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官网杏林赛鸽协会2016嘉庚杯比赛成绩

厦门陆豪鸽舍-中国信鸽信息网
中国信鸽信息网 个人鸽舍网站
厦门陆豪鸽舍
我的文章分类
中信网友:
中信网友:
厦门陆豪鸽舍
会&员&名:陆豪鸽舍地&&&&区:福 建 文章总数:0篇 推荐篇数:0篇 留言数量:2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30
建立时间:
2013年双方联手合作,取名为【陆豪】参赛,作出以下赛绩思明信鸽协会…白鹭杯瑞安站【第15名】双关赛【第40名】厦门信鸽协会杏林分会 秋季-嘉庚杯320公里 【第1、2、6、8、9名】秋季―嘉庚杯700公里【第4、5、9名】秋季―嘉庚杯700公里本会赛【第2、3名】潮州爱亚卡普300公里预赛【第75名―8000多羽】潮州爱亚卡普500公里决赛【第519名】13年秋第五届福建省海峡赛鸽公棚决赛 【第23名】2014年赛绩思明信鸽协会…白鹭杯三关综合【第8名】【第16名】(参赛羽数1700多羽,在三关综合的有效时间内归巢获奖羽数为31羽,入赏率3%)厦门信鸽协会杏林分会 秋季700公里【第6、12、17、20、36、38、39、54名】秋季500公里、700公里双关【第1、2、11、15、23、31名】秋季700公里本会赛【第1名】2014年甘肃白银国际公棚加强赛550公里【第38名】广东潮州浓翔赛鸽公棚决赛【第58名】
以上信息由鸽舍自行提供,该鸽舍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中国信鸽信息网欢迎来信鸽商城!
最新上传!2016厦门最大鸽会思明区信鸽协会白鹭杯103638,鸽主蔡志荣,霞浦站,指定站站查,一枚 环钱400元,黑雨点铁锈斑沙眼,幼鸽粗砂,内线口锯齿状
免责声明:赛鸽资讯网所展示的商品供求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交易安全提示:如果卖方所售非担保交易商品,为保障买家的利益,买方可要求卖方商品加入担保交易服务,以保障购物的安全性。
用户名:&密码:集美轻工业学校 - 我校龙舟队出征2016年“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 Jimei Light Industry School
我校龙舟队出征2016年“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
&(信息员 陈桢楷)我校龙舟队将于5月28日至29日参加2016年&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我校派出领队:陶顺生、谢东升;总教练:郑邦瑞;男队教练:陈景耀;女队教练:陈桢楷;学生运动员51人的强大阵容出征。5月23日下午,体军室组织召开赛前动员大会为队员们加油鼓劲并做赛中具体工作部署。陶顺生校长对全体运动员提出三点期望:一、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在龙舟运动中发扬团队精神;二、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保持厦门市中职学校范围龙舟运动领头羊的地位,力争战胜高校队伍;三、服从指挥,协调作战。以龙舟赛为契机秉承嘉庚精神,争取精神文明与比赛成绩双丰收!谢东升副校长对龙舟队的刻苦训练给予了充分肯定。
据悉,今年我校龙舟队为备战此次大赛训练周期长、强度大。2015年9月至12月为第一阶段体能训练,2016年3月至4月为第二阶段静水训练,2016年5月为第三阶段龙舟池训练。队员和教练员牺牲周末时间长期训练,虽然训练中皮肤晒伤脱皮、手脚磨破起茧是常见状况,但是队员们不惧风雨,坚持训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在师生齐心协力下我校龙舟队定会在此次大赛中再展风采!
