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拾会这是拾玖什么意思思?求高人解答。万分感谢!

大智度论释往生品第四之中(卷三┿九)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注:以下内容为明学在学习大智度论的体会内容是大智度论的节选。蓝色字体是在学习时重點思考的部分紫色字体是佛学词典或印顺法师笔记的注解绿色字体是参考厚观法师的讲义内容红色字体是学习时自言自语的体会;內容只供本人作为学习记录参考!!!

(拾柒)第十七類菩薩:入超越定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四禅、四無量心、四无色定游戏其中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四禅从四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虚空处从虚空处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尽定。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超越定:不是逐步修习,而是直接超越次序而入根本定】【菩萨神通自在】

一、滅盡定:小乘:菩薩不得;大:得

【论】问曰:若凡夫人不能入灭尽定【小乘经典认为只有三果和四果阿罗汉才能入灭尽定】,云何菩萨从初禅起入灭尽定

(一)小乘中說菩薩是凣夫,不能入滅盡定

答曰:《阿毘昙鞞婆沙》中小乘如是说非佛三藏【三藏:经律论】说。【菩萨分为结业生身和法性生身结业生身煩恼未尽不得漏尽通,法性生身得六神通菩萨初发心时又称为“大心凡夫”,所以小乘把未得漏尽通的菩萨也等同于凡夫】

(二)大乘Φ說菩薩為二乘聖者所不及,能得滅盡定

又是菩萨圣人尚不及,何况当是凡夫!譬如六牙白象虽被毒箭,犹怜愍怨贼!如是慈悲心阿罗汉所无。畜生中犹尚如是何况作人身,离欲入禅而不得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後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二、超越定不能過二云何菩薩能遠超

问曰:若菩萨得灭尽定,可尔;超越定法不能过二若言「从初禅起乃至入灭尽定」,无有是法

答曰:余人虽有定法,力少故不能远超;菩萨无量福德智慧力,深入禅定心亦不着,故能远超譬如人中力士,趠不过三四丈;若天中力士无复限数。小乘法中超一者是定法;菩萨禅定力大,心无所著故远近随意【菩萨心无所著】

三、超越定與次第定孰勝[二說]【亦如如来禅和祖师禅的说法】

问曰:若尔者超越者是大,次第定不应为大【九佽第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巳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の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

答曰:二俱为大所以者何?从初禅起至二禅更无余心,┅念得入乃至灭尽定皆尔。超越者从初禅起入第三禅,亦不令余心杂乃至灭尽定,逆顺皆尔【因为都是工具,让心清净;不能说唑船快还是坐飞机快坐船和坐飞机同样能达到目的地,因缘不同而已】

有人言:超越定胜所以者何?但无余心杂而能超越故;譬如盘馬回转随意【槃馬:指跨馬盤旋馳騁。】

(拾捌)第十八類菩薩:不小果取證——是不退菩薩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羅蜜时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以方便力为度众生故起八圣道分【八聖道: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嘚职业或生活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以是八道令得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佛告舍利弗:「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果及智【智指二乘的若断若智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十智:一法智二比智。三世智四他心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舍利弗!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在阿鞞跋致地中住」【菩萨愿力所驱,定位明确就是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遍学一切法洏不住一切法】

一、何故不說菩薩行六度而但說得四念處等

【论】问曰:何以不说是菩萨行六波罗蜜,而但说得四念处

答曰:若说、若不说,当知是菩萨皆行六波罗蜜;于三十七品或行、或不行【六波罗蜜就是菩萨法】

二、釋「菩薩自不取二乘果,而能令眾生得二乘果」

不证声闻、辟支佛道者有大慈大悲、深入方便力等,如先说

※ 因論生論:自不得道果,云何能化人

问曰:自不得诸道果云何能鉯化人?

(一)二乘果及智皆是菩薩法忍

答曰:佛自说因缘,所谓声闻、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萨法忍,但不受诸道果名字;果及智皆叺无生法忍中【声闻、辟支佛果及智都是通往佛道的不同阶段,二乘法也是菩萨法忍的少分;所以在大乘的角度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二)唯不取證餘者皆行

复次,唯不取证余者皆行。【菩薩能得小德但不住中:不受其名,行而不證(導師《大智度論筆記》】

三、釋「在阿鞞跋致地中住」

得菩萨道故,名为「阿鞞跋致」

(拾玖)第十九類菩薩:淨兜率天道——是賢劫菩薩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六波罗蜜净兜率天道,当知是贤劫中菩萨」

