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峨眉和道德经 处下吻合之处

 浏览完万年寺,我们将沿白龙洞——清音阁——五显岗停车场一路下山。我们几个还想观赏峨眉灵猴的游客,则要暂时脱离大部队,加快步伐,到达清音阁后穿行一线天,到生态猴区再会“猴居士”,然后原路回追大部队,在五显岗停车场会合下山。

  从万年寺出来约一公里,要从一座石桥下穿过。

楚狂旧庐地,鲁班大峨楼

  道旁立碑上刻“大峨楼”三字。大峨楼就在桥上,位于极乐寺内。极乐寺,宋名 阁,明万历年间重建,改为极乐寺。大峨楼因供奉着道教灵官像,故又称灵官楼。有联曰:“金盔金甲显金身神光万道,赤发赤须照赤胆灵应千里。”

  《 志》载:“大峨石前,楚狂旧庐”。楚狂名陆通,字接舆。楚昭王时方士。出生与孔子同时。昭王为镇服六国,东讨西伐,连年战争。聘陆通去治 ,陆通拒聘,携眷登山,信鸡公石、又名凤嘴石。(后人起名)结芦搭茅、食蒿咀果、猎兽捕禽。汉代刘向《列仙传》载:“楚狂陆通,食索卢木实及芜菁子,隐 。”皇甫谧撰《高士传》载:“接舆避楚王聘,夫妻入蜀,隐于峨眉,不知所终。”后人对他抗恭拒聘,隐逸不仕之举,皆为崇敬。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写有《楚狂接舆夫妻》:“接与昭冲玄、伉俪变真逸。傲然矢微聘,耕织代禄秧。凤歌诚文宣、龙德遂隐密。一游 ,各载保灵术”。宋太祖称 是“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宋太史黄鲁直,苏明久在嘴石建有“陆隐君祠”。又建“鹤飞天外”坊。后人把楚狂接舆尊为山神,又称山王,山祖。明弘治间,督学王敕将凤嘴石改为歌 。明文规定“凡上官行部至此,必先行祭于飞来岗前古星主殿(后更名为山神庙)。”明代彭汝实撰文:“有楚狂旧隐兹山,峨眉之光也。千古以远、吴有踪足迹”。清代峨眉城南建峨神庙(二中校),镌碑“ 之神”。以示祭祀。传说与陆通同时代的鲁国公输班,即 鼎鼎的鲁班,曾在今万年寺下的象牙坡上营造大峨楼,至今遗址尚在。

泥封白龙洞,桫椤古德林

  前行1公里就到了“白龙洞”。不要以为白龙洞是一个幽深的山洞,这是明嘉靖年间别传禅师创建的远的庙宇建筑群。之所以称为“洞”,原来在寺庙附近原有一个很深的山洞,传说是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主人翁——白娘子白素珍(白蛇) 当年修炼的地方,白娘子在此修炼成正果后便与对面山谷的青蛇一起去西湖,遇上许仙,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因山体滑坡,山洞被封,只留下一个引人无限遐想的好名字。依山而建的白龙洞曾得清圣祖康熙曾赐经书、字联。1909年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毁于火,1953年维修,1980年修复。白龙洞前殿为三圣殿,供“西方三圣”、韦驮;后殿为大雄宝殿,供奉华严三圣、药师佛、观音、地藏,大雄宝殿隔壁有尊释迦牟尼玉佛像,高1.8米,系傅作义将军之妹傅凤英1991年所赠。

  白龙洞内有两棵桫椤树,3米多高的树干长着绿苔,几十片大叶子从树干顶端伸向四周,保护树木的围栏上则系满了游客祈福的红牌牌。桫椤是蕨类植物,曾是恐龙的主要食物。恐龙已远离人类长眠地下,桫椤却成为活化石,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白龙洞外这一片林子叫“古德林”,是明隆 年别传禅师率领众徒所种,有松、柏、杉、楠。种树时口念《法华经》,一字一礼拜,按字计株,共植树69777株。数十年功夫枝叶扶疏,蓊郁成林,绿云蔽天,浓荫蔽日,空翠欲滴,细雨不透。明代刘迈开有诗云:“擘路洪椿去,幽林古德传,繁柯荫仄径,叶密罨生烟”是对该景的真实写照。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取名“古德林”。可惜历代遭受破坏,尚存的10余棵古楠,高达二、三十米。树龄已在400年以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片清凉世界。1984年当地驻军和 管理局职工、佛协僧尼一起,在古德林里重新种植了两万多株楠、柏、松、杉,将来也会成为新的“古德林”。
  这里海拔950米,周围是以桢楠等樟科植物为优势的常绿阔叶林,仅乔木就有20种以上,是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典型的 热带原始的常绿阔叶林。

