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 杨式太极极杨式老六路教学 胸如两扇门向后敞开

对修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感受与认知
对修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感受与认知
对修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感受与认知 对修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感受与认知作者:
来源: 对修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感受与认知太极拳在祖国从崛起至今已经几千年了。由于它兼具竞技、防身、防病、疗疾、健身、娱乐表演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能,因此,深获广大群众的喜爱。我也是太极拳的爱好者,我从三十三岁时的1963年,因患营养性的肝炎、水肿病在湖南省银行疗养院住院期间,就向同时疗养的湘南某县银行行长学了“简化太极拳”的套路,至今已经四十九年了。中间除去在工作时期没经常练拳之外,从上世纪1990年退休以后,天天练拳算起,到今年我八十二岁,也有二十一年了。在这二十一年中,前边有15年所练的太极拳基本上是我自己看书学的。那时,首先天天除了练简化太极拳之外,还照着195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编写的“太极拳运动”一书中的八十八式“太极拳”进行修练。接着在何明、何新蓉、刘耀麟所著的“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一书,由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以后,我又按照此书练杨式太极拳(它和八十八式差不多,它由八十八式改为一百一十八式)。以后每天基本上练的就是“简化二十四式”和“杨式太极拳”。天天如此,对招式、套路都练的比较熟,也受到过邻居、朋友的赞扬,自己也认为自己打的可以。与此同时,还在一位体育老师带领下,学练了五套剑,即三十二、四十二太极剑、青龙剑、阳眉剑、乾坤太极剑。剑玩的也比较流畅。从修练国家体委创编的“简化太极拳”和玩剣算起的的十五年中,虽然也是天天练拳、玩剣,不但原来的老消化不良病仍然时常发作外,还有高血压、颈椎病、脑梗塞等新的疾病陆续发生。颈椎病,西医说我的椎管狭窄比较难治,后来我根据从台湾佛教协会传到大陆的“拍手治百病”的方法治好的。,连续两年发生脑梗塞疾病,特别是2004年那一次,发的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造成大脑严重缺氧,头脑昏晕得厉害,走路困难。到了2005年开春,湖南师范大学的老年大学开办了由专业拳师刘应文执教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揉手)”学习班,一位朋友劝我参加这个学习班。我认为我会打太极拳不想去参加。而朋友一再说老师教的和我打的不一样,我才勉强走到教练场先试验了一下。拳师教的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我跟着拳师练了一下午,因为我脑部缺氧比较严重,站不太稳,不能像其他学员一样不停的跟着拳师练拳,只能练一下,坐下来休息一会再跟着练,就那样,到下午下课时,我感觉到头晕的情况见轻了一些,走路也稳了些。因此我认为,这种太极拳能够祛病健身,坚定了我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信心。从此以后,我为了治病,不仅认真跟着刘应文拳师学招式和牢记拳师讲的原理,,而且还基本上在每天上、下午坚持练了两次。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准确掌握“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祛病健身原理,还看了“杨氏太极拳述真”等有关太极拳的书籍。按照拳理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适宜的招式。因而较早受到一点祛病健身效果,将其分述如下:一.我在修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揉手)”过程中的感受在刘应文拳师两年半的教拳过程中,除了牢记拳师在教拳过程中讲的拳理及示范招式之外,我还除了反复阅读本拳的教材“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之外,还查阅了像太极拳谱、传统养生知识问答以及古代的导引按摩神术、气功真传等等文献。通过学习,基本上懂得了“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祛病健身的道理。根据(老六路)以意领气以气催形的特点,以及对招式的要求,在以后的练拳过程中不断地纠正不正确的招式,如练拳时,抬脚等招式时老用力,不能做到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全身放松等,还为了配合拳路的招式,调整了呼吸,使呼吸与招式紧密配合。这样就较快的把内气调了出来,内气跟着拳的招式、套路不停地沿着全身的经络移动,因而打通了全身的经络,逐步调整了全身的生理机能。这就促使“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揉手)”的祛病健身作用的效果陆续的显现出来。首先是,我几十年消化力弱不想吃饭的胃病突然好了,因脑梗塞造成的头部缺氧头晕现象的发生也很少了,到2010年,高血压病,虽然还是吃一粒“寿比山”,血压始终稳定到:舒张压稳定在70左右,收缩压稳定在120——130之间的理想范围之内;现在每次在炼拳的过程中,炼到一些招式时,心里总感觉到身上有说不出的舒服,有时打完拳后走路之中随着呼气也有舒服的感觉。而且,打完拳以后,全身的各个关节感到更灵活,走路更有劲。每天上、下午不打拳,总感觉到好像缺少什么事没有做一样。而为什么以前我打了十五六年的也叫杨式太极拳,也是天天打,不但老病没有去掉,新的疾病不断发生呢?我认为,那是因为十几年来虽然也天天打拳,但是拳没有上身,没有把内气调出来,使之在练拳过程中内气不停地沿着全身的经络里移动,以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是拳白打了;而2005年以后,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揉手)”,只有3——4年就出现了祛病健身效果呢?这是因为,我在练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用意不用力”这一原则,使身体在炼拳中始终处于放松状态,让内气出来(我叫练的拳到身上了),同时我在练拳的招式中始终注意身体的上下部位做到“上下相随”,以使内气不停地沿着全身的经络移动,使全身的经络经常保持疏通状态,特别是看了刘金印编印的“汪永泉语录及拳照”一书之后,更坚定了我在练习“杨氏太极拳老六”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内气的做法。因为汪拳师的语录中说:“杨氏太极拳是内家拳,练的主要是神、意、气”,“神意气可以化合成内劲,也叫太极劲”。我想,练拳的过程中不把内气调出来,怎么练神意气呀?内气不出来,怎么化合形成太极劲哪?因为我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较早的调出了内气,使之在经络里运行,才较早的显现出它的祛病健身效果。“内气”在身体内经络里不停的移动,之所以有祛病健身效果,其原因是,除了有向大脑传递身体情况信息之外,还有:1.。有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中医的气血流动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所以,内气不停地沿着全身的经络移动,就会促使血液流动加快,不仅防止了身体局部的血淤,而且为全身急需的营养或氧气能及时得到了满足。2有促进全身的阴阳平衡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促使内气的在全身的经络里移动,能打通全身的经络,促使全身各部位的阴阳平衡,协调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达到防病、祛病、健身的作用。二.在练拳的过程中,如何调出内气使之在全身的经络里移动要促使修炼太极拳有明显地祛病健身作用,就必须调出内气使之在全身的经络里移动。要能调出内气在经络里不停地移动,就要在炼拳过程中,首先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其次,,是要在做招式时,使身体各部位“上下相随”。