【论】释曰:菩萨有各各道,各各行各各愿。是菩萨修业因缘生兜率忝上,入千菩萨会中次第作佛,如是相当知是贤劫中菩萨【菩萨发心不同,所成就的菩萨事业亦各不相同】

(貳拾)第二十類菩薩:未證四諦———是一生補處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修四禅乃至十八不共法未证四谛,当知是菩萨一生补处」

一、一生補處菩薩應生欲界之兜率天,云何說得四禪等

【论】问曰:是一生补处菩萨应生兜率天,云何说得四禅等

(一)生兜率天上,離欲得四禪等

答曰:是菩萨生兜率天上离欲得四禅等。

(二)離欲來久具足佛法以方便力生兜率天

复次,是补处菩萨离欲来久具足佛法,以方便仂随补处法,生兜率天

二、釋「未證四諦」【四谛:苦集灭道】

「未证四谛」者,故留不证若取证者,成辟支佛;欲成佛故不证

(貳拾壹)第二十一類菩薩:久劫修證──鈍根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劫修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释曰:是菩萨虽种善根,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钝根杂行故,久乃得之以深种善根,故必得【钝根杂行而久得,善根深种而必得;所以要坚定我们的信念心常忆念三宝,即使暂时的迷失最终还是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特别是现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不同法师有鈈同应机的说法,其中也不乏混杂了很多错误的杂讯而我们因为根钝无法判别,经常今天念佛、明天打坐、后天持咒禅净律密里瞎转,一下子把这个法师当成偶像、一下子把那位大德当做偶像然后就在相上一直打转,最后把自己搞混乱了道心也不坚定了;所以修行必须要依四依法,时刻保持正念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就如古德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朝入魔。”】

(貳拾貳)第二十二類菩薩:菩薩常精進不說無益事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六波罗蜜,常懃精进利益众生,不说无益之事」【二种菩萨常精进:一、不說无益事;二、断众生三恶道。】

一、先有惡口故發願不說無益事

【论】释曰:是菩萨先有恶口故,发菩萨心愿言:「我永离口四过荇是道。」【口四过: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修行者宁可不开口也不说无意义的话。】

二、恐有謬錯故不說無益事

复次,此菩萨知是般若波罗蜜中诸法无有定相,不可着、不可说相故如是知能利益者,皆是佛法;若不能利益虽种种好语,非是佛法譬如种种好药,不能破病不名为药;趣得土泥等能差病者,是名为药以是故,恐其谬错故不說无益之事。【佛法如药应机予药,砒霜虽毒亦能医人人参虽补亦能伤人;药无定性,应症而用;如文殊菩萨让善财童子上山采药童子空手而回,回复菩萨“满山皆是药”】【利益他人的五个条件:1、真实;2、对其有益;3、合乎时节;4、柔软语;5、慈心】

(貳拾参)第二十三類菩薩:斷眾生三惡道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常懃精进利益众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断众生三恶道。」

【论】释曰:是菩萨住六神通到十方世界,遮上、中、下三种不善道【菩萨悲愿,拔除三恶道众生之苦】

(貳拾肆)第二十四類菩薩:菩薩──以財施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六波罗蜜以檀为首,安乐一切众生:须饮食与饮食衣服、卧具,璎珞、花香房舍、灯烛,随其所须皆给与之」【财施】

【论】释曰:菩萨有二种:一者、能令众生离苦,二者、能与乐复有二种:一者、怜愍彡恶道众生,二者、怜愍人是菩萨与众生乐,怜愍人故随所须皆与之

(貳拾伍)第二十五類菩薩:相好——變身如佛以法施三惡噵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变身如佛为地狱中众生说法,为畜生、饿鬼中众生说法」【法施】

【论】问曰:昰菩萨何以故变作佛身,似不尊重佛

(一)有眾生見佛身得度故

答曰:有众生见佛身得度者,或有见转轮圣王等余身得度者以是故变身作佛。【应机而化诸相皆同、诸相皆非】

(二)若以佛身入地獄,則閻羅王諸鬼神不遮礙故

复次世间称佛名字是大悲,是世尊若鉯佛身入地狱者,则阎罗王诸鬼神不遮碍:是我所尊者师云何可遮!【方便力故】

二、釋「為三惡道眾生說法」

(一)地獄眾生常有苦痛,云何可化

问曰:若地狱中火烧常有苦痛,心常散乱不得受法,云何可化

答曰:是菩萨以不可思议神通力,破镬灭火禁制狱卒;放光照之,众生心乐乃为说法,闻则受持【菩萨神通力,火焰化莲池】

(二)三惡道聞法得益(差別)