  走到清音阁,这里有个岔路口,向左是去五显岗停车场。我们径直向右去生态猴区看猴,来回要多走6公里山路。

这一路要溯源出白云峡的山溪而上,不仅有摩崖石刻,还有一线天, 栈道等。

历代帝王像,峨眉渊源深

  从清音阁去生态猴区的途边石壁上有不少摩崖群像和石刻,讲述的多是历代帝王(包括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巡游 的古老故事。石刻做工精致, 真人大小, 人物神情栩栩如生。

——唐太宗游峨眉摩崖石刻

李渊建立唐朝,奉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为祖先, 是天真皇人(即后世的老子)修道之处。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时,有一年的秋天来 视察军事,特地来 祭拜老子。此时正是他同太子李建成争斗激烈,秀美的 景,也没有改变他对李氏王朝担忧的心情,写下了“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云凝愁半岭,霞碎纈高天。还似 望,直见峨眉前。”的诗句。(纈音同“谐”)

李世民到峨嵋山祭拜老子时还只是皇子, 正在和太子争夺皇位,应该是满怀心事的吧。

菊散金风起①, 荷疏玉露圆。
将秋数行雁, 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 霞翠缬高天②。
还似 望, 直见峨眉前。


①金凤:即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变化,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②缬高天:缬,读“协”。以丝缚缯,染之为缬。引申为薄细之物折迭成缬。此指彩霞如丝网折迭,萦绕在天空。

这里还刻有一副奇字对联:
軉■■■■■■■; 靕■■臹■■■。(由于很多字打不出来,就用拼字的方式列于后:〔軉〕〔身丹〕〔丙火〕〔木石土〕〔心命〕〔千萬〕〔自家水〕〔靕〕〔人道寸〕〔人法心〕〔臹〕〔 井〕〔在人內〕〔九真〕)

对联中的十四个字,像是“天书”,在一般的辞典里也查不到,亲爱的朋友们,你能认出这副联里的字吗?

县的终南山楼观台。传说周代的尹喜曾在那里研究天文,观星望气,所以人们把这儿叫做“楼观台”。后来,老子由楚入秦,也来过这里。到了东汉,张陵(又叫张道陵)创立道教,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有好些道士来到这里修道。楼观台成了我国道教最早的宫观。道士们把这里赞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在楼观台的“老子祠”内两侧,有几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有两座碑的侧边就刻有这副楹联,上联右上角还刻着“太上老君作”五字。

  相传当年清帝回沈祭祖时,乾隆带着纪晓岚一行来到 太清宫参拜。首先来到主殿前也看到了这副楹联,乾隆帝左看右看就是不认识,于是就让随行的大臣纪晓岚来念一下,纪晓岚看后回答说:“微臣不认得。”
  乾隆帝说:“你纪晓岚四库全书都编出来了,怎么会不认得呢!”纪晓岚回答说:“微臣真的不认识,我去请教一下老道。”
  于是纪晓岚就去请来了郭守真的大徒弟,大徒弟回乾隆皇说:“这是道家合并的字,是道家炼丹的密绝,已经传了两千多年了。”接着就念道:“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乾隆帝听后点头说:“深矣,深矣!”

