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无为的拼音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无为简介_什么是无为_无为指什么_无为拼音、示例、用法、来源
无为拼音:wú wéi 目录词语读音  wúwèi  一,老子提出无为主张,基于一个原因:老子修行达到了绝顶高度。  修行达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的。老子已经“超越”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为”,不管为有为无,为大为小,都是“无”,都是空。  基于这样原因,老子提出“无为”。  什么是为?为就是“有”,一切起心动念造作都是“为”。  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心知其空而为之”,圣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不失道。普通百姓,他们只知其“有”,不知其“无”,百姓之“为”都是“有为”。所以,百姓失道。  为了救度百姓,使百姓达到“无为”高度,并由此回归大道,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便旗帜鲜明的提出“不得”主张,吹响了“不得”号角。高明的老子,清楚百姓“执着有”,不能“知其本空”。先天之“无”不知,后天之“无”却懂。老子便用“不得”二字提醒百姓。申明“不得”才是上德。这无异于当头打了我们这些“贪得”者一棒。  二,“不得”,就是无为,就是玄德,哪个肯信?哪个肯行?是不是把手中一切都放下,把一切活计都不做?百姓当然迷茫。  老子见状,又娓娓道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原来这样啊。这个肚子还是要填饱的,这个身骨还是要强壮的,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只不过,要“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  什么叫无知无欲?老子说:“仓廪空虚还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田地荒芜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地位低下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  看来,无为,是在“心”上做文章。令心无知无欲,也就是“洗心”。直洗到心头无染,就是玄同,就知道一切都是“不可得”,一切本“空”。到达这个高度再去“实其腹,强其骨”,才是“心知其空而为之”,才是真正的“无为”。  可见,无为是修行境界;是通往大道的必由之路;是圣人度化百姓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生活中,圣人令百姓施舍、持戒、忍辱,令百姓守弱、不争,等等,都是令百姓达到“无为”,并通过“无为”,而回归大道。  三,有为无为,划分做人三个层次。  1普通人。做多做大,执着有相。是有为者,是离道者。  2修行者。依道修行,不执著有相。往小做,往少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是通过后天之无回归大道者,这是无为的行道者。  3成道者。与玄同体,即便做大做多做强,也明明白白一切都是无常,都是虚幻空,都是“不可得”。也即“为而无为”。  老子已经达到最高层次。正因为这一点,老子才提出“生活中修道”的法门。教导我们在“有为”中广行“无为”,也即修心,浴心。如此修行,久而久之,有为中便能够“悟彻”无为,此法门堪称大小乘统摄之门。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炊尬蕴煨校搜裰酪病薄  汉初几代王朝,采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经有过一定的作用。《淮南子》在《主术训》《诠言训》中分别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原道训》进而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是无为。并且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思想。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而“无为”的状态就如同婴儿,“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太平道的《太平经》则认为:“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无为”与“道”相连,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就因为“得道意,得天心意”。人如果能够“入无为之术,身可有也;去本来末,道之患也”。  魏晋以后,无为的思想成为道教社会观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础。《云笈七》卷九十《七部语要》中有一则称:“执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机,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离咎,终不起殆也。”因此,事主、事师以及全身都需要以无为作为指导,无为就是“道德”的纲要。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批评“仲尼虽圣于世事,而非能沉静玄默,自守无为者也”,并称老子曾训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同时,葛洪还认为求仙之法,也要“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南朝齐梁时陶弘景的《真诰》指出“喜怒损志,哀感损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而“仙之要道,生之本业”,就是“知而不为,为而不散”。《西升经》有“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之句。韦处玄注曰:“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故最为天地人物之上首。”