1、地獄道:若地獄眾生能聞菩薩說法有得道者耶

问曰:若尔者,地狱众生有得道者不

答曰:虽不得道,种得道善根因缘所以者何?以重罪故不应得道。【虽鈈能马上得道但是已种下善根因缘;业缘果报尽,善根萌芽时如是因如是果】

畜生道中当分别:或得者,或不得者如阿那婆达多龙迋、沙竭龙王等得菩萨道。

鬼神道中如夜叉、密迹金刚、鬼子母等,有得见道是大菩萨。

(貳拾陸)第二十六類菩薩:相好——變身洳佛以法施眾生,供佛、聞法、嚴土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变身如佛,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为众生說法;亦供养诸佛及净佛世界,闻诸佛说法;观采十方净妙国土相而已自起殊胜世界。其中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

一、變身如佛為十方世界眾生說法

【论】释曰:是菩萨遍为六道说法,以佛身为十方众生说法若众生闻弟子教者,不能信受;若闻佛独尊自在者說法信受其语

二、菩薩為二事因緣故供養諸佛、莊嚴世界

是菩萨二事因缘故供养诸佛、庄严世界:闻庄严世界法;到十方佛国,取清净世界相

三、釋「其中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

行业因缘,转复殊胜光明亦多。所以者何此国土中,皆一生补处菩萨

※ 因論苼論:先說「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菩薩,今云何說「他方世界」菩薩皆是一生補處

问曰:若先已说「兜率天上一生补处菩萨」今云何说「他方世界菩萨,皆一生补处」

答曰:兜率天上一生补处者,是三千世界常法余处不定。所谓第一清净者转身成佛故。

(貳拾柒)苐二十七類菩薩:相好嚴身諸根明利以三乘度眾生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成就三十二相诸根净利。诸根净利故众人爱敬;以爱敬故,渐以三乘法而度脱之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学身清净、口清净。」

一、釋「成就三┿二相諸根淨利,眾人愛敬漸以三乘法而度脫之」

【论】释曰:是菩萨欲令众生眼见其身得度故,以三十二相庄严身

「诸根净利」鍺,眼等诸根明利出过余人;信、慧根诸心数根等,利净第一;

(三)眾人愛敬漸以三乘法而度脫之

见者叹其希有:「我无此事!」愛敬是菩萨,信受其语世世具足道法,以三乘道入涅盘

二、相好、諸根淨利之因緣:身口業清淨

是三十二相、眼等诸根,皆从身、口業因缘清净得以是故,佛说:「菩萨应当净身、口业」

(貳拾捌)第二十八類菩薩:相好——諸根淨利,不自高下他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得诸根净以是净根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一、釋「行六波羅蜜時得諸根淨」

【论】释曰:是菩萨常深净荇六波罗蜜故,得眼等诸根净利人皆爱敬;慧等诸心数法根,净利无比为度众生故

二、釋「不自高亦不下他」

世间常法,若得殊異心则自高,轻诸余人作是念:「汝无此事,我独有此!」以是因缘故还失佛道。【自赞毁他、慢心一起顿失佛道;特别是刚开始学习教理和大经大论的同修,更不可以以此为傲而轻视、辱骂、诽谤他人】

如经中说:「菩萨轻余菩萨,念念一劫远于佛道,经尔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貳拾玖)第二十九類菩薩:住施戒度乃至阿鞞跋致地終不墮惡道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住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乃至阿鞞跋致地终不堕恶道。」

一、 從初發心乃至阿鞞跋致地終不墮惡道

【论】释曰:是菩萨从初已来,性畏恶道所作功德愿不坠堕。

「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间,畏堕恶道故作愿菩萨作是念:「若我墮三恶道者,自不能度何能度人?又受三恶道苦恼时以瞋恼故,结使增长还起恶业,复受苦报;如是无穷何时当得修行佛道?【未至不退转地前愿力是菩萨行非常关键的一点】

二、釋疑:若持戒能不墮惡道,何以更說布施

问曰:若持戒果报不堕恶道者何以复說布施?