  这副对联提示人们如何去理解汉字的构成,一是汉字由基本密码构成,二是一个汉字就是一句话或一个完成意识的缩写。
  軉 身宝读“玉”--意为人有精、气、神三宝,至坚如玉。
  身丹 读“炉”--意为人身是是一个天然的炼丹炉。
  丙火 读“烧”--意为真丹须经命门真火烧炼,以使心肾相交,坎离交合。
  木石土 读“炼”--意为须调动肝目、肺金、脾土之精微,以使五行俱全, 相克,共同烧炼。
  命心 读“延'---意为只有性命双休,才能使生命延续,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生理健康。
  千萬 千萬读“年”--意味只要修炼得法,人的寿命可以千秋万岁。
  自家水读 “药”--意味自身的精血、精液,就是珍贵大药的原料。务须节欲,使之充盈。
  靕 正青读"正"--意为修炼者要遵循正道,按正确的程序,一生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炼五脏,修五志,从平息肝木之怒气开始。
  亻道寸 读“道”--意为应在得道之人的导引下步入修炼的正道。
  亻法心 读“行”--意为要虚心学习得道者的体会,修正自己的行为。
  臹 至成读“修”--意为必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算修炼 。
  氵夭井 读“益”--意为修炼到 ,井水交汇的程度,其延年益寿之功效就会显现出来。
  亻在内 读“寿”--意为能否高寿,就在于人体内精气神修炼的程度。
  九真 读“丹”--意为只有长久不懈持之以恒地修炼,才能练得真丹。

——朱元璋与峨眉摩崖石刻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 风阳发生灾荒,她的母亲带着他投奔在 出家的舅舅宝昙和尚。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宝昙为国师,主持 佛事。宝昙居蜀数十年,戒律大行。朱元璋亲撰律诗予以褒扬:“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康熙游峨眉摩崖石刻

  传说清朝顺治皇帝出家当了和尚,他的儿子康熙派人四处寻找父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钦派大臣葛哈齐、头等侍卫海清、乾清门头侍卫五哥、 兵部员外 其内等人,到 降香,并颁赐皇帝御书匾联、经器。 僧人在清音阁前建“接王亭”,作为迎接四王之处。

  相传康熙皇帝装扮成四大臣的“随从”亲自来 寻找父亲,他见 景色优美, 梵音袅袅使人超凡脱俗, 田野中男耕女织, 一派熙熙和乐之象, 清音阁景色秀丽,如世外 ,特地题写“忘尘虑”三大字给 。

督学郭子章,灵陵太妙天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其中看到了“灵陵太妙之天”六个大字。

从《峨眉道人拳歌》看峨眉缠闭门功夫

浮屠善幻多技能, 少林拳法世罕有。

道人更自出新奇, 乃是深山白猿授。

是日茅堂秋气髙, 霜薄风微静枯柳。

忽然竖发一顿足, 崖石迸裂惊砂走。

去来星女掷灵梭, 夭矫天魔翻翠袖。

舑舕含沙鬼戏人, 髬髰磨牙贙捕兽。

形人自诧我无形, 或将跟絓示之肘。

险中呈巧众尽惊, 拙里藏机人莫究。

汉京寻橦未趫捷, 海国眩人空抖擞。

翻身直指日车停, 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 一撒通身皆是手。

犹言技痒试贾勇, 低蹲更作狮子吼。

兴阑顾影却自惜, 肯使天机俱泄漏?

余奇未竟已收场, 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 跳上蒲团如木偶。

  《峨眉道人拳歌》乃明代拳术大家唐顺之先生所作,记载了一个峨嵋道人拳术表演缠闭门功夫之始终。武学史册《纪效新书》详细记录了唐顺之向戚继光、俞大猷等当世豪杰传授枪棒技击之事,可见唐公之识见功夫及武学见地必有独到之妙。该诗以神来之笔,生动地刻画了峨嵋道人从起势到收势的演练全过程。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垫等方方面面给予了形象的描述,为我们后人认识、理解当时的传统拳术技击技术、功夫内容,提供了真实的练、用之依据。唐顺之先生当年观拳以法成文,而今以文观法,帮助我们回看历史。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峨眉通背缠拳及其后百十年陈王庭()晚年“始创”炮捶的基本特点,直到今天,这两句经典妙语一直是技击太极拳“撒放秘诀”的核心内容。有人曾说,峨眉缠丝拳是从太极拳衍生出来的,因而尊太极为缠丝艺母拳,实为谬传。陈王庭所传即使不是像唐顺之一般观峨眉通背缠拳有感而造拳,也是因同样学习了道家全真教其他支派武学后融汇而成。

