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浅薄足球队雅克德罗属于哪个级别别

孔子到底是不是专制统治的代言人(重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之四)
孔子到底是不是专制统治的代言人
重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之四
本人学识浅薄,本文仅为个人的粗浅认识,不足以供人参考,随便看看即可,有时间读老师的原著吧!
文章不能随便写的,现代人太随便。文章的每一句,都有自己的因果。虽然希望自己写的能帮助到别人,但是如果因为个人理解太浅薄,误导别人,罪莫大焉!
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按理不是小民应该讨论的。夫子也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是自己感到非常忧虑,胡乱说几句。
&& 我经常出入于网上很多群、论坛等等,感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家对现实非常不满,而且近几年与日俱增,大家都是牢骚满腹。虽然考虑到网上的言论压制,但大家字里行间的不满情绪,溢于言表!五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个独特的现象是门阀政治,国家政治、经济命脉被几个大家族掌握在手上。“国家有道,政出于天子。国家无道,政处于诸侯。”这是当时很生动的描写。普通平民向上奋进的路,被一刀隔断。无数看得见看不见的障碍把普通平民的路堵得死死的。秦始皇后期描写,老百姓被逼迫的只能互相侧目而视。据说,现今有如此倾向。很多有识之士分析原因,其中有些观点,仍然固执的认为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思想害了国家,尤其是儒家流毒做害,导致无法产生好的体制。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一直有这种疑问?
&& 孔夫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这几句话看,孔子似乎是在为封建专制作代言!认真研读老师的书,才发现我们知识的浅薄,很多观念似是而非。“君“是否指君王,君的上古含义难道确指君王吗?这都是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弄明白,不能人云亦云!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这里也有个“君”字啊!
传统文化是否妨碍国家发展,专制与民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没搞清。建议读者认真去看老师的书吧,自己去体会答案。孔子建立中国几千年的人伦道德之道,后世的帝王执政者肯定需要从里面摘取有利于自己的片言断语来支持自己的执政基础。历代都是这样!你看看当代不也这样,马、列不过写了几本书,但是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原本书里没有的东东!多余的话不能谈了,你懂得。
近代有些国家地区仍坚守着儒家的传统文化,但是也没有看到妨碍国家发展了。比如台湾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内地浓的很,韩国也一直坚持着东方文化的精神,还有新加坡等。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分析判断了。夫子到底妨碍我们没有,自己判断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孙乃修:重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2)
  为扬李抑杜,郭引李白诗句&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赠崔司户文昆季》)、杜甫诗句&斫却
  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竟说&李白是要'寒者'添柴烧,想上天去扳折月中桂;杜甫是在想家流泪,&想'斫却月中桂',让眼泪流得更痛快一点。&&杜甫在这首诗里面,完全沉浸在个人的感情里,和李白的'动机目的'显然形成了为己与为人的对立。&(第三四零页)这显系穿凿。杜甫此诗句,完全可以理解为希望清除朝中小人、使政治清明、泽被天下。郭解为&让眼泪流得痛快一点&,不是胡扯麽?杜诗并未围着泪水打转,上面二句&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已将无家、寒食、泪水说完,下面不必喋喋絮叨,须转入其他意层,岂象郭诗翻烧饼式重复不已?再说,思家未必不丈夫,流泪未必不豪杰。挑剔人们有眼泪、有个人感情,亦见不情。他与萧涤非争执,实属胡搅蛮缠。
  谈到李杜艺术水平,郭道:&屈原的成就水平,不仅李白没有达到,杜甫也没有达到。&(第三三五
