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锣板品质我的不足与改善改善报告文本参考参考!!!

[转载]广东省华附等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悼念/桂棹&&&&
嫔妃/频率&
&&&&靓妆/靓女&&&&&&&
B.嗜好/卜筮&&&&
商榷/宫阙&&&&&
C.悬崖/弓弦&&
&&纾难/机杼 &&&&&碑帖/字帖&&&&&&
D.稽首/绮丽&&&&
暴殄/腼腆&&&&&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神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其标志性的“骑马舞”被我国许多中小学改编成课间操。为何流行娱乐无所不为?是向往个性自由成了人心的共同追求,还是“泛娱乐”时代让人心浮躁?我们并非食古不化,也绝不歧视流行文化,只是认为纯娱乐的东西只适合在娱乐圈风靡,不应在校园肆行。我们不能为了猎奇和新颖就将课间操简单娱乐化,从而丧失了其应有的科学性。
&A.无所不为&&&&&
B.食古不化&&&&&&
C.风靡&&&&&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0多年来,赵广军“生命热线”累计志愿服务5万多小时,接访求助个案14570例,帮助千千万万的失足青少年扶回正路。
&B.根据社科院调查数据显示,事业单位人员的家庭幸福感指数最高,其次就是离退休人员,农民工的家庭幸福感指数最低。
&C.各地要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新路子,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D.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增强,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内心极度焦虑,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变得紧张了。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
②这些风格的创始者,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③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④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⑤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于这样妙肖人生和自然,又何取乎艺术呢?
⑥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A.⑥④②③①⑤&&&&
B.③①⑤④⑥②&&&&
C.⑥③①④②⑤&&&&
D.⑤⑥③②①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
中有 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②偾:毁坏& ③爬梳:梳理、整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环翠”题其额&&&&&&
额:牌匾&&&&&&&&&&&&
B.既完其阖庐
  &&&&&&&&
C.足以克负先志&&&&&&&&&&&
  负:辜负&&&&&&&&&&&&&&&&&&&&&&
D.今征于仲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
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
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
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
过者为之弹指咏慨&&&&&&&&&&&&&&
故乐为天下道之&
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
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
7.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
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
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
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
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
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3分)
②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
&&&&&&&&雨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1)本诗的颔联是怎样写“雨过”之景?(3分)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孔子曰:“不知命,
&&&&&&&&&&&&;不知礼,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2)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柳永《雨霖铃》)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
说起青铜时代,我们立即联想到古代文明。确实,众多曾经辉煌繁盛的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等,就其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来说,都处于青铜时代。中国也是这样。无怪乎一些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把他们论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著作冠名为“青铜时代”。不过,关于中国的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还有不少问题,这里我只举出几点。
将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所谓“三时代说”,是19世纪初丹麦国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奠立的。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展,“三时代说”得到了补充和修正,比如石器时代被细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学者们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要经过相当长久的时间。在成熟的青铜器工艺出现之前,铜器还不可能较大规模地取代石器。这样的过渡时期,被称作铜石并用时代。具体到中国而言,早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已有零星的铜器(甚至个别青铜器)。到龙山文化及与之年代相当的若干文化,发现的铜器已多,材质有红铜、砷铜、黄铜、青铜。一般认为,这肯定属于铜石并用年代。
这里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既然铜石并用时代是青铜时代的前行阶段,而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与青铜时代平行对应的,那么,文明的起源是否应该到铜石并用时代去寻找?在人类历史上是有这样的实例的。例如有古埃及著作认为:“埃及文明是奠基在铜石并用文化的生产力基础上的。”
  由此又可联系到李伯谦先生在《中国青铜文化研究的反思》一文中提出的问题:青铜器是否为衡量古代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必要标志之一。
  李伯谦先生所言标志是指考古学上判断进入文明的标志。依照目前通行的见解,这种标志共有四个,即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和冶金术。冶金术实际上即指青铜器。
  这种判断文明标志之说,来源于20世纪中期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关于美索不达米亚考古的研讨会,哈佛大学教授克拉克洪在会上提出了这种标志。随后,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中引述并引申了克拉克洪的观点。
必须说明,克拉克洪和丹尼尔提出的文明标志里,只有城市、文字和礼仪性建筑,并没有青铜器。丹尼尔还特别声明,三种标志中,只要有两种就够了。虽然文字是最重要的标志,但是在个别实例(如秘鲁的古代文明)中,也可阙如。即是说,判断是否文明,没有必要的标志,这反映了各个古代文明在这些所谓标志性文化因素上的多样性。由此推想,即使青铜器算作判断文明的一项标志,也不好说是必要的标志。
既然各个古代文明在其文化因素方面有着多样性,亦即其自己的特点,那么,中国古代文明以及与之对应的青铜时代具有怎样的特点?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探讨吟味的问题。张光直先生讲过:“我国古代文明是以青铜器为特征的。”他说的青铜器其实是指青铜礼器。那么,中国的青铜时代究竟是不是以礼器的制作和应用为其特征呢?
