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以后走路为什么手肿胀手发胀

太极拳步与日常走路步子的区别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步与日常走路步子的区别
有人说,太极拳很简单,不就是柔点、慢点,只要会走路就会打太极拳。
其实练好太极拳不是那么容易。常人动步之腿是带力的、自动的,重心是随步移动而移动;而太极步则不同,它的动步之腿是不带力的,是用腰来带动的,重心也不能随便移动,只能是定步以后才移动。这就是太极步与常人步不同之处。
太极拳习练者中,很多人不能把太极步与平时走路区别开,不会走“猫步”,他们的步法体现不出太极步法的特点,是当前太极拳习练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太极拳的基本常用步法称为“太极步”,就是人们常形象比喻的“猫步”,如同猫或老虎临近猎物时的走法。“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猫步”就是太极步。猫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太极拳要走“猫步”呢?因为“猫步”符合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例如太极拳要求动作沉稳、松活、轻灵、协调、均匀、连贯、柔和、缓慢等等,猫步就能充分体现这些特点。
走好“猫步”,重要一点是要与平时走路区别开。二者既相通,又不同。“猫步”是一种特殊的武术步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走路不同,不能用平时走路的方式去走太极步。
太极猫步的要点与平时走路的区别。
  主导在腰。“腰为主宰”“腰为轴,四肢为轮”。太极步要求双腿、双脚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也必须在腰的旋转带动下运行。腰不动,腿脚都不能自动,这是一个重要原则。例如由弓步后坐成虚步,提起脚尖,是在腰左右旋转带动下完成的。向外摆脚,也是首先转腰,脚随腰外摆。其他提步、上步、撤步等都是如此。“进退必有顾盼”,“顾盼”就是左右转腰。
  平时走路也要转腰,但不如太极拳这样明显,主要是腿分清虚实。这是太极拳要领中另一重要原则,而重点又在两腿的分清虚实。任何步法都是虚实转换的过程。右实则左虚,左实则右虚。虽说虚实不是绝对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但实就要确确实实,沉稳扎实,虚就要确实虚,灵活自如。实腿主稳定,虚腿主轻灵,这样才能虚实分明,自由运转,轮流放松休息。
 平时走路也分虚实,但远不如太极拳这样虚实分明。
第九,摆脚、扣脚与碾脚。走太极步,要不断调整脚的角度,使脚尖与膝盖保持同一方向。与全身协调一致,这样可以保护膝盖不致扭伤。调整方向有三种方式:以脚跟为轴,脚尖由外向内为扣脚,由内向外为摆脚,以前脚掌为轴,摆脚跟为碾脚。角度大小随腰的转动幅度而定,大多为45°。这种脚的碾转会在地上留下清晰脚窝,这也是太极拳的一个标志。弓步、坐步完成时,前脚尖的方向都要向前。 & &
平时走路脚尖都是向前的,一般不用改变角度。
先提脚后运作。即每一步都要先把脚轻轻提起,离开地面,稍作停顿,待重心转移站稳后,再继续运行。这也是为了举步轻灵。上步高度可控制在稍离地面,退步可稍高,即所谓“前低后高”。但高大腿不能高过水平,低不能拖地,地上应没有划痕。总之都不要由原来的步型直接出腿。而是先提起来。
平时走路提起脚来马上运行,没有明显的提脚过程。
太极拳步法很多,除上步外还有进步、退步、撤步、开步、跟步、又步、盖步、垫步、侧行步等,步型除弓步外还有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丁字步、独立步等。
什么是猫行步?
  有些太极拳的爱好者见拳书中有“迈步如猫行”一说,以为这是单纯的形容词,意思是练拳行步时好比家猫或野猫般的轻灵、稳健。殊不知传统太极拳中确有猫行步的单练功法,只是详尽细致的介绍少见于书籍与杂志的字里行间。
  杨公澄浦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有训:“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武公禹襄在“打手要言”中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后之学子则将太极拳酷似猫科动物下腿柔韧而稳健之步态谓曰“猫行步”、或称之“虎步”、“太极步”。
  猫行步核心
  我们日常走步,是前脚去,后脚撑,后脚有了力,才易上去。但是“迈步如猫行”却不能如此。太极拳名家郝少如先生讲过:“不许出脚用力,要前脚十足站稳了,后脚提起慢慢移过去,而且后脚置前时,在重心未移过去时,还要能不费力地抽得回来。”林墨根老师曾说:太极拳中的猫行步体现腰胯带动四肢的虚实运动,要下苦功把猫行步练到位,练习猫行步虽费力辛苦,却能增长腰腿的松弹沉稳之劲。
动作缓慢、均匀、渐变是太极拳又一特点。步法中无论转腰、收腿、出腿、提脚、摆脚都是在逐渐变化中运行,似停非停,似行非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续不断如行云流水。“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进退都是在克服阻力中进行,不能有明显的停顿、断劲。运行速度要与整套拳保持一致。这个速度是在起式中就决定了的。
平时走路虽然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但速度比太极步快得多。
弓状是太极拳的基本形态,体现在步法上就是屈膝。双腿似直非直,似屈非屈,始终保持一定角度,曲蓄有余,这就是双腿的拥劲。在步法运作中,要水平移动,不能有明显起伏。弯曲深度视身体条件与功夫深浅而定,有高架、中架、低架三种,但高不可完全直立;低,大腿不可低于水平。这个高度也是在起式中决定的。
  平时走路两腿虽也有弯屈,但角度要大得多,基本上是直立的。