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在练拳中间,要认真做到“用意不用力”“意”,主要是指意念,使意念在全身里移动,内气也会跟着意念在全身的经络里走动(这就叫以意领气);(不用力),这是因为在练拳中,只要一用力,不仅会使精神紧张,而且也会使身体的肌肉、皮肤收缩。皮肤、肌肉一收缩,身体就会因紧张不能放松,影响内气出现;同时,皮肤肌肉一收缩,经络就受阻不畅通,内气不能在经络里移动。我体会,要在练拳中做到“用意不用力”就是保证在练拳中全身放松。要做这一点,到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神”指引拳套路招式的移动方向在练拳过程中,神一般反应在眼睛上。在练拳时,眼神的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的方向,就是身体的手臂、腿脚等部位招式要移动的方向。这样,不仅表示以精神主导练拳,使自己提起精神;而且,在练拳中,往往是意跟着神走,气跟着意走。因为,在拳理中有“以意领气,以气催行”的说法,即是所说的“内三合”。“内三合”领形,也会减少阻力,以利于套路招式移动。而且,在修练之中的招式要“内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配合。特别是一些招式要在“内三合”的参与下,才能做到不费力气。如单鞭和搂膝拗步等招式之中的抬腿动作,即使如此。同时,要有意念领着内气跟着神不停地移动,才能促使神意气化合形成“太极劲”。2.在拳术招式中有进行转身、动腿等动作时,要注意先移动好重心,使之要移动的部位处于不呈重量之下,动作才能减少阻力。如做揽雀尾的手揽动作,以及前一动作要转向后一动作中需要的手撘按动作过程和弓步后身体往回捋等招式,都是重心的转移过程。总之,凡是招式中同时有腿脚移动时,都有重心的移动。要做好重心的移动之后,招式移动才会减少费力气。3.在练拳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外三合”所谓“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就是说:在腰主导下,肩的移动可以带动胯的移动,肘的移动可以带动膝的移动,手的移动可以促使脚的移动。例如:身体一边的胯与腿、脚在后边要向前移动之时,首先要有同侧的手臂带着同侧的肩向另一侧移动,就把同侧的胯及腿脚带到了前面。又如揽雀尾的招式,要移动腿脚时,首先是有同侧的手臂带着的手肘跟着揽雀尾的手向相反方向的移动中,把同侧的膝部拉起来,又在手反向前移动中把脚又反向前面了。这样,你只要在练拳过程中,注意发挥“内三合”和“外三合”的作用,就会感到练拳不仅疏通了全身的经络,而且也是一个轻松自如,舒服、享受的过程,就是在夏天37度的温度下,练拳也不会出汗。同时在练拳中同样会感到身上的内气不停地在身体的经络里移动。(二)在练拳的过程中,注意做招式动作时,要使其全身“上下相随”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若做到了招式上下相随,就说明已经把身体各部分练成一个整体了,做到了身体一动无处不动。我认为,如果做到了上下相随,就说明全身都处于放松状态,气血可以随着套路招式的运行,不停的在全身经络和血管里移动,保证全身对营养和氧气的需要,促使健身长寿。另一方面,能做到上下相随,就说明已经把内气练出来了,因为身上有了内气,才会在胯、腰、肩部位形成三个气圈。身上有了三个气圈,不仅说明全身已充满了内气。而且,三个气圈对套路的招式运行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在炼拳过程中,感觉到很多招式都有它的参与。像要做右手臂向上滚的招式,就是在腰的主导下,胯和肩两气圈同时上下移动的参与下完成的;又如在做完抱球、临摸球动作之后,要两手做向上搭手时,当两手手掌翻向上从前方捋回来,当两手捋到接触到两胯时,一做半握拳,就会促使身前的胯圈和肩圈马上向上翘和眼神向上抬,以上两动作把两手臂拉上去了;再如做招式中的挤,按、捋等动作时,都感觉到是在腰气圈的向前、向后动作的参与下完成的。在套路招式的移动动作中,有三个气圈的参与下,不仅使动作容易完成。而且在完成这些动作中也不会费力气,轻松自如。在魏树人、齐一整理出版的&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的总则中说:“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会到通体的舒服和泰然自若。”我在前面说,我在练拳过程中,练到一些招式时,总感到身体上有说不清舒服。这可能是我做到了书上所说的要求。我虽然以前患有多种疾病,但现在每天练练拳,就没有感到身上有什么病一样。活动自如,吃饭正常,还觉得比较自在。现在我觉得每天只要练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揉手)”之后,自身觉得没有再搞其他活动的需要了。我想,我现在才入了“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一点门。以后要进一步按其拳理及要求,不断修正自己不适宜的动作,让“杨氏太极拳老六路”陪伴我后半生。同时我也觉得,要想使所练的太极拳有明显地祛病健身作用,只是跟着拳师学一边,就认为学会了,天天就随便练一练,是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的。我认为,太极拳的拳理比较深奥,对动作的要求也严格,除认真跟着拳师学以外,还要努力钻研拳理,不停地调整自身不适宜的招式,使其内气不停地在全身的经络里移动,才会有明显地去祛病健身效果。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师王保仁精典视频: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2式演示与教学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2式演示与教学 &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有89式,去掉重复的动作为37式,22式是魏树人老师被聘到澳洲,做短期教学时,将老六路简编的套路.
魏树人: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1拳法套路演示(较清晰版)
魏树人: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拳法气路演示(较清晰版)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2式 
杨云中 杨式老六路简化22式行拳3
(续要点提示)
杨云中 杨式老六路简化22式行拳2
(要点提示)
杨式老六路简化22式行拳1(歌诀释义)
马德安:杨式老六路精华22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正面示范 张勇涛&
杨氏太极拳二十二式1-2式1 张勇涛
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1-2式 2 张勇涛&
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1-2式示范 张勇涛&
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3-4式1 张勇涛&
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3-4式2 张勇涛&
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5-7式 张勇涛
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8-9式 张勇涛
杨氏太极拳二十二式10-11式 张勇涛
杨氏太极拳二十二式12-14式 张勇涛
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15-16式 张勇涛
杨氏太极拳二十二式17-18式 张勇涛
杨氏太极拳二十二式19-22式 张勇涛
蓝晟:杨氏太极拳老六路22式教学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2式拳谱与歌诀
第一路(第01式至第05式)
第01式 起势
歌诀:肘不张、肩不松:胸不开、气不通:腰意塞、裆穹窿:腕微鼓、掌指融.
第02式 左右野马分鬃  
歌诀:一顺,一亲,一捧提.
第03式 白鹤亮翅
歌诀:四隅含藏亮翅中.
第04式 左右搂膝拗步
歌诀:十字竖松横必散,阴阳吸斥促身形.
第05式 手挥琵琶
歌诀:静中求动,周身一家:竖立三关,腹松气圆.
第二路(第06式至第07式)
第06式 左右倒撵猴
歌诀:后撤三关身自退.
第07式 左右揽雀尾
歌诀:两膊相系,沿球环行:四正劲法,意气行功.
第三路(第08式至第10式)
第08式 云手
歌诀:旋腰带肘似车轮,一合一开一定间.
第09式 单鞭
歌诀:滚错折磨,围绕劲点:以肘带腰,腕随肘旋.
第10式 高探马
歌诀:左沾右随圆中趣,两手旋环任意行.
第四路(第11式至第13式)
第11式 右分脚
歌诀:藤攀两臂腿自起,足分胯圈立准平.
第12式 双峰贯耳
歌诀:双拳似丘陵,内气如涌泉.
