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个半月中考。这次半个月的感情结束了的是我初中的最后一个比赛。 教练让我不要训练了。好好去读书。可是我已经是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还有两个星期就中考了,英语从小学就是我最拿手的科目,上初中以来成绩也一直名列_百度知道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还有两个星期就中考了,英语从小学就是我最拿手的科目,上初中以来成绩也一直名列
不够后来都提上来了),从116,这临近中考前的模拟成绩却急速下降,这次扣了7分,114。,112,有谁能帮帮我分析一下,不要说些安慰的话,111,,,这次108。尤其是选择题.(这还是我有史以来最认真答卷的一次)答卷的时候觉得不会错这么多,(中间有过几次波动茅
提问者采纳
成绩就提上来了。每次都是全班前三名的,心情放轻松一点,但是分数就是很低,然后我就试一下。祝中考成功,这两次模拟忽然就跌到倒数了。考试时候不要想那么多。老师说是最近没有在状态,感觉自己写的也不错我语文和你差不多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要有自信,一定要及时找老师分析,我觉得大多是因为你紧张造成的,考试时应不会出现不会啊什么的问题。若是因不会选择题扣了那么多分的话;所以考试时要调整自己心态。放松首先你这次考的你感觉不好。你的平时基础打得好
这个跟模拟考试的难度有一定关系,有的是区通考,有的是市通考,难度不同,考试前把之前模拟错的题、题型分类,看看哪块还有问题,是知识点还是解题的方法技巧。题量已经够的话就看以前的错题和历年该市的中考题。不要背题,要看考点和思路。
O(∩_∩)O~考前焦虑症吧。放轻松,我也和你一样的,但是放手去做,又突然变好了。考试的时候不要太紧张,会漏看或者错看。
放轻松考试的时候不要太紧张
语法什么没巩固好吧,知识点多背背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考成绩出来了,我平时在学校都是前十,,这次竟被好几个平时一直比我差的人超过,心中落差很大_百度知道
中考成绩出来了,我平时在学校都是前十,,这次竟被好几个平时一直比我差的人超过,心中落差很大
中考是开始不是结束。中考结束,意味着高中的开始。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中考成绩和你不再有任何关系,高中后是重新的洗牌,只有努力的人才会在高中名列前茅。高一结束后,同学们的成绩与一年前的中考没有任何关系,成功属于那些勤奋者。所以,你没必要有落差,反思一下自己在中考时的状态,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别人都超常发挥?还是你自己太紧张?这些为你的高考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加油!祝你学业有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高中还有三年,以后还可以考研可以出国,加油一次考试并不能否定所有的努力,在她们心中也知道你是一时发挥失常,大学还有四年,但她们的内心是为你着急的,可能因为对你的期望会有一些言辞激烈的地方,不要因为一时没有注意脚下摔倒了就踌躇不前,很多条路,你很棒,每个人的一生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考试都有发挥失常的时候,这个没有必要太在意,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顺心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加油哦~,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朋友都会为你感到骄傲的!跌倒了还能站起来的才是生活的强者,老师和家长会理解你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27条回答
所以这不是你的实力问题,花自常开。不必伤心了。理科一男生每次第一我们学校文科有一女生每次文科第一。淡定有勇,因为出题方式不一样了,这次高考不是,这次高考也不是他,越好的学生可能越不会适应,很有一种紧张气氛。中考高考本来就是有一定的运气
这个太正常了。你觉得不正常说明你自己有问题。谁也不可能一直成功,一直处在人生和事业的顶点。自古帝王不过如此何况凡人呢。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你可以学项羽也可以学屈原学朱元璋,但是最好还是做回你自己。在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刹那,但是即便是这样,也要让这一刹那闪出耀眼的光辉,这才是你该做的。请采纳。
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成功,我现在在河北理科大学,一本,中考只有450分而已,自己努力哦
现在就是有很多伪学渣,他们平时看似成绩平平,其实他们在暗里较劲,这种人冲劲大,潜力大,只要一集中精力,就能一鸣惊人!不要责怪自己,如果怕家人失望就努力读高中,淡定,沉潜。
小问题,有时卷子简单了,那些细心的人总会超过我们这些不太细心的人
如果卷子难了
我们就会胜利
但是中考毕竟是面向群众的考试
能压线就行了
已通知提问者对您的回答进行评价,请稍等
我还有可能没学上呢,,,,😭😭😭😭
至于吗,不要为了小事就对自己放弃,人生路很长,以后努努力,照样会成功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加油吧,看好你。
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作为你自己一定会很痛苦的,但是没有办法一定要看开,高考也结束了,我的女儿三年高中成绩一直很优秀都是班级前两三名荣誉证书奖状很多,正常情况一本是没问题的,可是前两三天高考结果出来了二本还差三分了,唉你懂的……
你们那里有推优什么的嘛?一般好学生在这种尤其关键时刻没考好没不是没可能,有很多好学校为了预防丢掉好学生都会想办法提前录取啊。一定也不只你一个没考好,想开点,保持自己,还是能交上朋友。再努力一把,中考只是开头,后面路长着呢。
童鞋,你是哪里的人啊??告诉我呗,我湖南溆浦的,都考完8天了,还不知道自己的中考成绩,都急死了。
只是一场考试发挥失常吧,如果是平常的话应该不会这么在意的吧,像我中考就没有发挥好,高中的时候更用功了,毕竟要证明自己真的是比他们棒,不是吗,中考是个坎,不要连坎都跨不过去啊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淡定
我中考的时候也没考好,被不如自己的人超过了,但是我高中就很努力,把他们甩的远远的!再说你别动不动就去死啊,尽说些没志气的话!加油哦!
一时的失误不代表一世的错误……听听吉克隽逸的《即刻出发》吧,调整好心态再轻装出发……You will be better!
这个正常,我就是一名高中毕业生今年才毕业,高中与初中是完全不一样的,高中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加油。
人生那麼长,考试不是全部…你自问有尽力就可以了
这个只能说明人家是黑马!你就策马奔腾呗……中考就不能面对,那你高考怎么破!坚强吧!
你想的太严重了,一次两次的失误不能否定你长期的努力,只要自己尽力就好
勇敢面对、多想想以后的对策、这是你要做的,不是抱怨
你已经努力了,没事的。父母能理解。
这么点小事,,,有必要吗,,你这样在高中没法活
也许是命运,但人生总会有好的
看开点哪有一帆风顺的
一次不代表什么,加油哦!
中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高中参加学科竞赛并坚持下来是由于什么?
