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练习论述太极拳的特点时颈力特点

想找个好的地方学太极,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想找个好的地方学太极,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太极拳不能治颈椎病的。事实上骨头上的疾病根本无法通过练武术的方式治愈。武术之中强身健体的部分仅仅是用来调整人体的状态,使人体对于自然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增强,但无法对器质性病变(尤其是骨头上面的)产生治疗效果。你还是去试试中医按摩或者针灸吧,至少物理上的直接刺激还能作用于骨头。我都练了二十多年武术了,结果工作之后成天低头看电脑,现在还不是颈椎难受,还得通过按摩手法来解决

这是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回答关注(29)|查看更多问答

毫无疑问,太极拳在一开始就是一门武术。而且在武术当中属于相当高深的那种。它最鼎盛的时期就是杨禄躔先生生活的年代。那个时候,太极拳的传授是很保守的。哪像现在遍地都是呢!虽然,现在太极拳给很多人带来了身心上的愉悦,但说真的,十个人里有九个练的都不是那个玩艺儿!就说这个太极劲儿吧,练的就大多不对。

什么是太极劲儿呢?就是通过合乎太极之理的锻炼方法所练出来的那个劲儿。反之就不是。太极之理是什么呢?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那个度——无过不及,就是太极之理。它是形成太极劲儿特别特别关键的所在。

无过不及的这种理想状态就怕人为的去找。一找就容易过。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恰到好处才行。这种火候的拿捏只有通过古传秘法才能得以施行。这个秘法就是无极桩。

很多人一听无极桩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觉得往那一站,平淡无奇,嘛用没有。此皆是没得正法眼藏之故!未得其中究竟而流于皮表,当然难免空空如也。这也是秘法不得普传而使世俗误谬之欠缺也。

00年,我得道家南宗青城派丹法传授的时候,张师(隐于白山黑水的世外高人)给我抉破筑基玄机时曾亲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极乃天地未形成之前的空无态。天地是由原本的无有中才渐渐有有的。这在道经里叫做“道生一,一生二”。而后天地交泰,阴阳交感,遂有了万物的进一步的逐渐化生。这在道经里叫做“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劲的生成也无法逾越这个只有无极才能生出太极的大道法理。所以,无极桩就是干这个用的。太极拳谱也说的很是清楚:太极者,无极而生。可是十有八九的人都未得其中的三昧——跟念经似的一带而过!所以,本门祖师留有“窍妙歌”就此写道:内里有作谁人晓,外见无为众生知。若明无为为道体,尚须有作立根基。

此中之意就是说,外无所相使得很多人以为无极桩不过如此,可是内里要领作用的诀窍奥妙却不是这样的。太极这门功夫的第一手就是以外观的无有所为做为内里有所作为的载体。只有太极劲的雏形生成,才可谈及后续的体用。不如此,就都是颠倒妄想,自我造作。那练的就是太极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练法必须要与天地演化的道理相一致。

真正的太极修的是道心,练的是道艺。凡心杂乱,道心清癯。以清癯之心支配本我形体的运动怎么能是前者比拟得了的呢?古拳谱中讲的好:“先在心,后在身”。这个心必须是道心。用道心练的武艺谓之道艺。然而,现在练太极的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并且做到呢!

道心尚清净,忌乱动,躁动。这得需要本体安静松柔的配合才行。无极桩就是在外形不动的前提下,来实现这一点的。这叫以外带内。所以有“身虽动,心贵静”这么一说。这就又不得不提秘法二字了。

道门的秘法之所以为秘,不仅仅在于密不外传,不为人所多知。还与它的练法总是出乎人的想象有关。道经上说的“反者,道之动”的实际体现即是如此。

咱就说拿这无极桩来说。先在心——两脚左右分开站立的那一刻,你就是一脚踏红尘,一脚入道门——身在红尘,心在道门。这世间的一切生老病死,荣辱得失与你也就毫不相干了。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修道的人,怀的就应该是一颗修道的心。

在这种清静幽微的心识之意的作用下,秘法的入手就和世间之法大大的不同了。世间法是从上往下顺行,而秘法则谨守“反者,道之动”的逆返原理——先从两个脚的脚趾进行放松,舒展。然后依次向上松踝,松膝,松胯,松腰,松肩,松肘,松腕,松手指。这些松开的部位在现代术语中称之为关节,而古传秘法则谓之为“珠”,取关节具有如珠子般圆活之趣的寓意。因此,这九个关节也叫九曲珠。

