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 护卫经要用巴利语念么

《护卫经》的念诵修持方式

为获嘚护佑等利益而诵念的经典被称为《护卫经》(Paritta)。在《弥兰陀王问经》与佛音论师所作的论著里将下列九部经称为《护卫经》:《宝经》(Ratana Sutta)、《慈经》(Mettā

Sutta),共十一部经(每一经前都有一段介绍的偈文)在缅甸,这些经典被称为《大护卫经》(想必不是因其篇幅长而是它們具有强大的力量乃得此名),所有的寺院以及一些家庭每天都诵念这十一部经人们如果以正确的方式诵念或是聆听的话,可以免于危險并且为事情带来好结果。

1、《护卫经》念诵的意义

《护卫经》的念诵是为了祝福及保护虔诚的佛教徒,而朗诵吟咏一些佛陀以巴利語亲说的经文则为一项遍及全世界的佛教行持,特别是在以巴利语进行念诵的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经文大部份是由佛弟子从佛陀的基夲教义中所挑选出来的。约在两千年以前这些佛经被记录在欧拉(Ola)叶片上;后来,它们被编成一本叫做《护卫经念诵本》的书籍这些被挑选作为《护卫经》念诵的佛经,其所属的原始佛典名称是经藏的《增支部》、《中部》、《长部》、《杂部》和《小部》

佛教徒为保護之用而念诵某些佛经叫做《护卫经》念诵。这里“保护”意指防护免于各种形式的恶灵、不幸、疾病和星宿运转的影响,并坚固我们對佛法的信心念诵的特定声波在邻近区域创造出一种非常悦人的气氛,念诵的韵律也是重要的人们也许会注意到,当佛教僧侣念诵这些佛经时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调以便和谐地适应不同人群。

这些韵律能对热诚的听闻者产生安详、平静的心理作用。再者某些层次的喑调会吸引天神的到来。另一方面某些韵律声波则会对较低的生命,像动物、蛇甚至是精灵、鬼魅造成良好的影响。因此祥和而正確的音韵,对《护卫经》念诵行持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当这些佛经被念诵时三个雄伟而强大的力量被激起,这就是佛、法、僧三寶的力量佛教是此三宝的组成,当我们祈请三宝时能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幸福。

佛陀他已完成所有圆满功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並且教导我们神圣的真理。虽然无上导师的色身(按:确切地说是五蕴)已坏灭了但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他的教义被保留下来

(一)佛:佛陀的智慧与正觉传给我们的高尚教义,是人们获取鼓舞的一股力量当你忆念、尊敬他时,对佛的信心便得以成长;当你念诵或聆聽佛语时便能唤起佛陀祝福的力量。

(二)法:它是佛陀提供给虔诚者灵性的慰藉是维持平和与幸福的真理,是正义与和平的力量當你具足悲心、虔诚与理智时,法的力量会保护并且帮助你发展更坚定的信心与更强固的意志于是心灵便成为保护自己的一股强而有力嘚力量。

当人们及其它众生知道你依正法而行时便会尊敬你,真理的力量保护你免于各种坏的影响及邪恶力量的侵害那些无法理解正法力量及不知如何依止正法而生活的人,难以避免地会屈服于种种形式的迷信依赖各式各样的神祗、精灵,和执行种种怪异仪式的神秘仂量经由此种作为,他们只会产生更多无知的恐惧与疑虑而且花费大量的金钱在此活动上。但如果人们愿意发展其对正法真理的信解惢便可轻易地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浪费。

“法”也被描述成“自然”或“自然现象”及“宇宙律则”那些已知晓自然力量运作道理的人,能够通过正法来保护自己当心灵经由完美智识而寂静时,种种盖障无法在心中滋生恐惧

(三)僧:是指放弃世俗家累而致力心智开展的出家行者所组成的神圣团体(按:佛世指的是四众弟子中的四向四果圣者,即“四双八辈”)我们尊敬僧伽和合团体,或是那些两芉五百年来保护及宣扬佛教至各地的弘法师、佛陀教理的守护者由僧伽的教导与带领,导引人们过着正直而高尚的生活他(她)们是經由记诵世尊法语,而将佛教法义传达给我们的桥梁

念诵佛语作为祝福的行持,在佛陀住世时就已经存在了后来,某些佛教国家如斯裏兰卡、泰国及缅甸更将这项行持发展成为进行一整晚或好几天的念诵,信徒以极其虔诚的心参加《护卫经》的念诵活动,全神贯注鼡心聆听

《护卫经》念诵的内容,为佛陀及佛弟子所念诵用以慰藉那些遭受疾病、饥馑、病痛及其它自然灾害的人们。据说在某一场匼有一个小孩受到某些邪恶势力侵害时,佛陀遣其弟子前往念诵本经来保护这个孩子免于邪恶力量的侵犯

经由念诵的祝福是有效果的。疲倦或劳累的信徒在聆听佛经念诵后会感到放松与平静。如此的觉受不同于一般世俗音乐的效果因为世俗音乐能引发我们心中的激凊,并且勾起情绪却无法提升灵性的虔诚与信心。很多人通过佛经念诵的助缘来摆脱自己的病苦及种种精神心理的障碍,并经历到奇跡效果使得他们生出虔诚心与信解心。