  前贤从诗中“百折连腰尽无骨”和“鼻息无声神气守”的描述中告诉我们:外形要柔弱无骨是功夫;内气要神回身中气自固是功夫。只有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合一为一神所用,才能具备“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攻防运用效果,此乃上乘功夫。

  唐顺之在这首歌诀中提出了外形、内气、神明三项内容及三合一而用的主从关系和效果。其中“百折连腰尽无骨”是言说外形功夫;“鼻息无声神气守”是论内气、神明的功夫;“一撒浑身皆是手”讲述的是神明、内气、外形、三者合一而至用的功夫。此三句话乃观看拳歌的着眼用心之处。

  “百折连腰尽无骨”形象地描述了自身外形柔弱无骨之功夫。此正是《越女论剑道》中所说:“开门闭户,阴衰阳兴”之阴衰的宗旨及其艺境。《杨谱·太极下乘武事解》说:“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从上述三个时期所论外形的功夫实质来看,是一脉相承的,柔弱无骨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外形体功夫的正道,毋庸置疑,而这一思想、宗旨的来源,基本上说有三处:一是兵法学说中的“兵形如水,兵无常形”;一是老子《道德经》中“骨弱筋柔则握固”、“柔者道之用”;一是《易经》中“坤卦,坤者地也,静而厚载,阴柔之质,顺随之德”。

  由此而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外功法、内功法、内外合练之功法,皆为了外形体达到柔弱无骨。这样就可将抻筋拔骨的各种练习方法摆正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抻筋拔骨法,按序而修,不断提高自己柔弱无骨的功夫境界;及至柔弱无骨,便可善变无形又无穷了。

  “鼻息无声神气守”形象地描述了自身内气和神明的修炼功法及内容,正是《越女论剑道》中“开门闭户,阴衰阳兴”的阳兴之宗旨及其艺境。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身虽动,心贵静,气欲敛,神贵舒。”其中“气欲敛”乃言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内气。而此气,非口鼻呼吸之气,是气沉丹田德润身之德,是修炼而成之内气。初期之内气聚积在少腹丹田中,是名“混元一气”,少腹充实圆满之内景象正是此内气初成之候。这时,表现内呼吸功能之腹部体表的横纹已降至耻骨处,功夫艺境为“桶子劲”;此时口鼻呼吸已归根丹田,而神气合一,故攻防动静变化必然神清气静,不会出现口鼻呼吸气喘之声,以及憋气现象。因为神与内气相守而不散。再加深练习,以足踝处之升降的内气吸提呼放而用,则为全体透空的太极虚灵妙境,乃达真人艺境,自能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由此分析可知,内气的生成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劲功夫,内劲最终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是自身内实实在在的功夫。此内气修炼方法及其功能的主导思想的来源,基本上也有三处:一是中医学说的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则真气生;一是老子《道德经》中“虚胸实少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君子在腹不在目;涤除玄鉴,能无尘乎?”一是《易经》学说:“乾,阳物也,健运不息,纯粹之精,阴刚之性,万物之资始。”而其具体练法,则直接源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诸法中。

  拳家的气沉丹田德润身之气乃心气;之德乃气沉丹田练精化气之气,此物质经不断修炼,则不断积累。故此可知,心气沉丹田,乃能练精化气;再练此气,可练气生神;神明灵动,复人身中,是名练神还虚,即神还虚空之体内,则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于人、先机于人的艺境。此乃“含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练己;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的全部过程。古有“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今有“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皆可证实内气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自身内在的功夫,币神明的艺境是通过系列的方法修炼出来的。

  由此论述可知,一切内功修炼方法,皆为内气在身内的生成、运行,其独立而不改。内气可以启动、激活神之灵明,使自身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先机之功能。这样就可以将气沉丹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各种内功修为方法摆正位置了。清楚了这些,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内外功法来不断修炼、提高自己运用内气的能力。这有利于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合一用于攻防之中,此即内清虚外脱换的基础定矣!而神明亦是在此修炼过程中完成的。