赛前动员大会
龙舟男队拔河训练(航拍)
龙舟女队训练(航拍)
起航浆瞬间
比赛起步划
点名检录呼应
队员训练时磨破的手掌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厦门统一战线志
第三章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厦门市委员会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厦门市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一个参政党。
民盟于日在重庆成立,最初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自成立起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为建立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民盟的主要对象是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以高等教育界为主的知识分子。民盟厦门市委会是中国民主同盟厦门市的地方组织。
一、组织沿革
&&& 解放前,厦门没有民盟组织,只有个别盟员。1950年3月,民盟福建省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派遣黄绿萍来厦联系盟员,筹建组织。当时在厦盟员19人,绝大部分为在马来亚被迫害的归国华侨。经过6个多月的筹备,经民盟福建省支部批准 ,决定成立民盟厦门市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以黄绿萍、黄亮、章振乾、何若钧、李天送、陈振洪、陈仁熙(后陈仁熙调广东,遗缺由李天吉补任)等7人为委员,黄绿萍为主任委员。日,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10月1日,举行成立大会,办公地点设在小走马路2号。
(一)历届领导机构
第一届民盟厦门市委会 日,民盟厦门市第一次盟员大会在思明西路民主大厦举行,来自全市127位盟员参加会议。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部长李文陵、盟福建省支部代表、民盟福州、泉州、漳州地方组织代表应邀光临大会。大会由李天送主持,章振乾致开幕词,黄亮作《三年来盟务工作报告》,傅家麟致闭幕词。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厦门市分部第一届委员会,选举黄绿萍等9人为委员,李天吉等3人为候补委员。
第二届民盟厦门市委会 日,民盟厦门市第二次盟员代表大会在思明西路民主大厦召开,来自全市基层组织38位盟员出席会议。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董厚英,盟省委组织部部长周问苍光临大会。大会由章振乾致开幕词,黄亮作《民盟厦门市分部第一届委员会盟务工作报告》,魏嵩寿致闭幕词。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厦门市第二届委员会,选举黄绿萍等11人为委员,李天吉等3人为候补委员。
第三届民盟厦门市委会 日,民盟厦门市第三次盟员大会在市小走马路基督教青年会会堂召开。来自全市各基层组织149位盟员出席大会。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领导黄长乔光临大会并致词祝贺。大会由黄绿萍致开幕词,黄卫世作《民盟厦门市第二届委员会两年来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民盟厦门市第三届委员会,选举黄绿萍等13人为委员,陈碧笙等2人为候补委员。
第四届民盟厦门市委会 日至7日,民盟厦门市第四次盟员大会在华侨大厦召开,来自全市基层170位盟员出席大会。大会由袁镇岳致开幕词,黄绿萍作《民盟厦门市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厦门市第四届委员会,选举黄绿萍等14人为委员,陈碧笙等3人为候补委员。
第五届民盟厦门市委会 日,民盟厦门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市民主大厦召开。出席大会的盟员代表73人。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张其华,民盟省委副主委章振乾莅临大会并致词祝贺。大会由袁镇岳致开幕词,黄卫世作《民盟厦门市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陈碧笙致闭幕词。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厦门市第五届委员会,选举陈碧笙等19人为委员。
第六届民盟厦门市委会 日至14日,民盟厦门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市政协礼堂举行,出席大会盟员代表103人。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李力,省盟副主委章振乾、市政协副主席王允晓、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施耀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等光临大会。李力致贺词。大会由黄卫世致开幕词,陈镛作《振奋精神,开创民盟工作新局面,为更快更好地建设厦门经济特区作出新的贡献》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厦门市第六届委员会,选举陈碧笙等25人为委员,张裕大等3人为候补委员。推举李际闵、陈昭桐为顾问,这是民盟厦门市委会首次设立顾问荣誉职务。
日,第六届委员会召开第八次常委会和第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同意接受陈碧笙辞去主委职务、保留常委,增选余绪缨、陈心铭、白少山为常委,选举余绪缨为主任委员,陈心铭为第一副主任委员,陈章声为副主任委员兼任秘书长。
第七届民盟厦门市委会 日至7月,民盟厦门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市新华影剧院召开,出席大会盟员代表96位。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水,省民盟副主委蒋夷牧、市委统战部部长柯雪琦,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高校党委、各区统战部、政协领导应邀莅临大会。大会由余绪缨致开幕词,陈章声作《投身建设改革,推进政治民主》的六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陈心铭致闭幕词。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厦门市第七届委员会,选举余绪缨等31人为委员,推举陈碧笙为名誉主任委员(首次设立),陈纹藻、陈镛、陈大成、何启拔、郑道传为顾问。