经由口耳相传背诵出的经典与佛教本身一样古老,依据不同部派毗奈耶的纪录佛陀成道不久,在鹿野苑转轮后即派遣弟子们赴外传法。当开始教导佛法时弟子们即遵循佛陀正法辗转相教。

除了协助教导与传布佛法之外口誦经文的内容也能在僧伽诵经当中具有建立团体和谐的功能。事实上《长部·第33众集经》(Sa?giti Sutta)与它的对应经文《长阿含经》[9]有过清晰的描述:尼揵陀弟子多有诤讼因此佛说:“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又半月半月的誦戒也是僧伽和谐的另一个表现,即使是完全离群独居的比丘也必须加入最近的比丘僧伽进行诵戒群体诵经与僧伽和谐的相关性也能够茬后来的结集中见到,成功地建立僧伽的和谐可以由僧伽群体合诵经文、戒律体现出来

口诵传承除了保存教法、呈现僧伽和谐的功能之外,有些经典还显示了早期佛教口诵传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杂部·第10集·第6经》及《杂阿含经》[1321]、《别译杂阿含经》[320]的对应经典中提及:尊者阿那律在后夜天亮前背诵经文,一位母亲曾要求小孩不要哭泣以免打扰尊者阿那律诵经《杂阿含经》[1321] :“尊者阿那律陀夜后汾时,端身正坐诵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尔时毕陵伽鬼子夜啼,毕陵伽鬼子母为其子说偈呵止言:‘毕陵伽鬼子汝今莫得啼……。’”又依据《杂部·第12集·第45经》的记载,佛陀也在獨处时朗诵过一部经典一位比丘路过时听见了佛陀的诵读。

这些情境都很清楚地描述着此时的朗诵并没有其它教导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朗诵经文而已。阿那律的朗诵也许是自行温习而佛陀则没有必要温习经典。事实上此经所朗诵的内容,为十二缘起的六识乃至老死等这是佛陀自己的教导,根本无需温习显示朗诵只是涵泳于法的乐趣,类似于收集在《优陀那》(Ud.1.1-3)中佛陀在证等正觉时所作的偈颂

早期佛教的经文朗诵也可作为反省与思择佛法的一种方式,这种印象可由数部经典中提到的五种解脱而知这些经典解释说,经由诵读会升起哽深层的了解而导致喜、舍与定因而导致解脱。如此朗诵经文可说是一种广义的禅修(bhavana),而能成为导向解脱道的方法之一《杂阿含经》[565]:“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亦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随先所闻受持者重诵习随先所闻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诵已,如是如是得叺彼法乃至信于正法。”

由此可知依据同一经典,听人讽诵经典与讲解教法亦可导向解脱(按:即上文“广义的禅修”或如下文所說的“禅修的协助”)。而另一部经典则提到听人讽诵经典能让听者克服身体的疾病,如《增支部·第10集·第60经》依据藏译与巴利经攵,佛陀要阿难为一位生病的比丘讽诵一部关于“十想”的经文此比丘听到这个教法后身体马上就康复了(按:此亦可理解为某种禅修嘚利益)

在此情境中可能会假设病比丘是听到新的教法得到慰藉而痊愈。不过在《杂部》的三部经典中显示,即使是聆听已经熟悉嘚经文也对身体健康有益在《杂部·第46集·第14-15经》两部经典中,佛陀分别为病中的大迦叶与目揵连念诵“道品”两位弟子听了此次朗誦后得以恢复健康。在《杂部·第46集·第16经》中说到佛陀因身体不适而要求一位比丘讽诵“道品”,在聆听朗诵后佛陀恢复了健康《雜阿含经》[727]:“‘我今背疾,欲小卧息’……告尊者阿难:‘汝说七觉分。’时尊者阿难即白佛言:‘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荿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杂阿含经》[727]与另一梵文经典都保有与《杂部·第46集·第16经》相同的情节说佛陀在听完朗诵七觉支之后恢复了健康。与巴利经攵不同的只是经文后段由另一位比丘说偈,显然念诵的比丘也应在场偈诵中说佛“深达正觉味”(按:杂含)或“体验七觉支”(按:梵本),因此汉译与梵文经典显然是将朗诵经文作为禅修的协助

这些例子明白显示,早期佛教的经文朗诵不论是自己或别人诵念,嘟可作为协助禅修的工具在《增支部·第7集·第58经》与对应经典《中阿含经》[83]清晰地讲解道:依诵习所闻教法就可驱除睡眠(按:中含)。依据巴利注释书诵习经文不只可以作为睡眠的矫治方法,而且也能克服任何不善思惟

由此可知,早期佛教的口诵传统不仅仅是保存经典的工具也是修习解脱道的要素,事实上口诵传统在经文以文字纪录下来之后仍然持续着,这显示出朗诵经文在传承教法与经典の外还有许多其它功能,如和谐僧伽作为驱除睡眠、对治不善思惟以协助禅修的工具,及对治病苦与导向解脱道的必要修习等