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西升经》还称“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无为养身,形骸全也”。徐道邈注曰:“清净无为,抱德养身,和气已复,故形骸保全也。”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  道从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来论述无为和有为。认为:“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即偏也”。接着他又说,如果两头和担子俱脱,那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了。CF有的则从有无的角度闸述:“无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玄教大公案》中批评了将“无为”视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的说法,赞颂“无为”是“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无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在《道枢》卷十二《大丹篇》中,称“易成子尝遇至人,谓曰: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符焉。”CI后世的内丹家更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  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有诗云:“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力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中也有诗云:“得悟无为是有为,潜修妙理乐希夷。几回日月滩头立,直把丝纶钓黑龟。”内丹家们将丹成以后,炼神返虚的状态称作“无为”,将炼养过程称为“有为”。清代著名道士、内丹家刘一明批评某些内丹家将“子午运气、运转河车,心肾相交、任督相会,聚气脑后,气冲顶门,”等等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视为“有为”,他认为:“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道路不同,而执相则一,以是为有为之道,失之远矣。”陈帅佛还批评了将“守黄庭,思门,思鼻端,观明堂或守脐下”等等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视为“无为”,并认为:“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用心不一,而著空则同,以是为无为之道,错之多矣。”刘一明认为“有为”乃“非强作强为。  盖人自先天埋藏,性命不固,若不得栽接之法,返还之道,焉能延年益寿,完成大道哉。有为者,欲还其所已去,返其所本有,此系窃阴阳,夺造化,转生杀之道”;而“所谓无为者,非枯木寒灰之说。盖以真种不能到手,须假法以摄之,既已到手,则原本复回,急须牢固封藏,沐浴温养,防危虑险,以保全此原本,不至有得而复失之患”。当然,在修炼的顺序上,刘一明则认为要“先求其有为之道,后求其无为之道,更求其有无不立之道,则修真之事,方能大彻大悟”。  无为(wúwèi):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与陈帅佛谈无为  任法融 所谓无为并不是空待功成的无所作为――可叹世间又有几人知道无为也即无所不为。存之非求,我自不动,如此而已;人择非己,我自不顾,如此而已。若心已见,却放而任之,悔也;若机已临,却望而豫之,枉也。   陈帅佛 若不行,自当无悔而不歧于己道,自当无枉而不逆于时势;若行之,自当无疑而不悔于己道,自当无退而不枉于时势。以心为略,以机为术,行之无疑无退不悔不枉,才是无为之本也。陈帅佛说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历史中的无为县  夏朝末年,成汤将桀流放到古巢国,也就是今天的无为境内。东周时(周顷王四年起),楚国和吴国多次在此交战。起初楚国在争夺中占优势,于灵王二十四年占领了巢国全境,后于景王七年灭巢。但此后吴国于景王八年敬王元年、二年、十一年、十二年多次击败楚国,并最终于吞并巢国。战国期间,无为属楚国。  秦灭楚以后(前221年),改由九江郡统辖, 属居巢县。  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属淮南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  东汉初平四年(193年)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  三国时属吴庐江郡濡须。  晋太康元年(280年)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年)属豫州。太元(376年-396年)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  南朝时,梁太清元年(547年)属南谯郡蕲。  隋开皇元年(581年)属庐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年)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无为军为无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无为州领巢县1县,属中书省。不久复属庐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  近代  民国元年(1911年)四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属安庆道。  