按投票排序
曾经OI岁月一去不复返,到头来时过境迁。有人说我坚持搞竞赛是为了妹子,为了妹子去努力,为了妹子去刷题。等退役多年了,还念念不忘当年的初恋,还恬不知耻地用她的名字出了一套网络赛题,还大言不惭说是想开始新的生活。等反应过来这无非是望月思日,到头来失明了,却只记着月光的柔美,忘记了真正最早追求的人。L学姐是我熟知的女生中的最强音,我最早对她毫无任何正面的评价。她蛮横无理,她能轻易在oi比赛中满分,她孤高傲慢,她在任何方面都有着鄙视我谩骂我欺辱我的资格和权利。我曾经,很恨她,她就是我的噩梦。我被她骂过,嘲讽过,打过,踢过,我感觉自己在她眼里就是蝼蚁,我永远在她面前得不到人应该有的自尊。她护着她的学妹们,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和她,和她身边的人的差距无限的大。更可怕的是,这种差距在不断膨胀。那段时光对于我来说就是噩梦,我不知道自己因此有过多少次放弃的念头。为此哭过,为此闹过,不吃饭不睡觉,我恨极了她。后来时间又不知道过去了多久,一些改变慢慢发生。我曾经告诉小岛说,我有10位想要逐步超越的人,L学姐在第四位。但是我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她,我当时在山道上告诉小岛,如果万一我真的超过了她,我会爱上她。这句话很快就被我们忘记了,因为话音刚落,教练老师给我打来的电话就让我傻了眼。我并不知道我为何当初要和小岛说那样的誓言,而后来我也的确爽约了,所有的人,朋友,老师都没有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意识到我对L学姐的情感变化,而我也从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意。唯一的举动,莫过于在APIO的时候装疯卖傻闯到她的房间,以及向和她住一起的浙江队女生询问“有没有见到一位很漂亮很帅气但是脾气比较暴躁的女生”。其实,说来惭愧。那一年去北京的火车上,我偷拍了L学姐无数张睡觉时候的照片。这些本应该被我珍藏的照片,却只被保存在了一部很差的不防水手机中。而这部手机也在第二年NOI期间,被满身的汗水打湿,彻底坏掉。最后一年陪伴L学姐准备NOI的时光,可以说就是我一次次尝试被她不讨厌的时光。我可能实在是太羡慕那些曾经和她一起有说有笑的朋友了,我也想,真的好想和她有说有笑。我陪她打USACO月赛,陪她打COCI,陪她打BOI,打Ceoi。就算是Ceoi输了她一名,我也真的记得自己伤心了好久好久,就感觉自己又被甩远了。自己手贱导致USACO被封号了,眼看着她在做金组,深感被拒绝了一般。于是在一场内,先做铜,给admin写信请求升级,再做银,再继续给admin写信请求升级,再做金。她坐在对面的电脑前,那一句坦然的“又赶上来了?”,感觉,就同表白成功了一般。后来经常去她们班门前疯,她们整个理科实验班都差不多知道了我这号“小破孩”。无论是去找别的学长玩,还是装疯卖傻溜进去听课,或者在门口来来回回蹦蹦跳跳,估计都没有几个人知道我来只是为了能多看一眼那曾经让我惶恐不安,现在仍然会让我惶恐的L学姐。她毕业的那一天晚上,她们班已经空无一人了,我以去机房训练为借口,溜到她们班空荡荡的教室里,坐在角落的椅子上,一遍一遍,一遍又一遍低声念叨着她的名字。我真的很害怕被人听了去。然后走到她们班黑板前,写下了想对她说,却又希望她不会知道的话语“致最可爱的**姐”。
竞赛比高考简单轻松,可以拿要竞赛当借口天天翘课出去玩或者宅着看番(逃。。
谢邀。不少人学竞赛的初衷是为了升学,但是学习竞赛赖以生存的动力是兴趣。当你愿意为了一门常人看起来枯燥得不能再枯燥了的学科上长时间地钻研,目的才不是什么保送加分,而是单纯的可以获得乐趣,那小小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大大的乐趣。其实哪只做竞赛,做什么不都是依靠乐趣吗?不要总把学科竞赛与其他的东西隔离开,本身每个人就有擅长的与不擅长的,热爱的与不热爱的。不热爱,什么都无法做出成绩。以上。
让我这个最后什么结果都没得到的竞赛党来回答最合适了……引自我一年前写的答案目前仍是高中生,竞赛生涯也没有结束。数学竞赛党。挚爱数学与物理。但是我其实并不喜欢数学竞赛(虽然不反感),初等数学的东西的不是我的菜。甚至物理竞赛要用的数学都比我们强……首先说一点,个人认为,竞赛对以后都学术生涯是十分有帮助的。就打数学来说,初等证明的方法一辈子都用得到,甚至技巧性的东西也是这样学会的。对数学的敏感与直觉也是有助于培养的。所以至少从这点来说,竞赛是十分有好处的。但是,竞赛也是工具,是帮助学生进入名校的跳板。更确切的说,是为了有助于学科人才的培养。所以我对于那些并不立志从事这个学科研究的人参加竞赛并不感冒。如果凭高考,我应该是没有可能进入清华北大的;但是通过竞赛,我却有可能轻松进去(现在保送比较困难,一般是签协议,高考上一本就录取)。这样我高三的一年就可以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同学在刷五三的时候,我在刷吉米多维奇;当同学在做英语阅读的时候,我在看GTM;当同学被各种蛋疼的物理题给困扰都时候,我在推导朗道上的公式。我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去想那些变态的实分析问题;我可以被微分几何的书卡几个小时而不担心浪费时间;我可以慢慢地看完素数定理的各种证明;我还可以去看看代数几何是不是真的那么难;分析力学用哈密顿又是什么样子;我还可以体会微分几何在广义相对论里的重要意义;泛函分析在量子力学里的神奇应用;复变函数又是怎么在流体力学里派上用场……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么地美妙。更不用说高中毕业后的生活了。这就是竞赛能带给我的。但是,竞赛是很有风险的。如果下周的竞赛考失误了,那可以什么都没有了。不过,至少还有我说的第一点,也许这个更重要。愿我成功吧!这是写在去年联赛前的,然而我完全没有料想到我的高三会是这样地度过。那个时候科大都没有怎么考虑,没想到现在连科大都去不了了。不过,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竞赛的原因,一直以来了希望。这样的结局,我也不后悔。这就是人生嘛。
一直都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毕竟鄙人的高中竞赛史也是颇为有趣与独特的经历。下面就来讲一讲我的一些故事。我参加的最主要的竞赛是数学竞赛,当然高中也打过生物竞赛的酱油,以下如无特别说明“竞赛”指的都是数学竞赛经历。个人以为,如果小学或是初中没有接触过数学竞赛的话,到高中很难有再往下走的可能性,所以我打算把我们的时间点推到比较久远的地方。很多事情记得并不真切,敬请原谅。大概总结一下吧,就是,兴趣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取得各种小成功(比如成绩很理想的考试,竞赛拿奖)的成就感是培养兴趣的主要方式,而兴趣是参加学科竞赛并坚持下来的先决条件。而进入高中以后,功利因素则是继续往下走的重要动力。大概是很小的时候鄙人便对数字有特别的兴趣,各种速算,乘法表什么的都不在话下,甚至五六岁父母给我讲什么是负数我也可以理解。那个时候大概就是觉得数学这个东西有意思吧,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快感。记得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觉得学校二年级数学兴趣班讲的东西已经无聊了,遂跳到三年级,然后很快适应了三年级的节奏并秒杀了学校里高一个年级的所有人,颇有点小人得志的感觉。于是后来就不再去学校的兴趣班了。后来因为家庭变动去了另一个省的省会城市,四年级参加小学“华罗庚金杯赛”和一群六年级的同学竞争居然奇迹般地入围了复赛,但那时还是too young,好多题都看不懂,更别说取得什么成绩。