样?他们说我听你声音好,我听你声音也好,当时我们在新闻中心,记者就笑了,就觉得好像在一般的逻辑上不通。但是这也表明你们非常的简洁,都互相是明白的。对不对?
  张强:
  对,事先达成一致。
  记者:
  那你这一次听说是第一次担任“神舟六号”的总调度。那被在工作中感到自己有压力?
  张强:
  压力还是蛮大的。我们主要是向曾经从事过神舟五号之前,有很多老调度,在我们身边传帮带,给我们进行指导。我们今天虽然心情紧张,但我们是有这个责任在这儿,我们就觉得我们一定能够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特别是领导把这个担子交到我们的身上,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好。
  记者:
  虽然心情紧张,但是一进入工作状态,是不是也就忘却了紧张了,鲁健,我们在这个分演播室采访了张强,他也介绍了他的一些工作经历,其实像张强这样年轻的小伙子或者说年轻人,在这个飞控大厅近百人当中,几乎都是这样年轻的面孔,整个飞控大厅的科研人员的平均的年龄不到30岁,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载人航天任务后继有人。
  演播室主持人:
  好的,谢谢永蔚的报道。刚才我们的考试进行了一半。刚才张国立说肯定是不及格了。也不能这么说。基本上还能打60分,我们继续了。今天难得有朱教授,其实你们两个人考试,并不代表你们两个人,也代表很多的观众,因为很多观众都非常想了解这些问题,你拿的这些问题是不是都是我们观众提的问题。
  演播室主持人:
  接下来考试继续,比如说航天员他们在天上用的笔,我们知道在失重状态下,笔上特殊制作的,你猜一猜这个笔值多少钱吧?先看老师。
  邓婕:
  这个可能猜出来。
  张国立:
  这个有一点难猜。估摸着吧?
  演播室主持人:
  估摸着吧。大致给一个价,因为我看你们最近在拍一个文物的片子吧,《五月槐花香》,天天在估摸价钱。
  张国立:
  但估价有一个特点,它得把实物拿过来我们看一下。你实物都不给我们看一下。
  演播室主持人:
  实物待一会儿让你看一片子,在看片子以前,先请你给一个大致的价格。或者给一个区间,一个范围。
  张国立:
  演播室主持人:
  这个价钱对不对呢?我们请朱老师。
  张国立:
  朱老师您说一说。
  朱毅林:
  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想没有那么贵。
  演播室主持人:
  实际的价格据说是1000块钱。 大家会想为什么太空里的笔这么贵?
  朱毅林:
  我没有见过那个笔是什么样?但是我想普通的钢笔是靠重力往下流墨水,在失重条件下没有重力,我估计有压力,笔里面带一个气囊,里面是装压力装置。
  邓婕:
  挤出来的墨水。
  张国立:
  专家的意思是你挤出来也不行。
  演播室主持人:
  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这个画面,这是穿着航天服的一段画面。
  这已经是把航天服脱下来了。装在这个束缚袋子里。
  邓婕:
  脱下来了。
  张国立:
  我觉得他们两个挺厉害的在失重状态下站的很稳,没有飘起来。
  邓婕:
  人家固定的是吧?
  张国立:
  没有没有。
  演播室主持人:
  因为他们腿部本来应该有一个束缚带。应该有一个,但是现在可能暂时已经解开了。朱教授,在这个穿航天服的过程中得两个航天员互相帮帮忙,是吧?单独一个人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吗?
  朱毅林:
  现在他们好像都是一个人脱穿。
  演播室主持人:
  自己脱穿也是没有什么问题。
  朱毅林:
  因为我们航天服穿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演播室主持人:
  其实也有很多观众问,因为以后神舟七号、八号、九号再上天的话,要完成连续一系列的任务,比如说舱外行走,对接,这样的话对航天服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张国立:
  我们常常看到的电影画面的话,要比这个更厚一些,更大一些对吧?
  朱毅林:
  里面装的东西更多。
  张国立:
  最重要的是缓解压力的一个装置。
  朱毅林:
  有的身上还背一个氧气瓶子那样的。
  邓婕:
  氧气瓶子,水什么之类的。
  张国立:
  头盔也很大。
  演播室主持人:
  好,看完这段画面,我们的问题也有了。既然刚才说的,你们这几天拍的《五月槐花香》一直在估价,刚才我们给航天员的笔估了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好像估了有点高了,显然如果这是一笔生意的话,你要亏了,1000块钱笔,你买走了,这个生意可赔了。猜一猜这套航天服的价格吧?也给一个大概的区间吧。
  邓婕:
  张国立:
  这个不行,1万肯定不行。
  演播室主持人:
  1万绝对不卖。
  张国立:
  我估计在20万人民币左右,应该它是非常复杂的。第一,他要有一个协调减压的程序,因为在航天飞机运送它们往天上走的时候,他们大气层的压力,他也叫压力服,而且有头盔,他的头盔里面有一个通讯系统,相当于一个小环境了。所以应该最少是20万元人民币。
  演播室主持人:
  谢谢张国立这么慷慨,两次都给这些高的价。实际上这个价格,朱教授是多少?
  朱毅林:
  不太清楚这个。
  演播室主持人:
  没关系的,这个价格我知道,因为我前两天采访航天员系统的这个专家。另外朱教授是空间技术方面的专家,稍候我们会采访航天员系统的总设计师,待会有什么航天员的问题,你们准备准备,可以向他提问提问,不过我昨天采访航天员系统的总设计师,他们说目前航天服一套好像是10万块钱人民币。20万块钱正好购买费俊龙和聂海龙两个人的。
  张国立:
  我忘了,这个意思差不多。
  演播室主持人:
  不过我知道美国现在的航天服可能更贵。
  朱毅林:
  他是这样的,你将来出舱航天服是非常贵的。
  演播室主持人:
  对,所以美国的航服员经常在舱外空间行走。进行空间维护。可能要100万美元一套。
  朱毅林:
  150万美元一套。
  演播室主持人
  不过你猜20万也不能说错,因为专家昨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十万到几十万之间不等。
  张国立:
  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说,我们国内在制作一个航天服的时候,可能是所有的都是为这一件服务,它也不是纯商业性的,如果按商业性的我估计20万都打不住。
  演播室主持人:
  对,尤其是以后要实现舱外行走,这个价格还会不断地上涨,十万,几十万,上百万这也是有可能的。确实有是可能的。好,这是关于航天服的估价,咱们先估到这儿,问一问别的,关于航天员的,我说的待会儿会请一个航天员系统的专家,由他来回答,这次航天员带上去一些娱乐设备,知道可以干什么吗?这个娱乐设备。
  张国立:
  我是觉得最好玩的是,他手里的摄像机。
  演播室主持人:
  小DV。
  张国立:
  它是一个手柄,我老是在想,这好玩,这要是拍武打戏,拿这个可以飞的。老是这么想,所以我对他那个特别注意,每次两个人需要拍摄的时候,它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打开固定的装置以后,把它拿起来了,然后伸到飞船的舱口那个地方,然后输送回来舱外的画面了,所以我觉得那个特别有意思。
  演播室主持人:
  其实他这个小DV不仅仅是娱乐的,主要是在舱内工作,提供大量的画面,提供大量的素材传给地面。娱乐还有一个专门电子的设备,可以通过在上面看电影,可以听音乐,但是电影都是录好的。可以看电影、听音乐。
  张国立:
  储存的。
  演播室主持人:
  储存的。所以以后你们拍摄的电影,电视剧什么的,如果能跟他们合作一下,把你们的电影电视剧输送进去的话,以后上太空的节目就非常过了。
  张国立:
  我觉得以后可以建议这样,当宇航员产生的时候,在上天之前让他们自己选喜欢看什么?如果有幸地选上我们的话,那我们真是太有幸了。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你们两个小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航天梦想,比如说当一个航天员或者飞天员的梦想?有过吗?