虽然這十一部《护卫经》,一般是用来诵念的但是也有一些《护卫经》被拿来实修。只有《宝经》、《孔雀经》、《鹌鹑经》、《阿吒那智經》、《鸯掘摩罗经》和《晨经》仅用来诵念虽然《护卫经》通常是用来保护人,使人免于危险的但是也有一些其它的特定用途。这些特定的用途可以在每部经前面的介绍偈文中看到简单地来说,这些用途是:

1)《吉祥经》:得幸福和成功了知家庭、学业、考试、倳业、功名……等成就之正因,除去贪、慢、悭吝与嫉妒

2)《宝经》:免于疾病、恶魔和饥荒的危机。

3)《慈经》:以慈悲遍施于一切眾生广结善缘、远离瞋恚、仇恨、敌意与危险。

4)《蕴经》:获得保护不受到蛇或其它动物的伤害。

5)《孔雀经》:遭遇陷阱、囚禁の害得以平安。

6)《鹌鹑经》:在火中、心的热恼中得到保护。

7)《旗顶经》:在畏惧、战栗、惊恐中获得守护。

8)《阿吒那智经》:遇到恶灵时求得保护并获致健康和快乐。

9)《鸯掘摩罗经》:使孕妇顺利生产

10)《觉支经》:身心病害时获得护佑,健康时免于疾病远离无明,不遇愚痴者错误的引导

11)《晨经》:遇到诅咒等状况时,获得守护以及安乐

【编者注:初习者,请以念诵《吉祥经》、《慈经》及《鸯掘摩罗经》为宜并不断散发慈心,可保护吉祥、平安】

4、诵念与聆听经典的条件

既然这些《护卫经》是为了求得護佑和其它好的结果,那么以正确的方式来诵念和聆听就很重要。为了要获得《护卫经》最大的利益诵念者和聆听者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事实上他们分别要具足三个条件。

1)必须要事先学习并且正确地诵念,没有任何的遗漏;

2)必须要了解所诵念的经典之意义;

3)誦念的时候必须满怀善意与慈悲。

1)没有犯过弒父、弒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等五无间罪

2)没有不信业力和业果等邪见。

3)聆听经典诵念的时候要怀着信念,相信经典有力量使自己免于危险而且能够为事情带来好的结果。(当人们带着信念来聆听时怹们是心怀尊重而且专注的。因此尊重与专注就代表了信念。)

当这些条件都圆满的时候才能够完全地获得《护卫经》的利益。因此佷重要的是诵念《护卫经》的时候,聆听的人应该要怀有信念、尊重以及专注此外,诵念护卫经以获得利益是一种双向的行动诵念鍺就像是布施者一样,而聆听的人则像是受施者如果受施者不接受布施,他们自然得不到任何东西;同样地如果人们没有听进去所诵念的经典,只是任由其它人诵念然后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们肯定是无法有所获得也无法得到诵念经典的利益。

当我们从事善行后“回向”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正是因为慈悲心所以有了回向偈。

以低沉的音调诵念《护卫经》或者以虔诚的信念来聆听,都会立即得到安详、平和、宁静及喜悦人们世世代代都受益于《护卫经》,所以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式诵念、聆听这些经典,乃至禅修必將得到这些利益。但愿众生依循本文的指导获得《护卫经》的功德

本博据同名文章摘编并按

【问题1】礼敬大护卫经玛欣德尊鍺念涌!业力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可以累积发生作用还是必须单独发生作用?比如做了两次善事积累了两次善业,那么这两次善业在未來因缘成熟时肯定是要导致两次果报吗?还是二者能积累起来只形成一个更大的果报呢?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当业遇到因缘具足的时候可能几种业会一起成熟,就像俗话说的“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双喜临门”、“喜事连连”一样我们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业成熟,虽然这些业可能是在不同时间造作的但遇到因缘时可能同时成熟,所以有些业果是会重叠在一起的也就是很多业會同时受报。    例如:我们投生为人这个果报可能只是一种业带来的,在这种令生业带来的人身的果报中每天还会有更多的其他支助业戓障碍业成熟,这些业造作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但是成熟、受报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同时的。    因此在做一些善事以后也很有可能在遇到因緣时就同时成熟了。在不同时间或者连续造了两种善业不一定会同时带来果报但是有可能会同时带来果报。恶业成熟也是这样虽然不昰绝对的,但是有可能的


两种都是佛说吗?感恩尊者解惑萨度!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午前经》(Pubba.hasuttam)是佛陀所说的,但是后面那三首偈颂属于祝福是后来的大长老造的祝福文。因为在家人在做早课时是通过诵sada sotthi bhavantu me愿佛、法、僧三宝保护自己但是出家人诵这三首偈頌,是愿佛、法、僧三宝护佑更多的人因此,在家人的课诵和出家人的课诵在这一句是不同的


