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十大虎将麾下的很多悍将后来为何都归入林彪了?

浪得虚名?林彪为何败仗最多?四野战绩一般!
东野有几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有松花江北以及东满西满那强大的工农业做基础的稳固的根据地,粮、弹、兵源充足;二、背靠苏蒙朝,使得国军始终只能攻其一面;三、山东的115师和新四军三师可以说是抗战时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这几个部队都到了东北,成为东野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四、正面的国军始终兵力不足,正规军从未超过3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也始终没超过60万人,从1947年夏开始国军的兵力再未占过哪怕相对优势,再去掉守备部队,机动兵力寥寥无几,这一点从新1军这个王牌都被拆开搞守备就可看出,几乎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五、和其他几个战区不同,国民政府对东北的最高期望就是打到长春,若不是马歇尔多事,老蒋只想打到锦州呢。战略思想如此消极,焉能不败?若是1946年下半年不给东野半年的休整时间使其从容完成土改剿匪从而站住脚跟的话,在四平之战后集中主力北进,林彪一样要被赶到苏联去。六、东北地域广大,各城市和敌人兵力都相当分散,利于大兵团打运动战,利于我军分割消灭敌人,更利于围城打援。七、不客气的说,中央在东北全胜之前一直采取的是在牺牲其他战区,尤其是华东、中原来支援东北的战略,我军华东、中原部队远少于国军数量,华东、中原大量消灭蒋的有生力量,毫无喘息地和蒋打仗,而自身没有发展壮机会,还不断消耗,东北四野却无仗可打,有机会大发展军队,没打什么大仗、恶仗,所以,在以后大战役中,遇大仗、恶仗,四野部队显得战斗力不强,明显逊于三、二野等其它几个野战军部队,如四野过长江后,打得很被动,没打一个漂亮仗,常是敌人撤走了,他们才去进攻,总无大战果、38军白马高地战斗中,显得攻击力不强,不敌韩伪军一个师。而老蒋这个草包又偏偏看重眼前利益,看重南京附近的共军都比远在东北的共军战斗力强大,将大部分嫡系主力都投入了华东,中原战场,忽视了不起眼东北野战军,若蒋暂时放弃在西北和华东的全面进攻(当时华野不可能有实力渡江南威胁沪宁杭),在东北多投入20万人,林彪铁定要到山里打游击或撤到苏联。
四野部队战斗力差,虽然人数很多,各个军、纵队,比三、二、一野部队战斗力差,不善打硬仗、恶仗,所以林彪总再三考虑,打拾有把握之仗,不敢有一点勇气,林彪从四平、长春等战斗中,深感到这一点,教训犹深,唯恐造大败,不能怨林彪,林彪何不想打风光之仗!
[ 本帖最后由 解放军八一 于
15:21 编辑 ]
四野被吹抬太高,看他们战史,另人失望,群众认为林和毛关系特殊,林都打吃肉仗,不会打啃骨头仗,不是林彪只打有把握仗,而是毛总给他最优惠,给别野战军很苛刻,如解放战争前2年,给华东野战军一年二十几个师的歼敌任务,给东北了了数个旅歼敌任务,当时华东敌军力量,比东北大好几倍,而实际东北歼敌数,比华东少之又少,而自身伤亡率比华东高,当时五大战场,敌军东北力量最弱,东北四野表现最差,毛出于对林的阿护,并没有批他,而是要其它战场加大歼敌力度,当关内敌军被打得差不多了,林彪领四野到关内摘桃子了,平津战役前段最难打,是华北兵团打的,消灭付的主力35军等部队,付败局己定,元气大伤,大有溜之大吉可能,四野人数众多,武器好,即是这样,打天津时敌军还从塘沽撤走5万多人,这是四野到关内摘到的第一个桃子,四野到关内没打什么漂亮仗,而是打结结巴巴,和二、三野相比,明显欠佳,部队人数很多,就是抓不住敌人,总是敌人撤走了,他们才进入战斗,四野反吹出不实际的牛皮,如解放大半个中国,连江苏省也是四野解放的,理由是38军有一个连到了江苏,所以江苏被解放也是四野功绩。38军有没有一个连,什么时候到过江苏无记载。所谓林彪只打有把握之仗,只是林彪胆怯,指挥水平平庸摭丑布而己!也是四野部队战斗力不强的体现,四野部队战斗力不强,是林不敢打,无魄力的而无大作为、大动作的原因。解放土地面积最大是一野,解放人口最多,是三野,歼敌正规军最多是三野,二野次之,第三才是四野,不过四野剿匪是第一,还有什么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实际从北京到长江只是行军,路过这一大片解放区,也被吹成打到了什么地方,吹牛总是喜欢满天过海
海南岛战役:林彪指挥韩先楚攻打海南岛,未能完成歼敌任务,结果薛岳率10万守军中的7万从容撤往台湾,增加了台湾守军力量,造成至今一边一国。