  邓婕:
  没有过。只是觉得当飞行员要在一个圆上面转,觉得挺有意思,挺好玩的。
  演播室主持人:
  你跟我一样的想法,因为这两天也有很多的媒体采访我,也问到我这么一个问题,我觉得很尴尬,你说主持这么多期这样一个节目,说自己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梦想,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确实,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当航天员。有的人上了这个轮盘一转,可能基本上吐得一塌糊涂的。
  张国立:
  但是我觉得我小时候产生过这样的幻想,这种幻觉。
  演播室主持人:
  幻想,不是梦想。
  张国立:
  幻想,因为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过一个宣传画,这个宣传画是一个火箭,两个少先队员骑着火箭上拿着鲜花,往上飞。那个时候小时候的感觉,火箭可以把人这样骑着就送上天去的。既然少先队员都可以骑着上去,那我觉得我也有条件。
  演播室主持人是:
  做过这样的梦。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普通人的航天梦想。因为很多人从小都有这样那样的幻想或者梦想甚至也做过这样的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解说:
  他们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他们又是航天发烧友,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热爱着祖国的航天事业,因为怀着的航天梦,他们变的不再平凡。
  邹加易:
  我想发明一种新型的载人飞船当作我的礼物送给航天员叔叔,这种载人飞船变大变小。让全国人民一起遨游太空也不成问题。我的飞船用的燃料不是人们通常使用的能源,而是用汽车或者工厂排出的废气合成的一种环保燃料,对人类没有一点危害。再说一说舒适性吧。我设计的这个飞船在起飞的时候,不会让人感到头昏等不适。
  解说:
  这位虎头虎脑的小学生就是这篇作文的作者邹加易,别看他年级小。可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航天迷,或许是受到工程师父亲的影响,小加易从小就对飞机特别的关注和喜好,凡是涉及航天和宇宙飞船之类的话题和内容,邹更是从不放过,邹加易说最让高兴的一件事要属“神舟五号”的飞行,那一刻他激动的跳起来,虽然现在已经过去近两年时间,但是邹加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觉得非常的激动。
  邹加易 北京新开路小学学生:
  神舟五号着陆的时候,我是从新闻里知道的。然后我心里感到特别的自豪,激动,非常的高兴。我想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载人飞船,一些国家还没有呢?外国人也不能小瞧我们。
  解说:
  说起了“神舟六号”邹加易更是滔滔不绝,他说现在同学们谈论最多的就是“神六”。大家最关心的是宇航员会怎么样生活?他们在飞船当中要干什么?他们研究什么时候能下来,回来后又会带来哪些跟上次不一样的研究成果,这些让他们讨论不休,邹加易说如果让他设计宇宙飞船,他首先到在安全性上做文章,这一点可不是凭空想象要有科学依据。
  邹加易:
  就是法国的好几个航天飞机都爆炸,尤其是哥伦比亚号在着陆前三分多钟的时候爆炸了,而且“发现号”升空的时候,好几个重要地方的隔热瓦都脱落了,如果在太空中没有修好,回来也可能像哥伦比亚号那样似的,所以我发明的太空飞船非常注重安全性,他外面有一层整体的隔热瓦,是套在上面的,不会掉下来的。
  解说:
  不过在邹加易看来,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船如果只有安全性是远远不够的,舒适性也非常重要。
  邹加易:
  我发明的飞船在起飞的时候,不会让人感到头昏。而且它里面有一个重现地球引力的装置,它可以把宇航员吸到地板上,让他们像在地球上一样,躺在床上,也不用被绑在一个地方,吃饭不用吃那些没有味道的压缩食品了,可以像地球一样炒菜,然后炒菜的那些油烟还可以吸到燃料舱里头,然后当作燃料使用,在老师眼中邹加易是一个不善言谈,却有着许多奇思妙想的学生,在同学们眼中邹加易是一个小小的航天专家,跟他探讨航天知识那可是头头是道。善于动脑动手的时候邹加易说起自己的航天爱好还颇有心得。
  邹加易:
  就我买航模,然后在平常玩的时候,也发现了好多问题,我知道螺旋桨不是越大越好的。有一次我玩航模,不小心把螺旋桨给摔坏了。我想再重新买一个装上,我去商店的时候,看到一个特别大,特别长的,我就想它这个肯定特别好。一转可以让那么多风往后飞,飞机肯定飞的又远又高,然后我就把买回来装好之后,第一次试飞发现它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机头老是往下折,后来我知道它那么又大又长,那么沉,机头前后不平衡,所以飞起来之后就往下折,如果前后都平衡了,一定会飞的越远越快的。我还知道飞机越轻越好。那次我拿了一个机身是木杆做的和机身是塑料泡沫做的飞机去玩,我发现塑料泡沫的飞机和木杆飞机相比,它飞的特别的远,然后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解说:
  平日里邹加易就喜欢看有关航天知识方面的有关书籍,为此他专门在学校订阅了相关杂志,同时还不时从网络上了解更多得航天信息,在邹加易的图片当中,他最得意的就是这份《探索太空》了,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的航天梦想。
  邹加易:
  我画的这幅画名字叫“探索太空”,这个就是我发明的飞船,他这个里面绿色的,是要在太空里培养的植物,看看植物栽太空里会是什么样的?那些深蓝色的都是隔热板,是一次成型包在上面,不是用特殊的粘贴剂粘贴在上面的,它可以保证飞船的安全,通过大气层的时候不会脱落,这些角可以喷出火焰,然后可以让飞船升空,在着陆的时候喷出空气,让飞船着陆的时候感觉特别软,好像掉到大海绵上似的,让人感觉更加舒服,这个是宇航员。他可以不用在航天飞机里就能在太空上遨游,这个是它的燃料瓶,里面装的燃料,喷出火焰,他就是可以自由的飞行。深蓝色的航天衣,这个是一个天线,可以和航天飞机里面的人联系,这个是控制,一按下去之后,这里就可以喷出火焰,然后人就可以上升了。这上面画的是我们中国的国旗,他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是第一个能够使用这样的航天器和不用任何航天器就能够在太空中遨游的宇航员的国家。
  解说:
  邹加易说虽然这幅图画带有科幻的色彩,但是他坚信只要努力没有实现不了的事。其实在邹加易的心中还装着一个更远大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名像杨利伟一样的宇航员。邹加易:
  我的愿望就是以后当一个像杨利伟叔叔那样的宇航员,驾驶着中国的航天飞机去遨游太空,我想在太空上面种植一些太空食品,然后把一些动物带到太空上,在太空上做试验肯定和地球不一样,但是如果要实现这个愿望,一定要现在好好学习,我相信我这个愿望会实现的。
  演播室主持人: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在为您直播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目前我们演播室的嘉宾,一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员的院士朱教授,您好。 还有两位是大家喜爱的电影演员张国立和邓婕夫妇。刚才我们看的这个短片,个小朋友叫邹加易,你看他画的那些画,包括他的一些想法都觉得非常有童趣,也很敢想,但是奇怪的是咱们国家不乏敢想的这些人,但是咱们国家的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现在看起来好像不太景气。
  张国立:
  那是因为我们成人不敢想。做这个工作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今后一定不会这样的。你看刚才卫星控制中心的这些年轻人,你看到总调度才27岁,而且说平均年龄才30岁,就是说已经后劲十足了,这些年轻人已经带这里做主帅了,往往你看到我们现在又有这些有大胆想法的小孩子,真的是后劲十足的,你讲的这个特别对,其实觉得科幻的东西多了以后,其实人就多了一个思维的空间,比如说在若干年前,就可以看到美国拍的星球大战,它那种思维已经打开了我们思维的框架了,其实我觉得再过若干年以后,你说的这种担心就会消除了,他们就会有很多的这种想法。而且我想可能大家也都看过像汤姆?哈克斯演的阿波罗13号,他完全也是取材于美国的阿波罗飞船这样的一个体裁,我想现在咱们的神舟号也能够上天了,而且是两人多天的飞行。应该以后这方面的题材的电影应该有,不知道以后有没有这种可能?
  这个是需要写故事的,因为阿波罗那个故事写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演播室主持人:
  咱们很难拍。现在考试还未结束,第一轮考试刚刚结束了。我们稍候待会再进行第二轮。第二轮考试还没有开始呢,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张国立:
  我们也可以向你提出问题吗?
  演播室主持人:
  可以啊,没问题呀?