日,第七届委员会举行届中调整,增选承木兰为委员,常委,增选洪惠馨为副主任委员。
第八届民盟厦门市委会 日至24日,民盟厦门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厦门宾馆明宵厅举行,出席大会的盟员代表104人。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李秀记,省民盟常务副主委陈心铭,市政协副主席王允晓,市委统战部部长陈洛,省民盟秘书长吴大钟,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高校、县区统战部领导莅临大会指导。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给大会发来贺词。大会由陈碧笙主持,余绪缨致开幕词,洪惠馨作《多做实事、勇于开拓、肝胆相照、努力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工作报告,要焕年致闭幕词。大会宣读了《给余绪缨、魏嵩寿老同志的致敬信》。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厦门市第八届委员会,选举洪惠馨等31人为委员。推举陈碧笙、余绪缨为名誉主委,何启拔、郑道传、魏嵩寿、陈纹藻、陈镛、陈大成为顾问。
1996年9月,第八届委员会进行届中调整,增选叶必勇为副主委。
民盟厦门市委会历届领导机构情况表
1950年10月
1953年12月
黄亮、章振乾、何若钧、
李天送、陈振洪、陈仁熙(后调广东,遗缺由李天吉补任)
1953年12月
李际闵、黄亮、黄卫世、
章振乾、谢高明、苏节、童晴岚
陈大成、陈纹藻
黄亮(驻会)
李际闵、陈纹藻
汪万新、孙肇颖、陈昭桐、
陈大成、李天吉
黄卫世(驻会)
孙肇颖、吴连春
李天送、李天吉、吴璇玑
陈延墨、苏能全、黄子良
肖俊英、魏嵩寿
陈碧笙、李际闵
黄卫世(驻会)
魏嵩寿、吴连春
孙肇颖、肖俊英
陈延墨、黄子良、吴璇玑
李天送、李天吉、柯咏仙
陈碧笙、李际闵
1984年10月
黄卫世(驻会)
陈纹藻(驻会)
陈镛(驻会)
孙肇颖、肖俊英
柯咏仙、魏嵩寿
李天送、李天吉、刘荣洽、
吴瑞云、李际闵、陈延墨
陈昭桐、金明增、洪新发、
1984年10月
黄卫世(驻会)、袁镇岳、陈纹藻(驻会)、陈镛(驻会)、陈心铭、陈章声(驻会)
白碧云、孙肇颖
许皆祺、柯咏仙
黄剑辉、魏嵩寿
韩振华、白少山
刘荣洽、许守篇、李天吉、
吴瑞云、陈延墨、房波、
吴璇玑、杨民悦、张泳清
张宗洽、洪卜仁、郑朱梓
张裕大、陈霞珍
1996年11月
要焕年、郑朱梓、柯伟念、叶必勇(驻会)
白少山、陈章声
吴在庆、郑兰荪
林渊源、承木兰
黄剑辉、郭坤聪
傅子玖、颜金锐
上官志坚、王宣昭、冯洪生、江菱菱、李少蓉、张振裕、陈启发、陈沪君、陈剑祥、陈霞珍、苏文木、郑邦成、邱璇璇、洪卜仁、唐世昌、翁铭泉
(二)工作机构
机关工作机构、工作委员会、附属机构情况表
(三)基层组织
1950年,民盟厦门市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时,有盟员19人,至年底从外地转入4人共23人,成立一个学习小组。1951年,开始整顿发展组织,盟员逐年增加,七年间共增加212人,平均每年增加30人,并且逐步按地区或单位成立基层组织。1957年反右运动至1966年&文革&前夕,发展盟员工作停止,盟员数逐年下减,减员37人,1966年有17个基层支部和直属小组,它们是厦门大学、一中、二中、小教、集美中学、、集美侨校、企业第一、企业第二等8个支部和三中、四中、六中、八中、美校、财经学校、厦师、华侨、机关等9个直属小组。1964年下半年起,由于&文革&冲击,民盟厦门市委会停止组织活动。
1979年开始恢复组织活动,1981年开始发展新盟员,新建基层组织。1984年建立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第一个总支)。至1985年底,发展盟员196人,总数达390人,平均每年递增39人。时有总支、支部和小组26个,它们是厦大总支,集美师专、集美航专、一中、侨中、大同中学、五中、同文中学、双十、九中、集美财专、思明区小教、文化、企业、社会、科技等15个支部及二中、六中、集美轻校、职教、进修学院、开元区小教、鼓区小教、集美中学、体校、机关等10个直属小组。1986年,成立集美学村联络组,1994年成立集美总支。1986年至1995年,发展盟员340人,至1995年底,有盟员730人,基层总支、支部、小组35个;其中总支是厦大和集美2个,支部是厦大理科、厦大文科、厦大政经、集美航专、集美财专、集美师专、厦门水院、福建体院、集美轻校、成人高教、职教、体校、一中、大同、五中、六中、同文、双十、九中、十中、十一中、侨中、小教、同安县、鼓区、湖里区、华纶、科技、文化、经济、离退休、机关等32个;小组是集美区公共机关;其中分布在大专院校10个,中专3个,中小学11个,县区及综合性支部小组11个。
市民盟盟员在一至八届期间,有12人次当选民盟中央常委、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委员,93人次当选民盟福建省委常委、委员、候补委员,6人次当选民盟省委副主委,10人次获聘民盟省委顾问。兹将担任民盟中央委员、省委副主委的盟员列名如下:
傅家麟:民盟中央第四、五届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民盟福建省第五、六届副主委
陈碧笙:民盟中央第四、五届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届常委
陈心铭:民盟中央第六、七届常委,民盟福建省第六、七届副主委
余绪缨:民盟中央第六、七届委员,民盟福建省第七、八届副主委
市民盟盟员基本情况表
二、主要工作
(一)思想教育