& &&&韩先楚好像是一个军去揍人10万人吧 还是先派了一个团过去&&结果全团覆灭 虽然指挥员有直接的责任 起码有个对敌情不详的过失 但从技术角度上看 虽败不耻&&另外 你说因为这一仗造成一边一国 那就相当的无知了 到准备解放台湾的时候 已经不是国内战争 兄弟对打的问题了 已经是国际问题了 请仔细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在冯白驹琼崖纵队配合下登上海南一座空岛后,没有乘胜拿下南海诸岛,使这些岛屿后来被南越等国占领,林彪是唯一一个至今没有完成战略任务的将领(台湾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没有拿下,但好歹还是中国 的)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0北的部队是10万多人,经过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是100多万人。带10万人进去,带100多万人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0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0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0彪是主要领0导人,也不能抹0煞这一点。”
& & 因为自己是“四0野”一员,黄克0诚风行一时的“带10万人进去,带100多万人回来”的说法,有其偏颇之处。主要是以下几点:
& & 一是当时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的10主力,都是毛泽0东的嫡0系――红一0方面军即中0央红0军发展而来的精锐之师(罗荣0桓山东军区8个主力师便去了6个),毛泽0东自然有编制、人员的偏向之处。
& & 二是随10万主力进军东北的行列中,还有100个团架子的干部共两万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20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政治局委员4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中0共产党史研究》90年增刊,杨奎松文)。这是一个发展、扩大部队的绝无仅有的关键之处。
& & 三是1947年,原属聂荣臻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冀察热辽,连同他的三个纵队20余万人一起划归东北军区林0彪指挥,黄永0胜、段苏权等名将随之归属林0彪门下(先后任东北民0主联0军8纵司令员)。这些部队显然并非林0彪所率领的10万人发展而来。
& & 四是林0彪率10万人进入东北前,冀热辽军区所属的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后任东北民0主联0军3纵司令员),已奉中0共中0央之命组建挺0进东北部队先期抵达东北。
& & 因东北无任何国0民党0军,曾克林所部如入“无人之境”,从4000人迅速发展到6万人,连同周保中的抗0日联0军,兵力已达到10万人以上,与林0彪进军的兵力不相上下。这些部队,显然也并非林0彪所率人马发展而来。
& & 不过,林0彪尽管有罗荣0桓所说“林0总的重点主义”,对打仗以外的事情基本不管,但作为东北的主要领导人,罗荣0桓在后方组建的70万人的二线兵团,的确如黄0克诚所说,功劳“也不能抹煞”。
& &&&其实,黄克诚为林0彪说话,除了不愿也不能否定四野和自己的历史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文0革”中患00难之时,林0彪曾对这位老部下予以施手相援。
   1967年1月,在山西省副省长任上的黄克0诚被0揪到北京,开始了长达8年多的监0禁生活。他的“反0党集0团案件”由中0央专0案组第二办公室负责,主管领导人先是杨0成武,后为黄永0胜、吴0法宪,都是林0彪的嫡0系老部下。
如果陈庚完全是按林彪的部署作战取得辉煌战绩呢,当然可以把功劳归于林彪,只可惜啊,陈庚正是几次作战都是违背林彪的部署,按自己的作战方针(直接上报中央批准)才取得了南线追歼重大战果,这也要算给林彪,你好意思恐怕林总也不好意思!广西战役中,林彪又错误命令15军就地剿匪,陈庚实在不好再抗命,致使李弥2万人逃脱!!我的感觉是,对于追歼战,林彪简直不得要领!!