  邓婕:
  我先想问一个问题,好像我知道我们已经有在培训女性的航天员,但是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上天的,她们是不是在生理条件相比男的是不是有一些劣势?
  演播室主持人:
  女性航天员是吧?
  邓婕:
  演播室主持人: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我回答不了。我们接下来连线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记者任永蔚,请他给我们请出一个专家是航员系统的专家,请他谈一谈,看看他请到了哪位专家,由专家来替我们回答,永蔚您好。
  任永蔚:
  鲁健您好,刚才你的介绍我听到了,确实本来今天晚上是想请一位,航天系统的专家来到我们的分演播室,不过这会儿他们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还正在开会呢,因为临时有事,所以就推迟我们演播室的访谈,现在在我们演播室做的嘉宾是飞船系统的一位专家,他叫朱枞鹏,那么刚才我也听到了张国立夫妇谈到了女航天员选拔的事情,其实我多少也知道一点,因为在此之前我也采访了中国航天员训练科研中心的主任陈善广,他给我提到的关于女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提上了一事议程,现在正在研究选拔的方法方式等,但是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他也透露今后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中国航天队员的选拔会更多得类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神舟飞船的设计是可以搭载三名航天员的,我们目前航天员队伍主要是从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其实就现在神舟飞船的设计来说,这三名航天员中有一名随船工程师还有一名载荷专家,那么陈善广就透露载荷专家就可以从更多的科研人员中,有这种科学领域的专门的人才中去选拔,这就给更多的人提供一些机会,鲁健。
  演播室主持人:
  那非常幸运的请到专家来到演播室,那看有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可以交流交流,待会儿。
  任永蔚:
  现在我想先问朱枞鹏先生一个问题,那是说飞船现在已经正常运行了四天,整体的状况如何能不能给我们先介绍一下?
  飞船系统专家:
  好的,现在飞船运行了大概56圈,现在船上的各个飞行系统运行良好,航天员感觉也非常良好。
  演播室主持人:
  大家比较关注的是环控生保系统的运转怎么样?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飞船系统专家:
  环控生保的主要一个是保证舱内的压力,还有氧气的成分包括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不能超标,还有舱内的湿度控制,保证人的生存环境,目前来看各方面指标都非常好。
  演播室主持人:
  在此之前,大家好像比较担心像两名航天员他们在这么一个小小的舱中,每人一天呼吸大概要达到1公斤多吧。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冷凝水装置,那是不是装置运行的也挺好?
  飞船系统专家:
  对,运行的挺好的,因为呼吸,把体内的湿气释放到舱内的空间,冷凝通过空气的过滤把湿气冷凝成水,然后收集起来了,保持舱内的湿度,就是人能够感觉比较舒适的一个湿度。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这两天也看到了航天员轮流进入轨道舱去休息睡眠,他们在休息的过程中,氧气的保证以及空气的流通是怎么运行的?保证的呢?
  飞船系统专家:
  因为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的对流,不像有重力情况下,空气的对流主要靠分机牵制对流,这样就保证人的活动区,特别是睡眠的时候,在身体的周围,氧气的浓度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分机分散,来使得舱内的空气能够对流,目前来看这套系统都是运行非常好。
  任永蔚:
  那他们在轨道舱内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噪音有没有干扰呢?
  飞船系统专家:
  肯定是有干扰的,因为舱内有好多的设备,特别是运动的一些部件,包括分机肯定噪音的。航天员的耳朵里相应有耳塞,但是能够起到一些降低噪音的作用,但是完全消除噪音肯定是不行的。不会像地面那么舒适,多少有些噪音。
  任永蔚:
  可能逐渐习惯了这种环境。
  飞船系统专家:
  也适应了,航天员在地面在这种环境下要进行长时间的实验,基本上可以适应有一定噪音的环境。
  任永蔚:
  这两天我们也看到航天员在舱内做一些工作,实验,而且看到他们做一些大幅度的动作,像翻跟头,那会不会影响我们飞船的姿态呢?
  飞船系统专家:
  这个我们开始也做了一些准备,万一在飞船上的大幅度的动作,造成干扰过大,我们有相应的对策,从目前来看,对姿态的扰动还是很小的,比较小,我们这些准备的对策都没有使用,还是在我们要求的指标范围之内。
  任永蔚:
  其实这几天的飞行对我们的飞船是一个很好的考验,你觉得这次对于一系列试验对于我们今后飞船的改进提高会积累了那些经验呢?
  飞船系统专家:
  因为我们载人航天后续还要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交汇对接包括开展空间一些运用,人在空间参与一些项目,肯定在空间要进行一些身体的活动,我们通过神六飞行也是摸索这方面的收据,为后续的飞行做一些准备。
  任永蔚:
  鲁建,我现在的采访就先到这里。不知道在我们的主演播室里,张国立夫妇他们对我们的这位专家有什么问题要问。
  演播室主持人:
  确实他们还真有问题,而且我们没有想到,刚才还在演播室里专家看起来这么年轻,和刚才那位一样和总调度一样都这么年轻,确实这次在跟随整个神舟任务采访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这样的。这次在科研第一线这些负责无论是总指挥,最设计师以及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中,真正是年轻的面孔很多。
  演播室主持人:
  那好,张国立夫妇也有一些问题正好想请教一下飞船系统的专家,有什么问题?
  张国立:
  刚才听了我们这个专家的回答,我们又明白了很多的科学道理,航天知识,有一个我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做这个行当,老是跟这个画面和图像打交道特别多,我看到从飞船上传送的画面非常好。就是在动态最强烈的时候,升空的时候,偶尔会出现一两个马赛克的画面,这个画面的传输质量那么好,是用什么手段传送回来的呢?
  飞船系统专家:
  这个我们也是通过无限电路,无限电路也有摄像头,摄像头设计的图像,然后通过无限设备传回到地面,跟日常包括电视上的传播技术上应该是相同的。
  张国立:
  因为他不可能直接传送到我们北京的控制中心的是吧?他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手段,比如说它会通过卫星,因为我们有很多监测的船,是否它会起这么多作用的,他把信号发射到某一个最近的点,又传送给另外一个点或者是上到哪一个卫星上去再回来,我就特别想知道这个轨迹。
  飞船系统专家:
  您说的是非常对,因为飞船绕地球运送。因为我们现在由路上测控站。另外海上还有四艘测量船,它进入靠近的一个测控站,他把图像传到相应的测控站,这个测控站通过卫星传到北京控制中心,是这样的。
  张国立:
  谢谢,谢谢。我明白了。
  任永蔚:
  鲁建,其实我这儿可以代观众朋友再问一下朱先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说飞船在天上运行的话,如果突然遇到故障怎么办?你们有没有应急措施?
  飞船系统专家:
  我们设计了很多对策,就是我们现在正常运行五天,一旦在中间出现一些故障,需要航天员提前返回,我们都有相应的对策。
  任永蔚:
  准备了多少故障模式?
  飞船系统专家:
  好几十种吧。
  任永蔚:
  好谢谢您。
  演播室主持人:
  这个听完了以后,我们就更加放心了。
  演播室主持人:
  谢谢永蔚的报道。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费俊龙今天早上拍摄的从飞船上看地球的一些画面,特别的清楚,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15号早晨,今天早晨费俊龙用DV机拍摄的画面。从这个舷窗外看地球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一般拍电影可能说视角,这种视角可能感觉太好了。简直像我们亲自坐到神六上,你看他从舷窗外拍摄的太阳帆版。
  张国立:
  那个是不是地球阳光和地球交界的地方。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看起来就像坐在飞机的舷窗内照着飞机的翅膀,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就是坐到飞船的返回舱里,拍摄的太阳帆板,这个太阳帆板有点像飞机的翅膀一样,拍摄的这样一个画面。
  张国立:
  其实它飞临上空的时候其实都是在我们的控制之内,大家都知道的。你比如说今天早晨,他又经过酒泉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就在我们的上空,比如说我们北京市民都看到了神六。
  演播室主持人:
  是的,今天早晨7点北京市民终于看到了。好,我们和专家这一轮的航天探讨、问答非常的圆满。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先稍微休息一下,稍候回来,请你继续锁定国际频道收看我们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中外航天专家谈太空合作
  演播室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继续锁定国际频道收看我们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演播室的嘉宾。
  一位还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朱毅林,朱教授,您好。另外演播室我们刚刚迎来的一位新嘉宾,原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副总指挥,姜景山先生,您好姜总。其实今天您来正好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观众的一些问题向您请教,首先我们发现在这次的载人航天工程当中,尤其是运用系统,有一个名词叫做“遥感”,“遥感”也您的专业领域了,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遥感,在神六飞船系统中有哪些方面能利用一下这个遥感?