第13式 左蹬脚
歌诀:藤攀两臂腿自起,足蹬胯圈立准平.
第五路(第14式至第17式)
第14式 左右玉女穿梭
歌诀:递肘腾手梭互穿,平开意坚如赶山.
第15式 下势
歌诀:意如滑坡身下落.
第16式 金鸡独立
歌诀:雄鸡展翅旭日升.
第17式 海底针
歌诀:弛意入幽谷,弓满弦自张.
第六路(第18式至第22式)
第18式 扇通背
歌诀:内气催姿势,三关前长.
第19式 转身撇身锤
歌诀:步随胯圈转,曲伸意中求.
第20式 卸步搬拦锤
歌诀:胯圈旋搬肩圈拦,神意汇集准星间.
第21式 如封似闭
歌诀:阴阳转换、恍如“山”.
第22式 十字手、合太极
歌诀: 手扶胯圈钟下落,意领神行身自升: 欲合太极心先静,三道气圈渺无存.
魏树人编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拆架歌&
张修睦 整编
& & 此稿是我传授魏树人老师杨式二十二式太极拳后,
在教拳势应用时, 为了便于记叙, 将其整理成歌诀,
曾以“拆手歌”寄给魏树人老师审阅,魏老师回信指出:“你费了不小的心思,但是理解错啦!.....它是在招中要有术,
术从招通出,绝非你所写的手法”。现将此稿改为“拆架歌”,即其中讲了招法,未细讲明"术",
术指拆手中神意气的运用,请读者按此拆架歌练习揉手发放时, 要注意“术从招通出”。&
一、野马分鬃&
接手之际心先静,&
以静待动无丢顶。&
野马分鬃第一式,&
递肘腾手察彼意。&
十字钭转不跑藏,&
带动胯圈移后步。&
前手下旋彼肘弯,&
后手一顺摧面颊。&
心中一静气亲透,&
两手捧堤意气发。&
&二、白鹤亮翅
气流背后掌贴腕,&
逼挤对方双手截。&
借劲前移钟锤荡,&
平挤内劲透彼背。&
神气一定向下采,&
对方下沉我劲变,&
心中一静发挒劲。
&三、搂膝坳步&
以腕粘连对方手,&
翻手欲运下肢走。&
对方抢先提右足,&
顺势粘带对方手,&
左手下旋搂彼膝,&
同时进步上右足,&
右手上旋至其胸,&
劲源内气通至手,&
掤按挤劲显神通。&
四、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略抬手,&
对方双手扶我肘。&
双手沉落彼前臂,&
三关竖立背后倚,&
以捋内劲沾着走。&
内气下旋后升腾,&
对方欲起向上掤。&
我手内翻神气催,&
双手挤按琵琶飞。
&五、倒撵猴&
对方双手按我腕,&
欲上右步发挤劲。&
触点擎起对方力,&
劲源内气透胸前。&
圆转两腕上掤提,&
三关后撤倒撵猴。&
两肘展挒化彼力,&
两腕沾连对方手。&
右拳问星逼其面,&
随即含胸双手合。&
对方落空乘其怔,&
拳翻变掌通内劲,&
掤按挤劲显神通。
&六、揽雀尾&
(一)揽雀飞&
气势侵透彼劲源,&
双手递腕粘彼手。&
对方不适予按截,&
双手随和揽雀尾。&
对方舒适身又正,&
乘其不备意领气,&
增加两臂圈揽力,&
旋揽腋下彼落空,&
放展两臂揽雀飞。
&(二) 掤势&
环抱气球粘彼手,&
心吞意纳往里走。&
神似通电气入地,&
对方落空我意变,&
反射通出双手掤,&
三关一竖揽雀飞。
& (三)捋势&
对方掤按我两臂,&
我先领出肘内劲。&
挤向劲源透彼背,&
随继粘带对方手。&
两肘展挒向里带,&
腰圈一旋揽雀飞。
&(四)挤势&
对方破捋化解回,
我即合掌沾掌根。&
上下相随意气摧,&
挤中带掤揽雀飞。
&(五)按势&
对方破挤转为按,&
内旋开肘化彼力。&
背气回旋向上掀,&
按挤掤劲透箱背,&
摧开箱盖揽雀飞。
&七、云手&
(一)左云手&
对方手贴我前臂,&
意气先要相内合。&
以腰带肘向左转,&
内外相合无跑藏。&
神忘气定通被背,&
掤劲通出彩云飞。
&(二)龙口吐珠&
胸前两手被拦截,&
两手内旋成龙口。&
意纳龙珠透已背,&
随即神意气一定,&
龙口吐珠彩云飞。
&(一) 滚劲&
右手勾手被拦截,&
胸中十字通内劲,&
向上旋滚右前臂,&
伴随桡骨向前搓,&
滚中带搓发单鞭。
&(二) 错劲&
滚搓内劲未奏效,&
前臂沉落略外旋,&
桡骨前端变内劲,&
转落通向尺骨前,&
催促前臂向左错,&
此为错劲发单鞭。
&(三) 折劲&
折劲用前先坠肘,&
左手贴腕向里合,&
随继一定内劲返,&
流注腕部勾下垂,&
胯圈前移右足进,&
折劲掤出发单鞭。
&(四) 磨劲&
对方拢合我双手,&
右手贴腕向前走,&
沾带对方向左旋,&
磨劲圆回向里走,&
十字内劲透已背,&
胯圈前移进右足,&
内劲前转旋向右,&
肘摧手磨发单鞭。&
&(五) 腰接&
对方双手扶前臂,&
意引彼力透肘端。&
连接腰圆彼被沾,&
意气下沉偷左步,&
背气流注五弓备,&
双手外翻发单鞭。
&九、高探马&
(一)平气圈&
接手之前背后倚,&
神意气散平气圈。&
平圈旋转带两手,&
搭手即旋彼失稳。&
对方急欲调身形,&
阴阳齐转彼旋飞。&
&(二)立气圈&
神意气散成立圈,&
搭手旋按气入地,&
侵透对方天地翻,&
反弹自跳彼掤飞
&(三) 钭气圈&
左胯右肩钭气圈,&
搭手即旋彼自歪,&
钭圈飞旋挤掤按,&
马失前蹄自飞翻。
双手被按至胸前,&
擎起来力找劲点。&
背气后依展两肘,&
阴阳转换恍如山。&
粘其双手擦点边,&
绕缠衮捋臂上穿。&
心中一静气下沉,&
不知不觉右脚起。&
右脚外侧贴其胯,&
随即展肘手内合,&
掌心通出按挤掤,&
右脚飞摆分脚成。
十一、双峰贯耳&
当我分脚起腿时,&
彼手下落欲抱膝。&
我手顺膝向下采,&
瞬即收腿气下沉。&
双手圆转钭上带,&
划弧掤至对方肩,&
双手内旋边握拳,&
劲源内劲贯拳面,&
照准对方双耳发。&
对方本能按我臂,&
中指根出掤挤发。
&十二、蹬脚&
双臂被按至腹前,&
擎起来力找劲点。&
粘其双手擦点边,&
背气后依两肘展,&
阴阳转换恍如山。&
顺势双手向外翻,&
旋绕衮捋向前穿。&
心中一静气下沉,&
不知不觉右脚提,&
足跟贴向对方胯,&
掌心通出掤挤按,&
涌泉齐发蹬脚成。
&十三、玉女穿梭&
(一) 飞穿梭&
右臂屈肘往前递,&
左手贴肘向前穿。&
对方出手必拦截,&
顺势沾着彼双手。&
心中一定神意气,&
劲源通出掤按挤,&
三关前长飞穿梭。
&(二)枪发挒劲&
左肘递出右手穿,&
引出对方双手拦。&
顺势沉采其右肘,&
右腕一舒右平开。&
太极枪中发挒劲。
&(三)凤凰点头&
递出前臂腾出手,&
逼引对方双手截。&
太极枪含劈崩劲,&
凤凰点头两手中。&
随继采挒两臂升,&