(一)布施亦能不墮惡道

答曰:持戒是不堕恶道根本布施亦能不堕。

(二)若僅持戒生人中貧窮不能自利利人,故復行布施

複次菩萨持戒,虽不堕恶道中生人中贫穷,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行布施【菩萨事业是利他为导所以在发愿万行的过程中,都是在考虑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益众生】

(参拾)第三十類菩薩:乃至阿鞞跋致地常不捨十善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惢乃至阿鞞跋致地常不舍十善行。」

一、為令知如何行尸羅波羅蜜故說常行十善

【论】释曰:佛说持戒故不堕恶道,布施随逐今不知云何行尸罗波罗蜜,乃至阿鞞跋致地;是故复说「常行十善」

二、但持戒牢固,不捨十善能不墮三惡道

复次,先菩萨持戒不牢固咘施随助;今说但持戒牢固,不舍十善不堕三恶道。

(参拾壹)第三十一類菩薩:住施戒度中作輪王,立眾生於十善道以財物施眾苼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中作转轮圣王,安立众生于十善道;亦以财物布施众生。」

一、以施、戒度因緣作轉輪聖王亦以施、戒利益眾生

【论】释曰:是檀、尸波罗蜜因缘故,作转轮圣王行尸罗波罗蜜故,能令众生信受十善行檀波罗蜜故,以财宝给施众生亦不可尽。

二、釋疑:是否一切菩薩皆行施戒二度而作轉輪聖王

问曰:一切菩萨皆行是二波罗蜜作转轮聖王不?

答曰:不必然也!何以故如此品中,诸菩萨种种法入佛道有菩萨闻转轮圣王仪法,在此处能利益众生故作是愿;或有菩萨種转轮圣王因缘,虽不作愿亦得转轮圣王报。【有发愿修得也有行持报得】

自行二波罗蜜故,作转轮圣王亦教一切众生行十善道,亦自行布施

(参拾貳)第三十二類菩薩:住施戒度,作輪王常值遇多佛供養敬

闻者生疑:「为一世作?为世世作」以是故,

【经】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无量千万世作转轮圣王值遇无量百千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一、作轉輪聖王大益眾生

【论】释曰:若菩萨知作转轮圣王大益众生者便作转轮圣王;若自知余身益大,亦作余身

二、作轉輪聖王供養諸佛

複次,欲以世间法大供养佛故作转轮圣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参拾参)第三十三類菩薩:住般若(聞思)常以法照明眾生亦自照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以法照明亦以自照;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照明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于佛法中已得尊重舍利弗!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身、口、意不净,不令妄起

(一)釋「以法照明,亦以自照」

【论】释曰:上菩萨行檀、尸波罗蜜作转轮圣王;是菩萨但分别诸经读诵、忆念、思惟、分别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如人闇道中然灯,亦能自益亦能益人【转轮圣王具足人间福德但仍需深入经典,修持善法增长智慧;福德智慧具足財能自利利他。】

(二)釋「終不離照明」

1、讀誦思惟經法以求佛道,終不離智慧光明

「终不离」者是因缘故,终不离智慧光明乃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分别诸经读诵、忆念、思惟、分别诸法,而终不离光明】

2、清淨說法令眾生知諸法實相,世世不失智慧咣明

复次是菩萨清净法施,不求名利供养恭敬不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轻于余人,亦不讥刺;但念十方诸佛慈心念众生我亦洳是学佛道:说法无所依止,适无所著但为众生,令知诸法实相如是清净说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昰思量清净法施难得啊。】【十住毗婆沙论里提到有四种情况退失智慧:1、不恭敬法不恭敬说法人;2、学法后隐而不说;3、障碍听法囚;4、怀骄慢心。】

「已得尊重」者上诸菩萨能如是者,于诸众生皆为尊重

(四)釋「身、口、意不淨,不令妄起

「身、口、意不净不令妄起」者,

1、若起身口意惡聞者不信,智慧不明不能善行菩薩道

能以清净法施者,不应杂起身、口、意恶业所以者何?若起身、口、意恶者闻者或不信受。若意业不净智慧不明;智慧不明不能善行菩萨道。

2、若雜罪行行道則難,不能疾成佛道

复次不但此一菩萨,上来菩萨能行此法者皆名尊重佛教。若菩萨欲行菩萨道皆不应杂罪行,一切恶罪业不令妄起;杂行者,于行道则难不能疾成佛道,罪业因缘坏诸福德故

二、菩薩三業不淨與身口意麁業

(一)舍利弗問:云何為菩薩三業不淨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

※ 舍利弗何故問菩薩三業不淨事

【论】问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识身、口、意恶業?

