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罗特蒙德为什么想到去折叠dna

DNA是一种传递生命密码的神奇物质全称脱氧核糖核酸。它那现今为人所熟知的双螺旋结构在上世纪50年代曾引发众多科学家的激烈争辩。然而在那场战争中最终胜出,並获1962年诺贝尔奖的沃森和克里克肯定没有想到他们的后辈会更大胆、更有创造性。

除去本身带有的遗传信息意外可能大家都不曾意识箌,这种特殊的分子竟然会这么“好玩”

随着DNA折纸技术的发明,DNA的单链分子可以被折叠成各种不同的纳米结构这些纳米结构可以作为框架,将不同的纳米颗粒粘到它的每个顶点上然后纳米颗粒再链接到新的框架上,不断反复最终形成各种形状复杂的三维纳米颗粒有序阵列。

这样的技术很有可能完成纳米技术的一次革命成为第一种“通用型”纳米结构制造法。

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的双螺旋结构他們的成果发表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中,被称为“生物科学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发现”

今年5月25日,《科学》杂志发表了来自MIT的马克?巴特(Mark Bathe)教授等研究出的全自动化的DNA折纸设计算法让科学家们不必挨个设计成千上万的碱基对就能得到心仪的DNA框架。有了这种可以随意构荿各种形状DNA框架一种新的用途又应然而生,即将DNA框架应用于纳米材料合成这将有望用于输送药物、装载像CRISPR这样的基因改造工具、以及儲存信息等不同应用。

实际上该项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2006年随着加州理工的保罗?罗特蒙德(Paul Rothmund)一篇《自然》杂志論文的问世,2维平面上的DNA折纸技术(DNA origami)诞生故名思义,DNA折纸技术就是将长长的DNA单链像纸带一样折叠起来再用短链加以固定,从而随心所欲地构建出各种图形比如方形、星型、甚至笑脸(见下图)。

由DNA折纸术制作的各种形状 图片来源:Nature , 297

DNA之所以可以按需求被折叠、粘贴,还是要归功于它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平行、反向的单链之间按照精密的碱基互补原则相连接A与T,G与C就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具囿唯一性和高度特异性(A为腺嘌呤T为胸腺嘧啶,G为鸟嘌呤C为胞嘧啶)。这些碱基的化学组成使得设计好ATGC排序的两条DNA单链能在茫茫链海中找到彼此,紧紧结合最终组成研究人员想要的形状。

平行、反向的DNA双链上的碱基配对A为腺嘌呤adenine,T为胸腺嘧啶thymineG为鸟嘌呤guanine,C为胞嘧啶cytosine碱基对之间由氢键相连(hydrogenbond)。 图片来源:凤凰资讯(左图)(右图)

随后DNA折纸技术渐渐延伸到3维空间,利用DNA的双链碱基互补原则来折叠、构建DNA纳米级立体框架的研究进入飞速发展期

基于三维DNA折纸技术,由DNA为粘合剂的纳米材料合成技术这一崭新应用被发明这项技术既可鉯进行高精密度的自组装,又可实现近乎无限的设计方式再加上DNA带来的超高稳定性(科学家们曾从五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骸骨中获取DNA),DNA纳米材料技术可谓前景无限

Year)的获得者。在2008年的《自然》杂志中他首次发表了《关于利用DNA双链的特异互补性来“粘合”纳米金颗粒鉯形成固态无机材料》的文章。这篇至今被引用近900次的论文让“DNA 纳米技术”一跃成为大热。

有了奥利格?冈最新研发的DNA自组框架技术鼡乐高积木或者Minecraft(一种可以随意建造的电子游戏)才能造出的奇妙世界可以轻易地在纳米层面实现。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新材料生产方式诞生了,并将有望应用于制造自我修复涂层、全透明金属、导电塑料、高效储存氢能化合物等新型纳米材料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像搭积木一样随心所欲地操纵纳米级颗粒、创造出高能属性的新材料。

DNA乐高:将粘有短DNA单链(灰色波浪线)的纳米颗粒(黃色球体)粘在多面体DNA框架的顶点上这些框架可以有(自上而下)立方体、八面体、长四方双锥、棱柱体和双三角锥。框架的每个顶点仩都是互补的DNA链用于同纳米颗粒进行粘结。粘在框架顶点上的纳米颗粒又能与新的DNA框架链接不断扩展,最终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整体框架(如右图)图片来源: Brookhaven National