两广追歼战可看作陈赓独立指挥的战斗,4兵团战斗序列临时归属四野,但大的战斗前基本是陈赓与军委直接沟通.陈对林的指挥基本上是不满意的,作战意图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在广西,陈赓率四兵团兼领四野43军,49年11月30日前后在博白,陆川一线歼灭敌第七,第四十八,第一二六军,43军占领博白俘敌三兵团司令张淦.随后,林总强令处于追击有利地位的15军留在博白陆川地区剿匪,却令39,40,45军超越追敌,气得郭天民哇哇叫.陈赓说,算啦,已经顶了人家几次了,不能一点面子都不给,剿匪就剿匪吧.林总是只管抢地盘抢缴获,别的他顾不了.
军史学者质疑黄克诚:东北的部队是“带10万人进去,带100多万人回来”的说法
黄克诚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员等职,尽管负责的只是后勤而非战役指挥,但白山黑水的三年时间,所有的荣光都与林0彪的名字密切相关,全盘否定林0彪,也就相当于自我否定。
& & 因此, 1984年2月,他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写组谈话时,一面认为林0彪“罪有应得”,一面也指出“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他甚至说:
& &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10万多人,经过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是100多万人。带10万人进去,带100多万人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0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0彪是主要领导人,也不能抹煞这一点。”
& & 因为自己是“四野”一员,黄克诚风行一时的“带10万人进去,带100多万人回来”的说法,有其偏颇之处。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当时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的10万主力,都是毛泽东的嫡0系――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发展而来的精锐之师(罗荣桓山东军区8个主力师便去了6个)新了四军第三师,毛泽东自然有编制、人员的偏向之处。
& & 二、是随10万主力进军东北的行列中,还有100个团架子的干部共两万人,其中0中央委员、候补中0央委员20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政治局委员4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中0共产党史研究》90年增刊,杨奎松文)。这是一个发展、扩大部队的绝无仅有的关键之处。
& & 三、是1947年,原属聂荣臻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冀察热辽,连同他的三个纵队20余万人一起划归东北军区林0彪指挥,黄永胜、段苏权等名将随之归属林彪门下(先后任东北民0主联0军8纵司令员)。这些部队显然并非林0彪所率领的10万人发展而来。
& & 四 、 因当时东北无任何国0民党0军,曾克林所部如入“无人之境”,从4000人迅速发展到6万人,连同周保中的抗日联0军,兵力已达到10万人以上,与林0彪进军东北的兵力不相上下。这些部队,显然也并非林0彪所率人马发展而来。
& & 黄克诚所说是不符合史实的,有意吹捧!