  页)这话张口就来,毫无文学史知识、诗学发展观念和具体分析。屈、李相隔一千年,诗歌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中间隔着汉代五言诗以及南朝时期声律初建之重要阶段(&四声八病&之说出现),至唐代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即格律诗)确立,中国诗歌建立精密形式格律、进入艺术高度成熟阶段。怎麽能眼睛往回看,将屈、李、杜简单比高低呢?这不是让关公战秦琼麽?他们之间高低到底在哪里,他毫无论述。可以说: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屈原亦未达到。应当说:屈原、李杜各擅其时。
  郭回笔继续扬李抑杜,他抓住诗歌体材,赞扬李的乐府诗,批评杜的排律:&用公平的眼光来看,李
  的'摆去拘束'的乐府歌诗,比起杜的'属对律切'的长篇排律来,要更有诗味,更接近于群众,更有生命一些。就是杜甫的好诗,也不属于他苦心惨淡地搞出来的排律。然而出乎意外的是解放以来的某些研究者却依然为元稹的见解所束缚,抑李而扬杜,作出不公平的判断。&(第三三六页)将李白乐府诗与杜甫排律诗片面比高低,有失公平。杜诗体材丰富,许多诗歌朗朗上口、精美无伦,何不一比?郭对李杜没有研究,却心怀偏见,随意挑剔,发些支离破碎的浅薄议论。这是此书一大病。
  (二)
  郭沫若谈完李白,又谈杜甫,对他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地主生活、宗教信仰、嗜酒
  终身以及与严武、岑参、苏涣关系诸题,逐一论述。
  杜甫的&阶级意识&,是郭氏驰骋批判的第一个题目。对于一千二百年前的杜甫,郭咄咄逼人,象
  是面对面批斗一个共产党干部缺乏阶级立场和政治觉悟:尽管杜甫看到&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过问题还得推进一步: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推论到这一层,杜甫的阶级立场便不能不突露出来了。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第三四四页)
  硬要唐代杜老头象共产党员那样看待阶级和阶级矛盾,这不是刁难古人麽?郭提出那些问题,皆属
  假问题。杜甫是诗人,不是社会学家,更非造反派。如此批杜,有类白痴。
  郭声色俱厉、不依不饶:&杜甫是完全站在统治阶级、地主阶级一边的。这个阶级意识和立场是杜
  甫思想的脊梁,贯穿着他遗留下来的大部分的诗和文。&然后,谴责杜甫研究者们:&可怪的是解放前后的一些研究家们,沿袭着旧有的立场,对于杜甫不是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依然全面颂扬,换上了一套新的辞令。以前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诗圣',近时的专家们是称为'人民诗人'。&(第三四六页)郭不仅要把杜甫的&诗圣&桂冠摘掉,还要将&人民诗人&这顶桂冠剥夺。接着,他把&新专家们&以为是&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三吏》《三别》痛加批判。他将《甘林》诗中&劝其死王命,慎勿远奋飞&一句远远摘来,塞给《三吏》《三别》:&'劝其死王命',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这《三吏》和《三别》的基本精神&(第三五八页),认为&杜甫是站在'吏'的立场上的。《三吏》中所写的'吏'都不那么令人憎恨。'石壕吏'虽然比较凶,但只是声音凶而已。&&他有时也骂骂'小吏',而为'大吏'大帮其忙&。郭感觉吏&不那么令人憎恨&,这也成了杜甫站在吏的立场的根据。杜甫诗中吏对民&比较凶&,也不能使郭满意。这实属无理取闹。这种态度正是&文革&大批判习气,横竖非打倒杜甫不可。
  他缠住《新安吏》痛加批判:&但是,使人民受到这样的灾难到底是谁的责任?应该怎样才能解救
  这种灾难?诗人却是讳莫如深,隐而不言;而只是怨天恨地,只是对于受难者一味的劝解和安慰。故诗人的同情,应该说是廉价的同情;他的安慰,是在自己安慰自己;他的怨天恨地是在为祸国殃民者推卸责任。&(第三五四页)他用毛时期政治标准要求杜甫,无异要杜甫用古代诗体写当代政治檄文,要么就得低头认罪。
  他摘出杜甫《夔府书怀》中&绿林宁小患?云梦欲难追!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诸句,说杜甫
  要官方对&苍生&严加警惕、防祸未然。他批判说:&这就是杜甫的阶级感情,多麽森严而峻烈呵!&(第三四六页)杜甫要统治者及时了解民众情绪、知道民众起义的威胁、重温社会动荡的可怕、不要造成天下大乱后果,这是明智之言,对民族有益,无可指摘(&绿林宁小患&,民众造反当然不是小祸患:&苍生可察眉&,老百姓的情绪当然可以觉察)。郭沫若以构陷之笔,穿凿附会、百般挑剔为苦难民族而老泪纵横的唐代穷诗人,却忘了自己为残酷杀人的唐代女皇武则天殷勤翻案、为屠杀黄巾军、残害文人学者的曹操百般辩护,自己站在哪个阶级立场呢?又是哪个阶级意识?杜甫未象郭沫若无视天下大饥馑之死难、为专制者杀人暴行、淫乱后宫秽事辩护,也未象郭沫若无诗不颂&红太阳&&万寿无疆&。杜甫为人民苦难而有&感时花溅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郭沫若可曾在诗中为人民苦难流过一滴泪、可曾为饿殍遍野的惨状写过一首悲歌麽?郭沫若对这位一生孤苦飘零、为民族民生伤透心的老诗人如此歪曲,表露他在那个黑暗政治时代的畸形心灵。
  郭沫若为荣华富贵、穷奢极欲的男女暴君翻案、戴&人民性&皇帝桂冠,为商纣王、秦始皇翻案,
  把武则天、曹操看作代表人民利益的帝王,把楚国大官僚屈原捧为&人民诗人&,却不许学者们为饥寒交迫、沦落天涯、悲天悯人的诗人杜甫说句赞扬话、称之为人民诗人,不霸道么?