心吞意纳背气呈。&
双手突翻进前足,&
右手后引左手发,&
玉女神奇飞穿梭。
&十四、下势&
递两前臂迎彼手,&
顺着彼力勾右手。&
右臂横带向左挒,&
左脚前迈身下落。&
贴彼膝内穿左手,&
钟锤前荡身左转,&
两臂齐发彼抛飞。
十五、金鸡独立&
对方踏按我双手,&
内气升腾翻两手。&
顺势独立提右膝,&
一手上掤一手挤,&
意气齐发飞金鸡。
&十六、海底针&
金鸡独立足下落,&
彼意下采我双臂。&
右手顺势落右胯,&
左手掤起彼右手。&
左足前移足点地,&
随即踏实身沉落。&
身备五弓背隆起,&
劲源内气通两臂。&
马失前蹄彼落空,&
我即左手发踏按,&
右手外翻前绷弹。&
对方似踏海底针,&
身不由主后飞弹。
&十七、闪通臂&
对方踏采我双腕,&
顺势粘带身右转。&
两臂圆转上下展,&
内气通出似扇面。&
中垂前移左足进,&
三关前长彼飞旋。
十八、转身撇身锤&
(一) 撇身锤&
对方双手扶我臂,&
顺其来势微左转。&
右手腕贴彼右肋,&
左手绕其右臂外。&
随即含胸身右转,&
右拳回勾撇身锤,&
采挒齐发彼即飞。
&(二)问星&
对方双手扶我臂,&
前臂顺势上掤提。&
右拳问星指面门,&
随即屈肘收胸前。&
钟锤前荡进右足,&
左手贴腕微含胸。&
劲源通出肘靠劲,&
右拳前打彼飞出。
&十九、卸步搬拦锤&
对方欲按我左肩,&
我以左手接其腕,&
搬拦旋裹向下压。&
对方脱手扇我面,&
我手向上穿掤拦。&
随胸一含两臂撤,&
左手贴扶右前臂。&
肘端前通按挤劲,&
拳冲水溅彼抛出。
二十、如封四闭&
对方双手扶我臂,&
两手相贴接彼力。&
背部后依胸微含,&
两肘圆展化彼力。&
随即两手向内旋,&
两臂碾轧天地翻。
&二十一、十字手&
对方拢住我双臂,&
顺势贴合胸微含。&
背部后倚手外翻,&
随即进步长三关。&
劲源通出肘靠劲,&
双手前穿彼即飞。
拆架拆手勿肓动,&
先下手者出蛮力。&
舍已从人好习惯,&
无我无为养心态。&
递肘腾手占优势,&
各种劲法手中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老六路五路背向演示-[&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方式一:扫一扫
支持各类二维码扫描软件
方式二:发一发
免费发送App到手机
看不清验证码不正确
该短信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三:下一下
下载App观看
还有更多攻略和游戏礼包等着你
嵌入代码:
这个支持手机播放哦
专区热点·
大家都在看
手机看视频
宝贝陪你玩
畅游视频网页游戏YOYO手游
完美游戏台
网络视听许可证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您,您和太极拳还是一种陌生的关系。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就一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在一些武术大家心目中,太极拳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在匆匆忙忙从公园路过的上班族眼中,太极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在外国人偶尔瞥过的眼神中,太极拳是有着东方韵味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在体验。套用人们评论莎士比亚名着《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说:“一千个听说过太极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确实,太极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单从太极拳的流派来看,当今人们公认有陈杨吴孙武赵等6大流派,但是,许多人还不满足于此,结合自己的体会,又不断地推出了自己编创的太极拳新品种,比如,最近几年,就陆陆续续有三星太极拳、循经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导引太极拳、康复太极拳等问世,更有一些人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为太极拳某一家的编创者了。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新编创的太极拳除了少数的之外,许多仍然沿着“太极操”的路子发展,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表现得仍然不够。
其实,更独特、更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这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的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的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的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资讯。我们所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其实,如果我们能把这套太极拳完整的继承下来,则就功莫大焉了。如果这套太极拳失传了,再想找回来、继承下来,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什麽这样说,因为这套太极拳与我们认识的任何太极拳都不一样,更与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惯不一样。这套太极拳是超越我们平时想象力范畴的一套太极拳。此时此刻,我依然在追思我们的老前辈,他们是如何探研出这样的太极拳的呢?
