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软件微信批量标记已读读就不能改吗

豆瓣自我介绍
豆瓣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豆瓣:如何用,如何更好用转自豆瓣原文地址1原文地址2作者主页Azeril 【最近可以不水人人,但是不能不逛豆瓣!今天看到水湄推了篇日志,看完瞬间觉得自己平时也就看看评论逛逛小组再瞟瞟同城什么的太小儿科了,豆瓣看似简简单单,其实水很深啊!转给人人上欲罢不能不知何去何从的亲们。】 【觉得文中有一段对各个社交网站的论调很精辟。“在互联网中,缺的不是信息,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浏览中,比如在类似QQ空间/人人网/微博之类的社区的网站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声音固然多,实际上对于自己有价值的却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同样多。当选择太过混乱,多数时候自己听到的多数的声音,可能都是噪音。”】
这篇文,主要是写给刚接触豆瓣,对于豆瓣不知如何着手的豆友。但愿通过一些未尽的介绍,对豆瓣能有一个概念,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如何去用。 至于如何去用好它——则是下篇所负的使命。
Az.注册豆瓣大概是两年半之前,欣赏豆瓣里的书评才萌生的念头,但那会儿很少上。而等到实际用起来,也已和最初注册隔了一年多时间——不熟悉,不会用,也便参与得很晚。 每一个网站都有初入者,而每一个初入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迷惘。如同置身一个城市的街区里,往往只看到了城市的某一面。可又常是不经意地限制自己的足迹——不了解,对于一个人来说无疑是足够大的限制。而这带来的,会是错过,甚至长久。 而我又知道,有些地方,早点了解,早些熟悉,会让自己觉得好得多,而豆瓣就是一个值得早日落脚的地方——真心话。 无论是为着坐拥的书城,还是为在其中所结交的友人,抑或是从此处自彼处获知的,学得的东西,收获的快乐。
也有人会说,豆瓣一直在变,让人措手不及,有时真让人不爽,这也算好麽?不知为何,少有这般感慨。兴许是骨子里的逆来顺受或好听一点的适应力强? 也许吧。我所感觉到的是,不管怎样,豆瓣还是豆瓣,没有什么虚浮的功能,风格也简单明晰。在豆瓣里,自己依然有足够的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有能力去营造自己的小环境,让氛围变得更好一些——只要友邻一直在。一块交流,学习,还有遇见,这都是不妨碍的。而对那些或大或小的改变,习惯了,乃至都能渐渐欣赏起来。 自然,没有一个地方做一点改变不会引起人异议的,尤其当其中有着为数不少习惯原有风格的人。但是,倘若一个网站要继续发展,要活得鲜亮,为改变而探索,为更好而折腾是必须的。心怀期待。有些改变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新的参与者能没有负担地加入进整个群体中。 【正文】 ———————————————————★影音书主页★ 豆瓣的核心是影音书,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各种豆瓣的评论的关系而加入进来的。 每个条目都单独分配页面,页面主要组成部分是,条目数据、个人资料模块(标记的想读/在读/读过,以及短评信息的地方)、评论(包括短评与评论,书籍条目下的话还有笔记模块),而后是豆瓣猜(相关的数据链接,包括相关条目,相关豆列等)
-----------------☆标签☆ 标记已读的书籍,已看的电影之类,是最常有的操作。因此,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豆友们稍微注意一下标签系统。尤其是有较大的数据量的话,就更是如此。还有,建立合适的标签系统,有时比去整一些豆列来使用要来得便利得多——当然,展示类,或主题式的豆列还是有好用的。
标签,在书籍标注时,有两栏,一栏为自己的标签系统最常用选项,一栏为已标记的者对该书描述用的最频繁的词汇。其中的一大误区是为条目都设置不同不同的tags,以至于在一段时间之后,tags数量暴增,这对于自己查看标记的资料会带来不便。而以一个相对完整的标签库来标记的话,能有效得多。 借用了下chain君的相对简洁的书籍标签做示范。 短评,倘若是阅读有所体会或思考,还是尽量记录下来,这对于自己来说,会是有意义的事情。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度的,碎片化的思绪很容易消散掉。短评,多多少少也在帮助我们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
关于Tags的作用及设置,更多的相关内容可参考《Tags-如何建立系统化的豆瓣影音书标签库》
然后谈一谈,如何从豆瓣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比如读书惘然地不知去读什么,或者读了无甚体会。在豆瓣,本就仰仗众多豆友的优质评论而扬名,而评论的好处此处不再多言。此外,我们还能从很多地方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去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豆瓣日记☆ 从豆友的日记里,我们往往能获得很多有益的观点与见解。当然,我们也应该带着自己的感情与理性去看待与理解。还要注意的是,因为日记的碎片化,没有必要过多的追逐。更重要的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进行阅读,日记是恒河沙数的,值得学习的豆友也是不在少数的,只有设定一定的目标,然后有所选择,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取知识与经验,又不至于迷失。 ------------☆分类浏览☆ 对于标签的利用,微观上是建立自己有序的标签库为己所用,而宏观上的——通过标签来筛选全站信息,就靠分类浏览。 读书主页的分类浏览,每一个标签之下,可以说都是没串成豆列主题书籍。根据评分和评分者数量,以及更深入的书评,我们能比较容易地确定去阅读什么书。