  姜景山:
  遥感大概是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产物,那么顾名思义就是“遥”的意思,“远”的意思。那么“遥远”的感知,就是远的距离对物体信息观察,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遥感”,利用电磁波的一些特性,一定距离以外,对物体信息的感知,那就遥感。
  演播室主持人:
  那么我们这次物体信息的测控用到遥感?
  姜景山:
  测控和遥感不太一样。
  演播室主持人:
  那遥感主要是运用到哪些方面?
  姜景山:
  因为遥感本身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冲突的,一种是不冲突,但是有数据的,对物体本身的一些特性,第二个来说,大家很爱照相,照相机如果放在高空,它本身也是一个遥感器,我们的眼睛必须是一个好的遥感,你在飞机上往下看,眼睛等于是一个遥感器,所以也可以冲突,也可以不用冲突。
  演播室主持人:
  那“神舟六号”有什么设备要运用遥感技术呢?
  姜景山:
  我们在神州三号、四号里边装了遥感设备,神舟三号装载了光学和红外遥感,神舟四号是微波遥感,这两个的区别,因为这样遥感往往是可见光,比如说我们看东西,比如说没有光线,就看不见了,现在灯一关,我看不见你,你看不见我,所以必须有光线作辅助,所以在上面经常白天黑夜,有时候你黑夜看不到地面,所以发明了一个叫做“红外光”。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经常看到夜间。
  姜景山:
  夜间有红外夜视,夜间可以看报,但是两个问题的是,有的云彩和天气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他是不能工作的,所以发明了一个微波,微波波段频率比较低,它有一个全天候的,所以用这个负担我们的全天候观测它。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观众朋友看到这儿,有什么这方面的话题也可以登陆央视网站把你的问题发表,我们今天在演播室里可以请专家给你解答,既然说到这儿我们连通法国的分演播室,今天法国的分演播室我听我们的记者说给我们请到了欧洲航天局的专家,那到底是谁呢?我们来联通李宾的电话,李宾您好。
  李宾 记者:
  鲁健你好。
  演播室主持人:
  给我介绍一下今天法国演播室请到的客人是谁?
  记者:
  好的,今天我们巴黎分演播室请来的是欧洲宇航局负责从事和中国事物的一位高级官员贝里奎斯特先生,他现在就坐在我边上,而且我要介绍一点贝里奎斯特先生,他也能说一口比较不错的汉语。
  演播室主持人:
  是吗?你好贝里奎斯特先生。
  贝里奎斯特:
  你好。你好。
  演播室主持人:
  没有想到你的中文说的这么好。你以前来过几次中国呢?
  贝里奎斯特:
  好几次,但是现在我差不多什么都忘了。
  演播室主持人:
  什么都忘了,但是你的中文依然没有忘,说的这么好。
  贝里奎斯特:
  谢谢你。
  演播室主持人:
  北京的演播室也有两位嘉宾,一位是应用系统的专家,还有一位是空间技术方面的专家,所以今天在演播室可以和欧洲空间局的贝里奎斯特先生进行一个交流,好吗?
  也是非常的北京的演播室今天也是两位嘉宾一位,运用系统的专家还有以为就空间系统的专家就是欧洲空间局就了进行一个交流好吗?
  记者:
  鲁健,今天我们巴黎分演播室今天也是非常荣幸请到贝里奎斯特先生,我想现在我们的宇航员在空中也是飞行了一段时间,贝里奎斯特先生想对他们说几句话。
  贝里奎斯特:
  我想说什么话呢?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跟他们说祝大家成功返回。
  记者:
  鲁健,他也对我们两位宇航员致以问候。
  演播室主持人:
  我刚才也听到了,确实今天也难得请到的欧洲航天局的专家,所以我也有一些问题请教一下,因为我知道中国和欧洲在“双星计划”和“伽利略计划”这些方面的合作都非常得好,能不能现在给我们介绍一下在这方面合作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贝里奎斯特:
  当然可以。首先我们谈到的是“双星计划”,这个计划是一个太空科学研究计划,它是与中国的航天局以及中国的科学院共同展开的,我们这个计划已经实施几年了,欧洲共把中国发射的两枚卫星当中加载了八项八个仪器,这两个卫星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发射成功,今天中欧双方都在对这两颗卫星发回的数据进行研究。
  记者:
  刚才您提到中欧双方在卫星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我们的神六已经发射成功了,它是否会对未来的合作扩展更多的空间呢?
  贝里奎斯特:
  当然,我认为那是肯定的,它为我们未来带来许多合作的机会,我们也非常希望了解双方共同关注的合作领域是哪些?进行科学研究。
  记者:
  好,鲁健,贝里奎斯特先生,他是中欧合作方面的专家,我想演播室的两位专家肯定也有一些问题要提问。
  演播室主持人:
  两位嘉宾出去有什么问题想和贝里奎斯特先生交流的话也可以。
  姜景山:
  贝里奎斯特先生,我想提一个问题,现在探月热各个国家都比较关注,现在我国空军也开展这个工作,你们有没有派人上这个计划。
  贝里奎斯特:
  目前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计划,我们是发射了一个小型的月球探测器,主要是从技术方面来研究推进技术,来研究燃料燃烧的效率。我们的探测计划主要是针对火星,目前我们正在对未来的火星探测计划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贝里奎斯特先生,我知道欧洲的航天事业一直都是以造福于民而著称,而中国这些载人航天技术能不能为老百姓所用,你有这方面的建议吗?
  贝里奎斯特:
  当然可以了。我们认为在欧洲我们希望是把这两个点分开,那么空间来说,我们有太空探测计划,比如说你们现在神舟飞船所进行的太空探测计划,包括学习更多得我们的空间环境的这样的研究活动,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运用的这些太空科技。其实太空科技已经溶入了我们每日的生活当中,我们的无线通讯包括现在我们在一些城市当中坐出租车,出租车当中其实就有这种定位导航系统,会给他们指明一个地址的准确的位置,太空科技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一部分。
  记者:
  对于中国的普通人来说,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太空科技?我的汽车当中具备GPS的定位系统,我非常高兴我的汽车当中有这种系统,能够为我每天的出行进行导航,下面您是否向北京演播室的专家问一个问题。
  贝里奎斯特:
  我非常的关注中国的“嫦娥探月”计划,不知道中国队“嫦娥探月”计划,已经有一个时间表,中国是否会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实施这个计划,还是通过中国独立的进行?
  姜景山:
  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启动一段时间了,大概是三年之前我们已经启动,现在我们处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准备分三个阶段走,第一个阶段是把一个卫星送到月球,绕月对月球进行进一步探测,这是第一个阶段,这个时间大概是2007年的上半年。如果特别意外的话,这个计划是能够实现的。
  第二个阶段是我们准备送一个机器人加入到月球上面,然后实地进行探测,这是我们第二个阶段。第三个是接下去以后,进行探测并采样并返回,我们大概三步走。这个时间大概是差不多每隔三四年。所以我们完成第三个阶段,大概是2015年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
  那么什么时候真人能够到月球上去?
  姜景山:
  这个肯定我想中国肯定要派中国人上去的。我们前面的三部都是为这个做准备的,首先人到那里去下去还要安全。第二个下去还得回来,不然,他就变成月球人。所以一定要回来。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以后,我们会启动载人,特别现在我们载人条件已经比较成熟,所以我们现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将来也可以为升空作一些准备。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我们北京演播室还有一位嘉宾,是空间技术方面的专家朱毅林先生。也有一个问题要向法国的嘉宾请教。
  朱毅林:
  我想请问一下贝里奎斯特先生,欧洲航天局在今年要发射一个探测金星的探测器?我想能不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的情况?