重心转移是步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进退转换就是在不断转移重心中完成的。太极步移动重心要与提腿、出腿交错进行。如要提后腿时,先渐渐把重心前移,随后提起后脚后腿;向前上步时,重心先在后腿上,脚跟轻轻落地后,再前移重心。注意重心前移成弓步时,膝盖不能超过脚尖,重心后移成坐步时,臀部不能超过脚跟,即重心垂直线总在支撑面之内,以保证重心稳定。
平时走路,腿向前迈,重心同时前移,几乎是同步,这是太极步与平时走路的重要区别。
“三节律”是太极拳基本规则之一,即把身体各部分都分为根节、中节、稍节。
平时走路虽然也有角度,但基本上是直线行走;步幅一般是一至两脚,比太极步小得多。
步法中双腿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稍节。以上步为例,提脚以后,胯摧动膝盖,膝盖摧动脚,或者说脚前领膝盖,膝盖引领胯,以膝盖为轴,做一个上下圆转动作,最后脚跟轻轻落地。在这个过程中,重心一直在支撑腿上,以保证重心稳定,上步轻灵,“落地无声”,这是猫步的主要特征,也是太极步最有特色的地方。脚掌的起落也有三节,脚跟为根节,脚心为中节,脚趾为稍节,运作规律同上。
  平时走路膝盖也要转动,但不像太极步那样圆活,也不多加控制。
  落脚的位置涉及到步法中的两脚横向与纵向距离。以弓步为例,横向距离,即两脚左右距离,一般是两拳或一脚(把前脚直线拉回后衡量),即大致是30°出脚。这样两脚间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即有一定的底面积,这是身体稳定的三个条件之一(另两个条件一是重心低,一是垂心线不超过支撑面)。虚步、仆步、后退(撤)步也都要有角度,都不能在一条直线上。拗步的角度可比顺步大些。
纵向距离指两脚的前后距离。如弓步一般应三至四脚。距离小了,后腿蹬不展,出不来蹬劲,如用力,前腿膝盖就会超过脚尖,造成失重。距离过大,重心前移困难,又会运转不灵。距离都要适度,脚落在准确位置上。
“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这指的是提脚与落脚。“点”指脚跟或前脚掌(不是脚尖)。提脚一般都是先提脚跟,再提前脚掌;落脚时,向前走先落脚跟,向后和侧行都是先落前脚掌(再细讲先落内侧,后落外侧)。总之都不是全脚同时起落。其次起落动作越轻越好,如落羽,如落尘”落地无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带有试探性,可伸出,也可随时收回。
平时走路提腿是先提脚跟,上腿是先落脚跟,但都不分明,近于全脚掌同时起落,而且速度快、脚步重。
&& 关于太极步动步重心定,定步重心移的理解。
郭蕴堂、郭淑芬有文章说:“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动步时重心固定不要移动,定步以后重心才能移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动步时重心定”
何为重心?尾闾就是重心。何为动步?当尾闾坐在右脚跟上,右脚为实脚,重心落在右脚上,后脑勺、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此时提起左脚,前移到位,脚跟落地踏平,这一过程为动步。在这个过程中,重心(尾闾)始终坐在右脚不能动,这就叫“动步重心定”。
动步时要注意:①虚脚提起前移时,重心不能移动,尾闾仍然坐在实脚上。②虚脚提起时,腿不要自动,要用腰带动,不是用腿的拉力将脚提起,而是用腰脊上的劲将脚提起。这种练法不仅体现了腰带四肢的原则,也体现了“意气要换得灵”的拳理。③虚脚提起时,按祝大彤老师的说法,实脚再实一次,实脚一实到底,脚下产生反弹劲直达脊背,利用脊劲将虚脚轻轻提起。这也就是太极拳的猫步,提脚不蹬,落脚无声,也符合叶大密老师提出的“逢转必沉”的练法。虚实转换不要用力,只能用意和气产生的内劲来转换。
(2)“定步后重心移”
何为定步?当虚脚落地踏平后,才算定步。此时重心由实脚渐渐移到虚脚。这种移动只能是渐变而不能突变,只能是绵绵不断、节节贯穿的变,必须轻、慢、匀,由虚脚渐变为实脚。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太极拳练出内气的十大现象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练出内气的十大现象
&&&&&& 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于锻炼身体,其中的健身项目就有。那么下面小编就来为你介绍一下关于练习太极拳式内气的表现,一起了解一下。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腹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八、贯通感
  陈式太极拳以丹田为中心,以任督为主导,以缠丝劲为统领,连接四肢百骸。气息出入丹田,内劲上下贯通,浑然一体。体内犹如铺设内气管道,自由往来,穿梭往复。
九、沉稳感
  太极拳练习时,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头顶百汇和裆底会阴上下对应,不偏不倚。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杨露禅的师傅)被称为“牌位大王,多人拥挤却丝毫不动,稳如泰山。
十、轻灵感
  “ 一举动周身须轻灵”,“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都是讲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后,沉而不僵,轻而不浮,圆滑如珠,应物自然。极柔软又极沉重,如绵里裹铁,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路手指肿胀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