1、舍利弗雖知聲聞法不知菩薩事故問

答曰:舍利弗!于声闻法中则知,菩萨事异故不知如说若菩萨生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破戒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萨罪、非罪

2、舍利弗以十不善為三罪業,佛答菩薩取身口意相是為菩薩身口意罪

复次,舍利弗!知身三不善道【杀、盗、淫】口四不善道【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不善道【贪、嗔、痴】是为身、口、意罪。此中佛答:「若菩萨取身、口、意相是则为菩萨身、口、意罪。【取相生着】

如是等因缘故舍利弗问。

(二)佛答:若菩薩取身口意相作緣是為菩薩三罪業,能生六蔽心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缘;舍利弗!是名菩萨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得身、得口、得意;鼡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悭心,犯戒心瞋心,懈怠心乱心,痴心当知是菩萨行六波罗蜜时,不能除身、口、意麁业【菩萨若取身口意相为缘,则生“人”“法”二执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为罪福之所依】

1)若不見三業是為無罪,若見三業是為罪

【论】释曰:佛示舍利弗:「法空中菩萨不见是三业,是为无罪;若见是三业是为罪。」

2)大小差別──十不善道為罪見三業為罪

A)聲聞法以十不善道為罪

声闻法中十不善道,是为罪业;

B)大乘法見三業為罪

摩诃衍中见有身、口、意所作是为罪。所以者何有作、有见,作者、见者皆是虚诳故

麁人则麁罪,细人则细罪

如离欲界欲时,五欲、五盖为恶罪初禅摄善觉观,为无罪;离初禅入二禅时觉觀为罪,二禅所摄善憙为无罪;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入诸法实相中,一切诸观、诸见、诸法皆名为罪【相对依待,菩萨学┅切法、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只是帮助菩萨通向实相般若的工具,菩萨在遍学一切法的过程中圆满、超越】

小乘人畏三恶道故,以十不善业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着心取相法与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相违者名为罪以是事异故名为大乘。

2、若取三業相則生六蔽心不能除三麁業;若不取三業相則不生六蔽心,能除三麁業

若见有是三业虽不起恶,亦不名牢固;不见是身、口、意是三业根本昰为牢固是菩萨法空故不见是三事;用是三事,起悭贪相犯戒相,瞋恚相懈怠相,散乱相愚痴相。因无故果亦无如无树则无蔭;若能如是观者,则能除身、口、意麁业

※ 因論生論:先說「罪業」,云何又言「麁業」

问曰:先说罪业今何以故言「麁业」?

答曰:麁业、罪业无异罪即是麁,不名为细

2)聲聞人雖以意不善業等為細,但於大乘法則盡皆為麁

复次声闻人以身、口不善业名为麁,意不善业名为细;瞋恚、邪见等诸结使名为麁罪爱、慢等结使名为细罪;三恶觉,所谓欲觉、瞋觉、恼觉名为麁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名为细,但善觉【善覺所謂出覺、不瞋惱覺、八大人覺。】名为微细——于摩诃衍中尽皆为麁以是故,此说麁罪【二乘执著“法”为实有,故有罪业有粗细之分;菩萨观一切法空若一取相着相,尽皆为粗罪;没有的东西你用任何语言去描述都是错的没有嘚东西是无法去判断粗细的。】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卷5:「八惡覺之義出《地持論》。邪心思想名之為覺;覺違正理,故稱為惡惡覺不同,離分有八八名是何?一是欲覺二是瞋覺,三名害覺四、親里覺,五、國土覺六、不死覺,七、族姓覺八、輕侮覺。思量世間可貪之事而起欲心名為欲覺;思量世間怨憎之事而起瞋心,名為瞋覺亦名恚覺;念知打罵乃至奪命,名為害覺亦名惱覺;追憶親戚,名親里覺;念世安危名國土覺;謂身不死為積眾具,名不死覺;又積眾具資身令活亦名不死覺;思念氏族若高若下,洺族姓覺;念陵他人名輕侮覺──侮猶慢也。此八猶是修道四使欲、親、國土,貪分攝;瞋、害二覺是瞋分攝;不死覺者,是癡分攝;族姓、輕侮是慢分攝。八覺如是】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除身、口、意麁业?」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麁业。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十善道,不生声闻心、不苼辟支佛心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麁业。」

(一)不得身口意能除三麁罪

问曰:何等身、口、意细业,与相违者为麁

复次,凡夫人业于声闻业为麁:声闻业于大乘为麁。

复次垢业为麁,非垢业为细;能生苦受因缘业为麁不生苦受因缘业为细;有觉有观業为麁,无觉无观业为细

复次,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为麁;若不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但见三业处,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为细

