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群肌能否前群肌使足背伸伸

【摘要】:目的:本项目通过观测不同背伸持续时间对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表面肌电效应的影响,寻找腰背伸锻炼适宜背伸持续时间或时间区间,在背伸持续时间方面为科学化的腰背伸锻炼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药大学学生健康人群,男女各20人。进行健康教育后,应用表面肌电仪测量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等长收缩状态下双侧腰区竖脊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肌电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值(MF)。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A组为传统飞燕式锻炼组,背伸持续时间5s,B组背伸持续时间20s,C组背伸持续时间35s,D组背伸持续时间50s。背伸角度均为10°,一次2组,每组10个,组间休息30s-1min,每天2次,共计40个。锻炼时程为30天。锻炼完成后再次应用表面肌电仪测量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等长收缩状态下双侧腰区竖脊肌的iEMG,RMS,MF值。结果:(1)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iEMG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583、-69.125、-50.188、-151.877,P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iEMG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63、-43.614、-23.467、-18.112,P0.05)。(2)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RMS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520、-27.859、-26.214、-45.477,P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RMS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81、-20.152、-26.612、-21.955,P0.05)。(3)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MF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69、12.662、17.642、15.397,P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MF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69、12.662、17.642、15.397,P0.05)。(4)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iEMG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042,P=0.9880.05)。锻炼后,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2.153,P=0.111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iEMG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104,P=0.957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67,P=0.0290.05)。(5)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RMS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092,P=0.964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83,P=0.026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RMS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091,P=0.965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42,P=0.0080.05)。(6)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MF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226,P=0.878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49,P=0.000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MF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325,P=0.807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037,P=0.0000.05)。结论:(1)进行腰背伸锻炼时不同的背伸持续时间对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的iEMG,RMS,MF均有影响,其中iEMG及RMS增加,锻炼后研究对象的腰区竖脊肌可能肌力增加,MF降低,锻炼后研究对象的腰区竖脊肌可能抗疲劳能力增加。研究对象双侧各项表面肌电值无明显差异。(2)在增加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的iEMG及RMS方面,背伸持续20s组较其他组更佳;在降低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的MF方面,背伸持续20s较其他组更佳。背伸持续20s可能为最佳背伸持续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6


足下垂是骨外科体征之一。

患者坐位,两下肢自然悬垂,如见足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则为足下垂。

足下垂是由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而小腿后肌群痉挛牵拉所引起的,表现为不能背屈足部,

行走时或是拖曳病足或是将该侧下肢举得较高,落地时总是足尖先触地面。

脑卒中是造成足下垂的重要因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神经血管萎缩而引起的一种并发症。

由于脑卒中患者,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导致足背伸困难。

目前对于足下垂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足部温热疗法、康复锻炼、针刺与按摩、佩戴支具、胫前肌及趾长伸肌腱悬吊、

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腓肠肌内外侧头前移、重建伸趾功能术、手术切除、电刺激等。

这是利用物理作用,使组织升温后再降温,达到促进炎症吸收,

增加局部神经营养,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肿胀之目的。

具体方法是先用38~40℃温水浸泡患足8~10分钟,

再用15~20℃的冷水浸泡8~10分钟,反复交替3遍,每日2次,坚持1~2个月。

脑中风患者容易引起垂足、内翻挛缩。为提高步行的功能,可进行各种部位的手术。

跟腱延长和把胫前肌附着部移位到足背外侧,两种手术根据需要可同时进行。

把指总屈肌和拇长屈肌腱移位到足背外侧或者作胫神经石碳酸阻滞。

卒中患者于比目鱼肌、胫后肌及膝肠肌注射4O0单位BT,前后进行踝痉挛度、步行时踝肌活动的评价,

结果多数患者获得痉挛度的改善,步行能力提高,配合足下垂助行功能训练一起使用。

首先以被动锻炼开始,由医护人员或家属操作,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展活动,

手法要轻柔,用力由小渐大,每日2次,每次 20~30分钟。循序渐进,不可强求,

至患者能够站立时,方可进行行走训练,并注意步态,使步态符合生理要求。

对无法治愈的足下垂患者可以采用终身进行穿戴支具的方式,

矫正足下垂的支具有很多种类,具体选择需让康复治疗师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偏瘫患者的恢复时间会比较长,时间在6—12个月,部分患者可能会终生伴有足下垂,不能治愈。

但是多数功能的恢复都发生在患病的前三个月时间内,尽早的介入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摘要】:核心力量训练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它能够有效提高机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使神经与肌肉能更好的协调运作,为四肢力量的有效传递创造支点,减少比赛过程中能量的消耗。竞技健美操要求运动员能够完成连续、复杂、强度大和难度较大的整套动作,属于非周期性、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该项目技术动作复杂、难度大、时间短、速度快,大部分动作是要求运动员身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下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特别是要求在空中完成翻转等动作。本论文研究目的是为探究核心力量训练如何应用在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中,以及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稳定性、身体控制能力和四肢协同配合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选取武汉体育学院竞技健美操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充分分析竞技健美操技术动作特点,进而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在健美操中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使二者能有效结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力量训练对俯卧背伸、仰卧两头起、侧卧举腿、八级俯桥、六级仰桥、五级侧桥六项动作完成质量均有改善,其中仰卧两头起、六级仰桥、俯卧背伸三个动作提高效果明显,侧卧举腿、八级俯桥和五级侧桥三个动作提高效果不明显,仰卧两头起和俯卧背伸反映背部和腰腹部肌群动力性力量,八级俯桥和五级侧桥反映身体稳定性控制能力,侧卧举腿反映躯干两侧肌群力量,因此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对躯干力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身体躯干的腰腹部和背部肌群的动力性力量提高效果显著,对身体稳定性控制和身体两侧肌群力量提高效果不明显。2.核心力量训练对俯卧背伸、仰卧两头起、侧卧举腿、八级俯桥、六级仰桥、五级侧桥六项指标的训练效果提高明显,六项指标分别反映身体躯干力量和躯干稳定性。与传统力量训练效果相比较,六项指标测试结果中实验组增幅大于对照组,且反映躯干稳定性的八级俯桥、六级仰桥、五级侧桥三项指标差别较大。由此得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躯干力量和躯干稳定性,其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尤其是对躯干稳定性的提高。3.通过传统力量训练,提臀腾起、直角支撑转体360°和科萨克跳转360°三个技术动作水平均有提高,提高效果有差异,提臀腾起动作水平提高有明显变化,但直角支撑转体360°和科萨克跳转360°动作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传统力量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技术动作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对难度系数较高的动作提高效果不明显。4.通过核心力量训练,竞技健美操技术动作中具有代表性动作提臀腾起、直角支撑转体360°、科萨克跳转360°的技术水平均有提高,对比传统力量训练,在后两项技术动作上,实验组提高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技术动作水平提高效果较好于传统力量训练。提出以下建议:1.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对专项技术水平提高均有帮助,在日常训练中,合理安排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提高专项能力有积极作用,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在日常体能训练中的比重安排可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进一步深入研究。2.本论文对实验前、实验后测试指标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建议可以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指标测试,通过分析三个阶段测试数据结果,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训练时间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不同训练时间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于提高躯干力量的影响;不同训练时间对身体躯干力量和躯干稳定性提高的影响;不同训练时间对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在身体躯干力量和躯干稳定性两个方面的影响。3.本论文在实验设计中选取实验对象30名,实验样本的选取数量稍有不足,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可以选取较多样本进行实验研究,使实验数据可信度更高,排除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授予年份】: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群肌使足背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