  贝里奎斯特:
  没错,我们现在有一个探测金星的计划,现在正在筹备当中,最后它的发射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我们现在正在讨论,在欧洲航天局当中也正在做一些筹备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李宾,北京演播室的交流就是这些,你看还有什么问题吗?
  李宾:
  好的。我想借这个机会问一下贝里奎斯特先生有关在太空旅游方面的一些问题,因为似乎现在太空旅游成为一个热点,我想知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贝里奎斯特:
  现在太空旅游似乎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想在欧洲有很多人都希望到太空中旅游。但是目前为止对欧洲航天局来说,这可能还是一个未来才能实现的计划,而不是今明两天才可以实现的计划,也就是可能在未来大家有这种机会去旅游,目前还是主要做这种太空的探测研究工作。那么实际上现在虽然不能去旅游的,但是将来还可以从太空科技中最终受益。
  记者:
  好,鲁健,从他的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未来太空旅游似乎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演播室主持人:
  对,因为我们前两期在北京采访一些嘉宾的时候,他说中国未来太空旅游是肯定的,未来得神舟号肯定能提供人类太空旅游的商业服务的,但是这可能还需要加以时日,我们也期待着有这样一天,而且希望在这方面,以后能和欧洲有所合作,那就更好了。
  好的,谢谢李宾。
  李宾:
  谢谢你们。 谢谢贝里奎斯特先生。
  演播室主持人:
  刚才我们是连通了法国的分演播室,这是欧洲空间局的专家,我们也非常荣幸刚才能够和他进行一次这样的对话。
  刚才贝里奎斯特先生说在探月工程方面,欧洲还没有一个这样的计划?
  姜景山:
  没有派人去的计划。
  演播室主持人:
  他们重点是在火星探测方面。
  姜景山:
  他们现在做的是路过月球,顺便探测,主要目的放在卫星,他们在彗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他们在月球上面的探测属于路过型的考察?
  姜景山:
  其实是这样的。
  演播室主持人:
  不是专门性的考察。您应该对“嫦娥工程”非常得了解了?
  姜景山:
  进展比较良好。
  演播室主持人:
  进展比较良好,现在主要是为第一步做各种准备。
  姜景山:
  尽管是大家对月球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美国、俄罗斯,但是有很多问题还是有一些说法,很多没有探测到,中国现在自己发射的卫星,中国敢去自己探测。
  朱毅麟:
  要掌握到月球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有一些东西国外还没有探测到,月球表面土壤的厚度,好像国外没有对这个进行探测,而我们“嫦娥”一号有一个特点。
  演播室主持人:
  “嫦娥”一号就是我们要送上去的第一颗探月卫星。
  朱毅麟:
  它上面一个雷达,专门来探测月球表面土地的厚度,这个好像是国外还没有专门研究。当然其他的方面,国外也做过,有的也没做,我们主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国外公布的数据有时候也很难说是完全公布,或者它公布的不是经过很好处理的东西,我们有时候用,有的时候不一定用。
  演播室主持人:
  刚才您在和贝里奎斯特先生对话的时候,我也听到了目前的“嫦娥”工程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发射绕月卫星。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发射了很多卫星了,火箭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了,如果要发射绕月卫星的话,现在有什么难度?
  朱毅麟:
  在技术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距离很远,我们现在能够发射的卫星就是离地球直径轨道36000公里,这是最高的,现在要跑到380000公里。
  演播室主持人:
  这是10倍以上了。
  朱毅麟:
  10倍以上这么远,要求去的速度、大小、方向要越高,如果出发的时候稍微偏一点,跑到很远的地方就差很远了,这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一点很重要,进入奔月轨道的速度、方向、大小要很准,这不是靠一次就解决的,在中途、在飞行过程中间还不断地调整,不断地修正它,要根据它预先计算好的轨道飞行。飞行过程中有些偏差就要不断地修正,而且到了月球附近一定要减速,因为从地球出去的速度是大于环绕速度,大概每秒10.9到10.8公里的速度,但是不要超过11.2,否则就离开月球了。以这个速度飞到月球附近的时候,如果不减速,肯定就飞走了,如果飞得很准,就撞到月球上,只有把它变成一个围绕月球的卫星,到时候一定要减速,要把这个速度减到正好,也就是说这个精度要求很高。
  演播室主持人:
  这个发射也是靠我们的火箭完成的吗?
  朱毅麟:
  靠我们的火箭,还靠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器本身也有发动机。
  演播室主持人:
  目前的火箭从技术上来说是不是就不够了?
  姜景山:
  现在我们是比较重视火箭技术。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如果要把一颗卫星绕月的话,这个轨道是怎么样的?
  姜景山:
  我们现在发射的方法仍然是把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然后是卫星本身绕着地球转,越绕越高,到了一定程度就直接奔向月球,快接近月球的时候就逐步逐步降低。
  演播室主持人:
  主要的技术难题其实是在卫星上,而不是在火箭上。
  姜景山:
  以往我们比较关注卫星的是能不能进入到绕月轨道,在接近月球的时候能不能控制得好非常关键,里边很多的轨道控制、测控、通讯这些问题,以往都是36000公里,顶多8万公里,我们现在是40万公里,这个难度比较大。
  演播室主持人:
  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样让它进入到月球轨道。
  朱毅麟:
  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关键技术就是40万公里和38万公里的测控。原来我们测控最远的距离就是36000公里或者是40000万公里,现在38万公里了,距离拉大了10倍,信息的衰减程度就减小100倍,所以怎么样能够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把它的信号接收下来,因为你要跟踪它的轨道,要接收它的信号,这个信号衰竭了100倍的话,这就要考虑到地面接收天线的大小、尺寸、灵敏度都要提高,这个就比起我们原来的数据要高多了。
  姜景山:
  我们现在的卫星就做了一些改进,因为它信号很弱,又需要加大天线,我们原来的天线不那么大,我们现在增加了两个17米的天线,这是有把握的。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和欧洲有什么合作的可能吗?因为我们现在和欧洲的“双星计划”,包括“伽利略计划”,根据贝里奎斯特的说法是进展的还是在稳步推进。
  姜景山:
  现在我们刚刚跟欧洲的副总在他们那儿谈过。
  演播室主持人:
  在卫星技术方面应该也有合作。
  姜景山:
  主要是测控方面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地面站,因为中国的领土比较有限,有好多国家有地面站,我们就不够,所以借助欧空局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地面的测控站,他们是非常乐意的。
  朱毅麟:
  欧空局有一个叫ESOC,就是欧洲空间运动中心,它就相当于西安测控中心和北京的指挥所一样,它有一个很大的天线跟踪它的升空探测器。这方面如果有合作的话,我们可以利用ESOC站上的天线帮助我们接收月球探测器上面的信号,这方面正在谈判中间,可能有希望。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以后就可以看到月球的画面了,就像现在从飞船上可以拍摄到地球的画面一样。
  姜景山:
  将来神六发射成功了,大家知道,过那么多小时就回来了,到月球之后不能这样做了,因为到那儿去就要接近两个礼拜,就一直绕月飞行。
  朱毅麟:
  绕月飞行准备工作是一年,预期的工作寿命是一年。这一年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保持轨道不掉下来,如果不管它的话,就慢慢地掉下来。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要拍摄月球上的这些东西也是要依靠遥感技术是吗?
  姜景山:
  就是典型的遥感技术。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您刚才说有几种方式,一种是红外,一种是微波,还有一种是可见光,三种遥感。
  姜景山:
  我们现在探测月球有4大目标,其中第一个就有传送三维立体的图像,让老百姓先看看,这是第一个目标。
  演播室主持人:
  这应该就是运用遥感技术拍的一些照片。
  姜景山:
  用可见光红外照的一个地面图,这个是菲律宾那个地区的一个台风正在形成。
  演播室主持人:
  那遥感技术对天气预报是非常有帮助的。
  姜景山
  那是当然的,没有遥感技术,天气预报是做不了的,做不了那么准确。
  演播室主持人:
  这些遥感图片都是从卫星上拍摄的吗?