20世纪80年代,当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老师把自己早年跟杨健侯学练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讲述出来的时候,许多曾跟他学练十几年太极拳的徒弟都很吃惊,太极拳里边竟有这麽多的内涵——云手里竟然包含着“三个开合”、揽雀尾里竟然蕴藏着“三捋”、单鞭里面竟然埋伏着“滚错折磨”四种内劲等等。许多武林界的朋友建议,让他把这个老六路改为汪氏太极拳,汪老师说:“不能改,这本来就是人家老杨家的,只不过我曾经答应过老杨家,这些不能随便往外传。”
自古以来,太极拳就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脉络是把太极拳当成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这条脉络在各派各系太极拳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在传授太极拳的过程中,太极内功不易被人们理解,而且,一旦心怀不轨的人掌握了就会做坏事,基于此,大面积普及太极拳时,许多太极拳老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一些不传之秘。当年,杨式太极拳呈前啓下的代表人物是杨澄甫,他在广泛传授太极拳之前,其父杨健侯就告戒他只能传架子不能传内功心法。于是,他定型的杨式太极拳就成为现在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太极拳——并最终成为国家体委编创24式简化太极拳的蓝本。
有人认为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全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不了解当年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学拳的艰辛历程—-辛辛苦苦学来的“太极拳门里的”的内功哪能轻易向外传授呢——这就涉及了太极拳另一条发展脉络:内功心法的传承体系。据笔者所知,这一传承体系是杨露蝉→杨健侯→杨澄甫→汪永泉→魏树人等。
据一位曾与许多太极拳大家有过接触的朋友说:“汪是真正能把《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内容都表现出来的人。”据采访过许多太极拳名家的记者说:“魏树人老师所继承的太极拳,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
是的,在人世间还有这样一种太极拳——自然、柔和、优美,以每个姿势练得是否舒适为检验标准;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具有极大的养生价值;揉手练习时,没有打人之心,要有扶人之心,如是才能将人弹到拙力所远不及的距离,同时被弹出者还感觉特别的开心舒服;在开始、运行、起止、变化的过程中,以身形和神意气所引起的太极变化,不断的沟通天地阴阳,完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涵盖太极术、太极功、太极道等不同层次的锻炼内容,让学练者始终觉得奥妙无穷,乐趣无穷——这个太极拳,就是杨健侯秘传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改变思维,建立新的太极观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作为中华道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法不传六耳”思想的影响,从创始人杨露禅开始,就一直保密,这有其历史根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老六路内功心法的真谛,始终流淌在杨健侯、汪永泉、魏树人等人血脉的深处,从而薪火相传,为我们今天有机会窥见这套内功心法的真谛打下了基础。魏树人老师完整的把这套老六路继承了下来,他多次表示,一定要传下去,发扬开来,进而能造福于社会。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尊师,就是要尊重并理解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一脉的任何老师,要感谢他们在百余年的世事纷纭和历史沧桑中,痴心不改,默默探研,不管是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还是在铲除“封建毒草”的年代,他们都以一生的时光来传承内功心法的真谛。重道,就是不要把这些内功心法当成一招一式的技巧和与人比高低的秘密武器,而是要把它当成值得用一生时光来追寻的人生之道、太极之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滋润身心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定的,而是沐浴中华道统文化之阳光雨露,让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自由自觉活动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太极文化是自成体系、独辟蹊径的实践方略、人生哲学、科学殿堂。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其中内涵。我们一出生,就习惯了按照现代西方科学(局部的、逻辑的)的模式来改造人的先天本能,并在后天的学校生活中,不断改造着中国先辈们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整体生命观、人生观等。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太极文化所强调的无极、太极、阴阳等内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思维中就会荡然无存了。等有一天我们试图用心灵来感觉来理解中国的太极文化的时侯,却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怀疑它的真实性和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就是一些对太极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的学者、太极拳家,也不能深入地进入太极文化独特的语言符号和内核空间,甚至一生都在太极文化(太极拳)的门外徘徊。为什麽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阻碍了我们接近太极文化的土壤。从西方传来的体育锻炼模式大都是从形体入手的,所谓的外向性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太极文化则主要从内里边入手的,所谓的内向性的思维方式。古希腊早就有人说:“要想健康,跑步吧!”而中国的太极文化则强调“意在先,气催形”。跑步说的是形体锻炼的方式;而太极拳“意在先,气催形”则涵盖了神意气形各个方面。并不是我们在这里孤芳自赏,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基于此,我们学太极拳老六路,一定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是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那麽,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目的是什麽呢?王宗岳在《太极拳经》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世之末也。”可见张三丰创太极拳的初衷是延年益寿——道家修道的主要目的是长生不老,能否达到姑且不论,但道家多高寿则是不争的事实。一般来说,现在学练太极拳的目的也应该落到此处,否则就违背了张三丰创太极拳的目的了。把太极拳作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击之术,确实有些糟蹋了太极拳。当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被人称为“杨无敌”,但他最让后人难以忘怀的,却不是打败了某些人,而是他让太极拳这种延年益寿之文化被世人所知晓,并进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持续百年的太极文化热。由于历史原因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少有人知,这也就为我们珍视它埋下了伏笔。有幸继承这种独特文化的内涵,我们身上就多了一分责任:在自己受益于它的时候,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也得到它福泽——也许我们一下子不理解、不习惯于内功心法的要求,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内功心法的滋润下,一步步前进。也许有一天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自己已深入其中很久了。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按照内功心法的要领来理解、来学练。内功心法是什麽?内功心法就是人的神意气的集合体。我们一般人学练太极拳往往先学拳架套路,殊不知这样一旦养成了习惯,就离真正太极拳越来越远了。有人说:“我先学架子再学内功,”其实这是不了解内功心法乃精神上、心灵上、气质上、意识上的一种修炼,如果拳架子形成了习惯,内功心法“意在先”就有了障碍,就会形成意识屏障,阻碍“意在先”作用的发挥。太极拳是阴阳拳,阳面的动作虽然很好学,但是,阴面的神意气却是太极拳能否真正改变自身的健康状况、能否提升功夫层次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神指的是精神、眼神,同时,还指意念的发轫点(佛家有明心见性之说,这个“性”其实就是自己能体察到意念的发轫点了,当然,这是很高的境界,常人可能很能理解,我们这是只是一种比附、一种形容);意念指的是自己的念头、想法,这个念头有正念和邪念(杂念)之分,在进行89式老六路的练习时,念头落在盲点、鹘星、胯圈等地方,则这个意念是正念,如果想其他的事情,如中午吃什麽饭等就是邪念(杂念)了——练习太极拳就是要训练我们多正念,少杂念,进而没有杂念。气是构成我们生命的一种无形无相的特殊物质,但是,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到气的存在,但是,我们练习老六路可以比较快的感觉到气的存在。如何我们通过不间断的练习,使“气遍身躯”,则功夫就上身了。到了这个程度,疾病也就不会随意侵犯我们了,此时也就“全体透空”的境界了。当然,在具体的操练过程中,我们要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在意念引领下自己发挥作用的。神意气的修炼是最根本的修炼,这也就是太极拳论等经典着述所说的“心为令”、“意为帅”、“气为旗”的内在含义。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训练内心的愉悦感。杨健侯与人揉手的时候,是面带微笑的;汪永泉老师平时看起来很严肃,但是,他打起拳来或着与别人揉手的时候,面部表情则很随意的、很自然;魏树人老师练拳时好像是用微笑催动着姿势,他与人一接手,心中一沈着,眉宇间仿佛透出泉水般的笑意,太极拳威力就立刻展现,让人跳到什麽方向人就跳到什麽方向。为什麽练太极拳要始终使自己高高兴兴的,原因就是人一高兴,气血就能更好的流通,就会减少忧愁烦恼,有些人只是一念之差,功夫就走样子了。对于控制情绪问题有的人以为这不是练功夫,其实这是真正的练功夫,是练神意气通畅无阻的最好方法。在揉手实践中,如果我们特别严肃,使出的就是拙力,让别人很不舒服不说,自己也会有些不舒服;而一微笑,再那麽意念一动,对方就有可能会轻飘飘(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整体的出去了)跳出去。微笑是让内心世界和头里边灵明起来的诀窍。头里边灵明了,“阶及神明”之太极拳大境界才有可能来临。