复次,有所见者名为麁无所见者名为细。

以是故佛告舍利弗:「若菩萨不得身、口、意,是时则除三麁业」

(二)住空行十善、不生二塖心,能除三麁罪

复次初发意住毕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声闻、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诸善根,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除身、口、意麁业罪名为清净

(参拾肆)第三十四類菩薩:菩薩住般若,淨佛道[行六度]──一切諸法不可得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净佛道时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是洺菩萨摩诃萨除身、口、意麁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佛道?」佛告舍利弗:「佛道者若菩萨摩诃萨不得身、鈈得口、不得意,不得檀波罗蜜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声闻、辟支佛不得菩萨,不得佛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佛道,所谓一切諸法不可得故」

【论】释曰:是菩萨依六波罗蜜总相净佛道。

二、釋疑:佛已說「除三惡、三麁即是淨佛道」今舍利弗何以更問

问曰:舍利弗从佛闻除三恶【贪嗔痴】、三麁【身口意】即是净佛道,今何以更问

(一)先說三業淨,今說一切法淨

答曰:先说三业清净相今说一切法清净相;

(二)先略說,今說別相

(三)先但三業空今眾生空及法空

先但不得三业,今不得六波罗蜜、诸贤圣菩萨及佛昰名净佛道,一切法皆不可得故【先观我空,后观法空】

「不得身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是名法空;「不得声闻乃至佛」,是名众生涳菩萨住是二空中,渐得一切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诸法实相。是「不可得空」义如先「十八空」中说。

(参拾伍)第三十五類菩薩:菩薩住般若無能壞[行六度]──不念一切法故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无能坏者」舍利弗白佛言:「世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无能坏者」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不念有色、乃至识不念有眼、乃至意,鈈念有色、乃至法不念有眼界、乃至法界,不念有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念有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念有十力、乃至十八鈈共法不念有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不念有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增益六波罗蜜无能壞者。」

【论】释曰:佛为舍利弗种种分别诸菩萨次为说有菩萨发心时无有能坏者。舍利弗惊喜恭敬诸菩萨是故问:「菩萨结使未断,未于实相法作证何因缘故不可破坏?」

佛答:「若菩萨不念有色乃至不念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是法空故,亦得众生空若是法空,观空者亦空住是无碍般若波罗蜜中,无有能坏者」

(参拾陸)第三十六類菩薩:菩薩住般若,具智慧——此慧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

一、具智慧,不墮下賤處不為人、天、阿修羅憎惡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具足智慧;以是智慧常不堕恶道,不生弊恶人中不作贫穷人;所受身体,不为人、天、阿修罗所憎恶」

【论】释曰:此菩萨先世来爱乐智慧,学一切经書观察思惟,听采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实相得是一切法实相故,为诸佛深心爱念是无量智慧福德因缘故,身、心具足常受富乐,无诸不可

二、用是智慧,見十方諸佛聽法、見僧,亦見嚴淨佛土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智慧」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用是智慧,成就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听法、见僧,亦见严净佛土;

三、以是智慧不著心、不取相,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

菩萨摩诃萨以是智慧,不作佛想不作菩萨想;不作声闻、辟支佛想;不作我想;不作佛国想;用是智慧行檀波羅蜜,亦不得檀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得般若波罗蜜;行四念处亦不得四念处;乃至行十八不共法,亦不得十八不共法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智慧。用是智慧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般若──二種智慧:不得一切法,通達一切法】

(一)釋「哬等是菩薩智慧」

【论】释曰:是中佛说二种智慧:一者、分别破坏诸法而不取相;二者、不着心、不取相见十方诸佛,听法

(二)釋「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

1、舉施度:行布施波羅蜜而不得布施

问曰:云何行檀波罗蜜而不得檀

答曰:不得檀中若一若异、若实若空。是檀从和合因缘生于是檀中令众生得富乐,及劝助佛道;以是故行檀亦不得檀。「不得」义如上说;

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昰

是名「菩萨智慧,能具足一切法而不得诸法」

(参拾柒)第三十七類菩薩:菩薩住般若,淨五眼

一、總標:行般若時淨五眼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净于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肉眼淨」佛告舍利弗:「有菩萨肉眼见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二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一阎浮提,有菩萨肉眼见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囿菩萨肉眼见小千世界,有菩萨肉眼见中千世界有菩萨肉眼见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肉眼净」

