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有哪些海拔较低的山地和高原山地气候特点

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高原、山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B.平原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C.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D.高原、平原、山地自西向东纵列分布
圣诞快乐冹
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根据题意.故选:C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列有关亚洲地形叙述
下列有关亚洲地形叙述错误的是
A、平原面积广大,平均海拔低 B、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C、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D、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kiki刷粉52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亚洲地形的特点是(  )A.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最高的洲B.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部高四周低C.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洲D.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高原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四周是平原和丘陵,亚洲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选项AC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为您推荐: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亚洲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本题考点:
亚洲的地形、地势及其影响.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亚洲的地形及地势特点,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扫描下载二维码关于大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洲B、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东部高,西部低C、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是世界上平-地理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关于大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5:30:00
关于大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洲 B、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东部高,西部低 C、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D、南美洲地形东部安第斯山脉横贯南北,西部为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
&&试题来源:期末题
&&试题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世界的地形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关于大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世界的地形”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世界的地形”。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地理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四大高原_百度百科
高原,指高度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中国最大的四个高原分别为:、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作用的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也各异。中国陆地的主要地形即为高原和山地。
四大高原综述
中国四大高原包括:
: 主要位于西藏、青海、四川等地;
云贵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黄土高原: 主要位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 主要位于内蒙古、宁夏等地。
四大高原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息息相关。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
四大高原简介
(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与、、印度、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有“”和“”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1]
青藏高原海拔地形示意图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地势变化
上新世纪末,青藏高原高度为1000米左右,第四纪期间,整体抬升4000米,(早跟新世:抬升1000米,中更新世:抬升1000米,晚更新世抬升米,全新世抬升350-500米)。
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势上造成南北、东西气流流通的障碍,加剧西北地区的干旱;巨大的高原加强了东部地区的季风,对地表自然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本身形成了高寒气候,分布有大面积的冰川冻土。
另外,山体的抬升引起河流的下切,由于后期抬升速度加快,河流下切速度小于山体抬升速度,在高原面上的河流曲流发育,河谷宽浅,水流和缓,而在高原的边缘,河流下切强烈,形成高山峡谷,河流湍急,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
四大高原构造形成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脉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
约在2.1亿年前,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称为。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也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2]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情况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或“”,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也称、。
四大高原自然环境
气候及特征
高大而浑厚的喜马拉雅山脉亘卧于青藏高原南缘,阻隔了南来的强大而潮湿的印度洋水汽,对高原面上的降水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高原的东南隅,海拔较低,印度洋水汽顺等河谷北上,并向西推进。因此,降水也由高原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在、藏东南地区和许多高大山脉地区发育着众多的现代冰川。[3]
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因素,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4]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是珠穆朗玛峰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其中包括:、、、、、、等。
青藏高原现代冰川都发育在高原上巨大各山系中,冰川总面积为49162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58651平方公里的83.8%,相当于亚洲山地冰川面积的40%。
青藏高原冰川在地区上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高原南半部和东部地区。昆仑山山脉冰川面积为最广,约12482平方公里,其次是喜马拉雅山脉,其面积为11055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冰川总面积的27%和24%。冰川总储量为38563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冰川储量51322亿立方米的75%,和的冰川储量分别占青藏高原冰川总储量的33.8%和25.8%。[3]
