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测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生态工业园区的生产特点。

第02版:中日韩经贸合作青岛特刊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德国标准”引领中德生态园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德国足协、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牵手中德生态园。
  绿色低碳的生态底色,以“德国标准”引领发展路径……中德青岛生态园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园区。作为新时期中德两国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德青岛生态园致力于建设德国标准、国际特色、产城融合的生态园区,打造“一带一路”中德绿色发展的新符号,已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  要绿色低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标准的选择。中德生态园借鉴德国莱茵模式,先行建立了可量化的40项生态指标,并与世界上最严格的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德国&DGNB&标准建立合作,对园区建筑进行可持续认证。而且,园区项目筛选坚持“三个不要”原则:达不到生态标准的不要、不是绿色产业的不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不要,以“德国+”引进高端产业融入中国发展,坚持国际定位、高端发展,建立高标准规划体系。  “我们着力引进德国工业基石——‘隐形冠军’企业,实现‘德国质量、中国生产、世界市场’。”&中德生态园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中德青岛生态园已签约赛乐生物、德国钢琴等项目35个,辛北尔康普压机等项目3个,在谈项目50余个,项目储备库基本形成梯次。其中,今年下半年即将开工的&23个项目(总投资&202&亿元)中,高端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162&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12个(总投资&40&亿元)。  绿色低碳也离不开创新。目前,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国内首座按照德国被动房标准建设的建筑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正在加紧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首个高标准被动房示范项目,打造集设计、建设监理、关键设备制造、鉴定认证于一体的被动房产业链。园区将承办“2016&年亚洲被动房大会”、“2017&年世界被动房大会”,以此为平台加强与德国的建筑节能产业交流。  同时,中德青岛生态园坚持以“德国+”助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以国际合作推动科学发展,着力建设中德两国利益共同体、改革发展的试验田。  园区着力打造中国的工业4.0示范基地,推动中国智造。成立包括西门子、博世、海尔、同济大学等20多家单位的国内首家“中德工业&4.0&联盟”。与博世(中国)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工业&4.0&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与西门子合作,对一期投资l亿美元的绿色印刷4.0示范基地项目进行工厂智能化设计;与德国弗朗霍夫、海尔集团、西门子合作,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家电工业4.0创新产业基地,成立家电工业4.0研究院,争创首批“中国制造&2025”全国创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9月22日,德国足协、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与中德生态园共同签署《德国足球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德国青年足球训练体系将全面进入中国。这不仅标志着中德生态园在中德体育人文交流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性发展,更标志着德国足协、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与中国全方位合作与发展正式开始。  本版图片由青岛市提供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下载中德生态园移动客户端
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杨建国:中德园区合作的&工业4.0&时代
发布时间: 13:44:30 |
上传单位:联合集团
&&&&&&&& &&&&&&&& 在“一带一路”政策影响下,随着中德两国在经贸层面合作的加深,两国之间的产业园区合作也在加强。  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德在“一带一路”框架里加快经贸合作,相互投资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德国作为基础雄厚、技术工艺领先的工业国家,在产业园区和生产制造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德国致力于实施的“工业4.0”计划与中国积极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很多契合点,这无疑会成为两国未来创新合作的重点。  中德产业园合作非常深入  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经济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相互投资将成为一种崭新的合作模式,这不仅顺应了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潮流,也有利于优势互补,最大可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和开展经贸活动。中德双方在产业园区方面各具优势,双方开展合作前景广阔。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远超美国和日本,成为德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国。  正如杨建国所说,中德双方企业及园区层面的合作已经非常深入。今年5月,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的园区平台公司中德联合集团以其在德国慕尼黑的全资子公司为主体,借壳一家德国上市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在德国上市的国有园区发展商。这标志着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登陆德国资本市场,成为新的中德金融合作及业务拓展平台,新区国际化战略迈出新步伐。  在中国企业和园区在德投资的同时,德国相关企业在中国园区的投资也逐渐成为常态。11月30日,德国LIECTROUX莱尔克斯机器人研究院宣称,莱尔克斯已经在中国福建厦门斥资10亿欧元布局其智能扫地机器人生产工业园,全面开启中国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标准化、高端化的进程。  杨建国告诉记者,随着“一带一路”深入贯彻实施,双方的产业对接合作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从长远来看,中德在产业园区进行合作也符合欧洲的利益,这将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等机会。  借并购完成海外产业链  园区能够延续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完整产业链,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对于产业链的打造都是园区及其中企业的重点。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之中,通过并购完成产业链搭建是一种重要手段。曾有业内人士做出预测,中国大型企业将是未来中德并购市场上的主角。  通过对全球干混砂浆设备领域第一品牌德国M-TEC的并购,中联重科成为国际和国内干混砂浆行业唯一一家有能力从干混完整产业链的角度进行设备研发和营销的企业。而这样的产业链,无论放在国内长沙的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还是放在国际上任何一个中联所在地,都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越来越频繁的并购和投资乃至海外园区的运营,杨建国表示,产业转移或企业投资归根结底还是应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园区在招商方面必须充分依据德国的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制定完善入微的招商引资方案。