九个关节都松开了,就好似九个阀门打开了——体内之气(管道里的水)会跃然而现。人体之气和大地通了,人地合一,地力就会自发的推动人体的气机在本体内潜移默化的来回作用——后在身(出现效应)。

在地力的作用下,九个关节会自发的产生本我的松紧调整,进而形成本体的前后微动——身虽动。这叫“运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同时,心生喜乐,垂帘闭兑而沉浸于本体均匀运动的悠然之中——心贵静——不干扰,不溜号。

神、形、意、气在若有若无之中的混合为一,才合乎无过不及的太极原理。这样练出来的劲儿才是太极劲。也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太极劲。有了太极劲,动静才会知止。而不是人为的造作之动。练拳才能谈到规矩二字,拳味才能渐渐上身,上手。身体健康的显著调整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31评论

太极拳的内劲全从拳架练出,太极拳练的人很多,许多人可以将拳架,盘的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但在技击上却百无一用,这是因为,一般习练者不知道,太极拳的拳架分为三种架子,三种练法。一曰:体架(门内俗称大架子),二曰:功架(门内俗称中架子),三曰:用架(门内俗称小架子)。一:体架(门内俗称大架子)。主要是健身养生架,俗称大架子,就是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以健身养生为目的来练习的,松、静、圆、柔、舒展大方的太极长拳或精编的简化太极拳。打一趟一般也就20至30分钟。二:功架(门内俗称中架子)。是练习全身贯通的架子,练习时每个定式因为修炼者的差异性,都要随时停下来调整,松透周身九节(脖颈、脊、肩、肘、手腕、腰、胯、漆、脚腕),八段(九大关节之间的肌肉),松的方法是“节节贯通”,即一节一节松开。全身松开,才能感知筋,骨的存在,通达全身,打一趟需要一至二个钟头。三:用架(门内俗称小架子)。主要用于技击,是快拳,架子低(至头顶高不过四尺),松、静、圆、柔的要求不变,唯独演练速度极快,发劲频繁,这是专为技击而练的架子的架子,如果不练这些东西,也不知道太极拳是如此练法,大架养身,中架练劲,小架打斗。太极拳称内家拳,是因为,养气催功,练功不练力,力在功中。开始时盘一趟中架子,三天走不动路,打一趟小架子,趴在地上起不来。所以要养,就要打大架子拳。怎么舒服就怎么练。太极拳的技击之道就是苦功夫,所以必须得养,以养为主,技击乃末艺,何谓末艺,技击是养的结果,而不是本末倒置。所以练太极拳,小架子三、五天一练,中架子隔天练,大架子是天天练,大架养精,中架练神,小架催气,这是最起码的要求。6评论

谢邀。我认为说怎样练出内劲首先应该理解到底什么才是太极拳的内劲。不懂劲就不知道什么样才是劲,不知道劲是什么,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如何练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今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到底把内劲是个什么玩意去认真回答一下,要么就是玄而又玄的忽悠,要么就是所谓一句都是骗人的就一棍子拍死再也不提。所以我个人觉得究竟内劲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说明一下。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力和劲的区别。力指的是能力,比如有人能举重一百斤,有的人能举两百斤,这个量的概念就是力。这属于人的基本素质范畴,然而劲却是要在力的基础上再次引申一下的概念。打个比方来说,例如拔河比赛。拔河双方会喊口号,用力!使劲!比赛的人都知道,要想拔河胜利光靠每个人力量大也是不够的,必须是所有人用力时机一致,用力方向也要一致。所以其实劲的概念在力的运用上面。什么时机用力,以什么方向用力,以什么方式用力,这些因素整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劲的概念。好比力是一台引擎,单单一个引擎摆在哪里是没用的,需要油门刹车来控制引擎出力大小,用方向盘控制力的方向,甚至加上档位系统控制力量输出不同的方式程度等,加起来才是一辆可以实际使用的跑车。这才是劲和力的区别概念。

说清楚了劲,那么再说什么是内劲。很明显顾名思义内劲是区别于外劲的。所谓外劲好理解不用解释,关键是怎么样才叫做内劲。这个问题才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断的核心。常见的内劲很多人会理解说是好像气功那种东西,又或者隔山打牛,又好似武侠小说里面描写一掌下去外表没事而筋脉具断,类似的说法比比皆是,一山吹的一山高。更有闫芳等世外高人,沾个手指都能让人飞出丈外。我只能说,这种神功我个人是没有见过。除非能有亲身领教,我也是绝不认为这种神功存在。不过武侠小说当中说的打人外表没事身受内伤的我倒是体会过,只不过也绝没有描写的那么夸张而已。说到这里我就谈谈对所谓内劲的个人理解。内劲之所以为内,主要是有几个方面去描述和理解的。