民盟厦门市地方组织自成立起,重视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1950年和1951年,对厦门地区和散处在闽西、闽南各地的盟员进行一次登记并进行一次整顿组织的整风学习,一方面学习盟史、盟的性质和任务,学习《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盟员对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有较明确的思想认识,从而紧跟形势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对盟员的政历和政治思想作一些较深入的审查,为巩固和发展盟的组织打下基础。在土改、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中,及时组织盟员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教育盟员端正态度,站稳立场,动员盟员参加土改工作队和土改参观团到农村参观学习;受市有关部门委托,接受参加过反动党、团、特务组织属于登记范围的盟员登记并进行审查;动员盟员宣传抗美援朝,捐款赞助购买飞机、大炮,向志愿军写慰问信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主委黄绿萍还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50年代,市民盟还协助党和政府做了联络社会闲散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
1957年的反右斗争,由于扩大化,盟员有33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占当时盟员总数的16%,这些盟员还受到了盟组织的纪律处分,其中被开除盟籍16人,留盟察看7人,严重警告4人,撤销盟内职务2人,降职3人,其它处分1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有关部门复查,这33人都是被错划,有关单位给予改正,盟内也撤销对他们的纪律处分,被开除的也全部恢复盟籍。
1958年,新的第三届市委会贯彻&以政治思想为统帅,以工作岗位为基地,以工作实践和劳动实践为基础&的&三以&方针,动员盟员积极投入增产节约运动,这一年全市盟员在各自工作单位被评为标兵、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等各种光荣称号的达24人。1959年&五&一&、&七&一&、国庆和1960年元旦,盟员向党献礼的项目累计达405项。
&&& 1960年底和1961年初,市民盟多次举行&神仙会&,贯彻&三自三不&方针,以和风细雨方式,使盟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通过学习,盟员放下了反右以来的思想包袱,心情愉快,干劲倍增。
1962年至1966年5月,市民盟组织在盟员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三个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学习,对于活跃政治生活、改造世界观起了一定的作用。市民盟就党和政府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情况进行调查,就精兵简政和安排使用提出意见建议,供中共厦门市委参考。
市民盟重视抓基层组织和盟员的思想政治学习,每当中共中央举行重要会议颁布重要文件决议,迅即号召全市盟员投入贯彻学习、座谈讨论。这对于广大盟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形势、增强信心,以中央精神为指导,努力发挥参政党职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81年,市民盟创办基层干部、新盟员暑期学习班,组织基层干部、新盟员系统地学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理论知识、盟史,交流探索基层组织工作经验,提高盟员政治思想觉悟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八十年代,市民盟重新建立了主委办公会、常委会、全委会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组织、宣传工作会议,定期出刊《厦盟简讯》(八届以后改称《厦门盟讯》),以加强对基层组织、盟员的领导;市民盟机关建立了机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机关干部兼任基层组织联络员、月报制度,以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指导。适时举办旨在宣传民盟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智力优势、推动基层组织工作发展、激励盟员为四化作贡献的大型活动。
1982年,举办了&盟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宣传盟的智力优势与作用。
1987年,在集美航专和厦门一中两次举行市民盟基层组织工作经验汇报交流会,推动了基层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990年,开展创盟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活动,激励盟员在本职岗位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多作贡献。
1991年,民盟成立50周年之际,举行隆重的庆祝暨表彰大会、书画名家献艺笔会、&民盟杯&厦门乒坛精英赛、为四化服务成果展览、盟史图片展览等系列活动。中共厦门市委书记石兆彬莅临庆祝大会并代表市四套班子致词祝贺。
1994年,承办了民盟福建省委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经验交流会。
1995年,承办了民盟福建省委&发展闽台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参政议政研讨会。
市民盟盟员在参加经济建设和各项政治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并获得了各级机构组织的表彰。
1991年,市民盟举行庆祝民盟成立50周年暨表彰大会,有4个基层组织,76位盟员分别被授予先进集体和盟务积极分子光荣称号。
1992年,有5个基层组织,20位盟员被授予民盟福建省先进基层组织、优秀盟员。
