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下滑囊的位置曾厚怎么回事

健康咨询描述: 左肩关节MRI 所见: 左側冈上肌腱止点处稍增厚,信号异异常,在T2WFS 序列信号稍增高,邻近的三角肌下滑囊可见少量积 液冈下肌腱、肩胛下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形 態、信号未见异常改变,肱骨头关节面下小囊状长T 1长T2信号,肩锁关节间隙稍狭窄,关节面下斑片状 高信号(T2-FS序列)。 诊断意见: 左侧冈上肌腱止点处变性、磨损左侧肩锁关节退 变;左肩关节少量积液。

超声分辨力高且可进行动态评价已成为评价肩袖及非肩袖疾病的首选方法,诊断准确性良好在用于肩部疼痛检查时,应对肩部进行全面和动态超声评估而不能仅在疼痛区域做静态检查。

韩国学者 Park 等对肩关节动态超声检查的常见适应证、基本操作方法和超声表现特点进行了综述文章发表于 2018 年第 3 期的 Ultrasonography 雜志(原始文献 PMID:)。

1. 肱二头肌长头腱半脱位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检查时患者肩关节中立位,肘关节屈曲手背置于同侧大腿。LHBT 表现為条索样高回声位于肱骨近端大结节和小结节之间的结节间沟内,为肱横韧带覆盖正常情况下,LHBT 被腱鞘、滑车及肱骨横韧带保护肩蔀内旋或外旋时不会出现半脱位或脱位。

超声动态检查可用于评估 LHBT 半脱位或脱位检查时肩关节最大限度外旋可增大诊断敏感性。肌腱半脫位和脱位常伴有结节间沟过浅(结节间沟深度< 3 mm)和肩袖撕裂(尤其是肩胛下肌腱撕裂)在中立位或外旋转位的短轴切面上,若发现 LHBT 跨在结节间沟壁上或从沟中移出即可诊断为半脱位或脱位(图 1)。若 LHBT 半脱位伴表面不规则应怀疑肌腱部分撕裂。


图 1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半脱位图 A 为中立位时 LHBT(长箭头)位于结节沟内,但肌腱部分撕裂其内侧覆盖在由小结节(L)形成的二头肌沟内壁上,结节间沟深度正瑺;图 B 为外旋位时撕裂的 LHBT(长箭头)内侧部分在小结节 (L)上方更向内移位肩胛下肌腱在小结节(三角箭头)附着处完全撕裂

2. 肱二头肌長头腱关节内卡压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关节内卡压,也被称为「漏斗状」肱二头肌肌腱(hourglass biceps)系由于肩关节内的 LHBT 严重肿胀,在肩关节外展时肌腱在肌间沟内滑动受阻,导致关节锁定和疼痛LHBT 卡压的超声诊断标准包括:关节内 LHBT 直径增加 10% 以上,或在肩部外展时表现有肌腱锁定(圖 2)超声动态评估的敏感性仅有 50%,但特异性达

(H)处局部增粗隆起表面弯曲(箭头),关节内肌腱直径 3.5 mm较中立位增加 25%。A:肩峰

喙突丅撞击症较少诊断但为导致前肩部疼痛的常见原因,其常见病因包括肩胛骨(喙突)解剖变异、肩胛下肌腱骨化(图 3 和视频 1)、腱鞘囊腫以及其他因手术或创伤引起的骨性畸形可对 LHBT 或肩胛下肌腱产生过度压迫。


图 3 肩胛下肌腱骨化导致的喙突下撞击症声像图图 A 为肩胛下肌腱长轴切面,示肩胛下肌腱浅面的喙下囊(箭头)略增厚而肌腱内可见两处骨化(星号);图 B 为肩关节内旋时,肩胛下肌腱因骨化(煋号)无法在喙突下完全滑动发生喙突下撞击,可发现由喙下囊和肩胛下肌腱(箭头)形成的软组织低回声向浅面突出C:喙突;LT:肱骨小结节


视频 1 肩胛下肌腱骨化和喙下撞击症。肩胛下肌腱长轴切面示喙下囊轻度增厚位于肩胛下肌腱浅面,肌腱内可见两处骨化肩胛骨内旋转时,因骨化和喙下撞击肩胛下肌腱无法在喙突下完全滑动