五年级再去参加拿到了区的预选第一名(不过我所在的区处于市郊,在全市算是比较穷的,教育资源也相对落后),但那时的火候也远远不够,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正规训练,所以还是没有拿到奖。也是那个时候,我家长发现所在城市有一个官方的小学奥数培训机构,那里集中了几乎是该省会城市最优秀的尖子,训练也更加系统,于是六年级我成功考进那里,又很快适应了节奏并爬到了比较靠前的位置,参加竞赛拿到了奖并成功进入全省最优秀中学的数学竞赛班。这个阶段我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意识,毕竟年纪小只会闷头往前跑,父母老师叫我做什么就去做,当然也确实觉得数学这个东西有意思,也是受到各种成绩上或者言语上鼓励的影响吧,总之学习还挺自觉的,也几乎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那个时候我估计还不知道“功利”是什么),即便后来考竞赛考学校什么的也毫无负担,现在想想都为此感到吃惊,也许真的是“无知者无畏”罢,当时除了学习真的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对世界有了一些认识与看法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状态了。进入初中以后就不太可能继续享受碾压别人的快感(事实上到现在为止都不可能再体验了),毕竟学校招来的是全省最优秀的学生。我初中过得也不算好,学校在生活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当时年纪太小很难适应,跟同学关系也处理不好,身体素质也非常差,还颇有些自卑心理(我现在的情况跟当年完全不一样了嗯)。只有在学习上能够一直跟住步伐处于前列(处于前列就够了,毕竟入学以后被各种打预防针)。那个时候跟小学阶段比较类似,没有太多自主意识,绝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思考题目(那时经历的数学竞赛训练已经不容易了,经常为了一道题想一个钟甚至更久)或者是读课外书(各种都有,比如《巴巴罗萨计划》《戴高乐传》《台湾的“务实外交”》《查拉图斯特拉这样说》等等,请不要跟我讨论这些,我一概不懂得,现在想想当时纯粹为了装逼才会翻两眼,并不会认真读,也不太可能真的读懂),所以时间安排也比较丰富,无暇真的去思考人生。当时不仅数学成绩理想,其他科目也普遍不错,每一次大考(期中期末)学校都会给出年级排名,我都能稳居前二十甚至经常进入前十,竞赛方面也参加了初一的华罗庚金杯,初一初二的“希望杯”,初二初三的初中数学联赛,等等,几乎各种比赛都能有所斩获,初二、初三还参加过生物与化学的竞赛,也都能拿奖,最后也成功进入了同一所学校的高中竞赛班。所以那个时候的学习动力也是类似的——兴趣与成就感,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有相互加成的关系。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初中的常规训练就是做竞赛题,对于普通的中考难度的内容并不会涉及太多,所以如果不学竞赛根本不能生存下去。接下来说说高中搞竞赛的故事。小学升初中有近千人考一所全省最优秀的中学结果录取了不到一百个,初中经过各种淘汰筛选掉了一批,还有些学得不错的同学到高中就主攻物理或者化学竞赛,这时一起学数学竞赛的只剩大约二十个。到高中以后仍然是大大小小赛事一堆,但除了高中数学联赛的所有比赛都已经可以认为是鸡肋,原因很简单——它们不能保送。高中开始我们就有专职竞赛教练,这个老师非常急功近利,对学生也非常push,高二考联赛之前我听到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定要拿到一等奖”,原因很简单——按照当时政策省级一等奖有保送资格——我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升学的压力以及对数学竞赛体制的逐渐了解使我第一次有了非纯兴趣因素的驱动力(毕竟初中升学压力很小,我们中学有一些特殊招生政策,所以我成功避开了中考),这使得我几乎是“不得不”好好学数学竞赛,但那个时候我也是非常顺从,按部就班地学,对未来也没有想太多,直到高二联赛,那是我整个数学竞赛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高二我连全省三等奖都没拿到。高一就参加过联赛,当时学的东西很少然后随便去考了一下都拿到了二等奖,高二实力肯定远远强于高一,但高二那年肯定是因为压力过大,进入考场上就懵了,远远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来的成绩几乎是所有同学里面最差的,而平时测验我好说歹说都能进上半区,甚至不时可以进入前五,那时自己肯定能达到一等奖边缘的水平。这也许是我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经历了吧。考完那次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神情落寞的状态,身边有一批人选择了离开竞赛圈,有一批人已经有保送资格在手,两批人都让我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怀疑:离开的那一批让我想“连比我考得好的都不想玩了我为什么还要坚持?”,已经拿到一等奖的则让我对CMO(冬令营)看不到任何希望,而如果进不了CMO就很难去全国最好的数学科学学院(毕竟我一直以来就想以后成为科学家,我从来没考虑过大学读非理科专业的可能性)。事实上更糟糕的事情是,我们竞赛教练成天说我们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如何比往年很多届师兄都要差,再加上之前的惨痛经历,我甚至开始怀疑到高三是否会连一等奖都拿不到。很长一段时间我连数学题都不想看一眼,这种状态持续了接近半年。这半年我日常功课学得还不错,然后大概是因为初中就玩了玩生物竞赛的缘故吧,我高中又跳了坑,大概高二那年四五月份的时候,长达两周课余时间都关在实验室里看陈阅增先生的《普通生物学》,然后混了一个省三等奖。当时其实早就有点想不玩了,毕竟我虽然背书不错但并不觉得这些东西有太多意思,而且平心而论走生物竞赛获得保送资格难度要大得多,生物保送资格的含金量也不够,此外我们的生物老师也劝我本科不要读生物,但另一方面当时想跳坑的时间距离一切结束已经不远了,感觉如果放弃的话对不起之前的努力(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经历生物竞赛的过程以后,我就清晰地知道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了,我还是想搞数学竞赛。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因素就不再是兴趣了,而是功利。这时离竞赛还有大概五个月,如果之前一点基础也没有再从头开始怎么也来不及了,而且进入高二甚至高三课业压力只会越来越沉重,无论怎么有兴趣都很难从很低的起点用如此短的时间飞跃到足够高的水平。但很幸运,我的基础还是不错的,再加上有一个之前不想学的同学也想通了(这是我长期非常好的朋友,他的加入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我决定好好冲刺数学竞赛。接下来一个阶段我就豁出去了,平时其他科目的课后练习都不做,期末考试也几乎是裸考,只是学业水平考试花两三天刷了一下题,毕竟这个涉及到升学。每当遇见一道做不出来或者费很大劲才想出来的题目我都会总结,然后就有了被同学戏称为“葵花宝典”的四大本笔记本。那几个月我刷了大量的不等式、数论与组合题,暑假也是全国各地到处跑去参加各种培训,水平提升很快,到考前基本具备了学校内前四的水平。虽然真正考联赛还是心里很紧张,但毕竟实力在那,运气也不错,最后压线进了省队。数学联赛改卷非常缓慢,总是传出各种小道消息但又没有定数,最后出成绩比考试几乎晚了一个月。