  郭沫若又搬出时髦&阶级观点&批判杜甫:&但在今天,我们从阶级观点来加以分析时,诗的缺陷
  便无法掩饰了。杜甫自己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人,六首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形象,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驯善得绵羊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第三五七页)用他这种阶级观点分析商纣王、秦始皇、曹操、武则天们的一言一行,这些暴君不正是站在大地主阶级总代表的立场和利益上思考和行动麽?郭为他们辩护,站在什么立场呢?看来,他的&理论&是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他接着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展开严厉政治批判:&诗里面是赤裸裸地表示着诗人的阶
  级立场和阶级情感的&。他这么矫情说,屋顶茅草有三重,&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茅屋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恨人&(第三六零页)。为证明杜甫不穷困,郭居然能昧着良心说茅屋比瓦房还讲究。在他笔下,杜甫无论住什么地方,都没活路,&地主阶级&这帽子非给他戴不可。倘住瓦房,他会说,农民住得起大瓦房麽?倘住茅屋,他说茅屋比瓦房还讲究。这种两头堵人的霸道行为,令人想起希腊神话中那个江洋大盗普若克如斯特斯(Procrustes)将路人按在他特制的冷血之床(阶级之床),长的锯短,短的拉长,横竖要人死。注意:杜甫原诗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郭译文亦是&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其解释也是&屋顶的茅草有三层&,可是他挑剔和批判杜甫时,却说茅草被&刮走了一部分&,偷换了概念,这行为迹近欺骗。把&三重茅&偷换成&一部分&,情况大不同。正因为三重茅全被风吹走,老诗人焦急万分,无法避寒度夜,口干舌噪,呼天抢地。而郭换成&一部分&,就使老杜那种焦急、呼喊乃至叱骂变得小题大做、成了阶级立场问题。为了批判杜甫,他竟篡改原文。
  杜甫的&阶级意识&这类题目,本无学术价值。时代风气固然不好,然则郭氏这八十老翁如此奔竞
  ,不惜自辱,不亦悲乎?
  清代学者梁绍壬讥笑某些文学评论者之迂腐:&南唐李后主词:&最是仓皇辞庙日,不堪重听教坊
  歌,挥泪对宫娥。'讥之者曰,仓皇辞庙,不挥泪于宗社,而挥泪于宫娥,其失业也,宜矣。&&此与宋蓉塘讥白香山诗,谓忆妓多于忆民,同一腐论。&(见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之&李后主词&条,《清代笔记丛刊》第三册第2426页,齐鲁书社2001年第一版)郭沫若以所谓&人民性&&阶级性&教条对诗人杜甫展开的咄咄逼人的大批判式谴责,正是这类腐论。
  杜甫的&门阀观念&,是郭施展大批判本领的另一话题:&这样一个狗彘不如的王爷,杜甫却偏偏
  对他怀念不已,并假借人民之口而加以歌颂。&(&王爷&指滕王李元婴,李渊第二十二子)郭说杜甫门阀观念很顽强,&杜甫的庸俗更远远在陶渊明之上&(第三七八页)。这里所谓&门阀&,指门第阀阅、显贵之家,所谓&门阀观念&,指对这类簪缨士族、显宦世家所持的门第观念,类似毛时期宣扬、&文革&初期红卫兵叫嚣的出身论、阶级论或出身观念、阶级观念。郭此书对杜甫&门阀观念&之批判,依据的同样是这种出身、阶级、门第诸观念,不过将旧出身论换成新出身论、将旧阶级换成新阶级、将旧贵族门阀观念换成那批由社会底层出身--所谓&无产阶级&&城市贫民&&贫下中农&之类--构成的新贵族、新门阀观念罢了。如果说杜甫有门阀观念,在那个时代,本无须大惊小怪。郭之所以挑剔杜甫的&门阀观念&,不过想说他庸俗,巴结贵族门阀。倘若郭氏足够聪明,应当对此三缄其口。