1927年八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属第五专署,十月属第三专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属第一专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无为发展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临江、湖东、无南等4个县行政区和1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行政公署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  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个县级行政区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年1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  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  无为县,历史悠久,无为县名“始于城口置无为军,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春秋、战国时,无为县境属楚居巢。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居巢县。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属淮南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东汉初平四年(193)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三国时属吴庐江郡濡须。晋太康元年(280)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属豫州。太元(376-396)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南朝时,梁太清元年(547)属南谯郡蕲。隋开皇元年(581)属庐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军为无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明洪武元年(1368)无为州领巢县1县,属中书省。不久复属庐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民国元年(1912)4 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民国3年6 月属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7年7月属第五专署,10月属第三专署。民国29年4 月属第一专署 。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从此,无为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无为县委组建苏维埃政权,领导无为县人民举行“六洲暴动”,揭开了无为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武装斗争,使无为发展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临江、湖东、无南等4 个县行政区和1 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行政公署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此期,全县人民掀起“支前参战”热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无为泥汊江岸发出,以其辉煌业绩载入史册。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 个县级行政区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 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  关于无为地名的来历,通常有两种说法。  其一以《太平寰宇记》为代表: 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即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家病H衔懿儆胨锶ㄔ阱π耄ㄎ尬诺孛唇裨O┮淮徽剑懿僖虿荒艹晒Χ刑荆虼说妹!蹲手瓮糇贰抖潦贩接呒鸵反又   另一说以《燕翼诒谋录》为代表: 太宗皇帝以海内混一,四方无虞,乃于江南置太平军,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太平后改为州。取无为而治之意命名。《元史?地理志》《方舆胜览》《嘉庆无为州志》、《无为县志》从之。、  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芜湖、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肥百余公里。距马鞍山90公里、距南京120公里、距杭州市300余公里。面积2433平方公里,她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皖江开发开放的前沿,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亲。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环绕东南,皖赣铁路斜贯东北,芜湖、铜陵两座大桥为无为插上了腾飞的双翼,筹建中的江北高速、庐铜铁路、无为长江大桥将再添一道绚丽的彩虹。  1938年10月,新四军第4支队根据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电令,派出第7团、手枪团和特务营,讨伐无为、庐江两县勾结日军、破坏抗日的原任县长及其反动武装。23日上午,手枪团和特务营攻人无为县襄安镇,全歼驻襄安的无为县警备司令部和保安大队,俘警备司令等600余人。当日下午,第7团和特务营攻入无为县城,先后又歼5个保安大队。11月2日深夜,攻入庐江县城,经10小时巷战,活捉警备司令,歼保安大队1000余人。两次讨伐战共歼2800余人,缴获各种枪1600余支。  无为板鸭,名扬全国。板鸭是无为的名片。在无为,做板鸭的不计其数,出名的大多在城里,城南马家、城东燕家,可谓妇孺皆知的老字号,卤水配料和熏烤火候,都是祖上秘传,从不示人。