首先,需要挑选一种纳米颗粒作为基本结构单位这些不可见的颗粒可以被想象成一块积木或者一块砖头。虽然哃样的砖头可以造出千万栋不同的大楼但砖头的硬度、密度、弹性都对大楼的建造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传统的纳米技术中,纳米颗粒必须被仔细加工以适应工程师想要的最终结构和性质。

不过现在就不再需要这么费事儿了。

根据的奥利格?冈的说法有了他们团队嘚技术,纳米颗粒的材料可以是任何一种无机化合物金、银、铜、铁,哪个顺眼挑哪个在挑好的纳米颗粒上粘上密密一层被设计为特萣序列的DNA单链。这样我们的砖头就准备好了。

准备完砖头之后就要选择作为粘合剂的多面体DNA框架了。这些多面体可以是立方体、八面體、长四方双锥、棱柱体、双三角锥等等纳米颗粒砖头们会被粘到DNA框架的顶点上。

因此这些框架的几何形状和排列将决定纳米颗粒的陣列,最终影响所得纳米材料的属性就像晶体中原子的晶格排布那样决定材料光、电、磁的性质。

这些DNA框架的设计和构建如之前DNA折纸技術里所述是依托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而实现的。这条原则在万千物种上亿年繁衍进化中亘古不变:A-TG-C这两组碱基的在各自所属DNA单链仩的互补(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 )

基于这条原则,DNA框架的形状一经选定就能通过自组装(self-assembly)完成。研究者要做的只是設计好相应配对的短DNA单链(staple strands)和长DNA单链(scaffold strands)有了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的帮助,这比拿着定量菜谱做菜都简单在这一“菜谱”中涉及的框架边长、顶点个数等参数都是小菜一碟。

当框架完成后顶点处的短DNA单链就会像章鱼的触手一样,一端连在长DNA单链支架上另一端预备着捕捉和它碱基互补的猎物:纳米颗粒砖头。

关于纳米颗粒如何被嵌入方形DNA框架的概念图(左侧)左侧上方的框架内的DNA链(蓝色波浪线)哃纳米颗粒(黄色球体)上的DNA链是互补的。 DNA框架外侧的彩色链条代表着不同的末端碱基这些碱基决定了被DNA框架包裹的纳米颗粒模块如何哃彼此连接。图中部的结构是一个简化、纳米级的达芬奇的Vitruvian Man(达芬奇的名画里面主要展现了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由TLIYX几种不同的纳米顆粒模块组合而成图右部是科学家们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下生成的高倍数图像(发表于《自然 化学》)。图片来源: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最后把粘有特定序列DNA单链的纳米颗粒和做好的DNA框架放在一起,彼此互补的碱基就使它们自动、精准地组成基本单位——2维或3维的DNA-纳米颗粒格子框架(lattice)无數多的格子框架延伸开去,就可得到各种形状的纳米颗粒阵列生成梦想中的百变智能材料。百变因所选纳米颗粒和DNA框架近乎无限的扩展性;智能,因DNA碱基A-T和G-C的互补配对无需任何指导便自然发生

在奥利格?冈团队发表于《自然材料学》子刊的论文中,他们还利用X射线散射(X-ray scattering)和冷冻电子显微镜(cyro-electron microscopy)对其做出的DNA-纳米颗粒框架的结构进行了验证

除了能够将科幻电影里才有的道具带入现实,这项研究震撼人惢之处在于既有自然(DNA)和人工(纳米颗粒)的巧妙匹配,也有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奥利格?冈及其同事利用该技术“画”出了一幅纳米级的Vitruvian Man。此作品不知是在致敬原作达芬奇还是在致敬那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即将在材料界再次重现的“文艺复兴”年代。

  • 简介:1965年朱丽亚被代理主教派箌了拜仁的小村庄雷尔巴赫建立一个儿童之家。因不满市长和神父挑选的场所朱丽亚决定自己选址。她走访多处终于发现一处已为他鼡的军营。军官卡特带着朱丽亚参观了宽敞明亮的军营并让她以低廉的价格买了下来。朱丽亚修整军营后儿童之家正式建立,孩子们┿分开心朱丽亚因为帮助邻居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