  姜景山:
  这就是“神舟”三号拍摄的。
  演播室主持人:
  那“神舟”六号也应该拍摄一些这样的画面回来。
  姜景山:
  “神舟”四号现在不是太清楚。这是长江口泥沙的淤泥,这是地面的状况。
  演播室主持人:
  这是长江口?
  姜景山:
  这就是长江口。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运用遥感技术,在“神舟”六号上可能也能拍摄到中国地面上一些照片,甚至可以非常清晰的照片。
  刚才因为张国立夫妇在演播室也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说他们能不能在经过中国上空的时候拍摄一些照片。
  姜景山:
  “神舟”四号实行对海洋的探测,海洋有风向、风速,这是气象很重要的要素,我们就给了一个风速。我们第一次在中国飞机上面获得这个图,这是用的微波。
  演播室主持人:
  这是用微波遥感技术拍摄的照片?
  姜景山:
  是的。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段画面是两名航天员拍摄的一些机舱外的地球的画面,这可能都是用普通的DV机拍摄的。
  姜景山:
  因为遥感能够增加分辨率,如果DV机再加上一个很大的望远镜,那看到的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拿普通的DV机,没有拿望远镜。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待会儿可以再看一下航天员在“神舟”六号上,他们用DV机拍摄的一些地球的精彩的画面,我们也可以感受一下。
  如果DV机能够经过改造,加上一些遥测技术的话,那拍摄出来的画面可能更美,但是现在还比较困难一点?
  姜景山:
  不是困难,航天员现在的事情很多,让他夹个望远镜在那儿照,给他增加很大的负担,不舒服。
  演播室主持人:
  也可以做到?
  姜景山:
  可以做到。
  演播室主持人:
  这一次“神舟”六号可能也会带一些这样的遥感设备上去,包括您刚才谈的微波遥感。
  姜景山:
  可能没有微波遥感,因为“神舟”六号两名航天员上去的,以前没有航天员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它基本占了。
  演播室主持人:
  轨道舱里主要是一些设备。
  姜景山:
  这一次,有些仪器可能上不了。
  演播室主持人:
  您刚才谈倒是“神舟”三号、“神舟”四全部携带的遥感设备。这样可能它也是一种实验了。
  姜景山:
  一种实验,为我们的运用卫星做准备,打基础。
  演播室主持人:
  根据我们谈到了探月工程,两位都对探月工程非常了解了。刚才我们说到第一步是要把绕月卫星发射上去,第二步您是说要把一个机器人送上去是吗?
  姜景山:
  就是我们的月球层,实际上也是机器人。
  演播室主持人:
  就像火星车?
  姜景山:
  差不多。
  朱毅麟:
  美国人准备了探测器和火星车,只是把这个放在月球上探测叫做月球车。
  演播室主持人:
  月球车?
  姜景山:
  月球车。它乘着探测器下来以后,月球车就跑出来,按照我们的指令,它跑一段距离,一边跑一边采集一些信息,然后传回来,这个是第二阶段。
  演播室主持人:
  难也就难在这个地方,这么遥远的一个地方,您刚才说是38万公里,要发出指令,它还要收到,还要做出回应,可能比较困难。
  朱毅麟:
  一个是着陆很困难,着陆的问题。在地球上返回着陆,它可以大气层的阻力让它慢慢下降,在月球上是没有大气的,所以靠自己。
  姜景山:
  不能用降落伞,没有用。
  演播室主持人:
  没有用。
  朱毅麟:
  用自己的火箭、发动机慢慢减速下来着陆。
  姜景山:
  着陆场的选择很重要,月球上很多坑坑洼洼的,如果掉在一个边缘上边滚下来,那就不能工作了,所以着陆场的选择非常重要。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信号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因为欧洲的“猎兽犬”可能是找不到了,可能也和这个有关系,路途太遥远。
  朱毅麟:
  我估计可能是着陆的时候碰坏了。着陆一定要有反推的火箭,使它慢慢着陆,每秒是5、6米的速度,超过这个速度就摔坏了,我估计它就是这个问题。
  姜景山:
  走的时候天线必须对准地球,不然的话,信号回不来了,找不到它。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看到美国研制的火星车的轮子也非常讲究,要在行动的过程中,一般小的岩石没有问题,都不会摔倒,这些可能说起来容易,要解决起来可能也比较困难。
  姜景山:
  现在我们国家有几家想做这个工作,我们已经为第二步的工作安排了一些预演工作,所以很多单位已经在研制这些工作。
  朱毅麟:
  刚才讲到月球车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只是它不是手脚的,它是轮子的。
  演播室主持人:
  第二步是把机器人发送到月球上去,不用返回。
  不景山用返回,第三步才返回。
  演播室主持人:
  就留到月球上了?
  姜景山:
  演播室主持人:
  第三步就要返回了,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
  朱毅麟:
  难度更大了。
  姜景山:
  因为着陆器下去带足够的燃料,再重新发射回来。我们这儿有很大的发射架,火箭没问题,不可能有这个东西,我们着陆场那边有几个燃料桶,一点火就回来。
  朱毅麟:
  就是在月球表面起飞,然后向着地球轨道,基本要靠飞行器的制作来控制,地球来控制它的话,这个距离很遥远,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
  演播室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很多关于探月工程的话题,因为目前探月工程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工程了,而且现在应该已经在展开那个过程当中了。
  姜景山:
  第一步,再过两年就要完成了,第二步、第三步已经列入到我们的中长期规划了。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之间有什么可以互相借历的地方吗?
  姜景山:
  在技术上可以互相借鉴的,比如说火箭、卫星上面的一些技术,我们可以借鉴载人的技术,这是可以间接的东西,直接的话,我们将来这三步全部完成了以后,我们肯定要去人,如果没有载人的技术的话,我们人都哪去不了。
  演播室主持人:
  去人还是要靠飞船去,到时候就可以结合起来了,可能有朝一日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合成了一个工程,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朱毅麟:
  就叫登月工程了。
  演播室主持人: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太空旅游的项目就可以开展了。
  刚才李宾在法国也问到了,欧洲空间局专家也问到了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在想象着有一天可以坐上中国的飞船登到太空看一看,尤其能够看一看月球。
  刚才我们是针对探月工程的一些问题,请两位嘉宾给我们谈了谈。
  我们也期待有一天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能和探月工程联系到一起,那也是我们太空梦想开始的一天。
  观众朋友,谈到这儿,稍候我们会请导播把今天传回来的航天员拍摄的一些舱内的画面一起看一看。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稍做休息,大家可以看一看航天员活动的一些画面。好的,稍候见。
  演播室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继续收看我们国际频道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刚才我们是在演播室和两位嘉宾谈了很多关于探月工程的一些话题,目前的探月工程也是在进展的过程当中,而且很多观众朋友也非常感兴趣。
  下面我们来连线到俄罗斯的分演播室,请我们的记者丁勇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俄罗斯方面请了什么的客人。
  丁勇,你好。
  丁勇:
  鲁健你好,观众朋友们好。
  演播室主持人:
  现在俄罗斯的分演播室,你请到了哪位客人?给我们再介绍一下好吗?