  我们对古代青铜器所做的研究,传统上的确是以礼器作为集中对象的。早在宋代金石学家关于青铜器的著作中,这一点已经有充分的表现。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礼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社会经济更有直接作用的工具和兵器,难道没有多少地位吗?
  谈及青铜工具,我们不可忘记陈振中先生的《先秦青铜生产工具》这一巨作,他以大量证据证明了古代青铜工具的发达,其成果超出一般预料之外。
  至于青铜兵器,只要温习《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一段记事就够了:秦兼并六国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三辅黄图》还说,这十二个金(青铜)人“坐高三丈”。这当然只是秦人收缴来的部分兵器,但已足以说明那时青铜兵器数量的庞大。
  总之,中国的青铜时代和与之相关的古代文明还有许多奥秘,有待我们深入探索。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21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古代文明的发展与青铜时代有着平行对应关系,中外古代文明概莫能外,就此意义上说,青铜时代代表了古代文明。
B.19世纪初,汤姆森创立了“三时代说”,后来他又作了补充和修正,将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虽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的前行阶段,但已闪现中国古代文明的曙光。
D.判断文明标志之说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克拉克洪首先提出来的,它与目前通行的判断标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E.中国古代青铜器举世闻名,成熟的煅造技术能够制造出各种青铜器具,其中青铜礼器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一些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把他们论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著作冠名为“青铜时代”,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青铜时代。
B.“三时代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补充和修正,这不但表明该学说存在缺陷,也表明该学说在考古领域中的深远影响。
C.秘鲁的古代文明,并不以文字作为判断的标志,这说明,以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和冶金术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的标志并不恰当。
D.由于各个古代文明在所谓标志性文化因素方面存在多样性,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青铜器就不应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
14.文中提出了哪三个“有待我们深入探索”的“奥秘”?(4分) 
15.文中说:“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探讨吟味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深山里的小戏班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直无法抹去的小戏班,那一群生活在戏班里和戏班外的人们。
那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去了一趟寺院沟——一个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深处的小村。小村很小,也很穷。84户,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我去时小村刚刚通了电,离乡政府40里的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很多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对面来人是要先靠边躲一躲的。因此,小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一辈子就没有去过县城,甚至是乡政府。经济落后,文化更是贫乏。“寺院沟缺粮油,既苦又闷鸟难留”是小村的真实写照。
大山太沉闷了,沉闷太久了便需要一点声音,一点大山自己的声音。于是,在更早的十年前,寺院沟有了自己的小戏班,有了自己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小戏班的成立是因了一个在外地剧团跑了几年龙套的年轻人。他,叫段军章。在回村的日子里,受不得小村的寂寞,于是和十几名同样不甘寂寞的青年凑到一起,商量着要办戏班。而这也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些尚未解决温饱的人们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换钱为他们购买了行头、请来了师傅……
小戏班办起来了,寂静的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机,遇上丰收节日,碰上红白喜事,就连谁家来了亲戚,山民们都要打起锣鼓,穿好行头,唱上一出,乐呵乐呵。
十年前,我原是要去一顷地的,一个与寺院沟一山之隔的小山村。我去寻访一位赤脚医生——小白。小白是那座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省城,而是回村接过父亲的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
那天,我并没有见到小白。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因了老乡的一句口误,一直到晚上9点,我都很迷茫地穿行在无边的大山里。路上,在一个只有10几户名叫东台沟的小村里,我见到了一位代课老师。老师教着1—5年级6名学生,因为小村建在两道几乎直立的山崖间的谷底,整个小村一天最多时只能见到一个小时的阳光,而老师已在小村教了18年的学。也正是老师告诉我去一顷地的路,告诉我小白刚刚来过这里,给人送药。我也才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听到了寺院沟村因庆祝通电而唱响的古韵新声。