我说过了我是压线进的,这一个月的等待对我而言简直是煎熬,根本看不进去数学(如果我没进冬令营那我岂不是都在做无用功?),所以当我最初重新投入准备的时候我毫无状态,各种题目不会做,当时有人劝我放弃冬令营而准备保送生考试,毕竟我高考知识学得比较扎实,期中期末考综合排名也很靠前,但我当时并不想为此专门跑一趟北京,而且我也觉得我没有足够的精力两手抓,所以我拒绝了这个想法。后来进入状态之后我越来越有感觉,再加上很好的运气(那年CMO出题比较对我的胃口),我的成绩非常理想,又压线拿到了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去到了非常不错的学校与最想去的数学专业(其实我完全可以去全国最好的数学科学学院,只不过因为各种阴差阳错没有缘分吧),后面什么学堂班,什么大一暑假的牛津之行,都仅仅是因为这一次考试的运气好而已(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说我的经历“独特而有趣”了吧,看我高三比高二进步了多少!有几个进过集训队的曾经受到我这样的挫折!)。后面严格意义上还有将近三个月,但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了,我的实力距离只有六个名额的国家队相去甚远,不可能再往前走了,所以最后一个阶段也不是很拼(另一个因素也是之前长期的奋斗太疲倦了),毕竟缺少了精神动力。最后一个“赛季”能取得如此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没有那么push了。我家长找过老师谈过一次话,希望老师不要给我压力,于是接下来老师就再也没有强迫我看哪怕是一页书,即便是CMO之前状态不好的时候也只是淡淡的说“只要你自己清楚自己的状况就可以了”,从很大程度上这减小了我的心里负担。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硬实力的提升,那个时候如果目标只是保送资格基本没有任何难度。毫无疑问,这个阶段之下,升学才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我做出的所有决定都是出于最大可能去好学校与想去的专业的考虑,单纯的兴趣不可能支撑下来整个过程而没有任何焦虑。总结一下吧,坚持学习竞赛的动力主要是兴趣或者功利两种因素,而具体哪一种因素占主导地位,取决于你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小学、初中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所以就“无知者无畏”,学习基本靠兴趣;高中因为明显的升学压力,所以功利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力;而大学参加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跪了,勿念)虽然也有升学方面的考虑,但是这时除了未来读书的学校,还能够看到一些未来的科研生活与科研状态,也完全清楚以后做科研最重要的事情是跟好导师写出好的paper,而好的学校就相对其次,所以相对高中而言就看得开一些,大学学数学就基本上是纯粹的兴趣驱动了,而高中的时候,眼界还非常狭窄,只能看到北清科复浙等学府,以及各种道听途说的一所好学校的影响(相比之下也许好的本科要重要得多),对后面的路一无所知,所以功利心就强得多。与高中的竞赛失利相比,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不理想简直什么都不是。以上。
刚开始学竞赛是为了装逼,后来发现如果不继续学就没有可以用来装逼的东西了就只能坚持了。。造成的结果是上了大学之后我再也不能装逼了
谢邀。由于初中数学成绩不错,开始在数学老师的引导下接触一点简单的数学竞赛的内容。当时很喜欢在纸上画画图形,也因此对几何很感兴趣,认识了诸如托勒密、梅涅劳斯、赛瓦、迪沙格等人(笑),并且参加了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有幸拿了两次奖。当时真的是纯兴趣,因为不像高中数学联赛和CMO,这个比赛并不能让你保送重点高中,也不能给你中考加分。但是后来却因为这个和市里的重点高中签了协议,若中考考进去便可以直接进入竞赛班。顺利考上该高中进入竞赛班后,老师要求每个人填写一个竞赛志愿。数学竞赛压力最大,这我是知道的,但出于兴趣还是义无反顾地填上了它......高一是最难的一年,因为我发现我在初中数学竞赛的那点小聪明根本不适用于高中竞赛,同时也与班上其他的几位早就开始准备竞赛的大神有着不小的差距。我的信心开始减少,想法比以前更多,兴趣也不如以前了。在班上,每周有三个下午会上竞赛课,然后会有作业,同时高考科目的作业也要完成(当然也可以抄)。我不是竞赛大神,自然不敢完全放弃高考一心一意搞竞赛,否则若竞赛没能出成绩高考会比较惨(更重要的原因是保送政策的修改)。在课内学业和竞赛的夹击下,我只好每天先做完课内作业,然后开始做竞赛题一直到12点半。这个时间可能对大家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我这个熬不得夜的人来说已经算很晚了。就算这样那些竞赛作业题我也常常冥思苦想而不得解。有好多个夜晚,我做不出来竞赛题急的想哭,也曾多次有过放弃竞赛的想法。但是,我想起我在小学,在初中的经历,一开始我并不算优秀,甚至在班上处于中间偏后的水平,但是我不会想太多,不会急躁,而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做好当前。我试着清空脑子里的多余想法,静下来去思考题目,试着找回当时的兴趣。我凭借着对数学的热爱坚持过了最艰难的一年。到了高二,课内学业的压力少了一些,我有更多时间去研究数学竞赛,也渐渐有了一些信心,后面也就顺利地坚持了下来。
竞赛比高考轻松得多啊。。天天都可以颓7/26 update:刚从竞赛退役回来搞高考= =高考比竞赛实在是艰难太多了……
贴一篇旧文《竞赛杂感》,高二暑假写的。本来碰上100篇日志,昨天99篇的时候就应该写点什么。但是发了LHC的文章之后才想起来这一点,只能今天补上。突然想到谈竞赛,其实也并不是很突然。今天老妈下班跟我说IOI(注:IOI2011)的成绩出来了,中国队拿了第2、7、10、63名。白俄罗斯一个妖孽级的小孩(16岁)(注:即tourist)拿了第一名(他09、10、11三届IOI第一了……妖孽)。我是搞什么竞赛的?我个人还是倾向于OI和MO。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我都不怎么用心在弄,只有这两个我是用心在弄的。倒也说不上有多用心,总之是比物理化学要多些的。我参与过并且有些收获的三个竞赛(数学、信息、化学),我的参与和准备等等过程正好是三种不同的类型。数学竞赛,普遍称呼是奥数。现在很多人批奥数,其实真的是张冠李戴。真正的影响现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不是奥数,是家长的心态和社会的氛围。这个跟我今天要说的没有太大关系,不多展开。所有学科当中,我最喜欢的是数学。有一段时间我会说是计算机,那估计是我刚开始搞信息学奥赛的时候,因为那会儿大部分时间泡在上面的缘故。但是如果让我现在排张表出来,我肯定还是把数学放在第一位。学数学靠的是什么?是兴趣。绝对是兴趣。因为我学数学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靠。学一样东西,最好是有兴趣,其次是有氛围,最后是有要求(有目的)。我学数学的时候没有氛围,边上的同学都没我那么喜欢。没有什么目的或者要求,市实小从来不办数学比赛,或者参与别的数学比赛,导致我小学里面数学没有出什么特别强的成绩。所以我只能靠兴趣,不知不觉的就走了学数学最好的一条路。幼儿园如何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对数字的敏感应该是从那时候就开始的。