这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豆瓣猜☆ 不独在现在新版豆瓣的主页,也在影音书界面存在,其原理是相通的。对于当前主页的那个,主要是自己在豆瓣注入的信息(标记/推荐/喜欢等操作)让豆瓣了解自己的习惯与兴趣,从而为自己推荐相适应的内容——当然,当前的确是笨的。 而在影音书界面的豆瓣猜,应该是基于数据相关性。比如读过这本书的人,往往也可能读过别的相同的书,豆瓣会为这些他们都读过的书排序(估计是依照评分,分类,还有评分人数等数据综合评价再排序的),选出那一批书里关联度最高的十册。这也是会有“喜欢读&什么&的人也喜欢什么”缘由。而这些书多半是有些关联的。通过这些链接,我们能扩展阅读的边界。电影与音乐亦然。 探索自然不止于此。当然,还有评论,这没什么好说的。此外,还有就是相关的豆列。 -----------------☆豆列☆ 豆列搜索:豆瓣豆列搜索引擎 基于Google搜索引擎的精确搜索,我们可以通过特定主题来寻找相关的豆列,而后顺藤摸瓜发现同主题的更多书籍。 另外,分享一个Az.的豆列收藏:/note//
-----------------☆阅读动态☆ 阅读动态,被布置在豆瓣读书主页。经过改版,失掉了好感。不过阅读动态将友邻的相关阅读信息单独提取出来,对于关注书籍的豆友来说,其简洁之处,还是能提供让浏览变得更为便利的。
———————————————————★我的主页★ 豆瓣的个人首页,用来展示自己的资料和众多数据。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还有情绪,也许都交织其中。这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让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这是静态的属于自己小小世界的剪影。往往是,缓慢,但是依着各自的次序运行着。
-----------------☆喜欢☆ 喜欢,或者称之为收藏,从豆瓣日记到小组帖子再到九点阅读,无处不在。往往从标记第一个?开始,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倘若不能在最初能做到不定期地阅读整理,那么积累会很丰厚,却于己无益。豆瓣里头有异常丰富的内容,从天涯各类博客微博等外站转载的自然不少,而豆瓣里也有很多擅于表达自己独特观点,传达自我体验的人存在。这为豆瓣注入了新奇与美感。
倘若说个人首页是静态的园地,那么相对来说动态的世界就是友邻广播了。这可以说是豆瓣除了前述的影音书资料以外,最重要的一个空间了。而核心的构成,自然就是自己的友邻。 ———————————————————★友邻广播★ 对每一个网站,用户都是核心所在。豆瓣社区的核心就是寄居于二次元各处的豆友们。他们让豆瓣成为一个值得让人喜欢的地方,无论这个喜欢的原因是因为可爱、阳光、个性,还是有趣、广博、智慧。固然,不能说都是正面的,可是人人里不也有好样的家伙麽,空间总有相互重合的地方,因为人是自由流动的,而且不会只在一处。 相比其它,我所感受得到的,还是朝气和乐趣,还有获得成长的快乐。这都是因为在豆瓣的家伙们。 友邻广播界面,是豆瓣众多分站点及频道内容的聚合点。所以信息流本身的价值极大地依赖于自己所关注的友邻。
-----------------☆友邻☆ 豆瓣的友邻系统是单向关注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被关注者依然保留自己的自由选择对关注的人无碍。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关注的意义也在,借助友邻的能量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自己能有所收获,而对于互为友邻的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彼此互补的过程。
这让对友邻选择自然而然地成为关键。在互联网中,缺的不是信息,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浏览中,比如在类似QQ空间/人人网/微博之类的类社区的网站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声音固然多,实际上对于自己有价值的却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同样多。 当选择太过混乱,多数时候自己听到的多数的声音,可能都是噪音。
-----------------☆关注☆ 对关注的适当选择,让我们能将太过强烈的背景噪音对自己的干扰降下来,让信息本身能更好地显现在自己眼前,更为重要的,使适合的人充当我们的信息过滤者,让自己容易去获得有益信息。他们,也许是我们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也许是关注同领域的伙伴,或者能开阔我们眼界的师长、牛人。 此外,显而易见的是,信赖的人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比豆瓣猜要多得多——豆瓣猜毕竟还很笨,这估计是很多人抵制新版的原因。不过,客观点说,两者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后者能带给我们的是来自友邻以外的视野。而那些内容,有时也是我们需要的。 使用新版的一个小点子是,为友邻广播添加书签或者快捷拨号页,看的时候直接跳转。豆瓣猜,想看多点一次无妨。