无为人不必用口尝,看色泽闻香味,就能断定品质好坏,外地人在这方面永远搞不懂。所以无为人给外地人送板鸭,常常要交代是“马家”还是“燕家”,以示正宗,可尽管如此,外地人还是不解奥妙。至于无为人外出做板鸭,即便不正宗,只要挂“无为板鸭”的招牌,一定就名声响亮。  无为花生米的产地是位于无为城西的严桥镇,原料精选农民自种的花生,挑选子粒饱满圆润的,配上茴香、八角、橙皮、盐、白糖等多种调料浸泡后晾干,再下锅焙烤,类似炒花生米。在当地花生米的品牌有很多,但是最出名的应该是&李老奶奶&这个品牌了,据说采用的是李氏家族祖传秘方,知名度很高,在烘焙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花生米原有的营养成分,具有“香、酥、甜、脆”等特点,老少皆宜。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知无为军时所建。米芾(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年),米芾知军无为。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无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电线电缆产业全年实现产值181亿元,增长28.6%;羽毛羽绒产业企业总数发展到57家,全年实现交易额20亿元;船舶制造产业企业达15家,年造船能力达10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22亿元;煤化工产业取得突破,总投资350亿元、全县瞩目的“一号工程”―安徽华谊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0多亿元。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3家、达到15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新增 5家、达到36家。上交税金超千万元企业新增2家、达到21家,其中华菱集团和江淮集团分别实现产值22.2亿元和14亿元,上交税金1.5亿元和1亿元。全县有3家企业跻身“中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2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安徽无为县,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宋无为县人。宣和六年(1124),与兄之义、弟之深,同中进士。始任西扬县丞,任满归里,后任京官,力主抗金。晚年升任枢密使太师,被封为魏国公。著《相山文集》二十六卷、《相山词》一卷。  安心儒 (),字和,号乐斋。清无为州人。工山水画,以大混点绘烟雨景或加淡赭,堆积水墨,痴云迷雨为最佳。他有一副独冠一时的精品,赴京御览。光绪帝视画面“涧溪小桥下碧流,水上漂一片菜叶”。良久赞曰:“外貌山水,内蕴人物”。于是赐“铜牌”,其上铸蟠龙。  李辛白 (),原名修隆,字燮枢,晚号水破山人。湖陇乡人。清末拔贡。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学堂。1904年参加柏文蔚、陈独秀等在芜湖组织的“岳王会”。次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次年在上海创办《白话日报》,为推广白话文做出重大贡献。1911年11月任芜湖军政分府民政长。不久在芜湖创办《共和日报》。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厅长。1913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庶务主任。两年半后任出版部主任。编辑出版了介绍俄国革命和工人运动方面的书籍及《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每周评论》、《新潮》等重要刊物。“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组织赶印的2万份《五四运动宣言》,是5月4日当天发出的唯一传单。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被捕。他积极参与各种渠道的营救活动,曾和王抚五教授代表北大教职员前往探监和慰问,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怀陈独秀》的白话诗。李辛白于1919年8月在北大创办的《新生活》周刊,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小型通俗刊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积极为该刊撰稿。仅李大钊一人就在该刊发表了60多篇文章,在国内及日本、南洋等地拥有较多的读者。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传闻将通缉李辛白等人。李辛白遂避居夫人刘冰仪的故乡――贵池县。1927年秋,到南京私立安徽中学教国文。次年初,创办《老百姓报》。1930年底回家乡无为,和王鹤天创办“尚实学社”。1933年到宣城中学任教。2年后,任徽州中学校长。1937年8月,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1938年3月,为省动委会首批会员。8月,举家避难于山区梨村,稍定后,开办塾馆,免费为村童破蒙。次年开办南庄学院。1940年始,先后在休宁女子中学、安徽中学、建国中学、右任中学、省立高等农业职业学校、安徽学院、昭明国文专科学校任职、任教。1949年春,因病辞职,在贵池家中疗养。1951年7月病逝。   戴安澜 (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  张凯凡(),安徽无为人。著名书法家、著名诗人。历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协三届副主席。全国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  何映华  刘先银,1963年出生于安徽无为。