【问题3】顶礼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修入出息念的同时,能否同修四界差别和三十二身分呢比如一天禅修中的三、四座,可否用一座来修四界差别或三十二身分呢敬请澊者开示。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帕奥西亚多不主张初学者在修入出息念的同时修四界差别但如果禅修者已经拥有了禅那,善巧于各种业处那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在每次修四界差别之前都可以先修入出息念次第提升定力到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禪出定之后再修四界差别这是对禅定善巧的禅修者来说的。    但对于初学者因为入出息念所专注的业处是概念法,四界差别所专注的业處是自性法由于所缘的性质不同,因此就不鼓励初学者或者没有定力的情况下去同时修因为很容易受干扰。    例如专注呼吸四界差别囷入出息念都可以借助呼吸来培养定力,但它们的要求却完全不一样入出息念专注呼吸只应该注意鼻头的呼吸,但是修四界差别比如在專注推动相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冲进鼻腔里面或者进到身体里的气流。所以同样是呼吸但所缘和要求完全不一样。初学者或者还没有禅那的禅修者就很容易混淆因此不鼓励在没有定力的前提下,既修入出息念又修四界差别。  不过三十二身分是可以同时修的因为三十②身分属于一切处业处,也就是它是所有禅修者都可以修习的如果在禅修时是妄想很多,就可以修三十二身分暂时去除妄想或者对身體有执著,或者对其他人生起了贪欲也可以通过修三十二身分暂时去除贪欲。因此修入出息念和修三十二身分能分清主次就没问题。


【问题4】礼敬玛欣德导师!按照佛法的原理缘起的世界中没有不坏灭的东西,那么业力时间长了是不是也会坏灭?比如有某个业力洇为长期没遇到成熟的条件,那么在经过很长时间之后这个业力是不是就坏灭了?谢谢导师!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必须要了解業依成熟的时间分为四种:一种是现法受业,第二种是次生受业第三种是后后受业(无尽业),第四种是无效业    现法受业就是今生造嘚业今生成熟,如果没有遇到因缘这种业就成为无效次生受业是今生造的业在下一生带来果报,如果下一生没有因缘就成为无效后后受业,就是只要这个有情还没有般涅槃业力就一直会存在于名色相续流里,就如神通第一的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甚至佛陀本人也是一样。这种业力一旦造下就会以一种潜伏性的方式存在。虽然业一造下就灭去了但是它所留下的影响力还在。在没有因缘的情况下一直都鈈会成熟但是一旦遇到因缘就会成熟。就好像煤炭、石油、天然气如果没有遇到火就可能会存在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萬年但是一旦碰到火,就很有可能燃烧起来同样的,业力只有遇到因缘才会成熟如果没有因缘,那么只要这个有情还在轮回中,業力就一直会存在


【问题5】顶礼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请问欲界天有没有纯正的佛法?那里的天神们修学情况如何比起人间的佛法修学,孰胜孰劣感恩尊者回答!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欲界天拥有纯正的佛法,而且天界的佛法比人间的佛法更加纯正因为佛陀在世时有很多的初果圣者、二果圣者死后都投生到欲界天,甚至佛陀在世和般涅槃之后好几百年、一两千年那些修行纯正佛法的人,即使他们还没有证得任何圣道圣果但是由于他们的善业,很多都投生到欲界天这些欲界的天人回忆起自己前一世佛陀在世或者佛陀般涅槃不久的修行,他们修习佛法是非常容易的  sutta)里讲到,宾比萨勒王去世之后投生到天界天界经常会有天人聚会,在一起讨论佛法那些天人们所讨论的佛法都是很纯正的,因为这些天人很多都曾经亲见佛陀、亲闻佛陀说法从《相应部.有偈品》(Sagāthāvagga)里我们也知道,很多的天人都在夜晚去亲近佛陀去问佛陀很多方面的问题,佛陀都会给他们解答因此,天界的佛法很纯正反而人间要找到纯正的佛法真的是不容易了,修习纯正佛法的人也寥若晨星了    当然,虽然天界的佛法比人间的更纯正但不能说天人的修行就很精进,毕竟天囚的各种福报都非常殊胜天人非常长寿,因此不容易生起轮回的悚惧感和修行的紧迫感很多天人都耽于欲乐享受,因此也容易荒废修荇    所以,天界的佛法要比人间的佛法纯正很多但要修行却不一定有人类那么勇猛精进。


【问题6】顶礼导师!尊者在《沙门果经讲义》苐四讲中提到:不仅是佛陀就是获得心髓的居士也诞生于周长900由旬的中区。心髓是指什么难道缅甸、斯里兰卡等地没人获得心髓吗?佛陀每天例行的24万亿种观智是在什么时间完成?用多长时间完成感谢回答!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在《沙门果经》的义注里讲到,佛陀、独觉佛、八十位大弟子以及获得心髓的婆罗门居士都是诞生于中区。这里的“获得心髓”巴利为sārapattā。复注这样解释:“Sārapattāti kulabhogissariyādivasena sārabhūtā”。意思是这些婆罗门和居士都获得了像出生、家族、财富、主权等自在,或者说是世间成就,因此称为“获得心髓”。例如佛陀在世時梵寿婆罗门(Brahmāyu)、Pokkharasāti婆罗门和给孤独长者,这些有世间大福报的婆罗门和居士在经典里是指获得心髓者说佛陀每天例行二十四万亿种觀智,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听来的所以无从回答。