1995年,有3个基层组织,18位盟员被评为厦门市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参政议政、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1990年至1993年,有30人次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年,盟员在国内外,获各级国际机构、政府、单位授予表彰、奖励、荣誉称号的计达2000余人次。被授予殊荣的有郑兰荪(全国先进工作者,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省市劳模)、葛家澍(全国先进工作者)、韩国磐和蔡辉松(全国优秀教师)、郑道传(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自强模范)、杨晓文(日内瓦国际镀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陈延墨(省劳模)、黄本立(省忠于党的事业、科学科研成果丰硕奖)、白少山(市劳模)等,还有傅家麟、陈碧笙、余绪缨、潘茂元、洪惠馨、要焕年、郑朱梓、刘守、罗季荣、魏嵩寿、罗耀九、戴一峰、黄荣彬、曾金榜、曾焕彩等盟员同志都以其骄人的工作业绩或以其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各种奖励。
(二)参政议政
(1)参政议政工作&
&&& 市民盟组织自成立起积极参加各级政权和政治协商机构的工作。1950年,有8位盟员被选为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占当时全市盟员总数的40%。至&文革&前夕,不少盟员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他们不仅参与各该组织的各项活动,共商国家大事,而且积极反映盟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的意见、建议,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在市第二次人代会上,黄绿萍、章振乾、王忠诗等三位盟员被选为市府委员。在市第三届人代会期间,盟员中的人民代表黄绿萍、黄亮、傅乃超、何若钧等提出关于&反谣言&、&反匪特&、&募寒衣&等4项提案,受到大会关注和代表们赞同。
&& &文革&期间,多数盟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被隔离审查的有66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拨乱反正后,市民盟组织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盟员冤假错案的调查反映工作,至80年代初,被隔离审查的盟员全部给予平反并落实政策。1980年,经落实政策后,盟员有3人担任大专院校的正副校(院)长,15人担任正副所长和正副主任,2人担任中小学副校长,5人担任中学正副主任。至1984年,担任大专院校正副校(院)长的盟员增至5位,其中厦门大学2位,分别是傅家麟、潘茂元。80年代后半期,陈心铭担任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校长,后学校升格为学院,继任代院长,洪惠馨担任厦门水产学院副院长,有7位盟员担任中小学正副校长。
至1995年有6人次被聘为市特约&四员&。
盟员中各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方位、多渠道,以意见、建议、议案、提案、参加双月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接受记者采访、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多形式、多场合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1992年至1995年,市民盟在市政协全会上作了《加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关于加快特区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等专题发言。市民盟和盟员在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上共呈提案近400件,涉及教育、农业、土地、医疗卫生、市政建设、社会公德、法制建设、反腐倡廉等众多方面内容,其中有6件被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4件被表彰为优秀提案。优秀提案是:1993年的《我市旧城改造要与中小学、幼儿园配套规划,同步建设》;1994年的《在1994年举行纪念厦门城建成600周年之际,进行爱国主义和海防思想教育》;1995年的《兴建厦门书城或新华书店大楼的建议》;1995年的《遏制青少年吸毒现象,大力打击吸毒教唆犯》。要焕年在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9年间,提出或参与提出议案、批评、建议126件。余绪缨在担任两届市政协副主席期间,先后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问题多次在市政协全会上发言。1995年,民盟中央召开全盟参政议政工作会议,市民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并在会上作题为《抓住特色,选准课题,勇进诤言》的发言,该发言对市民盟组织九十年代的参政议政做了全面、重点的总结。
根据市民盟自身的特点,选准教育问题进行参政议政,是一大优势和特色。1980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在高等学校和城市中学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报送民盟上级组织,最后由民盟中央综合全国各地民盟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我国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受到党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市民盟还对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居住条件进行抽样调查,就逐步解决教师住宅困难问题向市领导提出&三点建议&,还对厦门四中教师健康情况和教师外流情况、城市中等教育第三类型学校学生学习质量差问题提出改革的初步建议,都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1986年,市民盟成立普通教育研讨小组,定期开展普教研讨活动。1988年,组织了教师心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校长负责制的专题调查;1989年开展对初中青年教师,初中学生和家长的调查;1990年以来,又开展《义务教育法》实施5周年的调查并组织对《教师法草案》的讨论,把调查和研讨结合起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撰写专题论文和出版论文集,自成立到1991年底,举行研讨会多次,编印了两本研讨文集。其工作成果受到市政协、市教委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人民政协报》对他们的工作作了报道。