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0%以上。其中包含:喜马拉雅现代冰川、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横断山现代冰川、唐古山现代冰川、现代冰川、现代冰川、现代冰川等。[5]
青藏高原是中国三阶地势的最高阶,高原向南、向东、向西倾斜,成为中国、及、
青海高原河流发源地
、、、等国际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源于此地的河流哺育了东南亚、南亚的大片土地和人口。此外青藏高原还孕育了无数条小河,其数量之多,简直无法统计,因此青藏高原被称为“中华水塔”。
高原的隆起,地质构造活跃,地质地貌复杂和气候类型的多样,对众多河流的发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原东南部、东部和南部属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河网密度大,属常年性河流,且多为。而高原西部和北部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河网不太发育,多为季节性的河流,且多为。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多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空气极为稀薄,气候异常寒冷。[6]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
穿越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
造就了常年不化的冰川雪山、碧绿如玉的高原湖泊、蔚蓝的天空、触手可及的白云,令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心驰神往。
然而,伴随青藏高原独特风光的是生命难以承受的恶劣生存环境。低温、缺氧、强、生活物质匮乏,加上千百年以来入藏道路遥远而艰险,使无数向往者望而却步。[6]
湖泊众多且多连接在一起,其主要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有两种。其一是,因为冰川的侵蚀作用致使青藏高原形成冰
蚀洼地,加之常年积雪融化及冰川融化而形成,另外是由于地壳活动造成地表断裂形成及而形成。
青藏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是中国湖泊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据统计仅青海、西藏两省区,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19个,其中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63个,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3个。全区湖泊总面积为36889平方公里,占全国湖泊总面积70989平方公里的52%。
湖泊根据水系特点,可分为外流湖和内流湖两大类。其中外流湖区的湖泊235个,内流湖区的湖泊的储量5182亿立方米,占全国湖泊总储量的7077亿立方米的73.2%。
湖泊根据水化学特征,可分为:泊和泊。湖泊总水量中,淡水储量为1035亿立方米,占总储水量的12.7%,湖泊以咸水湖和为主。
主要湖泊有:、、、、、鲁玛江冬错、、、、扎布耶茶错、、、、昂孜错、格仁错、、、、、、、等。[7]
四大高原人文条件
青藏高原人烟稀少。但即便如此,这里可能在
两万年前就已经有文化时期的人类生存了。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围文化(汉文化、、和)的影响,但同时它也保存了它的独特性。
四大高原民间文学
藏族的民间文学种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其中,《》在藏民族中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格萨尔王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最长的一
部叙事英雄史诗。它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叙述了藏区一叫&岭&的部落的民族英雄为保卫领土和人民,抗敌锄奸,降魔除妖的事迹。
此外,在藏区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还有关于唐朝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联姻的各种故事,有语言生动、幽默诙谐的《阿叩登巴的故事》和寓意深刻、委婉动人的《》等。藏族的建筑、绘画、雕塑有很高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寺庙建筑尤为精美,主殿屋顶覆以镀金铜瓦,顶端饰以宝塔、怪兽,气势雄伟;寺内雕梁画栋,台
阁重叠以及壁画、木雕、石刻、彩幛、金银铜器,颜色鲜艳,造型生动,无不显示出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此外,藏族在制作佩刀、马鞍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卷轴画,因制作的材料不同分为刺绣唐卡、织锦唐卡、贴花唐卡和珍珠唐卡。其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数以宗教活动为主题,也反映藏族人民的历史和民族风情。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其音乐舞蹈享有盛名。藏族民歌音色多变,嘹亮宽广,富于高原气息。藏族舞蹈,风格多样:锅庄舞热情奔放,舞姿矫健;弦子舞彩袖飘飘,轻盔优雅,其中&草地锅庄&和&巴塘弦子&最为著名。则是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已有700多年历史。[8]
四大高原主要野生动物
有、、、等。
四大高原内蒙古高原
四大高原简介
内蒙古高原东起,西至,南沿,北接蒙古,为蒙古高原的一部
内蒙古高原海拔示意图
分。海拔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地面坦荡,起伏和缓,多宽广盆地,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分布广,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
四大高原自然环境
位于阴山山脉之北,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西部,大部,和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界,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等。较大的沙漠有、、和等。
内蒙古高原夏季风弱,冬季风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日照丰富。年均温3~6℃,1月均温-28~-14℃,最低温可达-50℃。7月均温16~24℃,炎热天气很少出现。牧草生长期10℃以上活动积温℃。太阳年总辐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较多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分布东多西少,介于150~400毫米,6~8月集中年雨量的70%,降水年际变率大。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多风地区之一,年平均风速4~6米/秒,从东向西增大,8级以上大风日数50~90天,冬春两季占全年大风日数的60%左右,风速6~7米/秒即可发生明显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数达10~25天。风多而大对牧业生产不利,但却提供了高原上的重要动力资源。[9]
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的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紧缩,成为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展,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自古就有“”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在这里修建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结果)。[10]
四大高原地质发展
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隆起,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
断裂。和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四大高原经济作物
在海拔2300米以下的地区,农作物种类有水稻、玉米、大豆、黍(稷)、鸡
授粉期的冬小麦
爪谷等喜温作物,并有冬小麦、冬春青稞、油菜、豌豆等喜凉的作物,实行一年两熟制;海拔米地区,主要作物有冬春小麦、冬春青稞、油菜、豌豆,实行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制;海拔米的地区,主要作物有青稞、冬春小麦(以冬小麦为主)、豌豆、油菜,实行一年一熟制;海拔 米的地区,主要农作物有春青稞、冬春小麦(以春小麦为主)、豌豆、油菜,实行一年一熟制;海拔米的地区,有春、春小麦、豌豆、油菜,要求早熟品种,实行一年一熟制;海拔4300以上的绝大部分地区是纯内蒙古高原。