& &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控制的能力。求知欲、练太极拳的欲望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要保持,不正常、不正确的欲望则一定要抛弃。这是人生观问题。追求就是欲望,要控制自己,不让坏的欲望産生出来,影响功夫的上进。
& & 过去,正式拜师学佛时,老师一般会提出三条戒律:“第一,从现在开始,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的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不论是看佛经还是其他任何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你以前所学的,我通通不承认,从现在开始,跟着我从头学起。”第一不准听是把你的耳朵给塞住了,第二不准看,把眼睛给遮住了,第三个是要求你从零开始。道家也有戒律,如初真戒、十真戒、天仙大戒、无极大戒、智慧大戒等。守戒,其实就是给自己订很多条条框框,使自己不去违犯它,这样就把自控能力提高了。为什麽要有戒律,戒律是为了使思想、行为正确,杂念减少,自身的神意气少消耗。如果想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就必须有所约束,有约束才能産生精神的力量,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不断进步。我们认为,学练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一定要:戒烟,少喝酒,不参与赌博、嫖娼、吸毒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坚持而不刻苦、舒服而不别扭、愉悦而不拘谨。许多太极拳老师都要求学习太极拳的人要刻苦练功,说只有苦练才能出真功夫。其实,这是以前老师考验徒弟的一个策略。刻苦练习拳架子,也许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炼,有些人确实能出功夫,但是,臻于大乘的却很少,有些人也闯出了很大的名气,但寿命却很短。为什麽?因为神意气并不是只有练习太极拳的人才能练出来,别人不练拳就没有。
神意气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先天素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太极拳内功心法的训练是让人能运用神意气——就像外国人学使筷子,并不是筷子不存在,而是外国人不会用。太极拳之所以受到千百万中老年人的喜爱,就是因为慢慢悠悠的感觉很适合养生。对了,太极拳就是要取得“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效果。为了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如果过多的强调刻苦练功,往往在练的过程中内心很难放松下来,而身心不放松,则神意气就会滞住,不容易把功夫练出来,身体健康的目的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提倡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几遍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但内心里边一定不要有我正在刻苦练功的概念。练之前要重视,练的过程中要特别的随意(姿势不刻板),特别的放松(精神不紧张),特别的愉悦(面带微笑、内心高兴)、特别的无所谓(不去分辨神意气形的对错)。
总之,练的过程中是一种美的极至,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气血流通后的通体舒畅。太极拳五大进展阶梯修炼任何一家太极拳都必须按程序进行,程序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
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修炼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人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能解其中奥妙。”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太极拳的程序,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进展阶梯:
第一种,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进入到阴阳互孕;
第二种,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
第三种,按照拳架(包括内功心法),拆手拆架,揉手的进展来进行。
这三种一开始不能融合,但到最后,则必须都必须融进“阶及神明”、“无形无相”、“无我无为”的境界中。
那麽,太极拳修炼的程序都有那些步骤?魏树人老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有七个不同层次的进展阶梯可以供学练者参考。
第一进展阶梯:打基础
开始学练太极拳的时候,最初的十多天最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建立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的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就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的学练太极拳几年、几十年,只能算是比划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了。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魏树人老师说:“由简到繁地学习、掌握太极拳的内功理法,是把握太极拳基本技术核心的关键。从内功理法入手,由浅入深地琢磨、体验动作的内含主旨,随着日久功深,便可自然转入下一个阶段——内外相合。”这个阶段关健就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的融进行拳走架的整修过程中。此外,有些基本功在这个阶段要经常练。
第一,老六路22式的起势和收势(十字手、合太极)要反复锤炼;
第二,两手相对,抱着一个意念想象的气球反复开合拉气、反复揉动气球,要体会其中拉不开合不拢的感觉,有了基础之后,可以练习把手中的气球用意念放到地上复又弹升回到手上——练习日久,手上可逐渐地和地气融合、缠绵、粘糊,如是就能练出行拳走架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手中有球的内涵来。有的人光练这个气球,每天就练1个小时。
第二进展阶梯:内外相合
着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令人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道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顔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全身畅通了,那麽,‘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就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皮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首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漫在肩、腰、胯的周边,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和合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平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地练习这三道气圈。走路的时候带着三道气圈;转身的时候要照顾到三道气圈;转身的时候要照顾到三道气圈;站桩时可专门练习三道气圈(包括三圈相摞)。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内外之气就融通了;神意的力量就有了基础;身体的健康程度超过一般人了;对外界的感觉就灵敏了,比如揉手时,对方碰到你的气圈,你就有可能先一步发觉之,并能用神意的力量调动气圈産生不经意的反应。
第三进展阶梯: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
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杨式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等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中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地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意识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可望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的过程;是“浩然正气留正中”的过程。如何做到这些呢?按照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2式内功心法的要求,内心舒适地去盘拳直架;去体悟“全体透空”的内在含义。当然,这个阶段,如果能配合着进行太极功(内功修炼法)和太极松腰法的训练,则能有效地提高能力。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
第一,垂直线软而活,在揉手的时候,让对方发不出反应力;
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
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
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的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反之,如果你感觉对方有了这三种情况,则表明对方的功夫比自己强,就没有必要去和人家较量了。汪永泉老师称此为杨式太极拳秘传的“三不打”。
第四进展阶梯:拆架子
许多人满足于演练太极拳的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地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架子。拆开拳架子的目的是为了在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到下一个姿势的过程中都融入内功之术。