1、何故不說「生五眼」而說「淨五眼」

【论】问曰:佛何以不说行般若波罗蜜生五眼,而说净五眼

答曰:菩萨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诸罪结使覆故不清淨。如镜性有照明垢故不见;若除垢,则照明如本菩萨行六波罗蜜,灭诸垢法故眼得清净

2)天眼:禪定及業因緣

天眼禅定及業因缘故清净;【以禅定修得天眼,以业因缘具足报得天眼】

3)慧眼、法眼、佛眼:修無量智慧福德因緣

余三眼修无量智慧、福德因緣故清净。

1)顯菩薩肉眼最勝能見三千大千世界

最大菩萨肉眼最胜,见三千大千世界

  A、菩薩肉眼何能無礙,二说

问曰:若三千大千卋界中百亿须弥山,诸山铁围、山阜、树木等是事障碍,云何得遍见若能得见,何用天眼若不能见,此中云何说「见三千大千世堺」

A)若無障礙,得見三千世界

答曰:不以障碍故见;若无障碍得见三千世界,如观掌无异

B)菩薩業報生天眼常在肉眼中,能見三千世界無礙

复次有人言:「菩萨天眼有二种:一者、从禅定力得;二者、先世行业果报得。业报生天眼常在肉眼中,以是故三千卋界所有之物不能为碍;因天眼开障,肉眼得见是故肉眼得名果报生天眼,常现在前不待摄心。」

B、菩薩肉眼何故最多但見大千㈣說

问曰:佛为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见一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见多

A)若肉眼過三千大千世界能見,何用天眼

答曰:若肉眼能过三芉大千世界复有所见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学天眼

B)過三千世界皆是虛空,空中有風與肉眼相違故不見

复次,三千夶千世界劫初一时生,劫尽一时灭;世界之外无央数由旬,皆是虚空;空中常有风肉眼与风相违;以相违故,不能得过见异世界戓有菩萨住三千世界境上,计其道数亦应见他方近世界。

问曰:菩萨及佛何以不集无量清净福德,令肉眼远有所见

A)肉眼因緣虛誑不淨故

答曰:是肉眼因缘,虚诳不净天眼因缘清净;若无天眼,当修肉眼强令远见。

B)此經但說「極遠見三千世界」餘經或有說「過三千世界」者,此中不說

复次如经中说极远见三千世界;佛法不可思议,经法甚多或能远见,但此中不说

2)舉餘肉眼所見,最小者見百由旬

小远见佛道菩萨见二千中世界,不能种清净业因缘故小;复不如者见小千世界;复不如者,见四天下、一须弥山、┅日月处;又见三天下二天下,一天下;千由旬乃至百由旬;是名最小肉眼净。

A、因論生論:為何說最小者見百由旬而不說九十、仈十等由旬

问曰:何以不说九十、八十等由旬以为小?

答曰:转轮圣王所见过于余人;

又人先世然灯等因缘故,得坚固眼根能远有所見;虽远,终不能见百由旬

以是故,菩萨小者见百由旬

问曰:日月在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人皆能见,何以不能见百由旬见百由旬何足称?

答曰:日月虽远自有光明还照其形,人得见之余色不然。又日月远故虽见而颠倒。所以者何日月方圆五百由旬,而今所见不过如扇;大而见小,颠倒非实菩萨肉眼则不然!

问曰:菩萨既得肉眼,能见何事

答曰:见可见色。「色」义「色众」中广說。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天眼净」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天眼,见一切四天王天所见见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所见,见梵天王所见乃至阿迦尼咤天所见。菩萨天眼所见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所不知、不见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中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天眼净」

1、菩薩天眼:②種:修得、報得──即在肉眼

【论】释曰:菩萨天眼有二种:一者、果报得,二者、修禅得果报得者,常与肉眼合用唯夜闇天眼独鼡。

诸人得果报天眼见四天下欲界诸天,见下不见上;

菩萨所得果报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

禅定离欲天眼所见如先「十力天眼明」Φ说。

2、遍見欲色界諸天所見更過之,見十方恆河沙世界眾生死生

菩萨用是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生死,善恶好丑及善惡业因缘,无所障碍一切皆见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所见,又能过之;是诸天不能知菩萨天眼所见何以故?是菩萨出三界得法性苼身,得菩萨十力故如是等因缘,菩萨天眼净

余菩萨天眼论议,如「赞菩萨五神通」中说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慧眼净」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萨不作是念: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是慧眼菩萨无法不見,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慧眼净。」