  丁勇:
  好的,今天到我们分演播室做客的仍然是索洛维约夫先生,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宇航员,曾经在太空待了651天,曾经5次到太空执行航天任务,其中有4次是坐飞船,有1次是坐航天飞机,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航天员。
  安纳托利?索洛维约夫 俄罗斯航天员:
  大家好,我想对演播室的中方嘉宾表示欢迎,向你们致以问候,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现在在轨道运行很好,很正常。
  丁勇:
  据我所知,你好像带过来宇航服、宇航相关的设备。
  索洛维约夫:
  我想首先介绍一下我带过来的这一套设备,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太空行走所用的设备。这个是用来对宇航员进行救援的,当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或者是着陆时,宇航员都要穿这样的宇航服,下面的宇航服是专门用来进行太空行走的。
  实质上这种宇航服是一个小小的宇宙飞船,它里面的一套设备都和宇宙飞船的结构基本相似。我们今天只看到它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它大约有一百克重,也就是说它是一幅手套,它主要是用来防止宇航员受到太阳辐射的侵害,它是有密封性质的这样一种设备。看起来它比较笨拙,好像很难戴着它进行规律,但实际上戴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它看起来穿起宇航服给人的感觉是像穿着一套运动装在太空行走。为了能够实现太空行走,还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固定装置,它这样可以保证宇航员在太空固定的范围内进行工作,这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太空行走来说是必须的一种设备。
  另外,太空的温度变化非常大,在太空基本上是在零上70度到零下70度之间,这取决于它是朝阳还是背阴。这种可以镀金的装置是一种过滤器,它可以过滤掉太阳辐射的一些危害性物质,另外这个东西对于宇航技术来说,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提高这些设备的性能。我应该指出的是有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应该怎样制造一些更完备的宇航服,这种工作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一直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没有停止,我们现在有一些专门的科研人员在从事着这样的工作,这样的设备保证我们能够在宇宙空间进行我们的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丁勇,我刚才也听到索洛维约夫先生给我们介绍的一些太空行走方面的一些知识,我们看了以后也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索洛维约夫先生今天能够把这些设备拿到演播室,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听说索洛维约夫先生曾经16次进行过太空行走,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宇航员。在这里,我们也向他表示尊敬。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演播室连线先就进行到这里,再次感谢索洛维约夫先生,非常期待下一次能够继续跟您连线,因为我们有很多观众也提出来大量的问题给您,也希望您给我们解答,期待下一次跟您的连线,也谢谢丁勇。
   中国权威航天专家谈飞船和测控
  演播室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继续关注国际频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接下来时间,我们演播室又请到了两位嘉宾,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位是原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沈力平先生,你好。还有一位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顾问郑松辉,郑总。两位老总,你们好。
  接下来我们首先连线一下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主任简仕龙,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测控的情况。他现在是在南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船上。主任,你好!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主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主任謇仕龙仕龙:
  你好。
  演播室主持人:
  昨天我听说天气状况非常不好,今天的天气准确怎么样,对测控有没有影响?
  简仕龙:
  今天较昨天来讲,还是有所好转,昨天风力是7到8级,今天降到6到7级。由于海区的情况比较恶劣,现在已经集中到新的海域执行任务,所有的情况对我们完成任务的影响不大。到目前为止,航行在大西洋上的4艘船已经完成了非常危险的70余个弧段的跟踪测控任务,所有的设备都很正常,记录到了全部有效数据,接收的全部图像和话音都很清晰。今天下午16点半左右,在远望四号测控船上活动,胡总书记与航天员通话,我们四号船提供了良好的测控和信号支持,图像和话音都很清楚。
  演播室主持人:
  现在这个时间,两名航天员在做什么,你们在远望三号船上能够看到吗?
  简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主任謇仕龙仕龙:
  我刚刚传完一个片子上来,一个仪器正在测试他们的身体状况、生理情况,有关需要测试、需要记录的数据都很正常。
  演播室主持人:
  从他们的表现来看是不是一切都非常得良好?
  简仕龙:
  一切良好,而且很自信,他们面带笑容回答问题,很轻松,我们看到很高兴。
  演播室主持人:
  这是您刚刚从船上看到的画面是吧?
  简仕龙:
  刚刚前几分钟。
  演播室主持人:
  几分钟前的事情。其实观众朋友还更多地想了解一下,能不能更多地给我们多介绍一下他们两位航天员具体的情况?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今天晚上主要做了什么事情好吗?
  简仕龙:
  询问了他的身体情况、排尿的情况、进食的情况,有没有饥饿,肠胃好不好,身体温度怎么样,他们很轻松地回答。
  演播室主持人:
  从北京时间今天晚上7点以后,到现在9点多,这两个小时的时间,他们是一直返回舱内,还是有到轨道舱的这样一些活动?
  简仕龙:
  他们一直在返回舱内进行有关的科学实验。
  演播室主持人:
  一直在返回舱,而且穿的是训练服是吧?航天服还是一直脱的?
  简仕龙:
  是穿的宇航服。
  演播室主持人:
  刚才简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这样的情况,最近两个小时的画面,我们可能很难看到,但是他们在远望船上是能够看到的。这也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刚才通过简主任了解了遥远的南大西洋的监测情况,而且他谈了几分钟前医监医保系统又一次与航天员对话,状态还是非常得好,这可能也让大家非常得放心,可能过不了几个小时以后,也能够让观众朋友们看到这些画面。总之他们在船上的活动,从这几天的检测情况来看,整个飞船系统,包括航天员的表现还是非常稳定的,可以这样说吗?
  沈力平 原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可以。关于航天员的身体情况,一个是主动向地面的航天医生报告,第二是地面航天医生要对他进行必要的询问。第三,我们有连续的生理指标的监测,这些监测的数据都通过我们的测控网传递下来。我们下边在航天员系统当中还有一个很强有力的医生的专家组,动态地、连续地分析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应该说是确实很不错的。
  演播室主持人:
  现在我们知道是两人多天的在轨飞行,以后可能在太空系统呆的时间会更长,如果飞船系统来说,对于航天员系统来说,是不是要解决的难题也会更多?
  郑松辉 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飞船总师顾问:
  是这样的。
  演播室主持人:
  比如说要待半年的时间,或者一年的时间?
  郑松辉:
  首先来讲,现在“神舟”六号通过多天、两人飞行以后,就在神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验、验证飞船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一个工作、休息的环境的能力,还有一个就是可靠性跟安全性。经过多天来讲,应该可以说是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验证。如果要再继续飞行,比如说半年,甚至更长,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会更多了。
  演播室主持人:
  主要会有哪些技术问题呢?
  郑松辉:
  主要是生命保障系统,这是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提高它的可靠性和功能,咱们现在讲舱内的环境,从目前来讲应该是可以就相当于咱们室内20度上下的温度。另外一个就是10度也不高也不太潮湿,怎么样来保持长期是这样,就需要有资源,要有条件控制到在飞船舱内又做空调保证,还有湿度、温度的调整,包括氧气。
  演播室主持人:
  氧气,呼出的氧气怎么处理。
  郑松辉:
  等等这些确确实实是需要长时间的。
  沈力平:
  如果是几个月的,甚至于几年的长期飞行,这个航天器就不是咱们的飞船了,可能要过渡到空间实验室,最后过渡到空间站,实现在轨的长时间的驻留。这里就提到了很多问题,可能最清楚的就是长期留轨的控制问题,飞行器本身的控制问题,生保系统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有一个长期飞行如何支持,这可能是有些在工作的原理上头要区别于短期飞行的飞船生保系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长期飞行对人还有一个人的空间环境条件,特别是微重力,还有一定的辐射。
  演播室主持人:
  对人的影响。
  沈力平:
  对人的影响及其防护,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严格的防护的措施。
  演播室主持人:
  说到这儿,有一个网友也提出来一个问题,说为什么中国不直接研制航天飞机或者空间站?空间站是现在还没有到那一步,是吗?但是航天飞机和飞船之间做了一个比较,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还是觉得飞船更好一些?
  沈力平:
  在我们载人航天飞船起步之前,组织了很长时间的各相关的部门和大批的专家,组织了很长时间的论证,那时候我们国家的“863”计划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有几种不同的方案做比较的,也包括网友们提到的航天飞机的方案,但最后根据我们国家的技术基础,以及各种飞行器各自的特点,我们最后确定了以飞船起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航天飞机的造价也非常高。
  郑松辉:
  对,我记得神五发射以后,这个问题作为从咱们自己国家的国情出发,经过多方的比较,究竟是走飞船发展载人航天道路,还是走美国那个航天飞机的道路,经过充分的论证以后,一个是认为航天飞机技术难度比飞船要大得多,投资也是一个数量级可能都下不来,还有一个是时间上面的。因为我们国家有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基础,发射的技术比较成熟,在返回式卫星基础上发展飞船,应该是借鉴这些成熟的技术,再加上咱们中国自己的特色,从俄罗斯走的道路来讲也是比较省,投资比较少,周期也比较短,从技术突破来讲,所以最终采用飞船的方案还是合适的。
  演播室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航天飞机好是好,载货量也大,但是就是太昂贵,而且尤其是“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失事以后,大家可能更觉得飞船的角色还是更合适。
  沈力平:
  如刚才您所说的,我个人认为,航天飞机仍然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技术,毕竟它也有很多强项,但是它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美国航天飞机的计划,预期所要达到的一些目标,有些达到了,有些没有达到,特别你提到的“挑战者”号出事反映在上升段,“哥伦比亚”是在返回段,这个事情都是大的灾难性事故,也反映出它的一些缺陷。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我们是选择了飞船的形式。目前世界上有几类宇宙飞船?