同时,与中德之间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紧密合作,利用中介招商来保持畅通无阻的项目磋商。  德国园区转型升级的经验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德企业及园区合作,不但可以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还可以在更多层面进行借鉴。  杨建国告诉记者,德国的“工业4.0”概念,将引领产业领域新一轮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浪潮,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变,对中国企业发展和产业园区培育具有借鉴意义。创新驱动的科技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中德共同发展的新动力,中德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培育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也可以借力德国“工业4.0”在战略构想、管理模式、协同运作机制和标准体系方面的经验与方案,降低能耗,提升节能环保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而德国在园区方面的建设及转型成功,也为中国同类型园区带来了相关经验。  即便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即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的鲁尔工业区也曾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面临过结构性危机。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在阵痛后迅速走出了低谷。  对此,杨建国表示,鲁尔工业区基于对现状的深刻反思,精心规划,进行生产结构调整,由过去单一的煤炭资源开发转向新兴无烟工业和服务业,建立了立体多元的产业体系和特色分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逐步走出了低谷,被誉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  杨建国说,鲁尔工业园区绝非个例,也对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加快中国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循序渐进,科学发展。在产业园区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兼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切忌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园区定位和发展模式必须适时地做出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这就要求产业园区必须不断地引进智慧因子,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发布人:郑秀强
责任单位:联合集团
德国经济能源部
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团结路 2877号
扫描二维码下载
中德生态园手机移动应用
Copyright (C)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理委员会 中德生态园生态园管理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3苗圩谈“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两大战略异同,建议从六方面加强中德两国制造业合作
5月13日,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在会后发表演讲。苗圩指出,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去年以来中国政府也组织力量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来说,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苗圩对我国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新形势下推动中德两国制造业合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定《中国制造2025》,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举措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推动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背景,具体有三点考虑。
一是适应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的紧迫需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法国出台了新工业法国。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也不甘落后,去年9月,印度发布“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希望利用后发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使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放眼全球,积极应对,努力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准定位,把建设制造强国作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二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内在要求。2010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的来说,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突出。在创新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比如,近八成的集成电路芯片依赖于进口,2013年进口额达到2313亿美元。在土地矿产等资源方面,2013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5.47万公顷,原油、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资源环境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方面,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比上年减少345万,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国劳动力数量拐点已经出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势在必行,我们也别无选择。
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做支撑,这对我国制造业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工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发达国家在已经完成工业化任务后,仍然把制造业作为体现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法宝,并牢牢掌控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但其主导地位和根基作用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还不会改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追逐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上,唯有实体经济方是富国之基,唯有制造业方是强国之本。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步伐,不断夯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物质基础。