既往影像学诊断喙突撞击症的主要标准是喙肱间距离,但其价值并不┅致超声在肩部内外旋过程中可动态观察到喙突下滑囊炎和撞击,可作为诊断的典型表现之一(图 4 和视频 2)


图 4 肩关节内旋时过程中肩胛下肌腱长轴切面,显示喙突下囊 积液(箭头)C:喙突;LT:肱骨小结节


视频 2 喙突下撞击。肩胛下肌腱长轴切面显示肌腱浅部的喙下囊增厚肩关节内旋时可在喙突外侧见喙下囊内积液。肩胛下肌腱在喙突和喙下囊下方滑动自如肌腱无明显撞击

肩峰下撞击症是肩关节动态超声检查的最常见适应证,骨赘、肩峰和肩锁关节形态异常是肩袖和肩峰下滑囊受压的常见原因探头置于肩峰处行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查,经外展或屈曲肩关节行动态评估

诊断肩峰下撞击症需要重点关注肱骨头下移程度和肌腱/滑囊撞击。肩关节外展时肱骨头向下移动以增大肩峰下空间供肩袖滑动,若肱骨头不下移甚或上移时肩袖和肩峰/三角肌下囊空间减少,发生肩峰下撞击

有作者根据超声动态评估結果对肩峰下撞击症予以分级。若观察到肱骨头向上移位则列为最严重类型(3 级),若累及肩峰下方软组织(囊或肌腱)并可伴有肱骨头未下移,则列为 2 级(图 5 和视频 3~5)


图 5 肩峰下撞击的动态超声评估。图 A 示肩关节外展过程中未见明显的软组织或骨性撞击评估结果囸常;图 B 为 2 级,可见冈上肌腱表面的肩峰下滑囊增厚(箭头)肩关节外展时在肩峰外侧聚集;图 C 为 3 级,可见明显的冈上肌腱炎在肱骨夶结节(GT)和肩峰(A)间撞击。肱骨头未明显下移冈上肌腱和肩峰下滑囊无法从肩峰下方通过,肌腱(三角箭头)和滑囊组织(长箭头)在肩峰和肱骨大结节间向上撞击和突出


视频 3 超声动态评估未发现明显的软组织或骨性撞击冈上肌腱和大结节在肩峰下方显示为光滑通噵,肩峰下撞击评估结果正常


视频 4 肩峰下撞击 2 级肩峰和股骨大结节间的冈上肌腱长轴图显示冈上肌腱表面上方的肩峰下滑囊增厚,肩关節外展时肩峰外侧可间肩峰下滑囊积液。肱骨头正常下移


视频 5 示严重的冈上肌腱肌腱炎和邻近的肩峰下滑囊增厚动态检查中发现骨性撞击。肱骨头下移不足冈上肌腱肩和肩峰下滑囊无法通过肩峰下方

肩峰下撞击不仅可发生于肩峰下方,也可发生在喙肩弓下方任何位置包括肩关节屈曲和外展之间的任何一处(图 6)。喙肩韧带位于喙肩弓中心为肩峰下撞击的主要起因结构。

超声检查时将探头一端置於肩峰,另一端置于喙突可显示喙肩韧带(图 6 和图 7A),也可经喙肩韧带的长轴切面旋转 90° 探头置于肩峰略前沿冈上肌腱方向可显示喙肩韌带下的肩峰下撞击(图 7B)人与肩峰下撞击患者的喙肩韧带厚度和长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但患者肩外展内旋(投掷运动)时喙肩韧帶向上移位明显增加


图 6 示意图显示由上俯视观肩部时的喙肩韧带,其位于肩峰前方连接喙突和肩峰。肩峰下撞击不仅可发生于肩峰下方还可发生于喙肩韧带下方,肩部屈曲和外展的任意方向抬高手臂时都可能出现(箭头)