我还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做10以内加减法,1分钟里面我做了100道,错了1道。这个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后来我妈和我又提到过。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老妈很认真地给我做速算题。那时候新华书店有的卖那种长条状小本子的,一页是一天的量,但是我妈抄的比较多。我二年级的时候差不多把三年级的那些速算的都做完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做过速算。但是我的心算能力绝对是那个时候就培养出来的。心算靠的是记忆力,如果记性够好,完全可以在大脑里列个竖式。当然一些技巧也是很必要的。差不多三年级,认识的字很多了,开始看书。看得数学类的书很杂很多,而且都是些故事类的。记得最清楚的是去图书馆少儿馆借书,我几乎把所有李毓佩写过的书都借来看过一遍了。在这个过程中还看了一些物理、化学等科学类的杂书,还有很多数学史的书。当然当时是当作小说书随便翻翻的。我现在书架上还有一套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这里面好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于我买的时候来说),我真正有耐心看完而且是很津津有味地看完的就只有数学了。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我是真正的接触奥赛。周三下午有一节课,就是找了一些数学学的好的同学去参加的。可惜这个班只办了一年(还是只有半年?我记不得了,应该是要一年的,因为学了要两本书;一起上的我就记得周元圣和施含章了,我们班是谁我不记得了。)。当时上课的教材是《华罗庚数学金杯赛》(或者是差不多这样一个名字),小学奥赛的很多东西都有,羊吃草等等,甚至包括了排列和组合。当时排列数还在用P(上M下N)表示(现在用的是A),组合数用的是C。而且小学的这些东西记得很清楚,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忘。(当然,这句话是废话,主要是因为排列组合这东西初中又学过、学信息又学过、高中又学过,现在忘了倒奇怪了)。还有同余也是这个时候学到的,三条横线和(mod n),顺便就知道了费马小定理,但是从来没有用过。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看别的东西了。我手头还有的几本数学方面的杂书,都是五、六年级到初一初二的时候买的。(而且小学的时候居多)。当时有一套书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数学方面的有四个人张景中、谈祥伯、李毓佩、刘后一。李毓佩的有三本,爱克斯探长(就是X探长啦~)、荒岛历险、数学花园历险记(最后一本的名字我不太确定),比较郁闷的是我一本都没有买到,前两本是借来看到的。(我是在第二本书中知道的海伦公式,后面还会提到)。谈祥伯我有两本,数学营养菜 和 故事中的数学,都是些小故事。(我还另外有一本 童话故事中的数学)张景中的我只有一本,但是这本应当是最精华的一本 帮你学数学。(我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知道了海伦公式的全称秦九韶-海伦公式,并且详细地看了推导过程。这本书以很大篇幅介绍了共边定理,共边定理的深刻内涵是高中数学竞赛都会涉及的内容。)刘后一的一本是 算的快,介绍了各种速算、心算的技巧性的东西。李毓佩另外有一本我搞到的是 正负解析。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无法理解的。我记得那时候很难理解绝对值|a|在a&0的时候等于-a,因为对负数没有什么概念。我五年级就知道负数开平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的,得到的称之为虚数,但是从来不知道这玩意儿有什么用(除了偶尔我说出来唬唬人以外)。但是这些书确实让我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课内完全不涉及的数论一块儿,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这些数里面逐渐得到概念的。我到了初中还经常翻看这些书,本来不懂得一些东西慢慢地变得容易理解了,这是极大的一种快乐。初中以后,我就很少买书了。我拿我爸的卡到主馆借了很多书,大部分也是数学的,还有一小部分计算机的。但是当时还是看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和一些数学概论,没有什么更多的收获。除了康托的无穷观念,是在初中看了一本完全介绍康托的数学史书才逐渐明白的,小学的那些杂书几乎对这个没有任何涉及。然后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各种数学竞赛纷涌而至,但是感觉其实都没有什么难度。初中恰逢江苏取消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江苏赛区的比赛,所以没有碰到这种难题(我现在在中等数学上看到初中的题,想想初中要是看到这样的题准保是一身冷汗)。时代数学其实不难(我后来看了下当时的获奖名单,很多人现在都是同学了),westpac也只能算是侥幸(因为英语学的不错占了些便宜,我还是认为这些题如果译成中文来做几乎没有难度)。即使到了高中那些海外数学竞赛也就和国内差不多(除了国家级的那种),主要是晕在英语上了,比如COMC、AMC,甚至AIME也还好。但是Euclid就要难一点了,最难的还是我有幸参加过一次的CMO(加拿大数学奥赛),6道题难得跟什么似的,最后只做了2道半的样子,主要当时还没有接触国内高中联赛的数论的内容。国内的比赛,数学的预赛其实不难(今年估计真的是被批卷老师阴了……)高一很2的放弃了两道几何,高二的时候就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结果幸好高一81分压着过了(说高一80分可以去考一下复赛),然后复赛不错,决赛有些超水平,混到了省一。今年复赛过于简单,不过反正只是过不过的问题,无所谓分数。还得看10月份的决赛怎么样。上面说的都是靠兴趣,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次考试一定要什么奖什么的(尤其现在决赛我也很淡定,反正国一有一个了,再多一个只是更加保险一点罢了)。信息学又不一样。信息学是初一开始学的,比常州、南京那帮子人都晚了些(华逸青(现在在省常中)跟我说她五年级就学了,我无语了)。目的很简单,就是拿奖,拿省一。原因很复杂,要追溯到还没有进立达那会儿。立达那时候还没完全搬到侍其巷那边,我跟着我老爸去旧的立达(也就是已经搬掉的AL本来所在的地方那里,泮池边上)找了胡青薇副校长。我也忘了怎么会说到的,反正最后就在说如果以后想上苏高中的话,拿三个省一等奖(还是两个?)就可以签协议去苏高中。那年好像正好有一个牛人拿了物理、数学、化学三科的省一,然后就是去了苏高中的(比我高三届所以完全不认识了……)于是当时就定了目标,一定要拿到三个省一。结果进了立达以后江苏省里文件就下来了,取消各项学科竞赛,只剩信息学了。不过为了争取一下,我还是决定就学信息学,争取也拿到省一。信息学的初赛是10月份,但是一进去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培训,所以初一没能参加。那一届拿省一的是章超、许悦韬、戴非羽。耿玫芬老师(初中很多人叫她老太婆,我倒觉得她没那么严苛)那时候一直说马秋明其实应当拿得到的,因为马秋明是最扎实的一个。(结果马秋明好像始终没有拿到直到高中结束,他考了千分考,后来去了复旦)很幸运,我应当算是耿老师的最后一批学生,后来的学生都是去章维铣老师和管老师主办的在平江少年宫那个班去上的。