  杜甫的&功名欲望&,是郭意图抹黑这位诗人的又一条说辞:&杜甫是功名心很强的人&。杜甫去长安,当然想从政治国,这对于一位正当年(杜甫此时年龄在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之间)、心怀天下的儒生,理所当然,何况这位&嫉恶怀刚肠&(《壮游》)、有强烈正义感的诗人。杜甫不仅想做官,而且想做高官,目的不是先富起来,而是使政治清明、民风淳美、天下大治,这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赠韦左丞丈》)。朋友严挺之之子严武应代宗之召回朝,杜甫赠诗,末句如此叮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可见一怀公义热肠。一位诗人有将民族国家建设得更好这样的功名欲望,有何不好?郭氏挑剔,很不公正。
| 责任编辑:令狐冲
关注共识网微信和微博
关注共识网微信,我们一起来看历史教科书的背面,一起来听主流媒体上沉没的声音,一起来思考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中国往何处去?”欢迎扫描二维码来加入我们。
微信号码:igongshi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凡本站转发文章,如刊发媒体不同意的,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凡注明来源“共识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原文编者按: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中国当代著名人文学者、思想家、文学家、...
摘要 : 冯唐新作《素女经》是一部纯文学写性的成功之作。 纯文学写性的成功之作 从性...
《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英语教授程虹的著作,是她在《文景》...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他的形象在大陆文艺作品中经历了几番变化,概括来讲是三十年魔鬼,...
为什么推荐这套书? 古罗马历史是谁都没有办法回避的,因为现代和它毕竟有密切的关系...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别把明儿见改拜拜》的文章,号召中国人自觉维护汉语纯洁性...重读《娘子关前》,看周立波的浅薄冷血(转载)--东征倭奴的理想空间--凤凰网博客
勿忘历史 缅怀先烈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重读《娘子关前》,看周立波的浅薄冷血(转载)
一个极其无聊的时间,我在家里瞎折腾,翻看了一些可看可不看的闲书,无意间翻到了高中时用过的课本,看到了一篇文章——《娘子关前》,趁着自己的心情很无聊,我把这篇文章耐着性子看完了。看完后我的心情由无聊变成了复杂难受。
  《娘子关前》是一篇纪事散文,作者周立波详尽记述了穿越娘子关的经过,想读者介绍了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形势和环境。文中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
  到了核桃园,这是井平公路旁边的一个大村庄。国民党第三军和孙连仲的部队,在这里山上,跟敌人打过一阵。自然,结局是不消说得的,国民党的豆腐军失败而且逃跑了。遗尸甚多。我们翻过山岭时,还闻见腐烂的尸体的臭味。山上和山下,都有作战的工事。山上的是豆腐军的旧工事。山下的石头堡垒,是敌人为了防范我游击队的袭击,新近建立的。
  我已经不记得高中时代对这段话的感受,但如今却是让我十分不自在,不知道这是不是“温故而知新”的缘故。我带着这种难受的感觉,考证了一些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有关于娘子关的战事。
  血战娘子关
  陆诒(大公报记者)
  敌既占雪花山,遂倾其大炮、飞机、骑兵、机械化部队,猛扑娘子关正面。我×××路虽在平汉线已力战数月,从未得到片刻休憩,但在孙总指挥一声令下,莫不奋勇接战。敌军的炮火、飞机。纵然每天把娘子关内外的山头,轰得峰倒岭崩,死尸有如荒林枯断的材木,填满了满山满谷,但终不能摇撼我们铁的队伍的阵地。敌军在正面遇到坚强的抵抗,遂移其主力攻旧关,该处为二十七路冯钦哉部,在十二日起与敌血战三昼夜,最后连工兵营,辎重连,教导团都调上应战,敌军死伤千余名,而我则倍之。这是娘子关头血战最壮烈的一幕!结果,我们战士打完了,敌军又进占旧关!