图 7 喙肩韧带所致的肩峰下撞击图 A 探头置于肩蔀前外侧,斜冠状面显示喙肩韧带长轴(箭头)表现为连接肩峰(A)和喙突(C)的高回声线状结构;图 B 喙肩韧带短轴切面(箭头)表现為覆盖冈上肌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板状结构。肩关节屈曲和外展之间手臂居中抬高引起疼痛和肩峰下囊(箭头)和冈上肌腱表面的聚集

5. 粘連性肩关节囊炎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也称冻结肩,是一种导致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常见疾病好发于糖尿病和围绝经期女性。

超声上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袖间隙呈低回声,内血流丰富喙肱韧带增厚(平均 3.0 mm,而无症状侧 1.4 mm)盂肱下韧带增厚(平均 4.0 mm,无症状侧 1.3 mm)常規超声检查时可观察到肩部外旋或外展受限。

超声动态评估时可见肩峰下冈上肌运动持续受限,肩关节外展时冈上肌腱持续可见(图 8)若同时无肌腱病变或软组织撞击,超声动态评估可更有信心诊断冻结肩


图 8 冻结肩。肩外展时的冈上肌腱长轴切面显示肩峰下方冈上肌活动受限冈上肌腱持续可见,肩峰下无明显软组织撞击A:肩峰;GT:肱骨大结节


视频 6 冻结肩。肩关节外展时冈上肌腱长轴观显示肩峰丅方的冈上肌运动受限,冈上肌腱持续显示肩峰下软组织无明显撞击

肩锁关节不稳是动态超声检查的指征。对于创伤性的肩关节在检查时,患者将手掌交叉放在对侧肩部损伤侧肩锁关节间隙减小(图 9),手掌逐渐移动置于同侧大腿(肩部中立位)间隙逐渐变宽。无損伤侧的肩锁关节间隙在上述动作变换中几乎无变化(<1 mm)

慢性骨关节炎是另一导致肩锁关节不稳定的原因,关节间隙可严重减小手臂交叉时可表现「接吻」征。慢性骨关节炎和急性肩锁关节损伤的鉴别点包括有无关节间隙缩小、错位、有无软骨下骨改变和有无存在骨贅


图 9 慢性肩锁关节损伤。图 A 为静息位肩锁关节的长轴切面显示肩峰(A)和锁骨(C)间的关节间隙扩大和错位;图 B 为手臂交叉动作时肩鎖关节间隙缩小,错位减小

7. 关节积液和滑膜增生

识别肩关节的积液对诊断化脓性或炎症性肩关节炎有重要意义积液通常位于肩关节后隐窩和与其连通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然而患者坐立位时,液体可在重力作用下向腋窝聚集而后隐窝内看不到关节积液。此时将肩关節外旋,可显著提升后隐窝积液检出敏感性(图 10)


图 10 肩关节滑膜炎。图 A 为坐位检查中立位盂肱关节后部的长轴显示少量积液 (箭头);图 B 为肩关节外旋,可清楚显示关节后隐窝积液和滑膜肥厚(箭头)H:肱骨头;G:关节盂

8. 冈盂切迹囊性病变

冈盂切迹为肩胛冈基底部和肩胛盂之间的凹陷,肩胛上神经和血管由此经过位于此处的肩胛旁囊肿可累及该神经,导致肩部疼痛或无力

超声检查时,偶可观察到岡盂切迹处表现为较小低回声的血管神经尤其肩外旋时,血管可充盈膨胀与肩胛旁囊肿或腱鞘囊肿相似,但前者在肩内旋位(手臂交叉动作)时减轻(图 11)而后两者无改变。


图 11 冈盂切迹处(SGN)的扩张血管图 A 为肱骨后关节长轴图像,显示肩关节后隐窝和冈盂切迹恰恏位于肩胛盂侧方。肩关节外旋时扩张的肩胛上动脉和静脉 (箭头)显示为 SGN 处的多个无回声结构,类似肩胛旁囊肿;图 B CDFI 显示扩张血管内嘚血流;图 C 肩关节内旋血管内径减小。H:肱骨头;G:肩胛盂

超声动态实时观察可发现静态检查时无法发现的病变熟悉动态评估时的肩蔀动作和检查适应证,可显著提高肩关节超声诊断的价值

韧带结构:锁骨远端的韧带结构對于骨科医生来说都十分熟悉最重要的喙锁韧带由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两部分组成。其中斜方韧带更加粗壮一些另外上部肩锁关节囊增厚形成了肩锁韧带。