-----------------☆结交朋友☆ 朋友难寻,从自己开始努力。 一方面,得活出一点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自然得让人能通过豆瓣,了解自己;后者是对前者的注释。影音书的爱好,日志,还有自己与人的互动,都在影响这一切。 组团、结伴玩豆瓣。倘若有个小圈子在,更容易有兴致用下去。 去豆瓣小组里结识共同兴趣的豆友。豆瓣有为数众多的小组,每个人总可以发现自己关注主题相关的小组。时而有的互动,更主动的当然是发帖,都可以是结识朋友的契机。 完善自己的信息,写自己的东西,从长期看,让人更容易了解自己。适当的了解,是交流的起点。 自己被关注的多寡并不影响自己的关注,也不影响自己能接收到的信息。当然,互动却是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渴望交流,而且最好还是主动的交流。
感觉,最初用豆瓣,微博之类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漫长的孤单期。关注的人少,互动少,就会觉得没趣。这让人不由想到微博里常有的情形——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名字的ID,每个人都在叨自己的话,却也常是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人回应——只是一个人,热闹抵达不到那无数个寄居的角落里。还是一个人自说自话。如同一册日记一般。 想起来真是有些难受的事情吧。不过在豆瓣里,这不是添加众多的友邻能解决的,反倒,有时候让人觉得太过随意而更容易为人忽略。
不管怎样,祝愿大家早日在豆瓣里发现契合自己脾性的朋友,毕竟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多好家伙。
———————————————————★豆瓣小组★ 豆瓣的社区文化,除了表现在友邻模块,另一个,无疑就是彼此关系更弱,但范围更为广阔的小组。众多的小组像是四通八达的下水管道一样,将众多的豆友联系起来。无论其形式是篇二:豆瓣网 关于豆瓣网的调查分析 解密豆瓣运营全过程 作者:佚名 一、 什么是豆瓣? 豆瓣网由前某物流咨询公司CTO杨勃于2005年3月创办,启动资金是杨勃几个朋友共计不到2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以独到的书评、影评、乐评主题社区著称,因为开创了国内Web2.0新模式而闻名。从构想到技术实现均由杨勃一人完成,业内对此有“一个人的豆瓣”的评价。豆瓣的得名来自于杨勃曾经居住的北京朝阳门附近的豆瓣胡同。 (一)alexa数据 1.alexa排名:1699(3月平均) 2. 每百万用户登陆数:391(3月平均) 3. 单个用户页面浏览量:9.1(3月平均) (二)网站相关数据 官方页面数据: 1. 成立于日 2. 注册成员数:145044 3. 城市居民数:22258(注册成员中按城市自主分类者) 4. 成立小组数:5981 备注:以上具体数据均为页面即时数据。 页面观察数据: 1. 平均每天增加注册成员900人左右 2. 平均每天增加城市居民数150人左右 3. 平均每天增加小组数50个左右 4. 小组数据:超过1500个小组是10人以上,最多人数小组为“爱看电影”(5537人);60%的小组为5人(含5人)小组,其中1人小组占40%。 备注:以上观察数据均为—时间段内页面观察所得。 从以上数据,豆瓣的用户发展数目比起同级别排名的网站并不算突出;从数据图表可见,它的用户曲线和访问曲线都是比较平缓的,考虑到它的网站性质和经营策略,豆瓣的用户基数和用户上升幅度虽然不高,但目标用户比例较高,用户的流失相对减少。 (三)网站发展状况 以下为引用的内容: ●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在论证这个商业计划时朋友的建议让杨勃放弃了“驴宗”,将眼光投到“书”这个更宽广的领域。 ●从2004年10月开始开发,经历了5个月,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户注册。
★05/04/09 小组藏书功课开通。★05/04/12增加小组发言修改功能;增加针对某本书的评论,分离了对某本书的评论和讨论;对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确定以站内收藏人数排序。 ★05/04/14豆瓣的界面特别是收藏部分做了大的更新,对URL也有简化。 ★05/04/19增加 “和你口味最像的人”,还在部分书的介绍页里开通了“豆瓣成员认为类似的书”。 ★05/04/20针对用户和小组推出个性化域名服务。 ★05/04/22推出针对站内评论的rss feed。 ★05/04/25第一个公益性质的小组出现在豆瓣。 ★05/04/27用户上传书目功能开通(试验性运行)。 ★日,因为小组“爱看电影”的迅猛发展,豆瓣电影单列开通。 ★05/05/23开通“WISHLIST”,开始测试对个人的推测清单。 ★05/06/06 “标签”从豆瓣的主菜单里消失了,标签列表成为豆瓣读书和豆瓣电影页面的一部分。 ★05/06/14增加了代码生成器,用户看过、在看、想看的书或者电影都可以自动显示在自己的BLOG上。
★日,因应香港用户快速增长及活跃,开通繁体字版本,网站针对港台用户增加个性化服务;相关的更新,豆瓣增加数万种港台出版的图书名目,还有在台湾第二、三大网上书店——金石堂和诚品的购买链接和售价;增加了旌旗书市的购买链接和价格。 ★日,豆瓣音乐单列开通。 ●到2005年7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接近万名,日访问量近20万。 ★日,豆瓣推出同城。 ●到2005年9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达3万多名,日访问量超过20万。 ★日,开通二手书碟交换功能。 ●2005年11月,网站从上海搬到北京运营。 ●2005年12月,豆瓣网英文版(http://www.douban.net/)上线, ��...��的合作。 ●到2005年12月,由1个人开发、4个人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已经有5万多名注册用户。 ●到2006年2月,豆瓣网注册用户过10万。 ●到2006年3月,豆瓣网开通一周年,注册用户过11万。4000+个小组,50人以下小组占90%。