四大高原人文概况
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公里仅3人,为蒙古、、、和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之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牧民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业生产十分落后。50年代以来,牲畜头数增长3倍多。但因种种原因,草原的载畜量日渐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是盟公署驻地,高原最大工业中心,市区之南的煤田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市和市是中国北部边境城市。 [9]
四大高原历史地位
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西汉时是大漠南北民族争夺的重要地区。汉元朔二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 127~前119)与交战数十次,其中较大的有3次:即河南、、等。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骑兵、机械化部队利用内蒙古高原北部平坦开阔的地形,由、、等地多路突入内蒙古高原,西部先头部队3天之内逼近、张家口后,迅速攻占沈阳、长春。
四大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高原简介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起,北邻四川盆地,东
云贵高原海拔示意图
到。它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西北部和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边境,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是中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以为界,分为和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米之间。
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湘桂丘陵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原之间,属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
云贵高原地形复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因为地势的差异,水能资源丰富。
四大高原构造形成
云南有1200多个,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
湖。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三级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峡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级是山原,以贵州西部最明显。高原面因长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态。在这个高原面下,分布着一些盆地(坝子),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耕地带。峡谷是河流长期下切形成的,如乌江河谷深达300—500米,在这里“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瀑布。(右图为云南石林)
四大高原气候特点
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地形上虽说是一个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条件不同,气候差别显著。例如,云南昆明海拔约1900米,但其纬度较低(北纬25°),冬季一般不受寒潮影响(地势较高,来自北方的寒流无法进入),而且经常在西南暖流控制下,多晴天,冬春相当干而温暖;但在云贵高原北坡,受寒流的滞流与的影响,形成,造成连绵阴雨,即民谚“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云贵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m左右,夏半年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雨日多,加以海拔高,所以夏季温度偏低。冬半年经常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势力相当的冷空气与暖空气相接触,形成气候上有名的“昆明准静止锋”。一年中干湿两季分明。在纬度、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三者综合影响下,气温季节变化较小,高原上四季如春,所以昆明有“春城”之称。[8]
四大高原地貌特点
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个被溶蚀的高原,显著。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表示地面是个久经风化的地面。当它被剥蚀去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人们在望峰亭或狮子亭眺览,就可欣赏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四大高原著名景点
荔波大小七孔
以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浩瀚苍茫的喀斯特森林景观为主体的荔波大小七孔,长达25公里的仿如三峡风光的,集山、水、湖、洞于一体的,以及别具特色的马岭河峡谷和峡谷地缝漂流,都是值得一游的好地方。[8]
马岭河峡谷
有个略带忧伤的称号———“地球上美丽的伤疤”,它形象地说出了马岭河的壮观与险峻。马岭河全长70多公里,在平川上切出一条狭窄幽深的地缝峡谷,这种结构在全球极为罕见,有“天下第一缝”之美誉。[11]
马岭河漂流段长50多公里,分上中下三段,漂过18滩、60余湾、30余潭、200条瀑,漂完全程约8小时,有“天下第一漂”的美名。它是贵州省惟一的激流皮划艇漂流训练基地,首届中国国际皮划艇漂流大赛就在这里成功举行。[8]
黄果树瀑布
瀑布,即黄果树的核心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因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度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8]
罗平油菜花
在观赏拍摄油菜花最好的地点有两处:金鸡峰和牛街。金鸡峰在城东北方,登上金鸡岭观景台,只见脚下花潮簇拥,金浪随风一波一波地滚,香气四溢,数十座小山包散在这海里成了一个个湖心岛。远处的村落惟有用神仙居来形容了,一般介绍罗平花海的照片都在这里拍摄。
牛街在城北,这个地点叫九龙镇,当地人习惯了还是叫它的老名字——牛街。这里的油菜花田和金鸡峰的油菜花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金鸡峰给人的感觉是大气壮观,这里就是小巧精致。梯田随着山势一圈一圈的仿佛一颗颗螺蛳,所以这个地方的梯田又叫螺蛳田。牛街及沿国道西行至师宗一带的丘陵起伏较大,油菜花随地形种植,与冬小麦、蔬菜等多种色块交织在一起,同金鸡花海相比又是另一种韵味。[8]
原名打鸡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官寨乡,距省城贵阳120公里。1980年4月,织金县人民政府组织的
旅游资源勘察队发现此洞。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溶洞,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洞内有40多种岩溶堆积物,显示了溶洞的一些主要形态类别。织金洞是该景区的精华,它是中国发现的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的洞穴资源宝库。洞深10余千米,两壁最宽处173米,最高达50米。[8]
堪称中国西南第一草场,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位于务川县泥高乡栗园村境内,南起都濡,北迄濯水,草场距泥高乡所在地17公里,距务川县城约40多公里。方圆13万余亩,平均海拔约1360米。场内牧草丰茂,生机盎然。上有奇石如林,名叫石林,周边有梅古洞飞瀑、槐溪河、、大岩门、小岩门、等景点。该草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草场上牧羊的姑娘,跃马的小伙,融融乐乐,情旷意悠。[8]
四大高原民族风情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白族)等。