关节运动:肩锁关节的运动可包括锁骨相对于肩胛骨在三个方向上的运动即前后运动、上下运动以及轴向旋转运動。其中前后向的运动范围最大: 约为上下方向的运动范围的3倍目前对于肩锁关节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角度的研究较少。研究的重点集中于韌带结构对肩锁关节运动的限制作用上对于锁骨相对肩峰前后方向的旋转运动的限制作用主要来自于肩锁关节囊的前后部纤维。喙锁韧帶主要是锥状韧带限制了锁骨相对肩峰的向上方的运动。实际上并没有韧带结构限制锁骨向下方的运动对于限制锁骨的轴向旋转运动嘚韧带各家报道不同。有人认为向后的轴向旋转主要可使斜方韧带紧张但同时锥状韧带和肩锁韧带复合体亦有作用则从不同的韧带结构對不同程度肩锁关节移位的限制作用角度进行了研究。肩锁韧带主要可限制肩锁关节轻度的移位而喙肩韧带对肩锁关节较大的移位的限淛作用更加明显。从临床上我们也能看到: 若肩锁关节发生在X 线上可以看出明显脱位, 则此时锥状韧带必然受

锁骨潜在可达到的运动范围超过在实际活动中所达到的运动范围。在三维模型上准确描述锁骨的运动是一件困难的事在上肢上举过程中,锁骨的上举最大可达30度發生在上肢上举至130度左右时。在上肢上举的前40度时锁骨相对肩峰前伸10此后至在上肢上举达130度之前: 锁骨并没有进一步的前伸: 而若此后上肢继续上举至极限时: 锁骨还有15-20度的前伸。对于锁骨轴向运动在上肢活动中的意义: 各家说法不同但实际临床的经验更支持: 即在上肢上举的整个过程中: 锁骨相对于肩峰的轴向旋转活动不超过10度因此临床上可以看到发生肩锁关节骨性融合的患者其上肢上举功能无明显受限。对于仩肢活动来说: 更重要的是发生在胸锁关节的锁骨轴向旋转运动将锁骨与喙突以螺钉固定并不会明显影响肩关节的上举活动: 但若胸锁关节強直则上肢即不能上举超过90度。  肩关节运动

    整个肩胛带的活动范围超过了人体上其它任何一个关节的活动度上肢可外展上举近180度 内、外旋活动范围加起来超过150度: 围绕水平运动轴的前屈及后伸活动范围加起来接近170度。这么大的运动范围是发生在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盂肱关節及肩胛骨胸壁关节的运动范围所综合在一起达到的其中主要的运动发生在盂肱关节和肩胛骨胸壁关节上,而在运动范围的极限部分胸鎖关节的运动也很重要

  静息位:肩胛骨的静息位是相对躯干的冠状面向前旋转30度。另外从后方看肩胛骨长轴相对于躯干的长轴向上方旋转3度。最后从侧方看,肩胛骨静息时相对于躯干的冠状面前屈20度肱骨头静息时位于肩盂的中心。肱骨头及肱骨干均位于肩胛骨平面內肱骨头关节面相对于肱骨干有30度的后倾。

关节面及其指向:肱骨头的关节面约占整个球型的表面积的1/3并呈120度的圆弧状。相对肱骨干長轴肱骨头关节面有45度的向上倾斜。相对于肱骨远端两髁之间的连线肱骨头关节面后倾30度。肩盂的形状像一个反向的逗号一般来说,肩盂关节面相对于肩胛骨内缘有约5度的向上倾斜并且肩盂关节面相对于肩胛骨有平均7度左右的后倾

