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传统武术学院现状

现在真正的武术现状
  当年电影《少林寺》上映后,许多迷恋武术的孩子也曾离家出走投奔少林寺。其实对于许多当年痴迷《少林寺》而如今已过中年、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来说,今年年初这又一轮功夫热潮倒是重新触动了长时期萦绕在他们心头的疑问——武侠小说中神奇的功夫大师和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功夫江湖真的存在吗?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番探访,了解到现代“江湖”的另一番真实面貌。
  功夫江湖·高手
  武学圣地不见高人
  很多著名门派的掌门人少有实战能力
  经过若干年的武侠文化熏陶,功夫高人多隐居在名山古刹已经成了人们头脑中自然而然的想法。可就在不久前,京城某著名杂志社派数名记者分赴各名山大川、武学圣地,拜访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总教练、少林寺的第30代方丈、武当等内家拳门派的掌门人,但结局令他们有些失落——据该杂志介绍:“在少林寺,在武当山,在陈家沟,在青城山,我们见不到金庸笔下深入人心的颠僧、狂道、隐侠和剑仙,满眼所见的是比自己更寻常、无奇的人物……武侠、功夫和江湖,这是虚虚实实世代相传的神话,却永远有人愿意相信它。”
  那么是不是这些记者探访的还不够全面呢?记者采访了曾任《武魂》杂志主编的魏珉(蓝石)先生,他从1989年到1993年期间曾走遍名山古刹寻找传说中的高人,“我走访了山西、广东、江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四川……武当、青城、崂山都去过了,甚至还到日本拜会了少林拳法联盟,但结果令人失望。”魏珉说:“我拜访到的很多武术家都是一些著名门派的掌门人,论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他们多是手捧祖宗拳谱讲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实战能力。”
  武术需要不断交流
  在深山老林里闭门造车不可能出功夫高人对于这一现象,著名大成拳家王选杰先生曾说,中国武术是在千百年来冷兵器战争中,身经百战的幸存者总结出的战场生存之道,并不产生在庙宇和寺观中。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人们的生死肉搏经验越来越少,功夫大家也极难产生。经常组织搏击比赛并开办功夫网站的武术爱好者赵易平先生也认为,武术与科技、与经济一样,都需要与外界不断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才能进步。在深山老林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出功夫高人的。
  采访中,《武魂》杂志副主编常学刚向记者提到另一个深入人心的错误看法:“在武侠文化中有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就是越是古老的理论越有价值,越是岁数大的武术家功力越深,其实这是不对的。”常学刚说:“武术也在不断发展,现代人在科技、营养、天生身体素质方面远远超过古人,为什么在武术理论和实战方面就一定低于古人呢?这是说不通的。只要中国武术加强科学研究,打破保守,多与国外交流,还是会有突破的。”
  常学刚等人曾找到民国时期一些著名武术家的比武纪录片(图片-新闻-网页)胶片,当时的媒体把比武过程描绘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放映出来却让人大失所望。“当时那些武林高手的速度、力量、技术诸多方面根本无法与现代散打运动员相比,现代人真回到那年代照样‘切’这些所谓的功夫名家。”
  功夫江湖·问题
  江湖充斥“索天响”
  吹牛、固步自封、死要面子是现在功夫江湖的丑恶现象
  冯骥才脍炙人口的小说《神鞭》中有个“索天响”,是津门武林的祖师爷。据说索天响在武林中稳坐头把交椅,可实际上是个地道的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有圈内人告诉记者,冯骥才先生小说中的“索天响”太形象了,如今国内武术界不少门派掌门都是像“索天响”一样有着靠嘴把对手“说死”的绝顶功夫。《武魂》杂志副主编常学刚对记者总结了功夫江湖中的三大丑恶现象:第一,吹牛。例如吹嘘某武术家天生神力,能单手握住几百斤重的铁刀绕场一周,或者用肩膀扛住从天花板上掉落的成吨重的机器。还有的吹嘘自己功力如何深厚,赢过多少人,一辈子没输过等等;第二,贬低对手,固步自封
  。认为天下只有自己门派武功最厉害,不屑跟其他门派学习;第三,怕输,死要面子,不敢通过实战提高技艺。
  “《武魂》杂志曾多次组织一些门派之间的比试,但几乎所有门派见面光斗嘴或自行表演,从来不敢真正交手。”常学刚说,“其实很多武术家一辈子没输过是因为他们一辈子没有几次真正的实战,或者根本没有与强手过招,只是在当地小圈子里称王称霸,这些人还有个最显著的特征——只会打自己徒弟,拿自己徒弟练手时赢得都漂亮着呢,就是不敢和外人交手比试。”
  记者在查询资料时发现一个现象,可以从旁佐证常学刚的观点:现代武林中多年来发生了诸多论战,比如“达摩祖师”是否创立少林拳、海灯法师是不是骗子、南少林到底在莆田还是在泉州、王芗斋与谢铁夫比武谁输谁赢等等,然而这些论战没有一个主题与实战技击有关。
  功夫江湖·较量
  现代散打称霸天下
  随着一系列比赛的胜利,散打运动员开始轻视传统武术
  中国散打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其吸收了国外很多拳法与腿法,因此被传统武术界人士所不齿,认为这个新东西不伦不类。张源侠专著《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中记载了不少传统武术人士的观点:“纯粹的传统武术派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奥妙无穷,目前散打的打法只是大杂烩而已,说是拳打脚踢摔样样在行,实际上里面的中国味没有了。”
  但是这种对散打的蔑视态度,却让传统武术家们在随后的一些非正式比赛中吃了亏。很多在当地享有盛誉的武术家在与国家散打队队员交手后当场被打得晕头转向,赛后散打队员透露“我都不忍心再打他了。”而武术家们则感叹“从没见到过这么快、这么重的拳,专业运动员就是专业啊”……随着一系列比赛的胜利,散打运动员也开始轻视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为何与散打较量时很难取胜?传统武术界也有自己的理由——散打王是一项体育赛事,这就要求它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性,有严密的体育规则。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就要舍弃某些技法。而传统武术往往是一种生死肉搏术,几乎无规则可言,只要制服对手,什么阴招都可以使。但是散打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这些“狠招”。