  在娘子关正面,战得最厉害的时候是十月十四日,敌骑兵四百余,竟冲到第×××司令部门口数里之地,那时,我副司令长官黄××能于万分危急中,沉住气奋战,卫兵,勤务兵,甚至连火夫,一律执枪作战,血战两小时的结果,总算把敌骑兵四百,解决在山沟里,一个也不得生还,使阵地转危为安。
  旧关已失,固关陷于危急状态,原驻九龙口测鱼一带的第×军,奉命反攻旧关。急行军到达敌阵前,不曾喝一口水,不曾休息一秒钟,便与敌军作猛烈的旧关争夺战,血拼一昼夜的结果,于十六日居然以无数的鲜血与断残肢体,换得了"克复"!但旧关以外的山头,仍为敌盘据,二十日起,敌机四五十架,不息的重量炸弹,猛炸旧关,以及固关以下的槐树浦,五里铺,固驿铺,柏木井一带,土地都炸平了,什么全炸毁了!敌机终日翱翔于我阵地高空,敌机上一声信号枪,敌军的排炮,便毫不吝惜的打来,工事成平地,士兵与堑壕共殉!我军不得已,遂集残军退守固关。
  旧关虽然又被敌第二次攫取到手里,但敌方伤亡甚大,并不讨得任何便宜,遂又移其精锐部队攻我右翼九龙口测鱼一带,实行迂回战略。右翼我军原为×××路,二十五日左右,×军奉命增援右翼,×××路原拟调入晋北,使晋北我军可出击后路已断的敌军,(晋北×路军,频在敌后方游击,破坏交通甚得手,在晋北的敌军,最惨时,弹药给养,都要靠飞机来输送,此时,如我军出击包围,不难歼敌,可惜晋北我军兵力不够分配,故始终与敌在胶着状态中作战)可是×××路军太性急了一点,接防的×军刚到,他们便移师,可怜徒步月余,翻越秦岭而来的×军,尚单衣草履,防地地形又不熟,又从未经历这么大的国际战争。阵地上刚刚立足,敌军从九龙口测鱼一带乘虚而入的大队便到临,就在平定前方的西回村西郊村,对敌作遭遇战。炸弹炮弹如雨点般直下,×军虽勉力苦撑,但总因伤亡过大,而节节败退。×路军刘丕成师,原在晋东南和顺一带活跃,闻边翼吃紧,于二十四日赶在测鱼西马一带,与敌作战,歼敌二联队,但他们是专任游击,不轻易打硬仗的,这次也受了右翼我军移防太快之累,也打了一回遭遇战,受了相当的牺牲!
  晋东的右翼已危,苦战在娘子关头的我军,为避免包围,不得不挥泪于二十六日晚上,退守寿阳,与此天险娘子关忍痛的暂别了!
  "《全线血战记》(新声出版社1938年5月)"
  上述文字摘自当时国统区的媒体,为《大公报》战地记者陆诒所著,鉴于作者的阶级阵营和当时的环境,难免有饰美国民党抗战之嫌。我又找到了这样一篇材料:
  惨烈的娘子关保卫战
  72岁的娘子关中学退休教师乔水长为我们讲述了娘子关保卫战的一些情况。乔水长退休前是数学教师,但对历史一直情有独钟,持续15天的娘子关保卫战成为他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1937年10月,日本人从平汉铁路向山西发起进攻,试图占领山西。国民军第17师师长赵寿山奉命前往迎击。赵寿山从保定且战且退,最后固守在井陉天长镇一带。
  几天后,雪华山失守,娘子关告急,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赶紧派第26路军和第27路军前往娘子关增援,部队来不及构筑工事便仓皇投入战斗。中日军队在进入娘子关的必经之地旧关9公里长的战线上猛烈交火,中方居高临下,占有地形之利,日军则掌控了制空权。对日军的轰炸,山上的部队避无可避。
  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赵寿山的部队最后只剩下3名团职军官。中方军队伤亡很大,得不到及时补充。在坚持了半月之后,阎锡山命令部队回撤,日军占领了娘子关。娘子关保卫战虽以中方失守而告终,但却给叫嚣3个月内占领中国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摘自日02:31燕赵都市报寻访抗日战场:表里山河娘子关
  上述文字摘自于我们的主流媒体《燕赵都市报》,和前面引用的文字所记述的战事是相吻合的。这就可以肯定地说,在娘子关,中日曾有过一场恶战,国民党军队英勇顽强地抵抗的抵抗了日军的进犯,虽然以败退而告终,但是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是足以令我们这些后人赞颂的。
  但是从《娘子关前》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在周立波先生的笔下,这场惨烈的战役成了“国民党第三军和孙连仲的部队,在这里山上,跟敌人打过一阵。”而对国民党军队英勇无畏地抵抗所作的评价则是“自然,结局是不消说得的,国民党的豆腐军失败而且逃跑了。遗尸甚多。”轻描淡写,洋洋洒洒,表现出掩饰不住的轻蔑和厌恶。这就是周立波对当时抗日统一战线上的盟友的评价。
  让我们再看一点资料:
  孙连仲部增加上去之后,首先将敌人压迫回到旧关附近,但旧关仍在敌手。那次战斗虽在某些地方把敌人压迫包围在山沟里或村庄里,但敌人不肯投降。我出了大赏,俘虏一个日本兵就赏大洋二百元,而孙部解上来的俘虏仅有两个。据说俘虏日本兵固然不容易,即使俘虏到了,稍不注意,他们就自杀,这是他们武士道教育的结果。记得有一天,一个被打散了的日本兵,乱窜到我的指挥所附近来,四周都被我军包围,他仍不投降,一面放枪一面乱跑,只好将他打死。有一次我悬赏五万元要孙连仲派一营人夺取敌占的旧关某要点,他指定第二十七师的某营担任这个任务,并宣布我的悬赏。那营长慷慨地说:“赏什么罗!军人以卫国为天职,即令牺牲了,只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在哪儿立一块碑来纪念我们这群为国牺牲的人就满足了。”后来那个要点仍未夺回来,那营长和大部分官兵都牺牲了,剩下的不到百人。可惜那营长的姓名,我现在记不起来。
  摘自黄绍竑的回忆录《娘子关战役前后》