现为中国林业出版社编审,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林业文联常务理事,中国剑光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家联盟网高级艺术顾问,安吉国际吴昌硕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名家网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周彬 1942年生安徽无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美术师合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黄山书画院副院长合肥中日友好美术馆馆长安徽省黄山画会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  尤月林 1974年生,笔名:沫女千,业内尊称:商皇太子。安徽省无为县福渡镇人。中国建筑装饰专家学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紫府商学会会长,中国紫光建筑设计事务所所长,中国紫名都装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王传福,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主席。2009胡润中国百富榜中国首富。  无为大地今有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无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无为。无为在走向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一个开放的无为。作家  无为,原名黄育盛,出生于浙江云和山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云和县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乡土云和》,是介绍云和乡土风情的一本书,于2009年6月第一次出版。地域名称  一、动因和资料来源  1991年底,我被调入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当时新编《无为县志》已形成评议稿。评议稿载有“‘无为’之名考辨”一文,该文主张“无为而治”说。对此,我深不以为然。于是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先在县内查阅了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和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的《无为州志》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志选》、《安徽古战场》、《无为大堤志》等历史资料,后在省图书馆查阅了《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燕翼诒谋禄》、《宋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馆藏图书。又阅读了《无为县名的来历》(范向明)、《无为的得名》(吴耀民)、《无为得名由来》(耿松林)、《扑朔迷离无为军――无为地名之再考辩》(刘尧明)《无为考辨》(宇业高、杨福生、王心源)和1999年版《安徽省志》等相关文章,还两次致信请教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陈怀荃(已故世)。陈教授不吝赐教,复信两封。在做了上述基础工作以后,还是迟迟不想动笔。主要考虑:一是受条件限制,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担心因资料不全而缺乏说服力;二是历史知识不足和古文水平不高,担心在认知上和理解上出现差错。这次巢湖文化研究会无为分会提出专题研讨,好在是研讨性质,故冒昧地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以期通过争鸣,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无为”分别作为“镇”名、“军”名、“县”名、“路”名、“州”的含义  1993年版《无为县志》记载: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置无为军。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置无为县。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无为军为无为路。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  可见,“无为”曾经作为“镇”、“军”、“县”、“路”、“州”的地域名称,最早出现在作为“镇”的地域名称上。  (一)作为“镇”名的“无为”含义  “无为”作为镇名的前提是历史上存在无为镇。  建无为镇有以下史料证实:  1、《太平寰宇记》记载:“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  2、《资治通鉴》中元人胡三省注释:“宋白曰,今无为军本巢县之无为镇”;  3、《方舆胜览》记载:(宋)“皇朝太平兴国间析旧庐州庐江县为巢县,以无为镇为军”;  4、明嘉庆七年《无为州志》记载:“隋以襄安省入巢县,置无为镇”;  5、清康熙十二年《无为州志》记载:“宋太平兴国间……以无为镇为军”;  6、清嘉庆八年《无为州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置无为镇”。  为此,1993年版《无为县志》在建置沿革中予以记载,确认历史上存在无为镇。  《无为县志》载明,无为镇原址即今无城镇。  建镇何以“无为”作名?  1、《太平寰宇记》记载:“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即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家病!  2、元人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注释:“宋白曰,今无为军本巢县之无为镇。曹操攻吴,筑城于此,无功而退,因号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嫉亍薄  可见,无为镇的前身为无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在无为镇所在地筑城呢?