原属聂荣臻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冀察热辽,连同他的三个纵队20余万人,
曾克林所部,连同周保中的抗日联0军,兵力已达到10万人以上,
30万多,加罗、新四军3师10万多,初期共40多万部队,而不是大为宣传的10万多,比华东当时要多一倍。
[ 本帖最后由 云湖洋 于
23:37 编辑 ]
黄说的不符合事实是真的。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林彪死后,四大军首领就剩邓小平  现在,大陆流传着两个关于邓小平指挥的重大战役,一个是邓小平说的“渡江战役是毛泽东亲自交给我指挥的”,一个是“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为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代给我的。”对于这2个说法,虽然大陆官方长期把邓小平宣传为“世纪伟人”,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实事求是”精神,加上当事人的邓小平先生已经逝世,于是在本着“实事求是”,一些人开始对邓小平说的自己领导的这两场战役进行考证。有人大胆指出,邓至少有一个记错了,或者是揽功;另外一个,则可能确有其事。  正如我经常所说的“历史,有事实部分,有价值部分”,其中“事实可以杜撰,价值可以打扮”。目前,邓小平被誉为“伟人”,很多东西也就不自觉地会根据政治需要进行塑造,而后人由于对那些历史一时无法知晓,往往容易被官方先入为主的宣传和塑造所影响,从而接受了那些说法。但是,历史都是事后书写的,难免被政治环境所影响,吹牛也是有很大成分的。事实上,邓小平的命运,若不是毛泽东逝世于1976年9月,以在1975年至1976年这短暂的复出来看,他究竟会走向哪里,我们现在真无法猜想。  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讲的“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根据形势需要,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通告,决定将共产党军队整合出四大主力部队,分别为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后来,随着战局的变化和发展,1949年1月,中共和毛泽东又决定将四大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于是,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  从军事力量来看,野战军番号虽然后来在1950年5月被取消,但由于军队在战争中分头作战,其军事部署也基本形成格局。一野主要在西北一带,二野在西南一带,三野在华东一带,四野则在东北和华南一带,北京则是华北野战军。  从军事头领来看,四大野战军的军头则在1949年后遇到了不同的起伏。其中,最早受到批斗出局的,是二野的刘伯承和三野的粟裕,他们二人在1958年由邓小平主持的军队“反教条主义”受到严厉的批评,年事已高的刘伯承拖着病体参加检讨大会。之后,彭德怀在1959年庐山会议遭到清除。而罗荣桓则因为身体缘故于文革前的1962年逝世。此后,四大野战军的军头实际就剩下陈毅、林彪、邓小平和贺龙四人。  文革爆发后,陈毅、邓小平和贺龙都受到冲击,其中贺龙于1969年离世,陈毅死于1972年,邓小平则冷落。在四大野战军首领中,唯有林彪在文革时期不降反升,成为毛主席的接班人。但是,所谓“伴君如伴虎”,随着林彪的势力不断扩大,毛泽东内心里那种不信任逐渐出现,又因林彪处处与以江青代表的文革小组对着干,毛泽东担心“尾大不掉”,因而产生了铲除林彪的想法。林彪毕竟是一军人,对惯于玩政治手法的毛泽东、周恩来一类人,他还不够老练,最后只能逼迫出走广州,却又被暗算演化为“出逃外蒙古”一出戏。  林彪死后,四大野战军的首脑就唯独剩下冷落而非打倒的邓小平了。虽然邓小平在1955年授衔时因已经离开军队,并没有授予将衔,但这是否会被毛泽东忽略而不担忧?这个问题,应该是值得大家去做心理学的分析或预测。根据49年后的斗争经验,四大野战军的军头先后一个一个通过批斗或文革运动遭到解除实权,邓小平这个政治型的军事首领,应该是很难逃脱的,且林死后就是主要对象了。不过,由于邓是几十年搞政治的,因而他比彭德怀、贺龙、林彪等之流的纯粹军人又要圆滑得多。  因毛泽东逝世于1976年,在其逝世前夕,1975年短暂的复出任用的邓小平因“四五天安门事件”去职,于是邓小平的历史就因之被彻底改写。后来,因他在改革上扮演的作用很大,其影响巨大,因而对于林彪之后的复出作了“三起三落”的描述,以之描述为“历练”经历。