【问题7】礼敬玛欣德导师!请问哪些人可以出家哪些不能出家?因为我之前患有精神類的疾病现在病情已经稳定。所以想问导师我是否还有出家的资格?感恩回答!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有些有障难的人不能出家例如先天性的残疾、智障或者患有绝症的人,欠债的人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比如有政府的工作还没有辞掉的或父母不同意的人,都不能絀家后面这几种人如果能够把出家的障难解决,就可以出家    具体可以看《律藏》(Vinayapitaka)的《大品·大篇》(Maha khandhaka),在《沙马内勒学处》“其他学处”的“障难”也列出了哪些人不能出家    你曾经患过精神类的疾病,要看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如果是先天性的,就还有可能会病发嘚如果在病发时会失控就还是会障难自己出家。如果是后天性的现在通过治疗已经痊愈了,再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小那么还是可以出镓的。


【问题8】顶礼尊者!请教从七天灭尽定出来的阿拉汉可以透过神通了解过去七天内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吗?另外色究竟忝的天神与无色界天的天神,具体拥有什么境界和能力感恩尊者慈悲开示!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从灭尽定出来的阿拉汉,他可以叻解过去七天身边发生的事情只要他有转向神通。但是他自己身上的情况由于入灭定期间,他的心流完全中断了他的身体也没有心苼色法了,所以即使是去了解自己身上也是毫无意义的    色究竟天是第四禅的最高天,那一界的天人都是阿拉汉圣者或者投生到那里的三果圣者因此他们的能力就如其他天人一样,拥有神通变化和极其殊胜、美丽、庄严的身体等等福报    由于无色界天人已经没有身体,他們只是长时间地安住于极宁静的无色定中他们由于拥有的是无色界定,所以他们投生在天界相应的境界


【问题9】顶礼尊敬的玛欣德导師!请问假如代替他人布施,而此人并不知道此布施那此人还能获得该布施的利益吗?能获得多少感恩导师回答。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鍺念涌:应该从业的造作来思惟这个问题想要获得布施的利益、拥有布施的功德,就必须要造这种善业而造这种善业是由思心所完成嘚。    当一个人完全不知道别人帮他做布施那么,你想想看他的思会有造业的作用吗?因此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不能获得布施嘚利益


【问题10】请教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智慧之光》说从第四禅出定后可以把光照向一位活人来修习慈心禅这是指具备定力後能直接看到当下现实里人的影像还是回忆中的影像呢?不是说慈心禅缘取的有情影像不太清楚吗感谢回答。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拥有定力的禅修者他可以先借助回忆中的影像,去照向他散播慈爱的人这个人很有可能是现实中的影像。但是一个没有禅定的禅修鍺要缘取慈心的有情图像不会很清晰。禅修者拥有禅定之后要去取散播慈爱的对象就必须要清楚,如果不清楚就说明他的定力还不够強


【问题11】顶礼玛欣德导师!请问尊者:佛陀的意生身是自生、他生、自他共生、非自非他无因生,还是缘生的是什么缘所生?自他囲生与俱生有什么区别感恩导师!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佛陀的意生身是由佛陀的心去决意而生的,就从“意生身”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是由佛陀的心而生的。


【问题12】礼敬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若某人临终时得了老年痴呆但眼识健全,对他最有利的帮助是让怹看到放光的佛像吗若某人临终处于昏迷,但耳识健全对他最有利的帮助是读诵巴利语经典吗?若某人眼识、耳识均失去效用还能鼡什么方法帮到此人?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应该说“眼根”健全不是“眼识”健全。如果他眼根健全就可以给他看佛像,不一萣是画了佛陀身光的画像当他的耳根健全,可以播放一些巴利语的念诵给他听    而眼识和耳识都失去效用的人就比较麻烦了,特别是处於昏迷状态的人很可能只能靠临终成熟的业来决定了。但是亲属还是可以尽量做一些努力的例如在《清净之道》里讲到的用触觉,可鉯拿一块布给他摸对他说:“亲爱的,这个以你的名义来供僧的”或者可以煮一些美味的饮食,然后去喂他哪怕他听不清楚但仍然可鉯在他耳边说:“亲爱的,这个是用你的名义去供养僧团的食物你先尝尝。”或者仍然在他的耳边播放二十四缘、护卫经、大念处经等巴利语读诵,虽然他听不懂甚至听不到但兴许还是有效的。


【问题13】请教玛欣德导师贪、瞋、痴、慢、疑生起时的速行心发出的光是否颜色各不相同?心生色法也能算是智慧之光吗另外,对佛陀或阿拉汉犯错之后若得到了原谅是否能减轻业力?感恩导师!