从搜集到的资料看,曹操筑无为城驻军,实为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之实际需要。  《无为大堤志》记述:“宋代以前,裕溪河尚未形成,巢湖下游的通江河道为濡须水。濡须水从东关的古巢湖口开始,沿今裕溪河河道东下,至今黄雒河镇折南,经今仓头镇至马口闸进入上、下九连圩之间的马口河,于古栅港口(即今神塘河口)(即濡须口,见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奖,于1975年首次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陈毅于1949年率领大军从无为县泥汊镇北关横渡长江时,曾触景吟诵道:“春水方生濡须口,大军从此过江东”。――笔者注)通江。裕溪河仅有作为古濡须水上段的东关至今黄雒河镇一截河段。黄雒河镇以下则为大小不一的天然河沟。至宋代,……人工开挖了黄雒河经三汊河直下雍家镇的河段,形成了今裕溪河的雏形”。“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沿江圩口大并联。至此,无为县境内才形成抗御江洪的一线江堤。”《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的三国地域图,与《无为大堤志》的记述吻合。  长江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丰水期吴国战船可从长江直达东关、西关,魏国战船也可从古巢湖出东关、西关,抵达长江。枯水期则不然,吴魏战船则必须由濡须口出入。丰水期有利吴军进攻,枯水期则有利魏军作战。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曹操四次亲率大军南征东吴,其中发生战事的两次,即建安十七年十月至十八年正月与二十一年十月至二十二年二月,均属枯水季节。  无为城位于东关、西关与濡须口之间,是枯水期由古巢湖下长江,或由长江抵古巢湖的必经之地;如果没有大的地质变动,无为城地势较高,是濡须水上距离濡须口最近的一个高地,进可直取濡须口,退可防守七宝山,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独特的军事价值。从政治上讲,无为城是魏国安在吴魏边境线最前沿的一颗“钉子”,对东吴具有威摄作用。仓头镇提供的二轮修志资料(2006年)记述:“据说,三国时期,曹操带兵驻扎在此。仓头地处三闸圩腹地,一马平川,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盛产粮食,是补给粮草、厉兵秣马的天然场所。曹操把仓头作为提供军粮的头等仓库,后称此地为‘仓头’。圣咀村碾头自然村,是碾米的地方,后称碾头;张广村的军田自然村,驻军集中在此种田,后称军田;东营村因驻扎军营,有东营、西营,后称东营村、西营村。”流传在仓头一带的传说由来已久,应该说不是无中生有的!曹操可以在仓头驻军,当然更可以在无为城筑城驻军。  有人认为曹操“筑城于此”的“此”,并非指无为镇所在地,而是另有所在。《无为的得名》认为:“曹操所筑之城纯为军事所用,也就是城堡、营垒,且在七宝山。”  笔者翻阅已搜集的资料,没有找到曹操在七宝山筑城的史料,只找到曹操在七宝山“立栅”的记载,即清康熙十二年《无为州志》记载:“东关,即濡须坞山,乃吴人立栅处。西关,即七宝山,与濡须坞对,下临大河,乃魏人立栅处。”  立栅是否就是筑城,笔者不敢武断。  笔者认为,曹操筑城于现在的无城镇所在地,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并不重要――由无为城而称无为镇,同由三门峡而称三门峡市、由黄山而称黄山市的道理一样,不必要求两者在地理位置上必须完全重合,难道三门峡市一定要建在三门峡上、黄山市非要建在黄山顶上不成?重要的是现在的无为县境,是不是孙曹江淮争夺战的古战场。因为如果是,则曹操必须要筑城驻军,“筑城于此”就有了史实依据;再如果攻吴无功也是事实的话,则以无所作为发端的“无为”作为筑城建镇时的名称,就顺理成章、合乎情理了。而这一点恰恰有足够翔实的史料予以证实。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六年,权……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春正月,(曹)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淳、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可见吴魏发生战事的战斗地点均在属于现在无为县境的濡须口。可见,无为县境,确为孙曹江淮争夺战的古战场。  而据《安徽古战场》描述,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作了充分的准备,亲自率领四十万大军攻吴。人们不难想象,如此人数众多的军队驻扎于何地?显然,只能驻扎于居巢至濡须口一线。由于战斗发生在濡须口,曹操在距离濡须口最近的制高点筑城驻军,应在军事常识和情理之中。  “‘无为’之名考辨”一文认为:曹操征孙权先后有两次:一次攻破孙权江西营,俘获孙权都督公孙阳;第二次攻破濡须坞后,孙权退走,遣使向曹操请降。两次战争都是魏取胜,何曹操‘感叹’之有?而《扑朔迷离无为军──无为地名再考辨》一文则认为:尽管在几次魏吴战争中,或者双方不分胜负,或者曹操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曹操最终没有实现过江灭吴的战略目标,是战略上的失败而返。前说从战役的成败立论,后说以战略的胜负评判,显然后说的说服力更强一些。  《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生卒为公元930~1007年,宋白生卒为公元933~1010年。在公元581年建无为镇三、四百年以后,最早出现了对作为镇名的“无为”含义的诠释,即无所作为说,而该说所依据的“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有充分的史实印证。故,该说足以成立。  (二)作为“军”名的“无为”含义  建无为镇在前,建无为军在后,按照常理,在建军时没有另用新名,而是继续沿用旧名,建军时的“无为”含义,理所当然地要传承建镇时的全部含义,即无所作为说。但在无所作为说提出百年以后,又出现了建军的无为而治说。  1、《燕翼诒谋录》记述:宋“太宗皇帝(公元977~997年)以海内混一,四方无虞,乃于江南置太平军,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太平后改为州”。  2、《方舆胜览》记述:“皇朝太平兴国间析旧庐州庐江县为巢县,以无为镇为军。