二、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九大战略任务、十个重点领域和五个重大工程,对未来十年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任务。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贯彻这一要求,必须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端制造业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改建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以创新中心为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尽快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重点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二是坚持智能转型,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抢占这一制高点,就必须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要抓好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要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要积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结合汽车、机床、通信设备、纺织等行业特点,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三是坚持强化基础,把夯实工业基础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工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能力的根本体现。要把强化基础作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重点做好工业强基工程的组织实施。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发展引导,制定工业强基专项规划和“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发布工业强基发展报告,促进“四基”建设与制造强国建设同步发展。要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加大基础材料的研发力度,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一批基础工艺研究机构,不断夯实产业技术基础。要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建立产业联盟,形成以市场促进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突破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瓶颈。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着力点。绿色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要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在有色、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积极引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力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三、《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成为中德两国各自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新战略
我认为,要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个战略的共同之处和各自特点,寻找双方可能的合作点,让这两个战略成为促进两国产业合作的强大力量。利用这次机会,我谈谈对这两个战略的认识。
先从共同点看,中德两国的新战略具有相同的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
在使命层面,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纷纷抓紧调整各自的战略,日益重视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复苏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德国提出实施工业4.0,应该说都是希望通过各自战略的实施,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和竞争中抢得先机,发挥各自优势,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在理念层面,都是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在第一位。前面我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显著特征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换一个说法也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德国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再从不同点上来分析,中德两国新战略无论是发展基础、产业阶段,还是战略任务都具有各自特点。
在发展基础方面,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电机和电气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并凭借这些技术优势,保障了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和功能的完善性,树立了德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与德国相比,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水平,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在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方面,德国工业4.0是在顺利完成“工业1.0”、“工业2.0”,基本完成“工业3.0”之后,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自然的“串联式”发展。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的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在战略任务方面,德国工业4.0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要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四、深化双方合作,共创中德制造业美好的明天
中德两国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各自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过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德两国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态势,中国已成为德国企业最重要的市场和利润来源地,比如大众、西门子、SAP等德国企业在华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高额回报。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我们还要看到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之间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双方应进一步加强联系,建立机制,深化合作,共同促进制造业发展。在此,我提六点建议。
一是启动政府指导下的对话机制。中德双方推选的对话牵头单位分别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双方应就对话机制的框架、合作的方向和思路,以及行动计划等问题交换意见,并邀请两国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参与。
二是开展战略研究合作。支持双方在对话机制下共同开展相关前瞻性、战略性课题研究,探讨全球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双方在未来发展目标、实现路径上的共识和差异,寻求双方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绿色低碳工业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机会。2015年,我建议双方可联合开展“智能制造——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变革”课题研究,政府给予支持和资助,在课题研究完成后,公开发布研究成果,引导两国及全球制造业的变革创新。