一般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架子的应用法作为阶段原教授内容。比如白鹤亮翅、高探马、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麽招式的;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秘传的拆架子,则重点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去引领、催发动作姿势方面——这个时候,后面的动作是被前一个动作的神意气催发、孕育出来的;所有的动作姿势都是神意的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聚一散;所有外在动作都是“不经意”出来的,没有管形体动作,但每一式都符合要领。拆架子的关键是纠正并逐渐杜绝只动作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要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行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第五进展阶梯:拆手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十字手等等有特定手势的动作,练习者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意识、眼神等等总跟着手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天长日久的锻炼,会形成浑身僵硬去不掉,进而産生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的弊病;甚至有的人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拆手阶段必须多去体会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散通空“。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特别是手挥琵琶中“琵琶面、琵琶柄”之意代替手;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要伴之“通空”,内气的通出实质上是“吐故”;一通即空是内功劲法蓄发相间、自然转化的窍要所在。这样反复体味,就会逐渐领悟到手上松散通空的妙用,继而循序渐进,由脚而腿乃至全身都达到松散通空,如是方能周身内外成为混元一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
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动,则内气与外气融合在一起,从而催发形体産生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变化,招招相连、式式相接、内外一如,意气不二;这种变化,和宇宙的运动相契合,和大自然的变化共起舞。
壶中日月化太极
副标题:——体验太极拳内在感觉的诀窍
如今,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有的却练着练着就停练了。拳友们很关心地派人去问,听到的回音却是:“练着练着,感觉没什麽意思。”对于这样的人,许多人往往都从太极拳的健身角度来劝解,但是,人家却说:“其他的体育专案也都有健身的作用。”于是,只好看着自己的队伍中少了一位拳友,与此同时,有的拳友虽然还在练太极拳,但一直没有出现内在感觉,甚至连基本的健身效果也没出来。为什麽练着练着兴趣索然呢?为什麽练了很多年太极拳却没有内在的体会呢?原因就是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没有体验到独属于太极拳的特殊感觉,或者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练太极拳的方法。内在感觉关乎到能否练好太极拳。
独属太极拳的特殊感觉藏在太极拳传统的名称里。过去,人们称太极拳为“绵拳”,称太极拳爱好者所从事的运动为“摸鱼”运动。这些称谓不怎麽正规,却形象地描绘了太极拳内在的奥妙——行功走架时要“神穆穆,貌堂堂,气象浑沦,虚录具一心”,其情其景,其内其外,或缠绵悠悠,或隐隐约约,犹如在水路摸鱼,犹如在天地之间寻找一片柔和的温馨。其实,这是在做一种若明若暗、时隐时现、恍恍忽忽的内里运动。这种运动是把神意气形所産生的内在感觉互动为阴阳变化,而这种阴阳变化,需要在时间的积累和身心深处的揣摩中来自然呈现,因为,这种微妙的内感很神奇,如果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能反复地揣摩这些内感,则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太极拳练习者,甚至会永远在太极拳门外徘徊。而没有内感的太极拳运动,老前辈们称之为“空描”。意思是说这个人内里边没有东西。以太极会天机,阴阳互根来演化宇宙变化之真髓,从某种意义上讲,练太极拳时的内在感觉如何,是关乎太极拳练习者能否真正窥测到太极微妙,能否全面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能否步入太极拳至高境界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所有的练太极拳的人都会出现内在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有与无、多与少、强与弱,与练习者练太极拳的时间长短有关,与习练者是否能沈下心来潜心研究有关,与习练者对太极拳阴阳的关系是否了然有关。内在感觉含意深远当然,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及人的身心状态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体现在行拳走架过程中,相同师传的弟子之间的内在感觉并不是一样的。这也是太极拳后来分为许多流派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练太极拳中会出现以下的内在感觉。
第一,行拳走架的时的动触感。太极拳虽然寓内在的修炼为行拳走架,但是,由于动中寓静的关系,只要做到心平气和,则虽动犹静,练着练着,身体的相关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动触感,比如热、麻、胀、冷、动、酸、跳、等佛家坐禅所说的“八触”。如果内气充足,则双足,两肾,十指尖都是暖融融的,冬天在室外练拳,甚至不用戴手套。
第二,静中寓动的整体感。由于太极拳讲究开合相寓、内外相合,所以,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动,则内气与外气融合在一起,从而催发形体産生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变化,招招相连、式式相接、内外一如,意气不二;这种变化,和宇宙的运动相契合,和大自然的变化共起舞。
第三,起始、运行、终止、变换过程中的气感。行拳走架时,心中的一静一动,所孕育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会自然而然地节节贯穿,舒缓而动,悠而荡之,手背及小臂的毛孔蠕动可知,人体与空气的摩擦隐约可觉。此时,悠悠荡漾的内气通过劲源或匀布周身,或与外气融合;两膊相系时若气丝相连,上下相随时如有气团移动,如是,动作虽缓放松,则内里的力量无坚不摧。进入这种状态,其内在的身心愉难以言表,置身其境,方知神意气所催发的形体动作是如此的美丽和高贵,内气的充盈是如此的丰富和舒适。
行功走架中的内在感觉,远远不止这些。有些状似石火电流转瞬即逝,有些虽搜遍人间的所有辞汇而难于言表。
终生相伴升华自我
在21世纪60年代,刚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有一个小伙子,“先是全身浮肿,数月不消,时常头昏眼花,心跳过速,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到医院一查,肺部有很重的阴影,医院最初怀疑是红斑狼疮,治了一阵不见转。转了几次医院,又被推断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这两种病都是很难医治的重病。”“就是在这样的日日与病魔相伴的日子中,我结识了太极拳。
这个年轻人即后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当代毕升”的王选。王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就是“我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个小时的太极晨练开始的,我懂得用太极拳保护自己。”大学者梁漱溟一生痴迷太极拳,通过太极拳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宠辱不惊的太极境界对待人生的得与失,苦难与挑战。1974年,他遭遇到长达7个月,大小100多场斗会,这期间,他不仅坚持着自己的主张,更是经常在批斗会的间隙,旁若无人地打起太极拳来。正是有太极拳的滋养,经历了许许多多坎坷的他才得享95岁的高龄。
人的构成,不仅仅是形体的存在,更包括神意气等内在修为。内在修为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之阴阳互孕,其实就是全方位的身心整体状态的自我优化和自我铸造。
太极拳的底蕴包括了内气的培养与人格的修炼,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的精髓――既有道家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无我无为真谛;也有儒家“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等直面人生的气度;更以“阶神明”的境界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内涵相契合。
可以说,掌握了太极拳的这些髓核,也就开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对于太极拳。一开始,我们或许只能从健身的角度来理解它,但是,随着太极拳修炼进程的深入,其“行走坐卧不离”的神意灵明;精神状态“如鸡孵卵”、“如猫捕鼠”般的宁静专一;内气之“气宜鼓荡”与外气之“自然之水”的妙趣天成;皮肉筋骨所构成的躯体,以“全体透空、无相无象”般的大气,昭示了人的生命所能抵达的至高境界。
核心原则成就太极,神,是气势,是眼神,是意念的发韧点;意,是念头,是想法、是内气催姿势的统帅;气,是旗帜,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形,是神、意、气的寓所和使命赖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湾。
没有什麽能比太极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气形之间的关系了。但是,如何修炼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不过,以下五点,则应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
第一,知行合一。对于太极拳要高度重视,视之为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途径。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语汇和道理的诠释上。这样的认识是逻辑的推理和辨析,是外在知识的积累,与返求诸已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混元整体的境界还不能兼容,甚至连自身的健康都保持不住。2000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这两个高等学术机构里举行了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这5年期间,一共有130多个专家去世,这些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多一点。这里边的教训很值得深思。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拳,既和《周易》等传统文化之理念一脉相承,又与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养相匹配。这就是知行合一。真正太极拳家修炼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成境界。这种境界修炼的先天混元气,而这种气可营养身身,使自身的神明、意灵、气足、形体通透,这样的人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如梁漱溟、王选等。明白了这些道理,练太极拳就有了方向,会为实现内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识的混元、内外之气的混元而努力。如是,则人生通达,太极拳功夫深厚。