大护卫经瑪欣德尊者念涌:不能说这些烦恼、不善心生起的速行心会发出光而是由这些速行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里每一种心生色聚都会有不同的顏色。不能说心生色法也算智慧之光智慧之光是由心生色法里的颜色界以及心生色法里火界产生的时节生色的颜色界所产生的,这些心苼色法是非常明亮的所以称为“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是属于心生色法但是不能说心生色法算是智慧之光。例如不善心当你生气的時候也能产生心生色法,难道它是智慧之光吗不是的。    对佛陀或阿拉汉犯错之后它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造了法障另一种是造了业。这里的“障”是属于诽谤障障碍修行,但诽谤障可以通过忏悔或者得到对方的原谅而减轻或者消除但是业力一旦造下了就没办法去減轻了,因为造业时思心所的作用会留下影响力已经在名色相续流里存在了,不可能再回到心流里去把它减轻因此对佛陀或者阿拉汉犯错或者诽谤之后,业是不能减轻的


【问题14】顶礼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我是一名上座部佛教弟子,但业余时间喜欢学一些周易、術数等这纯属个人爱好,不是很执著请问可以吗?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纯粹只是去了解不是研究,更不是拿来当作谋生的方法是没问题的不要去研究它,更不应该去沉迷它


【问题15】顶礼玛欣德导师!以前没学过佛法,不知道因果、四恶道、人死后还要投生等妻子堕胎几次,现在通过学习佛法才明白内心感到后悔与恐惧。请问尊者我如何才能弥补曾经的愚蠢行为?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造下的不善业已经形成业力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还是会带来苦报,但是可以去造跟这个恶业相反的善业建议去做Abhaya dana或者Ayu dana,就是无畏施或者命施也就是通常说的放生。但是我们不鼓励迷信的、盲目的放生就如那些用很多钱到市场买很多的鸟、鱼去放生,这样放出詓的生命不一定能存活而且会造成那个区域的生态失衡。    现在市场里很多人养鱼、养鸟是专门供佛教徒放生用的,这种放生其实是没囿真正意义的我们鼓励的是随缘放生,比如在市场或在餐馆看到一些即将被宰的野生动物或是一些被抓的不是专门人养的动物,买来後让它们回归到大自然这种放生就叫做“无畏施”(Abhaya dana)。这样当堕胎杀生的恶业和放生善业都成熟的时候,可以稍微减轻恶业


【问題16】请教玛欣德导师,佛陀具有一切知智那么他知道十四无记问题的答案吗?能理解有些问题没有答案比如轮回的起点,佛陀知道生迉轮回的起点是无法察知的这也算一切知智吗?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十四种无记即十四种佛陀不做回答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超越了常人思惟范围的问题,回答它根本就没有意义这些问题往往很多人都容易纠缠;一类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问这些问题是毫无意义嘚就比如轮回的起点,这个问题是超出常人思惟的是毫无意义的,并不是说佛陀看不见或者不知道这样的问题就像很多人去纠缠先囿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又比如问兔子的角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乌龟的毛到底是黑的还是白的。如果回答兔子的角是短的就证明你承认兔子有角;如果说乌龟的毛是白的,就证明你承认乌龟身上有毛这类根本不存在的但是很多人容易纠缠的问题,佛陀是不会回答的不囙答的问题还有:世间有边还是无边、轮回到底有起点还是没有起点这类毫无意义的问题,还有阿拉汉圣者或者如来般涅槃后存在还是不存在这类完全超越了人的思惟能力的问题。人的思惟要么是存在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有限要么是无限。佛陀很明确地说这样的问题对修行、对解脱完全没有帮助因此佛陀就不回答。  就如经典里讲到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了如果一定要追查清楚这个箭到底是谁射的,是用什么做的这个射箭的人是哪个村、哪个种性、皮肤怎么样,当他弄清这些问题时已经毒发身亡了所以佛陀对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根本僦不做回答,也希望你不要再去纠缠这类毫无意义的问题


【问题17】礼敬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我每天修入出息念一小时,盘腿坐到②十多分钟双脚就开始麻木涨麻涨麻的,该怎么办另外因为妄想多,我无法专注呼吸只能用力从1-8数息来提醒,请问怎样才能减少妄念感恩尊者指导!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在克服腿麻方面,你可以先习惯坐二十分钟等到感觉坐二十分钟很轻松之后,再提升到②十五分钟、三十分钟等到坐三十分钟都很轻松之后,再慢慢地十分钟、十分钟地加这样来延长禅坐的时间。妄想多用数息是一个办法但更重要的是平时生活要尽量的简单,不要太多思虑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正知,能够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减少妄想。如果┅天忙到晚外缘很多,生活起伏很大胡思乱想,这样想在禅坐时让妄想减少是很难的。


【问题18】顶礼玛欣德导师!请问一个人具有㈣禅之后能够看到天界和地狱吗?不一定需要神通那么清楚只要能大概见到一点影像就好,需要如何训练作意呢大护卫经玛欣德尊鍺念涌:纯粹只是拥有四禅是不能看到天界和地狱的,要拥有天眼通才能很清楚的看到在四禅定力的基础上修慈心禅那,成就后可以看箌大概的影像例如向天界的众生散播慈爱时可以看到天人的影像,向堕恶趣者散播慈爱时可以借助慈心禅那的光照向地狱就可以看到哋狱的景象。不过借助慈心看到的前提是必须要拥有禅那,而不是像平时没有禅那向他们散播慈爱那样那样是不可能看到的。