戏班没有著名演员,也没有高级音响,他们只用自己的方式演着自己的戏。据说,最初他们只是在本村演出。后来,每当散戏后,看着山路上三乡五里、十里几十里来看戏的乡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夜色,演员们心里便会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说:大山需要声音,这声音应该响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从那以后,农闲时他们便开始奔波于方圆百里的山野农家,义务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亲送戏。他们,成了大山里传播声音与欢乐的使者!&&&
我在寺院沟住了5天。房东名叫刘琢,58岁,是名党员。老刘每天都要去山里,走得很早,回来很晚。他是乡里特聘的护林员和当时的农林特产税的税征员,每年他能收到1000多元的税,每年,他的工资是60元。那几天的夜晚,老刘向我讲述了许多小村和小戏班的故事,只是从不说他自己。他说那老师是个好老师,把所有的阳光给了孩子们;他说小白是个好孩子,为了临县一个不认识的病人,大年三十夜里冒雪走40里的山路;他说小戏班的演员们大冬天点篝火、住帐篷、吃冰水;他说张瑞唱倒了嗓子就跑龙套拉大弦;他说戏班的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戏演下去,让寂寞的乡亲有个笑脸,让穷困的人们有个希望;他说他对不起我,因为一直只能让我吃土豆小米饭就咸菜,只能睡土炕还要和他盖一个被子……
十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路,有了电,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听说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百里乡亲送戏的传统依然没变,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依然如故。忽然想起十年前离开寺院沟时,老戏迷陈玉山说的那句话:“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
&                   (选自2008年2月11日“新浪微博”,有删改)
16.为什么“小戏班”会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抹去”?请作简要分析。(5分)
17.作品标题为“深山里的小戏班”,为什么还写了赤脚医生小白、不知姓名的代课老师以及房东刘琢等人?(4分)
18.“小戏班”是大山贫困闭塞环境的产物。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小戏班”是否还有必要保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我从噩梦中醒来”
[美]安东尼·刘易斯
【新闻背景】安东尼·刘易斯作为《华盛顿每日新闻》报的记者,自1953年12月始写下一系列文章,使被看成危害国家安全而遭解职的海军雇员得以平反复职。这篇1954年9月1日发表的文章荣获1955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
海军雇员亚伯拉罕·查萨诺在被勒令停职期间,与对他提出的安全指控进行了1年多的抗争,今天终于获得了胜利。
海军部最终正式撤销了对他的所有指控,命令恢复他在水文测量局的职务,同时公开承认使他蒙受了“极大的冤屈”。
  海军部助理部长詹姆斯·史密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称,该案已导致海军安全计划在程序上的变化,具体做法正在酝酿之中。查萨诺先生也出席了这次发布会。
  这次史无前例的新闻发布会格外激动人心,从未有过记者在场而政府及其官员承认错误的先例。
  查萨诺先生43岁,家住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里奇路11—T号。他于1953年7月29日受到指控并被停职。其时他已在水文测量局工作了23年,停职前任海军海图供应处处长。
  对他的指控涉及整个格林贝尔特社区。他被控属于该区一个强大的“激进集团”。许多格林贝尔特的领导人认为,这个指控很可能来自对市区安居工程计划吹毛求疵的居民。
  该区领导还说,海军调查人员力图迫使他们说不利于查萨诺的话,但他们随后又作了实际上很友善的评价。
  史密斯先生说,当那些匿名告密者再次受讯问时,他们新的供述仅可得出两个结论:自第一次讯问后他们已改变主意,或者调查人员没有正确报告被查者的供述。
  本报首次将查萨诺案公之于众是去年12月。本报关于安全方案的两篇连续报道对此案作了详尽描述。
  今年4月另一组连续报道对该案的真实性展开了讨论。
  查萨诺先生是一位被十分得体地称为“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通公民。他一直是格林贝尔特“市民联盟”和“家长—教师协会”的官员。在他的西服前领上还戴着一枚“雄狮俱乐部”的徽章,他的妻子领导着“红十字会”和“募集救济金”运动。
  查萨诺夫妇有4个孩子。菲利斯,15岁,就在她父亲被停职前获得了全国性的国庆节论文竞赛奖。
  海军部最初对查萨诺先生提出8项指控,每项都与被指称的共产党组织有关,他们中大多数人集中在格林贝尔特。
  在去年9月一次为期3天的听证会上,查萨诺先生出具了他朋友和一些组织的97份宣誓书,他们一致认为他是保守派。
  一些人发誓说,在一次市镇集会上,他们听过查萨诺先生向所有格林贝尔特居民发出的忠诚誓言。一位邮递员自愿读出以下辩护誓词:“我熟知那种激进分子散发给他们支持者的传单,我从未听说过他接受过那种论调、思想。我知道他心中充满着对他的家庭、上帝和美利坚的挚爱。”
  这个3人听证委员会于10月9日发现,那些查萨诺先生被控所属的多个组织要么是清白无辜,要么就根本就不存在。该委员会说他们不相信在格林贝尔特有这么一个“激进分子集团”,并认为查萨诺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积极上进、思想保守和有影响力的人”。
  7个月来查萨诺先生未获得任何音讯。4月7日,助理海军部长史密斯先生在水文学家和海军安全申诉委员会的建议下,命令开除查萨诺先生。他们未对否决听证委员会的裁决作任何说明。
  查萨诺先生和他的律师约瑟夫·法内利认为,除了将案件公之于世外,别无选择。4月15日他们举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新闻发布会,格林贝尔特市长、市政官员、普通职员、牧师、犹太法学家都支持查萨诺先生。