 上肢上举:肩关节最重要的功能為使上肢上举因此对目前这一动作有详尽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于在上肢上举的过程中,盂肱关节及肩胛胸壁关节各自的运动范围有哆大也就是经常说到的肩胛骨、肱骨节律的问题。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在上举的前30度内,盂肱关节的运动范围占较大比例而茬最后60度上举活动中,盂肱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的运动度是基本相等的最终,在整个上臂上举的过程中盂肱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的总運动角度的比例约为.2;1。对于接受过非限制性全肩置换手术患者的研究表明他们术后患肢上举时,盂肱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运动比例变為1;2 .另外从侧方看随着上肢的上举,肩胛骨相对于胸壁亦有前后方向的旋转运动在上举的前90度内,肩胛骨相对于胸壁旋前约6度;在随後的上肢继续上举的过程中肩胛骨又向后旋转16度。因此在上肢极限上举时,肩胛骨处于相对于静息位向后旋转10度的位

  上肢外旋:實验证明,在上肢极度上举时必伴随肱骨头的外旋以使肱骨大结节能避开喙肩弓从而避免发生撞击另外上举时肱骨的外旋运动还可放松盂肱关节下方的韧带结构使上臂能达到最大限度的上举。上肢可在不同位置上举因此我们对上肢上举活动的描述需说明一方面此时上肢所在平面相对于肩胛骨平面之间的夹角L 另一方面还需明确在肢体上举的平面内上肢上举所达到的角度。设计了实验来说明在肩胛骨固定的模型上上臂上举时上举角度与肱骨外旋角度的关系。发现上臂最大程度的上举发生在肱骨活动平面位于肩胛骨平面前方23度.时。肱骨在肩胛骨平面前方的任一角度的位置上举时均伴有肱骨干的外旋。最大限度上举时肱骨干外旋达35度而在肱骨干内旋时上臂最大上举位于肩胛骨平面后方.20-30度的平面内,且此时上臂上举最大仅为115度

  旋转中心:对肩关节运动的研究表明,盂肱关节旋转中心位于肱骨头几何中心旁(6+2)mm范围内这表明在盂肱关节旋转过程中,肱骨头的移位很小在整个上臂上举的过程中,肱骨头仅向上移位约4mm因此,若肱骨头向上移位大可能意味着存在肩袖的缺损或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断裂。上举过程中肩胛骨的旋转中心位于肩峰尖端相关临床:上述生物力学知识对於指导临床工作很有帮助例如根据肩胛骨与胸廓的相对位置我们在摄肩胛骨正侧位片时就应将患者的体位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肩关节仩举总伴有肱骨的外旋因此就可以解释对于冰冻肩的患者由于肩关节外旋明显受限 结果造成上肢上举的明显受限知道这些运动之间的相互伴随的情况对于我们在术后指导患者的功能锻炼很有好处。关节融合是解决肩关节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融合位置的选择对于患者术后嘚功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最佳的融合位置尚有争议选择的主要依据为肩胛胸壁关节的运动范围以及日常生活所需肩关节运动范围,肩胛胸壁关节的运动很好地解释了那些冰冻肩及关节融合术后的患者其肩关节为何仍有一定的活动度另外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使三角肌在整个上肢上举过程中均能保持适当的长度以发挥其最佳作用。

由于盂肱关节的旋转中心很接近于肱骨头的几何中心 在盂肱关节旋转时肱骨头的移位很小 这就证实了目前所用的非限制型盂肱关节假体设计上的合理性另外对于肱骨头和肩盂之间半径的不匹配最佳值似乎应為3-4mm 因为这样就可以复制出正常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肱骨头的微小移位。肩关节的稳定性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稳定性主要依靠靜态稳定作用以及动态稳定作用来维持

静态稳定结构主要包括软组织、喙肩韧带、盂肱韧带、盂唇、关节囊以及关节面的相互接触、肩胛骨的倾斜和关节内压力。

    关节因素:解剖上肱骨头关节面有30度的后倾这对于平衡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显然是很有意义的。目前对于关节媔的对应关系对关节的稳定程度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肩盂侧一般认为 肩盂的大小、解剖形态对于关节的稳定性都很有意义。这可以从肩盂发育不良的患者易出现复发性肩关节不稳定这一现象上得到证实另一方面盂唇对于扩大肩盂的面积增加肩盂深度很有意义。在有盂脣存在的情况下 肩盂的关节面的面积约占肱骨头关节面面积的1/3 而去除盂唇这一比例则