备注:带●标志信息为网站市场规模发展情况,循相关新闻报道整理; 带★标志信息为网站功能服务发展情况,循网站站务网志整理。 (四)网站市场推广手法及品牌现状 与传统门户网站依靠大规模、高成本的市场营销推广自己的手法相异,“豆瓣”的知名度基本上是通过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实现的,也就是依赖于“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传播。 要让用户产生指数型上升,不光要东西好,还要有两种人:一种是识货的人,他们扮演着意见领袖,周围的人对他们高度信任;还有一种是天生的传播者,他们虽然可能只略知一二,却玩命地对跟人谈论新鲜事物,成为人际网络的枢纽。在豆瓣网的用户群里,两种人都不缺。在网站创始人杨勃看来,豆瓣网的成长历程中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第一个,是网友topku在自己的BLOG上提到了豆瓣网,那代表着用口碑传播开始自发进行;第二个,是IT评论人洪波在BLOG上提到了豆瓣网,从那以后,豆瓣网开始成为网上的主流话题之一;第三个,是他听用户说,有朋友在日常谈话里提到了“豆瓣”,口碑传播终于蔓延到线下。 而事实上,虽然豆瓣以其产品的吸引力确实引来IT界的广泛关注和用户群的自发传播,但在其运营上还是有市场促进动作的: 首先,网站建站伊始就在《读书》和《万象》这两本国内相对高端的读书类杂志投放过广告,此后也保持着一定的投放频率,这是在目标用户群明确基础上的针对性市场导入行为。 其次,网站在功能设置上很注意与用户个人站外BLOG的关联导引,鼓励并教导用户把豆瓣的图、文通过URL的形式作为个性内容补充到个人的站外BLOG中,这是一种与市场领先产品主动结合的开放性市场推广思维。 再次,豆瓣在运营中注意掌握类别用户,如在《查令十字街84号》在国内上市前后,该书的中文版译者在豆瓣网上和读者们频繁互动,还把自己其他译作的读后感拿出来和网友们分享。而在此之后,有很多中文译者慕名加入了豆瓣的用户群,由此而来是更广范围的用户辐射作用。而在香港用户表现活跃之际,豆瓣网就顺势推出了针对港台用户的系列个性化服务,令该地区用户此后增长明显。 现在,豆瓣网被视为中国WEB2.0应用的示范网站,在多个行业评选和第三方排名中皆处于前列。除了每月增长的用户数字,能证明其成功和品牌效应的莫过于遍地开发的仿“豆瓣”网站,就连成名已久的大众点评网,在其最新上线的3.0版本从产品、架构到引导文字都有很明显的豆瓣痕迹。 当然,豆瓣网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内达到现在的市场规模,在业内引起这么广泛的回响和研究热潮,收获那么多的用户口碑,归根到底还是在它能抓准用户定位、把握到用户核心需求并能提供到相关服务这一关键市场点上。 二、 豆瓣钱途 网站的前期投资仅仅是来自杨勃几个朋友的20万人民币。豆瓣的团队现在是5个人,杨勃把自己定位于“技术人员”,在剩下的2名全职员工中,一位负责技术,一位负责公关和市场推广。另外还有2名兼职员工,杨勃未曾谋面,他们都是豆瓣网的注册用户,因为喜爱网站,自发地希望为豆瓣做点事,分别身处南昌和武汉,帮忙处理一些社区和网站内容方面的工作。豆瓣网的主要支出是域名费用、服务器托管费用和人员费用。 目前,豆瓣的收入虽然不大,但已经足够支撑网站的日常运转。在同类网站中,豆瓣是少数自给自足的个例之一。现在豆瓣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点: 1、 与网上零售商进行分成:豆瓣页面目前已经有十几家网站的“比价”,每次有用户通过豆瓣网上的链接进入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是目前豆瓣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2、 网络广告:目前并不多,看得出,这是网站为了保持本身风格做的刻意安排。 豆瓣宣称它要做永远的BETA版,这不仅表现在它不断的产品更新上,也可以体现在对它日后盈利模式的预测分析上。现在的豆瓣,被认为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重点服务人消费物(书、电影、唱片)“之前”的阶段,提供用户直达“之后”的渠道,欠缺“之中”的过程。发展中的豆瓣,一点变数就可能导引到不同的方向,因此对它的盈利模式不妨以整体产业链架构引发不同的猜想: 上游——成为用户权威参考,服务其他生产商,自身也可以是生产商。 1、 行业标准:通过高质评论和喜好人群的大量汇聚树立品牌,成为中国版的《伦敦书评》、蓝屋书榜、《米其林指南》,主导并出版相应的榜单、指引、评选。 2、 营销合作:与生产商合作推广,甚至策划推出直接满足某类群体需求的产品。 如有很多不是为了畅销而出版的图书,用门户网站铺天盖地的推广方式不但成本高,而且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但与站内人与人自发口碑传播、信任度高的豆瓣合作则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北京文化圈中备受推崇的《读库》文丛就已经尝试过与豆瓣网进行这方面的营销合作。当豆瓣用户达到一定基数的规模后,豆瓣对产品的销售就可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力。而且由于豆瓣对人群意见的即时征集和反馈能力,这个影响不仅可到达产品生产后的销售,还可以延伸作用到产品诞生之前的策划,直接促进产品的产生。 3、 网络广告:分众人群的广告投放。 中游——用户在线消费服务提供商 1、 内容收费:无论是书、电影、音乐,现在网络上最大的需求都是在线视听和下载。现时的豆瓣开宗明义宣布:为避免版权纠纷,豆瓣不会提供类似的服务。那当版权问题解决,用户消费环境形成后呢?一个汇聚产品消费者的网络社区提供产品给消费者即时消费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2、 增值服务收费:写/看评论(BLOG)、查询最新上市的产品/榜单/指引、获取产品/线下合作方优惠资讯,这些都可以做无线应用。 