当年一开始有四个班二百多个学生上理论课,结果到初一暑假只剩一个机房不到(30来个人),到了初三比赛的时候只剩12个人了,所以很缺氛围。我是一开始的理论课掌握的估计最扎实的一个,这对后来的确是大有帮助(尤其后来大约初三升高一的夏令营考试挂掉了,之后我开始规范格式,我的程序已经达到了很标准化的样子了)。其实一开始对信息学的兴趣仅限于可以多玩玩游戏,但是第一节课我抢了个比较前排的位置,然后被耿老师点名上去做了道题(画NS图,记忆犹新),然后得到了表扬,让我一下子就很有兴趣了。(所以说表扬教育其实是很有效的。)信息学竞赛比较遗憾的就是后来兴趣没了,氛围也没了,所以后来的比赛就比较差劲,虽然也算尽了力,但是还是连着两年挂了省选。最要感谢耿老师的是初一那年暑假的夏令营,我是顶替姚子晗去的,那次夏令营第一次接触了很多东西,在B层次认识了小倪子(注:倪泽堃,后来NOI2011拿了全国第二),知道了(但不是很认识)常州的吴争锴、钱雨露、于竟成这仨(为什么要提他们仨呢?是因为我们是一届的,所以到现在都是一直同台竞技的对手),认识了李开远(对,就是人人上那个李开远十九世)和李梓颜(他高中去了南京),认识了黄子川、徐锴、任泳臻这三个学长(黄子川去了立化。不过他们三个好像都不再搞计算机了)。(后面五个是高一届的)。第一次学了贪心、分治、动态规划和树、图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第一次买了中学高级本(我喜欢叫红皮,虽然好像大家都不这么叫。我管中学本叫蓝皮,高级本的练习册是紫皮),第一次买了林厚从的那本非法出版物(好吧其实是他们的校本教程)《程序设计与数学》。那一年是在泰州二附中,很遗憾后来有一年在泰州中学夏令营没有回泰州二附中再看看(就在隔壁)。最重要的其实倒不是这些人、这些书,而是一个氛围,在立达从来没有过的氛围。周围所有的人,所有的思考都只围绕着信息学,这就是一个夏令营的好处。(冬夏令营这种氛围比较浓,如果只是比赛的话我一般都在宾馆打游戏居多。)当时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而且我恰好用一年时间好好地把框架全部扎实了,那一年的夏令营对我而言是一次飞跃。所以很幸运的,我在初二那一年比赛就拿了350分,达到了普及组(差不多就等同于初中组)的国一(注:信息学省区联赛的全国一等奖,大致就是其它奥赛的省一等奖前几十名,但由于是初中组所以和保送资格不挂钩,高中组的时候可以获得参加各高校保送生资格考试,所以只是名字好听点罢了……)。那年的题目我就记得最后一题的汉诺双塔和倒数第二题守望者的逃离。我表示很惭愧的是我那时候没有玩过War3,所以我对题目里的尤利安和玛维-影之歌提不起任何兴趣,结果这道题最终还是没有做出来。最后一题则是一个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段子:在比赛之前,初一的(我忘了是谁,应该是华杰)问了我输出汉诺塔的移动顺序的那道递归,我说我不会做,但是我知道汉诺塔总的移动数目是2^n-1,结果那年最后一题就考到了,只不过多加了一个高精度运算。经历了一次成功,让我很高兴,初二一年还是很努力地在学(包括夏令营考的也不错,可以参加NOIP之后一天的省选第一轮了),然后做做函授课程里的作业啊之类的。然后初三比赛前,我不知道是章老师提出来的还是耿老师提出来的,反正最后是让我停课一个礼拜去苏高中集训。我那一个礼拜的停课效果有多好?我再也说不出来了,因为苏高中再也没有这么多精英集中在一起的一次集训了。那一次集训是很可怕的,宋文杰刚刚从高一升上来,他在高一升高二那个暑假在VIJOS和其他一些OJ上刷了接近400道题,成为苏高中冉冉升起的新星(真的是新星,超新星爆发的那种),当时参加集训的有高三:姜凯、杜正阳、孙少骅、王宇珂、丁珺晖(其实本来还有一个张徐凡,张徐凡去印度了,他本来是这一届最NB的人物)高二:马秋明、章超、许悦韬、宋文杰、(戴非羽也来的,他是在实验中学)宋跃、张凯(最后两个成绩和马秋明差不多,都不是太好)高一:张若愚、李开远、陈芸璐、邹岩、张天汉(邹岩去了澳洲,张天汉转攻物理竞赛了,今年高考去了北大)初三:本弱菜…………不过作为初三的唯一一个其实也没有弱到哪里去。再往上一届还有一个高斌,但是鉴于高斌的名气不太好,而且成绩也一般般,就不说他了。……(这一届集训的时候有几道题就是恶搞高斌的。)这里面有8个人拿到了全国一等奖的保送(姜凯、杜正阳、章超、许悦韬、宋文杰(其实他用不着)、张若愚、李开远、本弱菜……)(当然不是在这一年都拿到的。)这次集训让我真的是质变了,境界直接提升,普及组直接满分,拿了第二次国一。但是第二天的省选很郁闷,挂在第一轮上了。万分感谢章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去了全国冬令营,尽管只是稍微开了开眼界,但是更重要的是把我保进了省选第三轮。在全国冬令营我亲眼见到了OI界的一些神牛,比如神牛们的老师——大神牛吴文虎教授,国家队的四位神牛,国家队领队胡伟栋(也是前一年的国家集训队的),传说中写出了黑书《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的刘汝佳(SRbGa)的真面目也见到了,还去和他扯了几句欧拉定理(费马小定理的一般化)。后来是听那一届国家集训队的冬令营论文答辩,记忆犹新的是骆可强的底层优化内容,完全是真正的程序员所要做的东西。骆可强那次好像是出了什么事故,但是最终坚持来参加,最后冬令营比赛全场第一。但最后很可惜落选了。在冬令营认识了华逸青(还记得整天抢我的手机玩百战天虫玩到没电~我始终想不出来这有什么好玩的……顺便谢谢你的贺卡(是不是隔了太久了……))和韩希之(今年这两个人都进了省队,所以果然我是个弱菜……),还有今年去IOI的神牛蒋中天(膜拜啊,IOI金牌了)。金斌和吴翼这两个神牛只能算混了个眼熟,前者落选了国家队,但是代表上海交大拿了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世界总冠军,后者进了国家队,不幸只拿了银牌。刚刚提到去全国冬令营保进了省队第三轮,结果由于中考的原因还是放弃了(但是去参加了集训,认识了曹鹏程、李首扬等等)。(中间还搞了化学竞赛)中考很不错,但是我还是想说极其羡慕常州那些可以直升本校的家伙。然后暑假夏令营比赛踢到电源线结果就杯具了,还好那一年NOIP虽然我考得很萎但是大家都很萎,于是我也高一就拿到了国一,而且进了省选一轮。然后过了二轮再次倒在了三轮。其实那时候已经开始没有氛围了,最上面的一届都很忙碌的在搞自己的大学内容,只有我和张若愚在准备竞赛,张若愚比我用的功多得多,但是他和我一样差一点运气,而且他差的运气估计还多一些,所以尽管他实际上比我强,但是还是没有能够进入省队。苏州最后还是只有倪泽堃过了第三轮(今年也是),但是最后好像还是没有成功地进省队。去年NOIP之前的集训,感觉就已经一般般了,结果比完赛我拿到了国一,但是其他人都差了一点。省一倒有几个。从下个学期进来的高一那一届开始,高中比赛省区联赛一等奖再也没有保送资格了,估计以后这方面要成气候就更难了。最后要说一下化学竞赛,我主要指的是初三那年参加的天原杯。3月20号我参加了最后一次计算机集训,然后我就决定不再参加了。为此我其实纠结了很久。但是接下来就通知有天原杯。我初三的化学学的还不错,而且那时候是参加化学竞赛的辅导的,于是就报了名。从报名开始,一直到最后的决赛,总共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那一个月就一直在做卷子,严西平给了我们一个地址,反正就去那里下载了做就是了。初赛随便的过去了,直到决赛前一天晚上,我还做了7份卷子(是当年各省的初赛卷子貌似)。我没算过,但是大概我那一个多月做了将近六七十份试卷(虽然有很多重复题,但是大多数都是不一样的)。大致到了很多题型瞄一眼我就知道它要考什么内容了。后来搞到90分,全国一等奖,大市第一,有些出乎意料。但是想想之前疯狂做了一个月的题,有这样的收获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后来中考的时候化学几乎就没复习,因为都差不多的,初中只学一年的化学,怎么考都跳不出一个框框来。综合起来,竞赛其实也是有诀窍的。