首先,内劲是相对外劲而言是隐藏不露的。除非是懂拳的人,外人看不出来。所以称之为内劲。为何外人看不出来,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太极拳当中手眼身法步都有他的特殊规律,常有人发太极拳视频,也有人评论这个好那个不好,懂拳的人一看起手第一式打完,基本上这个人究竟功夫怎么样也就明白了个七七八八。一百个人可以打出一百种不同拳架,然而究竟那个打的对与错,就是千差万别了。我以前评论说过,哪怕打的拳架和陈小旺打的丝毫不差,也不一定是对的。而真正练到功夫上身的太极拳师傅,就是随便比划两个不成招不叫式的动作,那也是太极拳。这其中奥妙只能自己体会而难以详细描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事实如此。

上面是整体概括而言,如果强说细节那么还有两层涵义。形意拳当中对劲是有着三层论述的,实际上拿到太极拳上也合适,那就是明劲,暗劲,化劲。明劲自然是外劲。暗劲和化劲就是内劲范畴。所谓暗劲,就在于劲在暗处,例如形意拳的崩拳,前手不撤后手不出,拳到步到,后脚必跟。外人只看上步出拳,却看不出当中如同滚木下山势不可挡的拳势和拳意。再拿太极拳掤捋来说,掤是由内向外抗,然而外撑必须蕴含内裹,外棚接手一接触就要有缠和旋转,一缠一转就是捋,然而捋的时候又必须含有掤劲的外撑之意。外行人一看掤捋就好像接手然后去拽对方胳膊,实际上如果没有上面说的内劲包含,对方就势就可以反而将其推的失去位置。张志俊师傅曾经描述过,人与人接手对抗,前后方向是本能,左右方向是技巧,上下是玄妙,只有前后左右上下全部加起来的方向才是整劲,也就是浑圆劲。但一般人去看的时候,只有其中一两种或者三四种方向可以明显看到,要么前后对抗,要么左右牵扯,要么上下顶压,只有六种方向都包涵的才能称之为圆通,缺了一两种就会造成顶丢双重等现象,但是外表上看不出来,只奇怪为何看人做的轻松,自己照着样子做不到,那就是别人有内劲,而我没有。太极拳经说的着熟而渐悟懂劲说的就是从明劲到暗劲的这层过程。到了这一层,须知道太极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实为一体,绝不孤立,只有应机随势而发的程度,才可算是懂劲的阶段。也就真正走上内劲入门。

暗劲成而下个阶段就是化劲。化劲有前辈说过,化形,化骨,化脑子,化劲阶段我个人是没有达到程度因此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一些皮毛还是可以列举一些。例如李仲轩前辈描述的虎豹雷音,就是化行化骨的范畴,化脑子虽没有明述,但他回忆当年尚云祥师傅在他曾妄言挑战薛颠时,尚师说你只要能把我脚底下的窝瓜打烂就让你去,结果李前辈竟无法上前一步的描述,可见尚师已经到了化脑子的境界。个人理解化劲境界是到了拳彦若说精气神圆融无碍,随心所欲变化无常的境界,好比最终一拳就是一拳,一腿就是一腿的返璞归真。

对于内劲的练习,如果就说根本秘诀,没有其他,一个字就是练。关键是怎么练。假如从初学说起,首先就是要练习基本套路,而且是从单式练起。尤其类似陈氏金刚捣锥,杨氏吴式等懒扎衣式这类第一式,一般各派称之为母式,更要不断练习,仔细揣摩每一个动作的拳意,不但揣摩老师教的,教材学的,更要去揣摩体会是否有别的用法该如何去用,敢于思考提问,哪怕错了也要明白错在何处。当然不会是天马行空任意瞎揣摩。其中原则就是吧太极八法的八种劲理解透彻。说白了太极拳一切的劲实际上都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当中。着熟懂劲,懂劲神明,说的还是这八种劲。另外,拳架当中是有心法口诀,意念引导经脉行进,太极拳为何慢练,其实意念导引也是原因之一。古人经验总结的每一式意守的消息窍门,只有这样做到才有神妙之功,也是内劲范畴。总而言之内劲并非玄幻无稽,但要想做到,必须踏实苦练切实而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太极拳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