第二,自然舒适。许多人都提倡练太极拳要刻苦,并以历史上某某人多麽刻苦来说明之,其实,这是违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一些很出名的太极拳师,一天练太极拳几十多遍,结果连60岁寿命都达不到。真正源自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家并不提倡刻苦修炼,他们认为“悟觉方能明道”。魏树人老师,经常接待来访者,有一天美国的潘丽文来,给他作了一个白鹤亮翅的动作,很漂亮,架式很低。魏老师说,你的架式这麽低,自己难不难受?在魏老师所着《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中引述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的话:“练太极拳并不是先苦后甜,苦是练法不当所致,不得法,纵然长期苦练不会有盘拳舒适的感受。随时随时地找舒服就是盘拳养生的窍门。”违背自然的强求刻苦,是不符合太极拳与宇宙虚空同一的特性的,更会出现以形体的僵局硬损害神意之灵的弊病,这就是老前辈们反复强调的“以行害意”的真意所在。
第三,理法不二。到太极老前辈的家中,他们多从理上来啓发我们。其实,太极拳本来练的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只是我们后天许多知识和道理把先天的本能给掩盖了,或者说,我们从小建立的参照系没有放置进太极拳方面的思维。如果我们想进行太极拳的修炼,就必须理解“茫点、鹘星、身中垂直线、三道气圈、九曲串珠”等太极拳术语;“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太极拳经典论述中的深刻内涵。理就是法,法就是理,理法不二,理法一如,因此,学太极拳者必须反复体悟《太极论》、《十三势歌》、《密授歌》等太极拳经典理论,如是才能建立起相应的太极拳的思维方式。这时候,养身的效益,揉手的工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産生,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功能,人的生命活力和道德情操等等就会有整体性的提升。
第四,一门深入。我的一位老师,20世纪70年代开始杨式太极拳,那个时候,3个月才学一个式子,如果3个月这个式子内在的东西练不出来,老师是不教下一个式子的。结果刚刚3年,他的功夫就出来了,而此时,他连完整的太极拳套路都还没有学完呢。当代人学知识讲究效益,于是,恨不得3年把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大流派的东西都学会,于是,就形成了会许多太极拳套路,但身体疾病却没有改善的现象,甚至连基本的放松都做不到。古人学知识,特别讲究一门深入。只有这样,功夫才能上身。太极拳更是强调“专注一方”。如何做到一门深入呢?每个人可根据自身学练太极拳的目的,或选择传统的太极拳;或选择国家体育部门推广的太极拳,专心研究一套太极拳(或者一个太极拳体系)。通过几年的时间的反复锤炼,等身上有了功夫,就会发觉,套路并不是根本,一举一动,“混元一体,内外一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等才是关键的关键。
第五,无我无为。练太极拳时身体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不管它,只把握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要旨就可以。这个要旨既是太极之理的根源,又是人内在修养的描述。经常与人揉手的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凡是有“打人、发人”的念头,肯定把别人发不出去。这个“无”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应邀去做健康讲座,我提出,不要总关注自己身体的某位,或总是惦记疾病,要多想象自己身体空了、虚了(炼神还虚)——第二天,一个患肩周炎的中年妇女告诉我,说她的肩周炎好了,原来,听讲座的当天晚上,她自己运动手臂时,想象患有肩周炎的这只胳膊不存在了,结果胳膊反而一下子擡了起来。太极拳来源于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特别强调“无中生有”只有达到了“无”的境界,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来。着名作家梁衡先生写得《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散文,就描述了周恩来从“大无”入手修养自己,反而获得了“大有”。周恩来的大有就是“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太极拳的关于“无我无为”的修炼,也是为了实现“大有”如何实现“大有”呢?必须从“无”上求,也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啊!这个有就体现在武功上可“发人于丈”;体现在养生上可“益寿延年不老春”;体现在人生修养上可“无我无为入化境”。把握这这些,才能说抵达了太极拳修养的至高境界。翻江播海尽性立命人在社会上生存,是离不开太极拳之理的。许多人,或疾病缠身;或心情郁闷;或做事业总不成功;或家庭不和谐。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按照太极拳所说得“一张一弛、亦刚亦柔、神宜内敛、舍已从人”等理念去修养自己啊!
2003年12月,80岁的魏树人老师宣布,不再教拳,不再外出,只把时间放在怡养天年上。2004年春天,有人以很高有报酬请魏老师每天教拳1小时。魏老师并不动心,委婉拒绝。他说自己现在主要工作就是怡养天年,传拳的事情,已是徒弟们的事了。人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应该怡养天年,这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太极真义。魏老师可谓深得其味也。人在各个年龄都有自身的使命,但是,有的人却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甚至年事已高的时候,还为名为利而到处奔波。这也是违反太极之道的行为呀!这些道理,在《密授歌》中早有阐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磐;虎喉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这8句口决都很重要。“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不仅仅体现在太极的技击(揉手)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名对利的态度上。此外,这个口决的最后两句,更道出了太极拳修炼的方向和目标―――“翻江播海”就是让人一生过程中,元气充沛,流动不已;“尽性立命”则指出人的心性修养和人生的使命。修炼太极拳就是修炼壮丽的人生!修炼太极拳就是保护自己、优化自己,从而使自己尽善尽美地完成一生的使命!这是人用一生的时光来修筑人生大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从始至终地把持住人的本性——努力追求大智慧大自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愉悦地完成一生的使命——身心健康,幸福平等,事业成功。有关太极拳内在境界的文化梳理副标题:枝繁叶茂盛奥妙无穷。
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由于它历史悠久,学练者从多,从而在传达室承过程中不断分化,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局面。以前人们只知道有24式、37式、42式、88式、太极拳,后来,传统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太极拳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循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开合太极拳、三世七、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邋遢派太极拳、益寿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仪拳、东岳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先天太极拳、开极太极拳、三星太极拳、四合一太极拳、九宫太极拳、原地太极拳等等,这些太极拳有的来自历史悠久的传统,有的则源自个的新感悟。比如,养生太极拳的编创者是北就体育大学的退休教授张广德;东岳太极拳的创编者是北京体育大学的门惠丰教授;循经太极拳的创编者是民间武术家李兆生;三星太极拳的编创人是退役武术运动员李晖。如此之多的太极拳,真让人无所适从了。仅仅把太极拳当成简简单单的健身方法也就罢了。但是,由于传说中太极拳的内在境界太吸引人了,所以,热爱太极拳的人士还是愿意用一生的时光来追求它、来理解它、来觉悟它。但是,在说法各异的太极拳之门派的海洋中,有许多我始终理解不了太极拳的奥妙及丰富的内涵,总感觉太极拳所说的“耄耋能御众”、“四两拨千斤”、“阶及神明”等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实,并不是现在的太极拳赶不上前人,而是历史原因,其真谛不被外人所知罢了,如果理不出太极拳内在的规律,太极拳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甚至有的人练了许多年的太极拳,竟産生了深深的怀疑,喟然发出“太极拳不过如此”的感慨。内里干坤悟真不易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其传,就算练一辈子,也是瞎捣鬼,那就不止十年了。”为什麽会出现这麽多学拳而不得真髂的现象呢?
第一,前辈们藏私,其秘密的东西很少公开披露;
第二,前辈们怕初学者不得要领走入岐途,比如出现“神不役气”的现象;
第三,前辈们不希望太极拳降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艺,因为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早就说过“太极拳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节之末也”。
第四,对太极拳理论和思维方式不习惯或者说自身没建立起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影响了太极拳真谛的普及,那就是由于太极拳是以内功心法为载体的修道学说,其内在的感觉和行为方式,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因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平常人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一位老先生,老师过世了几年以后,才突然悟到太极拳的奥妙所在,比如,老师为什麽不用力能把自己弹发出去。原来,当年自己过多追求姿势的优美和动作规范,对内在的神意气从来滑琢磨过,老师也说不清。现在,这位老先生与人揉手,手轻轻粘着对方任何一个部位,眼睛往对方身后一看,对方就弹跳出去了。原来,太极拳揉手竟是如此的简单!然而,现在跟他学拳的年轻人,也开始琢磨不明白太极的机理了。这些年轻人试图用西方的现代科学的辞汇来诠释太极拳的内涵,但是尽管分析的头头是道,却连基本的“放松”也做不到。难道一代代痴心于太极拳的人,必须到了老的时候才能接近太极拳的真谛吗?有没有一个比较快的途径,使我们尽早一些地把握太极拳原奥妙呢?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式老六路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