  法内利先生请求史密斯部长重新考虑他作出的“终审决定”。5月4日,在被观察家称作史无前例的行动中,史密斯先生下令重新审理此案,彻底从头开始。
  法内利先生指出,史密斯先生愿意重新考虑已作出“终审”决定的此案,并非出于规章制度的要求。
  他称赞史密斯是一位“正直而有勇气”的人,并感谢新闻界出于对此案的关注而提供的“公众服务”。
  海军部希望能强调以下情况:新听证委员会发现查萨诺先生是一名优秀而忠实的美国公民……为政府长期光荣地作着贡献……有公民心和爱国心,家庭生活也堪称楷模。
  人们问及查萨诺先生的感受时,他说:“今天早晨我从噩梦中醒来。”“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百鸟欢唱。”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19.是哪些因素促使海军部最终撤消了对查萨诺的所有指控?(5分)
20.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4分)
21.试从新闻的价值和记者的职业操守两个角度,探究本新闻获奖的原因。(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根据下面材料,概括出人类无法征服梅里雪山的原因,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50个字。(6分)
梅里雪山至今还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圣地。攀登者需要从海拔2300米的澜沧江边开始,攀爬至高度为440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峰。这个距离对攀山者的体能是一个极难突破的极限。在这个路程中,平均每隔1公里,地势就上升400米,从而形成一道道几近垂直的坡面。山坡上冰川、冰暴区、冰裂缝处处可见,险象环生。在梅里雪山上,刚刚还阳光普照,瞬间便是彤云密布,狂风大作,飞雪覆盖,冰崖崩塌。据记载,卡瓦格博峰曾一日发生上百次雪崩。梅里雪山方圆上千公里,登山者一旦迷路,没有外部救援很难生还。因此梅里雪山至今未被尘世沾染,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山”。
23.下图是广州市“绿箱子废旧手机回收平台”流程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此图向广大市民介绍废弃手机回收的整个流程,并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加这一环保公益活动,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85字。(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走路回家!”2012年12月28日,重庆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满身泥污的男子,指责其影响市容。这话引起了男子的不满,他回应说,你没权利要求我这么做。该事件引来网上众多关注,有网友认为:“真正影响市容的是这名老太!”也有网友认为:“谁喜欢旁边坐着一个衣服很脏的人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联考
语文答案及说明
D.qǐ; tiǎn;ch&nɡ;
A.d&o/zh&o;p&n;
j&nɡ/
li&nɡ;B.sh&; qu&;y&/y&n& C.xu&n/xi&n;shū/zh&;ti&
A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这里应为“无孔不入”,指娱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B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C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D肆行:任意妄为。
A不合逻辑,应是“走回正路”。B句式杂糅,应是“根据社科院最新调查数据”或“社科院最新调查数据显示”。D搭配不当,应为“文明修养的提高”。
本文段是围绕着“艺术形式”的话题而谈的。第⑥句引起话题,③句针对该话题,呈现具体事例。第①句中“这种……的形式”是对第③句内容的指代,第④句承上启下,从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表层批评转向深层探究,第②句阐释这种艺术形式的实质,第⑤句以反问的形式总结全文。
负:承担,怀有。
而:均为连词,表并列或递进。A.之:助词,定语标志;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为:介词,因为;介词,给。D.以:连词,表结果或目的;连词,表修饰。
仅是指昔时名宗右族的亭榭之美,并未涉及由亭榭的兴废,而卜占时世之盛衰。
“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不是“轻易”。“咏慨”指感慨、叹息,不是“惋惜”。应为:路过的人为它存在的短暂而叹息。
9.(1)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3分。每错2处扣1分,错断、漏断、多断皆算错,扣完为止。“暇日”与“怡情”间可断可不断。]
(2)①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府第连接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有。
[3分。每分句大意对各1分,“江右”“名宗右族”“甲第”“相望”“在在”为重点词语。]
   ②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预测)世道盛衰的走向。[4分。“构”“非特”“卜”各1分,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