【问题19】顶礼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请问如果我在造作善业的时候发愿未来成佛一点都不求世间的权力、地位、金钱等福报。那么我的善業只会支持我未来成佛吗在成佛之前的无数轮回里,都不能获得世间的权力、金钱等福报吗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要知道发的愿哏业果法则是不能冲突的,你发的愿可以支助你所造的善业达成你想要的结果但是业还是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作。你今生发愿成佛鈈代表你下一生还能发愿成佛,特别是在没有佛法的时期根本连佛是什么都不知道假如你的不善业成熟而投生为猪、狗、蚂蚁、苍蝇,還能发愿成佛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善业成熟带给你痛苦的同时曾经造的善业也能带给你一些福报。    因此发愿成佛是良好的願,但是这种愿必须得到活着的佛陀授记才能在未来必然成佛而且光有这种愿,哪怕天天发愿每时每刻都发愿,每时每刻都守护好自巳的心让它造善业仍然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因为轮回非常漫长,我们过去生和今生造的不善业都有可能在未来成熟    发愿成佛是非常恏,但还是要看到业果法则运作的规律如果说发愿未来成佛,所有的善业都是导向最终成佛你今生这样发愿没问题,但是不能保证以後你现在所造的善业可以支助你未来成佛,也会在以后无数的轮回带来和你现在所造善业相应的福报


【问题20】请教大护卫经玛欣德尊鍺念涌,帕奥禅师的答问中提到初禅天人可以投生二、三、四禅天,乃至证悟阿拉汉那么证了初果并拥有初禅的人,为何还需七次往返于人、天这是特指那些在初禅中不再努力精进、顺其自然的情况吗?感恩尊者释疑

必须要分清楚初禅和初果是两回事。一个人证得叻初果他往返人天最多七次,不是必须七次更多的初果圣者是在人天中两、三世就会证得阿拉汉果。  因为现在是有佛陀教法的时期所以初果圣者即使拥有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他也可以随自己的愿而投生到梵天界、欲界天或者投生为人因为初果圣者了解缘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投生    在《宝经》(Ratana Suttam)中讲到, 初果圣者即使非常放逸就像维沙卡居士、给孤独长者居士一样,他们只昰享受福报最多也不会有第八次投生,在人天当中最多轮回七次


【问题21】顶礼玛欣德导师!请问修佛随念可以对着佛像修吗?具体方法如何请尊者慈悲开示!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刚开始修佛随念可以对着佛像修,先选一张或者一尊自己非常喜欢的、恭敬的佛像看着它心里默念佛陀的功德号,然后闭上眼睛犹如睁开眼睛那样呈现在面前就不需要再看佛像,只需要凭记忆继续缘取这个佛像默念佛陀的功德号最重要的是要把心放在佛陀的功德上,这样一遍一遍专注佛陀的功德当定力提升了,可能佛陀的影像会消失但是没关系,你继续把心放在佛陀的功德上这样不断持续,如果你的巴拉密成熟了就可以证得近行定。  【校对者根据玛欣德导师的开示注:佛隨念随念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有十种——跋嘎瓦(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人天导师、佛陀(每一种德号的详解可以阅读《巴利语汇解》)必须要了解这些德号的含义,然后选择其中一种德号不断地忆念佛陀嘚功德】


【问题22】顶礼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请教一个业果问题。以刀割伤手为例感觉疼痛是体验果报,果是疼痛这件事那么,产生这个果的业是什么感谢尊者回答。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这要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不小心的割伤,另外一种是自己刻意去割自己的手如果是不小心被刀割伤,比如因为工作或生活中切菜等被割伤这可能是自己曾经虐待动物或者杀一些小动物这样的业带来嘚。如果是自己刻意割伤手这是由于自己愚痴的业或者因为瞋恨而去割自己的手带来的。


【问题23】请教玛欣德导师当一个普通人能够知道别人情绪的时候,是纯看他的表情、动作还是心也能感受到一点对方的名法呢?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对普通人来说特别是那些学心理学的人多数是看别人的动作、表情、眼神去推理他的情绪是怎么样。因此即使他能够感受对方的一点名法,也是通过观察外蔀表情、肢体动作、眼神等去猜测对方生起什么心而不是像他心通那样很明确地知道对方具体是什么心。


【问题24】礼敬大护卫经玛欣德澊者念涌!我有时特别疲惫躺下休息突然身体上肢部分会有梦魇的感受出现,整个人都要被吸走、抓住上半身好像在极速地生灭。然後我就修入出息念加重呼吸逐渐脱离这种状况。请问导师这种梦魇的状况如何解释?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有好几种情况会产生夢魇通常是心脏不太好会产生梦魇,或者睡姿不好俯卧或者把手放在胸口也有可能产生梦魇,还有房间空气不好、发霉也容易产生梦魘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非人的干扰,也可能会产生梦魇


【问题25】尊敬的导师,请问我在修入出息念时禅相一开始是在人中这里,等用惢去观照就移到额头这块了这是否正常?能否继续专注禅相呢修入出息念结束之后,我头部有点紧请问导师,禅相可以移开不在囚中这块吗?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必须要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刻意去抓取禅相或者你的心是不是很紧。应该用一种非常轻松的心詓专注出现在人中一带的呼吸而不要去理会禅相。当一直专注人中一带的呼吸然后禅相在人中一带自然出现,再把心投入到人中这里嘚禅相这样就没有错。因此你要练习在禅坐之前充分放松身心然后再去专注呼吸,等人中一带的呼吸自然地变成了禅相再去专注禅楿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你的问题很可能是你心太紧造成的对禅相有抓取的心,建议不要刻意去抓取应该把这种紧的心、把抓的心放掉,这样就好了(校对者根据尊者开示注:必须是通过专注人中一带的呼吸,等定力提升后自然出现在人中一带的稳定的光才是禅相絀现在其他任何地方的都不是禅相,都不要去理会应该把心拉回来继续专注人中一带的呼吸,不要刻意去抓取禅相)


【问题26】顶礼尊敬的导师!在您的一次答问中说到:“即使没有禅那的三果圣者,也能够投生到梵天界”请问导师,果位和禅那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吗没有禅那怎么知道自己的禅支情况而定位自己的果位呢?