三是加强标准化合作。中德双方将继续加强在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现有合作机制,在智能制造领域组织双方的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对话交流,推动标准化合作,制定一批通用标准并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努力形成国际标准。2015年,重点是推进中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与德国工业4.0标准化组织,在标准体系和重点标准研究等方面加强交流,明确下一步标准化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工作计划。
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及经验交流。双方在对话机制下,推动政府指导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和机会分享,为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发挥中德各自的优势,推动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领域的示范推广。同时,积极鼓励中德企业参与现有政策框架下的试点示范项目,开展经验交流。2015年,重点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生产服务等领域,开展企业试点示范和经验交流。
五是加强人员交流培训。利用政府互访、行业对接、学术交流、展会论坛等契机,推动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加强交流。支持开展培训和人员交流项目,重点研讨德国双元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中德联合办学方式,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2015年,推动智能制造纳入中德新一轮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
六是共建产业示范园区。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德产业园区等基础,吸引中德企业入园发展,促进企业间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提供合作平台。2015年,将重点支持弗劳恩霍夫协会与广东省揭阳市按照工业4.0标准共建中德金属生态城,支持沈阳市建设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 将变身德国风情工业小镇
时间: 01:20  来源:新快报
■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废水处理&零排放&系统模型。
■建设中的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
改变野蛮生产方式,携手德国&洋亲戚&驱动创新
■专题策划:林波 陈红艳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董芳 黄婷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盛开紫色睡莲的池塘边上,是一间欧洲风格的木屋,几位市民在木屋外晒太阳。木屋里,有烤香肠和啤酒售卖,墙上挂着德国足球运动员克洛泽欢呼进球的照片。这里,是位于揭阳市揭东区的中德万亩森林公园内的一景。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公园,在它的前方,是众多金属制造企业。未来,这里将成为一座有着浓浓德国风情的工业小镇。
这里便是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独特的运营模式和规划布局,也许将使它成为下一个中国工业园区的建设典范。
&6166计划&,源自宋朝的金属业开始涅槃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从宋朝&烘炉打铁&开始便发展金属产业。如今,揭阳市有金属企业7600多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且8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然而&各自发展、野蛮生长&是业内人士对揭阳金属产业的形容,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体竞争力不强,工业污染严重。
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制造业为主、以出口为导向的揭阳经济,受到空前压力。
如何应对?&市委、市政府首先想着把揭阳的产业梳理出来,成立产业协会。&中德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刘飞舟介绍。
刘飞舟曾在国家部委工作。2012年,他带着团队从北京来到了揭阳。揭阳市交给他的任务是:筹建行业协会,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
2012年6月,揭阳市委、市政府启动了&6166&行动计划,制定了推动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路线图。梳理出六大优势传统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扶持产业,牵头组建六大产业商会、协会或产业联盟,打造产业集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产业物流、人力资源保障、&走出去&服务六大平台,加快优势产业的聚合发展。&成立金属制品产业协会成为一个切入口。&刘飞舟说。
在市政府的推进下,揭阳市金属企业联合会成立,组建不久即成立了全国第一支由行业协会自发、自筹、自建的产业投资基金,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投资建设中国南方(揭阳)金属生态城项目。
携手德国,&不再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每一个企业转型升级,才能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刘飞舟的理念。但在行业协会成立的最初,揭阳的金属企业大佬们并不是完全理解。
&其实每个企业家都想做,但不敢先做,如果我一家做,别人不做,就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但如果有一个平台,大家一起来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就出来了。&刘飞舟说。
既然决定转型升级,那就来一次&华丽转身&,牵手来自德国的&洋亲戚&。
刘飞舟介绍,当前中德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各领域合作卓有成效。2012年11月,中国南方(揭阳)金属生态城项目和德国牵手成功,正式更名为中德金属生态城,并于当年12月25日正式开工。
在刘飞舟看来,与&洋亲戚&牵手,最重要的是&不用再捡别人吃剩的东西&。&以前说是产业转移,英国的转移到东南亚,东南亚转移到香港,香港再转移到珠三角,虽然带来发展,但你用的都是别人三四手的东西。现在我们谈的是合作,德国用什么我们用什么,都是最先进的东西。&刘飞舟说。
必须环保,企业还得跟欧美有合作
如此&洋气&的一个产业聚集区,对传统企业是个很大的吸引。但想进生态城并不容易。第一道门槛,是必须要和欧美企业合作。&我们必须推动国内的企业走出去,再引进来。只有这样,欧美先进的技术、管理全套的东西才能进来。不能让落后工艺进园区。&刘飞舟说。
此外,传统产业若要实现&凤凰涅槃&,环保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道&门槛&就是企业一定要满足园区的环保要求。
&解决每个企业的环保问题,才能解决整个产业的环保问题。&刘飞舟介绍,中德金属生态城的首期工程,是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和电镀污水处理厂,用来集中解决园区内企业的污染问题。
&每天可减排电镀废水5000吨。相当于每天节约5000吨自来水。一年下来就是200万吨。&刘飞舟介绍,金属生态城建成后,可削减揭阳市区70%的工业污染负荷,同时,这一模式还将应用到揭阳市的纺织印染、凉果食品、模具、塑料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协会投资,再邀上市公司对接欧洲
先进的不光是技术,还有管理理念。
中德金属生态城采用&政府指导、协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由揭阳市金属企业联合会组织发起成立,中德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这在国内非常少见。
&相比政府主导的园区,中德金属生态城的管理模式更先进,投资策略更灵活,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广东宏和集团欧洲事业部总经理黄炳智告诉新快报记者。他所在的广东宏和集团是生态城的投资建设方之一。
编 辑:韩冬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协议授权转载联系:(020)。
------分隔线----------------------------
------分隔线----------------------------
本报新闻今日排行榜
最新图片文章
大道·读图
聚焦新常态 2015全国两会
执一念 坚而行 我是新快报人
旧楼加装电梯酝酿新法
  版权所有 (C) 广东新快报媒体广告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中德生态园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