下游——电子商务网站 1、直销平台:是对现在渠道作用的延伸。在有资源配合的前提下,豆瓣甚至可以类似携程开设如家那样,开设自己的线下渠道,承担起整条产业链从策划、生产、销(本文来自: 池 锝 网:豆瓣自我介绍)售到配送的全过程。 2、二手交易收费平台:现在站内的二手交换是因应用户需求的一个功能,当豆瓣有资源投入,有完善的用户信用、支付系统和相互认证保障后,升级服务后对用户收费也是一个途径。 豆瓣一直给人“小众”的感觉,在杨勃的理念中,这可以用“长尾”理论解释前景,强调对利基市场的重视,认为无数小生意的价值总和足以超过个别大市场。但对于很多为VC抄豆瓣的从业人员,它的快速规模化一直是思考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豆瓣之所以能成为豆瓣,与它这种“小众”的品位和氛围又密不可分。商业化介入、规模化后的豆瓣还是那个“豆粉”们喜爱信任的豆瓣吗?“小众”不再的豆瓣还能依旧保持它引以为荣的人文精神吗?横向发展多条产业链的豆瓣能成功整合多头并进吗?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决定以上猜想模式的最终走向。 三、 豆瓣产品 网站思路 豆瓣表面上看去是一个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网站,但实际上它却提供了书目推荐和以共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BLOG、交友、小组、收藏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网络。 在杨勃的眼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门户类网站还是以“物”为第一要素,一些社会类网站则把“人”提到了第一要素,那么,豆瓣,则是第一个把“人”和“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网站。 随着豆瓣英文版的推出,豆瓣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向外输出模式的网站,而实际上,豆瓣自身就是集众家所长的结果。至于豆瓣究竟借鉴了哪些网站哪些元素呢?据杨勃介绍一共有三个方面。一是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来自于flickr,包括它的分享概念;二是电子商务方面,借鉴了亚马逊(Amazon),比如用户评论和推荐;三是社会网络(SNS)的一些元素,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上,不过一般的社会网络是没有媒介的,而豆瓣用相同兴趣作为媒介。 杨勃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他解释说,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现在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你会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产品体验 豆瓣是100%的动态网站。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不同的首页。动态、个性,这都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以目前的豆瓣首页举例,在用户登陆之前,左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一切豆瓣已有记录的书、电影和唱片,右上方是豆瓣网的使用引导,这两项是固定不变的。左下方是“近期好评”,是站内评论的提取,显示5条,提取内容包括评论人图像、ID、被评论产品名、评论题目、部分评论内容、评论等级及回应数,根据用户投票是否“有用”而动态调整。右下方是“过去几分钟里,豆瓣知道”,显示12项最新站内用户对产品的标识,是即时变动的。 在用户登陆之后,首页左边的架构不变,右上方被替换成“号外”,通知关于豆瓣的一切新闻。而在“号外”和“过去几分钟里,豆瓣知道”之间新插入了 “豆瓣猜你会喜欢”,也就是豆瓣根据你过去在网站内的收藏和评价等等行为,对你的爱好作估计,向你推荐好书好碟,调整完全因人而异。 网站架构 记录分享、发现推荐、会友交流,这是豆瓣在用户网站使用指南中的对用户站内路径的指引,分别也可对应豆瓣导航的三大组成块: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 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 三个首页页面架构相似:用户登陆前后一致,左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一切豆瓣已有记录的相应类别的产品,这项是固定不变的。左下方是“豆瓣成员的近期好评”,是站内该类别最新产品评论的提取,显示5条,提取内容包括评论人图像、ID、被评论产品名、评论题目、部分评论内容、评论等级及回应数,根据用户投票是否“有用”而动态调整。 右上方是豆瓣用户对该类别产品的标签汇总,提取了最多人数的36个。右下方三个类别各有不同,读书是“豆瓣在读最多的书 (top9)”,电影是“豆瓣电影排行 (top9)”,音乐是“最新增加的音乐/提供者”和“豆瓣最热音乐 (top9)”。上述所有项都是动态调整的。 在单个产品页面,对于游客,网站提供产品资料(销售及内容信息)和其他用户对产品评论这些资讯类信息,同时提供搜索、比价、二手交换、链接购买这几项服务。网站通过“常用的标签”、“喜欢XX的人也喜欢”、“豆列推荐”形式对用户进行推荐,引导用户站内流动。通过站内其他用户使用该产品状态显示和收藏该产品小组列表引导用户进行单对单、单对群的交友行为。 在用户登陆后,除了上述内容,用户可参与修改产品信息,类似WIKI的应用。用户不但可以看别人的意见,还可以对意见评价“有用”与否和跟帖,也可以进入该产品的论坛发帖或参与讨论,类似百度贴吧的应用。