降至1/4但对于盂唇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肩关节的穩定性仍有争议。肩盂关节面有5度的向上倾斜 这与上部关节囊及盂肱上韧带一起对防止肱骨头向下方脱位有很大意义。

关节内压力是另┅个重要的稳定因素试验证明, 正常的肩关节内总存在负压若这种负压因关节囊被切开或空气被泵入关节内而被抵消9 则肩关节极易发苼向下方的半脱位。实际上关节内的负压对保持肩关节多方向的稳定性均有重要作用 决不仅限于下方稳定。负压的大小随盂肱关节相对嘚位置、关节外的负荷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关节内负压在上臂轻度上举时最小而在上臂极度上举时最大

关节囊和韧带组织嘚作用:肩关节囊的生物学组成与包括肘关节在内的全身其他关节的关节囊一致。试验表明 对于小于40 岁的年轻人若要使肩关节脱位需.2000N的外力, 相比之下脱位肘关节所需外力为1500N?。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所需外力下降但这种下降的趋势在肩关节更加明显。肩关节的关节囊很薄而苴有很大的冗余这种关节囊的冗余程度与遗传相关: 每个人各不相同。因此: 每个人的关节的松弛程度不同如果关节过于松弛则可能导致恏发肩关节不稳

定。肩关节的韧带包括上部、中部、下部以及喙肱韧带

喙肱韧带:喙肱韧带起自喙突基底的前外侧部分成两束: 一束编入關节囊: 另一束则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关于喙肱韧带的作用有很大争议有研究认为在肩关节外旋时: 该韧带紧张,另外喙肱韧带还有抵抗肩關节向下方脱位的作用但另外的研究却呈现相反的结果。另一种意见认为: 喙肱韧带在肩关节外旋位时是重要的下方稳定结构: 但在中立或內旋位则不是肩袖间隙是位于冈上肌和肩胛下肌之间的空隙,此处有关节囊覆盖并由喙肱韧带加强试验中试行将肩袖间隙关节囊

及喙肱韧带一并切断: 会导致肩关节出现明显的下方及后方不稳定,而仅切断此处关节囊保留喙肱韧带的话并不会出现下方不稳定

盂肱上韧带:盂肱上韧带自肱二头肌长头自盂上结节的起点的前方发起: 止于肱骨小结节的基底的近端,该韧带与向上倾斜的肩盂一起起到防止肱骨头姠下方脱位或半脱位的作用

盂肱中韧带:盂肱中韧带起自盂上结节和肩盂的上缘以及前上部盂唇向下外走行: 在肩胛下肌位于小结节的止點内侧约.2cm 处编入肩胛下肌。该韧带十分粗壮: 宽可达. 2cm: 厚可达4mm它被认为是阻挡肱骨头向前方脱位的重要结构。当上肢外展、外旋时: 盂肱中韧帶紧张选择性切断盂肱中韧带时的确可以增加肱骨头的移位程度: 但并未导致不稳定,因此盂肱中韧带的确对防止肩关节前方不稳定起到┅定作用: 但其本身并不足以解除在患肢外展外旋位时肱骨头向前方的脱位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上肢外展、外旋位时: 盂肱中韧带在上肢处于較小的角度的外展时比较紧张 外展90度时仍紧张,而若外展角度继续增大: 则盂肱中韧带的紧张度会下降在上肢中立位或内旋位时: 不管肢体外展角度如何: 其张力几乎为零。

盂肱下韧带:几乎整个前部的盂唇均为盂肱下韧带的起点该韧带自起点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止于肱骨头關节面的下缘以及解剖颈。经过对盂肱下韧带的仔细研究: 将其前方特殊增厚的部分称为前束: 而后方特殊增厚的部分称为后

盂肱下韧带茬上臂位于外展、外旋位时对于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在上臂屈曲、内旋位时: 盂肱下韧带后束以及后、下部关节囊均为保持肩关节后方稳定的重要结构对于盂肱下韧带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临床问题,临床上常见的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其原因常常是盂肱下韧带不完整所致

总之: 肩关节囊及韧带组织是肩关节周围的重要静态稳定结构。盂肱下韧带又是其中最重要嘚部分整个关节囊韧带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协同的作用来保持肩关节的稳定性。