要有兴趣,要有氛围(很多人都在弄),有时候还需要有个目标或者动力。有了这些,还要肯做。虽然我们班的同学一向很BS能做的人,但是那些BS别人的人大多自己是最能做的人(比如大锑、几个教授~)游哥和解哥好像最后家长会的时候还被蔡斌说了他们把新课标做完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看见这些能做的人基本上不会太差,因此坚持要做还是一条真理。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其实说着说着就变成我的竞赛经历流水帐了,大家可以当小说书看看。有不懂的也可以来问我,能补充的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欢迎提问和交流。最后总结一下,我在竞赛上走得并不远,始终没有到进入省队的地步,结识了很多全国金牌,每每觉得这些人都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智商差距啊)。不过,我觉得自己总结的这几个道理还是能够代表普通大众的(不是精英大众),如果只是到我这一步(省一等奖)也就够了,如果要更进一步,我来找一些人@一下…… 然胖是物理竞赛全国金牌其它的容我找找……
能保送。我是一直觉得学习竞赛还是应该功利一些的,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更这么认为了。EDIT: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比如我遇到了好老师好同学让我想留在数学竞赛班,比如我还学得会能学下去。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能升学,不然我也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上面,我们的竞赛班也不会存在,我也不会在高三浪好几个月去迎接CMO。
背景:小城市,高中虽是省重点但是完全没有竞赛氛围。我们那一年只有一个数学省一(我),两个物理省一(我是第三)。我想说对于这样没有竞赛氛围的学校,能坚持从小学初中高中都在搞竞赛完全就是因为 我从小数学、物理成绩好,然后小的时候被挑选去参加一些竞赛,然后获奖还不错,然后就被贴上标签了,然后高中数理成绩又比较好又被选去学竞赛了,就这样呗,悲催的是我直到获奖之后都没主动去想我干嘛学竞赛。所以如果以后有了小孩,我一定拼尽全力让他上最好的中学,至少有氛围有环境。
一开始是兴趣,纯粹兴趣。喜欢看好玩好看的化学实验。入坑后随着压力变大竞赛课程变繁重,兴趣减少,功利心态压过了兴趣……不过也得感谢这种心态,否则我一定坚持不下去,家人也不可能支持(事实上反对。是否值得反思呢……
高二第一次参加竞赛,因为一些超级若的失误,比如计算过程都对啦最后这结果掉了个因子2啊,一个圆盘有两面都在散热结果只算了一面啊什么的。。然后就跟省赛区一等奖失之交臂,差两名。。再后来,因为这次考试,算是摸了摸底,感觉竞赛题也不是特别难。。到高二寒假的时候,因为假期,所有就集中精力做竞赛。每天都是上午考试,下午自己做题,晚上老师再来评讲。那段日子里,觉得竞赛题的出题套路已经摸清楚了,计算也不复杂,考试都做完得挺快的。下午自习,也是打不起兴趣来,题目看一眼就差不多会做了,怎么列方程,哪里有坑,都一目了然。。本来觉得竞赛题做起来蛮有意思的,但是题目做多了,看着题,顿时连一点算下去的动力都没有。。那个时候,算是我最不想做竞赛的时候了,感觉没意思,也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去打会儿球,学学英语课生物课。。嗯,后来是怎么坚持下去的,就是发现家里居然有普物。。一本普通物理学,我爸爸的,一块多一本,挺老的书,我翻出来看。。顿时就是一种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的感觉。。第一次发现牛顿力学原来长这样,三定律的建立,不仅仅是实验总结,更是世界观的思辩的结果。整天都在想什么马赫原理,牛顿圆桶实验什么的。。原来觉得很讨厌的微元法,换成微积分的语言就变得好清晰,描述质点的运动真心方便。。再就是各种动力学,各种守恒量慢慢捣出来,看着爽翻天。原来做题,只能找守恒量,现在,直接就能算出来,课后习题也是觉得各种有意思。。嗯,从此,应该就是上了贼船,走火入魔了。白天做竞赛,普通方法做一遍,拿微积分再做一遍。。自习时间,别人都在刷题,我在看普物。。也是各种坐标系飞起,柱坐标球坐标都算过不少题,应该也算是自创了一套理论力学解法。。高二下学期期中的时候,发现老师那里有本难题集萃,跟老师说要借来看,从此苏幼生的名字如雷贯耳。花了小半学期的时间零零散散地做了些题目,后来暑假本来有两周的假期,我就天天待在学校刷难题集萃,十天刷了有一千多道题,从早刷到晚,感觉微积分的功力又精进了一大截。整本书,热力学部分和后面的试题令我印象最深刻。不多说了,总之,在我做竞赛最不想坚持下去的时候,是普物拯救了我。。_(:3」∠)_再后来,高三参加竞赛,犹如做过山车一般,觉得自己失误不少,无缘省一了,结果第二天成绩出来,老师甚是高兴说我是全省第十二名。。五十分一等奖也是醉了。。嗯,当年河南有个事也就不多说了。。于是进了省队,知道了原来除了普物之外,还有一个叫四大力学的东西。。哎,说多了都是泪,分析力学刷起来还好,热力学因为刷过难题集萃也还好,量子不考不用看,电动力学简直要了老命了。。全国比赛前的一个月,除了刷完了历届国际物理奥赛题,亚赛题,电动力学也是刷了大半本。。静电场的题刷着还算愉快,电磁波简直跪了,嗯,波导和谐振腔这么难肯定不会考就不刷了好了。。结果决赛考了波导啊给跪。。ヽ( ̄д ̄;)ノ=3=3=3 决赛考完,拿了国一,进了集训队。谁知道进了队之后,真的是一个月时间学四大力学啊。。本来我还觉得自己是微积分小能手感觉棒棒哒,上了课才知道,我那点微积分水平根本就还不够格。。我那电动力学,刷了跟没刷过一样,反正都是听不懂算不会抄不明白。。热统各种偏导数偏来偏去,分析力学各种脚标飞来飞去。。嗯,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量子力学会解一维无限深势阱问题了。。在集训队的日子里,我又不想再做竞赛了,最后还是没坚持住。不过我并不后悔,因为发现了新世界。。在集训队的日子里,我又不想再做竞赛了,最后还是没坚持住。不过我并不后悔,因为发现了新世界。。条条大路通罗马,高中数学莫挡路!物理思想多朴素,不用高数不舒服。。四大力学巧装逼,固体物理瞎算数。物理竞赛少刷题,向前自学不停步。一失足成千古恨,物理专业来读书。路径积分算不出,哈密顿量来凑数。朗道十戒教做人,不要图样naive 。感觉我是没救了,逗B也是会普物 (/^▽^)/
虽然不是处女答但是第一次这么正式的答题~写一下自己高中竞赛的那点小心思吧。(没有一点文采~~文风可能也有点奇怪~~各位多担待吧)答主背景:山东,化学竞赛,国一参加动机:1.最最最俗套和功利动机--打死不想高考;2.比较冠冕堂皇但是确实发自内心的动机--喜欢自然科学的美感~这算是主观上最主要的两个动力了。下面分开来说一说吧。先说高考。不得不说,当年竞赛保送还未大幅削弱,省一就保送的福利还是相当一部分竞赛党参加竞赛的终极目标。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对高考的内容、形式,以及高中教学的科目、难度、弹性等等等,是非常非常非常缺乏认同感的,完全够的上“深恶痛绝”这个词了。一直到现在,我对于这点的态度虽有所缓和,但仍然是比较极端的。我这个人并不属于典型的“善于利用现有体制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者(并没有使用带有贬义色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哪怕是一点点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就算闹得两败俱伤也不会被人勉强着做。说白了就是,我不想干的,我 认 为 学了毫无意义的,哪怕是高考的,我也是不愿学的。