用户可以对产品标识自己“过、在、想”的状态把产品列入自己的收藏夹,可以对此标识不多于5个标签整理自己的收藏夹,也可以在五个评价级别中选择一个直接表述自己的态度。以上用户行为被网站记录,不但在“我的豆瓣”中体现,还进入到网站的数据库,透过豆瓣设定的计算模型,对网站的页面数据提取直接影响。 该部分架构是资讯(相关产品)+功能服务+推荐(人和物),核心是资讯内容,关注点在“物”。在这里,豆瓣是一个文化产品资料库,不同于图书馆电子版一对多的开放分享,豆瓣由于开放给所有用户参与建设,因此是一个动态变化趋向完整的文化产品资料库,形成的是多对多的分享交流。正因为有交流元素的介入,所以豆瓣强调了参与建设信息的有用与否(评价和讨论),令贡献信息的私人性(BLOG元素)变得公众化(BBS和贴吧)。 而与论坛交流的公众性相比,由于豆瓣加入了计算模型这个技术核心应用,用户完善这个资料库的同时,它也把最符合用户爱好的产品推荐到用户面前,保证了用户使用上的个性化。 由于品味系统页面在用户登陆前后是一致的,页面推荐更多体现的是站内用户的集中意见,在某些功能产品上,例如站内广泛分布的排行榜,就很容易出现“公众暴力”的现象,导致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更新,这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 属于用户管理系统,登陆前跳转到注册页面,登陆后进入用户管理站内信息页面。 我的豆瓣:页面左边是用户站内发布信息汇总,发表评论、回应评论、讨论话题从上而下分列。右边是功能服务管理区,包括产品搜索、个人主页链接、收藏夹链接(读、看、听)、交友链接(友邻和小组)、创建豆列(系列性推荐)、二手交换发布。 我读、我看、我听:实质就是用户分别就读书、电影、音乐的收藏夹。三个页面架构一致,左边是产品状态区,从上到下分别是“在、想、过”,其中电影只有“想和过”两种状态设置,信息来自于用户之前在单一产品篇三:豆瓣的成功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报告
题目: 豆瓣网发展分析报告
名:曾晶 学
业:物流管理1102班
豆瓣的成功豆瓣概述
豆瓣不是菜,但却让你不得不爱。 先借用百度百科的说辞来简单介绍这个拥有大批忠实粉丝和广泛好评的网站。2005年3月,一家名为豆瓣网的Web2.0网站出现在人们视野,而后如一匹黑马迅速壮大,占据了阅读者、影迷、音乐爱好者以及图书音像商阵营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创建人为杨勃,起初创建之时,杨勃只是为“想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读同样的书”而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并以其工作所在地点——北京“豆瓣胡同”为其命名。 豆瓣以书影音起家。主要以书评和影评为特色。用户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为主。豆瓣是以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生活和文化为内容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通过桌面和移动产品来服务都市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豆瓣上,你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可以搜索别人的推荐,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甚至在豆瓣主页出现的内容上也取决于你的选择,可以说是为每一个“量身打造”,适合每一个人独特味口的好去处。豆瓣提供了书籍、影片、音乐的评论,但是没有任何不利于版权保护的下载服务,是一家以健康为网站主题之一的Web2.0网站。 截止到2010年底,豆瓣已经有注册用户超过4600万,其中活跃用户数2000万,人均访问停留时间:9.9分钟。Alexa排名约为全球160名,已经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web 2.0的领头企业。毋庸置疑,豆瓣已经在某些程度成为中国web 2.0的典型代表,在中国、美国,甚至全球的互联网上,豆瓣都是第一家以算法来推算用户的需求这样的模式存在的网络公司。
豆瓣网的商业模式 1、服务群体 从豆瓣的创立伊始,就有人用“一个人的豆瓣”去评价过它,这个“一个人”更恰恰强调的是“个性”,事实上它的用户群体更是证明了它定位的精准,无论说它是“人文豆瓣”还是“小众豆瓣”。 豆瓣用户多数为70后、80后、公务员、白领、高校学生等未来10年内消费主流人群。他们年轻活跃;他们文艺小资:热衷讨论分享音乐、电影、读书、摄影、设计等文艺话题,具有一定文化审美品味;独特腔调:豆瓣网友在网站上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和行为方式,“豆瓣化”的沟通方式尤为重要。总的来说,高学历高收入是豆瓣用户的主要特点。这样的用户关键词对营销者来说是相当赏心悦目的。并且豆瓣这个社区是以“兴趣”为主导网罗了一大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年轻人,平台的用户黏度相当高。 2、市场推广 1)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 豆瓣有自己的个性,但始终也不会是阳春白雪,只要打开自身与豆瓣气质相契合的那个入口,会发现很多人愿意从豆瓣上获取量身定做的讯息, 更多的是分享,别人分享一些,我们也拿出来一些讯息分享。豆瓣网与传统门户网站依靠大规模、高成本的市场营销推广自己的手法相异,“豆瓣”的知名度基本上是通过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实现的,也就是依赖于“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传播。