   黄绍竑()字季宽,广西容县人。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22年被孙中山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讨陆(荣廷)军总指挥。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是年与李宗仁、白崇禧等成立定桂讨陆联军,统一广西。曾任桂军第二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第15军军长。北伐开始后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兼留桂军军长。抗战期间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我为那位不知名的国军营长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为在这场血战中陨身不恤的国军官兵而感动。但是我们的周立波先生说没有被感动的,这些为国献身的骨肉同胞能感动大半个世纪后的我们,却感动不了与他们同一个时代的周立波。他们对于周立波而言,只不过是“翻过山岭时,还闻见腐烂的尸体的臭味”。呜呼哀哉,此公何其的冷血!让我们看看他是什么来路:
  周立波()
  现,当代作家。原名周绍仪,笔名张一柯、张尚斌等。笔名立波取自英语Liberty(自由)的汉语音译。湖南益阳人。1924年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喜读文史书籍,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考入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刻苦自学英语。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文学活动,参加左联领导工作,编辑《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发表诗、散文和评论,翻译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战地记者赴晋察冀边区和抗日战争前线采访,创作了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集《晋察冀印象记》、《战地日记》。他辗转于湘、桂等地,筹办《抗战日报》和编辑《救亡日报》。1939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著有描写延安农村生活的《牛》和以他身陷上海狱中生活为题材的《第一夜》、《麻雀》等短篇小说,后结集为《铁门里》。1944年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同年随八路军南下华南和中原,写成报告文学集《南下记》。1946年任军调部英文翻译,同年赴东北参加土改,于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此书是他的代表作,展现了东北农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农民形象,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以土改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艺术上显示了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3等奖,风靡全国,曾出版多种文字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曾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深入生活。1955年回故乡安家落户,创作了反映钢铁工人生活的长篇《铁水奔流》和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禾场上》。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山乡巨变》及其续篇,从中国农民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揭示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艰难和深刻,文笔精致、圆熟,艺术上达到新的高度。他的短篇《湘江一夜》,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周立波的作品还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7卷本《周立波选集》、《周立波三十年文学评论集》,以及《周立波文集》等。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有相当高学历的知名作家,著述等身的文学大家,为何会有如此浅薄的言论。以他的文化修养和在文学界的身份,说出这样的话来,委实令人不解。作为文人的周立波,扛枪打仗他一直没有份,但是这不能成为他对抗日同胞冷血的理由。他不光做了一个旁观者,而且还要肆意地批判失败了的自己的同胞(估计就是胜了,他也会批判)。这让人不寒而栗,这难道就是一代大师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因为意识形态和时代环境的局限,周立波是情非得已,那么我们可以姑且另当别论。文学家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可悲的,其作品将会无疑不复具有艺术的审美和劝善功能。不难理解,为何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真正出过几部像样一点的文学作品。
  这篇文章至今任被当作课文来教育学生。更让人费解。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愿有生之年踏破倭奴四岛!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副局长属于什么级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