  此外形、内气、神明的三合一而致用,即《越女论剑道》中所说:“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之论;也是《神运经》中所说:“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之说;又是今人所论:“攻防较技,形体从地,具占地位以得地利为用;内劲从天,具占时机以得天时为用;神明从人,占人和以内劲、形体合一为用”,而得“一”之拳势。故此,可知此拳势之“一”,已非外形、内劲、神明原来之面目,而又不失三者原来之性体,即拳道之中枢的内容。内气修炼的中枢作用,外可致抻筋拔骨的外脱换功夫成;内可致神用之灵明的功夫成。“鼻息无声神气守”一语之精妙奥义,代表了内功修炼的成果。

  “一撒通身皆是手”此乃神明、内劲、外形三合一之拳法所具有的威力。“通身皆是手”乃是“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最早之论述。少林拳有“八锋不挠,随颠随狂”之论,拳法自得精妙,而此“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说法,较之更为精妙得多。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拳学由“八锋不挠,随颠随狂”到“一撒通身皆是手”,再到“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这样一个发展、完善的进化过程。具此艺境,一可当百,百可当万!

  然歌诀中其具体战胜对手的威力,并不十分清楚。虽有崖石进裂惊沙走、缩首斜占针眼透的描写,似仍不确切,读后仍然使人有扑朔迷离之感,对峨嵋道人的拳法威力不能完全晓得。故有必要列举数条前人之论述,来解透其精义。

  《点气论》说:“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营断卫者,则在乎气。”此乃外形、内劲各自所具备的胜人之功能。

  《六合十要序》中十曰内劲:“内劲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然有其理也可参也。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此乃直接论述了内劲能够胜人之威力。内劲者,内气、中气也。

  《少林拳经》曰:“伸缩者,如龙之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此乃神明、内劲、外形,三合一之拳势的威力说。

  《神运经》曰:“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攻则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从古至今,能将神明、内气、外形攻人之威力论述清楚而又具体者,莫有过之此沦者。

  这样,我们再来理解、认识“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具体威力,就有用形、用气、用神之妙法在其中,亦有三者合用之威力自存其中了。然而须要知道,虽有用形、用气、用神的分别之论,在具体运用中,又是三者相互而为用的:用形击形,必借内劲、神明之威力;用气击气,必依神明而借形;用神击神,必假形借气方可见功。由此而知,“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说法,已含上述内容在其中。故此不能孤立对待,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通过对唐顺之《峨嵋道人拳歌》一文的细读拆解阐释,看到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自身内在功夫内容:外形的柔弱无骨功夫;内劲的健运不息功夫,神而明之的灵动之功夫。三者合一而具备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于人、先机于人之功夫,动手较技顺随为法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功夫,才是传统拳术攻防的真实功夫。

  我们从“一撒通身皆是手”一句,感觉到唐顺之能看出峨嵋道人练拳的撒放式皆是手法,证明峨嵋道人练的是实战拳法;亦证明唐顺之是个精通拳术攻防之道的里手行家。这从唐顺之《拳论》中也可以知道,文中说,手技要精,欲多,欲熟,欲騪、欲狠,欲精,精此五者,方可与人较技。

  通过对歌诀的阐释,可知外形柔弱无骨、内劲健运不息、神明灵动,三者合一,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先机之功夫,才能有“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艺境;还要学会如何观看别人演练拳术功夫,这乃是“法眼”功夫。拳术的演练,要有神韵、意境,才能将各种攻防技法打得有情有景,其形态变化往来,外行看了觉得美,内行看了入门道。

笔者有位师侄名时华,家学缠丝拳艺三十余年,技艺出众。年前从一名师学养生太极拳数日,行该太极拳时劲势整齐浑圆,过该名师者多。这不由令人想起福全公之习太极,聆郝师论道半日已能胜之。由此可知,功夫上了身,怎做怎有,既能知己,又能知人,是为得了真功夫。

( 转自:“峨眉缠闭门”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 处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