豆瓣平台独特的架构使用户分散在各个兴趣小组、自发活动页面中,信息碎片化,用户通过人际关联影响。 豆瓣之于用户,很大程度上是塑造自我形象、体现文化优越感的一种手段,豆瓣不能代表小众文化,但它能促进小众文化的传播。 2)基于市场的运营推动与联合营销 豆瓣的成功尽管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但是它也充分利用了市场的推动力。首先,网站建站伊始就在《读书》和《万象》这两本国内相对高端的读书类杂志投放过广告,此后也保持着一定的投放频率,这是在目标用户群明确基础上的针对性市场导入行为。其次,网络营销顾问发现网站在功能设置上很注意与用户个人站外BLOG的关联导引,鼓励并教导用户把豆瓣的图、文通过URL的形式作为个性内容补充到个人的站外BLOG中,这是一种与市场领先产品主动结合的开放性市场推广思维。 豆瓣在自身的经营中,通过高质评论和喜好人群的大量汇聚树立品牌,商业化介入、规模化的豆瓣强调对利基市场的重视,认为无数小生意的价值总和足以超过个别大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SNS和社区类网站的迅速崛起,如今互联网广告已不再是门户几分天下的局面,社区类网站以其高互动性、高用户黏度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成立7年的豆瓣网,虽然于2008年底才开始开展广告业务,但凭借其高质量的内容和用户已经在广告市场赢得一席之地,麦当劳曾在店内餐盘纸的设计中融入豆瓣电台的元素。
豆瓣网的盈利模式 1、利润分成; 豆瓣传统的盈利来源于豆瓣读书。它为当当、卓越亚马逊等电商导入一定的流量,从而带来一定的分成。作为电子商务渠道的盈利模式中又加入了豆瓣电影 这个产品,通过提供在线选座购票的功能,用户可在豆瓣电影买到影院的电影票。随着更多影院的加入,豆瓣在这方面获得的分成收入有望增长。豆瓣阅读,可以让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付费阅读,豆瓣与作者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这是豆瓣第一个直接向用户收费的产品。利润分成是豆瓣网目前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2、网络广告; 豆瓣的广告产品主要包括展示类广告、品牌小站和豆瓣FM中的音频广告。展示类广告直接体现在豆瓣的页面中,用户通过观看 或点击广告了解品牌及产品信息。品牌小站是指品牌以商业的官方小站形式入驻豆瓣,自由经营,发布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来吸引用户参与的方式。而豆 瓣FM中的音频广告则利用了在线音乐产品的空间和潜力。 到目前豆瓣已经与将近200个品牌合作,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广告方案。这些品牌横跨汽车、时尚、IT、家电、旅游、奢侈品、化妆品、快消品等多个领域。在豆瓣看来,合作的客户是否是世界500强并不重要,最核心的原则是品牌的定位要与豆瓣的用户高度贴合。面对高素质的用户,豆瓣的广告很少,甚至大部分的页面是没有广告的。另一方面,对品牌的筛选也是非常严格的,豆瓣评估品牌或产品要适合我们网站的用户和风格, 3、衍生媒体; 依靠网络积累的信息,开发网下媒体。4、产品代理; 一种销售渠道,成为图书、影音制品等产品的销售代理。
豆瓣网竞争优势 1、创新性的用户主导内容生产系统; 豆瓣是一个完全由用户来生产内容的网站,因此它具有典型的社区性质。但是,这个社区的形成机制与过去的论坛式的社区是不同的。它是典型的Web2.0的应用,也是一种新的社区。与传网络更多的是由他们自己的统网站由编辑来决定逻辑结构的内容网络不同的是,网民在豆瓣所感受到的内容兴趣来决定的。网民成为内容关系的主宰者,而不是奴隶。 豆瓣内容形成的起点,是那些主动型的网民所提供的自己所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的清单,相关评论和博客。这些内容提供了很多个基础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又因为网站技术系统所提供的相应功能,例如条目、“标签”或网站推荐,开始产生各种联系,从而编织出内容的基本网络。而对于那些被动型(只是浏览,而不主动创造内容)的网民来说,他们的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点击,使更多的内容之间产生联系,从而丰富和发展网站的内容网络的关系。此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点击,参与社区的投票机制,从而决定内容的排列。 2、编织内容网络的同时形成社区性的人际网络; 豆瓣的内容形成的机制,也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机制,从结构上来说,豆瓣的社区是一种网状的结构,用户不是被圈定在某一个论坛或小组里,而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多线索地编织起自己的人际网络。在豆瓣有很多“圈子”——小组,而任何一个人可以加入多个小组,方法也极为简单,这就使每一个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通过他加入的小组得到体现,而其人际关系网络的扩张,也是通过这种简单的办法得以实现。 有研究者认为,用相同兴趣作为媒介,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上,也使得豆瓣相对于一般交友网站或者QQ更有针对性,加入“友邻”的往往是不认识但趣味相投的朋友,这比陌生人随意添加要有效和可靠得多。实际上,豆瓣的豆友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聚会、活动,豆瓣的SNS已经远远把传统阅读社区抛在了后面。 