彝族年无固定的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择节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杀猪宰羊,走亲访友,祝吉祥庆丰收。过年,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最好机会,人们手拉手跳起欢乐的&&。同时还进行转&&、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火把节则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天,要以村为单位宰杀肉牛分与各户,每户还要杀鸡,用新荞面蒸馍,同酒肉一起祭献祖先灵牌。晚上,人们燃起火把边走边唱,在田间地头巡游,然后集中到村寨坝子上,举行盛大的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尽情歌舞,通宵达旦;老人们则饮酒高谈,讲述往事。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摔跤、射箭、赛马、打秋千等体育活动。
彝族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彝族文学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如诗歌、故事、神话、谜语等。其中诗歌形式最为流行,谚语诗(彝语&尔比尔吉&)是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一种彝族诗歌体。
彝族创世史诗。
勒俄特衣》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彝文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宇宙起源,祖先迁徙等故事。它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文朴素,反映了彝族人民艺术创作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才能。彝族的音乐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民族乐器月琴和口弦深受人们的喜爱,青年男女也常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爱恋,约会、谈情和自娱。[8]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种,多用来制作餐具、酒器、马具、武器和家具等。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彝族以红色象征勇敢、热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贵、庄重和尊严,黄色代表美丽、光明和富贵。彝族漆器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造型古朴,色彩明快,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四大高原历史地位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域的大一统局面和对边疆经营比以往历代更为广泛与深入,使云贵高原环境与社会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认为,促成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元朝设云南行省直到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均有着一个中央和国家制度与政策在云贵高原的逐渐深刻化的过程,这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一是贯穿三代的移民及其引发下的地区开发活动,总体上使云贵高原呈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局面。
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元明清时期对云贵高原的农业开发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历代,从根本上看,使该地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考察对云贵高原历史发展和环境变迁有着重要影响的该时段农业、土地利用等活动,探讨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在内能量交换系统的演进情况,是地区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
四大高原简介
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
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交错其间的塬、、。
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12]
四大高原成因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成大小不等的
黄土高原海拔示意图
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800-3000米[13]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12]
四大高原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在中国与的交界处,它东起,西至,南连关
中北部,北抵,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
、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交错其间。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和等区域。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东至,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平均海拔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
气候。植被依次出现、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和灰钙土,和分布也十分明显。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严重、最脆弱的地区。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
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 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四大高原地貌特征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山河相间,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地貌最真实的描述。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陇东陕北高原上的、、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14]
四大高原水土因素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
黄土高原窑洞
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措施以及合理放牧等,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四大高原差异化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四大高原土壤植被
黄土高原上的土层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土壤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土地贫瘠,导致植物很难生长。加上长期战乱和滥砍滥伐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高原上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仅为5%,东南部的植被条件好一些,西北部多为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四大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有11万平方公里特严重面积。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达3.57万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丧失熟化土层,使当地土层的蓄水保湿能力降低,丧失耕种能力。水土流失还导致河道淤塞,水库淤积,渠道不畅等后果,治理困难。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百度[引用日期]
.青海藏文化馆[引用日期]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引用日期]
.西藏在线[引用日期]
.圣才学习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引用日期]
.马岭河峡谷[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黄土高原[引用日期]
.人与生态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原山地气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