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青的荷花,鲜艳靓丽可爱。顺着临川县城直向西走,就是罗家山。太平时世,有一个字叫仲孚的人,曾经遵照父亲的吩咐,种植了万竿竹子,并且在竹林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每当大雨过后,晨光熹微,空旷澄净,竹林掩映,好像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珠闪烁七彩阳光,光亮透明明媚柔美,好像要扑入人的衣衫,衣衫顿时都成碧绿色的了。水分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流动。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来临。虞文靖听说了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人的俗念泯灭。”于是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
至正年间,发生了壬辰动乱,战火不断,不只亭子被毁,连万竿竹子也被砍伐得一竿不剩。经过的人都为它们存在的短暂而感叹不已。等到真龙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了清明。仲孚挈同他的妻儿从山中归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后,又修复亭子还原旧样。接着又在四周栽种竹子,竹子的枝芽也就丛生茂密了,三年后又生长成一片竹林。
寿陵县中和仲孚有姻亲关系的人,都到仲孚那里去,举杯依次给他祝寿。并且感叹说:“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这些名门大族的府邸接连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是。他们的楼台占据幽静美好又高爽干燥的地方,风景没不优美的。战乱以来,有一些遭到毁坏就没有再修复的了;有楼台用尽心思修建的也只是摆脱房屋摇摇欲坠的样子;有整修治理好的却没有时间搬迁去或无法安居。这座亭子虽小,也可以用来赐予许氏后代。让他们能够肩负起祖先的心意,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引路,这样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
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陈闻先生的,他说,不能没有东西给后人看,于是就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我为此写一篇记。
唉!前人给园子题名的文章,说从亭台楼榭的兴起废弃,就可以预测时世的盛衰。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验证,那些话似乎并不荒谬。从前仲孚处在战乱摧残之中,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时时警惕,连性命也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地耕作种植,推崇书诗。又能在空闲的日子里,怡情于景物的美好,难道没有它的原因吗?这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拨乱反正,天下太平已经有十几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他的生活,那么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就可推知;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的生活就可推知。这样看来,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世道盛衰的走向。连续三代的太平昌盛,的确是可以期待的啊。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乐意为天下人说这件事,因为这并不只是记载一件事。
仲孚名称仲丽,嗜爱学习又有很好的修养,士大夫一致地称赞他。
A.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能力层级D
(1)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2分),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的宁静、秀丽画面(1分)。
(2)答案一:同意。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1分)。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3分),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
答案二:不同意。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前三联描写天夏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2分),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1分)。
(3)考查名句名篇识记,能力层级A
(1)无以为君子也&
无以立也&&&&&&&&&&&&
(2)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3)幽赏未已&&&&&
飞羽觞而醉月&&&&&&&&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12.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层级C。
BE(B.“补充和修改”的并非汤姆森。E.本文对“中国古代文明以青铜礼器为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因此“青铜礼器最能代表”的表述与文意不符。)
13.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推断,能力层级C。
B(A.推论依据不足。该前提不一定能推导出“源于青铜时代”,它亦可推导出“青铜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繁盛时期”。C.秘鲁的古代文明只是个别例子,不能因此以偏概全;秘鲁的个例只可推出“不可作为必要的标志”。D.前提与推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实际上,中国古代文明是以青铜器为特征的。)
14.考查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C。
①文明的起源是否不在青铜时代、而应提前到铜石并用时代?
②青铜器是否为衡量古代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必要标志之一?