又耆旧相传云,无为军本县城口镇,隶巢县。淳化(公元990~994年)中,镇居土豪侯仁信等进状,乞创军垒,时僭伪悉平,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因取无为而治之意名之。”  3、《元史?地理志》释名:“宋始以(巢县)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而名之。”  《安徽省志》记述:“[太平州]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平南唐。五月,改南唐雄远军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升为太平州,将开宝八年前属建康军的芜湖、繁昌两个县划入太平州,仍治当涂县,领三个县,全在安徽境内。其支郡为平南军,又名太平军。《舆地纪胜》说改太平军,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升太平府。军、州名取自太平兴国年号的前部分。这是安徽省自至德县后第二个用年号命名的政区。为显示宋太宗统一南方的历史功绩,在太平兴国间,将两个新置的区划分别命名为‘太平’(州)、‘兴国’(县)。兴国县位今江西,至今不改。太平州的命名既是太宗的年号,为纪念北宋削平江南割据政权南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希望从此太平的吉利语。”由此,《燕翼诒谋录》所谓“江南置太平军,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缺乏史实依据;耆旧传说,不足为据;元史在后,不足为凭。故,“无为而治”说不成立。  《无为考释》写道:《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对“无所作为”说和“无为而治”说进行博证细考:“今考证……在这场大战役(指建安十七年十月至十八年正月的吴魏之战)中,因孙权据有东关及七宝山之险,曹操只好把后方营地建在今无城镇西南花家疃一带。这所军城因曹操数次东进,无所作为,后人称为无为城。后废为巢县城口镇。隋唐以后,作为巢县控制南方滨江地区的军镇,因无为不足以显威,改为城口镇,北宋创建军、县当以旧垒为名。旧名新用,一方面显示历史久远,一方面也希望镇压而得到大治的目的,成为吉利语。”  (三)作为“县”、“路”、“州”名的“无为”含义  同样的道理,作为“县”、“路”、“州”名称的“无为”含义,自然要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地传承作为“镇”、“军”名称的“无为”含义,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无所作为”是“无为”作为“镇”、“军”、“县”、“路”、“州”的地域名称的唯一含义。  清康熙十二年《无为州志》认为:“三国时魏筑城称无为,无为之名P于此,其后为镇为县为军为路,元又改路为州,明因之。”清嘉庆八年《无为州志》在“古巢辨”中认为:“至若无为之名始自魏晋,下及唐代,不过指巢境之一镇为言”。可见,“无为”虽然曾经作过“镇”、“军”、“县”、“路”和“州”的名称,但其含义均取决于作为“镇”(“城”)的含义,即无所作为说。  陈怀荃教授在信中说:“所谓曹操征吴无功,命名无为之说,很明显是后世联系三国史实的附会之言,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依据《方舆胜览》所述,此镇原名应为城口,地居濡须水上城口得名。北宋开宝年间平定南唐,南北统一,江上航运兴盛,此一城镇得到进一步发展,北有和州,东有太平州,‘江淮之要津’的地位,更显得突出,故在此建置军垒,并辖巢与庐江等县,寻又增置无为县,开创了新的行政区划局面,实为形势发展的必然,当时此地的人们在以‘无为而治’粉饰太平之外,为了抬高此城的历史地位,又创曹操筑城命名之说,特别是此军初建时盛行此说,就不足为奇了。”陈教授认为无为而治说出现在前,无所作为说出现在后,与史实不符。笔者观点与之恰恰相反,人们通常认为无所作为说具有消极含义,带有贬义色彩,为迎合太平盛世人们粉饰太平的心理,无为而治说创设者,利用“无所作为”与“无为而治”中两个“无为”的字形、读音完全相同的巧合,从孔子与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中获取灵感,创设了无为而治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无为而治说创设者自己,一语破的地道出了真情。清康熙十二年《无为州志》的注释 “淳化中土豪侯仁信等奏创军垒,时僭伪悉平,因取无为而治之义以名之,且仍魏隋旧称也”,就是一个绝妙的历史写照。  注释:  (一)《太平寰宇记》:北宋地理总志,内容起讫公元960~1007年。乐史(生卒公元930~1007年)著。(见辞海)  (二)《资治通鉴》:宋司马光著,“以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受诏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书成奏上。”(见辞海)  (三)胡三省,元人,生卒公元年(见辞海)  (四)宋白,于大中祥符三年丁内艰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七岁(见宋史)。大中祥符三年为公元1010年,推算其出生于公元933年。  (五)《燕翼诒谋录》:宋王灾思急彼巫越。ㄌ妫┲良斡樱ㄈ首冢ü960~1063年)止之法令故事。(见辞海)王杂诠1210年任泾县县令。(见1993版《无为县志》)  (六)《方舆胜览》:宋祝穆撰,70卷,仅限于宋南渡后的疆域。内容起讫公元年。(见辞海)  (七)《安徽古战场》:杨国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82年10月第一版。  (八)《三国志》注释:“长江自今九江市以下东北流,至南京中,折而东流。隋以前,习惯称这一段长江以西的地区(即今安徽长江以北、淮水以南)为江西”。行政区划  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无为县下辖19个镇, 4个乡  镇分为:无城镇、襄安镇、二坝镇、汤沟镇、陡沟镇、石涧镇、严桥镇、开城镇、蜀山镇、牛埠镇、刘渡镇、姚沟镇、泥汊镇、白茆镇、福渡镇、高沟镇、泉塘镇、红庙镇、赫店镇。  乡分为:鹤毛乡、洪巷乡、昆山乡、十里墩乡。相关词条
Copyrig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碌碌无为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