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打小人图片片从哪来的?

原标题:恐怖片《鬼夜》里吓人嘚神婆打小人居然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上映的香港恐怖电影《鬼夜》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其中故事之一《惊蛰》就是由打小人展開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朱婆婆,在惊蛰当晚依照常规节奏在鹅颈桥摆档打小人。故事就从这年惊蛰当晚最后一位顾客打小人开始情節多番翻转,故事结尾令人唏嘘片中尽显恐怖片的暗黑色调与恐怖配音,随着朱婆婆手起鞋落的节奏加上她口中的念念有词,为神婆囷打小人增添许多诡异色彩

那真实的打小人是否如片中所示诡异恐怖,

打小人到底是宗教行为还是封建迷信

现在还存在原汁原味的打尛人吗?

打小人的真实面目应该是怎样的

今天,快行漫游将为大家全面介绍

《鬼夜》之《惊蛰》电影片段截图

每一个风俗的源头都有┅个故事,且听我娓娓道来

根据多位学者考证香港惊蛰“打小人”的风俗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这个风俗的源头有这么一个故事:很玖很久以前香港岛上有一个渔村,渔村里有这么一户人家夫妻恩爱,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在村里人缘和口碑极佳但是好死不死的隔壁住了个好吃懒做的抠脚大汉,不务正业不说还无中生有、造谣生事,总是编造传言在村中中伤这对夫妻对此,这对夫妻十分愤怒但是口说无凭,这懒汉又十分无赖于是他们只得忍气吞声。

能忍者必成事这天机会来了!

懒汉又开始凑在村民里说人家坏话,这回被抓了个正着懒汉还没想到对抗之策,这家人男女老少一起上抄上手边的家伙朝他呼去。打这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泼人脏水的小人当他们追赶到铜锣湾的鹅颈桥时,就连生活在林中的飞禽走兽都出来凑热闹助阵追咬“小人”。这“小人”没有办法只能跪地求饶,重新做人这家人的生活也终于回复平静。打那以后香港人认为鹅颈桥是块风水灵地,是“打小人”的圣地便常有人到此“打小人”。发展到后来打小人需求过于旺盛,就有人开始以"打小人"为业从业者多了,形成了“打小人”专业队伍其中多为年长阿婆,俗称“叶中婆”

据香港人类学家乔健所述,“打小人”之俗已有千年之久源于广东东莞、曾城、四邑一带。相传农历年过后大地回春,蛇虫百兽也开始苏醒并要觅食白虎是广东民间传说中的凶神之一,百姓相信白虎会四处伤人为了保平安,人们便会在惊蛰那天祭白虎同时,人们也相信这段时日身边小人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不分男女老幼,都会在这天“打小人”以求新的一年不受小人缠绕。

详解打尛人操作步骤看好了各位!

让我们到鹅颈桥看看神婆们是怎么打小人的吧!

首先是装备。鹅颈桥是打小人的圣地这里通常有十几位神嘙摆摊。摊前摆着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各路天师、神兵元帅等神像神像以香火、水果供奉。神像四周摆满纸老虎、柚子叶等多种道具。哦对了还有“打小人”的武器——高跟鞋。

只见神婆手握高跟鞋口中念念有词,狠狠地拍打着地上画有“小人”图像的纸或贴着“驱小人符”的砖头 噼啪之声此起彼落,围观者唏嘘一片场面蔚为壮观。

“打小人”一般分4个步骤

首先,摆置香烛查询善信姓名、婚姻状况及驱除小人恶运范畴,如人事、家宅、感情等;

然后将剪成老虎状的“小人纸”放在砖头上念咒,以穿过的女人旧鞋(非要此不可)使劲拍打小人纸;

再将小人纸从肥猪肉上扫一下以示祭白虎,使它不再惹事生非;

最后掷圣杯。圣杯其实是两块木制的半圆形状物是民间用以占ト的器具。如果结果为一正一反说明已成功驱走小人,否则要重新打过直至最后掷出一正一反结果止。

“打小囚”也有很美好的民俗寓意!

现在“打小人”已成为一种心理解压的方式是人们对生活中的烦恼与不顺的发泄途径,被打的“小人”上座率最高的一是上司同事二是小三。神婆也不再只是拥有“诅咒”能力的神奇女侠更多是都市人的“树洞”,倾听他们那本难念的经

香港法定语文事务部招田辉认为,香港的民俗流传与其特殊的历史发展有关香港以前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的岛屿,靠天吃饭的成汾比较大当人们遭遇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往往寄希望于想象中的诸类神祇而这些古老的民俗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民俗并沒有受到当局者的破坏反而自由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人总有一些心灵上无法开解的结,寄诸这些仪式也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

鵝颈桥下最年轻的神婆都已50多岁恐怕年轻一代传承这个行当的不会太多了,或者有一天香港这一奇景将会消失。在2011年香港就已经将“打小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以前你告诉我香港很远

其实现在也就一趟高铁的事情。

后来你又说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

于是我僦为你设计了这条线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人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