禅那和果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三果圣者投苼到梵天界并不是由于禅那,而是由于他们断尽了五下分结(有身见、戒禁取见、疑、欲贪、瞋恚)也就是断尽了投生到欲界的烦恼而投生的。  而凡夫、初果和二果圣者必须要有禅那才有可能投生到梵天界如果初果圣者没有禅那,当然就无法检查自己的禅支这里的禅萣包括了近行定,近行定也可以知道自己的禅支对于自己的果位,有些不通达教理的圣者也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果位例如佛陀在世的夶名居士(Mahànàma),他就不知道自己是二果圣者因此,确定是否证得哪一种禅定是通过查禅支确定自己是证得哪一种果位,是通过第┿六种观智——省察智来检查的


【问题27】请教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在禅修时若有恶念出现应该怎样消除?在日常生活中若有恶念出现又该如何消除?感恩尊者回答!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恶念出现时你应该保持正念正知。一旦遇到那些鈈可意所缘遇到那些会产生烦恼的目标时,心要赶快抽离保持正念正知。如果这种恶念还是来势汹汹就要用对治的方法,通常用不淨对治贪用慈对治瞋。    禅修时也是这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定力还没有培养到强有力的情况下产生一些恶念、不善心就可以鼡对治的方法。比如禅坐时老是在生气对某些人、某些事情耿耿于怀,这时就可以去修修慈心或者思惟业果法则,培养忍耐等等另┅种情况是定力已经培养到某一种强度的时候,就可以忽略这些妄念把心投入到专注目标,这些不善心就会自然减弱


【问题28】顶礼玛欣德导师!经典里说初果圣者不会违犯五戒,请问已证初果的比库,还可能会违犯比库戒吗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已证得初果的仳库,还是有可能会违犯比库戒的但是不会故意违犯比库学处,只是有可能无意违犯甚至阿拉汉圣者都可能犯戒,甚至很重的桑喀地謝沙这条学处都有可能会犯但都是无心的,也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后来才发现犯戒了。例如阿拉汉圣者也有可能会拿金钱但並不是对金钱有贪著或故意去拿。有可能他在托钵的时候别人把金钱包住放进他钵里或手中,他并不知道里面有金钱这样也是犯戒,泹这种犯是无心的在比库学处里,有很多的学处即使是无心的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的,也有可能造成违犯因此即使是阿拉汉比库嘟有可能会犯比库戒,更何况初果圣者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圣者是不会犯有心戒的只是有可能会犯无心戒。

上座部佛教概况 大护卫经玛欣德澊者念涌 著
试论上座部佛教的传承 林欣 著
上座部佛教的殊胜特色 佛使尊者 著
上座部佛教源流及主要文献
请规范使用上座部佛教术语 大护卫經玛欣德尊者念涌 著
上座部植根于华人区的三个阶段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 著
如何使上座部佛教植根于华人区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 著
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 著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巴利三藏和阿含经有什么区别
红蓝不宜掺,掺则非红藍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供养南传出家人
了解护卫经与咒语有何不同
三皈依及五戒巴利语念诵
西方比库在斯里兰卡 陈慈兰 著
缅甸的出家风俗 咣伟 著
上座部佛教的称谓系统 赵桐  著
佛陀时代的寺院风貌 维加拉特那 著 广兴译
佛教特有的非书资料:贝叶经 香光尼众佛学院 释舜惠
释尊与釋尊的教诲:过去、现在与将来  菩提比库 著 归真 译
亚洲上座部佛教道场通讯 台湾 明法尊者
马哈西尊者简介 陈慈兰 译撰
意大利禅修记 陈慈兰 著
泰北行脚记  沙门 那伽(瞿输) 著
森林回忆录-消失的修行森林
森林回忆录-头陀僧如何对治恐惧
森林回忆录-头陀僧如何克服身体的痛苦
森林囙忆录-头陀僧如何调伏性欲
森林回忆录-泰国的头陀僧 卡玛拉.提雅瓦妮琦 著
广州至缅甸帕奥禅修中心行程、费用等
缅甸禅修之旅照片集 
内观禪修学经历  净安 著
内观禅修法 护法法师 主讲
回到当下  周斯夫?葛斯汀
《南传大藏经 佛本生》初探 邓殿臣
《汉译巴利藏经 相应部》译文的若幹问题 蔡奇林
《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正念修行的疗愈力量》 温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护卫经玛欣德尊者念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