  沈力平:
  从俄罗斯的发展来说,它第一代是“东方”号,就是加加林上天所用的,第二代是“上升”号飞船。在“上升”号飞船里边,首位出舱活动的航天员就是从“上升”号实施的第一次空间行走。后头就发展至“联盟”号,但是“联盟”号本身又从“联盟”、“联盟T”、“联盟TM”,到现在“联盟TMA”,但总的来说是“联盟”系列的一个飞船,中间过程当中有些重大的技术存在着变化,特别是“联盟11号”飞船,咱们大家都知道出现那次问题以后,它在内部的布局,在一些工作的布局、系统的方案都做了一些比较大的调整。“联盟TM”是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飞船,“联盟TMA”用了一些新的技术。
  美国的第一代飞船是“水星”号飞船,它第一次实现了载人航天的飞行是用“水星”号飞船,第二代是“双子星座”。这之后就搞了“阿波罗”飞船,应该说“阿波罗”号飞船跟“联盟号”飞船,或者跟我们“神舟”号飞船还是有区别的。“阿波罗”飞船是瞄准的登月计划的,所以它有登月舱、指挥舱,有一些是围绕着登月任务所做的。“阿波罗”计划完成之后,美国在飞船上就没有继续发展,搞航天飞机,到现在有消息说,鉴于航天飞机的这些问题,美国可能又要再一次回到多功能的飞船上去。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飞船也是一代一代在改进。中国的飞船也是一样,从神一到神六,每一次发射都会带来很大的改变。
  我们有一个短片,是“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了解一下,待会儿请两位嘉宾给大家仔细地讲一讲每次的变化。
  解说:
  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4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一号首次采用了三垂新模式,即在厂房完成对飞船、火箭联合体进行的垂直总装和测试,然后将其整体垂直运至发射场,最后进行垂直测试与发展。中国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中首次投入使用。
  号凌晨,“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在太空飞行近7昼夜,环绕地球180圈之后,于16号19时22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降落。“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空间天文和空间物理及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等领域的试验。
  日22时15分,中国酒泉卫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4月1日16时51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三号的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已经完全一致了,飞船还增加了逃逸与应急救生功能。
  日0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中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这次在飞船里搭载了两个穿航天服的模拟人,旨在对船内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进行全面考核,进一步验证船内载人的安全性、可靠性,为中国真正实施载人飞行奠定基础。通过这四次无人飞船的飞行试验,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上天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日9点,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在环绕地球飞行14圈,遨游太空60多万公里,历时21小时23分钟的飞行之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10月16号凌晨6时23分成功着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演播室主持人:
  刚才我们这个短片是回顾了神一到神五的一个整个的过程。如果等神六的返回以后,我们再做片子的时候,肯定要把神六加进去了。现在神六的前半段已经有了,发射到运行,现在就等待它返回的这段画面了,到时候就可以来一个完满的短片了。
  现在对于“神舟”六号来说,最关键就是返回段了,返回段具体要做哪些动作?对飞船系统来说,最关切的是哪些节点?
  郑松辉:
  对飞船系统来讲是在轨飞行的技术,咱们刚才所说的,还有一个是载入安全返回,这也是一个关键技术。所以在这个环节上,从离轨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创造一些条件,咱们刚才所说的是环境,因为载入返回要经过大气层,舱外温度很高,为防止它落地之后,舱内的温度太高,所以在离轨之前要进行调温,把舱内的温度适当降低一点,这是一个。第二个,咱们现在来讲有中国特色的轨道舱又作为一个留轨应用,在离轨之前首先要一次调整姿态,原来是这样回,现在横过来,然后把轨道舱给分离掉,像卫星一样的航天器在天上进行,所以又创造一个一次调姿、一次分离,这是把轨道舱留在轨道上。接下来再进行二次调姿,要建立起离轨的姿态,再调一个90度,然后再有一个低头角,这样就建立起一个离轨的姿态,这个姿态摆好之后就又推进到大发动机,就是咱们所谓的自动发动机工作,这时候又把它的速度降低到能够顺着它轨道离轨的速度。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在第二次调制完成以后?
  郑松辉:
  第二次调制完全以后,大概一分钟左右的时间稳定好,然后再点火。
  演播室主持人:
  要调整速度?
  郑松辉:
  对对。
  它就慢慢离轨,这个时候要慢慢滑行,这个姿态保持稳定的准备。
  演播室主持人:
  这个时候分离舱已经分离掉了?第二次调姿以后,推进舱和返回舱还在一起?
  郑松辉:
  连着。这时候它是从343公里的高度上慢慢滑行,大约滑行到140公里的时候,这个时候它才把推进舱跟返回舱分离。
  演播室主持人:
  在这个过程的时候,返回舱起来小头朝下的是吧?就是杯口小的地方朝下?
  郑松辉:
  演播室主持人:
  然后再分离一次?
  郑松辉:
  对。大约140几公里的高度上再把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
  演播室主持人:
  返回舱变成大头朝下。
  郑松辉:
  慢慢地,也不是一下子变成大头朝下,这个时候又经过控制。这个时候大约是在100公里左右的高度上。这样就相当于给一个载入大气层的姿态角,然后用升力控制的办法产生一个升力控制,它不是直着下来,而是这么划。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我们刚才看的动画也不太准确,动画上好像就是直接飘下来的,其实它不应该是直着,它的轨迹应该是侧着下来的,就像蹒跚下来一样,不能直接下来。
  郑松辉:
  对。然后控制到10公里左右的高度,建立起回收着陆系统开伞的一个返回舱的姿态,是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返回舱一开伞。
  演播室主持人:
  开伞大概是在多少公里?
  郑松辉:
  开伞是在10公里左右的。主伞是通过把伞舱盖抛完以后,有一个引导伞,然后是减速伞,因为减速伞带着一个主伞包,把主伞拉出来,分开以后,它慢慢通过收孔,然后再张开,整个过程都看到了,整个航程就是这样。
  演播室主持人:
  今天郑总又把整个返回的轨迹给我们说了一遍,我相当于又温习了一遍,我今天才把整个过程弄清楚了,虽然从神五到神六,说了很多次返回的轨迹,今天终于搞清楚了。
  航天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做什么工作?
  沈力平:
  刚才郑总是把整个飞船从开始事到返回的过程描述了,航天员在整个返回之前,他也要做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我们飞行手册上会提醒航天员准备要进行返回了,该方便的方便一下,因为我们主要的废物收集的系统是在轨道舱。而后,航天员要把轨道舱里边相关的载荷实验,有关的资料、样本要转移到返回舱,这是很宝贵的,带回来。第三,关闭返回舱门,这已经演练过多次了。第四,航天员穿着在航天服,而后就在航天座椅上就位,把相应的管子、电缆都统统接上,进入。
  演播室主持人:
  这些一切都是在第一次调姿之前就已经全部完成了,在第一次调姿开始,返回的过程当中,他们已经就位了。
  沈力平:
  要面对着返回过程中各个可能出现的过程。
  演播室主持人:
  这可能也是接下来的时间,观众朋友最关心的返回阶段的一些问题了,我们国际频道都会全程地为大家直播的。
  非常感谢两位嘉宾能够到演播室和我们一起解答这些观众朋友的问题,一起关注“神舟”六号。
  观众朋友,到这里,我们国际频道“神舟”六号的特别报道,今天晚上的节目就要结束了,感谢各位的收看,再见!
责编:薛蓝
更多视频搜索: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系统集成:&网页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明天兽是不是飞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