80年代后期市民盟教育委员会成立后,每年选择1至2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冷点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讨对策、建言献策,并将专题调研形成报告,或在政协全会上发言呼吁,或向上级有关部门呈报。1994年,教育委员会举行三次座谈会,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市政府贯彻实施细则,市教委负责人均应邀听取,在《厦门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中采纳了若干建议。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厦门办成&教育之城&,从&教育之城&的规划制定到论证、评审,教育委员会不少盟员都被邀参与了这项工作。
分布在全市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民盟基层组织也根据自己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教育问题、教育改革积极提出意见建议。1984年,民盟厦大总支撰写了《对厦门大学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的文章,呈送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参考。90年代,厦大总支在促进国家教委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建&厦门大学工学院&进而共建厦门大学上,积极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建议,做出了一定贡献。
市民盟与市教委是对口联系单位,市教委每年举行迎春座谈会、年度通报会,制定有关教育方针大政,聘请教育督导员,均邀请市民盟领导和盟员参加,征求意见、建议。
(2)市民盟盟员当选历届全国人大、政协,省人大、政协常委和担任市级领导、政府实职情况
李景禧: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韩国磐: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政协常委
要焕年: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楚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
傅家麟: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省政协常委
陈心铭: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省政协常委
洪惠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第六、七届常委
顾学民:第三届省人大常委、第五届省政协常委
黄绿萍:第二、三届省政协常委、第二至四届市政协副主席、市侨务局局长
黄卫世:第四、五届省政协常委
苏节:第四届省政协常委、第二至六届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化局局长
黄本立:第六、七届省政协常委
陈碧笙:第五、六届市政协副主席
余绪缨:第七、八届市政协副主席
汪万新:市侨务局副局长
黄福耀:市城市建设局副局长
谢高明:市教育局副局长
还有3人3次担任集美区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他们分别是白少山、陈启发、刘翠琴.
(3)市民盟盟员当选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览表
&&&& 人数&
省人大代表
省政协委员
市人大代表
市政协委员
(三)社会服务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创办经济特区。由于十年浩劫,造成特区建设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岗位后继乏人。市民盟组织以此为突破口,利用文教界人才密集、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了办学、培训特区所需要人才的尝试。1983年,市民盟与市教育局、市妇联、市幼托办等三个单位联合举办三期幼教师资培训班,共有104人接受培训;1984年,市民盟创办了厦门光明业余学校,培训特区外语、经贸、财会、法律等专业人才,至1991年共举办14期短训班,有4205位学员接受培训。
1986年,受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委托,市民盟举办了华侨(三胞)工作讲习班,邀请厦门大学和省市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领导讲授侨务、对台政策和知识。至1994年,共举办16期,有27个省、市、自治区11个民族的两千余名侨务工作者、统战干部、党派同志参加了学习。
市民盟还根据我市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努力为特区教育事业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力争在提高学生素质,办好全市教育事业上摸索经验、添砖加瓦。1993年和1994年,举办两期中小学暑假衔接班,先后开设18个班,900余名应届小学毕业生接受补习。1995年,创办杏西光明幼儿园,为杏林台商投资区三资企业职工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解除后顾之忧,初期招生50人。
市民盟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1983年9月,在厦举办&漳、泉、厦盟员美术作品展览会&。 1986年,成立市民盟精神文明演讲团,在本市和泉州举办多场演讲和对话,听众达3000多人次。