3、提供了一种新的扩展链; 对于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知识的自我更新与扩展越来越成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通过专业型网站或搜索引擎进行的知识学习不同,豆瓣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扩展链。它既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但是,又使知识的扩展不是过分封闭在某一个领域内,因为这种扩展不是以专业分类为基础的,而是以“人”为基础的。即使是有相同兴趣的几个人,他们读过的书单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别人的知识扩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并具有更多的发散可能。因此,先“求同”再“求异”,成为豆瓣成员知识扩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与通过多数网上书店介绍去索取新书不同的是,豆瓣的评论以及人际关系的作用,对于人们探求新知识的愿望有更强烈的促进作用,在知识学习方面效果通常也会更好。当然,另一方面,别人的评论等也会给人带来先入为主的印象,完全取决于别人或网站也会在知识扩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4、为网民的自我形象塑造提供了一个平台; 由虚拟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特点,使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形象塑造的一个平台。与传统网络社区以及博客等不同的是,豆瓣更多是通过某个成员所列出的清单和评论等,来展现一个人的知识、修养与思想,它实际也成为了人们塑造自我形象的一种手段。 5、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文化消费环境; 网络为文化的消费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环境,这种社会环境虽然不一定出现在某个具体的消费活动的当时(例如看电影或读书的具体过程),但是它却会对消费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消费对象的选择、消费的方式以及效果等。 豆瓣更是编织了一种文化的经纬网络,每一个节点是一个文化产品,例如书或电影,但每一个节点又不仅仅是孤立的产品,它实际上吸收了很多的来自于社区成员的“能量”(点击量、评价等),这种能量会辐射到另外一些人身上,影响到他们对这些文化产品的判断与选择,甚至对某一种文化的好恶。这种影响自然是一把双刃剑。
豆瓣网的营销战略
虽然豆瓣的起点可能不是营销,但是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它无形中在实践现代客户管理(CRM)的思想,即以客户为中心,建立读者数据库,进行针对性的读者服务,让读者得到最好的购物体验。豆瓣所进行的数据的收集,是通过一种友好的方式。它没有那种“偷窥”式的或强制式的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而是使人们在表达个性与需求的同时,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交给网站。 豆瓣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它自己的发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经验。但不同的是,豆瓣的起点首先是读书,而不是卖书。让读书人找到并买到自己喜欢的书,与让自己的书被人喜欢被人买,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但前者更顺应人们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由虚拟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特点,使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形象塑造的一个平台。与传统网络社区以及博客等不同的是,豆瓣更多是通过某个成员所列出的清单和评论等,来展现一个人的知识、修养与思想,它实际也成为了人们塑造自我形象的一种手段。 现身说法,就拿作为豆瓣的粉丝之一的我来说,我会刻意接受一些文艺性的电影或者文章,以便使自己的“品味”和豆瓣上的“意见领袖”更为接近。这种接受和接近的过程也是用户自我塑造和获得心理满足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豆瓣之于用户,很大程度上是塑造自我形象、体现文化优越感的一种手段。而从市场营销方面来看,所有的营销都必须重视这一现象,营销者的前提是,尊重用户的评价和选择,尊重文化。在这个前提下,更好的提供满足用户形象塑造的载体,反之,一切成为空谈。 当然,豆瓣的营销模式过于单一,是一些人担心的问题。应该说,豆瓣的整个机制中蕴藏着很多商机,就像杨勃所说,核心的想法是只要是一个有用的网站、有价值的网站,它的规模足够大一定会找到好的收入模式,不用特别着急。但是,如果形成了很好的商业模式,对于豆瓣的既有形象与定位是否会带来损害,用户是否愿意接受过分强烈的商业气息,这些都还需要在实践中观察。相关热词搜索:
[豆瓣自我介绍]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自我介绍】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utlook自动标记已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