③中国古代文明以及与之对应的青铜时代具有怎样的特点?
(或:中国的青铜时代究竟是不是以礼器的制作和应用为其主体或者特征?)
[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案必须以疑问句形式呈现,否则扣1分。以下答案不得分:对于社会经济更有直接作用的工具和兵器,难道没有多少地位吗?]
15.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C。
①在传统的研究中,一般都仅以青铜器中的礼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青铜时代)的特征。但事实上,在同一时期,②青铜工具和青铜兵器已十分发达且数量庞大,③它们对社会经济更有直接的作用。因此,④在谈到中国古代文明(青铜时代)的特征时,是否也应有青铜工具和青铜兵器的地位?  
[4分。每点1分]
16.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把握,能力层级C。
①小戏班里的人,虽然生活在贫困、闭塞的大山里,②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抱怨而消沉,③相反,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改变生活;④他们不但有自己的精神追求,⑤而且他们还成为大山里传播欢乐的使者。[5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17.考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分析,能力层级C。
①在精神层面上,这些人与小戏班里的人都有共同点,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都能积极面对;②在写作意图上,作品要反映和讴歌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戏班,而且是大山里的人,要反映一种“大山人的精神”,一种“大山的灵气”。
[4分。每点2分。答“为写小戏班作铺垫”,不得分。]
18.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层级F。
参考答案一:无论大山的环境如何改善,①但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小戏班”这种散发故土芬芳的文化形式,②仍然会为大山人所喜闻乐见,因此它仍有必要保留。
参考答案二: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①“小戏班”这种产生于贫困闭塞环境的文化形式,②也可能会被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因此它没有刻意保留的必要。
[3分。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只需选择其一作答,答对答案中的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参考答案三:①“小戏班”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灵魂,②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大山就会失去“灵气”,大山人就会失去灵魂,③因此,无论大山的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小戏班”传统都有保留的必要。
[3分。参考答案三为必答,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3分。]
19.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层级C。
①查萨诺对指控进行了一年多坚持不懈的抗争
②新闻媒体将案情公之于众,并作出连续报道
③查萨诺所在社区的官员和各界人士对查萨诺的支持
④重审发现,当初各项指控的证据均不能成立
⑤当初的审判程序存在违反法规的情况
⑥调查证明,查萨诺是一位优秀而忠实的美国公民
[5分。每一点1分,答对其中五点即得满分。]
20.考查分析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①运用比喻手法,②既表达了查萨诺对遭遇的心有余悸和获得平反后的欣幸心情;③又在文末画龙点睛,寄寓了正义终于战胜了强权的主旨。
[4分。第①、第③点各1分;第②点2分,其中,“心有余悸”1分,“欣幸”1分。]
21.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文价值,能力层级F。
①海军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撤消对其职员的指控,这看似并不重大的事件,却被记者敏锐地发现其特殊性——开创了有记者在场而政府及其官员公开承认错误的先例——并给予报道,体现了本报道巨大的新闻价值。
②一名普通的公民,为维护尊严和正义,不畏强权,与强大的政府机器,展开了一年多的抗争,最终赢得了胜利。本新闻的报道,正是对尊严与正义的弘扬。
③记者为了维护正义,维护普通公民的尊严,不畏强权,不遗余力,进行了一年多的跟踪报道,体现了记者高度的职业操守。
[6分。答对第①或第②点,得3分;答对第③点,也得3分。大意对即可。]
22.考查语言运用的压缩、准确,能力层级E
①攀登距离超出人类体能极限;②地形复杂,攀登艰险;③气候多变,雪崩频发;④雪山宽广,迷路难以自救。  (45)
[6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答对四点得6分。超字扣1分。]
23.考查语言运用的鲜明、准确、得体,能力层级E
登录“绿箱子网”,选择回收价格及回收商,将旧手机快递至回收商,回收成功后可换取绿E币和现金,绿E币还可兑换日用品。轻松点击,环保又受益,大家赶快行动吧!
[6分。流程表述清晰、准确,4分。鲜明、得体地提出号召,2分。]
24.考查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层级E
中心对象:男子& 老太&&&&&&&&&&&&&
中心话题:公民权利与责任& 公民素质
尊重别人的权利是公民应有的素质;在公众场合穿着得体也是公民应有的素质。
(真正的文明素质,无论什么身份,什么职业,每个人都有维护文明环境的责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品质改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