与此同时,市民盟组织成立智力服务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直接参予经济建设主战场。1984年,成立光明科技咨询服务部,先后为厦门大学陈嘉庚铜像工艺铸造提供技术设计和现场施工方案,为同安县经济技术开发规划提供咨询,为湖里区、集美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技术革新、产品开发、企业效益等问题开展咨询和技术指导。1987年,与市民革、民进、九三学社等三个民主党派联合成立厦门嘉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三资企业和外向型经济提供服务。1993年,市民盟机关成立社会服务部,比较系统地、有组织地加强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市民盟组织动员盟员中的专家、学者积极撰文,提供科研成果开展服务社会活动。1986年和1989年,两次组织74人次,提交19篇论文出席闽南三角地区经济技术研讨会和九龙江流域治理、开发研讨会,直接间接地推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市民盟组织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扶贫、赈灾的号召,发动全市盟员为贫困、受灾地区献爱心。1993年至1995年,盟员有30余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1万余元。1994年,通过同安县教育局向贫困学校捐献图书5000余册;同年10月,由市政协牵头,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参加,到同安县莲花学区开展&兴学助教&活动,市民盟与该区较为贫困偏僻的西坑小学结成&手拉手&对子,两年间为该校捐资10000余元,文具用品6000余件,较大地改善了该校的办学条件。1990年至1995年,先后为省内外的灾区人民捐资30000余元,衣物4000余件。
(四)联络工作
市民盟在民盟中央领导、盟内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莅闽之际,邀请他们来厦开展讲学、考察、指导盟务、举办艺术活动等。1980年至1995年,市民盟先后接待了费孝通、钱伟长、谈家祯、叶笃义、千家驹、吴修平、林亨元、冯之浚等盟中央领导来厦进行调查研究,指导盟务工作,并就大家普遍关心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盟务工作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与盟员进行座谈,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市民盟的各项工作。市民盟还参与接待来厦进行演出、导演的盟内文艺界著名人士,接待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各地民盟组织盟员的来访、参观、考察、传经送宝,共计100余批,接待人员达2000余人次。市民盟与不少民盟地方组织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友好关系,1994年,市民盟与民盟西安市委会结成友好联系单位,并就盟务、社会服务工作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协作。与此同时,市民盟也组织有关盟内同志多次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出席盟的有关会议,学习兄弟盟组织的先进经验,借以进一步指导市民盟的工作。1980年至1995年,市民盟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因盟务出访、参加会议,累计达20余批,涉及100余人次和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地方城市。市民盟还举办承办了&陈嘉庚杯&&李闻杯&&民盟杯&&双十中学杯&&闻一多杯&乒乓球比赛,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民盟组织的了解。
《厦门盟讯》(1951年创刊时至&文革&前称《盟讯》,八届以前称《厦盟简讯》)是市民盟的机关刊物,定期出版,除了向全市基层组织发行外,还与外地许多兄弟民盟组织、本市各有关单位建立了互赠交换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信息上的往来。
1982年7月,市民盟成立了三胞联络委员会,加强了三胞联络工作的开展。通过几次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三胞&关系的基本情况。全市有半数以上盟员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联系人士达2000余人。通过多种形式发动盟员,开展联络活动,这些形式有:反映情况,帮助落实三胞政策、主动恢复通讯联系;热情接待来厦探亲、旅游、讲学的亲友,为三胞来厦投资或兴办公益事业,进行文化交流等穿针引线;积极参加厦门各校校友会特别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校庆活动,接待了许多海外、港澳台同胞;支持在各级侨联会、三胞联谊会、校友会担任重要职务的盟员,发展与海外乡亲、海外校友的联谊;倡议盟内专家、学者及其他同志利用出访、探亲、学术活动的机会,主动接触海外三胞、广交朋友、增进乡谊,争取他们回来参观、访问、学术交流、投资经营。
1990年至1995年,市民盟先后接待了来自缅甸、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社团组织,社会贤达、文化、知名人士、商贾巨富20余人次。盟内不少专家学者多次应邀赴境外开展文化学术访问交流活动。余绪缨教授近十年间数次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利用讲坛,开展学术交流,宣传祖国的伟大成就。90年代初,有4位盟员介绍、动员海外亲戚朋友来厦投资,投资额达数千万美元。
1985年,市民盟发起倡议,联合漳州、泉州两地市盟组织出版《闽南乡土》杂志(1988年,移交省盟出版,易名《福建乡土》),介绍闽南三地的风土人情和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这是本省第一家面向港、澳、台、海外发行的民办刊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嘉庚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