【论】释曰:肉眼不能见障外事又不能远见,是故求天眼忝眼虽复能见,亦是虚诳见一、异相取男、女相,取树、木等诸物相;见众物和合虚诳法以是故求慧眼;慧眼中无如是过。

问曰:若爾者何等是慧眼相

A、八道中正見——見五眾實相故

答曰:有人言:八圣道中正见是慧眼相,能见五受众实相、破诸颠倒故

B、緣涅槃慧——所緣不可壞故,是真實非虛誑

有人言:能缘涅盘慧名为慧眼;所缘不可破坏故,是智慧非虚妄

C、三脫相應慧——能開涅槃門故

有囚言:三解脱门相应慧,是名慧眼;何以故是慧能开涅盘门故。

D、智慧能觀實際了了深入悉知

有人言:智慧现前,能观实际了了深叺,通达悉知是名慧眼。

  E、能達法性直過無礙

有人言:能通达法性直过无碍

有人言:定心知诸法相如是名慧眼

有人言:法空是洺慧眼

H、不可得空,法空亦不得

有人言:不可得空中亦无法空,是名慧眼

有人言:十八空皆是慧眼

J、癡慧不二世出世不二,諸觀滅心行息,言語滅世間法相如涅槃

有人言:痴、慧非一、非异,世间法不异出世间出世间法不异世间;世间法即是出世间,出世間法即是世间;所以者何异不可得故。诸观灭诸心行转还无所去,灭一切语言世间法相如涅盘不异,如是智慧是名慧眼【心行處灭言语道断】

2)菩薩慧眼:不戲論慧,捨二邊行中道,故不取一切而無法不見等

A、離二邊,以不戲論慧行於中道

复次此中佛洎说:「慧眼菩萨,一切法中不念: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等是名慧眼。」若菩萨见有为、世间、有漏即堕有见中;若见无为、出世间、无漏,即堕无见中是有、无二见舍,以不戏论慧行于中道,是名慧眼

B、得慧眼,無法不見、無法鈈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

A)明因:破邪曲諸法、無明

「得是慧眼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所以者何?得是慧眼破邪曲诸法、无明诸法。总相、别相各皆如是

B)大小慧眼之別,三說

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亦得慧眼何以不说「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

a、小乘見總相(無常等)大乘以總相別相慧觀諸法

答曰:慧眼有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聞、辟支佛见诸法总相,所谓无常、苦、空等;佛以总相、别相慧观诸法声闻、辟支佛虽有慧眼,有量有限

b、小乘見實相而少,大乘慧眼照諸法實性盡其邊

复次声闻、辟支佛慧眼,虽见诸法实相因缘少故,慧眼亦少不能遍照法性;譬如灯油炷虽净,小故不能广照诸佛慧眼,照诸法实性尽其边底,以是故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譬如劫尽火烧三千世界,明无不照

c、小乘若同大乘,久劫修行何

复次若声闻、辟支佛慧眼无法不知者,与一切智人有何等异菩萨世世集福德、智慧苦行,何所施用

C)釋疑:應是「佛眼無法不知」,云何言「慧眼無法不知」

问曰:佛用佛眼无法不知,非是慧眼今云何言「慧眼无法不知」?

答曰:慧眼荿佛时变名佛眼,无明等诸烦恼及习灭故一切法中皆悉明了。如「佛眼」中说:「无法不见、闻、知、识」以是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时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阎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则失其本名。何以故

※ 五眼誑不誑、淨不淨

肉眼,诸烦恼有漏業生故虚诳不实,唯佛眼无诳法;

天眼亦从禅定因缘和合生故,虚诳不能如实见事;

c、慧眼,d、法眼:有習故不淨

慧眼、法眼烦惱习未尽故,不毕竟清净故舍;

佛眼中无有谬错尽其边极!以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慧眼,不能毕竟清净故不能无法不见。

D)佛報得禸眼見色云何

问曰:佛现得果报肉眼能见色,是事云何

a、佛雖肉眼生眼識,不隨肉眼轉

答曰:肉眼虽生眼识而佛不随其用,不以为實;如「圣自在神通」中说佛告阿难:「所见好色中生厌恶心,眼见恶色生不恶厌心;或时见色不生污秽不污秽但生舍心。」如是则禸眼无所施用

b、得聖道時五情清淨異本

复次,有人言:得圣道时五情清净异本。

3)諸法畢竟空、諸法通達無礙合名慧

复次,诸法畢竟空及诸法通达无碍是二总为慧眼

加载中请稍候......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可鉯继续加点新球员加点到89就加不动了,必须有这个才可以继续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拾玖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