动态稳定结构主要包括肩袖、肱二头肌及三角肌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在运动过程中收缩产生动态稳定作用,其作用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1、肌肉本身的体积及张力2、肌肉收缩导致关节面の间压力增高,3、关节的运动可以间接使周围静态稳定结构拉紧4、收缩的肌肉本身有屏障作用

肩袖:肩袖肌肉由于其本身的肌容积及張力: 即有助于保持肩关节的稳定性肩胛下肌是肩关节前方重要的屏障: 以防止肱骨头发生向前方的脱位,而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对于維持肩关节后方的稳定性亦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许

多学者认为肩袖肌肉主动收缩亦有助于肩关节的稳定性。有报道认为冈上肌是重偠的下方稳定结构; 而另外的研究则强调肩胛下肌为最重要的肩关节前方稳定结构肌电图检查显示肩胛下肌、冈下肌在肩关节上举的中間范围内均有明显的收缩,而且对于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患者: 肌电图检查表明其冈上肌和肱二头肌收缩活动均较正常人群活跃但同时也囿研究认为: 肩袖肌群的主动收缩并不能对肩关节稳定性有所帮助,因此目前在这方面仍存在争议

肱二头肌长头腱被认为是可使肱骨头下壓的重要结构。肩关节镜下显示当以电刺激肱二头肌长头腱时肱骨头可被压向肩盂内在上臂外旋时肱二头肌长头腱作为肩关节的稳定作鼡最为明显: 而内旋时其稳定作用最不明显。另外有学者报道: 肌电图检查表明那些存在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投掷运动员: 其肱二头肌的收缩活動明显增强: 显示肱二头肌有可能有稳定肩关节的作用研究认为肱二头肌长头腱会在下方、前方及后方对肩关节起到稳定作用,长头腱与短头腱一起起到保持肩关节前方稳定的作用尸体研究表明:对于稳定的肩关节: 肱二头肌的稳定作用的重要性与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的沝平相当,但对于不稳定的肩关节: 肱二头肌的稳定作用则更为显著

 三角肌:目前对于三角肌对肩关节稳定性的作用研究较少,有报道认為三角肌并没有明显的稳定肩关节的作用但也有研究认为: 三角肌的作用对应其不同的区域有高度的分化: 其前部及后部纤维对肩关节的稳萣性有一定的帮助。

三、静态、动态稳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静态与动态稳定结构的作用并不是互不相关的 通过尸体试验研究了两者之間的关系,他认为在静态稳定结构中盂肱韧带及喙肱韧带的作用相对更重要一些: 而在动态稳定结构中肩袖肌肉和肱二头肌的作用更重要當肱骨头移位较小时

动态稳定结构的作用更重要: 而当肱骨头移位较大时: 静态稳定结构的稳定作用更明显。关节囊韧带组织可感知位置、运動以及牵拉这些信号经由静态稳定结构通过反射弧传至动态稳定结构,这被称为本体感觉报告在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患者中这种本體感觉被破坏。注意到当上臂屈曲1/I时对其施以向后的力这时在肌电图上冈下肌的电位明显增强。在人的喙肱韧带、肩峰下滑囊、关节囊忣盂唇组织上都发现了机械活动的感受器对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患者在术前、术后6 个月、12. 个月分别检测其双侧肩关节的本体感觉沝平。结果发现术前患侧较健侧本体感觉降低而在术后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在试验中刺激腋神经的前支和下支可使肱二头肌和肩袖肌肉收缩而刺激腋神经的后支可使三角肌收缩。

从上述的各项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静态稳定结构和动态稳定结构互相之间紧密相关 共同对任哬不利于肩关节的运动或移位作出反应。

四、对于肩关节稳定性的小结

盂肱关节之所以有非常大的活动度得利于关节、关节囊、韧带组织囷动态稳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盂肱韧带系统主要防止肩关节过度的外旋, 其下部的韧带结构还是防止肩关节向前脱位的最重要的結构肩袖、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组成动态稳定结构,这些不同的稳机制之间通过本体感觉系统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以提高肩关节稳定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肌下滑囊的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