但是,因为历史没有发生不能假设,故而我们不知道1971年林彪死后的毛泽东,他真正会如何对待四大野战军最后的一个首领邓小平?是所谓培养接班人?还是另外一种情况?  应该说成在林彪集团覆灭后,大批前四方面军将领复出,而1938年就任129师(以四方面军为主组建)政委邓小平就成为年富力强、最佳资深军队领导人!  这才是邓东山再起的真正实力。  林彪集团覆灭后,毛重用四方面军将,大批前四方面军将领复出,而李德生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管军事,本来四方面军将云集其麾下,但他一年后辞职。所以毛只有用邓,1938年就任129师(以四方面军为主组建)政委邓小平才可以控制四方面军将领这些虎将。  说到底,是中国军队的晋升体制有问题,所提拔的将领都是亲信加亲信,军队被亲信层层控制,所以一人倒,底下的将领全部倒。  中国军队的体制真心不如2战日本的天皇军队,中国军队的军官提拔还是上级长官说了算,容易产生腐败,2战时,日本军官的提拔是根据个人军队资历、军功及表现,由上上级委员会评选产生的(日本军官的提拔 多重视 个人军队资历),所以日本的各级军官不是上级长官的亲信,而是绝对忠诚于日本天皇,而军队的管理靠的是严格的纪律和执行力,所以2战日本各级军官造反的基本没有,而德国出现过谋杀元首事件。  靠体罚、靠提大量亲信而控制的军队绝对不是现代化、正规化管理的军队。它不会忠诚于国家,而只是忠诚于这支军队的长官。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万里长城都的邓小平修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粟裕为什么地位升得没有罗荣桓快?粟裕的资历和罗荣桓差不多,起步也基本一样,为什么罗荣桓后来地位比粟裕高林彪到井冈山是连长,当时粟裕也由指导员该人连长了。地位资历都是相当的,不一样的是林彪在是上山前用一个连打败一个师,令毛刮目相看。而资历倒数第一的罗荣桓没有啊,跟资历有关系么?
1、粟裕当不上元帅不是战功不够,主要是资历不够,与罗荣桓的差别在于级别稍差,立功时间较晚2、红军初创时期粟裕的高职务是班长,罗荣桓是特务连党代表相当于连指导员3、粟裕在红军时期最高职务是军团参谋长,这是什么级别?10万红军有15个军团,平均每个军团600多人,充其量也只是副团级;罗荣桓是军团政治部主任,两人级别一样,都属于中层干部,功绩不显著.4、抗战前期,粟裕的职务是新四军某支队副司令,这是什么级别?10300人的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及无数个独立游击队,一个支队充其量1~2千人,副司令的级别还是副团级,充其量是副旅长的级别.罗荣桓这是最精锐的115师的政委,正师级.115师兵强马壮,整个抗战期间战功赫赫,战果辉煌,整个新四军不论人数、战果、影响合起来都比不上5、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东野独立完成两大战役,华野与中野合作完成一个,功劳也是高下立判.罗荣桓是东野的政委,是正职.粟裕是华野的第一副司令、第一副政委,代理司令员、代理政委.属于副职.6、1955年授衔时,抗战时期的旅长最高授大将军衔,如徐海东、陈赓,一般都是授上将,比如王震、肖华,还有的只授了中将.粟裕作为副旅级授授大将军衔,已经是考虑到解放战争时战功(抗战时期功绩不显著)卓著的综合考虑了.6、毕竟军衔是级别、资历、战功的综合体现.资历上粟裕稍显不足,授元帅勉强了,大将是合适,而且粟裕为人低调、风格高尚,也从未有过怨言.两人都是我非常崇拜的开国英雄,必青史留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粟裕有名是常胜将军,1955年授衔时也够元帅的条件,但是因为谦虚,主动让“衔”,被定为大将(第一名)。军衔不同,以后的待遇肯定有差别。
罗是毛的嫡系,而粟只是远亲。元帅评定有许多政治因素。虽然罗是元帅,粟是大将,但在军史中地位罗是远远不能与粟相比。彭林粟战功在将帅中位居三甲。如粟军事才能在将帅中排第二,则无人能排第一。
首先顶一下二楼的朋友
十大元帅可分为三类:
第一:军事元帅:林彪,
第二;政治元帅:陈毅;罗荣桓
第三:参谋元帅:叶剑英 在评元帅的时候,还要考虑各积军事集团分布情况.一野有:鼓德怀 二野有:刘伯承.四野:林彪.罗荣桓.要知道林彪入关可全是罗荣桓元帅的山东家底.没有罗荣桓,我们很难从别的战场抽兵力到东北.
说说三野.华东野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野劲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