  许多民间武术都讲求手法的变化、指掌上的功夫,但一上擂台,拳套一戴,手就等于没了。什么拿啊,抓啊,统统玩儿完,一招也用不上,只能是抡起拳来开打。
  民间武术家们并非职业运动员,而且根据一击制敌的理念,他们也不可能把体能放在首要地位去进行练习。而散打选手选材精良,还有专业教练和营养师,再加上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
  中国功夫·扫描
  真真假假
  中国功夫
  一位热爱功夫的外国友人认为,因为和武侠文化相伴而生,“中国功夫”的内涵变得虚虚实实,甚至有时候与泰拳、俄罗斯桑搏、巴西柔术等洋功夫相比,指的已经不是同一种事物。中国功夫的含义花样繁多,大概包含了四大领域。
  -领域一:
  武侠小说中的功夫
  例如周星驰所导演的《功夫》中的如来神掌和蛤蟆功
。《如来神掌》是邵氏公司1964年出品的经典武侠系列,后来曾被数次翻拍电影、电视剧,还被漫画家黄玉朗改编成漫画,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香港人。
  武侠小说中的功夫往往被真实的武林界人士所不齿,认为这些与现实差距太大。
  -领域二:
  传统武术
  例如周星驰所导演的《功夫》中的太极拳、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谭腿。铁线拳技击手法较简,为洪家拳中的上乘套路,也有人说此套路为洪家拳的內功拳术,或为少林秘传的易筋经。
  十二路谭腿:中国武术里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称,这里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而“北腿”自然就是谭腿了。谭腿也被看成是武术基础训练项目之一。有歌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谭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
  传统武术的问题是实战技击出现退化,某些拳术理论上过于玄妙。
  -领域三:
  套路表演型武术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国际功夫明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的
  李连杰(图片-新闻-网页)是表演型武术的代表人物。由于套路表演型武术经常请舞蹈界人士指导,再加上往往有音乐伴奏,因此极具观赏性,但技击上毫无可取之处。据说李连杰离开大陆去香港影视界闯荡时,曾专门到拳击队学习了两个月拳击,恶补技击上的差距。
  -领域四:
  中国散打
  中国散打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据说部分目的是堵住外国人说“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嘴。最初技法简单,常被武林人士讽刺为“拳击加腿”。由于抗打能力不强,运动员还必须带着头盔、护胸等护具。现在中国散打水平提高很快,并吸收了泰拳、跆拳道、拳击、柔道中的很多技术。由于散打运动员选材严格,近年在抗击打能力上的突破性进步,中国散打已可以和泰拳等国际著名功夫抗衡。
  中国功夫·精华
  技击中求养生
  《武魂》编辑冯黎先生认为,在养生方面中国功夫有很多可取之处。
  外国选手往往不到30岁,竞技状态就从巅峰状态开始下滑。例如很凶猛的泰拳——泰国人练拳不要命,对沙包、对树练习,拳、肘、膝、胫骨、脚练就极强的硬度和打击力。不科学的训练虽然可能创造一个“神话”,可是早残、早衰竟成了运动员的不幸命运,如果从根本上错误了,就算是有一些成果也不值得提倡。近些年训练条件和方法虽有所改善,但和武道的要求还有一个很远的距离。反观中国功夫,很多著名拳种技击中就带着养生,例如太极拳、意拳(大成拳),武术泰斗王芗斋一直主张“从养生中求技击,从技击中求养生”。还有武术家说“不习武的人都是不要性命的呆子”,这种说法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可也能感受到那种博爱的悯恤情怀,他想说的是养生的技术人人都应该学,时到今天,科学的手段已很发达,借助药物、器械、仪器一样可以使人健康。但依赖于外在的援助,总不如发自于内在的调节更符合人自然的要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素问篇》就已有养生功法的纲领性讲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如一”,这就是静功、桩功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种具有
  养、练、医于一体的高级运动形式,这种无创伤性的拳学疗法,可以很快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体潜能。
  能训练“大无畏”
  另外,“大无畏”的精神训练也是中国功夫的精华。
  意拳(大成拳)很注重精神的训练,王芗斋认为,武者如果首先在精神上输给了对方,那他就不能自如地发挥技术,难逃彻底的失败。如果练就了大无畏精神,则可以激发人的一种原始本能,也叫兽性力量,极大地增强自身实力。因此,王芗斋主张搏击者必须“抱定与对手同死的决心”、“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赢人”、“打不着不打,打不残不打,打不死不打”。
  王选杰先生也主张无四象——“无人象、无我象、无众生象、无寿者象”,意思是抛弃一切私欲杂念,连性命也不在思考范围内,为最终战胜对手、甚至不求战胜对手只求给对手极大打击,不惜牺牲生命。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一些外国功夫高手在与王芗斋等意拳大成拳名家交手后感觉不是在和“人”较量,而是和红眼发狂的野兽较量,尚未交手就被武术家凶狠犀利的目光所震慑,交手后外国功夫高手更是一触即溃。
  大成拳家霍金来先生感叹:现在的武术家极少有能练到‘芗老’当年的‘大无畏’境界,现在更多的人只考虑名、利,如此心事重重与对手比武焉能不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武术现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武术现状
上传于||文档简介
&&无​数
大小:12.68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武术比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