这简单并不是“学不好”和“不好好学”的关系。因为对于我来说,“好好学”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那么好做到的,因为课堂所学的部分内容和考试形式(这里主要是语文),基本都是对我三观的冲刷和侵犯。。。所以我在学时很难做到“心静”,老是以一个“喷子”的心态在学习。这样的学生我想不用我多说,过来人多有数吧,整天喷来喷去的最后基本都没好下场。所以,我这样的学生高考,撑死也就是靠耍点小聪明抖个机灵个TOP 10垫底的学校那种水平。到现在我也这么认为。总之呢,这个时候,如果不参加竞赛,并且拿到保送资格,我就必须去高考,必须为了大学的入场券去学那些我认为nonsense的东西。所以,参加竞赛基本成了我当时最优的选择,也几乎是唯一可以让我上一个像样的大学的选择。“打死都不去高考”,这基本是我竞赛初期最最核心的动力和主要战略指导思想。当时想的是,只要能保送我就去,不管啥大学,就是山大我也去。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我绝对不知道,我作为一个山东小学渣怎么把我选到北京去了,所以PJ同志同我讲话,说“招办都决定了,你来当北京读书”我肯定没说另请高明吧。我实在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渣渣怎么到北京来了呢?但是呢,PJ同志讲“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请自动忽略上面一些奇怪的东西。现在看来, 我真的是非常的幸运,搭上了保送的末班车。再说一说兴趣的问题,顺便讲一讲为什么选择了化学竞赛。当时第一个把物理扔在了备胎之外(估计也就是个打气筒),因为我一直不太习惯物理上那种“不抓大,专扣小”的训练模式。说白了就是太注重一些“解题技巧”,而且这些技巧和数学上的还不是很一样。。。觉得没太有意思。当然,讽刺的是,现在我基本就算是半个物院人了,化院的课基本都不怎么下功夫了,而且从事的方向也和物理关系非常密切。然后就是数学化学生物三选一了。本地的生物竞赛妖风太大,没点背景不敢上,就作罢了。至于数学和化学,着实纠结了好久。对于数学呢,其实我到现在还觉得,数学是我最喜欢的学科(当然,我对数学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古典”的水平),因为它最“纯粹”,最“理想化”(不是抽象化)。但是,由于初中参加数学竞赛时失利,心里一直有阴影,数学竞赛那种动辄一个大题四五十分的这样玩心跳的还是吓怕了不敢玩儿了。所以就选择了比较稳妥的化学。当然,其实大学以后还有一次在数学化学之间二选一的机会,就是转系考试。不过经历很长很长的心理历程,我很不甘心的认识到,自己确实没有那样的天赋。所以就留在化院了。当时对化学的态度呢,确实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也为化学世界的眼花缭乱所着迷。当然,现在想来,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化学难度低(无机有机和初赛的结构物化分析基本不需要数学物理基础,课本躺在床上也可以看),知识细碎,因此“回报周期”短,学习获得的反馈感较强,而且化学教材的叙述方式上,一般也是带有强烈的反馈的。所以学的时候动力十足,也谈不上什么“坚持”。当然,后来我一直试图把这种反馈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所谓的“兴趣”区分开。比如,在第一年拿到省一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要献给有机化学了。第二年刷了很多有机书,当然也有很多书买了但是没刷过。反正那时书架上的有机书能看完的现在化院也找不出几个来;我中有基本就是靠那会积累的老本去裸考的;凭着那时候看过的书和后来看过的一丁点文献还是能在不多的场合勉强和做有机的人说上几句话并不被鄙视的太惨,非常偶尔的时候还能在他们面前装一下逼~但是呢,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因为我对有机化学有着特别的“兴趣”,而是有机化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的叙述方式在作为信息输入到我的大脑时,回报周期短而且反馈感极强。这个想必不用我多说,学过,或者说想要做有机人都明白。我觉得这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兴趣”(仅仅对我本人而言,不要将我上面的个人感受作为论点去外推到别人乃至整个有机上面)。所以我后来毅然扎进了计算的大坑。。。。。。。说到兴趣这个事情呢,当时我确实对化学很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我现在觉得,那时候所谓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见识(包括现在的),现在让我重新选择专业,我会选择化学,但是,我也绝不会拒绝别的专业,比如法学,数学(排除天分原因),甚至文学等等。但是,这完全不妨碍它作为支持我前进的动力。以上。
喜欢。能逃避一些无聊的高考课程,能翘作业能翘课。附带可能有保送和加分机会。
OI是信仰~~~
当时的心态是装逼。后来想想实际是因为喜欢。
最需要虚荣的年纪,遇到的为数不多有动力作为执念的东西
只不过是,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而已。
我从初一就开始搞oi,一直坚持到高二升高三的暑假(oi高三是没法去省选的,所以如果高二拿过一等,高三就没必要再拼命搞了),并且最近刚考完了高三的也是最后一次的noip。高中三年我一共拿了2个省一,虽然没进队,但也算是坚持下来了。一直有人说搞竞赛是靠兴趣坚持下来的。我同意兴趣很重要,但是不得不说只靠兴趣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我有一段时间热衷于刷水题,刷各种普及组难度的题。但是,一天A掉几十道的感觉固然爽,却很难提高,所以不久我就不再刷普及组了。。。等我拿过noip省一,开始准备省选的时候,我渐渐感受到了面对难题的力不从心。我们学校oi地位很低,全年级认真搞的算上我也不超过5个,老师自然更不重视,停课什么的想都不用想。平时难题没法跟人讨论,偶尔碰到几道重要的会去请教一下老师,剩下的只有自己查题解。也许是智商不足,一道难题我往往需要中文、英文、代码对照才能弄懂,甚至还有的只能放弃。经常弄完一道题就睡着了。这个时候我很痛苦,有时还怀疑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oi。但是oi界的神犇实在太多,而我也总不服输,因此我总会不断地受到周围的一些刺激,来促使我坚持下去。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apio2015,这也是我高中阶段唯一参加的一次全国集中式的比赛(不像noip是分区的)。那次比赛三道题我一共拿了不到50分,大概已经是上海垫底的了。讲题的时候,我听着各路大神一边谈解法一边比谁AK的快,才彻底意识到我水平是有多差。但我还是不愿服输。他们是题刷的比我多么?那为什么我不能刷呢?他们是智商比我高么?那我更应该靠刷题,熟悉所有他们能临场想出的算法!那次比赛回去以后,对于算法题我一直都保持着一种接近亢奋的状态。虽然这还是改变不了我的结局,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已经毫不后悔选择oi这条路了。我觉得,再强的大神,总会碰到一些看起来无法战胜的对手,但是竞赛总会给我们一种证明自己、挑战自己的冲动,所以我们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个月的感情结束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